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04 16:29:12

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1)

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思想道德教育,学校应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立校内外学生思想道德具体教育网络,尽量做好道德教育工作。[1]这对培育有文化、有理想以及有道德的社会建设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学校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可是实际上,很多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应该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对策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一、小学道德管理中的问题

1.德育目标太抽象

大部分学校领导以及班主任和德育教师都没有意识到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实际教学中,比较重视智育而忽视道德教育,有些教师甚至觉得,道德教育只是一种形式,不存在实际意义;同时认为对于社会对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思想道德教育是没有作用的。在教育过程中追求表面化以及任务化,产生问题的时候大部分教师都采取哪里出问题治哪里的方法。

2.德育内容比较缺乏科学性

德育内容所具有的科学性就是内容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相符,容易被学生内化以及实践。各个时期的具体德育内容具有差异性,德育内容应该和主流社会精神一致。[2]可是目前学校德育工作大部分只是照搬以前的内容,将养成教育当作学校德育全部内容,缺乏创新时代精神,具体表现在学校受教者所具有的主体性以及师生关系所具有的单向性。该道德教育缺乏平等性,所以必然会使教学效率低下。

3.德育方法比较倾向于“成人化”

很多小学的德育内容比较假、空、大,未从学生年龄特点出发,所以成人化倾向非常严重,教师口头教育比较多,学校对学生的要求也非常抽象,德育内容小学生很难接受,所以教学效果非常差。除此之外,德育内容比较空洞,不具针对性以及趣味性,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地位。

4.网络文化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在信息网络不断发展的今天,尽管德育工作有了新的教学手段以及新技术和条件,可是同时也使德育工作更加困难。网络给德育以及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

二、所采取的具体对策

1.建立全考核制度,让教师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并没有解决好应试教育往思想道德教育方面转化存在的问题,大多数学校领导都认为智育属于硬指标,而德育属于软指标,所以比较忽视德育工作。虽然智育以及德育具有相同的育人目标,就是促进校园学生身心发展,可是在实际教学中还是存在侧重的。德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有效提升学生思想方面的觉悟,使学生可以判断是非美丑,明辨善恶,具备优良道德。

2.将课堂教学的作用完全发挥出来,让德育渗透进别的学科教学和各项活动里面

新课标里面明确要求教育应该“以人为本”,之所以进行新课改,就是为了培育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给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进行学科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有效结合一下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感情状态和具体价值观、过程和方法。所以,应该重视学科课堂教学这一德育渠道,对其他学科德育资源进行开发,在别的学科实际教学过程中渗入思想道德教育,将学科课堂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各科教师应该依据教材特点,于备课以及上课过程中,将教材德育内涵挖掘出来,有效结合教材知识以及德育内容。

3.合理处理网络信息给德育带来的影响问题

在网络信息发展迅猛的今天,小学生必然会接触到网络文化。网络属于双刃剑,可以给德育注入新的活力,可是也会对学生思维方式以及道德行为造成消极影响,从而影响到其身心发展。学校应该对上网学生进行心理疏导,采取合理的引导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同时管理措施应该到位,这样才可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以及应用网络技术。

对学校来说,德育工作属于非常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艺术性比较强的学科。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育工作人员必须清楚认识小学德育管理工作存在的各种问题,同时勇敢地面对挑战,对思想道德教育进行不断的探索。这样才可以让学校德育工作与时俱进地发展,培养出思想品质、综合素质、价值观和时展以及国家建设相适应的全面型人才。

参考文献:

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2)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5-0004-01

国民道德素质水平的高低,往往会影响一个民族乃至国家的发展。因此,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德育问题,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下面,对德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对策进行研究。

一、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分数制度面前,德育总是被忽视。当前,一些学校的学生的德育素材仅限于机械性地背诵《中小学生守则》等。因此,教师要先找出德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教条化的思想教育。教师不要机械性、形式化地给学生们强行灌输一些德育的理念,这样是没有意义的。这只是告诉了学生一个行为的框架,重点应该是如何落实以及落实的方式。经常有新闻报道称,某学校有关行政人员会给家长发紧急通知说:某某工作组下校查巡,要求学生们背诵某守则或者校规校纪的条文,并要求全校师生高度重视……这不但不会起到道德教育的作用,反倒会给学生们留下心理负担。因此,德育是需要相关的教育人员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引导与帮助的。

(2)过分重视分数。在一些家长的传统观念中,分数就是一个孩子身上所有元素的代表。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一些学校与家庭只关注他们的课业,并对此有一套完善的赏罚制度。一些小学开家长会,教师们提到的除了成绩还是成绩。而等到学生的品德出了问题时,教师及家长做的一些纠正也都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3)对学生与教师的评价太过单一。目前一些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水准只有成绩一项,教师的收入状况会与学生的成绩直接挂钩。这样一来,既然关系到自身利益问题,有些教师选择了利益最大化的做法来教育学生――抛开一切只看成绩。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必须依靠制度来纠正这些问题。当评价方式多元化时,品德教育就会凸显其作用。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坚决抵制无效的形式主义,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教师应当在心理上减轻学生们对品德教育的负担,不要让学生们以为品德教育就是背《中小学生规范守则》等。教师应适当增添一些生活体验课,将这些规范和谐地融入生活,并耐心地讲解如何去做。例如,周六、周日组织学生去慈善组织或者活动中心做义工,在活动中不断地讲解德育,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落实,并加以完善。这样一来,既提高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又渗透了德育。

