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汇总十篇

时间:2022-11-28 18:12:3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现代诗歌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现代诗歌

篇(1)

诗歌是反映人的思想与情感的重要表现,同时也是现实社会写照。阅读现代诗歌不仅可以提高初中生的文学修养,也能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水平。现代诗歌从不同方面揭示了社会蕴含的深刻哲理,这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认识自己、认识生活、认识社会。诗歌的字里行间都蕴含深刻的内容,因此,在赏析过程中,对每一句都要仔细的揣摩,从而正确解读诗歌的涵义。

一、通过诗歌背景找到解读切入点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现代诗歌基本上选编的都是篇幅小,通俗易懂的名人作品。学生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只能浅显的理解诗歌表层含义,而不能深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涵。因此,教师在现代诗歌的教学中,首先要向学生介绍该诗歌的创作背景,学生理解诗歌的背景后就能正确解读现代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如果学生不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那么就不能够理解诗歌的内涵以及不能把握作者的精神特点。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对即将学习诗歌的作者生平、作品的特点以及世人对他的评价等内容,接下来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就应讲解该诗歌的创作时间、创作背景等,这样,学生对诗歌就有了深刻的理解,就能从更高的角度理解诗歌的内涵。

二、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诗歌能更好的集中反映现实社会生活,诗歌中也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思想感情。它跟其他文学体裁相比,更能体现社会生活,诗歌一般采用抒情的方式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诗歌重在语言的精炼以及句子的和谐,讲求节奏鲜明,阅读诗歌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抒发自己的情感,而诗人常借助于诗歌来表达自己豪情壮志、寄托相思,因此,阅读诗歌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世界,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初中生在赏析诗歌时,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把握其中的思想和情感,这样学生才能把握诗歌的灵魂和主旨,才会真正体味到诗歌的意蕴。对于诗歌的赏析,首先要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创作由来等内容,然后解析诗歌中所表达的理想抱负,以及表述出对社会、人生的积极意义。学生在真正理解诗歌的思想和情感后,就会被作者的情感所感染,深刻感受到作者的志向与抱负,从而树立自己的理想目标,并为了自身的理想努力奋斗。

三、捕捉诗歌意象,感受其意境

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作者通过特定的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以此来反映现实生活。在诗歌创作中,意象是整首诗歌的关键点。意: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象:指具体事物。意象是主观思想与客观形象相结合,所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因而,在现代诗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捕捉诗歌的意象,通过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经历,再加上学生自己对诗歌的想象等这些方面的内容来挖掘诗歌真正的内涵,体味诗歌所表达的意境美。

对于现代诗歌的赏析,学生应学会把握其意象,这样对领会诗歌的思想情感有极大的帮助。比如对余光中《乡愁》的赏析,学生就可以从诗歌中找到四个最有代表性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作者以这四个意象来推动对时间的发展,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怀念之情。学生捕捉到诗歌中的意象,就能领会诗人所抒发的爱国情怀。

四、体味诗歌语言的魅力

文学作品的好坏一部分原因是取决于语言应用是否得当,而诗歌又是极其讲究语言的文学体裁,对于意境情感的表达以及艺术形象的塑造都借助语言。诗歌语言的特点是平实质朴、朴素自然、含蓄隽永,含蓄委婉,要求用最简洁的词句传达丰富的内容,比如,在余光中的《乡愁》中分别用“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描写了作者的人生,用精炼的语言概括了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的四个阶段变化。

五、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对于赏析诗歌,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就是反复诵读,诵读可以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以及领会诗歌的思想情感。诵读是品味语言最好的手段,学生通过对诗歌的诵读可以读出诗人在诗歌中思想感情,深刻理解诗歌的意境。学生反复诵读现代诗歌,可以诵读出诗歌的音乐美。赏析诗歌的基础就是引导学生直觉的感知,核心是调动学生的想象,即从指导学生诵读,变成引导学生想象。让学生真正的融入到诗歌的意境中,感受诗歌的美。

诵读诗歌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要确定诗歌的朗读基调,即诗歌的态度感情,每首诗歌的情感基调都不同,有的高亢、有的低沉、有的平和,比如在诵读余光中的《乡愁》时,就应深情、深沉的情感,因此,学生在诵读时必须要掌握作品的情感基调。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诵读时要吐字清晰,读准字音节奏,抑扬顿挫,把诗人倾注在诗歌中的情感读出来,感受诗人的思想。现代诗歌的诵读应让学生学会自我思考,形成“我心中之诗”。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意蕴之美,体味诗歌的意境。

六、总结

初中生对现代诗歌的赏析不能只停留在字面,要从各个角度去挖掘其内涵,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从语言、意境、意象等方面去引导学生学会赏析现代诗歌,使学生感受到诗人在诗歌中真正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把学生引领到更广阔的诗歌天地中,去享受诗歌所带来的美。

