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方法汇总十篇

时间:2022-02-12 06:59:34

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篇(1)

择务法出自“择务而从事”。(《墨子•鲁问》)墨子对择务法的运用体现在择“时”之务和择“事”之务,根据时代背景和社会现状开展德育。据《鲁问》记载,墨子告诉弟子在各国从事宣传和教育,如果国家混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穷,“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喜音湛酒,“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邪辟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则语之兼爱、非攻”。(《墨子•鲁问》)墨子德育讲究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从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出发,从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最重要的、最适合的、最有针对性的事情开展德育,由此可见一斑。

(二)强说法

强说法出自“今求善者寡,不强说人,人莫之知也。”(《墨子•公孟》)“强说”即积极主动地教。墨子的德育态度积极主动,以教人为己任,认为有道者有主动承担推行其道的责任和义务,主张“言则诲”。(《墨子•贵义》)他以“隐匿良道而不相教诲”为“大恶”,以“有道者勤以教人”为“至善”。(《墨子•尚贤下》)他认为“强说”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若得鼓而进于义,则吾义岂不益进哉!”(《墨子•鲁问》)即鼓动大家达到仁义的要求使我的仁义更加发扬光大。墨子倡导有道德者要劝导和教育别人,才能天下有序。即“有道者劝以教人,乱者得治。”(《墨子•尚贤下》)同时,墨子认为德育是一个互动过程,除了“教”的重要性,也强调“学”的重要性。“唱而不和,是不学。智少而不学,功必寡。”(《墨子•经说下》)学生如果缺乏学的积极性,教育的功效也必然寡少。

(三)自省法

墨子讲“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墨子•修身》)一种好的品德的养成,要靠自己反躬自省。墨子认为品德修养的提高必须凡事都严格要求自己。“君子自难而易彼。”(《墨子•亲士》)就是要求君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君子察迩而迩修者也。见不修行见毁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修矣。”(《墨子•修身》)就是要求君子明察自己身边,从身边做起,没有修炼好自己而受人诋毁,那就自我反省。长久下去才能实现“君子力事日强,愿欲日逾,设壮日盛。”(《墨子•修身》)“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墨子•修身》)这四种品行不是可以装出来的,而是必须自身具备的,全靠反躬自省才能做到。

(四)实践法

墨子的实践法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要求学生学德与行德统一。墨子强调德育的实践性,认为道德修养是经过持续不断的锻炼形成的,只有身体力行的实践才能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他认为“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惰。”(《墨子•修身》)都是为了说明道德修养在于身体力行。墨子重视实践和联系实际,强调“言足以迁行者常之,不足以迁行者勿常,不足以迁行而常之,是荡口也”。(《墨子•贵义》)就是要求言论须付之行动。墨子还要求言行一致,反对言行不一。如“口言之,身必行之。”(《墨子•公孟》)“言义而弗行,是犯明行”(《墨子•鲁问》)。二是墨子本人身体力行实践示范。墨子以自我为示范,以身教感化学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教学生节俭之义,他自己便“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并说:“务言而缓行,虽辨必不听。”(《墨子•修身》)

(五)熏染法

“熏染法”的直接理论基础是“素丝说”。墨子指出:“人之初,性本灵,染于苍,入于黄。”(《墨子•所染》)意思是,人性的善恶并不是先验的,而是得之于后天,人的本性如同素丝,经过后天环境“所染”,就成了什么色的丝,即“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墨子•所染》)墨子十分重视环境对人的道德品质潜移默化的“熏染”作用,认为环境是对人受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人道德品质的影响是巨大的,不同的环境“熏染”出具有不同道德品质的人。同时,墨子还辩证地认为人的行为也可以对环境造成影响,好的环境可以提高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个人的德行修养为又可凝聚成一种好的社会风气,这样相互影响从而形成墨子全力营造的良好德育环境,即“兼爱”的社会。

二、墨子德育方法的启示

(一)因材施教

“择务法”在今天可以称为“因材施教”,是德育最基本的方法。高校德育应从两个方面因材施教。首先德育目标应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适应。学生的道德现状如何?高校希望学生达到的标准如何?这是高校在制定德育目标时需考虑的。今天高校德育效果不甚理想的原因之一是脱离学生思想实际的高标准德育目标,如“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终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大公无私”,这些目标属于德育的最高层次。以这些目标为导向,高校还应关注基本的道德目标,尤其应结合社会发展、时事热点、学生的思想动态,如“如何智慧地见义勇为”“如何孝敬父母”等。这些基本的道德目标的实现能为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其次高校在德育过程中应关注个别差异。德育是针对人的思想道德的教育,由于受教育对象的复杂性和差异性,单一的集体式灌输教育方式必然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高校应遵循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在共性的基础上关注学生个体特点,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高校辅导员对于重点学生的特别关注就是因材施教的一个体现。

