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的研究方法汇总十篇

时间:2024-01-10 10:15:03

高等教育的研究方法

高等教育的研究方法篇(1)

1.引言

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学习习惯不好,学习能力差,以及学习自信心不足等共性问题。“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因此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知识、技能型人才,那种纯理论或纯技能教学既不符合自然发展规律,更不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在教学中变“让学生适应教育”为“让教育适应学生”一直是我们崇尚的教育理念。

多年来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一直在积极进行着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改革与研究。针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知识点多、覆盖面宽、系统要素多、各种协议交互复杂等特点,我们摸索实施了多种既适应高职学生特点又适合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教学方法

2.1项目教学法

使用目的:以工程项目为主线展开教学,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所学知识,完整地认识并掌握整个项目的工作过程。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和研究的精神,培养学生协调、团队合作的职业素养。

实施过程:(1)工程项目介绍;(2)分解工作过程;(3)确定分组方案及各组指导教师,并指定项目负责人;(4)项目方案设计及论证;(5)制定工作计划及角色分配方案;(6)根据项目方案领取材料、工具、设备、软件等;(7)项目具体实施;(8)项目测试;(9)撰写相关项目文档;(10)成果展示;(11)项目负责人总结经验与不足;(12)教师点评。

实施场地:在设计教室、专业实验实训室或机房,采用实训专用周(以4―8周为宜)形式进行。

实施效果: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这种被动的教学情境,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摸索创新。通过项目教学的实施,学生充分认识到分工协作的重要性,增强了对实际工作过程的认识,开阔了视野,培养了探究式的自我学习能力,进一步激发了学习兴趣与自信心。

适应课程:学期项目实训类课程,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综合性、跨学科课程。

注意事项:项目教学重在训练学生对一个产品的整个工作过程的认知与参与,培养的是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不等同于单科技能训练,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很多教师对“项目”存在这样的误解。

2.2理实一体化教学法

使用目的:贯彻“做中教,做中学”的教学理念,以真实任务驱动,在真实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与技能。

实施过程:(1)确定学习目标;(2)给出学习内容导航;(3)任务描述及分解;(3)教师课堂讲解和演示(如在机房进行的课程,教师通过“极域电子教室”软件对学生机进行广播教学);(4)学生进行课堂实践训练(如人手一机);(5)课外拓展训练(学生的课外实践作业);(6)同步综合项目实训;(6)通过阶段项目测试,完成形成性考核。具体过程见图1。

实施场地:在理实一体化教室、专业实验实训室或机房,采取四节课连上的形式进行。

实施效果: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精讲多练,边讲边练。充分发挥课堂效率,学生现场学习现场制作,使实践动手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锻炼,学生学习及参与的兴趣极高。

适应课程:综合布线技术、路由器和交换机配置、微机组装维护、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数据库应用(SQL Server 2005)、网页制作、动画设计、图形图像处理等操作性较强的课程。

注意事项:良好的教学硬件环境是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重要保障,再加上教师对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及把握,对操作性较强的课程,这种教学方法深得学生欢迎。

2.3任务驱动教学法

使用目的:教学以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导,教师加以引导展开进行。教师设计一个个具体的工作任务,以此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使学生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实现对所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实施过程:(1)设计任务;(2)创设教学情境,巧妙地引出任务;(3)师生共同分析任务,找出完成任务需要解决的问题;(4)学生展开探索,完成任务;(5)任务展示、评价;(6)总结归纳,完成知识的建构。

实施场地:在多媒体教室、专业实验实训室或机房进行。

实施效果: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般先讲解新概念、新知识点,然后举例说明,最后学生再做练习巩固所学内容,这种环节经常导致学生不明白所学何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与之不同,学生是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中,带着任务对新知识进行探究式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新知识、新技能,重在培养学生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适应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适用的课程众多,在很多专业基础课程如微机组装维护、程序设计语言和专业核心课程如动态网页设计、企业网络组建等操作型课程及理论知识点较多的课程都可采用。

注意事项:教师设计的教学情境要尽可能贴近实际生活情景,这样学生才能置身其中。任务的设计要具有真实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起点不宜过高,学生在完成一个任务时获得的成就感是下一阶段学习最好的动力,否则学生一旦产生畏惧情绪,极易失去学习、探究的兴趣。

2.4案例教学法

使用目的:以现有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通过一个个典型案例的展示或运行效果,首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后通过分析案例的解决思路和实现方法,引出该案例中用到的知识点,再举一反三,启发学生对案例进一步讨论、归纳、完善和扩充,最后达到知识的快速获取和能力的培养。

实施过程:(1)设计或精选案例;(2)运行案例、展示结果;(3)案例分析、新知识讲解;(4)案例功能实现;(5)案例启示、功能拓展;(6)归纳总结、消化提升。具体过程见图

实施场地:在多媒体教室、专业实验实训室或设计教室进行。

实施效果:传统的学科教育不适用高职学生,高职教育强调以理论知识够用为度,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案例教学法突破了传统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要求,同时解决了专业课程中知识点多但课时不足的矛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适应课程:大多数专业课程都适用案例教学,如动画设计、图形图像处理、网页设计、VB程序设计、网络技术等课程。

注意事项:高质量的案例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选编的案例要典型、实用、与时俱进。案例可以是针对一个章节,也可以是一个案例贯穿整个课程。

2.5动画演示教学法

使用目的:将计算机网络中一些抽象的原理与概念用生动的图像和动画表现出来,使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实施过程: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对课程中涉及的组织结构、工作原理和信息流程等较为抽象的概念通过 Flash 动画、多媒体课件或制作视频等形式进行演示,把采用传统方法需要20多分钟才能讲清的内容,采用动画解析后只需3―5分钟,就可以讲得更清楚和透彻,使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实施场地:在多媒体教室、理实一体化教室或机房进行。

实施效果:通过动画演示教学法,达到寓教于乐、事半功倍的效果,丰富了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

适应课程:适用所有专业课程。

注意事项:动画演示仅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方式,应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

2.6虚拟实验教学法

使用目的:弥补实验环境或实验设备不足,增强实验教学的效果。

实施过程:通过校园上的思科网络,锐捷网络模拟实验软件,以及网上实验课堂,让学生通过模拟软件及网上实验课堂先熟悉交换机和路由器的配置方法和过程,然后才让学生到实验室,在真实的交换机和路由器上进行配置实验。网络安全课程的一些实验,由于实验设备缺乏,就只能采取虚拟实验。

实施场地:在机房或专业实验实训室进行。

实施效果:一些实验内容受学校实验环境或实验设备的限制,不能在真实环境中操作,虚拟实验教学通过软件仿真,学生仍然能够学习掌握这部分实验内容。

适应课程:交换机和路由器的配置、网络安全技术等专业核心课程。

注意事项:进行虚拟实验时,应尽量减少虚拟实验环境与真实环境的差距。

3.结语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说:“每种教学方法按其本质来说都是相对辩证的,它们都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每种方法都可能有效地解决某一种问题,而解决另一些则无效,每种方法都可能有助于达到某种目的,却妨碍达到另一种目的。”

可见,机械地套用某一种教学法是很危险的,并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因为每种教学法都有其局限性,有其适用的对象、条件和范围等,只有将教学方法进行恰当选择、合理组合、正确运用,才能发挥教学方法的作用。一门课可采取多种教学法,针对各章节教学内容灵活运用,不能死板硬套,最忌通篇使用一种教学法,同时还需兼顾传统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民杰.案例教学法―理论与务实.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5.

