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传播技术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2 17:32:11

农业传播技术论文

农业传播技术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 S-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11-0222-01

1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现状

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形式不容乐观,依然存在着诸多层面上的问题,具体表现在: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机构建设未能达到足够的合理化,其未能准确地对推广进行定位;农业技术推广的机构没有达到足够的专业化,在提供一些农业生产方面的综合服务上存在局限性,同时推广机构中存在的多重职能重叠的情况也将阻碍农业技术推广的有效性和全面性;在实际推广中,甚至还存在重科研轻推广的策略问题;由于农业技术传播达不到密切联系实际生活、满足实际情况,也影响了技术推广的效率;技术推广同理论研究也未能够理想的糅合在一起,目前理论研究的目标和领域都过于单一和狭隘。以上问题都需要尽快解决。

2 农业技术推广的意义

农业技术推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体现在:提升巩固农业技术推广对农业生产有积极作用,它可以加强在科研单位和农业生产之间的联系,使得科研技术的研究更加合理化,且更具有实用性,使科研成果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农业生产;不断建立和完善农业技术机构体系使得农业技术充分发挥对农业生产的推动影响,而在农业技术的推广过程中,也可以帮助普及科技影响力,加强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从而为今后更好的农业发展奠定基石;农村的社会服务模式也会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得到推进和激发,通过先进的技术推导可以更好的克服社会化服务内容层面过多的问题,从而有效的提高农业生产率。

3 农业技术传播对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

3.1 传播源对农业技术推广的启发性

根据传播学的研究,传播源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特点:具有强而有力的权威性、亲和力、吸引力并且具有能动性,传播源具有真实性、可靠性。根据以往的农业技术推广经验来看,农业技术推广中传播源也具有以上特点。基于我国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现状可以得出农业技术传播过程中,推广工作人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而,作为农业技术传播的政府执行者,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其自身具备的文化知识、信息沟通能力和社会形象地位都对农业信息传播具有一定的影响。例如,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杂交水稻的推广中,国家将推广杂交水稻列入到粮食生产发展的策略中,从各级政府在推广杂交水稻的政策实施过程中可以看出政府不仅仅是推广政策的组织者,同时也是推广的传播源的重要成员。政府作为传播源,真实体现了传播源的强而有力的权威性及可靠性的特点,而政府作为传播源也是我国能够成功推动杂交水稻的重要因素。当时推动计划中大量技术推广人员下乡蹲点各大试验田和示范田的带动方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们代表了各级政府,且作为推广的传播源通过各种方式拉近传播接受者的距离,从而保证信息的可获得性,这样的方式也具有上述过程中传播源所具有的特点。与此同时,政府的官方网站和平台也在某种程度上扮演者杂交水稻推广的传播渠道,这一系列的政策实施使得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很快的发展和传播。在对一些对农户的调查问卷中可以分析得出,大多数农户的对新技术的获得来源、信息判断及技术培训等一些相关传播过程中,对村干部和政府机构的农业技术人员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和信任性,这一调查结果也直接说明了传播源对于相关农业技术推广过程具有重要的启发性。

3.2 传播信息研究主要结果对技术推广的启发性

传播过程中,通过研究传播信息可以得出传播信息需要具备一下特点:传播的信息需要有一个清晰的结论,并且前后一致的信息可以让接受者更容易理解,而让人愉悦的信息内容同样使接受者易于接受,传播内容中前段和末尾的信息更容易被记住,重复出现的信息可以增加传播需要的效果,然而过于频繁的相同信息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降低传播效果,而信息通过不同五官接受可增加记忆性。通过上述对技术传播信息的研究分析结果,可以对我们如何更合理的设计农业技术推广方法提供理论支持从而提高技术推广的有效性,使农业技术推广的相关理论知识更易被受众接受获得。

3.3 对传播接受者的研究对农业技术推广的启发性

通过农业技术传播明朗传播的接受者,只有了解受众才能够进行有效传播,从而达到农业技术推广的目的。在传播过程中需要分析受众对信息的接受和记忆、受众的个人差异,因为受众的自身文化素质、接受态度和对信息的理解能力,甚至是受众的社会背景对他们如何获取和理解信息都有影响,从而影响到信息的传播效果。在农业技术传播的过程中收集受众的信息,有针对性地选择客观的、熟悉的传播源,合理地建设与传播接受者之间良好且积极的关系,制作设计易于受众理解和接受的信息传递内容,从而将制定出可靠有效的推广机构以及推广方式,使得农业技术的推广被受众更轻松愉快的接受,从而加大推广效果。

4 结语

伴随着我国逐渐步入市场经济模式,农业技术推广方面也随之出现了新的态势和问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去完善。由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应该是基于合理的科学理论基础上的,我们应当足够的重视并致力于农业技术的传播,并且理解遵循农业技术传播的特点和传播规律,从而及时且有效地制定出合理的农业技术推广策略,并且明白只有坚持以科学研究理论为依托根本,我们才能够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避免短期行为的错误引导,从而制定科学的技术推广策略,摆脱农业技术推广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我国农业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农业传播技术论文篇(2)

科学技术为经济快速增长提供了推动力。要想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实现增收增效"促进,三农-发展,就必须推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对农村及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在30%~40%,与发达国家的65%~85%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农业科技传播是关键因素。

1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

(1)有效应用率低且呈地区性失衡。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矛盾突出,虽然农业科技成果产量较多,但应用于现实生产并获经济效益的成果屈指可数,主要是因农业科技成果在整体结构分布方面欠缺合理性,在生产前后的研究相对较少。同时,农业科技成果存在地区性不平衡现象,东部区域农业科技成果数量较多但低水平重复问题严重,而西部区域成果数量少,无法为农业改造工作提供有利技术支持。

(2)缺乏科学而完善的沟通传递机制。我国农业从业者非常多,且大多文化水平较低,农业科技成果必须要通过相应的形式走出实验室,投入到生产实践中,方便广大群众了解。在此过程中,文字形式发挥的作用相对较小,而多媒体形式则能够起到较好的宣传作用,有利于促进成果提供者和生产者交流以及深入沟通。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持有者"传播者及接受者尚未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缺乏沟通传递机制,容易导致部分农业科技成果无法顺利应用至实践环节,没有形成与农业生产相适应的成果应用形式。

(3)传播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升。部分农业科技传播和推广者长时间在较为闭塞的基层环境工作,其知识结构相对陈旧,掌握科技信息较少,大多数推广人员受教育水平低。有数据表明,至2007年,编制范围内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中仅有45%左右的人员属大专以上学历,非专业人员占据的比例大于2/3。目前,很多农业推广人员在专业素质及专业技能方面有待提高,无法做到快速捕捉农业科技价值,且他们对于农业新型技术以及新型产业等没有形成良好的知识敏感度,不利于顺利开展农业科技传播工作,影响推广效果。

2优化农业科技传播的途径

(1)充分发挥传播学理论的积极作用。近年来,我国传播学繁荣发展,大家对农科科技传播的重视度不断提高,但研究内容主要是实践工作的经验总结,从传播学角度分析得比较少。所以,借助传播学理论进一步分析农业科技传播实践工作,挖掘农业科技传播的主要制约因素,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提高实践工作效率和质量。

(2)不断构建高水平人才队伍。针对农业科技传播研究以及学科建设工作,必须不断构建高水平人才队伍,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人才保障。农业科技传播事业的顺利发展要求建立一支具备丰富传播学理论知识以及实践经验的人才队伍,确保学科梯队在知识结构方面日渐趋于合理。针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以及建设,应明确学科带头人员,对农业科技传播的具体方向以及全局性"关键性领域中凸显其引领作用。此外,必须借助全日制教育及在职教育培训等不同途径,对农业科技传播研究人才进行全面培养,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传播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积极作用。

