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安全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3 15:43:14

现代企业安全论文

现代企业安全论文篇(1)

论文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我国物流也突破了传统的范畴。现代物流包括生产领域里的物资流通,流通领域里的商品流通;物流管理是企业对物资流通过程进行的组织、协调和控制。现代物流业转化,安全管理工作也随之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因此,在现代物流企业的安全管理中,只有对安全管理的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确保企业的安全。 论文关键词:现代物流企业;安全管理;策略 Abstract: As the market economy develops, the changes of time, China’s logistics has broken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areas. Modern logistics in the field of production, circulation of materials, in the field of commodity circulation and circulation; logistics management is a business-to-process materials circulation of the organization, coordination and control. Modern logistics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and security management also will be in a lot of new changes. Therefore, in the modern logistics enterprise security management, only on the model of safety management reform and innovation can ensure the safety of enterprises. Key words: modern logistics enterprises; safety management; strategy 现代物流业作为一个新兴的复合型产业,近几年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社会物流需求持续、高速增长,物流业增加值稳步上升,社会物流总成本趋于平稳。企业原有的体制己经或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转变,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安全管理工作同时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因此,安全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在当前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 1我国物流企业管理现状 我国物流市场规模巨大,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各类物流企业快速成长,传统的运输、仓储、联运、货代等企业也加快了业务重组和资源整合的步伐;新兴物流企业在努力扩大规模和提升水平;民营和外资物流企业纷纷兴起和加入,加速拓展市场。目前,不同所有制形式、不同经营模式、不同规模层次的物流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从目前中国物流业发展现状看,具有现代物流特征的物流企业一部分是在运输企业或仓储企业的基础上,通过物流服务的延伸和运作方式的变革转变为物流公司;还有一部分是为满足物流市场的需求,以物流事业为经营内容的新型物流企业,其中包括第三方物流企业和以提供物流信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第四方物流企业等。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物流业起步较晚,物流成本占 GDP的比重仍然过高,社会物流整体效益差。由于管理体制改革的落后,我国企业物流的发展仍然处于“小、多、散、弱”的状态,普遍存在经营分散、功能单一、自动化程度低,物流布局不合理,物流技术含量不高,物流企业横向联合薄弱,物流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不尽如人意等问题,难以满足社会化物流的需要。 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相当多企业仍然保留着“大而全”、“小而全”,“产、供、销一体化”,“仓储、运输一条龙”的经营组织方式,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组织的自我服务完成,使采购、仓储和配送职能未能进行充分整合,无法实行一体化的内部供应链管理,不利于社会化专业分工。这种分散的、低水平的管理活动也存在许多安全管理弊端,抑制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 2保证现代物

现代企业安全论文篇(2)

一、 前言

企业生产系统是一个多工序、多环节的综合性系统,涉及到生产过程的复杂性、工作的群体的多特征性、生产设备的可靠性和工作环境多变性等,这些因素的存在造成了发生事故的可能性,且由于因素间存在有相互作用的正反馈和负反馈效应,形成因素间的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因此,企业生产系统是一个包含生产要素集聚与安全要素扩散的非线性非平衡系统。而目前对于企业生产系统研究主要是基于封闭、静态的传统线性思维方式进行的,没有考虑其非线性非平衡特性,这不仅不能揭示企业生产与安全协同的内在机理,更谈不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企业生产与安全协同。因此,必须采用开放、动态的现代非线性思维方式取代封闭、静态的传统线性思维方式。

企业生产系统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与外部环境进行以物质、能量和信息为主的各种能量的动态交换,是一个各种因素彼此渗透与互相制约的非线性非平衡系统。研究企业生产与安全协同动力机制,主要是对推动企业生产系统由危险向安全发展的各种动力及其规律的认识,熵理论通过系统熵流与熵产的变化规律的来解决非线性非平衡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因此,本文采用熵理论对企业生产系统进行生产与安全协同动力机制研究,对于明晰企业生产与安全协同动力机制和避免企业安全事故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 企业生产系统耗散结构特征

1. 耗散结构理论。当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以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方式,获取所需的能量,由于外部条件和系统内部某个参量的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某个限定的阈值形成涨落,系统因此可能发生突变,由原来的混沌无序转变为有序状态。由于这种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需要耗费外界物质或能量才能维持,因此称之为“耗散结构”(Dissipative Structure)。一个系统属于耗散结构,则要符合开放系统、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四个基本条件。

2. 熵及熵变模型。熵是度量系统混乱程度的物理量,随着熵值的增大,系统的无序程度也会增加。要降低系统的熵值,才能使系统向有序方向演化。根据热力学定律,耗散结构理论创始人普利高津给出了总熵变表达式:

dS=dSf+dSg(1)

式中,系统的总熵变dS是由系统与外界的熵交换 dSf(称为熵流)和系统内的熵产生dSg(称为熵产,具有非负性)两部分组成。外界给系统注入的dSf熵流可为正、零或负,这要根据系统与其外界的相互作用而分析,从总熵变公式可知:仅当dSfdSg时,dS

3. 企业生产系统内能流与外能流。在企业生产过程中,生产安全系统的能量流动可分化外能流和内能流两种方式:(1)外能流。是指在企业生产系统外部流动,不能被企业生产动力系统所利用的能量,主要包括事故因素、管理因素、装备因素、人员素质因素、环境因素等产生的能量流。(2)内部能量流动(简称内能流)。是指流入到企业生产系统后,转变为企业生产动力系统能够利用的那部分能量。外能流和内能流两者关系如图1所示。

安全系统理论认为,导致事故产生的基本因子是“人—机—环境”三个方面。在图1中,为了维持企业生产正常运转,内能流中有一部分能量主要是沿“机—环境”传递的,称之为“机—环境”能流。“机—环境”能流包括事故因素、装备因素、环境因素、等能流;另一部分能量主要是沿“人”传递的,可称之为“人”能流,包括人员素质因素、管理因素等能流。在企业生产系统的能量流动中,“机—环境”能流与“人”能流是交织在一起,没有明显的区分。同时由于管理和人员因素有一定的主观性,而事故、装备和环境因素有一定客观性,因此,主观协同和客观协同也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于系统内。

4. 企业生产系统是一个耗散结构。企业生产系统符合耗散结构基本条件。首先,企业生产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企业要进行正常的生产活动,必须与外界环境产生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其次,企业生产系统远离平衡态,其事故因素、装备因素、环境因素、人员素质因素等方面产生的能量流处于动态的不平衡态;再次,企业生产系统内部各要素和子系统间相互制约、相互推动形成非线性关系;最后,企业生产系统由于不断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会出现无数个小涨落,最终形成巨涨落,会出现更有序的状态,形成新的耗散结构,推动企业生产系统向安全方向发展。

三、 企业生产系统安全动力机制分析

突破企业生产系统当前安全的“瓶颈”的主要途径应是通过创新,增加企业生产系统内能流,从而在企业生产系统中引入负熵,实现企业生产系统的熵减。具体的企业生产安全动力系统框架如图2所示。

1. 企业生产系统安全的动力引擎。由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组成的创新体系是不断提升企业生产系统的安全水平的动力所在也是增强企业生产系统的内能流功能的源动力。企业生产系统技术创新是推动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源动力之一。“科技兴安”的提出,可见科技水平对安全的重要性,企业在安全管理过程中,无论是设备创新还是工艺创新,都能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生产系统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并且对行业安全水平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对企业生产系统安全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目前有些企业,存在严重“寻租行为”和制度配置的不公允性现象。因此,从宏观上政府必须进一步完善包括行业法律、劳动法、行政许可法等在内的一套法律体系,尽量避免企业安全立法供给短缺以及有效的实施机制缺失等情况出现;从微观上企业本身还要根据自身的安全生产情况和行业的特点,根据安全管理的发展趋势,制定出一套适合企业的创新型安全管理制度。

2. 企业生产系统安全的主动力分析。企业的生产安全水平的高低与企业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管理水平直接相关,因此,科技现代化和管理现代化是推动企业生产系统安全的主要动力。

科技现代化要求企业生产系统的科技水平的具有先进性,这需要资本、人力、环境和技术等各要素在企业生产系统中进行优化组合,来提高企业整体的生产安全水平。科技现代化的实现会加速管理现代化的进程,而管理现代化产生的科学管理理念,也会有益于科技现代化的推进,两动力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形成先进的企业安全文化,企业安全文化的建立和完善,形成巨大的辐射和吸引作用,产生了巨大的拉力。其大小与企业科技现代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成正比,与科技、管理的现代化程度和欠现代化程度之间差距的平方成反比。

企业生产系统现代化子系统对企业生产系统欠现代化子系统会产生强大的拉力作用,产生拉力作用的内在原因是生产安全水平和劳动者素质的不断提高,其中劳动者素质是最重要的因素,对企业生产与安全协同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先进的设备具有本质安全化,使企业的生产安全水平得到提高,企业如果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培训劳动者,使劳动者安全素质得以提高,将进一步提高企业生产与安全协同的水平。可用图3表示。

