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儿童诗歌汇总十篇

时间:2022-04-06 13:07:27

现代儿童诗歌

篇(1)

中图分类号:1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5-230-01

华兹华斯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主要奠基者,雪莱称之为“大自然的歌手”,他以饱蘸感情的诗笔咏赞大自然,讴歌自然界的山水风景、田园乡土、花木鸟虫、日月星辰,及大自然对人类心灵的影响。作为“湖畔诗人”的领袖,华兹华斯的诗歌和诗歌理论一直都受到国内外评论家的广泛关研究。特别是他所提出的“儿童乃成人之父”及“灵魂前存在”的观点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针对学者对华兹华斯诗歌的儿童视角方面的研究,通过文献下载、分类、统计、摘要等形式,将华兹华斯儿童观研究作一个梳理。在中国知网上通过将搜索学科领域定为哲学与人文科学,将“华兹华斯”和“儿童”作为全文中所出现的词,得到相关搜索结果共672条。国内外学术界对于华兹华斯诗歌儿童观进行专门研究的专著和文献,并且将华兹华斯与儿童二字列入题目的论文,只找到数量有限的几篇。其中有崔莉的《重返自然的桥梁一析华兹华斯的儿童观》、孟令新的《华兹华斯的儿童观及其影响》、《华兹华斯的儿童观成因探究》、刘新民的《华兹华斯儿童理念初探》、曹佳瑶的《进步与回归——华兹华斯诗歌中的儿童理念》,另外还有郭美男、王政吉、陈才忆、郭淑丽、曹琰、赵丽娟等几位学者均撰文从不同层面探讨了华兹华斯诗歌的儿童视角。

华兹华斯一生中创作了大量有关儿童生活,儿童心理;揭示儿童与自然,儿童与成人关系的诗篇(JohnBear:1978)。郭美男指出“在诗人看来,在文明社会中保持对自然的虔诚,成人后保持一颗童心,是实现完美人生的必要条件。”曹佳瑶,孙莉莉阐述了自然与童心是诗人诗意理想构成中的两个不可或缺的而且相互联系着的要素。

在华兹华斯“复归婴孩”这一独特儿童观方面,还有一些学者进行了对比研究。葛桂录综合分析了老子和华兹华斯都把婴孩作为人生的最佳状态和最高人格理想,并且对比指出前者旨在体“道”,后者意在寻“真”。

崔莉揭示了“儿童乃成人之父”这看似有悖常理命题的深刻内涵,其实质包含着深邃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表现了被社会异化的人类对属于人那种最纯洁,最美好的灵性的呼唤。

华兹华斯诗歌的独特儿童观是西欧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产物。一些学者对其历史渊源作了分析。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失败“标志着启蒙主义理性王国的破灭。而华兹华斯作为时代的见证人,他所目睹的这一切使他陷入理想落空的危机之中”。郭淑丽,崔小燕和王政吉,左金梅都阐述了大革命失败带来的幻灭感使他的精神濒临崩溃边缘。从此他便重新回到幼年时期生活的湖区隐居,找寻童年时期那些如上帝般的,自然的灵光(HearoldBloom:1972)。王佐良在《英国诗史》中分析道只有人类童年时期的感情和回忆才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摧毁的。诗人把全部希望寄托于过去,把精神的复归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所,作为拯救现实的唯一出路。崔莉和袁礼都认为诗人独特的儿童观是诗人在大革命失败后情感与理想调适的结果,也是那个时代文明困境中的产物,诗人用一种理想主义方式来寻求人与自然,社会与上帝的和谐关系。

篇(2)

读者自然要问:你们为什么要编这样一套书?你们如何编这套书?

我们的编辑灵感,来自中国的“诗教”传统。其实,不仅是中国,世界许多民族,特别是希腊、印度这样的古老民族,都有一个诗教传统。

所谓“诗教”,按我们的理解,它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从大的方面说,也是更接近本义的,就是要以诗来管理、教化社会,以诗治国。这就是《诗大序》所说:“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莫近于诗。”这里有一个核心的治国理念,即对人心、民心、民情的重视,观人心、民心、民情的最好途径,就是听其声,所以又有“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之说。这就是所谓“诗可以观”的功能。按儒家的理念,诗的最大功能还是对人的精神的引导、教化,这就是孔夫子所说的“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礼记・经解》)。也就是要通过诗歌的吟诵,发泄不满和悲苦,使情绪得以平复(“诗可以怨”),然后,通过诗的移情兴发、潜移默化的作用,涵养人的中和之性情(“诗可以兴”),由个人心灵的净化、性情的温柔敦厚,进而发展为人与人关系的融合,弥漫于家庭、社会以至国家,就可以达到天下的长治久安与和谐(“诗可以群”)。

对这样的儒家的以诗治国观,历来是有不同看法的,也有尖锐的批评,这里不作讨论。我们注重的是其中的一个合理因素,即对人的心性、内在精神世界以及人伦关系的重视,强调诗歌对提升、净化人的心灵的作用,移风易俗的作用。由此,我们想起了人们已经熟知的“人诗意地栖居”的理念,这样的联想大概是有道理的。

一位中学教师对这一理念作了这样的阐述:“人生活在两个世界里。首先我们生活在现实世界里,生活在一个世俗化的世界里,生活在一个充满着丑陋和污浊的世界里。但这绝不是生活的全部。我们每一个人还拥有另外一个世界,那是一个意义的世界,是一个诗意的世界。”这位教师说,“为了一种诗意的生活”,这就是我们今天需要阅读诗歌的“第一条理由”。(马小平:《走近诗歌》)

这自然是有感而发:今天的中国,人的情感的沙化,趣味的粗鄙,精神的沉沦,心灵的扭曲,人伦的丧失,人际关系的敌化、毒化,都到了崩溃的临界点,而且是全民性的,构成了真正的民族精神危机,社会危机。面对这样的现实世界,我们作为普通的教师、学者,普通百姓,总体上是无能为力的;但我们还可以“救出我自己”,这就是我经常说的,我们至少可以在自己和周围的小圈子里,创造一种“有意义的生活”,“诗意的生活”。这绝不是对现实的逃避,恰恰是以我们自己的方式,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和精神失落的现实社会对抗。而要创造有意义的诗意的生活,最重要也是最简捷的途径,就是阅读诗歌。这也是我们提出“让诗歌伴随一生”的理念的最基本的意义:在不间断的诗歌阅读中,人将永远保持对生命意义的探寻,对真、善、美的向往与追求,永远保持不断提升和净化自我心灵的态势,这确实是一个人“一生”的生命命题,也是我们面对假、恶、丑的现实,必须坚守的最后的人生底线。

我们不仅自己读,还要和朋友一起读,至少要和家人一起读。这样,我们不仅有充满诗意的生命个体,还有读诗写诗的家庭,读诗写诗的朋友圈,在这无诗、排斥诗的时代里,坚守一种诗的个体与群体的“存在”,哪怕是十分微弱的存在,这本身就是一首“诗”,一种意义。我们编选这一套《诗歌读本》,也是为了创造一个由编者、出版者、读者共同组成的诗的精神共同体。至少在我们拿起这套书时,能够感受到一点诗意,感受到现实中所稀缺,因而不免有些怪异,但却是超越时空,永恒的美好的诗歌,美好的人生的“存在”,这就够了。

“诗教”,还有一层意义,就是重视和强调诗歌在儿童和青少年教育中的特殊作用,这也是诗歌的教化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首先是基于诗歌和儿童、青少年本原性的亲和力,诗与童心的内在契合。如一位儿童文学研究者所说:“人天生即具备歌唱的本能”,“在声音与节奏、韵律与情感之间,儿童天生地即与诗有一种最亲密的联系”,诗的创造“植根于这种原初的天才的想象力和本质性的儿童精神生活中”。(李咏吟:《诗教与儿童精神生活的自由》)如一位中学教师所说:“几乎在每一个人的一生中,都有一段诗意盎然的岁月,那是多愁善感、混沌初开的青春期,迷惘执著的深情,敏感纤细的心灵,仿佛只有诗歌才能诉说满腹的心思,书写对生活的最初的感应,因而,每个年轻人天生地就是诗人。”(严凌君:《人间的诗意――人生抒情诗读本・前言》)

