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工作探讨3篇

时间:2023-01-05 10:57:54

摘要:高校图书管理员素质提升的诉求应当受到重视。只有这样,图书馆才能够适应信息化发展的大趋势,更好地提升高校图书馆的建设。

图书馆工作探讨3篇

图书馆工作探讨篇1

1信息时代提高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素养的必要性

图书馆是高校信息传播和文化交流的中心,在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前提下,“互联网+”、区块链技术、智慧化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等新技术纷纷运用到图书馆工作中。图书馆为了提高对文献资源的管理,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求,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对这些新的科学技术具有一定的掌握能力。为了应对复杂多变的信息时代背景,改善工作模式和管理模式是图书馆长期发展的必然选择。图书馆应该充分发挥工作人员主观能动性,积极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切实保障图书馆各项服务的有效运行,切实将高校图书馆建设成为现代化信息传播、处理、储存中心。图书馆工作人员不但应当具备专业的理论和技能,还应当自觉地进行自我提升,不断学习,有进取精神,顺应时代的发展并提高自身的各项职业素养。

2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当具备的素质

2.1图书馆工作人员应该是党和学校坚定的宣讲者

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应当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在工作时,应当遵守标准的职业道德规范和准则。高校图书馆是高校进行政治宣传的阵地,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其出发点和终结点都是全心全意服务于读者。服务读者、服务社会,积极构建书香社会,努力创办各种阅读推广活动。2022年,李克强总理连续11年将阅读推广活动纳入政府工作报告中。众所周知,图书馆的工作是枯燥且乏味的,在图书馆工作的工作人员应当有强烈的责任心、事业心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只有工作人员具备乐于为社会奉献、愿意服务于读书人的精神,才能主动地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热情地服务于读者。

2.2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知识储备量决定工作的质量

高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应当具备广博的知识储备。在科技迅速发展、信息快速流通的时代,图书馆管理员应当给读者提供方便快捷全方位的服务。很多高校图书馆引进了大量的先进技术,但是高校图书馆也成为低学历(一些历史遗留的问题)、退休人员等不够专业的工作人员较为密集的场所。一名称职的图书馆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一般的图书馆管理技能,也应当有广博的知识储备。例如,有的高校图书馆建立了学科馆员服务,就必须相应地从一些了解专业知识的教师中选择馆员,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便利。除此之外,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也应当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能够使用现代化技术整合信息资源以及对丰富的图书馆藏书进行深度研究。还有一些学校图书馆设置了参考咨询部,对一些科研课题提供文献的检索和查重等服务,这些都要求工作人员必须能够了解图书的检索和数据库的使用[1]。

2.3图书馆工作人员是学校对外服务的窗口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逐步提升,与其他国家间的交流也越发增多。外语是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桥梁,图书馆管理人员也应当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确保外文书刊的借阅,进一步满足高校外国留学生在图书馆学习的服务需求。高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学历一般为研究生,所以英语应该是一项基础技能;有留学生的学校,图书馆员在与留学生交流时可以使用口语对话,这也是一项基本的技能。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与外界交流越来越频繁,作为“一带一路”的倡导国家,提升周边国家的教育文化水平,也是国家对高校的迫切要求。以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为例,在2020年,学校招收缅甸留学生20余人,招收马来西亚留学生4人,同时与斯里兰卡等国家签订了留学生备忘录,这些学生在进入图书馆学习并用英语交流时,获得无障碍服务是学校对图书馆的要求。

2.4图书馆工作人员需具备信息处理能力

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也应当具备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在信息化时代,传统的图书馆管理已经完全不能够满足读者的需求。因此,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对信息的处理能力是十分必要的。网络信息资源是无限的,在网络上进行信息和资源的检索等十分困难,如果没有专业的信息素养、信息检索技能,很难在信息海洋中寻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这就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当具备快速把握文献信息、筛选信息、下载整理和组织精华信息的能力[2]。对重要的信息能够进行捕捉、分析、研究以及加工,将最重要的信息筛选出来提供给学生。信息具有不确定性和时效性,正确快速地获得信息是信息化时代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客观要求。在高校中,图书馆老师普遍承担信息检索课教学任务,在信息处理的问题上,必须坚持正确引导学生如何获取有用的信息。同时,在图书馆内部要根据图书馆各项工作要求,将本馆信息处理成有一定决策价值的工作方案,例如建设文献资源库、设置专业的文献库时,需要搜集书目信息;建设图书馆网站,需要了解数字图书馆使用信息,了解用户习惯,这是制定图书馆方针的前提。

