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基本属性汇总十篇

时间:2023-11-02 10:11:50

高等教育基本属性

高等教育基本属性篇(1)

第二,作者对该种新视角的探索是建立在对“属性”基本概念的分析之上,本书不仅对该概念进行了全面而又深入的阐发,而且提炼出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论。研究指出,对象事物的属性具有五个基本特点:客观性、条件性、多样性、无限性、层次性。当我们把高等教育活动当作一项对象事物来研究,高等教育属性也就表现出客观性、条件性、多样性、无限性与层次性。以高等教育的商品属性为例,既然高等教育具有商品性,那么其商品属性是客观存在的(客观性),且在实践层面上展现出来又是有条件的(条件性)。因此,我们不能说高等教育不能商品化,而要看其条件是否成熟,能不能商品化。这就可以解释高等教育商品化为何不能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萌发,却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晨曦微露。但是,高等教育的商品化运作,最终取决于该国政府对高等教育商品属性的选择与利用。这就可以解释同样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有的存在高等教育商品化的现实行为,而有的却把高等教育当作福利蛋糕。同理,既然高等教育具有多样化的属性(多样性),在实践上的展现又取决于政府的选择,那么,就不难理解在某个时期展现高等教育的政治属性,在某个时期展现其经济属性,在某个时期又展现其文化属性。不过,政府对教育属性的选择,同样不得违背其条件性,这就可以解释高等教育商品化的南橘北枳现象。至此,本书提出了一种崭新的研究视角:宏观层面的高等教育实践,源于政府(教育政策)对高等教育属性的选择和利用。

第三,从教育政策对高等教育属性选择与利用的新视角出发,作者对中美两国自古至今的高等教育实践作了很好的梳理与比较,不仅进一步确证了该视角的科学性,而且归纳出中美两国政府对高等教育属性选择的异同。中美高等教育发展史的梳理与比较工作,并不少见。但是,从该视角出发,在有限的篇幅里,对两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脉络系统地进行梳理,实属不易。该书不仅做到了,而且进行了比较,得出:在高等教育最根本的价值指向上,美国偏向其育人属性,而中国偏向其社会属性;在利用高等教育为社会服务上,美国突出其文化属性,而中国更加突出其政治属性;在高等教育实践活动的推动上,由于政府对不同高等教育属性的偏重,美国展现出自下而上的改革路径,中国则是自上而下的改革路径。

高等教育基本属性篇(2)

从历史来看中国最早的“教育”一词出现在《孟子·尽上心》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由此可见“教育”一词在古代有“教”和“育”双重意思。在西方教育一词的英文是educatioan源于拉丁文edueare原义为引导引出。教育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指一切增进人们的只是技能改变人们思想意识的活动。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通过学校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这种教育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系统的对年轻一代施加影响发展他们的体力和智力,陶冶他们的思想和品德是人们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养成一定的思想和品德。

2.事物的本质

要教育的本质我们需明确什么是事物的本质,关于本质的界定有如下几种观点:①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本质是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内在规定性是该事物最普遍最一般的最稳定的规定性,是事物内在的联系[1]。②《中国百科大全书》的界定:本质指事物的内部联系由事物的矛盾构成而规律则是就事物发展过程而言,指同一类现象的本质关系或本质之间的稳定关系[2]。③《现代汉语词典》的界定:本质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巨鼎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事物的本质是稳定隐蔽的,通过现象来表现不能用简单的直观去认识,必须透过现象掌握本质[3]。从上述对本质的界定我们可以得出本质的具有如下特点:第一,普遍性。同一事物不管时间、空间外形有多大差异但其本质是完全同一的。第二,稳定性。本质是事物内部固有的属性或联系,它是相对稳定的。第三,隐蔽性。由于本质是内在属性和联系,决定了我们在认识事物本质的复杂性,也就有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说法。因为本质才是事物的根本属性,决定客观事物具有各种表现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联系,这也决定了我们要通过复杂缤纷的现象把握本质不能用简单的直观去认识。第四,联系性。任何事物之间均是有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将本质问题于事物矛盾联系起来认为现象是事物外部的联系本质是失去内部的联系“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他输的矛盾,这种特殊矛盾就是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4]。

3.教育的本质

关于教育的本质问题在教育界一直处于争论状态,各个学者有不同的说法,但一直未能取得一致。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一是筑说。认为教育是上层建筑;教育是观念形态文化,其性质变化要受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会经济基础服务;教育受生产力制约,但要通过经济基础的中介作用。二是生产力说。认为教育是生产力,教育是生产劳动能力,是劳动力的再生产。教育事业的发展规模速度、学内容、手段、形式受生产力制约。教育有受生产关系决定的因素,但一切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由生产力决定。三、双重属性说,教育既具有生产力属性,具有上层建筑属性是两者的综合。四、复合现象说。该说法认为教育本质具有“多质性”。有上层建筑性质,生产力性质,有为阶级斗争服务、以及传递文化和促进人的发展等功能。五是社会实践说。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或者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活动;认为教育的本质不应将其归属某一范畴,而应以自身的规定性立论。六、传递说。如刘智运和胡德海在《对教育本质的再认识》一文中指出,“教育本质是通过传承文化使个体社会化的活动并促进社会发展和个体的全面发展”。综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上述观点的一些不合理之处:第一,他们把教育的归属问题当成教育的本质问。如“生产力说”“上层建筑说”、“双属性说”正如矍宝权说指出:本质于归属是不同的范畴,本质是解决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原问题,而归属是要寻找事物的相同属性进行归类的问题。第二,混淆了“教育是什么”和“什么是教育本质的区别”,这两个概念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发生概念混乱根本原因是思维仍停留在表层未深入分析。关于教育的本质有的学者从马克思对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中得到启示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围绕教育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即教育和于教育有关的社会子系统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5]。本人认为这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

4.高等教育本质

高等教育基本属性篇(3)

