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榜样人物事迹材料汇总十篇

时间:2022-11-14 21:53:36

教师榜样人物事迹材料

教师榜样人物事迹材料篇(1)

发现三 精英榜样“可望难可即”,容易树立,却难以效仿;平民榜样“可即难可望”,容易效仿,却难以被树立。

一、问题提出

《感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的一个品牌栏目。“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已经连续进行了10年。每一年人们已经习惯了在春节假期,通过“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晚会,去见证“一个个杰出人物的先进事迹,感受着一次次心灵深处的精神震撼”[1]。《感动中国》由此被媒体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

基于《感动中国》人物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以及持久的教化作用,笔者决定从榜样(教育)的视角出发来开展研究。之所以选择这一视角,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可以对现有研究起到“补缺之用”,因为目前学术界对于《感动中国》人物的探讨,多是从新闻传播的角度着手,从教育研究的角度考量的甚少;二是目前教育学者对《感动中国》人物学理的探讨,多是集中于思想政治教育、责任感教育等具体教育的探讨,就其内容而言,都可归结于榜样教育。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104名2002~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为分析对象。出于量化统计的考虑,分析对象不包括《感动中国》人物特别奖获得群体以及2006年获奖群体微尘,且将其中的5位获奖人物(胡鸿烈、钟期荣夫妇,李桂林、陆建芬夫妇,孙水林、孙东林兄弟,王茂华、谭良才翁婿,胡忠、谢晓君夫妇)拆分为10位获奖人物。

(二)研究方法

1. 内容分析法

结合相关文献资料,编制“《感动中国》人物整理表”,按照编号、姓名、性别、政治面貌、具体社会分层、抽象社会分层、活动属性、活动领域、是否健在、死亡缘由、是否改编为文艺作品(包括电影、电视剧、歌曲、文学作品等)、是否由此组织报告会或学习活动等维度,对每个人物进行分析。

笔者不讳言,这里分析维度的划分与认定含有个人主观理解的成分。毕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对象是人文社会现象,具有主观自为性和个别性。[2]但是,于任何主观前提之下的讨论,若严格合乎逻辑规则[3],其结论自然都有意义。

2. 数据统计方法

采用SPSS Statistics 19.0软件对这104位人物各维度信息进行数据输入和处理。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感动中国》人物的分类框架

考虑到《感动中国》人物统计信息的维度较多,为了较为清晰地展示与提炼统计信息,笔者决定主要从“抽象社会分层”和“活动属性”两个维度展开论述。

“抽象社会分层”分为“精英”与“平民”。按照2002年版《新编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精英”是“超出一般的人”,即所从事的工作对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着巨大的影响;“平民”泛指“普通平凡的人”,即平时从事的工作很普通,不怎么引起别人的注意。

“活动属性”分为“分内之事”与“分外之事”。“分内之事”指主体从事本人职责范围内应该做的事,“分外之事”指主体从事本人职责范围以外可以选择不做的事。

《感动中国》人物分类框架见表1。

经过分析可以发现,精英大多是由于分内之事而成为《感动中国》人物的,而平民因为分内之事和分外之事而成为《感动中国》人物的比例大致相当。由于人们从事分内之事的概率要高一些,所以相对而言精英阶层更容易成为《感动中国》人物。换言之,精英阶层更容易被树立为榜样。这反映了《感动中国》人物选择与树立过程中隐藏着一种精英取向。

(二)《感动中国》人物的榜样价值

精英被改编为文艺作品的比例(22.91%)高于平民(19.64%);精英的主体―领导干部因其行为被组织报告会或学习活动的比例(52.63%)高于平民的主体―普通百姓(28.21%)。显然,我们更加重视对于精英榜样的宣传力度。问题是:这类精英榜样的宣传效果到底好不好,是否能够达到榜样运作的初衷,或者会不会产生什么“负功能”[4]?精英与平民相比,到底哪个阶层榜样教育的价值更大一些?

1.“可望难可即”的精英榜样与“可即难可望”的平民榜样

笔者认为,精英榜样身上的事迹及体现出的品质往往是普通人难以效仿的,因此相对于平民榜样而言,精英榜样更具有特殊性;也正因为精英榜样的特殊性,精英榜样难免会“曲高和寡”,影响不够深入持久。而平民榜样可亲可近,影响会更持久,但不免让人产生“稀松平常”之感,实际的影响面可能会受限。

这表明精英榜样“可望难可即”,容易树立,却难以效仿;平民榜样“可即难可望”,容易效仿,却难以被树立。由此看来,精英和平民的榜样价值各有千秋。选择和树立榜样,精英和平民要均衡,如果偏重一方,通过榜样实现有效社会治理的初衷就难以实现,毕竟精英和平民榜样各有其一定的“适用范围”。

2. 精英榜样树立的隐忧

104位《感动中国》人物中,迄今已经有25人死亡,见表2。

“死亡缘由”包括“过劳死”“病逝”“牺牲”三方面。相对而言,“牺牲”容易识别,而“过劳死”和“病逝”不容易区分,因此笔者采用中国人口的平均寿命(71.2岁)[5]这一指标,在下面的分析中,将71.2岁以下人“病逝”视为“过劳死”,认为他们的过度工作加速了他们的疾病的恶化,从而导致了他们的死亡。

