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论文参考文献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7 16:31:17

德育论文参考文献

德育论文参考文献篇(1)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黄炎培.职业教育该怎么样办——中华职业学校十五周年纪念(黄炎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3]王永祥.从“劳工神圣”的新伦理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04).

附1:《教师职业道德高于其他职业道德的原因及探讨》

参考文献:

[1]李树青,薛德合.礼仪与教师职业道德的价值实现[J].礼仪与文明,2002(1):51-55.

[2]王清风.加强和改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1):37-40.

[3]经柏龙.教师专业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4]杨春茂.论新时期中小学师德建设[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9):25-27.

[5]石文明.新时期的教师修养[J].中国冶金教育,2003(1):89-92.

附2:《会计职业道德滑坡与职业道德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罗宏、朱开熹.2002.“不做假账”与会计学素质教育.会计之友.(1)

[2]广东省财政厅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教材编委会.2003.会计职业道德.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3]于书林.2002.论会计人员道德观.现代会计.(1)

[4]殷国滨.2002.浅谈新经济下的会计人员素质.现代会计.(2)

[5]财政部编.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财会字[1996]19号

附3:《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提升公务员职业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健.论我国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D].内蒙古大学,2013.

德育论文参考文献篇(2)

[1]孙俊三,谢丽玲.我国当代师生关系研究范式的扬弃和超越[J].中国教育学刊,2004(4).

[2]吴寿松.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J].克山师专学报,2004(2).

[3]漆玲玲.平等、对话、理解:从哲学视角解读师生关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6).

[4]易朝晖,郑中兵.从师生关系的历史演变看“理想”师生关系的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04(6).

[5]杨绍乐,于巧.鼓励尊重理解关爱——浅谈教师如何对待学生[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6,00:756-757.

[6]刘岚,李磊,朱娥.“关爱”:让教育人性化——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解读[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1:67-70.

[7]史迎霞.自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工作媒介论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3(32).

[8]文鸿莹.新媒体视域下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教育的实现途径[J].高校辅导员,2014(02).

[9]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0]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2008.

关爱学生论文参考文献:

[1]李春铃.教师的职业道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2]李宣海.大爱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动力源泉[N].中国教育报,2009-06-26.

[3]马淑莉.爱学生——师德的重要内容[J].宁夏教育科研,2009(04).

[4]王明海.杨凤翔.谈师德建设的灵魂——关爱学生[J].职教研究,2010(02).

[5]杨欣欣.关爱学生要讲究艺术[J].基础教育,2007(08).

关爱学生论文参考文献:

[1]韩富敏.以爱和智慧引航——班主任工作之我见[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

[2]于桂远.浅谈班主任工作如何应对社会的负面影响[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四卷)[C].2005

[3]贤君著.中国教育管理史[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4]黄云龙著.现代教育管理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5]陈孝彬主编.教育管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6]张贵胜,宋黎明,经忠徐.浅谈大学生就业心里调适(社会科学版),2000.(1).

德育论文参考文献篇(3)

[1]王洪波,石德时.当前大学生恋爱中不良倾向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年政治学院学报.2000(9):23.

[2]余逸群.大学生恋爱心理与恋爱道德教育[.丨].北京青年政抬学院学报.2003(6):31.

[3]孙景艳.对当代女大学生恋爱价值的思考[J].大连大学学报.2001(10):30.

[4]骆文炎.高职生恋爱观调查与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3(23):183-]84.

[5]方国庆.论大学生恋爱道德教育[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9(10):84-85.

*此论文为:2012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刘守兰.英美名诗解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2]刘文荣.英美诗歌名篇研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9.

[3]宋启军.试论艾米莉・勃朗特诗歌的叙事艺术[J].作家杂志,2012.6.

[4]宋兆霖主编.勃朗特两姐妹全集第8卷艾米丽・勃朗特诗全集[M].艾米丽・勃朗特(著);

参考文献

[1]梁健.爱情本质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2]陈昕.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大庆:东北石油大学,2013.

[3]王凯.90后大学生爱情观现状与应对教育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12.

德育论文参考文献篇(4)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梁镜清主编,《小学数学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

[2]郑其恭、李冠乾主编,《教师的能力结构》,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

[3]张楚廷著,《数学教育心理学》,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年。

[4]朱仁宝、王荣德主编,《21世纪教师素质修养》,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

[5]翁向新主编,《谈教师的素质与修养》,群众出版社,1992年。

[6]崔相录主编,《素质教育――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

[7]李瑾瑜等编,《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年。

[8]傅道春编著,《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9]傅道春主编,《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10]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11]林六十等,《数学教育改革的现状与发展》,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年。

[12]陆书环,《数学教育学概论》,航空工业出版社,1997年。

[13]张奠宙,《数学素质教育设计》,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3]罗增儒,李文铭,《数学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4]张奠宙,李士,《数学教育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5]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6]唐瑞芬,朱成杰,《数学教学理论选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1年。

[8]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2年。

[9]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2年。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杜威着,许崇清译:《哲学的改造》[M],商务印书馆.1958年,P46

[2]阮忠英.初中几何教学策略浅谈[J].理科爱好者,2009(2)

[3]胡蓉.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几何教学[J].信息技术与应用,2008(4).

