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of Engineering

  • 42-1026/G4 国内刊号
  • 1001-4233 国际刊号
  • 8.5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是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中国高教学会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全国重点大学理工科教改协作组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3年创刊,目前已被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特约专稿、新工科研究与实践、工程教育前沿、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比较高等教育、教学学术研究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6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校长论坛
办一流工程教育 育卓越工科人才1-6

摘要:本文从探讨后全球化时代前期"再工业化"浪潮下美国、德国、法国、日本、中国等制造大国的制造业战略入手,全面阐述全球重要经济体高等工程教育发生的深刻变革。然后,通过揭示当下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即学科导向和投入导向而不是结果导向,教育界与工业界的对接互动严重不足,缺乏评价学生知识能力的国际实质等效标准,工科教育"理科化",以及"重硬轻软""重事轻人"等,以工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视角,从科技知识与工程技能、高级思维能力、数字化技术与智能工具、职业素养与工程伦理、"大工程观"下的综合素质等五个维度,深入系统地探讨了高效能卓越工科人才应具备的才能和素质。最后,作为案例介绍了西南交大在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一流工科人才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工程教育前沿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与中国工程教育新使命7-15

摘要: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背景下,中国工程教育如何担负起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应该担当的使命,以积极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和经济发展,是一项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专题。在概述"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基础上,本文首先从经济发展水平和劳动力及受教育情况两方面分析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本情况;然后分析了沿线国家第二产业、工业基础及其工程教育总体发展情况;接着通过对我国工程教育发展现状、供需矛盾和沿线国家工程教育需求的研究,提出了我国与沿线国家工程教育合作的重点;最后,从国家和高校两个层面提出了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的工程教育行动的建议和策略。

区域知识创新中心:大学的新模式——武汉未来科技城的案例研究16-24

摘要:新经济需要新产业,新产业需要新大学。为了回应新经济和新产业的挑战,传统大学模式要做战略性调整。大学的新模式必须顺应两种变革趋势:一是大学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即由"生产学科知识和理论知识"向"生产跨学科知识和应用知识"转型;二是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即由"面向学科的专业教育"向"面向职场的专业教育"转型。区域知识创新中心主要由两个系统构成,一个是创新研发系统,另一个是人才培养系统,两者的耦合体现了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的精神。这种将教学活动、研究活动和创新活动聚合在一个统一模式之下的区域知识创新中心,将成为一种未来大学的模式。武汉未来科技城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

工科生的学习动机与自主支持型教育环境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某研究型大学四年混合截面数据的分析结果25-31

摘要:工程教育是国家科技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支撑点之一,研究型大学的工科教育是培养高端工程技术人才的主要渠道。在工科学生学习参与方面,由于当前社会的功利化驱动,研究型大学工程学科对于优秀生源的吸引力不复以往,很多优秀学生纷纷选择金融经济等其它热门专业就读,已有文献却较少关注研究型大学工科生学习动机及其影响因素。本文基于某研究型大学连续四年4472名学生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与混合估计模型,分析了工科本科生学习动机特点与校园环境支持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研究型大学工科生学习动机以内部求知兴趣与外部升学驱动并重,但使命感相对较低;大学的培养方案设置、专业选择机会、学习科研资源的自主支持力度,是影响工科生学习动机的教育环境因素。根据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对各研究型高校更有效地实施"卓越计划"具有较大的参考意义。

创业型大学:高校引领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模式选择32-36

摘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知识经济和新工业革命持续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实选择。高校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肩负着引领支撑的重要作用。为此,高校必须强化创业型发展取向,走创业型大学发展道路,但我国高校的创业型取向发展面临着大学理念更新、自主办学权有限、内部治理结构不顺、科技研发需求导向薄弱等问题与挑战。由此高校应围绕"引领支撑"的总要求,更新传统的"研究型"办学理念,确立和坚持"创业型"价值取向与精神文化;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理顺高校—产业—政府"三螺旋"关系;坚持需求导向,改革完善科技研发体制和科研评价制度等,进而全面提升其创新能力,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应有贡献。