篇(2)

翻山越岭神气扬,

扛着国徽进村庄。

农家大院悬国徽,

巡回办案解愁肠。

**

情法交融把案断,

篇(3)

让学生体会到现代诗歌押韵所带来的美感,当然不是仅仅靠一两首诗歌的教学就能完成的,还要向学生多提供一些押韵的诗歌,当然包括古体诗歌。只有诵读多了,学生对祖国语言独特的音韵美感才能得到熏陶,才可能产生热爱现代诗歌的情感。

二、 读出现代诗歌的节奏美

现代诗歌特殊的表达方式,有强烈的节奏感,诗歌的节奏美由此体现。教学中,没有必要对学生讲解这些理论,而是结合具体的诗句一起“敲打”诗歌的节奏。《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文中有这样的诗句:“让明亮的眼睛/去发现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用绚丽的色彩/去描绘果园的丰收,沃野的耕耘。”在教学时,这种节奏感只有通过朗读来呈现和感悟,如果学生对节奏的把握还不够的话,这时候就需要通过教师的示范诵读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师先范读,再让学生充分朗读,让诗句抑扬顿挫和跌宕起伏的节奏感在学生的头脑中得到强化,并逐渐内化为学生心灵的节拍。

三、 再现现代诗歌的意境

意境是现代诗歌的灵魂所在,每一首现代诗歌都通过某些意向的叠加来表达特有的意境。在教学现代诗歌时,还不能仅仅依靠诗人所提供的文字符号,来获得诗歌意境的体验,还要搜索和挖掘隐藏在诗歌背后的、丰满的、立体的信息资源,读者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诗歌的意境进行想象和补白,从而尽可能地再现和还原诗歌本身所要呈现的意境。《长城和运河》这首诗歌,以饱满激昂的笔触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和古代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而运河就在我们身边,淮安是著名的运河之都,这样,就让学生对运河有了亲切感。在教学中,笔者让学生追溯运河的起源,了解运河的发展历史,体验灿烂的运河文化,当学生获得比较丰满立体的意境体验之后,再去诵读这首诗歌,感受就会更加深刻了。

四、 感悟现代诗歌的修辞美

篇(4)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现代诗歌教学主要可从三个方向来分析:第一,情趣培养原则。对于小学生而言,“现代诗歌”是很陌生的一种情感表达方式和文章形式,所以如果没有足够的情趣作为指引,那么,学生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因此,教师需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激起学生学习现代诗歌的情趣。第二,知人论诗原则。探析作者就是指教师在讲授现代诗歌过程中,不要简单的把诗歌的含义和内容介绍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了解诗歌作者的心理特征、情感特征、生活年代以及写作时的心境等,通过故事的形式介绍给学生。第三,逻辑思维养成原则。对于现代诗歌而言,往往在语言表达上学生理解起来相对比较简单,但是从逻辑结构的角度来看,学生掌握起来就会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在现代诗歌的教学过程中要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果学生具有很好的逻辑思维能力,那么,学生就会更容易掌握诗歌所描述的事件的时间顺序及感情顺序,对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内涵有重要的意义。

二.现代诗歌教学方式探析

(一)兴趣导学。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学习知识是以他们的兴趣为主要导向的,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以兴趣导学。在小学生的眼里世界任何事物都是真实的,能真实的反馈。比如,孩子看到天上飞机走过的痕迹,他们会说那是飞机走过留下的脚印,而不会像大人那样看到的是飞机喷气留下的痕迹。这样在现代诗歌教学过程中就相对比较简单,只要教师尊重学生的理解并把它们的理解加上一定的故事色彩,这样孩子就会跟随老师的引导去理解现代诗歌,尤其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诗歌并不像传统诗歌一样重视押韵和规律,而是重视意向美和意向表现方式。

(二)想象导学。在诗歌中总是把各种景物同作者的情感相融合,所以,在优美的表达方式之下所蕴含的情感是非常深的,因此,要引导学生把表象下的情感抽离出来,这就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力。例如,学习《一株紫丁香》这首诗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闭上双眼,教师进行有感情朗读,并让学生根据多媒体所播放的背景音乐展开想象,“几个小伙伴踮起脚尖悄悄地走到老师窗前......孩子们把真诚的爱送进了老师的心田。”这时学生们就会感觉春天的阳光照在自己身上,教室里充满了丁香花的香味,自己仿佛就是诗歌中那调皮而又真诚的孩子们。通过这样的想象,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中主人公的真挚情感。