[4]吕月霞.杜威的“从做中学”之我见[J].教育新论,2009.5

[5]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P185

[6]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P184

德育论文参考文献篇(5)

【1】张繁,王雨露.国外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探析【J/OL】.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1)

【2】吕建玲.试论幼儿教育中的主要任务与方法【J/OL】.改革与开放,2011(20)

【3】刘琳.西方幼儿教育对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启示【J/OL】.改革与开放,2010(3)

【4】胡春光.德国学前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改革策略【J/OL】.学前教育研究,2009(8)

【5】袁衍套.国外的学前教育活动方式【J/OL】.师范教育,1985(08)

【6】高润,崔映芬.北欧五国学前教育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J/OL】.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8)

【7】左茹.法国学前教育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OL】.学前教育研究,2010(06)

参考文献:

[1]程秀兰.多学科视野中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透视[J].教育研究,2014(9):69-71.

[2]刘占兰.我国幼儿园教育质量的现状:与1992年幼儿园质量状况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2012(2):3-5.

[3]刘璐.我国当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4.

[4]张娟娟.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分析与对策研究:以某市三所幼儿园为例[D].东北师范大学,2014.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86.

〔2〕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何包刚,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50,82,54.

〔3〕万俊人.道德之维:现代经济伦理导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356.

〔4〕袁振国.论中国教育政策的转变:对我国重点中学平等与效益的个案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5〕朱家雄,张婕.教育公平:一个不容回避的学前教育问题〔EB/OL〕.〔2006-06-02〕.http://zhujx.com.

〔6〕周文良.义务教育教育成本的分担、补偿与教育公平〔J〕.江西教育科研,1997,(2).

〔7〕孙传钊.贫困的尺度〔J〕.读书,2002,(3).

参考文献:

[1]李玉峰,王亚欣.发达国家普惠性学前教育对我国普惠性幼儿园的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2010(14)

[2]张志辉,崔琦.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以促进我国学前教育公平发展[J].青年与社会,2012(15)

德育论文参考文献篇(6)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也正逐步完善中。在这一社会转型时期内,形成了多元利益关系、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人们在精神文明、道德建设方面与经济、文化的矛盾日益突出,德育中出现诸多问题,有些方面甚至出现了退行。社会上一些人对奉献精神产生误解和不理解,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这种情况倘若持续下去容易造成社会价值观紊乱,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也不利于新时期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奉献意识的形成。本文将就学校德育工作中倡导奉献精神的必要性及如何加强奉献精神的思想道德建设进行一些思考。

一、学校德育中奉献精神的教育效果不佳

在学校中,传统的德育方法有:思想政治课授课;开展主题班会、座谈会等;开展社会实践,如志愿者活动等;找个别学生谈心交流沟通等。

在传统授课方面,单纯从学科地位上看,社会上普遍认为思想政治课远不及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地位。学生普遍认为政治课枯燥、乏味,和生活一点关系也没有。由于政治学科在学生心中的地位较低、课本内容理论化且与生活关联不大、传授方式单一,以及考试制度导致偏科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的学科地位得不到学生的认同及重视。针对奉献精神的教育,传统政治课授课在内容和方法上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开展活动方面,有开展主题班会、主题团日活动,开展座谈会、谈话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虽然形式多样,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主题单一化、陈旧化,明显削弱了学生参与性和积极性。如爱国主义教育,学生活动样式老套,停留在爱国诗歌朗诵这样传统的节目上,缺乏新鲜感、创造性,学生丧失了参加活动的积极性。第二,目的性不强。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某活动,学生往往在参加完活动之后,并不清楚参加该活动的意义何在,不清楚要收获一些什么。第三,参加对象限制性,活动并没有在所有学生当中普及。如志愿者活动,考察了上海市一些中学,一般情况下学校都会对参与对象进行筛选,对象一般为班干部和优秀学生代表。第四,活动次数不定,缺乏长效性。比如献爱心慰问孤老活动,只是在特定的某一天去敬老院打扫一下卫生,学生不会因为这一次的活动,留下什么特别的印象。第五,活动受考试制度限制。在中学期间往往初三、高三的学生由于需要参加中考和高考,学校一般不会给这两个年级的学生安排什么活动。

在个别谈话方面,由于学生个体的情况不一样,且以说服法为主,谈话方式局限,教师在谈话当中并不能完全说服学生。

以上三种方法,传统授课、开展活动、个别谈话,虽然各有优点但也各有缺陷。总体说来,传统德育方法在奉献精神的教育上教育效果不佳,这直接导致了学校德育中奉献精神的教育缺失。

