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园林绿化设计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7-18 22:37:28

城市园林绿化设计论文

城市园林绿化设计论文篇(1)

景观生态学在园林绿化建设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是促进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更有原则性的关键,对园林建设中斑块-廊道-基底、景观连接度与连通性以及景观异变性等方面都有相应的原理研究,结合经济与生态的一体化发展,做出相应的建设设计规划理念。并在景观生态学中还能够充分的意识到,城市园林绿化建设需要遵循生态安全性、生态整体性、生态可持续性、人为干扰性等原则,所以景观生态学将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一、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意义

城市园林建设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维持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重要渠道。目前,城市园林已经被定为城市进程中重要的建设内容,不仅要求园林建设规模不断扩张,同时还要求园林建设要负有一定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以及生态价值,尤其是在人口众多的城市环境中,工业化的进程与发展使得城市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虽然在经济效益方面为城市发展做出贡献,但是对环境的破坏使得工业化建设不断涌出严重的负面影响,空气污染程度提高、温室效应加剧,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这已经完全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要求。而在城市园林建设下,不仅能够有效改善生活环境的净化效果,还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物|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建设水平,是实现社会、经济、生态、人与自然共同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景观生态学原理的应用

景观生态学应用于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是实现园林建设更具有规范性、合理性、科学性、经济性、生态性的重要理论知识参考依据,从景观生态学中可以掌握更多的设计技巧与设计理念,能够根据不同的地区自然环境与人文情况进行不同类型的植物设计,选择合理的优化方案对植物的结构进行设计。在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中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能够设计出更为合理的建筑方案,美化城市并为城市居民创造更好的生活工作环境。下面是对景观生态学的原理进行分析:

1、斑块-廊道-基底原理应用

从科学角度来看,景观的结构单元可以分为3种:(1)斑块:其大小、形状及边缘效应等理论为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中公园、广场的定位提供了科学依据,是景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元。(2)廊道:可以将它认为是线性或带装的斑块,用于指导园林绿化设计中城市道路、滨河等线状地带的设计。(3)基底:它是决定景观性质的重要因素,对景观动态起指导因素。基底的组成使得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系统丰富多样,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应努力扩大城市绿地面积,促进生态园林城市的建成。

2、景观连接度与连通性原理应用

城市景观是由自然景观与人为干预综合形成,具有连接度低、连通性高的特点。景观结构的连接度在景观生态形成过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其功能连接度密切相关。因此,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不仅要注重提高其连通性,还要提高其连接度,推进生态城市建设进一步发展。

3、景观异质性原理应用

景观异质性,指景观中对特定物种或更高级生物组织的存在起决定作用的资源在空间上的变异过程。园林景观的异质性正是由于人们对园林绿地的使用目的和方法的差异性产生,同时,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相关工作人员行为也会导致城市景观的异质性。

三、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景观生态学原则的应用

1、生态安全性原则

生态安全原则,在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生态安全原则在城市园林基础设计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为生态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曾有科学家借助此理论,建立模型,并构建城市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探讨此格局的关键组成部分,为之后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规划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2、生态整体性原则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是一项综合性较高的系统工程,城市景观综合了自然景观和人为干预2方面因素,因此,在建设城市园林绿化时,必须综合考虑景观的整体性。通过全面分析,采取有利于景观结构与自然特征、经济协调发展的措施,实现生态、社会、经济的协调统一,实现景观结构与功能的整体优化。目前,我国很多旧城改造、新区建设中都应用了整体性原则,这样可以实现在保证城市历史原貌的前提下,进行园林绿化建设,实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在研究景观整体性的同时,还要增强对景观整体性的保护意识,积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保护景观的整体性。

3、生态可持续性原则

目前,我国正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同时,我国城市园林绿化景观也具有可持续性,并且是以我国可持续发展道路为基础。在建设城市园林绿化时,设计师在设计规划时,必须要保证该区域内生态系统、景观的可持续性。

4、人为干扰性原则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是由人来进行,因此,人的干扰在其规划建设中是普遍存在的。干扰对于自然景观、生态系统等生物层次的协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干扰具有两面性,适当的干扰有利于增加景观的异质性,但干扰过度就会破坏景观结构,降低景观的异质性。设计师在进行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到人类活动对景观的干扰,积极倡导人们爱护自然环境和花草树木。

四、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景观生态学的应用前景

近年来,景观生态学原理不断趋于成熟,并实现了与园林学科的有效结合,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城市园林建设中,综合考虑了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并重视人在城市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使生态城市建设更为系统化。在今后的园林绿化建设中,要充分考虑景观生态学原理在生态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并将这些原理更全面、合理地应用到生态城市园林建设中,在保护自然景观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人的审美,适当进行人为干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建设生态城市。

结语:城市生态园林设计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占据着重要位置,需要在建设过程中合理应用景观生态学,将斑块-廊道-基底原理、景观连接度与景观连通性、景观差异性原理以及生态安全原则、整体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应用其中,从而保证城市生态园林建设得更好建成,为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提供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城市园林绿化设计论文篇(2)

随着城市景观规划生态意识的觉醒,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也被赋予了应有的生态内涵,即“生态园林绿地系统”是继承和发扬中国园林中的精髓,吸收了世界其它城市园林绿化有益的经验,遵循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植物群落,修复生态系统,使其良性循环,保护生物多样性,谋求持续发展,以体现出功能、环境的文化性,结构和布局、形式和内容的科学性。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宜居环境的基础。只有完善发达的城市绿地系统才有可能营造出宜居的城市环境。人们在欣赏、享受美的城市绿化景观的同时,能够更加自然、亲近地融入到城市绿地环境中。

本文通过对生态园林绿地系统研究进行系统的归纳,旨在分析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以及在不同区域实践的好坏,以提出今后绿地系统规划的具体方向。

1 国内生态园林绿地系统研究进展

20世纪70年代初,生态学作为设计理论引入绿地规划,城市绿地开始了以改善城市环境及满足景观要求的生态园林绿地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城市绿地进入了生态园林的理论和实践探索阶段,出现了“世界花园城市”和“世界最适宜人居城市”。此时,老一代园林工作者系统地总结建国30多年来城市园林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主张用生态理论作指导,建设融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于一体的园林绿地系统[1]。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已融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国内的城市绿地建设就此达到了新的高潮[2]。1986年,中国林学会在温洲召开的“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植物造景与园林生态”研讨会上,周义录、展瑰琦、余森文等人首次提出了“生态园林”新概念。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了建设“森林城市”的观点,强调绿色生态环境对建设人类生存空间的调节作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最好办法就是运用生态学的理论来进行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充分发挥绿色植物的功能。由植物构建的城市景观,在功能效果上与植物群落结构设计有密切关系。21世纪初,城市绿地进入区域生态绿地及城市大园林绿地阶段。生态园林观点成为制订城市绿化的方针和政策,也是进行城市园林绿地规划的重要依据 [3]。

国内众多大城市如北京,南京、深圳、太原、哈尔滨等纷纷进行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对策研究和绿地系统规划实践工作[4]。

1.1 人工植物群落的研究

人工自然植物群落是城市绿地景观丰富的前提,也代表了城市的绿化发展水平,更是绿地系统生态功能的基础。科学、合理的植物群落结构是绿地生态系统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础。王晓俊(2000)认为“自然式种植注重植物本身的特性和特点,植物间或植物与环境间生态和视觉上关系的和谐,体现了生态设计的基本思想。生态设计的目的就是要创造更自然的景观,提倡利用种群多样、结构复杂和竞争自由的植被类型[5]。”聂磊(2002)提出城市生态绿化概念,并从创建生态城市的一体化格局,提升城市生态设计水平,构建合理复合人工植物群落,提高植物配置水平等方面探讨了城市生态绿化的思路和措施[6]。严玲璋(2003)曾提出“城市绿地以有生命的植物为主,构成的植物群落以 10~20 年后再现自然界的顶级群落为模式建成的生态绿地”[7]。宋兴琴、邹寿青(2003)提出在生态绿地建设中,创造多样的生境,构建多种不同类型的人工植物群落,吸引益鸟、虫等有益动物回到城市中,不仅能形成病虫害的生态调控机制,还能大大丰富城市景观,为市民创造一个鸟语花香的环境,让人们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8]。李妮等(2006)通过分析研究成都市园林绿化的现状与不足,归纳现有的植物群落特征,提出“近自然人工植物群落”的营建理念,即遵循植物配置方法,营建不同类型的人工植物群落,应用于城市绿化建设[9]。郭丽(2009)提出应用人工顶级群落和动态平衡演替理论,形成具备多个优势物种的不同类型群落交错分布、稳定而优美的城市绿化景观[10]。李燕等(2010)提出了生态园林的主题是自然植物群落或模拟自然植物群落。要使园林绿要使园林绿地景观稳定、协调发展,就必须实行园林绿地类型的多样化和园林景观的生物多样性[11]。

