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化论坛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教育文化论坛杂志 省级期刊

Tribune of Education Culture

  • 52-5031/G4 国内刊号
  • 1674-7615 国际刊号
  • 0.46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教育文化论坛是贵州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9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贵州大学主管的学术期刊。教育文化论坛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理论与学术、高等教育、教育史论、中小学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扶贫、职业教育、编辑与出版、基础教育、高等教育_“学科与专业”专题、教育史论_“欧美教育”专题

教育文化论坛 2017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教育文化论坛杂志理论探索
割裂学术传统的中国大学1-5

摘要:在近代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中国通过逐渐反古西化、艰难摸索的革命和建设进程取得了快速发展;同时也付出了忽略华夏文明博通诸家与崇尚人伦的学术传统的代价。简要概括学术传统的发展及其在我国大学中的断裂表现,如给中国大学带来了学科倾向事后解释、封建知识集权影响依旧、包容创新意识缺失等不良后果,在功利主义教育、文化演进等因素中追溯割裂的根源。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基本方法浅谈6-9

摘要: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基本方法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基础理论之一,这一问题的研究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其他基础理论研究具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方法论体系主要包括一个总方法即唯物辩证法和三个具体方法即历史分析法、阶级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的有机统一。

多元文化教育在中国10-12

摘要:二十年来从全盘接受引用多元文化教育的概念,到认识到多元文化教育对我国的民族教育有借鉴作用,再到对多元文化教育"本土化"、"多样化"进行积极地思考与实践,我国多元文化教育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表现出理论研究不深入、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等问题。

美:于生命中的张力与意义——林语堂对“美”的昭示与标举13-18

摘要:林语堂的美育观,大部分都秘蕴于其所谈及的"读书的艺术"与"理想的大学教育"中。然而,学界对林语堂的美育观研究甚少关注与重视,也忽视了他对现代教育存在弊病的批判锋芒背后潜在的价值及其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实际上,这是很有必要引起审视与探讨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美育可以让人于其一生中常常体味到无比充实而丰瞻、快意而甘美的生命获得感。林语堂昭示并标举了培养成爱美的习惯——即培养"生命中的优美的性质"、"发达高等的情操"及"高尚的鉴赏",无疑是人生在世最值得的一种投资。因为它能将"永恒的喜悦"注进人的全生命,从而增加人的快乐的容量及增高人的品格,最终能够使人成为"真正的人"。毕竟,世界上惟有"美",能够净化、滋润与加丰人的生命的力量,能够导引现当代教育得以常态发展的必由之路。希望此一问题的拈出,可以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美"的某种认同、启示与觉知。

从“征抚思田功绩文”题刻探讨广西王守仁研究19-23

摘要:王守仁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心学"流派的创始人。明嘉靖六年(1527),王守仁受命到广西平剿思(恩)田(州)土司之乱及八寨农民起义,在广西留下了大量的遗迹,但对这些遗存及王守仁的研究微乎其微。本文试图梳理广西对王守仁的研究,探究王守仁遗迹不受重视及研究薄弱之缘由,以加强对这方面的保护与研究。

清末民初贵州近代学校的形成与发展探析24-28

摘要:清末民初是贵州教育发展史上重大变革期,废除旧教育制度,建立新式教育是当时教育改革的重点,它主要表现为贵州各级各类学校迅速发展,近代学校体系逐步形成和发展,近代学校初露端倪。因此,清末民初贵州近代学校体系形成过程与发展原因值得教育史研究者探讨。本文对清末民初贵州学校体系形成作系统梳理,概括其发展特点,分析其发展原因,探讨它对贵州文化教育产生的深远影响。

教育文化论坛杂志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
近二十年来泰国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研究现状及问题分析29-34

摘要:学习动机是支撑个人学习行为的动力之源,其直接影响第二语言学习效果。近20年(1997-2016)间针对泰国学生汉语学习动机之探究已有一定积累,现有成果以硕士学位论文为主,但普遍存在统计手段简单化、调查问卷信效度缺乏检验、样本量小、动机激发策略针对性不强、理论探索浅缺等问题,针对泰国本土学生汉语学习动机之探讨须紧扣泰国学生特点及泰国教育背景等因素,为把握泰国学生汉语学习动机及其变化情况,应充分重视其汉语学习动机激发策略之研究和实践。

网络环境下大学图书馆读者服务研究35-38

摘要: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是为读者服务的学习环境,读者在网络环境下可以利用图书馆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可以利用先进的设备通过网络来更新知识,给自己充电,让自己在变革时代能适应社会,提高自己的素质才能在竞争的环境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论理工背景高职教师人文底蕴之提升39-41

摘要:提升理工背景高职教师的人文底蕴,是学校和教师发展后劲的需要。由于自身知识结构欠缺、功利主义认识、管理层制度不完善以及校园人文氛围不浓等因素,理工背景高职教师的人文素养不尽人意。这种现象对学校的文化品位、师生关系、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了严重制约。学校管理层应转变观念,认可理工背景教师的人文素养对塑造学生和教师发展的重要作用,并为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积极创造氛围和寻找突破口。