台湾工程及科技教育认证十年37-41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台湾工程及科技教育认证十多年来走过的历程。台湾从"中华工程教育学会"成立之日起,不断紧跟工程及科技教育发展前沿,不断探索与完善工程认证实践制度,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理念,在逐步推进台湾工程及科技教育与国际接轨的历史进程之中,积累了丰富的认证经验,使得台湾在国际工程及科技教育界占有了一席之地。学生:认证制度具有公信力,毕业生核心能力明确,增进就业自信心;教师:透过教育认证精神,教学与科研合一,彰显自我教学目标,追求自我持续成长;学校:重视教学国际品质,认证随国际脉动,瞄准人才培育趋势。产业:人才培育与产业连结,缩短学用落差,员工学历受国际认可,优化国际市场布局。

科研实践共同体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大学生在科技创新团队中的学习经历探究42-47

摘要:围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我国研究型大学大力推行本科生科研制度,现已形成三种基本形式。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以H大学Q学院3支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为个案,试图揭示大学生在科技创新团队科研模式中的学习经历,并将其与美国研究型大学中推行的学徒制本科生科研模式进行对比,在学理上丰富对本科生科研学习理论的认识。本文发现,大学生在科技创新团队中的科研学习分为"合法的边缘参与"和"践行专业身份"两个阶段:"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使学生从科研新手成长为掌握一定研究技能和方法的熟手;"践行专业身份"通过让大学生真正践行科学家角色,进一步发展高阶认知能力和习得专业社会化。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科研模式是一种有效的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方式。

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自动化国家特色专业改革与建设48-52

摘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当今我国各大学工科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自动化国家特色专业改革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基本准则,坚持自动化专业的石油石化特色,依托山东省"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重点学科,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质量为核心,通过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修订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坚持"出""成果产出导向"理念,优化重建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坚持"石油石化"工程背景特色,建设自动化专业师资队伍;紧密联系工程企业,建设石油石化特色实验室和实践教学资源等,实现具有鲜明石油石化特色和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自动化特色专业持续稳定发展,并探索了一条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推进我国自动化或类似专业深入持续发展的新途径。

国内创业型大学建设的路径比较与成效评析53-57

摘要:在创业型大学理念传入中国的同时,国内就有一批高校走上了创业型大学之路。这些高校推进创业型大学建设,大都既吸收了理论研究者的学术见解,又借鉴了西方创业型大学的成功经验,体现了一种全方位的转型策略;同时,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在路径选择上,每所创业型大学体现出了不同的侧重与亮点。但是,无论如何,创业型大学建设在我国可谓阻力重重,远远未能达到预期效果。中西创业型大学实践的"南橘北枳现象",指引我们寻找破解创业型大学建设瓶颈的钥匙。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专题研究
回归与超越——1998~2015年我国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研究的计量分析58-65

摘要:本文对1998-2015年间我国"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研究进行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从研究现状、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四方面展开系统分析与评述。结果表明:第一,研究现状表现为规模较大、增速快、存在一批有影响力的研究者,但缺乏持续性合作研究;第二,研究视角多层级并行,主要为教师个体、学科及高校;第三,研究方法多元化,包括思辨性理论研究、实证研究、比较研究与案例研究,但实证与案例研究的对象较集中,覆盖面不足;第四,该领域研究热点内容突出,已形成较稳定的研究结构,"结合、失衡、协调"、"青年教师"、"科研成果"、"教学质量"及"研究型大学"等是持续性研究热点。因此,未来研究需从文化背景、院校类型以及学科属性等特殊性上突破,适度开展持续性的纵向研究。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中美加合作教育热点分析66-74

摘要:以Web of Science为数据源,绘制2004-2016年中美加三国的机构共现图谱和研究热点图谱。研究发现:合作教育领域的研究热度整体不高。其中,美国的研究相对成体系,在培养方案的制定、学习过程中性别差异的影响、基于ABET认证体系的评估方案和评估结果比较以及合作教育对巩固率和毕业率的影响等方面,均有涉及。加拿大学者特别关注国际合作教育项目中性别差异、多元文化差异、职业满意度的影响,转化学习的应用成为新研究热点。而中国学者大多基于宏观视角,缺乏定量评估。此外,参与文章撰写的美国和加拿大机构,多为排名靠前的名校,而中国的"985"和"211"高校基本没有参与。

