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管理系统的价值汇总十篇

时间:2024-01-08 11:19:53

图书管理系统的价值

图书管理系统的价值篇(1)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5)10-0112-03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电子图书的使用与传播正在日益普及,随之而来的是电子图书数量的与日俱增,但图书馆用于采购电子图书的经费却没有大幅增加。因此,图书馆必须重视电子图书的利用评价,从而解决电子图书利用效率与采购经费之间的矛盾。

1 电子图书的含义

1.1 电子图书的定义

电子图书是指以数字代码模式将图片、文字、声音及影像等信息资源存储于磁、光、电等特殊介质上,通过计算机等可阅读设备,阅读并复制、传播、发行的现代知识载体。它既继承了传统纸质图书的内容模式与层次结构,同时也转变了原有的信息阅读载体与传递方式。

1.2 电子图书利用的优势与劣势

1.2.1 优势。①完整性。大量传统图书的数字化,使读者拥有了更加完整丰富的知识来源。②灵活性。由于存储介质的改变,读者可以更加灵活的选择在计算机上处理信息。③便捷性。电子图书出版周期缩短,提高了知识的传播速度,降低出版成本。④适应性。电子图书不占读者的空间,阅读环境可以自我调节,可以借助辅助工具自由阅读。

1.2.2 劣势。①知识产权问题。由于电子图书的便捷性使图书复制很容易损害作者知识产权。②阅读疲劳问题。电子图书阅读更易产生视觉疲劳而无法进行深层次阅读。③阅读局限问题。电子图书阅读必须借助阅读器,具有阅读局限。④技术保护问题。电子图书多数具有技术保护,不利于其传播。[1]

2 电子图书的利用现状

电子图书的迅速发展始于2000年,美国畅销小说作家Stephen King发表了第一本电子书形式的小说《Riding the Bullet》,发行第一天就被下载40万份,Stephen King本人也获得45万美元的收入。[2]这个事件在互联网书籍销售史上创造出了传统出版界的奇迹,同时也掀起了一股声势浩大的eBook热潮。2005年以来,我国政府部门加大了对数字出版产业的重视和扶持力度,数字出版在2006年被国家列为“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之一。[3]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全国已有500多家出版社出版电子图书,既有名牌大社,也有一批中小规模的出版社,到2010年年底,全国的电子图书总量已经突破115万种。[4]

3 电子图书利用评价的影响因子与评价方法

3.1 电子图书利用评价的影响因子

3.1.1 电子图书内容质量。电子图书的内容一直以来就被业界学者认为是电子图书发展的关键与评价分析的重点。电子图书的内容是否完整、新颖、真实可靠、学术价值高、便于读者使用,是内容评价指标的重要内容。

3.1.2 电子图书的利用频率。一本图书的直接利用价值的体现,是是否有读者阅读,从而使图书的内容与涉及的知识能够得到传播,因此,电子图书的使用频率应当成为利用评价的影响因子之一。

3.1.3 电子图书的软件与硬件。电子图书软件和硬件的评价主要是针对电子图书所需使用阅读器的评价。阅读器的情况决定了电子图书的使用频率与价值。

3.2 电子图书利用评价常用的分析方法

3.2.1 基于效用管理测度的评价分析方法。电子图书效用管理是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电子图书,通过一系列方法将最终实现效用的最大化,实现图书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应用。目前在图书管理领域普遍采用的使用价值方法和实际使用观点为与贝尔曼方程[5]相结合的效用管理处理,即通过一般效用函数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比对,建立图书效用函数,并在此基础上以影响电子图书使用价值的因子为测度标准,最终实现基于效用管理的图书评价模型(见图1)。

图1 基于效用管理的电子图书评价模型

3.2.2 基于读者满意度的评价分析方法。用于考察读者对整体电子图书和服务满意度的方法之一是美国读者满意度指数。[6]其评价模型如下(见图2)。该模型由图书馆网站对电子图书的揭示、电子图书培训活动、电子图书体系状况、电子图书建设意见交流渠道、读者满意度和读者价值感等6个变量组成。其中,左边四个变量为自变量,读者价值感和读者满意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因变量,与此同时,价值感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满意度的评判。图书馆作为公益性的服务组织,需要时刻关注读者需求以及他们对服务的满意程度,及时提升服务质量。

图2 美国图书馆读者满意度指数评价模型

3.2.3 基于使用统计数据的评价分析方法。使用统计分析法评价电子图书的重点和难点是如何获取使用统计数据,也是当前图书馆界学者重点的研究层面。目前主要采用以下三种获取方式:Web 日志方式、由出版商或电子图书服务商提供方式、Web 动态网站生成技术自行开发数据统计方式。

4 构建电子图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4.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4.1.1 系统性原则。由于电子图书在利用评价的过程中涉及各个方面的影响因子与相关因素,因此,在设立评价指标时必须注意各个涉及评价客体的指标之间是否存在着相互联系与补充的关系,是否是一个完整性、系统化的体系。要在初步确定各个指标内容的基础上合理地进行指标数量的确立与层次结构的构建。

4.1.2 可比性原则。可比性的大小直接关系着电子图书利用评价结果的可信程度。因此,在最初确定评价指标时一般均要求指标应具有可比性。

4.1.3 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关系到一个评价指标体系是否能够真正地投入到实际工作中,也决定着一个评价指标体系是否成功,这就要求在构建过程中要使指标体系的内容简明易懂、便于操作,各个指标的含义要清晰,目标要明确;其中量化性的指标所采用的计量单位都需要有统一的标准和明确的规定;要尽量选取便于收集和统计与处理的数据资料作为指标内容。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程序

4.2.1 评价体系测定指标的设定。必须明确对电子图书的评价分析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为了能够使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实现预期目标,在设定评价指标体系过程中应当围绕目标进行。在最终确立之前还要对评价客体所涉及的各个因素进行全面比较分析,以此了解其对最终结果产生的影响。

在广泛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电子图书利用进行系统分析,将电子图书所应该具有的价值与功能进行整合与归一化处理,并最终确定电子图书使用价值评价指标体系,最后绘制出指标功能系统图(见图3)。

图3 电子图书利用评价指标功能系统图

4.2.2 判定指标权重。目前常用的指标权重判断方法为相对值法,即价值指数法,运用0-4两两评分法以及统计分析法对各指标在决定电子图书利用的重要程度做出评价。通过此方法可以得到各指标的价值系数,具体的求解的步骤如下:

第一步,通过广泛的、科学的评分工作对第一级评价指标在利用决定中的重要程度做出评价,并按照以下公式做以计算得到第一级指标的权重。

Wi=∑fi/∑ft(公式1)

第二步,按照上述同样的方法对第二级评价指标在使用价值决定中的重要程度做出评价,并分别计算出各个第二级指标的权重。

Wij=∑fij/∑fit×Wi(公式2)

上述公式中各变量表示:

Wi表示一级指标中下标为i的权重值;

Wij表示二级指标中下标为i的权重值;

fi表示通过0-4评分法与统计分析法确定的一级功能中下标为 i 的分值;

ft表示所确定的一级功能中各评价指标分值的总和;

fij表示通过0-4评分法与统计分析法确定的二级功能中下标为 i 的分值;

fit表示所确定的二级功能中各评价指标分值的总和。

4.2.3 指标的统计与分析。首先,将每份调查结果中各电子图书的第二级指标价值评分的分值与事先确定的权重百分值相乘。其次,将各一级指标内的二级指标分数相加,获得各一级指标的评价分值。再次,按照各一级指标分数运算方法将各一级指标进行权重相乘后相加从而确定被调查电子图书的使用价值的评价分值。最后,将所收集到的多方评价结果相加后除以参与评分的总份数,便可得到被评价电子图书的使用价值分析结果。

Fl=∑Wi(∑Wij×gij)/N(公式3)

上述公式中各变量表示:

Fl表示电子图书使用价值评价总分值;

Wij表示二级指标中下标为i的权重值;

Wi表示一级指标中下标为i的权重值;

gij表示各二级指标所得到的分值;

N表示被统计数据的总量。

4.3 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使用方法

4.3.1 确定评价分析对象。当前数字化图书馆不断发展,各个图书馆所购买的电子图书种类也随之增加,根据图书馆近期所需采购的电子图书确定最终分析对象,常见的有CNKI 资源库、超星电子图书、维普科技期刊、Apabi电子图书等。

4.3.2 指标评价信息的获取。为了能够获得客观科学的评价结果,将采取发放问卷调查表的形式进行信息获取,同时考虑到所评指标涉及读者和图书馆管理者等多方面信息,因此,在问卷设计上也要根据不同对象进行调整。

4.3.3 指标统计数据的获取。除了需要读者与管理者进行评分的指标外,评价体系还涉及了电子图书利用情况与相关费用的具体信息。因此,要充分利用统计信息获得相应的数据。目前国内常用的统计数据获取方式有图书馆本地查询、电子图书数据商定期信息传送以及网络出版商提供统计数据在线查询三种方式。通过这三种方式即可获取所需分析电子图书的具体使用、下载、检索频次以及使用与维护费用的数值。

4.3.4 分析确定电子图书利用分值。在将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指标评价分析数据进行整理后要进行信息筛选,剔除无效数据并做好记录。然后将各个指标按照上文中所讲的方法进行带入运算,便可以获得最终的电子图书利用所得分数。

4.3.5 对电子图书采购工作指导意义。在设定分数范围内,分析的电子图书所获得的分值对未来图书馆的采购工作起到指导作用。各个图书馆可以针对各一级评价指标所获得分数决定近期购买电子图书的规模与类型,同时可以根据各二级指标的分值有针对性地对具体的电子图书进行相关检索、阅读、下载等方面的调整,以此提高电子图书的利用与效率。

5 结语

电子图书作为新兴的信息资源,与传统的印刷型图书相比无论是信息的传播方式、图书的使用情况,以及阅读者利用行为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只有通过更加直观清晰地评价方式将电子图书的利用情况显示出来,才可以更加准确的把握图书馆电子馆藏的发展方向和读者利用心理与服务的需求,从而不断提升电子图书的管理建设与具体服务的质量,让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接受和利用电子图书,最终促进电子图书行业能够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国蓉.电子图书与纸质图书比较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278-280.

[2] 李平,初景利.国内外电子图书评价研究进展[J].图书馆建设,2006(2):26-30.

[3] 勾丹,郑洋洋.我国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利用现状与对策[J].图书馆学研究,2008(11):85-87.

[4] 徐刘靖,刘华.springer电子图书使用统计数据分析:以上海大学为例[J].图书馆建设,2010(2):33-35,39.

图书管理系统的价值篇(2)

1 引 言

各学校每年都要在图书馆投入一定的经费进行资源建设,日积月累,图书馆的图书资产越积越多,如何管理好这些资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对图书资产的定期清查也就成为必不可少的工作[1]。但图书资产的清查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要弄清楚图书资产的价值更是难上加难。原因之一是图书数量大,一般学校的图书册数在几十万至几百万册之间,且易损坏或者丢失;原因之二是图书管理系统软件开发使用的滞后性和不完善性。图书管理软件在国内高校使用大多是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才开始的,原来都是人工借阅和管理。正因为种种困难的存在,现在大多数高校对于图书资产的管理都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规范,主要还停留在只强调图书实物资产的册数上,即以每年新增或者丢失多少册来衡量图书资产的管理情况,这实际上是非常不科学的,弄清馆藏图书的数量和丢失情况,不等于也理清了图书资产的价值,例如买的书中如果不少都是旧书或者质量差的书,虽然数量很多,但实际上并不值那么多钱,这个就是资产变相流失的问题。图书资产清查的重要性主要从几个方面来体现:一是学校领导和资产管理部门需要知道每年投入到图书馆经费的使用和管理情况,以防止图书资产的流失;二是图书馆自己需要掌握自己管理的图书资产情况,每届图书馆馆长上任时必须清楚自己管理的图书资产情况,以加强管理;三是通过清查增强对图书资产有效利用的管理,剔除破旧的图书,使馆藏较有效的服务读者;四是财政厅审计的需要。

2 图书资产的清查

图书资产主要包括纸质图书、纸质期刊报纸和电子资源。本文主要是针对纸质图书的清查进行详细的介绍,期刊目前主要是按年装订成册后贴上条码按纸质图书进行管理,报纸也是按月或年进行分类存放管理。

