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发展研究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教育发展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Research in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 31-1772/G4 国内刊号
  • 1008-3855 国际刊号
  • 1.7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教育发展研究是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0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教育发展研究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摄影报道、视点、时评、教师发展、专题_教育评价改革、专题_职业教育发展、决策参考、课程与教学、域外、专题_大学学科评价_五个不等于:破“五唯”后的大学学科评价(笔谈)、劳动教育研究

教育发展研究 2016年第15期杂志 文档列表

教育发展研究杂志决策参考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的公平性分析1-8

摘要:公平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然而,由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方案的伦理不足、改革制度设计中排斥现象的存在以及改革的路径依赖导致其隐含了不公平风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的伦理回归、改革程序科学I生的提高、改革自身及相关制度的完善应是保障其公平性的可行之道。

影子教育研究中的测量问题:TIMSS和PISA面临的挑战和困难9-18

摘要:课外补习因其课程仿效正规教育体系而被喻为影子教育,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课外补习的规模和影响。尽管课外补习在世界范围内显著扩张、影响深远,但影子教育研究仍然面临研究方法和概念界定的挑战。本研究重点关注来自国际数学和科学趋势比较项目(TIMSS)和国际学生能力评估项目(PISA)中影子教育相关数据的分析。这类分析面临的首要问题来源于对影子教育的界定及研究关注点的设定,面临的挑战来自于国际大规模评估项目问卷中相关问题对影子教育的措辞以及各国问卷中对这些用词的翻译。本研究发现,有一部分影子教育的文章采用了有问题的数据,得出了误导性的研究结论。尽管研究方法日渐成熟,但为了达到对影子教育的本质及意义的充分理解,国际大规模项目评估中关于影子教育问题的设置仍然需要进一步改进。

教师流动政策的执行路径冲突及其非均衡效应19-23

摘要:国家政策文本对教师流动的价值目标、执行路径、责任考核等做了基本规定,同时在政策执行路径上也给地方政府预留了较大的自主空间。Z市、X区在落实国家政策文本的要求时。力图通过双重执行路径去推动教师的逆向流动:强制性教师流动与尊重教师个人的自主选择。从对政策工具类型及其功能的分析可知,双重执行路径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内在冲突,不利于共同作用于同一个政策目标。事实证明,双重执行路径不但未能推动教师的逆向流动,反而导致了非预期结果,加剧了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间的非均衡程度。而一个新的制度设计为破解双重执行路径之间的冲突提供了可能性。

乡村教师编制困境的现实省思24-30

摘要:教师编制配置是政府对义务教育学校进行人力资源投入的主要方式,教师编制的结构与现状基本决定了教师队伍的总体结构与状态。目前,我国乡村教师编制现状不容乐观,究其原因在于师资供求失衡影响了乡村学校师资队伍的更新,“向城”思想的长期禁锢严重抑制了乡村教育的发展,“以管为主”的编制管理理念忽视了对教育与教师的本真考虑,编制管理体制的系统失衡导致了乡村学校教育的非常态发展。为此,乡村教师编制困境的重塑之道就需要从保障教育资源优化配给、释放改革红利,完善教师编制制度、实现编制管理科学化,向社会购买部分服务、缓解教师工作压力,严格把控教师准入与退出机制、保障教育资源配给质量,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有效推进、破解乡村教师资源缺乏困境等多方面入手。

教育发展研究杂志视点
论教学智慧的三个层次31-35

摘要:教学是一种复杂的实践活动,教学中产生的实践问题大致可归为处理课堂意外、达成既定教学目标、实现教学信念三种,这些问题要求教师发挥实践智慧,而采用技术理性思维则不能有效解决教学问题。为此。需要通过应激智慧、决策智慧和权衡智慧来解决。

乡镇社会的道德遗忘与教育建构——社群主义视角下的乡镇道德教育36-42

摘要:在我国城镇化的进程中,传统道德教化所依托的乡村社群意识和社群组织遭到了破坏,削弱了乡镇教育的道德资源。乡镇是兼具城市精神和乡土伦理的特殊共同体,在从乡村到城镇的身份转变中,乡镇道德教育应当基于这一特征培育个体对乡镇社群的身份认同和教育认同,并立足于乡镇公共伦理建构学校道德共同体,培育儿童美德。

西西弗斯之外:终身学习的中国传统及其当代价值43-49

摘要:现代学校重“知识”轻“智慧”,重“专业能力”轻“综合素养”,重“精确的课程”轻“泛在的学习”,难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中国具有悠久的终身学习传统,兴趣培养由外而内,能力养成由内而外,能够有效提升学习兴趣和能力,把握学习的本质和关键,拓展终身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论学生的课程权力50-55

摘要: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人是自由的,人的成长和发展不是由外界规限的,而是自我在发自内心的方向上的自我成就,人只有在自我规划想要成为的人时,才是真正的存在。因此,在决定“学什么”的问题上,应该吸纳学生的参与。学生应该享有课程建议权与否决权、课程选择权、课程创编权、课程评价的参与权和解释权。为此,教育行政部门、出版社和学校需要协同合作,以构建完整的课程权力实现机制。

教育发展研究杂志课程教学研究
焦点重聚与价值更新:课堂教学管理变革刍论56-61

摘要:课堂教学管理的变革首先表现为焦点重聚,即课堂教学管理的焦点是对教师教的管理、对学生学的管理和教学互动关系的管理;同时,管理对象的重新聚焦也引发了管理价值的更新,即课堂教学管理越来越走进教学活动的内部,成为教学活动的有机构成,它与课堂教学本体实现着多维整合与深度融合,从而保障并促成了课堂教学价值的实现。

