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报杂志社
分享到:

公共管理学报杂志

《公共管理学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2003年,公开发行的季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公共政策论坛、公共管理现实焦点问题、政府治理案例分析、国外公共部门改革评介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 主办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 国际刊号:1672-6162
  • 国内刊号:23-1523/F
  • 出版地方:黑龙江
  • 邮发代号:14-116
  • 创刊时间:2003
  • 发行周期:季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5.52
  • 综合影响因子:4.87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公共管理学报 2016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俞可平与中国知识分子的善治话语

摘要:俞可平是关于中国式民主理论最有声望的中国思想家之一,是中国国内关于知识分子善治话语的最重要学者。本文有两个目的:通过考察过去10年中这个深有影响的话语,填补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廓清俞可平关于中国式民主这个与善治话语交织在一起的富有争议的概念。我们发现,中国知识分子的善治话语围绕着“让中国走向善治”的呼吁,包括三个观点:第一,中国政治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走向善治,不是走向西方社会科学家所说的“民主”;第二,“善政”和公民社会是达到善治的两个关键;第三,中国的治理改革,作为政治改革的一个主要部分,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1-10

政府部门领导关系型行为影响下属变革型组织公民行为吗?——公共服务动机的中介作用和组织支持感的调节作用

摘要:近年来,变革型组织公民行为作为组织改变现状、应对外部环境迅速变化的重要员工行为特征受到了广泛关注,但相关研究主要以企业为研究对象,鲜有文献针对政府部门的变革型组织公民行为展开深入讨论。本文根据已有的领导理论、公共服务动机理论以及管理学相关理论,首次以我国的政府部门为研究背景,实证检验了领导关系型行为与下属变革型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以及下属公共服务动机和组织支持感在其中所发挥的中介、调节作用。以383名厦门市公务员的问卷调查结果为研究样本,研究发现,领导关系型行为能够显著地影响下属的变革型组织公民行为,且下属公共服务动机在其中发挥了完全中介的作用;组织支持感在领导关系型行为与下属公共服务动机的关系中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丰富政府部门背景下的变革型组织公民行为研究成果并且为政府部门发展员工的变革型组织公民行为提供了有价值的启示。
11-20

官员垂直交流与环境治理——来自中国109个城市市委书记(市长)的经验证据

摘要:以往研究通常将中国严峻的环境危机归结于地方政府及其官员环境治理失败,本文以中央政府对地方官员的“隐性治理”——官员垂直交流切入,探讨中央政府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与责任。通过2003-2011年109个环保重点城市市委书记(市长)和城市的匹配数据,分析了官员垂直交流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官员垂直交流不利于城市环境质量改善,垂直交流强度会加强这种负面效应;良好的制度环境能够抑制垂直交流官员对环境质量的负面影响;垂直交流官员的环境治理行为受到流入城市初始环境质量的约束,但不受干部环保考核机制影响。进一步的考察还发现,垂直交流官员的环境治理行为逻辑可以从两方面解释:第一,中央政府垂直交流官员去治理环境污染的意图不强;第二,垂直交流官员拥有政治晋升优势,环保政绩激励效果不彰。因此,加强污染治理的长效机制是完善制度环境和中央政府对环境治理进行选择性再集权。
31-43

公务员工资水平调查比较制度:我国政府的困境与对策

摘要:采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以及案例研究等方法,探讨了我国公务员工资水平决定及其调整困境产生的根源,基于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的相关经验,探索建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公务员与企业相当人员工资水平调查比较新机制,提出了基于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行政办公等三大标杆职位族,建立我国公务员和企业相当人员工资调查比较的全新思路,并且讨论了把省会城市作为调查比较的基本单位以及从当地主导行业中选取企业样本等一些重要的技术问题。本研究对于实现我国公务员工资水平决定与调整的规范化和常态化,乃至对于我国公务员队伍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由于难以在较大范围内取得公务员工资尤其是具有可比性的企业人员工资的真实数据,因此,尚无法较为全面考察本研究所提出的调查比较方案的现实可行性和准确性,而只能进行局部的验证。
44-54

论政策执行的“断裂带”及其作用机制——以“节能家电补贴推广政策”为例

摘要:政策执行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到底在哪里?其作用机制是怎样的?这是中国政策执行研究中的重大问题。本文以组织理论和治理理论的结合为视角,以“节能家电补贴推广政策”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发现是,政策执行各主体的行为选择构成了一种“断裂型”的结构。这一结构中的“断裂带”位于政府组织和作为政策对象的普通公众之间,由互动规则的断裂、信息流的断裂、利益流的断裂所构成。这一“断裂带”的作用机制是:政策在经过政府组织和普通公众之间的执行主体时会发生互动规则的转换;而多任务的政策执行方式却使得政府的监管职责和惩戒措施虚化;在上述两个前提之下,政府组织和普通公众之间的执行主体往往成为政策执行的“街头官僚”,其违规行为使得互动规则的转换失控,从而导致政策执行失效。这一研究对于推进中国政策执行研究的启示在于:应扩大理论视野,加强综合研究;政府组织和普通公众之间的执行主体及其行为对于政策执行具有重要意义;强化政府监管职责和惩戒措施对于解决政策执行“断裂带”问题具有重要价值。
55-64