高校协同创新模式的新探索——2011协同创新中心75-80

摘要:构建新形势下的高校协同创新体系,探索有效的协同创新模式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2011计划"在推动高校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提升高校协同创新能力方面取得了实效。本文深入研究了"2011协同创新中心"运行模式、管理创新及成效,构建基于需求导向、高校为核心的协同创新体系模型,分析其运行机制,可为高校协同创新体系构建及协同创新模式探索提供经验启示。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资助者的成长历程研究——基于稀疏矩阵与粒子群算法的综合分析81-86

摘要:本文在对2003年至2014年1823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资助者成长历程研究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稀疏矩阵对1823名杰出青年基金获资助者的成长历程,包括教育历程、工作历程与获奖历程所具有的11个属性,进行三维空间的表示与存储。以平均教育历程作为杰青基金获资助者的基准趋势历程,在此基础上,针对每位杰青基金获资助者的成长历程相较于基准趋势历程之间的差异,分别定义各历程所包含的各个属性的偏离度,采用粒子群算法(PSO)寻找每个属性的权重值的最优解,分析每个权重值具体的实际意义,以及成长历程中各属性对杰青基金获资助者成长成才的影响,探索我国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向。

中国煤炭行业工程技术人才供求失衡问题探析87-91

摘要:通过煤炭行业人才供需关系的数据分析,发现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以来,中国煤炭行业的人才供求呈现出了双向动态失衡的整体性特征,按照其演进过程又可划分为供不应求、迅速膨胀和供过于求三个阶段。在行业人才供求矛盾的演进过程中,行业的市场容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市场和计划两种体制起到了制约性的作用,教育自身的特殊性则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建立第三方评价指导机制,推动供给侧改革,实施人才储备计划,有助于解决行业人才的双向失衡问题。

大学生村官岗位创业的培养机制研究92-97

摘要:从2008年开始,我国政府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决定扩大"大学生村官"的聘用规模。双创时代,大学生村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鼓励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于大学生村官岗位创业认知的现状,从政府、高校、社会媒介以及村官相关利益主体构建大学生村官岗位创业的培养机制。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学科与专业建设
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集群建设探究98-102

摘要:开展专业集群建设是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基本要求。但是,对其内涵特征的科学认识及理论阐释落后于实践,实际工作中存在着肤浅与模糊认识。应用型本科专业集群建设有别于高职院校专业集群建设,既要强调必须深化区域产业的具体分析及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更要强调围绕产业链、创新链与专业之间的学科关联,培养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本文提出要从引导力量、目标定位、结构特征、核心要素、组织机制五个方面形成专业集群建设机制,在理念共识、主导统筹、试点先行、治理改革四个方面推进建设。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管理模式创新研究103-107

摘要:大学科研训练计划的有效开展迫切需要一套科学的组织管理方式,针对当前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介绍温州医科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管理模式,学校积极探索管理模式的创新,从管理入手对组织结构、项目实施、过程管理和激励政策等方面进行分解细化,保证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持续开展,并取得积极成效。

将并行计算纳入本科教育 深化计算机学科创新人才培养108-112

摘要:目前,围绕学生的计算思维和计算机系统能力培养的计算机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改革正在悄然展开,从知识、思维和实践三个方面改革课程体系,培养计算机学科创新人才。然而,随着多核技术的普及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冯·诺依曼结构为代表的串行计算知识内容体系已不能满足时代对技术发展的要求。国内外著名高校已开始将并行与分布式计算纳入本科课程体系,开设并行与分布式计算本科系列课程,培养学生的并行计算思维和并行计算系统能力。实践证明,并行与分布式计算系列课程的开设,不仅能够培养出具有挑战国际并行计算比赛能力的本科生,而且能够得到学生和同行教师们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