(3)构建先进而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我国传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无法满足,三农-工作要求,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尚不完善,机制不够灵活,人才队伍不够稳定,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发展后劲方面有待增强。其次,农业科技企业以及专业协会"各种技术中介等均属于非政府组织,其发展速度有待加速,无法满足市场在服务方面越来越多元化的要求。所以,要强化农业科技传播工作,确保服务体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互适应,确定政府部门的引领地位,坚持多方共建"机制灵活以及模式多样的服务体系,提高体系应用的快捷性以及高效性,促进其公益性及经营性的有效结合。

3结语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一是应用率低且呈地区性失衡;二是缺乏科学完善的沟通传递机制三是传播人员综合素质及综合能力有待提升。因此,必须要制定相应的解决途径,充分发挥传播学理论的积极作用,不断构建高水平人才队伍,构建先进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促进农业科技传播在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实际应用。

参考文献

[1]黄家章"李思经#农业科技传播在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应用

[2]#安徽农业科学

[3]顾君,邹远辉,王吉凤.现代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对策

农业传播技术论文篇(3)

运用路径依赖方法来研究技术变迁的阿瑟对路径依赖解释是“用来描述技术变迁过程中的自我强化、自我积累性质的”。他认为,路径依赖这种自我强化、自我积累性质会产生两种效果,一种是良性的路径依赖。由于某种原因先发展起来的技术通常可以凭借先占的优势,利用巨大规模促成的单位成本降低而产生流行,而流行导致学习效应提高、引发更多的效仿与遵从,技术更加流行,越是流行就越促使人们产生相信技术会进一步流行的预期,从而实现自我增强的良性循环。另一种是恶性的路径依赖。一种具有较之其他技术更优良的技术却可能由于晚人一步,没能获得足够的追随者而陷入困境,难以传播。简言之,路径依赖指一旦人们做出了某种选择,就会在惯性下不断强化它,不会轻易改变。

农业科技传播中引入路径依赖概念,是分析农业科技有效传播的重要途径。由路径依赖产生效果的农业科技传播起到积极或消极的作用。良性的路径依赖加速农业科技的传播,而恶性路径依赖使具有现实优势的技术可能落选,成为农业科技传播的阻力。具体表现为初始选择具有相当强的影响力和制约力。无论传播者或接受者一旦作出某一选择,就可能对这种选择产生依赖。而且,这种选择本身也具有发展的惯性,即使未来出现更高效、更先进的方法,也会遭到排斥。因此,农业科技传播凭借路径依赖试图解决这样两个问题:第一,哪些不良的初始选择造成恶性的路径依赖;第二,如何抑制那些恶性的路径依赖,创造良性的路径依赖。

二、农业科技传播中的路径依赖分析

根据路径依赖原理,一些初始选择使农业科技传播陷入路径困境,对这些初始选择的分析可以从内部路径依赖和外部路径依赖两个方面展开,内部路径依赖从接受的角度进行分析,外部路径依赖的分析侧重传播的角度。

内部路径依赖。路径依赖理论认为初始条件决定以后的选择。农民自身的有限认知能力和保守文化这些初始条件设定了农业科技传播中的内部路径依赖轨道。

认知路径依赖。农业科技本质上是属于认识论。苏珊·菲斯克和谢利·泰勒的研究阐明了人类认知的基本原则:“人类是认知的吝啬鬼。也就是说,人总是竭力节省认知能量”,有着规避复杂的天性,而科技的接受有一定的技术要求,需要费心费力,这与认知的原则有冲突,回避科技是农民认知天性使然。而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认为,人获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目前,我国文盲和半文盲人群主要集中在农民中,其认知结构中已有的关于科技知识是非常有限的,在接受农业科技信息时,很难据此进行积极的思考、并作出理性的处理。这种先天和后天的影响使农民科技摄入量长期存在严重的不足,产生隐性的科技饥饿,在这种隐性的科技饥饿状态下,农民对农业科技传播变得吸收无力。认知上这种僵化的路径依赖,造成农民科技的贫困和营养不良,成为农业科技传播的桎梏。

文化路径依赖。对于路径依赖的产生,诺斯认为历史是起作用的。追溯文化历史,农民受儒家文化浸润。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中庸文化,中庸的文化造就中庸的农民。在中庸文化的熏染下,农民保持着古老的生活方式,缺乏竞争意识,害怕变革现状,因循守旧,安贫乐道。农民的求稳、不求变,求同、不求异的保守心理扼杀了科技接受所需要的主动性和进取性,当保守观念渗入到人的骨髓,就会形成一种强烈的排异心理,对新生事物、新观念、新技术采取排斥态度。显然,传统的中庸文化对科学技术的接受有着严重的不足,这种文化的路径依赖使得农民对科技的作用认识不够,需求并不强烈,增加了农业科技传播抵达农民的难度。

外部路径依赖。农业科技有多种传播工具、方法,不同的工具、方法各自有不同的功能和限定。路径依赖认为农业科技传播一旦选择某种工具、方法,就会不管这种工具、方法的局限性和适应性,对这种工具、方法产生依赖,而且愈陷愈深,当这种工具、方法适用条件发生变化后,容易使农业科技传播进入一种低效、甚至无效的状态,陷入外部路径依赖的陷阱。

收视率路径依赖。电视以其独特的优势长期占据农村媒介第一位,传统上农业科技传播选择电视为其传播的主要工具,但目前农业科技传播并不受电视的青睐。原因在于电视台的操作与经营已经是市场化,观众不喜欢看的节目就没有收视率,没有收视率就没有广告赞助商,没有广告赞助栏目就没有收入。因此,电视台把收视率视为其生存的砝码,由此便形成了维护收视率惯性力量。农业科技在电视传播也遵循收视率的规则。由于农业科技节目收视率较低,农民消费能力又不足,广告收入就低,电视台收入也有限,导致电视台对农业科技传播缺少兴趣。尽管农业科技传播具有重要性,实际上其在电视上生存空间是在缩小,电视对农业科技传播的弱化表现为:一是电视传播容量不够,农业科技节目少,播出时间短,科技传播的专业机构缺乏,至今为止仍然没有为人口最多的农民设立一个专业频道;二是电视传播能力不够,农业科技节目制作力量异常薄弱,节目质量很难提升。目前,电视传播大多沿袭了过去科教传播的单一样式,仅仅是简单地讲述科技知识,讨论科技话题,节目常常与市场脱节,与农民需求脱节,表现技巧空洞,手法不对路,这些现象更加速收视率下滑,这样的恶性循环使得农业科技传播“闭锁”在无效状态,陷入收视率路径依赖的陷阱。

政府供给路径依赖。一直以来,农业科技传播主体是各级政府的技术推广部门,无论是资金供给还是人员配给都是依赖政府供给,农业科技传播养成了等、靠政府的习惯。但单一地以政府各级技术推广部门作为主要的传播者既显得力量单薄,也不合理。由于政府受资金供给能力的约束,农业科技传播投入长期处于供给不足状态。据统计,发达国家农技推广经费一般占到农业总产值的1.0%,发展中国家也在0.5%左右,但我国不足0.2%。无法保证农业科技传播的力度,不充分的农业科技信息成为农民排斥科技的理由。尤其是在后农业税时代基层政府财力不足的情况下,面对农业科技较大投入,短期内产出甚微,一些地方政府在非农投入获利机会远大于农业投入获利机会的诱惑下,对农业科技传播供给的意愿并不高,缩减基层的农技员编制,迫使农技员身兼数职,使得基层农业科技传播者缺乏足够时间和精力深入农村第一线了解农民需要,及时更新自身知识储备,对农业新技术的熟悉程度和操作能力不够,农业科技传播只是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一种任务,这种被动应付传播使科技缺乏活力,再有效的农业新技术也难以有效传播。