2.1 图书资产清查的思路

图书资产清查的目的:一是要弄清楚丢失图书的数量 ,也就是馆藏信息与现存图书实物之间的差;二是要弄清楚图书资产的价值、每年购买图书的经费和总经费使用情况。任何一本书成为馆藏图书之前,采编人员首先都要给其贴上一个唯一的标识条码,因此要对馆藏进行清点,必须提取图书的条码信息[2],然后根据提取的条码信息从馆藏中调出相应的图书信息。因此图书资产清查的主要思路是从图书管理系统调出所有馆藏图书和所有借出图书,然后提取现有馆藏图书(existbook)的条码信息,则丢失图书的数量可由下面的公式得出:丢失图书的数量=所有馆藏图书数量-所有借出图书数量-现有馆藏图书数量。[3]图书资产价值则是现存图书的总价值。

2.2 图书资产清查的准备工作

首先,要确定图书清点的时间和参与图书清点人员的分组。本馆根据实际利用寒假学生不在校之际进行图书清点,图书数量根据图书管理系统统计约41万册图书,去掉借出的图书数量约2万册,要实际清点的图书数量约39万册,参与清点的人员共18名,分6组,每组3人。实际清点之前预计每天按6小时计,每组能清点的图书数量约5 000册,约13天能清点完成。

其次,图书条码提取方案的确定。提取图书条码信息要用到条码扫描枪,建议购买目前市场上常用的商品盘点设备手持条码扫描枪,它其实就是一个终端设备[4],扫描的条码可以保存在终端设备上,一般都具备查重功能,如果重复扫描条码,会有提示,条码扫描完后会将数据导出到电脑上。选购时要注意其存储的条码信息数量,也就是内存大小,还有其识别条码的性能如何,质量差的扫描枪不少条码不能识别,需要手动输入,影响盘点速度。如果不购买这种终端条码扫描枪,使用图书借阅的扫描枪进行图书清点也是可以的,但不能脱机使用,另外还需要编写条码存储程序(可用VB+Access数据库),把录入的条码直接存入数据库,否则容易丢失扫描条码数据。

最后,把所有归还图书上架,从图书管理系统导出所有馆藏信息和借出图书信息,统计各大类图书数量,给各清点小组分配清点任务。

2.3 图书资产的具体清点

各清点小组按计划利用手持条码扫描枪进行条码的提取,各小组根据情况可自由配合以提高清点效率。为了数据的安全,每天都需要对各小组的扫描数据进行备份和汇总,并把汇总数据报给领导,让领导掌握图书清点的进度情况。根据需要,每天清点完后,各小组组长可开会交流,总结清点的经验,以便提高效率。[3]

2.4 条码扫描数据的处理

条码扫描枪扫描的条码导出数据格式一般都是文本文件,把数据导入到SQL2000数据库,通过一定的数据转换汇总在一个表中,叫“扫描条码表”,表中有两个字段:ID(自动编号)、条码(数字)。然后对“扫描条码表”进行查重,即在SQL查询分析器通过查询语句“select distinct 条码 from 扫描条码表”即可得到不重复的所有扫描条码数据。

从图书管理系统中导出借出图书的信息,把借出图书的条码与 “扫描条码表”查重后的数据汇总成一个新表,叫“汇总条码表”,然后把导出的所有馆藏信息汇总到SQL2000的一个新表中,叫“馆藏表”,表中字段:条码、ISBN、索取号、题名、入档日期、单册价格和出版年月。在SQL2000查询分析器书写简单的查询语句就可以知道现有馆藏情况和丢失图书情况。

现有馆藏情况:通过查询语句“select * from 馆藏表 where馆藏表.条码in (select条码from汇总条码表)”可以查询出目前现有的馆藏实际图书信息。

丢失图书情况:通过查询语句“select * from馆藏表where 馆藏表.条码 not in (select 条码 from 汇总条码表)”可以查询出目前图书丢失的信息,即图书馆丢失图书的情况。

数据处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仔细观察条码扫描枪读取的数据发现,一些数据是带有一些字母(如00w45230或者空格等)的非法字符,这些数据显然与实际的条码数据不符,属于读取条码错误,这些数据所占整个扫描数据的比例约万分之二,比例较小。在数据处理时当作丢失数据处理。2.5 图书资产价值的清查

图书资产的清查最终要弄清楚现有馆藏图书的馆藏情况和图书资产的总值,目的在于加强对以后图书资产的科学管理,防止图书资产流失。因此在这里,图书资产的清查要说明两点:一是不考虑图书折旧;二是不考虑珍贵图书的价值,有的珍贵图书原价可能几元,但就实际价值而言可能是无价之宝。下面结合本馆此次实际图书资产清查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进行探讨。

问题一:套书价格的问题,即套册价问题。一般从图书管理系统能够调出图书相关信息,即图书条码、ISBN、题名和索取号、出版的信息和图书单册价格等。图书的大部分信息可根据图书的MARC数据字段调出,但图书的单册价格就没有那么简单。因为当购买图书时,书商提供MARC数据,由采编人员通过贴条码录入馆藏,如果在做数据时不在 215@a字段(以ILAS管理系统为例)注明册数,则录入的馆藏数据对于整套书录入时默认都是套册价格而不是单册价格,也就是整套书种每一本图书价格都是按整套书的价格计算,这就造成了统计出来的价格不准确。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采编人员在编目时在215字段中注明册数,例如“215@a5册”,这样从馆藏库中调出的单册价格才是准确的。但一般学校在编目时都没有要求这样做。

问题二:图书的折扣价问题。目前图书采购业内都知道有一个折扣价的问题,即实洋和码洋。实洋就是购买图书折扣后的价格,码洋就是图书书本后面标明的价格,码洋折扣后就是实洋。由于通常每年采购的图书不同批次的折扣价都不相同,这就给统计图书的实际价值造成了较大的困难,如果图书管理系统里面有根据批号记录每批书的折扣,并能把图书的实洋也写进数据库,并能准确的统计出来就比较好办。但问题是目前大多数图书管理系统没有这个功能。我馆使用的图书管理系统是深圳图书馆的ILAS系统,对这个图书的折扣问题没有较好的处理办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馆采取自建一个数据库系统的办法,把所有馆藏数据信息(包括图书单册价)都导入自建的数据库系统,然后通过添加图书的折扣和批号两个字段利用数据库查询操作加以解决。

问题三:原来的图书资产如何计算和弄清楚。进行图书资产清查的目的是为了以后图书资产的科学管理,所以对以前那些图书可以根据财务处每年存档图书购买的账目折扣和图书管理系统的图书入档日期进行推算,能基本弄清楚每本书的实洋。重点是对以后每年新增的图书加强科学管理,要分清楚图书的来源信息和折扣问题。图书来源主要为三个方面,即图书馆批量购买、教师自购和捐赠图书,图书编目时就要分清楚这三种书。至于折扣问题,图书馆批量购置的图书就是实际折扣;教师自购书通常没有折扣,折扣就为零;一般捐赠书可以把图书码洋设置为零,可以设置不同的批号来记录和区分图书来源信息,然后把信息写进自建数据系统,以后每年的管理账目和数量就一目了然了。

3 小 结

通过本次图书资产的清查,弄清楚了图书的丢失情况和图书资产的总价值。同时,图书馆也发现了管理中的一些漏洞,为今后图书馆加强管理提供了决策依据,加强了图书资产的管理,整理了馆藏,提高了图书的流通效率。具体表现在:

一是通过输出所有的馆藏信息,对图书馆藏进行了清理,纠正了不少编目错误数据,如有些图书没有审校成功、有些图书条码在编目时录入错误等得到了纠正。二是加强了图书资产的规范化管理。首先是在编目环节解决了套册价的问题;其次加强了对捐赠书和教师自购书的管理,要求对捐赠进行登记,对捐赠书设置了特别的条码,即以“JZ”开头,如“JZ000001”,这样以后在馆藏中统计捐赠书就非常方便,对教师自购书的管理也是采取了同样的办法。三是对破旧和丢失图书数据的处理。剔除了一些破旧没有流通价值的图书,将一些有价值的孤本图书列为珍藏图书,并将这些图书在图书管理系统单独建库以方便读者查询。丢失图书在馆藏中就标识为剔除,而扫描错误条码数据的图书由于数量较少,可按剔除处理,流通过程中如果发现不能流通的图书则返回重新编目。通过这样的清理,使得所有馆藏数据都是有效的,同时弄清楚了丢书的情况及丢书质量的好坏,以便以后加强管理。

[参考文献]

[1] 黄晓静. 高校图书资料固定资产管理的突出问题与解决方案[J]. 图书馆建设,2009(10):56—59.

图书管理系统的价值篇(3)

图书馆管理道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但我们可以简单地把它归结为两大部分:一是管理道德的价值理论;二是管理道德的实践结果。前者是图书馆管理活动中的思维准则,它指导管理活动的实践;后者是管理活动的行为结果。管理道德的价值蕴藏在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并通过管理活动表现出来。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价值,从作为价值学和哲学的一般范畴来看,是人们在图书馆的管理活动中,将各种普遍现象和内容进行了本质的概括,将各种具体的、特殊的价值形态进行了全面的抽象和总结。说到底,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价值在于满足读者对知识、信息无限追求的需要,满足馆员自我存在和管理活动的需要。当然,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有其自身的特点,并有巨大的导向作用。

1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特点

1.1受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管理道德的价值和特定的文化氛围相联系,任何一个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生活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因此,他们的活动行为总是带有时代文化的烙印。每一个管理者的思想理念都深深受到他们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影响。管理作为人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整个管理过程,从决策到组织人员配备、计划、控制、信息沟通直至各个具体的管理环节,每一项职能无不受到文化的影响。特别是社会意识形态,直接影响和制约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价值和实践。我们这里所说的“意识形态”,不仅指一般政治意义上的“意识形态”,更主要的是指民族、阶级、专业、职业、教派、政治团体等群体的观念、信仰、思维方式等。这些意识形态是受其各自群体的地理环境、气候、生活习俗、文化活动等环境所制约和决定的。因此,图书馆的管理者有必要了解价值观的演变,以便理解管理道德价值发展的基本力量,从而有效地控制管理道德的实践活动。而我们管理者的动机和行为都受到自己所处的社会价值系统的影响。所以,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服务于不同的社会阶层。

1.2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具有社会性

在现代社会中,人总是属于一定的管理系统。现代化管理实践中的主客体关系,在一个确定的管理系统中,都具有交互主体性。一个人或一个组织,它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在图书馆,馆长、馆员、读者这三者之间是交互主体。管理道德的交互主体性要求把对方看作与自己平等地位,有着相同作用的主体或客体。尊重对方、尊重他人,从而互相承认,互相协作,形成一个理性的、和谐的公共生活秩序。图书馆管理活动的主体和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是:馆员管理读者,读者以馆员工作条例或职业道德规范来监督馆员;馆长管理馆员,馆员以行政管理规范监督馆长;馆长同样也要抽时间管理读者,读者以人性化管理和管理条例不完善、不合理为由,要求修改管理条例,改善服务环境等,同样也督促着馆长改变工作作风,改善服务环境。图书馆的这种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本身就是社会群体的活动。可见,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绝非某一主体或个人所能创造的,而需要馆长、馆员、读者乃至社会的共同努力、参与。这就是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社会性。

1.3管理道德价值的二重性

现代社会的管理活动要求将伦理道德作为一种扩展意义上的管理秩序,并形成为调整管理行为规范体系。管理道德价值是管理实践活动指导思想的准则,而管理活动作为社会实践是管理主体,即图书馆管理者的工作内容。管理的目的是为社会服务、为读者服务。也就是说,为满足社会的需要、读者的需要而获得社会效益。否则就没有什么价值可言。这种为满足社会客体的需要,也就是对社会、对读者具有价值性。可见,管理道德的价值是以对社会、对他人有价值的价值。只有实现了价值的社会性,进而才能实现馆员的自身价值。这就是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二重性。没有第一个对他人(读者)、对社会有价值,也就没有第二个对自身有价值。其实,在图书馆的管理活动中,管理道德价值的社会性与馆员的自身价值是同时实现的,二者不分先后,不能分离。

1.4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创造性

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是一种创新活动,它既不是现成的东西,也不能立即见效,而是通过管理活动过程中人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对馆内各种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条件进行变革、调整、重新组合,获得新的管理绩效,实践管理道德的新价值。可见,只有经过一系列的过程,管理活动才能创造出新的价值,满足读者和社会的需求,达到社会效益。所谓创造性,是对过去的改变和超越,即改变过去的原貌原样,使管理活动出现新的气象、新的局面,从而创造出新的价值。在管理活动中,馆员的个人奋斗目标和爱好,决定了管理道德发展的内容和方向。如果馆员对电脑及其自动化等方面很感兴趣,那么,他在工作中就会自觉地利用网络、多媒体等工具进行管理活动的改革与创新,为读者服务。从而实现了管理活动的目标:在服务管理中创造了管理道德的价值。也就是说,在管理活动中实现了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创造。

