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社
分享到: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3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高等教育经济与政策、高等教育管理、学科与专业建设、院校发展研究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中国高教学会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全国重点大学理工科教改协作组
  • 国际刊号:1001-4233
  • 国内刊号:42-1026/G4
  • 出版地方:湖北
  • 邮发代号:38-106
  • 创刊时间:1983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8.51
  • 综合影响因子:4.364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3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校长论坛

关于现代工程教育的几个认识问题的讨论

摘要:本文就现代工程教育中所关心的几个重要的教育观念展开讨论。首先分析当前世界“大工程”的新需求以及国际上和我国工程教育发生的新变化,提出工程教育中关于学生素质培养的多样性问题,讨论了工程专业与学科交融的趋势与内涵。在此基础上,强调在我国培养具有适应创新广谱性要求的工程科技人才的必要性,勾划了我国如何实现工程教育强国的“双轮驱动”的发展战略。文末论述了为实现上述目标,秉承“以人为本”的宗旨以及以“学生学习结果”为主要对象的教育评鉴标准与机制。
1-5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工程教育前沿

从能力大纲到集成化课程体系设计的CDIO模式——北京交通大学创新教育实验区系列报告之一

摘要:CDIO工程教育模式将工程项目生命全周期引入工程教育中作为教学的环境,并依靠关键利益相关者建立教学大纲(Syllabus)。大纲全面、明确、具体、合理地规定工程职场对于人才能力、素质、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设计集成化的课程体系并制定教学计划是全面落实大纲和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和核心工作。本文以工业工程专业能力大纲的建立和集成化课程体系设计为例,深入探讨说明CDIO这一标准的原理、原则、实施方法和所需注意的问题。本文对于实践CDIO模式的其他专业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0-23

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质量保障(下)

摘要: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是“卓越计划”参与高校能否培养出合格的卓越工程师的标志,是“卓越计划”的主要目标能否实现的根本。本文试图从八个部分系统地分析和研究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保障这一重大核心专题:影响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因素分析、人才培养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内涵、构建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过程监控、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卓越工程师培养企业学习的质量保障、大学质量文化建设以及质量保障需要处理好的若干关系等,以期为“卓越计划”参与高校培养满足专业质量标准要求的卓越工程师提供建议和参考。
24-40

高等工程教育发展趋势分析与国际化办学探索

摘要:全球经济一体化促使高等工程教育向国际化、多元化、协同化等方向发展。本文在分析高等工程教育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围绕国际化办学阐述了根植于本土培养国际化工程师人才的环境要素,并以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为例,从工程师学历教育国际认证、国际化课程体系与师资队伍建设、多模式师生国际交流、多元文化素养集成等介绍国际化在工程师人才培养中的实现和作用。
41-52

高层次工程人才联合培养的两个国际案例

摘要:本文从联盟的合作目标以及人才培养实践角度切入,深入分析两个较为成熟的高校国际合作培养的案例——巴黎理工(ParisTech)及欧洲IDEA联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进行国际合作高层次工程人才培养的借鉴与启示,包括面对共同挑战,以合作的形式解决复杂综合工程问题;强强联手、优势互补,切实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多样化人才国际交流活动,丰富高层次工程人才国际背景;推动深度产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实践所需的工程人才;加强大学战略联盟的研究与实践等方面重要启迪。
53-59

基于C&P-CDIO模式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

摘要:C&P—CDIO模式是CDIO工程教育理念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实际结合而产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指导思想是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要灵活响应社会需求,实现和行业的紧密结合;核心是在培养过程中借助“认证”要求,把行业的主要需求系统纳入到培养计划中;通过“实训”,让学生在校期间就接触企业文化,进行实际工程项目开发训练。这一模式已经实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60-63

依托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培养工程科技人才

摘要:针对地方院校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本文从地方院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出发,分析地方经济特点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运行状况,阐释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培养工程科技人才的内生动因;以浙江工业大学为例,探索依托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培养工程科技人才的新机制和新途径。
64-67

“卓越计划”中的学生因素分析

摘要:本文分析了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基本特征,详细阐述了卓越计划模式下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内涵,并从四个方面详细论述了贯彻这一理念的具体措施,以期为“卓越计划”的推进提供借鉴与参考。
68-71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专题研究

分布式学习工作流:融合信息技术与实体校园的操作系统

摘要:本文提出了一种分布式的学习工作流系统,探索如何将不断演进的信息技术与实体校园的教学活动相结合。本文以2013年1月清华大学“跨学科系统集成设计挑战”等课程为例,从操作系统的角度分析了学习角色定位和权限管理、工作进程管理和学习任务的输入与产出。这一工作流概念的应用,旨在加快阶段性学习成果产生的速度、保证学习活动的规律性和帮助学生掌握一种系统化的全局意识。在信息网络技术不断更新的今天,借鉴信息技术中的分布式系统概念,并采取一种工作流的设计思路,可以将信息技术与实体教学机构融合,为未来学校的运行模式设计一种新的思路。
72-81