在图3中,企业生产与安全协同过程主动力由两个部分组成。首先,科技现代化和管理现代化中的因素对欠现代化子系统产生方向产生拉力作用,同时,后者中的因素对前者产生推力作用,使得企业生产与安全协同过程具有相当大的主动力。企业生产系统欠现代化子系统通过吸收负熵流,即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成果,逐渐转变为现代化子系统。目前,欠现代化子系统中的劳动生产率以及劳动者科技现代化素质还很低,如果不致力于改善这两个方面,那么这种推动作用将会不断减弱直至消失。企业生产与安全协同系统无动力可言。

3. 企业生产系统安全的从动力分析。在企业的生产与安全协同过程中,除受到上述的主动力作用以外,还受其它一些外部力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相关政府部门的监督作用力。政府监管乏力是导致经济运行中企业出现各种事故的重要原因。虽然政府部门制定了企业安全生产法规方面,明确企业是安全生产工作的主体,但政府监督的作用不够突出,如存在企业的监管力度不够和对事故的违法成本偏低等问题。因此,需加大政府的监督作用力来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

(2)民间资本带动作用力。企业的安全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金投入的多少。安全投入减少使得安全科技、安全设备和安全管理等各方面严重不足。民间资本的流入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安全投入,促进管理现代化和科技现代化的发展。因此,可以通过创新投融资制度,在保证民间资本能够有长期稳定的利润的前提下,将民间资本引入到企业安全发展的薄弱环节,解决企业长期安全投入的不足,有效提高企业安全水平。

(3)信息化管理的带动作用力。安全管理目前正从传统的事后追踪变为事前的预防控制,信息技术的应用为解决这种事故处理模式的转变提供了技术支持,利用计算机安全监测系统可以及时处理和反馈生产安全信息,能及时发现事故隐患,使安全决策更科学。因此,信息化管理必将推进企业生产与安全协同进程。

四、 结论

在企业生产与安全协同发展过程中,企业生产与安全协同动力系统的构成不但影响到系统协同发展进,而且由于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形成有力的动力机制,推动企业生产安全水平的向前发展。

1. 本文运用熵理论和耗散结构理论分析企业生产系统,结果表明:企业生产系统是一个包含生产要素集聚与安全耗散的耗散结构系统。运用上述理论对系统的生产与安全的动力机制进行分析是可行的。

2. 利用熵变理论对企业生产与安全协同动力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等,企业生产系统中的欠现代化子系统可从外部的环境引入负熵流,增强内能流流动,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增长企业生产与安全协同发展的主动力以及从动力。全面提升企业的生产安全水平。

参考文献:

1. Laurence David. Safety rules and regulat- ions on mine sites-The problem and a solution. Journal of Safety Research,2005,36(1):39-50.

2. 姚慧丽.基于自组织与熵理论的企业扩张机理与相关决策研究.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7.

3. 温泉.耗散结构理论视角中的科学发展观.学理论,2009,(11):14-16.

4. 王伟,黄莉,封学军.基于耗散结构的区域物流系统科学发展机理研究.中国市场,2010,(6):24-28.

5. 穆建军.基于熵理论的西部地区城市化可持续协调发展理论方法研究.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09.

6. 杨琳,何芳.基于耗散理论的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的弹性管理研究.地理科学,2007,(10):16-21.

7. 胡亦武,王朋.熵理论下的大学国际化动力机制创新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0,(8):35-41.

现代企业安全论文篇(3)

心理学并不是单纯研究人们心理活动的学科,这只是人们在表象上的认识,在实际的工作中,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可以有效遏制企业不良现象的滋生,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依据。正因如此,在企业安全文化的构建上,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心理学的原理进行分析,其中这一学科中包含了较多的分支,本文中主要应用心理定势以及社会从众等相关的原理开展全方位的探讨,以实现企业安全文化的创建,并且在广大的员工中拓展开来,这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1 心理定势原理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的应用

利用心理定势原理解决企业安全文化构建的问题,首先要明确心理定势的意义,曾经有这样一个实验,在三个可以装入不同量水的容器,利用这三个容器测量出规定量的水,并且给出了7道问题,在前5道题目中,必须使用三个容器共同测量才能得出结论,而后2道题目中实际上使用其中两个容器就能得出相应的结论,但是实际上,人们在按顺序进行测量时,在完成前5道题目后,心理上已经形成了一种定势,而忽视了还有更加简便的方法也能得出结论,这就是心理定势所带来的影响。

实际上,通过该实验中我们可以认定在处理问题时,人们总是受到先前结果的影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普遍会受到这一心理作用的影响,例如在丢东西时,总是先反复摸口袋,这就是因心理定势所产生的下意识的动作,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心理定势产生的效应无所不在,只是这些活动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场景,所以人们已经不在意了。由此可以推导出在心理定势的影响下,人的活动主要具有两方面的表现。一是心理定势所带来的是一种强势的心理活动,需要具有“度”的要求才能实现,如果这个“度”的要求没有实现,就构不成所谓的心理定势。二是心理定势所产生的效应是具有正负之分,在实际的生活中,要尽量将这种影响发展成为正能量的效应。现代企业在发展企业安全文化的过程中,要想利用心理定势的原理,就要加强企业员工的相关培训,不断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实现企业的现代化发展,同时还要让企业员工明确企业发展的核心内涵,对于道德的价值规范等,这些内容的培训有助于企业深化文化,不断规范员工的职业操守以及行为准则,为实现现代化的企业安全文化提供理论依据。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员工在工作中已经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模式,如何将原有的模式打破,转变错误的思想观念以及行为方式是构建企业安全文化的难点,在这一基础上,诚如前文中所提到的“度”的要求一样,实现企业安全文化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达到一定的量,只有做到足量,才能实现企业安全文化在员工之间的延伸,打破原有的心理定势以及行为定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企业要在培养员工方面多下功夫,这样能真正的利用心理定势相关方面的内容促进企业安全文化的发展。

2 社会从众原理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的应用

在生活中,人们经常会受到他人的影响而随意改变自己的主观意愿,例如以下这个实验中,将若干个大学生分为几组,每组保持具有相同的人数,7人或8人,在一组中设定一个真实的被试者,其他人为合作者,将组员围坐在一起进行试验,其中被试者的位置要靠后,让每个人都按照顺序看两张图片,合作者在最初的几轮中告知了真实的答案,但是在后续的几轮中共同作出错误的判断,这时再观察被试者的判断,证明其容易受到合作者的混淆而在潜意识中更改自己的判断,这就是社会从众心理所带来的影响,在实际的生活中,人们也的确会经常受到的这种心理的影响而更改自身的决策。

群体压力不是行政压力、威望和恐惧的结果,它是由于群体的一致性而形成的。因此,这一原理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的应用必须做到:第一,要善于形成集体舆论。集体舆论一旦形成,集体就能明辨是非,使正确的东西得到扶持和发扬,使不良的东西受到批评和抵制。集体舆论形成的途径主要有宣传教育、批评和自我批评、讨论会等。第二,要善于发挥小集团的作用。在研究中发现,团体人数在7-8人以内,从众的效果最佳。因此发挥科室、班组和一些非正式群体的作用对集体舆论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第三,要善于运用榜样的力量。企业中的榜样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科室、班组领导者的带头作用,二是先进人物的示范作用,发挥这两类人的榜样效应是企业安全文化形成的关键。第四,要善于控制反从众现象。学者阿希曾进行过著名的从众心理实验,实验研究表明,如果让其中一个假被试作出不同于多数人的反应,真被试从众的比率就会大大降低。因此,对于团体中的抵制和反对意见一定要认真对待。

3 认同心理原理及其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的应用

认同心理是个体将自己和另一个对象视为等同或同类而产生的彼此密不可分的认同心理。初步的认同处于认知层次上,较深的认同进入情感认同的层次,完全的认同则含有行动的成份。当个体对他人、群体、组织产生了完全的认同后,个体就会与这些对象融为一体,休戚与共。

员工认同心理的培养需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是要考虑员工方面的因素。如果员工对企业安全文化的内涵有良好的认知,就可在引导的基础上,加强宣传、教育和学习工作,以升华员工的认同境界;而如果员工的认知与企业安全文化要求是相悖的,就应当先改变这种认知结构,使员工能够适应企业安全文化的要求。二是要考虑组织方面的因素。企业的领导者是企业安全文化的主要代表,是企业安全文化的倡导者和表率,只有企业的领导者普遍取得了员工的认同,企业安全文化才能被建树起来;其次,企业组织是企业安全文化的载体,只有企业员工对企业组织有了认同感,企业安全文化才能被实践起来。

结束语

企业必须尊重员工的人格和权益,并把企业目标和员工目标协调一致。企业安全文化的表达形式主要是企业的标识、口号、风貌、品牌和社会形象等,只有把企业安全文化的内涵注入到这些活动或形式之中,企业安全文化才能被弘扬起来。

参考文献

现代企业安全论文篇(4)

Abstract: in the current market economic situation, the importance of the work safety of electricity, decide the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 construction of safety culture of th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from power of safety culture of the enterprise, the basic features, the basic function of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s safety decision of the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inevitability,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 safety culture construction necessity

中图分类号:F279.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电力企业安全文化是指电力安全知识,或者是电力企业所创造的安全物质财富和安全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企业安全文化的一个分支,是人类文化和安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力企业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 坚持以党和国家制定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 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为依据,从本单位的实际出发, 创造出了能够适应生产实践要求, 影响和推动生产活动前进的安全文化。

