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Research

  • 51-1580/G4 国内刊号
  • 1009-5195 国际刊号
  • 5.46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是四川广播电视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8年创刊,目前已被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四川省教育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现代远程教育研究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本刊特稿、理论经纬、学术时空、国际交流、实践研究、终身教育、技术应用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8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杂志本刊特稿
推进教育信息化2.0需要处理好十个关系3-11

摘要:《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教育部对教育信息化2.0工作的重要部署,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推进教育现代化具有深远意义。落实和推进教育信息化2.0工作,需要处理好十个关系:一是信息技术应用与信息素养提升两大任务的关系;二是整体推进与试点先行的关系;三是先发探索与后发赶超的关系;四是政府引导与企业参与的关系;五是平台部署与应用多元的关系;六是信息素养提升与信息技术专长培养的关系;七是学科建设与课程整合的关系;八是环境搭建与实验设计的关系;九是职前教师培养与职后教师培训的关系;十是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关系。教育信息化2.0是以新理念、新方式和新技术支撑下的教育信息化,将全方位推动教育改革,其将成为推进新时代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处理好十个关系,教育信息化2.0才能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进程,为教育现代化2035提供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这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2.0,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信息化2.0的内涵解读、思维模式和系统性变革12-20

摘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教育信息化正式进入2.0阶段,开启了智能时代的教育新征程。教育信息化2.0是在教育信息化1.0阶段取得坚实成果基础上的继承和深入发展,它以大数据和智能技术为触点,强调技术创新与机制创新,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旨在重构全新教育生态,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教育信息化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教育信息化2.0要想真正实现创新与突破,必须首先在思考方向和行动逻辑上找准方向。教育信息化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诸多复杂性决定了其应当运用系统性思维、不确定性思维和数据驱动思维等三大思维模式来应对新时期技术与教育从融合走向创新的实践困境。从全局视野来看,教育信息化2.0将对教育系统外部、教育系统本身、学校教育、教育理念和文化等方面产生系统性变革,尤其体现在:更加凸显教育信息化2.0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性和全局性价值潜能,促进教育系统内部建立协同进化和良性循环的生态平衡系统,由此推动学校教育模式向智能化、个性化和智慧化方向发展,重塑2.0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格局。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杂志理论经纬
素养教育如何落地:一种面向实践的素养生成机制解释框架21-27

摘要:素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在过去三十余年虽然取得了持续稳步的发展,但实际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推进素养教育实践的关键在于找到素养生成的基本机制,但已有研究仅描述了素养生成的一般过程,并未触及其本质,致使实践中仍然缺少促其落地的适切"接口"。因此,有必要从素养教育的本质出发,探寻面向实践的素养生成机制解释框架,为"核心素养"概念下的素养教育走出实践困境指明道路。为此,面向实践的素养生成机制解释框架应该立足于素养教育培养主体人的本质目的,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抓住主体人具有的批判性思维和善两大典型特征,围绕素养教育注重培养主体人的抽象知识和抽象逻辑这一核心目标,通过认知与情感的统一实现主体人典型特征与素养教育核心培养目标之间的交互和联结。这一认识论层面的解释框架不仅能较好地观照到核心素养理念下教育目标的"三层结构"(即双基层、问题解决层和学科思维层)模型,而且为素养教育落地提供了一种可能路径。

混合现实环境中具身交互如何促进科学概念理解28-36

摘要:具身认知和混合现实是当代认知科学和信息技术创新发展的两大前沿,推动教育研究与实践的范式发生深刻变化。具身认知强调身体参与认知过程的理论观点对促进科学概念的理解具有独特作用,而混合现实为学习者的具身参与和交互提供了技术支撑。基于此建构具身型混合现实学习环境,是打破虚拟环境和实体环境之阻隔,让学习者充分使用自己的身体开展各种认知活动,真正促使学生从"离身"走向"具身",并促进其对科学概念深度理解的重要途径。当前实践领域已有不少研究通过设计能够激发具身交互的情境和活动,来帮助学习者对科学、地理、数学和生物等学科知识进行深度理解,并认为具有显著效果。然而这些研究更多是在特定的技术创新及其约束性条件下驱动的,没有将研究焦点明确置于技术创新在教育境脉中的功效之上,也没有回答"如何有效"和"为何有效"的深层科学问题。因而,未来混合现实环境中具身交互促进科学概念理解的研究应在两个方面着力:一是逐步发展一套能在混合现实环境中有效促进科学概念理解的具身交互策略,二是在实证研究中逐步揭示混合现实学习环境中具身交互促进科学概念理解的认知加工机制。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时空
智能教育时代认知负荷理论发展、应用与展望——“第十一届国际认知负荷理论大会”综述37-44

