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汇总十篇

时间:2024-04-26 11:25:09

教育改革发展趋势

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篇(1)

一、当前的英语改革现状

第一,学生态度消沉,不重视英语学习。尽管英语是三门主科之一,但是中国学生普遍对于英语学科并不重视。这是因为中国学生对英语学科没有内在的学习动机。一方面,他们并不喜欢学习英语。另一方面,他们在学生时代没有办法理解学习英语的作用,英语在日常生活中根本用不到,这导致他们对英语学科产生了比较消极的态度。当然,学生对英语不感兴趣并不完全是自身的问题,教师和当前的应试教育制度也要负一部分责任。[1]第二,教学目标与社会需求不符。英语是一门综合性的语言,听说读写每一项技能都很很重要,只有熟练掌握全部技能,才能符合社会的需求。但是目前中国英语教育中存在很大的偏差现象。在应试教育中,阅读、写作等与读写有关的部分在试卷总分数中占据较大比重,而与听说有关的部分所占比例甚小,这导致实际教学中教师学生都会刻意去锻炼读写能力,而相对的忽略听说能力的培养。而社会则不同,工作中需要随时应对不同的事件,因此比较重视对于知识的运用能力。[2]但是学校教育没有提供足够的实践教育,导致学生空学了一身知识,却没法在工作中灵活运用。第三,教材内容过于片面,更换速度缓慢。英语改革是一项全面的改革过程,涉及英语教育体系中的方方面面,英语教材的改革也是其中一项。但是目前中国英语教材的改革成效并不突出,仍然存在问题。一方面,中国英语教材更换速度缓慢,仍旧使用老旧的教材。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英语词汇中几乎每天都会添加新的单词、句型等,教材更新速度过慢导致学生不能与时俱进,学习到最先进的英语知识。另一方面,中国的教育制度重视英语读写能力培养的特点在英语教材中也能明显看到,大多数英语教材的主体都是长篇的文章,重在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与英语其他技能有关的内容知识则非常少,这样的教材是十分片面的。[3]第四,师资力量缺乏。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教育对于人的一生的影响,中国的教育改革也在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家长们都认为孩子越早接受教育越好,幼儿英语教育成了备受家长重视重视的项目。

二、中国英语教育的发展趋势

第一,规划科学的英语教育大纲。每一个学科都需要有符合学科需求的科学合理的学科大纲,学科大纲对于学科教学而言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学科大纲会规定本学科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教师可以根据大纲的总体目标具体设计自己的教学计划,从而更有计划地实施教学。而学生也可以根据大纲的要求检测自己对于本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4]第二,改善英语教学方法。传统的英语教学属于“填鸭式”的教学,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在学习中很难感受到乐趣。未来的英语教学应该设计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从学生角度出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提升教学的趣味性,根据不同的年龄段选择适合的教学计划。[5]第三,改革原有的考试制度和评价机制。当前的英语考试试卷存在诸多不合理的现象,过于注重对读写能力的检测,读写部分的分值比重较大。未来的英语考试改革应该适当地削减部分读写试题的分值,在试卷中补充一定的检测其他英语技能的试题,从而检测学生对于全部英语技能的掌握。第四,增多师资力量。国家通过政策扶持高校中的英语教育专业,鼓励高中生在报考专业时优先报考与英语教育有关的专业。积极与国外专业的教师机构合作,引进国外的优秀教师来补充中国英语教育师资力量。同时,各个学校内部应该注重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定期举行培训活动,让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提升。适当地提高英语教师的待遇水平,吸引更多优秀的教育人才投身到英语教育事业当中。第五,编制新的教材内容,加快教材内容改革速度。未来的英语教材也需要重新编制,首先将现有的英语教材重新审编,筛选出其中已经过时的文章,选取比较新的英文文章。其次完善原有的教材内容,适当地删减文章在教材内容中所占的篇幅,增加补充与其他英语技能有关的内容。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英文的重要性在当今全球化的趋势下显得越来越重要,英语教学也经历了多次改革,但是比较遗憾的是始终没有出现改变幅度较大的改革,因此导致英语教育中始终存在一些问题,未来的英语教育需要正视这些问题,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才能促进英语教育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彩丽.从英语改革现状谈中国英语教育发展趋势[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01):182-183.

[2]屠玲丽.中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向[J/OL].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4(10).

[3]姚尧.浅析中国英语课堂教学现状及发展趋势[J].读书文摘,2015(22):239.

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篇(2)

进入新世纪以来,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向教育领域全面渗透,给教育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各国纷纷对本国的教育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总结经验教训,勾画未来蓝图。本文选取美国、英国、日本作为代表,对国外基础教育改革的总体趋势加以阐述。

一、美国、英国、日本教育改革特色

1、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特色

(1)个性化教育。美国特色的个人主义、实用主义以及各种生存和发展的思想相互配合,形成了美国个性化教育,其特点是把儿童个性发展放在教育的中心地位,强调儿童的表现力、主动性、创造性、好问态度、向权威挑战的精神,以及各种活动能力、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小学阶段,个性化教育主要体现在重视儿童表现力和主动性的培养。在中学阶段,个性化教育主要体现在重视学生主动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独立的学习。

(2)面向全体儿童,实现教育优异。1990年,美国各州州长一起制定了《国家教育目标》,确立了教育在全国的最优先发展地位。1994年,美国国会把这些目标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各地方携手合作,注重把儿童培养成为有责任心的公民,帮助他们为继续学习做准备,以迎接21世纪技术方面的挑战。改革的核心与主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更多地关注经济贫困和学能欠佳的弱势学生群体,努力实现教育民主,1998年《构建学习社会》报告把注意力集中在已经得到改进和依然存在差距的地方;二是追求教育优异,努力提高各州各学区各学校各学习阶段学业成就标准,积极主动地迎接未来的全方位挑战。《1999年全体儿童教育优异法案》即反映了这一要求。

(3)大力推动小班教育改革。为了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得到更多的注意和照顾,美国自上而下,从联邦到各州教育部门和地方学区,都积极提倡从幼儿园和小学开始,招聘更多的优秀教师,逐渐减少班级规模,尽可能为这些学生特别是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市区和农村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充满关注的学习环境,从而提高学业成就。为此,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其1998年国情咨文中提出了第二轮教育发展的四个目标,首要的一个就是降低学校班级人数,拟在未来几年中把小学低年级的班级学生平均数量降至19人以下。1999年,美国有20个州已经实施了缩小班级规模的计划。实践证明,合格教师指导下的小班教学的成效是显而易见的。合格教师指导下的小班教学促进了学生学业成就的提高,增强了学生个体关注,减少了课堂干扰。低年级小班教学使学生的基础数学和阅读技能得到了加强。从长期效果来看,学生的留级率低,重新进入大班教学后学业成绩仍然逐年进步,学生的大学升学水平也提高了。当然小班教学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如造价高,合格师资缺乏,教育设施不足等。

