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研究杂志社
分享到:

农业现代化研究杂志

《农业现代化研究》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0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农业发展战略、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开发、农业经济、农业工程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0-0275
  • 国内刊号:43-1132/S
  • 出版地方:湖南
  • 邮发代号:42-46
  • 创刊时间:1980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68
  • 综合影响因子:1.992
期刊级别: 北大期刊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0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农业现代化研究杂志科研简讯

广西环江县党政代表团赴湘与中科院亚热带生态所共商新一轮合作

摘要:2月1日。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县长蒋向明率环江县委、人大、政府、政协的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一行15人,与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领导、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主要科研骨干围绕“十二.五”期间环江喀斯特站的发展、喀斯特研究与示范平台建设、喀斯特站如何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商讨。
133-133

无锡市现代农业建设与中国特色的链接

摘要:本文以无锡市现代农业建设为对象,通过现代农业指标测算,得出无锡市现代农业的贡献率为58.52;在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效益等方面存在较大不足。根据无锡市自然、社会、经济与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完善强化耕地保护、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环境保护、促进社会和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的促进机制。
134-137

论农村现代化与新型城市形态

摘要:本文认为:统筹协调城乡发展、实现农村现代化,不能仅靠现有城市的帮扶,必须形成农村自己的城市文明,创制和建设某种新型城市形态。统筹协调城乡发展、实现农村现代化,要关注和处理三方面的关系:即同一辖区内不同行政级别之间的政府职能及行为关系;本地(或常住)居民与外来(或流动)农村人员的关系;不同社会群体与发展取向的关系。
138-141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农业”建设中的边缘效应研究

摘要:边缘效应能使边缘区汇聚城乡的经济优势,并且能够产生整合增殖效益,促进城乡综合效益的实现,有利于生态环境资源保护、提高资源开发的适宜度和城乡布局的统筹优化。负熵是边缘区作为耗散结构系统与外界进行物流、能流交换,产生边缘效应的基础。协同能够使边缘区各子系统之间彼此协调,同步作用,这是边缘效应产生的根本。要充分发挥长株潭城市群的边缘效应,有力地促进“两型农业”建设,措施如下:对生态环境优化进行总体规划、保护生态资源,建立资源节约体系;建立健全土地利用的有关法律和土地市场,宏观调控土地规划;大力发展城镇网络、优化总体布局、实现城乡统筹等。
142-146

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演变规律及驱动因素分析

摘要:采用武汉城市圈1997—2006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计算各城市及武汉城市圈整体的信息熵、均衡度,并进行对比分析,以揭示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演变的规律和驱动因素。研究结论:①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均质性较差,但趋向于合理方向发展;②影响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演变的驱动因素众多,其中土地内在的特性和规律及政策、产业结构、区位可达性等外部因素尤为重要。
147-151

城市拾荒农民工的地位及其在城乡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摘要:作为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的一种形式,城市拾荒农民工的地位是矛盾的;这种矛盾地位表现为拾荒农民工的“所劳”和“所得”之间严重失衡。分析了城市拾荒农民工通过特殊的生产方式,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融合,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做出的积极贡献;以及因为行业的性质、自身的素质,而得不到应有的社会认可与遭受到的社会歧视和偏见。从社会公平制度、城市拾荒农民工的素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52-155

非资本经济:我国农业问题的深层解读

摘要:改革与发展、农业与非农产业一体化的理念,有助于全面地认识和处理我国农业的深层问题。本文认为,在经历30余年改革之后,虽然我国农业实现了商品化和市场化,却没有像非农产业一样走向商品经济的成熟阶段——资本经济;农业的“非资本经济”形式及其同非农产业的资本经济的落差,是农业“弱质”于非农产业以及产生诸多农业问题的一个体制上的深层原因。农业经济向资本经济的“进化”,是两大产业体制上一体化的要求和农业深化改革的一条路径选择。
156-160

我国西部地区农村扶贫模式与扶贫绩效及政策建议

摘要:本文从阐述我国西部地区农村贫困现状和四阶段扶贫开发历程入手,分析了西部农村贫困地区的参与式整村推进、特色产业开发、乡村旅游开发和移民开发等扶贫模式;总结了西部农村扶贫开发的绩效。研究发现:西部农村扶贫模式创新是西部农村扶贫取得良好绩效的保证。最后提出开展扶贫模式创新、打破农村扶贫制度性陷阱、消除农村制度性贫困等政策建议。
161-165

我国热带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存在问题及发展潜力

摘要:本文从国家战略物质储备、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市场供应与区域经济发展,分析了我国热带作物产业发展的需求;同时分析了热带作物产业在品种选育、热作产业关键技术、规模化经营、节本降耗和增效、基本建设条件、产业组织创新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从产业基础、技术、生产、市场需求,探讨了我国热带农业产业的发展潜力。
166-170

建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的探讨——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为例