一、电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1 世纪将是知识经济的发展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对电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电力企业只有加强安全文化建设, 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对电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来说, 无疑是挑战与机遇并存。一方面, 就我们电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现状看, 虽有进步,但总体上讲许多安全知识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产物, 职工队伍的安全知识水平并不高, 还难以完全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 另一方面, 知识经济时代又为安全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一定的文化是一定时代的产物, 它规范着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方向,知识经济时代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强调安全文化建设的作用。

1.1、 安全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地位, 决定电力企业必须加强安全文化建设

在知识经济时代, 安全知识作为人类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将成为生产力的一大要素, 只有加强安全文化建设, 安全知识为劳动者所掌握, 才能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在工业经济时代, 电力企业把 “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 作为生产和建设的基本方针和实现电力工业持续、 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和保证, 正因为如此, 安全文化建设非常重要。要从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方针和安全知识就是生产力的高度, 来看待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增强抓好这项工作的紧迫性。

1.2、 知识经济时代的生存环境, 决定电力企业必须加强安全文化建设

过去,谈到安全问题, 有些企业仅仅考虑保护本单位职工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或者以为本单位不出事就足够了。实际上, 还应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考虑整个人类的生命安全与健康。在工业时代, 由于人们缺乏环境保护意识, 掠夺式地开发, 使人类出现了生存危机。 现在,人们已取得共识――保护环境是人类义不容辞的共同责任。 因此, 电力企业只有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才能使职工从知识经济繁荣景象的背后,看到人类面临的生存危机, 自觉地遵守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为保护环境作出应有的贡献。

1.3、 全面提高职工的安全知识素质, 需要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电力职工应具有更高的安全知识素质,但从一些电力企业来看, 职工安全知识素质不高的问题十分突出。 有的职工安全知识老化, 所学的知识只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东西, 而又缺乏学习新的安全知识包括高新科技知识的紧迫感。有的职工掌握的只是一些应用性的安全技术知识, 缺乏对安全知识系统的学习与了解,更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要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大力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在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更新频率大大加快, 推出高新技术产品的周期也越来越短。 安全知识也是如此, 它将随同其他方面知识的更新而更新,随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现而出现。 电力企业必须采取措施, 加强安全文化建设, 帮助职工不断地更新安全知识。知识经济时代还要求职工不能满足于对安全知识的能懂会用,更应该具有创新能力, 即善于把安全知识与做好本职工作相结合, 学习的目的不单纯为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综合运用安全知识观察和处理实际问题, 增强保护环境、保护他人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1.4、 由硬性管理向知识型管理转变, 需要加强安全文化建设

以往如同其他管理工作一样,安全管理也是管理者向被管理者实施控制的过程,管理多采用硬性的管理手段。在知识经济时代, 安全管理以知识管理为主,安全知识成为联结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中间链条, 安全管理决策和手段也将越来越知识化、 智能化和数字化。

加强安全文化建设,能使安全管理者提高自身的安全知识素质,不仅要走在学习的前列, 而且要学得更多更好, “以其昏昏, 使人昭昭” 的偏向得以避免。 由此可知, 加强安全文化建设不仅能促使管理方式由强制性向知识型转变, 而且在管理方法上将会更加富有知识色彩, 推动安全管理活动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二、电力企业安全文化的基本功能决定其必然性

谈到电力企业安全文化的功能, 人们自然会想到文化的功能。 其实,作为人类文化的分支―― ―电力企业安全文化, 它所具有的功能与人类文化的功能是一致的,不过是带有强烈的电力企业的痕迹而已。所谓功能, 指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的功效和能力。 安全文化的功能, 则是指安全文化在人类生存和社会进步中所发挥的有利作用。 电力企业安全文化的主要功能有:

2.1、 教育的功能

电力企业安全文化通过教育等方式传授给职工,能够帮助他们纠正麻痹思想、 侥幸心理和冒险蛮干行为, 树立牢固的安全思想。它给人们以规律性的认识, 接受正确的理念。 教育的功能传授的安全文化, 使人们开阔了视野, 掌握了安全唯物论和安全辩证法,在反事故斗争中,不断地由 “必然王国” 向 “自由王国” 转变。

2.2、 规范的功能

电力企业安全文化为职工所接受,能使他们克服不良的习惯, 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 安全规程、 安全法令、 安全规章制度等, 都是一种带有严格规范性的文化,成为人们共同遵守和服从的行为准则。 它不仅用严格、 准确、 简洁的语言进行阐述, 告诉职工在一定的情况下应该做些什么, 不应该做些什么, 怎样做是安全的, 怎样做是违反规章容易引发事故的, 而且对每个职工都适用, 不能因人因事而异。安全规程、 安全法令和安全规章一经颁布,就对任何组织和职工个人都具有同等的规范性和约束力。

2.3、 协调的功能

电力企业安全管理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所有的人、 组织以及各环节、 各要素之间充满着矛盾, 会出现摩擦和耗损。 因此, 必须遵循一定的安全文化准则和精神价值来协调各种关系, 解决各类矛盾, 使安全管理系统的各方面都能处于有序运行、 和谐配合、 协调发展的状态, 产生整体效应, 以实现安全目标。

2.4、 积累的功能

积累是指事物的逐渐聚集。文化积累是指文化在进行传递的连续性基础上,不断容纳和增添新因素的过程。从电力企业安全文化的发展来看, 首先, 它的积累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虽然新中国电力企业的历史只有 50 多年,但经过一代代电力职工的艰苦奋斗和创造,到目前为止, 电力企业安全文化已有了一定的规模。

电力企业安全文化的积累功能,不仅仅是对前人已创造的文化成果的继承上, 更要注重发展创新。发展离不开积累, 积累是发展的前提条件。 由于所处的时代条件不同, 前人创造的文化成果不可能满足今人实践活动的需求, 只有适应新时代条件的需要,不断地创造新的文化, 才能保持文化发展的连续性。

三、电力企业安全文化的基本特征决定其必然性

创造安全精神财富与创造安全物质财富协调发展。安全精神财富与安全物质财富, 共同构成安全文化的基本内容, 缺一不可。安全物质财富是创造安全精神财富的基础和条件,安全精神财富为安全物质财富的创造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两者共同服从服务于安全生产的实践活动。 长期以来, 电力企业坚持正确处理安全精神财富创造与安全物质财富创造的辩证关系, 使两者并重、 协调发展。

注重安全理论的研究,不断地为安全文化注入新的内容。 安全理论是安全实践的先导。 近些年来, 电力企业安全理论的研究出现了许多新的成果。如: 开展安全性评价工作等。

安全技术的开发和利用, 加大了安全文化的技术含量。 电力企业是现代化的社会大生产,采用先进的机械设备, 必须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安全技术。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电力安全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电力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 也是电力企业安全文化发展的显著标志。

各类安全工作规程的配套使用, 使岗位安全文化各具特色。从电力企业成为一个独立的工业系统时起,借鉴国外同行业和国内其他行业的先进经验,在反复实践、 反复论证的基础上, 编写和颁发了各类工作岗位的安全规程。安全规程对劳动者作业全过程的行为给予提示、引导和约束, 成了他们生命与健康的 “保护神” 。

现代企业安全论文篇(5)

关键词 安全监督 体系创新 企业管理

现代管理理论提倡的是人性化管理,以人为本位,M一步提升人的素质,激发个体的创造力,提高他们的主动意识,而且管理模式越来越有弹性,组织机构更加灵活,可以很快的传送信息,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强。在企业的安全监督方面,应用现代管理理论,可以保证企业长期的生产安全,使事后监督转变为事前的预防,借鉴其他国家成功的管理制度以及办法,不断的创新制度、技术以及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监督体系,打造完善的企业安全监督体制。

一、创新企业安全监督的方式

企业之所以频发生产事故,主要是因为:缺乏先进技术、设备落后、操作错误以及安全管理存在漏洞。在这当中,最关键的原因就是安全管理存在漏洞。按照现代管理理论,管理要以人为本,安全管理实际上是对人的管理,然后才是管理技术以及设备。企业安全监督指的是,在安全生产的前提之下,监督料、机以及人等,其把安全放在首位。国内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制特征为:政府监督和其他监督相结合、国家监察和地方监察相结合以及行业监管和综合监管相结合。企业的安全监督不能脱离这个框架,同时,各个企业的生产情况不一样,因此,要结合他们的具体情况,紧紧围绕事实和法律,创新有利于本企业的安全监督模式。

现阶段,国内的安全生产管理机制主要是国家监督、行业管理、企业负责以及群众监察。在这种框架之下,企业要实现精细化管理,创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安全监督制度,发挥出现代管理理论的创新作用。以往的安全监督机制提倡的是物本管理,利用管理制度控制人的行为,从而实现管理效果,特点是把生产效率摆在首位,而忽视了人。但是,现代管理理论提倡的是人本以及心本管理,人本管理更加的柔和,将人作为主体,通过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提高员工的主动意识,在管理时,会更多的关注人,从而实现管理的效果。人本管理的进一步深化就是心本管理,这种管理更重视把握人心,让员工可以主动的参与安全管理。在创新企业安全监督机制时,要更多的应用到人本以及心本管理,这样才能使管理机制的内容更加的丰富,提高安全性。