二、提倡奉献精神是学生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奉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倡导和弘扬奉献精神是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1.在校阶段是思想道德规范形成的重要时期。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发展与先天遗传素质有关,也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有着重要关系。也就是说,一个人在后天的成长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的可塑性。古人云“性相近,习相远”,也说明后天环境与教育影响的重要作用。在校学生兴趣广泛,精力充沛,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进取心。在老师、家长及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学生们逐步走向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理想中的自我与现实中的自我的统一、社会的自我与个体的自我的统一。所以说,在校时期是学生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对在校学生进行奉献精神的教育是培养一个合格公民的重要时期。

2.奉献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关键。

为祖国、为民族、为集体、为他人奉献是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一,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积累与沉淀。

(1)奉献精神与爱国主义

为国为民的爱国主义是奉献精神的一种体现,奉献精神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基础与前提。

儒家学说的创立者孔子和孟子重视和提倡社会责任感,以社会责任的实现程度作为道德尺度,提出了“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最高道德标准,体现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奉献精神。改革家商鞅提出“苟利国家,生死以之”,诗人屈原对祖国的热爱“虽九死其犹未悔”,也都体现了这种精神。

无论是在反抗外国侵略势力的斗争中,还是进入近代社会以来,在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的斗争中,无数仁人志士都表现了为国献身的情操与壮举,在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爱国主义篇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事业和建设事业,更是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为祖国的独立、繁荣、富强而献身的伟大历史运动。

以爱国主义的情操来推动奉献精神,以奉献的实际行动来表达爱国主义的情操,二者紧密相连。否则爱国主义只是一句空话,而奉献则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奉献精神与助人为乐、先人后己、舍己利人

在日常的生活中,奉献的表现形式从最基本的初级层次上升到一定的高级层次,依次为:乐于助人、先人后己、舍己利人。古往今来,乐于助人的案例不胜枚举。3月5日纪念雷锋日,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再说先人后己,冯异驱车让路是我们从小就知道的故事。最后是舍己利人,其中较为典型的是见义勇为。《宋史·欧阳修传》中赞扬欧阳修:“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陷在前,触发这,不顾。”现代有罗盛教为抢救落水的朝鲜儿童而英勇献身,有面对歹徒临危不惧的徐洪刚,有为落水儿童献出生命的程新安等。

奉献精神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它最本质的内涵是一致的,即为祖国、为民族、为集体、为他人牺牲个人利益,去换取他人的快乐和幸福。

由上可见,奉献精神的本质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所谓热爱祖国热爱集体就是要以某种形式对祖国和集体做出自己的贡献。奉献精神也是乐于助人、先人后己、舍己利人思想的道德基础。同时,也正是在对祖国、民族、集体和他人的奉献过程中,才培养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利他主义的道德情操。

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这清楚地表明,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基本要求和道德教育的范畴与方向,都是与奉献精神的本质、内涵保持一致的。

倡导奉献精神在思想道德建设领域中是一个关键建设,与此相应,奉献教育在思想道德教育中也是关键教育。它的地位是无可取代、不可忽略的。

三、学校德育工作中加强奉献教育的工作策略

倡导奉献精神、突出奉献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奉献教育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活跃在全国各地的学生志愿者,参加无偿献血公益事业,积极投入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上海世博,等等,都是当代学生奉献精神在生活中的充分体现。

在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中要与时俱进地赋予奉献精神新的内涵,倡导新概念下的奉献精神,把奉献教育做得更深入人心,把口号变成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诉求、经典并且时尚,就要求学校德育工作在提倡奉献教育时做到方法上求活、效果上求实,变禁为导、变封闭为开放、变单一为多元。

1.教育者认识和理解奉献精神。

首先是教育者自身对奉献精神的认识。教育者要在道德层面上理解广义上的奉献精神,然后以身作则。教育者是学生为人处世的榜样,同时也是学生潜意识中模仿的对象。教育者首先要清楚地认识并理解传统意义上和现念下的奉献精神,然后把奉献精神与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助人为乐、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教育紧密结合。这样就会使主题变单一为多元、形式相应多选择,也提升学生接受的可能性。

2.贴近学生开展适应性教育。

充分掌握各个时期的学生生理心理发展情况,然后对症下药,开展适应性教育。学生在校时间较长,分为各个时期,每个时期都有相应的特点,加上地区差异、学校差异、家庭差异等情况的存在,教育者在进行奉献教育时要根据当时当地的学生因材施教,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3.教育方法上创新求变。

(1)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

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教育方式。在校园内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德育环境,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奉献意识。如用广播电视系统优化学校常规德育环境、用多媒体优化学生活动环境等。

(2)与学科教育相渗透和融合

学科教育是最常规的教育,但不仅仅局限于思想品德课或思想政治课的学科教学,而广泛渗透于各门学科当中。如通过语文课教学实现。语文课本中选择了许多包含着德育思想的经典文学作品,如《白杨礼赞》、《谭嗣同》等,可以在教学中将奉献精神传授给学生。再说化学课教学,可通过中外科学家的感人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可以通过环境保护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

把奉献教育融入学生活动中,包括主题班会、团日活动、志愿者活动等系列活动。也可以组织调查、参观、讲座、报告、劳动等,使平面教育向多样、动态、立体教育转变,向个性化、民主化、多样化、综合化的趋势发展。在活动中也可充分运用现在较为成熟的有情景陶冶法、榜样示范法、行为训练法等。

