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修复案例汇总十篇

时间:2024-01-08 11:19:53

景观生态修复案例

景观生态修复案例篇(1)

重庆市开县汉丰湖国家湿地管理局局长熊森介绍了在开县实践的湿地修复协同共生模式,通过建立四级管理体系,开展景观基塘工程、林泽工程、鸟类生境工程建设,有效地保护和恢复了湿地生态。

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田昆对长江源头湿地保护的现状和问题及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开展有效保护提出了新的观点和措施。

以湖泊生态系统修复技术与实践为主题,中国科学研究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副研究员关保华分析了水体富营养化产生的原因、水生态系统修复相关技术,并介绍了广东、江苏、湖北等地的湖泊修复成功案例。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张利权对长江河口湿地保护的现状、分布生物多样性特点进行了分析,并着重对长江河口湿地保护的主要经验进行介绍,特别是互花米草治理的新模式,已成为多地防治互花米草灾害的良方。

重庆大学教授袁兴中以生态智慧在三峡水库消落带湿地工程中的应用为主题,展开了精彩演讲。通过案例分析,介绍了以湿地基塘为主的生态智慧手段是优化生态服务功能、减缓不利生态影响的最佳途径。

南京大学教授刘茂松就如何挖掘自身特色开展湿地科普宣教进行了演讲。介绍了如何结合自身特色通过应用现代新技术、科学监测、科学管理来拓展宣教深度。

景观生态修复案例篇(2)

2.生态产业生态产业是指以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为依据并组织发展起来的,是一种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产业。生态生产体系是指与三种产业相关联的生态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业、生态工业和生态商业。可以通过两个以上的生产体系或环节之间的系统耦合,使物质、能量能多级利用、高效产出,资源环境能系统开发、持续利用。生态产业的组合与设计原则主要包含横向耦合、纵向耦合、区域耦合、柔性结构、功能导向、软硬结合、自我调节、增加就业、人类生态和信息网络(图1)。党的十报告中指出,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其中,绿色发展包含节约资源、环境友好、舒适宜居三个方面。循环发展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图2)主要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及引导消费者行为等方面推进低碳发展。

二、北京园博会的生态修复利用分析

(一)园博园的生态修复实践

北京园博园以绿色、节能、环保、生态技术为理念,其建设不仅处处体现着科技的力量,而且体现出全方位的生态文明发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园区在景观、建筑和市政设施建设上广泛采用了新材料、新科技创新节能成果,如风机沙透水砖、节水浇灌、垂直绿化、地源热泵系统、高承载植草地坪、木塑平台、雨水花园、节水浇灌技术、屋顶绿化、园区雨水利用系统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等;同时运用了大型乔木移植技术提高成活率,利用露骨料透水混凝土新型建筑工程技术。这些生态工程技术都体现了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绿色循环、永续利用的园林建设理念,体现了科学与生态的有机结合的价值所在,具有重要的生态科普价值(表3)。因此,利用生态修复原理对垃圾填埋场进行生态修复,极大地改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同时利用高科技进行能源的循环利用,以实现节约能源的目的。锦绣谷及永定河成功的生态修复的成果,体现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及低碳发展的全方位、多维度的生态发展方式,进而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目标,同时充分体现了生态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子系统之间的相关关联关系。

(二)锦绣谷的生态修复

20世纪70、80年代,永定河老河道由于挖砂形成了一个大砂坑,后来逐渐演变为占地面积140公顷左右的建筑垃圾填埋场,且前后有2000多名拾荒者聚集在此,逐渐搭起了2万多平方米的临时建筑。园博园建筑垃圾填埋面积陆地面积52.4%,地基难以处理,垃圾最大填埋深度达到30米。万花锦绣谷原位于永定河河滩地,至园博会筹建时仍留有一个面积约为10公顷的河滩地,其建筑垃圾填埋深度约有20米。如何对其进行修复?园博会秉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理念,并通过生态修复原理和技术,把垃圾场变成了绿地,废弃地变成了园林,具有很好的示范性和推广价值(表4)。园博会(锦绣谷)是永定河生态修复的一部分,它通过对生态修复原理的解剖,让游客了解生态系统作用和价值,明白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园博会可以通过开展科普旅游来将其成功的景观生态修复案例弘扬下去。由表4可以看出,园博会可以开通生态科普旅游和技术科普旅游,不仅让游客了解各种植物的品种、特色以及栽培技术,也让游客了解生态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及低碳展。实际上,开展生态科普旅游的形式,不仅仅是对园博园内的众多植物的相关知识进行普及,也是对园博会锦绣谷的生态修复原理的普及。大众在观赏园博园内美丽风景的同时,要明白这片壮阔景观是如何化腐朽为神奇的,并在此基础上引申到生态发展和生态文明的发展。

三、总结

(一)基于生态修复的可持续发展

1.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生态发展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从生态作为经济运行内生变量的角度看,生态发展是指投入要素的“生态资本”存量的增长与质量的提高。生态资本存量的增长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保存与增值。生物多样性包含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物种以及它们所组成的生态体系和生态过程。生态资本质量的优化是指生态系统保证人类生活素质能力的提高。为实现流域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一部分——生态可持续发展,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复合系统内,以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为出发点,必须支撑和适应相应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是决定人类生活质量的最主要方面,但在人类过度干扰下,大量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而生态恢复就是指停止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过度干扰,利用生态本身的自适应、自组织和自调控能力,并遵循生态系统演替规律从而实现其回复功能的过程。要摆脱这种不利的生态环境,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增强生态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科学管理生态环境,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统一,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维护功能,借助大自然自身的能力对退化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

2.生态大发展与生态文明理念的弘扬生态发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生态发展与生态文明的理念就是要认识自然、亲近自然及环保、循环利用、低碳发展、绿色发展的理念。园博会内不仅具有包罗万象的奇花异草,还具有高科技的应用,更具有生态修复原理等生物技术知识。因此,这里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科普知识,可以通过开展科普教育与传播,将生态发展与生态文明的理念弘扬下去。

3.加强经济的辐射作用选择在废弃地上建设园博园,具有重大的生态修复示范意义,这也是历届园博会的一个创举。永定河畔的璀璨明珠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辐射丰台、石景山、门头沟等区县,是首都“西部生态发展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3年建设,永定河畔的园博园,如今已成为京城西南部的璀璨明珠,将会发挥其辐射作用,带动经济的发展。

(二)生态修复在大地园林中的体现

生态修复在大地园林的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地园林正积极地应用生态修复技术改善人类居环境和生态环境。近年来,生态修复技术在河流和修理废弃垃圾填埋场等方面取得很大的进展。目前常见的生态修复类型:工业废弃地、垃圾填埋场和受损淡水水域的恢复重建。日本和韩国在河流和废弃垃圾填埋场的生态修复设计方面有一些典型的案例。

1.日本案例日本江户川支流坂川的古崎净化场,是采用生物-生态方法对河道大水体进行修复的典型工程,它利用卵石接触氧化法对水体进行净化。

2.韩国案例韩国首尔市兰芝岛世界杯公园就是采用一系列生态修复技术对严重污染的垃圾场兰芝岛垃圾山进行综合整治,如自然修复、植物修复、生物修复、客土重填和土壤安定化工程等。生态修复技术在这些项目中,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利用沉淀、过滤、曝气和单一的植物进行修复,更多的是在园林设计中与环境工程的生态修复技术相结合并进行综合整治。

景观生态修复案例篇(3)

海宁市地处长江三角洲的杭嘉湖平原南缘,钱塘江北岸,是闻名中外的钱塘江涌潮的激射地段,誉称“潮乡”,总面积699.92 km2。境内河流众多,分属运河水系和上塘河水系,水系发达,全市共有大小河道2469条,总长达1931.655 km,常水位面积27.53 km2,常水位蓄水量为3998万m3,水域面积50.99 km2。