二、协调好安全管理与监督两者的关系

企业安全监督体系是独立的,不过从整体上来说,其仍旧是安全管理的内容,因此要明确他们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落实各级人员所担负的安全管理以及监督的责任,这样才能保证各种措施真正的执行。

(一)要明确安全监督的具体内容

企业安全监督包含以下内容:首先,监督生产过程的安全性,比如生产工艺流程的执行情况、是否按照规定步骤进行操作、安全制度以及生产方案是否真正落实、重要设备是否正常运行、基层岗位是否存在违规现象以及是否实现生产指标等,上述内容可以保证生产的安全性。其次,安全活动与安全检查,比如现场安全检查的实际情况、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安全日记是否记录以及事故预演的演练情况等,这也属于安全监督的范畴。最后,重点控制内容,其中有生产关键环节的监督情况、重大危险源的控制手段是否落实以及关键设施的现场监控情况等。

(二)提高安全监督技术以及方法

安全管理包含在管理科学当中,指的是为了达到安全效果,而展开的组织、计划、控制以及决策等活动,而安全管理又包括安全监督,其非常注重监督的技术以及手段。在实践当中,安全监督会遇到很多问题,当然也会遇到很多障碍,这要求安全监督工作人员要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创新工作办法,为了进一步完善安全监督的运行机制以及办法,需要从制度、技术、监督流程以及人员配置等方面着手。

总的来说,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企业安全生产开始成为关键的问题,为了使企业获得更多的收益,在竞争当中占据优势,必须保证企业可以长时间的安全生产。企业安全监督体系是依据安全管理所创建,应用了现代管理理论,从制度的角度上,确保安全生产措施的落实,明确安全以及监督的责任,这样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实现较好的安全业绩,所以,安全监督在大多数的企业当中得到普及。实践表明,安全监督体系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安全管理效率。

现代企业安全论文篇(6)

安全生产标准化是一种使用现代的管理技术和管理经验对生产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安全管理的一种方式,一般来说,它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管理人员应该建立起一个相应的机制,使得每一个环节都有一个专人去负责,同时还要制定相应的操作规范和流程,同时还要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有效的排查和控制,使得生产过程中的人、事、物都能够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这种管理模式对于企业生产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现代安全生产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

在当今的企业生产中,很多以往经常使用的生产管理方法已经不能很好的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用现代的安全生产管理理论来不断促进企业的安全生产,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为有效的保障,以提高企业的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

1.1安全生产过程管理方法

要按照安全生产工作不同内容的工作重点对该项工作的阶段进行划分,要对不同的管理阶段按照实际的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才能更加全面的对生产过程中的所有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这种方法实施中最典型的流程就是计划-实施-检查-改进四部分,在实施之前,一定要做好相应的计划工作,根据计划的相关要求再进行实施,同时在初步计划实施过后,还要根据其实施的结果对整个过程予以有效的改进,提高生产工作的安全性。

1.2安全生产对象管理方法

在进行管理时,应该首先列出安生产管理过程中需要涉及的对象和内容,同时还要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来提出不同的要求,这一管理中,企业在制度建设、人员使用以及物资的获取以及环境的建设等方面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以便能够在企业的生产管理工作中实现对安全生产管理内容的全面覆盖。

1.3安全生产关键点管理方法

企业安全管理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某个特定阶段和特定内容的管理和控制,安全生产过程中的管理方法主要有安全生产过程管理法和安全生产管理方法的辅助方法,在现代安全管理理论当中,过程管理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

2.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发展现状

安全生产标准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而形成的一个主要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方法,其在管理内容上也有一定的丰富性,当前,我国很多政府和企业都使用这种管理模式。

2.1我国安全生产标准化理论和标准化体系的发展

该体系的源头就是质量管理体系,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该体系比较重视对安全质量的监督和控制,也就是说,在每一个生产环节和相关的岗位安全质量方面都要符合相关部门制定的标准和要求,也被人们成为安全质量标准化,我国政府颁布的相关文件已经对重点行业当中的安全生产工作作出了非常具体的要求,在近几年的发展中这一理论体系也在很多人员的努力下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完善,虽然对质量管理方面的相关内容进行了一定的弱化,但是在实际的发展中则更加重视安全生产的标准化、在最近几年,我国的烟花爆竹行业、机械和冶金等方面和其他的领域都已经展开了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建设,在近几年的发展中,要不断结合各个行业的发展情况,同时吸取多年的生产经验建立一个相对比较完善和规范的理论体系,国家的相关部门还颁布了一些重要的文件,这些文件对于企业的安全标准化生产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2.2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与管理现状

根据国家相关部门提出的相关要求安全生产和运输工作已经在大范围内展开,政府对每个行业的安全生产工作都提出了十分详细的要求,所以在各个行业之间都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科学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制度和体系,在全国的相应工作中,工作的程度不断深入,这一问题也成为了一个最具普遍性的问题。

2.2.1安全生产标准化标准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已经出台了统一的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AQ/T9006),在危险化学品、矿山、石油、烟草、家具、造船、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行业和领域形成了一批相关的行业标准,同时在危险化学品l9l冶金、氧化铝、电解铝、水泥、纺织、造纸、食品安全、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白酒、啤酒、乳制品、商场、仓储物流、石膏板、饮料、调味品、酒类(葡萄酒、露酒)、服装生产、酒店业等行业和领域也出台了相关的评定标准[io7。一方面,很多行业的评定标准以部门文件方式下发,需要进一步完善形成行业或国家标准;另一方面,现有标准中主要是针对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效果和总体要求,对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本身的管理要求还有待细化,针对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的具体流程、相关岗位安全职责和安全工作要求、记录/档案/报表等格式化文档等方面的内容,还需要进一步建立统一的标准。

2.2.2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没有形成统一的模式

各行业企业在长期的安全管理中,结合现代安全管理理论和方法,根据相关标准和要求,大多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管理模式,但目前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仍在不断完善和更新,原有的管理模式不能完全与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与管理的要求契合,需要不断充实管理要求、改进管理过程、完善文档和记录,改进和提升企业现有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在此基础上,通过统一管理要求、明确工作流程,逐步形成各行业/领域、不同规模企业的可复制的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模式。

2.2.3缺乏有效的信息化工具

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涉及企业的人员、设备、物料、环境以及生产管理等各项内容,除了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外需要企业多个部门和全体从业人员共同参与配合,涉及企业内大量的数据信息。目前,我国一些大中型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主要依托于企业的综合办公自动化系统或生产管理系统,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所需的各类资料档案分散于系统各处,并不能直接提供标准化建设所需要的综合技术支持;而一些中小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仍使用人工的手段,没有实现管理信息化。

3.结语

在我国的企业生产活动中,提高安全生产质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所以在实际的工作中,一定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生产过程进行有效的安全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生产企业的健康发展,促进企业生产质量的有效提升。企业的健康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的进步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代企业安全论文篇(7)

ProspectsofSafetyManagementScienceinthe21stCentury

LuoYun

(ChinaUniversityofGeosciences,Beijing)

Abstract:Prospectsofsafetymanagementscienceinthe21stCenturywerediscussedinvolvingsafetyprinciples,safetylegislation,andmethodandmodeofsafetymanagement.

Keywords:SafetyprinciplesSafetylegislationMethodofsafetymanagementModeofsafetymanagement

1引言

21世纪将是一个充满希望与光明的时代,同时也是经济与文化矛盾、环境与技术冲突、人类与自然牵制的时代。由此,不仅人类文明史要揭开一个新的百年,更应引起人类关注的是,如果不引起高度的警惕,21世纪将会是灾害、事故、环境公害更为恶化的时期。其实,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中,笔者已深切地体验到这一点:人炸、资源枯竭、环境危害、重大事故与灾害频发……。还清楚地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那些不科学、欠文明的落后文化习俗,形成了与社会发展不相协调的背景:人类的科学素养不尽人意;地区或国家间的技术、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不顾代价而高速发展经济在很长一段时期将仍是不少人的主导追求;企业经营人员的短视与只顾眼前利益的行为盛行;……。因此,可持续发展战略仍是21世纪人类社会活动的主旋律。显然,安全生产、安全生活、安全生存,平安、健康、少灾都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十分重要的目标。另一方面,21世纪将是高技术不断涌现,信息化、数字化生产与生存的方式将会得以普及的时代。新技术、高技术首先将给人们带来发展与进步、效率与效益、舒适与文明,与此同时,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历史的经验告诉人们,技术的失控也会给人类带来危害与灾难。

面对上述的现实与背景,正视未来的挑战和忧患,为了21世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需要更加努力地去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世界,需要创建安全的生产方式和康乐幸福的生活方式。为此,人类唯一的出路就是重视发展安全科学技术,有效地预防各种意外事故和灾难的发生。

安全管理作为预防事故三大对策之一,将为21世纪人类的安全生产、安全生活和安全生存发挥其重大的作用。

2安全原理-安全管理实践的基石

安全管理方法与对策的绩效,需要安全理论作为基础,需要有战略和方向的指导。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研究安全的科学理论,揭示安全科学的规律,搞清安全管理的科学原理。