(二)灌输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墨子的“强说法”和“自省法”是相辅相成的德育方法,高校德育对此的继承是将灌输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强说法”注重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是积极的灌输教育;“自省法”注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是内省的自我教育。在德育过程中,两者不可偏废。灌输教育是德育的前提基础和最基本的途径。灌输教育的价值体现在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的德育内容一般由教育者事先灌输获得。自我教育是受教育者对于德育内容主动建构内化的过程,关键在于自省。如今大学生自我意识普遍增强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灌输教育的难度,更需要引导大学生发挥自我教育的功效。教育者的灌输教育和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本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德育过程,将两者相结合符合学生的道德形成规律。高校德育在以教师为主导、以灌输教育为基础的前提下,应结合本校实际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阶段性规律,加大自我教育的力度,引导学生提高自我教育的自觉性,实现灌输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达到最好的德育效果。

(三)知行合一、实践育人

受墨子实践法的启发,高校德育应从两方面加以继承。对于受教育者来说,应知行合一。这是检验德育成效的标准。知是德育内化,是内心对道德准则的认可;行是德育外化,是行为对道德准则的遵循。鉴于目前学生普遍存在“知而不行”的问题,高校德育应重视学生“行”的发展,提倡躬行践履,学生只有在“行”中感受“知”,才能把道德认知逐步升华为相对稳定的道德行为,实现知行合一。对于教育者来说,应实践育人。德育要求受教育者将习得的德行落在实处,实践属性是德育的内在属性。实践育人是基于实践观点形成的育人理念,对学生品德的形成有着积极影响。高校应该充分利用“社会调研”“乡村支教”等社会实践,要求学生“做中学”,使其道德认知得到内化,从而转化为道德行为。同时受墨子身体力行实践示范方法的启发,德育要求教育者身体力行,为受教育者树立典范。德育过程中教育者人格的作用是伟大的教育力量。

(四)加强德育环境建设

墨子的“熏染法”对高校德育环境建设很有启示。“素丝说”和“熏染法”说明环境对德育的重要影响。德育的有效性有赖于良好的环境。高校德育环境泛指对人进行陶冶教育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制度环境等。德育过程中尤其应发挥精神环境和制度环境的育人作用。首先应建设良好的校园精神环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通过弘扬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用“最美教师”“最美学生”等正能量的精神文化活动创造积极向上的精神环境。其次应建设良好的校园制度环境。合理有效的制度为高校构筑了和谐的道德交往环境,能够保障高校德育有序有效地开展,有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

德育方法篇(2)

一、移情训练法

1991年,韩兰、琚贻桐在参考美国“学会关心:移情训练方案”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幼儿的具体情况编制了一套“幼儿移情——亲社会行为系列教育活动”方案。该方案强调认知——情绪系统的交互作用,综合运用认知提示、情绪追忆、情感换位、巩固深化和情境表演等移情训练技术,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地展开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教育,训练技术简便易学,教育活动实用性强,具有较强的推广和运用价值。

采用移情训练法的教育活动一般可分为三步,现结合《关心生病的小朋友》这一教育活动作一说明。第一步,主要是运用认知提示和情绪追忆技术,组织幼儿回忆、联想、讨论自己在过去的生活经历中亲身感受过的情绪、情感体验,并鼓励其产生相应的情感反应。如上述活动中首先要求幼儿先想一想:自己生病时是什么样子的?心情怎么样?会想些什么?引导幼儿追忆自己的体验,从而为下一步理解他人心情打下认知和情感上的基础。第二步,主要是运用认知提示情感换位、巩固深化、情境表演等基本训练技术,促进幼儿设想他人观点、进入他人角色能力的发展。上述活动中要求幼儿进一步考虑:××小朋友生病在家会怎么样?会怎么想?等等,从而促使幼儿设身处地地替“生病的小朋友”着想,并鼓励幼儿产生相应的情感反应。第三步,向幼儿展示假设的社会性情感情境,让幼儿转换到他人的位置去体验特定的社会性情感和事件并产生移情,同时,教师运用巩固深化的技术,让幼儿把想法付诸实践,强化行为练习,使幼儿正确对待情境中他人的情绪反应并采取积极的行动。

移情训练法共包括认知提示、情绪追忆、情感换位、巩固深化、情境表演等子方法,其主要作用和心理效果如下:

认知提示是通过成人的言语提示,组织幼儿讨论、绘画、唱歌、游戏、表演等形式,帮助幼儿辨别各种不同的情感及其面部表情,理解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中的想法、观点和情感,促进幼儿辨别他人情感、设想他人观点及进入他人角色能力的发展,进而促进幼儿认知水平和社会理解水平的提高,为产生移情奠定认知基础。