于是,就有了阅读诗歌的第二条理由:“诗歌是教育,而且是最好的教育,它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因为诗歌是诗人灵魂的产物,灵魂的交谈方式是最能抵达根本的交流方式”,而且“诗歌能够使我们获得对世界最好的理解”。(马小平:《走近诗歌》)

而儿童教育学者们更看重诗歌的两个教育功能。首先,诗教“不仅适合儿童的天性”,而且“有助于激活(孩子自身潜在的)人类本原的精神自由与想象力”;而儿童心灵自由的保护与培育,又是人的“生命中最伟大的事件”,这不仅对儿童个体生命的终身发展,而且对民族精神的健全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其二,诗教“有助于儿童建立个人与古典文明或民族思想文化价值传统”,以及人类文明传统之间的“亲和联系”。(李咏吟:《诗教与儿童精神生活的自由》)这也是由诗歌的本性、本质所决定的:诗在文学的文类中,是最具精神性的,因此,杰出、伟大的诗人的诗,总是集中了时代的个体精神、民族精神和人类精神。在这个意义上说,读诗,特别是经典诗歌,是承接民族和人类文明精神成果的最佳途径。编选中国和世界最出色的诗歌,促进文明的传承,正是我们这套《诗歌读本》的一个重要动因和目的。

这当然也是有感而为。正值诗意年龄的儿童、青少年却不读诗,他们的生活也了无诗意: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教育现实。究其原因,首先是在应试教育的狂澜下,诗歌也以应试的面目出现,“那种非生命形态,是肢解后的残句片语,接受着一种指令性的观赏”,知识的灌输,解剖式的分析,使得最应亲近诗的孩子,望诗而生畏。(原珠海市第一中学曾宏燕老师语)

对诗的挑战,还来自电影电视动画。如研究者所分析,“对于儿童来说,生命经验有限,观看动画艺术自然有助于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但电影、电视、动画的想象是“直接的,确定的,图像化的,它具有一种特别的强制性,即让接受者没有自我创造和自我独立想象的空间,只有被动接受和感知的自由”,因此,“我们如果只重视动画艺术,那么,很可能全世界儿童的想象力将来都是一样的”。这就会导致一个“十分可怕”的后果:“儿童的精神想象没有了自由和无限的可能性”。这样,通过诗歌的阅读来保护儿童的自由的想象力和个人创造力,就具有了特殊的重要性。可惜,至今中国的教育界和诗歌界,还很少有人注意到这“诗与视觉艺术本质上的对抗性”(李咏吟:《诗教与儿童精神生活的自由》),还不懂得越是面对教育手段的科技化,恢复诗教传统就越具有迫切性。我们编辑这套《诗歌读本》,为“诗教”而大声疾呼,实在是出于诗歌教育因应试、因视觉艺术的冲击而被边缘化的隐忧。

但我们也有自己有限的信心,还是基于前面所说的诗歌与人,特别是儿童、青少年本原、本质上的血缘关系,即所谓“人在,诗在;青春永在,诗永生”。我们甚至觉得,教育的所有领域: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以至大学教育,成年教育,老年教育,都是诗歌“展翅飞翔”的广阔天地。这些年,诗歌界一直在讨论如何走出只有诗人读诗的小圈子和困境,却很少注意到诗教给诗歌发展和传播带来的巨大空间和可能性。而在我看来,一个时代的诗歌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要看诗歌能否进入年轻一代的精神生活。因此,编选这套《诗歌读本》,也是一次沟通诗歌界与教育界,大学与中小学教育的自觉努力,因此请来了诗歌研究的专家洪子诚教授和我共同担任主编。本书的编者也大都是诗人和诗歌研究者,这样也就同时增强了这套《诗歌读本》的学术含量。

我们确实是把《诗歌读本》的编选当作学术工作来做的。这就说到了我们“如何编”,即按照什么原则来编选,其理论依据是什么的问题。大体有两大依据和原则。

我在编辑工作一开始,就提出“人类个体发生和系统发生的程序相同,儿童时代又经过文明发达的历程”的人类学基本原理,这是我们编选这套《诗歌读本》的理论基础”(《〈诗歌读本〉编选杂想》,文收《钱理群语文教育新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我们强调,人对诗歌的阅读是一个生命的成长的过程;也就是说,人在生命成长的不同时期――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和诗歌发生不同的关系,有不同的诗歌阅读的需求和期待。因此,我们要根据人的生命成长、心理发展的不同需求来编读本,在人生命和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提出不同的诗教要求,也就有不同的选文与编排。

我们正是根据这样的编辑思路,将全书分为六卷――

学前卷。分两个阶段:从出生到进幼儿园之间的诗歌,是父母吟唱给孩子听的,是所谓“母歌”。其特点是诗教与乐教的统一,突出的是“歌”的特点,只为好听,意义并不重要。孩子在聆听、歌唱中学习母语,培养孩子的听觉思维,在听中感悟生命的欢乐、自由和神秘。

从孩子进幼儿园开始,就意味着进入一个群体,进入了“儿戏”阶段。其最大特点,是群体的歌、舞、诗、画的统一,是更接近原始艺术的。我们在这一卷里,编选的“游戏歌”“问答歌”“数字歌”“连锁调”“谜语歌”“拗口令”“颠倒歌”等儿歌,都有这样的特点。这一时期的诗教的主要功能是在语言游戏中培育孩子对语言(特别是语音)的感觉与趣味,对五官,特别是听觉、视觉、躯体的感觉,培育孩子的自由想象力。

小学卷。和学前相比,这一阶段的诗教有三大特点:一是直接面对文本,逐渐和歌、舞、画分离,成为独立的文字阅读;二是由群体的游戏性阅读变成个体的阅读行为;三是除声音层面外,开始注意诗歌的意义层面。

因此,本卷的编选突出的是“儿童的思维”“儿童的情感”“儿童的生活”(包括儿童家庭和集体生活和儿童在大自然中的生活)“儿童的智慧与德行”等,其功能在培育童心、童趣、童思、性情、情感、智力和品德的全面发展。

本卷虽不分初小和高小,但特地编选了主要供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的《少男少女们的歌唱》和《祖国土》两个单元,突出“成长”的主题,表现少年意气和精神,并引导孩子的视野由家庭、学校,扩展到祖国与世界。

本卷诗歌的诗体也很丰富,除儿童诗之外,还有童话诗、寓言诗、哲理诗等。

初中卷。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感觉最敏锐,情感最丰富,想象最活跃,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心理变化最大的时期。适应这样的成长特点,我们将本卷的诗歌定位为“生命幻想曲”,以生命母题组织单元,展现人和自然的关系,人与自我、他人、社会,以及历史的关系,这些都是少年期最基本的生命命题。所选的诗歌,大都充满浪漫主义的激情和丰盛、无羁的想象,并且充溢着生命的亮色,这是为孩子一生的精神成长垫底的。

少年也是诗的自觉意识觉醒的时期。为此,我们特地组织了诗的要素单元,对每首诗都作了详尽的导读,引导学生鉴赏诗歌,并撰写了介绍诗歌基本知识的专题,引导孩子自己朗读诗、写诗。

高中卷。学生从少年逐步走向青年,思想、感情都趋于复杂,这是接触“现代诗”的最佳时期。因此,本卷以现代诗的阅读与鉴赏为中心,分别展示现代诗的多义性,风格和抒情方式的多样性,以及现代诗的结构和层次。除导读之外,还编选了有关的分析、讨论文章,以引导学生对诗歌的理解逐渐进入诗学的层面,在感性的激发之外,也多一些理性的沉思。