1.5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审美性

我们知道,现代社会的管理活动,无非是管人、管物这两大类。图书馆的管理活动包含着这两大类,既管人,又管物。所以,就需要有高超的管理艺术。既然是艺术,就存在着“美”的管理道德价值。“美”作为一种道德价值的评判标准,是指主体运用内在尺度在观念上去评判客体,它既有物质的价值,也有精神的价值,是物质和精神的综合境界。“美”的对立面是“丑”,而美的东西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美好的,为人们共同欣赏和赞美。

图书馆的管理活动与一般的管理活动一样,它不仅是一种单纯地追求绩效的活动,而且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个层面的意义。无论是管理的主体——馆员,还是被管理的客体——读者,都受到特定社会的浸染和熏陶。图书馆的管理活动是一种社会的集体行为,这种行为是要用审美的道德价值观来衡量的。馆员在管理活动中,既创造了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精神财富。更重要的是,管理活动本身也有助于提高馆员和读者的思想文化修养,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我们认为,文化心理是管理活动的灵魂,人才是管理活动的主体,因此,决定图书馆管理效率和发展趋向的是具有各种各样的感情、欲望、思想所支配的无数个馆员的合力,只有激发和调动他们的各种潜能才是发挥了图书馆管理活动的艺术精华。这也是图书馆管理道德美的所在之处。

2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导向作用

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价值观要求馆员在日常管理活动中,树立起服务观念,做好本职工作,改进和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使馆员的服务得到读者的认可,从而在服务中实现馆员的自身价值。可见,管理道德的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它可以引导馆员不断地努力工作,在管理中实现其自身价值,从而得到社会的认可。

管理道德价值的导向作用不是用行政手段强制实行的,而是靠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的作用,通过内心信念的转变、调整来实现的。所以,我们要加强宣传引导,借助于社会舆论的力量,在读者和馆员中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用良好的道德习惯来约束、调整、引导每一位馆员的职业管理行为,在服务中实现其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

2.1引导馆员成为知识信息的导航员

馆员不仅要充分了解馆藏,还要充分了解读者的心理、思维、阅读需求与倾向,并针对读者的实际需求进行知识、信息、情报资源的收集和整理,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读者提供相对应的服务。馆员要对馆藏、信息资源进行搜集、加工、整理、排序,使杂乱无章的信息变成有序的知识体系,并使信息资源在馆员的加工、整理下不断地增值。馆员要方便读者,并引导读者进入知识的殿堂,利用各种形式为读者咨询,宣传网络资源及各种类型数据库的检索,开展课题查全、查新业务,编制二、三次文献等,以此来引导并服务于读者。

2.2引导馆员进行创新服务

2.2.1服务技术及其设备的创造与更新

服务技术与设备的创新是其他方面创新的前提与基础。管理道德的价值导向性引导馆员利用图书馆的优势及资源进行设备的开发研究与技术的创新。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技术手段对信息资料、馆藏载体、借阅设备、场所设施等进行优化、更新、改造。

2.2.2服务观念的创造与更新

服务要创新,观念必须先行。现代社会人们对知识、信息质量本身和与此相对应的服务要求越来越高。现代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价值导向作用使得馆员必须改变传统办馆观念和服务观念,改变传统的“借借还还”、“重藏轻用”的老观念、老意识。树立起“开放办馆”的新意识,以及“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新观念。

2.2.3服务方式及其手段的创新与更新

服务方式及其服务手段的创新是提高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志。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导向作用要求馆员的服务方式必须多样性,服务手段必须现代化。除了传统的借还、复印方式之外,还要利用数字、网络技术为读者服务,实现服务手段、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2.2.4服务内容的创造与更新

现代社会是知识、信息爆炸式时代。知识更新飞快,信息瞬息万变。这样,管理道德的价值就要求馆员进行“快”、“新”、“准”的服务。于是,馆员必须深化服务内容,充分挖掘馆藏资源和虚拟网络资源的内在价值,充分实现服务内容的创新。

2.3引导馆员作为教育者

图书馆是没有围墙的大学,是读者终身学习的场所。无论什么样的图书馆,其教育功能都非常突出。因此,馆员不仅仅是服务者,而且是一个教育者。在解答读者的提问过程中;在服务读者、引导读者阅读过程中,都默默地体现了服务育人、管理育人这一社会理念。馆员对知识信息具有批评、审美、净化、整理的责任。在有声有色的导读活动中,能够促进读者文化素养的提高,接受健康思想的熏陶。馆员良好的管理道德形象、丰富的管理知识、有效的管理手段,都在潜移默化地引导读者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不断探索、提高。因此,馆员在读者中的教育作用是图书馆道德的价值观所决定的。

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价值指导图书馆各种具体的管理活动,使图书馆的管理活动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和人本性。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指导读者的管理思维是一种看不见的隐性网络,它把读者联系起来,把馆员统一起来,以一种共性的思维指导图书馆的管理活动。现代社会中的伦理观念是多元化的。因此,作为现代化图书馆的管理者绝对不能用一元化的管理道德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管理活动,而应该自觉主动地应用多元化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来指导图书馆的管理活动,并把这种多元化的管理道德价值作为图书馆管理活动的总指导原则。

参考文献:

[1]万君宝等.管理伦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图书管理系统的价值篇(4)

二、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所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随着《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图书馆的改革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图书馆管理主体相对独立,图书馆网点布局下延,信息资源共享日益扩大、服务规范逐渐统一、服务质量和社会效益不断提升,基层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持续受到高度重视。数字图书馆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并呈现出飞越式发展,人们对图书馆传统的借阅方式和知识信息传播体验,在短短几年中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然而,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图书馆的知识管理仍存在诸多困境。

1.旧的政策和体制依然制约着图书馆的发展

从而导致图书馆发展中地区间、单位间、级别上、服务上的不平衡,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得不到及时建立健全;由于小团体利益的膨胀,一些图书馆不同程度地偏离了公益目标,加之官僚作风的存在,无论是管理还是服务都缺乏创新和活力;有的图书馆管理体制改革不彻底,虽有法人之名,却无法人之实;而运行成本过高、责任机制欠缺、产权关系不清晰、制度供给不均衡,则导致了发展资源不足、图书馆运营艰难。

2.数字资源的迅速增长,已成为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少图书馆的数字资源购置费已经超过纸本资源的购置费,网络信息服务作为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新亮点,以其高效、便捷、新颖等特征得到了广大用户的青睐和好评。但是,数字资源和纸本资源之间、传统文献和网络服务之间又相互隔离、缺乏关联。由于集成型数据库中全文期刊的收录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和不确定性,而数据库商又捆绑销售电子期刊与纸本期刊,使得图书馆的资源整合和服务一体化进程受阻,数字资源建设的持续性发展前景堪忧。

3.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和新业务的不断出现

虽然各种独立的信息管理系统日益增多,但是却越来越无法集成全部的业务功能,各类信息和管理功能之间缺乏良好的融合、对接,系统操作相对复杂,一些信息服务获取相对困难,使得信息孤岛现象日益严重。由于系统开放性和接口设计中的问题偏差,不仅存在重复登录、使用不便的问题,给用户的使用带来了极大困惑,增加了图书馆的管理难度,大大影响到后续的资源和服务整合。

4.云计算在图书馆管理中给图书馆使用和选择信息服务的内容、工具和平台提供最大方便

也面临诸如优先访问权风险、管理权限风险、数据处所风险、数据隔离风险、数据恢复风险、调查支持风险、长期发展风险等7大风险,“审计、账单、备份、数据、接口、法律、位置、安全、服务、标准”10项权利义务成为云计算用户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

三、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价值体系

什么样的图书馆价值观念,就决定了什么样的图书馆管理行为模式和任务目标,这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基本出发点。对于图书馆管理价值的认识,学界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基于图书馆与图书馆管理这两个不同的概念认为,图书馆的价值就在于它储存、传播情报知识,满足了人们对文献信息的各种需求,以及发挥出的社会教育作用。只有实现了图书馆价值,图书馆管理的价值才能最终得到体现,即:图书馆管理者在遵循图书馆工作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充分利用其已有的资源设备,有效地改造、发展图书馆,从而达到既定的管理目标。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作为客观的图书馆管理活动,以其功能和效用满足用户的现实需求才是图书馆管理的价值所在。图书馆管理活动既要在外部协调与整个社会的各种联系,不断摆正图书馆在整个社会中的位置,拓展其活动的最佳空间;又要在内部不断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确保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财尽其利,从而优化整体的功能。一定程度上说,这两种观点都强调:服务是图书馆的根本,也是图书馆的核心价值,更是图书馆的永恒主题。当前,知识信息服务面临着信息技术、知识经济和不断变化的教育与学习环境带来的严峻挑战。以提供文字信息为主的信息内容、信息源浏览和查询、基于标准和单一知识的信息产品、基于刚性标准化劳务或事物的信息服务模式已经过时,信息服务已经向知识服务转变。而服务方向的转变必然影响到图书馆管理的价值定位和管理者的价值观念。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书馆管理的价值体系。

1.在初步建立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基础上,图书馆应当努力实现其与用户、社会的知识交流与共享

这需要图书馆拥有一个广泛的知识网络和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这就构成了知识管理理论下图书馆管理的基本价值要求所在。

2.图书馆要实现知识管理,关键还在于高素质的人才———知识工作者。

图书馆虽然可以依靠个别员工建立知识管理系统,但是不可能仅仅依靠这几个人就能开展全面的知识管理和知识服务。它客观上要求图书馆要加强人力资本管理,提高全体员工(包括馆长和职员)的素质与能力。而知识工作者的培养往往与图书馆组织结构、组织学习、图书馆文化紧密相关,需要建立知识型团队组织和学习型图书馆,营造创新型图书馆文化。这样,培育知识工作者就必然成为知识管理理论下图书馆管理的中级价值要求。

3.近现代以来,图书馆一直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特别是1852年英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依法建立、公费支持、免费使用、一视同仁的曼彻斯特图书馆之后,图书馆就一直以自由、平等、公共、公开、公益、共享的价值理念,服务于社会公众。而在我国,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指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可以说,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最终价值追求就是要努力提升知识服务能力,从而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为用户提供价值更高、针对性更强的知识服务。可见,“建立知识管理系统”是知识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培育知识工作者”是知识管理的支柱,“服务用户需求”则是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三者之间相互统一、相互支撑、密不可分、共同构成了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价值体系。

四、对图书馆知识管理实现途径的探讨

通过对图书馆知识管理价值体系的分析,对于图书馆管理实践而言,“知识管理”理念在图书馆活动中的应用,也应当紧紧围绕“服务用户需求”这一根本任务,不断建立知识管理系统,着力培育知识工作者,切实提升知识服务能力,真正实现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

1.市场经济下,政府作为公共产品的保证者,其在图书馆事业中,应当着力做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政策制定和长远规划工作

要建立健全提供图书馆发展的资金保障机制,同时强化监管,确保图书馆在公益化的轨道上健康发展。要强化责任意识、降低创新成本、激发创新活力、健全监管机制,认真做搞好配套制度的改革工作,切实将图书馆建设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经济建设相结合,不断增强政府职能部门的宏观管理能力、综合管理能力,真正强化图书馆的中心协调能力,从而以图书馆业务工作为纽带,以计算机技术为手段,不断加强各级、各系统、各类型图书馆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努力形成一个高效、便民的图书馆服务网络。

2.以知识信息数据库为基础

着力建设一个以信息检索、知识出版与供给、知识获取与共享、知识通信与合作、学习与自学、知识服务与维护为主要功能的图书馆知识管理服务系统。通过充分发挥知识杠杆作用,依托信息库开发、知识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进一步增强信息检索、信息和信息过滤,不断拓展通信、电信会议、web内容管理等基本功能,实现个人、团体、组织与内部诸层次的知识传递与创造,强化信息合作与交流,从而为用户提供结构化、专业化和个性化的信息参考咨询等服务。

3.加强知识工作者的培养力度,着力打造一支知识型的图书馆管理团队。

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工作是旨在增加人、文化与社会的知识存量和提高这些知识应用的创造性系统化行为。图书馆要保证领先和竞争优势,就必须重视知识工作者的培育,维持、组织、开发和利用其才能。一方面,以人本管理为基础,正确树立能本理念,通过有效的方法途径,将员工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从而实现人的价值最大化。通过“因才施用”,将那些真正有能力的员工放在重要的工作岗位上,从而充分发挥其潜能,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另一方面,通过加强专业教育、完善职业培训体系,帮助员工规划职业生涯,促使其跟上职业发展步伐,掌握图书馆管理新知识、新技能,着力打造一支以知识创造、传播、应用为基本出发点的,融信息资源建设、知识共享与服务、技术支持与开发、高层管理为一体的知识型图书馆管理团队,继而实现在内部网和互联网协作平台下的知识共享。