情绪追忆是运用言语提示唤醒幼儿在过去生活经历中亲身感受到的最强烈的情绪体验,引起他们对情绪体验产生的情境、原因和事件的联想,加强情绪体验与特定社会情境之间建立的联系。

情感换位是提供一系列由近及远的社会情境(家庭——父母——老人——邻居,幼儿园——同伴——老师等),让幼儿进行分析讨论和角色扮演,从而使幼儿转换到他人的位置去体验某种情绪、情感状态,并促进其角色转换能力的发展。

通过情绪追忆和情感换位,幼儿得以把过去的情绪、情感体验迁移到相应的社会情境之中,使自己置身于其中,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体验或设想他人正在体验的情绪、情感,从而产生移情。

巩固深化是对上述活动的延伸,它引出“人不应只想到自己,还应考虑到别人,应该给别人带来幸福、高兴和快乐”的概括性主题,其作用在于把幼儿引向更高的层次,使之不再拘泥于具体的情境,而是掌握普遍性的行为规范。

情境表演包括事例分析和行为练习,即先举出假设的各种典型的社会情境或事例,让幼儿分析出在该种情形下怎样做才能给别人带来欢乐,并根据幼儿的提议,让大家轮流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表演,从中体会不同的情感;或通过欣赏、表演儿歌等,让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的情感,并鼓励情感反应。其作用在于强化幼儿积极的情绪、情感,使之正确地把握积极的行为方式,并进一步促进促儿设想他人观点和进入他人角色能力的发展。

通过巩固深化和情境表演,可以使幼儿从更高的社会认知层次上去把握积极的行为方式,强化其正确的行为技能,从而使幼儿在遇到类似的真实情境时,更容易产生移情,并作出亲社会行为。

二、社会认知冲突训练法

“社会认知冲突理论”认为,幼儿在相互作用时由于动作或观点不同而争论,导致社会认知上的冲突。在解决冲突时,幼儿不仅要考虑自己,而且还得考虑其同伴的动作、观点。这样,冲突解决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导致幼儿认知结构改变的过程,也是使幼儿去自我中心化的过程。

根据这一理论,1992年,徐彩华、李辉设计了“有教师指导的社会认知冲突训练”这种旨在使幼儿在活动中发生认知上的冲突的教育模式,并将它们与传统的教师说教分析法进行实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这种模式的教育训练能使幼儿正确而牢固地掌握社会概念,而说教分析法则做不到这一点。这一方法若和角色扮演法等常见的德育方法结合起来运用,则效果会更佳。如《小羊过桥》教育活动,就是通过讲故事创设一个冲突的情境——“两只小羊同时都要过桥”,然后通过角色扮演(情境表演)和讨论等活动,让幼儿寻求正确的解决“冲突”的办法,并付诸实践。

有教师指导的社会认知冲突训练法这一模式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努力创设能够诱发社会认知冲突的客观情境,并且不急于向幼儿陈述正确的道德规范和要求。这样可以使幼儿在争论、辩解和表演(即社会认知冲突)中去主动探索,并寻求解决办法。在经历了冲突和解决冲突之后,教师的总结概括会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取得良好效果。

我们可以让孩子考虑一些常见的社会认知冲突情境:只有一个苹果时是给爷爷吃还是给自己吃?车上只有一个空座,是自己坐呢还是给抱孩子的阿姨坐?只有一台电视机,自己想看动画片,爸爸想看足球,到底该怎么办?等等,让孩子们来演一演、扮一扮,促使他们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等孩子得出正确的结论后,再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并让他们付诸行动,使之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是指角色承担者在特定的情境中,遵循社会对该角色的要求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角色行为,即模仿现实社会中的某些情境,让幼儿扮演其中的角色,从他人的立场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体验情感,并通过及时的反馈,了解别人的需求和感受,从而更好地掌握与角色相适应的行为及道德规范。角色扮演训练能显著提高幼儿的角色承担能力和亲社会行为水平。幼儿通过角色扮演而实现其角色转换过程,进入他人角色并体验他人情感和行为经验,从而相应地习得该角色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

