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课程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1 16:22:49

公共关系课程

篇(1)

【中图分类号】C912.3-4

公共关系学是门理论联系实践的应用型学科,教学目的是通过公共关系学基础理论、公共关系学结构特点、公共关系工作对象等一系列专业知识教学,让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并掌握现代公共关系学专业知识的公共关系专业人才。为更好适应现实需要,教师应从多方面入手,致力于培养更多、更优秀的能适应现实需要的人才。

一、选用适应专业需求的教材

教学活动中绝大多数教师是以教材为基础,学生最主要的专业知识来源也是教材,因此在《公共关系学》教学中,选择教材很重要。大学教育突出实用性、操作性,致力于培养中高级人才,因此选择教材应难易程度适中,内容应当公关理论与公关实例并重。具体选择则应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1.1处理好公共关系学与其他学科间关系

公共关系学科特点有交叉性与边缘性。这两大特点可从它与其他学科间的关系体现出。作为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其体系包含社会学、管理学、广告传播学等其他学科相关知识。选择教材时应据所授专业知识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取舍。这种取舍不是说舍弃其他学科的知识,只选用包含纯粹公共关系学知识的教材,而是“舍”和“取”度的问题。对非公共关系学内容的其他学科知识,一般会另设专门学科,因此应在它们相互间有机联系基础上,做出取舍,选择合适教材。

1.2教材自身内容和体系应科学、合理

教材内容是教材主体,结构是灵魂,合理体系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提高。教材内容不应只要求涵盖广,还应注重科学性,教材内容不能寥寥无几、空有其表,但也不能包罗万象、五花八门。内容太过空泛或繁杂都会使学生对重点把握不准,理解不到位。

二、采用创新教学方法

2.1因材施教

孔子最早在中国兴起私学,他的很多教育理念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孔子最大特点是因材施教,我们可借鉴其因材施教方法。作为普通高等院校来说,一个班常会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学生,教师也常因学生太多而不能对每个学生优势、劣势多加了解,很多教学方法开展起来较难。对此,可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或团队,每组人数控制在10人以内,并要求小组成员集中就坐。一方面教师在上课时就有可能注意到更多学生,与学生进行充分沟通,了解学生长处和不足,并在今后教学活动中鼓励和发扬他们长处,帮助他们克服弱势。另一方面可据内容引入更多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案例和情境中集中学习,从讨论中思想碰撞,小组成员相互协作,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2.2丰富教学方式方法

在传统教学活动中,课堂角色主要是教师、学生、课本和三尺讲台。而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教学也不能停留在传统教学方法上,多样化教学方式更易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结合课程内容,将传统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理论内容的形式转变为精美PPT,不仅图文并茂,且嵌入动画效果充分展示知识体系化。这样不仅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开阔学生视野。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播理论知识,还要重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经实践教学,现总结出以下三种主要教学方法,即案例分析讨论、情景模拟以及任务驱动法。第一种案例分析法指选用中外成功公关案例,对其中蕴含知识进行解读,在增加课堂生动性同时也增强学生对知识理解;同时适当选择些失败案例,让同学分析其中的问题,并让学生分组讨论,作出一个可行、合理的公关方案;第二是情景模拟法,结合知识点设定一定情景,抽取小组代表进行情景模拟,其余学生在场观摩,最后由教师结合知识点进行点评和总结,使学生对知识点理解更加深入和深刻;第三是任务驱动式教学,在课堂开始之初抛出要解决的问题,带问题进入书本知识点学习。通常这样学习目的性很强,通过带着问题找答案,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点;除以上介绍设计精美课件、案例分析讨论、情景模拟和任务驱动式教学外,教师还可结合实际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摩学习,要求学生对实地学习作出简单学习汇报;结合公共关系实务要求,邀请业内具有丰富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做相关专题讲座等。

三、借鉴国外教学和考核方式

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基于文化基础不同,中西教育理念也存在一定差异。在比较了中国与美国各自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特点后,笔者总结出美国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和考核方式可供借鉴。

3.1明确师生角色,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师者,传到授业解惑也”,但由于课堂时间限制,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讲解的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也没有这种必要。教师只需对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讲解,给学生答疑解惑并布置课后任务,推荐其他相关课外读物,培养学生课外自学习惯和能力。

3.2转变成绩考核观念

中国传统成绩考核一般遵循平时成绩结合期末考试成绩原理,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占比重因任课教师要求不同而有细微差别,但无一例外都是考试成绩占大头。教育目的不应是为提高学生考试能力,而应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高等教育更不能例外。考得好不代表学得好,因此,对《公共关系学》这种重实务操作课程宜转变成绩考核观念,将原来的“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将原来总成绩的构成中各要素占比调整,设置平时成绩占比多于期末考试成绩占比。

以上两点是相互促进的,如教师只要求学生课外自学,而没有“监督机制”,可能有很多学生都无法做到,也就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重过程考核机制正好充当“监督机制”角色,学生为获得好成绩,不得不认真做好课下自主学习,久而久之,形成一种自主学习习惯,即使没有监督,也能自觉学习。

四、结合实际需要,与时俱进

公共关系学是门随时展而发展起来的学科,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运用身边鲜活例子,既更新和充实自己的教学内容,又能以此鼓励学生多与外面世界接触。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学生在了解外界局势变化同时,要积极寻找实践机会,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为今后步入社会处理纷繁复杂公共关系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朱晓文.关于《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2006,6:77-78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C912.3-4

前言

我国早在20 世纪 80 年代引进公共关系的理念。随着公共关系的普及和时代的发展,很多高校也开设了公共关系课程。高校设置公共关系课程目标是让学生树立公关意识,提高公关素养和掌握公关技能。但是,中国的公关教育仍处于探索阶段。目前,很多高校的公共关系课程教育仍然以理论教育为主,学生的公关技能还有待提高,还不能达到公关行业的要求和标准。针对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参与式教学既能提高高校公关教育的教学质量也能满足社会的要求。通过参与式教学,学生作为课堂参与主体和平等的一员,能积极主动融入到课堂学习互动中来。学生对公共关系课程的参与程度越高,就越能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因此,我们尝试在教学中适当的引入参与式教学方法,试图更好地提高高校公关教学的效果。