通过调查分析已整治典型河道的运行情况,结合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河道整治生态水工技术的开发与推广”、省水利厅“浙江省万里清水河道建设植物措施应用研究”、“河流健康诊断研究”和“河流效益评价研究”等项目,与省河道管理总站就生态修复技术联合进行了一些科学试验,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适合海宁市的河道生态修复措施。

1 河道生态建设案例之辛江塘

1.1 辛江塘生态修复措施

一方面,通过对河道清淤,腾出水体空间,加大河流蓄水量,强化水体自净能力;同时,河道疏浚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宜宽则宽、宜弯则弯,避免裁弯取直,保持河道的自然形态,保持蜿蜒曲折的水流独具的生气和灵气,尽显自然生态之美,也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利于减低流速、减少冲刷。另一方面,保证河道两岸的修复需要,划定一定的范围(7~8米),以植物作为建筑材料来替代硬性护岸,保护河道边坡,防止水土流失,应用“人工活木桩”原理选择具有木桩作用的根系植物来抵御常水位处河流冲刷,同时配备岸坡植被防止表层土流失。增强岸边动植物栖息地的连续性,营造出多种多样的环境条件,形成丰富、稳定的生态系统。

1.2 植物群落构建方案

根据海宁市河网水位特点,河道植物配置主要抓住了河道的三个线:

一是河道的常水位线。河道常水位线以下主要种植水生植物,如水葱、野茭白、香蒲、再力花、千屈菜等。主要功能是为水生动物提供食物、活动栖息场所,兼顾以柔韧枝条缓解波浪冲击和净化水质。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按其生态习性混合种植和块状种植相结合。

二是河道的洪水位线。在河道常水位线至洪水位线区域主要种植湿生植物和短时间耐水淹植物。区域下部以湿生植物为主,上部以中生但能短时间耐水淹植物为主。在平面布局上满足水利功能要求,选择比较超常规(小且密)的梅花桩型的密集种法,以多年生灌木为主体,如夹竹桃、海桐球等,可种植少量乔木树种,如水杉、重阳木、枫杨等;另外,由于灌乔木在前期不能有效减缓冲刷,故配备速生草本植物(在灌乔木有效发挥作用前),减少冲刷与坍塌,如狗牙根、高羊茅等。

三是河道安全线。也就是河道洪水位线以上的部分。该区域是河道绿化的亮点,更加注重的是河网林带特色和景观功能。并且根据不同土壤、周边环境,配置不同的乡土树种,该区域树种最为丰富,如香樟、湿地松、女贞、无患子、木芙蓉、夹竹桃、早园竹、海桐等。

1.3 岸坡稳定性分析

针对河道水位特点,利用测钎法、对比法等方法对河道边坡及水口植物的固土护坡能力进行定量分析。

(1)测钎法:通过对测钎的出露数据统计,有草本植物段测钎最多出露0.34mm,无人工种植草本植物段测钎平均出露0.81mm。当经过近一年的时间后,去现场查看,测钎的位置已无法发现,均被枯叶草根等覆盖。

(2)对比法:对比种植草本植物与未种植草本植物的水土流失情况,种植草本植物比其他段没种植草本植物的水土保持能力要强,随着时间的推移,未种草本植物地段土壤逐步在流失,有草本植物地段,土壤流失伴随植物生长的繁茂而逐步减弱。同时,有这样一个现象将会在进一步的观察中得到证实:当一定时间后,野生植物生长繁茂程度达到,甚至超过草本植物时,其保持土壤稳定性的能力也就显现出来。

2 河道生态治理建设案例之木场桥港

2.1 木场桥港治理指导思想

木场桥港河道生态建设及保护规划遵循“回归自然”与“以人为本”的河道治理理念,以地方及流域人文、经济、社会发展等作为规划的基础,根据海宁市水利体系框架,以景观生态学为导向,植物群演替为核心,通过河岸带生物恢复与重建技术,保持和提高河岸物种多样性,恢复和促进群落结构的稳定及演替的健康发展。

(1)全面保护、生态优先、最小干预。 对河道流域的地貌、水体、植被以及周边环境等进行系统、全面的维护和修复,选择合适的树种,形成合理的结构,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并辅以科学的人工介入。在治理过程中,不动或少动原有的植物群落,不必变更已有的树木。新建植树木只是对已有群落生物多样性的增加,及群落垂直结构层次上的补充,确保群落结构的稳定。

(2)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整治生态环境。

从生态学观点考虑水质净化、生物多样性恢复、植被群落的配置等问题,综合整治和优化生态环境,提高木长桥港流域的自我维持、自我修复能力。

(3)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对河道流域的生态修复不可能是返回到某种不清楚的原始状态,也不是创造一个全新的生态系统,而是立足木长桥港河道流域的地貌、土质、植被、河岸的侵蚀情况等实际状况,制定相应的治理办法,强调与周围自然景观的协调一致,创造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生态河道。 (4)自然景观的连续性和协调性。

对农作物用地、果园地、荒地等的改造都要对照就近植物群落的外貌、内部结构特征进行相应的植被、林相重建,并注意植被类型、生态廊道的连贯、景观过渡的自然。 (5)生态保护与环境建设的宣传教育相同步。

2.2 木场桥港生态治理理念与措施

(1)实施科学合理的人类干预,改善河流受胁迫现状,引导河流健康发展。

(2)河岸带是控制陆地和水域的关键系统,加强河岸带的植物生态系统营造。

(3)木场桥港整治采取全面疏浚河道、因地制宜的采取植物绿化和水土保持措施的河道整治方案,通过下挖(河底)方式使河道达到防洪和引、排水、生态修复要求,使河道能明显改善水环境和减少水土流失。

3 结束语

就海宁市而言,生态河道建设虽然已经起步,但尚未达到发展成熟阶段,河道生态建设任重而道远,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还有更多的工作需要加强,更多的措施需要摸索和完善。要站在尊重河流传承文化的角度,准确把握人类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好新时期河道生态建设的实践者、传承者、守护者。

景观生态修复案例篇(4)

中图分类号:TU985.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8-0066-04

1 城市化进程中的河流湿地面临的两大挑战

1.1挑战一:城市化导致河流湿地生态系统破碎和功能衰退

城市化对河流湿地的整体破坏主要表现在河网系统破坏、线性廊道断裂、地表径流暴增、污染物加剧、生物栖息地消失和外来物种入侵三方面。

城市扩张中自然河流被填埋、渠化和断流,阻隔了物质流和能量流的传输,水系廊道等线性景观元素在生物保护、减灾、游憩和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高价值消失(俞孔坚,2005)。另一方面生物栖息地消失标志物种灭亡,同时带来外来物种入侵,埋下生态安全隐患。

我国湿地总量居世界第四,但城市化进程中湿地消失严重,大型湿地面积缩减、丧失功能,中小型湿地集中在低洼集水区和河流河岸带,更易被忽略和占据,现有城市及近郊天然或人工湿地的80%面临被填埋消失的威胁。

1.2挑战二:城市扩张对河流湿地的城市功能更新

现代城市扩张越过天然河流,更以河流资源为依托发展商业和居住,这对河流湿地的城市功能提出了更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城市排污和防洪要求;2)商业和经济发展依托;3)休闲娱乐和景观功能;4)场地历史记载

防洪排涝功能是城市内河流最重要的一项功能,城市下垫面硬化,如何承接暴雨径流和城市排水系统的污水,并保障河流水质和生命支持能力是河流域市功能的严峻挑战。在以“水”为核心和亮点的水岸经济和滨水商业模式中,如何在生态保障的基础下实现开发者和渴望自然城市人群的双赢。而城市周边河流特别是人工开挖的水体(如运河),本身服务于农业、工业或城市用水的取水需求,周边存在大量遗产。遗产的历史内涵事实上就是诺伯舒兹(ChrislianNorberg-Schulz)提出的“场所精神”。

