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发展策略

时间:2022-12-09 16:47:15

摘要:通过分析兰州市县域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措施,希望可以为推进县域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借鉴。

农业现代化发展策略

农业现代化发展策略篇1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而农业现代化建设在几十年的努力下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促使国家的粮食安全以及重要农产品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保障,促进了农业综合生产实力的提高,达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性成就。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现有的农业生产国情,面对如今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矛盾,促进农村地区的深化改革工作,并且开辟出一条更符合我国特色的、有着独特优势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已经成为农业发展和建设过程中需要思考和关注的重要问题,文章针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问题进行的研究和探索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1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1.1太过关注数量而忽视了质量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进步,社会的产业消费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对于产品的需求已经产生了变化,但是无公害的绿色有机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仍然比较低,相较于工业产品和服务型产品来说,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建设方面存在着较大差距,而对于农产品的质量监控体系建设也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人们对于农产品的质量缺乏信任。由于农产品的质量与人们的生命健康存在紧密的关联,它可能会从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演变成社会问题。实际上生产者很难从较低质量的不安全的农产品中获得更加长期而稳定的收益,但由于生产者逆龄化生产以及整个生产过程的追溯比较困难,获得的产品质量要求以及标准统一性不强,监管不足,导致农产品的生产者存在一些侥幸心理[1]。

1.2农业产业化比较困难

要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必然离不开规模化的农业生产,但是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会受到土地承包经营活动模式的限制,即便当前土地在经营权的流转方面较容易,但是涉及很多的经营个体以及经营组织,甚至是完全不同的行政区域,导致最终的协调合作成本比较高,在农业规模化发展的过程中,需要解决产地权属方面的问题,更需要解决农业产业的组织和协调问题[2]。由于土地的集约化规模发展和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快速稳定增长,也促进了一体化农业社会服务需求的产生,但是原本在农村地区的集体经济组织在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的社会需求,同时又没有建立形成一些新的服务组织和服务体系,导致在农业现代化的服务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整合效果,最为重要的是传统的服务可能会更愿意将农产品的运输、销售作为主要的内容,而加工、储存以及信息化等多个方面的服务供给则存在不足,在产业的规划以及市场信息的挖掘等多个方面提供的服务供给也同样存在不足[3]。此外,在农产品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农产品最初的生产到消费者的使用之前,需要经过极其复杂的流程,而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就需要基于市场的需求导向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多个环节进行紧密结合,确保其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结构。由于在农产品的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作为领导的龙头产业,其资本雄厚,运作能力相对来说更高,因此在整个产业中处于主导地位,而农民还是处于分散的状态,他们在市场中的竞争力相对较差,由农民所主导的农业合作化组织发展正面临着规模化竞争的问题[4]。

1.3农业产业的融合不足

农业和农村经济在传统意义上大致相同,但是二者在划分的标准存在差异,20世纪后期很多的乡镇企业作为国有企业的工业加工企业,在农村地区占据较大的优势和比例,而在乡村政治战略实施过程中,农村的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更加明显,而这种产业融合的基础则是农业,包括农产品的深加工以及特色农村景观和文化行业。现如今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模式体现出更加多元化的特点,包括农村原产地特色融合原材料加工的发展模式、农业加工产品融合文化服务的发展模式以及农村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发展模式,但这3种模式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体现出差异性,它们是不同产业之间相互连接。在农村的产业融合过程中,必须要解决怎样才能够发挥新型技术优势,推动商业模式的转型,带动资源和要素的重组以及农业产业空间布局的调整问题,促进农业产业进步[5]。

2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途径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要顺利解决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关于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以及中小农户之间的矛盾,解决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落后性等问题,就需要进一步加速深化改革工作,促进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提高农业综合水平以及整个产业的竞争实力。