1.2 绿化不能背离生态规律

目前我国在绿地建设中有不少违背城市生态规律的现象,如:“广场热”、“草坪热”、“景观大道热”等,为绿化而绿化,造成自然地貌植被被破坏。鉴于这种现象,不少学者提出了绿化一定要与生态相结合,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必须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绿化建设离不开生态学理论的支撑。马少妆(2010)提出了:无论从维护城市生态平衡,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或是城市现代化水平,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来看,都要求城市绿化以改善生态环境为主,同时发挥美化景观、发展经济等多种效益[12]。杨培峰 (2007) 以攀枝花市攀密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为例,指出绿地系统是城市内最重要保障安全的功能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城市绿地系统功能的优劣,对城市这一人工生态系统的是否健康稳定显得尤为重要[13]。韩忻德 (2002)指出:建设生态城市,要在积极搞好城市绿化的同时,在郊区建设大规模的环城林带,抓好道路、河流绿化及近郊绿化,增加森林植被,提高森林覆盖率,建立以城市为中心的绿色生态圈,形成良好的大环境,使我们的城市成为“森林城”、“园林城”、“生态城”[14]。胡建军(2007)在对无锡市生态城市建设中提出了“绿线”规划的具体措施,把无锡市中心城区的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定为“环、楔、廊、园”的结构模式,可见生态城市建设中绿化是重要的一部分[15]。蒙光远 (2005) 分析了目前城市环境绿化建设中潜在的隐患,指出人类对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建设、协调与恢复主要是通过城市绿化来实现的[16]。黄雪萍(2009)阐述了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生态建构的途径,主要观点有: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系统内执行自然的“纳污吐新”的子系统,传统的绿地建设,重在挖掘单体的景观功能。生态观念引入城市建设,为认识和解决日益尖锐化的复杂城市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17]。忻一平 (2009)指出城市需要绿地,城市更需要景观生态绿地。所谓生态绿地就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建植的绿地系统[18]。李昌浩(2007)指出从20世纪70年代,生态设计理论被引入绿地系统规划,城市绿地开始了以满足城市景观环境的生态绿地阶段[19]。李兴平(2004)指出城市绿化的本质就是生态建设。其次,加强城市绿化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城市绿化在保护和净化环境的生态效果是显著的,城市绿化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生态平衡的调控者[20]。王海 (2009)提出了生态园林城市的内涵: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即利用环境生态学原理, 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进一步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充分融合社会、文化、生态、经济等因素,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的高效利用,有效防治和处理城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音污染和各种废弃物,实施清洁生产、绿色交通、绿色建筑,实现城市生态的良性循环和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21]。

1.3 生态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内容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空间范围有3个界限:一是市域;二是市区;三是城市建成区及分区。张菲莉 (2005)的《昆山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研究》,在全面调查分析昆山市生态绿地系统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昆山市生态绿地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布局与原则[22]。赵艳华(2008)的《三河市城市生态建设和绿地系统规划研究》,通过科学合理的系统布局,形成多方面、多层次稳定的绿地系统结构,建立具有三河市特色的城市绿地系统,形成特殊的城市景观体系[23]。董慧玲(2007)通过分析城市生态绿地系统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探讨了如何建立具有自然生态效应的城市绿地系统[24]。陈粉丽(2009)通过探讨兰州市绿地具体建设方面应该采取的措施,对绿化植物的选择和优化配置提出了建议[25]。陈竟(2008)探讨了在生态园林城市定位下的新疆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决策方法,在各类绿地规划和绿地综合效益两个方面,运用生态学原理,比较分析法,多目标决策,AHP 法等多种方法进行合理的规划决策[26]。胡英(2008)对包头市生态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做了详细的研究,进行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绿地建设规划、树种规划、古树名木保护规划等[27]。

1.4 新技术的应用

生态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也需要较强的技术支撑,无论是绿地现状的调查分析,还是各类绿地的定位、定量以及功能的确立等,均需要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才能完成。随着计算机学科的不断发展,不少新技术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得到运用,如: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广泛,它有助于更合理地规划绿地系统,同时也更容易协调城市绿地与城市其他用地之间的关系。目前,GIS技术与景观生态学相结合的原理现运用如下:

辛江等(2005)对应用遥感和GIS技术对乌鲁木齐市的生态绿地格局进行了分析研究,试用TM多波段组合对乌鲁木齐市绿地所进行的解译,较好地提取了城市生态绿地的信息,对乌鲁木齐市绿地分布格局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乌鲁木齐市生态绿地建设今后应施行的策略与措施[28]。胡勇和赵媛(2004)采用卫星遥感数据,选取景观生态学指标对南京市主城区范围内的城市绿地进行景观格局分析[29]。肖荣波等(2004)介绍了城市绿地生态研究中的遥感特点,并论述了3S技术在城市绿地覆盖清查、绿地三维量估测、适宜度评价、绿地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分析、绿地生态质量监测和城市绿地景观生态规划上的应用现状,提出了现存的问题,并对其未来发展的方向作了展望[30]。

1.5 小结

国内在生态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方面的研究很多,涵盖了很多方面,有比较多的经验可以为我们借鉴。但从整体而言,我国生态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更注重人均绿地指标,因而我们要加大对绿地结构和空间配置的生态学研究力度,城市生态园林绿地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还需进一步加强。

2 结语

生态园林绿地系统的研究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这对于绿地系统的研究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也是今后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方面。我国生态园林绿地系统的研究理论比较详细,但城市园林绿化的总体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国内生态园林绿地系统理论在实际规划设计时,还需要加大对绿地结构和空间配置的生态学研究力度。因此,我们要做好绿地系统的生态学宣传,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并把生态园林理念加入绿地系统的研究,使城市绿化能够展示出顺应自然的崭新面貌,这将对城市生态环境改善起到极大的作用。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发展城市园林绿化事业,是城市建设的必然需求,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也是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和必由之路。(收稿:2012-01-05)

参考文献:

[1] 王绍增.论中西传统园林的不同设计方法[J]. 风景园林,2006,6:9.

[2] 李昌浩,朱晓东,国外绿色通道建设进展及其对我国城市建设的启示[J]. 世界林业研究,2007,20(3):34-39.

[3] 冯彩云.我国城市绿化的现状与发展方向[J]. 科技建议,2002(2):15-18.

[4] 俞孔坚,李迪华,刘海龙.“反规划”途径[M]. 北京,中国建筑丁业出版社,2005.

[5] 王晓俊.风景园林设计[M].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6] 聂磊.城市生态绿化的发展策略研究[J]. 城市问题,2002(3):28-30.

[7] 严玲璋.可持续发展与城市绿化[J]. 中国园林,2003(5):44-47.

[8] 宋兴琴,邹寿青. 城市生态绿地建设新探[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3(5):62-64.

[9] 李妮,陈其兵,杨玉培. 近自然植物群落景观理念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探讨[J]. 西南园艺,2006(3):24-26.

[10] 郭丽. 赤峰市城市生态绿化建设的合理途径[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5(11):85-86.

[11]李燕,王新,李红旗. 节约型生态绿地探索与实践[J]. 新疆林业,2010(4):51-52.

[12] 马少妆,梁玉玲,姚婷. 广州城市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探讨[J]. 能源与环境,2010(10),128.

[13] 杨培峰,胡上春. 山地城市生态建设控制性规划初探――以攀枝花市攀密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为例[J]. 城市规划与环境建设,2007,27(2):9-13.

[14] 韩忻德. 试论城市绿化在建设生态城市中的作用[J]. 咨询与建议,2002,12(4):69-70.

[15] 胡建军. 无锡市生态城市建设研究[D]. 同济大学硕士论文,2007.

[16] 蒙光远. 生态城市绿化建设中存在的生态隐患与对策[J]. 柳州师专学报,2005,20(1):113-116.

[17] 黄志萍. 浅议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建构[J]. 资源与环境,2009(6):96-98.

[18] 忻一平,范向阳. 让城市重返绿林――城市化进程中的景观生态绿地建设探讨[J]. 国土绿化,2009(1):10-12.

[19] 李昌浩,朱晓东,潘涛. 面向生态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2007,14(2):39-43.

[20] 李兴平. 浅谈城市绿化与城市生态建设[J]. 北京林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3):49-51.

[21] 王海. 浅谈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途径――以包头市为例[J].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9,32(6):64-66.

[22] 张菲莉. 昆山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研究[D]. 南京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5.

[23] 赵艳华. 三河市城市生态建设和绿地系统规划研究[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8.

[24] 董慧玲. 浅议济宁市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J]. 山东林业科技,2007(2):105-106.

[25] 陈粉丽,张松林,白芳铭. 兰州市城市生态绿地建设浅议[J]. 湖北农业科学,2009,48(1):250-253.

[26] 陈竟. 新疆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决策方法研究[D]. 新疆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8.

[27] 胡英. 包头市生态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研究[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8.

[28] 辛江,马勇刚,张健峰. 乌鲁木齐市生态绿地格局遥感研究[J]. 西部林业科学,2005,34(2):53-57.