高中卷我们也设置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鉴赏”部分,试图引导学生从中国古诗词的特点入手,去鉴赏中国传统诗歌。每首诗后面,都附录了研究专家精到的点评和相应的阅读提示,目的不仅是帮助学生理解诗本身,更提供鉴赏方法,以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大学卷。大学和大学以后阶段的诗歌读者,大都本身就是诗人或诗歌研究者,他们对诗歌有一种迷恋和探索热情,因此,本卷的定位是:“诗道寻踪”。从表面上看,似乎更偏向于对“诗”本身的理性思考,所展现的是“诗歌在现代社会的位置及诗歌文化的多个侧面”。但诗的背后,仍有人、人的精神世界;诗学所要追问的,最终是诗道,人之道。它涉及精神与身体,个体和社会、历史,语言和人的思维,古与今,中与西,以至纯与不纯,小与大,自由与规范,少数与多数等社会、历史、美学、哲学问题。如本卷编者所说:“读一首诗,同时也是接近一种生活方式和想象方式;理解诗歌的目的,最终在于理解自我,理解那洋溢在语言之中的、生生不息的精神创造力。”――这样,对诗的理解,又回到最初的个体生命的精神自由与创造:这也是诗教的本质。

老人儿童合卷。这是人的生命的一个合题:老人与儿童相遇。这也是诗教的一个合题:老人和孩子一起读诗。本卷命名为“憩息诗乡”,诗分“天道”“人心”“童心、童趣”三篇,而且全选中国古典诗词,这都有返元、归根之意。

这样,本书的编选也就此画了一个圆圈。

这套《诗歌读本》编选的第二个原则,是追求“家庭诗教”“学校诗教”“社会诗教”的合一。因此,本书定位为这三类诗教的阅读读本,它的预设读者是家庭的祖、父、孙三辈人,学校教师与学生,以及社会上热爱诗歌的老、中、青三代人。

篇(3)

诗歌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长春版中占有很大权重。一年级的课文内容以及课后的“读一读背一背”中共有诗歌55首。而上册的“汉字家园(一)”又是以邵雍的“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之花”来开篇的,也是诗歌。在二年级教材的课后练习中还有“我也能写诗”“这是我的诗”等习作导向,也是倾向于诗歌。本套教材是吉林省专门组织的学术机构权威人士编审,让诗歌有如此之大的权重,它定然代表着新课程理念,定然代表着先进的教育思想。

2.古代神童佳作告诉我们诗歌与儿童的心灵有相通之处

在我国古代有不胜枚举的神童佳作。骆宾王七岁的时候,家里的客人在池塘边指着白鹅叫他作诗。骆宾王望着水中想了一会儿,就作诗一首:“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拔清波。”唐朝时的薛涛在八岁时就能为父亲的“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续对上“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北宋年间的汪洙自幼聪明好学,九岁便能作诗:“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风。未支朝天子,先来谒相公。”还有容貌盖世的南齐名妓苏小小,十几岁便作词:“妾本钱塘江上住,花落花开,不管流年度。燕子衔将春色去,纱窗几阵黄梅雨。斜插玉梳云半吐,檀板轻敲,唱彻《黄金缕》。梦断彩云无觅处,夜凉明月生南浦。”在我国古代七八岁孩童因能诗而誉为神童的举不胜举。这说明什么?这说明诗歌肯定与儿童的思维或心灵有相通之处。说明儿童适于作诗。

3.事实证明:小学生的习作练习应从诗歌入手

笔者所在的农安县龙王小学从2006年起,尝试指导学生进行童诗创作,效果很好。通过对比2006年所存档的三年级学生的记叙文和2009年三年级学生的诗歌作品,发现学生的诗歌创作水平远远高于记叙文。到目前为止,已有十余名学生的诗歌作品在正规刊物上发表。最能说明问题的是,2008年全国小学生语文读写能力大赛二年级的作文内容是要求学生写“筷子”。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平时的习作练习只是看图说话或片段练习,不容易写出完整的文章。事实也正是如此,在考场上很多学生都束手无策无从下笔。而我校的孙骁同学在刚升入二年级时,就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始了诗歌写作。当他在读完作文要求后,不到二十分钟就完成了一首关于筷子的诗歌:“筷子一般高的个头/一般粗的腰/一起行走/一起睡觉/真诚的友谊/是为了人们的生活更美好。”当然,这首诗歌不是很理想,甚至字里行间还夹杂着错别字或拼音,但从稚嫩的诗行里我们不难发现:儿童有写诗的天赋。

另外,浙江宁海县中小学儿童文学实验班的28名小学生,在雪野老师指导下,一年多就创作了二百多首童诗,在全国十多家儿童报刊上发表了40多首,儿童诗选《六月》就是精选的80首诗集。看来儿童作诗替代以记叙文为主的习作练习,并非天方夜谭。

篇(4)

童诗是儿童诗歌的简称,是指以儿童为主体接受对象,适合儿童吟诵阅读的诗歌。这类诗歌既可以是儿童所写,也可以是大人为更好地融入儿童的想象世界中去,以儿童的思维角度所写。无论何种诞生模式,其鉴赏方式都是大同小异的。传统诗歌的鉴赏分为三个阶段:感知感触、鉴赏评价、总结表达,儿童诗歌的鉴赏思路大致一样,但若想要进一步挖掘儿童思维活动天马行空那一部分的艺术效果,还要从言语措辞、立意表达、内容实质上去切割评析。

一、措词表达

初唐诗人骆宾王7岁作五言律诗《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从词汇表达上来看,7岁的骆宾王识字数量有限,在鹅啼叫拟声词的选择上相对单一,由三个“鹅”字叠加,既描绘出“向天歌”的画面,又反复强调了自己对鹅的喜爱之情,体现了儿童相对简单的思维模式和用语习惯:喜欢一种事物便反复强调渲染。“雪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的水面上,红色的脚掌划着清波,像划船一样。”诗文通俗易懂,措辞简单明了,在立意表达上,只是说明自己对鹅的喜爱,然后用文字勾勒出一幅鹅在水面歌唱游玩的画面。于1906年秋写了平生第一首诗《赞井》,诗曰:“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那时候的他年仅13岁,诗歌在措辞表达上依然显得简单明了,但在情感立意上相比同龄人要早熟得多。十几岁的少年就在思考上突破现实生活,去感受外面不一样的世界,不随遇而安,也不随波逐流。仿佛在诉说着这样的话题: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咏鹅》和《赞井》一古一今,都是儿童诗歌的代表作,尽管相距一千多年,但在措辞表达上依然表现出同样的特征――简单明了,叙事表意。因此在童诗鉴赏层面,首先要把握的就是儿童诗歌的措辞选择,由于知识储备(文字储备)上“量”的限制,致使他们在表达自身情感的时候,可供选择的词汇相对贫乏,从而直接导致他们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出现词汇选择的瓶颈。这种限制对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考验也是显而易见的,同样知识储备的中小学生,掌握基本相同的词汇,能够在创作中展现出更多层次的情感表达,那么我们就称这一学生在语言文字表达上有较高的天赋。

二、立意思维

前面提到过,儿童诗歌在文字选择上的限制导致其在立意表达上的局限,这种局限也是相对于语言天赋一般的学生而言的。对于“天赋异禀”的“神童”,用红绿蓝三原色,他们能通过颜色的叠加再造,勾勒出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彩虹。文辞选择上可以有限制,但在立意表达上是没有边界的。

《咏鹅》和《赞井》都是儿童创作的儿童诗歌,那么《小儿垂钓》就和前两首诗有着不一样的韵味和表达了。“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是一首描写小儿垂钓的诗篇,从字面意思上不难看出,诗歌所刻画的是儿童怡然自得、全神贯注垂钓的画面,即幼儿在河畔草丛中侧坐垂钓,路人问路,儿童招招手要求路人保持安静,不要惊动了河里的鱼儿。整首诗歌童真童趣盎然,对儿童神态、行为的刻画十分到位,堪称童诗中的佳作。在措辞表达上不难看出,成人在诗歌创作上的词汇选择比儿童要丰富得多,如“蓬头稚子”“侧坐莓苔”等,这些词汇对儿童来说,都是很难运用自如的。但是这首诗歌在立意思维上却和儿童所作诗歌有着几乎一样的创作模式,画面简单明了,表情达意浅显易懂,因此被定格为童诗范畴。“云像一个忙碌的画家,在天空中画出一幅又一幅的图画;云像一个贪玩的小捣蛋,常常忘了回家。”《云》这首现代儿童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在立意思维上与《小儿垂钓》相比又增加了不一样的东西,那就是“想象”。这种天马行空的想象除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李白能够运用自如,大概只有白纸一张的孩童才能在无主动意识的支配下淋漓尽致地展现。

