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学报杂志社
分享到:

农业机械学报杂志

《农业机械学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57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农业装备与机械化工程、农产品加工工程、农业自动化与环境控制、技术基础理论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农业机械学会;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
  • 国际刊号:1000-1298
  • 国内刊号:11-1964/S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363
  • 创刊时间:1957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21
  • 综合影响因子:2.233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农业机械学报 2012年第S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多功能自走式牧草育种小区作业机械传动系匹配优化

摘要:针对集旋耕、播种、割草和运输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自走式牧草育种小区作业机械动力传动系统,在发动机台架试验基础上,利用Matlab开发的优化设计软件进行了优化匹配研究。通过对动力传动系统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模拟仿真,并对动力与传动系统匹配计算,选取最佳的发动机与传动系统匹配方案。对优选出的发动机与传动系统最佳的匹配方案进一步优化设计,得出优化后的传动参数为:1挡传动比2.003 9、2挡传动比1.459 5、3挡传动比0.977 5、4挡传动比0.675 1、倒挡传动比1.984 0、高挡和低挡传动比分别为1.047 8和3.110 2、中央传动比为5.3711。优化后多功能自走式牧草育种小区作业机械的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都得到改善,优化后的传动系与动力的匹配度提高了6.29%。
11-18

山地果园自走式履带运输车抗侧翻设计与仿真

摘要:为适应山地果园路况环境的运输特点,根据履带式运输车的行走特性,提出了基于提高抗侧翻性能的山地果园履带式运输车总体设计要求。在完成各总成设计的基础上,以提高运输车抗侧翻性能为目标,完成了山地果园履带式运输车总体布局的抗侧翻设计。建立整车的三维实体模型并对其进行了仿真,结果满足设计要求,缩短了设计周期。
19-23

耕播机三点悬挂连接机构有效间距确定方法

摘要:以分置式一机三用型耕播机为研究对象,设计三点悬挂连接机构。从分置式耕播机连接机构的设计原则出发,分析了单机连接机构的有效间距。从机组纵向稳定性储备利用系数和爬坡稳定性系数分析了耕整联合作业机组的抗倾翻能力,确定连接机构有效尺寸的最大值为41 cm;通过分析旋耕刀的运动状态、土块的被抛位置和初速度,并对其进行计算和试验,确定连接机构有效尺寸的最小值为19 cm。
24-28

膜上移栽钵苗栽植机构运动分析与参数优化

摘要:针对吊篮式钵苗移栽机膜上移栽易撕膜的问题,设计了一种鸭嘴式钵苗移栽机。建立了该机栽植机构的运动数学模型,并以此为依据在ADAMS中对栽植机构进行了参数化建模。利用参数化模型,分析了主要参数对机构运动特性的影响。在保证钵苗直立度较高的同时,以产生的穴口尽量小为优化目标,获得了一组最佳参数组合。此组合下,形成的穴口大小约为1.8 mm,鸭嘴栽苗后的运动轨迹垂直度较高,满足膜上移栽钵苗直立度高、不撕膜的农艺要求。
29-34

吊杯式移栽机栽植器运动学分析与试验!

摘要:以吊杯式移栽机栽植器的运动轨迹方程为基础,结合农艺要求,对移栽机进行了零速栽苗和最小破膜条件的理论分析,得出移栽机主要设计参数的计算公式,并进行了机具设计及田间试验。理论分析与田间试验表明,栽植器最佳投苗位置为过最低点后的上升段;株距调整时,应根据实际调整大小决定通过改变传动比还是栽植器个数来实现。
35-38

肥料抛撒机抛撒系统幅宽控制技术

摘要:基于PWM技术设计了一种闭环控制肥料抛撒幅宽调控系统。设计并确定了系统电路、传感器安装和PWM闭环反馈方法以及阀门开启最小占空比等参数。通过试验建立了幅宽与圆盘转速的关系,该系统可根据作业需要直接输入幅宽,使圆盘能够按照指定的转速进行抛撒作业,进一步提高了机具的可操作性和智能性。试验表明:在不同作业速度和不同抛撒幅宽试验下,实际抛撒幅宽与目标抛撒幅宽之间误差最大值为5.50%,最小值为2.86%,能够较好地满足实际生产要求。
39-43

自动灌溉施肥机工作状态监测系统

摘要:针对自动灌溉施肥机对工作状态稳定性要求高的需求,对自动灌溉施肥机供水、吸肥、营养液配制和灌溉/施肥等各个环节工作状态设计了相应的监测装置和监测方法。智能控制器根据各个环节工作状态的监测结果对自动灌溉施肥机进行决策控制。最后进行了样机试制和性能试验。结果表明:自动灌溉施肥系统工作状态稳定,能够满足温室精确灌溉和营养液精确配比、施肥的要求,解决了自动灌溉施肥机工作状态的监测问题。
44-47

气吸与机械辅助附种结合式玉米精量排种器

摘要:针对气吸式排种器播种玉米时漏播率较高、地头漏播严重等问题,设计了一种采用机械托种盘辅助附种的气吸式玉米精量排种器,利用托种盘窝眼对种子的托附和夹持作用,实现对气吸式排种盘的辅助附种。分析并确定了排种器工作区域和托种盘主要结构等关键参数。试验结果表明:在前进速度6~12 km/h时,该排种器的粒距合格指数A≥91.40%、重播指数D≤3.82%、漏播指数M≤4.78%、合格粒距变异系数C≤18.37%,具有良好的排种效果。在10 km/h作业速度下,该排种器(真空室相对压力-3 kPa)的各项性能指标均明显优于常规气吸式排种器(真空室相对压力-4 kPa),其中漏播指数比后者相对降低了29%。
48-53