三、农业科技传播中的路径突破探讨

农业科技传播如果安于上述路径依赖,鲜于突破路径,最终只能使其发展陷入困境,被路径“锁死”。打破路径依赖的制约,培养适宜的新传播路径,是农业科技有效传播的当务之急。针对这些僵化的路径依赖,可实施以下四种路径突破。

快乐路径。快乐路径是对认知路径依赖的突破。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人总是在认知上追求最少化,在快乐上追求最大化。因此,认知路径依赖的突破在于快乐的凸现,而快乐就是效用,只要达到了效用的最大化,快乐也就随之而来。快乐效用公式是U=f(A,B),即快乐效用(U)是货币因素(A)与非货币因素(B)的函数。根据公式分析农业科技传播,其先天具有快乐效用。首先,农业科技帮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增加货币因素的优势。其次,农业新技术上遵循省时、方便的逻辑,减轻农民劳动强度。同时,通过新技术的掌握,农民在社会群体中上得到身份和地位上的尊重,这种个人轻松与社会尊重都提高了非货币因素。因此,农业科技传播理应体现出快乐。事实上,快乐不仅是个心理指标,也是个数量指标,快乐哲学大师边沁提出测算快乐的指标,揭示快乐本身具有的特性,也为农业科技提供了传播的方向:一是农业科技加强强度传播。强度是指农民使用新技术实现报酬满足时产生的快乐强烈度。强烈的差异主要是由欲望差异造成的,塞托夫斯基把人的欲望依次分成个人舒适、刺激和社会舒适三种。不同欲望本身带来的快乐强度也不同,社会舒适的满足比个人舒适和刺激的满足强度要高。为此,农业科技传播不仅强调技术优势给予个人的舒适,通过奖励等刺激手段,使农业科技从枯燥转换为兴奋、挑战,更通过授予职称等形式强调技术掌握给予个人的社会舒适;二是加强纯度传播。纯度指农民获得快乐的代价最小化,也是指快乐实现时的满意程度。如果农民得到科技快乐以增加经济上付出为代价,快乐的满意程度就会大大降低。因此,农业科技传播需要考虑寓传于省,突出新技术的成本优势。强调材料再利用能减少农民经济上投入;三是加强传播的持久性。持久性即农业科技实施给农民带来快乐的持续时间。新技术给农民带来增产增收的快乐,但在实施中存在科技风险,尤其是增产带来市场的波动,产生谷贱伤农的减收现象,使得科技快乐是短暂的。因此,农业科技传播需要拓宽传播的宽度,不仅是前期的技术,也包括后期的保障,如关注农业科技风险投资基金、“公司+农户+基地”模式并进行积极传播,以保证农民获利;四是加强传播的远近性。指农民获得科技快乐需要的期待时间。科技快乐满足并非即期可实现的,而是需要一定的努力与等待,而这种长的期待得到的快乐更具持久性。农业科技传播注重寓传于教,农业科技传播既是技术的传播过程,也是农民人才的培养过程,通过提高文化水平,增长知识才干,帮助农民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五是加强传播的确定性。意味着农业科技实施给农民带来快乐的真切可感的程度。不可感受的快乐是无意义的,农业科技传播重视寓传于观,组织参观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是增加科技快乐可感受性的有效途径。

时尚路径。时尚路径既是快乐路径的提升,也是对文化路径的突破,目的使农民学习科技成为一种时尚。农业科技契合时尚所需要的条件:一是适当的难度。农业科技掌握需要有一定的知识要求,如果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没有了追求,也就不能称其为时尚。但难度过大,也阻挡时尚追求。二是非垄断。农业科技传播的终极目标就是打破技术垄断,惠及农民,这与时尚的要求不谋而合。时尚的形成和充分发育仰仗于传播,农业科技传播对时尚的塑造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

首先,加强喜新观念传播。哈耶克认为观念对行为的引导将居于优先地位。因此,农民接受和采纳科技始于其观念从保守向喜新转变。喜新崇尚进步和创新,即可以成为支持时尚的追求,也符合科技所需要的精神。加强喜新观念传播,为农业科技成为一种时尚而摆脱因循守旧、排外的思想束缚。

其次,降低时尚成本。当科技时尚成本的门槛过高时,科技时尚的追求受到极大的限制。而成本大是农业科技推广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农业科技传播的目的就是降低门槛,努力消除科技中一切不利于农民接受的因素,包括费用、风险等,回答和解决农民的疑虑,为农业科技成为时尚扫清障碍。

最后,建立开放的传播模式。开放是培育时尚的沃土。目前,行政命令仍是农业科技传播的主要形式,这种把技术“推”给农民的传播方式带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农民缺乏主动参与的意识,与时尚的开放要求背道而驰。因此,建立开放的、互动的传播模式,为农业科技成为一种时尚提供了发育的沃土。

农业传播技术论文篇(4)

1972年,美国两位年轻的传播学者麦克姆斯和肖(M・McCombs & D・Shaw)通过舆论调查和对传播媒介的内容分析,提出“大众传播媒介的议题设置功能理论”。这个理论认为“某些话题经大众传媒不断宣传和强调后,会对受众产生暗示作用,从而使受众认同这些话题的重要性”①。纵观农业科教影视片传播的历史和现状,分析科教片传播实践证明,应用议题设置理论创造连续不断的舆论传播以形成一定的影响,能有效提高影视媒介传播先进科学思想和现代技术知识的效果。

议题设置理论的应用价值

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而传播科学技术知识的最有效媒介就是电影电视,尤其是电视。广大农民在发展生产和建设家园的实践过程中非常渴求科学知识,科学技术是农民致富和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的桥梁。但是随着媒体的多样化,农民对科技知识的获取是多渠道的,影视媒介传播教育科学知识对农民的影响力有所下降,农民对知识点的实际需求和影视传播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农民急需的一些科技知识不能马上得到满足;影视媒介传播对农民产生影响有限,或者说影视媒介的传播愿望并没有最大化的得以实现。

影视媒介的传播愿望为什么和农村受众的实际需求产生了距离,问题出在哪里,最近开展的“吉林省农村对农业科教影视需求调查”显示,产生诸如此类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传播的内容和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实际需要相脱离;二是影视媒介播放科教片的时机与农业生产季节不对称;三是影视信号的流动性与不可再现性,给农村受众学习和实践造成困难;四是影视媒介传播的科教片主题和内容比较分散,未能形成一定的议题,对农村受众的影响有限。

根据一个时期国家的“三农”政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方针,农村社会发展和农民关心的新技术推广、新农村建设等热点焦点设置议题,并根据议题组织农业科教片的制作和传播,这种行之有效的做法越来越被农业影视制作者和传播者所认同。就目前来看,影视传播者在认识上已经没有问题,而是实践中尚有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探讨。笔者认为当务之急需要解决的是:农业科教影视的议题设置还未形成规模化和常态化;议题设置和“三农”的实际需求还有距离;议题设置的盲目性和不合时宜的情况屡有发生。这就势必造成媒介的愿望与现实相脱离,不但没达到传播的目的,反而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科学合理地设置农业科教片议题