(2)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学校应适当弱化分数的功能,强调素质教育。如果素质教育被忽略,那学生的成绩再好也是枉然。如果一个人没有了道德素质,那么这个人很可能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而去做一些违背道德伦理的事情。因此,各学校应强调素质教育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当全民给予素质教育足够的重视时,德育强大的功能自然会显现出来。而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受到素质教育后,自然会追求一些美好的事物,学习也变成了一件快乐的事情。如此一来,教育过程中的和谐性被加大,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调整对教师认可度的评价标准。学校应降低学生成绩占教师教学水平评价的比重,增加素质教育考核的方式。考核标准多元化会提高教师的水平,而教学活动的丰富度会调动教师在工作中的积极性以及学生学习生活的积极性,两方面积极地促进也正是现代教育所倡导的。首先,让学生与教师在教学和学习活动中互相评价。相互的评价更为中肯,既可以避免教师以分数为尊的思想,也可以在方方面面检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情况。这样,学生与教师的积极性都能被调动起来,相互促进。其次,评价内容多元化。对教师来说包括工作细节,如对学生教育过程中的语言是否合理、有无侮辱他人人格的行为、有没有向学生家长索要礼物的不良行为等。对学生来说不仅仅是靠分数一决高下,也不仅仅是依靠考试前夕的用功就可以取得通知书上的优的结果那么容易了。学生需要在学习、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时时注意并严格要求自己。教师则要从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学生作出评价,如待人是否礼貌、是否做到恪守承诺等。教师与学生都对此用心,其结果必然令人欣喜。再次,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目前的状况是学生们往往会惧于师威而不敢或不愿向老师及时反映或交流问题。这会导致问题越积越多,越来越难以处理。因此,教师要多注意与学生的交流方式,引导学生经常表达心声。

三、结束语

总之,在解决学生德育问题的进程中,教师不可心急。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相关人员要切实落实,多与基层互动、及时交流,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这就需要教师耐心教导学生,不断调整教育的方式方法。只有让德育渗透生活、体现细节,学校和社会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才能让学生茁壮成长,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3)

第一,在小学德育教育中能发现这方面的教育途径相对比较单一,没有和其他课程的教学内容能融合起来。通常小学德育教育采用的方法以说教为主,采用品德评价、榜样示范等方式,而较少用情感去感染学生,同时在进行小学德育教育时也较少结合学生个体实际情况,导致最终教与学上的脱节。此外,还有一个原因来自于家庭,很多家长认为把孩子放在学校了就全然是老师的责任,对于家庭方面的德育教育不重视甚至不教育,这也是其中一部分原因。第二,当前学生德育教育环境相对比较差。现在是互联网时代,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学习等都带来了方便,我们常常能看到很多小孩都拿着手机、平板等观看网络内容,但是网络并不是一个绿色健康的环境,很多黄暴信息也是通过互联网到处传播,而目前还没有一个有效的途径来彻底区分未成年人与成年人网络信息内容的查看权限。小学生还处于对道德认知不是那么清晰的年龄,这些网络不良信息会造成小学生道德的错误认知,而一些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也会造成他们只看重孩子的文化成绩,对道德教育不那么关注。第三,学校对学生道德教育投入没有像其他课程大,很多学校没有针对学生德育方面的专门师资投入,很多教师也没有对学生德育教育的意识,更多的是关注与学生的学习结果,他们只管教书,不管育人,导致小学的德育教育整体投入不足。而当前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这些学生多多少少都有一些个人问题,比如以自我的重心,不接受他人意见等,这也导致小学的德育教育需要被迫切关注。

二、小学德育教育对策

第一,加强学校对德育教育的途径,要把德育教育彻底深入到各种教育内容中,学校对各科教师应该有德育教育的要求,要把德育教育渗入到各科学习中。同时,学校应该多组织一些融合德育教育的活动,比如志愿者、社会实践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并且能收到德育熏陶教育,能处理好各种问题。比如开展一系列的德育教育活动,比如专题广播、宣传栏、板报等,让学生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第二,要对小学生德育教育环境进行美化,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才能让小学生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形象,因此,对小学生德育教育环境的美化是一个良好的教育手段。美化德育教育环境可以通过几个点进行:(1)校园文明环境的建立,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教育有着关键的作用,小学生时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中渡过的,因此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搭建良好的校园环境包括了学生学习、生活、活动的场所以及学校校风、学风的建立。(2)建立良好的社会德育教育环境。这个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统一建立,德育教育不能单靠学校,还需要从社会角度出发,形成家庭、社会、学校统一的德育教育环境,让学生不管处于什么场所都能有良好的氛围,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第三,要充分发挥教师作用,加强德育教育。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担任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既要充当良师的角色又要充当知心长辈的,学生的思想道德出现问题,教师应该在第一时间察觉到,并且做好德育教育工作。而对于教师来说不仅仅要做教书的工作,还应该做好育人的工作,承担起德育教育的重责,将学生教育成全面发展的人才。比如,教师要求学生讲文明、有礼貌、不乱丢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等行为,那么教师先自己做到,言教不如身教。同时,要深入到学生生活中,了解学生,才能对一些不良行为及时纠正,及时引导。比如有一位学生纪散漫、上课总是迟到,我就及时找他们过来谈话,在谈话中,我不是直接批评,采用引导的方式,给他们讲一些关于纪律的故事,给他们讲珍惜时间、遵纪守法的重要性,引导他们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并且能进行改正。通过这次谈话,该同学果然转变过来了,上课也变得专心起来,也不迟到了。面对这些学生,我都是深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先了解情况,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用自己的关爱去关心学生,循循善诱,不操之过急,这样的方法比直接指出错误来的有效多了,也不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总之,对于小学德育教育,要与时俱进、因材施教,不断提升道德教育的时效性,才能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三、结束语

必须重视我国小学德育教育,全面了解当前我国德育教育的现状,针对存在的缺陷与问题,有计划、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教育的实施,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做好德育工作,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作者:刘含光 单位:吉林省松原市吉林油田供应小学

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4)

一、引言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育作为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中学教育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而中学德育在完成这一任务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中学德育不仅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产生直接的影响,还会对中学生其他方面的素质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加强中学德育有助于更好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接班人。

二、目前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要加强中学德育,就必须对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有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因此,对目前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一)德育内容偏离实际