政府推动现代学徒制发展的策略研究——以贵州省为例42-45

摘要:贵州省自2016年4月下发《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以来,在"校企双主体育人、校企互聘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制度及标准"等方面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由于现代学徒制在贵州刚刚孕育和发展,还存在制度不完善、认识不到位、缺乏专业的机构来整合相关资源及没有建立相应管理平台等问题。因此,现代学徒制试点在贵州的发展缓慢。本文从政府的视角,在应用文献研究、个案分析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贵州在推动和发展现代学徒制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国内外现代学徒制发展的成功经验及贵州省情,提出了建立完善现代学徒制的省级制度政策及相应标准体系,建立专门管理指导机构及智慧平台、扩大宣传力度、深挖职教集团及行业协会在发展现代学徒制中的作用等系统的顶层设计,为现代学徒制的孕育和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

网络社会中童年的“消逝式”绽放46-49

摘要:随着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社会已经到来。"童年"在尼尔·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中被界定为社会结构化产物,其概念伴随着人类传播方式的变迁而发生变化。它产生于印刷媒介,消逝于电子媒介,现又被网络媒介刻上社会变迁的烙印,诞生与网络社会相适应的童年概念。但网络社会中的信息良莠不齐,本文根据儿童的接受实况,建设家庭、学校和媒介等应努力营造适应儿童享受网络童年的度空间。

教育文化论坛杂志民族文化与社会学研究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布依族婚姻文化研究述评50-57

摘要:婚姻文化是民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人文社科研究的重要主题。婚姻文化是每一个民族的众多文化中极其重要的文化之一。毫无疑问,婚姻文化也是布依族众多文化事项中极其重要的因子之一。布依族发源于中国,是一个主要分布于中国贵州、云南和四川三省以及越南北部的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且特色鲜明的跨国民族。鉴于搜集资料与篇幅的局限,本文主要围绕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布依族恋爱习俗、婚姻习俗及其变迁、婚姻与女性、婚姻习惯法和族际通婚问题等方面的研究进行梳理和评述,以期为布依族婚姻文化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拓展作些基础性铺垫。

探论仫佬族哲学思想的相关研究:基于中国知网主题文献的检讨58-65

摘要:在中国各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中,在中国知网上可检测出直接"哲学"研究的少数民族已达34个,但没有仫佬族。这说明在仫佬族文化研究中还有广阔空间有待展开。本文在归纳整理中国知网上仫佬族研究的1010篇文献的基础上,以"仫佬族哲学思想的相关研究"为问题域,从而分析阐明仫佬族哲学研究的未来方向——仫佬族哲学可从两种形态哲学的萌芽、形成状态进行分别研究。一种是原始或传统哲学的萌芽与形成,一种是近现代哲学的萌芽与形成。原始或传统哲学的萌芽阶段主要研究其神话、传说、古歌等中的哲理思维;形成阶段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具体历史叙述可推及秦汉以后及至民国初年;近现代哲学的萌芽与形成则主要研究近现代以来仫佬族思想观念的新动向。

回顾与前瞻:2000年以来贵州人口研究学术史梳理66-74

摘要:人口问题是制约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对2000年以来贵州人口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与梳理,以2010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论述两阶段内具有代表性的人口问题:2010年以前,贵州省人口研究主要围绕人口构成的四个基本要素展开,主要的人口问题体现为人口规模过速增长、人口总体素质偏低、人口城市化进程缓慢、人口老龄化趋势显现及人口性别比失衡等;2010年以后,贵州省人口研究重点关注的则是低生育率与老龄化、流动人口与城镇化及农村贫困问题。以贵州省2010年以后的人口研究为基础,从广度与深度两个层面论述其特征及不足之处,从而提出适当针对性建议。

教育文化论坛杂志默认
写景散文评价特征分析及对语言教学的启示——一项基于平行语料库的实证研究75-79

摘要:评价系统涉及文学类语料的研究相对较少。为了补充前人在这方面的不足,文章基于汉英平行评价语料库,选择其中的写景散文作为分析对象,旨在探索该类语篇的评价特征分布模式,并结合分析结果讨论评价资源对语言词汇、阅读以及写作三个方面的教学启示,提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教学改进建议。本研究为写景散文类体裁的分析提供了一种新视角,促进了评价系统与文体学、教学法之间的结合。

从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看儒家中庸调和精神80-83

摘要:在儒家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极具中庸调和色彩,家与国、人与时间、人与环境、严与慈、德与行,这一对对矛盾都协和地存在于家庭教育这一实体之中,并产生出不同种类的"调和之道",这也为我们现代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树立"家国同构"的大教育观;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观念;注重早期教育,因时因地而教。

环境教育的城乡二分模式探究84-88

摘要:我国目前的环境教育模式单一,集中于学校教育和社会宣传,往往忽视了环境教育实践和效果的总结反思。特别是城市和农村往往不加区分一概而论采取相同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导致投入大见效少,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普遍存在。由于城市和乡村的经济发展状况及生产生活模式不同,在进行环境教育时必须进行区分,根据二者的现实状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才可以通过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果。因此,采取城乡环境教育二分的模式是从实际出发的选择,也是目前社会进行环境知识初步普及和环境素质提高的必由之路。

高校法学教育改革路径研究89-93

摘要:法学教育改革是联系法学教育与时展的基本方式。从宏观层面讲,我国正处在司法改革的背景下,法学教育应紧跟司法改革步伐,顺应司法改革趋势,着力解决解决问题与争议,推进学术研究及司法实践的发展。从微观层面讲,我国的法学研究已逐步进入交叉学科研究的新领域,这对法学教育产生了新要求。重视法科学生的核心素养,重塑法科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是法学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作为倡导法学精英化教育的先驱,孙晓楼先生对法律教育的诸多深刻思考对我国当下的法学教育改革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