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杂志社
分享到:
《城市规划》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77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城镇化、土地利用、城市交通、小城镇、历史文化保护、国外规划研究、市长之声、观点引介、研究综述、规划书市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 主办单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 国际刊号:1002-1329
  • 国内刊号:11-2378/TU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82-72
  • 创刊时间:1977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97
  • 综合影响因子:1.607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城市规划 2015年第1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城市规划杂志编者絮语

城市设计

摘要:城市设计成了热门话题.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主管部门积极推动.设计机构摩拳擦掌,感觉忽然间上了“排行榜”。
1-1

高层信息

摘要:国务院:全国建立居住证制度明确积分落户通道 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居住证暂行条例(草案)》.以法治助推新型城镇化。会议认为,落实户籍制度改革,用法治方式完善居住证管理.保障持证人合法权益,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也有利于扩大内需。
5-5
城市规划杂志规划信息

部委动态

摘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专家委员会成立 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包括城市给排水.城市规划、园林景观、环境工程、水文气象、道路建设以及投融资等产业发展领域的37名行业专家.成为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专家委员会成员。
5-5

地方信息

摘要:2015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 为进一步促进上海的转型发展.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推动城市更新工作的开展,由上海市城市雕塑委员会主办,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共同承办的2015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于9月拉开帷幕.艺术季历时3个月.将于12月结束。
5-6

学会工作

摘要:学会石楠副理事长出席第51届国际规划大会 10月16-25日.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石楠前往荷兰埃因霍芬出席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ISOCARP)主席团会议。
6-8

行业动态

摘要: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召开年会 近日.由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主办、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承办的2015年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年会在西南交通大学隆重召开。本届年会的主题是”城乡包容性发展与规划教育”。
8-8
城市规划杂志年会特稿

新常态下城市规划的传承与变革

摘要:新常态意味着中国进入“趋势性转变”的时代,我们既不能过于夸大新常态对城市规划的影响,更不应忽视新常态所蕴含的根本性和机遇性变化。随着我国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的中后阶段,城市发展的新常态主要将呈现三大特征:降速、转型、多元。与此相适应,城市规划的传承主要体现为“三个回归”:回归正常、回归本源、回归理性,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硬软兼顾、刚柔并济的核心原则。随着市场化改革的全面深化,城市规划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在制度层面,将进一步提升城市规划的地位和作用、完善体制和机制、强化实施和管理;在技术层面,城市规划将以改善人居环境为核心,以提高城市韧性为目标。城市规划传承和变革的终极归依,是为了更好实现人的需求。城市要把人而不是土地,视为最宝贵的“资产”和根本动力。
9-15
城市规划杂志人口与空间

2000-201O年北京市人口分布格局的时空演变分析

摘要:2004年制定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规划了11个新城来承担疏解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研究利用2000年“五普”和201O年“六普”北京街道、乡镇层面的数据,通过人口分布重心、人口分布空间自相关分析、人口密度分布模拟、人口密度和人口密度差分克里金插值等方法分析了2000年到201O年北京市人口分布格局的时空演变。结果显示:虽然和2000年相似,2010年北京人口密度呈Clark函数分布,是典型的单中心模式,但是在以上地为核心的海淀、朝阳、昌平三区接壤地带和以高碑店为核心的朝阳和通州区的走廊地带形成了人口快速增长的两个副中心。反而,总体规划中的11个副中心人口吸纳能力不如规划预期。同时,由于新形成的副中心和主中心的距离较近,有相互融合的态势,造成城市管理的压力加大。在总人口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有必要进一步采取多种政策强化11个副中心的建设。
16-22