我们周围的每一个社会角色都具有相应的社会责任、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角色扮演法就是让幼儿扮演某一个社会角色,从而掌握该角色所应具有的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例如,幼儿普遍活泼好动、缺乏耐心、怕吃苦、畏难,老师就可以让孩子扮一扮哨兵,而且可以跟他比赛,“看看谁是个好哨兵”。当然,一定要强调好哨兵的标准,即保持固定动作越久越好。一开始,老师最好故意“输”给孩子几次,以激发其兴趣和勇气,等孩子接受了,习惯了玩这个游戏以后,就可以把这种要求迁移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去,鼓励孩子时刻以哨兵自居。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于无意中习得哨兵所具有的良好的行为规范(如坚守岗位、一丝不苟)和道德要求(如坚韧不拔、不怕吃苦、不畏艰难等)。这是固定模式的角色扮演训练。另外还有一种开放模式的角色扮演训练。它一般是给幼儿提供一个故事情境,这故事没有结尾,是让幼儿扮演情境中的主人公并尝试以自己的行为给故事一个完美的结局。如“早晨,小朋友在排队做操,小明往后退时不小心踩了小海一脚。做操结束了,小海趁小明不注意,也狠狠地踩了他一脚,并转身就跑。小明愣了愣,赶紧去追小海”。老师可以让孩子扮演故事中的“小明”并设身处地地想一想,然后把结局表演出来。老师可以协助扮演,并启发幼儿想出一个好的结尾。幼儿亲自“表演”出来,才不易忘记,而且以后可以落实到行动上。

四、价值澄清法

价值澄清法是让幼儿在活动中直接思考一些价值选择的途径,使他们对社会活动和周围人产生积极的态度。其实质就是让幼儿利用“理性思考”和情绪体验来“审查”自己的行动,“分析”并实现自己的价值观念,揭露并解决自己的价值冲突,和别人进行价值观念的交流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行事。该方法结合幼儿道德发展的阶段特征,具有简单、灵活、生动有趣的特点。

德育方法篇(3)

一、班主任日常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

中等职业学生心理发展尚不成熟,缺乏独立性和依赖性,接受能力弱,与普通高中生相比,存在一定差距,群体内部存在等级差异。根据学生的思想现实、接受能力、接受意愿和中等职业学生的实际要求,研究团队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医学课程”的德育目标要求。班主任德育工作内容主要分为七个方面,即珍惜生命、感恩教育、诚实教育、健康教育、爱心教育、人际关系、事业等,并依法将相关内容分解为每个学期,使中职教师的道德教育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三年制的道德教育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二、德育工作的功能与作用

(一)树立理想,增强信念。理想和信念是目标,追求,自我实践,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人生的本质是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以何种方式度过一生?道德教育工作可能无法回答这些问题,但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教会学生如何找到答案,以冷静、宽容、冷静和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是活跃和敏感的群体,从自己的角度观察周围世界的戏剧性变化,逐渐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要认真对待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充分发挥德育功能,认真思考德育对策。(二)培养合格公民,顺利融入社会。人是社会生物,必须学会在整个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后,参加工作,进入社会。因此,在学校教育阶段通过德育接受必要的公民教育,成为一个独立、完整、完善的人,以避免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发生冲突,不会出现迷失。通过班主任实施的道德教育,加强对国家历史、政治结构和政治生活过程的认识,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和信念;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和社会活动,以获得必要的公民教育;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方法、技能和态度、价值观和方向,使学生准备好融入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合格的公民。(三)传承民族文化,了解自己,塑造人格。传统文化是民族的宝石,是中华文明的基础,是中国人在世界上定居的基础,也是解决民族和个人困难的途径。在德育实践中,传统文化具有爱国情怀和仁慈思想,对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中的常见问题

德育方法篇(4)

1.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主体性

教育作为一种以促进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为目的,以传授知识,经验为手段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其功用就在于把人类所创造科学文化知识或经验"内化"为个体性的精神财富,发展、提高他们的主体性,造就未来社会的行为主体。这就是说现代教育培养的人应是有主体性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为社会进步做贡献。而以往的德育教育只重视德育目标的制订和德育道德规范的灌输,缺乏对人的关注,忽视了道德的个体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自我教育、自我修养,重外律、轻内省,难以体现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从而偏离了教育的宗旨。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教育的主体,应该自己教育自己体现自己的价值。采取的不是束缚、强制灌输的方法,而应是体验、醒悟,通过发挥人的主体素质,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受教育者的人格,让德育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可以建立学生自我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团委、学生会和班委会的重要作用,还可以开始各类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自己组织、设计、安排,最后取得成功,体验到作为主体的一种精神满足感。

2.发挥典型作用

2.1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对象,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为学生树立楷模,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

2.2同龄人的典型示范,由于他们的年龄、生活环境、生活经验相近,此类典型事例更能引发学生内心的向往,更具说服力,也更能促使学生去学习。

2.3选取的典型要真实可靠,可以不是尽善尽美,但是要保证事例的真实可靠,重在实事求是,对其高尚的一面要积极学习,对其消极的一面也要能够做到具体分析,避免盲目模仿。

3.创设良好的德育氛围

积极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构成良好品德的重要因素,在情境中感染学生更易引发学生的心理共鸣。因此,创设良好的情节是德育教育的有效方法。