在现实中,中学德育往往滞后于时代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内容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不够;内容过于理论化和原则化,不能适应客观形势的要求;实践教育相当薄弱。近年来,作为中学德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课教材的版本虽在不断更新,但内容大体上没有什么区别,它往往只是从国家,民族的高度出发讲“大道理”,忽视了中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心理需求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社会发展现状有一定距离,课堂老师也仅停留于“照本宣科”的说教。这就使得道德教育表面化、形式化。所以,很多中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课时,学习态度异样被动,机械地背诵教材上的内容以应付考试而已。其结果导致学生知行分离,书上的大道理人人皆知,但做起来却显得力不从心。

(二)德育方法单一

长期以来,在中学德育中,“说教”和“形式主义”现象严重,方法和手段单一。在德育的评价上,采用考分制,学生的品德转化成分数,形成考分越高者品德越好的荒谬逻辑。僵化的说教方式无视学生的困惑,对于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仅采用教条的方式去教育学生,禁锢了学生的思想,妨碍了学生自主性的培养。

近年来,中学德育工作者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活动形式,如讨论、辩论、演讲、参观、考察、专题调查、社会实践等,其中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尤其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与喜爱。但我们也应实事求是地看到,在中学德育方式方法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有的德育工作者就频繁地组织活动,希望引起轰动效应,而很少切实考虑中学生的品德基础和品德发展需要,结果使活动流于形式。

(三)德育对象思想道德素质现状不容乐观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中学生思想认识不成熟,社会实践经验少,分辨是非能力弱,部分中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还存在突出问题。有的中学生一味赶时尚、追求怪异,模仿港台娱乐明星,追求所谓的“酷”;有的奉行“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自私心态严重;有的思想空虚,沉溺于网络等虚幻的世界不能自拔;有的心理脆弱,受不得一点打击。由于受外界影响太多,中学生已经接受了许多不良的东西,形成了一定的己见。当教育者对他们进行教育时,有些中学生就拿出自以为正确的那一套理论来反驳,或者表现出事不关己的态度,根本就不会去理会那些正确的道理,这也使得中学德育难度增加。

(四)德育环境存在突出问题

1.学校教学环境欠缺

学校应试教育气氛浓厚,德育未受到足够重视。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学校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成才,轻做人”的功利思想;有的德育工作者存在“重知识,轻实践”、“重传授,轻体验”的倾向。在应试教育下,中学以追求升学率作为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目标,于是重智育轻德育变得非常常见。在他们看来,只要学生成绩好,其他一切都不重要。所以,忽视学生如何做人的教育,没有正确的去引导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老师上思想政治课是为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仅为了应付考试,最终导致学校风气变差,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也就一直得不到改善。

2.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不良影响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影响,直接关系着孩子一生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行为。在家庭环境中,家长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的对孩子身心发展有很大影响。有些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纵容孩子的坏脾气;有些家长片面重视孩子的知识技能培养,“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使许多家庭过分追求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孩子的品德教养;有些家长甚至自己都有一些道德上的问题,从而也影响了孩子的正确思想的形成。

3.社会环境因素与学校德育的反差

目前,家庭和社会环境中的某些因素与学校教育不协调,致使许多中学生产生道德心理冲突和困惑,增加德育工作的难度,甚至抵消学校的正面教育。

(1)社会经济环境的转型致使青少年对个人利益的过分追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于物质利益的重视和承认,使得中学生对金钱、利益等重大问题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成就意识、竞争意识、参与意识、平等意识、效率意识逐步形成。在注重个人奋斗的同时,过分追求个人利益,过于讲究实惠功利等消极现象也随之产生。

(2)大众传播及网络的不良影响。在信息时代下,大众传播及网络给青少年的学习及生活带来了便捷,但也给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7 年7 月的《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调查显示:中国青少年学生网民已接近6000 万,青少年学生在网民中占有率达36.7%。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青少年判断是非能力较差,在这些东西的影响下,最易做出违反道德规范要求的事情。如不能加以正确引导,就会使中学生的道德行为出现偏差。

三、加强中学德育的对策分析

解决中学德育存在的各种问题,加强中学德育,需要从多方面作出努力。当前,应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树立正确的德育观,确立明确的德育目标

树立正确的德育观。主要包括:德育实体观,即重视德育的实体作用;德育价值观,即重视德育对社会稳定和个人发展的意义;德育主体观,即明确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确立明确的德育目标。对中学德育来说,其目标主要就是达到中学德育大纲的要求,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共产主义者。

(二)不断更新德育内容,强化理论联系实际

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德育内容精华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充实德育内容。在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教育者要不断更新德育观念,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的特征,真正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切实提高德育实效。比如,教育者具有开放观念,学校德育要面向社会、面向世界,大胆吸收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抵制一切腐朽消极的东西,培养中学生的开放人格,社会主义意识,接纳他人的意识和交往接纳能力等等。

(三)改进德育方法,科学开展德育工作

孔子曾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中学德育工作者在开展德育工作时,一定要注意德育方法,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德育工作,避免经验主义、形式主义、简单化等倾向。中学德育要运用多种方法如理论教育法、实践锻炼法、自我教育法、心理咨询法等,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的科学开展德育工作,以提高中学德育的有效性。

(四)提高德育工作者素质,使其真正为人师表

中学德育工作者自身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远大的崇高理想和反映时代特点的新观念,关心国家大事,认真学好党的方针政策,对学生进行时事政治教育。

中学德育工作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中学德育工作者应该努力钻研德育理论,掌握中学德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应掌握与德育理论相关的一些学科。如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吸取人类文化的精华,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更好地开展中学德育工作。

中学德育工作者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在教育学生的同时,要时刻以身作则,在对学生进行“言教”的同时,也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学生。要热爱学生,热爱自己的工作,深信从事的工作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工作。以顽强的意志和开拓精神做好德育工作,增强德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提高德育的效果。