高等教育的研究方法篇(2)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5—0001—07

1988年,美国著名的高等教育专家伯顿·克拉克所著“Perspectives on higher education—eight disciplinary and comparative views”一书的中文版《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出版,其中伯顿·克拉克指出:“没有一种研究方法能揭示一切。宽阔的论述必须是多学科的……如果我们手边没有进行这种研究的各种不同的分析观点,没有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组织理论等所提供的观察的方法,我们将不得不发明它们”。

2001年,我国著名的高等教育学者潘懋元先生主编了《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一书,指出:“高等教育学的独特的研究方法可能就是多学科研究方法”。《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和《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积极发展。特别是自2001年以来,关于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探讨日渐深入,人们普遍认为多学科研究开辟了高等教育研究的新境界,是高等教育学理论发展的重要取向。

一、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性质、内涵及特征

(一)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性质归属

关于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性质,至今尚无定论,目前有研究视角说、研究方式说、具体的研究方法说等。但是笔者认为,多学科研究在性质上应归属于方法论,原因在于:

1 从概念分析来看

关于方法体系的理解,目前一般基于以下几个层次:一是方法论层面。米尔斯认为:方法论是对方法的研究,它提供关于人们在从事研究时会做些什么的理论。方法论的性质是一般性的,通常不给研究人员提供具体步骤。方法论应该是关于方法的理论,是关于方法之所以成立的理论依据探讨,是为各种方法的具体运用以及对分析问题的方式、切入点和研究路径的总体说明和宏观指导。二是研究方式或研究路径层面。目前,人们比较公认的有两种路径,即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三是具体方法层面,即在研究过程中所采取的具体方法途径,如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自然实验与实验室实验、内容分析与文本分析、比较研究与历史研究、文献研究与实地研究。四是关于研究的规范与伦理,指研究活动中必须遵守的操作规范、规程。

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是将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等用作“武器”来分析、解读高等教育自身的现象和问题,是对各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在高等教育研究中的具体运用,以及以不同学科研究范式表述及分析高等教育问题的方式、切入点和研究路径等进行的一般性的说明,即主要阐释的是研究方法中的理论基础问题,并不是给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和方法。由此可见,就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概念分析而言,它不可能归属于方法体系中的后面三个层次,其本质特性与关于方法论的概念分析是相契合的,因此,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在性质上应属于一种方法论。

2 从多学科研究的缘起动机来看

从多学科研究在高等教育中被首次提出和运用开始,高等教育研究专家就是以方法论来看待它的。在《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一书的中文版序中,伯顿·克拉克指出:“各门社会科学及其主要的专业所开展的广泛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了解高等教育的基本工具,不管这个学科是历史学、经济学或政治学,还是其它社会科学,都给我们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方法”,译者前言中王承绪也明确指出:“在某种意义上,本书可以说是一本有关比较高等教育方法论的专著,为比较高等教育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子”。潘懋元先生对《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的评价也是:“这是一本高等教育方法论的专著,为多学科观点研究高等教育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子”。可以说,将多学科研究作为方法论符合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初创的动机。

(二)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内涵解读

高等教育的研究方法篇(3)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方法研究;技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6-0035-02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生产岗位需求为基准,以具有较高素质、精湛技艺和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为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而培养一批既有实践能力又有一定理论基础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力军。实践教学体系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内涵的核心,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的特征和培养目标的实现;同时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培养的单技能型人才已逐渐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采取各种有效的手段,保持其实践性的教学特色,逐步完善和构建适合自身快速、健康发展的、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内涵和特征

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是指高职院校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按照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相应的课程学习计划,同时借助一定的项目训练机会,有计划、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增添实验、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等教学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探索,_到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业务水平的一种教学形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突出实践的系统性、教育技术参与的技术性、内外结合的创新性、产学结合的双向性、一体化、规范化、实用性和整体优化的原则,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必须建立在职业能力和素质结构分析的基础之上,即具有职业教育特征;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应能实现校企“共赢”的合作机制,培养出适合企业需求的技术合格人员,即具有产学结合校企共建特征[2]。

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意义

(一)实践教学是创新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多偏重于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忽视了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然而面对21世纪经济增长方式逐渐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劳动市场出现就业难和招聘难问题,主要体现在大量的高效毕业生缺乏灵活性和岗位技能。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是使学生在多机会、多层次的实训中,培养自身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以及创新精神,提升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为社会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服务性人才[3]。

(二)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特征的体现

职业教育在课程的设置和知识体系上都与岗位职业和技术能力有关系,所以实践教育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时职业教育在实习的内容、形式和所占的课程比例上更加丰富多样,更加投入,更加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

(三)实践教学是评价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标准

学校培养人才是为社会服务的,学生质量的高低是由其岗位适应性和职业技能的发挥程度决定的,是由企业评判的。学生要想取得较高的评价,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应始终贯彻实践教学,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化教学中,让学生尽早地适应就业的环境。高等职业教育之所以能脱颖而出,原因在于其学生质量的社会认同度较高,实践教学体系完善,专业特色突出。

三、现阶段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存在的困难

(一)硬件支撑和软件建设同步性差

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涉及硬件和软件建设两个方面,其中硬件设施是实践教学的支撑,软件建设是实践教学的内涵。许多高等职业院校在开展实践教学的时候,往往在硬件开发层面较突出特色,可以为教学的开展提供对应的设施和场地环境,但是缺少与之匹配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实例,通常不能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致使实践教学体系先进内涵的缺失,严重影响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不完善

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种类多、参与人数比例大、时空和内容的差距较大,特别地实践教学的课程实训、岗位实习等教学环节多样化,导致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呈现出随意性、复杂性和多变性,再加之长期以来高等教育多是重理论学习而轻实践训练。所以要形成一个统一的质量监控体系和独立的评价体系难度很大,所以致使许多高等职业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难以形成。

(三)构建目标模糊,实训基地缺乏特色

现阶段各高校采取的是“广散网”的形式,脱离社会岗位的需求,花费大量的资金建设较多的实训基地,忽略了高职院校的特色发展,这种实践教学的方式不仅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专业和综合职业技能,反而会导致一些学生养成了学而不精,学而不专的不良习惯,给学生心理造成“全能”的错觉,影响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发展。

四、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方法的探究

(一)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1.实践教学素质目标。为使学生更好的适应复杂多变的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必须将职业素质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实践于理论的教学中,基于此,要求各高等院校将在实践教学的内容中设置合作能力、公关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非技术性的职业素质教育的课程教育,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导向,实现学生发展的可持续性。

2.实践教学技能目标。开展包括课程实习、毕业设计、专业调研和第二课堂活动等专业实践,在课程实习和毕业设计方面秉承“学生自主选题、选择指导老师”和“课题与市场接轨”的原则,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自主能力;同时高校应注意学生技能的培养,注重理论知识与社会应用市场的交叉和融合,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工作适应能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实现“现代化”教学技能目标的制定。

(二)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体,以实践活动为主线,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传统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安排主要集中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个阶段,往往忽略了课程之间知识与技能的内在联系,导致专业课教学脱离岗位需求,缺乏针对性。根据培养目标现将教学课程分成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技能类实训课程: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岗位实践课程的内容,重点训练学生的通用职业能力,帮助和指导学生以较高的标准实现企业未来的岗位要求,同时让企业充分是了解学生的能力;②职业能力类型课程:通过预先安排适应若干个职业岗位需求的学习模块,结合学生工作的未来发展空间,进行多样化创新项目课程的开发,安排面向职业岗位的定岗实践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开拓学生的探索空间。

(三)以实纲为依据,以实践教学成绩为标准,构建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标准必须要紧扣教学目标,与职业资格鉴定接轨,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和实训项目的基本要求,以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率为评价的依据,将考核的重点放在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考核和评价上,通过与学生座谈、用人单位对队才使用意见的反馈、学生处理问题的方法总结和老师对学生的评价等一系列的方法,综合进行最终的考核评价,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要通过实践教学来体现,要建好实践教学体系,采用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模式,结合校企合作项目,通过从科研机构、事业单位对口专业引进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人员等做兼职教师,充实教师队伍;改善队伍结构。

参考文献:

高等教育的研究方法篇(4)

中图分类号:G807.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4-0540-03

Research on the Designing Methods of the Standard System of Basketball Teaching Materials in

P.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 Qian1, WU Aili1, XU Bo2

(1. Hunan Institute of Business, 410205, China;2.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After researching the design of the standard system of college basketball teaching materials,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of P.E. college basketball textbook is fixed on. Therefore, the designing methods of the standard system of basketball teaching materials in P.E. colleges are constructed with the method of hierarchy analysis.

