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科技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食品科技杂志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11-3511/TS 国内刊号
  • 1005-9989 国际刊号
  • 1.0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食品科技是北京市粮食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5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CA 化学文摘(美)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北京粮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食品科技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生物工程篇、食品开发篇、肉类研究篇、粮食与油脂篇、提取物与应用篇、添加剂与调味品篇、食品安全与检测篇、广告书评

食品科技 2016年第09期杂志 文档列表

食品科技杂志生物工程篇
高山被孢霉发酵产鸟苷酸二磷酸岩藻糖的研究2-8

摘要:鸟苷酸二磷酸岩藻糖(GDP-L-Fuc)是一种重要的核糖类化合物,其作为岩藻糖基的受体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尝试利用高山被孢霉发酵产GDP-L-Fuc。高山被孢霉经液氮研磨破壁,甲酸(含10%丁醇)溶液萃取后,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进一步分离得到了GDP-L-Fuc,并采用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对结果进行定性分析。然后对高山被孢霉不同发酵时期GDP-LFuc产量进行分析,发现GDP-L-Fuc在氮源消耗之后仍然持续积累。同时,GDP-L-Fuc合成途径关键基因的转录水平在氮源耗尽时发生了上调,这表明氮源很可能是GDP-L-Fuc积累的关键因素。最后,在氮源耗尽后添加外源岩藻糖显著提高了GDP-L-Fuc的产量(50%),可达170.51μg/g。这为利用微生物发酵产GDP-L-Fuc奠定了理论基础。

单宁酶产生菌的筛选及其固态培养基的优化8-13

摘要:从柿子果园土样中分离获得一株单宁酶产生菌,经菌落形态观察、ITS区域序列同源性分析最终鉴定该菌为黑曲霉,命名为Aspergillus niger NHF5。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对其产酶培养基进行优化,根据Box-Benhnken中心组合设计原理,对固态培养基中的3种主要成分:碳源、氮源和诱导物进行优化,最终确定3因素的最佳种类及添加量分别为:麦麸57.6%、豆粕38.4%、柿渣4.0%,此时粗酶液酶活可提高3.98倍,且该酶在柿子果汁脱涩方面具有显著作用。

均匀设计优化黑曲霉N5-5固态发酵生产单宁酶14-17

摘要:采用均匀设计对黑曲霉N5-5固态发酵单宁酶工艺进行了优化。首先利用DPS软件设计出最优的混合因子水平均匀设计方案,然后利用SAS软件对均匀试验结果拟合构建合理的二次回归模型,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二次回归模型显著,且发酵时间为单宁酶固态发酵工艺的显著影响因子。通过典型相关分析,证明该模型具有极大值点,最终求得极大值点即最优发酵工艺参数为:发酵时间80 h,发酵温度30℃,接种量1 mL。在此工艺条件下发酵产酶为477.74U/mL,接近模型预测最大值。

从藏区传统酸乳中筛选牦牛乳乳酪生产菌株及其生化鉴定18-24

摘要:从藏区传统牦牛酸乳中分离乳酸菌,按照牦牛乳酪发酵剂的需求进行筛选,对筛选出的乳酸菌进行生化鉴定并研究其单菌株及复合菌株的产酸性能、生长性能以及凝乳性能。研究表明:从藏区传统牦牛酸乳中共分离出14株乳酸菌,经筛选得出符合牦牛乳乳酪发酵剂菌种条件的菌株有4株,即菌株H2(戊糖乳杆菌)、L3(干酪乳杆菌)、LD3(植物乳杆菌)和Z2(乳酸链球菌),当菌株Z2与LD3混合作为复合发酵剂时,各项性能更佳。结论:复合菌株Z2和LD3适用于牦牛乳乳酪生产。