城市园林绿化设计论文篇(3)

1 大园林理论的萌芽

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迅猛发展,导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们渴望保护环境、改善环境、亲近自然和回归自然的愿望,促使园林事业得以迅速发展。我国现代园林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经历了园林与城市建筑和城市设施从混合到磨合到融合3个阶段,逐渐达成了一些共识,孕育了大园林理论。

1.1 传统园林——园林与城市建筑和城市设施的混合阶段

传统园林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人们的需要而专门建立的模仿自然,供人观赏、游憩的场所。这个时期,主要是借鉴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在一个个独立的地域内建造一些公园、花园和纪念园等。事实上,这个时期很多的园林就是古典园林经过简易的改造后,对外开放而形成的。这时的园林虽然结束了园林为少数人服务的狭隘,打开了对外开放,为大众服务的“园门”,但毕竟园林还只是一个个独立的园子,与城市建筑、街道等城市设施没有形成相互的联系。园林、建筑、城市设施都是城市建设中的独立体,是一种简单的混合,是园林发展的初级阶段。园林的研究主要偏重于古典园林造型艺术和园林的观赏性方面。

1.2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园林与城市建筑和城市设施的磨合阶段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进一步发展,生态恶化导致人们对绿色植物的渴望,因此产生了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理论。该理论强调城市园林建设点、线、面的结合,主张城市园林绿地要呈网状、放射状等系统方式渗入城市中。此时的园林虽然注重了改善环境的生态功能,但仍以观赏为主,缺少多重功能兼顾。这个时期,园林开始探索服务大众、与城市结合的途径,有了较大的发展。园林与城市建筑和城市设施虽然还存在距离和区别,但已有了一定的联系,形成了相互的渗透和磨合。这是园林发展的中级阶段,园林研究也进入了生态研究和城市园林系统研究等方面。

1.3 大园林——园林与城市建筑和城市设施的融合阶段

近年来形成的大园林思想,是在传统园林和城市园林绿地渐成系统的基础上,继承和借鉴古典园林理论、前苏联城市系统绿地规划理论和起源于美国的Landscape Architecture理论发展起来的。其核心是建设园林式的区域、城市甚至国家。实现大地景观规划,其实质应当是园林与建筑及城市设施的融合,也即是说,将园林的规划建设放到城市的范围内去考虑,园林即城市,城市即园林。它强调城市人居环境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以满足人们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需求;满足人们对建筑室内外空间相互交融,以提供休闲、交流、运动、活动等工作和生活环境的需求;满足人们对建筑等硬质景观与山石、水体和植物共同构筑的环境美、自然美的需求,创造集生态功能、艺术功能和使用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大园林。因此,大园林理论是城市建设发展的必然,也是园林发展的必然,它使园林进入了与城市建筑和城市设施融合的高级阶段,也使园林进入了对园林艺术、园林生态和园林功能综合研究的大园林阶段。

2 大园林理论的内容

我国现代园林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历程,从绿化、美化、系统绿化到现代城市大园林,园林工作者在不断探索中,拓展壮大了园林学。现在园林学领域已经包含了传统园林学、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和大地景观规划3个层次[1],已初步形成了以生态园林、城市系统绿化、景观设计等为基础的、有中国特色的、符合现代园林发展规律的理论,我们暂且归纳为大园林理论。

2.1 大园林理论的核心

大园林理论的核心是指园林不仅仅是要在有限的绿地上建造公园,也不仅仅是要规划一个城市的园林绿地系统,而是要规划一个区域、城市乃至整个国土的大地景观,即大地景观规划,将整个区域、城市乃至整个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大园林,实现城市、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的园林化[2]。也即是说,现代园林应当结合城市规划和建筑,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而不是单独割裂开来谈园林。吴良镛教授也曾呼吁实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与园林设计融为一体的整体性城市建设,并在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外环境规划设计中,做了成功的尝试[3]。

2.2 大园林理论的内容

大园林理论的实质是园林内涵的扩大,使园林从狭隘的造园转入整个区域或城市乃至大地的园林化,是园林与城市的融合,是由园林绿地系统向系统化城市大园林的转化。大园林理论认为,园林应当是对一个区域或城市人居环境(包括自然的和人工的环境)整体的规划和设计,并将重点放在城市开放空间上,用建筑、山系、水体和植物等园林要素,构建具有生态、艺术和使用三大功能的城市大园林。因此,大园林理论应当建立在统领城市建筑室外空间的基础上,通过对城市规划和城市建筑的协调性研究,进行包括城市道路、路灯、构筑物及其他市政设施等城市设施和绿地,并包括城市依托的自然环境在内的开放空间的环境设计,并积极参与城市规划和建筑外观设计,构筑园林化的城市空间。

2.3 大园林理论的宗旨

(1)大园林是园林生态功能、艺术功能和使用功能的和谐统一 园林是艺术和科学的结合,具有改善生态、净化环境的生态功能,创造意境、美化环境的艺术功能,以及供人游憩、交流等等的使用功能。建设城市大园林就是要利用现代设计理念,结合现代城市建筑、设施等,在首先满足城市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植物、山石、水体和建筑,构筑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生态的、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城市人工环境,以实现园林三大功能的有机结合。

(2)大园林是城市建筑、城市设施与园林艺术的和谐统一 我国传统的城市园林只局限于城市的建筑、道路及其他设施之外的空余地块,也即“建筑优先,绿地填充”。而大园林理论要求园林去关注整个城市的整体性,即在规划设计的城市生态环境中,科学地设置建筑、道路和城市设施。换一句话说,就是要用城市的建筑、城市道路、广场等城市设施,与城市绿地共同构筑一个整体性的城市大园林,实现“城市即园林,园林即城市”的构思。

(3)大园林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人居环境是一个囊括人类生活方方面面的复杂体系,其中最具人情味,最能体现人与自然合作的便是园林。园林是人工创造的,源出自然,高于自然的模拟自然生态的人居环境,园林创造过程实际上就是人与自然直接发生作用的过程,大园林思想就是要力求在人与自然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使人与自然共享与交融,以达到重塑人工模拟自然的城市环境,走出私密性的园居小圈子,走进人与人、人与自然共享与交融的人居环境的大天地。  3 传统园林理论、城市绿地系统理论和Landscape Architecture理论是大园林理论的三大支柱

继承和借鉴是任何事业发展的途径之一。当中国园林打开院墙,走向公众参与的开放空间时,西方也开始反省与自然过分对立的态度,向东方学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两种文化的撞击,势必会产生很多新的契合点,使园林走向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大园林理论虽已形成,但毕竟还很稚嫩,还有许多问题尚待研究解决,如:现代园林的设计理念,现代城市建设思想对园林观念的影响和要求,现代园林体制的改革,建筑、城市设施与园林融合的原理和方法,园林的功能,园林涉及的范围,园林设计师的知识结构和地位,园林专业学科建设和课程设置等等。我们必须在继承传统园林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国外的先进理论,加以研究和提高,并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使它逐渐发展壮大,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3.1 传统园林理论是大园林理论的立足之本

中国5000年的文明史,为我们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遗产,也为我们留下了辉煌的园林遗产。中国的古典园林,尤其是私家园林,在明清时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在造园艺术上深受绘画、诗歌的影响,讲求师法自然,重在诗情画意,以创造意境为园林设计的核心,其实质是以“咫尺”塑造“自然”,表达了古人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将人工美融入自然美,使园林成为大自然的组成部分的天人合一的园林观。在园林设计中,讲究以人为本,人与自然要素(建筑、山石、水体、植物)以及自然要素之间的有机结合,形成一系列的景观构图,彼此协调互补,在园林总体上达到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境界,满足园主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需求[4]。大园林理论作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理论,就应该继承和吸收古典园林的创作理念,结合现代工艺和手法,根据现代人行为模式和欣赏水平,在园林的内涵和思想方面下功夫,创造出人、自然、建筑彼此和谐的、具有丰富内涵的城市开放空间。

3.2 城市绿地系统理论是大园林理论的生存之道

城市园林绿化系统理论,强调从生态学的角度深化园林理论的研究,力求建立生态健全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希望通过不断延伸和渗透,有效地拓宽园林的范围,增加城市绿量;并通过研究,在城市环境下改善园林植物生存条件,发展适应城市生态环境的园林植物种类与品种,以保证绿地的质量。强调一个城市,首先要拥有相当的绿量,并通过合理布局,达到良好的改善环境质量的目标。净化环境,改善环境质量,是绿色植物特有的功能,是园林的三大功能之一,也是现代园林研究的重点,大园林理论必须注重生态研究,也要采用屋顶花园、垂直绿化等方法,尽一切可能扩大绿量并构成有机的系统。

3.3 Landscape Architecture理论是大园林理论的发展方向

Landscape architecture起源于美国,是国际通用的学科代名词,是针对开放空间及其相关领域,并且强调这些空间设计的意义、重要性和可用性的一门学科[5],国内有多种译法,但大多译为“景观设计学”,1996年被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正式确认其为“园林学”的英文名称。Landscape architecture从尊重人,尊重自然,尊重人类文化出发,将艺术和科学的原理应用到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研究、规划和管理中,创造出以人为本的、艺术的、生态的城市整体环境[6、7]。经过100多年的发展,Landscape architecture已经形成了以城市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3个方面为研究对象的完整的理论体系[8],其学科的涵盖范围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园林学范围,这是大园林理论应当充分借鉴的。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大园林理论,就是要在具有丰富内涵和文化的基础上,研究城市生态和城市开放空间的规划与建设,达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园林设计三位一体,创造人性化的、生态的、艺术的人居环境。

4 结束语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对园林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我国现代园林在观念、体制、专业教育、设计理念、园林实践等等诸多方面还相对滞后,无法满足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在欧美等发达国家,Landscape architecture专业是城市建设的三大支柱之一,Landscape architecture规划师与城市规划师和建筑设计师三足鼎立,成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军[9],这应该成为我国园林学的发展方向。我们应尽快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理论体系,以指导中国现代园林实践。

参考文献

[1] 刘家麒.西部大开发园林很重要[J].中国园林,2000(6):7~10.