(五)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做好中学德育工作,必须协调好学校、家庭、社会三种力量的关系,以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在中学德育建设中,学校要与学生家庭经常取得沟通,教育和引导孩子按照道德规范去行动。要积极优化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使人们对道德的行为见而赞扬,誉为光荣;对不道德的行为,见而贬斥,视为耻辱,形成一种以履行道德规范为荣,违背道德规范为耻的社会风气。

(六)注意发挥网络的德育功能

中学德育要认清形势,借助网络实现德育的创新和发展,扬长避短,探索在新的形势下中学德育的新方法。一要正确处理网络与其它德育资源的辩证关系,构建网上、网下和谐互动,相互补充,相互呼应的德育体制和机制。二要加强德育网络建设和网络管理,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全面引导学生选择并吸收正确信息。三要加大网上德育工作力度,德育工作者应尽快适应网络时代的新环境、新特点、新要求,积极主动地进行角色转换,用全新的手段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孙少平.新中国德育50年.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2]戚万学,唐汉卫.现代道德教育专题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卫著.美育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伍小青.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与思考.当代教育论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1).

[5]许耀辉.新时期提高中学德育有效性的思考.当代教育论坛(道德教育研究),2007,(4).

[6]蔡美娟,周忠生.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德育的思考.江西教育科研,2006,(11).

[7]汪建兵,申笑梅,何新林.试论学校德育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对策.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

[8]余俊渠,郭文亮.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德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教育探索,2007,(4).

[9]马许峰.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几点思考.宁夏教育,2006,(12).

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5)

为进一步贯彻“以德治国”的战略思想,必须全社会行动起来,努力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学校德育是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反思学校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的对策,对于进一步发挥学校德育的主阵地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

(一)在德育认识上,存在着对德育的狭隘理解

长期以来,把德育仅仅理解为政治教育,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历史上“左”的思想的影响,虽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进行了拨乱反正,但泛政治化倾向已经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被置入公众意识中。目前,还有相当部分教师和学生认为德育课即政治课。“德育政治化”缩小了德育的视野,影响德育其它部分的教育,其结果一方面不利于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政治教育依赖于心理教育、思想、道德等教育,是建立在这些教育基础上的,一个没有良好心理素质和道德情感及正确世界观的人很难有正确的政治观、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另一方面,如果单一强调政治教育,势必影响德育其它部分教育的开展,从而影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本文并非否认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地位,旨在通过德育的整体,将政治教育渗透到德育各个部分教育中,达到政治教育在德育中的核心作用。

(二)在德育的内容和目标上,存在着“重大节,轻小德”倾向,缺乏层次性与可操作性

我们的德育从小抓起,一直十分受重视,但没有很好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我们不但在小学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在大学还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而恰恰忽略了日常行为教育,忽略了作为一个普通人如何面对他人、面对社会的教育,忘记了高尚品德的形成,必须从基础抓起,思想政治工作也必须以最基本的养成教育为基础,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流于形式。长期的“高空作业”,导致我们偏重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学生作为一个人的本身的人文和人格修养的营建却显得声弱力薄。最起码的生活道德规范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匮乏,使我们的部分学生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我们的教育更像是圣人教育,而不是“成人”教育,对于大多数受教育者而言,他面前悬挂的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目标,缺乏必要的具体行为指导,这样,就使受教育者对德育目标产生距离感,甚至造成双重人格。

(三)德育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手段方法单一

长期以来,在道德教育方法上一直主要采用灌输法,即把一些具体的相对固定的道德原则和美德灌输给学生,并通过训练、榜样、惩罚、考试等方式巩固和强化灌输法的内容,这虽然对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有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方法简单、生硬,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而影响教学效果。德育教学方法不同于其他的地方就在于它必须保持教学过程和学生修身过程的相统一。德育教学不仅是学生的认知过程,更重要的是接受和内化的过程,这就要求在德育过程中不可以真理自居,而应平等参与学生讲座与交流,然后通过启发和入情入理的商讨、讲解,引导学生接受并形成正确的立场和观点。德育课作为一门育人课程,如离开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思考和接受是毫无效果的。

二、学校德育的基本对策

(一)对学校德育的内容进行修改和调整,使其具有层次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首先需要对学校德育内容进行了分类和分层,使之形成清晰的逻辑关系。一方面是对不同层次的个体采用不同的教育主题,在中小学阶段,主要进行道德教育,而且重在丰富学生的道德体验和行为训练,引导学生进行道德选择。大学阶段则主要是通过大学开设各种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帮助学生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去把握他们所提倡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即使同一教育主题,人的认识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内容与形式是相互连接又相互区别的,如爱国主义,小学讲故事,中学讲历史,大学讲理论,这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既符合教育对象的认识规律,也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

其次,加强道德规则的教育,改变以往那种“理想泛道,规则贫乏”的局面。学校德育内容存在不同层次,主要包括:道德理想教育,道德原则教育,道德规则教育。这三个层次的教育,对学生的道德行为具有不同的规范功能,道德理想教育主要起激励作用,道德原则教育主要起指导作用,道德规则教育主要起约束作用。学校德育当然要提倡高尚的道德风尚,高举理想主义旗帜,但同时,也要像《公民道德实施纲领》中所提倡的,“把先进性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鼓励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要把高标准和低起点结合起来,体现层次性和可操作性,要理沦联系实际,让德育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与人际交往。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文明的生活方式,你可以不做—个伟大的圣人,也不必成为英雄,但你起码是一个有正义感和同情心的普通人,必须遵守起码的道德规范。

(二)优化德育形式,注重德育方法的多样化、个性化和有效化

道德教育从一定意义上是一种“艺术”,它应注重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细致、生动,努力要求“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因此,德育应该贴近生活,注意个体,增强双向互动性和适应性,激发学生对德育的兴趣,加深对德育原理的规范等认识、理解,并不断训练、升华、自省和内化,从而形成比较固定的个体行为规范和思想品质,我们可以学习借鉴国外的一些较为有效的方法。