枯草芽孢杆菌SH-1发酵条件优化及抑菌活性物质稳定性研究25-29

摘要:为开发应用于生物防治的生物农药,应用于食品防腐的新型高效的食品防腐剂,对一株能够抑制多种食品腐败菌和植物致病菌生长的芽孢杆菌菌株进行生理生化和16S分子生物学鉴定,初步确定该菌株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命名为SH-1。用蜡样芽孢作为指示菌对SH-1菌株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并研究活性物质稳定性。结果表明,SH-1菌株发酵条件在接种量2%、初始p H7.0、发酵时间为24 h、转速为180 r/min、温度37℃时抑菌活性最强,抑菌直径高达22 mm;SH-1菌株发酵液在p H(3.0~9.0)之间抑菌活性较稳定,p H9.0以上抑菌活性逐渐降低,p H达到11后活性丧失;发酵液经100℃内处理具有较高活性,121℃活性丧失;经不同时间段紫外线照射后,其发酵液抑菌活性缓慢降低并趋于稳定。

枯草芽孢杆菌对银耳发酵液糖类成分降解规律的影响30-33

摘要:目的:探究枯草芽孢杆菌对银耳发酵液中糖类成分降解规律,为开发银耳为原料的益生菌保健品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银耳子实体为主要原料配制培养液,接入纯培养后的枯草芽孢杆菌,在36、46℃下分别进行发酵培养,测定(0~60)h内发酵液中总糖、还原糖浓度及枯草芽孢杆菌的菌落数。结果:36℃发酵液中总糖和多糖含量的变化均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46℃发酵液中总糖和多糖含量的变化均呈先上升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大部分发酵过程中,36℃发酵条件下发酵液的总糖、多糖、还原糖的含量高于46℃发酵条件中糖类物质含量。2种发酵条件下菌落数的变化差别较大。结论:从降解糖类程度和活性菌体数量确定枯草芽孢杆菌发酵银耳子实体培养液的最佳工艺为发酵温度36℃,发酵时间为36 h。

响应面法诱变选育生防链霉菌H3高产菌株34-39

摘要:为了获得生防放线菌高产菌株,以生防链霉菌H3为研究对象,在单因素紫外线、微波、Na NO2浓度诱变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分析优化各因素,筛选一株突变株链霉菌对豇豆腐皮镰孢根腐病菌的抑制效果较高。结果表明,出发菌株链霉菌H3对豇豆腐皮镰孢根腐病菌抑制率为34.5%。单因素试验筛选确定最佳诱变的紫外光照时间为20 s,微波加热时间为10 s,Na NO2浓度为0.2 mol/L。响应面法分析优化各因素,并进行方差分析确定最佳工艺条件是紫外光照时间为18.27 s,微波加热时间为9.26 s,Na NO2浓度为0.20 mol/L。在此条件下获得了一株突变株链霉菌H3-18对豇豆腐皮镰孢根腐病菌抑制率为79.75%,比出发菌株链霉菌H3对豇豆腐皮镰孢根腐病菌的抑制率提高了56.74%,比实测值(78.85%)提高了1.57%,证实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将突变株生防链霉菌H3-18,连续5次传代遗传性能较稳定。

低能氮离子注入诱变选育高产DHA裂壶藻40-45

摘要:为获得高产DHA的优良菌株,利用低能离子束生物技术对裂壶藻(Schizochytrium limacinum)ATCC20888进行诱变选育。以平板、试管培养、显微观察为初筛指标;以生物量、油脂产量、含油率、DHA产量为综合复筛指标。最终选育出一株高产突变株,命名为15k-160s-2-3,菌株生物量为47.66 g/L,油脂产量为14.42 g/L,DHA产量为5.48 g/L,相比于出发菌株DHA产量提高了近35%,经连续10酵培养,其遗传性能稳定,藻油脂肪酸组成简单,利于提纯,具有良好的商业前景。

磁性纳米粒固定化脂肪酶的制备及稳定性研究45-49

摘要:高温热解制备磁性Fe3O4纳米粒并修饰羧基后作为载体,以EDCl作为游离羧基活化剂、NHS为活性羧基稳定剂,对脂肪酶进行共价固定化和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的磁性纳米粒直径约21 nm,羧基修饰量为0.90×10-4 mmol/mg。优化的固定化条件为:对1 m L含铁5 mg/m L的羧基化Fe3O4纳米粒溶液,EDCl和NHS用量均为5.8×10-4 mmol,脂肪酶添加量为7 mg,反应时间1 h,得到的固定化酶冻干粉表观比酶活为1.03 U/mg。与游离脂肪酶相比,该固定化酶具有很好的存储、p H和热稳定性,循环水解橄榄油6次后,酶活回收率仍可保持65%。