气吸式精密排种器正交试验优化

摘要: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试验设计,运用JPS-12型排种器性能检测试验台对气吸式精密排种器排种性能进行试验,得到粒距合格指数为72.31%~98.17%,漏播指数为0.51%~18.7%。对试验结果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回归方程并用Matlab绘制三维等值线图,得到各个试验因素对试验指标影响的强弱。对试验因素进行优化,得出最优组合:当相对压力为-2.86 kPa,排种盘吸孔直径为5.2 mm和排种盘转速为21 r/min时,粒距合格指数为91.03%,漏播指数为2.98%。
54-58

苜蓿种子制丸的平底釜工作参数试验

摘要:对滚动平底釜制苜蓿种子丸粒时的制丸釜转速和倾角开展试验,以确定最优工作参数组合。研究结果表明:倾角增加,为了使种子铺满釜底,转速必须增加;倾角一定,使苜蓿种子铺满釜底的转速在一个小的范围内;苜蓿种子制丸,适宜的倾角是36°~42°,转速是28~39 r/min。
59-62

水稻直播机设计与试验

摘要:设计了水稻直播机,可一次完成整平、播种、施肥和覆盖等工序。采用外槽轮式排种器和全液压驱动调节排种量的方式实现了水稻直播的均匀排种;采用双向整平螺旋实现播种田块的平整;采用船形托板可抹平田面,实现基肥、种沟的全面覆盖。性能试验表明,该机的播种均匀性变异系数24.5%,各行排种量一致性变异系数3.2%,种子破损率0.2%。
63-66

气流辅助式喷雾工况参数对雾滴飘移特性的影响

摘要:采用三维流场的多相流计算流体力学模型,研究雾滴在自然风影响、辅助气流胁迫和自身重力作用下在连续相和雾滴粒子群离散相耦合的交互作用,并分析了不同工况参数对雾滴漂移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风筒气流出口速度,可以胁迫雾滴向靶标运动,减少雾滴飘失率。当喷嘴流量较小时,雾滴飘失率变小的趋势最为明显。然而喷嘴流量过大时,雾滴整体抗飘失能力显著下降。辅助气流的喷雾角对减少雾滴飘失相对于自然风速、辅助气流风速没有显著的影响。
67-72

墒沟集草型稻麦联合收获机设计与试验

摘要:在现有全喂入式稻麦联合收获机上,采用技术集成的方法,重新配套动力,加装开沟、导草及其传动等装置,设计了墒沟集草型稻麦联合收获机。试验表明,该机设计方案可行,作业质量稳定,平均作业速度可达0.8 m/s,作业效率0.27 hm2/h,秸秆入沟率不小于95%,能一次完成稻麦联合收获、墒沟开挖、秸秆集沟还田作业。
73-78

联合收获机籽粒损失监测传感器性能标定试验!

摘要:设计了由升降平台、升降驱动装置、给料装置、传感器安装平台等构成的籽粒损失监测传感器标定试验台;选取饱满小麦籽粒、不饱满小麦籽粒和不同长度茎秆等物料运用标定试验台对籽粒损失监测传感器在不同安装高度及不同安装角度情况下进行实验室内标定。室内试验表明,针对含水率不同的小麦样品籽粒损失监测传感器的测量误差能限制在4.8%以内;根据室内试验标定结果确定了籽粒损失监测传感器在监测夹带损失时的安装位置,田间试验表明,夹带损失最大监测误差为3.40%。
79-83

小麦茎秆力学特性测试系统!

摘要:设计了一种测定小麦茎秆力学特性的试验系统,该测试系统主要由控制部分、执行机构、信息采集模块和显示模块4部分组成,运用比较精确的数据采集系统技术,可对不同性状的小麦进行分类试验,试验操作简单易懂。试验结果表明,该仪器稳定可靠,数据采集误差不超过0.1%,满足系统检测要求,可以对小麦茎秆的力学和生物学特性进行试验。
84-89

4LZ-2.0型联合收获机割台模态分析

摘要:为建立准确的联合收获机割台有限元模型,获取完备的结构动态特性,进行碧浪4LZ-2.0型联合收获机割台的试验模态分析,利用ModalVIEW软件识别各阶模态参数,同时利用UG软件进行割台有限元模态分析,得到了各阶计算模态,计算了试验模态的MAC值,并通过所测模态数据对比验证了所建立割台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
90-94

小型玉米收获机分禾与摘穗装置性能仿真

摘要:对某小型卧辊式玉米收获机分禾与摘穗装置进行了仿真分析。运用Pro/E建立了该机割台三维模型,运用ADAMS建立了其虚拟样机模型,进行了分禾器与玉米植株以及摘穗辊运动学和动力学性能仿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机型分禾器形状和底面锥角设计存在一定缺陷,植株推倒严重,导致玉米秸秆不能正常喂入;同时给出了摘穗辊工作的最佳转速为800~1 000 r/min,最佳摘穗倾角为30°。
100-105

基于ADAMS的玉米植株收获过程仿真

摘要:在Pro/E中建立了摘穗辊及玉米植株收获模型,利用Pro/E与ADAMS的接口MECHANISM/Pro将所建模型导入了ADAMS中,通过分析植株受力,在ADAMS中建立了玉米植株与摘穗辊收获过程的虚拟样机模型,并添加约束和驱动。运用传感器技术,通过脚本仿真控制实现了玉米植株与摘穗辊收获过程的仿真,分析了玉米植株在倾角为79°时的收获数据,最后依据收获时间、果穗啃伤分析了倾角对收获过程的影响,得出了玉米植株收获的理想倾角为89°,为立辊式玉米收获机关键部件的设计提供了参数支持。
106-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