据此分析,可以知道,精英榜样已经死亡的比例(33.33%)要大于平民榜样已经死亡的比例(16.07%),而精英榜样过劳死的比例(83.33%)也大大超过平民榜样过劳死的比例(12.50%)。这不能不令人感到惋惜。如果精英榜样们工作不那么拼命,保重自己的身体,生病了就先养病,那么他们就可以活更长一段时间,这样于公可以为国家服务更长时间,于私也可以与自己的亲人共度更长时间,显然于公于私都是更为有益的。宣传这些精英榜样“只顾工作、不顾身体”的“感动理由”,是不是在变相地在认可、鼓励人们“为了工作、为了国家,可以不顾自己的身体,甚至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呢?也许先是因为精英过劳死,在这个事实已经发生的情况下,再把他们树立为榜样,向人民宣传他们的感动事迹。可是,因果的逻辑发生之后,就不再仅仅是“先因后果”,而很有可能逆转成“先果后因”,即精英们要想感动中国,就必须要表现出“过劳死”的举动乃至发生“过劳死”的事实。这是不是有悖于“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尊重生命弘扬人性的初衷呢?

基于此,笔者建议《感动中国》人物的选取应适时调整比重,增加平民入选比例,一来回归节目本身洋溢厚重人格的诉求,二来抑阻违背人性之意外效果的萌生。

四、思考与建议

《感动中国》选择和树立榜样为学校榜样教育提供了许多有益启示。

(一)与时俱进,回归生活

笔者认为当前国家需要造就新的榜样,来激发出榜样制度新的生命力,而《感动中国》人物无疑是最理想的选择。无论是非典时期作出卓越贡献的、给予人们战胜疫情的勇气和力量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6],还是汶川地震期间安抚民心,组织疏散群众、抢救伤员的北川县县长经大忠,这些鲜活的人物,催人泪下的事迹,若能作为开展榜样教育的素材,使学生在深受感动的氛围中接受求真、担当的德育理念,其效果显然要好于单纯的灌输,也不会有像宣传、等“高大全”式英雄模范时学生可能产生的距离感和不信任感。

学校榜样教育工作还需要有意识地倾向于平民,回归生活,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实际,做到整体上关心人,包括关心精神生命和肉体生命[7],珍重和弘扬生命意识。当前《中小学生守则》不鼓励学生见义勇为可视为学校教育反省生命价值的切实成果。笔者希冀这个过程能够继续下去,我们可以在教育人性化的路上继续努力前进,将敬畏生命、弘扬人性的教育理念坚持到底。

(二)融入课程,情境教学

学校以《感动中国》人物为素材,开展榜样教育,较为直接的,就是把《感动中国》人物作为一种课程资源,直接应用于课程教学当中。比如高中政治课中进行“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等教学内容时,可以将一些《感动中国》人物的光辉事迹渗透其中,通过展示应用这些道德模范的材料,让学生懂得人生的真正意义,自觉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情境中的学习,所有的教学都发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学校建构了特定的学习情境。[8]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着力刻画他们的光辉形象,营造一种感动你我的凝重氛围,去激发和唤醒学生的情感。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运用生动的语言,并力求将自身的感受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受到感染,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实现双方的“共情”,于潜移默化当中促使学生德性自然的生成。

(三)营造“困境”,引发思考

学校以《感动中国》人物为素材,开展榜样教育,深入一些的,就是把《感动中国》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一些两难问题提炼出来,引导学生讨论。比如精英榜样过劳死的问题,就可以拿到课堂上来进行讨论,将学生置于道德困境前,即当你已经染病需要休养时,是选择硬扛着带病坚持工作还是选择先行休养待好转之后再投入工作。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牵涉到公德与私德的关系问题,到底哪个更重要,进一步而言在什么范围内哪个更重要,这都值得深入思考,而且永远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在面对这样的道德两难问题时,会认真地审视自我内心深处的处事规范和伦理底线,并且通过不断地反思、内心斗争和逻辑思辨,最终重新认识自己和所在的世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当然进行此种榜样教育实践,对于我们的教师提出了高要求,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情境反应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及时对学生的看法做出有效回应和提升,并引导下一步的讨论和思考。所以我们的教师在进行这种教育实践时,一定要事先收集好材料,关注《感动中国》人物各个方面的信息(包括可能的负面消息),做好应对课堂上可能出现各种状况的准备,同时也要事先给学生布置好相关任务,让学生也做好相应的准备。

参考文献:

[1]崔婧哲.从《感动中国》看女性性别话语建构[J].现代视听,2011(6):47-50.

[2]刘猛.意识形态与中国教育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23-124.

[3]陈桂生.教育学的建构[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11.

[4]侯均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184.

[5]杨建伯.中国人口平均寿命及流行病学意义[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3(2):43-46.

[6]刘菁.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与时俱进―有感于“2003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6):30-31.