2.1重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重点在于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农业机械化则是实现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它主要强调将机械化作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对现代农业发展所起到的重要支撑作用,农业实施规模化经营的基础前提和物资保证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关键环节,包括农业的粮食作物以及主要经济作物等方面的加工和生产领域,必须要加速农业机械化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农业的进步和发展[6]。长期以来,党和政府对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问题十分关注,也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对其提供支持,通过农机购置补贴以及信贷支持来促进农民产生对农业机械的购买欲望,但是单纯降低农业机械的购置成本,很难克服由耕地的细碎化问题导致的购买动力不足问题以及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因此必须要结合农村的发展实际情况,进一步健全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保障体系,提供更加优质和周到的农业机械化服务,促使小农户能够和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之间建立紧密的关联,形成更具中国特色的机械化发展体系。中国在实现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过程中,要同时关注小型农机、大中型农机的研发。在农业机械化的运行过程中,充分融入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方法,大力促进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7]。

2.2重视绿色农业的发展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绿色农业的建设,这种绿色农业的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方向,绿色农产品的供给情况是否可以满足群众的特殊需求,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新时期我国的主要矛盾解决的判断依据。而实现绿色农业的发展要求,就需要对农村丰富的生态资源以及生态环境优势进行转换。一方面要加速农业生产过程的清洁化发展,要在农业生产建设的过程中适当减少化肥与农药等对环境造成影响的材料的使用;另一方面要始终保持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土壤条件、气候条件、水质条件、生态条件都能够快速修复,提供更多绿色、有机、无公害的农产品[8]。农业的绿色发展实际上很难依靠于小家小户的生产完成,必须要根据整个区域的水源生态环境建设、土壤治理环境促进生态环境的修复工作,要通过农业绿色发展的特区建设来培育形成更有地理标志的农产品,扶持特色农产品的合作社建设,并且鼓励龙头企业来实现持续发展。现如今在绿色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点会更加鲜明,一要解决农业产业的集约化发展问题,包括农业产业的基地相对比较分散、农作物产量较低、农业规模较小、科技含量较低等问题。二要进一步解决绿色农产品产业链等问题,尤其是农产品的加工度相对较低以及农业产业链较短等问题。三要促进农业和新业态之间的融合发展,包括物联网以及智慧农业的建设模式,都可以成为绿色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有效途径[9]。

2.3构建形成更具现代化的农业产业体系

要促进农业产业体系以及生产经营体系的现代化建设,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局面。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所遵循的思路不应当局限在对历史问题分析所得出的经验上,更应当立足于未来促进农业产业体系的建设和完善的目标。现代化的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主要包括农业的产业结构、农业资源的利用2个不同的方面,其中的重点在于将农业生产从小农户自发的传统农产品结构转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并且形成更加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对农业资源优化利用的目标,农业的价值已经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绿色发展目标的实现。农业生产体系建设就必须从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转变提升,朝向设施农业以及规模农业的方向来发展。其中的核心是将先进的科学技术用于农业新产品和新业态建设的全过程,现如今的农业经营体系建设是对农业组织化以及市场化发展情况进行了解和分析的重要参考依据。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就是建立形成农业社会化的邱优辉: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的探索与研究服务体系,并且实现现代农业生产、销售及服务之间的完美结合,突破原本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小农户独立生产和封闭经营的状态和模式,引进一些更加先进的、独特的、具有优势的技术和设备,促进小农户生产模式以及当前市场之间的紧密关联[10]。

3结语

乡村振新战略背景下,对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而农业现代化的建设是农村地区发展的主要方向。要加速农村地区的发展,必须要在其农业产业建设的过程中引入现代化工具,包括机械设备以及产业发展的经验和技术等,促进农业产业升级以及农业产业和其他新业态模式之间的融合,发挥农业产业自身优势,促进农业生产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作者:邱优辉 单位:抚州职业技术学院

农业现代化发展策略篇2

一、引言

2022年2月22日,中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一号文件”,聚焦粮食安全生产与供给、现代化农业发展、防止返贫、农业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与政策保证等问题。其中,在“产业促进乡村发展”环节,明确表明要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其内容涵盖:农业绿色发展评价、水美乡村建设、生态修复、国土绿化、草原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构建自然保护体系及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等多方面内容。因此,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现代化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融合产物,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核心,以环境承载力为基准的新型农业发展理念与体系,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由“量”到“质”的转变过程。同时,农业绿色发展也是当前我国乡村振兴发展格局下的重要驱动力,既是顺应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律,也是新发展格局下农业产业调整的客观要求。