(三)情感导学。无论是经典古诗还是现代诗歌,其都是以各种人或事为依托的,在字里行间都蕴藏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这些情感就是诗歌的生命之所在。所以,教师要想提高诗歌的教学效果就要引导学生用情感去体验情感。而不同情感支撑下的诗歌,其诵读方式也是不同的。比如,《长江之歌》一诗,所蕴含的情感就是大气、奔放、激烈的感情,感染力是非常强的,在诵读过程中就要吐字饱满清晰,嗓音洪亮并饱含情感。而《一株紫丁香》中所蕴含的情感是细腻、轻微、柔软的,所以,在诵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整理感情,以诗歌中的情感脉搏为诵读的节奏,控制好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篇(5)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

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廊,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

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诗人用没有车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2、 《乡色酒》舒兰。

赏析:这是一首有色有味、又淡又浓的现代小诗。说它淡,淡在诗景,淡淡的酒香,淡淡的月色;说它浓,浓在诗情,浓浓的相思,浓浓的乡愁。仔细品尝这杯《乡色酒》真是又甜又苦,又醉又醒。

篇(6)

中图分类号:I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6-0190-02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文化的民族是一个苍白的躯壳,而文化是怎样来传递和表达,毫无疑问,是语言和文字,它是文化的载体,是一个民族的传声筒,通过多姿多彩的语言文字描写,我们可以聆听历史的回声,可以捕捉时代的气息,可以掀开未来的盖头,而在其中占重要位置的现代诗歌,又是我们研究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要让学生很好地掌握现代诗文,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都至关重要,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现代诗文教学。

一、现代诗歌教学的意义

学习现代诗歌不仅能够丰富个人的知识储存,提高应用能力,还能内化为自身的一种学识修养,是了解和体悟文化的必备能力。

(一)了解现代诗歌,增强文学修养

一个人必备多种素养才能够完美,有人格素养、心理素养、情感素养,而如果要有内涵和气质,要言语得体,思维缜密,还必须具备知识素养,文学素养是其中之一,多学习现代诗歌,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丰富文学常识。

(二)学习鉴赏诗文,提高鉴赏能力

生活中,美的事物会觉得赏心悦目,分离会感到悲伤,欢聚会其乐融融。这些都是因为身在其中所思所感的原因,而现代诗歌也都是作者的经历和感受,只要阅读作品时能细心体会作者的感情,体会不同的人生,就会感悟到纷繁的现代生活,提高鉴赏美、体悟美的能力。教师可以利用诗歌所体现的思想美、语言美、意象美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进而与作者达成共鸣,去补充文章中留下的空白。

(三)增加写作素材,提高写作能力

选入教材的现代诗歌都是在语言、语法上面比较规范的文章,通过学习不仅可以积累一定的语文专业知识,而且给写作知识也提供了相应的借鉴。现代诗文大都是来源于生活中的真实体会,恰好符合现作要求的构思上的“与众不同”,立意新,题材广等要求,正是要求学生在忠于生活和自己心灵的基础上,冲破陈旧的思维模式,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李红波学者的一句话“让孩子有会观察的眼睛,能体验的心灵,他们会在单调的地方,发现五颜六色,会在索然无味的事件中发现乐趣。”[1]89这无疑是与现代诗文交相呼应的。

二、现代诗歌教学现状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更加注重个人自身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强调在语文学习上注重积累,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培养鉴赏现代诗文的浓厚兴趣,丰富自身阅历和个人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中科院文学院研究所研究员杨义先生对理想中的语文教学作了如下充满诗意的描述:“语文学习应该让学生具有文学的感觉、艺术的感觉、美的感觉,要通过语文教学,增强民族文化的凝聚力。语文课堂应该弥漫着浓浓的诗意,充满着个性的自由,洋溢着厚重的人文气息,这里有情意的对流,爱憎的碰撞,真情的欢歌,这里有哲理的启迪,思想的点燃,认识的升华,这里还有趣味养成,美感熏陶,价值的认定。”[2]9杨义先生的这段话也确是对现代诗文教学意义的精辟概括。

目前现代诗文教学中有比较突出的优点,比如教材中现代诗文篇幅加大,新课程实施以前,老教材中现代诗文篇目相对其他文体是极为缺失的。以诗歌为例,从初中到高中,学生接触的新诗不过七八首,且范围有限,多以、郭沫若、闻一多的作品为主。新课程下,各地教材增加了现当代诗人如徐志摩、戴望舒、舒婷等人的作品;现在师生也普遍重视现代诗文教学,表现为现代诗文的教学课时加多,方法相对完善,从视觉听觉方面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悟其中蕴含的思想;而且目前师生的鉴赏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传统教学思想下,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学生只求“学会”,不求“会学”,疏于自身能力的提升,开始重视现代诗歌的审美性,在诵读的基础上领会诗文的特色。