教师榜样人物事迹材料篇(2)

高素质的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思想品格和心理素质。而历史教学正是向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品格和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多年来,中学历史教材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格教学,但由于认识上的局限,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没有特别引起注意。鉴于此,本文对历史教学与学生耐挫能力的培养作一些探讨。

一、历史事件在耐挫能力培养中的默化作用

历史教学中,历史事件贯穿始终。历史事件的经过充满了成功与失败的因素。大量的历史事件表明:“失败乃成功之母。”从失败到成功的过程就是耐挫的过程,如果没有很强的耐挫能力,跌倒了就很可能爬不起来。因此,通过对许多历史事件从失败到成功过程的教学,就能对学生进行很好的挫折教育。

为提高教学效率,我们要准备尽可能精的素材,并有目的地补充一些可用的材料。比如,教学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书中《商鞅变法》这一节就是进行耐挫能力培养的好时机。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学思之窗”、“历史纵横”、“资料回放”的内容,说明在商鞅变法过程中,改革遭到了贵族保守势力的强烈抵制和抗拒。但在挫折面前,商鞅没有退缩,而是励精图治,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习俗等领域推行了全面改革,最终名垂青史,并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像这样的历史事件教学,教师并不需要多费口舌,学生自然而然会有所触动。只要教师有意识地注意这方面内容的讲述,时间一长,时间一多,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不知不觉中,学生耐挫的心理准备就充足了,耐挫的信心就增强了。

二、历史人物在耐挫能力培养中的榜样作用

历史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教学离不开历史人物的介绍和学习。虽然,在历史教学中没有必要像文学作品那样塑造人物形象,但是教师口中的人物也不应该是干巴巴的。一个有血有肉、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介绍,不仅能渲染课堂教学气氛,而且在对学生进行耐挫能力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耐挫能力的培养中,我们可发挥历史人物的榜样作用。例如,在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一书中,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就是一个重要历史人物。他的革命历程充满了艰辛和曲折。与困难和挫折进行坚韧不拔的斗争,孙中山的榜样作用是不可比拟的。1894年,孙中山上书失败,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成为一个民主主义者。上书失败可以看做是孙中山革命生涯的第一个重大挫折。面对挫折,孙中山没有沉沦,相反,挫折成了动力,他及时调整思路,解放思想,变改良为革命,终于成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在以后的革命活动中,孙中山经历过无数次的考验――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面对挫折,他从来没有倒下,即使是在他苦心栽培多年的老部下陈炯明也叛变的情况下。陈炯明叛变以后,孙中山曾经一度消沉,但是,他及时地总结经验教训,得出“依靠一派军阀去打倒另一派军阀,革命不可能取得胜利”的结论。于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完成了一生中伟大的转变,与刚成立不久的中国共产党进行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共同完成革命大业。通过讲述孙中山一生的重要革命事迹,学生会为他振兴中华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所感动,并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耐挫能力,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三、历史文献在耐挫能力培养中的感化作用

任何人都会遇到挫折,在挫折面前,各人的反应是不同的。然而,一个有成就的人必定是不畏挫折的人。他们往往借助诗词等文字手段来抒发自己的情感。那些历史人物留下的文字资料就成了历史文献。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文献资料来激励、感化学生。这种激励、感化作用是任何说教所难以达到的。以对联文献为例,太平天国的冯云山深入紫荆山区宣传教义,曾写下了“权借荆山析彩凤,聊将紫水活蛟龙”的对联,表明在困难处境中的远大理想。禁烟有功的林则徐,由于受到投降派的排挤,被发配新疆。他写了这样一副对联来表明心迹:“偶然风雨惊花落,再起楼台待月明。”这才是面对挫折的正确态度。再如,《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落第,于是,他写下了“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对联作为座右铭,时时勉励自己。像这样的历史文献出示以后,只要稍作解释、说明,就能给学生以力量。有时候,许多学生会把他们喜欢的句子抄下来,甚至当做自己的座右铭。这样就达到了效果,这就是历史文献的感化作用。

四、注意事项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可参照心理教育中有关方法,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来进行,以下几方面值得注意。

1.观念要更新。在新课改的形式下,我们要及时转变观念,把应试教育尽快转变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教材的编写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没有引起特别的注意,但新时期的历史教师则不能不对此高度重视。

2.材料要挖掘。充分地挖掘教材中的隐性材料,这对历史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教材中,实际上已经渗入了心理教育内容,像上面提到的孙中山的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还有像新中国的英雄模范人物的介绍,都隐含着那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只不过材料是隐性的,需要教师去发现和挖掘。

3.教学方法要科学。参照心理教育方法,结合以上所述,我以为,对学生耐挫心理素质的培养主要有三种方法:在历史事件教学中,一般采用潜移默化“陶冶法”;在历史人物事迹的介绍等教学中,一般采用“榜样示范法”;在历史文献的运用中,则可用“激励法”。

综上所述,历史教学在对学生耐挫能力的培养上具有不容低估的作用。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高中历史教师,我们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还要重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耐挫能力在当今社会是不可或缺的。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是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的大势所趋,历史教师有必要也有能力进行这方面的工作。

教师榜样人物事迹材料篇(3)

主办:德育处、团总支、学校工会

协办:行政办、教科室、总务处

三、评选对象:所有师生和最美家长

四、名额限制:

1.教师类:(1)行政1名

(2)各级部教师3名

2.学生类:每个级部推荐2——3名

3.家长类:本期评选的最美家长(已完成)

五、活动主题:说感动故事  树美丽榜样

六、评选标准:

(一)教师类:

1.有强烈的大局意识,一心为集体,克服个人困难,如抗疫中深入疫区,担当志愿者;团结同事,乐于助人,为学校、为社会干实事,干好事,如抗疫期间参与区上录课。在学校重大活动以及重大创建中积极参与,发挥了关键作用,做出了突出贡献。

2.在平凡普通的岗位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关爱、尊重、激励和引导每一个学生,具有感人的故事,具有崇高的师德,具有敬业的精神,代表了全校教师集体的先进性; 