北京市商业空间格局及其与人口耦合关系研究

摘要:以北京市中心城区和近郊区为研究区域,运用POI数据提取研究区零售商业网点信息,采用点模式分析和构建耦合度模型,探讨了北京市不同业态商业空间格局,及在居住小区中观尺度上商业空间与人口的耦合性。结果表明:(1)北京市各类商业网点均是空间集聚类型,其中服装鞋帽皮具店集聚程度最强,而特色商业街、花鸟鱼虫市场等较弱。(2)北京市不同类型商业网点的空间集聚区差别较大。其中大型商场、服装鞋帽皮具店等多数业态的集聚区主要以四环内为主,沿长安街形成了一条横轴集聚带,而且西单、王府井、朝外和中关村形成了明显的集聚区。而家电电子市场、家居建材市场、超市等商业类型都形成了各自的集聚区。(5)北京市各类商业网点Ripley’sL(d)曲线分为倒“U”型、上扬型和波浪型5种形式;其中大多数类型的商业均为倒“U”型,即商业网点在一定距离范围内先集聚后分散。(4)在居住小区尺度,商业网点与人口的耦合性还存在诸多不匹配的现象,城市周边高级商业设施和日常生活配套普遍跟不上,在城市内部也存在个别耦合性较差的区域。
23-29

2000-2010年杭州人口空间变动与城市空间组织重构

摘要:采取“五普”、“六普”人口数据,对近10年来杭州城市人口空间变动进行深入分析,结合近郊区通勤人口的交通出行调查,界定杭州都市区空间范围及其未来生长空间。研究发现,上轮总体规划确定的“一主三副六组团”格局,已成为一种非均衡的发展格局。同时,提出“一主六片区”的城市空间布局,有利于形成新时期杭州大都市多中心的空间形态,构建不同空间尺度的多中心体系,以引导城镇化人口合理集聚和城市空间优化布局,并为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提供相应的参考借鉴。
30-38
城市规划杂志规划研究

城乡规划法规与环境绩效——环境绩效视角下城乡规划法规体系的若干思考

摘要:面对快速城市化和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城乡空间利益主体多元化以及城乡环境普遍恶化的问题,通过界定城乡规划法规、环境绩效、环境保护行为主体等概念,采用分析法学的研究方法,探索城乡规划法规体系与环境绩效的关系。针对规划法规程序性内容的环境主体参与机制保障不足,以及规划法规实体性内容的环境绩效空间约束较弱等问题,基于优化环境绩效的视角,从完善城乡规划法规的相关法、修订城乡规划法规的配套法、补充地方层面的规划法规等3个方面,提出完善城乡规划法规的对策与建议。
39-47

中部地区县域城镇化统计口径优化思考水——半城镇化现象的视角

摘要:统计口径对地区城镇化率有巨大影响,在中部县域半城镇化现象普遍存在背景下,以行政和实体地域界定城镇人口方法并不完全适合,这将导致测算的县域城镇化率明显低于实际水平。本文针对中部县域城镇化典型特征,结合现有统计口径存在的缺陷及未来城镇化发展趋势,探索县域城镇化水平校核方法,以期加强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测算的科学性与真实性。
48-54

停车管理及其与城市土地使用的互动——理据与实践

摘要:停车成本是机动车出行的固定成本之一。停车费用管理对于降低小汽车依赖,建立可持续的城市交通体系至关重要。但目前我国多数城市停车收费水平较低,停车费用管理没有得到充分重视。鉴于此,本文首先从经济学的理论视角,阐述了如何利用停车价格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和由此带来的外部性;其次结合西方城市实践,以案例的方式介绍了基于需求反应的停车费用管理,基于雇主的出行需求管理和建立停车收益区3个政策方法;第三,从交通与土地利用互动的视角提出了停车费用管理与空间相关的3个关键因素。结论部分总结了西方停车费用管理转变的主要特征,即(1)停车费用的设定应考虑小汽车交通带来的所有外部社会成本;(2)取消任何形式的免费停车,由驾车者支付停车费用;(3)利用精细化的停车费用管理,调控交通需求在城市中的空间分布,减少小汽车的使用。结论同时强调了停车与土地利用互动对于形成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政策框架的意义和重要性。
55-61