(4)实施“学生自我教育工程”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转变为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者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实施“学生自我教育工程”旨在引导学生像建筑师一样,在完成一个个具体“建筑项目”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主要有:学生写“寒假日记”,真实记录“自我教育工程”实施情况;学生以多种形式上交总结或成果汇报材料,如活动照片、实物等;印发学生开展活动的家长评价表,由家长填写;印发居(家)委会对学生开展活动情况的鉴定表,由居(家)委会填写并盖章。这就把奉献教育落实在自身的认识、理解和实践中,提高了学生自主性和自觉性。

当代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决定着这个国家未来的国民素质。学校德育工作中加强奉献教育是一个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重视的课题。

参考文献:

[1]任仲平.论奉献[N].人民日报,2003-4-15(1).

[2]巢峰.品德三字经[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

[3]于联凯,朱红霞.奉献精神是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N].上海:上海中小学德育网,2005-5-19.

[4]李忠杰.论社会发展的动力与平衡机制[J].中国社会科学,2007,(1).

[5]季羡林.爱国与奉献[C].病榻杂记.上海:新世界出版社,2006.12:248.

[6]上海市教育委员会.2006年上海市基础教育(含中职学校)德育工作若干意见[R].2006,2.9.

[7]厉以宁.论民营经济[M].北京:北京大学,2007.

[8]埃德加·富尔.学会生存[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德育论文参考文献篇(7)

(一)学校职代会的组织建设工作。年内将进一步完善教代会制度建设,不断完善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形式,精心组织好教代会,充分发挥教代会在学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评议中的作用。继续推行以无记名投票表决方式履行教代会的审议通过权。年内学校出台的重大决策,规章制度、教师绩效工资等方案都要通过职工代表大会表决通过。要继续实施教代会重要议案“票决制”,保障教职工在改革中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不断增强代表民主参与意识,提高代表素质,正确行使代表职权。

(二)学校“职工之家”建设。进一步加强基层工会的组织建设,工会工作的重点在基层。要切实加强工会的凝聚力、吸引力,不断提高工会工作的整体水平。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参与到学校各方面的教学改革、教学活动、教学研究。突出抓好为职工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大力推进基层工会群众化、民主化、法制化建设,努力把基层工会建设成为组织健全、维权到位、工作规范、作用明显、职工信赖的“职工之家”。

(三)开展职工教育教学竞赛活动。教育工会工作要始终围绕教师队伍建设,积极配合党政,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敬业奉献的教师队伍。坚定不移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年内将开展中小学教师书画基本功大赛。大力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有效提升广大教职工的整体职业道德水平 以“群体师德创优”为载体,紧密联系教工队伍的思想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年内请柳州二职校礼仪教师到我县进行礼仪轮回讲座。加强师德师风教风建设,使广大教职工认清形势、明确使命,增强责任意识,强化争先意识和危机意识,当好主人,为三江教育事业建功立业。

(四)积极参加工会组织的大讨论,大调研活动。根据柳州市教育工会提出“大讨论、大调研”活动要求,年内将认真组织各基层工会参加工会理论研究参考课题讨论,结合农村教育教学、职工利益为主要内容,积极撰写各种理论调研文章,发挥工会督政作用,真正体现出工会的工作的强大动力。继续组织论文评选活动,实施论文奖励方案,调动广大职工积极参与意识。

(五)关注特困职工生活,做好帮扶献爱心活动。广泛开展“情系教工、服务会员”活动。关心教职工生活是教育工会义不容辞的职责。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到教职工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工会要主动做教职工的贴心人,履行好基本职责。必须围绕教职工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来落实。做群众的第一之情人,第一爱心人、第一奉献人,把群众的疾苦时刻记在工会的心里,成为群众最信赖的工会群众组织。

(六)维护女教职工的权益,保障女教职工的特殊权益。鼓励女教职工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方面为社会作表率,争做事业家庭双兼顾的新女性。动员广大职工参与到工会的各种活动,加强女职工业务和健康培训,在政策许可情况下,多为女职工提供更多的便利。

德育论文参考文献篇(8)

师德建设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灵魂,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办学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和各项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同志在2013年致全国教师慰问信中强调“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对教师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实现民族复兴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做出了新的精辟论述;希望全国广大教师“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三个牢固树立”为新时期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立标。

一、当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1.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部分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有待提升由于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及社会功利主义现象的负面影响,以前教师“蜡烛成灰泪始干”的无私奉献精神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部分教师教书和育人分开,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重视不够。近代德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赫尔巴特的一句名言是:“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尽管“教育具有价值性”是事实判断,部分教师出于不同的心态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回避或干脆否定教育的“教育性”,导致育人效果打折扣。2.受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影响,部分教师对提升自身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的重视程度有待增强学校在管理和考核体制的政策制定上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政策导向。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下,部分教师为了职称晋升和待遇提高,出现了为发论文而发论文,为做项目而做项目,进而造成科研品质难以提升。此外,在对优秀教师的衡量标准和考核评价体系中,强调教师的科研能力不可避免地导致部分教师重视职业技能的提升,轻视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素质的提升。3.受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特点的影响,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有待完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作为一项软任务,在具体实践中往往未能得到普遍重视,与其他硬指标相比较既难考核又不容易找到抓手,因此,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仍有待完善,如师德评价缺乏科学的测评指标体系,师德建设载体缺乏统筹规划,师德监督未形成完善的学校、教职工、学生、家长、社会五位一体的监督网络。