4.图书馆要培育知识工作者、实施知识管理

就需要从组织文化着手,建立一种知识创新、共享、学习、以人为本的图书馆文化。一要确立一个图书馆管理的共同目标,依此可以评估、判定图书馆所创造、提供的知识信息服务的质量。二要建立鼓励员工参与知识交流和共享的制度规章,培养员工知识创新的自主性。三要建立知识共享的基础和措施,特别是内联网和图书馆管理系统。四是大力开展图书馆间的合作、图书馆与社会的合作,如项目研究合作、服务推广合作、用户教育合作、信息交流合作等。五要实行人性化管理,服务读者,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使图书馆信息资源通过用户真正为社会作贡献。

5.以知识服务为主要任务,着力提升图书馆知识信息的供给保障水平。

坚持把信息用户、信息资源、信息技术等要素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连续收集诸如用户人群、阅读倾向、各群体数量比例、知识信息使用频率和方式、对服务的需求层次和满足程度等参数,以科学、深入、系统、细致的评测分析,客观准确地确定用户知识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知识服务。同时,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立足用户需求,围绕资源、服务、管理三大要素,合理设计图书馆的知识管理系统。通过文献信息服务系统、自动化流通系统、图书管理系统PDA外采、笔记本外采、学术资源门户管理系统,以及数字资源、电子资源管理系统和一站式的知识发现与服务系统等管理平台,不断满足用户对数字资源管理、资源整合的需求。

6.加大知识服务市场的开拓力度

通过在线采购、联机编目、付费阅览、在线销售等方式,不断推进知识产品的开发与营销、ISP/ICP/ASP服务、在线参考咨询服务、网络信息整合、商业情报服务、远程教育等形式的知识信息增值服务。同时,努力拓展为政府和科研机构提供科技创新决策支持服务,实现“以创新求发展,以服务促发展。”

图书管理系统的价值篇(5)

    对图书馆核心价值的研究,已成图书馆界热 论的课题.大家之所以热论这一课题,确实因为 “图书馆核心价值”是一个颇具现实意义的研究 课题.早在1982 年,美国图书馆学家兰开斯特就 曾预言:“在下一个20年(1980~2000年),现在 的图书馆可能完全消失,只留下几个保存过去印 刷资料的机构……”[1]虽然这个预言过于激进、 偏颇,但我们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图书馆的未来 时,也不得不正视图书馆所面临的各种危机.曾 引以为豪的图书馆馆藏文献,一夜间可能被商用 文献数据库所取代,数字化、网络化的生存环境, 已使图书馆逐步失去“公共信息中心”的地位.笔 者认为:当务之急,应设法构建图书馆的核心价 值体系,使图书馆在信息社会中能与其他商用信 息机构同生存、共发展,并最终为社会的发展提 供信息支撑.

    1  正确认识图书馆的核心价值 1·1 图书馆核心价值研究的现状 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图书馆学者、 图书馆协会,很早以前就着手研究图书馆的核心 价值,成果丰厚.而我国对图书馆核心价值的研 究,则相对较迟.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召开以 后,图书馆界才掀起热论图书馆核心价值的高 潮.到目在为止,还没有正式出版过图书馆核心 价值研究的专著,但也发表了一些学术价值较高 的论文.[2] 1·2 图书馆核心价值的诠释 美国图书馆协会曾在2000年提出了一份包 含8项内容的核心价值表,后又在2004年提出 了最新的11个核心价值范畴,即:平等获取、尊 重读者隐私、民主、多样性、教育及终生学习、知 识自由、公共利益、专业性、保存、服务和社会责 任等.[2]我国对图书馆核心价值的研究,还处在 探讨中,但有几种观点,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观 点认为图书馆职业的核心价值,就是指在众多的 图书馆职业价值中最能代表职业特征,并对整个 职业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那些或那种价值;另一 种观点认为图书馆核心价值是图书馆界对于自 己的责任或使命一种系统的说明,表达的是图书 馆人的基本理念;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图书馆核心 价值不仅仅是图书馆社会功能及价值的概括,更 是图书馆自身要确定和坚守的信念等.[2]笔者个 人认为作为具有公益性和服务性双重特点的图 书馆,其核心价值应该是图书馆普通价值的提炼 和推广,是图书馆人对自己责任和使命的系统 说明.

    1·3 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变迁与传承 在过去的岁月中,图书馆以“重藏观”[3]作为 自己事业的核心价值昭示社会.但不足地方则是 “重藏书、轻服务”.当前,应把一切以读者为中 心,作为图书馆的核心价值. 图书馆核心价值具 有文化传承功能具有流变性、稳定性,其教育功 能也是通过文化传承这一形式来体现的.[4] 2 图书馆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基本设想 根据黄宗忠提出的图书馆价值主要是由基 本层次和附加层次或辅助层次两个层次构成的 观点,[6]笔者认为,图书馆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 应围绕公共知识服务效益这个中心,细化各项指 标和措施,力争在图书馆的基本层次和附加层次 方面有所突破,“使图书馆获得长期稳定竞争优 势的基础和源泉.”图书馆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 系统工程,内容比较多,但主题没有变,即图书馆 对知识成果的收藏和利用.所以,笔者认为应从 精神、制度、物质载体等层面上进行构建.

    2·1 精神层面上的构建 (1)从哲学的高度把握图书馆价值本质,使 图书馆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具有哲学意义。(2) 转变观念是构建图书馆核心价值体系的首要前 提;在信息经济时代,知识和信息的经济价值日 益凸显,在这种情况下,知识和信息已经不能作 为公共产品而被自由消耗掉,而必然成为可以直 接买卖的商品.这些信息认识方面的新变化,模 糊了信息的传统伦理,造成了人们对维护知识, 获取平等权利、追求知识最大化理念的不一致 性.这种认识上的不一致性,必然造成图书馆职 业理念的分歧,从而影响到图书馆核心价值体系 的构建,所以,我们有必要澄清在思想观念上的 模糊认识,坚定不移的秉承自由、平等、开放的价 值观念,尊重人们形成、保留和表达个人信仰自 由的基础上,服务于人们的思想沟通、文化融合 和求知欲望,促进知识的正常获取和信息的无障 碍交流,从而实现图书馆职业的核心价值.(3)提 升馆员的职业精神内涵是构建图书馆核心价值 体系的思想基础;构建图书馆核心价值体系,离 不开馆员的辛勤劳动和付出, 要通过馆员职业精 神的物化来实现.所以,有必要重新提升馆员的 职业精神.

    2·2 制度层面上的构建 从制度层面上构建图书馆核心价值体系,应 是重中之重的事情.(1)制度层面上的缺失,使图 书馆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困难重重;目前,我国 图书馆事业发展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不平衡, 这 种不平衡除了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外,最主要的 原因仍是制度层面上缺乏保障,所以,宏观制度框架的建设,才是图书馆事业管理工作中最为迫 切的任务. 只有加强制度层面上的建设,才能使 图书馆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拥有制度上的保证.

(2)管理体制的构建,使图书馆尽快结束条块分 割的管理模式;目前,我国对图书馆的管理,仍实 行的是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虽然有 很多优点,但它的致命弱点是浪费严重,客观上 阻碍了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为了解决这一问 题,我们认为有必要重新考虑构建高效、统一的 管理模式,而且是符合图书馆自身发展内在要求 的,然而,我们国家目前还无法完全废除条块分 割的管理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可由国家文化部 门成立专门管理机构,汇同各省、市、县的图书馆 协会,统一、协调管理公共图书馆、科研图书馆、 高校图书馆等,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 法.(3)加快图书馆的立法步伐,推动图书馆立法 的进程;目前我国图书馆基本形成公共、高校、科 研三大图书馆体系,且规模比较大,但由于各种 原因,国家至今没有出台统管图书馆事业的图书 馆法,致使三大系统各自为政,经常发生不规范、 不科学的 “人治”现象.为此,早日制定完备的图 书馆法,是图书馆事业自身发展、依法办馆的内 在要求.(4)增加科技投入,努力提高图书馆的科 技创新能力;图书馆作为文化事业单位,要发展, 就必须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讲,科技创新就是图 书馆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构建图书馆核心价 值体系的科技保障.(5) 开展社会阅读活动,提高 全民文化素养;阅读是人类的一种认知过程,也 是人类传递信息最有效的、不可替代的手段.阅 读的重要性,正如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4月23 日参加“世界读书日”活动时所指出的那样:阅读 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 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所以,开展社会 阅读活动,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能使更 多的读者了解图书馆、利用图书馆,同时接受现 代信息技术和知识的服务,从而全面提升公民的 文化素养.阅读活动的开展,对构建图书馆核心 价值体系也是大有帮助的.

    2·3 物质载体的构建 2·3·1 图书馆馆舍的建设.(1)图书馆的馆舍建 设,必须以读者为本;因为图书馆除了具有强大 的存储功能、传播文献信息功能及标志性建筑 外,还应该体现以读者为本的理念,如选择优越、 便利的地理位置.我们认为:公共图书馆应坐落 在文化氛围比较浓、相对安静、交通方便的地方, 高校图书馆则应坐落于学校的中心区域,方便学 生出入图书馆.(2)图书馆的馆舍应采用独特的 建筑造型,舒适、温馨的馆舍设计;图书馆的建筑 造型及外部形象既要体现时代风貌,又要有浓厚 的人文气息,并以高雅、新颖、亲切的格调示人, 让人感到“知识的殿堂”是多么的温馨,舒适. (3) 全部采用开放式结构,自由平等地向全体社会成 员开放;因为图书馆建设的初衷就是为科学研究 服务和为大众服务的机构,所以,应该敞开大门 让读者近距离的接近藏书,最大限度的使用图书 馆,接受现代信息技术和知识的服务

.

    2·3·2 文献资源建设.文献资源建设要按照研 究型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的要求典 藏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并使各图书馆的文献资 源建设各具特色.如研究型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 设,侧重点应放在建设科学完整的文献收藏体 系,藏书要专深、丰富,布局合理, 能满足科学研 究发展的需要,其文献资料要新颖、前沿.大学图 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则要根据各自大学的专业 特点和设置,合理典藏专业纸质文献和电子文 献,并设法满足大学教学、科研的需求,提供学校 所需的、学术价值较高的文献资源信息.

    2·3·3 硬件设施建设.处在信息时代里的各级、 各类图书馆,要根据馆藏基础和文献信息资源的 布局,增加资金投入,建设数字图书馆.著名学者 张晓林教授在“数字图书馆机制的范式演变及其 挑战”一文中,提出了数字图书馆不断深化和演 化的三代范式.即第一代基于数字化资源的数字 图书馆、第二代基于集成信息服务的数字图书馆 和第三代基于用户信息活动的数字图书馆.根据 张晓林教授的观点,数字图书馆建设已逐步向第 三代数字图书馆转换,因此,各级、各类图书馆要 高度重视硬件设施的建设,并在资金、技术、人员 的培训方面,争取多方支持,力争建设第三代数 字图书馆,如果条件实在还不成熟,也需进一步 完善和扩展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功能和规 模,加强数据库建设,积极开展网络信息咨询工 作,努力实现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尽可能的满足 读者多种信息需求.

    总之,构建图书馆核心价值体系是一项系统 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不能一蹴而就.我们必须 改变观念,合理配置资源,提高服务质量,力争在 现有的条件下, 使图书馆的资源得到充分、有效 的利用,最大限度地彰显图书馆核心价值,这也 是构建图书馆核心价值体系的目标所在.

    参考文献: [1]黄俊贵.图书馆核心价值及其实现[J].中国图书馆学 报,2008,(5):14.

    [2]胡云清.图书馆核心价值问题研究述评[J].图书馆工 作与研究,2008,(10):12~13.

    [3]王坚方.改革开放30年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嬗变——— 以“重藏观”为学术资源的研究[J].图书馆论坛, 2008,(10):4.