3.创新教育理念,教育行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具有创造精神,敢为人先,带动大家,服务团队,教育教学效果显著,深受学生、学校、家长和社会的认可与赞誉; 

注:本年度已经取得各级评选表彰的不在参选

(二)学生类

1.年度“自强不息”人物。面对家庭的贫困,或面对自身的疾患,或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和挫折,能够以巨大的勇气接受挑战,自强自立。

2.年度“领袖”人物。敢为人先,积极上进,有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或精神品质,在同学中能够起到很好的模范带动作用。

3.年度“学霸”人物。刻苦钻研,认真学习,学识丰富,学习成绩斐然。

4.年度“增光添彩”人物。代表学校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在比赛中,顽强拼搏,积极进取,获得优异成绩,为学校赢得荣誉。

5.年度“爱心”人物。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在对长辈的孝敬方面有突出感人的事迹;不计个人所得,尽己所能付出爱心,关注并帮助弱势群体,拾金不昧,见义勇为,积极参与组织各种爱心捐款、帮残助困等活动。

家长类(已完成评选):

七、评选流程

第一阶段:级部为单位按名额和标准选拔报送报候选人(教师、学生)事迹材料到名单到德育处余璐(5月30号前)。

第二阶段:德育处按评选标准,组织评委对提名候选人的事迹材料进行审议,评出X名感动校园人物(6月5日前) 。

第三阶段:各级部完成被评为“感动校园人物”的教师和学生视频制作(6月20日止)

第四阶段:颁奖典礼(初步拟定6月26日下午)

八:展示方式:

1.1000字以内事迹材料+颁奖词(50字以内)(交给余老师),

教师榜样人物事迹材料篇(4)

本班团支部积极响应校团委关于的号召,团支部成员召集本班团员召开了支部会议,对本次活动的方向和具体活动内容进行了讨论。最后,金毅老师以其人格魅力与实际行动得到了全班同学的认可,被确立为我班本次任责杯团日活动的“榜样”。

二.活动目的:

1、让跟多的同学了解我们的榜样并且共同学习他们的事迹。

2、用榜样的力量来鼓励、督促我们同学要不断进步。

3、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三.活动主题:

“老师,兄长,榜样”

四.活动流程:

依《地质08-1班“老师,兄长,榜样”团日活动策划书》“活动内容”执行。

1、准备阶段:

召开班会讨论本次活动所涉及的方面和工作,将活动过程中所需要做的工作和所应注意的细节问题分配到具体同学。

2、活动阶段:

按事先制定的活动策划进行,由指定的负责人负责相关部分。

3、结束阶段:

根据活动后的实际情况对本次活动所采集的照片和其它相关材料进行编辑处理。

五、活动内容:

1、确定榜样人选

通过班级讨论,结合活动主题共同寻找,确定把资源环境学院 金毅老师作为我班此次团日活动的“榜样”。

2、邀请金老师当榜样

团支部充分整合同学想法,通过邮件形式,向远在北京学习的金毅老师发出了一份诚挚的“邀请”,表达想树立金老师为榜样的心愿。

金老师接受了邀请并在百忙之中积极配合了我们的活动。

3、“寻找榜样”在行动——资料搜集

1)金老师的课堂

一位负责任,有才识的教师——他是一位对我们有启迪的好老师!

金老师的课堂教学中严谨认真又不乏幽默,最主要的是他让我们主动去学习,带着使命感去学习,这是他作为一个老师的最大闪光点!

资料搜集方法:

#129;了解到有名同学处有金老师的简短上课录像及照片,主动找到该同学,从而搜集到课堂录像。

#130;从地质专业多名同学那里了解其对金老师授课的感想心得。

2)金老师的学习之路(见附件1)

一个尊师感恩、坚韧执着、进步的学长——他是以学习为天职的学生的好榜样!

资料搜集方法:

请金老师整理自己的学习工作简历,以邮件方式发给我们。

3)金老师的话(见附件2)

一个关系我们、注重育德的老师——他让我们知道:有一个兄长在默默的指引帮助我们!

第一节课,他就让我们把“珍惜青春,努力学习,回报你们的父母,因为他们为你们付出了太多”记在课本扉页上……

金老师在上课之余,除了帮我们解答有关课程方面的疑惑外,更是以一个负责人的老师的身份、以一个关心学弟学妹的兄长的身份督促教导我们并主动解答我们学习之外的疑惑,为我们在考研及其他方面上提建议。

资料搜集方法:

从同学们那里搜集整理金老师打动同学们的话语。

4)金老师勇救落水儿童(见附件3)

一个见义勇为、做好事不愿留名的人——他是一个践行大爱、不图回报的榜样!

3月6日下午3时30分,一阵救命声从学校一号教学楼旁的馨月湖传来,打破了开学之初校园的一片宁静。这时,路过的一位青年脱下外套,纵身跳入冰冷的湖水中!