儿童在创造性思维领域独特的造诣,使得儿童诗歌作品在思维发散上是没有边际的。天上的云朵是画家,画出不同形状的图案;地上的儿童是想象家,能想象出各种不同魅力的美丽物件。把握和理解儿童诗的字面含义并不困难,难的是以何种方式去探究儿童所感受到的那个陌生世界,以何种姿态去发掘儿童想象空间里不一样的美。

三、实质含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16岁时创作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前半部分,诗人送别友人的“情谊”像野草一般,每年春天都会再次生长。这是一首当时的应考习作,算是命题作文,寥寥数笔就能展现白居易细腻的情感体验。按唐朝时候的年龄划分来说,已经不能算是“儿童诗歌”了,但其简易通俗的文笔勾勒,又贴合了童诗在语言措辞上的基本特征。尤其是在含义表现上,对“野草”顽强生命力的歌颂,和骆宾王对“鹅”极富张力的喜爱,以及当代儿童诗歌《云》的作者对云朵变幻莫测习性的喜爱,都有十分相近的情感体验。

实质含义是诗歌的灵魂,把握住作品的灵魂,才能摸清楚作品的躯干,从骨子里理解作品的内涵。金波的童诗作品《如果我是一片雪花》:“如果我是一片雪花,我飘落什么地方去呢?飘到小河里,变成一滴水,和小鱼小虾游戏?飘到广场上,去堆雪人,望着你笑眯眯。亲亲她,然后就快乐地融化。”这是一首通俗易懂的抒情诗,如果我是一片雪花,飘入河里同鱼虾玩耍,飘去广场堆起雪人亲亲她……对雪花的赞美和喜爱溢于言表,童真童趣的思维模式尽收眼底。儿童对社会的认识,相对于成年人而言是比较浅显直白的,不会有过多的城府和晦涩,就如同儿童想吃别人手上的东西,就会张口去要;又如同儿童喜欢某个姐姐,会对那个姐姐说“我很喜欢你”,而讨厌某个叔叔会对旁人说“那个胡子叔叔是个大坏蛋。”在语言表达上浅显易懂,在思想层面上也同样如此。儿童诗歌在实质含义上的浅层次表达,其实是很好把握的,人的基本情绪分为“喜怒哀惧”四种,儿童在习得复杂情感表达方式之前,对于这四种基本情感的表达是能够自由驾驭的。喜欢就高兴、开心或者大笑,生气了就埋怨、发脾气或者哭闹,伤心了就难过、流泪或者闷闷不乐,害怕了就惊恐、忧伤或者无助流泪。这些基本的情绪穿插于儿童诗歌的作品本质当中,通常都较容易被挖掘和把握。

想象力作为一副针线,穿插于童诗的措词表达、立意思维和实质含义当中,从表层的文字意思参透出底层的思维和思想,这样才能全面深刻地把握儿童诗歌的内涵和精华。鉴赏一首诗歌,是在试图通过表面文字浅层次的含义,去挖掘诗歌更深层次的思想。儿童诗歌也不例外,但相较于成人诗歌,其表达的感情含义相对要简单质朴得多。这是由孩子所经历和接触的事物性质所决定的,文学储备和生活阅历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他们的情感表达。

四、童诗鉴赏中想象力的进一步延伸

童诗是在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对童诗的探究也要根据时代的推移去动态化地把握。如:网络上一个10岁孩子写给其母亲的“情诗”如下:还记得5岁时,我和你都还小。你是我的唯一,可你都不理我,身边有别人陪。这首简单明了的现代诗从字面意思上看,是孩子对母亲强烈依恋和爱慕的表达。但事后孩子却并不这么认为,他让读者将每句话的最后一个字合在一起,然后从后往前念出来,就是“陪我一小时”。此时,读者恍然大悟,母亲也是泪流满面。10岁儿童除了会作诗,还能通过“藏尾”的方式来表达自己不一样的感情诉求,这种对语言文字运用自如的能力令读者惊叹。

想象没有边界,但思想是有外延的,儿童诗歌无论到达怎样的高度也无法脱离童诗的本质特征,他们通过想象来扩大自我对外界认识的看法,从而使童诗在形式上和内容表达上展现出更多、更灵活的变化特征,而我们只需要透过他们的文字来赏析他们披着想象外衣的思想,就可以把握住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方向。对于儿童诗歌鉴赏,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把握住想象力这条主线,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透过文字内容抓住实质含义,做到这三点,儿童的思想就都在鉴赏者的可控范围内了。

参考文献:

篇(5)

儿童诗是一种特别重视节奏、声韵,文字流畅,内容生动活泼,情趣盎然,适合儿童诵读的文学诗歌作品。它在启迪儿童心智、激发儿童想象、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培养儿童的优美情操和良好习惯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我们需要通过优秀的儿童诗歌促进儿童智力发展,陶冶幼儿美好的情操和良好的个性。当代著名儿童诗作家圣野说过:“一个自幼受过儿童诗熏陶过的人,长大肯定是个有是非观的人,有真性情的好人。”

我在幼儿园早期阅读课题研究中,结合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利用儿童诗的教育作用,对培养儿童道德情感和健康个性进行了探索。

一、以儿童诗的音韵之美培育幼儿的语言审美感

儿童诗以特有的声韵感染着千万儿童,影响着孩子的精神。在形式上,儿童诗特别重视节奏的表现,主要表现在押韵和节奏上。通过韵脚的变化、句式的错落有致,让孩子们诵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声,自然而然产生乐感,让孩子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

例如《七个阿姨来摘果》:“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六五四三二一,七个阿姨来摘果,七只篮子手中提,七个果子摆七样,苹果、桃儿、石榴、柿子、李子、栗子、梨。”这首诗就像果园里录下的一支歌,i韵犹如乐曲中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音,将整首乐曲贯穿起来。那童心与果农阿姨的对话,和水果宝宝的对话,那童稚和果园的交融,洋溢着幼儿的语言审美感。这首儿童诗常常在孩子们的口中诵读着,听着孩子清脆悦耳的声音,我们感受到了孩子们对韵律鲜明的儿童诗和生活的热爱。孩子们还根据这首诗的韵律仿编了《七个伯伯来摘菜》:“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六五四三二一,七个伯伯来摘菜,七只篮子手中提,七种蔬菜摆七样,白菜、生菜、包菜、莴苣、菠菜、西红柿、玉米。”孩子们在仿编的过程中,体验了儿童诗的韵律美,同时也表达了孩子们对农民伯伯的尊敬喜爱之情。

《夏天的歌》:“夏天的歌,在哪里?‘蝈、蝈、蝈’,在绿绿的草丛中。夏天的歌,在哪里?‘知了,知了’,在高高的大树上。……在小娃娃乐呵呵的笑声里。”这首甜美的小诗中描写的一切都是愉快的。诗中的描写的是夏天的景象,诗歌中简洁明快的节奏、和谐的音韵、重叠词“绿绿的、高高的、清清的、甜甜的、乐呵呵的”的运用,形成了诗歌的音乐美,给人进入夏天清爽舒适的感觉,在幼儿的朗诵里,把孩子引入夏天万物富有生命力的意境中。

二、以童话般的儿童诗激发幼儿的童真与想象

童话的世界是想象的世界,是美丽的奇妙的世界。而儿童诗不光是个童话般的世界,还是孩子们通过想象实化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大树会说话、草儿会喝水、蝴蝶会跳舞……因此,儿童诗的世界是符合儿童心理的,能丰富幼儿想象的,能创造优美意境的,能抒发儿童童真童趣的多姿多彩的世界。例如《海上的风》:“海上的风是花神,她一来,就绽开万朵浪花……海上的风是琴师,她一来,就奏出万种歌声……海上的风是大力士,他一来,就送走万片鱼帆……海上的风是狮子,它一吼,就掀起波浪滔天………”。