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MER)界定了医学教育的基本方面,阐述了医学毕业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和基本素质,是针对本科医学教育而制订的全球性统一标准。随着对外开放和交流的深入,迫切要求我国的医学本科教育与国际接轨。本文在少数民族学生众多的医学院校对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医学教育与GMER的符合度进行了调查和对比,旨在发现两者的差距,为保障医学教育质量、促进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等提供现实基础,现介绍如下。

1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以2015年在我校直属附属医院和各教学医院进行实习的临床医学专业五年级本科生为研究对象。1.2座谈交流和问卷设计通过多种形式与被调查者交流;调查问卷以GMER中文版为参考依据[1],结合校内外相关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自行设计。1.3研究方法采取座谈交流与现场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向在我校直属附属医院进行实习的本科生发放调查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7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5.0%;向在我校各教学医院进行实习的本科生发放调查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7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1.3%。1.3.1对在我校直属附属医院进行实习的本科生和在我校各教学医院进行实习的本科生的医学教育与GMER符合度进行对比研究从两部分有效问卷中各随机抽取50份进行研究。1.3.2男女学生医学教育与GMER符合度的对比研究在两部分有效问卷中各随机抽取50份进行研究,其中男生43名,女生57名。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构成比或率表示,计量资料用(x±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调查显示,除信息管理及批判性思维和研究两个方面外,在直属附属医院和各教学医院进行实习的本科生的医学教育与GMER的符合度都比较好,两组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医学教育是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的教育活动[2],为社会提供优秀的卫生保健人力资源。GMER是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针对本科医学教育而制订的全球性统一标准[3-4],界定了医学教育的7个基本方面,阐述了医学毕业生所必须具备的60项能力和基本素质,充分体现了新时代背景下医学模式转变、卫生保健国际化、医学教育的人文性与医学科学教育紧密结合的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5]。GMER的实施对于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导向性,可以规范医学教育标准,提高医学教育的质量[1,5]。我国于2001年在8所医学院校试点应用GMER,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和探索,与中国的教育国情逐渐融合。2008年,我国教育部和卫生部根据GMER等国际医学教育标准制订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指出,本科医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卫生保健机构培养完成医学基本训练,具有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毕业生[5]。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我校直属附属医院和各教学医院进行实习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医学教育与GMER符合度总体较好,两者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学生的医学教育与GMER符合度比较,差异也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前,医学教育与GMER已基本符合。由此可见,临床实习前期的医学教育对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意义重大。本研究同时显示,在我校直属附属医院和各教学医院进行实习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在信息管理及批判性思维和研究这两个方面,医学教育与GMER的符合度都比较差,与既往相关研究结论相符合[6]。医学专业院校普遍存在轻视社科人文课程的不良现象,对提高人文素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合格的医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而且要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同时,医学学科的特殊性也要求医学生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7]。本研究结果再次提示我们,在以后的临床医学本科教育中,应该针对性增加相关课程和教学内容[8],同时应加强医学与其他专业学科的交叉融合,全面提升学生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素养,为培养合格的应用型医学人才打下基础。教育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民族院校存在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和各民族文化背景千差万别等共同问题[9]。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医学教育工作,加速培养少数民族医药卫生人才是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科学文化水平、改变卫生面貌的重要途径。由于历史、经济和自然条件等多方面的原因,少数民族聚集区的医学教育事业相对落后是客观存在的,与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也有较大差距。因此,参照GMER对开展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的医学院校,特别是对于民族医学院校本科生的医学教育进行调查研究,进一步发现在培养学生技能和职业态度及行为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这对于保障医学教育质量、促进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等都具有现实而深远的影响和重要意义[10]。

参考文献:

[1]四川大学医学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朱潮.新中国医学教育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

[3]HardenRM.Outcome-BasedEducation:thefutureistoday[J].MedicalTeacher,2007,29(7):625-629.

[4]万学红.“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简介[J].浙江医学教育,2002(1):8.

[5]张晓兰,李晓松,万学红,等.医学生对“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的态度[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2,15(5):1-4.

[6]朱旭红,阎正民.临床医学本科教育与GMER的一致性评价[J].现代预防医学,2005,32(4):407-410.

[7]李斌,杨圆圆,魏晶晶.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3):600-601.

[8]柳亮,陈罡,莫书荣,等.少数民族地区高等医学院校本科专业设置的分析[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11):1314-1316.

高等教育基本属性篇(4)

【关键词】职教 语文教学 职业属性 定位

语文是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健全人格的养成以及职业观念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职教语文教学经历了几十年的探索实践,虽然在教学理念更新、校本教材开发、教材教法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未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对职业人才的需求。究其原因,职教语文教学存在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评价方法等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等问题,问题的根源在于职教语文教学的模糊定位。定位不明确,势必削弱职教语文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影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准确定位职教语文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刻不容缓。

一、职教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职教语文教学存在着明显的学科属性倾向。职教语文教学的学科属性倾向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以语文学科为中心,以语文固有的基础性、工具性为目的,注重语文学科理论知识的教授和单一的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将语文教学的内涵和外延囿于语文学科范畴之中,忽视职业教育特有的、学生应具备的职业信念和职业知识技能等职业素养以及语文的职业化应用能力的培育,教学方法多以教师、教材、讲授、考试为中心,削弱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之所以出现学科属性倾向,基于课程建设和学生两方面的原因。与普教课程改革相比,职教语文在教学理论研究、教材开发、教学模式创新等方面发展缓慢,尚未形成统一、科学而明晰的课程建设体系,参照的仍是普教模式。受此影响,不少教师习惯于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手段单一,缺乏师生互动,未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很不理想。职业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初中或高中毕业生,多数学生语文学习基础薄弱。进入职业学校后,尽管对即将开始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充满了兴趣,但学习定式还停留在中学对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的学习阶段,适应的仍是以学科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为主、以应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职教语文课除教材内容与中学有所区别外,其他的并无不同之处,学习兴趣不高,主观上轻视语文课的学习,逐渐形成了语文学习随意、马虎、厌学等不良学习行为习惯。因此,职教语文教学一直处于“教师难教,学生厌学”的尴尬境地。要改变这一现状,职教语文教学就必须根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从学科属性倾向向职业属性定位的转变,在教学中突出学生胜任职业岗位应具有的