3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素养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3.1引导工作人员在不断学习中提升素质

高效开展高校图书馆的各项管理工作,首先应当基于工作人员专业背景,合理发挥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高素质高水平的工作人员应该放在图书馆重要的部门和岗位。图书馆要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术能力等,除了工作人员得主动学习并提升能力,高素质高水平的工作人员应当通过带动和帮助综合素质稍弱的工作人员,博士生带动硕士生、硕士生带动本科生,通过每个工作人员自身的学习和实践锻炼,提高自我综合素质。图书馆工作人员还必须广泛涉猎各个方面的科学知识以及相关的法律政策,主动提高自身的信息素质。例如法律常识,负责图书招投标采购的工作人员必须了解《招投标法》《政府采购法》等。除此之外,工作人员也可以采取网上学习的方式,目前很多学校将继续教育纳入工作人员的考核中,图书馆一直在鼓励网上教学、网上培训的模式。网络学习具有便捷、快速等特点,并且网络学习也具备一定的趣味性,可以引导工作人员更好地掌握有关知识。与此同时,工作人员常常使用网络等收集提取信息,有助于与现展共同进步,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不被时代所淘汰。

3.2对工作人员进行职业道德规范的培养

合格的图书馆工作人员一是应当忠于职守、勤恳工作,有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精神。二是要热衷图书馆事业,应当爱读书好读书,愿意维护图书馆这个神圣的环境。三是工作人员一定要有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愿意全心全意服务于读者,有为读者读书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和广大读者的接触交流中,工作人员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对文学知识的渴望和敬仰。这既反映出了工作人员自身的素质,也侧面地表现出图书馆整体的文明程度和工作作风。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传播主体的核心,其内在精神实质的传播尤为重要。这对引导新时代青年热爱读书有关键性作用。

3.3加强对工作人员创新知识和技能的提升

工作人员创新知识和技能的提升,对于图书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1)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应当具备一定的社交沟通能力和文学知识内涵,能够同读者友好沟通,并为读者提供最优的帮助。图书馆的工作本质是服务类工作,如果因为不耐烦等原因与读者产生矛盾,将极大损害图书馆的形象,图书馆必须加强工作人员的管理[3]。(2)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应当掌握一般的计算机使用能力,在面对冗杂的书籍整理以及文献检索等工作时,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来辅助工作人员进行便捷管理。(3)工作人员应当掌握一些相关科研单位的课题立项、结题、成果推广应用以及课题资料整理、科研论文写作等基本资料知识。

3.4完善图书馆的各种制度

3.4.1教育培训图书馆应当了解工作人员缺乏的职业素养以及专业技能,推进相关工作人员的知识和技能储备。有计划地选派工作人员参加各种培训班、研讨班等,保障工作人员可以尽快学到各种专业知识,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

3.4.2轮换岗位岗位轮换制度可以避免工作人员产生枯燥乏味、消极怠工的情绪,也有助于工作人员对各个岗位都有所了解,既最大程度地掌握图书馆的管理流程、规章制度,也拓展了工作人员的知识,更促进工作人员间的情感交流,使各部门间更加亲切,能够更好地服务于读者。

3.4.3学术交流选派工作人员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可以开阔眼界、拓展思维,更增添了图书馆工作的乐趣,增长工作经验。图书馆应当鼓励工作人员外出学习,并创造学习条件,积极组织参加专业性讲座,提高工作人员专业素养。学术交流对高校图书馆的建设有非常大的帮助作用,可以及时了解其他高校图书馆的工作信息、工作动态、工作经验等。重庆市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每年都会组织学术类交流活动,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平台。每年邀请重庆大学图书馆杨馆长、西南大学图书馆汤馆长等众多高校的图书馆专家来做讲座,是对高校图书馆工作的极大提升。