2、英国基础教育改革特色

(1)通过“开放入学”政策,将基础教育推向市场。1998年,英政府颁布教育改革法案,通过“开放入学”政策将基础教育推向市场。“开放入学”改变了过去对学生入学的人为限制,家长可以以消费者的身份为子女挑选学校,学校可以跨学区接收学生,政府根据在校生数量给学校拨款。“开放入学”使英国中小学所处的环境由“家养”变为“野生”,“家养”环境下的学校有明确的社区范围和生源,经费与工作质量没直接关系,不必为生存而竞争。而“野生”环境下的学校没有稳定的生源和财源,维持生存的资金与办学质量紧密相关。家长对学校工作的不满将导致入学人数下降、经费削减和教职工裁员,并最终威胁到学校生存。因此,在优胜劣汰的机制下,学校必须走一条以竞争求质量,以质量求生存的发展道路。

(2)国家课程评价政策。英国国家课程评价政策不是指评价国家课程的政策,而是指评价学生学习国家课程成绩状况的政策。该政策的出台以《1988年教育改革法》的颁布为标志。英国最初的国家课程评价政策以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为宗旨,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标准参照的表现评价体系。经过14年的实施与修订,原来的评价政策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根据资格与评价,当局2002年公布的2003年各关键阶段的评价与报告安排相关文件、英国最新的国家评价政策安排包括:关键阶段末的测验;教师评价;成绩的记录、报告与公布。

(3)“教师减负”工程。在英国,教师过重的工作负荷已成为制约学校进一步发展的障碍。2001年9月《学校:取得成功》白皮书中指出要设立试点学校,探索一条减轻教师工作负荷、重组教职工队伍的道路。“教师减负”工程内容包括:给每位教师配备电脑,将所有电脑在校内联网,使教师能有效地共享教学方案;为学校配备教学助理、行政助理;对助理进行培训,保证每位员工能有效使用资源;增加教师备课、进修机会。目前,在试点学校进行的2002―2003年“教师减负”工程,已经成功,其经验将推广到全国所有学校。

3、日本教育改革特色

(1)把加强“心的教育”放在改革的首位。面向新世纪,日本把基础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培养支撑我国未来的人才”上,着眼于“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培养学生尊重生命之心,尊重他人之心,重同情、正义、公正之心,培养学生的伦理观、创造性和国际性,以使人一生都能最大地发挥其能力”。为此,面向21世纪,日本把加强“心的教育”放在改革的首位。“心的教育”的概念是1998年6月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出的,强调今后的教育最重要的是在家庭、社区和学校的各个环节,改变偏重智育的风潮和知识灌输型的教育,让学生在宽松环境中接受教育,培养起自我学习、自我思考和行动的生存力,从幼小时候就让儿童切实掌握社会生活的规则,加强培育正义感、同情心等丰富人性的教育。

(2)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德育网络。1996年日本实施“学社融合推进计划”,将学校、家庭、社区联系在一起,合作构筑“教育网络”。日本文教省提出要切实加强学校德育,促进学校、家庭、社会的相互联系,强调充分认识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对培养人的道德情操以及社会团体性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从终身教育观念看待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价值,彻底改变现代家庭教育效力下降的状况。

二、国外基础教育改革的总体趋势

虽然各个国家在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各有特色,但却具有相同的改革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继续扩大基础教育的手段和范围,进一步普及基础教育满足不同群体的特殊教育需要,是新世纪基础教育的一个基本方向。扩大教育手段,实现教育多样化,特别是设计新的教学模式,切合被服务群体的特殊教育需要,是基础教育实现普及的必由之路。在西方发达国家,基础教育已完全普及,但青年、成人中仍有功能文盲的存在,这说明他们所受教育是不充分不完整的。新世纪基础教育将最大限度发挥学习者的学习潜能和日后贡献于社会的能力。

2、深化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基础教育改革是基础教育的核心,任何国家的教育改革都无法回避课程领域的革新。面向21世纪,各个国家都不约而同地实行了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基础教育改革。在课程目标方面,在继续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于儿童发展的重要性的同时,重视价值观教育和学生精神、道德的发展。在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方面,关注学生的经验,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设置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进一步处理好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的关系。在课程管理方面,采取灵活的课程管理体制。

3、加强创造性与开放思维的培养。全球化的发展,要求人们具备开放性思维与创新精神,需要与世界各地的人们进行交流。因此,各国教育改革都强调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如日本在2000年3月召开的教育国民会议上呼吁的那样,发展“以丰富的想象力、预见力为基础的,创造新思想、新方法的能力。”“今后,如何培养创造力是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在这方面,为适应国际化的发展,外语教学成为课程改革的一大热点。美国新泽西州则要求所有学生都具备批判性思维、决策和解决问题的技能。还有,跨文化的理解与世界大同意识也是开放的时代所必须的。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发展,对别国文化的尊重、认同和欣赏显得越来越重要,教育应培养儿童对各种文化的理解,教育改革也强调跨文化意识。

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篇(3)

一、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

纵观统计学的发展状况,与整个 科学 的发展趋势相似,统计学也在走与其他科学结合交融的发展道路。归纳起来,有两个基本结合趋势。

(一)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结合的趋势

统计学是一门通用 方法 论的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但作为一种工具,它必须有其用武之地。否则,统计方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用之器。统计方法只有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其强大的数量 分析 功效。并且,从统计方法的形成 历史 看, 现代 统计方法基本上来自于一些实质性学科的 研究 活动,例如,最小平方法与正态分布 理论 源于天文观察误差分析,相关与回归源于生物学研究,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源于教育学与心 理学 的研究。抽样调查方法源于政府统计调查资料的搜集。历史上一些著名的统计学家同时也是生物学家或经济学家等。同时,有不少生物学家、天文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学家等都在从事统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他们在 应用 过程中对统计方法进行创新与改进。另外,从学科体系看,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绝对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如果将实质性学科看作是纵向的学科,那么统计学就是一门横向的学科,统计方法与相应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产生了相应的统计学分支,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产生了经济统计,与教育学相结合产生了教育统计,与生物学相结合产生了生物统计等,而这些分支学科都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统计学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应实质性学科的分支,所以经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不仅属于统计学,同时属于经济学,生物统计学不仅是统计学的分支,也是生物学的分支等。这些分支学科的存在主要不是为了发展统计方法,而是为了解决实质性学科研究中的有关定量分析问题,统计方法是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与发展的。因此,统计学与各门实质性学科的紧密结合,不仅是历史的传统更是统计学发展的必然模式。实质性学科为统计学的应用提供了基地,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21世纪的统计学依然会采取这种发展模式,且更加注重应用研究。