二、职教语文教学职业属性定位的必然性

职业教育是以职业岗位的基本要求为标准确定培养目标的。换言之,以特定的教育形式完成个体的职业化过程,实现个体目标的职业化,就是职业教育。由此,职业教育明确了自身的本质属性——实现个体职业化的目标,这也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基础教育和学历教育的本质特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关键点在于突出学生个体理应具备的职业属性——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这一要求的具体落实是体现在个体成为社会人并胜任职业所应具备的职业素养之中的。为此,我国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设定,必须凸显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实现个体发展目标的职业化。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的是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初、中、高级技能型实用人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更为直接而密切,是个体由单一学习者角色向社会职业者角色转化的起始点和必由之路,符合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也由此决定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即:“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对学生而言,职业技能的获得途径,是对职业所要求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而职业素养的培育,则更多地来自于文化基础课尤其是语文、德育等课程的学习。因此,职业教育无论是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定,还是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无不表现出显著的职业属性,作为职业教育有机组成部分的语文教学必然打上职业属性的烙印,职业教育的根本属性决定了职教语文教学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职业属性定位。

三、职教语文教学职业属性定位应把握的关键点

职教语文教学的职业属性定位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的职业发展为中心,以学生胜任职业岗位应具备的职业素养为标准,以语文学科知识和技能为基础,针对学生所学专业特点和今后可能从事的职业岗位要求设定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专业方向和职业性特点,使学科教学和职业素养培育有机结合,有效提升学生语文的职业化应用能力,真正发挥语文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职教语文教学的职业属性定位,是以学生胜任职业岗位应具备的职业素养为基准的。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个体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其核心内容为职业信念、职业知识技能、职业行为习惯,具体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的内容,是职业教育职业属性的具体表现,也是劳动者进入职业角色的必备条件。职教学生作为生产一线劳动者的后备军,职业教育是其职业素养形成的有效途径,职教语文教学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学是师生双方教与学的交流与互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角色如何确立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学、进而达成培养目标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之所在。教师的教学角色,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身份及所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笔者认为,实现职教语文教学的职业属性定位,以达成学生职业素养有效形成的目标,必须在教学中以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明确教师身份、规范教学行为,这是职教语文教学职业属性定位必须把握的关键点。2013年9月,教育部制定并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明确了国家对合格中职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和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截至2014年底,虽然教育部尚未出台高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上述《专业标准》是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设定的,但笔者认为,无论是中职学校还是高职学校,该《专业标准》对职业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定位都具有广泛而现实的指导作用。

1.以《专业标准》明确教师身份

以《专业标准》明确教师身份,是实现职教语文教学职业属性定位的基础。《专业标准》的核心是遵循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体现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最新要求,打造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切实解决教师实践能力与产业技术进步脱节的问题,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专业标准》中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内容”紧紧围绕“职业”这一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对职业学校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教师应“做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指导者和健康成长的引路人”、“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职业习惯”,以及“了解所教专业与相关职业的关系”、“掌握所教专业涉及的职业资格及其标准”、“了解学校毕业生对口单位的用人标准、岗位职责等情况”等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职教语文课程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必须牢牢把握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将“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学科教育理念迅速转变为“以技能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为中心”的职业教育理念,严格以《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武装自己,注重自身专业素质的发展和提高,确立学生在职业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准确把握各专业、职业群对语文能力的需求度,自觉将语文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特色及职业要求高度融合,把自己身份确定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指导者和健康成长的引路人”,真正完成从学科知识的传授者向职业素养的培育者的身份转换,方能为实现职教语文教学职业属性定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以《专业标准》规范教学行为

以《专业标准》规范教学行为,是实现职教语文教学职业属性定位的有效途径。《专业标准》作为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行为规范,是体现在其“基本内容”之中的。“基本内容”将“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3个维度分解为15个领域,细化为60个基本要求条目,详细规定了各科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遵循的基本行为规范。仔细解读“基本内容”不难发现,基本行为规范是紧密围绕学生个体的职业兴趣、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职业素养的培育确立起来的,其核心是实现学生个体职业化的目标。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严格遵循此行为规范,还要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将之逐项落实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落实行为规范应以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知识和技能为基础,针对学生所学专业特点和今后可能从事的职业岗位要求设定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专业方向和职业性特点,使学科教学和职业素养培育有机结合,有效提升学生语文的职业化应用能力。为此,应采取以下具体措施并加以落实:

(1)调整教学目标。职教语文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一般语文能力和语文职业化应用能力的双重任务,基于学生语文能力实际和从业需求调整教学目标,既有利于落实教学大纲的规定和要求,又有利于整合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从而有效保证教学效果,顺利实现学生个体职业化的目标。设定符合学生专业发展方向和职业性特点的教学目标,要紧紧围绕学生个体职业素养的培育,依据“够用、实用”的原则,以提升学生一般语文能力为基础,以提升学生语文职业化应用能力为目的,使语文教学和学生职业发展紧密结合,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2)整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对语文能力的需要和应具备的职业素养的要求整合教学内容,突出学生语文职业化应用能力的培养。尽管目前各职业学校使用的教材是通用型的,无法与众多专业一一对应,但我们可以针对专业课内容及职业素养内涵对语文知识点进行重新整合,注重教学内容与专业实践相结合,适当淡化学科理论知识教学,强化以学科理论知识为载体的职业素养培育。

(3)改进教学方法。以提升学生语文职业化应用能力为目的的教学,其内容必须是融知识与技能为一体的,整个过程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为中心,教师是其中的引导者、促进者。因此,教师要改变以教师为教学主体、以学科知识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问题讨论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励学生主动学习,适时创设学习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体验,不断质疑解疑。在师生互动中,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写作、口头表达的能力,并以学科理论知识为载体将教学内容迁移到群体职业能力和岗位职业能力上。如此,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所形成的职业素养才能真正获得提高。

(4)革新考核评价机制。考核评价是检验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其目的在于激励与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语文教学应确立“以技能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为中心”的职教评价观,改革以学科成绩考核为重点的终结性评价方式,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为根本,创新考核评价机制。在评价内容方面,降低学科技能考核标准,要求掌握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即可,突出听、说、读、写职业运用能力的考核,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评价的方式上,将阶段性考核与过程性考核相结合,注重过程性考核,既可以按期中、期末评价,更可以每周、每月评价;既可以试卷、分数评价,更可以通过演讲、礼仪活动、自我介绍,模拟现场招聘问答等多种实践活动形式评价,建立动态考核评价机制,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关注点引导至职业化应用能力的训练上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和职业素养的全面提高。2014年2月26日,总理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牢固确立了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因此,职教语文教学只有遵循职教规律,把握职教本质,突出职教内涵,进一步明确职教语文教学的职业属性定位,才能担负起为社会培养素质好、技能强的实用型职业劳动者的重任,为加快发展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挥出应有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生乾.对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等职业教育,2009,(2).