Key words: P.E. colleges; basketball textbook; standard system; design

教材是构成教学过程最重要的基本要素之一,它不仅是知识的源泉,也是教学的手段。尤其在使学生自主的掌握知识,授予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学习方法等方面,教材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现代高等体育院校担负着21世纪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和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本研究对高等体育院校篮球教材知识结构的设计,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高等体育院校篮球教材标准体系优化设计方法。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

2结果与分析

2.1加强对高等体育院校篮球教材标准体系的优化的探索

每一种教材都是按照学科自身的发展以及客观需要而产生的,但各部分教学内容的详略应按照一定的标准体系来进行设计和安排,不同的标准体系将形成不同的教材知识结构。高等体育院校篮球教材要想适应对现代体育科技人才的培养,符合高等体育院校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适合高等体育院校篮球课教学特点和规律,其知识结构的建立必须具有科学的标准体系,并在此标准体系下建立高等体育院校篮球教材的最优知识结构。

现时高等体育院校篮球教材的教学内容过分强调自身结构的完备性和严密性,正是由于这种追求,使得高等体育院校篮球教材的教学内容与知识结构多年来没有什么变化,这种僵化了的知识结构已经根本不适应现代高等体育院校教育的需要。我们认为高等体育院校篮球教材应在不断打破旧知识结构体系的情况下,形成一种动态知识结构体系,不断适应高等体育院校篮球教育发展的需要。当然,高等体育院校篮球课作为专业基础课有它相对独立和稳定的一面,但十几年依然如故的局面是应该被打破的。

2.1.1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现有的课程体系存在着结构性的缺陷

主要表现为在课程结构层次的配置上,基础狭窄,呈现出一般基础薄弱,专业基础过窄的状态;在课程结构要素的配置上,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的课程体系具有以下特征:1) 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重实践轻理论;2) 在术与学的关系上,重术轻学;3) 在学科与学科的关系上,重自然科学,重思想教育轻社会科学;4) 在术科与术科的关系上,重传统的竞技运动项目轻非竞技类的体育技能;5) 在知识与能力上,重知识传习轻能力培养;5) 在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上,重直接经验轻间接经验;6) 在深度与广度的关系上,重深度轻广度;7) 在必修与选修的关系上,重必修轻选修。

2.1.2我国高等体育院校课程结构存在的缺陷原因

1) 长期在计划经济条封闭式办学,人才培养不经过劳动市场供求规律的调节,致使课程与社会需要脱节;2) 对培养人才的专业知识(能力)结构缺乏了解,致使专业对课程的制约功能衰减;3) 对体育功能的片面认识,造成课程结构的失衡。

2.2确定高等体育院校篮球教材知识结构设计的标准体系

高等体育院校篮球教材的教学内容中每一单元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都不止一个,根据篮球专业课理论原理、国家审定的“高等体育院校篮球课程教学大纲”及高等体育院校篮球课教学的特点和规律,我们对高等体育院校篮球教材各单元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进行了归纳,并把这些目标进行分解,确定了高等体育院校篮球教材知识结构设计的标准体系(图1)。

图1篮球教材知识结构设计的标准体系说明:A(高等体育院校篮球教材知识结构);B1(篮球理论与方法);B2(篮球应用的方法论);B3(与其它课程的横向联系);C1(篮球理论的基本概念);C2(篮球理论教学与训练的系统性);C3(篮球技、战术应用方法);C4(应用分支的需要);C5(与其它学科的联系);C6(适应现代体育科技发展)。

所确定的高等体育院校篮球教材知识结构设计标准体系分三个层次,其中A层是总目标层:B层是次级层,在这一层中列出了构建高等体育院校篮球教材知识结构的三个次级目标B1,B2,B3;C层为基本目标层,在这一层中我们列出了用于反映三个构建次级目标的基本目标六个,它们是C1,C2,C3,C4,C5,C6。

2.3教材知识结构的优化设计方法

2.2.1基本目标重要性排序权重的计算

根据所确定的高等体育院校篮球教材知识结构设计的标准体系(图1),我们以A层为目标层,以B层为准则层,以C层为方案层,运用三层次的层次分析法,可确定出高等体育院校篮球教材知识结构设计中,(图1)的C层六个基本目标对教材知识结构设计影响的重要程序排序权重向量W=(W1,W2,……,W6)T。这一排序权重向量中各个分量的取值即为(图1)方案层六个基本目标的重要性排序权重,每个基本目标所获排序权重的大小,标志着该基本目标在教材知识结构设计中的相对重要程度。

在进行(图1)层次分析时,各层次间的比较判断矩阵是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来建立的,其标度方法采用9标度法,调查对象为高等体育院校篮球教师。问卷的形式可采用信函调查及走访凋查等形式。

2.2.2教材各单元内容详略的优化设计方法

把要进行知识结构设计的教材内容分成M个单元,依次记为Q1,Q2,……,QM。用Xil,Xi2,……,Xi6表示Qi(i=l,2,……,6)单元对六个基本目标C1,C2,……,C6应达到的满足程度,该满足程度采用5个标度法进行标度,并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来确定标度值,问卷调查中专家为高等体育院校篮球教师,请他们根据5标度方法就教材内容的每个单元对基本目标1,C2 ……,C6应达到的满足进行标度,最后通过取算术平均值的方法确定Xil,Xi2,……,Xi6(i=1,2,m)的取值。

根据所确定的Xil,Xi2,……,Xi6(i=l,2,……,6)的取值及六个基本目标的重要性排序权重,最后运用公式:

yi=Σ6K=1WkXiki=1,2 ……,M(1)

来确定教材中每个单元教学内容设计详略的标度值,该标度值为5标度制,人们应根据该标度值的大小,对教材中各单元教学内容的详略进行设计,使整个教材的知识结构设计到优化,符合教材知识结构设计目标准则体系的要求。

2.4应用案例分析

高等体育院校篮球通用教材教学的知识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把教材的教学内容分为16元,它们依次是:1) 篮球运动发展概述;2) 篮球移动技术:3) 篮球传接球技术;4) 篮球投篮技术;5) 篮球运球与突破技术;6) 篮板球技术;7) 篮球技术教学训练原理;8) 篮球基础配合;9) 快攻战术与防守战术;10) 人盯人防守战术与进攻人盯人防守战术;11) 区域联防与进攻区域联防;12) 区域紧逼人盯人防守战术与进攻区域紧逼人盯人防守战术;13) 综合防守战术与进攻综合防守战术;14) 篮球战术教学训练原理;15) 篮球比赛的指导工作;16) 篮球运动选材。我们聘请5名专家进行问卷调查,根据问卷调查结果,通过三层次的层次分析运算,确定出六个基本目标的重要性排序权重(表1)。

表1六个基本目标的重要性排序权重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确定出教材内容的16个单元分别对六个基本目标应达到的满意程度标度值(5标度制)(表2)。

表2各单元对六个基本目标应达到的满足程度标度值

根据所确定的六个基本目标的重要性排序权重,我们建立了高等体育院校篮球结构设计的公式:

把(表2)中的满意程度标度值代入公式(2),经计算得到高等体育院校篮球教材16单元的知识结构设计标度值。

表316个单元的知识结构设计标度值(5标度制)

由(表3)中16个单元知识结构设计标度值的大小可见,教材内容中16个单元的重要性由大到小的排序结果为:(8)、(4)、(14)、(7)、(11)、(3)、(16)、(5)、(2)、(1)、(10)、(9)、(6)、(15)、(13)、(12)。其中(8)、(4)、(14)、(7)、(11)、(3)、(16)、(5)是重要的几个单元,在这8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上要尽可能的详细,分配给充足的教学时数,而(2)、(1)、(10)、(9)、(6)5个单元相对与前8个单元的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就差一些,因此,这5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要尽可能地精练,学时分配要紧缩;(15)、(13)、(12)3个单的教学内容相对其它单元的重要性程度最低,这3个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要尽可能地简略,尽可能节省教学时数给其它单元或引入应用性强的新教学内容。在16个单元教学内容的设上,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各单位教学内容的重要性程度排序结果,另一方面在各单元教学内的具体设计时要参考(表2)中各个单元对六个单元目标应达到的满足程度标度值,并根据这些标度值对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具体设计。

3结论

1) 注重教材的应用性研究,使教材的内容与高等体育院校教学实际联系,体现高等体育院校篮球教材的特色,适应对现代高等体育院校人才培养的需要。2) 教材的横向性联系,使教材的内容向后续学科,相邻学科及其它学科进行组合渗透,真正发挥高等体育院校篮球教学的作用。3) 压缩传统教材中经典内容所占有的内容,彻底解决多年来教材内容量大与教学时数少,理论部分内容量大与应用部分内容量小的矛盾,使教师能正常地组织课堂教学,学生所学有所用。

参考文献:

[1] 范印哲.大学教学与教材概论[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 许博.对体育学院专下参通用篮球教材进行分析及评估方法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7(4).