这个趋势说明:统计方法的 学习 必须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必须以实质性学科为依据,因此,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学好有关经济类与管理类的课程,只有这样,所学的统计方法才有用武之地。统计的工具属性才能够得以充分体现。

(二)统计学与 计算 机科学结合的趋势

纵观统计数据处理手段发展历史,经历了手工、机械、机电、 电子 等数个阶段,数据处理手段的每一次飞跃,都给统计实践带来革命性的发展。上个世纪40年代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给统计学方法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条件。20年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那些计算繁杂的统计方法的推广与应用,由于相应统计软件的开发与商品化而变得更加方便与迅速,非统计专业的理论工作者可以直接凭借商品化统计分析软件来处理各类现实问题的多变量数据分析,而无需对有关统计方法的复杂理论背景进行研究。计算机运行能力的提高,使得大规模统计调查数据的处理更加准确、充分与快捷。 目前 企业 经营管理中建立的决策支持系统(dss)更加离不开统计模型。最近国外兴起的数据挖掘(data mining,又译“数据掏金”)技术更是计算机专家与统计学家共同关注的领域。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越来越广泛,每年都要积累大量的数据,大量信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信息过量,难以消化;信息真假,难以辨识;信息安全,难以保证;信息形式不一致,难以统一处理;于是人们开始提出一个新的口号“要学会抛弃信息”。人们考虑“如何才能不被信息淹没,而是从中及时发现有用的知识,提高信息利用率?”面对这一挑战,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dmkd)技术应运而生,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把人们对数据的应用从低层的简单查询,提升到从数据中挖掘知识,提供决策支持。在这种需求牵引下,汇聚了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尤其是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统计、可视化技术、并行计算等方面的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投身到数据挖掘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形成新的技术热点。虽然统计学家与计算机专家关心data mining的视角不完全相同,但可以说,data mining与dss一样,使得统计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因此,统计学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深入,也同样离不开统计方法的发展与完善。这个趋势说明: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对于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一方面要学好统计方法,但另一方面更加要学会利用商品化统计软件包解决实践中的统计数量分析问题,学好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思想与基本程序设计,能够将具体单位的统计模型通过编程来实现,以建立起统计决策支持系统。

所以统计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与 计算 机、与信息相结合,这是 发展 的趋势。了解这一点,再来看我们 目前 教育 中的 问题 就更加明显了,所以一些课程要改革,教学方式也要改革。以下谈一谈统计教育需要改革的几个方面。

二、统计教育的改革

(一)统计专业课程建设问题

专业建设考虑的是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课程设置和规范课程 内容 。课程设置主导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统计 理论 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数学课程,目的是让学生能对各种统计 方法 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培养 应用 统计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相关应用领域的专业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如何能将统计方法正确地运用到相关领域。例如培养从事 经济 管理的统计人才,在课程设置上至少应当包括四方面的知识:(1)经济理论课程,让学生了解经济活动的主要进程和基本 规律 ;(2) 研究 社会 经济问题主要统计方法,包括常用的统计数据搜集方法,统计数据处理方法和 分析 方法;(3)适用电脑技术,让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电脑进行统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技能;(4)有关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中的前沿性问题,目的不在于要学生真正掌握这些问题,而是让学生了解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的前沿发展动态,启迪学生的 科学 思维能力。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统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中,有两个焦点问题:一是如何激发学生 学习 统计学的兴趣;二是应用什么教学手段来达到较好的统计教学效果等。充分运用 现代 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方法,促使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1.改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特别注重教育多样化和多层次性,不仅让学生掌握如何搜集、整理数据的技术,还要教学生读懂数字背后的事实。学会按照具体与抽象、动态与静态、个体与总体、绝对与相对、一般与特殊、演绎与归纳等不同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利用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

2.改单向接受式的教学为双向互动式教学,以案例分析与情景教学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使学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知识,发挥其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构建以课堂、实验室和社会实践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找到应用的结合点,才能使统计学获得最大的生命力。

(三)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相结合

教材要与统计软件的应用相结合。现在许多教材都是内容与软件分家,现在计算机已非常普及,无论是高校、高职和中专,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会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不管哪一个层次,都已说不过去。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的方法型学科,统计学应从数据技巧教学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有机地合为一体,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统计软件的使用。除了要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即数据挖掘的能力。

(四)教学与实际的数据分析相结合

统计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案例教学与情景教学应成为统计课程的重要内容。统计教学和教材增加统计实际案例,通过计算机对大量实际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在试验室进行,亦可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统计思想和方法,而且锻炼和培养了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要有一批能用电脑、 网络 来教学的新型教师

电脑、网络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教学的手段,还深深地 影响 着教学的内容,因为它影响着经济、生活的发展和需求。语文(中文、外文)、数学、计算机、专业知识是一个统计人才必备的素质,它们之间不是分离的,而是要尽可能结合在一起来进行教学,各管各教一套的办法已不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要,现代教育特别注重教育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网络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多样化和多层次,有了电脑、网络,必需要更新,要培养出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以便培养出新型的21世纪的人才。

[ 参考 文献 ]

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篇(4)

2专业建设

根据教育部2006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16号文件精神,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了高职教育的专业要紧跟产业的变革及行业的发展,才能保证专业建设方向的正确,特别是专业群的拓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可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首先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即实现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协调和有效对接。

2.1视行业发展建设专业

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了高职教育的专业要紧跟行业的发展,才能保证专业建设方向的正确,特别是专业群的拓展。21世纪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将面向市场,以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互为基础,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不断更新专业建设、以满足社会市场需求。

2.2视职业岗位更新专业

岗位能力培养的要求将决定高职专业建设内涵要随着市场岗位变化而变化。涉及专业方向调整和专业内容更新两个方面。特别是随着产业的升级转型、国家人事政策调整、企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革新变化,企事业单位岗位也要随之发生变化,一些旧的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岗位和工种不断淘汰,一些新的岗位和工种不断出现。因此,专业建设必须与职业融通,随着岗位和工种变化而变化。例如,笔者所在的榆林地区随着产业升级转型,导致发电行业和煤炭深加工与利用专业市场人才紧缺。这样原有的矿山机电专业和应用化工专业就得做出相应调整,以适应这些变化。为此,我们在应用化工专业基础上,又开设了煤炭深加工与利用,形成了煤化工技术专业群。一些新技术也要求专业建设内涵随之变化,才能适应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需求。

3办学模式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21世纪高等职业教育的趋势。“校企合作”应体现、发展和应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是指高职院校和相关企业或行业在共同育人方面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则进行优势互补的合作,是一种将学校的教育资源和企业的各种资源整合,将学校把课堂设置到企业,让学生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进行学习,企业将学生视为正式员工,按企业要求进行管理和考核,目的是培养适合企业或行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3.1培养方式