小孩被救上岸后,救人者全身湿透,当问及救人英雄的姓名时,他只表示是应该的,拿起外套就走了,并不愿透露自己的姓名。

最后,在众人的追问下,才得知该位英雄是我校资环学院老师,名叫金毅。

资料搜集方法:

采集被救儿童家长的话、锦旗照片、相关报道

4、“见贤思齐”班会——学习榜样

1)“贤”的挖掘与思考

#129;召集全班同学,对金老师的情况进行了解,对其先进事迹进行学习。

#130;以讨论及发言的形式,挖掘金老师的内在品质。

2)如何“思齐”

#129;请同学们自己反思大学两年的学习生活,找出不足。

#130;让同学们树立“榜样意识”,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以金老师为榜样,时刻督促自己。

3)心里话

请同学们写出自己的心得或者是想对金老师说的话。

5、PPT制作及对相关材料进行编辑处理。

六、活动评估: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我们取得了以下成功:

1、提高了我们班级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

2、调动了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增强了同学们的相互协作意识和班级的凝聚力。

3、榜样人物事迹突出,思想教育性强。

4、活动反响好,在同学间真正树立起了"榜样",在活动中同学们真正学习到了金毅老师的可贵之处。

同时,在成功举办活动的同时,我们也认真反省思考了我们的不足,具体体现在:

1、虽然可以通过网络克服了与金老师不能面对面沟通的问题,但是仍会稍微影响活动整体效果。

2、在向被救儿童家长沟通时为能考虑其方便不方便拍照的情况,贸然提出拍照请求。

总之,我们会在今后的活动中坚持优势、克服不足,努力追求最好!

七.活动说明:

教师榜样人物事迹材料篇(5)

(1)根据学生崇拜名人和对榜样的心理需要,以名人、榜样之情感染学生,激发他们进行自我教育,产生强大的内驱力。可组织学生参观先进人物事迹展览,可请名人、英模报告,可宣讲英模故事,可阅读名人传记,建立名人名言录等。

(2)可就近用本校本班的优秀学生的动人事迹,来启发、感染学生,使其学有榜样。

(3)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建民主、平等、健康、和谐的教学环境。只有用道德情感来激发、感染学生,才能使其实行思想品德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

情感具有综合的情境性。这种情境性就是在各种情感因素的作用下而形成的某种综合情势氛围。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不同的情境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所以,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为了唤起、培养和强化某种情感,就应尽力创设适合于教育教学内容需要的情境氛围。这犹如演员登台表演,要靠音乐、布景等艺术手段进行烘托一样,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也需要情境的协调和配合。在良好的环境中,学生便会有一种好的情感,如参观现代化工厂、实验室,访问科学家,就可唤起学生爱科学的情感;游览祖国名山大川,名胜古迹,革命圣地,就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等。以情境激发学生情感要注意两点:

(1)抓住最佳教育时机,如国庆节讲《热爱祖国》,教师节讲《尊敬老师》,新的班集体组成时讲《爱护集体》。

(2)在有条件的地方,要充分利用有特殊意义的场所(烈士墓前、十字路口、圆明园遗址、万里长城……)、录相、影片、录音等,为学生提供丰富多采的道德情境和看得见、摸得着的感情材料,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教学氛围中,受到品德教育。

行为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也是丰富情感的途径和推动情感发展的动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要知道,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为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精神财富。”学生只有经过具体实践,才能把道德认识转化为个人的道德需要。我们如何创造实践条件以行激情呢?可否从下面三点作出努力:

教师榜样人物事迹材料篇(6)

其先进事迹主要有:

一、思想教育有特色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光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务必具有高尚的思想水平和道德情操,以身作则,以自身的榜样去感染、熏陶学生。关秀丽老师深知教师担负培养下一代儿童的重任。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情操和道德品质都会对儿童产生重要影响。因为在儿童眼里,教师是一切完美事物的化身和仿效的榜样,是最有知识、最有教养、品德高尚的人。师德是学生道德的先导。因此,她十分注重自身的思想教育和师德修养,把自我培养成一个品德高尚的教师。

二、以人为本,抓好学生品德教育。

她一贯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用心引导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使学生“学会做人”,教育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上做个好少年。由于她个性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得到同行的认可和学生家长的好评。

三、严谨治学有成果

关老师对新课程新理念理解深刻,掌握扎实,运用熟练,能够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1、树立“良师益友”型的师生关系。大部分教师都有“独裁型”的师生关系,既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她一改“教师权威”的架子,蹲下来与学生谈心,了解学生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困难,与学生成了朋友。通过自身的人格榜样,影响和鼓励学生。

2、她课前精心准备,查找资料,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选取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从不打“无准备之仗”。上课时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用心思考,大胆的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课后及时批改作业。

教师榜样人物事迹材料篇(7)

[中图分类号] G633.5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10098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知识具有人文主义的性质……因为在解放人类智力和同情心方面做出了贡献,任何能达到这种结果的教材都是人文主义的,任何不能达到这种结果的教材连教育意义都没有。”历史教学的本质就是人文素质教育。那么如何寻找两者的最佳结合点呢?