[2]俞冬伟,闵亨峰.论中职文化基础课的职业属性与人文属性[J].中等职业教育,2010,(2).

[3]周艳冰.职业素养:职校生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J].机械职业教育,2010,(8).

[4]马蜂,胡广龙.基本职业素养[J].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2,(12).

[5]蔡红卫.关于中职语文教学的几点反思[J].考试周刊,2013,(83).

[6]杨玉芝.关于中职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2014,(1).

高等教育基本属性篇(5)

1 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适应性包括社会与个体两个方面

1.1高等职业教育应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部分.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所需要的应用型技能人才主要由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要适应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第一.人才培养模式要与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相适应。高等职业教育要围绕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对一线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根据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劳动者的知识、技能的新要求.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途径、以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就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培养急需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第二.专业结构要与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相适应。专业是学校进行教学的基本单元和载体,是社会需求与学校教育的结合点.是保证人才培养适销对路的首要环节专业的设置要从产业、企业的现状和发展需求出发,充分体现地区产业、企业的特点,要符合本地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有助于推动本地经济的发展专业结构要根据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情况不断调整.要以发展的、动态的观点来分析本地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趋势,使专业设置趋向合理.更好地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不断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wWw.133229.cOm

第三.课程内容要与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相适应。人才的培养依赖于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无疑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产生重要影响.职业教育具有明确的职业定向、实用型和操作型人才培养的特征.其课程内容除了必要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之外.必须从岗位综合职业能力的实际需要出发.特别是实践性教学内容.要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加以具体化、定量化、规范化。强化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大力推行“双证制”,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要涵盖与本专业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认证所应掌握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使课程内容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形成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1.2高等职业教育应适应个人发展的需要

爱因斯坦曾指出,只有先成为一个和谐的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一个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最终成就事业。要实现全面发展.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最为关键.也最为根本。高职院校只有把学生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目标.才能更好地促进就业.才可能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八届大会通过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提出:为就业准备的职业技术教育,应当为卓有成效的、愉快满意的工作打下基础.应当使受教育者获取在某一领域内从事几种工作所需要的广泛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之在选择职业时不致受到本人所受教育的限制.甚至在一生中都可以从一个活动领域转向另一个活动领域:同时为受教育者从事的第一个工作岗位提供充分的专业上的准备。并提供有效的在职培训:使个人具备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各阶段都可以继续学习所需要的能力、知识和态度。从高职学生个人发展来看.由于社会职业结构的动态变化,从业人员面临的是从业、失业、转业、从业的循环过程.职业教育内涵已从社会发展的外在需要转化为个人发展的内在需求。因此,高职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使学生具有职业迁移能力。学生除能上岗工作外,尚需有较强的对经济社会发展、知识更新和技术进步的适应性.学生能够对岗位内涵变化的适应性和可就业范围的弹性选择.不会因岗位内涵的变化而失去自身的工作活力。要加强对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其具备本专业可持续学习的基础:还要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其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高职教育必须培养学生成为适应社会接受终身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一员。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上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可持续发展型人才。

2 职教属性和高教属性是高等职业教育社会适应性的体现

高职教育兼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双重属性所谓职业教育属性.通常是指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对象一般是针对职业岗位(群)的,以技术应用和技艺型为主的,充分体现岗位或岗位群的现实针对性的:所谓高等教育属性.是指在相当于高中文化程度的基础上进行的高等教育.就是高职教育的学术属性和知识属性。

2.1职教属性是高职教育社会适应性的一个体现

在高职教育中应该以职业需求为导向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不断更新.企业非常注重减员增效,一般坚持“速效、高效、低成本”的原则。高职教育成为企业的需求热点.是因为高职生在动手能力上明显强于传统高教模式培养的专科生.在综合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上又明显高于中专、职高生。在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中.建立一支受过高职教育,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人文素养的高效精干、相对稳定的管理、技术骨干队伍.是企业搞好生产经营的关键。因此,高职教育在职业培训、专业设置、就业选择等方面都必须与市场保持密切联系.必须以市场职业需求为导向。

在高职教育中应该以岗位适应性为基本内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分工日趋专业化,岗位分工也日益精细化。因此.适应不同岗位群的职业需求,根据专业和学科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配套设置和学科调整.建立以岗位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便成为高职教育的客观发展需求。这种以岗定课、按岗育人的岗位适应性就成为高职教育职教属性的基本内涵。

在高职教育中应该以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为本位高等职业教育有别于本科教育或中职教育: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强调以职业核心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并向学生提供工学结合的真实工作情境;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倡导“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专业发展以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为支撑,建立校企广泛深入合作工作机制.等等。

2.2高教属性是高职教育社会适应性的另一个体现

高职教育的高教属性.就是高职教育的学术属性和知识属性。高职教育应建立一套有高职特点的、完整的、现代化的知识课程体系,而不是只重实践、轻理论。重视职业性课程、忽视知识性课程.重视应知应会、轻视普遍联系的现象。这是培养高职学生未来社会适应性的前提,也是高职学生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

高等教育基本属性篇(6)