图书管理系统的价值篇(6)

当前高校图书馆普遍都实现了图书馆的自动化管理,建立了自己的书目数据库、读者数据库和流通历史数据库。如何在现有的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基础上,综合考虑影响采购决策的多种因素,建立采购决策的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的数学模型,开发出一套图书采访决策支持系统,从而使图书馆各学科、各层次的图书收藏既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和科研需要,又能按比例、合理地发展,已成为大学图书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2]。

关于图书采访的定量研究方法有多种,主要包括层次分析法[3]、数学规划法[3]、模糊数学方法[4]、线性加权法[5-8]、边际分析法[9]、灰色系统方法[10]和“席位分配”法[11]等;定量研究路线主要有三类:①书刊本身价值的评价建模;②按学科专业分配采购经费建模;③综合考虑图书价值和学科专业的采购经费分配建模。朱世平[3]较早地对图书采访辅助决策系统进行过总结,给出了系统框架结构,但未给出系统的具体设计和实现。游丽华[4]运用模糊数学的理论给出高校图书馆藏书特征模糊集和图书隶属函数,建立了中文图书采访模型,但未注意学科之间的经费分配比例。靖培栋等[5,7,11]对外文期刊的采购决策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按学科分配经费的定量数学模型,并从尽量保证学科经费分配公平的角度采用了席位分配模型,但未给出书刊本身价值评价的数学模型。郑全太[6]提出一种图书价值的评委评分计算方法,详细讨论了其合理性,但未考虑各种层次读者对图书价值的不同评价。莫宵[8]给出了按专业分配图书采购资金的数学模型,但未讨论图书本身价值的评价。向桂林[12]等详细讨论了影响图书价值评价的多个因素,建立了计算图书价值的数学模型,并通过计算已有馆藏书刊每个大类的评分总值来分配购书经费,但未考虑如何从待选书刊中进行采购决策。李武[2]等在给出计算书刊本身价值的定量模型的基础上,给出了按学科专业分配采购经费的概念性步骤。笔者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图书价值、读者需求和学科专业,给出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相结合的采购决策的数学模型,设计了一种基于已有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采访决策支持系统。

2图书评价模型

在进行图书采购决策前,首先要对图书本身的价值进行评价,这需要考虑影响图书价值的多个因素以及多层次读者的需求。具体可按如下思路进行:不同层次读者对影响图书价值的多个因素进行分别评价,将各因素评价值加权求和,先求出单个读者对某图书的评价值,再求出各层次读者对图书的评价值均值,最后再将各层次读者对图书的评价均值加权求和,得出图书的最终评价值。由此可建立图书评价的数学模型:

为便于理解,列举算例及其计算步骤如下:

假设影响书刊价值的因素为学术水平、针对性和价格,权重依次为0.4、0.4、0.2。评分采用5分制,如“5、5、5”表示“学术水平最高、针对性最强、价格最便宜”。如某书上述三个因素被某读者评分为“4、5、4”,则该读者给该书的评分值为4×0.4+5×0.4+4×0.2=4.4。

把读者分为副教授(博士)以上、讲师(硕士)、助教和本科生4个层次,分别求每个层次对书刊的评分均值。如有5个副教授以上读者同时选中某期刊,且对其评分值分别为4.5、4.0、3.8、4.0和4.8,则认为副教授以上层次读者对该书的评分均值为(4.5+4.0+3.8+4.0+4.8)/ 5=4.22。

对书刊评分均值按副教授(博士)以上、讲师(硕士)、助教和本科生4个读者层次加权求和,权重依次为0.4、0.3、0.2、0.1。如4个层次读者对某书评分均值依次为4.5、4.0、3.8、4.0,则认为该书评分总值为4.5×0.4+4.0×0.3+3.8×0.2+4.0×0.1=4.16。

求每种书刊的需求强度,即每种书刊的选中次数与该书刊所属学科范围内的参与选书的读者人数的商。如某书被其所属学科的200个参与选书的读者中的150个选中,则其需求强度为150/200=0.75。

3经费分配模型

高校一般具有多个院系和多个学科专业,在分配图书购置经费时首先应该考虑学校的院系和学科专业的设置情况以及读者的分布情况,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分配。可按如下思路进行:先确定影响各学科经费分配的因素及其下层因素,并设定各因素权重;从最下层因素开始计算各学科的相应因素值,若同一层各因素值意义及量纲不统一,则将各学科该层的各因素值除以所有学科该层相应因素值的总和,得到各学科该层各因素值的计算值;从最下层因素开始,将各学科各因素值的计算值按照相应层的权重加权求和,最终便得到各学科的经费分配比率。其数学模型描述如下:

为便于理解,列举算例及其计算步骤如下:

假设影响各学科书刊采购经费比率的因素为重要学科数、读者层次及人数、核心期刊数[7](意义及量纲不统一),权重依次为0.5、0.3、0.2。而其中因素“重要学科数”的下层影响因素又分为重点学科数、博士点数、硕士点数(意义及量纲统一),权重依次为0.4、0.4、0.2;“读者层次及人数”的下层影响因素分为副教授(博士)以上人数、讲师(硕士)人数、助教人数、本科生人数(意义及量纲统一),权重依次为0.4、0.3、0.2、0.1;“核心期刊数”取权威机构数据。如某一级学科上述4个层次的人数依次为80、150、15、500,则因

素“读者层次及人数”的计算值为80×0.4+150×0.3+15×0.2+500×0.1=130。

计算影响各学科书刊采购的每个因素值在所有学科该因素值之和的比,这是由于不同的因素值代表的实际意义不同,为了应用各因素的权系数,必须统一量纲。如共有3个一级学科参与购书,其“读者层次及人数”计算值依次为130、200、323,则第1学科的“读者层次及人数”计算值占3个学科该因素计算值的总和的比率为130/(130+200+323)=0.1991。

将影响各学科书刊采购的各因素值加权求和,求得各学科书刊采购经费占所有考虑的学科书刊采购总经费的比率。如某一级学科的重要学科数、读者层次及人数、核心期刊数比率值依次为0.085 0、0.121 5、0.199 1,则该一级学科书刊采购经费占书刊采购总经费的比率为0.085 0×0.5+0.121 5×0.3+0.199 1×0.2=0.118 8,即占总经费的11.88%。

4采购决策模型

在得出图书评价结果及各学科经费分配比率后,需要在各学科内对待选图书进行选购决策。可按以下步骤进行:①将待选图书按学科分类,各学科待选图书按需求强度从大到小排序,需求强度相同时,再按图书评价值从大到小排序;②根据经费情况,设置选购图书的需求强度及评价值下限值;③根据需求强度,设置复本量配置规则:如需求强度在0.7以上则复本量为8,需求强度为0.5-0.7之间复本量为5,需求强度为0.3-0.5之间复本量为3,等等;④各学科待选图书中需求强度或评价值不小于相应下限值的图书为应采购图书,先将全部应采购图书的复本量配置为1;⑤ 先按需求强度从大到小,再按评价值从大到小,依次配置到步骤③中设置的相应目标复本量。

5采访决策支持系统

以上模型为图书采访提供了定量支持,但是,若对每本书刊做手工计算则太繁琐。当前高校图书馆大都采用了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将上述模型与已有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资源结合起来,设计开发文献采访决策支持系统,就显得很有必要而且可能。

采访决策支持系统能够根据最新的可供采购的图书信息、现有馆藏及其利用情况、学校学科和读者分布情况、图书购置经费数额和馆藏特色要求等信息,对图书馆的图书采购工作进行决策支持,即辅助采访人员决定哪些图书必须采购、哪些图书在经费允许时也应该采购、哪些图书不必应采购,并决定若需采购时要采购多少复本。

根据相对独立的图书采购功能划分及图书采购决策的一般流程,设计图书采购决策支持系统的模块结构及功能。首先,采访人员收集最新的可供采购的图书信息并进行;其次,从文献价值和读者需求两方面对可供采购图书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如上述图书评价模型);最后,根据一定的决策模型(如上述经费分配模型和采购决策模型)进行采购决策,决定采购哪些图书、多少复本。据此,图书采购决策支持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图书信息采集子系统是整个系统运行的前提和基础,其功能是采集可供选择的图书的基本数据。从采集书目上看,主要包括新书征订目录、读者推荐书目、教学参考书目、科研参考书目及馆藏特色与补充书目等[13] ;从采集内容上看,主要包括待购图书的题名、内容简介、学科分类、作者和出版信息等。这些数据被录入数据库中,作为后续工作的基础,供采访人员和读者评价、使用。

各个不同层次的读者通过图书评价子系统对收集在数据库里的待购图书进行综合评价,系统从而自动计算出各种图书的评分值(按照上述图书评价模型),并存储在数据库中,为制定采购决策提供依据。

图书馆的采访人员根据数据库中的图书评价结果,通过采购决策子系统进行采购决策(按照上述经费分配模型和采购决策模型),将图书选择结果存储在数据库中。

系统管理子系统主要供系统管理员对数据库及模型库进行管理,如进行图书评价模型和采购决策模型相应参数的增加、删除、修改等。

数据库方面,在已有的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数据库(存储着读者数据、馆藏数据、流通数据等)基础上增加了学校的学科数据、待购图书原始数据(包括最新征订书目、教学参考书目、科研参考书目及馆藏特色与补充书目等)、待购图书的评价数据、待购图书的选择结果。

图书管理系统的价值篇(7)

图书馆作为非营利性和面向公众的公益性社会机构,它存在的价值在于为广大公众读者提供服务,这种服务是不带任何的功利性的,不以经济效益为目标,明确的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根本原则,以为人类文明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为宗旨。图书馆的核心价值体系是以图书馆为主体的价值观,是图书馆人格化的产物,反映的是图书馆群体与其他社会群体、图书馆群体与自然间的关系,是知道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的准则。图书馆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注重服务和人文关怀、尊重理性、尊重知识、尊重真理的基础上,提倡对知识和理论的广泛涉猎和探索创新、追求和热爱,倡导阅读、公平公正、合作和技术创新等,这些价值观念都反映了图书馆的存在价值性,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也是在这些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经验的不断总结和概括,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强把文化建设的传统模式引领向新时代的列车,把图书馆的价值观建设理论应用于现代图书馆的管理体制当中,从而给广大的读者带去更多的实惠和更方便的操作以及更大的利益,也为社会科学知识的发展和全人类的科技知识的拓展和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因此,分析构建图书馆的核心价值体系必须从图书馆的制度、物质和精神三方面着手分析。

一、图书馆物质文化价值元素

在图书馆文化的诸要素中,图书馆文化以物质文化为手段,以制度文化为保障,以体现精神文化为归依,这些是图书馆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图书馆的物质文化存在于传统的图书馆管理和现代的图书馆管理文化之中,因为它是图书馆文化的基础,是图书馆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地基。它能够让图书馆管理者掌握一种系统的图书馆工作方法,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功能行动,最合理的使用图书馆的人力、财力和物质资源,使之发挥最大的效用,从而达到预期的目标。这是最基础的传统的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强调的是对工作任务的目标管理,对物质资源的分配和控制,普遍实行机关化的人事管理制度,因而就含有充满活力的科学竞争机制,没有办法充分实现图书馆管理人员的价值和潜能的发掘,这样的物质文化,之所以没有被达到应用的顶峰,是因为制度的僵硬化和不协调,所以,图书馆的物质文化价值应积极反应图书馆的精神和集体的意识,以及对制度文化的响应性,落实行为规范才能够落实图书馆的价值取向,确立核心价值,从而发挥出无限的导向功能,才能够通过图书馆引导读者知识的力量之源,培养、灌输知识文化所带给世界的震撼。

二、图书馆精神文化价值

文化史是一种没有极限的动力来源,图书馆的精神文化不仅对图书馆员工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力”而且还是一种“无形的精神驱动力”,积极的图书馆精神文化,能够在领导之间、员工之间、领导和员工之间起到沟通协调和凝聚的作用,形成“顺向合力”和强大的凝聚力,获得整体的效应。

图书馆的精神文化包括积极推动型的激励文化体系,对员工的人文关怀也是一种文化的建设,也包括对图书馆人的约束体系,也是精神文化构建的基础,一个有序的图书馆的体系中不免对图书馆人有奖励和要求,就如同企业对优秀的员工有足够的晋升空间可以供其发展,可以给与一定的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这样才真正落实了人文管理的素质,同样对在工作过程中总是存在错误的员工或者领导要对其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对服务工作的意识要到位,对批评要虚心接受并努力保证改正,错误在任何过程中都是难免的,在人文关怀中让图书馆人体验到关怀的气氛更能够激发他们对图书馆的管理工作的热爱,使整个集体更有蓬勃向上的活力和饱满的工作状态。

三、图书馆制度价值体系

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国家要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一个民族要有相应的原则和限制,一个企业要有对应的企业制度和奖惩办法,一个图书馆也一样,在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要有完整的制度体系,才能够有理有据有序的进行管理。

图书馆的制度管理价值体系包括了很广泛的方面,对服务制度的要求,各种核心价值体系都不是孤立的存在的,服务制度中就融入了文化制度和精神文化的集中,服务制度的最终是通过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所体现的,是最具活力的一部分,充分发挥图书馆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作用,将有效促进图书馆各项工作的开展,促进图书馆精神文化的不断提升。