二、浙江大学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浙江大学是一所有着117年办学历史的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大学,历来重视师德建设,积极发挥学校特色优势,通过“四个强化”,不断在提高学校师德水平上下功夫,努力引导广大教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崇尚弘扬高尚师德,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学校推进内涵式发展和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一)强化教育引导,构建多层次教育培训体系1.将师德师风教育作为新教师岗前培训的重要内容,抓好教师上岗第一课每年8月份,学校将师德师风专题作为新进教师始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举办新教师入职宣誓仪式,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编入《教师手册》,为新教师配备职业导师,发挥党员教师和骨干教师的带头示范作用。2.实施“育人强师”全员培训,力争师德师风教育教师全覆盖2012年6月7日,学校启动实施以“坚定理想信念,弘扬师德师风”为主题的“育人强师”全员培训,力争用4年左右的时间,对学校全体管理干部和专任教师开展一遍轮训。截至2014年6月,学校已先后举办“育人强师”培训班次42个,培训管理干部和专任教师3844人次。3.成立“求是导师学校”,增强研究生导师育人的责任感浙江大学于2007年成立“求是导师学校”,旨在提高研究生导师专业学术能力的同时,帮助导师真正做到“学好为师,德高是范”;目前已举办6期。(二)强化典型引领,构建多形式宣传示范载体1.“三评比”树立师德标杆定期举办“三育人”标兵、“心平奖教金”、“优质教学奖”评选表彰,每次评选活动师生参与度高、宣传覆盖面广,通过表彰功底扎实、业务精湛、教学效果卓优、关爱学生成长的优秀教师,树立爱生重教标兵,在全校形成爱岗敬业、奋发向上、教书育人浓厚氛围。2.“三平台”展现师德风范通过开展庆祝教师节师德主题教育活动、发挥青年教授联谊会和女教授联谊会等教师自组织师德师风建设的生力军作用、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等,引导教师做学生的心灵朋友、做学校的桥梁参谋、做学术的骨干精英,做社会的智囊服务,全面展现当代教师的师德风范,积极营造“崇尚先进,学习先进,追求奉献,勇于奋进”的良好氛围。3.“三倡导”推进师德宣传倡导师德宣传与师德理论研究创新相结合、与成果出版相结合、与历史师德楷模示范引领相结合,设立师德研究课题,举办师德论坛,出版一批如《领航》《先锋》《青蓝辉映求是路――浙江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学团队掠影》等宣传浙大师德师风先进典型的著作等,推出“院士长廊”(建于2006年5月,展出院士153位)和“百年文科名家展”(建于2010年7月,展出名家大师53位),深入挖掘当代与历史的师德楷模,大力宣传师德典型,有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三)强化文化熏陶,构建多方位师德建设环境1.排演大型原创话剧《求是魂》,大力弘扬求是精神2013年至今,话剧《求是魂》在校内公演5场,赴京汇演3场,反映竺可桢对中国科技、教育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展示竺可桢校长追求真理、培养英才、守护文明、爱国奉献的辉煌一生。2.开展“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活动,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编发背景资料、开展征文活动、组织专家研讨、开展核心词征集、选树先进典型等多种形式,广泛动员师生积极参与学习讨论活动中来,继承和发扬求是创新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全校师生普遍认同、共同遵循、切实可行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3.加强学校廉政文化建设,着力培育风清气正的校园风尚出台《浙江大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办法(试行)》《浙江大学纪检监察工作规定》,明确将“加强本单位的师德师风学风教育”作为二级单位纪检监察工作的主要职责之一;开展“清心・正道”廉政书画作品展、“廉洁教育季”系列活动等廉洁教育主题活动,增强广大教师廉洁意识,培育风清气正的校园风尚。(四)强化建章立制,构建多部门联动协作机制1.师德考评有制度出台《浙江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浙江大学学术道德行为规范及管理办法》等文件,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聘任、派出进修和评优奖励等的重要依据,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制定《浙江大学学术道德行为规范》、《浙江大学本科教学教师工作规范》和《关于贯彻教育部文件精神切实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将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生德育导师制、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岗位聘任制,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师德监督有手段设立专门机构接受申诉、投诉和举报;每年从经验丰富、师德高尚的退休教师中选聘督导员,协助督查有关学生教育管理制度落实情况,督促教职工在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树立良好师德风范;建立健全科技信用管理体系,对学术诚信行为实现全记录,多管齐下,有效推进师德监督体系更透明化、科学化和制度化。3.调查惩处有程序成立学术不端行为查处工作小组落实查处机制,制订《浙江大学学术不端行为认定和处理细则》和《浙江大学教职工学术规范问题调查工作规程》,形成一套缜密的调查处理程序,进一步规范学术道德问题的调查处理机制。