现代诗文教学取得很明显的成绩,但仍存在相关问题,比如现在的教育理念还是很落后,表现在教学目标单一模糊不清,只是提出一些表面、形式化的教学目标,高慎英学者提出的“有效学习”是这样描述的,教学目标应明确,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切合儿童的身心的发展水平,并有合适的评价方法和机制[3]。另一方面表现在教学环境上,现在的教师在现代诗文教学上都是单一的方法,重“灌术”而非艺术,只是“一言堂”,毫无生趣可言,教学是一门艺术,应该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诗词的意境始终是和诗人的情感一致的,正值花季的学生没有更多的人生经历,知识积累比较少,缺少必要的知识储备,很难理解诗人的情怀;最后就是对现代教学技术运用,音频,视频,配乐朗诵,课件的运用,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美的熏陶,体会到画之美,歌之韵,而且还能走进作者的心灵,体会深邃隽永的意境。刘建初学者在文章中提到现代教学资源的优势,他提到“真正实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另外还可以通过转变教学模式,即由传统的教师——学生模式转变为教师——媒体——学生模式,实现师生行为角色的转变,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启发者和引导者”[4]。

三、诗歌教学之我见

现代诗歌教学是一个适合沟通创新的教学科目,所以不能只注重课堂上的讲解和听讲,应从多方面实施教学工作,我认为可开设两个课堂,具体如下。

(一)第一课堂

1.读——诗歌教学之魂

所有的语文教学都不应该离开读,现代诗歌注重体会和感悟,更应该把读放在首位,只有通过反复阅读或者朗读,才能更好地进入作品世界,让学生在感受、体验和想象中得到熏陶,提升审美能力,现代诗文的教学要求阅读主体的融入,讲求氛围的浸润,没有阅读的引导,那情味就出不来。叶圣陶先生说:“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5]342,如余光中的《乡愁》、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等等,作者或真挚或凄婉或清凉的感情是完全可以靠一个“读”字去体会的,反复诵读后,学生不得不叹服中国诗词的神韵,并且陶醉于其中。

2.品——诗文教学之躯

现代诗文重在感悟,理解诗文,仔细品味很重要。品是发现,是咀嚼,是感受。品离不开读,先读后品,品后再读,读读品品,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也是学习现代诗文必不可少的,品就是在对作品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来对作品中那些闪闪发光的东西进行鉴赏,用对妙词妙句的品读,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的独到之处,积累精妙的语言。

3.写——诗文教学之归宿

现代诗文教学离不开写,在阅读和品味了诗文的意蕴后,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和感悟,就必须让学生尝试写作,夏承虞在其《语文教学资料》中说得很到位,“写是为了更好地读,学生在写作时能有自己切身的思考和体会,因此再回到学习作品时就更容易入情入景,和作者进行交流,产生共鸣”[6]68。语文学习的各个部分是一个联系的整体,应注重综合性学习,在诵读品味的基础上有自己的思想和理解,进而用合适的语言表达出来。

(二)第二课堂

1.扩大阅读

课外阅读中外优秀的现代诗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求作品的丰富意蕴,比较中外作品的差异,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的文化思想差异,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课外阅读是对课堂知识的拓展和运用,大量的课外阅读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能补充学生的知识储存,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专题讲座

开展现代诗文专题讲座,能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研究的兴趣,了解现代诗文最新最前沿的知识动态,丰富知识储备,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居里夫人说:“对于某种新奇的现象,给了它一种解释之后,许多人便接受了,但有思想的人却并不满足,他们说不定还有可研究的地方。”“永不满足”的、“有思想的人”多了,“可研究的地方”也就多了,创造性的奇迹也就可能出现。

3.撰写评论

要对现代诗歌进行撰写评论,就必须对诗歌有深入的体会和感受,学生只有对作品仔细阅读,深入思考,才能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评论,教师在这方面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给学生多作指导和分析。撰写的评论可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学生各自说出自己的心得,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还可以培养他们学习现代诗文的热情,最终能够深刻理解学习现代诗文的重要意义。

4.朗诵比赛

现代诗歌语言精练,含蓄,有丰富的意境,能够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过程中,诵读也就成为有效的手段,在教学实践中,可采用示范朗读,学生模仿自由朗读,学生试读,学生齐读的教学流程来进行诵读这一环节。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比赛,可挑战同学,也可挑战老师,调动学生学习现代诗文的热情,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对现代诗文有更好的体验,感染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性情,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纯真趣味,提高文学素养的目的。

5.尝试创作

让学生动手创作现代诗文,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现代诗文教学完成后,学生往往跃跃欲试,自我写作的热情很高,教师此时应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练习时,可将口头作文与书面作文相结合,口头作文,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诗文的过程中,可采用讨论的指导方式,让学生一起将学习诗文的感受在课堂上交流,让学生在畅所欲言中萌发求知的欲望,当学生的练习有了一定的成效后,则可鼓励学生放手去写,不要限制形式和内容,让学生写出自己的东西。

语文课堂应该充满诗情和温婉含蓄的意境,而现代诗歌教学更要体现这一点,当形式与内容完美契合后,便会擦出意想不到的火花,这正是我们教学所需要的理想生成。望而却步,循环往复的教学方法应该调节,大胆创新,新型课堂才是当下所需要的。

参考文献:

[1]李红波.用形象说话,魅力无穷[J].语文建设,2007,(10).