综合而言,图书馆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物质、制度、精神和人的综合体系,各体系不是单一形成,层层叠加,而是相互融会贯通的,这个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将有利于图书馆的不断发展,有利于不断的完善图书馆的文化,更加有利于为读者和社会提供更多的更完善的实惠和知识的引导。

参考文献:

图书管理系统的价值篇(8)

(一)图书成本的定义

图书成本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成本是企业为生产一定种类和一定数量图书所发生的各种生产耗费,是从会计角度来研究如何把生产商品和提供劳务所发生的耗费和支出归集、计算出生产成本,即图书的制造成本。广义的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象化的、以货币表现的、为达到一定目的而应当或可能发生的各种经济资源的耗费,即图书成本的对象包括图书出版过程中的所有成本。

(二)图书成本管理的内容

根据图书成本的定义,图书成本管理也可分为狭义的图书成本管理和广义的图书成本管理。

狭义的图书成本管理也就是传统的图书成本管理,管理的对象只针对图书的制造成本,判断图书是否盈亏的标准是看“图书营业收入”是否大于“图书制造成本”,这是一种典型且短视的产品决策观。

广义的图书成本管理也就是战略成本管理,这种成本管理模式从“产品总成本”角度来判断新产品是否盈利、新生产线是否决策上马。企业管理者不仅要关注图书的制造成本,而且对图书出版的整个流程如选题策划、编辑加工、装帧设计、材料采购、制印装、营销、售后服务等一系列作业所发生的成本进行管理,从总体上判断产品的盈利性和价值创造性,可见,现代成本管理的本质是“基于价值链”的总成本管理。

(三)图书成本管理的特征

1. 图书成本管理的规划性

传统成本管理往往把成本管理的重点放在制造环节,并通过加强对制造环节的各要素成本的控制实现成本管理目标,战略成本管理认为,要做好图书成本管理,必须在图书的选题策划阶段,对图书组稿、编辑加工、装帧设计、材料采购、制印装、销售、售后服务等进行全盘规划,从源头上控制图书的成本。

2. 图书成本管理的合理性

图书成本归集的是否合理,决定着图书价值反映的是否真实,决定着领导的经营决策是否正确,因此,在进行成本归集的过程中,选择合理的分摊依据,对与图书相关的编录经费、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进行合理的归集,使图书的成本真实反映图书的价值。

3. 图书成本管理的全面性

在实际管理层面,如果仅仅依据图书的制造成本来计算图书的经济效益,必然扭曲事实 ,并做出错误的决策,只有用图书的总成本来计算图书的经济效益,才能真实反映图书的价值。

二、图书成本管理的现实意义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出版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必须找到自身的竞争优势。成本领先战略是最常见的一种竞争战略,也是企业通过有效的途径降低成本,从而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种战略。

1. 加强图书成本管理有助于优化图书成本核算。通过选择合理的费用分摊方式,可以使图书成本真实反映图书的价值,而出版企业选择的重点扶持的项目也能够赢利,甚至最终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量。但是,如果图书成本核算不准确,就有可能做出错误的决策,甚至有可能给出版企业造成重大损失。

2. 加强图书成本管理有助于增强企业竞争优势。出版企业在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中通过优化选题、材料节约、生产创新和自动化等来控制图书的成本,使图书的成本达到最低,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价格优势。

3. 加??图书成本管理有助于明确企业价值链的优劣。通过完善的成本管理,辅之以全面的企业纵向价值链和横向价值链的分析,能够帮助出版企业找准自己的竞争优势,明确自己的成本软肋,实现成本节约战略的目标,最大程度的实现成本管理目标。

三、目前出版单位图书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图书成本的全盘规划

目前,有些出版单位不重视图书成本的全盘规划,在图书项目的选题策划阶段,不制定图书成本的全盘规划;在选题论证阶段,也不对图书的成本、利润进行分析;在后续的编辑、制造和销售阶段,各项成本费用经常随机产生,无据可循,等到图书出版之后再计算实际出版成本,如果前期成本过高,基本上已经丧失了补救的余地,成本管理也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二)缺乏图书成本的跟踪控制

在图书项目策划阶段制定了图书成本的全盘规划后,后续阶段的跟踪控制也非常重要,有些出版单位库存图书特别多,其中就包含一些残损图书和印装质量不合格的图书,出现这种情况,跟图书的制造过程没有严格的跟踪控制有一定的关系。比如图书稿件经过三审三校,达到齐、清、定之后才能开始印刷,但如果这个过程缺乏跟踪控制,在达到即定标准之前就开始印刷了,由于现在的印刷设备都比较先进,自动化水平也比较高,印刷一种几千册的图书也就需要几分钟的时间,如在开机后发现图书内容有问题或印刷质量有问题,基本上是没法控制的,这样,即使规划制定的再好也无法达到成本管理的目的。

(三)图书成本费用分摊方法不合理

目前有些出版单位在成本核算中,为了满足按部门绩效考核的需要,把编辑的各项费用以部门为单位进行归集,然后把这部分费用依据“图书印张”或“图书码洋”分摊到图书中,由于一个部门有的编辑做书多,有的编辑做书少,有的图书印张多,有的图书印张少,这样有些印张多的图书就分摊了大量的费用,分摊的结果导致某些图书的成本特别高,甚至有些品种比定价还高,这样计算出的图书成本根本无法真实反映图书的价值,导致一些经济效益好、市场价值高的图书反而被淘汰。

(四)成本核算系统比较落后

有些出版单位的成本核算系统比较落后,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有些会计软件还只具备简单的核算功能,除了基本的资产负责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以外,其他表格如成本表,投入产出表等都无法自动生成;另外,由于各部门的系统都是孤立的,信息资源无法共享,造成大量的重复劳务,任何一个信息系统都无法提供某一经营决策所需要的完整数据,这样降低了所需数据的可靠性,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甚至决策失误。由于现代管理需要各部门的数据相互共享,对整个产业链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对经营决策提供依据,显然这样的核算系统根本无法满足现代成本管理的需求。

(五)图书成本管理的观念没有转变

许多出版单位的图书成本管理还局限在图书成本的核算阶段,仅仅把制造环节的成本作为计算图书成本的主要环节,但是,由于出版物的特殊性,在实践中,其实制造环节的成本节约余地并不是很高,比如纸张的价格、装帧设计的费用、制印装的成本等等这些价格调控空间有限,仅仅从这些方面来节约成本,图书成本管理的效果不会特别明显,如果无原则的降低成本,甚至可能会影响图书的质量。

四、加强图书成本管理的完善措施

(一)建立图书成本全盘规划制度

图书出版首先从选题策划开始,在选题论证报告中就应该包括图书成本全盘规划书,此规划书的内容应该包括后续的组稿、编辑加工、装帧设计、采购、制印装、库房管理、销售、售后服务等各个阶段可能发生的成本,以及为达到规划的成本应该采取的措施,这样就很容易发现后续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可能存在的风险,并事先采取必要的措施来解决问题,防范和降低风险的发生,从而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建立了图书成本全盘规划,可以使各部门目标明确,行动一致,比如当一种图书成本全盘规划制定后,财务部要准备足够的资金,采购部门要准备必要的材料,印制部门要选择合适的印厂,市场营销和销售部门要为此种图书做相应的宣传工作和销售准备工作等,这样就为图书项目的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果没有图书成本的全盘规划,就无法估算图书的利润,能为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更无从谈起,可见建立图书成本全盘规划制度是强化出版单位图书成本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二)制定图书成本跟踪制度

图书成本的全盘规划制定后,在后续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图书成本的实际发生情况如何,还应该派专人进行跟踪,否则,不光无法完成事先规划的成本,甚至可能给出版企业造成重大损失。一方面,要对生产经营过程进行跟踪,比如图书制印装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果管理不到位,肯定会成为成本浪费最严重的阶段。而发货过程也是成本控制的一个关键点,发货的数量要根据客户的销售能力、信用状况等,以免产生大量的退货,从而增加图书的销售成本;另一方面对实际产生的成本进行跟踪,每进行一个经营环节,都要把实际发生的成本与规划成本进行比较,比如审稿环节结束了,要对稿酬、编辑加工费等实际发生的费用进行汇总,并与事前的成本规划进行对比,如果偏高,就要对偏高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及时找到原因,争取在后续阶段把这部分成本补回,这样就为图书成本的管理提供了后续保障。

(三)选择合理的成本费用分摊方法

为了解决成本费用分摊不合理、不全面的问题,应优化使用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的正确计算具有两个前提,一是作业消耗资源;二是产品耗用作业。根据出版行业的特点,图书的稿酬、材料、制印装成本一般可以直接分摊到图书中,有一些费用如编辑人员的工资,编辑加工费用,办公费用以及编辑部门发生管理费用,图书的销售费用,这些费用与图书成本相关,但如果采用统一的标准分摊到不同的图书中,显然是不合理的。由于每种图书的难易程度不同,编辑加工的复杂程度不同,每个印张所耗用的人工工时不同,不能简单地按张印或码洋把这些费用分摊到不同的图书中。在分摊时,财务部门应认真分析上述费用的成本动因,根据相关的成本动因分摊到相应的图书中,编辑人员的工资,编辑加工费用,办公费用以及编辑部门发生管理费用等,一般情况下,这些费用与人工工时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以选择人工工时作为其作业动因对这些费用进行分摊。销售费用主要是为销售图书发生的,图书的销售收入是以销售码洋为基础计算得来的,特别是现代销售模式的多样化,书店开展活动的促销费用大多是依据销售码洋来计算,因此销售码洋作为销售费用的作业动因比较合理。

(四)健全图书成本核算系统与方法

传统的图书成本核算系统根本无法满足现代成本管理的需求,出版企业需要一个强大、灵活、高效的数字管理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能将企业内、外部所有资源完整地集合于同一体系中,为企业各项业务的顺畅运行提供管理平台,带来高效率和高效益,并为决策者提供信息支持。国外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问世的ERP已经把供应商、制造工厂、分销网络、客户等纳入了一个紧密的供应链中,并能有效地安排企业的产、供、销活动,满足企业利用一切市场资源快速高效地进行生产经营的需求,并准确及时地反映各方的动态信息,监控经营成本和资金流向,提高了企业对市场反应的灵活性和财务效率,在市场获得了竞争优势。ERP系统的先进性、自主性和高效性已成为图书成本控制的主要手段,可见,出版企业引进ERP系统已迫在眉捷。

(五)从战略的高度做好图书成本管理

战略成本管理以识别企业关键成功因素为基础和出发点。迈克尔?波特基于价值链分析的战略框架,为战略成本管理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面我们分别对图书出版企业的内部价值链和企业间价值链进行分析,从而识别出企业的关键成功因素。

图书管理系统的价值篇(9)

无论是从图书馆的内在要素构成,还是图书馆的基础理论发展,以及图书馆的历史演化来看,图书馆的知识本质是图书馆发展的内在逻辑,蕴含着自发的知识管理形态,驱动着自觉化的知识管理,与知识管理在本质是一脉相承的。图书馆的内在构成要素充满了知识属性。图书馆由从业人员(管理者、馆员)、馆藏资源(文献、信息)、管理工具(制度、技术)和服务对象(用户)四大部分组成。以上四个方面无一不与知识相联,无一不与知识活动相关,无一不是知识管理的研究内容和承载主体。图书馆从业人员包括管理者与馆员,承担着运用管理工具对馆藏资源进行整理、组合并提供给用户的职责,与知识资源打交道,向知识需求者提供服务,本身就是知识主体,又是主体化的知识,即隐性知识。馆藏资源包括文献、信息,是知识的载体和形式,是知识分类中的显性知识,通过图书馆馆员、管理者的隐性知识进行知识发现、挖掘和创新,产生新的知识。管理工具包括制度、技术,科学的制度如组织构架、工作流程和先进的技术如数字技术、网络技术,能有效提高馆藏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知识交流、共享和创新、增值,本质上就是知识工具。服务对象即用户,是图书馆的需求方,是知识资源的利用者,知识管理的服务者,更是知识价值的实现者。图书馆内在构成要素的知识属性蕴含着、驱动着、发展着知识管理。图书馆的理论基石来源于对知识的研究。德国图书馆学家阿道夫•艾伯特在1820年出版的《图书馆员的教育》一书中指出,“图书馆员执行任务所需要的一切知识和技巧的总和”应当构成图书馆学的主体内容,建立了图书馆的“知识论”理论思想。1976年,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的肯普在《知识的本质———图书馆学入门》一书中讨论了知识与图书馆的关系,指出图书馆不只是作为知识的收集站而存在,应努力传递知识,阐释了图书馆的“知识基础论”的理论思想。1954年,德国图书馆学家彼得•卡尔施泰特在《图书馆社会学研究》一书中认为,图书是客观精神(知识)的容器,图书馆是主观精神(知识)与客观精神(知识)发生联系的场所,提出图书馆“知识社会学”的理论思想。1977年,美国图书馆学家奥尔(J.M.Orr)在《作为交流系统的图书馆》一书中指出,图书馆的目的是收集和利用人类文字的交流,是知识的传递系统,是人类交流系统的补充,反映了人类自身的知识体系,提出了图书馆的“知识交流论”的理论思想。图书馆研究专家布利斯(H.E.Bliss)和谢拉(J.H.Shera)率先提出了图书馆知识组织的观点,最终在夏尔马(Pandy.S.K.Sharma)的《图书馆员知识的知识》一书中发展为涵盖图书馆职业的“知识组织论”的理论思想。〔3〕对图书馆的理论研究一直是沿着知识的研究路径展开,没有对知识的深入认识就没有图书馆基础理论的深化,没有知识的存在,图书馆就丧失了存在的基础。图书馆的历史演化贯穿了知识的主线。第一代图书馆以收集和保存图书为目的,采取人工操作的方式对图书资料进行整理和保存,是人与图书相结合的传统图书馆时代。第二代图书馆是以文献为主要收集存储对象,利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和服务,是文献信息与人、计算机相结合的图书馆自动化时代。第三代图书馆是以信息资源为对象,以计算机和数字网络为手段,是信息资源与人、计算机、信息网络相结合的图书馆网络时代。〔4〕图书馆的历史演化实际上是知识的形态演化,随着知识的内容和形式的发展,图书馆的外在形态和内在结构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外部需求:图书馆的社会职能与知识管理