政商博弈视角下的汕头近代城市规划研究——从1921至1937年

摘要:在政治精英和商会精英相互博弈的背景下,对汕头1921-1957年之间的城市规划编制、实施和思想发展进行研究。前期由于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同步不发达,政府和商会的合作是推动城市规划推行的主要动因,而后期随着经济波动,政府权利收紧,政商脆弱的民主合作管治模式沦落到官僚体制。汕头当时的城市规划具有鲜明的精英规划属性,在空间利益的分配中始终是政治精英和商业精英的博弈,使城市资源进一步集中在精英阶层。在整个发展进程中,西方规划思想对政府组织机构的演化、规划模式的选择、规划技术手段、规划思想形成都有影响。因而,汕头近代城市规划编制、实施和规划思想并不是简单仿照,而是在当时的政治经济背景下适应发展的必然选择。汕头城市规划在政商博弈的作用下得以推行,形成影响至今的汕头历史城区格局。
62-67
城市规划杂志青年论文竞赛获奖论文选登

城镇化中的“潮汐演替”与“重心下沉”及政策转型——权力-资本-劳动禀赋结构变迁的视角

摘要: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城镇化的发展也进入新时期,城镇化进程中劳动力流动的“潮汐演替”和“重心下沉”亦是当下和未来一段时期的常态。本文在回顾既有城镇化解释框架的基础上,立足结构性、差异性、连续性和要素的内生性,在考虑要素自由流动和要素祟赋结构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权力-资本-劳动”禀赋结构变迁视角的城镇化解释模型,提出了“权力干预-资本边际收益差异-资本流动-劳均资本变化-劳动力流动-城镇化-资本配置差异-非正式权力结构差异-内化为新的正式权力结构”的解释逻辑,并做了初步的实证检验。最后基于解释模型,从城镇化的状态变化、主体转换和政策演进三方面对城镇化政策进行了探讨。
68-77

博弈的设计:面向土地发展权共享的空间治理

摘要:面对空间资源趋向匮乏、产权交易日益频繁的现实情景,土地再开发的制度设计成为新一轮“存量规划”的核心工具。目前,我国的土地发展权存在城乡分割、垄断竞争、公民权利边缘化的问题。土地交易的“市场经济”对应土地分配的“计划经济”,导致空间开发陷入既得利益积累的无限循环。针对发展权垄断造成的空间蔓延,政府应设立城市增长边界,剥离地方政府经营土地的职能,强化价值规律对资源的配置作用。同时,进一步明确公共利益的法律定义,加快公众参与的立法赋权。最终,通过土地发展权的共享,实现空间权利的“社会共治”。
78-84

建设主体视角的乡村建设思考

摘要:试图从“乡村建设主体”这一视角来思考乡村建设中的问题。对中国乡村建设主体的演变历程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通过访谈、相关媒体资料收集整理的方式,对安徽黟县碧山乡村建设这样一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展现了一个多元主体参与下的乡村建设历程。研究表明,中国现代化、城市化过程中,乡村建设主体的缺失是乡村衰败的主要问题;在当前国家权力依旧占据主导的乡村建设中,包括第三方、地方精英以及市场的非正规主体正在兴起;而非正规主体由于其具备更好的知识、技能等,能够在乡村建设中取得更好的作用。因此,通过构建一个多元参与的乡村建设平台,促进更多的人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来,是应对当前乡村不断衰退的重要路径。
85-91
城市规划杂志交通规划研究

哈大高铁对区域可达性影响及空间格局演变

摘要:东北地区首条高速铁路开通前后,其空间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空间重组与区域联动日益加深。利用可达性模型,选取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经济潜力和日常可达性作为主要评价指标,测度了哈大高铁运营前后沿线城市可达性的动态变化,进而探讨这种变化对东北地区空间格局的影响,研完表明:哈大高铁的运营使沿线城市的可达性得到明显改善,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减少程度均在60%左右,城市经济潜力值提升幅度均在115%以上,铁岭、四平与沈阳的提升幅度最为显著,城际日常可达性则由于时间距离的高度压缩而日趋紧密。城市可达性的变化加速了东北地区空间格局的渐变与重塑,哈大高铁轴带的空间极化现象将进一步提升,新的“中心-边缘”格局体系初露端倪,传统的区域空间格局被打破,空间分化与组合日趋复杂;近域大城市空间整合与同城效应显现,偏居一隅的高铁新城带来城市空间结构的“离心化”与“多中心”网络化。
9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