3.4.4考评机制信息时代下的高校图书馆制定相应规章制度,可根据工作人员的工作任务和工作性质进行绩效考评,有奖有惩,引导工作人员忠于图书馆工作、热爱图书馆工作,有拼劲、有努力的目标。同时,促进工作人员个人能力的提高,推进图书馆的正常发展。高校图书馆的工作量化考核一直比较难,因为每个人的工作量难以统计,而编目册数、借阅量等都是可以纳入考核指标中的。考核是进一步发挥图书馆工作人员积极性的办法,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督促图书馆每个工作人员爱岗敬业,积极履行职责。

3.4.5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合格的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当具备一定的人际协调能力。工作人员间相互信赖合作是图书馆发展的基础;工作人员与读者之间友好交流,是使得图书馆更加温馨的关键。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图书馆在学生心中树立正确的形象,从而发挥图书馆的重要作用[4]。图书馆的工作其实主要是做人的工作、做读者的工作。高校图书馆的工作本质上是一项服务性极强,又带有科学研究性质的工作。在与各种文献打交道的同时,其工作内容最后都是直接面向各种读者,如果缺乏耐心等基本的职业素养,就很容易产生各种矛盾。学生群体朝气蓬勃,接收新的事物非常快,在自媒体上学到很多新名词等,如躺平、EMO。如果馆员听不懂这些新词汇,就很容易引发各种矛盾,所以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学会与青年学生交流,听得懂他们的诉求,更好地为之服务。

4结语

信息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经济与文化在人类文明中呈现出重要的地位。虽然网络时代迅速发展,大多数信息可以在网上查阅,但高校图书馆仍然是大多青年学生摄取知识的主要渠道。高校图书管理员素质提升的诉求应当受到重视。只有这样,图书馆才能够适应信息化发展的大趋势,更好地提升高校图书馆的建设。

作者:孙健 单位:重庆三峡职业学院

图书馆工作探讨篇2

一、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工作基本概述

(一)法人治理概述法人指的是法律当中规定的既可以承担民事义务,又享有独立的民事权利,同时还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组织或个人。若要细分,则可以将法人划分为非企业法人、企业法人两大类[2]。其中前者是指社会当中非企业性质的单位团体或经济实体,而公共图书馆即为其中的一种,其主要义务即为广大民众提供一定的社会服务。而且公共图书馆是由中央机构或地方政府直接投资且对其进行管理的,因此其并不具备企业经营组织的性质。所谓治理就是个人、机构对共同事务进行管理的所有方式的综合。开展治理的主要目的在于更好地协调各利益集体之间出现的矛盾与冲突,使其能够和谐共处。由于治理过程具有连续性,必须花费一定的时间,因此必须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有效治理。就公共图书馆而言,其法人治理过程较为漫长,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对各种资源进行整合,有序组织与安排图书馆的所有活动,以确保可以有条不紊地开展法人治理工作。

(二)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机构的组成一般情况下,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机构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管理层。管理层为公共图书馆的执行机构,其主要工作职责在于针对图书馆制定年度工作计划、规划未来发展同时科学管理图书馆财务、人事、行政等各项事务。管理层包括馆长与副馆长,其中前者为公共图书馆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参与理事会重大决议并向其汇报工作等事项,同时还要接受理事会的监督。2.决策层。这一部分主要由理事会构成,其成员包括社会人员、政府人员、专业人士等,以社会人员为主体。理事会负责制定公共图书馆的未来规划、发展战略及决策图书馆等一系列问题,其主要职能包括审定理事会章程、明晰公共图书馆当前的工作计划与未来发展方向、聘任负责人、人事任用、审议财务等一系列事项,促进公共图书馆与社会大众、政府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另外,理事会还会结合自身的实际需要对各自分支机构进行设定,以确保各机构的科学性、合理性与有效性。3.监督层。这一部分由理事会或其下设的监督委员会来负责,其组成人员并非管理层,其主要职能是对理事会进行监督,监督其决策执行情况、决策合理性与财务状况等等。虽然监事会有权利参与理事会会议,但是无权投票。