1.价值澄清法。它强调道德观或价值观不是靠灌输获得的,而是经过自由选择、反省和行动澄清逐渐形成的。价值澄清法主要分为五个步骤:(1)就某个道德问题或社会问题,列出多种发展可能或解决方案,以供选择;(2)评估各种方案的利弊;(3)做出理性选择;(4)公开表明自己的立场,并解释选择的理由;(5)根据自己的选择采取行动。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暗示、鼓励、询问、设难等提供参考资料和意见,回答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澄清”自己的非道德的、不正确的价值判断。这种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形成与社会主体价值取向相适应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2.道德认知发展法。主要是通过讲座讨论道德两难的问题,了解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情况,并将学生的道德认知提高到一个新层次,在教学上,采用道德两难困境的讨论,促使学生多方面考虑,提出解决的方法

,并听取、参考其他同学的意见,以便和自己的想法相比较,然后做出选择。其特点是通过讨论刺激学生认知结构的改变,提升道德认知层次,以增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活动教学法。常用于中小学课堂教学中,该方法通过讲故事、做游戏、问题讨论、情景角色扮演等方式,把呆板的灌输变为学生的有趣参与,因此,深受学生的喜爱。在教学中,教师本着学生是教育的主体的原则,将课程所讲的相关德育内容与学生可接受的各种生活、故事、游戏结合起来,引发学生兴趣,鼓励他们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学生们通过参与活动领悟所学习的内容,并从实际体验中受到教育。

4.情景陶冶法。这是一种“隐性”的德育方法。此法表面上“无言、无形、无求”,但实际上却通过渗透,构成揭示各种道德内容的直观课程,且效果颇佳。各级学校通过转变管理作风,推行民主治校;转变教风,强化教书育人;加强制度建设,树立文明的校风以及建设美丽整洁的校园等一系列措施,努力为学生创建文明优雅的校园环境,从而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6)

    为进一步贯彻“以德治国”的战略思想,必须全社会行动起来,努力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学校德育是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反思学校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的对策,对于进一步发挥学校德育的主阵地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

    (一)在德育认识上,存在着对德育的狭隘理解

    长期以来,把德育仅仅理解为政治教育,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历史上“左”的思想的影响,虽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进行了拨乱反正,但泛政治化倾向已经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被置入公众意识中。目前,还有相当部分教师和学生认为德育课即政治课。“德育政治化”缩小了德育的视野,影响德育其它部分的教育,其结果一方面不利于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政治教育依赖于心理教育、思想、道德等教育,是建立在这些教育基础上的,一个没有良好心理素质和道德情感及正确世界观的人很难有正确的政治观、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另一方面,如果单一强调政治教育,势必影响德育其它部分教育的开展,从而影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本文并非否认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地位,旨在通过德育的整体性功能,将政治教育渗透到德育各个部分教育中,达到政治教育在德育中的核心作用。

    (二)在德育的内容和目标上,存在着“重大节,轻小德”倾向,缺乏层次性与可操作性

    我们的德育从小抓起,一直十分受重视,但没有很好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我们不但在小学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在大学还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而恰恰忽略了日常行为教育,忽略了作为一个普通人如何面对他人、面对社会的教育,忘记了高尚品德的形成,必须从基础抓起,思想政治工作也必须以最基本的养成教育为基础,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流于形式。长期的“高空作业”,导致我们偏重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学生作为一个人的本身的人文和人格修养的营建却显得声弱力薄。最起码的生活道德规范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匮乏,使我们的部分学生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我们的教育更像是圣人教育,而不是“成人”教育,对于大多数受教育者而言,他面前悬挂的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目标,缺乏必要的具体行为指导,这样,就使受教育者对德育目标产生距离感,甚至造成双重人格。

    (三)德育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手段方法单一

    长期以来,在道德教育方法上一直主要采用灌输法,即把一些具体的相对固定的道德原则和美德灌输给学生,并通过训练、榜样、惩罚、考试等方式巩固和强化灌输法的内容,这虽然对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有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方法简单、生硬,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而影响教学效果。德育教学方法不同于其他的地方就在于它必须保持教学过程和学生修身过程的相统一。德育教学不仅是学生的认知过程,更重要的是接受和内化的过程,这就要求在德育过程中不可以真理自居,而应平等参与学生讲座与交流,然后通过启发和入情入理的商讨、讲解,引导学生接受并形成正确的立场和观点。德育课作为一门育人课程,如离开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思考和接受是毫无效果的。

    二、学校德育的基本对策

    (一)对学校德育的内容进行修改和调整,使其具有层次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首先需要对学校德育内容进行了分类和分层,使之形成清晰的逻辑关系。一方面是对不同层次的个体采用不同的教育主题,在中小学阶段,主要进行道德教育,而且重在丰富学生的道德体验和行为训练,引导学生进行道德选择。大学阶段则主要是通过大学开设各种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帮助学生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去把握他们所提倡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即使同一教育主题,人的认识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内容与形式是相互连接又相互区别的,如爱国主义,小学讲故事,中学讲历史,大学讲理论,这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既符合教育对象的认识规律,也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

    其次,加强道德规则的教育,改变以往那种“理想泛道,规则贫乏”的局面。学校德育内容存在不同层次,主要包括:道德理想教育,道德原则教育,道德规则教育。这三个层次的教育,对学生的道德行为具有不同的规范功能,道德理想教育主要起激励作用,道德原则教育主要起指导作用,道德规则教育主要起约束作用。学校德育当然要提倡高尚的道德风尚,高举理想主义旗帜,但同时,也要像《公民道德实施纲领》中所提倡的,“把先进性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鼓励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要把高标准和低起点结合起来,体现层次性和可操作性,要理沦联系实际,让德育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与人际交往。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文明的生活方式,你可以不做—个伟大的圣人,也不必成为英雄,但你起码是一个有正义感和同情心的普通人,必须遵守起码的道德规范。