[3] 陈会英.综合评定法的改进与应用[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1996.

[4] 高锦歧.论教材工作要适应高教改革和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1995,6.

[5] 任海.对我国高等体育院校课程结构合理性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7.第30卷

高等教育的研究方法篇(5)

一、“互联网+”在高等职业院校的应用现状

为了使培养的学生具备企业所要求的职业能力,各个高职院校都进行了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校外实践基地主要是与企业合作,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和轮岗的实训,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掌握岗位所需的技能。在某种程度上确实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下面就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进行说明。

一是过分强调到企业轮岗和顶岗实践,时间短,忽略了基本职业技能的培养。尽管到企业实践,进行岗位实训是一种快速获得专业职业能力的手段,但是时间有限,学生学到的是表面的能力,而没有真正掌握。

二是模拟实践基地无法实现它的社会价值。校内实践基地的建立需要大量的投入。即使一个模拟软件也需要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的投入,如果只是用于教学的模拟和演示,就会使它的现金价值大打折扣。远没有充分发挥其用于科研、培训和服务于社会的作用,更没有实现其社会价值,从而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三是模拟实践基地的建立在互联网及电子商务发展的初期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日渐成熟和普及,这种模拟型的实训基地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在学校学习期间,学生更需要真实的训练环境来提高职业技能。

目前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对学生职业实践技能的培养采取的都是校内和校外实践基地相结合的方式,这种方式由于存在上述缺点,所以,寻求新的实践技能培养的手段和方式势在必行。

二、OTO创业实践基地

“互联网+”概念的提出赋予了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实践技能教学新的内涵,探索并构建新的实践平台,使学生能够真实地进行专业技能实践的要求,被越来越多的院校和企业所关注。于是,搭建创业实践平台,实现在校生真实企业化运营的校企合作的创新实践技能模式应运而生。下面就以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为例,探讨建立“互联网+”的新模式―――OTO创业实践基地。

OTO创业实践基地旨在解决目前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弱,且缺乏实习真实实践项目的问题,由企业与合作院校共同打造全真实训环境。引导学生以业务需求为导向搭建团队构架,开展在校生创业就业实践。它根据实际工作环境和运营需求,组建项目团队,以公司化的方式运作,服务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OTO创业实践基地使学生能够在校内参与全真的企业实训,感受企业的工作氛围,实现在校“顶岗实习”,零距离地进行创业实践,掌握跨入社会创业、就业所需的各项技能,成为“一专多能”的高端应用型人才。OTO创业实践基地还可以通过企业化运作,提供勤工俭学工作岗位,开展创业就业技能竞赛,帮助学生进行校内创业实践。

OTO创业实践基地运营期间,学校负责组织引导学生参与,搭建满足电子商务创业实践实训基地正常运营的场景,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对电子商务创业实践实训基地在校内的正常运营负责。合作企业主要负责免费提供运营所需要的样品展示,企业实训资源对接,绩效考核、培训等支持,解决电子商务创业实践实训基地成员从进到出的体系配套支持,以及对学校、学生相关奖励机制的设置。

三、OTO创业实践基地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OTO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模式可以很好地弥补以往基地的不足。该基地建成后,可结合毕业生就业方向及就业岗位需要,形成全方位、综合性、应用广泛的电子商务实践实训平台,拓宽学员实训的范围及深度,以帮助学员广泛就业,并提升就业岗位质量和层次,同时也能满足传统行业进行电子商务的需要。

(一)满足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的全面需求

OTO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是以实践教学和创业实践为核心,涵盖认知实践、验证实践、应用实践几个层次,基地建设的平台是真实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满足了学生从购物到网店运营各个环节的实训要求。该基地以真实的情景为学生提供了网上购物、网店搭建、店铺装修、商品管理、营销推广等实训功能模块,满足电子商务专业职业技能实践教学的全面需求。

(二)为学生创业提供良好平台

企业为学生创业提供货源支持、创业指导,并举办“百企联盟千校创业训练营”等公益项目,形成一个稳定的实训和创业就业网站,为工学结合、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三)培养适合当地企业需求的人才

基地的建设,可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对经贸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当地电商企业所需求的人才,引入中国互联网协会、百度的培训项目,提高本校学生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的专项技能能力,服务区域经济。

高等教育的研究方法篇(6)

中国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创建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更具有它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一方面根基于高等教育行动者对高等教育理论发展的理性诉求,另一方面源于高等教育研究者自觉的学科意识、充实的理论储备和长期的高等教育实践。可以说,中国的高等教育学是本土自我生成的,走的是一条中国式的学科发展道路。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以厦门大学潘懋元教授为代表的中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创始人一直勤耕于高等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潜心于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从而使该学科的分支学科不断增多,高等教育研究领域逐步向纵深拓展,学科理论日益丰富和成熟。但不可否认,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不够成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快速发展。

作为科学研究的根本,研究方法科学与否直接关系着具体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影响着科研结论的客观性与科学性。实践反复证明,科学研究依赖于研究方法的改进,研究方法每前进一步,科学研究也往往会提高一个台阶。因此,对研究方法本身进行探索,总结和形成科学的研究方法,是任何一门学科发展的基本任务和必然选择。高等教育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理性实践活动,因此如果不在研究方法上作深入的探索,形成和引入先进的研究方法,解决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如何相结合的问题,那么高等教育研究就难以取得人们所期待的那种效果。目前,可查阅到的国内出版的各类教育研究方法著作和教材已有近20部。然而,多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界对高等教育研究方法探索还很不够,对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缺乏深刻的认识,以致高等教育研究实践中主观主义和经验主义盛行。高等教育研究方法之研究的缺失,不仅影响到了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发展,同时也使高等教育研究经常滞后于高等教育实践改革。

为了改变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方法滞后的尴尬局面,提升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品格,促进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进而提升高等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潘懋元先生在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探究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设想。受中国高等教育学学会委托,由潘先生统一规划和设计、王洪才教授和陆根书教授联合撰写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正是这种设想的产物。作为国内第一部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专著与研究生教材,此书正在由高等教育出版社资助出版。作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博士生,我能在正式出版之前拜读此书实感荣幸。该著作虽然标示为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学用书,但它无疑也是一部值得高等教育学博士研究生研读的好书。

高等教育的研究方法篇(7)

现代科学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迫切需要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现代高等教育也不例外。近年来,学界对高等教育的多学科研究逐渐增多,但对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内涵、基础、原则等基本问题仍然认识模糊。对于什么是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在相关的两本代表性著作——伯顿克拉克教授主编的《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与潘懋元教授主编的《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中均找不到相应的定义。伯顿克拉克教授和潘懋元教授分别组织专家从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系统科学、文化学等角度对高等教育的不同侧面展开分散研究,以论文集的形式出版成书,所得成果是一个多质性的结论,尚未对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对方法论认识的含混不清阻碍了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进程,妨碍了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科学结论的获得。推动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快速发展,厘清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内涵、原则等基本问题必要且迫切。