1 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适应性包括社会与个体两个方面

1.1高等职业教育应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部分.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所需要的应用型技能人才主要由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要适应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第一.人才培养模式要与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相适应。高等职业教育要围绕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对一线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根据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劳动者的知识、技能的新要求.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途径、以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就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培养急需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第二.专业结构要与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相适应。专业是学校进行教学的基本单元和载体,是社会需求与学校教育的结合点.是保证人才培养适销对路的首要环节专业的设置要从产业、企业的现状和发展需求出发,充分体现地区产业、企业的特点,要符合本地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有助于推动本地经济的发展专业结构要根据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情况不断调整.要以发展的、动态的观点来分析本地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趋势,使专业设置趋向合理.更好地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不断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课程内容要与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相适应。人才的培养依赖于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无疑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产生重要影响.职业教育具有明确的职业定向、实用型和操作型人才培养的特征.其课程内容除了必要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之外.必须从岗位综合职业能力的实际需要出发.特别是实践性教学内容.要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加以具体化、定量化、规范化。强化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大力推行“双证制”,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要涵盖与本专业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认证所应掌握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使课程内容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形成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1.2高等职业教育应适应个人发展的需要

爱因斯坦曾指出,只有先成为一个和谐的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一个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最终成就事业。要实现全面发展.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最为关键.也最为根本。高职院校只有把学生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目标.才能更好地促进就业.才可能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八届大会通过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提出:为就业准备的职业技术教育,应当为卓有成效的、愉快满意的工作打下基础.应当使受教育者获取在某一领域内从事几种工作所需要的广泛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之在选择职业时不致受到本人所受教育的限制.甚至在一生中都可以从一个活动领域转向另一个活动领域:同时为受教育者从事的第一个工作岗位提供充分的专业上的准备。并提供有效的在职培训:使个人具备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各阶段都可以继续学习所需要的能力、知识和态度。从高职学生个人发展来看.由于社会职业结构的动态变化,从业人员面临的是从业、失业、转业、从业的循环过程.职业教育内涵已从社会发展的外在需要转化为个人发展的内在需求。因此,高职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使学生具有职业迁移能力。学生除能上岗工作外,尚需有较强的对经济社会发展、知识更新和技术进步的适应性.学生能够对岗位内涵变化的适应性和可就业范围的弹性选择.不会因岗位内涵的变化而失去自身的工作活力。要加强对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其具备本专业可持续学习的基础:还要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其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高职教育必须培养学生成为适应社会接受终身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一员。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上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可持续发展型人才。

2 职教属性和高教属性是高等职业教育社会适应性的体现

高职教育兼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双重属性所谓职业教育属性.通常是指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对象一般是针对职业岗位(群)的,以技术应用和技艺型为主的,充分体现岗位或岗位群的现实针对性的:所谓高等教育属性.是指在相当于高中文化程度的基础上进行的高等教育.就是高职教育的学术属性和知识属性。

2.1职教属性是高职教育社会适应性的一个体现

在高职教育中应该以职业需求为导向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不断更新.企业非常注重减员增效,一般坚持“速效、高效、低成本”的原则。高职教育成为企业的需求热点.是因为高职生在动手能力上明显强于传统高教模式培养的专科生.在综合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上又明显高于中专、职高生。在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中.建立一支受过高职教育,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人文素养的高效精干、相对稳定的管理、技术骨干队伍.是企业搞好生产经营的关键。因此,高职教育在职业培训、专业设置、就业选择等方面都必须与市场保持密切联系.必须以市场职业需求为导向。

在高职教育中应该以岗位适应性为基本内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分工日趋专业化,岗位分工也日益精细化。因此.适应不同岗位群的职业需求,根据专业和学科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配套设置和学科调整.建立以岗位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便成为高职教育的客观发展需求。这种以岗定课、按岗育人的岗位适应性就成为高职教育职教属性的基本内涵。

在高职教育中应该以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为本位高等职业教育有别于本科教育或中职教育: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强调以职业核心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并向学生提供工学结合的真实工作情境;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倡导“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专业发展以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为支撑,建立校企广泛深入合作工作机制.等等。

2.2高教属性是高职教育社会适应性的另一个体现

高职教育的高教属性.就是高职教育的学术属性和知识属性。高职教育应建立一套有高职特点的、完整的、现代化的知识课程体系,而不是只重实践、轻理论。重视职业性课程、忽视知识性课程.重视应知应会、轻视普遍联系的现象。这是培养高职学生未来社会适应性的前提,也是高职学生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

高等教育基本属性篇(7)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8-0009-02

高等教育质量和高等学校教育质量既有共同属性,又有特质区别。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对于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对高等教育质量的一般属性做出粗浅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特色属性的实证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高等教育质量是动态的、多元的、相对的、发展的,其内涵又是现实的、具体的、实实在在的。

一、高等教育质量的一般属性

国家意志属性:任何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都要与本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相适应。对于我国而言,人们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期待已从学校层面不断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层面。为此,应保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能够充分体现党的方针、路线、政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时代属性: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不同历史时期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应是具体的、有针对性的、与时俱进的。进入21世纪,纵观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贡献率和显性教育效益,已成为衡量其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

人本属性: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实施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培养方案,既保证了对高素质拔尖人才的培养,又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师队伍、科研队伍和管理队伍的建设方面,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学术)属性: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过程中,应全方位保证大学的学术本位,充分体现科学精神。

类别属性:一般指综合、理工、农、林、医、师范、财经、艺术、体育、军事等不同类别的学校。应该说,对高等教育进行分类是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发展的定式。

类型属性:通常把普通高等学校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高职高专等类型,针对不同的类型,应设立不同的质量标准。

形式属性:一般包括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军事高等教育、远距离高等教育、夜大、函授、自学考试等多种高等教育办学形式。采取不同的办学形式,有利于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求。

特色属性:不同类别、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形式和不同地域的高等教育机构,在其持久发展的历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独特优良的办学特征,建立了特色化、多样化的群体质量标准。

二、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特色属性

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特色属性,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中固有的本质特征,体现在经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性、服务社会的针对性、文化引领的本土性和学校发展的差异性等方面。

笔者对黑龙江省普通高校教育质量的特色属性进行了实证分析,旨在为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提供一些有益的探索、决策参考和普遍的借鉴。