21世纪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和产品研发、共同合作育人外将会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各种订单班、冠名班、学徒班、工学交替班将不断出现。随着“慕课”在全球的新发展,有关职业教育大规模网上课程也将会应用而生,开放的高等职业教育也将成为一种趋势,部分课程可以实现网上读学分,部分专业技能可以实现网上考取专业技术资格证。未来将会开放高等职业大学建设,深化网络数字化大学改革。未来国家开放高等职业大学将是教育部直属的,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实施远程开放职业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而且制定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相关制度也是一种趋势。通过开放式教学,充分发挥校内校外的各种优势,培养大批实用型、复合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

3.2培养对象

为了增强劳动力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新世纪职业教育将作为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将实现终身化和全民化。高等职业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大职业教育观念包括职业教育、技术教育与培训在内,它们都是职业教育的一部分,并且要把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及成人职业教育相结合,开展全民职业教育。全民职业教育就是职业教育的学制和课程要灵活多样,并且要开展职业咨询与职业指导,使全体公民在不同程度上都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从而促进国家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增强社会凝聚力。

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篇(5)

学前教育主要培养从事幼儿教育的幼师人才,要求其具备扎实的文化理论知识,并有创新和挑战精神。幼儿老师要做到细心,耐心,有责任心,在保证幼儿安全的同时,愉快地进行课堂教学。钢琴教学在学前教育阶段中教学内容比较基础,教授内容是其次,主要目的是为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幼儿,让其在音乐中愉快地成长,为今后的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前学前教育钢琴教学仍旧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只有不断完善,才能快速提升学前教育钢琴教学的水平。

一、坚持改革不断发展学前教育钢琴教育

(一)教学体系不断完善

钢琴教学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整个教学体系应首当其冲进行改革。首先应注重授课教师的综合素质以及教学水平。其次,进行授课方式的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以理论文化知识为主,课堂师生的互动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在理论知识讲解后,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师生进行实操练习,为以后从事幼儿教学工作做好铺垫。最后,对于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内容应不断更新,引进新的教学内容,保证课堂的新鲜度。

(二)教学测评规则的改革

教学测评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能够检测近期的学习成果。但是传统的测评方式,主要是对理论知识的考核,而忽视实际授课能力的测评。作为全方位发展的幼儿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创造力,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作为学前教育的教师,更要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起到桥梁的作用。因此,在测评规则的改革中,实际教学模拟也应该占到更大的比例。

二、学前教育钢琴教学未来发展方向浅析

(一)科学定制优质的学前教育钢琴教学发展规划

在未来学前教育钢琴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发展和更清晰地规划专业,应建立相应的教学数据库,不断累计相关调查得到的数据,以此来更具体地反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可以在学前教育钢琴教学专业的学生中开展问卷调查,让同学们评价当前学前教育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因为未来他们将成为教育的主体,会直面很多教学问题。在获得的数据中通过筛选,组织分析问题,得出解决方案或者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这样不仅可以较好地修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发展规划可以分类型定制成长期计划或短时计划,以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发展。

(二)明确钢琴教学的发展方向

基于学前教育钢琴教学的发展方向,制定适合计划。未来,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不仅是该专业的重点专业,也应通过发展完善,成为专业中的亮点课程,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制定合适的计划主要就是为了使学生们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具备优秀的钢琴演奏能力,在未来择业时更具市场竞争力,工作中更有教学能力。另外,教学中应多应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例如多媒体教学等,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论知识,形成现代化的钢琴教学体系,使学生成为符合时展需要的学前教育人才。

(三)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恰当调整教学内容

当前教学实际中,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会对整个教学过程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校方应注重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建设,增加教师队伍的培训,鼓励教师多进行研修,形成良好的教学认知,为成为合格的教育者不断丰富学识。另外,钢琴教学课程安排和设备投入也存在一定问题,作为辅助学前教育课程,其课时安排少,影响学生实际学习的时间。而且教学设备也比较简单,不利于课程的有效开展。校方在重视主要科目的同时,也应增加钢琴教学方面的资金投入,为师生提供优质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工具,减少基础设施对教学效果的不利影响。

三、结语

纵观整个中国教学体系发展,不足和问题仍旧在教学中有所凸显。作为培养优秀幼教人才的学前教育钢琴教学专业,在其发展中也是阻碍不断。为了更好地提高专业教学的整体水平,学前教育钢琴教学未来的发展思路是: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确发展目标,应该科学定制优质的学前教育钢琴教学发展规划;并在完善教学体系的同时,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更新教学形式内容;深化教学测评,使其具有全面性、客观性,为社会培养全方位发展的高素质学前教育人才。

作者:杨琳 单位:长春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篇(6)

(一)美国基础教育改革情况

1. 突显个性化教育。由于美国的传统文化,使国民形成根深蒂固的个人主义、实用主义及各种各样的生存与发展思想,促进美国儿童个性化教育基础的形成。个性化教育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把学生自身的发展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在教育目标上强调以自我为核心,注重个性发展,培养学生个人的创造本文由收集整理性,尊重学生的天性,让学生主动形成乐学、好学的求知态度,以及各种社会活动与适应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

在学生的小学阶段,个性化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表现力与主动性。

在学生的中学阶段,个性化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进行选择。

2. 面向全体儿童,实现教育优异。1990年,美国制定了《国家教育目标》,确定了教育的优先发展地位,并推行至全国。

1994年,这些目标被美国国会以法律的形式予以确认,各联邦、州、各地方政府共同努力,为把学生培养为有道德、有素质、有责任心的公民而不懈努力,让学生们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学生与能力欠佳的弱势群体,体现教育的民主性原则,而1998年的构建学习社会报告则指出其获得成功并解决其遗留问题。

二是着重体现教育优异性原则,努力提高各州与地方学校教学质量与成绩的标准,积极应对新世纪的挑战。1998年的全国儿童教育法案即反映了这一要求,提出应开办特许学校、专门学校。

开办“特许学校”。特许学校有四类:新建立的学校、改建原公立学校、特教学校和教育改革基地。其具体做法是:地方政府与学校自愿签订合同,按合同办事履行其中的义务并承担责任。特许学校必须按合同履行地方政府提出的卫生、安全的条款条例,并不再受其他条例约束,但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设立校长、教师等职务,并按照实际来制定课程,选择最佳教育方式,具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学校还可以向社会筹集捐款,并允许社会精英人士共同参与管理学校。因此,由学校职工与学生家长共同组成的管理机构是“学政委员会”,其职责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参与校长、教师以及资金与课程设置问题。而特许学校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以及提升学生的素质,通过州政府组织的考试,履行所签订的合同条约。如果学习达不到政府的要求,政府有权力关闭学校。