社会对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诉求研究——基于工业界企业雇主的调查

摘要:工业界企业雇主是工程教育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之一。运用问卷调查法研究我国20家企业雇主对工科毕业生能力的评价与期望、对工程实践的认知与理解、对课程改革的意见与建议。232份有效问卷的统计结果表明,我国企业雇主对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诉求点在于:工程教育课程需要回归工程实践、课程需面向“整体型”工程实践、毕业生的非技术能力与技术能力培养同等重要。反思我国工程教育课程的问题,提出四条课程改革建议:更新课程理念、重建课程目标、重组课程内容、设计学习经验。该研究可为我国高校正在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课程改革提供来自工业界的观点。
82-89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困境与突围

摘要: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盲目和无序,势必影响科技资源的配置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本文深入剖析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在组建、运行及发展等不同阶段的共性问题,从政府、社会和高校三个方面阐述共性原因;结合浙江省在杭15所本科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实践成效的调研,提炼高校科研创新团队良性突破的对策,以支持高校协同创新机制的有效实施。
97-100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外国高等教育研究

美国工程师制度百年发展史及启示

摘要:文章重点描述美国工程师制度百年发展史:起源、主要发展阶段、关注的焦点及未来变革趋势,揭示其百年变革史的启示。
101-108

美国工程教育演进史初探

摘要:美国工程教育200多年来不断演进的动力,来源于国防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持续需求。本文基于历史视角,通过梳理美国工程教育演化进程,提炼不同阶段工程教育的主导范式及其变化动因,旨在为我国当前工程教育模式的优化和多元化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109-114

美国博士生职业发展服务创新:以密歇根州立大学为例

摘要:由于博士生辍学率高、毕业年限长、就业去向多元化等问题的存在,过去二十多年间,美国政府、社会和高校开展了许多改革项目。密歇根州立大学研究生院在多年探索研究生职业发展教育的经验基础上,形成了一个职业教育的整合模型,即PREP项目,以制定规划、灵活适应、主动参与、职业精神为经,以研究生生涯的早、中、晚期为纬,为全体研究生提供了全过程、高质量的职业发展教育与服务。其跨部门、跨机构的合作网络,以及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项目开发与评估模式,值得我国高校借鉴学习。
115-121

欧美发达国家创业教育发展新动向

摘要:欧美发达国家的创业教育在经过一个快速发展阶段后,也面临着一些难以回避的问题和困惑:创业教育与现实中的创业真正密切相关吗?创业教育如何才能照顾到来自不同种族、民族、家庭背景、性别以及学科专业的学生?不断增设的创业教育课程是否也挤占了专业教育的发展空间?等等。这些问题和困惑促使相关国家的政府和教育机构在思考和践行创业教育时,开始转向采取更加理性、更加全面的发展策略。
128-132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院校教育研究

美国院校研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基于高等教育发展的视角

摘要:本文从高等教育发展的角度对美国院校研究的兴起、功能、范畴、技术、方法、智能体系、组织结构、人员技能以及研究绩效等进行了阐述。美国院校研究在过去半个世纪除了规模、范畴等方面得以进一步拓展外,最大的变化是院校研究对大学决策的支持力度明显增强以及院校智能体系的建设能力大幅度提升。不仅如此,从宏观发展的角度来看,美国院校研究在内容上,会进一步加强教育质量的评估与研究;在功能上,会强化对大学决策和长远规划的支持力度;在技术和数据分析上,会更多地采纳先进的“商业智能”和数据挖掘方法;在职业化方面,会通过多种渠道培养专业人士。本研究建议,为了制定更加有效和有持续性的政策,中国高校应切实推进院校研究的发展速度。
133-142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学科与专业建设

跨学科研究发展的体系构建

摘要:基于跨学科研究“变化的三角形”理论,以探讨“体系实施”的载体——体系构建为起点,结合跨学科研究发展的体系模型构建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宏观层面国家战略支持与中微观层面跨学科组织形式、跨学科研究管理体制、跨学科研究运行机制、跨学科研究评价机制、跨学科研究政策保障等互为环境,分别发挥着引导和支撑作用;在促进跨学科研究过程中,这6个因子虽然发挥的作用大小各异,但分别作为一个子系统,整合成一个大的系统,共同促进跨学科研究。
143-147

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摘要: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基于NVQS理念,以职业为导向回归法律专业的本源,回应法律职业特点和法律人才需求的新变化,采用“2+2”模式,夯实专业基础之上设置针对社会需要的复合应用型法务方向,推行针对职业要求的实务交叉课程群,加强综合实践提升实务技能,产学合作带动高校教师知识转型,业界精英全过程参与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环节。
148-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