一、公共关系课中应用参与式教学的必要性

(一)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通常都是以老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授课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缺少互动。这样沉闷的教学方式必然会降低学生对公共关系学习的热情,使学生缺乏主动性。课堂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育方式,在公共关系课程的设计上,要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课程要求,因材施教,鼓励学生自主去学习。

(二)参与式教学方式的适用性

现代教育的理念“以学生为本”。高校素质教育应该以启发学生主动学习为目的。而参与式教学方式正好实现了这样的教学效果,是目前教育改革的方向,并得到了高校的广泛采用。参与式教学,注重以参与者为主体,教与学的统一。它不仅让教师关注教学的质量,还要注重整个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性,通过合作、共同交流来解决问题,全方位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并能营造出和谐、轻松、生动活泼的课堂学习氛围。

(三)公共关系课是一门应用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当前,在校的大学生普遍以“90后”为主,他们独立、个性、开放,善于发现问题。但由于他们的生活条件优渥、依赖性强、参与社会实践能力欠缺。出现了一些高分低能、人际关系差等的学生。面对全球化经济的发展,高校大学生必须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因此,把参与式教学应用于公共关系的课程教学是很有必要的。它可以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激发其主动参与到课堂交流的欲望,使学生树立公共关系意识,明确认识到公共关系在现代管理中重要作用,掌握沟通的技巧,有助于培养学生提高公共关系的协调处理能力。

二、参与式教学在公共关系课中的实施效果

(一)增强师生互动,改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由于缺少互动和沟通,使得老师和学生的关系相对较弱。

公共关系学参与式教学促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进相互间的友情。在参与式教学中,老师地位弱化,学生能从消极的听众转变为主动参与者,教师不再是主导课堂而是通过引导学生,让学生自觉参与到课堂。这就加强了师生互动,师生关系变得亲近。老师和学生互相尊重,学生以平等和老师互动,不用担心因为说错话而被老师责备,从而改变了学生压抑、被动的学习状态,给学生更多展现自我的机会,实现了老师和学生同台讲课,学生直接参与课程的设计。学生挑战性、刺激性的学习心理变得强烈,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从而能愉快、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来,自由自在地表现自己。

(二)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

想要充分发挥参与式教学在公共关系课中的效果,教师们就需要提高备课的质量。首先要认真的研读教材、视频等相关的参考文献,选择合适的题材,找出重点和难点。其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考虑应该以怎样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对公共关系课的兴趣,以提高上课的效率。教学中切忌使用僵化的思维、空洞和单调的语言去讲述公共关系的理论。老师可以案例结合理论,如“水门事件”“非典”等大量社会上出现的各种事实案例,并结合国内外形势变化的新特点,及时更新和补充理论的内容,通过精心的准备让学生认识到公关的力量和魅力所在。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室结合文、声、图、视频等来抓住学生的视线,引起学生的兴趣,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公共关系的理论。使学生提高了对理论知识的感悟能力,并且主动参与课堂交流,创新思维,分享观点。在课堂中,教师要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抛砖引玉,引起学生们的注意。也可以在授课中配合辩论赛、案例分析、头脑风暴法、游戏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去探求答案,提高他们观察和应变的能力。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说、多读、多写。

(三)创造社会实践机会

由于现在的高校学生主要以“90后”大学生为主,很多大学生不喜欢都理论学习,对理论学习提不起兴趣。如果在公共关系课堂上,老师采用传统的说教模式不仅会让自己感到疲劳,同时也会使学生感到更加无聊,对课程更加的没兴趣。因为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单靠说理论是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为了达到学与用的统一,老师要积极开创社会实践机会。根据高校学生的个性和年龄特点来引导学生学习和实践的主动性。通过分组,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参与教学活动,在合作交流中主动去寻求知识,学到知识,提高能力。如会场的布置和迎宾、班级活动的策划和实施、招聘模拟、产品推销、慰问敬老院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了公共关系的重要性,并能在实践中锻炼公关技巧。从而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秀方.高职院校《公共公关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J]. 职业技术教育,2013,(32):34-35.

[2] 高玉贵.高职院校公共关系学课的有效性探析 [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6): 160.

篇(3)

随着整个社会、企业对人才需求观念的转变,即从掌握理论知识的人才到掌握技术、技能的人才。这就要求培养人才基地的大学与时俱进的培养动手能力比较强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此,必须在课程教学方面进行实践教学改革。

《公共关系》课程作为一门比较特殊的课程,是立足于传播学、行为科学和管理学基础上的新兴交叉科学,其核心理论就是树立形象、协调关系,内求团结、外求发展。可见,《公共关系》课程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具备较强的实践应用性。因此,对学生来讲,学好公共关系不仅可以增强“公关”意识,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因为素质和能力的基本展现就是待人接物、为人处世和妥善处理好各种关系的公关基本技能。这也是一个学校综合实力的展现,是学校软实力的重要表现。

所以,为此目标,教师授课就不能纯粹采用、运用传统的讲述法进行教学,而必须尽可能的运用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掌握“公关”技能。

一、目前我校《公共关系》课程教学现状

1、以理论教学为主,基本无实践,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

目前,我校各专业的《公共关系》课程的教学形式依然沿用传统的理论教学形式,基本没有实践教学。而且我校基本上都是合班上课,实践教学的操作难度比较大,再加上课程的课时量较少,这就使得教师授课基本上无实践或少实践。那么学生也就缺乏实际操作锻炼的机会,实际操作能力差。

2、课程实训教材滞后

由于公共关系学研究的范围广,适应各种类型的组织,因此相关的理论著作和各种版本、类型的教材种类繁多。但基本上多偏重于理论教学,以提高学生动手和操作能力为主的实训类教材则很少,使得学生学习和教师实践教学存在一定的困难。