1.定位特色

学校的定位问题,是关系到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的大问题。只有定位定得科学、定得准确、定得实在,才能充分发挥学校的特色优势,促进学校科学、持续、健康发展。

哈尔滨工业大学: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在人才培养方面,把实施精英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发展的定位。确立了研究型、创新型、个性化、精英式的具有国际竞争力和领导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科学构建了具有过程性、先进性和前瞻性的精英教育体系,并制定了相应的质量标准,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以便培养出知识新、素质高、能力强的创新型精英人才。学校树立了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教育观,把教育国际化作为本科教育高水平发展的重要途径,面向国际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哈尔滨工程大学:为突出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构建了本科教学工作的“九大体系”,并实施了“十大工程”,精心制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在学科专业上采取大类培养、二次选择的方式。实施规范化设计、个性化管理,形成了常态化机制,并采取了多项本科教学改革措施,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哈尔滨理工大学:突出“人才强校、质量强校、特色强校、学术强校、开放强校”的学校建设发展主线,重点发展工程特色教育,建立了以“产业需求目标”为导向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为适应黑龙江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重点围绕制造业培养技术骨干,努力成为行业(地方)“现代工程师的摇篮”。

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校的专业培养标准充分体现了学校的交通、冶金行业背景和立足龙江、面向区域和行业、辐射全国的目标定位,重点是为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以及提供应用型工程技术服务,努力把学校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工程技术大学。

哈尔滨师范大学:学校创新性地构建了“以教师个体为基础、以团体品质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常规教学管理为抓手”的教育教学改革的良性循环体系,目的是为了打造精品师范院校,培养卓越教师。

大庆师范学院:学校是黑龙江省唯一一所政府举办、油田投资的本科院校,其提出了“服务于基础教育,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创建百年油田”的服务定位,学校坚持以“铁人精神”办学,坚持让“大庆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积极为油田和地方培养、培训应用型人才。

2.区域特色

为了体现出区域特色,应强化人才培养的“地方面向”,坚持科学研究的“地方取向”,突出服务社会的“地方导向”。其内涵主要包括提供人才的类型、科技贡献的方式、社会服务的领域等,突显教育直接拉动经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

东北农业大学:学校始终坚持“立足龙江、面向‘三农’、发挥优势、积极服务”的办学宗旨,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了对卓越工程师、卓越农艺师、卓越园艺师、卓越兽医师、卓越畜牧师的培养工作。为有效解决黑龙江省现代化大农业及其相关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共性及重大的问题,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研究能力。学校的定位是做好“大粮仓”的科技动力库和“菜篮子”的样板示范田,同时要成为“支农新模式”的引领开拓者,目前已形成了“实施一个项目,推广一项技术,创立一个品牌,带动一批农户,致富一方农民”的可喜局面。

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校坚持把为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提供技术支撑服务作为科研与开发的首选主攻方向,主动出击,集中科技力量瞄准一批煤炭产业急需的重大项目和企业技术升级的共同性、关键性、前瞻性的难题,对其进行重点攻克。与省内四大煤矿建立了合作关系,进一步加强了科学研究工作,推进科技创新,形成了以煤炭为主的矿产资源勘探、安全、开采、加工和转化,以及矿山机械设计与制造、矿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系统的矿业科技服务特色。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校为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努力把黑龙江省建设成全国最大、世界知名的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的发展目标,在培养“食品新产品开发、食品市场营销、食品企业经营管理、食品生产和食品工程”等方面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方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分别针对从事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行业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设计出了研究开发型、工程设计型、企业管理型、品质控制型和市场营销型的人才培养方案,使教育服务的范围越来越宽,使学校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同时使教育服务社会发展的功效更加凸显出来。

3.行业特色

高等教育应充分体现出行业性、职业性、岗位性和技能性等特色,使其所具有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功能在服务行业现代化生产和科技成果转换中充分发挥出来,并在教学实践中创新行业文化。

东北林业大学:学校始终紧紧地围绕行业需求,把工作重心放在林业人才培养、林业科学研究、林业社会服务等方面,严格控制与林无关的学科和专业的设置,不求学科最全、专业最多,只求林科最精、最优,初步构建了“林科拔尖创新人才—卓越林业人才—高质量应用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实践育人体系。学校充分发挥了林业高校自身的优势,在黑龙江省“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林区人才培养和科技支撑项目、林业企业发展规划以及哈尔滨城市绿化工程、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等方面的研究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东北石油大学:学校遵循服务石油石化行业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宗旨,进一步完善服务定位和功能定位。在服务面向上,植根大庆,立足东北,面向全国,突出石油,服务社会;在办学特色上,保持并弘扬用大庆精神育人和产学研合作办学的特色;在服务功能上,以国家能源安全发展战略为导向,围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和黑龙江省高教强省战略规划,适应石油替代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加大石油石化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紧缺人才培养的力度和规模,为我国石油石化工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4.优势特色

高等学校的优势特色,通常体现在学校的优势学科上,这些学科应在国际国内具有较高的声誉和较强的竞争力。

黑龙江大学:学校坚持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国家对俄战略实施和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提高留学生培养质量和丰富中俄人文合作内涵为动力,构建了包括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在内的对俄高级人才培养体系和全方位对俄办学综合体系,不断提高对俄特色人才培养的质量,努力增强对俄科研实力、成果转化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大力推进汉语和汉文化的国际化,形成了全国范围内的对俄办学传统优势和鲜明特色,将自身打造成了具有深远影响的俄语和俄罗斯国情研究方面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交流传播的国家高地。

5.类型(别)特色

高等学校的类型(别)如前所述,对于类别相同而类型不同的高校,教育质量的特色属性应更加鲜明。

高等教育基本属性篇(8)

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6-0286-02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最根本的问题。近年来,学术界就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深化了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认识,但至今仍有许多问题未能认识清楚,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建设和实践操作。因此,准确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立学之本,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本质属性能否等同混用

