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科技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食品科技杂志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11-3511/TS 国内刊号
  • 1005-9989 国际刊号
  • 1.0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食品科技是北京市粮食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5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CA 化学文摘(美)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北京粮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食品科技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生物工程篇、食品开发篇、肉类研究篇、粮食与油脂篇、提取物与应用篇、添加剂与调味品篇、食品安全与检测篇、广告书评

食品科技 2010年第09期杂志 文档列表

食品科技杂志生物工程篇
果胶裂解酶基因的克隆与原核表达2-7

摘要:利用PCR技术从枯草芽孢杆菌T66(Bacillus subtilis)基因组DNA中扩增得到果胶裂解酶编码基因pl(GU644446),并构建基因表达载体pPAL7-pl重组质粒,转化受体菌E.coli BL21进行原核表达分析。诱导表达条件为温度37℃、时间4 h、IPTG浓度0.8 mol/L,经SDS-PAGE分析表明果胶裂解酶编码基因pl表达的重组酶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45 ku。对该基因重组酶粗酶液的酶学性质进行了初步分析,表明该酶最适反应温度为50℃、最适反应pH8,添加5.5 mmol/L的Ca2+的条件下,测得果胶裂解酶的最高比酶活为30 U/mL。含有果胶裂解酶编码基因pl的重组质粒遗传稳定。

泡脚搓耳助养“气” 添衣食补防秋凉7-7

摘要:“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后天,9月8日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白露。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白露是个典型的秋天节气,从这一天起,露水一天比一天凝重。

响应面法优化果胶复合酶固态发酵工艺研究8-12

摘要:以果胶酶和纤维素酶活力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了黑曲霉102-ZL固态发酵产果胶复合酶的工艺条件。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3个对酶活力影响较大的因素,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培养基的初始pH、料水比和硫酸铵添加量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影响因素与响应值之间的回归方程。优化后适宜培养条件及培养基组成为:麸皮∶稻草=3∶2,初始pH5.5,硫酸铵添加量为5.5%,料水比1∶2.8,培养周期为72 h。优化后果胶酶和纤维素酶活力分别可达2987.31 U/g(干曲)和600.04 U/g(干曲)。

一株芽孢杆菌Bacillus sp.胞外多糖发酵条件优化17-20

摘要:从新疆寡营养环境—罗布泊沙漠中分离到1株寡营养细菌Bacillus sp。通过单因素及正交实验得到Bacillus sp产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的最优发酵条件。结果表明:水解麸皮和大豆粉分别是最佳的碳源和氮源,配比为麸皮4%、大豆粉1.5%、K2HPO4 0.15%、MgSO4 0.06%/NaCl 0.2%、接种量5%、摇瓶培养基为50 mL/500 mL,在优化后的条件下(初始pH为7.0,发酵时间到45 h)胞外多糖的产量最大可达到4.32 g/L,产量提高了125.4%。

产ε-聚赖氨酸沙雷氏菌的复合诱变研究21-24

摘要:以筛选得到的产ε-聚赖氨酸的菌株沙雷氏菌(Serratia sp.F22)为出发菌株,经过紫外、复合LiCl(30 W,30 s,0.5%LiCl)和硫酸二乙酯(1%DES)诱变处理选育得到1株具有AEC抗性的ε-聚赖氨酸高产菌株Ch-1。Ch-1在液体摇瓶发酵培养基中30℃培养3 d,ε-聚赖氨酸产量达到0.82 g/L,比原始菌株ε-PL产量提高了10.7倍。

褐黄孢链霉菌高产纳他霉素菌株的诱变选育25-28

摘要:以褐黄孢链霉菌株(Streptomyces gilvosporeus)SG-17为出发菌株,依次利用紫外线、微波和Co60-γ射线进行诱变处理。通过致死率与诱变剂量的相互关系,确定最佳诱变剂量。采用80 s的紫外线照射、微波处理50 s、剂量为1.5 kGy的γ射线对褐黄孢链霉菌株S-17依次进行诱变,获得1株褐黄孢链霉突变菌株γ-188,突变株产纳他霉素的能力显著提高,发酵效价达到4.58 g/L,较出发菌株SG-17提高了1.45倍。紫外线、微波和Co60-γ射线三者的协同诱变效果好,突变株稳定性和产纳他霉素情况良好。