媒介怎样设置农业科教影视片的议题才是科学合理的呢?实践证明,科教影视片对农村受众的舆论引导是一项系统的社会性工作。相对于城市受众而言,农业生产的季节性与农民生活的特殊性等特点,要求农业科教影视片议题设置要处理好宏观议题设置和微观议题设置的关系。宏观议题设置是指以传播理念和思想为议题,而微观议题设置是以某个先进技术和具体知识为议题,宏观议题设置是“面”,而微观议题设置是“点”。处理好“点”的选择与“面”的传播关系,以“点”带“面”和“面”指导下的“点”的合理设计有机结合,才能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比如,当前把低碳农业作为议题设置的“面”,那么在这个“面”的指导下,就要设计若干个与“面”有着密切联系的“点”,如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利用农家肥生产有机水稻、科学利用土地资源、自然能源的利用等一系列农业科教片的累积播出,以及同一点的不同角度、侧面的科学解释,如肥料和农药的科学使用,可以拍摄若干诸如农家肥使用、生物治理病虫害技术、化肥的科学适量施用、太阳能的利用、沼气开发、循环农业生产技术、再生资源利用等科教片。这些都是对低碳农业这个“面”的议题的最好阐释。而“点”的累积传播,也就实现了“面”的议题设置预期。

按照议题设置理论,电影、电视媒介可以通过设置事关“三农”的特定议题,形成或影响舆论,进而引起农村受众对某一问题重要性的注意,也能改变对某一问题的认识和看法,接受某个科学理念和科学知识,媒介也实现了理想的传播效果。

真实是农业科教影视片议题设置的生命

农业科教影视片议题的设置必须建立在准确反映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新农村建设客观实际基础之上,选择带有普遍性和指导意义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生活常识等,而且必须是最先进的,是“三农”最需要的。如果影视媒介对设置的议题不加选择,传播一些农民已经掌握的知识,甚至是落伍的思想观念和过时的技术,自然不会引起农村受众的注意,也就达不到传播的目的。

农业科教影视议题设置要真实地反映“三农”的现实,通过突出某一个方面和选择有意义的内容来“构造世界”,引导农村受众共同注意某些方面,而忽略其他一些受众可能会做出不同反应的方面。比如水利建设、低碳农业、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集中一段时间播放这方面的科教片,受众的注意力就像被 “聚光灯” 笼罩着一样集中而具体感受到议题设置的中心,把农村受众的注意力引导到一个“点”上或者某个“面”上,对所设置的内容的理解和接受效果就好得多。但是,媒介的议题设置如果和客观实际相背离,或者远离客观实际,就会产生错误的舆论,其结果是媒体设置议题的失败,甚至导致不良的社会后果,还会使受众对媒体失去信心,媒体的公信力也将下降。

议题设置对受众有着很大的影响,这就要求农业科教片在设置议题的时候,要始终以科学的精神和慎重的态度审视议题的真实性,从议题的提出到围绕议题组织农业科教片的制作传播,都要以警觉的目光审视议题的真实性。这个真实性,就是议题与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实际需要的一致性。农业科教影视是为“三农”服务的,就要充分考虑农村受众的导向需求,只有符合受众的导向需求,农业科教影视片议题设置效果才能凸显,才能更好地达到为“三农”服务的目的,这样的议题才具有真实性。

议题量的优化与传播时机的把握

影视媒介在同一个时间段内设置多少农业影视传播议题为好呢?应该说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农村受众对外界信息的接受是有限度的,对信息的接受量有自然的选择性,首先对和自己利益相关的信息比较关注,而不同时期,农村受众的利益也在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无疑和整个社会的发展以及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自然规律不无关系。此外,农村受众收看电视的时间,也是议题设置要考虑到的一个问题。农忙时,农民收看电视的时间比农闲时要少一半以上,而各个地区的差异,也决定农村受众接受农业科教影视片的时间不尽相同。在任何特定的时刻,农业科教影视片的宏观议题日程不能超过三到五个,这样有益于强化一个时期所要向农村受众传播的主要议题,也和社会一个时期的热点、重点相吻合。而在限定的议题中,也有主次、轻重之分,不可能完全均等。假设以水利建设、低碳农业、新农村建设和农民权利四个议题为例,水利建设可谓首要,媒介应该给予重点关注。

议题的传播时机主要基于两点:一个是议题的确定和设置,另一个是把握议题传播时间。设置议题和社会大环境相一致,和一个时期国家的工作重点和热点相一致。媒介根据国家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和社会的热点,很容易制定和一个宏观的议题。而把握好议题传播的时间,则是媒介要细心考虑的问题。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方、内地和沿海等地域的差异,决定对电视媒介接受的时间各有不同,亦有相同之处。不论哪个地区,17点至21点是农村受众接受电视媒介的黄金时间。北方农闲时(每年11月到次年3月)上午8点至10点,是农民收看电视的第二黄金时间,其他时间则为收视率低频时段。

受众的接受能力影响着农业科教片议题设置

农村受众的认知能力和文化程度也是限制信息接受量的重要因素。据吉林省农村对科教影视需求调查,吉林省农村人口普遍学历为中小学,高中或大专以上的很少。农民对科教知识的认识认知程度在提高,但由于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决定了对信息接受能力和接受量的限制。农村受众能够感受到的与其利益相关的议题,例如新的致富技术、环境保护、新农村建设等,能比较快地产生效果,而与农村受众关系不是很密切、一些不易直接感受到的或者比较抽象的议题,比如乡村政府信息公开、农村城镇化、农民素质提高等,产生效果的时间相对就比较长。那么,就不同媒介来说,电视的传播效果短,而报纸等纸媒产生的效果持续的时间比较长。这也是流媒体相对于平面媒体的一个弱势。因此,电视媒介在进行议题设置的时候,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特点,根据所设议题的性质,恰当地选择议题设置的时间,就可以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

现代传播已经不再是媒体的一厢情愿,受众的主动接受并形成双向反馈是当今传播的特点。那么,农业科教影视片要实现传播的最大化,达到理想的效果,就要在议题设置的时候充分考虑农村受众群体的接受能力和心理素质等因素。美国传播学者约瑟夫・克拉伯通过对受众选择性心理研究发现,受众不论是对媒介的选择性接触,还是面对信息公众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都受同一心理机制的制约。农村受众的心理结构在不断发生着变化,随着媒体数量的增加和传播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农村群众知识水平和文化程度的逐步提高,认知的自主性也在提高,对信息的选择有了很强的自主性。20世纪90年代前,大众媒介传播什么,受众只能接受什么,农村受众几乎没有选择的意识和自主精神。到了21世纪的今天,媒介选择性的增加和农村受众知识水平和文化程度的提高,导致选择信息的主动性更强,现今,媒体独家说了算的时代已经过去。电影电视媒介传播的农业科教知识信息,只有农村受众需要,才会得到认同和接受,如果传播的信息和农村受众接受的心理距离过大,和农村受众的利益不相干,哪怕电视台每天24小时不间断播放,也不过是媒介的自言自语,农村受众根本不会买账。因此,要使农业科教影视片议题设置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考虑农村受众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为“三农”服务的农业科教影视片传播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注释:

①张宁:《试论大众传播媒介的议题设置功能》,《国际新闻界》,1999(5)。

参考文献:

1.逄格炜、李艳英等:《农业影视创作与传播》,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聂艳梅:《议题设置理论在广告传播中的运用》,《中国广告》,1999(4)。