二、国内外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实践现状

(一)国内实践现状1986年“事业单位法人”的概念是在原《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当中被提出来的。1988年,在《事业单位等级管理暂行条例》当中明确指出要在事业单位当中应用事业单位法人概念;2006年,“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被首次提出;2007年,我国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相结合,在上海、山西等五个地区构建法人治理结构。广州图书馆、深圳图书馆、重庆图书馆等被列入试点单位,并积极启动相关工作;2010年,深圳图书馆、南京图书馆等多个公共图书馆均构建法人治理结构框架[3]。以上公共图书馆均积极建立理事会,在实现政事分离、完善监管体系、构建制衡机制等诸多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国外实践现状美国经济理论界在20世纪70年代才提出法人治理结构的概念,其实践雏形于14世纪中期在非营利组织当中已经形成。法人治理结构的原生态为“四位一体化”管理,即政府、学校、教师、学生,这一模式早在700年前已经由意大利波伦亚大学提出;1848年,美国马萨诸塞州建立专门的理事会用于管理州属图书馆,开公共图书馆开展法人治理的先河。之后,法人治理在国际图书馆也得到广泛推广与应用。法人治理结构以理事会为决策机构,该结构备受国际图书馆界的欢迎。美国有90%以上的图书馆实行理事会制。当前,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与实践,纽约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逐渐趋于成熟;1933年6月13日,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在伦敦图书馆颁布的《皇家章程条例》当中被确立。1973年英国建立大英图书馆,其建立初期按照1972年颁布的《大英图书馆法》构建了“大英图书馆理事会”,主要对其实施法人治理结构。

三、国内外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工作研究综述

由于对国外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工作研究较少,本文着重针对国内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工作研究进行综述。

(一)数据来源为获取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工作研究的相关文献,本人在中国知网数据库当中检索“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及“公共图书馆+理事会”,不限定检索的起始时间,截止时间到2021年8月31日。一共检索出320篇研究文献,使用人工判读的方式将新闻稿、不相关文献剔除,最终得到202篇有效文献。

(二)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研究特征1.时间趋势分析统计每一年发表的与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研究相关的文献后,得出下图1。由下图1可见,2019年至2021年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研究历经了萌芽、发展、高峰与回落一共四个时期。其中2009年至2013年为萌芽阶段,国内外陆续出现一些有关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的研究,但都仅限于介绍国外图书馆发展现状、国内探索与实践等,其内容停留在较浅层面上;2013年至2014年为发展阶段。自2013年起,有关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研究有了一定的起色,同时随着文化产业体制改革、文化事业的备受关注,文化事业单位有关法人治理的研究也明显增加。直到2015年达到高峰,这一年份的文献研究占到研究时间段所有图书馆法人治理文献研究的50%以上;自2015年之后文献研究又大幅减少[4]。今后,随着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工作的深入推进,应严格落实各项顶层设计配套政策,推行行业跨界合作,必将推动这一领域研究又迎来新一轮高峰。2.文献类型分析统计分析检索得到的202篇有效文献能够得出,所有文献研究当中主要为期刊论文,共计179篇,占到检索获得所有文献研究的88.6%;有79篇属于国内核心期刊,占到44%。而且大多数文献研究均发表在图情普刊类杂志上,在图情核心期刊上的文献发表量也占据了一定的比例,具体如下表1所示。结合下表1可见,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研究备受图书情报界相关专家与学者的关注,其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深度,且影响深远。3.“高被引”文献分析对所有检索的有效文献的被引频次进行统计,得出一共有11篇文献的被引频次在10次以上,首先以2014年肖容梅发表的《我国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现状与分析》的被引频次最多,达到79次。其次为2010年冯佳发表的《国外公共图书馆理事会制度及启示——以美国波士顿公共图书馆理事会制度为例》,该文献被引频次为56次。针对11篇被引频次较高的文献能够发现以下几个共同点:(1)大多数文献来源为国内核心期刊;(2)均集中发表于2010年、2014年至2015年;(3)文献研究内容具有较强的指导性与实用性。

