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发展研究杂志社
分享到:
《教育发展研究》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0年,公开发行的半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特稿、决策参考、专题、论坛、视点、国际比较、记者视线、热点等。
  • 主管单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
  • 国际刊号:1008-3855
  • 国内刊号:31-1772/G4
  • 出版地方:上海
  • 邮发代号:4-591
  • 创刊时间:1980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79
  • 综合影响因子:1.566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教育发展研究 2015年第18期杂志 文档列表

教育发展研究杂志视点

陶行知本土办学实践与“生活教育”的独特创造

摘要:陶行知在留美回国从事多年的大学教职及社会活动工作之后,毅然转向乡村教育、大众教育和特殊教育等领域大胆探索,先后创办南京晓庄师范学校、山海工学团和重庆育才学校,通过艰难而独特的本土办学实践,汲取和改造杜威教育学说,提出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生活教育”理论,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杜威,实现了民族教育学的本土建构。
1-7

教育哲学研究中“古典”失落的现实、原因与出路

摘要:教育科学主义、教育历史主义、教育消费主义“三大现代性浪潮”联手“杀死”了教育哲学的古典视野。然而,现代性教育危机的纠偏与超克却离不开古典的参照与平衡。唯有使现代性教育与古典结合起来,才能获得其应有的严肃性和深度,从而使现代人更为审慎、更有底蕴。
8-14

教师道德敏感性:概念、框架、问题与改善

摘要:教师道德问题的解决需要深入心理层面,亟需关注教师的道德敏感性。教师道德敏感性是对教育之道德属性与道德目的的敏感,不仅包括对教育情境中道德元素的察觉与正确解释,还包括对非道德情境下可能德育机会的觉察;它不仅可能预测及时的教师道德行为,也可能预测延时的教师道德行为;它不仅是对教育情境的“一次性”应激心理,还是对完整教育过程之道德价值的深切认同。本文以教师道德敏感性的“时间-情境-内容”三维模型为分析框架,发现教师对德育过程的道德敏感性缺失、对不同情境的道德敏感性错位、对不同道德内容的敏感性失衡。而要改善教师的道德敏感性,应重视权力制衡的制度重构与更新教师专业培训的主题与方法。
15-19
教育发展研究杂志决策参考

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标的优先性鉴别——基于对不同类型利益相关者的调查

摘要:在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建立一套人民满意的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标体系尤为重要。从公众角度来构建和修订指标,有益于增强指标的科学性,正确评价政府管理绩效。本文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对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确定了核心利益相关者、重要利益相关者和次要利益相关者。利用问卷法和层次分析法,根据相关利益群体意见,对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标进行了总体选择与权重设计,鉴别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标的优先性排序。以此,希望对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标体系的民本性、开放性和科学性建设起到参照作用。
20-26

教育部正式《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

摘要:教育部今天对外《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守则》共9条,282字,涵盖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这是2004年以来,中小学生守则的首次修改。
26-26

教师交流政策目标悬置分析——基于国家试验区的调查研究

摘要:教师交流政策作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教师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执行情况影响着政策目标的达成,制约着城乡师资力量的均衡,牵制着农村教育的发展。本文以国家试验区为研究案例,对教师交流政策目标、政策执行差距及其背后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发现教师交流政策在执行中遭遇目标变异、过程变异和效果变异。而教师交流政策执行偏差背后的作用机制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低模糊一高冲突的政策本身属性易致执行阻滞,二是执行监控不力使自由裁量权下的“道德风险”凸显,三是政策执行中的“二元思维”导致城乡学校地位关系异化,四是激励机制失效促成教师“生存战略”下的“选择行为”与“一线弃权”。
27-34

人社部教育部印发指导意见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中小学教师将可评正高职称

摘要:经国务院同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在全国范围全面推开。
34-34

示范性普高与中职示范校沟通醮课程建构初探:高阶技术技能型人才早期培育的视角

摘要:立足于高阶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早期培育,呼唤加强当前示范性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沟通的课程建设,这是为我国走向制造强国的人才培育奠基、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发展、人才成长立交桥建构的需要。两类学校沟通的课程建构,强调立足于“人文素养与知识准备”的学校课程互通,立足于“人格特质与通用能力”的学校课程统整,立足于“专业志趣与专业能力”的学校课程创生。两类学校沟通的课程建构动力系统,包含以校长与管理为动力源的课程改革自创生系统,以项目与活动为动力源的课程改革自适应系统,以教师与教学为动力源的课程改革自组织系统和以环境与评价为动力源的课程改革自动机系统。
35-42
教育发展研究杂志教育管理研究