3.张国良、李本乾、李明伟:《中国传媒“议题设置功能”现状分析――我国首次就传媒“议题设置功能”进行抽样调查》,《新闻记者》,2001(6)。

4.刘子刚:《充分发挥议题设置的舆论引导功能》,《中国测绘》,2009(2)。

5.胡凡、张俊瑶:《试论议题设置理论的应用》,《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综合版)》,2005(1)。

6.万丽:《中国新闻传媒的议题设置》,《新闻知识》,2006(1)。

农业传播技术论文篇(5)

 

为了充分利用先进的传播手段,实现农村党员干部现代化远程教育培训,从方式到内容全面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富于创造性,进一步为提高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整体素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2003年4月至2006年底,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在山东、湖南和山西等12个省、自治区先后分两批开展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在试点的基础上,党中央决定,在全国农村普遍开展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这种新型的党员教育传播途径与传统的党员教育和学校教育形式迥然不同。

1.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传播内容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传播内容,即教学内容的安排设置,由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教学《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大纲》,并根据新形势任务的要求,以及农村党的建设需要和农村党员干部及广大农民学习的需求,适时制定阶段性主题学习计划。大纲是规划建设教学资源的依据;是制作开发计算机课件、电视节目和广播节目等多种教学媒体资源的依据;是建设中心资源库、省级资源库及辅助教学中心网站的依据;是制定教学计划的依据。大纲主要特点是贴近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贴近农村实际,贴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全国性大纲的内容比较宽泛,各省级、市级应依据全国大纲,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出适合本地需要的教学计划。在用好全国中心资源库教学资源的基础上,编制出具有区域特点的乡土教学资源。大纲的适用对象是农村党员干部、农民及其他农村从业人员。

目前,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传播内容主要安排:政治理论、政策法规、国内外农业介绍、农村实用技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经营管理、市场信息、致富经验、农村卫生、计划生育、科普知识、文化体育、典型经验等11个方面的内容。具体可划分为思想教育、知识普及、发展经济、文化娱乐四类。

1.1思想教育方面

安排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基本知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党的基础知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我国基本法律制度,农村基本法律制度等内容。

1.2知识普及方面

主要有基本科学常识,现代农业科技革命,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作物生产技术,林业生产技术,畜禽养殖技术,水产养殖技术,农业工程技术,农村环境保护与能源生态,农林产品加工技术;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农村环境卫生,常见病预防,意外伤害与急救常识,营养与食品卫生;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与生殖,保健宣传教育等内容。

1.3发展经济方面

主要安排有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市场基本知识、农产品知识等内容。

1.4文化娱乐方面

主要安排有文化体育知识普及、影视节目、戏曲节目等方面。

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传播节目设置上,又可分为知识技术讲座、先进典型事迹介绍、在线咨询、影片展播等类型。河北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化远程教育辅助教学网站通过五个教学传输平台,安排教学内容,即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河北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市厅之窗、网站博览、电视频道。每个教育平台又下设不同子平台,其中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化远程教育平台,共有政治理论、使用技术、课程回放等12个子平台;河北党员干部现代化远程教育共设中共党课、法规顾问、燕赵戏院等10个子平台;市厅之窗有石家庄、保定和省科技厅、农业厅等16个市、省直部门教学认输平台;网站博览设有图文网站6个,新闻资讯类有9个,其中专家答疑备有专家百宝箱、有问必答等12个拦目。电视频道也设有CCTV7,福建东南卫视等11个频道。。河北省注重加强了教学内容建设,已为网络充实、储存了教学资源课件5100多个,计7000多小时,包括政策法规、农村科技知识、先进致富典型、文化娱乐等丰富内容。人们可以随时在网络上学习和查找所需要的信息和技术。

2.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传播内容的主要特点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与传统党员教育相比,具有传播途径上的优势外,在传播内容也上表现不同的特点:全面性、政治性、先进性、适用性、可选择性。

2.1全面性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传播内容涉及政治理论、政策法规、国内外农业介绍、农村实用技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经营管理、市场信息、致富经验、农村卫生、计划生育、科普知识、文化体育、典型经验等11个方面,可以说是比较全面的。具体行业教学资源:党校系统的现代远程教学资源库包含了大量适合党员干部学习的理论性和知识性课程;党委组织系统的各级电教中心拥有各类党员教育电视片4万多部;教育系统开发了一大批社会急需的网络课程和教学课件;农业部、中国科协等部门也开发和建立了农业适用技术方面的信息资源库;文化系统建立了大量的内容丰富的文化资源库群等等。

2.2政治性

政治性是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传播内容最主要的特点和最鲜明的特征,这是党中央决定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要求之一,至在于通过党性教育、廉政教育和党性教育,提高广大党员干部政治思想觉悟,在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2.3先进性

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党员必须始终保持先进性。为此,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传播内容上要体现先进性,不管是政策法规普及、实用技术推广,还是市场信息等方面,都必须是先进的、最新的。

2.4适用性

这主要体现在教学课件因不同地方、不同人群而制作不同的内容,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学习需求。比如农村种植养殖技术,要因地决定收看节目内容。。

2.5可选择性

农业传播技术论文篇(6)

abstractthis article expounds the happiness in the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finds happy factor 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and presents countermeasures on communic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happiness

key wordscommunic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happiness materializing

农业科技传播目的帮助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本质上是实用和快乐的混合物,对其传播理应体现出技术性和快乐性的统一。但目前农业科技传播过多强调技术性,忽略了快乐性。这种不统一导致农业科技传播在手段上比较呆板、生硬,缺少灵活性,尤其是在大众传播上的表现更是简单,仅仅是将农业科技信息直接移植到媒体中,无法充分利用媒体特点的生动展示农业新技术,吸引农民的关注。

快乐至少以两种方式在农业科技传播中发挥作用:一是快乐能激发对农业科技的激励作用,提高农民接受科技的积极性,在分享农业科技成果的意义上具有快乐性;二是对农业科技传播的自身构建。wWw.133229.COM快乐很大一部分的来源是农业科技传播方式具有创造性和新颖性。从这两种方式来看,农业科技传播与快乐有着一种很高的正相关的关系。加强快乐研究是农业科技有效传播的应有任务。

一、快乐因素的分析

究竟如何才能使快乐成为农民接受科技传播的心情,社会学心理学家哈罗德·凯利在《群体社会心理学》一书中认为:任何的人际关系,皆可藉由互动过程所获得报酬和代价的交换而得到解释。报酬包括物质性的及能满足对方心理需求的语言或非语言活动,如好的感觉、声誉、经济收益、情感满足;代价是指对方不想蒙受的损失,如时间、金钱、精力、焦虑。在人际交往互动的关系中,人们通常期待高酬赏低代价的互动。将社会学的酬赏——代价理论衍生到传播领域,农业科技可从酬赏和成本代价之角度来阐释传播的快乐性。

快乐=酬赏/代价

这个公式表明农业科技传播的快乐性取决于酬赏和代价这两个主要因素。

1、酬赏。快乐程度与酬赏成正比。酬赏主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问题是有关量的问题:获得多少?①即农民通过科技手段,增产增收,改善生活的程度。收入越高,农民越快乐。但农业科技是有风险的,由于农业受自然条件和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大,比如自然灾害、市场风险等,一些农业科技能否带来预期收益还很难说。因此,确保收入增加是农民快乐的最基本的要求。第二个问题的关于质的问题:价值多少?②价值客观上也是能衡量的,亦即农民掌握科技手段后,帮助自己、服务他人,外界给予的肯定。由于科技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需要培训和钻研才能熟练掌握,这一掌握过程既是自我提升的过程,也是通过科技创收获得他人的尊重的过程。