开办“专门学校”。专门学校是美国政府为培养精英人才而开设的高中生专门学校。

(1)课程:把教学重点放在数学及物理上,并兼顾文学与历史,把必修课和选修课结合起来,而课程的难度适中,大多数易于接受,有少部分高难课程。

(2)方式:主要授课方式以小班为主,因材施教。每天学习时间保持在9~10小时左右:上午时间讲授课程知识,下午时间用来做实验或讲授课后习题,晚上为自习时间。

(3)教师:对教师水平要求严格,其中大多数学历为博士。

(4)毕业生工作去向:在众多名牌大学中十分抢手,有些大学甚至给予其高额的奖学金。

(5)经费:开办“专门学校”,与当今国际经济的发展与竞争有密切关系,所以政府给以高额经费,以支撑学校的运作,保证学生学质量,可以为美国社会所用。

3. 推进小班授课制度。为了使学生的学习环境得到充分的改善,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关注与教育,美国各州、市、地方教育部积极聘请优秀教师,推行小班授课,提高教学质量,尤其照顾贫困家庭和农村地区的学生,给学生提供和谐的学习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为此,克林顿曾提出一个发展目标,即降低班级人数,预计在低年级班级中把人数降低到19人以下。而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课堂学习效果显著提高,使学生提高注意力,有限减少了课堂干扰情况。从长远效果来看,学生升学率也随之提高。

但就这点而言,小班授课也存在其固有的缺陷,例如资金缺乏、设备不足等。

4. 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由于美国青少年犯罪率不断上升,美国政府及教育部在新世纪十分重视青少年的德育。美国社会认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所以,学校应该积极建立与学生家长的联系,更好地培养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品质应包含诚信、尊敬、职责、公正、博爱、热心。

诚信:信任,诚恳,不盗窃,不骗人,追求真理,效忠国家与家庭。

尊敬:敬重别人,宽容待人,举止得体,使用文明用语,和平处理人际关系。

职责:承担义务,履行职责。

公正:按规定办事,不偏不倚,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博爱:待人做事公平正义,助人为乐。

热心:乐善好施,尊敬师长,严于律己。

(2)具体做法:

①政府方面:大力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大拨款力度,设

立奖惩制度,重视对青少年的德育培养,加强教师及相关人员的培训。

②建立教育基地和研究试验机构,主要针对青少年。

③有效利用网络资源,提供在线服务。

④继承良好的民族传统,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秩序。

⑤建立各种文体机制,让青少年广泛参与到社会活动中。

⑥利用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使教育形式多样化。

(二)英国基础教育改革特色

1. 利用开放教育政策,推进教育进入市场进程。英国政府曾颁布教育法案,把教育推进市场。而“开放入学”模式,改变了美国教育的传统模式,不人为地限制学生入学,拓宽了教育范围,让更多公民参与到教育体制中。而此时家长的角色不是以前的被动接受,而是可以主动为孩子选择学校;而学校方面,可以接受跨区学生;政府在拨款方面,则是根据学生的数量相应给予经费。

在英国,开放入学模式,让中小学在养尊处优的环境下进入开放模式。未开放之前的学校,有严格的接受范围与明确的生源,教育质量与政府拨款不直接挂钩,这种情况大大降低了教育质量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在选择开放模式之后,教育质量与效率与办学基金直接联系,大大提高了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家长有权力质疑学校的教学质量,因为这会影响到学校的声誉,如学校生源下降、裁员、降低工资等,最终导致学校关门大吉。所以,学校方面必须积极主动提高教学质量,在质量中求生存。

2. 国家对课程的评价与政策。在英国,社会对课程的评价不是对国家课程的评价,而是针对学生学习国家课程之后的成绩进行评价。

1998年教育改革法的颁布,标志着这个政策的出台。

英国对课程评价政策的宗旨是进行评价要建立在教育宗旨上,并以此形成标准、严格、准确的一系列参照系统,以监管评价政策的正常运行。经过十几年的不断修订和更改,评价政策已有了很卓越的进步。

最新的国家评价政策计划安排如下:

期末测试;对教师进行评价;对成绩进行记录;公布成绩。

3. 给教师“减负”。英国教育工作者身上肩负的责任越来越重大,已严重制约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英国社会制定政策,研究探索能给教师减轻负担,重新规划教师的工作。

给教师减轻负担的措施有:

每位教师,人手一台电脑;在校内安装局域网,让教师职工之间联系更加便捷;招聘优秀的教学与行政助理,并对他们进行培训;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掌握更多教学技巧。

2003~2004年度的教师减负计划进行得十分成功,为此,英国社会打算把此项计划从原来的试点实验推广到全国。

4. 加强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政府声称,国家公立学校中,文法专业的重点学生,必须有九成以上,达到考试要求,得到高层次的成绩,而在所有科目中需要五门学科。为此,英国社会与教育部设立专门机构进行管理与监督。

5. 增加特色学校。这些学校具有专业性,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因材施教,有所侧重,专门学习某一学科的知识与技术,如体育、音乐、美术等。学校会根据学生的特质选拔其中的优秀者。

二、美国、英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总体趋势

诚然,各个国家实施教育改革计划各有其特色,但趋势是相同的。主要有几个方面:

1. 新世纪的教育计划,有一个总体方向,那就是扩大教育范围,降低教育限制,让更多的贫困和特殊儿童接受到正规教育。

增加教育模式,不拘泥于传统的单一模式,是教育体系呈现出多样性,符合各种受教育者的需求。

在大多西方法的国家中,基础教育已基本得到普及,但还是存在一部分青少年文盲,说明这种教育模式没有得到充分的传播与普及。新世纪最大的任务就是让这些人参与到教育中,为社会做贡献,

2. 基础教育核心即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核心,任何国家都要参与到教育改革的工作中。

21世纪,各个国家都积极促成教育改革,实施各种方法,提高教育的效率。

而在课程设置上,重视基础知识与技能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重视培养学生的荣誉感与责任感。

实施这些课程目标,必须根据学生自身需要与发展情况,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建立灵活的监督管理机制。

3. 培养青少年的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

在当今经济技术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人们的思想必须具有开放精神和主创性精神,各个国家与地区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日本政府呼吁,“发展新思想,发展创造性思维,发展多元化思想”,“如何培养人们的创造性思维是一项巨大工程”。为更好地适应国际挑战,学习外国语言成为首

要任务。

美国社会则强调,学生必须具有批判性思维,同时具备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文化交流也成为了重大课题。想要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必须学习一个国家的文化,所以对儿童、青少年的文化教育培养也日益重要起来。