一、 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内涵

伯顿克拉克认为,没有一种研究方法能揭示一切,在探索高等教育复杂现实的过程中,求助于若干关系相近的学科和它们所提出与运用的一些观点有很大好处。潘懋元教授也认为,从某一门学科的观点考察高等教育,只能看到高等教育的一个侧面,只有把多门学科观点的研究成果综合起来,比较分析,才能获得比较全面的认识。然而,开展多学科研究,首先必须弄清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概念和内涵。正如韦伯所言:“对概念的入门性讨论尽管难免会显得抽象,并因而给人以远离现实之感,但却几乎是不能省略的。”

就本质而言,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是指高等教育研究者或其他学科的研究者运用高等教育学之外的学科理论和方法对高等教育问题与现象、改革与发展、完善与趋势的研究。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包括以下3方面的内涵:

(一) 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是对高等教育的研究

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对象是高等教育而不是其他学科或领域,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仅是研究高等教育的方法凭借。运用多学科理论和方法研究高等教育,目的是为了从新的视角、维度来考察、分析和认识高等教育,认清问题和现象的来龙去脉,逼近高等教育的本质,从而更好地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弊端和困惑。

(二) 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是相对于高等教育学研究方法的其他学科方法的研究

高等教育学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承袭并光大了教育学的传统研究方法,形成了凸显高等教育特色的调查、实验、访问、演绎等方法。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不再是运用高等教育学研究方法开展的研究,而是运用与其不同的别的学科方法进行的研究。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深深地打上了异己学科的方法论烙印,与高等教育学研究方法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对比。

(三) 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是对高等教育同一问题运用两门以上学科方法进行的研究

中国古语曰:一人为单,二人为从,三人为众。按照汉语习惯,两个以上才能称“多”。既然是高等教育的多学科研究,那么涉及的学科至少应在两门以上。如果仅仅运用一门异己学科的理论分析高等教育问题,方法上只能叫做单一学科视域的观照研究,不能叫做多学科研究;如果运用两门异己学科理论分析同一高等教育问题,方法上只能叫做不同学科视域的比较研究,也不能叫做多学科研究;如果运用两门异己学科理论分析不同的高等教育问题,方法上只能叫做不同学科视域的高等教育观点展示,更不能叫做多学科研究。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应是针对高等教育的同一问题,运用3门及以上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的专门研究。

二、 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基础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以及高等教育内部在职人员和在读学生队伍的日益壮大,高等教育外部熟知和关注高等

教育发展的公众也日益增多。然而,无论内部学者还是外部人士,并非每个人都能开展高等教育的多学科研究。从事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研究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研究基础:既要懂得高等教育,又要通晓所运用的学科。

(一) 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基础

高等教育学以“高深专门知识的教与学”为逻辑起点,是关于高等教育目的、原则、规律、途径、专业、课程、教学、科研、教师、学生等方面的系统化学问,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开展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研究者必须具备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基础。只有掌握了高等教育学的学科知识,研究者才能明晰高等教育专业和专业教育的内涵、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选择,才能把握大学生的特点和教师的作用、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才能认清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等。否则,高等教育的多学科研究就会在高等教育“教与学”的基本论述上飘忽不定,犯下低级可笑的错误,影响正确研究结论的推导。

(二) 高等教育哲学的理论基础

哲学是对“是什么”、“为什么”和“怎样做”等基本问题的系统思考,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体系。高等教育哲学是关于高等教育本质、渊源和发展的学识与理论,是对高等教育本真和走向的追问与剖析。研究者开展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应懂得高等教育,具有较为深厚的高等教育哲学修养,能够对高等教育的基本问题作深入思考。哲学使人智慧而深邃,对高等教育哲学的把握程度决定着研究者的思考方向,影响着研究者的研究前景。然而,与国外相比,我国现代高等教育起步较晚,仅有百余年历史,高等教育哲学的观念还未深入人心,学习和研究高等教育哲学的学者和管理者还较少,具备良好高等教育哲学理论基础的学者和管理者更少。以大学校长为例,我国高校领导的学科背景相对单一,且多为理工科。根据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席酉民教授等2002年对我国高校校长的调查统计显示,我国大学校长中理工科出身的高达65%。由于大多缺乏人文社科教育,没有进行过专门的高等教育理论学习,我国高校领导普遍存在着高等教育哲学素养不足的缺憾,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治理大学的思维、眼光和行为。从事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研究者亦是如此,只有主动加强高等教育哲学修养,才能弥补这一学识缺憾。

(三) 高等教育学之外的学科理论与方法基础

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是运用高等教育学之外的学科理论和方法进行的研究,所以,研究者在懂得高等教育的基础上,还必须要全面而深刻地了解和把握研究工具——高等教育学之外的学科理论与方法。这种“全面而深刻地了解和把握”不仅仅指学习和了解一种理论及方法的内容与应用,而且包括学习和了解这一理论及方法产生的背景与渊源、跟其他理论及方法的区别与联系、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地位与作用、自身的优势与存在的局限等。只有“全面而深刻地了解和把握”研究工具,研究者才能准确运用这一工具,既不夸大其辞,艰涩隐晦,也不贬低其功,蜻蜓点水,而做到收发有度,恰到好处。不同学者从单个或者多个学科观点出发分别对高等教育进行的研究为后期的集体研究和整合研究奠定了基础, 其研究目的在于应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解读高等教育自身存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一个人很难对自己学科专业之外的其他及其以上学科理论和方法有较为深透的把握,这就增加了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难度。如果研究者对学科理论和方法“只知皮毛”就运用其开展研究,难免有疏漏和欠妥之处,这也正是当前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深化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研究者亟须加强兼修和稳固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基础。

三、 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原则

每门学科、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功能和视野,衍生出内在的逻辑和机理,形成一定的思维习惯和判断定式。在多学科共同研究高等教育的过程中,所用学科的特长和偏见势必杂糅相陈,良莠并见。因此,开展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研究者需要遵循内外一致、互促共进的系列原则。

(一) 外观与内省相结合的原则

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是研究者运用高等教育学之外的学科理论和方法对高等教育现象和问题的观察与透视,是学者站在局外对局内情况的瞭望与评点。这种局外观察既有居高临下、旁观者清的优势,也可能存在不明内里、妄言乱语的偏颇。高等教育是社会大系统的子系统,的确需要从社会大系统发展的视角来审视高等教育的问题和走向。然而,高等教育作为社会系统的子系统,又具有自身个体的特殊性,在产生、形成和成长过程中造就了自我特质,这种特质需要遵从、维护、适应和推动,否则,高等教育的生命力将会被逐渐扼杀。从科学开展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出发,研究者必须遵循外观与内省相结合的原则。研究中,研究者既要从异己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出发考察高等教育的现象与问题,又要遵循高等教育的特质,从高等教育自身的积淀、生存、瓶颈和突破出发,审慎思考高等教育现象和问题的发展方向和解决之道。

(二) 现象与规律相结合的原则

高等教育的研究方法篇(8)

 

现代科学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迫切需要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现代高等教育也不例外。近年来,学界对高等教育的多学科研究逐渐增多,但对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内涵、基础、原则等基本问题仍然认识模糊。对于什么是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在相关的两本代表性著作——伯顿•克拉克教授主编的《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与潘懋元教授主编的《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中均找不到相应的定义。伯顿•克拉克教授和潘懋元教授分别组织专家从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系统科学、文化学等角度对高等教育的不同侧面展开分散研究,以论文集的形式出版成书,所得成果是一个多质性的结论,尚未对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对方法论认识的含混不清阻碍了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进程,妨碍了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科学结论的获得。推动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快速发展,厘清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内涵、原则等基本问题必要且迫切。 

一、 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内涵 

伯顿•克拉克认为,没有一种研究方法能揭示一切,在探索高等教育复杂现实的过程中,求助于若干关系相近的学科和它们所提出与运用的一些观点有很大好处。潘懋元教授也认为,从某一门学科的观点考察高等教育,只能看到高等教育的一个侧面,只有把多门学科观点的研究成果综合起来,比较分析,才能获得比较全面的认识。然而,开展多学科研究,首先必须弄清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概念和内涵。正如韦伯所言:“对概念的入门性讨论尽管难免会显得抽象,并因而给人以远离现实之感,但却几乎是不能省略的。”