2、代价。快乐程度与代价成反比。当农民要付出很多的财力以及心智努力时,甚至在实施农业科技行动中产生焦虑时,意味着所要付出的代价很高,快乐性很低。代价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精神代价。由于农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理解科学技术的能力也偏低,如果一项技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了解、消化才能掌握,造成精神上耗费过多,自然无快乐性可言。二是物质代价。如果新技术需要投入的费用较多,农民会因经济负担过重,也只能放弃。可见,精神代价和物质代价过高是农民对科技接受性低的重要因素。

显然,农业科技传播使农民产生快乐感可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增加酬赏;二是减少代价。

二、快乐的体现

农业科技传播应当以最大化农民的快乐度为目标。对快乐的阐述很多,社会学的酬赏——代价理论从增加酬赏、减少代价两个方面给予阐释,而哲学快乐大师边沁更直接提出测算快乐的指标,这些都为农业科技传播快乐性的体现提供了启示,农业科技传播快乐性的体现在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实施。

1、树立农业科技大传播理念。快乐意味着观念的更新。农业科技大传播体现单一性和综合性的辩证统一。单一性反映单纯的技术领域,综合性反映技术领域与经济、流通等其它领域的联系与融合。即农业科技传播内容不但只是技术,更应该传播技术之外的内容。农业科技大传播观的产生有其实践和理论根源。实践上,农业科技已不再是局限于小范围内生产领域的传播,而是一种大传播。它体现在:一方面,农业科技产生不是孤立的,是与当时的社会大背景、大环境紧密相连;另一方面,农业科技的应用已广泛而深入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各领域与农业科技实施都有着或多或少、或强或弱的的联系。因此农业科技有效传播必然与其它领域的融合越广泛、联系越紧密。

农业科技大传播观要求传播内容从传统的“专”转向现代的“博”,扩展农业科技传播的视野,使科技传播具有较好延展性、适应性。基于此,农业科技传播需调整传播理念,从思维的多元性、视角的开阔性出发,加大农业科技传播的“兼容性”,与科研、行政、供销、金融、企业、媒体等部门通力协作,从单纯技术传播扩展到农资和农产品的流通及市场等多领域,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实现生产、技术和市场的有效链接。这种大传播扩大农业科技传播的面、完善传播内容,使农民切实体会到科技致富的快乐。

2、贯彻以人为本的传播原则。农业科技传播应明确地把“人”作为传播的中心,实现技术与人的并重,技术是为人服务的,技术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对人关心程度。多从对人的理解出发,给予农民以情感上的关怀和理解,这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也抓住了以人为本的关键和核心。

事实上,农业科技传播不仅是技术的变化,更是内心深处的变化;不仅是生产方式的变化,更是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化。反思农业科技传播的接受性低的问题,农民接受习惯是重要原因所在。实际上,习惯在农民接受科技传播中表现出来的强大的阻碍力量,其表现一是喜旧厌新的保守习惯。农民深受传统中庸文化的影响,养成了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习惯。在这种封闭的惰性心理和惯性思维方法下,农民失去一些东西比获得一些东西感觉更沮丧,农民对快乐要求是维持现状而不是改变现状。表现二是趋易避繁的认知习惯。也就是说,人在接受信息时总是竭力避免复杂,追求简单。而任何一项农业科技都具技术含量和知识含量,农民受文化水平限制,在这种规避复杂认知的习惯下容易形成短视:对农业科技缺乏了解,缺乏接受新技术的远见。

贯彻以人为本的传播原则应把尊重人,提高人作为传播的根本准则,既在适应农民旧习惯的基础上构建新习惯。旧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轻而易举可以克服的,它依靠教育来逐渐摆脱旧习惯的蝉壳。可见,教育实质是快乐的起源,实施“远”、“近”结合的传播模式是加强教育体现快乐的有效手段。农业科技“近”传播的目的是直接促进快乐,“近”侧重尊重人,从近期的技术传播角度出发,探寻适应农民旧习惯的传播手段。如树立典型。通过典型的成功,使农民内心深处受到新技术、新生产方式的撞击,这种撞击,会使农民旧习惯发生动摇、破裂,使他们成为新技术的支持者和参与者。典型意义在于最大限度地向农民展示新技术,给农民带来快乐的真切可感的程度,不可感受的快乐是无意义的。因此培养科技示范户、建立科技示范基地成为典型的常用手段。从村民中选择有一定影响力、有一定文化的农户进行点对点的具体指导,培养其成为农业科技传播的示范户,而由示范户形成的科技意见领袖,其传播更有针对性、更有说服力,进而吸引其他村民的效仿,产生连锁反应,最终形成科技的普及。相比于抽象的讲授形式,在农闲季节,不定期地组织农民参观科技示范基地,并现场讲解农业技术。这种实地参观形式直观,便于农民理解,难度相对要小。农业科技“远”传播起到间接促进快乐的作用,“远”从长远考虑,侧重提高人。加强对农民的基础知识普及和教育,构建农民正确认识科技所需要的理性和能力,在农民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农业科技传播会更容易、更有效地完成。在巩固专家指导,媒介传播等行之有效的培养方式外,积极探询新的培养模式,如农民的定向培养。

3、高酬赏和低代价的传播目的。高酬赏和低代价是农业科技传播目的,也是快乐的直接体现。如何实施这一目的,根据边沁提出的快乐指标,可从传播强度与纯度两个方面论述高收益、低投入。

农业科技首先注重传播的强度。强度指农民使用新技术实现酬赏满足时产生的快乐强烈度。③强烈的差异主要是由欲望差异造成的,塞托夫斯基把人的欲望依次分成个人舒适、刺激和社会舒适三种。不同欲望本身带来的快乐强度也不同,快乐强度从高到低依次是个人舒适、刺激和社会舒适。具体到农业科技传播中,个人舒适指农民生理需求,即渴望减轻劳动强度的欲望;刺激指如何将科技从枯燥转换成趣味,使农民感到新奇、兴奋、挑战;社会舒适指通过科技的掌握获得身份和地位上的满足。由于每一项农业新技术都是以改善劳动条件,减轻劳动强度,增产增收为目标的,因此,农业科技传播在满足个人舒适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但在满足刺激和社会舒适欲望方面存在很大差距。农业科技传播通过改进专业培训班、讲座等传统的传播方式,将其与奖励、竞赛等新的手段结合起来以提高刺激性。

其次是农业科技注重传播的纯度。纯度指农民获得快乐的代价最小化,也是指快乐实现时的满意程度。④如果农民得到科技快乐以增加经济上付出为代价,快乐的满意程度大大降低。但农业科技实施是有一定的先期投入的,也存在不可预知的风险性,这些风险带来经济成本增大。因此,农业科技传播一方面,通过内部努力降低成本,尽量选择资源重叠率高的技术进行传播,以新技术、合理选用材料来大大节约生产成本;另一方面,从外部寻找资金保障,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如近年来的“公司+农户+基地”农业科技传播新模式中,由公司提供给农民先期投入所需要的农药、化肥等物质,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农民则按市场价略低价售予公司,规避了市场风险。或鼓励农民参与农业科技风险基金。目前许多地区建立了农业科技风险投资基金,它可以为农户采用新技术所需要的费用垫付资金,产出后归还本金,适当收取技术指导服务费,如遇到自然灾害或其他不可抗拒的因素造成损失,由基金承担部分风险,规避了自然风险。

注释

农业传播技术论文篇(7)