在我们的生活中,大海是孩子的朋友,孩子们对大海再熟悉不过,受这首诗歌的启发,孩子们对大海进行了想象:“海上的风是小蜜蜂,它一来,就带来了甜甜的蜂蜜……海上的风是歌王,他一来,就唱得浪花起舞……海上的风是农民伯伯,他一来,就送来一片菜园……”,平凡的大海在孩子们的想象中变成了勤劳的小动物,变成了成功的歌者,变成了辛苦的劳动者。孩子们的大胆想象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美丽,使我们的劳动者变得更加伟大。

儿童诗能够用语言把人、事和情景等具体地、生动地表现出审美特质,刻画出栩栩如生的形象,借此表达思想感情,把孩子引入诗歌所创造的艺术境界中去。孩子们把蝴蝶想象成花朵,把树叶想象成小鸟,把花瓣想象成自己喜欢的发夹……这都是孩子们对事物进行的想象。例如《树》:“春天的树,是花儿们选美的舞台。夏天的树,是蝉儿们唱歌的教室。秋天的树,是水果们睡觉的摇篮。冬天的树,是风儿们赛跑的运动场。”树的形象是多么的生动,在孩子们的心中是多么的美妙啊!根据这首儿童诗,我也引导孩子对大树进行了想象创编“烈日下的树,是一把绿色的大伞,为我们遮挡烈日。大雨下的树,是件大大的雨衣,为小花小草和小动物们遮雨。黑夜中的树,是一个小鸟温馨的家……”孩子们眼中的大树是棵多么有爱心的大树啊,相信受到诗中大树的影响,孩子们也会是充满爱心的孩子。

篇(6)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童诗创作 策略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重“诗教”的传统,从《三字经》《龙文鞭影》等传播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到传统文化在启蒙文学读本中的渗透。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童诗的创作相对于其他体裁来说要薄弱一些,但仍涌现出以金波、雪兵、王宜振、邱易东、谭旭东等为代表的一批诗人的佳作。儿童诗阅读与儿童诗创作是儿童诗教学研究的两个重点,也是儿童诗教学研究的两个不同的侧面。儿童诗阅读教学是针对儿童诗文本进行的教学,对低中高不同学段的教学侧重点不同,阅读、感悟、体验、理解、吸收是共性。儿童诗的创作跟习作相比较,更多的体现了儿童的独创性、发散性、探索性。相对于一般的习作而言,更能体现儿童的主题色彩和个性特征。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尝试童诗教学的意义

(一)学诗写诗让学生参与生活。当前学校和家庭对儿童参与意识的培养比较忽视,造成了儿童思维发展的缓慢性和被动性,我们应该看到从小培养儿童的参与意识,有利于发展儿童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操作实践能力等一系列适应社会所需要的素质,让儿童的身心得到一个健康而全面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让孩子学写儿童诗可以提高孩子参与生活的能力。学生走出校门,走入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寻找写诗的素材。这样,孩子学会了主动积极地观察生活,学会了用儿童的视角解读生活,学会了交往,学会了表现自己的才能。写诗让他们迈开了参与生活的第一步。

(二)学诗写诗让学生体会创新。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师的使命。写童诗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如《彩色的日子》中有这样的诗句“我决定了/新的一年/一定要学会画画/我要给每一个新日子/都涂上好看的颜色。”这里给“日子涂上好看的颜色”,期待每天的美好,不是孩子们愿望的创新吗?有谁想到好看的颜色可以让日子也变得彩色,只有孩子的思维中有这样创新的想法。

(三)学诗写诗让学生懂得积累。写诗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容易,不仅要有一定的知识水平,而且还需要有一定的阅读量,只有饱览了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才能在迸发出诗的灵感之时,运用厚实的语言功底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学诗的过程中,孩子们爱上了看书,各种文集,不仅积累了大量的语言,而且提高了自己的语文素养。

(四)学诗写诗让学生学会做人。诗歌是通过具体感人的艺术形象来陶冶儿童情感,培养审美观、道德观。儿童对于诗歌的领会和创作过程是一个细微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一个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美育过程,也是引导孩子学诗做人的教育过程。诗可以使人正,诗可以诗人思,诗可以使人美。写诗让学生受益无限。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童诗创作的策略

(一)关注儿童天性。儿童是天生的诗人。由于儿童年龄比较小,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还比较肤浅,认识的程度不深,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受到主观视野的限制。他们往往使用浅显的语言和表达形式表达丰富的个性化的理解和认知。他们往往以自己的主观判断来关照丰富多彩的世界。有时,他们很难把自己与外界事物绝对分开,他们对外界事物的理解往往通过自身的经验、感受对外界事物进行模糊判断。因此,他们的语言和认识往往带有幼稚可笑的一面。几句连贯的儿童语言都能凸显儿童的心思、儿童的智慧、儿童的创造。即使是错误的理解,也体现了儿童的眼光,所以就显得更加可贵。

(二)关注童诗课堂。童诗课堂是儿童诗教育的主阵地。我们把童诗课堂实践稍加整理就会形成儿童诗教育的文章。在整理课堂实录和学生写的儿童诗之后,要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整体关照,关照的依据是课题研究的思想和理念。把儿童诗、训练的过程、结果串起来了是很简洁的写作方法。简洁不是简单,复杂不是深刻。简洁而不模糊,深刻而不艰涩,自然而不做作。这是儿童诗的特点,也应当成为儿童诗阅读教学和儿童诗教学论文撰写的规范。

篇(7)

在儿童音乐作品的创作中,歌词往往要求生动而富有童趣,以简明、活泼的语言明确地表达出歌曲的基本内容和思想感情。这16首儿童歌曲的歌词主要取自于古诗词,这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其中不乏意境深远却又活泼生动的佳作。为了使《中国唱诗班》首辑的音乐创作更加尽善尽美,符合儿童的身心需求,主创人员在创作伊始确定入乐诗歌的时候就进行了精心的挑选和甄别,很好地把握和领悟了古代诗词的修辞手法及意境,在创作中也特别突出体现了整首作品中诗歌与旋律的声调在结合时的格律,显得韵味十足。

《中国唱诗班》第一辑共包括音乐作品16首,有《相思》、《夜思》、《梅花》、《出塞》、《明日歌》、《黄鹤楼》、《元日》、《饮酒》、《关雎》、《渭城曲》、《饮湖上初晴雨后》、《游子吟》、《悯农》、《草》、《登鹳雀楼》、《春晓》等。主创人员主要从能够影响广大儿童成长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来确立和选择古诗词。总的来讲,这些诗词内涵盖了孩子们日常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亲情、友情、人生观、自然观等。这些歌词内容对孩子的教育意义比较强,而且非常符合《音乐课程标准》中音乐教育的目标要求,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少年儿童的成长。歌曲的名称有的直接采用原诗,如:《黄鹤楼》、《游子吟》、《渭城曲》等;也有的在原诗作名称上进行简单的改编,如:歌曲《相思》(取自王维的《红豆》)、歌曲《夜思》(取自李白的《静夜思》)等。这些诗作大多是大众耳熟能详且流传甚广的,如今加以入乐诠释后更能够以音乐特有的情感渗透能力直达人的内心深处。

这些作品中反映亲情和友情的内容最多,主要体现了思乡、想念亲人挚友等情怀,如:《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千古名句代表了多少人浓浓的思乡情怀;《游子吟》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唱出那一份温暖深沉的母爱。此外,王安石的《梅花》中“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赞颂了梅花高洁坚强的可贵品质,《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表达了一种积极乐观、努力进取的人生态度,旨在影响少年儿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明日歌》教导孩子们要惜时才能有所作为;《春晓》引领孩子们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总而言之,不同的音乐作品反映了不同的思想内容,我国古代诗词洗练生动、意义的表达含蓄深刻,这套儿童歌曲创作以诗乐结合的方式升华了歌词本身的含义,增强了作品的综合艺术表现力。