3.1加强校风建设。学校的整体面貌、管理方向、教学水平都可以通过校风反映出来,可以说在一定程度反映出学校对师生基本素质的要求。因此,加强校风建设可以为学生营造出一种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围,这样的氛围更利于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3.2加强班风建设。班级是一个小集体,这是一种特定的环境,它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等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创设一个良好的班风可以为学生品德的培养提供一个健康的道德环境。

4.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

物质文化是一种直观性文化,它直接表现出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有较强的直观性,如校园布局、建筑装饰、教学设施、环境卫生等。物质文化的建设及管理直接地反映出学校的德育管理水平。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创建优美校园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入手。充分利用校园空间进行植树、栽花、种草,聘请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将学校办成"园林式单位"。校园的美化不应只局限在校园的整体布局、楼馆的建筑装饰及教学设施的更新添置等纯粹的物质文化层面上,还应表现在通过对校园环境的点缀所体现出的全校师生的共同思想、共同情感、共同的审美观等精神文化上,如校园板报的内容形式,办公室课室的布置,名人画像、名言警句、艺术作品的悬挂等。要保证校园的亮化,厕所、楼道的灯必须有专人管理,保证夜间只要有师生进出灯就必须亮。这是从师生和学校的安全角度出发。要保持校园环境洁净,并把好校门关,保证学校免受外来干扰。

5.优选符合中学生特点的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

5.1立足德育的层次性和针对性。学校教育应"以人为本",以培养真正、全面、完整的人为己任。在德育工作中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了解掌握他们的总的心理特点,同时要注重个性差异,有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教育。

5.2立足德育的人文性和时代性。现代的中学生讲究实际,以自我为中心,迷恋网络……反映学生实际情况的热点、难点问题,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无论老师还是家长都应重视孩子的问题,要正面加以引导,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正确的答案,引导他们辩证思维、分析社会现象,力戒片面和偏激,使学校德育不失实效性。

5.3立足德育的实践性和生活性。现代的中学生思想活跃,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德育工作要丰富多彩。可以搞一些文娱活动、道德知识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达到让学生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教育的目的,体现其实践性;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使德育成为动态话题,这样德育内容既要坚持传统道德的典范,更要立足现实生活,与时代合拍的德育内容,学生更容易理解、更容易接受。

德育方法篇(5)

中小学要加强国情教育,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历史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正确认识当前存在的矛盾和困难,以及党和政府努力解决这些问题的决心和措施,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思想道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精神品质和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标准。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在学校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高尚风格,形成青少年求知学习成长修身养德的好风气,下面就德育教育谈几点看法。

一、重在实践,体验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即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我们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正确而深入的理解,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他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有更加鲜明的辨别力。WWW.133229.cOm

二、创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学习成绩的优劣,除了个人主观努力外,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也是重要因素。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使班内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全体学生相互切磋,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鼓励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互帮互学,除了课堂上相互切磋外,课余时间要提倡彼此为师,相互激励。为了搞好学习上的合作,课堂上,还要根据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座位,把优等生、中等生与学困生合理地安排在一起,让他们在学习上互相帮助;课下,根据自愿结合的原则,成立课余“学习互动小组”,相互质疑问答,答疑解惑,共同探讨。或在优等生和后进生之间开展“一帮一”活动,发挥优等生的传、帮、带作用,促进后进生在学习上的转化。在班会上举行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措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强化合作行为,促使学生普遍提高学习水平。良好的学风,促进整体学生成绩的提高,形成了你追我赶奔优异的好风气,坏的习气逐渐减少的好局面。

三、营造诚信教育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开展诚信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从不同角度营造氛围,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1. 通过现实生活中生动的事例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争论,引发学生产生内心震动。

2. 充分利用黑板报、教室标语作为宣传阵地,着力营造诚信教育的氛围,感染学生,使学生关注诚信教育。如组织学生出版“诚信专刊”,阐述诚信的含义,列举诚信的事例,对涌现出来的诚信人物加以表扬。在班内张贴“诚实守信,立身之本”,“取信于民,方可得天下”,通过这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关注诚信教育。

3. 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美德中有关诚信的格言、楷模、典故、故事等,通过诵读、故事会、表演等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先进任务,通过报告会、座谈会、广播等形式,给学生设置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行为训练使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诚信观念。

四、采用榜样教育法

树立榜样,让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学生,在树立榜样时,既要注重树立优等生榜样,又要特别注重树立中等生、学困生的榜样,发现他们的优点,并加以发扬他们的优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成为不同方面的榜样,可以是劳动方面的,可以是助人为乐的,可以是守纪律的,可以是文艺的,可以是体育的,等等。总之,要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引导每个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让他们在互相学习中不断提高完善自己。

德育方法篇(6)

