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化论坛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教育文化论坛杂志 省级期刊

Tribune of Education Culture

  • 52-5031/G4 国内刊号
  • 1674-7615 国际刊号
  • 0.46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教育文化论坛是贵州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9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贵州大学主管的学术期刊。教育文化论坛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理论与学术、高等教育、教育史论、中小学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扶贫、职业教育、编辑与出版、基础教育、高等教育_“学科与专业”专题、教育史论_“欧美教育”专题

教育文化论坛 2019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教育文化论坛杂志理论探索
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1-7

摘要:提高教育质量成为新一轮国际基础教育改革的焦点。为探究本世纪初启动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研究的演进路线、研究热点与趋势,本文以中国知网收录的教育类核心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借鉴科学计量学的研究方法,利用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通过绘制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研究的时空知识图谱及内容知识图谱,以直观的方式揭示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以期为深入地开展基础教育质量的研究提供参考。

我国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实践历程及发展趋势研究8-12

摘要:基础教育教师培训是实现教师教育、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成长的一种重要路径。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在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以及培训评估方面主要经历了从学历补偿为主的教师培训到法制化和规范化的教师培训再到校本化、时代化的教师培训。从我国基础教育长期的发展历程来看,当前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发展呈如下态势:培训空间逐渐由单一空间向虚拟三维一体化空间发展;由关注知识发展向关注认知发展;由学习模式逐渐向探究、创新为基础的教师培训发展;由注重教师技能训练向注重教师专业化综合发展。

我国混合学习研究现状与问题分析——基于CNKI核心期刊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分析13-19

摘要: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近年来混合学习引起了国内外研究的高度关注。系统地探究我国混合学习的研究现状与问题,对进一步深入研究我国混合学习以及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文献计量法、内容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混合学习领域核心期刊上近十年的论文从时空分布、核心期刊、作者、研究热点和趋势进行系统分析发现:对混合学习深层次基本理论的探究和实践应用研究依然是研究热点,但是研究的深度、广度和影响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对混合学习资源建设和教学要素的研究相对比较匮乏。研究发现,后续混合学习研究领域或将更加关注从资源建设和教学要素的角度,去探究提升混合学习内生动力的机制、教育大数据和学习分析技术在混合学习中的应用以及深度学习与混合学习的融合。

秉持向上的价值观:论基层艺术教师自我提升的内涵与策略20-23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教师作为直接实施者,理应借助各种渠道提升自身能力。本研究旨在思考基层艺术教师自我提升的意义、内涵和策略,窥探如何帮助他们激发艺术潜力,规划职业生涯,实现业务水平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文化论坛杂志高等教育
教育平等视阈下高校招生“属地化”现象反思24-28

摘要:教育是国家之本,受教育权是宪法法律赋予公民的基本权益。因此,每个公民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是国家保障的公民基本权益。教育平等主要表现在受教育权平等和教育机会平等。本文在教育平等的视阈下,对我国高校招生计划分配属地化倾斜的现状、成因进行了反思,提出了转变高校招生计划分配的对策思路,以期更好落实宪法法律赋予公民的高等教育平等权,推进教育公平公正。

基于地域特色的西部高校一流学科建设路径29-33

摘要:围绕国家“双一流”建设方案,西部省(市、自治区)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计划。作为地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水平欠发达地区的西部高校,其学科整体竞争力欠缺,学科建设水平相对薄弱。面对国家一流学科建设的宏伟目标,西部高校是选择“冷漠无视”还是“乘势而为”。本文通过对西部高校学科建设发展历程的梳理、一流学科建设的可行性和操作性分析,提出了结合地域自然环境特色、社会文化特色和经济技术特色的西部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路径选择,为西部高校一流学科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大学新生成长生态系统的内涵、价值及治理34-38

摘要:从生态理念维度审视大学新生成长发展教育,为探索和实践新时代新生教育工程提供了最新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是系统性思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的有益探索。本文在阐释大学新生成长生态系统丰富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内在具体结构,探讨大学新生成长生态系统的政治、教育、生态等多元价值,提出新发展理念引领、激发多个主体职能、建立多元主体开放联动治理体系的治理路径,对优化大学新生成长生态环境,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保障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贵州省穿青人大学生与相邻民族大学生体质健康对比研究39-45

摘要:通过穿青人大学生与相邻七个民族大学生(汉族、苗族、彝族、布依族、白族、土家族和仡佬族)体质健康对比,发现不同性别不同民族大学生在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之间均存在一定差异。在身高、体重、肺活量和立定跳远四个指标上,穿青人大学生较相邻的大多民族低,尤其是男子。但是引体向上却是穿青人大学生的强项,超过汉族和土家族。此方面研究为进一步了解穿青人的体质健康现状,有针对性地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对促进民族和谐稳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文化论坛杂志比较教育
浅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德国移民教育46-52

摘要:德国有1/5人口具有移民背景,移民教育对德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梳理德国移民教育在顶层设计上的努力与创新发现,在文化多元的教育背景下,德国移民教育的顶层设计保障了移民教育的均衡发展,促进了移民的融合。德国移民教育顶层设计的突出特点是联邦、州和地方政府形成三级责任体系,并在总体规划下按需设定各自目标;各学段在制订教育政策和方针时,把移民学生需要纳入其中;把语言教育放在突出位置,强调其知识与价值观双重作用;引入社会支持系统,鼓励父母参与移民融合教育,设立家长培育课程,使家长自身得到提升并更好支持子女的学业。德国在移民教育上的顶层设计使德国移民教育取得了很好的进展,为我国的多元文化教育、民族教育提供了启示。