3、实践教学的制度、政策滞后,缺乏合理性

虽然,学校大力提倡、鼓励教师探索研究实践教学,但与此向配套的相关制度、政策却滞后,而且有些政策还缺乏合理性。例如,事先没有明确说明实践教学对教师的考核依据和课时计算标准,等到课程结束才告知相关程序和标准。而且对于实践教学的地点要事先层层申请,课后还要上交各类材料和总结等等这些都严重挫伤了教师对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因为实践教学所花费的心血和努力远远大于纯理论授课,但却无法得到公平合理的认可和回报。

二、《公共关系》课程实践教学的建议

1、掌握实践教学中学生的特点

学生在“教学”中,不仅是教学对象,更重要的则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因此教学活动的设计就必须立足于学生,考虑到现在大学生学习的特点,尤其是我校学生自身和学习特点,按照学习规律,针对性的进行多元化、创新性教学。

现在的大学生都是应试教育体制下时代宠儿,一方面,从小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压迫式的接受了很多理论知识,因此到了大学多少对理论教学从心理上有些逆反。另一方面,由于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大学生比较自我,更加注重自我需求和兴趣。

我校作为三本院校,其学生的总体特点有其时代大学生特点的共性,也有其个性特点。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我校学生非常清楚目前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形势,也意识到自己动手能力差,与社会、企业要求差距大,在学习、生活中发现自己的沟通、协调、应变、交际、礼仪等知识严重匮乏。但另一方面学生又对理论教学缺乏兴趣和热情,从心理逆反。所以针对我校学生的这些学习特点,再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为确保《公共关系》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和突出该课程应用性、实践性的特点,就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新的人才观、教学观、质量观。在课程教学过程应充分体现出以社会、企业为导向,以素质和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课程教学思想。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以切实提高《公共关系》课程的实践教学效果。

2、合理安排实践教学计划,锻炼学生的公关技能

为突出学习《公共关系》课程的直观性、针对性,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在教学计划中应根据专业特点和学校实际状况,合理安排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和计划。

针对学生喜欢追求新奇性的心理特点,从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新闻热点事件引入或切入,组织学生对这些热点问题、热点事件从公共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点评,已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分析、点评问题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接受公共关系的相关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公共关系的基本技能。并且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需要在校园内进行各种公关活动,例如运动会期间为自己所在院系进行公关宣传活动、为自己竞选社团等进行公关活动。都可与课程的实践教学计划相对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感受公关、体会公关、学会公关。

3、针对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重组教学内容

作为三本院校,我校对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而现代社会、企业需要的是具备一定动手能力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因此对于公共关系课程的实践教学要在培养学生基本专业理论知识之外,更加注重学生的公关能力和人文素质及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所以应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重新调整公共关系的授课内容,突出我校学生公关能力的某一方面,把“点”做强。那么对应的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在确保课程体系的完整和系统性的前提下,然后按照专业特征并兼顾学生兴趣,有重点的加强培养、锻炼学生某个方面的公关技能,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自身技能,也为其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提供独特的竞争优势。

4、多渠道拓展课程的实践教学基地

要充分利用各类实训设备、环境,强化实践教学,本着有条件要上好课,没有条件,发挥主观能动性想方设法的也要上好课。公共关系课程的实践教学无需特殊的环境,只要能够明确主题,依据环境设计,就能装饰出所需要的实训环境。例如,在教室就可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进行单项的公关技能训练。而在会议室就可进行会议、谈判等方面的训练。在社团活动中心、展览室等则可进行商品的陈列、展示活动的训练。此外,还应积极地拓展和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能够直接观摩、参与社会上大大小小各类企业的各种公关活动,这些真实的场景、事件,带给学生的触动是校内实践无法比拟的,能够让学生在实际中快速成长,提高综合技能。

总之,无论是从我校的长远发展,提升其竞争力,还是从提升我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等方面,都应明确《公共关系》课程实践教学重要作用,并切实的加以合理运用,使教学贴近实际、贴近社会。从而让学生乐于学和学以致用,提高其公关意识和能力,进而增强社会、企业对我校学生的认可度。最终提升我校在同类院校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谭昆智.公共关系策划》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

篇(4)

二、公共关系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一)课程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推动教育的产教融合,一方面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另一方面推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生产实践对接。从教育的发展来讲,课程的改革是教育的必然趋势。新技术的发展、高校的扩大招生,都给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带来巨大的挑战。新形势下,高校教育必须改革,而教育改革的根本就是课程的改革。目前,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理念仍根深蒂固,应用型课程建设大部分重视形式,学生并未从中真正受益,距离职业所需要的能力还有一定的距离。(二)公共关系学传统课程体系不能满足需要。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当前大部分高校公共关系学课程结构大同小异,课程组成都是以理论为主的传统形式,在课程最后阶段开展实验课。教学方式采取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等形式,然而,这样的课程体系属于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的方式,并不能满足当前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原本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最终也变成了“黑板公关”,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教师讲得多,学生做得少;务虚的多,务实的少。应用型课程的改革,必须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结构,进行重组和创新,实现“教、学、做”的一体化。(三)师生教学观念急需改革。教学的前提是学生要知道自己为什么学,教师要知道自己为什么教。部分学生认为公共关系这门课程与自己所学习的专业关系不大,比如空中乘务专业学生认为他们最重要的是民航专业知识,如客舱服务技能、空乘礼仪等,公共关系学学习不会影响到他们对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因而忽略了知识的前瞻性和延伸性。教育改革要从改变学生和教师的观念开始,教师要知道课程设置的真正目的,最终让学生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人,由被动变成主动,让教师成为学习的主导,培养出适应时展的应用型人才。