中小学要加强国情教育,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历史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正确认识当前存在的矛盾和困难,以及党和政府努力解决这些问题的决心和措施,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思想道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精神品质和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标准。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在学校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高尚风格,形成青少年求知学习成长修身养德的好风气,下面就德育教育谈几点看法。

一、重在实践,体验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即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我们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正确而深入的理解,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他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有更加鲜明的辨别力。

二、创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学习成绩的优劣,除了个人主观努力外,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也是重要因素。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使班内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全体学生相互切磋,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鼓励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互帮互学,除了课堂上相互切磋外,课余时间要提倡彼此为师,相互激励。为了搞好学习上的合作,课堂上,还要根据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座位,把优等生、中等生与学困生合理地安排在一起,让他们在学习上互相帮助;课下,根据自愿结合的原则,成立课余“学习互动小组”,相互质疑问答,答疑解惑,共同探讨。或在优等生和后进生之间开展“一帮一”活动,发挥优等生的传、帮、带作用,促进后进生在学习上的转化。在班会上举行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措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强化合作行为,促使学生普遍提高学习水平。良好的学风,促进整体学生成绩的提高,形成了你追我赶奔优异的好风气,坏的习气逐渐减少的好局面。

三、营造诚信教育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开展诚信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从不同角度营造氛围,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1. 通过现实生活中生动的事例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争论,引发学生产生内心震动。

2. 充分利用黑板报、教室标语作为宣传阵地,着力营造诚信教育的氛围,感染学生,使学生关注诚信教育。如组织学生出版“诚信专刊”,阐述诚信的含义,列举诚信的事例,对涌现出来的诚信人物加以表扬。在班内张贴“诚实守信,立身之本”,“取信于民,方可得天下”,通过这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关注诚信教育。

3. 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美德中有关诚信的格言、楷模、典故、故事等,通过诵读、故事会、表演等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先进任务,通过报告会、座谈会、广播等形式,给学生设置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行为训练使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诚信观念。

四、采用榜样教育法

树立榜样,让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学生,在树立榜样时,既要注重树立优等生榜样,又要特别注重树立中等生、学困生的榜样,发现他们的优点,并加以发扬他们的优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成为不同方面的榜样,可以是劳动方面的,可以是助人为乐的,可以是守纪律的,可以是文艺的,可以是体育的,等等。总之,要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引导每个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让他们在互相学习中不断提高完善自己。

德育方法篇(7)

中小学要加强国情教育,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历史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正确认识当前存在的矛盾和困难,以及党和政府努力解决这些问题的决心和措施,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思想道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精神品质和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标准。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在学校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高尚风格,形成青少年求知学习成长修身养德的好风气,下面就德育教育谈几点看法。

一、重在实践,体验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即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我们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正确而深入的理解,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他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有更加鲜明的辨别力。

二、创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学习成绩的优劣,除了个人主观努力外,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也是重要因素。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使班内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全体学生相互切磋,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鼓励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互帮互学,除了课堂上相互切磋外,课余时间要提倡彼此为师,相互激励。为了搞好学习上的合作,课堂上,还要根据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座位,把优等生、中等生与学困生合理地安排在一起,让他们在学习上互相帮助;课下,根据自愿结合的原则,成立课余“学习互动小组”,相互质疑问答,答疑解惑,共同探讨。或在优等生和后进生之间开展“一帮一”活动,发挥优等生的传、帮、带作用,促进后进生在学习上的转化。在班会上举行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措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强化合作行为,促使学生普遍提高学习水平。良好的学风,促进整体学生成绩的提高,形成了你追我赶奔优异的好风气,坏的习气逐渐减少的好局面。

三、营造诚信教育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开展诚信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从不同角度营造氛围,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1. 通过现实生活中生动的事例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争论,引发学生产生内心震动。

2. 充分利用黑板报、教室标语作为宣传阵地,着力营造诚信教育的氛围,感染学生,使学生关注诚信教育。如组织学生出版“诚信专刊”,阐述诚信的含义,列举诚信的事例,对涌现出来的诚信人物加以表扬。在班内张贴“诚实守信,立身之本”,“取信于民,方可得天下”,通过这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关注诚信教育。

3. 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美德中有关诚信的格言、楷模、典故、故事等,通过诵读、故事会、表演等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先进任务,通过报告会、座谈会、广播等形式,给学生设置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行为训练使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诚信观念。

四、采用榜样教育法

树立榜样,让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学生,在树立榜样时,既要注重树立优等生榜样,又要特别注重树立中等生、学困生的榜样,发现他们的优点,并加以发扬他们的优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成为不同方面的榜样,可以是劳动方面的,可以是助人为乐的,可以是守纪律的,可以是文艺的,可以是体育的,等等。总之,要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引导每个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让他们在互相学习中不断提高完善自己。