ε-聚赖氨酸细菌吸附动力学研究29-33

摘要:研究了多聚阳离子食品生物防腐剂ε-聚赖氨酸(ε-polylysine,ε-PL)对3种常见食品污染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Staphylococcus aureus、Escherichia coli的抑菌作用和其在菌体上的动态吸附过程,结果表明:3种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MIC)依次是0.250、0.200、0.150 mg/mL;吸附过程中前15 min内吸附量上升较快,15~30 min吸附量稍有下降,30 min以后吸附量又有所上升,达到最大吸附值(Maximum adsorption value,MAV)后又逐步下降,MAV与MIC具有正相关性;温度的升高、ε-PL初始加入量的增大均会使ε-PL在菌体上的吸附量增多,而离子强度的升高则会降低ε-PL的吸附量。

双歧杆菌计数方法的研究34-36

摘要:双歧杆菌(Bifidobacterrium)是一种严格厌氧菌,其保健作用逐渐被人们所重视,但是目前还没有一套准确和严格的计数方法。双层平板计数方法与其他几种计数方法相比较,具有较好的效果,用此方法测定了双歧杆菌在牛奶培养基中的生长曲线。

两株双歧杆菌的耐氧驯化及生长特性研究37-40

摘要:采用含不同营养物的全脂奶粉,通过不同高度培养基溶氧量的不同,对双歧杆菌进行逐步有氧驯化,分析驯化后菌株的生长特性。最终确定经驯化后的两株双歧杆菌均可在兼性厌氧条件下生长,INF与PBA最适生长pH为6.85,在有氧条件下培养16 h菌数分别为1.07×109 cfu/mL与9.72×108 cfu/mL。符合活菌制剂的要求,为双歧杆菌生产提供理论基础。

蓝细菌对紫外辐射的响应41-45

摘要:平流层臭氧破坏导致地球表面紫外辐射(主要UV-B)增强逐渐受到人们重视,蓝细菌是一类在臭氧层出现前就已经存在的微生物,在高强度的紫外辐射下,蓝细菌得以生存至今,必然拥有一套完整的自我保护机制。综述了国内外对蓝细菌响应紫外辐射的研究进展,主要对蓝细菌的自我保护及免受紫外辐射伤害的机制进行介绍。

嗜酸乳杆菌菌粉的加工技术研究46-50

摘要:目的:利用喷雾干燥技术生产乳杆菌粉可以提高菌的存活率,减少杂菌。方法: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嗜酸乳杆菌菌粉。结果:嗜酸乳杆菌(L.acidophilus)高温驯化的最高适应温度为45℃;通过L9(34)正交实验得出乳酸菌高温驯化抗热保护剂最佳配比是在MRS液体培养基中添加蔗糖6 g/100 mL,明胶1 g/100 mL,甘油2%;嗜酸乳杆菌的喷雾干燥最佳工艺条件为:进口温度160℃,米粥浓度3%、流速50(即1.875 L/h)。结论:采用喷雾干燥制得的的菌粉得率较大,并具有非常大的灵活性,干燥速度可以随时调节,喷雾干燥的操作是连续的,这样可以大大缩短干燥时间。经过高温驯化后的乳酸菌还可以保持很大的活性,且未感染杂菌。

食品科技杂志食品开发篇
哈密瓜冻结规律及其品质变化的研究52-54

摘要:研究了哈密瓜在不同低温条件下的冻结规律及品质的变化,探讨了哈密瓜在不同冻结条件下硬度、汁液流失率和Vc等指标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温度-40℃可作为速冻哈密瓜丁的合适温度。