三、公共关系学课程改革的具体做法

应用型课程的建设应该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课程设置符合社会需求,实现真正的跨界融合、理论联系实际。公共关系学的课程改革总体思路是课程开设前,先由教研室和授课教师确定一家企业作为校外的实训基地,与基地共同商讨公关项目,然后将项目带入课堂,在课堂上根据项目指导学生完成《策划书》《活动方案》《活动分工》等。课程的实践阶段安排学生到实训基地完成项目具体操作,最后提交报告,由授课教师根据平时表现和报告评定学生的课程成绩。(一)选定实践基地和项目。应用型课程改革离不开产业的支撑,产学融合的实践性课堂一定要有合适的场地和项目。目前,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桂航公共关系学教学团队选择与桂林大地公共公司、桂林万达有限公司、桂林东西巷有限公司、桂林草坪小镇等合作,建立学生实践基地,与基地保持长期友好的合作。先后联合举办了多届“空乘之星大赛”和“山水文化节”“中国旅游日”等活动,综合多方面考虑了可操作性、安全性、现实意义等。(二)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应用型课程改革的首要步骤就是课程的分解与重组。传统的理论型教学计划和“理论+实践”型的教学计划已不适用,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应当穿行,实践课的比例至少达总课程的三分之一,以业务能力的培养作为课程的主要目标,并以通过学生掌握知识和操作能力来评定成绩代替传统的考核方式。边学边实践,将工作任务课程化、教学任务工作化,形成新的课程体系。当然,项目的开展还要考虑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共享等问题,如图1,以“空乘之星大赛”为例,将学科体系进行分解,然后重构行动体系,使课程之间不脱节,相互支撑,为专业技能的培养服务。(三)组织公关项目实践。应用型课程改革并不是将课程变成实习,而是在带有任务的前提下,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再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公关关系学课程理论知识仍旧很重要,我们不能忽视,不过改革后的理论知识讲解结合实际,强调了公关活动策划书的制作方法的讲解,让学生实践、调研并动手完成。如带有“空乘之星大赛”任务的学生就要完成公关“空乘之星大赛策划书”“赞助策划书”等,接着边学习公关实施的方法、步骤、注意事项,边让学生思考并进行任务分工,每个小组承担活动的一个子项目,讨论并列举活动需要的物品、活动具体的流程等内容。接近课程后四分之一时,组织学生完成项目任务。教师要协助学生完成媒体报道,这样在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的同时,也提高了学校、单位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四)反思与成绩评定。活动结束后每位学生需提交一份课程报告,将自己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总结,对活动完成情况自我评定;教师根据平时表现情况和课程总结报告评定成绩。教学任务完成后,教师应根据教学情况和学生完成任务情况进行自我总结和反思,形成课程总结,在一定范围内共享课程改革成果。

四、总结

应用型课程模式更注重高校服务社会经济的功能,提高了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经验支撑,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科研平台,帮助高校和企业提升了知名度和美誉度。将项目带入课堂是公共关系学在课程改革中新的尝试,让学生在具体的项目驱动下学习,由“让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由“理论大于实践”转变为“知行合一”。然而,改革任重道远,其中显露出的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改进,争取全面提升学生的现场应变能力和开发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作者:闫绪 熊越强 单位:桂林航天工业学院航空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

[1]吴果林,李修清,廖桂湘.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49).

篇(5)

1改革背景

公共关系一词源于美国,它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型学科和一种正在发展中的管理功能,吸引国外众多专家、学者围绕公共关系做了大量研究。在美国,公共关系有的作为单独的公共关系专业来开设,有的依附于传播、广告,相比于传播学专业,课程总体实践性更强。公共关系在中国是一个新兴行业,起步晚增长快,目前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国家教育部门已经明确指出: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无论学什么专业,无疑都应该具备良好的公关能力和素质,这是教育产业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使命。随着高职教育业的不断完善,现在越来越多的院校开设公共关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公共关系课程重实践,而传统的教方式重理论、轻实践,授课方式一般为单纯的讲授,大部分内容过于笼统,没有考虑实际的专业细分,缺少专业方向化的教学设计,而且考核方式也较为单一,学生在掌握知识方面一般就是死记硬背,缺乏实操能力。很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照搬课本中的理论,缺乏创新能力,已经不适应现代企业的用人需求。另外,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公共关系的传播沟通渠道也朝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公共关系传播媒介也迎来多媒体时代。因此,对于公共关系课程进行教学研究,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是各高职院校目前普遍面临的重要课题。

2改革措施

2.1教学内容模块化细分

任课教师要熟知课程内容,将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细分。将公共关系课程分为公关历史、公关原理与公关实务三个模块。三个模块在整个学期教学中将采取不同的措施。公关历史将采取学生课外自学的方式进行;公关原理部分由教师上课进行讲授,同时要引入大量的符合时代热点的案例;公关实务部分有学生到企业中进行实训,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理论知识。

2.2创新教学方式,精心搭建校企合作教学平台

切实贯彻校企合作机制,学校完成学生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的教育,企业提供真实的实践实习平台,让学生参与到展会、人员招聘、前台接待等实际工作中,增加实践经验,提高培养公关意识。

2.3充分利用“互联网+”背景,建设网络学习资源库

在信息时代下,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导向作用,将公共关系、商务谈判、商务礼仪等相关课程建立集课件、案例、实训指导为一体的课程教学资源库。摒弃陈旧案例,将企业的日常工作内容转换成教学案例,采用启发式、引导式、参与式的方式,使学生理实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在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资源库作用,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2.4学生考核方式多元化

打破“平时成绩+期末考试”的传统考核方式,考核方式多元化,注重学生对课程过程的参与程度,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学习过程重过程重证据,采取学生“在校课堂考核”+“企业实践考核”+“网络学习平台”三方一体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多角度、多元化、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从理论到实践,从被动到主动全方位考核学生学习情况。

3企业真实应用驱动下课程改革创新点

3.1实训项目真实,“教、学、训”同步进行

采用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对课程内容进行项目化与情景化梳理,真实的用人单位评价体系,全面客观的反应了学生的能力,增强学生之间的竞争力,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工作能力。