就本质而言,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是指高等教育研究者或其他学科的研究者运用高等教育学之外的学科理论和方法对高等教育问题与现象、改革与发展、完善与趋势的研究。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包括以下3方面的内涵: 

(一) 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是对高等教育的研究 

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对象是高等教育而不是其他学科或领域,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仅是研究高等教育的方法凭借。运用多学科理论和方法研究高等教育,目的是为了从新的视角、维度来考察、分析和认识高等教育,认清问题和现象的来龙去脉,逼近高等教育的本质,从而更好地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弊端和困惑。 

(二) 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是相对于高等教育学研究方法的其他学科方法的研究 

高等教育学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承袭并光大了教育学的传统研究方法,形成了凸显高等教育特色的调查、实验、访问、演绎等方法。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不再是运用高等教育学研究方法开展的研究,而是运用与其不同的别的学科方法进行的研究。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深深地打上了异己学科的方法论烙印,与高等教育学研究方法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对比。 

(三) 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是对高等教育同一问题运用两门以上学科方法进行的研究 

中国古语曰:一人为单,二人为从,三人为众。按照汉语习惯,两个以上才能称“多”。既然是高等教育的多学科研究,那么涉及的学科至少应在两门以上。如果仅仅运用一门异己学科的理论分析高等教育问题,方法上只能叫做单一学科视域的观照研究,不能叫做多学科研究;如果运用两门异己学科理论分析同一高等教育问题,方法上只能叫做不同学科视域的比较研究,也不能叫做多学科研究;如果运用两门异己学科理论分析不同的高等教育问题,方法上只能叫做不同学科视域的高等教育观点展示,更不能叫做多学科研究。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应是针对高等教育的同一问题,运用3门及以上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的专门研究。 

二、 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基础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以及高等教育内部在职人员和在读学生队伍的日益壮大,高等教育外部熟知和关注高等

教育发展的公众也日益增多。然而,无论内部学者还是外部人士,并非每个人都能开展高等教育的多学科研究。从事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研究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研究基础:既要懂得高等教育,又要通晓所运用的学科。 

(一) 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基础 

高等教育学以“高深专门知识的教与学”为逻辑起点,是关于高等教育目的、原则、规律、途径、专业、课程、教学、科研、教师、学生等方面的系统化学问,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开展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研究者必须具备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基础。只有掌握了高等教育学的学科知识,研究者才能明晰高等教育专业和专业教育的内涵、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选择,才能把握大学生的特点和教师的作用、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才能认清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等。否则,高等教育的多学科研究就会在高等教育“教与学”的基本论述上飘忽不定,犯下低级可笑的错误,影响正确研究结论的推导。 

(二) 高等教育哲学的理论基础 

哲学是对“是什么”、“为什么”和“怎样做”等基本问题的系统思考,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体系。高等教育哲学是关于高等教育本质、渊源和发展的学识与理论,是对高等教育本真和走向的追问与剖析。研究者开展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应懂得高等教育,具有较为深厚的高等教育哲学修养,能够对高等教育的基本问题作深入思考。哲学使人智慧而深邃,对高等教育哲学的把握程度决定着研究者的思考方向,影响着研究者的研究前景。然而,与国外相比,我国现代高等教育起步较晚,仅有百余年历史,高等教育哲学的观念还未深入人心,学习和研究高等教育哲学的学者和管理者还较少,具备良好高等教育哲学理论基础的学者和管理者更少。以大学校长为例,我国高校领导的学科背景相对单一,且多为理工科。根据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席酉民教授等2002年对我国高校校长的调查统计显示,我国大学校长中理工科出身的高达65%。由于大多缺乏人文社科教育,没有进行过专门的高等教育理论学习,我国高校领导普遍存在着高等教育哲学素养不足的缺憾,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治理大学的思维、眼光和行为。从事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研究者亦是如此,只有主动加强高等教育哲学修养,才能弥补这一学识缺憾。

(三) 高等教育学之外的学科理论与方法基础 

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是运用高等教育学之外的学科理论和方法进行的研究,所以,研究者在懂得高等教育的基础上,还必须要全面而深刻地了解和把握研究工具——高等教育学之外的学科理论与方法。这种“全面而深刻地了解和把握”不仅仅指学习和了解一种理论及方法的内容与应用,而且包括学习和了解这一理论及方法产生的背景与渊源、跟其他理论及方法的区别与联系、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地位与作用、自身的优势与存在的局限等。只有“全面而深刻地了解和把握”研究工具,研究者才能准确运用这一工具,既不夸大其辞,艰涩隐晦,也不贬低其功,蜻蜓点水,而做到收发有度,恰到好处。不同学者从单个或者多个学科观点出发分别对高等教育进行的研究为后期的集体研究和整合研究奠定了基础, 其研究目的在于应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解读高等教育自身存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一个人很难对自己学科专业之外的其他及其以上学科理论和方法有较为深透的把握,这就增加了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难度。如果研究者对学科理论和方法“只知皮毛”就运用其开展研究,难免有疏漏和欠妥之处,这也正是当前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深化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研究者亟须加强兼修和稳固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基础。 

三、 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原则 

每门学科、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功能和视野,衍生出内在的逻辑和机理,形成一定的思维习惯和判断定式。在多学科共同研究高等教育的过程中,所用学科的特长和偏见势必杂糅相陈,良莠并见。因此,开展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研究者需要遵循内外一致、互促共进的系列原则。 

(一) 外观与内省相结合的原则 

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是研究者运用高等教育学之外的学科理论和方法对高等教育现象和问题的观察与透视,是学者站在局外对局内情况的瞭望与评点。这种局外观察既有居高临下、旁观者清的优势,也可能存在不明内里、妄言乱语的偏颇。高等教育是社会大系统的子系统,的确需要从社会大系统发展的视角来审视高等教育的问题和走向。然而,高等教育作为社会系统的子系统,又具有自身个体的特殊性,在产生、形成和成长过程中造就了自我特质,这种特质需要遵从、维护、适应和推动,否则,高等教育的生命力将会被逐渐扼杀。从科学开展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出发,研究者必须遵循外观与内省相结合的原则。研究中,研究者既要从异

己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出发考察高等教育的现象与问题,又要遵循高等教育的特质,从高等教育自身的积淀、生存、瓶颈和突破出发,审慎思考高等教育现象和问题的发展方向和解决之道。 

(二) 现象与规律相结合的原则 

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研究者一般都有较广的知识面,深谙多门学科,但在精深程度上往往钻研不够。运用多学科理论和方法对高等教育进行研究,研究者大多是就现象论现象,就问题论问题,很难深入其里。由于只看到局部和表象,研究者极容易按照所用学科的思维习惯和定势对现象下结论、判趋势,从而陷入与高等教育长远发展相悖的泥潭。开展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研究者要遵循现象与规律相结合的原则。高等教育规律有很多,通常可以将其分为外适规律、个适规律和内适规律3类。外适规律是指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人口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个适规律是指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内适规律则是指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自身文化、结构、功能、要素等的发展。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研究者一定要认真学习和研究高等教育规律,将高等教育现象与高等教育规律有机结合,才能确保研究结论的正确性。 

高等教育的研究方法篇(9)

现代科学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迫切需要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现代高等教育也不例外。近年来,学界对高等教育的多学科研究逐渐增多,但对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内涵、基础、原则等基本问题仍然认识模糊。对于什么是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在相关的两本代表性著作——伯顿•克拉克教授主编的《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与潘懋元教授主编的《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中均找不到相应的定义。伯顿•克拉克教授和潘懋元教授分别组织专家从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系统科学、文化学等角度对高等教育的不同侧面展开分散研究,以论文集的形式出版成书,所得成果是一个多质性的结论,尚未对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对方法论认识的含混不清阻碍了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进程,妨碍了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科学结论的获得。推动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快速发展,厘清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内涵、原则等基本问题必要且迫切。