[2] 吴祥艳.古今园林差异性比较[J].中国园林,1999(6):64~65.

[3] 吴良镛,朱育帆. 基于儒家美学思想的环境设计[J].中国园林,1999(6):10~14.

[4] 张大玉.对现代城市人性化空间创造的思考[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7(1):11~16

[5] 王晓俊.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景观/风景建筑学”吗?[J].中国园林,1999(6):46~48.

[6] 刘滨谊.国内外景观规划设计热点纵横[J].国外城市规划,1999(2):10~14.

城市园林绿化设计论文篇(4)

关键词:园林设计;城市园林;不足;建议

 

园林绿地是城市生态、环保、景观、文化、休憩和舒缓空间、减灾避险的重要保障。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人居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园林建设已成为城市建设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城市园林建设能否适应城市的发展和要求,如何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将成为衡量“宜居”的重要尺度。

1 城市园林建设的意义

1.1 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美化环境。改善城市面貌城市园林绿化的首要任务是改善生态环境。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有害气体释放到大气中,严重污染了空气。绿色植物能够吸收有害气体、净化空气,减弱噪音,调节城市温度,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因为城市绿化是物质文明的体现,也是城市精神文明的象征。城市的园林绿化布局合理,设施配套齐全,建筑精美,管理完善,运转有序,加上绿茵遍地,繁花似锦,四季葱翠。在这样景色美丽、生态环境和谐的城市里生活,人们的身心将更健康,精力更充沛,创造力更旺盛,必将促进社会文明,经济繁荣,使城市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因此,城市园林的建设规模与建设质量同城市环境的改善密切关联。

1.2 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现代园林与社会发展是相互影响的,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决定园林发展形式与内涵的同时,园林也变成社会经济活动的一部分,反过来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提高。目前我国许多地区都将园林绿化的发展作为改变城市面貌,改善投资环境的先期性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济、文化带动了园林建设的发展,优美的环境又带来了经济、文化的繁荣。

2 我国园林设计存在的不足

2.1 简单设计复杂化不少行道绿化和城市空地,实际上只需要简单设计.甚至栽上几排树。毕业论文简约有时更能体现身份,朴素本身就是理念。设计者冥思苦想追逐所谓“亮点”,表面文章做多了却显浮躁和好大喜功。当然,也并不是所有设计都要简单。

2.2 寻求猎奇的世俗化、潮流化正如前些年北方园林江南化成风一样,近几年欧风、日风、洋风又光顾全国,当然这其中不乏成功的作品,但作为一种潮流和时尚,势必走向

世俗。

2.3 设计标准的侈豪化大量使用花岗岩、大理石、不锈钢、玻璃幕、高级灯具、进口喷泉等昂贵材料,少园林之美,多暴富之嫌。

2.4 广场设计的八股化低头是铺装(加草坪),平视见喷泉,仰脸看城雕,台阶加旗杆,中轴对称式,终点是政府。硕士论文干孔一面、大同小异。忽视了广场休闲、纳凉、交际等社会功能。草多树少,大而不当,堂皇有余,朴素不足。

2.5 绿荫不足硬质化大树少、铺装多。铺装、池底、驳岸等混凝土化,阻隔地气,不透水、不环保。

2.6 小区景观展示化居住小区有限的空间左一个“威尼斯水桥”,右一个“爱奥尼柱式”,形象张扬显示华贵,环境排场取悦参观者,却扰得居住者不安宁。

2.7 集中绿地的架空化随着小区功能的叠加,一些设施进入地下。但是,把集中绿地全部架空,建车库、商场、俱乐部、游泳池,连同周边楼座也下挖几层。绿地变成了不接地气的大盆景,从长远看无法保证生态健全。

2.8 构图理念的非哲理化平白无故地出锐角、加楔形、破轴线。片面理解“解构主义”,形象横眉冷对,尺度比例不当,秩序和思维混乱。

2.9 置景手段的舞美化把影视置景和舞美处理搬到园林里来,其中有些艺术质量尚可,并为园林注入了一些现代意识和原生态概念。但是如果每每皆是竹篱茅舍,断垣残壁、寒窗瓦窑、鱼网井台,必将丢掉园林的本分。

3 目前我国城市园林设计的应遵循的原则

园林不是简单随意的栽树种草,推山开湖,而是一种艺术。确切地说就是在一定的地块上,以植物、山石、水体、建筑等为素材,遵循科学原理和美的规律,创造出可供人们游憩和赏玩的现实生活境域,并伴随着人类历史进程,是城市建设的产物。它是一门综合的造型艺术,主要以活生生的植物为造型构图材料,而且它是一个“三维”的时空关系体,设计以“适用、经济、美观”为指导思想。

3.1 科学规划、注重细节。做到宏观与微观统一的原则

城市园林绿化设计论文篇(5)

园林绿地是城市生态、环保、景观、文化、休憩和舒缓空间、减灾避险的重要保障。论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人居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园林建设已成为城市建设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城市园林建设能否适应城市的发展和要求,如何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将成为衡量“宜居”的重要尺度。

1城市园林建设的意义

1.1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美化环境。改善城市面貌城市园林绿化的首要任务是改善生态环境。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有害气体释放到大气中,严重污染了空气。绿色植物能够吸收有害气体、净化空气,减弱噪音,调节城市温度,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因为城市绿化是物质文明的体现,也是城市精神文明的象征。城市的园林绿化布局合理,设施配套齐全,建筑精美,管理完善,运转有序,加上绿茵遍地,繁花似锦,四季葱翠。在这样景色美丽、生态环境和谐的城市里生活,人们的身心将更健康,精力更充沛,创造力更旺盛,必将促进社会文明,经济繁荣,使城市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因此,城市园林的建设规模与建设质量同城市环境的改善密切关联。

1.2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现代园林与社会发展是相互影响的,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决定园林发展形式与内涵的同时,园林也变成社会经济活动的一部分,反过来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提高。目前我国许多地区都将园林绿化的发展作为改变城市面貌,改善投资环境的先期性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济、文化带动了园林建设的发展,优美的环境又带来了经济、文化的繁荣。

2我国园林设计存在的不足

2.1简单设计复杂化不少行道绿化和城市空地,实际上只需要简单设计.甚至栽上几排树。毕业论文简约有时更能体现身份,朴素本身就是理念。设计者冥思苦想追逐所谓“亮点”,表面文章做多了却显浮躁和好大喜功。当然,也并不是所有设计都要简单。

2.2寻求猎奇的世俗化、潮流化正如前些年北方园林江南化成风一样,近几年欧风、日风、洋风又光顾全国,当然这其中不乏成功的作品,但作为一种潮流和时尚,势必走向

世俗。

2.3设计标准的侈豪化大量使用花岗岩、大理石、不锈钢、玻璃幕、高级灯具、进口喷泉等昂贵材料,少园林之美,多暴富之嫌。

2.4广场设计的八股化低头是铺装(加草坪),平视见喷泉,仰脸看城雕,台阶加旗杆,中轴对称式,终点是政府。硕士论文干孔一面、大同小异。忽视了广场休闲、纳凉、交际等社会功能。草多树少,大而不当,堂皇有余,朴素不足。

2.5绿荫不足硬质化大树少、铺装多。铺装、池底、驳岸等混凝土化,阻隔地气,不透水、不环保。

2.6小区景观展示化居住小区有限的空间左一个“威尼斯水桥”,右一个“爱奥尼柱式”,形象张扬显示华贵,环境排场取悦参观者,却扰得居住者不安宁。

2.7集中绿地的架空化随着小区功能的叠加,一些设施进入地下。但是,把集中绿地全部架空,建车库、商场、俱乐部、游泳池,连同周边楼座也下挖几层。绿地变成了不接地气的大盆景,从长远看无法保证生态健全。

2.8构图理念的非哲理化平白无故地出锐角、加楔形、破轴线。片面理解“解构主义”,形象横眉冷对,尺度比例不当,秩序和思维混乱。

2.9置景手段的舞美化把影视置景和舞美处理搬到园林里来,其中有些艺术质量尚可,并为园林注入了一些现代意识和原生态概念。但是如果每每皆是竹篱茅舍,断垣残壁、寒窗瓦窑、鱼网井台,必将丢掉园林的本分。

3目前我国城市园林设计的应遵循的原则

园林不是简单随意的栽树种草,推山开湖,而是一种艺术。确切地说就是在一定的地块上,以植物、山石、水体、建筑等为素材,遵循科学原理和美的规律,创造出可供人们游憩和赏玩的现实生活境域,并伴随着人类历史进程,是城市建设的产物。它是一门综合的造型艺术,主要以活生生的植物为造型构图材料,而且它是一个“三维”的时空关系体,设计以“适用、经济、美观”为指导思想。