3.2适应专业广,具有素质共性

企业真实应用驱动下的公共关系课程改革适用于所有电子商务专业、市场营销、物流管理、工商企业管理等经济管理类专业,并且可以在所有专业的学生公关意识培养中复制应用。

4企业真实应用驱动下公共关系课程改革的社会推广意义

公共关系原理与实务课程是培养外贸人才的基础必修课,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陈旧过时,无法实现高职教育的对人才培养的目标,也使学生的个人素养无法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企业真实应用驱动下的公共关系课程改革通过真实的实训项目逐步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意识,旨在培养一批具有高公关意识的经济管理类人才,让人才的培养更加符合现代企业的用人需求,使学生对自己的职场形象和素质进一步提升,从而辅助本职工作的完成。

参考文献:

[1]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篇(6)

高职学生作为教学服务的对象,是在高职教育环境下和过程中接受信息并主动建构的学习主体。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应充分考虑到特定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不可盲目地照本宣科,教学内容的传授应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和接受能力。我院学生生源大部分来自粤西、粤北欠发达地区,受区域条件和家庭教育及背景的影响,部分学生在人际沟通、表达理解能力等方面略显欠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体会到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1学习目标明确,但缺乏主动性

高职高专学生整体表现为学习情绪化较强,对感兴趣的内容学习积极性相对较高,反之对于内容枯燥的知识则学习效率较低。学生主观上有较为明确的学习目标,但自我学习能力较差,对教师和课堂的依赖性较高。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结合社会实际,增强教学的生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2创新意识不强,知识迁移能力较差

高职学生对所接受知识的创新加工意识不强,具体表现在操作具体项目、任务的过程中,知识的迁移能力较差,独立完成任务项目的质量不高。所以作为高职高专教育,实践教学应该是其一大特色,通过突出实践性环节不断提升学生创新意识甚至高于细枝末节的理论课程学习,我们应该通过加强实践教学并鼓励学生参与,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

1.3情商欠缺,心理问题凸显

高职院校的部分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比较欠缺,与他人的沟通往往流于表面,看似有效率,实际无深度,渴望得到老师认可却往往表现得极具个性。渴望证明自己但却不太愿意付出,对物质的要求和价值观念略显极端。公共关系课程强调的是公关意识、公关技能,针对学生特点组织设计教学内容,历练学生情商,对于课程开展的延续性和实效性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2影响公共关系课程教学效果主要因素分析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影响高职公共关系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因素有很多,如教材问题、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师素质以及学生自身情况等。另外值得关注的还有不同高职院校实训条件的情况和所处环境等也会影响制约课程教学效果。这里结合我院实际,简单列举几点集中表现出来的问题:

2.1专业教材建设滞后

实际上,当前各个高职院校开设公共关系课程在专业、内容和水平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缺乏必要的科学论证,有的甚至完全脱离实际,课程设置不合理。在选取教材方面能否选择有特色、有水平、结构合理且适用的系列教材对整个课程的教学开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2教学手段和方法重理论、轻实践

众所周知,公共关系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作用、任务和专业课程结构都与其他传统学科有很大差别。与实际结合、注重实效、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应该是公关课程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所以,传统意义上的完全理论式教学、“满堂灌”的方式是行不通的,公关教学应该紧密结合实际、结合市场和企业的需求,认真提炼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竭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2.3实训条件欠缺,认知教学难以开展

此问题我院是比较典型的,由于地处粤西欠发达地区,城市环境及发展相对大中城市滞后,公共关系行业几乎一穷二白。教师在设计指导公关实训任务难度较大,学生在认知公共关系对城市及相关产业发展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方面,难于身临其境、形象认知。

3公共关系课程教学方法探索

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单纯的“纸上谈兵”,学习纯理论的知识,并不能实现根本的教学目的。所以,在教学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的不同阶段以不同的授课形式和训练内容让学生进行分析并参与实践活动,并且结合所在学校及城市的相对条件设计组织实训项目,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提升学生参与相关公关工作的能力。因此,在公共关系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公共关系理论为指导,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动态课堂教学模式,即实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互相交流共同参与的双向沟通教学模式。

3.1明确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目标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是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公共关系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因此在授课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公关理沦知识,更重要的是具有相应的实际操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企事业单位对各类公关知识的需求。然而很多高职院校在公关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现象。公关教学必须首先明确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公关基本原理,形成较强的公关意识 ,掌握一般的公关实务技能,使学生能够承担初级、中级层次的公关工作,为以后的管理、营销等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且按照这一目标组织教学内容,进行课程方案设计。

3.2设计“以实务工作为导向”教学内容体系

公共关系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知识涉及面广,这就需要有清晰、丰富、精炼的教学内容体系。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按照公关工作程序和每个环节要完成的任务及标准,构建课程的顺序和进度,尽量设计模拟化工作情景,使学生获得“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认知,在学习中学会“工作”,在“工作”中掌握相关知识。公共关系课程具体教学内容包括:公共关系概述、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公共关系工作程序、组织形象管理、公关工作四步工作法、公关礼仪,其中每一个课程内容都应该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实际岗位要求的各项技能组织教学内容。

3.3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

3.3.1 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建立在构建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以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职业行为能力等为目标,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1]公共关系课程可以根据公关员岗位工作程序和工作内容以及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 ,以职业分析为起点,通过校内、外公关专家座谈 、访谈等形式 ,明确岗位工作内容和职业能力要求,在课程设计上打破传统,以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模式,重构公共关系教学内容,突出公共关系工作过程的实务性特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任务设计是关键,直接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教师的课堂引导应该贯穿整个任务实施的过程,要对学生进行方法、价值和心理引导。

3.3.2 引入案例教学法

篇(7)

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成为高职院校的核心关注点。公共关系课程要起到其应有的学生素质、能力与就业竞争力全方位提升的作用,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方式变革,多种方法结合应用,注重能力素质培养,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与融入社会。