安全原理是人类安全活动的基本理论和策略,是安全科学以及安全管理科学发展的基石,是人类预防事故的重要理论核心。21世纪,人们将会不断探求如下的安全科学原理。

1)安全哲学原理。即从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角度,总结安全的哲学理论和原则。人类历史进程证明:古代人的安全哲学是宿命论的安全认识论,被动承受型的安全方法论;近代人有了经验论的安全认识论,事后型的安全方法论;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现代人类进入了系统论的安全认识论阶段,从而在方法论上能够推行安全生产与安全生活的综合型对策。21世纪,未来的人类安全哲学必然朝着本质论和超前预防型的安全哲学进发。有了正确的安全哲学思想的指导,未来人类的生产与生活的安全才能获得高水平的保障。

2)安全系统论原理。深入研究和探索安全系统论原理、安全控制论原理、安全信息论原理、安全协同学、事故突变论等安全系统结构、机制、规律和优化。不仅应研究清楚事故系统的规律,更要探讨各种技术安全系统的规律、特点和控制。认识事故系统,对指导人们从控制事故来保障人类的安全具有实际的意义,但这种认识带有事后型的色彩,是被动、滞后的。而从安全系统的角度出发,则具有超前和预防的意义。因此,从建设安全系统的角度来认识安全原理更为理性,更符合科学性原则。

3)安全经济学原理。阐述清楚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效率的关系。研究事故损失的规律与评价技术,安全的效益理论和投入产出规律;研究与事故相关的非价值因素的价值化技术。研究不同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时期,事故保险(伤亡保险、财产保险、意外事故保险等)的运行机制及其与事故预防,实现本质安全的关系和动作机制等。

4)安全管理学原理。研究从法理出发的安全法学原理、安全监察与监督的原理;论证清楚安全组织学原理、人员优化的原理;阐明合理的安全投资保障机制;揭示出合理的安全管理机制、安全管理模式、安全管理体系等基本的理论。

5)安全工程技术与卫生工程技术原理。针对不同的行业和生产工艺与技术,研究相适应的安全工程技术原理,如防火原理、防爆原理、机电安全原理等,以及卫生工程技术原理,如防尘原理、防毒原理、辐射防护原理等。

同时,在20世纪尚未完善的风险控制理论、安全自组织理论、大安全科学理论、安全文化理论等将在21世纪得到高度重视和发展。

有了丰富而充实的安全理论,安全科学技术的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人类实现了真正安全原理的掌握,才能改变自身对事故的认识和态度,才能使今天人们安全生产和生活的必然王国走向未来人类安全生存与发展的自由王国。

3安全立法-安全管理永恒的利器

从中世纪起,人类生产从畜牧农耕业向使用机械工具的矿业转移,从此开始发生人为事故。随着工业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技术规模和速度不断扩大,矿山塌陷、瓦斯爆炸、锅炉爆炸、机械伤害等工业事故不断发生。在早先安全技术比较落后的状况下,人们想到的是从立法的角度来控制日益严重的工业事故。

人类最早的劳动安全立法,可追溯到13世纪德国政府颁布的《矿工保护法》,1802年英国政府制订的最初工厂法——“保护学徒的身心健康法”。这些法规都是为劳动保护而设,制定了学徒的劳动时间,矿工的劳动保护,工厂的室温、照明、通风换气等工业卫生标准。针对世界范围的安全立法,人类进入20世纪才迈出了步伐,这就是1919年第一届国际劳工大会制定的有关工时、妇女、儿童劳动保护的一系列国际公约。中国最早的劳动安全相关法规,要数1922年5月1日在广州召开的第一次劳动大会提出的《劳动法大纲》,其主要内容是要求资本家合理地规定工时、工资及劳动保护等。英国、德国、美国等工业发达国家是劳动安全立法最早和较为完善的国度。除此,很多国家的安全立法一般起步于20世纪,包括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到1915年才正式实施《工厂法》,比英国晚了近百年。

未来的21世纪,人类的安全立法必将体现出如下趋势和特点:

1)安全法规从孤立走向整体,从分散发展为体系。

2)安全立法的任务突出预防,体现出超前性和预防性。

3)安全立法的目标体系更趋明确。立法的目标不但包含防止生产过程的人员死伤,还包括避免劳动过程的危害(职业病)以及财产损失、信誉的毁坏。

4)安全立法的层次体系更为全面。国际通用安全法规(ISO标准、ILO法规等)、各国的国家安全法规、世界范围及本国的行业安全法规(石油、核工业等)、地区安全法规(欧盟、亚太等)等,得到全面的发展。

5)安全立法的功能体系更为合理。建议性法规,如ISO国际标准;强制性法规,一般各国制定的国内安全法规都属此类;承担不同法律功能的法规,如法律、技术标准、行政法规、管理规章等,各尽其责,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作用。

在21世纪,我国的《职业安全法》、《职业病防治法》、《重大工业事故控制法》、《减灾法》、《公共场所意外事故预防法》、《家庭事故预防法》等安全法规和条例,将会陆续颁布和实施。

4管理方法-事故预防对策之技巧

管理也是一种技术。安全管理的方法得当,是保证安全管理效能的重要因素。

从管理对象的角度:安全管理由近代的事故管理,发展到现代的隐患管理。早期,人们把安全管理等同于事故管理,显然仅仅围绕事故本身作文章,安全管理的效果是有限的。只有强化了隐患的控制,消除危险,事故的预防才高效。因此,60年展起来的安全系统工程强调了系统的危险控制,揭示了隐患管理的机理。21世纪,隐患管理将得到推行和普及。

从管理过程的角度:早期是事故后管理,进展到60年代强化超前和预防型管理(以安全系统工程为标志)。随着安全管理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安全管理是人类预防事故的三大对策之一。科学的管理要协调安全系统中的人—机—环诸因素,管理不仅是技术的一种补充,更是对生产人员、生产技术和生产过程的控制与协调。21世纪,要进一步理解和落实这种认识和过程。

从管理理论的角度看:从建立在事故致因理论基础上的管理,发展到现代的科学管理。30年代美国著名的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提出了1∶29∶300安全管理法则,事故致因理论的研究为近代工业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到了世纪后期,现代的安全管理理论有了全面的发展,如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安全行为科学、安全法学、安全经济学、风险分析与安全评价等。21世纪,安全管理科学园地将会更加百花争妍。

从管理方法的角度:从传统的行政手段、经济手段以及常规的监督检查,发展到现代的法治手段、科学手段和文化手段;从基本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发展到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技巧与方法。21世纪,安全管理系统工程、安全评价、风险管理、预期型管理、目标管理、无隐患管理、行为抽样技术、重大危险源评估与监控等现代安全管理方法,将会大显身手,安全文化的手段将成为主要的安全管理技术。

5管理模式-安全管理不断探索的命题

我国的安全管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体现出不同的管理模式。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建立了劳动保护管理体系;70年代在劳动保护管理体系下,强调了事故管理系统;80年代出现了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模式;进入90年代,现代安全科学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体系逐步发展和完善。显然,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生产技术、经济体制和安全理论指导下,表现出不同的安全管理特色。

21世纪将是安全科学管理不断深化,安全管理的作用和效果不断加强的时代。现代安全管理将逐步实现:变传统的纵向单因素安全管理为现代的横向综合安全管理;变事故管理为现代的事件分析与隐患管理(变事后型为预防型);变被动的安全管理对象为现代的安全管理动力;变静态安全管理为现代的安全动态管理;变只顾生产效益的安全辅助管理为现代的效益、环境、安全与卫生的综合效果的管理;变被动、辅助、滞后的安全管理程式为现代的主动、本质、超前的安全管理模式;变外迫型安全指标管理为内激型的安全目标管理(变次要因素为核心事业)。

21世纪,如下安全管理模式将得到发展和完善:

1)企业HSE管理模式。建立企业健康、安全与环境三结合的管理体系,其目标是强化企业管理者对健康、安全与环境的管理意识,激励企业员工对健康、安全与环境的工作热情,最终改进企业对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的效能,实现人类社会和企业的综合效益。

2)企业ISO18000管理体系(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OHSMS)。在国际标准化组织统一规范下,企业要建立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这是国际标准一体化的重要体现,也是随着ISO9000和ISO14000在各国逐步得到认可和取得成功的背景下,国际工业社会重视和发展的又一个重要目标。这一体系的推行,将促进和改善人类社会的职业安全卫生状况和水平。

3)企业“综合安全管理模式和机制”。在企业,无论是人身伤亡事故,还是财产损失事故;无论是交通事故,还是生产事故,甚至是火灾或治安案件,都对人类造成危害和损害。这些为人们所不期望的现象,无论从根源、过程和后果,都有共同的特点和规律,人类对其进行防范和控制,也都有共同的对策和手段。因此,把企业的生产安全、交通安全、消防、治安、环保等专业,进行综合管理,对于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效率和降低管理成本有着重要的作用。为此,在21世纪,企业建立“综合安全管理模式和机制”是大势所趋。

4)国家安全管理模式。一是建立国家-企业-职工三方的安全生产管理机制,构建国家监察-行业协调-企业自律-工会监督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制;二是从国家安全、社会安全、人身安全、生产安全、生活安全等目标出发,建立国家的大安全管理模式(机构、组织、立法、管理体系等)。

通过这些努力,将实现全面防范来自于技术因素和人为因素的意外事故与灾难,减轻来自于自然因素造成的灾害和危害,防止和减少来自于社会因素的公共事故与危害、治安案件及“黄、赌、毒”等消除或控制其对人类身心和生命的危害与毒害。■

作者简介:罗云教授“”版权所有

作者单位:罗云(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地址:北京市学院路29号;中国地质大学工程技术学院;邮编:100083

参考文献:

[1]罗云.现代安全管理-理论、方法、技巧.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1997.

