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杂志社
分享到: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杂志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8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本刊特稿、理论经纬、学术时空、国际交流、实践研究、终身教育、技术应用等。
  • 主管单位:四川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四川广播电视大学
  • 国际刊号:1009-5195
  • 国内刊号:51-1580/G4
  • 出版地方:四川
  • 邮发代号:62-181
  • 创刊时间:1988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5.46
  • 综合影响因子:2.121
期刊级别: CSSCI南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5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杂志本刊特稿

MOOCs距离个性化学习还有多远——基于10门国内外MOOCs的设计分析

摘要:MOOCs具有的"大规模"属性,打破了学习的时空限制,其自主性、多样性、技术性和开放性的特征,为实现个性化学习开辟了新途径。目前MOOCs距离个性化学习还有多远,这个问题影响到MOOCs的可持续发展。依据国际上对网络环境下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研究的成熟方法,选择具有全球影响力的MOOCs平台,对国内外MOOCs个性化学习建设进行对比分析,其基本结论是我国MOOCs发展现状与支持个性化学习的要求是有明显距离的。因此,实现MOOCs的大规模和个性化统一,需要在以下五个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一是优化学习资源设计,增加学习资源的丰富性、多样性和设计合理化;二是加强学习终端自适应内容建设,支持学习者多种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三是优化学习活动设计,增加实践活动设计;四是完善学习评价制度,尤其应优化对学习者的过程性评价;五是创新自适应平台系统建设,开发智能系统具有迫切性和实用性。
3-10

新兴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挑战思考:我们很少正视我们失败的地方——访国际资深教育技术学学者迈克尔·斯佩克特教授

摘要: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3D打印机、交互式电子白板等新兴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然而新兴技术在为课堂教学带来便利的同时,又会带来怎样的挑战?学校教师、领导者、教育政策制定者等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研究者怎样才能更好地为科学知识积累做出贡献?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访谈了教育技术学领域资深学者迈克尔·斯佩克特教授。斯佩克特教授就这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富有启发性的观点:技术只是教育变革中的"沧海一粟",虽然有潜力变革教育,但更多是作为一种"替代策略"应用于教学中,还不足以支撑整个教育系统变革的发生;数字素养不等于数字能力,学生会某项技术的能力和他会用该技术来支持学习的能力不是同步的,教师教育的根本在于新一代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提升;认为MOOCs会改变一切的观点是荒谬的,因为大多数MOOCs并不具备"教学对象"特征,这正是为什么MOOCs不是课程而是社区的原因;教育技术研究者不应过度热衷对新技术的追捧,而要思考教育技术学的科学本质,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然而我们的研究者往往不屑做这类事情,从不关注我们失败的地方,可以说我们不是好的"工程师",我们应该着力开展大规模研究、元分析以及重复研究等,致力于科学知识的积累;教育政策制定者要走到实践中去,多与一线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交流,并吸纳一线教师的力量参与政策制定。
11-20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杂志理论经纬

论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检验标准

摘要:当系统的教育理论因解决实际问题有限而备受诟病时,国内外教育研究者开始反思现代教育学体系需要实现更为彻底的实践取向问题。教师实践性知识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和提炼后形成的,并通过自己的行动做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教师实践性知识关涉的是实践问题,具体到教学而言,是探讨教学实践活动的实践规律和行动规律的认识,是一种新的的知识形态。因此,对实践性知识的认识论标准问题作出回答,是当前教学知识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知识的检验标准不同于科学量化的标准,也不同于事物性质的标准,而是对知识的实践可能性做出定性的描述和分析。传统知识标准关注知识的"真理性"和"客观性",限制了教学实践性知识论发展。教师实践性知识与理论性知识在来源、本质和形式上存在区别,其检验标准也不同。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个体与可及的实在相交互并产生有效的认识,故而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检验标准包括个体性、可及性、交互性、有效性四个方面,由此深化了对知识标准的考辨和对实践性知识本质的理解,丰富了实践性知识的哲学认识论基础。
21-29

从布鲁纳学术思想两次转向反思中国教育技术学未来发展

摘要:布鲁纳一生在教育与心理研究方面经历了两次重大转向:即认知转向和文化转向。认知转向基于认知表征理论构建了结构主义的教学理论,打通了教育学与心理学,并构建了二者协同发展的"双向道模式",但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根深蒂固的科学主义意识形态。文化转向使教育心理研究从注重"因果解释"转向"文化诠释",颠覆了科学主义的意识形态,并带动了以叙事为主要特征的教育研究方法学之创新与发展。纵观布鲁纳学术思想的两次重大转向,反思我国教育技术学的发展,有两个问题值得深思:一是在从领域向学科的挺进中如何实现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的匹配;二是在自身学科理论建构的进程中如何保持科学和人文的交相辉映。具体而言,前者应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方法为中心,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带动学科基础理论及研究方法的创新。后者应借助后现代主义思潮解构现代科学理性至上的原则,使教育技术摆脱工具理性知识观下对自身作为辅助工具和技术手段的狭隘定位,真正让技术渗透人文关怀,让教育回归经验世界,由此构建具有不同气质的教育技术学理论。
30-35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时空

