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发展研究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教育发展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Research in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 31-1772/G4 国内刊号
  • 1008-3855 国际刊号
  • 1.7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教育发展研究是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0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教育发展研究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摄影报道、视点、时评、教师发展、专题_教育评价改革、专题_职业教育发展、决策参考、课程与教学、域外、专题_大学学科评价_五个不等于:破“五唯”后的大学学科评价(笔谈)、劳动教育研究

教育发展研究 2004年第12期杂志 文档列表

教育发展研究杂志特稿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阿瑟·莱文在授予郝克明女士“教育与人类发展杰出贡献奖”颁奖仪式上的演讲1-1

摘要:今天,我和我的同事来到这里,感到十分荣幸。中国教育部的众多领导、教育界知名人士和各界友人能够出席今天的仪式,显示了郝克明女士所取得的成就,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对教育重视的悠久历史。

郝克明在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颁奖仪式上的答辞2-3

摘要:郝克明教授是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会理事长,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研究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北京大学兼职教授。她曾任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教育委员会专职委员、教育部政策研究室主任。2004年9月30日,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理事会正式审议决定,授予郝克明教授“教育与人类发展杰出贡献奖”。据悉,该奖是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授予全世界对教育和人类发展做出杰出贡献个人的最高荣誉,此次是中国专家学者首次获此殊荣。

教育发展研究杂志视点
认识教师发展需要建构终身教育体系4-8

摘要:任何教育行为,如果要获得最佳效益,就必须建立在学习者的发展需要之上,教师教育也是如此。因此,认识和了解教师在专业生涯各个阶段的发展特点和需要,是建立新型教师教育体系的基础。在研究教师生涯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生涯发展有两大特性(张民选:2003)。第一,作为一个专门职业群体,教师在生涯发展中有基本的和大致的阶段性特点。第二,作为一个独特的发展个体,教师个人在生涯发展中又有个性化的、可分类的趋向性特点。

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框架9-12

摘要: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举办者、管理者和办学者的多元化,使得教育活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组织运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上政府与学校的关系以及相应的决策机制也发生根本性改变。加入WTO,我国在教育服务领域对外开放方面的承诺,使我国教育融入到了国际教育大市场中,教育政策法规更加公开、透明、完善,政府管理教育的模式也由“行政控制模式”转向“监督与服务模式”,为此,整个教育管理体制也必须重构。

名校长素质特征的研究13-18

摘要:《名校长成长的过程与规律研究》是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课题,课题的提出是由于上海市在基础教育发展中涌现出了一批名校长,而目前这批校长大多已经或接近退休。新一代校长中虽然不乏有成功者,但与老一代名校长相比在许多方面还有差距。同时许多名校长基本上都是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他们的成功和成名,虽然离不开组织的培养和教育,但更多的还是靠个人的努力工作和学习。因此,我们需要对名校长的素质、名校长的成长过程进行研究以找出规律便于运用到校长培训、管理及校长自我的发展中,促使更多的名校长诞生,以提高学校的效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教育发展研究杂志专题
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与对策23-25

摘要:在当前如火如荼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独特内涵与问题被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在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仅在“课程结构”中提到农村中学的课程改革,即“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

多维视角下的课程改革与发展26-28

摘要:课程改革发展、学校改革发展及社会发展是“交互”且“动态”“生成”的过程。因此,必须把课程改革发展研究置于整个学校改革发展系统以及整个教育管理实践系统之中进行多维的整体研究。课程改革发展研究在对课程发展的动态过程进行系统分析的同时,必须重视对课程管理输入和保障、支持体系的整合研究,并重视研究整个学校发展体系和教育管理实践体系,这样才能推动其与课程的交互和谐发展。

影响大学本科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因素分析29-32

摘要:基础课程所具有的“基础性”、“大面积性”、“核心性”等特点,决定了它们在本科课程体系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从青年人成长的角度看,基础课程从根本上保障高等院校培养的“才”是健全的人才,是拥有宽厚的人文基础和科学基础的人才。从行政意志的角度看,基础课程最能体现教育行政公认的“制度性话语”。但随着近几年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人们普遍反映基础课教学质量下降。