[2]肖爱民、唐紫荣等.事故管理.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1.

[3]董立斋、巩长春等.工业安全评价理论与方法.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

现代企业安全论文篇(8)

关键词: 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缺失;对策研究

Key words: food corporate;lack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strategies study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7-0161-02

0 引言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其大量事实依据与实践现象表明食品企业社会责任严重缺失。而造成其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是综合多样的,概括起来大致有八点:企业逐利至上,经营道德缺失;中小企业过多,靠本能立足实力弱小;企业家素质低,缺乏企业家精神;行业风气不正,出现“劣币逐良币”现象;信息很不对称,存于食品供应与消费环节;市场成熟度不够,经济行为未真正以消费者权益为中心;法律规范不全,监管执法未能到位;传统经营论局限明显,现代企业责任论研究宣传力度不够等。为此,企业社会责任缺失就成为现今食品行业亟待解决和突破的瓶颈及重大经济社会问题。加强此问题的对策研究,就成为时代要解决的课题,其研究不仅具有明显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突出的现实指导与应用价值,还能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在这里,我们先应搞清企业社会责任内涵及其组成有哪些?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告诉我们:企业不仅谋求自身与股东利益最大化,企业同时也负有维护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义务。企业发展利用了社会提供的资源、经营环境、市场条件,当然就有义务与责任反哺回报社会,承担社会责任。其组成包括:法律责任、经济责任、伦理责任、自由慈善责任。不仅要对企业员工的股东利益负责,还要对消费者、社区、社会、环境、资源利用等影响负责。当今,食品企业只有树立现代经营理念,以现代企业责任理论作为战略指导,强化社会责任,才能适应未来挑战与时代潮流而得以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否则就会被市场和时代淘汰出局。

那么,要解决食品企业责任缺失问题,其对策办法有哪些呢?作者从以下七点来阐述:

1 树立现代经营理念,强化企业商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意识

企业经营理念是企业的经营哲学与价值观,是指引企业发展方向的明灯[1],对食品企业而言,社会责任观念不仅反映企业经营者的道德水准,而且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对企业盈利有积极肯定性影响,大量企业实践表明了这点。如美国“企业社会责任促进会”的一份报道显示,一个对社会负责的企业能获得很多利益,其业务增长率是其它企业的4倍[2]。所以应树立现代经营理念,将社会责任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企业核心价值观重塑的关键,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把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作为食品企业的基本责任,强化品牌价值内涵,能提升企业公众形象与声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可达到凝聚人心累积无形资产的效应。

在企业责任文化建设中,加强对员工商业伦理教育与培训,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培育企业质量安全文化理念,通过宣传教育奖惩来创建有群众氛围的责任文化,以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改造员工基本价值观与道德情操,坚持诚信经营,重视商业道德与社会良知,改变传统经营理念,超出对利润的追求,从战略规划上把社会责任贯穿于企业整体经营之中,实行全面质量管理,遵纪守法,加强售后服务,减少风险与危害,让员工自觉树立食品质量安全意识、道德与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法律责任、伦理责任、自由慈善责任),将先进开放、合乎时代潮流的新的经营理念转化成员工的自觉行动,所以企业应树立与时俱进的经营观念,这是时代对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2 推进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制化建设

要强化与落实企业社会责任,不能仅靠企业自律与企业家的道德反省及社会良知,而要寄希望于法律规范的约束安排。20世纪70年代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兴起,其理论在国际上不断传播,到90年代其理论为中国社会和政府所关注。而近几年,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企业社会责任严重缺失,表明企业的社会责任已进入应该进行系统化、法律化、规范化管理的时期,因为企业存在的价值不在于为自己带来什么,而在于为社会、消费者带来什么。这就是企业的社会属性与社会公共利益本位所在。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就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对自身经济行为的约束,包括强制性的义务和协调现行经济法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规范。

目前,我国法律中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规定较分散地见于《公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食品安全法》、《环境保护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之中,各法律规定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条款笼统,约束力较低,操作性不强,法律效力不够,停留在倡导性原则、概要性规定层次。需要建立系统完整配套的法律规范体系,以社会公共利益为本位,确立企业社会责任的强制性义务,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性质、内容及违反后应受的惩罚予以法制化规定,建立企业社会责任法定公开信息的披露机制和奖惩机制,对企业逐利性提出约束条件,促使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前提下,其利润最大化,将社会责任作为企业价值目标[3],使企业逐利行为纳入自愿守法的轨道。

3 构建食品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

西方发达国家对任一企业的评价都是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进行的,在我国,对企业评价仍停留在经济指标上,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一套完整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机制需要由政府为主导,建立专门的评价机构,制定评价规章制度,通过诚信监管和市场调查信息,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进行诚信评价,以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感,使之自觉遵守诚信的社会道德风尚并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应构建以政府评价为主导、吸收社会评价信息、促使企业内部自我评价的评价机制。评价内容包括遵纪守法、安全生产、全面质量管理、食品安全达标、质量检测、服务水平、环境污染检测、资源合理利用、科技创新、市场诚信、信誉形象、社会责任感、员工与消费者权益、公益事业、社会效益、企业影响力等等,建立专门的评价机构进行评价,吸收公众参与和社会评价,重视社会调查结果与食品产销使用的原始记录、相关材料及重要事件的影响后果、群众反映及有关举报等,以之作为评价依据与支撑。因此应建立食品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标准体系,是政府面临的紧迫性职责。如今对企业评价的指标多种多样,如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多米尼道德指数等[4],可资借鉴与参考。只有将社会责任纳入考核体系中,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才能取得实质性突破。

4 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的内部监督机制

政府通过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法制化建设与企业责任评价机制,可促使企业内部自我监督与评价,推动企业内部监督机制的建成。对此可借鉴美国的做法,2011年美国通过的食品安全法律FDA(食药监管局)制定的预防性控制措施就值得学习,其规定食品企业必须制定书面的预防性安全控制方案,并涉及控制措施落实的监督[5],这就等于把外因变成内因的推动力,把外部监管变成企业内部自我监督落实的方案加强了,监督机制镶嵌在企业内部生产链条各环节中[6],其内部的监督包括:对食品安全达标状况进行检测,对生产全过程进行管理监控,对内部的不同岗位定职定责,强化岗位间的相互监督。落实企业内部制度执行情况,主动跟踪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相关内控措施与手段。企业要对内部的有效性评价出具鉴定报告,及时进行监督并提出改善建议,把食品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从源头杜绝食品危害。企业要提高食品风险意识,定期检查各项防范措施落实情况,及时消除食品安全事故隐患。

5 完善食品追溯与召回制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食品追溯提供了技术手段,它能提供控制食源性疾病危害和保障消费者利益的信息记录体系,方便召回。我国现行食品安全法中应完善食品召回制,规定企业召回责任,一旦出现风险就立刻启动召回程序与应急机制,政府部门与社会公众可帮助企业快速完成食品召回。在欧盟、美国和日本,食品供应链中的所有企业者都有实施追溯系统的法定义务[7],它可确保产品有效快速撤回。食品召回制是确保食品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企业的社会责任。食品行业应逐步完善召回措施:可在企业内部设立食品召回小组,实行分工与合作,规范召回程序(明确各环节职责)[8],建立可操作性措施,对食品召回实行分类分级管理,不同召回级别采取不同管理方法,分类进行。建立食品追溯制与档案制,完善每一环节的记录制度,记录其详细信息保存事故记录与纠纷信息档案,以便有效召回。

6 在完善立法基础上加强政府监管力度与执法到位

除了需要推进食品企业社会责任法制化建设外,还需要健全食品安全法律与监管体系。在法律上制定食品安全新标准、加大惩罚力度、突出全程监管等,在监管体制上理顺监管部门职能关系,创新检测技术,加强队伍能力建设等,有了法律与监管的保障后应加大政府监管力度,防止包庇、渎职、懈怠执法,强化监管职责,确定职能分工,并实行行政问责制,责任追究阳光化。从而督促监管执法到位,提高监管效率与队伍监管的能力与技术水平,强化监管落实。

7 建立食品安全法定信息披露制与政府奖惩机制及广泛社会监督机制三结合制度

确定法定信息披露制。依靠政府对企业信用评级,确定法定信息公开,并以配套监督机制保障信息透明真实。法定公开信息涉及到社会利益,包括对消费者、债权人、社区经济发展与福利、社会公益事业等责任信息的公开,以谋求企业自身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平衡。建立食品企业激励机制。政府应注重企业社会责任感自主意识的培养,建立政策扶持、社会评价、奖励机制、减免税费等激励方式,调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性,政府应将关系社会利益的项目立项,用创造性的、有市场前景的方式使企业选择成本效益较高的项目[9],最终实现企业和社会发展双赢。

要求新闻媒体对于好的典型进行公开褒奖,对于出现食品重大事件的应予公开爆光与惩罚,建立广泛的社会监督机制,提高群众监督意识、食品安全意识,建立人人关心食品安全的社会氛围与监督体系。

总之,以上思想观点与对策办法对解决食品企业责任缺失问题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与现实应用价值,必将促进企业与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加快转变。

参考文献:

[1]唐娟.基于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与分析[J].价值工程,2011(34):122-123.