基于绩效的数字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机制创新

摘要:数字教育资源是信息化教学不可或缺的要素,是教育信息化持续推进并取得成效的关键。然而,适合我国基础教育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基础教育数字资源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供给方式不合理、经费投入效益不高、资源质量较低和资源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数字教育资源的共享应用过程实质上是一个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资源优化配置绩效意味着对各种资源投入要素的合理组合,实现其功能和效用的最大化。从绩效改进视角来看,我国基础教育数字教育资源应从供给机制创新、投入效益提升、资源质量改进和使用效率提高四个维度优化配置过程机制。具体来讲,应将公共服务外包理念引入数字资源配置领域,设计优质数字资源服务外包供给机制;突破传统教育资源建设经费使用的"狭隘平均"和"一次性投入"思维局限,设计"资金分流"的基础教育数字资源动态投入机制;将数字资源使用积分作为购买支付手段,设计基于用户反馈的数字教育资源购买服务机制;将用户使用数字资源的累计积分作为拨付学校信息化建设费用的依据,设计数字教育资源用户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用户使用的内部和外在激励因素,激发用户持续使用的动力,实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效用最大化。
36-45

成人教育学研究热点转化与发展方向预测——基于《成人教育学刊》2009-2014年全文收录文献

摘要:《成人教育学刊》是传播成人教育方针、政策及研究成果的重要二次文献,依据其2009-2014年全文收录的文献数据分析显示:虽然《成人教育学刊》的来源刊半数源自电大系统,但优秀学者主要集中于普通高校;一批活跃学者已经产生,且一些院校出现了自发形成的研究小组;优秀学者中,高级职称学者、高学历学者的研究水平突出;博士在读研究生与硕士在读研究生的撰文,在学刊编辑部的关注度没有显著差别。就研究热点而言,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是近年成人教育研究的重点;电大系统高校是倡导成人学习、开展终身教育的主体,移动学习模式的应用将首先在电大开放教育中实现;有关老年教育的文献较少;"教育培训"和创建"学习型城市"将是未来一段时期成人教育研究的主线。而就发展方向预测来看,成人教育学处于上升趋势的发展方向有5个: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开放教育、远程教育和人才学;处于下降趋势的发展方向有3个:成人教育、教师教育、农村成人教育;处于不稳定状态的发展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处于停滞状态的发展方向为国际启示作用。
46-54

美国社区教育智库影响力:来自社区学院协会的启示

摘要:教育类智库在政府教育咨询、将公共教育问题推向政府政策议程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智库分为学术型、合同型和游说型三类。美国社区学院协会(简称AACC)从最初的校际交流论坛发展成为游说型社区教育智库,具有典型的借鉴意义。游说型智库并不在意学术界的反应,更注重思想的推广和倡导,尤其是对决策者的影响,研究带有明显的利益群体色彩。AACC的智库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全美社区学院的发展谋篇布局;二是为社区学院和社区教育争取资金和政策支持;三是为社区学院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支撑。美国社区教育智库的运作启示:智库又被称为第四方力量,AACC已形成影响教育决策的一股社会力量;AACC重视教育政策的前瞻性理论研究,不断产生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政策思想;AACC智库运行的相对独立性,智库可以独立思考。
55-61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杂志实践研究

美国高校绩效技术人才培养特色及启示——以博伊西州立大学组织绩效与工作场所学习系为例

摘要:绩效技术作为一种整体性和系统化解决组织绩效问题的工具、手段、程序和方法,以改进组织绩效为目标,强调分析组织系统要素并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已获得越来越高的社会认可度,也成为教育技术学者关注的领域。在美国高校绩效技术领域的人才培养中,博伊西州立大学工程学院组织绩效与工作场所学习系(OPWL)堪称典范,它是为数不多的以"系"的方式培养绩效技术人才的学术机构。围绕绩效技术人才培养,OPWL在课程目标与内容设计、课程实施与评价策略、教师队伍三个方面体现出特色。在课程目标与内容设计上,首先依据人才需求制定总体目标,再细化目标能力与素质,进而根据专业实践特点制定课程开发原则来指导课程设计,同时设立学位和证书不同层次的培养方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在课程实施与评价策略上,全部课程都在线提供,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在教师队伍方面,受聘教师大多具有跨专业学习经历和企业工作经验,利于保障课程的成功设计与实施。反观我国高校绩效技术人才培养现状,可以尝试围绕绩效技术人才所需能力设置相应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评价策略应多样化,同时鼓励教师学科背景多样化,实行双导师制度。
62-69