一、公共关系的重要性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及表达能力

公共关系课的内容及目标要求,决定了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与学习,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行教学,以体现公共关系工作的作用,如:课前提问、课间讨论、课后交流;融合热门话题与事件使学生参与到公关活动的模拟策划中;组织演讲与辩论,模拟招聘会等。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并帮助学生树立更多自信。公共关系的教学可以在训练学生表达能力的同时,培养对工作的责任心和对人真诚友好的态度。

2.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是重要的人力资本,高职教师作为知识传递者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者,肩负着重要使命。而公共关系教学是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与心理素质及提高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才能建立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人际环境。因此在公共关系教学中强化培养学生有关社交礼仪与人际交往的规则等可以指导和帮助学生进行社会交往。通过课程教学,提升学生交际能力,也有助于其形成更强的心理素质[1]。

3.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组织能力与合作能力

高职生除学生干部外,都很少有机会锻炼自身的组织能力,而公共关系课程可以弥补这一缺憾。比如对公共关系“调查分析、制定计划、实施传播、评估效果”的四步工作方法的情境模拟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对组织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的有力锻炼。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型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高职院校努力的方向。而公共关系的教学实践很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比如:对塑造组织形象的方法与原则部分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以班级或专业为单位,做塑造班级或专业形象的公关活动。在具体活动中,学生们各有任务,通力合作,是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的良好过程。

二、对完善高职公共关系教学方法的探讨

能力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和与社会需求接轨,高职教育必须面向市场,而培养学生的公共关系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公共关系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管理、传播、心理、营销与社会等多学科的结合。高职院校应努力将就业导向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下面对如何进一步改革完善公共关系课程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一)理论教学方法多样化

高职院校进行公共关系课程教学时,应突出职业特色,将综合能力与素质培养纳入教学体系当中。可采取以下几种活动形式进行理论教学: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在对案例进行分析与讨论后,揭示其背后的规律或原理,使学生理解与掌握相关要点,是很多应用性学科普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在具体应用中应注意选取经典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并对案例进行总结。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认真分析案例,梳理出主要原理与观点[2]。

2.知识问答法

对于一些学生可以自学完成的浅层次理论老师照本宣科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引入抢答机制,可以在保持趣味性的基础上培养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与信息处理能力。问答可以以个人为单位、以小组为单位、以宿舍为单位或随机分组,在课堂进行。

3.课堂讨论法

讨论可围绕社会时事或较复杂的案例进行,课前为学生提供相关资料,并留给学生充足的准备时间。课堂上学生围绕话题进行发言,其他同学做出点评与讨论,老师做出总结与拓展。

4.学生讲课法

选取一些条理清晰,教材讲解充分的部分,以学生讲课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教师以课程标准与授课计划为依据与学生共同制订课堂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等。学生在课前查找相关资料,制作课件,完成备课后,实施讲课。

(二)实践教学形式全面化

内求团结,外求发展,获得和维护良好的公众形象与关系是公关的职能与目标。公共关系实践教学要围绕这个原则,培养学生的相关职业技能。

1.工作情境模拟法

工作情境模拟法是把工作岗位职能需求作为核心,最大程度地模拟现实中工作情境。在公共关系实践教学中可由学生进行岗位角色扮演,如公关基层公关人员、部门经理、记者招待会的组织者、面试应聘者等。学生进入角色,以所学知识和掌握的技能应对各种情境,学习与工作相融合,理论与实践共同提升[3]。情境模拟结束后,教师进行总结点评,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应用过程中有几点需要注意:第一,情景模拟教学的主体是学生;第二,要以小组为单位布置任务;第三,要注意引导学生。

2.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主要是以某个具体的活动项目为中心,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与协助下,尝试项目的各环节工作,在工作实践中学习并掌握相关理论与技能。比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毕业纪念活动的策划:利用学校的场地、设备等条件,策划各种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的职业能力[4]。项目教学法需要以某个活动项目作驱动,学生应用所学理论,可以很好地锻炼组织策划能力,而且能力提升的过程是与未来工作相对接的。

3.实地观摩法

实地观摩法是在学生完成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后,现场观摩一些庆典活动、博览会、美食文化节活动及公益活动等。在近距离接触、了解与学习的过程后,分析各类活动的成功之处与需改进的方面,以口头及书面报告的形式完成。实地观摩法生动鲜活,极具直观性,帮助学生完成由知识到认识的转化;在分析活动与报告撰写的过程中又锻炼了观察、信息整理及交往能力。

实践教学法,帮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理论知识,更快地提升实践能力,更好地培养独立性。为了更好地完成社会教育和职业思想教育,增强学生职业体验及职业角色的转换。在实践教学中应注重实践教学质量控制,从教学内容的设计到教学活动的实施都应与社会现象及企业需求紧密结合。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让学生了解社会及相关行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从根本上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明确职业素质培养目标,最终增强学生的综合适应能力。

(三)考核模式科学有效化

公共关系课程教学以就业为导向,考核过程也应该体现这一导向。所以考核过程不是以传统的卷面考试为主而是以工作能力的提升为核心。因此,公共关系课程考核,应该以实践环节考核为主,这一部分成绩占学期成绩的50%,针对公关理论知识进行的笔试,占学期成绩的30%,学生平时课堂表现及作业完成情况等作为平时成绩,占学期成绩的20%。由传统的试卷考核向实际操作能力考核的转变是必然趋势,也才能做出更有效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张维.在公共关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2,14(1):65-66.

[2]孟宪琴.公共关系案例教学法探析[J].长沙大学学报,2008,22(6):133-138.

[3]邵翠华.《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价值工程,2010(36):284-285.