社会危机事件网络微博集群行为意向研究

摘要:微博已成为社会危机事件网络集群行为的重要平台,本文旨在探析网络微博集群行为意向影响要素及内嵌规律,以防控其产生、扩散与次生危机迭加。基于对Fishbein模型的修正,研究采用焦点案例观测、感知实验和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以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为焦点案例,通过微博高频共词矩阵的网络结构与分层聚类分析,研究发现修正模型五大分析维度的现实存在、具体表现及语义内涵;(2)借助感知实验,研究发现五类危机事件中产品伤害和社会安全类最易引发网络微博集群行为;(3)问卷调查与结构方程实证分析发现,理性情境中社会规范感知因素对行为意向起主导作用,而在非理性情境中不确定信息影响和群际情绪感染则占据主导,但理性集群行为会最终实现回归。研究也显示了Fishbein模型的可扩展性和现实适用价值。
65-80

贫困县农村治理“内卷化”与参与式扶贫关系研究——来自云南扶贫调查的实证

摘要:贫困县农村治理呈现内卷化特征,农户获取扶贫资源的权利和机会受到剥夺,农村精英俘获扶贫资源使自身获得发展,在强化农村治理内卷化的同时,影响参与式扶贫政策的实施。通过建立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模型,突破农村治理内卷化定性研究的局限,从实证层面证实农村治理内卷化和参与式扶贫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并且农业税费的取消并没有消除农村治理内卷化的困局。由于基于云南省扶贫调查数据,加之云南省情复杂、少数民族众多、贫困深度广和强度大,并且对乡村治理内卷化定量标准存在部分主观性,研究结论推广到一般贫困县需持谨慎性态度。基于扶贫数据对参与式扶贫影响因素的分析,能对云南省贫困县更好地推行参与式扶贫和精准扶贫政策提供有效指导,进而提高普通农户参与农村社会管理,缓解因内卷化产生的收入差距扩大问题,增进普通农户的分权普惠。
81-91

居住证制度会改善农民工福利吗?——以上海为例

摘要:随着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的公布,居住证制度正式成为户籍改革的重要部分。学者们虽对居住证制度的政策效应和实践效果有诸多讨论,但系统考察居住证制度对农民工福利影响的研究仍比较匮乏。本文基于Sen的可行能力理论和2009-2010年上海农民工调研数据,采用模糊数学、分位数回归等方法,系统地探讨了居住证制度对农民工福利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居住证制度显著改善了农民工的总福利水平。其中,对农民工的生活状况与防护性保障改善显著,而在工作就业和经济状况方面则不存在明显改善效果。(2)居住证制度能明显改善生存较艰难的工业工人的福利,但对自主经营的农民工总福利却存在显著的负影响。(3)城市满意度、归属感和上海话掌握程度会显著提高持有居住证的农民工福利水平,而与当地人交往情况对持有居住证农民工的福利水平无显著影响。(4)居住证制度对农民工总福利、工作就业和防护性保障的边际贡献随着分位数增加而呈现“∩”型变化,对农民工的生活和经济状况的边际贡献则随着分位数增加而逐步减少。
105-116

替代或互补:群体分异视角下新农保与农村家庭养老的互动机制——来自全国五省的农村调查数据

摘要:农村养老问题是人口老龄化加剧背景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对我国5个省1600位农村居民的问卷调查,考察了以新农保为代表的农村社会养老的推行给农村家庭养老带来的变化。从群体分异视角出发运用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了新农保的实施对适龄参保群体和应受益群体家庭养老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地区新农保参保和受益情况都存在显著差异;从适龄参保群体来看,与未参保者相比,参保者为自己父母提供经济支持和生活照料的频度更高;从应受益群体来看,已受益群体获得代际经济支持的频度明显小于未受益群体,新农保对农村家庭养老产生一定程度的替代。然而,家庭养老的部分功能如精神慰藉难以被社会养老替代,因此在积极鼓励农村居民参与新农保并逐步提高新农保待遇的同时,突出家庭养老的重要性,促进农村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互补,有助于农村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融合发展局面的形成。
117-127

谁在享有公共救助资源?——中国农村低保制度的瞄准效果研究

摘要:公共救助资源的分配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基于9107份入户调查数据,本文利用多种指标测量了最低生活保障资源在多大程度上分配给了穷人,分别是哪些类型的穷人。并进一步利用多项logit模型探讨了救助资源分配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收入贫困”人口仅获得31.86%的低保救助资源,相当一部分救助资源分配给了其他类型的贫困人口。社区瞄准机制是导致农村低保制度的实际救助对象和政策规定目标人群相背离的一个主要原因。依据实证结果,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扩展现有低保制度的目标群体,包括更为丰富的贫困类型。(2)中国农村低保制度可以采用家计调查和社区瞄准相混合的瞄准机制。首先通过社区瞄准初步确定救助对象名单,然后通过家计调查剔除不合格的救助对象,防止精英控制。
141-150

ABSTRACTS IN ENGLISH

151-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