二、我国农业绿色发展优势

(一)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稳步提升

根据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的《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报告2020》数据显示,2012-2019年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指数由73.46提升至77.14。具体表现为:第一,不断完善农业标准体系。截止到2020年底,我国现有农业行业标准5479项,涵盖农产品产前、产中与产后全产业链绿色标准;第二,绿色优质产品供给能力增强。其中,2019年我国农产品检测合格率为97.8%,同比提升0.4%。同时,农产品品牌效应增大,国内绿色农产品销售额达到4656.6亿元,出口41.31美元,分别增长2.2%与28.7%;第三,耕地质量稳步提升,财政投入不断增加。其中,2020年中央对内蒙古、辽宁、吉林与黑龙江投入8亿元用于东北黑土地保护,总面积达到880万亩。同时,开展耕地退化治理活动,综合治理面积达200万亩。耕地质量稳步提升,由2014年的4.41提升至2019年的4.76,增长0.35个等级;第四,农业产地环境保护成效显著。同时,坚持“五化”并进,全国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6.72%,并采取多项举措,推动农膜减量与回收利用;第五,人居环境改善。一类县无害化治理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90%,二类县普及率超过85%。此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也达到25.5%,初步建立国家农村黑臭水检测清单,村容村貌显著提升。

(二)农业绿色模式不断创新

随着近年来,中央政府大力倡导农业绿色发展,全国各地政府根据当地地理特色与资源禀赋不断摸索农业绿色发展模式,以创新驱动农业绿色科学合理发展,具有代表性的农业绿色化发展模式包括:粮食产业链丰产集成技术模式、健康农田集成技术模式、种养结合、水肥一体化模式、农牧耦合、草畜联动模式、无化肥农药生态茶园模式,其模式特色和应用状况如表1所示。

(三)更多利好政策

自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与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我国第一个农业绿色发展纲领性文件《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后,有关利好农业绿色发展的政策不断出台,涵盖农业绿色发展各环节,包括:培育主体、增强科技支撑、产业结构调整、资源开发利用等。具体而言:在培育主体方面。农业农村部在全国范围内建设示范基地,培养生态企业1000余家,生态科技人员4万余人,为农业绿色发展典型了良好基础;在科技支撑方面。农业农村部《农业绿色发展技术导则(2018-2030)》,向全国推广100余项农业绿色技术,为农业绿色发展体系构建提供了保障;在产业调整方面。自2017年以来,中央政府共投入300亿元,用于打造特色产业集群与农业绿色园区,助推一、二、三产业融合。其中,农业园区项目多达300余个,贷款资金达到694.58亿元;在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农业农村部以消费升级新需求为原则,引导各地利用好自身资源禀赋,挖掘打造特色农业绿色产业,并借助互联网技术,打造“互联网+农业绿色”产业,丰富农业绿色发展模式与内涵。在政策引导下,各地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纷纷出台利好项目。如,湖南“三三工程”,包括:三减量、三优化与三提升、山西“生态方”项目及河南“减量化农业”政策等。

三、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地域之间的农业产业绿色化发展仍存在发展失衡问题,其系统性、复杂性与艰巨性将长期存在。具体包括:

(一)农业资源分布不均,资源紧张局面仍需缓解

我国农村地域辽阔,资源分布极不均匀,以水资源最为突出。尽管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占据世界第六位。但人均为2185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我国水资源还存在时间分布不均问题,大部分地区汛期降水量可达全年60%-80%,存在春旱夏涝问题。在水利基础设施方面,虽然近年来我国大规模进行水利建设,并初步形成国家水利工程体系。但对于农业绿色发展而言,仍存在一些短板与薄弱,突出表现为:第一,部分大河大江的干流与支流存在提防问题,缺乏控制性工程,防洪安全有待提升;第二,农村地区饮用水保障与生活污水治理仍需进一步提升。目前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仅为25.5%,需进一步提升。在初始资源禀赋影响下,我国农村区域分布存在结构性问题,表现为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产业结构及产业融合发展等问题。例如,农业生产与地方特色定位不匹配,难以整合农业资源,对资源造成浪费,对环境造成污染,农业生产效率较低。部分地区长期过度开发农业资源,已经突破环境承载力极限。同时,工业“三废”向农村地区扩散,农业资源利用率与生态环境治理有待加强。