    (二)优化德育形式,注重德育方法的多样化、个性化和有效化

    道德教育从一定意义上是一种“艺术”,它应注重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细致、生动,努力要求“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因此,德育应该贴近生活,注意个体,增强双向互动性和适应性,激发学生对德育的兴趣,加深对德育原理的规范等认识、理解,并不断训练、升华、自省和内化,从而形成比较固定的个体行为规范和思想品质,我们可以学习借鉴国外的一些较为有效的方法。

    .价值澄清法。它强调道德观或价值观不是靠灌输获得的,而是经过自由选择、反省和行动澄清逐渐形成的。价值澄清法主要分为五个步骤:()就某个道德问题或社会问题,列出多种发展可能或解决方案,以供选择;()评估各种方案的利弊;()做出理性选择;()公开表明自己的立场,并解释选择的理由;()根据自己的选择采取行动。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暗示、鼓励、询问、设难等提供参考资料和意见,回答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澄清”自己的非道德的、不正确的价值判断。这种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形成与社会主体价值取向相适应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道德认知发展法。主要是通过讲座讨论道德两难的问题,了解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情况,并将学生的道德认知提高到一个新层次,在教学上,采用道德两难困境的讨论,促使学生多方面考虑,提出解决的方法

  

,并听取、参考其他同学的意见,以便和自己的想法相比较,然后做出选择。其特点是通过讨论刺激学生认知结构的改变,提升道德认知层次,以增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教学法。常用于中小学课堂教学中,该方法通过讲故事、做游戏、问题讨论、情景角色扮演等方式,把呆板的灌输变为学生的有趣参与,因此,深受学生的喜爱。在教学中,教师本着学生是教育的主体的原则,将课程所讲的相关德育内容与学生可接受的各种生活、故事、游戏结合起来,引发学生兴趣,鼓励他们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学生们通过参与活动领悟所学习的内容,并从实际体验中受到教育。

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7)

(一)中学德育教育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依然存在,德育为先的办学思想未落实。传统教育的阴影短时间内还无法消除,部分学校仍十分注重学生的智育,即使推行素质教育多年,许多学校仍然以初、高中毕业后考上重点学校或名牌大学学生的多少为办学目标,对德育的目标和要求较笼统,导致智育和德育的分割。虽然注重思想品德教育,但不能落到实处,不能做到在各学科教育中有机渗透。思想政治课也只局限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高谈阔论,拘泥于完成教学任务,僵化地指导学生哪些内容该记,哪些内容该作为理解内容,哪些重点、难点知识需要掌握,至于怎样用所学的知识指导学生的言行似乎考虑得不多,导致学与用处于分离状态。

(二)德育目标脱离实际且杂乱无序。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工作虽讲究品德教育,但脱离学生实际、脱离社会实际,只是灌输空洞的、不适应时代需要的教育内容。

(三)德育内容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脱节。德育内容显得陈旧、单薄,不足对当前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归因。

(四)知与行分离,重视道德知识的灌输,轻视实践教育和道德行为的养成。

(五)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盛行,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形式单一不够灵活,方法刻板不够生动,大话连篇。只注重资料台账是否齐全,注重表面文章,学生易形成逆反心理,表现出双重人格——思想观念与行为表现不一致。

二、德育教育的方法和对策

(一)加强师德教育,发挥教师的人格示范作用。教师要以身作则、以身示范,首先必须具备强烈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钻研业务,提高业务水平,时刻牢记学校对学生的要求,牢记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同学校形象紧紧相连,要成为学生的表率;其次必须具备创造力,抛弃保守、守旧思想,在信息瞬间万变的社会中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捕捉新的有价值的信息以指导德育;再次,必须具备一颗平常心,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摆脱物质诱惑,耐得住寂寞,淡泊名利,对那些引起人们混乱的事情能保持一种平静、泰然自若的态度。教师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会引导学生助人为乐;教师的责任心会激发学生的使命感;教师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会激发学生不断进取的精神。

(二)重视入学教育、注重在各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对于新入学的学生来说,学校环境、教师、同学、课程、管理方式都发生了变化,需要一个适应过程,而抓住这个适应过程搞好学生的入学教育,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政治课教学一定要结合当前形势,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同时,教师还要利用这种角色转换,施以合理的引导,帮助学生正确角色定位,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和人生目标。除了专门的政治课外,德育还应针对不同学科特点施以教学,任课教师一方面要重视以教材为基础的知识传授,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确立他们学习的目的,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坚持“内因依据论”原理,将社会需要、历史责任、人类理想、社会道德的规范和要求,通过课堂教学和外因作用转化成学生的内在需要和动机,激发学生的道德思维情感,从而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道德品质,使学生学会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社会、认识人生,从理论的角度帮助学生明白道理,同时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8)

1中职德育工作面临的困境

(1)生源素质不高。中职生普遍入学成绩比较差,大多存在自卑心理,加上对自身要求比较低,往往会做出一些比较出格的事情,比如,逃学、旷课、说脏话等。甚至有些学生推崇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为人好吃懒做、怕苦怕累、不思进取,缺乏自主学习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导致中职院校德育工作在客观上面临很大的挑战,出现很多问题。

(2)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物质条件整体上越来越好,但是社会贫富差距大、城乡二元制结构等问题,导致部分人世界观、价值观的扭曲。中职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部分学生奉行“读书无用论”,不服从学校的管理,对中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3)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相辅相成的,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更大。但是,中职学校的很多学生家长常年在外地打工,对孩子缺乏管教,加上爷爷奶奶的溺爱,导致孩子缺乏独立性,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不前,不愿吃苦受累,致使学校德育工作难以取得好的效果。

2中职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家长和学校都不够重视。在当前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来,就是希望他们能掌握一门技术,将来能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而学校也常常会忽视对学生思想道德情操的培养,片面强调专业技能的学习,对学生一些违反校纪校规的行为睁只眼闭只眼,不进行及时的批评教育。

(2)教学内容俗套陈旧。学校的德育教学内容枯燥空洞,脱离实际,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导致很多学生对于这种“文件式”“口号式”的德育活动产生抵触心理,不能够感受到德育的意义和重要性,致使德育效果微乎其微。

