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教育科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Education Science

  • 21-1066/G4 国内刊号
  • 1002-8064 国际刊号
  • 3.84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教育科学是辽宁师范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辽宁省教育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教育科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课程与教学研究、高等教育研究、乡村教育研究、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教师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教育战略与政策研究、学前教育研究、义务教育研究、教科书研究、劳动教育专题研究、新时代教育发展研究、“立德树人”专题研究、学生发展专题研究、基础教育研究、朱小蔓情感教育思想研究

教育科学 2019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教育科学杂志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从资本差距到场域隔离:城乡教育的家庭支持差距研究1-8

摘要:当前,我国城乡教育因支持差距所表现出的不公平问题依然较为突出。城乡教育差距的形成不仅受政府支持的影响,也受到来自家庭对子女教育支持的巨大影响,城乡不同家庭所拥有的资本差距、所寄居的分割场域以及基于不同资本和场域所形成的家庭教育支持行为图式对农村孩子受教育的不利处境进行了系统性编制。解决好因家庭支持差距所造成的城乡教育不公平问题,构建基于资源配置、场域融合、价值公正的"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路径是可能方案。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义务教育教师合理流动的背离与合致9-15

摘要:新型城镇化彰显独特的价值理念,诱发义务教育教师合理流动的应然诉求。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我国义务教育教师合理流动的背离,主要表现为工具理性的过度张扬导致人文关怀的缺失;伦理的遮蔽消解流动制度的公平;流动场域中的利益冲突衰减制度运行效能;教育一体化节律放纵教师流动的单极秩序;流动制度的先天缺陷及保障乏力封闭良好的流动环境。因应义务教育教师合理流动的背离,促成教师流动契合新型城镇化要求的主要方略有回归教师流动制度的价值理性及本然伦理;构建"三位一体"的利益平衡机制和城乡一体化教师流动机制;构筑开放适宜的教师流动环境。

从“个体人”到“公共人”——论道德教育如何培育人的公共品格16-22

摘要:现代生活和现代教育在强化人的主体意识与自由个性的同时,也在不断削弱个体与他者、个体与共同体的紧密联结,加剧了学校教育中的竞争性个人主义、占有式学习方式,从而导致了孤独化、分裂化的"个体人"的产生。显然,"个体人"不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社会所需要的人格形态,而具有公共理性精神以及公共德性品质的"公共人"才是民主法治社会所需。因此,道德教育有必要承担起培育"公共人"的教育使命,在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发展的同时,推动民主法治社会的建设。基于此,道德教育应开展公共理性的教育、公共价值的教育、公共精神的教育以及公共行动的教育,对人作为一种"公共存在"做出教育回应,实现"公共人"的培育。

中国四省市学校科学表现、影响因素及启示——基于PISA2015中国四省市数据23-31

摘要:中国四省市(北京、上海、广东和江苏)共抽取到268所学校参加PISA2015测试。本研究按照学校平均科学成绩的表现将268所学校四等分,分为四个层级,结合PISA2015学校问卷数据开展综合分析,揭示学校资源分配、学校管理和教学组织、校园环境和学习氛围等方面因素对各层级学校科学成绩表现的影响,试图重点找出我国在科学学科上取得优异成绩的学校成功的特征及其原因,以及发现表现不佳学校的不足之处,从而相互借鉴和启示。最后,为改进学校教育教学,促进我国学校治理水平进步,提升教育质量和学校绩效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我国民办园普惠化的动力、运行机制及其政策制度优化32-38

摘要:民办园普惠化是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路径,其稳定推进需要强有力的动力和顺畅的运行机制作为支撑。通过对我国民办园普惠化内外动力及运行机制的学理分析,以此为参照检视当前我国普惠性民办园政策制度,发现由于政策核心信仰缺失和运行保障机制不健全,普惠性民办园政策存在着认定标准不合理、政府支持不足、定价有失公平等问题,难以为民办园普惠化进程提供充足动力。建议从转变思想观念、增强认定适宜性、加大支持力度、实行动态收费、建立和完善监管体系等方面对现有政策制度予以优化。

教育科学杂志课程与教学研究
基于统整理念的学校课程构建39-42

摘要:本文提出了课程统整是从狭义分科课程走向课程与组织文化统整同建的理念,使分割、分立、分散的学习内容,按照概念、方法、主题、任务等线索,进行并列的、关联的、融合的统筹与整合,从而在学科内、学科间、领域间形成开放型的、有机联结的、整体协调的、平衡稳定的、持续发展的课程生态系统。进而,基于满足社会和学生的未来发展需求,破解课程结构杂乱和低效的难题,助推教师专业成熟和综合化成长等当代价值取向,系统建构了包含课程统整方式、范围、程度的学校课程统整三维度样态模型,在学校课程体系层面和科目层面上,结合具体示例展示了多维度的课程统整设计方案。本文还从流程化管理和一体化支持方面全面介绍了统整课程体系的管理支持系统,为实现高效能的学校统整课程构建提供了保障。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取向与实现路径43-47