二、抑扬有致民族性强

说起“唱诗”,人们极易联想到西方宗教文化,“唱诗班”则更是西方宗教领域内的重要产物之一,《中国唱诗班》这套儿童有声读物在其名称上就体现着浓郁的中西结合的意味。自“”以来,西方文化的渗透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一直是文化领域重要的议题。那么,如何在创作中体现中国式的“唱诗”就成为了这部作品成败的关键。

古时“旗亭唱诗”的文人雅事至今仍让人津津乐道,如果翻阅历史文献,我们发现其实原本中国传统诗歌,五言也好、七言也罢,抑或长短句,大都是被人吟唱的。所以《中国唱诗班》的音乐创作不能简单等同于为古典诗词加上新的外衣,它首先得保持传统吟唱的方式。把优秀的古诗词谱上富有民族特色的旋律,让孩子吟唱,在有趣中学习,在娱乐中增长知识,在吟唱中感受民族文化和民族的音乐语言,并加深对古代诗词的记忆力。所谓“吟唱”体现在音乐创作上的要求上就是要遵从古诗本来的格律,运用节奏、旋律、结构等多种要素,充分在音乐上呈现急徐相间、跌宕起伏、抑扬顿挫等多种音律变化,然而这在音乐创作中绝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以作品集第三首《梅花》为例,谱例如下:

王安石原作《梅花》为五言绝句,格律为典型的仄起平收,共四句,其歌词对应的格律为:墙角数枝梅(平仄仄平平),凌寒独自开(平平平仄仄)。遥知不是雪(平平平仄仄),为有暗香来(仄仄仄平平)。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所以以首句第二字的平仄来确定起句。“角”为仄声,末句末字的“开”为平声,是为仄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易凤林创作的旋律在结构上以典型的起承转合四句与仄起平收相应,每句四小节,乐句规整对称,起句、承句、合句有呼应之感。在吟诵五绝古诗时,通常每句读完前两个字要稍有停顿,第三个字要稍重,第五个字拖长音。易凤林创作的旋律在节奏上与传统读法基本相应。每个乐句在前两个字上节奏较为紧凑,第三个字位于节拍重音,第五个字拖长,基本为两小节的时值。旋律的起伏走向与诗词平仄也基本一致。歌曲《梅花》虽然看似简单,但是在旋律的细节构思上处处可见精妙。而古诗中深远的意境以及诗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深刻情怀得以体现,在旋律的起伏回旋中表达了脱离于平铺直叙的变化美感,而“唱诗”的魅力应该就蕴含其中了。

为了更好地体现出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这16首歌曲都采用中国的民族调式进行创作,以五声调式和六声调式为主。以五声为基础的民族调式既便于孩子们演唱,又便于流传,同时也使歌曲更加具有民族特色。民族调式的使用是有意识地加强旋律的民族化,这无疑有助于孩子们从小熟悉自己民族的音乐语言,有利于我们民族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三、活泼生动童谣性

《中国唱诗班》的音乐定位于“诗乐启蒙”,既可用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启蒙教育,又可以被视为以诗与乐结合的方式为儿童早期音乐启蒙服务,在形式上接近于童谣。从音乐创作的角度而言,这种类型的音乐与一般意义上的成人歌曲完全不一样。出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国针对少年儿童的专门音乐创作仍不多,孩子们经常唱的儿歌很大部分还是多年以前的创作,如:《让我们荡起双桨》、《小兔子乖乖》这类,这些作品虽说经典,但是时代感不强。据相关部门统计,当前乐坛关注度最高的音乐创作来自于反映爱情内容的流行歌曲,在社会生活中孩子耳濡目染,常常模仿着成人的表演唱着成人的歌曲,作为多年关注儿童启蒙音乐教育的我们而言,看到这种现象其实是相当无奈的。

儿童歌曲的创作必须适合幼儿的年龄和音乐能力的发展水平,就这些作品的旋律创作而言,易凤林站在儿童的视角,充分考虑到该阶段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把《中国唱诗班》首辑的这16首歌曲打造成了真正专门为儿童创作的歌曲集。

第一,歌曲的音域不宽。由于童声比较特殊,儿童一般都用“真嗓”唱歌,所以童声的音域要窄于成人。《中国唱诗班》中有14首音乐作品的音域在八度和九度之间,仅有《黄鹤楼》和《相思》这两首音域为十一度,歌曲旋律基本在C1-C2这个音区内演唱,适合儿童演唱。

第二,歌曲的节奏鲜明。儿童通常肺活量不大,气息较短,他们的语言简洁生动,说话时较少使用长句,因此歌曲中多采用了简洁却又多变的节奏型,符合儿童活泼好动的性格以及语言习惯,除了吟唱格律需要以外,较少使用时值较长音的持续。

第三,歌曲的旋律起伏不大。《中国唱诗班》的平稳旋律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如:曲调一般不会起于过高或者过低的音,而最高音与最低音出现的次数也较少,在旋律进行中极少出现五度以上的大跳。以《夜思》的旋律为例,大量使用的同音反复和级进进行,在听觉上使旋律变得悠长,深化了诗人内心对故乡的思念。

第四,曲调在词曲结合上以一字对一音为主,保证了儿童的演唱在音准和气息的控制上的顺畅,使音乐在某种意义上具有了学堂乐歌的显著特征。

第五,歌曲的结构简单明晰。其中,以单乐段结构创作的作品共有5首,如:《关雎》、《饮湖上初晴后雨》等皆为起承转合的四句体。以A-B结构创作的作品有6首,A、B两段在旋律上对比明显。以A-B-A结构创作的作品5首,如:《悯农》、《出塞》等,基本为原样再现,方便孩子在演唱时记忆曲调旋律。

第六,歌曲的创作理念淳朴。因为定位为儿童音乐启蒙,这些歌曲中无弱起小节、无转调、无临时变音记号,方便孩子的学唱。

四、演唱完美 录音精湛

近些年来,国内也陆续出版了一些童声合唱或者独唱的乐谱集,但是像《中国唱诗班》这样主题鲜明的很少,配以CD音响的则更是鲜见了。易凤林在创作时就曾表达要让现代的人们在诗乐的熏陶下聆听到真善美最真切声音的美好愿望,所以对于作品的二度创作团队的选择自然不会掉以轻心。《中国唱诗班》配套的CD由著名的上海小荧星合唱团担任演唱,由合唱团创始人指挥家林振地担任指挥,担任录音的是曾为电影《卧虎藏龙》录制音乐而获2001年格莱美奖最佳录音及科技奖的陆晓幸先生。

篇(8)

在当代儿童诗坛上,“任溶溶”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名字,它代表了当代儿童诗的一种高度,意味着对儿童心理的体贴与理解,它在吸引小读者眼光的同时,也时时引起我们探究其诗歌艺术奥秘的兴趣。

任溶溶诗歌的艺术构成中,语言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它的趣味的构成、自由轻松的说话风、诗行排列的独特匠心等等,都显得极具个性、富有创意,吸引了众多诗家和诗论家的眼光。这种创意和个性首先体现在语音上。

语音之于诗歌的重要性,早已为众多诗论家所指出。整齐和谐的声音重现是诗之为诗的要素之一;同时它对诗的接受也有重要影响。而这种语音效果对儿童诗尤为重要。现代神经心理学和脑解剖学显示:儿童大脑皮质各个中枢成熟有着不同的顺序,它们依照运动、躯体感觉、听觉、视觉和联合区域逐渐发展起来,因此,儿童的运动和感觉机能较为发达,在音调和节奏所激起的快乐中,其情感非常易于被调动起来。所以儿童对音乐天生敏感与亲近,从催眠曲到琅琅上口的儿歌,儿童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对儿童的文学接受的研究也表日月“儿童对文本刺激的‘接受’最初一般也是在语音层面上实现的。”因此,班马曾经敏锐地指出:“听’对整个儿童文学的语言问题,深具着众多重大的美学内容,而对儿童诗,似当尤为甚之,带来一种以‘语音’为主的对待诗歌语言的态度。”换句话说,对于儿童文学,尤其是儿童诗,能否营造一种“好听”的语音效果,对于诗的质量好坏,对于儿童的接受、喜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任溶溶是深谙个中滋味的。他的诗中随处都能读到许多“好听”的语言。它们或是如儿歌般琅琅上口,或是如评弹般韵白有致,或是如快板似的一气呵成,掷地有声,都让人体味到一种“纯诗”的味道,乐感袅袅。