一个事物既有一般属性,也有本质属性。事物的本质属性是指事物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固有的且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面貌和发展的质的规定性。它包括两方面:第一,本质属性应贯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最普遍的固有属性且规定和影响其他派生属性;第二,本质属性应是思想政治教育变化发展的根据。本质是事物所固有的普遍的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本质在事物中居于决定性地位,是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实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决定事物性质和发展趋势的东西。”[1] 本质和本质属性虽都体现事物的内在规定性及与他物的差异性,却具有不同的辖域和侧重。从其二者的联系来看,本质属性是本质的外化表现,本质来源于对本质属性的把握。从区别上来看,本质讲的是事物的性质,本质属性讲的是事物的状态。“在哲学领域内,本质通常与现象相对;本质属性则侧重强调根本区别,与共有属性或普遍属性相对。据此,不难看出本质与本质属性的联系与界分。”[2] 因此,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首先要正确区分本质和本质属性的关系,找准认识的思路,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本质。

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的界定

正确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必须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脉络。笔者认为,正确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就要理清思想政治教育同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矛盾;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中心内涵;科学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运行机制。以便更好的以科学的理论观点和知识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从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理论的应有作用。

1.从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事物间的关系来界定其本质属性。本质属性是思想政治教育诸属性中最一般的属性,它最集中、最突出地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显著标志。从思想政治教育所处的社会结构来看,它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自阶级诞生以来,政治性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之基、发展之源,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属性无不从属或衍生于政治属性;鲜明的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活动的特有属性,其他学科虽然也内含政治内容,政治教育,但其侧重是进行科学文化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政治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贯穿性和共同性。古今中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原则方针、目的目标、任务内容无不以政治内容、政治教育为主导和侧重,以实现政治目的、政治任务为方向和指引。再次,政治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内在性,政治属性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表象的终极抽象和提炼,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一般属性深度开掘的必然结果。

2.从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矛盾来界定其本质属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诸多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矛盾系统。这一矛盾系统包含各种矛盾,其中有一个起决定作用的基本矛盾。这一基本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同时它还能把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不同属性区别开来,因此这个基本矛盾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其基本矛盾是经思想政治教育者传递的统治阶级要求与教育对象现状之间的矛盾。”[3] 这里的“要求”和“现状”是指政治素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是统治阶级要让自己的政治文化为教育对象所接受,并付诸于行动中。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质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党员群众,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素质即政治素质,从而自觉地为完成党和国家的任务而奋斗,其中最重要和最困难的是进行政治信念的教育。由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体现为政治性。

3.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中心内涵来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决定本学科的中心概念的内涵。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中心概念,政治性从根本上规定了这一概念。以政治性为本质规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不仅能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体系,而且能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系统,即在它们的各个环节和部分都有必不可少的“政治内涵”。就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其基本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核心内容是政治教育内容,主要目的和功能是提高人的政治素质,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这一工作的领导者是中国共产党,主力军是政工队伍,制度依托于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等。所以,尽管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各个时期有不同的特点,但它的政治特征是一贯的,而且是十分明显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中心概念本质上在于政治性。

4.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运行来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社会性和政治性。“这里的政治性不仅指政治性质,而且同时指政治行政,即思想教育活动是由执政党直接决定的,并且是由政治行政系统直接组织贯彻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系统中心与执政中心是同一的”[4]。在实践中,连思想政治教育所必须的信息主要也是由这个中心提供,并通过纵向在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通过政治行政系统来进行实施;基于此特点,保证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和国家中心任务的一致性、同步性和坚持为现实服务的中心任务。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分析,不难发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当属政治性。政治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根本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问题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范畴、功能、目标、内容及其发展方向,也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属性。而本质和本质属性却具有不同的辖域和侧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界定应在正确区分本质和本质属性的基础上进行把握,这样才能抽绎和提炼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而言是以促进受教育者政治社会化为主要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政治社会化指受教育者的政治素质逐步满足社会、阶级要求的过程。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即政治社会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主体是统治阶级或政党,主要内容是用统治阶级、政党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等教育约束成员,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灌输的思想明显带有阶级利益性,根本目的是通过宣传、教育使社会成员接受其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来满足社会、本阶级和政党的需要以实现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目标、任务、指导思想上具有人民性,但我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具有政治性,同样是为党的阶级利益服务的,也是通过宣传、教育使社会成员逐步实现政治社会化的需要,以便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旨,即社会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有效性。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为与其他实践活动的结合与渗透,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旨所在。

1.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实践对象的活动,其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实践。首先,从出发点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脱离现实的、具体的人的思想进行教育,只能从现实的人、具体的人的实际出发开展教育。从人的思想实际出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分析思想形成、发展、变化的实践基础和客观原因,决不能脱离人的实践活动和客观条件,空洞抽象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次,从归宿点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要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思想,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而正确思想的形成和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动因,归根结底来自于社会实践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从实际出发,帮助人们实现认识上的飞跃,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而且要帮助人们运用正确思想指导实践,完成从认识到行动的飞跃;不仅要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要引导人们去能动地改造世界,并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同时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所遵循的知行统一、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的统一的原则,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旨所在。

2.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只能在实践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有无效果只能在社会实践中检验。离开实践谈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就会失去客观的衡量准则,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观随意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经济工作、业务工作等实际工作相结合。只有这样,正确的理论、思想才能真正发挥导向和激励作用。

不容置否,“促进受教育者政治社会化”这一要旨,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也无论本土和异国,都曾经是、而且必将永远是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特殊现象的永恒主题和发展主线,是思想政治教育永恒希求的目标。而且可以肯定的说,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社会如何进步,思想政治教育的任何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终归是要受制于政治要求,衍生或附着于政治之上的。

参考文献:

[1] 许征帆.马克思主义辞典[K].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7:227.