(3)教师缺乏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德育工作依靠每个教师去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但是中职学校教师大多没有这方面的意识,也没有德育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只注重基础内容和专业知识的教育,而忽视德育,再加上学校没有对每个教师有硬性的要求,也没有安排相关的培训和考核制度,德育发展创新缺乏后劲。

3加强中职德育的措施

(1)将德育和技术教育结合起来。要让学生明白,一个人要在社会上立足并取得成功,除了自身要掌握一定的技术手段和谋生技能外,还需要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正确的职业理念、适应社会大环境的能力,并且要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秉持对职业的热情和信念。将德育内容与学生的实际工作环境联系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9)

一、重视中学德育工作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是道德建设。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现在的中学生是未来建设的主力军,他们不仅需要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需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年轻一代的道德素养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貌、民族精神起着决定性影响。所以,从现在起,就必须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德育[2]。当今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我们不仅要培养先进的适应社会发展的技术人才,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德才兼备的人才。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它指引着青少年正确的发展方向,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提供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德育有助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未来社会将是年轻人的社会,做好中学的德育工作,为今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不仅可以减少社会不良道德现象的发生,也可以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为社会和谐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中学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教育部门,积极开展德育工作,2010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德育为先,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3]然而在现实生活当中,中学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我们不仅需要反思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偏差,也需要深刻意识到社会和家庭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产生影响。当前中学德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校德育的首要地位没有很好落实

在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下,学生成绩是家长择校、高校录取、社会人才选拔的重要条件,学校的教育目标也是重智育轻德育[4]。中学教育往往忽视学生品德的培养,把追求升学率作为教育目标,将重心放在教学上,狠抓学生成绩。另外,学校德育课程资源不足,德育方法单一。学校没有专门的教师开发德育资源、丰富德育课程。大部分学校的德育工作主要是通过思想品德课或政治课来实现,重德育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的阐释。

(二)教师重视不够且榜样作用缺乏

当前中学对教师的考核,主要以学生成绩作为职称晋升、奖金评定、工资发放的标准。教师必然把学科教学当作主要任务,以提高学生成绩为目标,而忽略学生品德的培养。首先,教师德育意识淡薄。大多数教师只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讲授规定的学习内容,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考出好成绩,体现教学成果。而德育工作是思想政治教师、班主任、政教处的职责。其次,德育和教学不能有机结合。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但在实际教学当中,教师很少创造性地挖掘课程的德育资源,把德育内容融入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最后,教师榜样作用缺乏。有些教师不能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却没做到,当对学生说教时,自然就起不到良好的效果。再加上近年来,有关违背教师师德的事件频频发生,这无疑给学生的品德成长以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家庭德育不力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不仅影响孩子的行为表现,对孩子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建立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孩子的终身发展[5]。然而在现实生活当中,大多数家长都没有当好“教师”的角色,忽略对孩子品德的培养。首先,家长缺乏一定的德育理念。家长没有意识到良好的道德品质胜于孩子的优良成绩,品格的力量更加有助于孩子未来的发展。他们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名次等,认为只要孩子考得好,就万事大吉,前途无量。孩子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道德教育缺乏,良好的道德品质自然也不易养成。其次,家长缺乏科学合理的德育方法。大多数家长对孩子品德的培养只是简单的口头说教,不能充分利用榜样作用、名人典故、名人故居等对孩子进行灵活施教,更难让德育过程丰富多样,充满乐趣。最后,家长教育观念存在一些偏差。家长不仅重智育轻德育,影响孩子的全面发展,而且更严重的是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甚至违背社会公德、脱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严重影响学生品德的发展。

(四)社会德育环境不良

环境的影响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当下,随着与世界各地联系的增多,各种思潮和文化蜂拥而至。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中,与中学德育内容相违背的现象也随之增加。首先,广告、报纸、杂志等登载的不良信息增多,使得学生接触这些信息的机会增大,不仅影响他们的价值观,也影响其品德的形成。其次,网络环境不良,监管不力。由于网络环境复杂,不易监管,暴力和色情等信息、图片和网络游戏增加,学生接触这些信息也更加便利,产生暴力倾向,沉溺于网络,思想发生动摇,不仅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意志,也阻碍其良好品德的养成。最后,社会不良风气和个人品德不良现象,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如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私自利等现象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也影响着学生的良好品德的形成。再加上当前社会人与人之间缺乏诚信,敲诈勒索、坑蒙拐骗、道德感丧失等事件频发,动摇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也影响了学生的价值判断和品德的发展。

三、改变和加强中学德育工作的对策

德育本身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工作,它不仅需要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还需要学校、家长、社会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携手合作,协同共育,再加上学生自身的内化,才能提升德育实效。

(一)把学校德育工作落实到位

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的希望,学校应该为培养具有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而努力。首先,学校应该改变重智轻德的教学观,落实德育工作,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学校在重视智育的同时,应该把德育内容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去,运用适当的德育方法,在教学中发挥德育的影响力。其次,改变教师的评价机制,让德育工作更好实施。学校不应只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升学率、平均分等作为教师职称晋升或工资奖金的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情况,也应作为教师考核、职务评聘、工资晋升的必备条件。最后,学校要丰富德育内容,改变德育方法。除了传统的德育课程,学校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名人故居、开展红色旅游、拜访革命军人、访谈名人名师等,倾听他们的事迹,反省自己。另外,让德育课程以主题的方式来呈现,比如一个典故、一部微电影欣赏、一次团体活动、一次手工陶艺等,德育内容蕴藏其中,让学生和教师互动起来,让课堂不再是单一的讲授。