四、完善国内外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工作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一)国内外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当前,各试点单位积极探索法人治理工作,且成效显著。然而在实际工作当中依然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亟需不断进行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完善的配套政策现如今,尽管国内外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但是在实际运转过程中则存在着诸多困难,导致实施效果与预期相去甚远,其根本原因在于缺少与之相配套的完善的政策与制度。改革属于一项系统工程,社会当中的每一项改革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也是如此。当前,虽然公共图书馆建立了理事会制度,然而却仅搭建了框架,未出台与之相对应的政策与制度,致使图书馆法人治理工作无法实现革新与发展[5]。部分公共图书馆虽然已经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但是仅粗略制定了相关章程,有关财务、人事等领域依然沿用以往的制度与做法,未开展具有实际意义的改革探索,因此图书馆法人治理成效有限。2.未明确理事会的定位,且无法充分发挥其职能为确保西方公司权力与利益之间相互制衡而衍生了法人治理,由于这一制度能够保证组织机构的平稳运行,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诸多领域。公共图书馆也不例外。公共图书馆开展法人治理的主要目的在于实现政事与管办分离,但是就实际情况而言,大多数公共图书馆的法人地位往往形同虚设,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理事会的职能定位不够明确,部分单位混淆议事权与决策权,理事会仅有议事权,无权进行决策;(2)未明确图书馆的法人地位,部分公共图书馆虽然成立了理事会,然而其与政府、馆长之间的权责不够明晰,无法实现有机统一;(3)理事会成员大都包括专业人士、社会名人、政府代表。除前者之外,其余两部分在图书馆事务决策方面的能力受其自身专业背景、知识结构、对图书馆工作实践的了解程度等因素局限,其决策未必全部具备科学性,进而导致理事会制度的优越性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二)完善建议1.完善相关法律与配套制度(1)构建灵活的人事管理制度。公共图书馆属于法人单位,清楚自身缺少与需要的人才,因此必须给予其自主公开招聘的权利,招聘专业的技术性人才;(2)建立薪酬分配制度。公共图书馆应当打破政府“一刀切”的状态,结合专业技能、权责轻重等二次分配薪酬,适当增加绩效在收入分配当中占据的比重[6]。2.激发参与各方的适应力与活力当地政府部门应当提高法人治理的适应力,积极转变以往的陈旧思想,下放自身权力,由理事会负责图书馆的决策。同时,还要积极适应新角色,转变以往的行政管理为依法治理,转变之前的直接管理为间接管理,不断健全与完善法律法规以实现依法管理,以最终实现管办分离;另外,公共图书馆的馆长还要积极解放思想,不断提高自身的决策能力、统筹能力、协调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等,以尽快适应理事会决策执行的新角色,并使其重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作者:何雪妍 单位: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

图书馆工作探讨篇3

1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工作的需求分析

1.1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需求“双一流”建设的提出给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一流学科的评价标准无论是教育发展水平、学科核心竞争力,还是一流师资队伍、科学研究水平,都离不开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例如,高校各项决策需要机构间的合作数据、对标高校的数据分析等,对科研评价、机构知识库与智库有更高需求;高校要努力建设成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关键技术的攻关基地、高新技术的孵化基地、知识创新的研究基地[1],必然对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学科服务体系提出更深、更专、更细和更高的要求。

1.2高校社会服务的需求服务国家发展、地方经济是一流大学建设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应成为高校社会服务的核心力量,应从“校内服务”走向“社会服务”,开展查新服务、竞争情报服务和知识产权服务,促进高校教师专利成果向社会转让,支撑地方经济服务创新驱动发展。

1.3高校人才培养与课程建设的需求高校正大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努力实现全面振兴本科教育的工作目标[2],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以课程为突破口,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程质量。例如,实施部级和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探索智能教育新形态,推动课堂教学革命[3]。高等教育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改革创新对高校图书馆提出更高要求,赋予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工作新的内涵。学科服务工作应需求变化开展学习支持与研究支持服务以及电子教参平台、课程导航与评价和各类新课程资源建设等。

1.4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需求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文化资源需求旺盛,但保障匮乏。高校图书馆作为大学生读书学习的第二课堂和校园文化的承载体,有责任、有义务担当起校园主流价值文化的引导者和教育者。

2当前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工作现状

全国高校学科服务开展的方式各有不同,组织管理各有特色。从现有的国内文献报道来看,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工作现状如下。

