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管理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现代教育管理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Modern Education Management

  • 21-1570/G4 国内刊号
  • 1674-5485 国际刊号
  • 1.22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现代教育管理是辽宁教育研究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1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辽宁省教育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现代教育管理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决策咨询、热点研究、教育政策、教育发展战略规划、院校改革与发展、教育督导与评价、教育法制建设、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

现代教育管理 2011年第11期杂志 文档列表

现代教育管理杂志理论视野
“个人主义”抑或“整体主义”:当代教育的路径选择1-4

摘要:个人主义与整体主义是两种彼此相对的价值取向。个人主义是西方文化主导观念,它强调以学生需要为本、学生个性化与儿童的个人理解;整体主义是东方文化主导观念,它强调以社会需要为本、学生社会化与强制性灌输。当前,无论个人主义还是整体主义都陷入了困境,需要得到整合和超越,即纳入集体化内容,丰富和充实当代语境下的个人主义内涵,从而将教育改革建立在坚实的“整体化的个人主义”文化价值根基之上。

从“知识人”到“素质人”: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价值定位5-8

摘要: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存在过多强调培养“知识人”的倾向,对获取具体知识及在学科考试中获取高分的片面追求给基础教育学校的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使基础教育迷失了应有的价值目的,失却了道德追求和审美意义。基础教育应当以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为着眼点,社会公众、学校、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以及教师自身都应秉承培养“素质人”的价值追求,以实现基础教育为学生夯实基础并促进其综合素质成长发展的责任与功能。

也论教育学研究中的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9-14

摘要:近些年来,教育学研究中发生了本质主义和反本质主义的激烈论争,其根本原因在于混淆了二者的本质属性。本质主义教育学研究属于教育研究范式的变革,而反本质主义教育学研究属于教育研究方法的变革,二者不是同一层面的概念。本质主义和反本质主义在教育学的研究中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同根共生”,共同担负着丰富和完善教育学研究范式和方法的职责,二者并存有利于教育学研究的繁荣,同时也有利于我们从不同视角做出对教育价值的正确评判。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观的演变与启示15-18

摘要: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伴随着社会与文化变迁、政治变化、科技发展,人才培养观经过了清末“维新”人才观、民国时期“通才”人才观、新中国“社会主义”人才观的演变。人才培养观的演变体现出高等教育与政治体制的关系,为研究现代大学精神提供了依据;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经过碰撞和摩擦逐步由分离走向融合,推进“专”、“通”相融的人才培养观形成;发展办学特色与人才培养异质化是高校主动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人才培养观引领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现代教育管理杂志院校改革与发展
模仿趋同与特色发展:新建本科高校发展路径分析19-21

摘要:新建本科高校缺乏举办本科教育的经验,以同类本科高校为楷模,学习、模仿它们成功的经验与做法,既可以避免少走弯路,减少自己探索发展道路的成本,又可以尽快地提高办学水平,增强竞争力。因此,模仿具有合理性,一定程度的趋同也不可避免。但趋同只是发展的一种手段、一个过程,在趋同之后应是求异,追求个性的充分发展,最终目标是特色发展。

走向学校深度变革的思维转向22-25

摘要:学校教育需要深度变革才能使我国的教育真正面向未来。而在当前,因深受政治化思维和经济化思维的影响,使具体的学校教育陷入效率主义的泥潭而难以实现深度的变革。要走出这一困境,迫切需要教育实践主体实现内在的思维转向,用教育思维引领具体的学校教育实践,借此才能真正推动学校的深度变革。

个人教育产权与大学治理26-29

摘要:教育产权包括权能和利益两部分,本质上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个人教育产权是以自然人为主体的教育产权,教育产权的人性基础扎根于经济人的自利和理性特点,大学作为一种社会联系机制也是由于人的自利和理性而产生和维系的。机构教育产权和国家教育产权也具有深刻的个体性特征。个人教育产权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宏观管理瓶颈导致的权能和利益关系不平衡的问题,以及激励不足、激励不当和缺乏制约的问题。要改善个人教育产权现状,需要对个人教育产权相关问题进行深化研究、加大投入、升级大学治理结构等。

学校变革的特征分析——基于复杂性理论的思考30-33

摘要:在这个急剧变革的时代,盛行于我国的近代工业时代的学校已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学校就必须进行转型性的变革。在转型性变革过程中,学校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基于复杂性理论的分析视角,学校在转型性变革中呈现出如下的特征:学校变革的整体涌现性、学校变革的依赖的自主性和学校变革的动态生成性。