构建自媒体农业技术传播平台,其团队成员必定要是具有自媒体运作经验的农业技术传播人员,或者是由传统农业技术传播人员与自媒体人的团队结合。此外,团队还需驻扎在农村,立足脚下、结合实际进行农业技术传播,经常进行农户上访,了解农民需求。

2 内容生产

进人移动互联网时代,一般内容已经不再稀缺甚至已经泛滥,但可读性强、思想深刻、见解独到、能为用户提供独特价值的优质内容依然稀少,仍然是人们追逐的对象,故自媒体的传播一定要注重其内容生产。根据内容的生命周期,我们可以将内容分为:存量内容和流量内容。一个正常的网站一般都会同时存在流量内容和存量内容。而且这两种内容没有优劣之分,它们只是扮演的角色和体现的功能不同而已。流量内容关注的是行业的热点,存量内容关注的是行业的常态。

在农业传播领域,内容生产同样重要,普通干货式的农业理论传播显得极为生硬,既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又不能很好的被理解,其传播效果往往得不到很好的体现。笔者认为,构建自媒体的农业传播也应同时推送存量内容和流量内容,用流量内容博得眼球增加粉丝量,同时用存量内容进行农业技术和理论干货的传播,以保持其专业度。此外,在存量内容的选材和编辑上,应注意多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而避免使用农业专业术语,因其受众群体往往不是专家,要考虑到他们的理解能力。

农业传播技术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S-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7-0040-2

世界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说:“中国的世界最初是以农为本的文化孤岛。”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中饱含着深深的农业印记,从新中国的建立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到“三农”问题受到的关注直至今天我国对建设现代化绿色农业的高度重视,农业传播活动一直贯穿在整个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农业新闻传播活动作为一种社会需要的产物,在针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农业传播活动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1 我国目前农业新闻报道的发生层变化

什么是发生层?这要从新闻的定义说起,目前关于新闻的定义分化出很多说法,笔者认为最根本的还是围绕着一句话:对新近发生的事情的正式报道。“大变动,大新闻;小变动,小新闻;无变动,无新闻,这是众所周知的新闻发生机制”。我国过去的农业生产活动因为农业新闻产生少、传播渠道狭窄可以说发生层不丰富,农业新闻报道缺乏发挥的空间。随着我国对农业发展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农村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实践生产活动日益增多,农业新闻的发生层不断丰富。从前农业新闻传播的时效性较弱,传播到受众层要经历一段不短的时间,那时受众层面普遍针对农民受众,他们更依赖于人际传播,对新闻传播并没有重视,导致传播的时效性弱;其次,在农业科学技术没有如此发达的时期,我国的农业生产实践活动单一、季节性明显、地域性强,农业新闻的发生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地域分割特点,在报道的过程中缺乏连续性。

我国目前的农业新闻报道随着时代的变迁、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的不断进步,农业新闻的报道素材越来越多姿多彩。传统农业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多数是“粮食喜获丰收”、“加强农业技术培训”等,目前,已经告别了从前农业新闻题材单一的局面。更多的与农业相关的新题材、新角度、新措施、新成果、新经验、新特点和新人新事为我国目前的农业新闻报道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

2 我国目前农业新闻报道的传播层变化

当农业新闻报道的发生层开始变化,农业新闻传播的传播层也开始变化。新闻传播离不开媒介或者介质,农业新闻传播更是如此。这个传播层所包含的是一个缜密的体系:不仅仅是指设备、技术等硬件设施,还包括技术人员、采编人员等软性资源。

著名的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曾经提出:冷媒介与热媒介的概念。传统的农业传播大多是依靠报刊等冷媒介的传播,需要受众动用自己的想象力来理解所传递的信息。随着网络技术的成熟、第四媒体―互联网、第五媒体―手机相继产生,3G技术的日趋成熟,热媒介大力发展,农业新闻所报道的信息,清晰可见感染力强。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优势,这样的方式使农业政策得到有利宣传,增加了农业新闻报道的时效性。

农业新闻报道的传播层,另外一个显而易见的变化就是传播者素质的提升。目前,我国农村无论是在经济、政治还是在文化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府对“三农”问题多年来的关注以及打造现代化绿色农业的建设步伐,都促使了农业新闻传播者的素质大幅度的提升。目前,奋战在我国农业新闻传播事业中的每一位传播人员都是采集技术与农业知识的集合与统一体。他们能够设身处地的为农民着想,能够考虑到广大农民朋友知识层次不高的特点,用通俗易懂的电视语言来诠释新闻报道内容,保证信息有效、明了传递。一些农业新闻传播者还跟随专家深入到田间地头,与专家一同体验实验过程,掌握了大量的农业专业名词,并将这些尽量用口语化表述出来。

另外传播者在选择传播内容的时候,更贴近了农民朋友的切身需求,增加了农业经济和新技术推广的报道比重。

3 我国目前农业新闻报道的接受层变化

农业新闻传播的接收层变化,就是传播过程中的受众变化。农业新闻传播的受众不再是单纯的农业生产者,受众逐渐增加成一个群体,很多的隐性受众变为显性受众:部分对农业感兴趣的城市市民、从事农业技术工作的专业人员、涉农类的企业投资者。这些原本范围小的隐性受众群体在不断的扩大,他们的存在提升了农业新闻受众的整体素质,更扩大了农业新闻的报道内容,丰富了农业新闻报道的范围与层面。

单纯的农业生产者,长久以来接受大众传播的信息,对信息量的需求增加。自身农业知识的提高,促使农业生产者的知识结构有了积极的变化。

4 我国目前农业新闻报道的作用层变化

农业新闻报道的作用层是指农业新闻传播的效果。传播的效果从层面上划分为认知、情感、行为三个层面。从类型上分,又可以分为短期和长期效果、预期和非预期效果、积极和消极效果等。目前,我国农业新闻报道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在认识层面还是在行为层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就整体效果而言,首先,为农村地区增加了信息量,促进了农业科技新成果的推广。其次,透过了知识的普及提升了农业生产实践者的文化层次,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发展。再次,让更多的非农人员了解了农村的新变化、新风貌,为实现现代化绿色农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重视科技、全力打造现代化绿色农业的今天,做好农业新闻报道,显得尤为重要。这些新变化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还将带给我们更加长远的效果。我国农业新闻报道将在未来的几年里向着更加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继忠,牛新权,刘玉花.农业新闻传播.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农业传播技术论文篇(9)

(二)加大对大众媒介的扶持力度。一是政府应加大对大众媒介的重视力度,利用大众媒介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扩大农业科技传播范围,增加传播效果。二是农业科技传播具有公益化属性,对于带有公共服务性质的节目和报纸,政府应予以支持。政府应鼓励大众媒介兴办涉农专业报纸,或者在主流报纸上开辟农村农业版面和栏目,并给予适当的政策和资金倾斜。三是将农业科技传播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将节目的制作费用和采编人员的采访费用纳入政府财政预算或进行差额补助。

(三)加大对农民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力度。政府应在农村大力增设农村书屋,有针对性地采购农业科教、种养殖、文学、法律、医疗保健等书目和报刊,充分发挥农村书屋的信息窗口功能,帮助农民及时了解和掌握各种致富信息、生产信息、市场需求等。此外,政府应加强对农民技术员培训的力度,动员、吸纳更多的涉农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成为农民技术员培训基地,使更多的农民获得培训机会;增设符合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的、农民急需的专业技术课程,解决农民实际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设科技培训夜校、定期请农业专家作报告,或者在农闲或节假日期间组织专家进行短期技术培训。