(二)农业绿色发展缺乏内在激励

当前,我国农业绿色发展主要依靠需求驱动与政策驱动。其中,需求驱动是我国经济发展客观需要,是消费者收入水平提升所导致的农产品消费结构和价值观发生变化而产生的新需求。政策驱动是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引导农业绿色发展,是我国农业转型升级及其相关制度安排的综合体现。无论需求驱动,还是政策驱动都属于外在驱动因素,而农民的主观能动性才是农业绿色发展的内在驱动因素。对于农民而言,农作物生产的经济效益才是首要因素。因此,相关部门机构在制定农业绿色发展过程中,应将农业效益因素纳入推广范畴,从根本上鼓励农民开展农业绿色发展。例如,受到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农民会根据市场价格每年种植不同农产品。但土壤质量、天气与资源是决定农作物能否高质量生长关键,而非仅看市场价格。对此,需要各地政府根据当地农业发展与资源条件,按需推广相关农业绿色技术,制定科学可行的农业结构调整方案,相关政策应当考虑可能对农民的生产激励,发挥因势利导作用,激发农民绿色生产主观能动性。

(三)农产品质量需进一步提升

农产品质量是农业绿色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重点考察因素。但我国农产品产业链较长,且产业链主体较多。因此,存在监管链条长、难度大且主体复杂等问题。在监管职能方面,农产品质量检查主体众多,且质量安全监管责任被广泛分布在环保、工商、卫生等不同部门。但不同行政执法部门之间又缺乏联动与信息交互,部门之间存在重复执法与执法空白问题,监管效率低。在农产监管体系方面,存在监管标准制定与颁布主体分散问题,各部门的权责存在交叉现象,甚至在某些监管内容方面存在矛盾。同时,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制定的参与主体较少,缺乏向社会公开进行意见征询内容。此外,需要增加检测部门数量,并提升检测能力,尽量在镇一级地区建立检测地点,便于随时对农产品进行质量检测。在农产品质量追溯方面,存在农产品溯源与生产过程控制难问题。由于我国农业生产与加工,仍以分散的企业和农户个体为主,其规模化程度较低,缺乏统一标准。尤其是在当前农产品监管机制未完全建立时,难免会存在片面追求产量而忽视质量问题。虽然,执法部门可通过定期检查等方式,降低农产品质量发生概率问题。但对于已经流入市场的农产品,则缺乏追溯机制,无法通过技术手段及时追回,会对农产品消费者造成潜在威胁。

四、农业绿色发展建议

农业现代化始终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但农业现代化发展应当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在经济效应与生态环境之间寻找发展平衡点。即农业绿色发展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以统筹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保护,并利用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赋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机遇期,需要通过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将高投入、高污染、高产出的生产模式升级为低投入、低污染、高产出的农业绿色发展道路。但同时,受到环境、技术与社会等方面的约束,我国农业绿色化发展也将面临若干层次的发展困境。对此,提出以下发展建议:

(一)坚守农业绿色发展底线,建立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绿色生态是农业绿色发展的核心与基础,脱离了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就无法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对此,在农业绿色发展过程中,要始终坚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以法律形式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例如,在水土资源使用环节,建立有机肥施用长效机制,全面提升耕地质量。建立耕地轮作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创建试点,并结合实时动态检测机制,坚决防止耕地退化问题。在种植业与畜牧业等方面,建立农业良性循环发展机制,鼓励粮食生产地区周边发展畜牧业,探究不同类型农业之间的融合发展机制,推进农业生态化、系统化与综合化发展,提升农业绿色发展效率。

(二)重视粮食安全,创建农产品可追溯机制

高质量农产品是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结果,其质量也是衡量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评价指标。目前,我国已经陆续对农产品质量建立了标准化,涵盖了农产品由生产到加工再到销售全过程,基本实现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但在农产品产业链最末端环节,缺乏可追溯机制。由于某些农产品的特殊性,如:蔬菜瓜果等只能在短时间内保持新鲜的农产品。因此,需要通过技术赋能实现农产品全产业链追溯。具体可以使用区块链技术,利用其可追溯及信息无法篡改等特性,既保证农产品的可查询,也保证信息的真实性。