一、充分挖掘教材,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现行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既是一部中华儿女的艰苦创业史,又是一部讴歌先辈的传统美德史。历史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教材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突出榜样引领作用,提升学生人文素质

初中历史教师要充分结合中华民族发展史中杰出人物的事迹,对学生进行榜样示范教育,升华学生人文精神。比如在讲述孔子“仁爱”思想时,着重强调爱心、宽容,使学生学会与人和睦相处。同时,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增强学生爱国爱党爱人民的情感。比如从反抗外来侵略的革命先辈到建设社会主义的先进楷模,再到强国富民道路中的领路人,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或者借助多媒w手段,向学生展示他们伟大而光辉的形象,让学生从中汲取正能量,能够学有榜样、追有目标。

2.以史为鉴,提升学生的辨别分析能力

历史给后人以启示和借鉴。初中历史教师要在教学中强化对学生的思想引导,提高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并注重与当今社会生活的联系。例如,在总结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景象时,都离不开这些共性:发展经济,以人为本,重视文化教育,整顿吏治;国家统一,采取正确的民族政策,政局稳定,社会和谐。这些共性也使学生认识到:如今我国要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拥护正确的方针政策。

二、活用乡土教材,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乡土教材是教科书的补充,而初中生又充满好奇心,初中历史教师如果能把乡土历史与丰富的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这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1.在历史课堂中,适当联系乡土历史

例如,在讲述孔子时,可引用常熟地方名人言子的故事,使学生既了解孔子和言子,又能领略到常熟虞山脚下的景点言子墓的人文内涵。在讲述元代书法绘画时,可穿插讲述常熟著名的画家、书法家黄公望及他的作品《富春山居图》,并介绍常熟黄公望墓,增强学生对家乡历史的了解。在讲述明清相关历史时,可适当引用明代钱谦益与柳如是及清代著名小说家曾朴与《孽海花》的相关史料,使学生了解常熟红豆山庄与曾赵园的历史。在讲述时,可引用常熟历史名人翁同的资料,使学生了解到他对维新派的支持以及他对光绪帝的影响,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2.组织学生参观名胜古迹,感受身边历史

在学校每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前笔者都会做好功课,搜集相关乡土史料,利用竞猜或表演等活动,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在节假日时,学生常和父母去深受常熟人欢迎的虞山、尚湖和沙家浜景区等景点游玩。平时笔者会有意让学生把这些信息积累下来,再精心设计具体方案,选择合适时间来让大家互相学习交流,感受身边的历史。

三、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初中历史教学如果仅局限于课堂活动就会沉闷,也会限制学生的情感激发。因此,教师要重视拓展教学空间,以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来及时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教师应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使学生愉快地接受教育。比如,可以组织历史主题班会、编辑历史报刊、开展历史故事演讲比赛或在每年的一些重要纪念日举行专题讲座,还可以组织开展历史专题研究活动。比如在教学《社会生活的变化》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动员学生在课外开展调查研究活动,从身边的变化着手,搜集现在和之前的相关资料并进行对比,让学生既获得自主探究的成功体验,又能增强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自豪感。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艺术就在于,要让受教育者把周围的东西加以‘人化’……从这些物品中感到人性的东西――人的智慧、才干和人对人的爱。”初中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应是学生的发展,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引导,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

教师榜样人物事迹材料篇(8)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4-0112-01

如何提高初中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用兴趣引领思想品德教学,使学生达到以学为乐,欲罢不能的效果是很多老师关注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在教学中的实践,在此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 教学要联系实际

初中生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也有自己对事物的看法,联系学生的生活进行教学,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教师在思想品德课上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能脱离实际泛泛而谈。初中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不喜欢抽象的、空洞的讲解,如果教师在讲台上大讲、特讲大道理,学生会感觉很乏味,没有兴趣听,因此,欲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就要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如在讲授《感受法律的尊严》时,要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思考:面对这些社会问题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由于引入了现实中的事例,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学们纷纷发言,谈了自己的认识,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当今社会,科技迅猛发展,信息传播量也十分巨大,随着电视、网络的普及,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而教材由于受编写时间和篇幅的限制,不能及时将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的事件、典型事例、新奇的内容编入教材,老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到这个问题,应该灵活使用教材,及时地将社会热点问题以及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的事件引入到思想品德课堂上来,这样不仅能弥补教材的不足,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关心社会、关心集体的习惯。

二 重视榜样的教育

初中学生有崇尚英雄的心理特征,他们很喜欢听有关英雄人物的故事。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上,老师要善于利用榜样进行教育,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材上有很多典型人物或典型事例,有革命先辈、英雄模范和各行各业的先进代表的事迹,学习这些典型的模范事迹和高尚情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大有提高,还能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人不能只为自己活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此外,老师可以利用身边典型,开展榜样教育,使学生深切体会到,榜样其实近在眼前,他们的精神实质都是一样的。通过课堂上有意识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向灾区捐款捐物的学生异常踊跃;假日志愿者活动争先恐后;参加手拉手希望工程的学生不断增加;主动帮助同学补习功课的多了;课余时间主动为集体做好事的人多了等,这充分显示了榜样教育的作用。

三 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初中学生有好动的特点,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果像传统的应试教学那样,老师只顾自己向学生讲解大道理,那么,学生能在四十五分钟内规规矩矩的听下去吗?即使能听下去,内心会产生学习兴趣吗?答案肯定是不能的,因此,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必须让学生“动”起来。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上,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模拟活动,让同学们亲自动口动手,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课本知识的积极性。如在讲授《拥有好心情》一课时,不是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而是组织学生,并指导同学们排练小品,安排同学们课前预习,让课代表带领同学们自己表演;让同学们做猜成语的游戏等,让学生自己去感受,然后,谈自己对情绪变化的理解,以及面对情绪变化如何去调控,然后,老师要求学生要学会控制情绪,学会做情绪的主人。类似这样的活动由于趣味性强,会极大地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也会积极参与,使学生既对本课的知识有较深的理解,又增强了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四 结合实例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老师不能只局限在教材知识的讲授上,更应该扩大学生的学习视野,使思想品德教学延伸到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等领域的方方面面,这样才能使思想品德教学内容丰富,不再空洞。如课堂教学与时事进行结合,从报刊、杂志上摘录和搜集一些教学资料,坚持每天组织学生看电视新闻节目,浏览报纸并抓住时机把当前社会热点和教材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不朽的丰碑”专栏中,每天都介绍一位革命烈士,我要求学生们用简洁的语言将他们的光辉事迹记下来,不断激励自己。又如讲有关世界政治问题时,可以运用美国干涉他国内政这一实事,来说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新的不安全因素在增加,人类的和平事业面临着不容忽视的严重挑战。还可以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关心时政的好习惯,每天抽点时间看新闻联播,多读报刊,及时了解中央精神,有不少学生还做了时政笔记。