二、科研机构应充分发挥科研主体作用

(一)端正科研态度。第一,科研工作应该是健康的,是纯粹的。科研人员应克服功利思想,正确认识科研工作与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淡泊名利,不搞花架子和形式主义。第二,科研工作应该是真实的。农业科研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推动农业发展。因此,必须是在解决问题中形成理论,并用所形成的理论再去指导实践。第三,科研工作应该是科学的。科研人员应以科学的研究方法为指导,着眼于农业生产中的具体问题,从调查研究做起,切忌纯理论的臆想和拼凑。

(二)加强与媒介的合作。科研人员应注重与媒介的合作。科研机构应有针对性地加大对宣传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力度,可设立科普发言人,并通过科普发言人与媒介进行对接,借助媒体为各类社会热点、科普需求作出权威、准确的解答,不断填补科研机构与受众之间的知识沟。

三、大众媒介应加大对农民的重视力度

(一)回归农民受众本位。大众媒介应重视农民受众的信息需求。针对媒介形式,应对不同类型的大众媒介进行整合。可根据不同媒介的不同优势进行优势互补,在同一时间段,就同一主题或内容,以统一口径进行传播,以壮大传播声势,提高传播效果。针对媒介内容,对农民喜爱的信息要加以强化,对农民不关心或不感兴趣的信息要加以改善。选题时,要符合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和实际生产情况,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符合农民根本需求。针对农业科技节目的播放时间,大众媒介应充分考虑到农民的生活习惯,节目播出时段尽量与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和从事家务劳动的时段错开,并可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在“农闲”时增加播出时间或者根据农民需要安排重播。

(二)回归科技本位。大众媒介进行农业科技传播的意义不应局限于对某个科技成果、某种实用技术或某项科技政策的传播,而是要利用持续的、不间断的科技信息流通,形成信息环境,培养农民受众的视听习惯,塑造农民受众的科学理念,提高农民受众的科学素养。现有的农业科技节目普遍科技含量较低。因此,大众媒介应注重传播内容的实用性和时效性,以贴近农民生产生活、符合农业生产规律、能产生实际经济效益的内容,提高科技节目的“含金量”,真正做到回归科技本位。

(三)提高媒介工作者的科学素养。媒介工作者在制作节目和撰写报道时,应将语言通俗化,将信息“去专业化”,在兼顾信息科学性、严谨性的同时,变死板机械的传播方式为农民容易理解的举例子、打比方等方式,消除广大农民受众与农业科技信息之间的隔阂。此外,媒介工作者应加强对农业科技知识、农业政策的学习和积累,完善个人的农业知识结构,提升个人的科学素养,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消除知识盲点,避免错误报道,保证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四、农民应加强对自身的要求

(一)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一是农民必须正视科学技术发展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巨大变革,主动尝试接触、积累和运用农业科学信息,积极主动地收看、收听农业科技节目,阅读农业科技报刊,参加各种农民技术培训,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科学素质。二是农民应该主动关注党和政府针对“三农”问题制定的方针政策,以及辽宁省的农业发展政策,做到对政策心中有数,并能从政策中发现机遇,为个人的农业生产行为提供支持和保障。

(二)努力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农民应主动接触利用多种媒介,视媒介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有效工具,针对不同时段、不同环境选择适合的媒介形式,并根据媒介各自的特点,将有价值的科技信息保存下来。此外,农民还应利用媒介进行及时的信息反馈,将想看的内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时向媒介进行反映,使媒介可以更好地了解农民的需求,并及时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作者:韩倩茜 单位:辽宁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参考文献:

[1]张通生,赵梁.新农村建设中的科技传媒传播创新[J].产业与经济论坛,2011,10(2):41~42

农业传播技术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1-0003-1

0 引言

农业实现持续发展不能没有农业的传播应用,农业传播有利于实现农业“三化”。我国农业传播体制仍存在许多问题,政府需大力支持农业传播,深化农业传播机制改革,创新农业传播组织与形式,创建社会化农业传播服务体系,满足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需要。

1 我国农业传播的主要问题

在市场化进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影响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作用的发挥。

1.1 社会环境对农业传播的影响

2010年国家“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加大农业投入,注重农民增收。许多政府部门的工作状况是村等乡,乡等县,一级一级文件。“中央一号”文件含金量虽然高,但文件变金子的工作需要去做。同时,广播电视行业内部也存在着诸如“谁受益谁出钱”、“重利益轻投入”等不合理的政策规定。此外,当今各行业广泛流行“各行业出名要趁早”的思想潮流也冲刷着电视从业者。

2.2 传播内容的可及性低

当前,不论大众传播者与受众的局限性如何,也不管现今的农业传播内容质量的好坏,单就传播效果而言,实在是无法让人乐观。这里所谓的传播内容“可及性低”,是指涉及农信息被发出后,通过媒介进行传播,真正抵达农户的可能性很小,农民受众收看、收听、阅读率低的状况。主要表现如下:第一,有线电视普及率太低;第二,农业报纸的阅读率低;第三,网络普及率低。

2.3 农业传播资金不足

我国农业技术传播投入十分欠缺,政府尚未通过宏观调控弥补工业污染对农业、农民的损害,以及农民对社会生态效益方面的贡献。我国大部分地区缺少行之有效的农业补贴政策;农民不但没分享到工业发展的效益,反要遭受工业污染的伤害。

工业污染会降低农产品质量,损害农民健康。政府并未行使职能补偿农民的伤害。农民积累较少,又很难拿到贷款,无法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由于各种原因,扶贫贷款等支援性财物很难到达农民手中。

2.4 农民自身问题

我国农民接受农业高新技术能力较差,缺乏采用新技术的需求动力,直接影响农业新技术成果的传播与转化。传统文化影响深远,使多数农民存有浓厚的小农意识。另外,农民受教育水平低,掌握的科学技术少,缺乏发展动机,不愿冒险。总之,较低的文化素质和落后的传统观念严重阻碍着农民行为的改变,使他们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2.5 农业传播队伍落后

我国农业传播人员由乡镇政府管理,固守一地,工作单调。一些农业传播工作人员计划跳出农门,对农业传播事业缺少热心,尤其是新一代大中专毕业生。在农业传播型人才稀缺现状下,需要培养专门人才。

3 解决我国农业传播问题的对策

3.1 降低风险和难度,实现效益最大化

农业传播工作需要充分利用先进农业科学技术,逐步改变农民旧习惯,使他们自愿采用先进农业科技。唯有如此,才能使农民产生依靠科技致富的想法,才能使农民产生提高物质、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要求。农民在农业推广中的主体地位需要确立。以农民为工作中心,以改变农民为手段,加强农民教育,让我们产生自觉改变生产经营的行为。

3.2 提高农业科技传播质量

(1)发达地区可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和远程教育手段,配以广播、电视、杂志和报纸等传统媒介,构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立体交叉的农业传播构架。

(2)借鉴美国建议委员会形式,定期了解农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

(3)明确农业推广人员角色定位,使其切实成为农业传播工作指导者、协助者和传授者。

3.3 创新理念,改进方法

农业技术传播体系是农业科技转化为农业现实生产力的主导力量,有助于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尊重农民自,从其需要出发,以效益为目标,开展产前、中、后全程服务。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更要为农户经营管理、组织化发展和社会生活等提供帮助。

3.4 培养农业传播人才

加快我国农业传播人才的培养,应从两方面做起:第一,我国农业技术传播型人才稀缺,亟需培养造就一批这方面的专门人才;第二,高等农业院要尽快开设有关农业传播的系、科和专业;第三,大力发展中等农业教育和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第四,注意发掘和培养农村科技带头人。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康复毕业论文 下一篇: 英语词汇教学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