高等教育基本属性篇(9)

那么,人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呢?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从分类学上来看,“人”属“灵长目”“人科”动物。人既然是一种动物,就应具有生物属性。“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遗传的必然规律。人作为生物体也必然遵循自然法则。除了生物属性决定于遗传外,有些行为属性也严重地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 人们常说“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为什么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是因为打洞是老鼠这一物种 赖以生存的一种重要的行为方式,而这种行为方式是由其生物属性所决定的。遗传的物质基 础也决定了我们人类具有人类的行为特性。

对于遗传的生物属性,人们往往很容易理解。例如,父子俩、母女俩或兄弟俩长得很相像。既然人的外部特征可以因为遗传的力量而显得很相似, 那么,人的内部特征,例如神经系统的特征是否也可以因为遗传因素的影响而具有相似性呢 ?至少从理论上讲,回答是肯定的。因此,人作为生物学意义上的个体,健全的肢体、强壮的体魄是生命体得以繁衍的重要保证。因此,生物的遗传性应该是人的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或者说是重要的基本素质之一。于是,以长远的眼光来看,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尊重人的遗传特性,增强人的体质。这包括人口遗传基因质量的提高,减少遗传性疾病, 提高医疗保健的水平和质量,为全民特别是少年儿童广泛提供体育运动场所和设施等。

人有哪些心理特征

人之所以被称为万物之灵而不同于其他动物,是因为人具有意识,有精神,有心理活动。作为具有精神的个体,人的意识水平、精神状态、心理活动的能力应该是人的另一个基本属性,称之为精神属性。因此,心理素质应该是人的又一个基本素质。于是,素质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提高人的心理素质。人的心理素质应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等所谓的智力活动和意志、情绪、动机和性格等非智力心理特征等。

文明社会的发展和长期教育教学的实践证明,文化知识教育是促进人类个体继承祖先的文化遗产,并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应该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基本内容。显然, 对智力的开发和文化知识教育不仅与素质教育根本不矛盾,而且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受到重视。当然,人的意志、情绪、动机和性格等心理特征对智力发展和知识的接受与运用有很大的影响。素质教育必然也应该包括对人的意志的锻炼、良好情绪和性格的培养,正确动机的引导等。

人离不开社会

从生活方式来看,“人”是群体生活的,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因此,适应社会的能力应该是人的又一个重要的基本素质。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必然会受到社会规范的约束。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人首先需要认识自身、认识社会、认识自身与社会其他成员的关系。因此,从社会性的角度讲,发展个体的自我意识,培养自律、自主、自立、自强;发展社会意识,培养团结合作、互助互利的集体精神;发展道德意识,培养道德习惯;增强法律意识,自觉遵守社会秩序等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人的本质属性可以用这样一个直观图来表示。图中的三个圆圈代表人的三个基本属性。 每个属性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紧密联系的。生物属性与精神属性的联系靠神经系统来完 成。神经系统本身是生物体的一部分,但其活动的结果产生心理活动,即其功能具有精神属性。精神属性与社会属性之间的联系中介是自我意识。只有通过自我意识,一个人才能确认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和意义。生物属性与社会属性之间的结合点是一个人的气质类型。一个人的气质类型更多地决定于他的生物属性,但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性格则具有明显的社会性。

素质教育教什么

高等教育基本属性篇(10)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2-0225-01

一、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定向于行业”的专业应用型教育。行业指向性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服务面向的主要特征,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出特色的根本途径。遵循高等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应用型本科院校既要立足地方,更要着眼行业,应在更合理的区位行业性背景内,强调专业布局适应行业特征,人才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科技服务适应行业功能,建立行业指向性明显的需求驱动型的发展模式,形成与本地区的产业、科技和社会文化协调发展的机制,拓展特色办学的广阔发展空间,增强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力和贡献率,因地制宜地实现应用型本科教育与区位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定性于专业”的专业应用型教育。专业是基于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高等学校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单位,专业性教育代表了高等教育的根本属性和本质特点。对于目前的中国高等教育而言,应用型本科的专业教育与侧重学科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专业教育,存在价值取向与培养方向上的本质差异,属于定向于工程应用或技术应用领域,并更加体现行业适应性的5A2类型的应用型高等教育,更加突出专业教育的专门性、针对性、实践性和行业性,人才培养兼具专业性和通识性,主要是指向职业带中的CF区域,即技术员与工程师的交叉区域,主要培养将工程原理应用于社会实践、侧重工程管理和应用的工程应用型人才,或将技术原理应用于生产实践、侧重技术开发与现场管理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本质上应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本科层次的专业性应用教育,从而显示其异于学科型专业教育或职业型专业教育的“最本质规定”。

三、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定型于应用”的专业应用型教育。从高等教育的性质与类型这二维来界定应用型本科院校所属教育类型。首先,专业性代表了高等教育的根本属性,而高等教育既可以是侧重学科性的专业性教育,也可以是侧重应用性的专业性教育,两者存在着职能属性与培养方向事实上的差异,学科性的专业性教育以研究高深学问、培养高层次研究型人才为标志,应用性的专业性教育以满足多样化社会需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标志;其次,依据“学科性”或“应用性”的主导性价值取向,高等教育类型通常分为学术型与应用型二大类型,工程研究型和技术研究型教育,应用型教育作为上位概念,相应涵盖学术应用型、工程应用型和技术应用型教育,其间主要存在类型指向和性质差异;按照国际教育分类标准,学术型或研究型高等教育(含工程科学教育)类属5A1型学科性研究型的高等教育,工程应用型和技术应用型高等教育则类属5A2型专业性应用型的高等教育。因此,其教育类型定位应以专业性为特征、以应用型为主体。

四、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定位于教学”的专业应用型教育。参照美国卡内基教育促进基金会的大学分类,我国高等教育的流层结构一般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四个层级,前两级以研究生教育为主体,或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并重,侧重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后两级以本科生教育为主体,辅以研究生教育,侧重应用研究和科技服务。高等教育流层结构反映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和多样化发展的必然走势,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国民经济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与社会结构所决定。尽管学术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都可以基于所属类型,实现由教学型向研究型大学的层次攀升和跨越,但这种攀升和跨越必须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内部与外部规律,必须基于教育资源的传承优势和核心能力,基于自身学术资源的积累和社会人力资本的需求。在高等教育多样化和大众化背景下,现阶段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承担高等教育大众化任务和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以真正超越学科型教育的专业应用型本科教育模式,引领学校错位发展,办出水平,彰显特色。

上一篇: 高中语文教学主张 下一篇: 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