3.1科学规划、注重细节。做到宏观与微观统一的原则

“城市在园林设计时,首先要把握鲜明、准确的立意,确定科学的规划,把项目放到整个城市或区域环境中,结合现状对其性质、功能和形式准确定位;做好构景要素之间的协调、园林绿地与周边环境及整个城市绿地系统的协调;园林建筑和小品在形式、体量、尺度、色彩、质地上必须服从周围环境需要,与其他景物协调统一。园林布局要主次分明、承上启下、前后呼应、烘托对比,使景物相得益彰。规划确定之后,细部决定成败,园林尤为如此。匠心往往要透过细部传达。园林作为一种“强迫艺术”,随时在接受游人的品昧和评说,就要经得住推敲。景区往往要“不经意拈来”,细部却要“娓娓道出”,这些功底对设计者、施工者都至关重要。事实上,有许多城市正是运用了宏微结合的辨证方法而取得了实践上的成功,合肥市就是一个较突出的例子。合肥市城市园林绿化的方针是以面为主,医学论文点线面结合。宏观上以居民区、工矿企业、机关学校等面上的绿化为基础,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同时利用护城河建成城市公园,形成了环绕旧城区的绿色“围墙”,改善了旧城区的生态环境。微观上打破块状公园的概念,将城市综合公园解体渗透到城市的每个生活空间中,提高了基础绿化的艺术性;对组成环城公园的“包河⋯银河⋯稻香”等景区部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设计,使之四季有花四时有景,各具特色各领,充分体现了传统造园的艺术境界和文化内涵,成为真正的园林艺术而不只是简单的绿化造林。同时重点搞好城市的血脉——道路广场的园林绿化,建成若干条有静有景、优美舒适且富有安全感的园林路,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发挥多种功能,取得较好的综合效益。合肥市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这种宏观与微观完美结合,兼顾绿色环境质和量的风景园林才是现代城市园林发震的主流。

3.2因地制宜、经济适用原则因地制宜就是要依据绿地的地形、地貌和周边环境造景,既经济节约,又做到横有起伏具韵律,纵有层次富变化,避免平直呆板。我国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财力有限,不能追求奢华,盲目照搬西方国家那种营造大规模园林绿地和森林进入城市的做法。我国现阶段城市园林设计主要任务是改善人居环境,协调城市生态系统,确保居民的身体健康,应以“林荫型”绿化为主导,加大道路、小区、游园及广场的遮荫效果,增加绿地的色彩,变“平面型绿化”为“立体型”绿化,扩展绿化的范围,发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阳台绿化,构造城市空间的多层次绿化格局。

3.3植物造景为主的原则通过植物的多样性营造景观的多样性。植物配置要形成以乔木为主,乔、灌、藤、花草相结合的复层混交绿化模式。运用植物的生命美、色彩美、姿态美、风韵美、人格化、多样化的特性,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结合,彩叶树种与常绿树种配置,使绿地在四季的静态构图中,呈现季相的动态变化,达到三季有花,四季见绿,形成多样的生态环境,优良的植物立地条件,贴近自然的地形营造,良好的植物群落,生态化的种植方式和多样性保护,适度的园林小品,完善的园林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完美的生态环境。

3.4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结合原则设计既要符合生态学原理,叉要遵循美学法则。通过科学配置植物,应用“巧于因借”等造园手法来体现园林诗情画意的文化品味。达到生态性与观赏性的统一,绿与美的统一,服务功能与艺术价值的统一。运用好比例、节奏、对比、谐调、对称、平衡、稳定、动势、直曲等形式美规律营造园林的意境美。布局构图宜自然,树木整型修剪规则美与树木天然美结合。

3.5以人为本原则绿地设计要满足市民的需求和多样化的审美情趣,绿地要体现可融人性和可参与性。发挥好园林给人蔽荫、欢愉启迪、陶冶性情、慰藉心灵的作用。

3.6地方特色原则要根据自身地区的自然环境、物候和地域特点出发,将城市历史文化融入园林设计。创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园林。在满足当地地形地貌和生态群落基础上,职称论文尽量采用和保留原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引入与当地生态条件和景观相适应的各种植被。

4结语

城市园林设计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设计基础是美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林学、植物学、环境生态科学、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知识。所以,在为城市居民营造一个舒服、美丽、安全的城市环境时应注重综合利用各学科理论来指导城市园林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城市园林绿化设计论文篇(6)

园林绿地是城市生态、环保、景观、文化、休憩和舒缓空间、减灾避险的重要保障。论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人居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园林建设已成为城市建设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城市园林建设能否适应城市的发展和要求,如何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将成为衡量“宜居”的重要尺度。

1城市园林建设的意义

1.1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美化环境。改善城市面貌城市园林绿化的首要任务是改善生态环境。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有害气体释放到大气中,严重污染了空气。绿色植物能够吸收有害气体、净化空气,减弱噪音,调节城市温度,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因为城市绿化是物质文明的体现,也是城市精神文明的象征。城市的园林绿化布局合理,设施配套齐全,建筑精美,管理完善,运转有序,加上绿茵遍地,繁花似锦,四季葱翠。在这样景色美丽、生态环境和谐的城市里生活,人们的身心将更健康,精力更充沛,创造力更旺盛,必将促进社会文明,经济繁荣,使城市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因此,城市园林的建设规模与建设质量同城市环境的改善密切关联。

1.2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现代园林与社会发展是相互影响的,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决定园林发展形式与内涵的同时,园林也变成社会经济活动的一部分,反过来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提高。目前我国许多地区都将园林绿化的发展作为改变城市面貌,改善投资环境的先期性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济、文化带动了园林建设的发展,优美的环境又带来了经济、文化的繁荣。

2我国园林设计存在的不足

2.1简单设计复杂化不少行道绿化和城市空地,实际上只需要简单设计.甚至栽上几排树。毕业论文简约有时更能体现身份,朴素本身就是理念。设计者冥思苦想追逐所谓“亮点”,表面文章做多了却显浮躁和好大喜功。当然,也并不是所有设计都要简单。

2.2寻求猎奇的世俗化、潮流化正如前些年北方园林江南化成风一样,近几年欧风、日风、洋风又光顾全国,当然这其中不乏成功的作品,但作为一种潮流和时尚,势必走向

世俗。

2.3设计标准的侈豪化大量使用花岗岩、大理石、不锈钢、玻璃幕、高级灯具、进口喷泉等昂贵材料,少园林之美,多暴富之嫌。

2.4广场设计的八股化低头是铺装(加草坪),平视见喷泉,仰脸看城雕,台阶加旗杆,中轴对称式,终点是政府。硕士论文干孔一面、大同小异。忽视了广场休闲、纳凉、交际等社会功能。草多树少,大而不当,堂皇有余,朴素不足。

2.5绿荫不足硬质化大树少、铺装多。铺装、池底、驳岸等混凝土化,阻隔地气,不透水、不环保。

2.6小区景观展示化居住小区有限的空间左一个“威尼斯水桥”,右一个“爱奥尼柱式”,形象张扬显示华贵,环境排场取悦参观者,却扰得居住者不安宁。

2.7集中绿地的架空化随着小区功能的叠加,一些设施进入地下。但是,把集中绿地全部架空,建车库、商场、俱乐部、游泳池,连同周边楼座也下挖几层。绿地变成了不接地气的大盆景,从长远看无法保证生态健全。

2.8构图理念的非哲理化平白无故地出锐角、加楔形、破轴线。片面理解“解构主义”,形象横眉冷对,尺度比例不当,秩序和思维混乱。

2.9置景手段的舞美化把影视置景和舞美处理搬到园林里来,其中有些艺术质量尚可,并为园林注入了一些现代意识和原生态概念。但是如果每每皆是竹篱茅舍,断垣残壁、寒窗瓦窑、鱼网井台,必将丢掉园林的本分。

3目前我国城市园林设计的应遵循的原则

园林不是简单随意的栽树种草,推山开湖,而是一种艺术。确切地说就是在一定的地块上,以植物、山石、水体、建筑等为素材,遵循科学原理和美的规律,创造出可供人们游憩和赏玩的现实生活境域,并伴随着人类历史进程,是城市建设的产物。它是一门综合的造型艺术,主要以活生生的植物为造型构图材料,而且它是一个“三维”的时空关系体,设计以“适用、经济、美观”为指导思想。