(二)教师要提高德育意识和加强自身修养

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德育工作的效果。要想解决当前中学德育的问题,教师应该转变德育思想,学习新的德育理念,提升自身综合素养。首先,教师要提高德育意识。德育工作要求和德育目标只是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学校各级领导和教师还需要在具体工作中加以落实。教师要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注重学生由“知”到“行”的转化,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其次,教师需要提升自身素养。榜样的作用比单纯的道德知识灌输更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教师要想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就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树立榜样。教师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个人素养对学生才更有说服力,才能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久而久之才能像古语所说的那样:“习惯成自然。”

(三)家长要重视对孩子的道德教育

关心和保护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的职责,家长也需要担负起教育的重担。只有家长也注重孩子品德的培养,配合学校工作,德育才有成效,不然可能就会出现“5+2=0”的结果。首先,家长要提升自身道德素养。父母的言行对成长中的孩子起着引导作用,家长应该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给孩子树立良好榜样,否则,正处于身心发展中的孩子就会受到家长不良行为的影响。其次,家长应该改变教育观念,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成绩只是进入名校的敲门砖,未来的发展不只是成绩的高低,更重要的是个人能力和良好品德的发展。所以,家长应该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观和“成人重于成才”的人才观,注重孩子品德的培养。

(四)社会需要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

作为教育三大支柱之一的社会,也需要为教育的良好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最终都要为社会服务,社会的繁荣与和谐发展,需要良好道德的支撑,这就需要社会发挥自己的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6]。首先,社会需要净化环境,创造良好的德育氛围。社会应该加大德育的宣传力度,让每个人都能够从我做起,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提升德育意识,为学生做好榜样,让他们从社会当中习得更多的高尚品德。其次,社会应加强对广告、报纸、杂志、网络等的监管。对不良信息的传播,要坚决打击和惩罚,采取零容忍的态度,为学生品德的发展扫清障碍。社会还要大力推出有益于学生成长的文学作品、影视广播等,为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提供文艺资源。

(五)学生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学校、家庭和社会只是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外在因素,学生自身需要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把德育知识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意识。首先,学生要有良好的道德认知,因为道德认知是道德行为的先导,这不仅需要通过思想品德课和各科学习获得道德的理性之“知”,同时需要通过现实中的各种生活情景与自身的体验感悟获得感性认识。良好的道德认知和高尚的自我修养,不仅有助于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也有助于形成自身的良好品格。当面对来自生活和学习的压力时,才能够泰然自若,变压力为动力,奋发向上。其次,学生要学会自我反省。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不仅可以更好地认清自己,也可以看到自身的不足。通过不断地反省,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养成良好品格,使自己全面发展。

作者:冯文全 陈晓霞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郑晋鸣.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N].光明日报,2015-07-24(7).

[2]韩春影.浅谈中小学德育实效性[J].吉林教育,2014(4):119.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0-07-29.

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10)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1―0038―01

一、幼儿美德家园共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重智轻德”,忽视幼儿良好品质的形成。不少家长只偏重于孩子的智力发展和技能的提高,而忽视孩子品德的培养。很多家长不惜耗费大量的人、财、物力让孩子学钢琴、美术、舞蹈等,甚至为了全力培养“神童”,强迫孩子学习拼音、写字、算术、英语等,却极少关心孩子的美德教育和习惯培养。只追求重智的‘一半的教育’,轻视最重要的树人的‘另一半的教育’。

2. 家园脱节,美德教育没有形成合力。孩子在幼儿园里接受美德教育,养成了谦让、分享、爱护公物等优良品质,可是在家庭教育中,不少父母发现了孩子的不好习惯却放任自流,让孩子从小就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任性、懒惰、依赖等的不良品质。家园教育脱节,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甚至抵消了幼儿园在幼儿美德及习惯培养上所做的努力,美德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3. 流于说教,美德教育没有把幼儿的“他律”变为“自律”。不少家长对孩子进行美德教育常常是一说了之,没有从最日常的行为做起、最具体的道理讲起、最小的漏洞堵起。有些教师也只是习惯于把美德的概念灌输给幼儿,要求幼儿无条件地接受,美德教育没有深入幼儿内心,还停留在幼儿被动地接受上,距离幼儿时时处处自觉践行美德还有较大距离。

二、幼儿美德家园共育的应对策略

1. 幼儿园要重视转变家长的育儿观念。教育部2016年3月1日施行了新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总则里明确提到:幼儿园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实施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幼儿园肩负着教育幼儿的神圣职责,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任,幼儿园应在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实施美德教育、美德活动的同时,做好转变家长育儿观念的工作。并要指导家长科学育儿,把幼儿良好品德习惯的养成放到第―位。要让家长懂得一个孩子品德如何,将决定他是否能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同时幼儿园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指导家长从教育误区中走出来:如组织“家庭教育案例辩论会”,以视频、录像等形式呈现正反面的典型案例,引导家长知晓培养孩子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帮助家长走出家庭教育中重智轻德的家教误区,把培养幼儿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作为终极目标。

2. 幼儿园和家庭都要把美德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中。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都是实施美德教育的契机,应让幼儿在生活中和各项活动中去感受美德、实践美德,把美德逐渐形成幼儿的自觉行为。如可进行“礼貌教育”,让幼儿学会主动和老师、同伴打招呼,家里来了客人主动问好,客人离开主动说再见等。幼儿玩耍时有小朋友摔倒了或有小朋友抢了别人的玩具时,教师和家长可紧紧抓住这些点滴的教育时机,引导幼儿与同伴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教师也可以根据某项德育内容安排专题美德教育活动。如:三八节前组织“我为妈妈做一件事”的活动,融入感恩和爱心教育。

3. 发挥教师和家长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教师、家长必须知道:美德是无法靠强加和灌输养成的,“身教胜于言教” 。通向美德的最好途径是环境的熏陶和教师、家长的示范。因此,教师和家长除了对孩子语言上的要求与期待,更要做行动上的楷模。要让孩子尊敬长辈,家长就要关爱和尊重老人;要让孩子懂礼貌,家长就要待人和气友善。只有在美德的环境中才能学习美德,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一生。

上一篇: 地域文化论文 下一篇: 工程投标报价技巧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