2.1学科服务制度建设现状高校图书馆传统学科服务制度建设并不完备,大多数高校图书馆未制定学科馆员的选拔和培训制度。学科馆员岗位职责界定模糊,学科馆员的聘任、岗位变动没有合理的依据。学科服务激励机制不完善或没有建立。对学科馆员的职责、绩效和奖惩没有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科馆员岗位的特殊性和高要求无法从薪酬待遇中体现出来,难以充分调动学科馆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多数高校图书馆没有建立考核竞争的管理机制。评价体系只考虑馆内的考核,没有接受对口联系院系的考核。忽略对用户培训的制度建设。开展用户培训工作比较随意,没有制定用户培训原则;培训内容多为自创,知识点没有与时俱进;培训师资力量和经费无法保障。来自上级主管机构和高校的与学科服务相关的顶层设计制度少。有的机构开展“智库”建设或制定长期发展规划时没有考虑高校图书馆;建立各种区域资源中心时也经常无视高校图书馆的存在。

2.2学科服务内容现状大多数高校图书馆提供的学科服务内容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多为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读者培训、常规性文献检索、SCI与EI收录引用查询等。工作方式单一,服务不能覆盖到所有的科研用户,对学科发展前沿、最新动态等科研信息关注不够。在服务高校教学和科研上,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全程配套服务体系,一些高校图书馆虽然有提供ESI分析简报、学科分析报告和专利分析报告,但比较粗略,尚未能进一步根据科研和决策需求进行精准化分析,系统的学科研究跟踪体系建设有待加强。对本科生的创新创业服务以及“新工科”“新文科”等学科建设、专业认证建设和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资源建设关注少,服务几乎为空白;在立德树人、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服务作用还未凸显,学科服务需要加强。

2.3学科服务管理模式现状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管理采用学科分管模式。学科馆员多为兼职服务,来自高校图书馆的各个部门,1~2名学科馆员负责一个学科(院系)。这种方式联络功能较强,但不便于对学科馆员进行管理。例如,岗位与业务分离,日常工作与学科服务专项工作相互牵扯,缺乏协调机制,多为馆员个人孤军作战,没有团队做支撑。高校图书馆和学科馆员对读者的调研较少。对新时代的数字素养教育的需求调研与培训都未到位。学科服务多以馆员主动服务、读者被动接受模式为主,读者的参与度不高,馆员成就感较低。此外,对学科馆员关心了解不够,馆员职业心理压力大,易形成职业倦怠。

2.4学科服务人员素质现状新进馆的年青馆员少,学科服务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部分学科服务人员观念陈旧、知识结构老化,信息服务技术跟不上时展。具有学科背景的工作人员较少,较难开展深层次服务。

3基于需求导向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工作提升思考

3.1学科服务工作要创新服务理念,为学科服务工作提升提供理论导向在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环境、服务需求、服务理念、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等都发生了全方位的变革,高校图书馆服务的重心正从传统文献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转变。学科服务要适应大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服务理念,在传统学科服务理念的基础上进行升华。服务目标从主要为高校教师科研服务转为“师生并重”服务,加大对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服务力度;在服务科研、服务决策的基础上增加为教学支持体系、校园文化建设服务。服务要求从“文献数据”走向“全数据”,从“文2022年第11期献服务”走向“用户服务”,依托大数据分析工具、技术、方法与平台开展学科服务平台构建与运作,提供数字化、个性化、精准化和智能化服务。突出“以用户为中心”的核心服务理念,充分贴近用户需求,探索嵌入式、交互式、线上线下融合服务模式,以融入师生读者科研、教学和学习的一线要求,嵌入师生读者的科研、教学和学习过程之中。