基于学历案的课堂互动研究——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的改进与应用62-68

摘要:学历案是教师为了便于儿童自主学习或建构知识,围绕某一学习单位的习得目标而设计的学习过程的专业方案。学历案为学生真实参与学习及获得经验增长构建了新的意义符号。本文基于弗兰德斯的互动分析系统,对课堂互动模型进行了编码改进,将师生与学历案的互动融入课堂互动分析系统,从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深入分析了基于学历案课堂教学的课堂氛围、教学模式、课堂参与、学习投入与自我转换、人际转换等五个方面,进而提出运用学历案促进课堂学习的关键要素和学历案设计的优化路径。

当前深化小班化教学的若干政策问题再思考69-75

摘要:小班化教学的问题首先是一个政策问题,可以说,政策支持是小班化教学发展有无的决定性变量。为此,各地政府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更好地支持小班化教学,在政策上放弃“粗放型”思维,应当考虑系统化、差异化、定向化。

基于混合教学的知识习得与路径建构研究76-80

摘要:混合教学作为数字时代的新兴教学方式,通过虚拟与现实的有机融合,优化教学目标,改善教学方法,增加教学效果。混合教学中的知识因技术的融入,表现出可兼容的知识存在、弱架构的知识组织和去中心的知识呈现等。混合教学在场域联动中,形成了“转译-转码-扩散”的知识习得过程,即它经历了知识从书本传向学生的编码转译、知识从“个体化”向“公共性”的转码、学生对知识深描后的有效扩散这三个阶段。混合教学中知识习得的路径建构,需要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激发、适合于翻转的教学内容和虚拟实践社区的构建。

教育发展研究杂志学校发展
学校民主氛围营造——在平等理智参与中学习联合生活81-88

摘要:学校民主氛围营造意味着让师生能够在平等理智地参与中交流经验、学习联合生活,然而在现实中,师生却缺乏参与机会,且参与中缺乏平等、理性欠缺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民主氛围的建设需要从学校制度、教学、活动等点点滴滴做起。当前,在教育实践中,已经出现许多为民主而教的努力。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一个倡导民主的社会中,许多冠以民主名义的做法其实未必符合民主的精神。因此,不断反思学校的制度和自己的言行是否促进了平等理智地参与,是否存在压制或歧视他人的倾向,是每位成员的责任。

公民教育视角下的学校德育体系重构89-95

摘要:当前学校传递的道德规范渐趋“式微”,难以指导学生的日常生活,导致德育自身的根基不稳。加之公民社会的日渐崛起,公民教育顺势勃兴,学校德育受到强烈的冲击,愈益陷入颓靡的窘境。不可否认的是,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之间存在相互重合的部分,这为二者的结合奠定了基础。然而,二者在教育实践中却存在诸多冲突。因此,为了减少这种冲突,实现彼此的交流结合,有必要在厘清现实问题的基础上,吸纳公民教育的有益思维,以完成学校德育体系的理论重构。

上海公私立学校教育绩效比较——一项基于PISA-2012数据的实证研究96-101

摘要:上海的私立学校之所以具有较好的学业表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私立学校拥有较好的生源,体现了私立学校在市场推广方面的优势。这一点在初中阶段表现尤为明显。私立学校在学校氛围和治理方式上有别于公立学校,特定的学校氛围和治理方式会在私立学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有利于学生的学业表现。与之相对,公立学校在教育资源特别是教师素质和数量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私立学校的存在和发展对于公立学校的发展具有补充和激励作用。

教育发展研究杂志教师发展
作为儿童教育守护者的教师意味着什么102-108

摘要:之所以探讨教师即儿童教育守护者的问题,是因为还有教师没有履行守护者的责任。儿童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实现儿童的人生幸福和自我完善,教师对儿童教育的守护责任体现在理解儿童的本质,用关爱守护儿童“纯真的世界”,尊重童年的地位和童年时期的生活方式;理解教育的本质,用忠诚守持教育的伦理世界,把儿童作为目的对待,使儿童的生命变得更丰富、更聪明、更高大;用教育智慧守望儿童教育的理想境界,有勇气追求教育的终极目标。教师守护儿童教育就是在守护人类的崇高和幸福。

论注重“陶冶”的教师——基于文化教育学派的思考109-113

摘要:教育学是关涉“总体性”的学科。“总体性”意味着教育具有“精神性”、“完整性”、“内在性”、“自由性”等重要特征。教育不能被简单地分割为各种单一的“要素”然后机械地相加,教育所具有的“精神”是统摄的、统一的、一体化的,这种“总体性”说明我们不仅需要专门的、独特的学科式教育方法,而且还要有熏陶、陶冶、化育等涉及人文精神的方式,唯有通过涵养的历程才能实现呈现“总体性”的教育。“总体性”的教育之独特性说明了“陶冶”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价值与意义。注重“陶冶”的教师,懂得呵护“心生命”的教育之魂,努力寻求通往“幸福·心灵·自由”的教育之路,并且会将教育引向“犬爱”的精神。

“可能的自我们”:关于入职一年新手教师认知的研究114-119

摘要:通过探究新手教师对“可能的自我们”的认知,一方面可以分析出现实环境是如何影响和限制教师的认知和行为;另一方面“可能的自我们”可被看作是新手教师现实和未来认知的桥梁,使从现在的自我到未来将要变成的自我所发生的变化具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