[2][4][8]王玲.企业社会责任视角下的食品安全法律对策研究[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11(3):30-36.

[3][9]赵墅艳.论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法律机制的构建[J].中国商贸,2011(27):247-248.

现代企业安全论文篇(9)

ProspectsofSafetyManagementScienceinthe21stCentury

LuoYun

(ChinaUniversityofGeosciences,Beijing)

Abstract:Prospectsofsafetymanagementscienceinthe21stCenturywerediscussedinvolvingsafetyprinciples,safetylegislation,andmethodandmodeofsafetymanagement.

Keywords:SafetyprinciplesSafetylegislationMethodofsafetymanagementModeofsafetymanagement

1引言

21世纪将是一个充满希望与光明的时代,同时也是经济与文化矛盾、环境与技术冲突、人类与自然牵制的时代。由此,不仅人类文明史要揭开一个新的百年,更应引起人类关注的是,如果不引起高度的警惕,21世纪将会是灾害、事故、环境公害更为恶化的时期。其实,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中,笔者已深切地体验到这一点:人炸、资源枯竭、环境危害、重大事故与灾害频发……。还清楚地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那些不科学、欠文明的落后文化习俗,形成了与社会发展不相协调的背景:人类的科学素养不尽人意;地区或国家间的技术、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不顾代价而高速发展经济在很长一段时期将仍是不少人的主导追求;企业经营人员的短视与只顾眼前利益的行为盛行;……。因此,可持续发展战略仍是21世纪人类社会活动的主旋律。显然,安全生产、安全生活、安全生存,平安、健康、少灾都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十分重要的目标。另一方面,21世纪将是高技术不断涌现,信息化、数字化生产与生存的方式将会得以普及的时代。新技术、高技术首先将给人们带来发展与进步、效率与效益、舒适与文明,与此同时,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历史的经验告诉人们,技术的失控也会给人类带来危害与灾难。

面对上述的现实与背景,正视未来的挑战和忧患,为了21世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需要更加努力地去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世界,需要创建安全的生产方式和康乐幸福的生活方式。为此,人类唯一的出路就是重视发展安全科学技术,有效地预防各种意外事故和灾难的发生。

安全管理作为预防事故三大对策之一,将为21世纪人类的安全生产、安全生活和安全生存发挥其重大的作用。

2安全原理-安全管理实践的基石

安全管理方法与对策的绩效,需要安全理论作为基础,需要有战略和方向的指导。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研究安全的科学理论,揭示安全科学的规律,搞清安全管理的科学原理。

安全原理是人类安全活动的基本理论和策略,是安全科学以及安全管理科学发展的基石,是人类预防事故的重要理论核心。21世纪,人们将会不断探求如下的安全科学原理。

1)安全哲学原理。即从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角度,总结安全的哲学理论和原则。人类历史进程证明:古代人的安全哲学是宿命论的安全认识论,被动承受型的安全方法论;近代人有了经验论的安全认识论,事后型的安全方法论;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现代人类进入了系统论的安全认识论阶段,从而在方法论上能够推行安全生产与安全生活的综合型对策。21世纪,未来的人类安全哲学必然朝着本质论和超前预防型的安全哲学进发。有了正确的安全哲学思想的指导,未来人类的生产与生活的安全才能获得高水平的保障。

2)安全系统论原理。深入研究和探索安全系统论原理、安全控制论原理、安全信息论原理、安全协同学、事故突变论等安全系统结构、机制、规律和优化。不仅应研究清楚事故系统的规律,更要探讨各种技术安全系统的规律、特点和控制。认识事故系统,对指导人们从控制事故来保障人类的安全具有实际的意义,但这种认识带有事后型的色彩,是被动、滞后的。而从安全系统的角度出发,则具有超前和预防的意义。因此,从建设安全系统的角度来认识安全原理更为理性,更符合科学性原则。

3)安全经济学原理。阐述清楚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效率的关系。研究事故损失的规律与评价技术,安全的效益理论和投入产出规律;研究与事故相关的非价值因素的价值化技术。研究不同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时期,事故保险(伤亡保险、财产保险、意外事故保险等)的运行机制及其与事故预防,实现本质安全的关系和动作机制等。

4)安全管理学原理。研究从法理出发的安全法学原理、安全监察与监督的原理;论证清楚安全组织学原理、人员优化的原理;阐明合理的安全投资保障机制;揭示出合理的安全管理机制、安全管理模式、安全管理体系等基本的理论。

5)安全工程技术与卫生工程技术原理。针对不同的行业和生产工艺与技术,研究相适应的安全工程技术原理,如防火原理、防爆原理、机电安全原理等,以及卫生工程技术原理,如防尘原理、防毒原理、辐射防护原理等。

同时,在20世纪尚未完善的风险控制理论、安全自组织理论、大安全科学理论、安全文化理论等将在21世纪得到高度重视和发展。

有了丰富而充实的安全理论,安全科学技术的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人类实现了真正安全原理的掌握,才能改变自身对事故的认识和态度,才能使今天人们安全生产和生活的必然王国走向未来人类安全生存与发展的自由王国。

3安全立法-安全管理永恒的利器

从中世纪起,人类生产从畜牧农耕业向使用机械工具的矿业转移,从此开始发生人为事故。随着工业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技术规模和速度不断扩大,矿山塌陷、瓦斯爆炸、锅炉爆炸、机械伤害等工业事故不断发生。在早先安全技术比较落后的状况下,人们想到的是从立法的角度来控制日益严重的工业事故。

人类最早的劳动安全立法,可追溯到13世纪德国政府颁布的《矿工保护法》,1802年英国政府制订的最初工厂法——“保护学徒的身心健康法”。这些法规都是为劳动保护而设,制定了学徒的劳动时间,矿工的劳动保护,工厂的室温、照明、通风换气等工业卫生标准。针对世界范围的安全立法,人类进入20世纪才迈出了步伐,这就是1919年第一届国际劳工大会制定的有关工时、妇女、儿童劳动保护的一系列国际公约。中国最早的劳动安全相关法规,要数1922年5月1日在广州召开的第一次劳动大会提出的《劳动法大纲》,其主要内容是要求资本家合理地规定工时、工资及劳动保护等。英国、德国、美国等工业发达国家是劳动安全立法最早和较为完善的国度。除此,很多国家的安全立法一般起步于20世纪,包括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到1915年才正式实施《工厂法》,比英国晚了近百年。

未来的21世纪,人类的安全立法必将体现出如下趋势和特点:

1)安全法规从孤立走向整体,从分散发展为体系。

2)安全立法的任务突出预防,体现出超前性和预防性。

3)安全立法的目标体系更趋明确。立法的目标不但包含防止生产过程的人员死伤,还包括避免劳动过程的危害(职业病)以及财产损失、信誉的毁坏。

4)安全立法的层次体系更为全面。国际通用安全法规(ISO标准、ILO法规等)、各国的国家安全法规、世界范围及本国的行业安全法规(石油、核工业等)、地区安全法规(欧盟、亚太等)等,得到全面的发展。

5)安全立法的功能体系更为合理。建议性法规,如ISO国际标准;强制性法规,一般各国制定的国内安全法规都属此类;承担不同法律功能的法规,如法律、技术标准、行政法规、管理规章等,各尽其责,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作用。

在21世纪,我国的《职业安全法》、《职业病防治法》、《重大工业事故控制法》、《减灾法》、《公共场所意外事故预防法》、《家庭事故预防法》等安全法规和条例,将会陆续颁布和实施。

4管理方法-事故预防对策之技巧

管理也是一种技术。安全管理的方法得当,是保证安全管理效能的重要因素。

从管理对象的角度:安全管理由近代的事故管理,发展到现代的隐患管理。早期,人们把安全管理等同于事故管理,显然仅仅围绕事故本身作文章,安全管理的效果是有限的。只有强化了隐患的控制,消除危险,事故的预防才高效。因此,60年展起来的安全系统工程强调了系统的危险控制,揭示了隐患管理的机理。21世纪,隐患管理将得到推行和普及。

从管理过程的角度:早期是事故后管理,进展到60年代强化超前和预防型管理(以安全系统工程为标志)。随着安全管理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安全管理是人类预防事故的三大对策之一。科学的管理要协调安全系统中的人—机—环诸因素,管理不仅是技术的一种补充,更是对生产人员、生产技术和生产过程的控制与协调。21世纪,要进一步理解和落实这种认识和过程。