包装方式对金红苹果贮藏特性影响的研究55-57

摘要:以金红苹果为试材,研究了冷藏条件下不同包装方式对金红苹果贮藏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0.05、0.07 mm厚薄膜密封、加乙烯吸收剂的包装,果实硬度分别为8.20、8.30kg/cm2;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超过11.60%;可滴定酸含量分别为0.48%、0.47%;贮藏140 d果实外观新鲜,脆、香、酸甜可口,腐烂率控制在1.50%以下。

自发气调对寒露蜜桃贮藏效果的影响58-60

摘要:以寒露蜜桃为试材,采用自发气调保鲜袋处理后,与对照同时转入0℃低温贮藏,并对贮藏过程中的硬度、Vc含量、可滴定酸含量、果皮花青素含量和腐烂率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自发气调贮藏的果实硬度、Vc含量、可滴定酸含量、果皮花青素含量的下降速度及腐烂率均明显低于普通冷藏果实。

1-MCP对早酥梨常温贮藏期间生理变化及贮藏品质的影响61-64

摘要:研究了1-MCP(1-甲基环丙烯)对早酥梨在常温(23±1)℃贮藏期间生理变化以及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常温(23±1)℃条件下,1-MCP处理显著抑制了果实乙烯的合成,降低了呼吸速率、丙二醛(MDA)含量的积累和果肉细胞膜透性的增加,延缓了果皮叶绿素含量下降和果皮黄化的发生,较好地保持了果实品质。1-MCP处理对早酥梨贮藏保鲜效果显著,3个浓度中以1.0μL/L的1-MCP处理效果最好。

甘薯膳食纤维物化及功能特性的研究65-69

摘要:采用物理筛分及酶解的方法分别从安徽、北京密云淀粉加工厂及实验室制备的甘薯渣中提取膳食纤维,并对其化学成分、物化及功能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不同来源薯渣提取的膳食纤维中,安徽的甘薯渣中总膳食纤维(TDF)和可溶性膳食纤维(SDF)含量最高,分别为85.32%、13.92%,明显地高于其他两种的含量。3种甘薯膳食纤维均显示有较高的持水性、吸水膨胀性和持油性。此外,安徽膳食纤维有较高的脂肪吸收、α-淀粉酶活性及胰脂肪酶活性抑制能力。因此,从大型甘薯淀粉加工废渣提取的膳食纤维具有较好的商业利用前景。

慈姑淀粉的理化特性及其比较研究70-75

摘要:为拓展慈姑淀粉的应用,系统研究了其理化特性。结果表明:慈姑淀粉颗粒以小者居多,多数呈圆形和椭圆形,具有清晰可见的偏光十字;结晶结构属于A型,结晶度为28.54%;糊化起始温度为59.05℃,热焓值为18.37 J/g;直链淀粉含量为30.10%,可溶性直链淀粉含量为8.16%。与荸荠、菱角、绿豆、马铃薯、豌豆、玉米和木薯7种淀粉相比,慈姑淀粉的溶解度明显偏低。慈姑淀粉糊具有较高的透明度、较慢的凝沉速度、较好的冻融稳定性;其峰值黏度高,黏度热稳定性较差,而冷糊稳定性好,不易发生老化。慈姑淀粉凝胶的硬度、黏附性、咀嚼性适中,弹性较好。相关性分析表明,可溶性直链淀粉含量对糊化黏度曲线特征参数崩解度、回复度,凝胶质构特征参数硬度、黏聚性、黏附性、胶稠度、咀嚼性均有显著影响。

柿叶黄酮对酪氨酸酶的抑制动力学研究76-79

摘要:以柿叶为原料,用L-酪氨酸为底物测定柿叶黄酮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柿叶黄酮对酪氨酸酶的抑制效果明显,其IC50值为2.38 mg/mL,抑制作用属于可逆过程,其抑制类型为混合型,KI为0.33,KIS为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