篇(8)

一、中职《旅游公共关系》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缺少创新

中职学生生源的素质越来越差已是不争的事实,以前行之有效的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对现在的学生而言几乎收不到任何的成效。许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遇到课堂秩序难管理、课堂教授难组织的问题,却依然按照现有的教材和教具开展工作,很少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切实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课程内容未能与企业的需要相衔接

在教学内容方面,市场上现存的《旅游公共关系》教材基本上都是上世纪末编写的,导致大部分院校现在使用的都是宽泛的《公共关系学》教材,教材内容缺乏针对性和适用性,部分内容已经过时,对解决实际问题帮助不大,很难满足企业的需要。

市场瞬息万变,尤其是旅游行业,各种新技术和信息在旅游中很快被体现出来。作为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的中职学校来说,要根据市场、社会和企业的需要及时调整课程内容,而不能“闭门造车”,滞后于行业的发展。

3、课程考核和评价方式陈旧

目前,中职院校《旅游公共关系》课程的考核以闭卷考试为主,最终成绩由平时考勤、单元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几个方面的成绩组成,重学生知识记忆的测试,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测试,致使部分学生搞考前突击,应付考试,使得考试失去它应有的作用和意义。

此外,对于考试不合格的学生,没有有效的惩戒措施,以致无法通过考核这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对《旅游公共关系》教学方法的思考

1、综合运用多种现代教育教学方法

想要获得比较好的授课效果,首先要解决“如何教”的问题。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要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注重学生潜能的发掘和个性的发展。

现代教学方法有案例分析法、合作学习法、角色扮演法、项目法等多种类型,都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创新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效果,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要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1)运用案例教学法组织教学

在进行理论讲解时,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老师可根据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寻找实际案例作为分析的对象,指导学生参与案例的分析、讨论,并寻找实际的解决途径。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例如在讲解旅游公关传播的真实性时,可与学生共同探讨“告别三峡游”的案例,让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违反真实性给公关主体带来的不良后果。

(2)运用角色扮演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旅游公共关系》的教学过程中,运用最多的就是角色扮演的方法。角色扮演法是教师赋予学生真实的公关活动场景,鼓励学生在模拟的角色下工作,从而体验真实的公共关系工作。

例如在教授公共关系意识培养这一章中的自我推销时,可设计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角色定位下进行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自我表达,让学生深入理解自我推销的基本程序和注意事项,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加强实践教学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针对旅游企业的某一公共关系活动的运作情况,引导学生依据所学的“公共关系程序和职能”方面的知识,让学生自主动手开展调查、收集资料、设计活动、选择传播途径、收集反馈信息,使学生真正参与、动手、动脑,提高学生公关策划能力和解决实际遇到问题的能力。

2、以应用为目的,合理选择课程内容

鉴于目前国内《旅游公共关系》教材缺乏,学校可组织编写实用的校本教材。基本素质课程和内容的选择要以中职学校学生的培养目标为前提,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限,以“实际、实用、实践、实效”为原则。具体内容选取时,要调查旅游各相关企事业单位公共关系工作中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并结合授课教师和领导的意见,体现学校与社会、企业相结合。

3、改革现行的考核方式,建立全面考核的观念

篇(9)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公共体育课程作为高校健康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养成健康、文明的体育生活方式的重任。但2006年9月公布的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显示,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得到继续改善的同时,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却呈现下降趋势,学生超重与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视力不良检出率也居高不下。因此,我们反过来再检查一下体育课程体系,我们必须承认,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结果与公共体育健康课程设置具有的作用有很大的差距,这直接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及其质量。而造成这样结果的关键因素是现行的公共体育课的教材问题,突出的表现是教材体系不科学、教材的内容陈旧。因此,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改革重点应该在课程体系和教材内容上。

1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现状

近些年,广大高校体育教师和体育科研人员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材的改革做了大量的工作,出现了许多观点不同、结构不同、内容各异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材。从所了解到的资料和文件中,全国各地高校大都还在延用过去的体育教材,基本上是体育课程的名称改变了,但授课的内容没有变化。这些教材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教材的内容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相对加大;教材的专业性过强,公共体育的普及性削弱,学生很难完成学习任务;教材的难度加大,公共体育课程竞收录了体育院校专业研究生的教材。其中绝大多数公共体育课程仍然是以体育运动项目的体系为主,以体育学为编教材的主导思想,主要以身体素质和技术技巧为基本教学手段。但这些教材的根本缺陷就在于缺乏针对性、实用性,没有与学生将来的生活、工作密切联系起来,没有更好地将该课程的理论和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以,改革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以及教材的内容就势在必行。

2高校公共体育健康课程改革的新思路

课程的本质是由育人目标、基本文化成果及学习活动方式组成的。它用以指导学校教学规划和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了解自己、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手段。课程体系是由课程的内容、结构、形式等组成的,培养目标规定了所培养专门人才的基本规格和要求,它是制订课程体系的重要依据。所以,新高校体育健康课程改革的思路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加强体育健康课程改革的综合性

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概念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而且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美状态。

21世纪社会所需人才的能力是学习者自身去创造新知识和应用知识的综合能力。所以,体育健康课程的改革要反映体育学科的发展,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需要。另外,体育健康课程的形式不仅要重视显性的教学,更要加强隐性课程的训练。如:校园卫生环境的维护、校园活动的组织、体育锻炼中的人际关系等。再有就是,体育学科教育中,健康知识、医学知识在体育课程中的比例及运用的方法和手段。

2.2注重体育健康课程改革的实践性

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世纪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作为高校的毕业生应该是一名能够较好适应社会,独立健康生活的人。他们应该能够掌握基本的健身方法和运动技能,了解基本医疗常识和必要的急救措施,能够运用所学运动知识指导日常健身活动,能够在运动中得到乐趣,保持良好的运动兴趣。

2.3对新课程体系与内容的初步构想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健康知识:健康的概念、分类;健康的意识;性健康卫生常识

第三章医学常识:自诊与自救;基本的常规检查;常见的急救措施

第四章运动中常见的生理反应及处理

第五章体育教育的任务:体育的概述;奥运知识;中国体育的发展

第六章体育教学实践:各个项目的简述、规则;技战术训练与教学;易受伤部位的处理;以及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健身锻炼的方法学