(三)利用好平台经济模式特征优势,打造农业绿色综合服务平台

平台经济具有资源整体能力,可将零散的农业资源通过平台渠道进行整合,根据农业绿色发展需求重新分配资源,有助于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转型。例如,通过平台共享农业绿色技术,对已经成熟的技术进行全国范围推广,并及时获取反馈,不断优化农业绿色技术。或是加强不同地域资源互通,利用平台媒介充分调动各地有效资源,形成农业资源互补机制,创新农业绿色模式。此外,平台具有包容性,可容纳其他非农业经营主体,如:互联网信贷、互联网保险、法律咨询、互联网支付等新兴产业,有助于加快农业绿色模式创新,为农村居民提供保障与便利服务。

(四)重视农业绿色科技创新,打造农村绿色人才支撑体系

农业绿色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依托于技术创新。因此,首要任务是攻克绿色技术难题,根据技术应用的紧迫程度,列入国家科技专项计划,联合科研机构与企业共同攻克技术难关。同时,建立产学研技术研究机构,从专业农业学院招聘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基层人才队伍,促进绿色技术研发与推广;其次,补充农业绿色专业装备,根据不同地域特色,研制一批具有区域适用性的农业绿色发展技术装备。同时,针对绿色装备制定购买财政补贴,鼓励农民使用新型绿色装备工具;最后,增加对农民的专业培训,提升农民绿色发展意识与技能。建议由各地政府根据本地农业特色定期举办有关农业绿色生产技术培训。同时,鼓励技术人员深入田间,与农民面对面交流与指导,培养与农业绿色发展体系相匹配的“新农人”。

作者:巴宥雅

农业现代化发展策略篇3

1兰州市发展县域农业的现状

1.1整体发展水平较高,内部发展不平衡

根据2019年国家统计局数据,除永登县,兰州市其他县域人均GDP均高于甘肃省人均GDP平均水平,说明兰州市整体经济水平在甘肃省处于较高水平。部分农业占比较高的区域,如永登县、榆中县、皋兰县人均GDP和其他区域相差较大,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物质基础。

1.2农业产值占比降低,工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兰州市各县域第一产业比重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非主城区县域,如永登县、皋兰县、榆中县第一产业占比接近全省平均水平,说明这些县域农业占比较高,是兰州市农业的主要区域。由于这些区域农业生产效率和工业、服务业的生产效率差距较大,影响了县域整体经济的发展。

1.3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农业产业结构中,粮食作物种植规模不断下降,从2010年的97666.67hm2下降为2019年的76406.66hm2,占农作物种植总面积的比例由76.79%降低为58.92%;蔬菜种植从2010年的34020hm2增加到2019年的55700hm2,占农作物种植总面积的比例由19.81%增加到33.61%;瓜果种植面积从2010年的3940hm2减少到2019年的3193.33hm2,比例由2.29%降低到2019年的1.93%;中药材种植规模增加幅度很大,从2010年的1913.33hm2增加到2019年的9186.66hm2。可以看出兰州市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特色农产品生产逐渐成为农业的主要方向。

1.4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提升

由表1可以看出,各县域蔬菜产业区位商均大于1,其中,榆中县的竞争优势最大,说明该县域蔬菜产业化程度较高。红古区和高兰区在白兰瓜和胡麻籽生产方面有竞争优势,但皋兰县种植规模最大。红古区和永登县在牛奶生产方面的竞争优势较强,其次为榆中县,代表性企业有伊利乳业和庄园乳业。永登县、皋兰县和榆中县在禽蛋生产方面的竞争优势都比较强,代表性企业有兰州正大集团。特色农产品生产成为县域农业发展的最大优势,农业产业化程度也较高。

2兰州市县域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农业综合实力弱,特色农业比较优势不明显

兰州市虽然是甘肃省会城市,但综合实力并不强。整体来说,兰州市输出省外的农产品较少,以高原夏菜为例,近年来产量增速较大,但和省内其他区域相比,如酒泉市、张掖市和白银等,产业竞争力不强,而兰州百合、苦水玫瑰、白兰瓜等农产品只能算作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不大[1]。