从管理理论的角度看:从建立在事故致因理论基础上的管理,发展到现代的科学管理。30年代美国著名的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提出了1∶29∶300安全管理法则,事故致因理论的研究为近代工业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到了世纪后期,现代的安全管理理论有了全面的发展,如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安全行为科学、安全法学、安全经济学、风险分析与安全评价等。21世纪,安全管理科学园地将会更加百花争妍。

从管理方法的角度:从传统的行政手段、经济手段以及常规的监督检查,发展到现代的法治手段、科学手段和文化手段;从基本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发展到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技巧与方法。21世纪,安全管理系统工程、安全评价、风险管理、预期型管理、目标管理、无隐患管理、行为抽样技术、重大危险源评估与监控等现代安全管理方法,将会大显身手,安全文化的手段将成为主要的安全管理技术。

5管理模式-安全管理不断探索的命题

我国的安全管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体现出不同的管理模式。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建立了劳动保护管理体系;70年代在劳动保护管理体系下,强调了事故管理系统;80年代出现了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模式;进入90年代,现代安全科学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体系逐步发展和完善。显然,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生产技术、经济体制和安全理论指导下,表现出不同的安全管理特色。

21世纪将是安全科学管理不断深化,安全管理的作用和效果不断加强的时代。现代安全管理将逐步实现:变传统的纵向单因素安全管理为现代的横向综合安全管理;变事故管理为现代的事件分析与隐患管理(变事后型为预防型);变被动的安全管理对象为现代的安全管理动力;变静态安全管理为现代的安全动态管理;变只顾生产效益的安全辅助管理为现代的效益、环境、安全与卫生的综合效果的管理;变被动、辅助、滞后的安全管理程式为现代的主动、本质、超前的安全管理模式;变外迫型安全指标管理为内激型的安全目标管理(变次要因素为核心事业)。

21世纪,如下安全管理模式将得到发展和完善:

1)企业HSE管理模式。建立企业健康、安全与环境三结合的管理体系,其目标是强化企业管理者对健康、安全与环境的管理意识,激励企业员工对健康、安全与环境的工作热情,最终改进企业对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的效能,实现人类社会和企业的综合效益。

2)企业ISO18000管理体系(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OHSMS)。在国际标准化组织统一规范下,企业要建立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这是国际标准一体化的重要体现,也是随着ISO9000和ISO14000在各国逐步得到认可和取得成功的背景下,国际工业社会重视和发展的又一个重要目标。这一体系的推行,将促进和改善人类社会的职业安全卫生状况和水平。

3)企业“综合安全管理模式和机制”。在企业,无论是人身伤亡事故,还是财产损失事故;无论是交通事故,还是生产事故,甚至是火灾或治安案件,都对人类造成危害和损害。这些为人们所不期望的现象,无论从根源、过程和后果,都有共同的特点和规律,人类对其进行防范和控制,也都有共同的对策和手段。因此,把企业的生产安全、交通安全、消防、治安、环保等专业,进行综合管理,对于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效率和降低管理成本有着重要的作用。为此,在21世纪,企业建立“综合安全管理模式和机制”是大势所趋。

4)国家安全管理模式。一是建立国家-企业-职工三方的安全生产管理机制,构建国家监察-行业协调-企业自律-工会监督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制;二是从国家安全、社会安全、人身安全、生产安全、生活安全等目标出发,建立国家的大安全管理模式(机构、组织、立法、管理体系等)。

通过这些努力,将实现全面防范来自于技术因素和人为因素的意外事故与灾难,减轻来自于自然因素造成的灾害和危害,防止和减少来自于社会因素的公共事故与危害、治安案件及“黄、赌、毒”等消除或控制其对人类身心和生命的危害与毒害。

作者简介:罗云教授

作者单位:罗云(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地址:北京市学院路29号;中国地质大学工程技术学院;邮编:100083

参考文献:

[1]罗云.现代安全管理-理论、方法、技巧.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1997.

[2]肖爱民、唐紫荣等.事故管理.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1.

[3]董立斋、巩长春等.工业安全评价理论与方法.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

现代企业安全论文篇(10)

现代建筑工程施工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加深了建筑施工企业对施工管理工作的认识。作为现代建筑施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施工安全管理与质量管理工作的科学开展对施工企业的经济利益、施工人员的安全、施工质量的保障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加强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与质量管理工作已经成为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工作。以下就如何进行建筑施工管理工作的安全管理与质量管理进行简要论述。

1、建筑施工管理中存在的安全管理及质量管理问题

1.1 施工材料存在的质量问题

一些企业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因此在施工时,往往会购买一些质量不过关的建筑材料,像圆钢、螺纹钢此类的建筑材料,若是用于顶部不受力的建筑中,可能不会造成太大问题,然而若是在楼层较高的建筑中使用,便会可能造成墙体开裂、变形等质量问题的出现。同样,一些施工企业,为了节省材料费,往往同石粉代替石砂,使用质量不合格的水泥,从而导致这些材料在搅拌出来后,其得到的混凝土强度达不到要求,因此可能会造成桩基偏位、顶部渗漏等问题出现。

1.2 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安全管理问题

一是施工人员自我防护意识不足我国建筑施工人员大多是由农村进入城市的外来务工人员,他们的文化素质不够、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不足,因此对安全生产不能做到有效理解。另外,在施工前,企业对这些施工人员没有进行相关的安全生产培训,从而造成其在施工中有违规操作的现象发生,同时企业安全生产制度与流程的形式化,也使得施工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得不到提升,从而造成安全隐患的存在。二是企业安全管理意识不足。当前,存在一大部分企业在生产中,对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没有足够的重视。项目施工时,管理人员不能对安全生产做出严格监督,更不能对安全生产重要性有所重视。企业对国家出台的相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不能做到严格的遵从,对国家出台的相关文件没有进行深刻的理解与学习,从而造成安全事故监管力度不足。此外,一些领导人员仅注重眼前利益及进度,对安全生产工作有所忽视,从而造成安全隐患的存在。(二)建筑施工管理中的质量管理问题

1.3 施工人员技术不过关

如上文所述,当前建筑施工中,大多数施工人员都是来自农村的外来务工人员,他们的文化程度不高,大多数都处于高中水平以下,因此对建筑施工中的专业知识没有一个全面而有效的认识,更谈不到拥有岗位证书及技术等级证书,在进入企业之后,这些施工人员的专业培训不足,从而在生产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较多的违规性操作,从而造成建筑施工中质量问题的出现。

2、建筑施工管理中安全问题及质量问题的解决对策

2.1 现代化安全管理模式的构建

建筑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环境较为复杂,因此存在着较多的安全隐患因素,这些因素都会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而建筑施工的主旨在于对安全事故有效降低,保证安全生产的实施。涉及到安全事故的因素有人为、自然、设备及施工材料等各方因素,这些因素随着环境的不同而不断发生变化,因此需采用科学有效的办法,找准规律,做到对现代化安全管理模式的有效构建。

2.2 构建现代化安全管理模式

所谓现代化安全管理模式,即采用当前先进的科学知识,在对施工实际情况结合的基础上,对建筑施工环节中存在的潜在及固有的不安全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并对这些不安全的因素做到有效处理与解决,从而消除安全隐患的存在,达到安全文明施工的目标,取得建筑施工的最佳安全生产效果。

2.3 做好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工作

第一,要做好建筑施工质量监督工作。要想使得建筑施工的质量有所保证,则必须要做到建筑施工质量的监督工作。一是需要对监督工作体制加以完善,提高监督人员对施工质量进行严格管理的意识,现场监理人员对施工材料的管理监督,对重要工序的监察,对施工成品的验收都要认真负责。二是需要监理人员在对建筑施工验收、审批及设计变更及工序质量等环节做到严格检查,在洁身自好的基础上,认真负责,做到质量检查工作,并提交相应的质量检查报告等资料。第二,要做好质量管理责任制工作。任何企业的发展,都需要结构的支撑,建筑企业也是一样,结构合理、责任分明、功能优化是建筑企业得以发展及参与市场竞争的前提。因此建筑企业在质量管理中,需要做到建筑质量管理责任制的相关工作,将施工人员的利益与工程质量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从而提升施工人员的生产积极性,使其能够认真、积极的开展对应工作,在保证建筑施工符合相应规范及生产要求的基础上,使建筑施工质量有所提升。

2.4 完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体系,促进施工安全管理与质量管理的实施

建筑工程施工企业要根据施工方案以及企业自身情况,完善的施工管理体系,以此保障施工安全管理与质量管理的科学实施。通过根据施工方案、企业资源情况、管理能力以及工程特点进行完善的管理体系保障工程施工管理体系的科学性、先进性以及适用性。避免传统管理方式中照搬施工管理体、一套施工管理体系管理多种建筑施工情况的出现,以此提高施工管理质量。完善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体系还需要健全的管理制度进行实施,施工企业在完善建筑施工管理体系的同时还要加强施工制度的建设,明确施工过程中各个部门的职责与权限,促进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与质量管理的实施。

结语

建筑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型产业之一。在当前建筑业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定的地位,就必须处理好建筑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及质量问题。在解决这类问题时,需对建筑施工安全、质量管理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做好有效管理及控制,从而搞好生产的同时,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姚伟峰.试论建筑施工管理[J].商情,2011,(19):160,193.

上一篇: 美容院员工总结 下一篇: 饲料厂经理日常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