2 城市河流生态系统功能重建途径探索

2.1当下前沿理论探索

当下前沿的城市河流生态系统功能重建的理论和方法主要有“多自然河流生态修复理论”(杨海军,李永祥,2005)、“绿色水道理论”和“城市湿地公园建设”。

德国的Selferr首先提出近自然河流治理的概念,建设多自然河流主要措施包括:营造更多河漫滩空间;结合浅滩和深潭形成生物的栖息场所;保持水边形态尽量使水边区域的多样性;保护河边的防护林(吴浓娣,张祥伟,2004)。绿色水道衍生自美国的绿道概念,从生态学角度出发,河道湿地需要有足够的宽度以控制来自周边的溶解物质,并为滨水区生物提供生境和通道等(朱强,俞孔坚,李迪华,2005)。区别于自然保护区针对代表性自然生态系统和珍惜濒危野生生物种群的保护,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作为河流生态修复的一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将保护与利用有机地统一起来。

前两个理论均旨在恢复和维持联系的河流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非常值得借鉴。然而除了场地限制外,工程投入和花费巨大以及无法满足城市功能获得利益平衡都阻止了这两项措施在国内前进的脚步。城市湿地公园作为城市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模式在被推广的7年间,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缺乏建立湿地公园理论依据;贪大求洋(骆林川,2009),势必对已经十分紧张的城市用地和财政造成更大的压力;缺乏人才和成熟的配套技术等。

2.2一种更适合中小型湿地重构的战略途径:多等级湿地理论及应用

2.2.1小型湿地重要性前提和多等级湿地模型建立

多等级湿地系统理论是在雨洪径流被认为是美国水生生态系统健康最主要威胁(Olson,1993;USEPA/uSDA,1998)的背景下提出的。雨洪的有效控制是典型的叠合达成的(Emerson et a1.,2005),需以源头小型湿地为基础叠合其他措施(Van der Valk andJolly 1992)。2007年美国科学家Matthew J.Cohen和Mark T.Brown建立了量化的多等级湿地模型,通过在佛罗里达州的实地模拟定量研究出不同尺度湿地如何组合对于流域尺度的雨洪控制更加有效。

Cohen和Brown建立的多级湿地模型假设小型湿地面积0.2ha,中型湿地9.5ha,大型湿地250ha。首先肯定小型源头湿地的重要性,以基线湿地模型(baseline)作为多等级湿地模型(hierarchical network)对比项。基线湿地模型(baseline)中小型湿地分布于水体源头,而多等级湿地模型中小型湿地位于水源头地区,中型湿地(泥沼地或河流生态系统)位于径流中央,大型湿地则是区域的最终接收系统(海岸或洪泛滩地)。三种不同大小湿地按一定比例组合。

2.2.2多等级湿地理论对中小型湿地建设指导意义

2.2.2.1多等级湿地理论证明中小型湿地更适合城市河流功能修复

针对城市河流承接污水和排洪要求,中小型湿地对于河流修复作用更加有效。研究表明大型湿地的滞水功能占优,中型湿地的排磷功能较好,而小型湿地沉积污染物的效率最高。

2.2.2.2多等级湿地理论将流域湿地覆盖率定量化

流域中中小型湿地的湿地覆盖率达8%,能有效规避洪灾。研究表明基线湿地模式和多等级湿地模式的蓄水盆地覆盖率分别达到8.2%和7.4%能规避正常降雨年份的洪水。覆盖率达10%能有效控制暴雨年份洪水。

2.2.2.3多等级湿地理论对中型湿地位置和面积给出定量标准

增加中型湿地面积,最能有效减缓总径流和衰减洪峰。在所有情况中,增加大型终极湿地面积并不能提高整天效果,同样的,简单增加系统总面积而不是其配比也起不到好的效果。

2.3多等级湿地应用途径探索

2.3.1宏观尺度:景观安全格局建立和多等级湿地系统战略点建立

2.3.1.1首先建立雨洪安全格局,景观安全格局(SP)是判别和建立生态基础设施的一种途径(Yu,1995,1996;俞孔坚,1999,1 998)。雨洪管理SP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建立,得到基于现状流域的汇水区面积和不同级别汇水区滞留径流量比例,可以验证对涝灾的控制效果(宋云,俞孔坚,2007),更重要的是可以筛选出对生态系统重要的战略要点。

2.3.1.2多等级湿地建设是人工组织的系统,通过SP分析出潜在湿地战略位置,根据多等级湿地理论确定湿地位置和大小,明确其在流域雨洪管理中的功能。

多等级湿地建议湿地在流域中的覆盖率约8%左右,弗罗里达州三个级别频率为92:7:1,位于源头的小型湿地应尽量保留和恢复,最佳方案是在径流中央选择中型湿地大小面积作为城市湿地公园用地。

2.3.2中观尺度:生态功能和城市功能布置

中观尺度侧重于城市湿地公园中生态功能与城市功能的有机统一。中观层面下,场地面临具体的与城市互动的问题,周边的居住、商业区和城市干道都对场地的社会功能提出要求:如娱乐、游憩、通行等。城市湿地公园的主要分区特征是:(1)以运河湿地保护区为中心;(2)内核为河流湿地恢复区,包括湿地系统的构建和河岸生态过渡区;(3)外环是城市功能过渡区,在这里布置游客集散点、服务中心等。

2.3.3微观尺度:城市湿地公园设计重点和方法

2.3.3.1湿地系统构建:湿地系统重构应以原有湿地环境进行调查研究,特别是对原有湿地水体、土壤、植物,以及周边居民景观期望等。进而利用原有的经过因素保证湿地系统的完整性。湿地系统重构包括对水体、植物、地形地貌等构成要素的恢复和再建。

2.3.3.2河岸线的处理:根据多自然河流修复措施,应尽量改直边曲,营自然驳岸或近自然驳岸;尽量营建更多的河漫滩地,利用低水槽和深水槽形成多样化水流,拆除或减少水利设施。

2.3.3.3植被重点设计:植被恢复是河流湿地恢复关键,原因有①植物根系防止水土流失,稳定土壤环境;②为鱼类和野生动物创造栖息地;③有些植物能够净化水体,成为污水的生物过滤器;④植物是营造怡人自然景观的重点,是湿地与城市功能结合点。

2.3.3.4休闲游憩设施:注重场地对城市人娱乐活动的服务,需保证与环境的协调,倡导场所精神的维持,让活动其中的人能读懂历史、生活的故事。

3 案例解析――宜昌运河公园

宜昌运河公园位于宜昌市西陵组团和伍家组团交界处,是城市未来新区核心区,在东山大道与城东大道之间,西临港窑路、东至域东大道、北抵中南冶勘机修厂、南靠东运路,总用地面积约11.92hm2。

本案位于运河流向长江的入江口,是宜昌市水系网络的中下游,城市化将运河纳入新城发展中心区,运河周边湿地被城市用地侵占,生态环境遭破坏;同时城市对运河湿地及场地水体提出城市功能更新要求,包括雨洪调节、经济带动点、休闲景观功能等。正是城市化下面临生态修复、城市功能更新双重要求下的中小型河流湿地的典型代表。

3.1宏观尺度:景观安全格局建立和湿地定位

3.1.1景观安全格局建立:图8为宜昌城东新区生态基础设施图,本案位于重要的生态安全格局战略点;根据图9新城区绿地规划,本案所在位置纳入城市绿地系统内,应作为城市生态组团建设。

3.1.2多等级理论下的中型湿地战略定位:场地中运河段处在流域的径流中央,承接上游山地和城市径流输送入长江,现状水体面积约8ha,完全符合多等级湿地中型湿地位置和规模要求,并且城市河流首要功能是防洪排涝,另外对于污染物的沉积和净化保证流入长江水质。

为了将河流生态功能和城市融合,在湿地的基础上兴建城市公园,本案定位为基于多等级湿地理论下的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有别于一般城市绿地公园的性质,除了满足市民休闲游憩等服务功能以外,还应具有其在生态意义上的特殊性。