摘要:要合理处理好语文课堂教学与德育的关系,使之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应至少做到两点:一是教师要把德育看成是语文教学目标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形成明确的德育取向;二是要真正找到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的合理有效的路径。教学实践发现,语文学科德育的路径至少有四种:深入开掘文本内容及语言知识中包含的德育价值;选择或设计有利于实施学科德育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善于利用和发掘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时机;链接课内与课外,延展语文学科德育的实效。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的困境及突破——基于委托-理论的分析48-53

摘要:基于委托--理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中存在多重委托--关系链。在委托--模式下,改革委托人与人间相互博弈产生的逆向选择、道德困境致使改革遭遇认知偏差、治理滞后、执行效率偏低及效果偏离目标的困境。完善改革信息传输渠道、建构有力的激励、监督机制是改革突破上述困境的可行之策。

教育科学杂志教师教育研究
反思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中的“个人性”偏狭54-58

摘要:当前的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存在着一种鲜明的"个人性"偏狭,即倾向于将教师实践性知识理解为一种纯粹意义的个人性知识。这使得教师实践性知识逐渐落入缄默性、不可教、唯经验主义等怪圈,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公共性是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应有之义,它在尊重教师自我的教学实践理解的前提下,注重知识的开放性与对话性,是我们走出个人主义桎梏,重新体认与再构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属性特质、存在样态及发展过程的基本观照与应然理路。

学生视域下大学教师权威影响因素研究59-62

摘要:本研究采取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对8所大学1525名大学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运用因子分析法、均值分析法对大学教师权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显示,大学教师权威的影响因素包括人格因素、知识因素、教学因素和身份因素。四个因素对大学教师权威的影响程度存在一定差异,人格因素对大学教师权威影响程度最高,其次是知识因素和教学因素,身份因素对大学教师权威影响程度最低。因此,大学教师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提高教师权威:在真实的互动中发展教师人格魅力,在知识的整合中提升自身智慧,在课程的设计中发展教学智慧,在师生交往中正视身份的作用和局限性。

教师激励的理念转向与策略优化63-67

摘要:如何有效激励教师把教学能力转为化良好的教学表现是当下亟待破解的难题。目前的教师激励存在三大困境:激励少数与激励多数的关系难题,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双向矛盾,以及竞争排斥与激励相容的理念分歧。为因应激励困局,应适切地推动由激励教师个体转向激励学校组织,由单向目标激励转向精准分类激励,以及由外部奖赏激励转向优势欣赏激励等的激励理念转向。因循理念,优化教师激励策略包括,一是精准识别教师需求与科学设计激励标准,二是强调层级递进激励与构建全面激励体系,三是学校组织激励与教师自我激励的并置同构。

教育科学杂志高等教育研究
世界一流大学校训文化的属性、类型及价值目标68-74

摘要:世界一流大学校训文化,是通过箴言、格言、德目、训诲等语言形式体现其社会需求、文化根脉、育人理念、价值取向和学校愿景的一种精神文化形态。依据其属性与渊源,可将世界一流大学校训文化分为"神谕"(宗教取向)、"求真"(知识与学术取向)、"服务"(社会取向)、"个性化"(创新取向)等四种主流类型,体现出发展性、学术性、公益性以及共同性的价值目标,对建设我国新时代大学校训文化和世界一流大学具有借鉴意义。

van Lier双3A互动理论对我国高校英语教育改革的启示75-79

摘要:双3A互动理论由美国学者利奥·范·利尔(Leo van Lier)于1996年提出。本文在解析双3A互动理论的基础上,对其所关注的大语言意识,权责一致的自主性和真实化的学习过程进行阐释,认为这一理论体现了后现代主义教育观的生成性、动态性、多元性、协调性和开放性,对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学习者创新思维的培养、"生师学习共同体"的建立以及英语教育质量提升有重要借鉴意义。

教育科学杂志外国教育研究
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质量风险评估内容、特点及启示80-85

摘要:风险评估是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和标准署(TEQSA)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措施。风险评估框架(RAF)描述了风险评估的目标定位、指标体系框架和评估流程等内容。风险评估的指标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通过多渠道收集数据,以减轻评估负担;对风险评估结果保密,风险应对措施体现必要性和恰当性;风险评估为其他质量评估措施提供参考或依据。借鉴其经验,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估应当更新理念,增强高等教育质量风险意识;改革机制,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内部分工与合作;完善数据库,强化对高等教育质量风险的监控;加强立法,提升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权威性和法律效力。

国外家庭关系不良儿童早期教育干预的研究进展86-91

摘要:家庭关系不良儿童是一类受家庭婚姻状态、成员关系以及父母养育方式影响较深的儿童,主要包括单亲家庭儿童、婚姻冲突家庭儿童和重组家庭儿童。本文在总结近十年国外家庭关系不良儿童早期教育干预主要文献的基础上,通过梳理、归纳和评述早期教育干预主体、干预内容、干预方式和干预保障的主要论点,提出了我国深入开展早期教育干预研究工作的具体建议,包括多学科的视角拓展、精细化的内容建构以及混合式的方法应用等。

教育科学杂志教育史研究
中国古代教育话语建构的前提问题92-96

摘要:深入研究并构建中国古代教育话语,才能实现传统教育思想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从而更好地借鉴西方教育思想,以构建当代中国教育的话语体系。文章从教育范畴与命题入手,提出构建中国古代话语体系的目标与切入点,并立足唯物辩证法,对如何科学构建中国古代话语体系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