基于设计的“协作-探究”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

摘要:高等教育院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大责任。但目前高校的教学模式相对固化,无法满足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教学方法是影响我国大学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创新大学教学方法。探究学习和协作学习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教与学方式。而基于设计的研究能在真实情境中,通过分析、设计、开发和实施的反复循环来改进教育实践,并提炼对情境敏感的设计原则和理论。基于设计的"协作-探究"教学模式,以"智能机器人"课程为载体,进行了三轮迭代,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该创新教学模式增加了学生的活动空间,其阶梯任务设置,有利于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探究、创新;组内和组间的协作有利于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学习,提升学习效果;及时的反思与总结促进了学习的深化;教师在关键环节的指导提升了学习效率。需要注意的是,在具体实践中,任务设置、协作分组以及教师角色的转换非常关键。
70-78

在线课程资源动态生成模式设计与应用

摘要:当前在线课程资源存在集中建设、更新滞后、静态预设、参与不足等问题,导致其应用效果不佳,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用户生成理念为在线课程资源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生成性学习理论和知识建构理论为实现在线课程资源的动态生成提供了理论基础。结合教学基本原则从教学流程、教师行为、学生行为三个方面设计的在线课程资源动态生成模式,能够明确在线课程资源动态生成的实现方法与过程。通过为期12周的课程应用实践,综合运用问卷调查、社会网络分析、行为分析等方法,从资源质量、交互情况以及行为模式三个方面对模式应用效果进行评估。实践结果表明:模式的应用能够有效实现课程资源的动态生成,且生成资源的质量较好;在课程活动中学习者的参与度较高,学习者平台交互情况良好;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多种有利于资源生成的行为路径。
79-88

微课程设计的三重属性和六大要素

摘要:微课程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不仅能够支持学习者碎片化的移动学习,而且能够变革传统的学习方式,因而受到学习者、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关注。对于教师而言,制作和应用微课程于教学过程中并不难,但是如何设计一门好的微课程却并不容易。目前,我国微课程设计大多延续传统课堂教学的设计方法,无法有效支持基于微课程的个性化学习,而且在内容表现和交互设计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事实上微课程设计要综合考虑课程、技术和时代三大属性,其中课程属性决定了微课程设计要遵循首要教学原理,技术属性决定了微课程设计要体现微型和半开放结构、超链接、富媒体、个性化等特点,时代属性决定了微课程设计要充分考虑云计算和大数据对教育的影响。微课程的系统化设计要综合考虑微视频、课件、教学设计单、学习指导单、测试题与辅助资源等六大要素,而且设计过程还应注重从学习者的角度思考知识点内容,以问题为引导,逐步培养学习者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批判的精神。
89-95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杂志技术应用

泛在学习理念下无缝融合学习空间创设及应用

摘要: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泛在学习理念日益成为一种主流。有效泛在学习的发生,依赖于技术支撑的、智能性的无缝学习空间的创设。无缝学习空间利用移动技术及其他教育科技手段,可以为学习者构建能够将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相联结、跨越个人学习与社群学习、衔接现实学习与网络学习的学习环境。上海开放大学基于泛在学习理念,融入教学设计理念,构建了以学习成效为导向,包含学习者特征、学习场所、技术支持三维的无缝融合学习空间设计模型及跨媒体多屏无缝互动的开放教学数字化实验室。经泛在学习课件实践评估发现,学习者对新技术构建的体验式教学环境普遍表现出较强的兴趣和较高的满意度。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在学习空间创设中非常重要。而重视教学、学习模式与学习空间的结合,重视学习者多样性的特征,则是泛在学习理念下学习空间建设的基本原则。
96-103

能力导向的个性化学习路径生成及评测

摘要:自适应学习系统是网络学习系统智能化的发展趋势,能有效解决传统课堂教学不能实现的个性化教育问题。然而当前常用的网络学习系统在学习资源、教学方法、学习进度方面尚不能有效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差异。能力是个体差异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建立能够自动诊断学习者能力,为不同特性的学习者推送"最适合"的个性化学习路径,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的自适应学习系统非常重要。而实现此功能的关键在于能力模型的构建。能力模型的构建,需要能力描述规范和标准作为支撑,对能力元数据进行描述,实现能力的可观察、可操作性及可测量,制定能力发展服务的参考框架。能力导向的个性化学习服务,基于个性特征、知识水平及个人能力应用情境维度构建的能力模型,借助可测量、可观察的任务实现对能力的量化、评估,并最终实现学习路径的推荐。经具体学习任务验证,能力导向的个性化学习路径推荐有助于提高学习者学习效率,且可能扩展MOOC个性化学习,解决认知负载问题,促进网络有效学习。
10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