3.2中观尺度:功能分区和溶解公园

3.2.1宜昌运河公园功能分区

湿地公园实现生态功能和城市功能有机统一,形成以湿地水体景观区和山林休闲景观区组成的河流湿地恢复区,紧紧围绕运河景观区形成过渡带;有入口广场区、游客综合服务区形成于城市互动的城市功能过渡区。

3.2.2对外形成开发边界

对外形成开放的边界,加强自身与周边的交通联系,与城郊自然景观基质如水体、林地、山地和农田相融合,以简洁、生态、开放的形态渗透到区域当中;在公园各个方向界面上布置非机动车入口,并针对场地高差和滨水现状设置木栈道和阶梯,方便市民进入公园内部。

3.2.3内部非机动车系统提高可达性

对内布置丰富的非机动车系统形成便捷的绿色通道,设置跨越水体和湿地的架空廊道或栈桥,建立立体步行系统,整体形成流畅的内部交通,从而提升公园景观元素对人的可达性。

3.3微观尺度:项目设计与特色

运河公园是一处河流景观与湿地景观的交集,是城市河道景观与生态系统的绝佳载体。承担保护宜昌水资源特色、改善运河水质、科普教育、湿地水系进化和生态风景观赏等职能。

3.3.1湿地系统重构

设计将原场地特质“渔塘”的大肌理加以保留,形成了公园生态湿地景观水体的基本结构。通过对场地水体清淤、植被恢复等措施实现湿地系统功能恢复。主要分为两部分:

水系净化,改善水质:运河公园场地内水资源丰富,水体面积占到整个公园面积的三分之二。通过高差变化等作用自然流经一系列净化池,经过多种原理净化,最终以清洁之水回到运河。设计通过一系列亮点设计将湿地净化以及生态恢复的理念加以展示,起到两方面的示范作用。

调蓄洪水、防洪安全:宜昌市防洪范围按长江支流的防洪标准,20年一遇洪水。场地防洪分为20年与10年一遇防洪线两个等级,公园按照不同功能区分区防汛。原废弃鱼塘改造的人工湿地景观区适当打开可淹没范围,满足汛期湿地滞洪的需求。

3.3.2自然驳岸营造

借鉴多自然河流修复理论,水体河岸应保持自然,尽可能营造更多的河漫滩地,种植多种水生、耐水植物,创造丰富多样的动植物栖息地。为了满足游憩功能,可在河岸设游步道或栈道系统,增强可达性并将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降低到最小。

3.3.3植被恢复和利用

总体原则: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构建群落,增加绿量;比例合理,季相丰富。根据不同的水生植物具有不同的净化功能,设计中充分利用此特性进行分区:第一部分池塘,主要功能阻挡悬浮物。第二部分池塘,主要功能是综合吸收各种污染物进行净化,自然增氧。第三部分池塘,主要功能是植物能吸附、富集一些有毒有害重金属物质,种植黑藻。第四部分池塘,主要功能是吸收病原体,种植莎草。第五部分是池塘,主要功能是吸收营养物、种植紫萍。第六部分池塘,主要功能是综合吸收各种污染物,种植荷花和黄花鸢尾再次进行综合吸收。第七部分池塘,主要功能是增氧过滤。为保持水质洁净,主要采用深根性植物芦苇和香蒲。

3.3.4场地精神再现

理想的山水格局与鱼塘肌理:规划整体结构采用自然式布局,充分顺应现南水北山的山水结构,营造北高南低、靠山面水之风水佳地;对现有鱼塘进行改造,在保留大肌理的原则上进行进一步划分成为净化池,以满足净化与景观双重功能。

近现代工业遗产改造:50年前长江开关厂正式投产,和韦家咀水电站一起成为了工业文化遗产的代表。设计将水电站改造而成的风雨廊桥,为人们提供了观赏运河、回忆历史、参观展览的场所;开关厂厂房及周边环境改造为后工业风格的广场区,保留工业记忆的同时再生为公园的餐饮娱乐中心。

景观生态修复案例篇(5)

中图分类号:TP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28-6738-02

新课程改革下,正确运用多媒体技术促进和提高教学效果,成了每位中小学教师的共识。广大教师在中小学课堂中纷纷应用信息技术实施教学,推动了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工作中老师们常常要制作一些教学辅助课件,无论是课堂演示型的课件还是给学生个别学习用的个别指导型课件,巩固练习模块是必不可少的。虽然Flash8.0中有专门的Quiz测验模板,但是该模板使用的交互操作组件种类多,修改参数很麻烦,广大普通教师使用热情不高。下面介绍制作测试题的两种相对简单的方式。

1 动态文本加隐形按钮法

选择题是教育教学过程最常用的考试测验用客观题型之一,一般分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判断题是一种只有两个答案选项的特殊单项选择题。

1) 单选题

顾名思义,单选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启动Flash8.0,我们首先在场景舞台上图层1中制作好题目和四个答案选项,锁定该图层。增加图层2,在对应图层1的题干后面括号内或横线上放置一个用来显示答案的动态文本框,实例名称为“da”,在画面右侧空白位置放置一个用来显示反馈结果的动态文本框,实例名称为“fk”;然后制作一个隐形按钮(在按钮元件窗口第4帧绘制一个无边框的红色矩形),将该隐形按钮从库中拖出放在场景中第一个选项答案上,调整按钮大小使正好覆盖答案选项,其余3个隐形按钮同上设置;接着给每个隐形按钮添加动作脚本。本题正确答案是C,因此选中C上的隐形按钮,添加动作语句为:on(release){ da.text=”C”;fk.text=”答对了,你真棒!”;},其余的3个按钮添加语句类似,只不过3个按钮脚本中引号中的答案序号对应修改成A、B、D,反馈语改成“错误!”,为了生动,每一个错误的反馈语可以不同。Ctrl+Enter测试,当我们单击不同选项答案时,横线上会出现答案序号ABCD,反馈区出现相应的反馈。

如果需要制作多道题,我们可以按F6键复制关键帧,然后修改相应的题目内容和答案选项,以及按钮动作脚本相应语句。为防止测试影片时画面跳个不停,可以给第一帧添加语句:stop();再制作下一题和上一题按钮,放到场景中,给按钮添加动作语句即可。下一题脚本:on(release){da.text=””;fk.text=””; nextFrame();};上一题脚本:on(release){ da.text=””;fk.text=””;PrevFrame();}。

2) 多选题

多项选择题是指题目有不止一个答案。启动Flash8.0我们首先在场景舞台上图层1中制作好题目和四个答案选项,然后在题干括号内或横线上放置一个用来显示答案的动态文本框,实例名称为“da”,锁定图层;增加图层2,按照单选题中的方法制作隐形按钮,再将该隐形按钮从库中拖出放在图层2中相应位置,调整隐形按钮使其覆盖住动态文本框,给隐形按钮添加代码如下:on(release){ da.text=”ABD”; }。实现当单击横线或括号(隐形按钮)时,动态文本显示正确答案,缺点是直接告诉答案,没有学习者选择答案的交互参与感。

3) 填空题或问答题

填空和问答属于主观题型,例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测试中一般用来完成课文内容填空、给生字组词等等。效果是只要单击横线/括号就出现对应答案。我们可以使用上面多选题制作方法来制作,此处制作过程略。

2 UI组件法

UI组件是Flash8.0中一些复杂的带有可以定义参数的影片剪辑符号。使用组件可以减少普通教师的开发工作量。下面举例谈谈UI组件中单选Radio Button、复选Check Box、文本输入TextInput组件的使用,即如何制作常见测试题:单选题(判断题)、多选题、填空题。