三、进一步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思考与建议1.建立高效的师德师风领导体系目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往往是多个部门,各自“搭台唱歌”,缺乏统一的规划和资源整合,部门之间师德方面的工作职能有时会交叉、重复,有时又会出现工作无人“补台”的情况。高校学生思政工作由专门的学生部门来负责,教师思政工作(包括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基本没有专门机构或专人来承担。2013年,中组部、、教育部党组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将推进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列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建立高效的师德师风领导体系应提上工作日程。2.建立完善的师德评价考核机制高校要从实际出发,建立健全科学的师德评价指标体系,注重师德评价的可操作性,划出教师违反师德规定的底线。“要将高校师德考核指标量化,形成一个整体的考核、评议、优胜劣汰的评价机制”,“同时还要建立师德自我评价系统,使教师行为不断得到校正,调动师德修养的主观能动性。”要在学校的总体规划下,将师德建设纳入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内,并将其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师德师风建设纳入教学科研管理的全过程。建立并健全公开、公平、公正的学术评价制度,进一步建构起注重质量和内涵、注重学科特性、注重教育教学、注重教师职业规划的教师评价体系,给予教师最公平、公正的评价和肯定。3.建立统一的“科研诚信管理系统”建议由教育部牵头,建立“科研诚信管理系统”,将教师的科研信誉通过系统及时进行备案,加强科研诚信监督。建议地方省部级课题研究的结题材料参照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做法,要求所有的结题材料必须经过审核,防止学术作假事件的发生。4.建立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理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5年在《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文件》中指出:“国际合作是世界学术界的共同目标,而且还是确保高等教育机构的工作性质和政策所不可缺少的条件,高等教育已在知识的发展、转让和分享方面发挥了专业作用,因而国际上的合作应为全面开发人类的潜力作贡献。”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理念对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比如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必须具有能与国际高等教育接轨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水平”,“应该做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能以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学生、感染学生,要自觉承担起传播民族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时代责任。

参考文献:

[1]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257.

德育论文参考文献篇(9)

中图分类号:G6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7)02004004

研究生作为高校知识传承和拓展的生力军,其教育和培养一直备受世界各国的关注。为激励研究生参与科研,创造优秀成果,各类研究生奖学金设置和评定政策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近年来关于研究生学风和学术道德方面的反面报道呈不断上升趋势,为获得高额奖学金而不惜抄袭他人研究成果,购买他人专利产品弄虚作假等。为更好地了解学业奖学金评选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整改措施加强学术诚信培养,我们设计了专题调研报告,内容包括:(1)主动的学术失信问题,如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请人论文、购买论文或专利,伪造、窜改实验数据和参考文献等;(2)非主动的学术失信问题,如未参加创作而在他人的学术成果中挂名,成果不按贡献率大小排名等。为此,我们设计了专题调研问卷,并在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范围内随机展开无记名调研,发放问卷共计260份,收回有效问卷222份。

一、调研结果分析

按照调研中发现的学术不端现象对调研结果进行罗列,如表1所示。

调查过程中,16.9%的学生反映有研究生为在学业奖学金评选中获得好名次,而发生学术不端行为,其中主动学术不端为9.7%,非主动学术不端占比7.2%。调研发现,3.1%的学生忘记标注或某参考文献多次引用时只作了部分标注,从而造成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的现象。非主动学术失信主要表现在部分导师为吸引新招收的研究生参与自己的科研项目,将其名字写入已基本完成的成果中,或者没有体现参加项目研究但已毕业学生的贡献率。

2010年底,“我国研究生学风和学术道德现状研究”课题组针对5 450名

全国高校研究生调研了学风与学术道德状况,结果发现[1]:分别有 46.9%、43.8%的被调查者认为“将他人论文拼凑改造成自己的论文”“引用他人研究成果而未加标注”现象“经常”或“有时”发生,1/4以上的人认为伪造或窜改实验数据、一稿多投等行为时有发生。文献[2]也进行了类似的调查,发现研究生学术不端主要表现在:引用不注明出处,论文署名不按学术贡献度排序,抄袭、剽窃,一稿多发,伪造、窜改实验数据和参考文献,论文和购买论文,伪造文章发表接收函。

二、研究生学术不端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造成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社会上的负面诱惑、学校管理上的漏洞、导师的责任心不强、学生的急功近利思想等。

1.社会上的负面信息诱惑

在网络信息资源发达的现代社会,不法分子利用网络或电话一系列充满诱惑力的信息,如期刊论文、代申请专利,甚至毕业论文。而且,社会上的确存在一些收取高额版面费,出版不符规范的期刊,吸引了不少研究生投稿。由于缺少严格的审查机制,论文的质量很难保证。学生每天都会接触到这些信息,被铺天盖地的宣传尤其是身边朋友的“成功经历”所吸引,逐渐迷失自我,忘记了研究生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对各类网络或电话诱惑深信不疑[3]。