一、 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内涵

伯顿•克拉克认为,没有一种研究方法能揭示一切,在探索高等教育复杂现实的过程中,求助于若干关系相近的学科和它们所提出与运用的一些观点有很大好处。潘懋元教授也认为,从某一门学科的观点考察高等教育,只能看到高等教育的一个侧面,只有把多门学科观点的研究成果综合起来,比较分析,才能获得比较全面的认识。然而,开展多学科研究,首先必须弄清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概念和内涵。正如韦伯所言:“对概念的入门性讨论尽管难免会显得抽象,并因而给人以远离现实之感,但却几乎是不能省略的。”

就本质而言,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是指高等教育研究者或其他学科的研究者运用高等教育学之外的学科理论和方法对高等教育问题与现象、改革与发展、完善与趋势的研究。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包括以下3方面的内涵:

(一) 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是对高等教育的研究

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对象是高等教育而不是其他学科或领域,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仅是研究高等教育的方法凭借。运用多学科理论和方法研究高等教育,目的是为了从新的视角、维度来考察、分析和认识高等教育,认清问题和现象的来龙去脉,逼近高等教育的本质,从而更好地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弊端和困惑。

(二) 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是相对于高等教育学研究方法的其他学科方法的研究

高等教育学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承袭并光大了教育学的传统研究方法,形成了凸显高等教育特色的调查、实验、访问、演绎等方法。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不再是运用高等教育学研究方法开展的研究,而是运用与其不同的别的学科方法进行的研究。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深深地打上了异己学科的方法论烙印,与高等教育学研究方法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对比。

(三) 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是对高等教育同一问题运用两门以上学科方法进行的研究

中国古语曰:一人为单,二人为从,三人为众。按照汉语习惯,两个以上才能称“多”。既然是高等教育的多学科研究,那么涉及的学科至少应在两门以上。如果仅仅运用一门异己学科的理论分析高等教育问题,方法上只能叫做单一学科视域的观照研究,不能叫做多学科研究;如果运用两门异己学科理论分析同一高等教育问题,方法上只能叫做不同学科视域的比较研究,也不能叫做多学科研究;如果运用两门异己学科理论分析不同的高等教育问题,方法上只能叫做不同学科视域的高等教育观点展示,更不能叫做多学科研究。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应是针对高等教育的同一问题,运用3门及以上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的专门研究。

二、 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基础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以及高等教育内部在职人员和在读学生队伍的日益壮大,高等教育外部熟知和关注高等

教育发展的公众也日益增多。然而,无论内部学者还是外部人士,并非每个人都能开展高等教育的多学科研究。从事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研究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研究基础:既要懂得高等教育,又要通晓所运用的学科。

(一) 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基础

高等教育学以“高深专门知识的教与学”为逻辑起点,是关于高等教育目的、原则、规律、途径、专业、课程、教学、科研、教师、学生等方面的系统化学问,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开展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研究者必须具备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基础。只有掌握了高等教育学的学科知识,研究者才能明晰高等教育专业和专业教育的内涵、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选择,才能把握大学生的特点和教师的作用、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才能认清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等。否则,高等教育的多学科研究就会在高等教育“教与学”的基本论述上飘忽不定,犯下低级可笑的错误,影响正确研究结论的推导。

(二) 高等教育哲学的理论基础

哲学是对“是什么”、“为什么”和“怎样做”等基本问题的系统思考,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体系。高等教育哲学是关于高等教育本质、渊源和发展的学识与理论,是对高等教育本真和走向的追问与剖析。研究者开展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应懂得高等教育,具有较为深厚的高等教育哲学修养,能够对高等教育的基本问题作深入思考。哲学使人智慧而深邃,对高等教育哲学的把握程度决定着研究者的思考方向,影响着研究者的研究前景。然而,与国外相比,我国现代高等教育起步较晚,仅有百余年历史,高等教育哲学的观念还未深入人心,学习和研究高等教育哲学的学者和管理者还较少,具备良好高等教育哲学理论基础的学者和管理者更少。以大学校长为例,我国高校领导的学科背景相对单一,且多为理工科。根据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席酉民教授等2002年对我国高校校长的调查统计显示,我国大学校长中理工科出身的高达65%。由于大多缺乏人文社科教育,没有进行过专门的高等教育理论学习,我国高校领导普遍存在着高等教育哲学素养不足的缺憾,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治理大学的思维、眼光和行为。从事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研究者亦是如此,只有主动加强高等教育哲学修养,才能弥补这一学识缺憾。

(三) 高等教育学之外的学科理论与方法基础

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是运用高等教育学之外的学科理论和方法进行的研究,所以,研究者在懂得高等教育的基础上,还必须要全面而深刻地了解和把握研究工具——高等教育学之外的学科理论与方法。这种“全面而深刻地了解和把握”不仅仅指学习和了解一种理论及方法的内容与应用,而且包括学习和了解这一理论及方法产生的背景与渊源、跟其他理论及方法的区别与联系、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地位与作用、自身的优势与存在的局限等。只有“全面而深刻地了解和把握”研究工具,研究者才能准确运用这一工具,既不夸大其辞,艰涩隐晦,也不贬低其功,蜻蜓点水,而做到收发有度,恰到好处。不同学者从单个或者多个学科观点出发分别对高等教育进行的研究为后期的集体研究和整合研究奠定了基础, 其研究目的在于应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解读高等教育自身存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一个人很难对自己学科专业之外的其他及其以上学科理论和方法有较为深透的把握,这就增加了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难度。如果研究者对学科理论和方法“只知皮毛”就运用其开展研究,难免有疏漏和欠妥之处,这也正是当前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深化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研究者亟须加强兼修和稳固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基础。

三、 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原则

每门学科、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功能和视野,衍生出内在的逻辑和机理,形成一定的思维习惯和判断定式。在多学科共同研究高等教育的过程中,所用学科的特长和偏见势必杂糅相陈,良莠并见。因此,开展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研究者需要遵循内外一致、互促共进的系列原则。

(一) 外观与内省相结合的原则

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是研究者运用高等教育学之外的学科理论和方法对高等教育现象和问题的观察与透视,是学者站在局外对局内情况的?望与评点。这种局外观察既有居高临下、旁观者清的优势,也可能存在不明内里、妄言乱语的偏颇。高等教育是社会大系统的子系统,的确需要从社会大系统发展的视角来审视高等教育的问题和走向。然而,高等教育作为社会系统的子系统,又具有自身个体的特殊性,在产生、形成和成长过程中造就了自我特质,这种特质需要遵从、维护、适应和推动,否则,高等教育的生命力将会被逐渐扼杀。从科学开展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出发,研究者必须遵循外观与内省相结合的原则。研究中,研究者既要从

异己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出发考察高等教育的现象与问题,又要遵循高等教育的特质,从高等教育自身的积淀、生存、瓶颈和突破出发,审慎思考高等教育现象和问题的发展方向和解决之道。

(二) 现象与规律相结合的原则

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研究者一般都有较广的知识面,深谙多门学科,但在精深程度上往往钻研不够。运用多学科理论和方法对高等教育进行研究,研究者大多是就现象论现象,就问题论问题,很难深入其里。由于只看到局部和表象,研究者极容易按照所用学科的思维习惯和定势对现象下结论、判趋势,从而陷入与高等教育长远发展相悖的泥潭。开展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研究者要遵循现象与规律相结合的原则。高等教育规律有很多,通常可以将其分为外适规律、个适规律和内适规律3类。外适规律是指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人口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个适规律是指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内适规律则是指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自身文化、结构、功能、要素等的发展。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研究者一定要认真学习和研究高等教育规律,将高等教育现象与高等教育规律有机结合,才能确保研究结论的正确性。