第七章娱乐体育:体育欣赏;时尚体育;传统体育该教材的篇幅字数不宜太多,使学生在学习阅读时容易理解,并且要突出高校公共体育的师范性、实用性和知识性。

3高校公共体育健康课程体系构建及内容特色

3.1高校公共体育健康课程应具有创新性

高校公共体育健康课程体系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其内容和教学方法更需要创新。高校体育健康课程的改革,要密切联系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是该教材创新的关键。如由于现代行为观念的不断改变,加之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学生中性行为已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所以,我们应该正确引导,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把反映当今世界最新的健康理论充实到新教材之中。要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有创新的教师,体育教师的创新重点应该是教学方法、手段和全面的医疗健康知识,并具有良好的操作师范能力,这是对体育教师的基本要求。

3.2高校公共体育健康课程应具有基础性

高校体育健康课程的设置,从基础理论到基本技能,都要遵循这个原则:“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人相处、学会生存”。高校体育健康课程的教学,就是掌握基本健康知识、医学常识和体育基础理论。使学生掌握基本健康常识和运动基本技能,让学生能够进行自我锻炼,学会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如:运动中常见的生理反应及处理、常见的急救措施。了解奥运知识,中国体育的发展,以及体育教学实践和健身锻炼的正确方法。

3.3高校公共体育健康课程应具有综合性

现代社会的发展,使知识高度分化的同时又要有高度综合。知识的综合化趋势,反映在公共体育健康课上,就是涉及到体育健康课的各学科(如运动医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训练学等)。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求,体育教师具有本学科的专业知识是不能满足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的。高校体育教师应具有广博的知识面,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体育学科知识的传授,还要加强对学生人文、伦理、哲学、艺术、环保卫生和健康等方面综合知识的培养,使学生在新的体育健康课中得到综合训练。特别是在体育运动和比赛中,培养学生刚毅的意志,团结协作的能力,良好的思想心态,使学生真正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以适应未来从事的教育工作和激烈竞争的社会现状。

3.4高校公共体育健康课程应具有实践性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而不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的理论,是灰色的理论。作为高校开设的体育健康课程,仅仅在理论上指导学生学习体育学是不够的,体育学有它的特殊方式,就是理论课和实践课,而且实践课的比例在公共体育教学中是非常大的。在新课程体系形成后,使学生掌握体育教育原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同时,理论课的内容有所加大,我们针对体育健康课程的实践必须有相应的实践方法。体育课程重要的是要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把理论知识运用到体育学科的教学实践中去,为指导体育健康教学服务。

4高校公共体育健康课程的实用性

体育健康课程的另一重要特性就是实用性。高校公共体育健康课程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体育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对如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有较强促进功能,同时也是体育健康教材在实用性上的体现。理论联系实际是教材编写的重要指导思想,该教材的实用性,还要体现在与过去体育教材最大的区别,就是能够将此书作为健身和医学常识手册永久伴随读者。

4.1培养学生体育能力,树立终身体育观

公共体育教学的改革,主要是体育思想上的改革。要着重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使他们不但学会全面的体育知识与技能,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学会运用体育技能的能力。高校体育教育是学生在学校期间进行体育学习的最后一站,也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高层次,只要有了正确健康的体育观,体育课程的实用性就更能够体现出来。学生具有了独立锻炼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就能够合理地设计体育锻炼计划,运用体育环境和条件主动参与体育健身和锻炼,从中获得自我发展。

4.2运动兴趣的培养与运动技能的掌握

篇(10)

2公关案例教学程序。引入案例,设计问题。公关案例教学的第一步是选择公关案例,设计恰当的问题。课前,教师必须根据案例的选择原则,结合课程的理论知识点,引入具有代表性的公关案例。针对案例,教师需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把公共关系的理论知识悄无声息融入案例当中,把精选案例和课程知识点紧密结合起来,设计能引发学生新思考的问题。设置情境,营造氛围。公关案例教学的第二步是设置公关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良好的课堂氛围对于公关案例教学的效果至关重要。为了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地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教师应该根据公关案例的内容,设置模拟公关情境,将学生引入教学的实践情景当中,营造浓烈的学习和讨论氛围。划分小组,展开讨论。小组讨论是公关案例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可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组,每组5—6个人,每组选一名小组长。小组长负责组织该组成员参与讨论,并确保每一位组员参与其中。每组派发一张记录表格,由其中一名组员做好讨论记录。问题讨论的交锋,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候,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好时机。在这个阶段,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其各抒己见,激烈争论。教师可采用巡视、倾听的方式参与,但不给予评判,而是多用赞赏,鼓励的语言,引导学生的思维。教师以一个学习伙伴的身份加入到学生的讨论当中去,营造轻松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勇于表达,敢于表达。经过组员们各自理由和依据的陈述,激烈的探讨,集思广益,达成共识,形成小组案例分析报告。

小组总结,实践演练。小组讨论环节结束后,是各小组轮流展示讨论结果,参与公关演练的时间。每个小组可选派代表上台为全班同学做演示,但最好让每位小组成员参与其中。公共关系倡导“全员公关”,将每位成员引入教学实践演练当中,让其参与体验式教学,能培养其团结合作的行为习性,营造团结协作的学习气氛,提高学生的公关实践技能。总结归纳,形成报告。公关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总结归纳,形成一份具备内在知识体系的案例分析报告。在这一环节,可以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但最好是由老师引导学生自行进行归纳总结。教师对课堂讨论中正确的分析思路给予肯定,对讨论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点拨,结合自己的见解,提出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解决方案。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步骤是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学生结合课堂上的案例分析,讨论,总结等,最终形成书面报告。案例分析报告是每位同学经过思考、归纳、提炼而成的书面材料,能客观地反映学生对案例的理解程度,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解决问题的思路,实践应变能力等,教师必须认真批阅每一份报告,对报告中正确可行之处给予肯定,创新之处给予赞赏,而不足之处给予点拨,留给学生进一步思考。

上一篇: 年级工作总结 下一篇: 医院科室汇报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