总之,在进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时候,不能忽略兴趣对学习的作用,应该利用好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兴趣来引领他们的学习。思想品德教学的关键不是让学生记住一些大道理,而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思想观念,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教师榜样人物事迹材料篇(9)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50124

《职业道德与法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本文就如何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作一些探讨。

一、职业道德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一些教师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教学观念,仍然固守模式化本位教学方法,把德育局限在固定狭窄的框架之中。教育者往往会用社会的、成人的标准和要求,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和考试,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形成等。同时,受现行班级授课制和教育体制的制约,德育实践探究活动也难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另外,教师开展课外实践教学的工作量繁重且效果难以评估,严重影响和制约师生开展实践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很多教师的道德教育干脆回到“简便易行”的课堂教学上来。结果,说教代替实践,学生缺乏亲身的德育体验,其道德生成能力薄弱。

二、情感体验在道德形成中的重要性

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有意义,这是我们多年追求的德育教学的目标。什么是有意义的学习?有体验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这是体验性教学最大的价值所在。

首先,伴随着一定道德行为的经验而产生的富有感彩的体验,是使有关的道德认识变成信念的主要条件。其次,适当的情感体验是形成正确的道德评价的主要因素。两个学生接受同样的道德观念与要求,但由于情感体验的性质与方式不同,产生的道德评价就不一样。再次,通过正确的道德情感体验,能使抽象的道德概念变成充实的内容,能激发自我控制的坚强毅力和不断求索的充沛精力。否则,抽象的道德概念只不过是一堆空洞的符号,起不了作用。所以说,没有感情的思想就是冰冷的思想,就难以变为行动。

三、让学生在体验中升华职业道德

1.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中形成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教育必须遵循生活化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结合学生现实及社会生活的道德情境、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促进学生个人经验的积累。如“最美司机”吴斌在人生最后76秒保全了24名乘客的生命安全,而他自己却因伤势过重去世,年仅48岁。他平凡的人生,却用行动诠释了他崇高的职业道德。76秒定格的壮举,76秒释放的本能与超凡,让世人感动不已。德育课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类似事件,使学生形成切身体会,认识到往往看似平凡的举动、瞬间的背后,却是在多年学习工作中形成的职业道德和高尚品格。

2.引导学生学习榜样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的形成,说到底是养成教育,这需要长时间的熏陶、感染,不是讲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概念就能解决的问题。德育课教师首先应该以身作则,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将会形成强大的道德感化力量。如荣获2012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的我校韩亚兰副校长,他有着崇高的师德和忘我的奉献精神,在全国职业教育界有着较大的影响力,他的一言一行感染了全体师生。2012年10月25日,学校在礼堂举办了首场“职场起跑线”访谈活动。韩亚兰副校长作为特邀嘉宾与700多名学生现场互动交流,畅谈职场成功经验。

“职场起跑线”通过树立职业道德榜样,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引导和感召作用,是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和有效方法。

3.整合利用体验式学习资源

职业道德教学过程需要有具体生动的人物、事迹、案例等材料去说明和印证。为了保证教师在教学中随时有鲜活、典型的资料可以使用,学校必须建立德育资源库,整合学科德育资源。首先,重视德育资源的积累和归类,不断开发、收集、整理带有普遍性的基础资料。其次,收集学校先进教师和优秀毕业生的事迹材料,如文字、图表、音像、视频资源等,这些资源内容涉及面较为广泛,而且较为生动,多数可以直接用于教学中。最后,收集以历史人物、社会焦点人物、法律法规等题材为内容的德育材料,使抽象的道德概念感性化、形象化,使职业道德教育由远到近、由虚到实,以提高德育教育的效率。

教师榜样人物事迹材料篇(10)

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一

近期,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人物,通过学习三位先进同志的典型发言对照自己的实际工作,对自己解动很大,感触很深,通过学习更坚定了自己干工作干事业的信心和决心。

一、思想观念适应新形势要求转变不够。

今年以来,从全国全区的发展形势都产生重大变化,党中央、国务院、省、市陆续出台了一些新的方针政策,在城乡统筹就业、扩大社会只障覆盖面等,省、市、区先后作出一系列新的更高的要求。但是我对此认识还不够深刻,落实还不够到位,抓具体事务多,学理论政策少,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缺乏深入研究,开拓创新意识不强,习惯于老眼光看待新事务,用老办法处理新问题,思想保守,办法不多,思想框框多。

今后要有发展的信心,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已,不能要短期行为,要做长远打算,要有进取精神,不能满足现状,要和工作好,工作强的同志做比较,要善一发挥主动能动性,对上级文件要学深学透,不能照抄照搬,要举一反三,针对实际提出具体的措施,尤其是在自已的工作中,要讲究方式方法,灵活运用,既要讲政策,讲原则,又要注意工作的方式。思想方法主要是指看问题的角度,对待事务的态度。我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辨政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认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二、工作方法不够创新。