4. 重视价值观和道德教育的培养。

社会的发展需要公民的道德素质同步提升,但科技是把双刃剑,给人们带来无限利益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后果。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让人们失去了对精神世界的不懈追求,因此国际上普遍强调对儿童思想品质与道德修养的教育。

例如,在英国,曾经颁布法案明确规定,学校的三观教育应包括:促进机会平等、使公民思想民主公正、经济发展可持续、关爱家庭、保护社会环境、对真理不懈追求等等。

5. 强调基础教育的信息化的重要性。

为更好地迎接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在知识海洋中学习有用的信息,必须培养儿童须有信息素养的能力。

美国政府自1996年实行基础教育制度信息化以来,已经成功完成了基础教育设施的建设工作。

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篇(7)

面向学习者、以学生为中心是国外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主题,这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片面强调以教师“教为中心”的挑战与超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8年召开的高等教育大会中明确的提出了“高等教育要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视角和模式”,要求教育的决策者们要面向学习者,重点关注学习者的需要,学生应被视为教学改革的主要参与者[1]。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慕课(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在美国的问世,更是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及学习方式带来全新的变革,变得更加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一方面学习者可以更加自主的控制学习的进度、更加灵活的有选择性学习;另一方面,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有目标的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由此可见,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更加注重学习者本身的学习感受,更加注重利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我导向、兴趣导向学习,越来越向利于实现科学学习、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的方向发展[2]。

2 用技术助力学习,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高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程度越来越紧密,已经成为当今教学工作高度关注的现实问题,这是信息化条件下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过程通常可以划分成起步、应用、整合、创新四个阶段。我们可以通过这四个阶段各自的发展特点来把握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融合的发展规律[3]。

(1)起步阶段。起步阶段信息技术的应用,仅仅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用来帮助课堂教学,一些基本的办公软件如word、ppt演示文稿、音频、视频软件等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它们在很多情况下代替了传统的、单一的板书教学,使教学形式更加的丰富多样起来。这一阶段被认为是最为基本的阶段,美、日、英、法等发达国家均已度过了这个阶段,目前,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大部分学校都度过这一阶段,信息技术对教学工作带来的影响是越来越大,这一点已经得到众多教育工作者的普遍认同。

(2)应用阶段。应用阶段不仅在课堂教学的过程本身使用信息技术来进行辅助教学,在教学的日常管理上也开始普遍的应用信息技术,从而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和教学的质量,教师也开始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逐渐的认识到了信息技术给教学工作中带来的诸多优势与便利。但这一阶段,基础信息设施和优质的教学资源面临着难以满足教学需求的问题,使得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是那么的得心应手,不是那么的灵活自然,仍面临不少尴尬的境况。

(3)整合阶段。整合阶段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有了新的较大幅度的提升,此阶段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发展得到促进,使得基于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方法得到进一步创新。在此阶段,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得到充分整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得以真正展开,学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来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习更富有成效;同时,信息化教学及管理平台得以广泛运用,教师和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化空间开展教学与学习活动,充分提升使用信息技术来学习的能力。目前世界发达国家教育信息化水平处于领先地位,他们将信息技术已经深度融合于教学过程之中。

(4)创新阶段。创新阶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全面融合,并对教学模式的改变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教学机构的设置、运作流程也因此需要重构,这是信息化教学的高级阶段,只有少数教育信息化水平领先的国家进入到这一创新的阶段。2010年美国教育界提出要变革教育模式――用技术帮促学习,强调要“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来进行教学领域重大的结构性调整”。我国在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方面已经得到很大的进展,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影响得到普遍的认同,但是距离这一创新阶段还有较大的差距,开展信息技术与教学工作的融合发展是当前我国教育工作者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由以上四个阶段的发展特点可以发现,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发达国家在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发展进程中已走在了前列,相对而言,以我国高等院校的信息化教学水平与之相比,虽已取得很快的发展,但是仍存在很多的不足,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仍处在初步的整合阶段,“两张皮”的教学情况还是十分普遍。因此,我们要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院校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推动教学模式的转变,推动教学环境的信息化转变,使高等院校的教学水平、育人水平向更高阶段发展。

3 开放式教学,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高度共享

随着当前各主要国家的教育迈向全球化与信息化的趋势不可阻挡,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已成为未来教学发展的重要趋势。从2001年开始,随着“开放式课程”这一项目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正式启动,教育资源的共享越来越呈现井喷式的发展态势[4]。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快速发展,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也引起了我们的高度重视。2003年,成立中国开发教育资源协会,启动了精品视频课程建设项目;2010年,网易公开课、新浪公开课陆续推出;2011年,国家精品开放课程正式上线;2013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成为了MOOC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分别加入了edX、Coursera平台,上线课程面向全球开放。目前,我国许多大学和教育机构都意识到了MOOC跨国界发展带来的强大冲击力,并开始采取了行动。

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篇(8)

一、高职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简称高职,它是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特殊的教育层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我国的高职教育是从1999年开始成规模地发展起来的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它具有就业率高,就业面广特点,同时,毕业生还可以灵活选择专升本等途径继续深造。现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主力军,是一群“90后”,他们更加注重自我,更加懂得张扬个性,不再对家长言听计从,而高职教育的这些灵活性的特点对于被称为“新新人类”的“90后”们来说,是一个好的选择,选择高职院校,将来毕业了可以选择直接进入社会就业,也可以选择深造,继续升学。可谓是就业、升学两不误。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而人才培养则离不开教育,在我国的各类教育中,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有着最为密切和直接关系的便是高职教育。在2001年12月,我国正式加入WTO后,我国的经济发展快速。经济结构也得到了战略性调整,现代社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而高等职业教育是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中转站,学生在学校里通过技能型的专业培训后,在进入工厂后,把高、精、尖的书本理论知识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因此,要想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形势下实现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的大力发展的必然选择便是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同时,这也是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有效渠道,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实现。

二、高职教育教学的现状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数千万的高技能型专门技术人才,发展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期的基础和保证。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既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高职教育规模不断不断增长

近几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不断优化和调整,高职教育的规模不断增长。1996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仅为6%,2002年达到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和大众化阶段的临界点15%,到2005年上升至21%,10年间年均递增1.5个百分点。这其中,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基础性与决定性作用。并且,高职毕业生人数占普通高校毕业生总人数的也在比例在不断增加,从前几年的近50%上升到如今的52%,2007年达到258万人。并且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总数将进一步增加。

2.高职教育结构、定位不合理

21世纪的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中心。不容置疑的是,近几年我国高职教育在发展迅猛,形势喜人的同时,也面临许多困难,不少问题与矛盾有愈演愈烈之势,不仅已直接困扰到高职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而且对国民经济发展也将产生不小的影响,所以必须引起各方高度的关注。比如,当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自身定位不准,有的办成了本科的“压缩饼干”,有的又成了中专的“发面馒头”。定位尚且不准,特色又如何形成?高职应向何处去;高职应如何办学,越来越多的人已认识到,这既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个实践问题。