摘要:认知负荷理论已经成为学习与教学领域最有影响力的理论框架之一。认知负荷理论作为一种基于人类认知结构的教学设计理论,其核心是工作记忆的有限性,只有将认知负荷控制在工作记忆所能承载的范围之内,有效学习才能发生。在技术和学习理论的共同推动下,认知负荷理论历经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多媒体学习认知-情感理论、多媒体学习认知-情感整合理论等发展阶段,主要关注从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两个方面进行了理论拓展。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成熟,教育领域成为智能技术应用的重要场景,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变革也成为重要的时代命题。目前认知负荷理论在智能教育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自主学习、移动学习、游戏化学习、沉浸式学习、基于计算机的模拟学习等方面。未来认知负荷理论应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理论模型,并将其运用到以智能技术为依托的复杂学习场景中,同时应充分利用脑科学和大数据技术来完善认知负荷的测量技术和方法。

移动学习能促进学习绩效吗——基于2011-2017年国际英文期刊92项研究的元分析45-54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移动设备已经成为支持正式和非正式学习的重要工具。如何利用移动设备更好地辅助学习是当前教育领域广泛关注的话题。然而,对于移动学习是否真正能够促进学习绩效,学界并没有获得一致的结论。基于2011-2017年国际英文期刊92项移动学习实验和准实验研究的元分析表明:利用移动学习确实能够显著提升学习者的认知类学习绩效,总效应量高达0.85;不同类型的移动设备和在不同学科领域的移动应用对于学习绩效的影响具有显著性差异,移动学习更适用于自然科学和医学领域,功能较为单一的手持阅读器的移动学习绩效不理想;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数量规模、不同学习场所、不同学习时长和学习方式的移动学习绩效间没有显著性差异,教学者应用移动设备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和目标自行选择。

从“边缘性参与者”到“充分参与者”的工匠工作场所学习研究55-63

摘要:近年来,我国有关工匠的研究呈几何级数增长,但已有成果多偏重于职前的工匠知识和技能培育,而较少关注工匠的职后学习及由此实现的整体素质提升。事实上,伴随着工作场所学习在个体和组织发展中的价值愈益凸显,工匠的工作场所学习应该成为学界的重要关注点。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国工匠》纪录片讲述了来自不同岗位的大国工匠的成长故事,从转录文本和相关报道分析发现,工匠的工作场所学习类型可以分为累积学习、同化顺应学习和拓展性学习。工匠的工作场所学习策略则主要包括向师傅学习、从经验中学习和在共同体中合作学习。为切实推动个体实现从学徒到工匠、从"边缘性参与者"到"充分参与者"的身份建构和变革,工匠工作场所学习开发还需精准匹配内容,避免"错误学习";激发学习动机,克服"学习防御";强化学习互动,突破"学习孤岛"。

社区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必要性及策略选择64-71

摘要:2014年教育部等七部委的《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中,虽然指出了社区教育与公共服务的关系,但是也未对社区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采取实质性措施。根据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进步程度,有必要将社区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范围。这符合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和通行做法。社区教育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可以理解为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和水平情况下,以实现社区居民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促进社区治理这一根本目的,以政府为主导提供公共财政经费投入等一系列与社区教育发展密切相关的基本支持条件和保障。现阶段纳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范围的社区教育范畴,主要是将由政府和社会提供适应大多数社区居民需求的公益性社区教育部分。社区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重点策略是,根据国情设定社区教育财政投入的国家基本标准,各地在保障国家基本标准的基础上,依据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财政能力适当可拓展范围和提高标准。国家可在发达地区先行先试社区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

普惠学习,标准为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习指标体系述要72-78

摘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习指标体系特别工作组"研究普惠学习指标体系三份关联报告,目的在于研制国际通用的教育目标或者学习结果标准,以便于坚定稳步地迈向实现普惠学习与全民教育的愿景。普惠学习指标体系分为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三个时期,涉及到身体健康、社交与情绪、文化与艺术、读写与沟通、主动学习与认知、数字与数学、科学与技术7个领域,具体描述了每一领域的具体学习指标和总体要求,为在全球范围内衡量普惠学习结果和推进全民教育提供了总体框架与国际视野。其价值在于帮助世界各国政府部门、教育事业的工作者、社会人士、家长、用人单位等深入对话创造了前提——坚信"普惠学习"理念,坚信"标准为先"价值,开辟"学校转型"通路,争取"全球评估"落地。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杂志默认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国际论坛”在京举行 7大主题聚焦AI对未来教育的影响54-54