统整、解构、重组与耦合——实践性、研究性学校课程开发的新思路33-35

摘要:开发实践性、研究性学校课程,是试图要解决课程教学和课程结构问题。高中学科课程教学的主要问题有:(1)学科教学注重系统知识的传递,忽视或较少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身心发展的差异。(2)重视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学生的已有经验和技能训练。(3)课程注重间接经验而忽视学生的直接体验。传递事先编好的具有现成结论和答案的各科教材,较少提供学生学科以外的综合信息。(4)要求学生主要采取接受式的学习活动方式,忽视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信息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育发展研究杂志峰会
中专教育向何处去——部分中专校长一席谈——办出学校特色打造中等职业教育的名牌精品36-37

摘要:为了沟通各地信息,凝聚各方才智,共谋中专发展,由中国职教学会中专教育专业委员会、《教育发展研究》杂志社共同发起和主办的“中专教育发展研究”校长峰会,于2004年10月21—23日在河北省承德市举行,全国中专教育领域有重要影响的数十位校长、教育专家齐聚峰会。围绕新形势下我国中等专业教育的热点和难点,倾力探求中专教育发展的规律和途径,推进中等专业教育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进行了研讨和交流。

中职教育重在扬长教育37-37

摘要:中职教育重在扬长,而不是补短?扬长教育模式是指学校教育从学制到课程结构,从教学内容到方法,从评价到督导构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为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创造条件,让学生的个性在自由自主的空间内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从而使具有不同个性品质和潜能的学生都能成长为不同规格、不同层次的社会有用之材。

合理定位 以就业促发展37-37

摘要:在新的形势下,我校进一步明确了办学方向,即:面向广大农村市场,为社会培养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此,对一些老专业、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进行了调整重组,比如物资管理专业调整为现代物流专业,同时根据大量的市场调查增加了一批新的专业,如计算机软件、印刷技术,电子商务、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等,使专业设置适应市场的需求。

科学理解“以就业为导向”37-38

摘要:当前,“以就业为导向”在职业教育的操作实践中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一是职业教育以努力提高学生扎实的专业技术、技能为目标,同时努力拓展学生的创业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使学生能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长期受益。二是职业学校通过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参加普通高考和各类成人考试后升学,使学生进入各类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学习,掌握更高级的职业技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以就业为导向,以就业促发展38-38

摘要:以就业为导向必须确定以就业促发展的基本思想。(1)学生就业是学校发展的需要。学校要发展要建设,就离不开学生的发展,而学生的发展也离不开就业,学生的就业又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内涵建设。而畅通的就业渠道就能促进生源的增加、规模的扩大,管理和质量的提高,从而也就增加了学校的经济来源。(2)学生就业是企业发展的需要。(3)学生就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抓住机遇,服务“三农”积极探索中职教育发展的新路子38-39

摘要:从目前教育管理体制看,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缺乏明确的管理机构及教育培训机构,培训资源分散,科委、农业、教育、劳动、乡镇等部门各自一条线开展,因此急需整合培训资源,统筹安排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但由于地域广阔,许多农村不能得到有效的培训信息,农民对职业技能培训的认识几乎是一片空白,没得到应有的重视。

双轮驱动谋求职教持续发展39-40

摘要: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要求石油职业教育学校,一定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实行新的办学方法:

处理好“宽”与“专”的关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9-39

摘要:在实践中不能把“就业导向”简单地理解为“毕业上岗”。职业教育不是职业介绍或职业推荐,需要准确地把握好其科学内涵。

以就业为导向 打造职业教育品牌40-40

摘要:以就业为导向要更加关注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信号,根据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过去专业的发展主要是资源导向型模式,即:有什么样的教学设施和教师就开什么专业,导致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困难。现在的专业发展主要是市场导向型模式,即:市场需要什么专业的人才,学校就举办什么样的专业。我们从重新打造老专业,及时开设适应社会需要的新专业着手,在继续培养铁路专业人才的同时,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努力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高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