五、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教师从事的教育实践是一种道德实践。教育本身就具有深刻的道德内涵,教育这种以人为主体的教育实践活动,是以对人性善恶的认同为逻辑前提的。尽管古今中外教育家对人性善恶的缘起说法不同,但都坚持认为人在合理的教育环境中是可以弃恶从善的,教育是教人弃恶扬善的活动。教师的道德素质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品质,会全面地展现在他的专业活动中,全部显示在学生的面前,成为影响学生和教育学生的现实力量。教师可以在一举手、一投

[1] [2] 

德育方法篇(8)

    第一种形式是教师主讲。主要是班主任老师选择一些短小的,有启发性、教育性和知识性,或者具体、感人、生动的文章作为教材来讲读。学生主要是听、记、议。如:我们学习过传统文化中蒙学教育的一些内容;魏书生老师的一些文章以及国内外的教育动态等就采用了这种形式。采取这种形式关键在教师,教师的选材非常重要,其次要讲的有深度、有意思使学生听后有收获,最好使这些素材与班中的一些现象对上号,有针对性,效果会更好。

    第二种形式是围绕德育主题,教师主讲,学生参与讨论,谈自己的观点、认识等。如:我们在高一进行“尊重”这个德育主题时主要采用了这一形式,因为对于尊重这一概念的理解,学生的理解是片面的不够深刻,教师不讲,他的认识程度不会有大的提高,我们围绕这个主题选择了几篇文章,先了解尊重的内涵,介绍了“尊重”的五个层面的内容,以及开展这一主题的意义,通过几天的学习,同学们对这一问题有了较深刻的认识,然后结合自己的实际请每个同学谈自己的看法,由于这个主题同学平时接触多,感受也多,所以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这样学生懂得了尊重的相互性,懂得了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懂得了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就要从尊重别人开始,这对高一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第三种形式是值周班长主讲,同学参与讨论。如我们高二的德育主题“学会负责”,主要采取了这种形式“。学会负责”这个德育主题是我们继“三谈情商”和“学会尊重”之后进行的,同学们对这些问题比较熟悉,关键是在这个领域再有新突破,达到一个新高度。所以,放手让同学来搞是完全可以的。我们把这个主题交给了值周班长,值周班长的热情比我想象的还高,广泛收集素材,还买了有关的德育教材。实践证明,这种形式给学生以表现自我的空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等多种综合能力。但一定要注意是学生“力所能及”的。

德育方法篇(9)

第一种形式是教师主讲。主要是班主任老师选择一些短小的,有启发性、教育性和知识性,或者具体、感人、生动的文章作为教材来讲读。学生主要是听、记、议。如:我们学习过传统文化中蒙学教育的一些内容;魏书生老师的一些文章以及国内外的教育动态等就采用了这种形式。采取这种形式关键在教师,教师的选材非常重要,其次要讲的有深度、有意思使学生听后有收获,最好使这些素材与班中的一些现象对上号,有针对性,效果会更好。

第二种形式是围绕德育主题,教师主讲,学生参与讨论,谈自己的观点、认识等。如:我们在高一进行“尊重”这个德育主题时主要采用了这一形式,因为对于尊重这一概念的理解,学生的理解是片面的不够深刻,教师不讲,他的认识程度不会有大的提高,我们围绕这个主题选择了几篇文章,先了解尊重的内涵,介绍了“尊重”的五个层面的内容,以及开展这一主题的意义,通过几天的学习,同学们对这一问题有了较深刻的认识,然后结合自己的实际请每个同学谈自己的看法,由于这个主题同学平时接触多,感受也多,所以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这样学生懂得了尊重的相互性,懂得了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懂得了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就要从尊重别人开始,这对高一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第三种形式是值周班长主讲,同学参与讨论。如我们高二的德育主题“学会负责”,主要采取了这种形式“。学会负责”这个德育主题是我们继“三谈情商”和“学会尊重”之后进行的,同学们对这些问题比较熟悉,关键是在这个领域再有新突破,达到一个新高度。所以,放手让同学来搞是完全可以的。我们把这个主题交给了值周班长,值周班长的热情比我想象的还高,广泛收集素材,还买了有关的德育教材。实践证明,这种形式给学生以表现自我的空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等多种综合能力。但一定要注意是学生“力所能及”的。

德育方法篇(10)

孔子在道德教育时强调要学思结合,他认为学习是一个人掌握道德知识、进行道德修养的条件和基础,在学习过程中要有积极的思维活动,提出要“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罕》)。孔子教育学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并以自己的亲身体验来告诉学生:虽然学和思都很重要,但两者比较起来,学是主要的,如果不努力学习有关的道德知识,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他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康德曾说:“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学习,不思考,只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能做到举一反三,更无法去开拓创新。思考,不学习,则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不可能有所创新。学与思,是学习道德知识的两把钥匙。因此,在道德教育中,要求大学生做到学与思相结合,既要掌握道德知识和道德标准,又要具有判断道德是非的思考能力。