英国文化人类学与教育的融合发展及对我国教育的启示53-59

摘要:英国教育人类学的缘起与发展主要是由文化人类学家所推动的。英国文化人类学家对于学校教育、社会结构、社会文化与文化功能,尤其是教育系统与社会系统的互动等问题的关注,促进了英国教育人类学的奠基与发展。本文论述了20世纪以来英国文化人类学与教育的结合,着重讨论了马林诺夫斯基与拉德克利夫-布朗的结构功能论对教育问题的启示,以期对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发展有所借鉴。此外,英国文化人类学研究视域下的“人种志”,即“教育人种志”,是本文所突出的基本研究方法,也是对我国现代教育具备启示意义的方法论原则。

人的“可塑性”及其教育内涵——基于赫尔巴特和本纳教育思想的解读60-65

摘要:“可塑性”在赫尔巴特教育思想中有着重要的教育内涵与意义,他将其视为论证教育学科独立性、建构普通教育学体系的逻辑起点。德国当代著名教育学家底特利希·本纳在自身建构的教育思想和行动逻辑体系及结构框架内,对赫尔巴特“可塑性”的概念做出了符合当代教育学发展的再解释和延伸。本文基于本纳《普通教育学:教育思想和行动基本结构的系统的和问题史的引论》一书,阐述了他对“可塑性”概念内涵的基本解释,并分析了他对赫尔巴特“可塑性”观念的继承与延伸。

自组织是中英文认知与教育协同的机制66-70

摘要:自组织对推动中英文认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跨语言教育应当通过组织行为发挥协同效应。本文首先介绍了自组织概念、机制和特征,以及中英文认知和教育协同观的思想;然后从自组织系统对“中介语”的解释,自组织对中英文认知和教育的作用、中英文认知和教育过程中自组织存在的条件等三个方面,论证了自组织是中英文认知与教育协同发展的机制。

教育文化论坛杂志教学教改
高校《地理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思路71-75

摘要:《地理专业英语》是高校地理科学本科专业的常设课程,对学生未来从教或读研深造具有积极意义。在当前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国内该课程的教学实践普遍存在着教学深度与学科完整性的矛盾、教科书学习与实际应用的矛盾以及专业学习与语言学习的矛盾,我们据此设计了以专业词汇扩展、经典教材阅读、专业文献阅读和写作与报告四大部分为主要结构的教学方案,并分别对各部分的教学实践方法进行了介绍。

民族类高校工科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思考——以《混凝土结构及砌体结构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为例76-79

摘要:《混凝土结构及砌体结构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本科阶段一门重要的专业课,该门课综合性较强,要求学生需综合运用多门专业基础课程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内容复杂繁琐,常规讲授的授课方法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本文针对该门课程传统教学模式下存在的问题,参考建筑学专业“设计课程”的授课模式,提出一种新型的授课方法,将设计课题与课程有机结合,旨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设计中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在学习中逐渐掌握设计的理念与方法。

跨专业研讨在美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中的意义及实践——以“永恒的山水——中国山水画赏析研讨会”为例80-84

摘要:针对美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美学教学过于哲学化的倾向,任课教师联合学校艺术学院国画专业设计了以“中国山水画艺术”为主题的跨专业研讨会,帮助美学专业研究生通过具体的研究训练,在跨专业的研讨中突破艺术的感性经验与理论思辩之间的壁垒,培养和加强学生对美学专业的专业理解及专业自信。

《色彩》课程教学方案创新研究——以油画专业为例85-89

摘要:按照普通高等学校的教学安排,绘画类专业的学生入校的第一个阶段,将进行一个系统的基础科目训练,为将来的艺术创作做好准备。对于油画创作来说,色彩是一项重要的技术应用,相对于造型而言,色彩是建构与人们情感对话更加直接的通道。在一幅油画作品面前,观众在第一时间感受到的是整个色彩系统和色彩关系所传递出的心理感知,这个感知很大程度上形成了对该件作品欣赏的心理前提和情感基础。而在变化丰富的色彩应用方案实施之前,让学生扎实地掌握色彩的各项性能与使用原理尤为重要,能够有效避免学生在驾驭色彩上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盲区时,避重就轻地陷入到某些“擅长”的技术习惯中,从而失去对其他色彩应用技术的探索,局限专业成长的道路。为此,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探索研究了一套适应于当下色彩基础课程教学的实施方案。

教育文化论坛杂志硕博论坛
马克思人本思想视角下高校精准资助育人质量提升研究90-94

摘要:马克思人本思想涵盖了人的本质、人的主体地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三重内涵,蕴藏着丰富的育人原理;高校精准资助是秉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而提出的一项重要举措,其价值目标与马克思人本思想存在耦合逻辑关系;提升高校精准资助育人质量,须以马克思人本思想为引领,树立以生为本的资助理念,坚持以生为本的资助立场,构建以生为本的资助模式。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回顾与思考95-99

摘要: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分化是由于市场经济、阶层固化、自身努力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同。留守儿童随着“打工经济”的发展被迫孕育出来,其自身的特殊性和脆弱性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较低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给留守儿童的身体发育、心理发育以及学业成就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为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缓解不利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其的影响,本文从家庭、学校、政府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