2.学校管理上的漏洞

一些高校在研究生管理制度上存在一定的漏洞[4-6],培养机制和学术评价体系单一,鼓励研究生,但不严格审查的期刊层次和论文的学术水平。虽然出台了关于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方面的文件,但落实不到位。此外,一些学校对于研究生学术诚信问题缺乏惩戒措施或惩罚措施偏轻,不足以对学生起到警戒作用。

3.部分导师不负责任

研究生导师对课程教学的责任心不强是造成学风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7-8]。部分导师刚从博士身份转为教师,对于学术道德的重视程度不够,甚至自身在攻读学位期间就存在学术诚信问题。部分指导研究生多年的导师,或忙于科研项目,或只侧重传授专业知识,忽略了对学生的诚信教育。此外,研究生扩招也是造成导师指导精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从以前的精英化教育逐渐转变为“批量生产”[9]。

4.部分学生急功近利思想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学制一般为2~3年,其中第1年是理论学习,后面1~2年是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和完成毕业论文。许多研究生希望在上学期间能自力更生,奖学金评定不仅可以解决学生承受的经济负担,还给学生带来了荣誉,因此学生都希望获得高等级的奖学金。为此,部分学生不惜铤而走险,钻评定政策的空子或请“”代劳从而获得不当收益。

就业单位都希望招聘到优秀人才,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则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相比而言,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则需要在学生入职之后逐渐考评,因而,学生努力在上学期间多出成果。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部分学生却急功近利,从而出现学术诚信问题。

三、研究生学术不端的规避方法

“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是个人发展、国家建设的根本。学术不端是研究生最主要的诚信问题,既涉及个人的品格问题,也有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因而规避方法的选用也应从社会、学校、导师和学生自身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从而达到治标又治本的目的。

1.加强社会诚信机制建设

国家在建立社会诚信体系和评估机制、引导学术诚信建设规范化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诚信体系的有效实施和监督管理是保障学术风气的关键,美国一些高校设立学术伦理监控仲裁机构,引入“工作坊”理念的做法可以为我们提供参考[10]。此外,国家和政府部门应当加强社会诚信的舆论引导和政策导向,净化社会风气,弘扬正能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加强研究生的诚信教育[11]。通过树立标杆形象,加强诚信宣传,正面引导W生加强学术道德修养,自觉摒弃和制止有悖学术诚信的思想和行为。

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管和整治力度,避免类似事件发生。国家和有关政府部门还应加强对论文等中介机构的整治力度,加强网络监管,一经核实,坚决予以治理,对于一些不规范的期刊应坚决予以停刊,从而保障学术论文写作的纯净性。对于虚假宣传或担任“”的相关责任人,应给予行政或刑事处罚。

2.建立研究生学业和学术评价机制

高校作为学生培养的重要主体,有责任和义务落实好教书和育人两项工作。不能只注重学术成果的产出数量,而忽略了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要制定切实有效的学业和学术评价机制。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1)加强研究生学风建设,强化诚信教育。研究生诚信教育应从高校学风建设入手,努力营造脚踏实地、乐于探索的学习环境和勇于创新的学术氛围。将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融入研究生教育全过程,开设研究生学术道德课程,开展讲座,或将学术诚信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类课程。

(2)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和学术评估体系,加强科研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考核。考虑研究过程中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对学术成果的贡献度,不能仅依据成果产出情况。专业类型、创新程度以及

时间需求等均会影响学术成果的产出,高校应鼓励学生自主创新或在导师科研工作中多作贡献,这也是培养研究生的根本目的。

(3)制定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诚信方面的相关文件,实行学术道德和学术诚信“一票否决制”[12]。组织专家对本学科学术期刊进行筛选,对收取高额版面费、无固定出版量的期刊不予认可,对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学生和导师予以严肃处理。

3.优化研究生导师队伍

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因素,其学术作风、治学态度、道德素养、创新意识等会对研究生潜移默化地产生

影响[13]。教师是学生的榜样,高校在研究生导师遴选时,除考评其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外,还应考察其学术道德素养,对存在学术诚信问题的教师应坚决取缔其指导研究生资格。此外,应当严格控制导师指导研究生的数量,重视培养质量。毕竟每位导师精力有限,学生数量增加,其获得的指导时间势必减少。

研究生导师加强对学生的学术道德教育,首先应加强自身思想建设,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确保自身严格遵守科学原则和学术道德规范,严格做到律人先律己,给学生提供正面的榜样作用。其次,应加强对研究生教育过程和学术成果的指导、监督和审核,不因指导学生人数多或科研任务重而忽略对学生的学术道德教育。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认真审核其学术成果的含金量。