3.传统思想与市场需求的偏差

虽然我们已经进入了21世纪,但是人们接受新鲜事物和思想的意识有所进步。但是受传统经济模式和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社会上仍存在一部分人对高职教育是轻视的。比如,一些用人单位明明需要应用型的高级人才,但在招聘时却指明“本科以上”,从而将高职生排斥在外;在国家政策方面,则有许多规定人为制造高职生与普通大学生的区别,比如助学贷款、公费医疗、生活补助等,使高职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要转变“重学术、轻应用,重普教、轻职教”的观念是困难的需要长期的努力,这也说明了高职教育发展与实践过程的复杂与艰辛。

三、高职教学改革发展趋势

1.终身教育的指导思想

随着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在人们的衣食住行解决了以后,家庭日常生活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地更新,期望获得新的适应力。人们开始对现实生活及自我实现的要求进行追求。因而具有终生性、全民性、广泛性、灵活性和实用性等特点的终身教育便运用而生。在终身教育思想的指导下,高职教育相当于人一生中所接受教育的一部分,而不是终结性教育。因此,建立和完善高职教育的衔接机制,为高职教学生提供继续接受高一级普通教育的机会,是现在高职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之一。

2.结合学徒制度,加强校企合作

学徒制度是一种高度情境性的学习方式,学徒在真实的工作场所中观察师傅的实际作品,感知和捕捉师傅的知识和技艺,然后在师傅的指导下进行实作,逐渐学会师傅的技能。学徒制曾经是人们学习的最普遍的方式,从语言、绘画、雕刻、复杂的社会交往技能到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与技能,都可以通过类似学徒制的方式进行非正式的学习获得。在高职教育中,学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设备以及原料,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并指派专业人员参与学校的专业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与日常生活中,在实习基地通过观察、模仿师傅的技艺,在实践中掌握技能,从而受用终身。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教育在国家社会的发展中的确立重要的地位。而高等职业院校也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同时顺应社会和历史的发展趋势,不断深化改革的深度,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积极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从而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大量的优秀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参考文献:

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篇(9)

【作者简介】曹艳(1962—),女,汉族,山西灵石人,昆明学院体育学院副教授,从事体育教学与训练和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

国家教育部为了适应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推出了我国《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这是高等教育开展的以适应21世纪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为目标,起点高、立意新、系统性强、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学改革系统工程。1997年2月原国家教委办公厅还下发了“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方案》(试行)的通知”。通知要求有关院校从1997年新学年开始实施《课程方案》,及时总结经验,认真研究试行中存在的问题。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其特征就是以人为本,以创新为灵魂,以知识为产品,以全球为背景。大学教育必须围绕知识经济的特征来考虑,适应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高等学校为了适应这些要求,需要改变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办学效益。而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则需要更新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要及时把先进的科技成果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引进到教学中来。

1.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

探讨课程体系改革必须首先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有了明确的定位,才可能进一步确定和优化课程设置体系。根据原国家教委1994年提出制定并实施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掌握体育教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受到体育科研基本训练的体育专门人才”[1]。但当前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对现在的中学体育教学仅仅是基本适应,与未来多元化的中学体育教学发展方向存在一定差距。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应注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中学和小学体育教师是本专业主要培养目标,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而扩大的目标口径,具有动态性特征。

在对云南省部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工作现状以及毕业生就业市场进行了调查,发现目前体育教育专业部分毕业生工作表现与实际需要有一定的差距,表现为:缺乏事业心和敬业精神;不能正确处理愿望与现实的关系;综合素质能力有待提高:应聘能力弱;品德教育能力弱;教学训练能力弱;科研创新能力弱;竞争和适应能力弱。从毕业生的学校教学的反馈意见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体育院系重专业知识教育,轻文化素质培养;课程设置不合理,开设科目太多,学得太粗太浅,理论教学门类分的过细,重复内容较多,缺乏教材之间的系统性;部分科目不能与毕业后的就业紧密结合,缺乏实践锻炼机会;对学生毕业论文重视不够;教学方法手段陈旧,阻碍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知识经济时代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应是利用综合性大学、重点师范大学学术优势,进行跨系选课,有利于培养知识含量较高的复合型体育人才。毕业生可以适应中小学校的体育教学、体育管理、体育新闻等工作。一般性师范院校应重点考虑面向农村、面向小学培养体育师资[2]。

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教育能力结构体系是:组织教学能力;讲解能力;示范能力;观察、分析、纠正错误能力;教学创新能力;分析教材能力;编写教材能力;辅导余暇体育活动能力;宣传、诱导能力。一个合格的体育教师专业素质应具备:思想素质;组织能力;讲解示范能力;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业余训练能力;裁判能力;运动场地的设计与画法能力;口令和哨子能力。

从以上可以看出,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需要培养的是既能胜任中小学体育教育工作同时又具备社会体育指导能力的新型人才。其实质是人才培养的口径更宽,社会适应能力更强,更注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适应。这也是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从计划时代逐步向市场时代转轨转变的必然结果。

2.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方案的基本框架

课程分类。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提高水平,减少重复,加强综合,重视实践,培养能力,因材施教”为指导思想。把课程分为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规定学生应掌握的三基的必修课,按照不同培养要求设置的限选课和照顾学生兴趣、扩大知识面的任选课3大类,三者的比例为7∶2∶1。这一分类方法实质上是将课程体系分为必修和选修。必修课下辖公共必修和专业必修,选修课下辖专项选修、限制选修和任意选修,这种分类方法便于教学管理。

在公共基础课的设置上,目前主要集中在政治理论和外语上,容易造成知识面狭窄,忽视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教育类课程门数少,只局限在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理论课,而提高教师基本技能的训练尚还欠缺。在专业基础课中,主要的学时集中在国家规定的专业主干课,因此,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比较强,走向工作岗位后能很快的胜任工作,但也容易造成学生的人文知识贫乏,在学科交叉和横向联系上较弱的现象[3]。一些学者认为以必修课程为主,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既强调共性,又不忽视个性,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更加合理、科学,并进一步构建合理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基础理论的教学,强化人文社会学学科课程,精选专业课程,增加选修课的门类和学时数,确实实行主辅修制。通过调查发现,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培养目标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结构体系不尽合理,基础理论课比重偏低,选修课偏少,忽视了人文社会学科及交叉学科知识的传授。