图书馆的外部需求决定着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也决定着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图书馆履行社会职能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开展知识管理、满足社会需求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图书馆的外部需求在变化,图书馆的社会职能也在不断演变。1975年在法国里昂召开的图书馆职能科学研讨会上,国际图联将图书馆的社会职能总结为四个方面:一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二是开展社会教育,三是传递科学情报,四是开发智力资源。随着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外在环境对图书馆的政治经济文化需求,决定了图书馆的繁荣文化、实施教育、专业服务的职能,从不同层面把图书馆知识管理嵌入到社会大系统中。

1.文化繁荣职能:嵌入社会文化系统中的知识管理。图书馆作为文化机构而存在,是从图书馆学诞生开始就具备的第一项职能,即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并使之得以流传和发扬。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在文化繁荣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和职责。一是从纵向上讲,图书馆担负着保存、流传文化知识记忆的职责,将知识汇聚成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使人类文化生生不息,不断累积繁荣。二是从横向上讲,图书馆承担着普及传播文化知识的职能,促进知识交流共享,提升国民文化素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履行文化繁荣职能的图书馆知识管理已嵌入整个社会文化系统,以满足社会文化发展需求为目的,承担着记忆传承和传播普及文化知识的历史责任和社会责任,图书馆知识管理是面向大众的,全面开放的,具有社会历史特征。

2.社会教育职能:嵌入公共服务系统的知识管理。图书馆作为教育机构而存在,是进入工业社会的图书馆发展出的第一项自觉性的社会职能,面向特定群体,扩展至社会,开展社会教育。教育是社会、组织和个人实施知识管理的基本途径,已成为政府开展公共服务、履行社会职责的基本内容。图书馆作为知识仓库,是开展社会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和阵地。一是引领社会阅读,采取恰当的方式和途径,向受教育群众开放,倡导传播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理念,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二是开展基础教育,融入学校专业教育机构,提供有针对性的知识教育,推动人的素质和技能的全面发展。履行社会教育职能的图书馆知识管理嵌入政府公共服务系统,以满足公共服务需求为目的,承担着知识发现、组织、创新的社会发展责任,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工作,具有公共服务特征。

3.专业服务职能:嵌入市场价值系统的知识管理。图书馆作为专业服务机构而存在,是社会自主多元、知识海量细分的条件下产生的社会服务职能。以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建设为基础,面向特定的组织和个人,提供个性化、特色化的知识服务。履行专业服务职能的图书馆知识管理将知识作为资源,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的,采取知识服务的方式,把用户和市场联结起来,参与知识市场竟争,实现知识资源的增值,具有市场发展特征。

知识资本:构建以需求

为导向的图书馆知识管理图书馆知识管理在知识供求的关系中把握图书馆知识价值规律,在知识化劳动中创造价值,在知识服务中体现价值,在知识应用中实现价值,本质上是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的运行过程。以需求为导向的图书馆知识管理,打破图书馆僵化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形成知识化的有机组织体,并融入社会系统中,进行能量和信息的交互循环,更加有效的履行社会职能,把图书馆的知识价值充分挖掘出来,不断满足以自我实现人为逻辑前提的个人、组织和社会的复合化价值需求。

1.建立柔性化的图书馆知识共享体系。知识共享是加强图书馆内部知识管理、满足图书馆内在需求的基本途径。根据图书馆的知识本质属性,以馆员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倡导学习理念,实行组织再造,开展业务重整,建立平等、自主、合作、柔性的内部运行机制,深度推动知识的交流学习,全面激发知识的吸收创造,最终赢得图书馆知识价值的竞争优势。〔5〕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把比谁学得更快更好作为图书馆赢得竞争优势的第一能力、第一资源,建立多元回馈和开放的学习系统,形成学习共享与互动的组织氛围,使个人活出生命的意义,组织成为身心健康的机体,不断增进其创造未来的能力。〔6〕开展扁平化组织设计。打破图书馆传统的垂直化、直线型组织结构,超越部门和专业的界限,以馆员为主体,以知识流动为核心,采取正式组织和权变组织相结合,结构化部门与团队管理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扁平化、柔性化的组织结构。组建图书馆知识管理委员会为最高决策中心,下设事业部作为独立的二级决策工作单元,改变以权力主导的刚性化单一决策结构,形成柔性的分布式多元决策中心。组建知识团队。围绕图书馆工作任务,以项目的形式组建复合型知识团队,设立知识主管,制定团队工作目标和计划,协同凝聚各有特长和个性的团队成员活动,为达成目标精诚合作,共同奋斗。设立虚拟组织。以建设图书馆不具备、不完全的专长和能力为核心,集合组织内外的个人和团队,建立松散的工作合作关系和项目化的激励机制,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形成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的合作,共同完成组织管理目标。建立知识联盟。加强图书馆之间以及与其他知识组织之间的战略联盟关系,采取馆际互借、信息互通、咨询互动等形式,促进跨组织之间的知识共享和交流,形成新的知识价值,满足用户需求。重整业务流程。按照显性知识的序化、隐性知识的转化两个方向重整图书馆流程,一方面,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全面梳理馆藏文献和网络信息资源的收集、加工和整理,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使无序的信息变为有序,使固化知识得以活化,形成动态的显性知识流。另一方面,深入开发蕴含在馆员、团队、组织等不同层级知识主体的隐性知识,推动馆员之间、团队之间、组织之间和馆员、团队、组织之间的交流,推动隐形知识不断向显性知识转化,实现知识的价值。

图书管理系统的价值篇(10)

1 知识资本理论

1.1 知识资本的概念

知识资本的概念最早由加尔布雷斯20世纪80年代提出,他认为知识资本是一种知识性的活动,是一种动态的资本;斯图尔特在1991年的《知识资本:如何成为美国最有价值的资产》中进一步揭示了知识资本的内涵,他认为“知识资本是指包括知识、信息、知识产权和经验等在内的,能够产生物质财富的原料,是一种集体智能的组合,是企业组织和一个国家最有价值的财富”[1]。埃德文森和沙利文(1996)从企业的角度,认为知识资本是企业真正的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部分,是一种以相对无限的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依赖的资源。

国内学者严若森、党兴华、保建云在引进和介绍西方学者有关知识资本的文献后总结出知识资本的概念:知识资本是以知识形态存在和运动的、在商品货币关系中以商品价值形式追求增值的价值,是整合于企业组织结构、制度安排、企业文化、员工素质以及企业经营关系中能够用于创造财富的企业无形资产,是所有成员所知晓的能为企业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的事物之和,具有高增值性的资本化知识要素,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动态的、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2]。

1.2 企业知识资本的具体载体与表现形式

斯图尔特(1997)提出了知识资本的H-S-C结构,指出知识资本的价值体现在人力资本、结构性资本和顾客资本三者之中。人力资本是指企业员工的知识水平、经验以及为客户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员工更新知识、共享公司的知识和经验的能力,他们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是以潜含的、未编码的形式存在,知识资本中人力资本部分是附着于个人的,个人拥有对这种未编码知识的所有权。一旦未编码知识转化为编码知识,原所有者则失去所有权。结构资本是支持人才资本的“基础设施”或“知识平台”,如企业的组织结构、制度规范、企业文化、信息技术系统、组织结构形式、企业形象、知识产权等。顾客资本是指市场营销渠道、顾客忠诚、企业信誉等,是企业与顾客往来间的关系价值,通过人力资本与结构资本的综合影响,顾客资本可以直接转变为账面资产。知识资本概念的提出将企业信誉、商标、员工知识和忠诚、顾客满意、经营关系等这些被传统管理理论所忽视,但却日益成为企业重要资源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整合在一起,并与企业的组织结构、生产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市场开拓能力以及企业的财务状况紧密联系在一起,它们相互作用,互相影响,共同构成了企业的知识资本。

2 图书馆知识资本的构成

图书馆知识资本是存在于组织之中,能够提高图书馆核心竞争力,实现知识增值,增加图书馆价值和社会效益的无形资产。

根据企业:知识资本=人力资源(未编码知识) +结构性资本(已编码知识资产和经营性资产)+顾客资本

可推断出图书馆:知识资本=人力资源(未编码知识) +结构性资本[信息资源总量(已编码知识资产)和经营性资产]+用户资本

式中要素分析如下:

2.1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是对图书馆人力资源进行开发性投资所形成的、可以带来财富增值的资本形式。人力资本的核心是知识和技能,它包括图书馆管理者的组织协调能力和馆员的创新能力。人力资本旨在最大限度发挥图书馆员的知识优势和技能优势,“人”是一种动态的、隐含的、未编码的知识形态,知识或技能依附于具体的人而存在,是可编码的、能编码的、潜在的知识贮备,这些潜在隐含的知识价值通过投入、激励、优化组合可转化为图书馆的编码知识资产,如对信息资源、文献资源的搜集、整序、加工、存贮、传递、转移等,从而达到未编码知识编码化、隐性知识显性化,这些综合能力不仅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而且贯穿图书馆知识资本运营始终,具有可持续增值能力[3]。

2.2结构性资本

结构性资本是图书馆的组织结构、制度规范、组织文化等不依附于图书馆人力资本而存在的其他能力,旨在通过图书馆现有制度的变迁与创新、图书馆文化的重塑等,保证和支持人力资本使用效率最大化,从而为激励人力资本创造知识、发挥知识增值作用提供制度保障和文化支撑[4]。结构性资本包括已编码知识资产和经营性资产。

2.2.1已编码知识资产 主要指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总量,这不仅包含各类文献的库存量、数据库资源量等信息量的账面价值,而且还包括网络资源使用权、特许经营权、信息资源专有权、知识产权、馆誉等无形资产的价值量,以及图书馆文化、管理制度、信息化平台等不依附于人力资本而存在的其他所有能力。

图书馆文献资源信息总量(已编码知识资产)是图书馆结构性资本的主体,这些不断更新的已编码知识资产,已凝固了图书馆人力资本的智力劳动价值、知识创新价值、集合服务力和集合管理力价值;而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如软件的开发、数据库建设、学科建设资源整合配置、信息加工手段、办馆理念等账外的、隐含的、潜在的知识价值以及与人的知识活动有关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往往不能在账面上表现出来,是通过新的已编码知识资产而显性化。图书馆已编码知识资产实际上已包含了在动态中不断发展的无形资产价值和连续积累的知识资本,这一切都有利于图书馆知识资本价值向用户使用价值的转移[5]。

2.2.2经营性资产 图书馆经营性资产是指维持用户服务系统运转的资产,包括经营成本和管理成本,经营性资产在知识资本理论中一般被认为是外部结构资本,主要包括分销网络、供应网络、服务力量和组织的外部能力。经营性资产是知识资产获得市场价值、实现价值和价值增值的重要途径,如果没有合适的经营性资产,知识的价值就难以实现与发挥作用。

在网络环境下,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知识价值的转移、传播、扩散提供了技术条件。图书馆经营性资产围绕用户服务系统运转进行的资本投入,与用户受益面或接受服务的方式直接相关,最能体现图书馆知识价值转移的力度和无形资产的实际使用价值。