2.2特色农产品原有品种产品档次低

一般品种果品多、新优品种果品少,低档果品多、高档果品少,由于传统品种没有改良,品质下滑,如兰州白兰瓜,传统品种品质下降,种植面积和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兰州甜瓜市场也被北京、山东一带新品种所取代,这不但严重损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也损坏长期建立起来的品牌优势。

2.3现代农业比重少,标准化程度不高

从兰州市农业机械化程度来看,2019年的机耕率为84%,但机播率只有49%,农田有效灌溉率仅为40%,低于其他县域。而有机农业、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刚开始兴起,没有形成一定规模,难以具备整体带动优势。

2.4现代农业的资源整合度不高

目前,兰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示范园区较少,并且分散,兰州市获得中央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园不多。兰州市各类农业龙头公司中,大多数以民营企业为主,国有企业或集体企业较少,这也造成农业龙头企业的资金投入、技术转化等存在一定障碍。

3兰州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思路

3.1定位

传统农业的改造是指用现代化的物质要素、技术要素、产业组织和管理制度等替代传统要素[2]。在兰州各县域,有限的土地决定了农业生产只能采取集约式发展,因此,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成为兰州市农业发展的选择。根据兰州市农业产业定位,农业现代化发展要发挥示范作用,将智慧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及精准农业等引入兰州市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带动其他区域的农业现代化。此外,考虑到兰州的地域气候特点,综合种植文化,可以选择发展较大规模的名优特农产品,做大做强特色农业。

3.2目标

兰州市作为省会城市,在资本、科技、人才投入以及市场建设方面,具有其他区域不可拟比的优势。农业生产机械化、智能化、高科技化、绿色化等应该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目标,争取在5~10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在发展示范方面,兰州市应以高端现代农业为主,体现出较强的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将农业发展和城市经济现代化统一起来,发展现代农业田园综合体、生态农园、观光农业、智慧农业、教育农园等农业新业态。

4兰州市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对策

4.1建立健全现代农业发展的产业政策

兰州市发展现代农业不缺乏社会资本,关键在农业发展起步阶段的风险控制。因此,需要健全高新农业科技和项目方面的财政补贴政策。加大对新型高新技术农业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各级政府对现代农业项目的投资力度,应按照《农业法》的要求高于同级财政收入增长的比例,同时,加大对重点农业工程和项目建设的投资和扶持力度。市县级政府对农业的资金人力投入必须设定一定金额比例,对社会公益性、生态环保型、疫病防治以及其他社会效益高、产出低的产业给予重点扶持和优惠。

4.2改善投资环境,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业现代化发展

完善农用土地流转体系,对农业企业来兰落户,在企业审批、运营管理方面少用慎用行政手段,多用税收、补助、贴息等经济手段,为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现代农业创造良好、公平的投资环境。鼓励工商资本和民营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吸引国内外农业跨国公司、国内大中型企业来兰投资农业。此外,根据兰州实际情况,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的发展模式。

4.3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监测体系

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农业现代化需要从生产场地、生产环境,农业资源方面加强管理,农产品的贮藏、运输和销售等环节都应有统一的管理和标准。参照欧盟或我国关于农业生产、管理各项规范,真正落实农产品地理标识和农产品等次确定,使得农业标准化有政府监管、有市场检验双层管理制度,严禁以次充好,同时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加强农产品生产环境和产品质量内外部检验检测,做好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依法保护农产品注册商标、地理标志、知名品牌。对于农药、兽药、化肥的使用实行专门的登记制度,及时抽查,严格按农药、兽药残留限量等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对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成品进行检验,依法处理不合格农产品,确保上市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4.4争取建立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目前,兰州有兰州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甘肃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兽医所等农业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要增加农业科研投入,加强农产品基地、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创新能力建设。甘肃省作为农业大省,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建设部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更好将农业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形成现代农业生产和服务于一体,资本、技术、高新技术人才于一地的现代农业产业集聚区,为实现甘肃强省会战略做出新的贡献。总之,兰州市县域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通过分析兰州市县域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措施,希望可以为推进县域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魏胜文,乔德华,张东伟.甘肃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2]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作者:魏洋静 王文棣 单位:甘肃农业大学管理学院

上一篇: 幼儿舞蹈教学探讨 下一篇: 描写春天的诗
相关文章
精选范文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