1) 单选题

启动Flash8.0,在场景舞台图层1的第1帧制作题目内容“1.下列不属于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是( )。”,然后打开菜单“窗口”下的“组件”,弹出组件面板,单击User Interface,展开后选择Radio Button,将其拖放到场景中题目下方,选择舞台下方的参数面板,修改该组件的Label名称为“A 西游记”,组件实例名称为t1;复制该组件,粘贴3次,分别修改其Label名称为“B 西厢记”、“C 红楼梦”、“D 三国演义 ”,组件实例名称分别为t2、t3、t4;增加图层2,在选项右侧空白处拉出一个动态文本框用来对使用者选择答案后的反馈,实例名称为fk;最后制作一个“确定”按钮用来判断学习者单击四个答案时是否正确,按钮动作脚本如下:on(release){ if(_root.t2.selected==1){fk.text=”答案正确”;}else{ fk.text=”选择错误!”; }}(if后括号中语句表示该题答案是B)。

如果需要制作多道题,可以在第2帧F6复制关键帧,修改相关参数即可(具体可参照前面方法一)。如果制作判断题,那么更简单,变成只有2答案选项的单选题,具体制作略。

如果要在同一画面上制作第2题,则可以将第1题题干4答案选项和反馈区一起复制到下面,修改相关参数(题干、4答案选项的Label和GroupName及实例名称、反馈区动态文本框实例名称)。这里解释下,单选题比较特殊,如果不分组,两道题系统运行时认为是一道题有8个选项答案供选择,所以只有将第1题和第2题的组件各自放归一个组中,才不会出现错误。

2) 多选题

制作与单选题类似。启动Flash8.0,在场景舞台中制作题目内容“1.下列属于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有( )。”,将组件中的Check Box拖放到舞台上题目下方,单击下方的参数面板,修改该组件的Label名称为“A 红楼梦”,组件实例名称为a1;复制该组件,粘贴3次,分别修改其Label名称为“B 西游记”、“C 聊斋志异”、“D 水浒传 ”,组件实例名称分别为a2、a3、a4;接着再拉出一个动态文本框用来反馈,实例名称为fk;最后对按钮添加动作脚本:on(release){ if(a1.selected==1&&a2.selected==1&&a3.selected==0&&a4.selected==1)

{fk.text=”答案正确”;}else{ fk.text=”选择错误!”; }}(if后括号中语句表示该题答案是ABD)。

3) 填空题

启动Flash8.0,在场景舞台制作题目内容“1.我国古代诗人中有“诗仙”美誉的是( )。”,

然后到组件面板中拉一个Text Tnput(文本输入)组件放到括号中,该组件实例名称为s1;再制作一个动态文本反馈区fk,最后对判断按钮添加按钮动作脚本如下:on(release){ if(s1.text==”李白”){fk.text=”输入正确”;}else{ fk.text=”错误!重新输入”; }}。

3 两种方法的比较

动态文本加隐形按钮法:原理简单,制作容易,工作量小(只需制作一次隐形按钮,可以拉到舞台N次)。缺点是学习者缺少参与感,一单击相应提示就能出现答案,减少动脑思考机会,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组件法:交互感强,参与程度高,与实际学习中练习与测试一致。缺点是这些组件是事先定制好的,如大小外观等方面不好修改,按钮动作语句稍微复杂些,须有基本的程序设计知识。

特别说明:

1) 前面两种制作方法中所用的实例名称可以自己另取,只要是英文字母开头,名称前不能有空格,实例名称与按钮脚本中一致即可。

2) 如果觉得反馈文本比较单调,可以将其修改成影片剪辑作为反馈。在影片剪辑内部,第1帧为空,加stop语句,第2帧中制作对号“√”或鲜花掌声,第3帧中制作错号“x”或哭脸;然后将影片剪辑拖放到要反馈的地方,修改实例名称为mc,然后在原来脚本语句中正确反馈处修改成mc.gotoAndStop(2) ,错误反馈处修改成mc.gotoAndStop(3) 。

综上所述,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实际使用中根据需要选择适合的来制作。其他学科也可以参照文中方法制作相关练习题。

参考文献:

景观生态修复案例篇(6)

一、前言

生态建设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只有兼顾到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维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持的平衡,才能更好的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我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现状

1、缺乏完善的相关体制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光是每年人为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就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舒适度也因此有所下降。我国每年在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方面投入的人力和财力也是很大的,特别是财力方面。要想使环境问题得到实质性的改善,恰当的人力需要得到合理的安排,大笔资金的投入需要合理的分配和使用,相关机构的工作内容和最终结果需要有关方面监督和检侧。而这些如果没有一套完善的相关体制作为指导,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最终达到的效果也将会不尽如人意。因此,一套健全的、合理的、实际的有关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制度的建立是目前需要解决的一项重要问题。

2、修复计划不合理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自然环境状况千差万别。面对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的现状,我国采取了很多的治理措施,但是其中存在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修复计划不合理,不同地区的环境治理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做到因地制宜。生态系统在承受能力范围以内具有自我修复的能力,目前我国对于偏远地区遭破坏的水土环境通常采用的做法是让其自行恢复,或者在很多遭到破坏的不同地区都采用相同的治理措施。这些做法都是十分不合理的,其一,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非常有限,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需要人为的治理。其二,不同地区的水土状况和生态环境是不同的,一味地采取相同的环境措施是一种脱离实际现状的盲目做法。

3、未形成全民风潮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本应该是一项全民运动,需要每一个人的积极配合和参与。但是,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宣传力度太小,人们参与环境治理的意识观念薄弱,尚未形成全民风潮。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没有着重发动广泛征求和尊重治理区群众的意见和意愿。如果相关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宣传力度和相互沟通不够,就会导致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不够深刻,意识也会逐渐变淡,生态修复工程也就自然不能顺利开展和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普及,目的就是让每一个人都意识到个人行为与大自然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关系。

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案例及分析

1、案例介绍

北京市门头沟区作为我国生态修复的试验田,在短短七年的时间,从原先依靠煤炭开采的重污染地区,逐步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门头沟区北京城起着极其重要的生态屏障作用"但由于长期的开采,使得该地区地质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整体景观严重破坏"造成生态破坏面积达200平方公里,占区域总面积的14%。自2005年开展生态修复以来,门头沟区及时制定了区城镇公园超过40个,全区森林覆被率达到37.3%,绿化率达到58.8%,人均公共绿地21.6平方米。过去污染严重、生态恶化的门头沟区成为生态和谐、环境优美、舒适宜居的生态新城,门头沟区也成为国家生态示范区和国家卫生区。

2、门头沟案例分析

(1)产业创新

门头沟区结合自身情况,在生态修复过程中,构架出新型的生态产业。生态修复系统由自然生态修复示范产业、人文生态修复主导产业和经济生态修复引导产业。三大部分构成,三大系统互相支撑,协调发展,建立了一条生态发展产业化道路。自然生态修复示范产业主要围绕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农田生态保育示范和湿地生态建设示范三大体系构建。人文生态修复产业主要围绕观光度假乡村旅游健康服务和人文关怀四大主导性产业体系构建。经济生态修复产业主要围绕产品物流、市场交易、技术培训和建设咨询四大引导性产业体系构建。

在生态修复的同时,大力发展旅游业,打造出具有门头沟特色的人文内涵、改变人们生态环境的同时,加强地区经济发展"改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让人民享受到发展带来的好处。

(2)技术创新

门头沟区作为我国生态修复的桥头堡,可以说他们是摸着石头过河,之前没有任何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他们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创新,去攻坚克难,解决面临的一个个难题。摆在他们面前的其中一个难题就是碎石带上种植树木。他们通过碎石缝隙倒入不同浓度的泥浆,在泥浆中加入营养成分,再种植上适合当地生长的植物品种,该泥土各组分的容积比为:基质100――1000份、营养添加剂1份,有机肥加入量为基质和营养添加剂总体积的1%――10%,用这项技术修复的山路边坡,成长起来的各种灌木已经覆盖了碎石带使公路边坡植被的栽植成活率达95%以上,林木覆被率达80%左右。笼砖裸岩生态修复技术也是一大创新,绿化笼砖和生态箱都采用先让植物在砖上和箱内正常生长,并辅以保水措施,然后把笼砖和箱体固定在边坡表面,从而达到生态修复。