达成语言悦耳动听效果的方式很多,押韵、节奏等等都是离不了的手段,任溶溶的诗歌自然也不例外,但任溶溶的特别在于:他将自由随意的节奏包容于相对整齐的语音形式中,表现出内松外紧的语音面貌,使诗歌在符合音乐性的基本要求同时,更呼应了儿童活泼自由的天性。

注意诗歌外在形式的整齐,这在整个儿童文学界中并不鲜见,在任溶溶诗歌里也相当突出。他的诗中经常出现这样的诗句:

我还没有写上十句,/外面就哇哇响,/我还没有写上十行,/就得开一回窗。/只见小的呜呜呜呜,/哭得十分心伤。/只见大王哈哈哈哈,/笑得得意非常。(《大王,大王,大王,大王》)

8―6式,偶句押韵,使这首诗始终保持相对规律、相对齐整的格式与押韵。任溶溶的每首诗几乎都有这样整齐的“外形”:或者是错落中的整齐,或者是字数均匀划一;或者是一韵到底,或者是偶句押韵,或者虽然频繁转韵,却也两句一节,两句一韵,颇有规律。

从美学上看,整齐产生平衡,平衡产生美,落实到语音上,这种声音的规律组合形成了诗歌基本的音乐感。任溶溶的诗歌语言原本是一种随意轻松的说话式语言,这种语言极易导致诗歌内在节奏的随意宽松,将诗变成散文;而外在格式的整齐,为其诗歌诗味的酿成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亦迎合了儿童对音乐天生的敏感与亲近心理,带给幼儿情感的愉悦。

这种整齐的形式还体现在复沓手法的频繁运用上。《弟弟、二哥、大哥和爸爸的对话》一诗中,四人的话各立一节,各人话中相似的句式烘托出内容的联系,客观上也营造出类似于音乐中的复调感觉。

(弟弟)弟弟今年四岁多,/一早起来唱着说:/……/它们一直都在那地方,它们从来

就这样!

(二哥)二哥今年六岁多,/听了就对弟弟说:/你的岁数还太小,/许多事情不知道。/我小时候……/……/不比……/……/不是从来就这样啊,/不比……!

(大哥)大哥今年十岁多,/听了就对弟弟说:/你的岁数还太小,/许多事情不知道。/我小时候……/……/不比……/……/不是从来就这样啊,/不比……!

(爸爸)……/你们岁数都很小/许多事情不知道/……/许多事情也一样,/不是从来就这样!/……

在一遍遍的间隔重复后,整首诗显得层次清晰,对比鲜明,文气连贯。这样的复沓在《女儿和儿子的话》、《小孩、小猫和大人的话》、《的开场白》等诗歌中比比皆是。相同意思或相似旬式的多次重复,使诗歌更趋整齐,有了一唱三叹的形式感,而语义和情绪的回环呼应,则产生更深层次上的整齐,从根本上决定了其诗的音乐感。因此诗歌中的复沓往往具有结构上的整合功能与语音上的回环往复效果。对于任溶溶这样内在说话体的诗歌而言,复沓的形式也可使其诗散中有整,在语气、语音上获得一种调剂。

当代著名的儿童诗人中,任溶溶的诗歌最看重语音形式的整齐性,这使他的诗多少显得有点与众不同,更重要的是,他以听觉的美感贴近了儿童。

然而,在任溶溶诗歌整齐的语音形式背后,却时时能触摸到一种自由自在的心性。这份自由在词汇、排列等诸多方面都有所流露,最终又汇聚于节奏的缓促变化上。

首先,任溶溶的诗采用说话体的方式,从对语音的影响讲,它往往体现为诗句外形整齐而内在节奏宽松自由。

不像一般的诗歌一样“削足适履”,任溶溶的诗往往听任说话的语气,不愿对句式长短作过分的规范,但为了不与齐整的格式冲突,便将长句拆分成数行,这样的诗句,其实质仍是散句。每一诗行的内在节奏也不如一般诗歌严格、讲究,更多地是跟随说话的情绪节奏走。当你乍一看到“我现在是多么想望,/能够回到广州一趟。/可你们要跟我碰到,/准会把我当外江佬”(《给童话世界的快活小仙人》)这样的诗句时,你也许会觉得字数、排列都很整齐,可只要轻轻吟上一遍,很快就能感觉出内在的节奏相当宽松,显得参差不一。

至于诗行之间有意为之的节奏变化则更显创意。

比如这样的诗句:

……/找啊找啊找到了他,/也可算是老天开眼。/工农兵和科学家们,/简直叫我丢尽了脸。/我不用花吹灰之力,/就能制服,/哼,/这小不点。(《一个怪物和一个小学生》)

又如这样的诗句:

我写不出作品的话,/不能再怪街坊,/……/于是我就铺开了纸,/钢笔沙沙直响,/一口气就写成这诗,/记下这位/曾经有过,/而现在已经没有了的/大王!(《大王,大王,大王,大王》)

诗歌总体相当规整,但局部字数的骤增骤减,标点、语气词的突兀插入,暂时打破了整体的齐整感,造成诗歌韵律节奏的突然跳脱,这种情况在任溶溶的诗歌中是司空见惯的。在这种跳脱中,你能品味 出毫不张扬的活泼,还能品味出一种随和宽松的语境氛围,以及规整背后怎么也掩藏不住的那份自由和从容。这种氛围、这种心性与儿童是如此接近,以致令他们在接触语音形式的霎那间便电火相接,达到了心灵的默契。

这种自由有时会以夸张的形式表现出来,变成一种韵散结合的特殊的诗歌排列方式。

在《半个童话的历史》与《我也爱听故事》中,整齐的韵语诗行中间突然一大段以散文写成的故事内容的记录,形成一种奇异的韵散相间的诗体。任溶溶这样做也许有着内容表述需要的考虑,它构筑了一个现场感十足的情境,然而这种类似于江南评弹的形式,客观上确实带来了节奏的变化:一泻而下的节奏到这里霎时变缓,一种散漫随意的韵味缓缓散发出来,并由此营造出一张一弛的韵律感,令诗句顿显活泼新鲜。

节奏的缓促变化同时也带来了诗句排列形式的创意;反过来,后者又保障、增强了前者的表达效果。

在《这首诗写的是“我”,其实说的是他》中,有一段形式奇特的诗行:

小朋友们,

甭问,

你们都会,

睁眼,闭眼,

张嘴,闭嘴,

都会举手,

点头,摇头,

会哭,

会笑,

会跳,

会走……

分行代表停顿,而退格又意味着上下句语气的贯通,停顿时间亦相应缩短,因此与同时顶格的两个分行句子相比,这种退格分行的视觉形式更营造出了诗行之间松而不散的节奏和内在联系。

把这一短短的段落放到整首8―8式诗句排列的齐整语境中,在格式塔完形心理的暗示下,人们会产生错觉,觉得诗的齐整划一并未破坏,仍有着整齐格式所具有的协和的乐感。但另一方面,频繁地分行错格,确实已从形式上打破了整齐格式,淡化了过于整齐带来的拘谨感与一顺而下的急促感,使语气得到缓冲;在两相对比中,全诗节奏分明有了错落参差的活泼感,平添了几分自在。简单的诗语立即产生出巨大的张力。