3.1科学规划、注重细节。做到宏观与微观统一的原则

“城市在园林设计时,首先要把握鲜明、准确的立意,确定科学的规划,把项目放到整个城市或区域环境中,结合现状对其性质、功能和形式准确定位;做好构景要素之间的协调、园林绿地与周边环境及整个城市绿地系统的协调;园林建筑和小品在形式、体量、尺度、色彩、质地上必须服从周围环境需要,与其他景物协调统一。园林布局要主次分明、承上启下、前后呼应、烘托对比,使景物相得益彰。规划确定之后,细部决定成败,园林尤为如此。匠心往往要透过细部传达。园林作为一种“强迫艺术”,随时在接受游人的品昧和评说,就要经得住推敲。景区往往要“不经意拈来”,细部却要“娓娓道出”,这些功底对设计者、施工者都至关重要。事实上,有许多城市正是运用了宏微结合的辨证方法而取得了实践上的成功,合肥市就是一个较突出的例子。合肥市城市园林绿化的方针是以面为主,医学论文点线面结合。宏观上以居民区、工矿企业、机关学校等面上的绿化为基础,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同时利用护城河建成城市公园,形成了环绕旧城区的绿色“围墙”,改善了旧城区的生态环境。微观上打破块状公园的概念,将城市综合公园解体渗透到城市的每个生活空间中,提高了基础绿化的艺术性;对组成环城公园的“包河⋯银河⋯稻香”等景区部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设计,使之四季有花四时有景,各具特色各领,充分体现了传统造园的艺术境界和文化内涵,成为真正的园林艺术而不只是简单的绿化造林。同时重点搞好城市的血脉——道路广场的园林绿化,建成若干条有静有景、优美舒适且富有安全感的园林路,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发挥多种功能,取得较好的综合效益。合肥市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这种宏观与微观完美结合,兼顾绿色环境质和量的风景园林才是现代城市园林发震的主流。

3.2因地制宜、经济适用原则因地制宜就是要依据绿地的地形、地貌和周边环境造景,既经济节约,又做到横有起伏具韵律,纵有层次富变化,避免平直呆板。我国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财力有限,不能追求奢华,盲目照搬西方国家那种营造大规模园林绿地和森林进入城市的做法。我国现阶段城市园林设计主要任务是改善人居环境,协调城市生态系统,确保居民的身体健康,应以“林荫型”绿化为主导,加大道路、小区、游园及广场的遮荫效果,增加绿地的色彩,变“平面型绿化”为“立体型”绿化,扩展绿化的范围,发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阳台绿化,构造城市空间的多层次绿化格局。

3.3植物造景为主的原则通过植物的多样性营造景观的多样性。植物配置要形成以乔木为主,乔、灌、藤、花草相结合的复层混交绿化模式。运用植物的生命美、色彩美、姿态美、风韵美、人格化、多样化的特性,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结合,彩叶树种与常绿树种配置,使绿地在四季的静态构图中,呈现季相的动态变化,达到三季有花,四季见绿,形成多样的生态环境,优良的植物立地条件,贴近自然的地形营造,良好的植物群落,生态化的种植方式和多样性保护,适度的园林小品,完善的园林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完美的生态环境。

3.4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结合原则设计既要符合生态学原理,叉要遵循美学法则。通过科学配置植物,应用“巧于因借”等造园手法来体现园林诗情画意的文化品味。达到生态性与观赏性的统一,绿与美的统一,服务功能与艺术价值的统一。运用好比例、节奏、对比、谐调、对称、平衡、稳定、动势、直曲等形式美规律营造园林的意境美。布局构图宜自然,树木整型修剪规则美与树木天然美结合。

3.5以人为本原则绿地设计要满足市民的需求和多样化的审美情趣,绿地要体现可融人性和可参与性。发挥好园林给人蔽荫、欢愉启迪、陶冶性情、慰藉心灵的作用。

3.6地方特色原则要根据自身地区的自然环境、物候和地域特点出发,将城市历史文化融入园林设计。创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园林。在满足当地地形地貌和生态群落基础上,职称论文尽量采用和保留原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引入与当地生态条件和景观相适应的各种植被。

4结语

城市园林设计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设计基础是美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林学、植物学、环境生态科学、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知识。所以,在为城市居民营造一个舒服、美丽、安全的城市环境时应注重综合利用各学科理论来指导城市园林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城市园林绿化设计论文篇(7)

0 引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人居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园林建设已成为城市建设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城市园林建设能否适应城市的发展和要求,如何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将成为衡量“宜居”的重要尺度。因此,城市园林的设计和建设规模与建设质量同城市环境的改善密切关联。

1 城市园林建设的意义

1.1 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有害气体释放到大气中,严重污染了空气。绿色植物能够吸收有害气体、净化空气,减弱噪音,调节城市温度,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因为城市绿化是物质文明的体现,也是城市精神文明的象征。城市的园林绿化布局合理,设施配套齐全,建筑精美,管理完善,运转有序,加上绿茵遍地,繁花似锦,四季葱翠。在这样景色美丽、生态环境和谐的城市里生活,人们的身心将更健康,精力更充沛,创造力更旺盛,必将促进社会文明,经济繁荣,使城市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

1.2 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提高

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现代园林与社会发展是相互影响的,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决定园林发展形式与内涵,园林也变成社会经济活动的一部分,反过来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目前我国许多地区都将园林绿化的发展作为改变城市面貌,改善投资环境的先期性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济、文化带动了园林建设的发展,优美的环境又带来了经济、文化的繁荣。

2 我国园林设计存在的不足

2.1 简单设计复杂化

不少行道绿化和城市空地,实际上只需要简单设计,甚至栽上几排树。简约有时更能体现身份,朴素本身就是理念。设计者冥思苦想追逐所谓“亮点”,表面文章做多了却显浮躁和好大喜功。当然,也并不是所有设计都要简单。

2.2 世俗化、潮流化

正如前些年北方园林江南化成风一样,近几年欧风、日风、洋风又光顾全国,当然这其中不乏成功的作品,但作为一种潮流和时尚,势必走向世俗。

2.3 设计标准的侈豪化

大量使用花岗岩、大理石、不锈钢、玻璃幕、高级灯具、进口喷泉等昂贵材料,少园林之美,多暴富之嫌。

2.4 广场设计的八股化

低头是铺装(加草坪),平视见喷泉,仰脸看城雕,台阶加旗杆,中轴对称式,终点是政府。千孔一面、大同小异。忽视了广场休闲、纳凉、交际等社会功能。草多树少,大而不当,堂皇有余,朴素不足。

2.5 绿荫不足硬质化

大树少、铺装多。铺装、池底、驳岸等混凝土化,阻隔地气,不透水、不环保。

2.6 小区景观展示化

居住小区有限的空间左一个“威尼斯水桥”,右一个“爱奥尼柱式”,形象张扬显示华贵,环境排场取悦参观者,却扰得居住者不安宁。

2.7 集中绿地的架空化

随着小区功能的叠加,一些设施进入地下。但是,把集中绿地全部架空,建车库、商场、俱乐部、游泳池,连同周边楼座也下挖几层,绿地变成了不接地气的大盆景,从长远看无法保证生态健全。

2.8 构图理念的非哲理化

有些构图平白无故地出锐角、加楔形、破轴线。片面理解“解构主义”,形象横眉冷对,尺度比例不当,秩序和思维混乱。

2.9 置景手段的舞美化

把影视置景和舞美处理搬到园林里来,其中有些艺术质量尚可,并为园林注入了一些现代意识和原生态概念。但是如果每每皆是竹篱茅舍,断垣残壁、寒窗瓦窑、鱼网井台,必将丢掉园林的本分。

3 目前我国城市园林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3.1 科学规划、注重细节,做到宏观与微观统一的原则

在园林设计时,首先要把握鲜明、准确的立意,确定科学的规划,把项目放到整个城市或区域环境中,结合现状对其性质、功能和形式准确定位;做好构景要素之间的协调、园林绿地与周边环境及整个城市绿地系统的协调;园林建筑和小品在形式、体量、尺度、色彩、质地上必须服从周围环境需要,与其他景物协调统一。园林布局要主次分明、承上启下、前后呼应、烘托对比,使景物相得益彰。规划确定之后,细部决定成败,园林尤为如此。匠心往往要透过细部传达,园林作为一种“强迫艺术”,随时在接受游人的品昧和评说,就要经得住推敲。景区往往要“不经意拈来”,细部却要“娓娓道出”,这些功底对设计者、施工者都至关重要。

3.2 因地制宜、经济适用原则

因地制宜就是要依据绿地的地形、地貌和周边环境造景,既经济节约,又做到横有起伏具韵律,纵有层次富变化,避免平直呆板。我国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财力有限,不能追求奢华,盲目照搬西方国家那种营造大规模园林绿地和森林进入城市的做法。我国现阶段城市园林设计主要任务是改善人居环境,协调城市生态系统,确保居民的身体健康,应以“林荫型”绿化为主导,加大道路、小区、游园及广场的遮荫效果,增加绿地的色彩,变“平面型绿化”为“立体型”绿化,扩展绿化的范围,发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阳台绿化,构造城市空间的多层次绿化格局。

3.3 植物造景为主的原则

通过植物的多样性营造景观的多样性。植物配置要形成以乔木为主,乔、灌、藤、花草相结合的复层混交绿化模式。运用植物的生命美、色彩美、姿态美、风韵美、人格化、多样化的特性,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结合,彩叶树种与常绿树种配置,使绿地在四季的静态构图中,呈现季相的动态变化,达到三季有花,四季见绿,形成多样的生态环境,优良的植物立地条件,贴近自然的地形营造,良好的植物群落,生态化的种植方式和多样性保护,适度的园林小品,完善的园林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完美的生态环境。