高等教育的研究方法篇(10)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教育研究成果日益丰富,研究的水平和层次也不断得到提升。然而,作为工具手段的教育研究方法却仍处于落后水平,文献法、经验总结法等理论方法仍占多数,定性定量相结合方法虽日益被重视但仍占少数,相比于西方尤其美国的多种多样、多元跨学科研究有很大差距。本文对二十一世纪以来高等教育研究方法领域进行文献分析,从期刊文献的角度了解了我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现状,以发现不足,寻求改进。

一、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方法研究的历史回顾

纵观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从重视教育实验研究,到强调教育行动研究,最后在二十一世纪初提倡教育研究“范式”的争论中质的研究方法被引入了教育研究。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问题被研究者所关注,如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教育研究方法的应用、质的研究的理论基础、分类及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相结合、混合范式等问题。教育研究方法不断从经验走向理论,从单纯定性走向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1]。调查研究和实验也有了较好的发展,建立了多元的教育研究方法体系,对这门学科的研究也有了一定的成果。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教育研究方法”为精确提名或关键词能搜索到有关教育研究方法论文127篇,其中2000年到2008年的论文103篇。下面对全部论文进行分系比较。

1.时间

在2000年3月到2010年3月10年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内收录的有关教育研究方法的论文篇数总趋势是增加的,并且自2004年以来,研究者对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兴趣一直较高。2005年到2010年间发表的论文数占二十一世纪以来总量的69%。

表1 教育研究方法论文年份分析

2.刊物

将论文分为教育类全国核心刊物、大学学报和其他三类期刊,可以分析出研究教育研究方法领域所发表的文章在全国核心刊物(根据2008年《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的划分中占了1/3以上,层次较高。

表2 教育研究方法刊物分析

3.论文研究内容

对这103篇论文的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大致分为教育研究方法的现状分析内容比较类、教育研究方法及方法论的探讨、教育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教育研究方法在实践应用中的反思总结、教育研究方法创新、教育研究方法的价值意义和其他一些内容。对比分析可以看出:第一,基于二十一世纪初的关于教育研究方法范式和方法论的争论的激烈及研究者对教育研究方法的实践应用的关注,所中一半以上是关于这两个问题;第二,关注教育研究方法的中外分析、内容比较及历史沿革和未来发展趋势的文献综述的研究者多于1/4以上,而这几方面均有在核心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取得了一定成果。

表3 教育研究方法论文内容分析

二、二十一世纪我国教育研究方法研究中仍然存在的问题

首先,对教育研究方法的分类作出定义。众所周知,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它是一个复杂的多层结构的开放系统,因此,作为工具手段的研究方法也呈现出多种形态。如文献法、数模分析的方法、调查法、实验法、个案研究、历史方法、比较的方法等[2]。然而有关方法的分类似乎没有一个比较清楚、统一的标准,在这里,我姑且将它分为思辨的方法和实证的方法,思辨的方法多用于一些文献综述的论文中,而实证的方法包括定量、定性和混合研究。具体来说,定量研究包括:描述统计、经验和方差分析、多因素方差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独立卡方检验、结构方程模式等;定性研究方法有:访谈、重点小组讨论、观察法、文献内容分析等。同时定性定量相结合混和研究方法也越来越被重视[3]。基于上述分类,我们可以再看一下二十一世纪以来的研究成果,会发现我国教育研究方法领域还存在着众多问题:

1.具体实践中存在方法单一的问题

从内容分析上来看思辨类的文献综述文章占10.68%,加上现状分析内容比较和实践问题反思总结、方法论探讨等定性研究文章更是占据了几乎全部研究结果,而定量研究、混合研究少之又少,定量中描述研究、试验研究等研究的文章几乎为零。实践问题反思总结更多的是一种经验性总结发现,相比于国外的教育研究方法领域,我国学者做的大多都是论辩、综述的文章,缺少拥有第一手资料、原始数据的实证性文章,研究方法单一[4]。

2.没有建立完整有特色的研究方式体系

在关于方法的探讨上,很多文章所出现的关键词,如混合方法研究、多学科研究、教育叙事研究等都是一些“泊来词”。我国教育研究还处于学习借鉴阶段,在教育实践中,大多仍常用文献法、观察法等传统手段,并且,作为一个完整的研究方法的体系的三个层面:方法论、研究方式或者具体策略,在这103篇论文中都有涉及但并不系统深入,也没有一个公认的有特色的体系结论。

3.教育研究方法论仍没有唤起教育界普遍重视

相比于国外教育,我国对方法论的研究仍然显得不够深入,追溯下来,部分原因可以归结为我国高校对教育学研究生的方法论教育不够重视。在对厦门大学高教所、华东师大高教所、华中科技大教科院、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四所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调查[5]中发现,在研究方法课程设置上,仅华中科技大教科院开设教育哲学选修课程,北大教育学院开设有教育研究方法论专题,其它两所院校均没有设置相关研究方法方面的课程。同样,我作为高等教育学硕士在学习过程中便发现了这个问题。可以看出我国“对研究方法与技术类课程重视不够、设置不多,其结果就使得学生对研究方法的知识知之不多,对研究所需要的具体技术掌握不够。势必导致在研究过程中正确使用研究方法与技术的能力欠缺”。[6]我国这样的研究者培养状况也必定导致教育研究方法的以上种种问题。

三、我国教育研究方法领域的展望

二十一世纪对科技、人才的重视必将引起教育的竞争和进步,教育研究方法也必定会随之得到长足的发展,在不断反省、批判,以及对传统或新兴教育研究方法理论的审视基础上,不断揭示出适合于教育研究的具体方法及基本特征,不断推进教育研究的发展,最终为教育的研究服务。从相关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出我国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教育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1.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日益科学化

二十一世纪以来,教育研究中的经验化描述、单一化手段在逐步改变,研究者们在不断进行定性与思辨研究结构的优化,不断寻求定量与实证研究的加强,以及不断发展对于混合范式的研究[7]。从103篇论文中占到14.56%的关于现状分析内容的文章中,可以看到,各类研究者在尝试使用更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包括用多媒体技术来收集资料,有几篇使用SPSS等软件来分析相关数据,用结构树的逻辑来阐述问题和从思辨实证相结合的角度来分析解决问题。教育研究手段不断深入、具体,向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2.教育研究方法论系统的深入探讨

研究者越来越重视对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各个层面进行构建,突破以往大而泛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认识,细致到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方法及教育研究中具体使用的各种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层面,在103篇文章中从教育研究方法论的探讨、各种范式的争议到具体出现例如《叙事研究》这样的论文,可以看出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方法必定会不断细化,具有中国特色,方法论不断建立、填充和完善。

3.教育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首先,教育研究方法与多学科融合,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采用了其他学科的概念、视角和方法,如2000年发表于教育试验与研究的《从复杂科学视角反思教育研究方法》、2006年发表于江苏高教的《学科语境:教育研究方法的新视角――以“高等教育产业化”论为例》等核心刊物的高水平论文。其次,教育研究趋向多元,如实践取向、人本取向、系统取向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应用教育研究方法来审视各学科教育中的问题,在23篇关于实践问题反思总结的论文中涉及了数学、生物、医学、政治、教育技术等不同学科,以及教师、农民等不同人群的教育和社会、家庭的不同教育问题。再次,在具体方法上,各种方法在不断整合,定性定量混合研究研讨增多,展示出以多元的方法论去指导教育研究方法,促使我国教育研究的尽快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仍处于发展状态,任务还十分艰巨,然而它的意义却十分重大,其研究成果能使教育研究更加科学有效。目前我国这个领域虽存在着种种问题,但二十一世纪其研究前景必将出现一个科学化、系统化、多元化、个性化的方法体系。

参考文献:

[1]郑日昌,崔丽霞.二十年来我国教育研究方法的回顾与反思[J].教育研究,2001/06.

[2]丁洁.我国高等教育现行研究方法分析[J].高教探索,2005/04.

[3]曹如军.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与混合方法研究之比较――兼与田虎伟博士商榷[J],2008/04.

[4]潘懋元,刘小强.21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进展与问题[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08.

上一篇: 注重食品安全的意义 下一篇: 流动资产结构分析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