这就是任溶溶的诗歌,整齐的背后是灵活,和谐的音乐性的表层下,是对格律的恣意反叛。这种运用的胆魄,显然需要一颗不受拘禁的诗心和一种不拘一格的诗观来支撑。台湾儿童诗诗人林焕彰曾说过:“儿童诗是诗的一种,也是儿童文学的一环。是诗的,应该具备诗所必须具备的要素;是儿童的,应该考虑他的对象;是文学的,应该要有文学的价值。”信然!儿童诗作为诗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特殊的对象和规律必然要求儿童诗语言不能固守成规,而应充分尊重儿童活泼求变的特殊心理。老顽童任溶溶,显然具备这样的童心和诗心。

基于这样的诗观,也基于对儿童心理的了解,任溶溶在语音上做足了文章,创造出“一行行奇异的、颠来倒去的、要快乐地拗口地、但又全都是声音好听的句子”来,形成了任溶溶诗歌语音的又一特色游戏性。

朱光潜曾从诗歌的起源对游戏性作了分析。他认为:人对文字游戏的嗜好是天然的,普遍的。民俗歌谣都含有几分游戏的意味,这种游戏中含有一种驾驭语言心有余力的征服乐趣,这种征服乐趣可以转化为审美的情悦。

儿童心理学及儿童语言研究也表明:儿童并不很喜欢一般的、正常的语言,而更喜欢特别的语言,喜欢耍贫嘴,偏爱带有文字游戏意味的语音,诸如绕口令的复杂,对口相声的胡搅蛮缠,评书中的互驳等,往往为他们津津乐道。儿童诗作为一种特殊的诗歌,要想赢得儿童的心,首先必须与这种童心世界相结合,以各种手段唤起儿童的审美注意。对此,班马在《任溶溶的句子》一文中作了详细的阐述。

在任溶溶的诗里,到处可以听到这种深谙儿童心理的游戏化的语音:

《我牙,牙,牙疼》

《谁是丁丁,谁是东东》

《我爸爸的爸爸的爸爸,说他一辈子在看童话》

《请你用我请你猜的东西猜一样东西》

《Ha-ha!He-he!Hi-hi!Ho-ho!U-a!》

正如班马所述,这些题目用谐音、叠音、拼音、拟音和绕来绕去的音响效果创造出了一种令人乐在其中的语音形式,使孩子们体会到无穷的趣味。

题目如此,正文也是如此。“咕噜咕噜,/快得像我跑,/我连一百米路,/还没有跑到,/而你一道算术,/哒哒哒哒,/却已经做好。”(《动物的贺年片》)这是象声词的趣。“我可实在受不了,/捱唔住,/吃弗消,/不要当这翻译家”(《我是翻译家》),这是拟方言音的趣。“吃九百九十九,/九千九百九十九,/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九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这首诗写的是“我”,其实说的是他》),这是数字不断堆叠重复在语音上产生的拗趣。他们虽然在音节上颠来倒去,带给小读者的那份愉悦却自不待言。甚至“睁眼,闭眼,/张嘴,闭嘴,/……/点头,摇头,/会哭,会笑/会跳,会走……”的诗句中,我们也能读出相似词语、句式放在一起的那种脆生生而又略微拗口的趣味来。这种语音的游戏性,既是对儿童心理的迎合,客观上亦创造了回旋环绕的音乐节奏感,并提升了语音的品味。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任溶溶对语言的用心,更看到了任溶溶自己一颗不老的顽童心。

篇(9)

大量的吟诵,孩子充分欣赏到儿童诗的意境美、音律美以及无处不在的童真、童趣,更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平凡的事物,只要加上丰富的想象和真情实感的流露,就可以变得那么美丽、动人、绚丽多彩。

二、仿写,表达美好的想象

现代儿童诗中,也不乏许多经典之作。在我们现行的人教版教材中,就选用了许多现代儿童诗,如《小小的船》《柳树醒了》《两只鸟蛋》《四季》等。这些诗歌是孩子仿写的最好范文。在“依葫芦画瓢”的摹写过程中,学生窥探到诗歌创作的技巧,得到启迪与灵感,打开诗歌创作的大门。

此外,我们还可以搜集一些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一下子能勾住孩子心灵,让孩子动心、动情的优秀诗歌,为他们的仿写提供更多的素材。如儿童诗《数字9》“在妹妹的眼里/9是一枝又香又甜的棒棒糖/ 在爸爸的眼里/9是一根无烟草的烟斗/ 在农夫的眼里/9是一把万能的锄头/ 在我的眼里/9是个被老师罚站的我”。当孩子们读完这首诗时,忍不住笑了,眼睛里露出兴奋的光芒,仿佛是自己在诉说心声。

仿写的过程,就是在规范语言的过程。看看他们的作品,这些恰当的数量词及动词的运用,让我们看到了一幅幅美妙的图画。

篇(10)

【习作指导】

老师:同学们,诗是生活中每一个动人的瞬间,诗是大自然每一次快乐的舞蹈,诗是心坎里每一分暖暖的深情,诗是思绪中每一次飞扬的畅想。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而儿童诗则是诗歌王国中最为自由的一种体裁,是诗歌王国里的小精灵。通过这段时间的综合性学习――与诗同行,我们在诗歌的海洋中拾到了许多美丽的贝壳。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儿童诗的世界,去亲近亲近这个小精灵,学写儿童诗吧!

小丫:好啊!我们中华民族可是一个诗的国度,从幼儿园的时候,妈妈每天都会教我背诗歌。从一年级起,我们每一册的语文课本里也都给我们安排一些诗歌,所以我对诗歌特别感兴趣,早就希望自己也能像诗人一样,也能写出一首首好诗来呢!

老师:是呀!有这样一种书,代代相传,历久弥新,人们称之为“经典诗文”。她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她以无尽的思想光辉指引人们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前进。她是一座巍巍丰碑,是中华文明的历史遗产;她是一顶灿烂的王冠,缀满了浓缩中国文学智慧的奇珍异宝。此外,还有一种儿童诗,通过近阶段的学习,大家还记得儿童诗都具有哪些特点吗?

毛豆:记得,儿童诗里充满了想象。在儿童诗的世界里,两件看似不相关的事物往往因为想象而造成传神的诗意。比如《爸爸的鼾声》这一首诗,小作者就把爸爸的鼾声想象成山上的小火车,让人觉得非常有趣。

老师:是啊,在儿童诗的世界里,花儿会笑、鸟儿会唱、草儿会舞、鱼儿会说话。可见于生活中取材,大胆发挥想象和联想,捕捉美的东西,是写好诗歌的第一步。那儿童诗还有哪些特点呢?

小丫:儿童诗应该充满童趣。比如老鼠在一般人的眼中都是可恶的、好吃懒做的、专干一些偷偷摸摸的事。可在《致老鼠》这一首儿童诗中,作者阎妮却写出了一般人眼里不同的老鼠,读来真有趣。

老师:是呀!在孩子们的眼中,一切是那么有趣,是那么独特,是那么离奇。如果我们留心观察,草叶上小蚂蚁咬的洞、树干上小虫子啃的伤、苍蝇飞过的嗡嗡声……这些看似普普通通的自然现象,如果你展开丰富的想象,也能写出一首首充满童趣的小诗来。

毛豆:还有,在儿童诗的创作中,巧妙地综合运用比喻、夸张、排比、拟人、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也是很重要的。

老师:你能给大家读一读你搜集到的、你认为有意思的儿童诗吗?

小丫:我搜集到的儿童诗题目是――《湖》,诗中写道:

好大一面镜子/蝴蝶飞过来/照一照/看看衣服美不美/看看身材好不好/一只青蛙跳过来/蝴蝶大声叫起来/我的衣服破了/我的衣服破了

看,普普通通的一个湖,在小作者的笔下却成了蝴蝶照的镜子,多么美妙的想象呀!

毛豆:我搜集到的这首儿童诗就更有趣了,大家听――

梦中/我把小手伸出来/让它透透气/梦中/我把小脚踢出来/让它散散步/梦中/我把小屁股钻出来/让它乘乘凉/梦中/我一个喷嚏/吓得妈妈跳了起来,惊醒了/看着我的睡相/妈妈心疼地把我的小手、小脚、小屁股/一个一个藏进暖融融的被窝/于是,香甜的梦又开始了

上一篇: 爱心人士发言稿 下一篇: 商场室内设计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