3.2学科服务要加大制度建设力度,为学科服务工作提升提供制度保障切实制定和落实学科馆员的选拔和培训制度。人员选拔应有相应的“门槛”,不搞批量,提倡“少而精”,以树立学科服务工作的“标杆”示范作用。在构建学科服务团队时,要根据工作目标、内容和团队成员的学科背景和专业知识的合理性来选择人员,以达到有效的良态组合和长期稳定发展。在人员培训方面,应从制度上落实培训时间、培训效果,提倡馆内外“传、帮、带”的方式,派员以长期或短期“访问学者”的身份到其他高校图书馆学习,学习他馆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结合馆情开展多元化的学科特色服务工作。建立、完善激励和考核机制。将学科馆员的职责、绩效和奖惩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评优评先、薪酬待遇和绩效考核中给予肯定、激励,以充分调动学科馆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考核制度的制定应考虑其可操作性、指导性和延续性,如可结合学院对口院系读者的反馈意见制定相关机制。加强学科服务用户的培训制度建设。加强与读者的互动培训,使读者了解本馆学科服务的范围和规则。根据各类读者的不同需求,制定读者培训原则(分层次、实用性等)、培训内容(自创、引进慕课资源等)、培训方式(线上线下)、培训师资来源和经费保障制度等。呼吁学科服务的顶层设计建设,提供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在大数据时代和知识服务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被推向兼具资源中心、数据中心、智力中心、协同中心职能的新型智库发展的方向[5]。上级主管机构和高校应支持高校图书馆以学科服务体系为依托,融入科技创新的大环境,建立校级或区域性的“信息服务与情报研究中心”“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和地方特色区域性文化资源中心等,面向校内外,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及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信息资源和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保障。

3.3融入联盟(平台)的服务支撑体系,提升高校图书馆服务能力各高校图书馆特别是地方院校图书馆,应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文献机构和资源共享联盟的合作。进一步深度融入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福建省高校数字图书馆(FULink)等全国性或地区性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的建设,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知、共享。如FULink推出了学科服务平台、文献提供平台,福建省内的其他高校图书馆则可以凭借此平台,提升本馆的学科服务工作水平,利用文献传递、馆际互借等共享资源补充馆藏,保障学科资源建设体系。福建省内高校图书馆可开展馆际科技查新合作与区域间知识产权服务合作。与部级查新站加强科技查新合作,通过“传、帮、带”带动本馆的科技查新水平。加强地区性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做好与相关院校、联盟(平台)的对口业务交流,切实服务于高校的教学科研建设与地方经济的发展。

3.4优化学科服务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提升服务质量和读者满意度高校图书馆应结合校情、馆情进行学科服务工作创新,提供新的服务内容和方式,寻求学科服务工作新的生长点,开展各具特色、有活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学科服务工作,以满足用户的新需求。要以用户需求为导向进行机构设置,拓展业务范围与外延。重新思考、规划人员及资金的安排,优化组织结构设计,打破行政壁垒。例如,建立“学科服务中心”,下设参考咨询部、学科检索与分析部、专利与知识产权部;建立“文化与学习中心”,下设文化与阅读部、素质教育部、学习资源部(课程资源中心)等,通过重组机构与人员资源,提供新的服务内容和方式,可以较好地满足高校科研、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需求。在管理体制上,应努力做到管理架构多元化、内部管理弹性化,能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盘活高校图书馆整体工作,打造一个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学科服务体系。不断拓展服务项目,创新服务内容。例如,根据各类用户培训的需求和高校图书馆资源与服务项目的新进展、新内容,开展预约定制培训、嵌入式教学、在线教育、知识产权教育工作,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以及利用文献信息资源的能力。为满足各学科个性化信息需求,可开展面向各学科的有针对性的服务,面向院系重点学科提供“一站式”服务,提供领域发展趋势与科研动态追踪。开展精准化服务。面向高校职能部门、教学院部、科研管理部门等,可提供学科分析与评价服务(人才引进或团队评价和ESI学科分析报告等)。为满足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需求,促进高校专利转让、开发工作,可提供专利情报分析服务(专利态势分析、核心专利挖掘、专利预警、专利导航等)。

参考文献

[1]杨建华.争当中国高等教育“排头兵”[EB/OL].[2022-05-15].

[2]冯琪.教育部高教司:2019年将投入几十亿发展本科教育[EB/OL].[2022-05-15].

[3]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EB/OL].

[5]尹达,杨海平.知识服务理念下高校图书馆教学科研支持体系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18):13-15.

作者:吴淑华 单位:集美大学图书馆

上一篇: 幼儿园游戏教学探讨3篇 下一篇: 公司财务风险探讨3篇
相关文章
精选范文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