[2]秦志强,陈明华.价值引领:语文教学的精神内核[J].语文教学之友,2006,(4).

[3]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篇(7)

关于母亲节现代诗歌一妈妈的爱,是一双双长长的筷子,

给我夹好吃的菜;

妈妈的爱,是一个个彩色的皮筋儿,

给我扎漂亮的辫子;

妈妈的爱,是一把撑开的雨伞,

为我遮风挡雨;

妈妈的爱,是一本本精彩的故事书,

给我讲动听的故事;

妈妈的爱,是一支支细细的铅笔,

教我写规范的字;

妈妈的爱,是关心的眼泪,

我勇敢地在打针,妈妈却在心疼地哭;

妈妈的爱,是温暖的怀抱,

让我舒舒服服地睡着。

我爱您,妈妈!

关于母亲节现代诗歌二五月的所有花香齐齐感恩

暮春的阳光也柔和起来

播种亲情,收获真爱

今天,我为母亲祝福

母亲节,母亲结

生命无法承受之重

在梦里,在醒来的刹那

从我的记忆和心事里涌起

是的,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我的一切都是母亲赐予的

为了眼里永远长不大的孩子

母亲耗费了一生的努力

那宽厚的臂弯里泻下的无尽浓情

我将用一生去解读

母亲啊,你的额头为什么总挂着笑?

停下忙碌,给母亲一点时间

这当然不是母亲要的

但是我必须给

只索取不回报,不是母亲

更不是母亲的儿女

那偿还不清的恩情

我只能用空白的长短句

沿着我来时的路,寻你

我爱你,母亲

你坚毅的生命早已注入我的身体

当岁月带走你的黑发

让你的目光变得浑浊

我,将用你给我的生命四季

长成参天大树

任你采摘,为你遮风避雨

关于母亲节现代诗歌三当我病了我想到妈妈

那被病魔奴役的身体

疲倦而又痛苦地活着

不是在病榻上,而是

扛着满怀希望的锄头

在田间清理着生活的杂草

或是,捏一根纤细的针儿

缝补着岁月遗下的漏洞

不然,就挑起沉重的水桶

将流逝的光阴担回家里

病魔一刻不离的跟着妈妈

啮噬着越来越少的日子

没有人喜欢病痛的生活

一次小小的感冒

我就要诅咒好几天

妈妈总是无怨无悔

用羸弱的身体支撑着

艰辛,还有我的幸福

阴沉的天空压在我的心头

我听见妈妈骨骼的钝响

就像来自地狱魔鬼街的呜咽

我愿意前往那里,妈妈

关于母亲节现代诗歌四一张老照片上

两个乌黑的麻花辫子,映着

青春的容颜,漂亮

我爱,这年轻貌美的你

爱你一汪清泉的眼睛

爱你神采飞扬的笑颜

爱你曾经的妩媚动人

操持家务,准备饭菜

下地劳作,教导我们

天天如此,年年如此

直至今天,未停

我爱,这辛苦操劳的你

爱你菩萨低眉的善良

爱你大爱如斯的包容

爱你给予我的一切

如今,你满头花白

我仍未对你说过,我爱你

可我深深地知道

我爱,你渐深的皱纹,下垂的嘴角

爱你带有老年斑的容颜

爱你染了眼疾的双眼

爱你那布满粗茧的双手

爱你不再挺直的腰身

说出那三个字

代表不了我的爱

对你的爱,一直在我心里

关于母亲节现代诗歌五我惯于昂首阔步,两眼朝天,

我的性情也有点执拗倔强;

即使国王跟我面对面相望,

我也不会低垂下我的眼帘。

可是,慈母啊,我要对你直言:

尽管我的傲气是如此刚强,

一到你的幸福的亲切的身旁,

我常常感到自卑而畏缩不前。

你有渗透一切的、崇高的精神,

光芒四射,直飘向日月星辰,

是这种精神暗暗地征服了我?

回忆往事真使我感到难过,

篇(8)

[印度]泰戈尔

孩子,你真是快活呀,一早晨坐在泥土里,耍着折下来的小树枝儿。

我微笑地看你在那里耍着那根折下来的小树枝儿。

我正忙着算账,一小时一小时在那里加叠数字。

也许你在看我,想道:“这种好没趣的游戏,竟把你的一早晨的好时间浪费掉了!”