第二,关于言行一致的道德教育方法。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把自己的道德认识与信念和道德情感付诸于实践,这就是言行一致。在孔子看来,道德修养的目的不仅仅是“学”或通过“学”而获得“知”,更重要的是“行”,是具体的道德实践。实际上,如果不能把人的道德认识与信念转化为道德行为,则意味着道德教育的失败。他十分强调言行一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在孔子的眼里,“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言而不行的人,不是道德高尚的人。他更反对“言过其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为了防止言行脱节,他主张“慎言”,他说:“古者言之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仁者,其言也”(《颜渊》)。孔子认为衡量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如何,不能只凭他说的,而要看他做。孔子特别欣赏在道德实践方面身体力行的人,提出了“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为政》)的要求,强调“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的观点。

德育工作者在进行道德教育时不能停留在口头的空洞说教上,道德修养的水平主要通过受教育者的行为来体现和检验,应重视学生的道德实践,应重视学生道德行为的训练,应重视学生道德习惯的养成。

第三,关于因材施教的道德教育方法。

面对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学生在年龄、生理、心理、智力等方面多层次的差异性,孔子认为只能从道德教育主体──学生出发,根据不同对象的不同特点来进行,甚至根据某个人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的不同表现进行恰如其分的教育,孔子有言“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论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为政》篇中,同是问孔子孝,孟懿子问时,答曰:“无违”;孟武伯问时,答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时,答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时,答曰:“色难”,同一问题,答案不同,程子解释说:“告懿子,告众人者也。告武伯者,以其人多可忧之事。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四书集注・论语集注》)同一个问题,针对不同的人,孔子的说法不同,这个故事就是比较典型的因材施教的例子。中国现代教育的创始人之一蔡元培也提出,教育的原则是“展个性,尚自然”。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学生在年龄、心理、智力等方面,肯定要呈现出多样化趋势,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针对不同的情况,根据不同对象的不同性格特征来进行道德教育,以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素质。

第四,关于启发式的道德教育方法。

所谓启发诱导,就是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善于抓住道德教育的时机,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逐步地引导学生形成道德认识,发展道德情感,养成道德行为,培养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孔子认为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要循循善诱,以促进学生去主动思考和钻研道德的内容,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意即不到学生很想弄懂而又弄不懂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很想讲出来而又无法恰当表达的时候,不去启发他。这一解释科学地揭示了启发式教学的本质。如,宰我曾对三年之丧发生怀疑,孔子也只是问其不行三年之丧于心安否,宰我告以安,孔子则说如果心安,那就算了。因为三年之丧本来就是出于心所不能已的哀伤之情,连这种哀情都没有, 勉强服三年之丧又有什么意义呢? 为此,孔子要求学生畅所欲言,可以对老师提出质疑,甚至于互相争论。子贡请教孔子说:“穷而无诌,富而无骄,何如?”孔子说:“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子贡于是说:“《诗经》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孔子说:“赐也!始可与言《诗》己矣。”(《学而》)反过来,颜回在孔子面前从来不提相反意思,孔子就批评说:“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由此可见,孔子与他的弟子们在教学上是互相启发、取长补短的。孔子认为只有师生之间互相启发,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孔子提倡“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认为求学者要有强烈的主体精神和求学要求。孔子还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公冶长》)以强烈的求知进取精神启迪学生。孔子在强调实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注意循序渐进,“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己!”(《子罕》)这种使学生竭力钻研,“欲罢不能”的情状,正是对循循善诱启发教育的写照,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德育工作者应实行启发诱导的教育,注意循序渐进,用“循循然诱人”的方法来教育、引导学生,不仅在教学内容上,而且在培养学生情志上,使学生通过道德教育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第五,关于以身作则的道德教育方法。

孔子注意在德育实践时以身作则,他认为教育者的示范作用对被教育者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这些话,充分说明德育工作者以身作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孔子不仅是以身作则的提出者,而且也是这一教育方法的实践者。例如,孔子要求学生“不耻下问”,自己就“每事问”,虚心求教;他要求学生好学乐学,自己就“好古敏学”,“学而不厌”;他要求学生要有理想,自己就“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通过教育者的暗示或榜样去教育学生。正是因为孔子能以自己的人格感化学生,所以他在弟子中享有非常高的威信,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

无数事实证明,德育工作者做到了以身作则,具有人格的力量,受教育者才会真正敬仰教育者,以教育者为榜样,在实践中把自己塑造成为具有高尚道德的人。

第六,关于持之以恒的道德教育方法。

上一篇: 工程论文 下一篇: 开发方案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