四、未来发展前景

要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各级水利部门应该以科学发展观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观念为指导,积极调动社会各届的力量充分人为发挥生态修复、自然自我修复的能力,进一步推进我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执法监督与预报监测的业务水平,通过不断地采取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我国水土保持工程技术措施的现代化和技术性。具体来说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来完成:

1、各级水利部门应该严格按照水土保持的目标任务来部署相关工作,加强职能建设,确保年度水土流失防治任务完满完成。

2、相关部门应该不断创新努力、探索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和建立符合水土保持发展规律的有效机制。让水土保持工作按照规范的管理程序把各项责任落实到实处。

3、相关部门应该积极的发现并解决在审批水土保持方案、征收相关水土保持补偿费、检查的执法监督工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一切力量尽快出台具有一定时效性和操作性的管理标准和办法,促进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健康发展。

4、加强对水土保持工作的督导和执法检查力度,确保把水土保持方案落实到开发建设的实处。

五、结束语

总之,做好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是全国人民共同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我们要从点滴做起,保护生态环境,打造和谐的生态环境,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蔡建勤.我国水土保护生态修复研究[J]国家水利,2013,21(18):14

[2]李智广.议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的监测内容[J].水土保持通报,2013,17(56):14

[3]安乐平,胡小军,王小珍,等.水利工程项目水土流失防治要点探讨[J].水土保持技术,2008,3:32-34.

景观生态修复案例篇(7)

1 整形植物景观的分类

整形植物景观分为两类,一是图案造型景观主要以草本植物为主,常借助人为事先确定的图案空间,来表现植物季相的艳丽景象。

如大型节庆日的盛花花坛、模纹花坛、花钵、花坞、花带等。利用常绿矮灌木如黄杨、福建茶等修剪成各种绿篱、绿墙并围合成一定图案空间,也属于图案造型景观。二是植物雕塑景观这是一种要求较高技艺的造景。如将高大丰满的栓柏修剪成各种塔形、动物以及房屋等形状。根据园林绿化对苗木的特定要求,适当控制苗木部分枝干,把苗木剪成各种理想形态,重点修剪病虫枝、枯萎枝、内膛枝、弓背枝、交叉枝、重叠枝,达到通风、透光、防病的目的,确保整体的观赏效果。

更复杂的设计还要运用多种捆、绑、扎等手段将植物塑造成各种活灵活现的生活形象,如用紫薇扎成花瓶状。盆景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集艺术和技术于一体的“微型雕塑景观”。

2 整形植物景观的特点

植物整形的最初灵感也许来自草食动物对灌木的影响。比如,在欧洲南部干燥的山坡上,山羊不断地啃食灌木状的常绿栎树;依据苗木在园林中的栽植地点、栽植方式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采用合理的修剪方法,突出园林植物个体和群体的生态效果。在荒地上,成群的兔子不停地吃荆豆。结果是使这些植物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近乎对称或稀奇古怪的形状。对萌芽力强的树木如香樟、悬铃木、国槐等可进行强度修剪,但玉兰、杨梅、罗汉松等在强度修剪后很难萌发。更神奇的是动物们难以触及的树枝则能继续生长。古埃及和中东已对对称形状的乔木和灌木有所描述。因此,植物整形模仿的可能是生长相当规则的树木。以苗木自然分枝习性所形成的树冠形状为基础进行修剪,保证苗木的生态效果。德国诗人歌德在意大利参观了维罗纳并见到“像尖铁般直插云霄的高大柏树”后写道:“在北方庭园中通常被修剪成尖顶状的红豆杉可能就是模仿这一大自然的神奇产物而成的”。这种修剪方式尽管具规则的几何特色,但在形状上却常常具有随意性。取弱留强、自然维护、强行修剪、因树制宜、生物特性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东方具有悠久历史的另一种植物整形方式。在日本的盆景艺术中,利用专业技术将树木按理想的比例缩小,从而形成严谨的审美特色。

3 整形植物的发展历史

公元1世纪,罗马的园艺师首次运用规则的整形形式,将树木的整形方法发展成为园林技艺。剪去枝条的一部分,保留枝条的一定长度和一定数量的芽,称为短截。短截能刺激剪口下侧芽的萌发,促进分枝,增加生长量。短截有轻短截和重短截之分,在育苗中常采用重短截,即在枝条基部留少数几个芽进行短截,剪后仅一个芽发育成强壮枝条,育苗中多用此法培育主干枝。当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园艺师重新利用古罗马和古希腊的植物整形技艺时,植物整形就成为了欧洲园林的主流。植物整形只是世界古典园林遗留下来的园林内容的一部分,文艺复兴时期的园艺师将整形植物融入规则式庭园中。此形是有明显中央领导干的树木,主干是由顶芽逐年向上生长而成。主干自下而上发生多数主枝,下部长,逐渐向上缩短,树冠外形呈尖塔形或圆锥形。园林中的雪松、水杉、毛白杨等在整形修剪中广泛应用此形庭园则被分割成几个部分,并筑起平台,淙淙的流水声使庭园充满生机,神话中的异教徒神像装点着庭园,各种树木有条不紊地散布其间。在这些栩栩如生的雕塑和建筑中,有时还点缀着各种图案,形成了不同的主题。

更复杂的设计还要运用多种捆、绑、扎等手段将植物塑造成各种活灵活现的生活形象,如用紫薇扎成花瓶状。盆景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集艺术和技术于一体的“微型雕塑景观”。

4 整形植物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植物整形的最初灵感也许来自草食动物对灌木的影响。比如,在欧洲南部干燥的山坡上,山羊不断地啃食灌木状常绿栎树;在荒地上,成群的兔子不停地吃荆豆。结果是使这些植物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近乎对称或稀奇古怪的形状。更神奇的是动物们难以触及的树枝则能继续生长。古埃及和中东已对对称形状的乔木和灌木有所描述。因此,植物整形模仿的可能是生长相当规则的树木,如地中海柏木(Cupressus sempervirens)。

景观生态修复案例篇(8)

一、人工生态浮床技术的相关介绍

1、人工浮床技术的概念

人工浮床技术又称作人工浮岛技术、无土栽培浮床等技术,是一种利用高分子材料作为基质,利用水生植物生长中对氮、磷等营养元素吸收和植物根部对悬浮物吸附的特点配合无土的栽培技术对水资源中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进行搬离,从而达到改善水质、抑制水体水生植物的作用,从而营造正常健康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2、人工浮床的作用

除了基本的净水作用外,人工生态浮床技术还有其他的辅助作用。首先,人工生态浮床技术可以利用植物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分泌物来抑制藻类植物生长;其次,水生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赖以生存的氧气,并通过根本传到水中,将氧气释放与水体中,避免了水中鱼类等生物的死亡,修复水体物质平衡,达到了防臭防灭的目的;然后,水生植物个头较大,覆盖于水面上可以挡住阳光,抑制了藻类植物的光合作用,使得藻类生物萎缩甚至死亡;最后,因为人工生态浮床技术使得水生植物根部产生的营养促进了鱼类等生物的繁殖,一定的程度上稳定了水利生态平衡,强化了水资源的自净能力。

二、人工生态浮床技术在水环境修复中的分类

人工生态浮床技术通过使用环境分为干式浮床和湿式浮床。干式浮床是一种利用植物在浮床生长不接触治理的水面景观栽培技术,对于水体并没有任何净化作用;湿式浮床可以与水面接触,能对水体产生净化作用,从而被广泛使用。湿式浮床因为其材料又被分为现为强化塑料湿式浮床、混凝土湿式浮床、不锈钢架发泡聚苯乙烯湿式浮床、盐化乙烯合成树脂湿式浮床、特殊发泡聚苯乙烯加特殊合成树脂湿式浮床等多种有框性湿式浮床和叶子钱纤维编制而成无框湿式浮床。