孩子,我忘了聚精会神玩耍树枝儿与泥饼的方法了。

我寻求贵重的玩具,收集金块与银块。

你呢,无论找到什么便去做你的快乐的游戏,我呢,却把我的时间与力气都浪费在那些我永不能得到的东西上。

我在我的脆薄的独木船里挣扎着要航过欲望之海,竟忘了我也是在那里做游戏了。

(选自《泰戈尔诗选》)

赏析

泰戈尔的散文诗清新优美,含蓄隽永,全诗如同与孩子在进行心灵对话,充满了纯洁的童真与可爱的童趣。作者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了大人忙着算账,沉迷于寻求金钱与利益,孩子则沉醉于树枝儿与泥饼游戏的不同的生活状态。两相对照,突出了儿童心灵的天真可爱和纯洁美丽,表达了作者对童心的颂扬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诗歌语言含蓄深邃,引人深思,尤其能启迪人们去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

诗歌二

轮椅上的梦

张海迪

秋天的树林,

风在沙沙地响,

金色的叶片闪闪发光,

一片片缓缓飘落,

如同金色的蝴蝶翩翩飞舞。

落满树叶的一条路,

跑来一个快乐的女孩儿。

风把她的长发向后飘起,

女孩儿一边跑一边笑。

她欢笑着跑进一条小河,

温暖的河水淙淙地流淌。

女孩儿快乐地奔跑,

她的脚下溅起白色的水花。

天上飞过一群欢唱的小鸟,

女孩儿大笑着追它们,

和它们赛跑。

女孩儿不停地跑,

追着小鸟,追着小鸟的欢唱。

女孩儿的笑声穿透了阳光的迷蒙,

她不顾一切地跑,

河水喧哗着,

世界开满了花,

女孩儿永远不停地奔跑,奔跑……

(选自《轮椅上的梦》,有删节)

篇(9)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7-0-02

现代诗歌形态多样,流派纷呈。读者的趣味不同,进入作品的方式也有差异。宽泛地说,古今中外,都有以品评鉴赏为主要内容的细读诗歌的方法。中国古典诗话诗论中,对于诗歌用字、声律、句法、结构等方面细致入微的推敲、咀嚼,随处可见,令人回味。大约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新批评理论被系统地译介到国内,有意识地用细读法解读现代汉语诗歌,成为当时诗歌批评的一个显著特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以来,细读重新受到关注,特别是在学院里,被当作训练、培养学生文学批评素养、能力的基本手段。

下面,我们将以顾城的《远和近》为例,运用细读的基本原则,具体看看细读是怎样进行的。

“细读”作品示例

《远和近》只有六行二十个字: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为便于讨论,我们先提出三个问题,再逐一分析:(1)这首诗传达的是怎样的一种情感?诗中的“你”和“我”是怎样的一种关系?(2)“远”和“近”在诗中有怎样的意味?(3)在语境中,“云”有何意蕴?

关于第一个问题。从直感上说,这是一首表达“你”与“我”之间特殊感情的诗,两人的关系具有特定性。首先从建行的特征看,全诗仅六行,其中“你”字单占一行,显然有突出、强调的意思。另外我们知道,在朗读(默读)诗歌时,单占一行的字会引起较长时间的停顿,这种停顿本身也是一种突出、强调:既突出“你”在全诗中的位置,也突出“你”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其次,全诗六行中,有四行是两两对应的,只在个别地方换字。这使得“你”和“我觉得”两行无形中形成呼应。这种呼应,既是由建行特征引发的读者对诗行排列的视觉感应,也是一种心理暗示:暗示“我”的一切感觉(“觉得”)是以“你”为中心的。如果觉得上述解读比较勉强的话,我们试着重新排列一下诗行:

你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很明显,重新排列诗行后,诗的表意功能没有变化,但“表情”功能则弱化了许多。因为:(1)取消单独占行后,无论从视觉上还是心理上,“你”和“我觉得”的呼应关系都不复存在。(2)由于单独占行而在读者那里引起的对“你”,包括对“我觉得”的突出、强调作用也消失了;朗读或默读时的停顿时间自然也缩短了许多。而且,从表意层说,“我觉得”其实是多余的;因为在语境中,肯定是“我”而不是其他人“觉得”。假设重新排列诗行后,删去“我觉得”三个字,对表义不会有什么影响:

你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甚至某种程度上,诗的语言显得更加简洁。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强调“我觉得”?如果从作品自身着眼,除了要在诗行结构上形成呼应外,诗人也借此传递“你”和“我”之间非同一般的关系。(3)“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的举动,也许是漫不经心的,没有什么微言大义,但“我”却十分在意“你”的一举一动;不仅在意,而且敏感,是从瞬间的动作和飘忽的眼神中,捕捉到“你”的隐蔽的感情信息。诗人为我们展示了两个――也是两个人的――世界:一个是“你”的。对此,诗人只是客观描摹“你”的举动,没有掺入任何“我”的主观因素。第一节中,“你”是一个独立的、不受干扰的存在,行为也是自在的。另一个当然是“我”的,是“我”的心理世界,是“我”对“你”的自在世界的感受,是某种介入。“我觉得”之后凸显的是“我”的自主世界,很主观,甚至相当武断。因为不论“你”赞同还是反对,也不论“你”的看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只要“我觉得”是这样就够了。这一方面表明“我”对“你”的一点一滴的在乎,也说明“我”对自己内心感受的看重。这两个世界,一个自在,一个自主,同样的平等、独立,同样的值得尊重。当然,作为此诗的“抒情者”,诗的重心是落在“我觉得”之后,演绎出两个彼此独立的世界之间一场无声的内心冲突。由此也进一步证明,“我觉得”无论在诗的结构还是含蕴上,都是不可或缺的。

综上分析,我们对第一个问题的解答是:《远与近》是一首表达恋情的诗,既单纯又复杂。

关于第二个问题。在分析“远”和“近”的意味之前,首先明确,它们是“我觉得”的结果,来自“我”的内心感受,也可以说是一种直觉;是“我”赋予“你”看的举动的,也就是说,没有“我”的“觉得”,“你”看“我”和看“云”的举动无以显现,“远”和“近”的差异更无从谈起。前面说过,诗的第一节保持了“你”的世界的独立性、自在性,没有掺入“我”的任何主观因素;而第二节则纯然是“我”对“你”的举动的主观感觉,是“我”的心理活动的呈现。所以,“远”和“近”表达的不是物理距离,而是心理距离。从物理距离说,“你”看“我”是近的,“你”看“云”是远的,但从心理距离说正好相反――诗意往往是从违反常识、常理的地方开始的,是对日常生活经验的“陌生化”。物理距离一般来说是恒定的、可以度量的,心理距离则是模糊的、不可度量的。不过,这并没有超越常识、常理的范畴。关键在于,用来作“远”和“近”比较的两方是不“对等”的、异质的――一个是人,一个是自然物象,表面上似乎不存在可比性,除非诗人将云拟人化。但诗中对“云”没有作任何修辞处理,也没有任何修饰性的界定。那么,“我”和“云”怎么比较?此外,为什么是“云”而不是其他的自然物象,成为了“我”的对立面?这个问题先提出,下面分析“云”的意蕴时再讨论。

“远”和“近”是心理距离,本就模糊,只可意会;诗人又加上程度副词“很”,固然有音节上的考虑(将单音词变为双音词,更和谐上口),却使这种心理距离变得越发模糊。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有了“很”之后,读者对“你”一“我”与“你”―“云”之间差距的感受,仿佛更为明晰,也仿佛更为强烈,虽然依旧无法量化。这是诗带给我们的很难言语的奇异感受。

如果结合诗的语言特点,全诗使用的是最单纯的人称代词、名词和动词,是汉语中最基本、最常用的词汇,几乎没有修饰,但却使用了两个副词:一是表示时间的“一会”,一是表示程度的“很”。表示程度加深、加强的副词“很”,实际上有“越来越”的含义,本身有“动”的趋向,有“绵长”的意味。它将“一会看”这种视觉上的短暂,转化为心理感觉上的绵远悠长。同时,“远”与“近”这两个词的语音与语义也有着奇妙的联系:“远”的第三声(悠长),“近”的第四声(短促),与它们各自的语义非常吻合。声调与语义的协调,是汉语特有的,古诗中的例子很多。倘若不是出现在诗歌中,我们可能不会知觉到这种联系;正是诗歌唤醒、挽救了我们对语言、对一个一个字的敏锐感知。

结合上述两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感受到最后两句诗有着不尽的余响: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很远,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很近,很近……

下面解读第三个问题:关于“云”的意蕴。

按照庞德关于“意象”(image)的定义,即“在一刹那间呈现出来的理智与情感的复合物”,云是这首诗唯一的意象。而按照艾略特的说法,云是诗人找到的抒感的“客观对应物”(obiectivecorrelative):“表达情感的唯一的艺术方式便是为这个情感寻找一个客观对应物,换言之,一组物象,一个情境,一连串事件被转变成这个情感表达的公式。于是,这些诉诸感官经验的外在事物一旦出现,那个情感便立刻被呼唤出来了。”他认为“诗不是放纵情感,而是逃避情感”,一方面是说诗人没有什么纯粹的个人情感或个性可言,另一方面是说,诗人不能在诗中直接宣泄情感,而要通过发现“客观对应物”来间接表达;直接宣泄造成情感的单一,间接表达则会引起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意象”和“客观对应物”这两个概念都强调物象的重要性,但后者比前者的包容性要大一些,不只是一个,而可能是一组;不只是物象,也包括情境或事件。