寻求教育教学管理的尺度平篌——基于对“规制、竞争、比较”三种做法的思考

摘要:管理是一种协调与平衡组织资源的艺术,教育教学管理方式同样也要讲求平衡之道。就拿教育教学管理中常见的“规制、竞争、比较”来说,尺度失衡同样也会危及学生成长。本文从管理哲学的角度,分析了导致教育教学管理尺度失衡的深层原因,包括工具理性、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而要实现教育教学管理的尺度平衡,就需要协调各种矛盾冲突,如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科学与人文、目的与手段、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冲突。
43-48

教师薪酬满意及其对教师绩效的影响

摘要:本文采用整群抽样,基于对北京、山西、甘肃等地45所初中1218名教师的问卷调查,运用协方差结构模型分析了薪酬管理过程和薪酬结果对教师绩效的影响,并检验了地区差异、学校差异和个体特征对薪酬满意的激励效应,最后从薪酬管理过程设计、区域差别化薪酬激励策略、基于性别和职称的针对性薪酬模型理念三个方面提出了提高教师薪酬满意度的对策。
49-54

集团化办学的理性审视

摘要:集团化办学已经成为政府推动公办学校提升质量的一种教育现象。本文透过集团化办学纷繁的现实,重新审视集团化办学的内涵与独特价值,力图通过理性分析,引导和规范集团化办学行为,推动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55-59

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的多校区模式探寻:东部城市小学的一个样本

摘要:在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由于人口的持续导入而引发民众对优质教育的刚性需求激增,不少地区将新建学校变身为有较大影响力的名校或强校之新校区,以此作为应对之策。这一做法无疑也加速了名校或强校的校区数量和办学规模扩大,从而引起学校管理负荷过重、教师文化认同感降低、校区间同质化严重等问题。上海闵行区实验小学通过持续而系统的变革,探寻多校区办学的新路径,主要举措是以持续的组织变革破解管理负荷超载难题,以团队研修增强教师的文化认同,以“同而自主”原则促进各校区特色发展。借鉴集团办学思路,学校展开了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的路径探新,具体表现在:动员各种力量形成“多主体参与”格局,强化顶层架构的同时倡导“多中心治理”,融会中外办学理念从“治理”走向“善治”。
60-65
教育发展研究杂志教师教育发展

从“师范专业”到“教师教育项目”:教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造初探

摘要:面对师范专业自身的双学科专业性与专业实体化体制局限之间的矛盾以及当前国家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改革的现实挑战,我国高师院校迫切需要积极探索、系统创新以学科为依托、以课程为纽带的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切实从教师教育学科群、课程群及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全方位地为高质量教师教育项目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促进教师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元化。
66-72

从实习场到实践共同体:教师职前实践的组织建设策略

摘要:当前,教师职前培养实践弱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组织建设的弱化,集中表现为基层组织建设的弱化,而组织建设的基本策略是重视微观型组织建设,实现从实习场到实践共同体的场域转型。宏观型组织建构了实习场,促成校地之间的资源共享与互利合作,为师范生参与实践提供了联盟型场域,但实习场存在“实践商品化、结构松散化、角色边缘化”等弊端,不能有效解决职前教师实践素质偏低的问题。微观型组织建构了实践共同体,在指导教师的核心引领下,师范生能充分浸润在真实的实践境脉之中,有效生成实践知识,并通过身份转换实现从边缘参与到中心参与的渗透。微观型组织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可作为落实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长效机制。
73-79

“U—G—S”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的建构:戴维·伯姆对话理论的视角

摘要: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协同培养教师是教师教育的新模式,但三者在利益诉求、制度文化、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冲突会产生合作的困境。戴维·伯姆的对话理论与“U—G—S”合作共同体建构与发展所需的价值取向、隐性内聚力、协商对话、集体智慧等旨趣相契合,也为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各类机构及其内部人员更好地构筑信赖与合作关系提供了合法化路径。
80-84

加强我国青少年艺术教育活动课程研究——评《学校艺术教育活动课程形态探析》

摘要:我国艺术教育活动课程经历了几十年的改革历程,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当前中小学教育依然非常重视学生的知识学习,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
F0002-F0002

高考综合改革目标的实现路径

摘要:2014年9月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全国高考改革方案的大框架和总体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这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重大举措,适应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需要。
I0001-I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