人工生态浮床技术通过使用时间分为传统浮床式人工和组合式人工浮床。对于传统的人工生态浮床,主要是由浮床整体框架、固定装置、水生植物构成,利用重力型、杆定型、锚定型三种固定方法对浮床进行水下固定。水生植物是传统人工生态浮床技术中最重要的部分,可以很有效的出去水体中的氮、磷等元素,很好的做到了对水质的净化。对于组合式人工生态浮床,是传统人工生态浮床的进步,是利用植物原有的基础上加基质或者在填料上加滤食性动物的净水技术。在人工浮床上加基质,可以为微生物提供良好生长环境,使得各种有利净水的微生物大量繁殖,从而达到净水的目的。

三、人工生态浮床技术在水环境修复中的应用实例

1、富营养化景观水体修复技术

在我国,上海市在借鉴北京市经验的基础上,在淀山湖千塌浦入湖河口进行富营养化景观水体修复技术的试验工程,以美人蕉、再力花等6中水生植物为试验,试验总面积达到1.8万平方米。经过一年的试验,很好验证了浮床植物去除水体元素的能力,提高了水体的透明程度。

北京地处我国北方,气候相对干燥,某些水生植物不利用生长,美人蕉的培育解决了了富营养化景观水体修复技术过去只考虑除去废除元素而忽略了水体透明度的单一问题,不仅可以改善水体的富营养化,还可以使得水质透明干净,同时,在试验中加入了其他水生植物,使得水生生物的使用范围更广更专一,提高水质除污的针对性,对富营养化景观水体修复技术在人工生态浮床技术在水环境修复中的应用进行验证。

2、污染河道治理技术

在人工生态浮床技术在水环境修复中的应用的污染河道治理案例中,上海市宝山区的汇丰河城郊黑臭河道治理具有很好的代表性。海市宝山区的汇丰河全长1.7千米,平均水深1.6米,工程实施的浮床面积达到了5271平方米,占河道纵面积的25.7%。在治理中,以美人蕉、香根草等四种植物为主要水生植物材料,经7个多月的治理,海市宝山区的汇丰河的黑臭现象基本去除,水体富营养化也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上海地处我国东南部,气候湿润,适宜多种水生植物的生长,但是因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限制,对净水能力的要求也很高。在上海河道培育美人蕉等四种植物的培育验证净水能力的高低,还可以看到人工生态浮床技术已经不满足于景观水体小型环境中,被运用到更为普遍的河流治理当中。在河流的治理中,案例成功的解决了水生植物在流动水体上移动、净化不均匀的问题,还充分利用水体自净的能力和植物对水体腐烂生物的吸取成功的解决了水体异味颜色浑浊的问题,并在水生植物根部产生大量营养元素,促进了鱼类的再生成功的使得河道的生态循环走上正轨。

3、养殖鱼塘水体修复技术

对于养殖产生的废水,研究的学者针对这一问题尝试了人工生态浮床技术来对废水进行修复,提出了养殖和修复同时进行的理念。在治理中,在江苏洪泽的鱼塘中利用浮床种植蕹菜,解决水体问题的同时产量达到了将近7kg/平方米。

江苏洪泽地处我国东南岸,水产行业发达,养殖鱼塘水体修复技术随着水产行业逐渐走入生产生活中,利用水生植物不仅减少了鱼塘中相关元素的含量,好极大的促进了水体的净化和物质循环,提高了鱼类的成活率,也加大了鱼类、藻类等对水体的应用,达到了双赢的目的。随着现在人们对鱼类在餐饮和养殖观赏等方面的大量需求,养殖鱼塘的产业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养殖鱼塘水体修复技术的使用,不仅可以节约水体修复资金,减少水源在换取过程中的浪费,还利用水体废物进行再造,净化水体的同时进行养殖,实现效率最大化。

4、养猪场废水处理技术

东莞市某猪场使用人工生态浮床技术对养猪场的氧化塘水体进行修复,经过一个多月的试验,美人蕉等水生植物大量繁殖,使得氮、磷等元素的去除率高达90%,很好的对养猪场的氧化塘水体进行修复,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根据上述案例可知,将家畜产生的大量含养物质和排泄物在排放前进行处理,减轻了因为地表径流或者亚表面流污染地下水和土壤的问题,还解决了富营养化水体带来的生物厌氧反应,减少了有害气体和生物霉排出,保护了畜牧业周围的生产环境,提高了氧化塘的利用效益。

5、机场地表径流处理技术

机场在冬天很容易使用除冰剂对地面进行处理,但是在使用后除冰剂的主要物质-乙二醇会流入地表。为了缓解这一现象,机场开始在内部建设普遍使用芦苇浮床系统来对污水进行处理。

根据上述案例可知,芦苇水生植物的使用不仅改善了水体条件,除去因为除冰剂对土壤的侵蚀和破坏的元素,还利用芦苇体型高大、外观好看的特点来增加了美观的效果,不仅成功的将机场的水质进行净化处理,还节约了美化机场的景观费用,很好的成为了人工生态浮床技术在水环境修复中的成功应用实例。

四、结语和展望

为了解决我国水体破坏的现象,人工浮床技术的发展备受重视,成为目前国内外治理水环境最有效、最经济、最可持续的技术之一,在水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人工生态浮床技术在水环境修复一定会被用到更多的生产、生活当中,在技术层面上也会根据国家的支持和人才的集聚使得人工生态浮床技术更为先进和完善,从而解决环境问题,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1]黄文丹. 探究人工生态浮床技术在水环境修复中的应用进展[J]四川环境.2015年

景观生态修复案例篇(9)

二、硬质护岸生态修复工程实例

1.工程概况大冲口涌及东塱涌河道横穿广州市区,河道护岸采用传统硬质混凝土及浆块石材料,见图1。传统硬质航道护岸阻断了陆域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和自然景观,致使河流的自净功能下降甚至完全丧失。此外,来自于道路路面和居民区地面雨水径流的面源污染是造成河道污染的来源之一。即使有些河岸开展过绿化整治工程,由于硬质护岸难以削减地表径流产生的面源污染,进入河道的污染物会不断累积,存在水质恶化的趋势。因此,为削减进入河道的面源污染、改善河流水质和生态系统、美化河岸环境,需对大冲口涌及东塱涌的硬质护岸进行生态护坡改造。2.硬质护岸生态修复(1)生态护坡方案设计采用生态护坡技术对河涌硬质护岸进行生态修复的工程,是结合大冲口涌的二期整治工程和东塱涌三期整治工程进行的。大冲口涌河道整治工程的总长度为1,176m,包括大冲口涌D0+000~D0+962段(962m)及地铁A涌0+000~0+214段(214m)。东塱涌堤防设计断面为梯形,坡度为1:2,利用挡土墙顶宽作为亲水平台。所采用的生态护坡形式需要根据堤岸周围的环境条件、具体的堤岸结构、特点进行确定。采用生态护坡替代原有的硬质浆砌石护坡,具体方案如下表1所示。(2)生态护岸植物选择生态护坡技术的关键是植被的恢复、水质净化能力和景观效果的提升。由于生态护坡技术中植物生长情况将直接影响到生态护坡的防洪与生态景观效果,因此为了使植物能够在选定的生态砖材料上健康生长,应根据一定的原则进行筛选:1)大冲口涌和东塱涌均受潮汐的影响,每日水位均有较大的波动,选择的植物应该耐旱、耐淹;2)大冲口涌和东塱涌均横穿市区,选择的植物应考虑到美化景观的作用;3)生态护坡应起到削减面源污染的作用,并且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因此选择的植物应具有较强的去除污染物的功能;4)优先选择易种、易活的本土植物;由于大冲口涌和东塱涌均是潮汐河流,需依据在丰枯季节水位落差变动规律,以及不同的潮位下的水文条件变化规律和生物群落演替原理,合理配置植物群落类型和物种组合。在沿岸涨落区选择柳叶菜科、龙胆科、旋花科等浮水根生植物群落以及蓼科耐旱耐淹的挺水植物群落。为充分发挥植物的景观,还需要对其进行适宜的搭配组合。例如,对于虉草、三叶草、黑麦草和高羊茅等四种植物,当采用下部种植虉草,上部以虉草为基本植物,于其上面混合撒播三叶草、黑麦草和高羊茅等植物的种植方式时为最佳景观的搭配组合。(3)硬质护岸生态修复效果图1)大冲口涌硬质护岸改造效果(D0+000~D0+246)2)地铁A涌硬质护岸改造效果(0+000~0+214)3)东塱涌硬质护岸改造效果