投稿要求50-50

摘要:为提高稿件审查、排版和校对效率,减少差错,提高出版质量,请作者投稿时参见以下要求:投稿请到本刊投稿平台http://www.e-foodtech.net/。原收稿邮箱shipinkj@vip.163.com 2010年10月1日起不再执行收稿工作,邮箱自动回复将提示您投稿登录平台,请各位作者注意邮箱的自动回复。投稿流程可以登录食品科技博客参考,

食品科技杂志食品开发篇
3种气调方式对甜樱桃冷藏期贮藏品质和生理指标的影响52-60

摘要:为探索适用于甜樱桃的最佳气调贮藏方式,以快速气调(FA)、二段仿生气调(SBA)、自发气调(MA)3种气调方式贮藏"砂蜜豆"甜樱桃,研究不同气调方式对甜樱桃冷藏期生理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冷藏期间FA、SBA、MA处理气调箱中CO2含量分别为4.78%9.47%、0.00%10.37%、0.00%8.17%,O2含量分别保持在11.43%16.12%、10.53%20.90%、12.73%20.90%,而对照处理的CO2含量始终低于1.33%,O2含量始终高于19.57%。从保鲜效果来看,与对照相比,3种气调方式均不同程度地延缓了甜樱桃腐烂率、果梗褐变指数的上升,保持了果实的色泽和硬度,有效抑制了可滴定酸含量及Vc含量的下降速率,使果实保持较好的风味,并控制了呼吸强度和乙烯生成速率的升高,较好地保持了POD和PPO活性。3种气调方式中,快速气调(FA)处理最为有效地维持了甜樱桃的贮藏品质、延缓果实衰老,对"砂蜜豆"甜樱桃的贮藏保鲜效果最佳。

南果梨贮藏期果皮超微结构变化与褐变的关系60-64

摘要:以南果梨为试验材料,采用2%氯化钙处理、0.2%壳聚糖涂膜处理等,研究其在南果梨低温贮藏过程中对果皮超微结构的影响,以去离子水处理作空白对照。结果表明:贮藏期间,南果梨果皮超微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到贮藏结束时褐变部位的角质层有大面积的脱落,并且有已栓化后死亡的表皮细胞组织细胞已明显裸露,呈现蜂窝状形式,组织排列无序,果皮蜡质层面积逐渐减少;氯化钙处理和壳聚糖涂膜处理果皮结构比较完整,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果皮油渍化的发生,较好地延缓了果皮蜡质的变化。2种处理可能通过抑制果皮蜡质超微结构变化从而延缓南果梨果皮褐变的发生,其中以氯化钙处理效果最好。

纳米TiO2壳聚糖复方涂膜对草莓保鲜效果的研究65-70

摘要:目的:优选纳米TiO2壳聚糖中草药复方涂膜保鲜剂配方,观测其对草莓果实采后的保鲜效果。方法:由抑菌试验筛选出最佳的中草药复配剂,将其与成膜剂壳聚糖、助膜剂纳米TiO2及Vc制成复方保鲜剂,采用响应面试验优化复方保鲜剂配伍,测定处理后的草莓果实生理指标来判定保鲜效果。结果:抑菌试验表明,中草药三复方抑菌率显著高于二复方和单方。响应面试验得到的最佳配方为:复方活性物质0.43%(蒲公英、黄花蒿、太行菊的质量比为1:1:1)、壳聚糖1.75%、纳米TiO20.05%、Vc2.00%。处理后的草莓果实失重显著减慢,且Vc含量的下降也得到了较好的控制。结论:纳米TiO2壳聚糖复方涂膜保鲜剂可显著提高草莓的保鲜效果。