3.4 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结合原则

设计既要符合生态学原理,叉要遵循美学法则。通过科学配置植物,应用“巧于因借”等造园手法来体现园林诗情画意的文化品味。达到生态性与观赏性的统一,绿与美的统一,服务功能与艺术价值的统一。运用好比例、节奏、对比、谐调、对称、平衡、稳定、动势、直曲等形式美规律营造园林的意境美。布局构图宜自然,树木整型修剪规则美与树木天然美结合。

3.5 以人为本原则

绿地设计要满足市民的需求和多样化的审美情趣,绿地要体现可融人性和可参与性。发挥好园林给人蔽荫、欢愉启迪、陶冶性情、慰藉心灵的作用。

3.6 地方特色原则

要根据自身地区的自然环境、物候和地域特点出发,将城市历史文化融入园林设计。创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园林。在满足当地地形地貌和生态群落基础上,职称论文尽量采用和保留原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引入与当地生态条件和景观相适应的各种植被。

4 结语

本文论述了城市园林设计在城市建设和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总结了当前我国城市园林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关于城市园林设计的建议。在为城市居民营造一个舒服、美丽、安全的城市环境时,提请我们应注重综合利用各学科理论来指导城市园林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城市园林绿化设计论文篇(8)

摘要:论述了城市园林设计在城市建设和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总结了当前我国城市园林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关于城市园林设计的建议。关键词:园林设计;城市园林;不足;建议

中图分类号: K928 文献标识码: A 园林绿地是城市生态、环保、景观、文化、休憩和舒缓空间、减灾避险的重要保障。论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人居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园林建设已成为城市建设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城市园林建设能否适应城市的发展和要求,如何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将成为衡量“宜居”的重要尺度。1 城市园林建设的意义1.1 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美化环境。改善城市面貌城市园林绿化的首要任务是改善生态环境。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有害气体释放到大气中,严重污染了空气。绿色植物能够吸收有害气体、净化空气,减弱噪音,调节城市温度,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因为城市绿化是物质文明的体现,也是城市精神文明的象征。城市的园林绿化布局合理,设施配套齐全,建筑精美,管理完善,运转有序,加上绿茵遍地,繁花似锦,四季葱翠。在这样景色美丽、生态环境和谐的城市里生活,人们的身心将更健康,精力更充沛,创造力更旺盛,必将促进社会文明,经济繁荣,使城市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因此,城市园林的建设规模与建设质量同城市环境的改善密切关联。1.2 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现代园林与社会发展是相互影响的,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决定园林发展形式与内涵的同时,园林也变成社会经济活动的一部分,反过来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提高。目前我国许多地区都将园林绿化的发展作为改变城市面貌,改善投资环境的先期性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济、文化带动了园林建设的发展,优美的环境又带来了经济、文化的繁荣。2 我国园林设计存在的不足2.1 简单设计复杂化不少行道绿化和城市空地,实际上只需要简单设计.甚至栽上几排树。毕业论文简约有时更能体现身份,朴素本身就是理念。设计者冥思苦想追逐所谓“亮点”,表面文章做多了却显浮躁和好大喜功。当然,也并不是所有设计都要简单。2.2 寻求猎奇的世俗化、潮流化正如前些年北方园林江南化成风一样,近几年欧风、日风、洋风又光顾全国,当然这其中不乏成功的作品,但作为一种潮流和时尚,势必走向世俗。2.3 设计标准的侈豪化大量使用花岗岩、大理石、不锈钢、玻璃幕、高级灯具、进口喷泉等昂贵材料,少园林之美,多暴富之嫌。2.4 广场设计的八股化低头是铺装(加草坪),平视见喷泉,仰脸看城雕,台阶加旗杆,中轴对称式,终点是政府。硕士论文干孔一面、大同小异。忽视了广场休闲、纳凉、交际等社会功能。草多树少,大而不当,堂皇有余,朴素不足。2.5 绿荫不足硬质化大树少、铺装多。铺装、池底、驳岸等混凝土化,阻隔地气,不透水、不环保。2.6 小区景观展示化居住小区有限的空间左一个“威尼斯水桥”,右一个“爱奥尼柱式”,形象张扬显示华贵,环境排场取悦参观者,却扰得居住者不安宁。2.7 集中绿地的架空化随着小区功能的叠加,一些设施进入地下。但是,把集中绿地全部架空,建车库、商场、俱乐部、游泳池,连同周边楼座也下挖几层。绿地变成了不接地气的大盆景,从长远看无法保证生态健全。2.8 构图理念的非哲理化平白无故地出锐角、加楔形、破轴线。片面理解“解构主义”,形象横眉冷对,尺度比例不当,秩序和思维混乱。2.9 置景手段的舞美化把影视置景和舞美处理搬到园林里来,其中有些艺术质量尚可,并为园林注入了一些现代意识和原生态概念。但是如果每每皆是竹篱茅舍,断垣残壁、寒窗瓦窑、鱼网井台,必将丢掉园林的本分。3 目前我国城市园林设计的应遵循的原则园林不是简单随意的栽树种草,推山开湖,而是一种艺术。确切地说就是在一定的地块上,以植物、山石、水体、建筑等为素材,遵循科学原理和美的规律,创造出可供人们游憩和赏玩的现实生活境域,并伴随着人类历史进程,是城市建设的产物。它是一门综合的造型艺术,主要以活生生的植物为造型构图材料,而且它是一个“三维”的时空关系体,设计以“适用、经济、美观”为指导思想。3.1 科学规划、注重细节。做到宏观与微观统一的原则“城市在园林设计时,首先要把握鲜明、准确的立意,确定科学的规划,把项目放到整个城市或区域环境中,结合现状对其性质、功能和形式准确定位;做好构景要素之间的协调、园林绿地与周边环境及整个城市绿地系统的协调;园林建筑和小品在形式、体量、尺度、色彩、质地上必须服从周围环境需要,与其他景物协调统一。园林布局要主次分明、承上启下、前后呼应、烘托对比,使景物相得益彰。规划确定之后,细部决定成败,园林尤为如此。匠心往往要透过细部传达。园林作为一种“强迫艺术”,随时在接受游人的品昧和评说,就要经得住推敲。景区往往要“不经意拈来”,细部却要“娓娓道出”,这些功底对设计者、施工者都至关重要。

事实上,有许多城市正是运用了宏微结合的辨证方法而取得了实践上的成功,合肥市就是一个较突出的例子。合肥市城市园林绿化的方针是以面为主,点线面结合。宏观上以居民区、工矿企业、机关学校等面上的绿化为基础,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同时利用护城河建成城市公园,形成了环绕旧城区的绿色“围墙”,改善了旧城区的生态环境。微观上打破块状公园的概念,将城市综合公园解体渗透到城市的每个生活空间中,提高了基础绿化的艺术性;对组成环城公园的“包河…银河…稻香”等景区部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设计,使之四季有花四时有景,各具特色各领,充分体现了传统造园的艺术境界和文化内涵,成为真正的园林艺术而不只是简单的绿化造林。同时重点搞好城市的血脉——道路广场的园林绿化,建成若干条有静有景、优美舒适且富有安全感的园林路,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发挥多种功能,取得较好的综合效益。合肥市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这种宏观与微观完美结合,兼顾绿色环境质和量的风景园林才是现代城市园林发震的主流。3.2 因地制宜、经济适用原则因地制宜就是要依据绿地的地形、地貌和周边环境造景,既经济节约,又做到横有起伏具韵律,纵有层次富变化,避免平直呆板。我国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财力有限,不能追求奢华,盲目照搬西方国家那种营造大规模园林绿地和森林进入城市的做法。我国现阶段城市园林设计主要任务是改善人居环境,协调城市生态系统,确保居民的身体健康,应以“林荫型”绿化为主导,加大道路、小区、游园及广场的遮荫效果,增加绿地的色彩,变“平面型绿化”为“立体型”绿化,扩展绿化的范围,发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阳台绿化,构造城市空间的多层次绿化格局。3.3 植物造景为主的原则通过植物的多样性营造景观的多样性。植物配置要形成以乔木为主,乔、灌、藤、花草相结合的复层混交绿化模式。运用植物的生命美、色彩美、姿态美、风韵美、人格化、多样化的特性,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结合,彩叶树种与常绿树种配置,使绿地在四季的静态构图中,呈现季相的动态变化,达到三季有花,四季见绿,形成多样的生态环境,优良的植物立地条件,贴近自然的地形营造,良好的植物群落,生态化的种植方式和多样性保护,适度的园林小品,完善的园林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完美的生态环境。3.4 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结合原则设计既要符合生态学原理,叉要遵循美学法则。通过科学配置植物,应用“巧于因借”等造园手法来体现园林诗情画意的文化品味。达到生态性与观赏性的统一,绿与美的统一,服务功能与艺术价值的统一。运用好比例、节奏、对比、谐调、对称、平衡、稳定、动势、直曲等形式美规律营造园林的意境美。布局构图宜自然,树木整型修剪规则美与树木天然美结合。3.5 以人为本原则绿地设计要满足市民的需求和多样化的审美情趣,绿地要体现可融人性和可参与性。发挥好园林给人蔽荫、欢愉启迪、陶冶性情、慰藉心灵的作用。3.6 地方特色原则要根据自身地区的自然环境、物候和地域特点出发,将城市历史文化融入园林设计。创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园林。在满足当地地形地貌和生态群落基础上,职称论文尽量采用和保留原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引入与当地生态条件和景观相适应的各种植被。4 结语城市园林设计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设计基础是美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林学、植物学、环境生态科学、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知识。所以,在为城市居民营造一个舒服、美丽、安全的城市环境时应注重综合利用各学科理论来指导城市园林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1]赵兵.宏观化与微观化—转型期中国城市园林设计的理念[J].城乡建设,2004(8).50—51.[2]曹华同林设计走向深绿时代[J]湖南林业,2004(10):1 1.[3]陈妍婷.浅谈城市园林规划设计[J]广东建材,2006(5):1 35—1 36.