景观生态修复案例篇(10)

中图分类号:TU985.12文献标志码:A

城市湿地公园,是指利用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适宜作为公园的天然湿地类型,通过合理的保护利用,形成保护、科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园。作为一类介于陆地和水域之间过渡的城市生态系统,城市湿地公园兼有城市生态保护、游憩与环境教育等综合功能。城市湿地公园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存在与发展不仅影响着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还充分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景观风貌特点。

1.发展中的反思

我国环境资源丰富,国际《湿地公约》列出的全部湿地类型在我国都有较广泛的分布。然而,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急剧扩张,城市蔓延迅速,这一发展阶段城市对土地的需求处于最高点位。城市生态环境的侵蚀化造成了城市及城市周边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如由于对水资源的过度需求导致城市水体急剧萎缩,不仅严重危及城市自身的生存环境也使城市湿地资源遭受严重的破坏,直接影响城市生态功能的修复。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面前,我们应该认识到,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从目前阶段看,我国城市湿地减少的趋势还在继续。因此,现阶段我们首要的恰恰不是大规模建设新的湿地公园,而应更大力度合理保护那些城市中因无序建设而受到威胁或正在消亡中的湿地。

我们有必要严肃的审视可持续发展下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以宏观与自然观的角度看,毫无疑问保护城市湿地应优先于保护人类的生活质量,而今天我们所做的一点点努力却是以满足自我要求为出发点。从认识的根本出发点呈现极度狭隘性的现状看,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最根本的应该是建立新的价值评判与意识标准。新的标准应该是不应先评判其为我们建设了什么,更本质的应该看其为自然做了什么。

国家住房建设部特别指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原则是 “重在保护、生态优先、合理利用、良性发展”。这一原则却在相当一部分建设中被曲解。在一些所谓的生态城市,人造景观多于自然景观,人工植物主导了城市景观,而城市中生物多样性指标却在所谓的人工生态化下急剧下降。与此同时,尤其应该引起足够重视的是在城市中建设湿地公园必须对其周边用地的综合治理,以促进城市湿地的生态系统发育,为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实现湿地景观的自然化提供必要的空间条件。

2.国外优秀案例的启示

(1) 伦敦湿地中心(London Wetland Centre)

2000年夏天正式开放的,由一系列大小不一的池塘和错落有致的植被组成的生态组群的伦敦湿地中心占地43hm2,位于距离伦敦市中心不到6公里的希思罗(Heathrow)国际机场附近,其规划的核心理念是展示在未来的世纪里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而提供一种理想的参考模式。在建设之前该地区为伦敦泰晤士河南岸废弃的混凝土水库旧址,英国野生鸟类和湿地基金会通过引水排淤,分隔水域,种植多样性水生植物的方法,将其改造成为欧洲最大的城市人工湿地系统。

伦敦湿地中心在科学的规划和管理之下使各个湿地区在开放的同时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以控制物种的界限。整个湿地中心如同一个湿地博览馆,通过展示构造不同的土壤结构与植被类型,真实再现了世界上十余种不同地域的湿地形象。在设计过程中亦不乏创意之举,如水生生物区通过水下观测窗,让参观者从地面一下的独特角度观察水生物的生长过程,极大的促进了湿地的旅游业发展。

伦敦湿地中心的大面积水域和植被成功改善了伦敦地区小环境气候和空气质量。良好的生态环境则吸引了大量野生动物,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局部生物圈。成功的规划使处在城市边缘的伦敦湿地中心塑造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态环境,成为联接伦敦市民和自然环境的最佳景观斑块。到目前为止,这个湿地中心依然是建造在繁华现代化大都市中心最成功的湿地项目。

(2)拉斯维加斯过水区 ( L a s V e g a s W a s h )

位于美国内华达州克拉克县拉斯维加斯山谷东南部,全长约1 9 . 3 k m 的拉斯维加斯过水区作为城市自然水系最成功的湿地设计案例,为其领域内2 0 0 多种丘陵、河岸及湿地的植物提供了栖息之地。拉斯维加斯过水区的规划将水利、生物、生态、景观、城市规划等学科相融合,通过与政府间的协调实现了湿地整体概念上的保护。

作为城市化进程对自然系统破坏的必然结果,城市湿地生态环境破坏是极难修复的。尤其是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拉斯维加斯。拉斯维加斯在控制渠道水土流失、湿地修复、动植物复兴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尤其是其多学科交叉运用的规划手段值得我国生态破坏严重的东部沿海城市与生态脆弱的西部地区借鉴。

(3)吉隆坡Putrajaya湿地公园

建于1997年占地650hm2的吉隆坡由自然保护中心和沿Sungai Chuauh河流域建造的一系列由堤坝落差而形成的162hm2类池塘式的湿地系统以及城市污水经湿地净化后汇集形成的Putrajaya湖体与森林公园组成。三部分有机的结合构成了城市防洪、净化水体以及休闲娱乐的湿地公园综合体系。在Putrajaya湖滨则规划建设新的吉隆坡政府行政中心、总理府和高级公务员社区,打造呈现“人在林中”、“城在绿中”的大生态概念景观。

如中国大多数城市一样快速发展的吉隆坡利用Putrajaya湿地公园解决了因迅速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带来大量的如城市废弃物与废水污染、城市环境质量急剧下降、城市旅游价值提升等诸多问题。我国许多城市正大规模建设城市新区,如何解决城市新区环境与功能间的平衡与融合,吉隆坡Putrajaya湿地公园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参考的模式。

3.对城市湿地景观建设的再认识

面对城市化进程加快与城市人口激增而引起的问题,我们应尽快强化对城市水域景观、尤其是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对国内外案例的比较分析,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应认识到以下问题的重要性:

(1)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应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将湿地公园的建设纳入城市规划中,从湿地公园选址、功能定位、修复方法、修复过程、建设规模与管理模式等方面实现整体控制,以系统的管理模式实现城市湿地公园的自然发展。

(2)建立多学科合作的规划平台。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与修复必须通过生态学、社会学、景观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合作实现。目前国内湿地公园的建设多为规划设计部门的自我运作,作为具有复杂系统性的城市环境,必须应探索多元合作的规划模式。我们应借鉴拉斯维加斯过水区的经验,将城市湿地公园构建在多元交叉学科体系之下,实现湿地系统的综合规划。

(3)必须辨证的认识城市湿地公园与周边环境的能动关系。实践证明,不能成功解决与周边城市功能和谐对接的湿地公园不但影响城市功能版块间的协调发展,其自身在发展中亦将出现如萎缩、退化等一系列问题。影响其综合价值的发挥,甚至使城市生态环境发展出现倒退。

(4)与郊野湿地不同,城市湿地公园的功能和建设内容应向综合性、多功能方向发展。在城市湿地保护的前提下,融入游憩、生态科普、专业培训以及合理的房地产开发等功能,使城市湿地成为多功能的综合城市公园,在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时,重视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重视以湿地景观为平台的特色旅游。

4.结语

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掀起的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热潮也涌入了中国的城市中,随着上海世博后滩公园与杭州西溪生态湿地等成功案例的示范作用,作为面临诸多问题的发展中城市,更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与借鉴,在实践中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利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王浩,汪辉,王胜永,孙新旺.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2]但新球,吴后建. 湿地公园建设与理论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3]赵思毅 等. 湿地概念与湿地公园设计 [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4]成克武等. 唐山南湖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及生态规划 [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0.

上一篇: 图书管理系统的价值 下一篇: 海洋资源的含义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