课程的门数、学时和课程比例。有关体育教育指导性教学计划中规定必修课和选修课比例为73%︰27%,学科课程和术科课程在专业学时中分别占63%和37%[4]。在对云南省部分高校的调查中看出,公共必修课平均为18%,教育类课程为8%,二者合计为26%,专业必修课程为59.6%,专业选修课程为17.2%,学科课程和技术课程占专业课时的63%和37%,占总学时的比例为45%和27%,基本和指导性计划相吻合,但从调查中发现部分院校必修课和选修课比例则相差悬殊,其中,公共必修课最高达50%,最低为20%,二者相差一倍多,选修课最高为29%,最低为17%。一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必修课的课程分量明显偏高,集中的科目主要是专业主干课,因学时太多,影响了选修课的开展,学校过于重视竞技项目,势必造成学生毕业后,学的用不上,而中学需要的适合于学生的健身项目以及一些非竞技项目又不会。学科中,72学时以上的课程主要集中在人体解剖、运动生理,36学时以下的课程偏少,术科中,有的学校田径、体操(竞技体操)超过160学时。

国家指导性计划的制定目的在于构建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框架,各院校应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地区经济、文化的特点作灵活的调整。但数据表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发展极不均衡。

3.课程设置的特点和建议

目前课程设置的特点是:重视政治思想理论课;重视师范教育类课程;理论课和技术课并重的思想在逐步加强;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市场需求相结合的“市场意识”初步形成;更加注重工具课程。

课程设置要注重素质教育的整体育人效应;适应体育社会化的发展趋势;促使学生体育能力特长的发展;增强科研创新的学术成份;满足学生的择业需求。

在课程体系整体优化中,应注重加强基础,突出主干,拓宽知

识面,注重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课程的交差渗透。

在必修课程中实行“必”中有“选”,在选修课程中实行“选”中有“必”[5]。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虽发展不均衡,但总的趋势是向着课程目标综合化,结构弹性化和多功能化,课程小型化发展。学生能用较短的时间、较快的速度修完自己喜欢的或适合于自己发展、社会需要的课程,也能为多学科选修提供条件。

综上所述,现代“必修课综合化,选修课小型化”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已成为高校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应同时加强地方课程的开发,突出特色;利用校际资源尝试跨校选修形式;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更加和谐的课程体系。

[1]黄汉生.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体育科学,1998.03

[2]宋亚炳.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

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篇(10)

0引言

随着国家创新形式的发展,统计创新工作已经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统计创新包括统计实践创新和统计教育创新两个方面。统计教育的创新是统计创新的基础,没有统计教育的创新,就谈不上统计实践的创新,下面我从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来探讨目前统计教育的改革方向。

1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

统计学的发展与其它学科的发展相似,也需要走与其它学科相联系的发展道路。

1.1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的趋势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统计方法只有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其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并且,从统计方法的形成历史看,统计方法基本是从一些实质性学科的研究活动得来的,例如,最小平方法与正态分布理论源于天文观察误差分析,相关与回归源于生物学研究,抽样调查方法源于政府统计调查资料的搜集。同时历史上一些着名的统计学家同时也是生物学家或经济学家等。另外,从学科体系上看,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统计方法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产生了统计学的分支,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产生了经济统计学,与社会学相结合产生了社会统计学等,而这些分支学科都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统计学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应实质性学科的分支,所以经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社会统计学不仅仅属于统计学,同时也属于经济学、社会学、生物学的分支等。这些分支学科的存在主要不是为了发展统计方法,而是为了解决实质性学科研究中的有关定量分析问题,统计方法是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和发展的。这个发展趋势说明了统计方法的学习必须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因此,统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通晓相关的实质性学科的课程知识,只有这样,所学的统计方法才有用武之地。

1.2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的趋势纵观统计数据处理手段发展历史,数据处理手段的每一次飞跃,都给统计实践带来革命性的发展。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那些计算繁杂的统计方法的推广与应用,由于相应统计软件的开发与商品化而变得更加方便与迅速,非统计专业的理论工作者可以直接凭借商品化统计分析软件来处理各类现实问题的多变量数据分析,而无需对有关统计方法的复杂理论背景进行研究。计算机运行能力的提高,使得大规模统计调查数据的处理更加准确、充分与快捷。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越来越广泛,信息数据也越来越多,大量信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信息过量、信息真假、信息安全等问题出现了,同时信息形式的不一致也导致信息难以统一处理。于是如何从大量的信息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如何提高信息的利用率?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DMKD)技术随之应运而生了。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把人们对数据的应用从低层的简单查询,提升到从数据中挖掘知识,提供决策支持。在这种需求下,汇聚了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们投身到数据挖掘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虽然统计学家与计算机专家关心Datamining的视角不完全相同,但可以说,Datamining与DSS一样,使得统计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因此,统计学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深入,也同样离不开统计方法的发展与完善。所以,对于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一方面要学好统计方法,但另一方面更加要学会利用商品化统计软件解决实践中的统计数量分析问题,学好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思想与基本程序设计,能够将具体单位的统计模型通过编程来实现,以建立起统计决策支持系统。所以统计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这是发展的趋势。所以统计教育的一些课程要改革,教学方式也要改革。以下谈一谈统计教育需要改革的几个方面。

2统计教育的改革

2.1统计专业课程建设专业建设考虑的是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则是课程设置和规范课程的内容。培养统计理论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数学课程,目的是让学生能对各种统计方法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培养应用统计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相关应用领域的专业课程,将统计方法与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完美结合。例如培养从事经济管理的统计人才,在课程设置上至少应当包括三方面的知识:(1)经济理论课程,让学生了解经济活动的主要进程和基本规律;(2)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主要统计方法,包括常用的统计数据搜集方法,统计数据处理方法和分析方法;(3)适用电脑技术,让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电脑进行统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技能。

2.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统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中,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方法,促使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2.2.1改接受式的教学为互动式教学,以案例分析与情景教学开启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知识,发挥其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2.2构建以课堂-实验室-社会实践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才能展现统计学的生命力。

2.3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相结合教材要与统计软件的应用相结合。现在许多教材都是内容与软件分家,现在计算机已非常普及,无论是高校、高职和中专,培养出来的学生都会要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再者,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的方法型学科,统计学应当从数据技巧教学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有机地合为一体,除了要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即数据挖掘的能力。

2.4教学与实际的数据分析相结合统计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案例教学与情景教学应成为统计课程的重要内容。通过计算机对大量实际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在试验室进行,亦可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统计思想和方法,而且也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5要有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电脑、网络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教学的手段,还影响着教学的内容。语言、数学、计算机、专业知识是一个统计人才必备的素质,它们之间是不可分离的,而是要尽可能结合在一起来进行教学,单一化人才已不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要,现代教育更注重教育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网络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多样化和多层次的综合人才。

参考文献:

上一篇: 社区养老服务调查 下一篇: 业务管理模式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