水杨酸、硫化氢对鲜切南瓜活性氧代谢的调控作用71-75

摘要:以鲜切南瓜为实验材料,研究了外源信号分子水杨酸(SA)、硫化氢(H2S)对鲜切南瓜抗氧化系统的影响。在4℃下贮藏,测定了(012)d,H2O2含量、O2-·产生速率的变化,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等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外源SA、H2S可有效抑制鲜切南瓜的活性氧H2O2含量的增加、O2-·的生成速率的增大,外源SA、H2S提高了鲜切南瓜中具有抗氧化、修复功能的SOD、CAT、APX、GR活性。在2种处理中,NaHS处理提高鲜切南瓜的抗氧化活性作用更加明显。

高压静电场处理对油桃耐冷性的影响76-79

摘要:以"华光油桃"为试材,使用场强为100 k V/m和-100 k V/m的高压静电场进行处理,贮藏于0℃、湿度为85%的条件下,研究其对油桃耐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高压静电场处理能够显著降低油桃的冷害指数、腐烂率,缓解失重率和相对电导率的上升趋势,调节耐冷性相关酶活性SOD、CAT和POD活性,提高油桃的耐冷性,有效抑制油桃在低温条件下冷害的发生。

电解不同浓度氯化钠生成的酸性功能水对青椒保鲜效果的影响80-85

摘要:为了探究电解不同浓度氯化钠产生的酸性功能水对青椒保鲜效果的影响,以青椒为试材,分别用1%、3%、5%的氯化钠电解所生成的酸性电生功能水浸泡青椒20 min,冷风烘干后贮藏在(14±1)℃的条件下,研究在贮藏过程中青椒品质及生理生化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蒸馏水浸泡20 min)相比,不同浓度氯化钠电解的酸性功能水处理对青椒有很好的保鲜作用,其中3%NaCl电解的酸性功能水处理效果最佳。在贮藏过程中,3%NaCl电解的酸性功能水处理能够延缓青椒硬度、Vc含量的下降,明显抑制了青椒失重率、电导率、呼吸强度的上升,另外自由基清除酶SOD、POD活性显著提高,进而有效地抑制了青椒在采后贮藏过程中的衰老。

1-MCP、NaHSO3处理和PE袋厚度对青皮核桃种仁品质的影响86-90

摘要:为探究1-MCP与NaHSO3处理复合PE袋厚度对青皮核桃种仁品质的影响,用1-MCP+NaHSO3处理青皮核桃,以仅用1-MCP处理和不处理的核桃为对照,分别采用厚度为30、40、60μm聚乙烯(PE)袋包装,在4℃、相对湿度70%80%的贮藏环境下,定期对其相关指标[酸价、过氧化值、脂氧合酶(LOX)活性、还原力、DPPH·自由基清除率、O2-·清除率和总酚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1-MCP+NaHSO3处理有效延缓了青皮核桃种仁酸价和过氧化值的增长,尤其是密封于60μmPE袋中的酸价在第30天仅为0.495mg/g,过氧化值仅为0.099meq/kg,并且明显抑制LOX酶活,减缓了核桃的膜脂过氧化,同时保证了其还原力、DPPH·与O2-·等自由基的清除率及总酚含量。

新生亚硫酸钙形貌和结构的调控对糖汁清净作用的研究91-98

摘要:主要以新生CaSO3为研究对象,琥珀酸为晶型控制剂,探讨不同比值R(COO-/Ca2+)=0、0.011、0.032、0.086、0.24下新生CaSO3的形貌结构与糖汁澄清脱色效果之间的关系,以激光粒度仪、SEM、XRD、拉曼对新生CaSO3的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以脱色率为考查指标,单独考查新生CaSO3的脱色效果,发现随着比值R的增加,新生CaSO3微粒越小且越均匀,脱色效果在逐渐增强。其中,新生CaSO3加入量0.57 g/100 m L糖汁、温度为40℃、p H值为6.1条件下,脱色率可达20.5%。同时对新生CaSO3不同形貌的生长机制以及不同形貌和结构下的脱色效果的差异进行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