摘要:2018年10月18日,"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国际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本次会议由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和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共同主办,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协办。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杂志实践研究
学习空间对大学生认知和非认知能力的影响——基于学生学习视角的实证研究79-88

摘要:近年来,大学学习空间呈现日益开放和弹性化、愈发注重学生参与和体验的发展趋势。目前,针对该变化的合理性所开展的研究大多为基于思辨方法的分析和讨论,相关实证依据较为缺乏。基于学生学习视角,对比分析规制型学习空间和创新型学习空间对大学生认知和非认知能力的影响,可为学习空间的优化提供参考。通过问卷调查与焦点访谈相结合的实证研究发现:第一,学习空间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加工策略、元认知策略、教育和学习观、学习动机和情绪行为存在影响;第二,创新型学习空间比规制型学习空间更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与职业准备相关的认知与非认知能力;第三,不同专业、年级的大学生在对学习空间的敏感度和需求上存在差异。因此,高校应积极尝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更加弹性化的学习空间,使用与之匹配的教学方法;同时,高校还应充分关注不同学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和使用创新型学习空间。

教育信息化服务类企业的现状调研与发展建议89-96

摘要:教育信息化服务类企业的服务水平直接影响教育信息化服务的质量。国家提出了以"服务全局、融合创新、深化应用、完善机制"为工作原则的教育信息化服务格局,这是一种以互联网、物联网、MOOCs、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技术与教育教学应用深度融合的"服务驱动型"服务观。在此背景下,教育信息化企业不再仅仅满足于做单一的产品提供商,开始向综合服务、运营服务转型,以满足消费主体的个性化、多样化和深层次的需求,技术和服务相结合的业务类型成为教育信息化企业发展趋势。目前教育信息化服务作为一个行业还未成型,教育信息化服务理念相对薄弱、行业规范比较缺失、优质服务人才短缺以及缺乏明确的政策引导等,都是教育信息化服务类企业发展的瓶颈。在推动教育服务类企业转型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加强教育信息化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提升从业人员的服务能力,研制统一的教育信息化服务标准,以及获取政府对教育信息化服务企业更大力度的支持与引导,成为了解决当前企业转型发展的突破口。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杂志技术应用
数字阅读素养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探究97-104

摘要:数字阅读是当前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方式。数字阅读素养是在数字阅读时代取得高质量阅读效果的基础和关键。以往关于数字阅读素养的研究显示,信息素养、阅读态度、阅读意向是影响数字阅读素养的重要因素,但是这些因素是如何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影响数字阅读素养的,还缺乏检验探讨。假设阅读态度和阅读意向在信息素养与数字阅读素养关系中起链式中介作用,其中介效应量显著吗?基于277名大学生调查数据的结构方程模型检验表明:(1)信息素养对数字阅读素养有正向预测作用;(2)信息素养通过阅读态度和阅读意向的中介作用对数字阅读素养产生影响,且链式中介效应显著,总中介效果量为36.71%。其中通过阅读态度和阅读意向链式中介路径的中介效果量为16.23%,通过阅读意向中介路径的中介效果量为16.94%。基于此,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可以通过培养信息素养、树立积极的阅读态度、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等策略提高学生的数字阅读素养。

移动应用程序在学习中的应用:学习领域的新革命105-112

摘要:移动设备及移动应用程序正在学习领域进行着一场革命,它使传统课堂变得更有互动性和参与性,使教育者的教学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使学生在课后或者在课堂以外的时间能够继续学习。纵观国内外用于学习的移动应用程序,尽管在可利用性、内容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方面有所不同,但在技术型支架、位置感知功能、视觉/音频表现、数字化知识建构、数字知识共享以及差异化角色等方面存在设计共性。许多研究通过测量学生的各类学习成果来评估移动应用程序的设计,范围从科学加工技能到知识的建构和综合,最常见的测量结果是学生的基本科学知识或概念理解。未来有必要将测量多样化,从而涵盖学生的高水平认知成果、认知负荷和技能型成果。对移动应用程序的研究还发现,移动应用程序可能因发生多任务处理现象而妨碍学习。因此为了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未来需要在教学原则和移动应用程序设计之间建立更明确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