云这个意象极单纯,极平常,但它使一首小诗获得了极大的情感和意蕴上的张力。在阅读过程中,它实际上调动了我们两方面的经验:一是我们自己的生活经验,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有过对云的观察和感悟。一般人在两种情况下看云,一是在不谙世事或涉世不深的童年少年时代,云寄托了向往,给予了愉悦;一是进入社会之后,人只有在摆脱了世俗羁绊,有闲情逸致的时候,才会坐下来静静看云。这两种情况都说明天上的云与地上的生活是对立的、完全不同的。二是我们储备的阅读经验,即在长期阅读中积累的对有关云的各种文化含蕴的理解。那些在文学经典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如“月”“秋”“蝴蝶”等等,往往携带大量的“文化信息”和诗性因素。后者积累的厚薄,有时直接影响我们对诗的阅读能力的深浅。

“细读"的含义、特征和局限

我们知道,《远和近》是顾城的代表作,除收入顾城各种诗集外,一般的朦胧诗选本都会选,如早期的《朦胧诗选》和最新的《新编朦胧诗选》。顾城身后增补的《顾城的诗》,封面选用了两首诗,一首是《一代人》,一首就是《远和近》,可见它在诗人创作历程中的代表性。它最初和《在夕光里》《雨行》《泡影》《感觉》《弧线》一道,以《小诗六首》为题公开发表于《诗刊》一九八零年第十期(选人首届“青春诗会”)。在所附“诗观”里诗人如是说:

我爱美,酷爱一种纯净的美,新生的美。

我总是长久地凝望着露滴、孩子的眼睛、安徒生和韩美林的童话世界,深深感到一种净化的愉快。

我渴望进入这样一种美的艺术境界,把那里的一切,笨拙地摹画下来,献给人民,献给人类。

我生活,我写作,我寻找美并表现美,这就是我的目的。

我所感觉的世界,在艺术的范畴内,要比物质的表象更真实。艺术的感觉,不是皮尺,不是光谱分析仪,更不是带镁光的镜头。

篇(10)

我一直不太能欣赏现代诗歌,除一些个别的以外,说起来这倒是很无奈的事。现代诗人中我能够欣赏的也只有徐志摩、席慕容等人的诗,再有就是我偶然读过的一些无名作家的作品。对于这些诗歌作品,我是完全凭自己的感觉去喜欢与不喜欢,喜欢的我会有感知。比如我读过的一首诗《远星》,其中有几句是:梦眼莹莹伴我几度春,温柔依然是旧时的云鬓,纳凉可记得儿时的花阴,早春折梅寄与槛外人。这首诗,后来我上网查过,竟找不到这首诗,也不知是谁写的。但我觉得很有禅意、很美,很有意境。

中国有一时曾经流行过朦胧诗派。很兴盛的样子。但我却读不来。我读过致橡树、双桅船,是很有名气的诗人舒婷写的,但没有什么感觉,至今也没有记住一句。不喜欢现代的朦胧诗。但对唐诗里的朦胧,我还是非常喜欢的。白居易的花非花,雾非雾,可谓朦胧,我喜欢。李商隐的君门难进之辞,隐晦、朦胧,但我能读出清冷的美感和诗意。去图书馆读杂志那阵,我也曾翻看过诗刊,但多半我都不能欣赏,所以我很少读诗。所读的一点点,一般也都是在其它刊物上偶尔看到的。喜欢的记了下来,有的一首诗里只记下几句,说明我只喜欢这几句。而不喜欢的呢,当然也就不会有什么记忆和印象了。

泰戈尔的两本诗集放在家中很久,我也没有认真去读。2006年我去南方漫游时,随身带有泰戈尔的一本诗集。我以为泰戈尔是世界公认的大诗人,诗歌艺术不成问题,有时间应该很好地去读一番。培养一下对于现代诗歌的兴趣。但直到南方之旅回来,我也未培养起对诗歌的兴趣。那本诗集,在南方的旅馆里我也只是翻翻而已,回到家后又成了陈列品了。现在恐怕早已又蒙了一层灰尘了吧。

没办法,实在不能欣赏,我也就放弃了读现代诗歌的想法。还是读唐诗吧,唐诗是中国诗歌的高峰,数量多,艺术价值也高。爱情诗、咏史诗、田园诗、边塞诗,五花八门,一个人读一辈子也未必能读尽。对于我,在唐诗的长河里徜徉足矣。

上一篇: 七年级地理复习计划 下一篇: 测量实习报告个人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