摘要:建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是有效恢复草原生态环境、巩固草原生态建设成果、提高牧民收入的重要制度保障。本文以锡林郭勒盟为例,阐述了禁牧舍饲项目和“生态恢复禁牧区”项目中草原生态补偿政策的实践,剖析了我国现行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存在缺乏长效机制、政策制定不尽合理以及补偿资金投入不足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我国建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的对策措施:①科学合理制定补偿办法;②多渠道增加草原生态补偿资金投入;③建立健全法律保障机制。
171-174

新时期屯垦制度绩效及创新思路研究

摘要:屯垦制度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履行国家屯垦戍边使命的根本保障,制度绩效与边疆的安全稳定息息相关。本文以屯垦戍边为目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屯垦制度任务为出发点,从有效实现戍边政治使命、屯垦制度与市场经济的融合,对屯垦制度绩效进行综合评价。提出了完善屯垦制度、有效发展屯垦事业、更好地实现屯垦戍边使命的制度创新思路。
175-178

黑龙江省畜禽肉类产量波动的影响因素及政策建议

摘要:本文以现代经济周期理论为基础,将黑龙江省1978-2008年畜禽肉类总产量的变动划分为7个周期,并建立起畜禽肉类总产量与各种畜禽肉产量之间的误差修正模型,得出二者间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分析了各种畜禽内产量短期波动对畜禽肉类总产量的冲击及产生的原因:即政策调整、技术推广及应用、动物疫病及其防控、饲料供给和市场需求等因素,就稳定黑龙江省畜牧业发展和畜禽产品产量增长提出政策建议。
179-182

粮食安全长效机制构建的核心——区域发展视角的粮食生产利益补偿调节政策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至上世纪末,我国粮食生产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南粮北调”变成了“北粮南运”;受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目标的约束,新的粮食主产区将不能选择以牺牲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为代价的现代化推进路径。本文以粮食生产大省河南为例,分析了粮食主产区现代化推进过程中存在的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地方财力、农民收入、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突出矛盾;以及粮食生产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机理:粮食生产在土地、农民就业、配套资金等付出的过多机会成本和流通环节粮食生产成果被转移。提出要构建起我国粮食安全的长效机制,必须从区域公平发展的视角,完善粮食生产的利益补偿调节政策。
187-190

开放战略下中国大豆产业的困境与对策

摘要:中国大豆产业长期陷入困境的表现为:大豆供应对外依存度过高、加工主体为外资操控、市场定价权主导地位丧失;国产大豆的总体比较劣势、民族大豆产业界的竞争能力普遍低下以及跨国粮食巨头的恶性竞争,是导致中国大豆产业困境的基本原因。提出了打造国产大豆非转基因的绿色品牌、以品种创新和提高相对规模效益降低大豆生产成本、完善大豆产业风险管理体系、改善宏观竞争环境的对策.
191-194

我国化肥产业政策对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的效应分析

摘要:通过分析我国化肥产业政策对化肥企业的产品创新、化肥替代技术研发机构创新和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机制形成的影响效应,对我国化肥产业政策的决策机制、补贴体系、化肥企业定位和农资流通机制改革提出建议,以促进化肥产业政策改革与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的协同推进。
195-199

我国循环农业中的化肥施用与粮食生产脱钩研究

摘要:循环农业是一种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发展模式,正确处理好经济增长和资源消耗之间的关系,是当前我国发展循环农业和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和难点。本文运用脱钩理论,分析化肥施用量与粮食生产之间的关系,得出二者之间的脱钩类型;并运用描述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我国31个省级地区1999—2007年的面板数据,找出影响脱钩类型的因素;提出在科学施肥、粮食生产要素替代、调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等相关对策。
200-203

河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要素与对策

摘要:本文基于历年来河北粮食生产的统计资料,分析了1949年以来河北省粮食生产发展的变化趋势,以及影响粮食产量增长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单位面积产量、有效灌溉面积、耕地面积、单位耕地化肥施用量和农业机械总动力与粮食产量均呈显著相关;科技创新水平在粮食生产中起重要作用。提出了河北省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四项战略措施:即推动粮食生产由“资源依赖型”向“科技依存型”转变;科学利用和严格保护农业资源;增强集约运作能力,提高农机装备水平;通过粮食生产优惠政策的支持,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204-207

南方水稻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分析——以江西为例

摘要:本文在构建水稻对气候变化脆弱性综合评价模型基础上,以江西为案例区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江西水稻敏感度主要处于低度敏感和中度敏感状态,适应度主要处于低度适应和中度适应状态,而整体上水稻对气候变化脆弱性较大,主要处于中度脆弱和高度脆弱状态。同时,文章还分析了各区域水稻脆弱性的表现和成因,并提出了不同区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对由气候敏感性主导的脆弱区,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自然风险防御能力;对由土地利用不合理主导的脆弱区,要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加强植被恢复,防治水土流失;对由适应性较差主导的脆弱区,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208-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