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的工科院校人才培养途径34-37

摘要:以CDIO工程教育模式为依据,将CDIO-CMM能力成熟度模型引入工科院校人才培养之中,并与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特点相结合,从而提出加强校企合作、更新教师理念、健全评估与反馈机制与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的人才培养途径,以期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提供借鉴与参考。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反馈机制建构38-40

摘要: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反馈机制的建立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也是社会进行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要求。基于系统论、反馈控制理论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反馈机制应是多元的回路系统,不但重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而且重视在校学生、辅导员、专业教师及社会的反馈。

现代教育管理杂志教育督导与评价
理性对待和使用“学生评教”的结果——基于国内外学者的文献分析41-44

摘要:“学生评教”已经成为国内外高校对教师进行教学评价的主要途径之一。我国高校对于“学生评教”的结果过于非理性并过度使用在各种人事决策上。基于我国当前各高校学生评教的指标体系科学合理性不够、学生评价时受主观因素和个人因素影响较大、不同课程不存在原始的可比性以及评价本身应重在改进等四大原因,我们应该理性、合理地对待、评价和使用“学生评教”的结果。

“量控”或“质控”——对推进中央级高校项目预算执行管理新政策的思考45-48

摘要:2011年我国相继推出了加强中央部门项目预算执行管理的新政策和新办法。这些政策对中央级高校项目预算管理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因为过于强调量化的预算执行率指标,所以忽略了对高校项目预算执行的质量控制,随之带来弱化质量管理的隐患。因此,我们建议通过建立“质控”定量考核指标体系,完善绩效奖励与预算执行挂钩办法,优化“直接支付”申请的审批管理等方面完善相关政策,以达到真正实现我国高校专项预算资金的效益和效率的双向控制管理的目的。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审计制度的建构:英国的经验与启示49-51

摘要:高等教育质量审计制度起源于英国,是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最重要的一项制度。结合英国高等教育质量审计制度的经验,我国建构高等教育质量审计制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着重“质量提升”的质量审计文化建设,建立适应国情的质量审计体制,完善强调常态的质量审计运行机制。

现代教育管理杂志教育法制建设
我国大学学术权力合法性的历史流失与现实建构52-55

摘要:我国大学学术权力合法性流失集中发生在建国初的大学改造过程中。随着社会发展和转型,这种学术权力受到挤压、学术权力合法性缺失的状况严重阻碍着我国大学改革和发展进程。于是保障学术权力合法性地位成为近年高校发展的普遍诉求,也是现阶段我国大学改革实践无法回避的课题。增加主体权力、加强相关法规建设、培育共有信念是推动高校学术权力合法性建设的基础。

民办学校破产退出的若干法律问题56-59

摘要: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相关法律对于民办学校破产退出问题规定得不明确,导致司法实践中产生诸多的问题。对于民办学校因资不抵债而被中止办学的,应属于破产清算,具有破产能力。破产程序的申请主体一是民办学校,二是一定范围内的债权人。破产财产的分配清偿顺序应特别法优于一般法,剩余财产应视资产来源方式分别做出规定。民办学校不宜适用重整与和解程序。破产学校要保护学生的学业权和财产权。

政府与民办高校的行政合同法律制度60-64

摘要:民办高校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负有监管民办高校的法定职责。传统的单方性、强制性、命令性的行政手段已不再适应时代的需要,有必要探求一种更民主、更高效的途径。引入行政合同理论解决政府与民办高校的法律关系是可行的。适用行政合同理论,由政府与民办高校订立教育行政合同可以促进政府对民办高校依法实施管理,充分发挥民办高校的积极作用,切实保障民办高校的合法权益.

现代教育管理杂志师资管理
教师权威的社会学分析65-68

摘要:教师权威是一种关系性权威、异质性权威、由文化资本支撑的权威;教师权威的形成主要是传统尊师文化、社会法律制度和学生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教师运用权威的主要手段是控制、分层和互动。

2011年大学校长全球峰会达成之“清华共识”启示录69-72

摘要:“清华共识”是在特定时代与特定时空场域中的大学发展主体共同拥有的大学发展价值取向和认可的大学发展准则。此共识一定程度上是对全世界大学未来发展的重新估价与对大学作用的重新把脉,是对现代大学价值的重要补充,把大学的社会责任排到了第一位序,具有一定的内涵与价值。但在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责任作为大学未来发展行动指南的第一价值位序挟裹之中极力抽象地拔高大学的形象,担当全世界社会发展难题的责任,完全彻底地把大学由“社会良知”的角色扭转到“社会引擎”角色上,这似乎有“大学万能论”之嫌疑,将使大学自己的目的和灵魂因缺乏必需的空间而被经济社会抑制或窒息。因此,这种过于拔高大学社会责任担当而遮蔽大学自身价值目的取向的共识盲点有待论证与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