4.培养研究生全面发展

国家、学校和导师都是研究生诚信教育的外部因素,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学生自身的素质和品德。倡导学术诚信,首要的克制力是每个人的学术自律[14]。学生应加强自身修养,加强专业知识和学术道德方面的学习。第一,正确认识研究生学术风气的重要性是首要因素。态度决定一切,只有思想上重视,才能将学术道德摆在正确的位置,避免学术诚信问题[15]。在此基础上,研究生应加强自我约束,加强自律。而自律养成行为的关键在于“自我观察、自我评价和自我强化”等素质的提高[16]。第二,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是关键,学富五车自然不需投机取巧。研究生应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完成专业培养方案需求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第三,自觉遵守学术道德相关政策法规是核心。道德自律就是道德自觉,是道德观念、态度的形成过程 [17]。研究生应当主动学习学术道德建设方面的知识和政策法规,提高学术诚信素质,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自觉遵守国家和学校制定的相关学术道德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只有从思想和行动上充分重视学术道德建设,并不断加强自身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才能真正贯彻和落实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

四、结语

研究生学术不端问题已引起国内高校的高度重视,只有社会、高校、研究生导师及学生本人积极应对才能规避。如果研究生学术不端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

会让学生产生侥幸心理,甚至对整个专业或学校的学风产生恶劣的影响,一个人的问题将会影响一群人,最终甚至影响整个学科或学校甚至整个社会。研究生本人也应主动加强自身学术道德修养,做一个诚实守信、对社会有用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武晓峰,王磊,张颖.我国研究生学风和学术道德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2(3):18-23.

[2]江利平,邓毅,卢勃,等.高校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影响因子调查研究[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5(1):58-62.

[3]程孝良,倪师军,曹俊兴.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成因与对策探讨:基于社会学理论的视角[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8):15-19.

[4]吴开俊,王一博.以“共治”促“自律”: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路径选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1(9):6-9.

德育论文参考文献篇(10)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7-0246-01

一、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一)教学内容陈旧,职业特色不突出,缺乏针对性

现在的德育教材,主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职业理想,道德情操等,而对生活中最普遍的最基本的首先要求有所忽视,忽视了“90后”职校生的主观需求个性特征,教材内容条条框框较多,要求多,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另外,对职业教育的行业职业道德教育很少涉及,职业特色不突出,缺乏行业的针对性。

(二)单方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题性作用

目前,高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多是通过课堂进行的。教学方式上,大多采取过去台上教师讲授,学生台下听课的传统模式,只把职业道德看成是一门课程,按照教学计划进行管理,完成教学任务及考试。很少与学生进行讨论,课堂上学生参与程度不高,从而导致学生对职业道德内容缺乏理解和内化,缺乏实践认知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学习效果不佳,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参加积极性不高,导致教学所取得的效果有限。

(三)很多高职学校对职业教育不过重视,普遍存在轻视德育工作,认为谁都可以上课的倾向,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德育工作者的创新积极性。

当前,高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一些问题,但在不断进行完善,发展。我们应继续加大研究力度,不断锐意创新,探索新方法,不断完善教学内容,理解思路,增强责任感,促进高职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改革不断走向成熟,取得成就。

二、加强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职业道德是现实社会的主体道德,职业道德教育要与教学和管理的全过程相结合

因此,职业道德教育必须层层把关,形成全过程的教育和管理。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在校期间的教学,实习等各项工作,都要以职业道德规范的践行作为检验学生素质,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自把关,又相互沟通,形成教育合力,贯穿教学的全过程。(1)在课堂教学方面,要通过“两课“教育。“两课“教学在培养高职生道德及职业道德修养中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传授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中国化的基本原理,一方面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教师要把各行各业的道德规范和典型事例融入教学内容中,注重在各学科中渗透职业道德内容,挖掘和提炼各门学科中的道德因素,以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对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具有重要作用。(2)职业道德教育不能只单单停留在课堂教学层面,而应贯穿学生各项活动之中。高职院校要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培养其创新能力和责任感。(3)职业道德的养成和职业道德教育目标,只有在职业道德训练和职业道德的实践中才能得以实现。只有让学生到实践中去领悟,体会和感受职业道德,才能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当前,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环节不断加大,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实行办年或一年的顶岗实习,这为进行职业道德的实践提供了有利条件。高职院校应把握这一机会,方面聘请顶岗实习基地的管理人员或行业劳动模范担任兼职老师,在现场介绍该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行为规范;另一方面,由教师指导学生到实际操作的现场感受和体会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内涵,其效果是事半功倍。

(二)利用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相融合,做好职业道德教育的工作

要使高职学生形成较好的职业素质,就必须关注企业文化。重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和企业文化在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的特殊作用。把先进的健康的企业文化寓与校园文化活动中,可以优化学生对企业对社会的认知,增强对职业精神,职业规范,职业素养的了解,促进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的养成和职业道德修养的升华。

(三)重视学生的参与度在职业道德培养中的主体性作用

应重视发挥学生自身的自主性,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开展典型教育,组织学生讨论,增强学生参与度,使学生自觉能动地参与到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过程中,精心设计和组织好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和为社会献爱心,为师生义务服务等活动。通过在这些活动,锤炼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的思想品质和团结自强向上的奋斗精神,从而提高职业道德素质。

总之,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加强对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重视对高职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上一篇: 量子计算论文 下一篇: 金融监管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