开拓创新意识不强,习惯于用老眼光看待新事物,用老办法处理新问题,思想保守,办法不多,对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没有去以新的思路,新的思想去考虑,强化思想教育,提高政策水平,增强法制观念,改进工作方法,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下一步措施:

一、树立高度责任感。

我们常讲没有责任的事业是没有希望的事业,责任是一个人道德水准和精神境界的体现,也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对于干部职工而言,工作是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对事业的责任感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珍惜生命,珍视未来的表现,是对事业忠诚的具体表现,责任是动力,责任也是压力,有了责任心,动力大,活力足,就会自我加压,责任心强,什么问题都不会放过。只有抱着高度的责任心,时刻保持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牢固树立事业第一工作第一的思想,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到工作上,才能提高工作的整体效果,才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二、扎实工作,做出一流业绩。

要抓住不放,一抓到底,抓出成效,事前带头搞好调查研究,为决策提供依据,事后要总结,善始善终,要学会处理疑难问题,学会化解矛盾,推动工作,既不能越位,更不能放手不管,新的工作要靠上,指导有方,推动有方,确保完成,在工作指导上要有争上流的意识,创一流的措施,出一流的效果。要认认真真研究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化解在科室内部。

三、提高服务质量。

争创一流工作业绩,工作中要主动热情,态度诚恳,行为文明,服务周到,要耐心倾听,全面细致地解答清楚,严格遵守单位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依法办事,严格办事程序,优质服务,树立人民公仆的良好形象。

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二

在学校的组织下,我们学习了王守利校长的感人事迹。他的典型事迹和高尚师德,感人肺腑,催人奋进,使我对“爱与责任”有了更一步的认识。爱事业如爱生命,他的事迹鼓舞着大家,也激励大家,我们要像他那样,怀着对工作的爱,对学生的爱,热爱教育事业、忠诚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王校长在这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下面谈谈学习优秀王守利校长的心得体会:

一、立足本质,对学生献出一片爱心。

托尔斯泰说过:“如果教师只有对事业的爱,那么他是个好教师,如果教师对事业的爱和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他就是一个完善的教师。”

王校长有崇高的人生追求、高尚的师德情操、无私的奉献精神,感人至深,催人奋进。他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以爱执教,刻苦钻研教学业务,不畏艰难,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高尚师德。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对于任何学生就是一个"爱"字。以无限的真情去关爱,用爱去感化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不厌其烦的耐心指导,当学生做错了事的时候,指导分析让学生知道做错事的原因。用温馨的语言教育学生,用父亲般的爱感化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犹如父母,甚至胜于父母。感受到能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二、对工作必须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

王校长坚持朴素的工作作风,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他自强不息,在右手患书写神经痉挛病症不能写字的情况下,坚持左手练字,仅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能自如地用左手写字,并以惊人的毅力学会了用左手使用计算机。就是在患病已经难以站立、脸上的皮疹已经让他疼痛难忍的情况下,他还是坚守在三尺讲台上,默默地奉献。王老师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做出了表率,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学习他站在时代前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崇高思想;学习他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无私奉献的高尚师德,这就是学习先进教师个人事迹心得体会范文。

2、以王校长为榜样,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我们面对的学生特殊,这就更需要我们拿出一颗“慈母之心”,循循善诱,对学生要耐心细致的去做,去为这些学生服务。

总之,我要以优秀教师王守利为榜样,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更新观念,努力钻研业务,爱岗敬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扎扎实实得工作,为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三

学习了___同志的先进事迹后,感触很深。先进人物能够在平凡的本职岗位上取得突出成绩,得到领导和同事的一致肯定,这与他们勤于学习,善于思考,踏实工作,努力进取的精神是分不开的。通过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我觉得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该做到:

一、要养成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的好习惯

两位先进人物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和长处就是刻苦学习,善于思考,他们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能够主动自我加压,手不释卷,利用一切工余时间学习,钻研技术和业务知识,使自身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很快得到提高。我们要学习他们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是与自己工作的实际需要分不开的。

因为如果不注意读书学习,不注意知识的积累,不注意研究新问题,思想就会封闭,思路就会狭隘,在工作中也就拿不出新办法,出不了好主意,工作流于一般化,难以适应新形势和任务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增强学习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像他们那样,利用一切空闲时间抓紧学习。具体来说就是要在工作中不断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学会用新的理念、新的工作方式和手段、新的技术努力推进工作的创新和发展,并且要不断完善学习方法。要挤时间去学,持之以恒的学,结合现实去学,把学到的知识用于指导工作,反过来在实际工作中去检验所学的知识。

二、要养成勤奋敬业,踏实肯干的好作风

两位先进人物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以忘我的境界去干好每一项工作。为了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他们顾不得照顾家里的亲人,一心扑在工作上,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只要工作需要,再苦再累也在所不辞。正是靠着这种勤奋的敬业精神,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技术人才,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为我们树立起了学习的榜样。通过学习先进,我觉得我们就要像他们一样用满腔热情,恪尽职守,勤奋踏实工作,以持之以恒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去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三、要养成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好品质

上一篇: 法学博士论文 下一篇: 中职班主任毕业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