2.3 用户资本

用户资本是图书馆使用价值的具体体现,是用户在利用图书馆资源以达到预期目的过程中而形成的用户忠诚、用户满意、用户信誉度等资本形态的总和,可通过读者到馆率、满足率、利用率、网络点击率、文献覆盖率、检索服务、专题服务、情报服务、咨询服务等功能性指标进行用户获益资本分析。一个没有信誉、没有读者忠诚度和读者满意度的图书馆,在知识经济时代是没有生存机会的,用户资本是图书馆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之一,可反映图书馆的服务效果被广大读者认可的程度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社会声誉、品牌等无形资本的内在价值。

3图书馆知识资本循环

3.1图书馆知识资本循环

知识资本周而复始的循环表现为知识资本的周转,知识资本在永不停息的周转运行中实现价值的保值增值。图书馆文献信息以无偿服务为主,在人力资本与结构性资本的结合互动中,通过拥有知识产品和网络信息专营权,利用知识和信息的循环向用户提供无偿服务,其知识资本循环,建立在知识价值的不断累积以及使用价值的反复循环上,并将这些价值和使用价值持续地转移到用户的人力资源开发价值上[6],实现知识资本价值增值,由此产生社会效益。

图书馆知识资本运营机制可表达为:人力资源(未编码知识)+结构性资本[信息资源(已编码知识资产)+经营性资产]+用户资本+资源共享(公有权无偿服务为主)=社会效益(知识资本)

图书馆知识资本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方面,图书馆知识资本价值是在人力资本和结构性资本不断投入的基础上形成的,这是一个知识资本价值积累过程,通过图书馆人力资本(未编码知识)对资源管理所奉献的价值,转变成用户在无偿转让中所获得的使用价值而积累成用户资本。图书馆是一个开放的知识资本运营体系,除自身知识资本价值积累外,通过对图书馆内外各种知识资源进行挖掘、选择、整合,使知识在个体、群体、组织之间流动和转化并形成良性循环,从而缩小知识差距,实现知识共享,消弭信息鸿沟,促进知识增值,创造用户资本价值,形成使用价值积累和知识服务体系,产生社会效益,其无形资产价值远远高于账面价值。这便是图书馆知识资本价值的绝对增长,图书馆知识资本价值是图书馆知识转移的价值基础。

图书馆知识资本的使用价值则主要体现在知识资本循环机制中,这是图书馆知识资本的最终目的,即用户实际使用的已编码知识的频次及其无形资产权限的价值量[7]。知识资本更新周期带来用户使用价值增益,用户的诸如借阅、检索、查询、学习、娱乐等活动是用户使用价值的具体体现,图书馆并不会因此而丢失知识资本价值,但知识资本循环产生的使用价值却已转移成用户的持续收益,转化为智力资源、学术研究成果等用户的知识资本积累,以此来完成其知识转移机制。如此周而复始,知识资本在循环中不断产生价值积累,并在反复循环中,让不断增加的用户(读者群)持续享有连续增长的知识使用价值。

3.2 图书馆知识资本的价值向使用价值转移

图书馆作为知识型组织和社会无形资产机构,其“产品”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人,是为增加人(用户)的知识技能以及其他精神需求而存在,隶属于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从图书馆知识转移角色上看,其同时具有信息(知识)“消费者”和“提供者”的双重身份,图书馆充当“消费者”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充当信息知识的提供者,实现的是图书馆知识资本价值量的绝对增长(即用户资本的增长),其使用价值的增值是图书馆知识资本价值量相对无损耗的情况下完成已编码知识向用户转移,因而具有将商品化的信息资源调控和转化为用户可无偿使用之资源的职能。

发挥知识的使用价值和创造新的使用价值是知识转移的动力,知识转移的程度决定了价值增值的大小,知识的价值增值不仅仅是知识存量的增加,更是实现知识从量增到质增的转化[8]。 从图书馆知识转移的机制上看,通过对图书馆人力资本和结构性资本的持续投入,可以向用户提供公有权无偿转移服务,有效提高用户对图书馆的信任和依赖度,使图书馆真正成为用户感知知识、吸纳知识、运用知识、创造知识的基地;用户对已编码知识的持续利用,也意味着图书馆知识资本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不断转移到用户的人力资源开发价值上,这正是图书馆自身社会价值之所在。

4 图书馆知识资本使用价值最大化实现途径

用户资本是图书馆的终极资本,图书馆提供资源和服务的最终目的是为用户服务,因此如何从文献资源建设到信息服务手段以及知识服务的深化中向用户提供令其满意或超期望值的产品或服务;如何实现以用户为中心,将用户中心原则贯彻到图书馆服务的始终;如何促进图书馆与用户的交互与沟通,改善用户关系,增加用户资本等,是使图书馆知识资本使用价值发挥最大值的最终目的,其实现途径主要有:

4.1 开展“深化服务、接近读者”的个性化信息情报服务,实现扩张力

主要措施有:①加强对用户的分类管理,对用户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定期与读者进行双向沟通,与读者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建立良好持久的伙伴关系。②加强馆员分工合作,充分运用他们各自的特长和优势,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情报服务,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③将图书馆社会声誉、学术声誉、品牌价值等无形资本作为重要的投入资本,通过这种无形资本的宣传推介和品牌效应,吸引潜在用户,使用户从各种信息渠道中达到对图书馆优质服务的预期效果并通过知识资本输出,进一步扩大图书馆的影响力和利用率[9]。

4.2 进行组织创新,创建知识管理体制

图书馆结构资本为图书馆知识的创造、传递、使用,这为保护价值的自我实现与增值提供了支持与保障。要发挥结构资本转化成使用价值的作用,顺利实现人力资本向用户资本的转换,需要解决以下问题:①如何在图书馆内部形成充分的信息流,保持馆内各职能部门的信息畅通;如何建立图书馆知识流动和知识共享机制,让用户能够直接获取馆内各种信息,实现知识共享。②如何在图书馆内部设计科学的工作流程和组织规程,为馆员的知识运用和发挥提供舞台;如何设计激励员工的报酬机制,实现图书馆智力资本存量的增长;如何优化馆藏模式,重组业务流程,变革组织结构和运作机制,协同推进图书馆特有的创新能力,提高其创造自身价值的能力;如何简化业务分工,强化信息开发功能,建立一套柔性灵活的知识型管理体制,实现组织结构机能的优化组合。③如何完善图书馆规章,规范图书馆的管理体制、服务范围、经费来源等调控机制;如何优化资源配置,组建跨部门职能团队以促进部门之间的相互交流,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提高知识资本管理水平。

4.3 鼓励用户参与,注重合作创新

馆员与用户的合作伙伴关系是一种建立在共同利益、共同目标之上,旨在改善馆员与用户关系的新型管理机制,其目标是通过提供更快速和周到的优质服务吸引和保持更多的用户,使馆员与用户的关系达到最优化,使合作伙伴关系的双方获得更大效益,以更有利于图书馆知识资本使用价值的转换。图书馆应提供更多的机会,比如馆员授权给用户、与用户建立人脉关系等方式[10],使用户能更多地参与图书馆的合作性活动,馆员与用户群策群力、友好合作,汇集核心资源优势,在智能及心灵方面创造出源源不断的果实,建立起同行难以匹敌的独特竞争优势,增加图书馆知识资本的附加值,不断提升图书馆用户的使用价值。

4.4 以技术为支撑的现代服务渠道

图书馆利用现代技术不仅可以构建现实的信息共享空间,还可以构建网络虚拟空间,提供向用户使用价值转换的畅通渠道。图书馆可从“空间共用、资源共用”的知识服务思想出发,为从事学习、交流、创作和研究的用户获取信息资源、获得信息帮助、提高信息素养等提供一种特定的空间与平台。在此过程中,图书馆可采用智能技术跟踪用户在信息空间的活动,搜索可能引起用户兴趣的信息并提供给用户;可采用信息推送技术定期为用户传送所需知识;还可通过信息挖掘技术对信息资源进行挖掘及加工,以满足用户基于专业的信息需求;通过信息呼叫中心服务系统引入客户关系管理,建立客户数据库,对信息进行采集、统计分析、处理等;除此之外,图书馆可以使用Blog(博客)、RSS(简易信息聚合)、Wiki(维基)等Web2.0工具构建网络社区,开展咨询、宣传、订阅、导读、知识聚合等服务,在原有的系统(如OPAC)上增加允许用户参与评论、推荐等的社会化功能系统(如SOPAC)等相关技术及应用;通过管理平台图书馆与用户进行全面的交流与沟通,建立用户资源数据库和特色文献信息数据库[11],使图书馆提供的知识与用户的需求高度吻合,甚至实现用户可能渴求、但从来没有意识到的、超越用户期望的收益,最大化提升用户满意度和依赖度,培育用户忠诚度,确保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4.5 指导型知识使用价值转移模式

指导型知识使用价值转移是指图书馆为自身相关方(主要指出版者和读者)构建知识转移平台,促成他们之间知识(主要是个体隐性知识)转移的过程。图书馆可以为各相关方提供条件,成立松散结构的学习组织,采取各种形式,促进各相关方之间知识的直接交流。成立于1986年12月22日的深圳读者联谊会,是国内首家以读书学习为宗旨、具有法人资格的群众社团组织。在全体会员的努力下,20多年来与深圳图书馆、深圳市图书情报学会等有关单位和部门共同组织了各种类型的读书活动共计500余次,先后吸引50余万人次参加,激发了社会读书热潮的形成。图书馆可根据自身信息资源建设规划与用户特点,组织各种出版商与作者见面会、出版商与读者见面会、作者与读者见面会等[12],为他们实现面对面交流创造条件,促进他们之间的知识转移。

4.6 提高用户素质并做好用户的知识转移

实现知识资本使用价值向用户的转移,离不开知识接受者的接受动机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这个必要条件,知识转移最重要的步骤在于知识在接受者身上重新构建新的知识体系[13]。如果知识仅仅转移到接受者而未被消化理解成为自身的知识,那么知识转移的过程就是失败的。所以,图书馆对用户进行适当的培训,提高用户吸收知识的动机、兴趣和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用户培训包括对用户使用图书馆基本能力的培训,吸收知识的意识、捕捉知识源的能力、接受新知识的能力、知识保持能力等主体意识和能力的培训,以及对文献、数据库的使用和计算机检索能力的培训。图书馆可以通过开展用户信息教育、建立常见问题解答(FAQ)数据库和实时参考咨询系统等形式,提高用户利用图书馆的能力、信息自助能力和接受知识的综合素质。知识接受者参与知识转移的动机和吸收知识的意识,捕捉知识、挖掘知识的能力[14],以及对新知识的前瞻性等主体意识和能力是与知识转移的程度成正比的,因此图书馆必须想方设法增加用户参与知识转移的兴趣和意愿,强化其知识转移动机,提高用户对获取知识、享受知识获取的过程和进行知识创新活动的兴趣,有效地提高用户学习知识的速度和对概念的理解能力,促进使用价值的内化,保证知识资本使用价值向用户转移的成功实现。

5 结 语

从知识资本、知识循环、知识转移的视角来分析用户资本,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可以将之视作以用户需求为中心、以用户满意为目标的一系列为用户创造使用价值的图书馆行为模式,它在实施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和障碍,如用户关系管理系统的构建需要很大的投入包括资金与人力,一些相应的评价和激励机制还有待研究,图书馆的人才资源建设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等等。为此,图书馆知识资本使用价值最大化的实现,有待所有图书馆人不断追求和探索。

参考文献:

[1]保建云.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的开发、经营与管理.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万君康,梅小安.企业知识资本管理及其绩效评价.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毛赣鸣.图书馆知识资本循环中的知识转移机制.情报科学,2006(10):1451-1456.

[4]彭小平.高校图书馆知识资本整合及效能.图书馆,2009(4):102-104.

[5]毛赣鸣.图书馆知识资本构成及其价值转移机制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06,50(7):77-80.

[6]毛赣鸣.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图书馆知识资本循环机制.情报资料工作,2006(3):23-26.

[7]毛赣鸣.图书馆知识资本概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8]付立宏.十年来图书馆知识转移国内研究述评.图书馆,2010(4):71-72.

[9]王关锁.大学图书馆知识资本整合及效能.图书情报工作,2007,51(8):128-131.

[10]黄华.论图书馆的无形资产与技术创新.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9):21-24.

[11]田丽,宫平. 试论图书馆的知识资本运营.图书馆学研究,2008(1):36-39.

[12]王爱品,赵水森.知识转移机制下的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探讨.江西图书馆学刊,2009(3):84-85.

上一篇: 提升美丽乡村建设 下一篇: 景观生态修复案例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