城市园林绿化设计论文篇(9)

城市化建设的高速发展, 人们对生存空间的舒适度要求也越来越高。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成为众多城市追求的重要目标, 因此园林绿化规划、 人性化的设计、 绿化树种配置及其功能作用、 栽培技术的研究都需达到一个新的水准, 以便更好地促进城市园林绿化建设。

1 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城市园林绿化虽已得到极大发展, 但受经济发展、 体制功能、 思想观念等诸多因素影响, 园林绿化规划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 尤其是六大类绿地中与城市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绿地、 公园绿地、 单位绿地等方面, 尚未摆脱旧有园林绿地的框架。

2 城市园林绿化任务与目标的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大力提倡城市园林绿化建设, 改善城市生态系统、 美化城市环境, 为人为的生存提供适宜的环境, 因此国家将园林绿化水平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得到改善作为城市园林事业和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

城市环境园林绿化创新的任务: 一是对城市建设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污染进行规划治理; 二是对现存自然条件尽可能地加以保护, 并辅以人工手段输入自然因素, 提高生态系统和绿地质量, 达到必要的生态效益, 尽力构筑城市完整的生态系统和绿地系统; 尽力通过自然山川的绿地系统, 形成城市良性气流循环, 改善城市小气候,最终缓解或消除城市的热岛效应, 为人类的生存提供适宜的环境, 为城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

3 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技术的创新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园林绿化行业的规划设计手段, 研究方法不断改善, 对艺术的研究更深入,它们的结合使园林艺术的发展更趋完美和成熟。

3.1计算机的应用使传承与创新进入一个新阶段。计算机的应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 对园林绿化的研究方法更先进, 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比如虚拟技术的运用, 把园林绿化的相关因素, 如景观生态、 行为心理、 绿量与景观质量和数量的关系, 与土地的合理利用、 交通布局等进行模拟配置, 通过调整、 比较分析, 选择出最佳方案。这种通过计算机进行的创作和可行性研究, 迅速而准确, 大大提高了设计质量。信息技术还有利于对规划设计寻求更广泛的合作, 集中多方智慧, 创造出更好的成果。计算机的应用还有利实现规划设计与工程实施管理的衔接, 最大限度的保证设计目标实现。为与规划设计相适应, 在园林绿化工作中还应进行各种研究, 如植物育苗技术、 新品种的培育、 病虫害的防治以及绿地灌溉节水节能技术、 机械化施工技术等。只有通过科学技术的应用, 积极推广科技成果, 园林绿化的传承与创新才能得到技术支撑, 走向新的发展阶段。

3.2 艺术是园林绿化成功的重要标志。园林本身就是一门造型艺术, 始终和艺术相互影响, 共同发展, 成为优秀文化的载体, 贯穿人们的精神理念和价值的追求, 对自然和美好生活的向往。诗歌、 绘画是创作的蓝本。园林设计师更把大地作为一张画布, 通过造园技术用景观实现诗歌、 绘画的创作。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有利于设计师们不断从现代艺术理论中吸取营养, 并通过先进手段把中国传统园林造园的空间艺术、色彩艺术、 造景艺术进行科学的总结、 提炼、 应用到创作中, 有利于创造出高水平的园林佳作。园林绿化的艺术观, 艺术素养直接影响到规划设计的传承与创新。古代园林大多是少数人享受的独乐园 , 现代园林是人民群众的众乐园 现代园林性质、 风格、 用途的变化影响到艺术观的改变。在规划设计中, 传统园林时空处理方式, 动静结合及植物配置等方法在现代艺术观指导下,仍能将景观与艺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为规划设计增添光彩。

4 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创新中应注意的问题

园林绿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注意生态观、人文观的要求。

4.1生态观。工业生产、 交通运输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物质享受, 也给环境带来污染, 影响了人类自身安全, 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功能的园林绿化, 承担了协调城市建筑和环境的重要任务, 在规划时生态观应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1)绿地数量与质量并重。适宜的绿地指标是保证城市健康的最低要求, 是环境改善的重要因素。而绿量是指园林植物茎叶所占据的空间体积及因此而发生的能量交换等。它是绿地植被类型与数量的结合, 是衡量绿地生态功能的指标。所以城市应根据实际情况, 参考先进国家地区的经验, 把人均绿地面积等指标建设放在重要位置, 同时提高绿地建设质量,把绿量、 绿地布局、 绿地稳定性和抗逆性、 物种多样性、 地方性及自我维持机制很好地结合, 更好地发挥美好城市, 净化空气、 减少污染、 清新空气的功能。因此, 园林绿化的规划设计应在发挥生态功能上下功夫, 把生态观视为传统的延续和进步,使传承和创新得到有机的结合, 实现园林绿化的形式、 内容和功能的统一。(2) 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是核心。从继承传统园林精华和园林创新的角度, 以及更好地发挥绿地生态功能等, 都必须考虑地方性。生态恢复和重建的理论其核心也是尊重自然、 保护自然。因为地方的生物气候、 地形地貌、植物群落及由此而产生的传统文化, 具有独特性、唯一性, 是创作的基础和源泉。比如农村中的小桥流水、 桃红柳绿等田园情趣是居者在熟知当地自然基础上创造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杰作。

4.2人文观。园林绿化为大众服务的宗旨, 决定了其规划设计应以人为本, 传承与创新应符合人们心理、 生理的感受和审美情趣, 能否解决这一问题是衡量设计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1)功能与需求。园林绿化功能具有多元属性, 有改善生态环境、 美好城市、 为居民提供休憩空间, 减灾避灾、 改善投资环境, 促进旅游业发展等作用, 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是园林绿化首要的功能, 这是规划设计首先应该考虑的。绿地系统已由公共绿地、 住宅绿地、 交通绿地、 防护绿地及单位绿地等组成, 它们所发挥的功能有一定的区别, 应根据其具体功能进行规划设计, 以满足人们的需求。(2)美观舒适。园林设计要立足于创造优美舒适的环境, 更好地为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服务。创建充满生机的植物景观, 充满活力的设施, 能使人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体验回归自然的感受, 使身心得到休息, 唤起对生命的热爱和美好感情的滋生, 启发、 培育审美情趣和尊重自然、 保护自然的道德情操。因此,以人为本的观念与对造园艺术的追求找到了结合点, 提高了对园林绿化传承与创新的艺术要求, 使园林景观的自然美、社会美、人文美更符合人的心理、生理对舒适度的追求。

5 结束语

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要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 同时应顺应世界园林绿化发展的趋势。当前,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成为众多城市追求的重要目标, 因此必须创新城市园林绿化的规划设计,以便更好地与国际城市园林绿化发展趋势接轨。

城市园林绿化设计论文篇(10)

园林绿化是城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城市绿化可以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展现城市魅力。城市建设者要精心研究,充分利用园林绿化各种花草树木,展开合理布局,然后配置泉水、亭台等元素,使园林绿化具有立体化的美感,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展现城市的文化内涵。此外,城市绿化本身还具有净化空气、水体,减少粉尘等作用。但是,现在城市绿化管理因为管理不善,出现许多问题,其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1 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园林绿化没有科学的规划

1.1.1 缺乏长远的规划。虽然我国园林绿化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但相关理论研究较少,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园林绿化管理与城市发展进程不协调。园林绿化建设前期,缺乏对城市的水文、地质、生物等整体生态环境的考察,因此,园林景观整体格局与城市建筑不协调,因而缺乏欣赏价值,无法满足人们生活休息的需要。另外,园林绿化建设存在用地效率低下,植物种类搭配单一,立体感和画面感较差,资金投入与绿化效益不成正比等诸多问题。

1.1.2 缺乏完整的园林绿地规划。(1)城市规划绿地缺少监管,经常被人为损坏、占用,导致城市绿化面积大幅度减少,既不能保障城市生态环境的生态性,也无法满足城市居民日常休息和游乐的需求。(2)居民区、政府单位以及公共绿地比例严重失调 ,政府部门绿地面积所占比重过大,而公共绿地面积则无法满足公众需求,比重较少。此外,新老城区绿地面积所占比例不平衡,老城区绿地面积较少,不符合城市建设标准。各级政府部门必须科学规划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完善管理,合理布局。

2.2 园林绿化管理制度不完善

2.2.1 园林绿化没有实现统一、协调管理。我国大部分城市对园林绿地实行分散管理,以至于出现城市的政府机关、开发区、事业单位以及居民区的园林绿地管理各自为政,十分混乱,无法形成具有全局性、规范性、系统性的管理制度,园林绿地综合管理的职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城市园林绿地不能实现统一协调的管理,导致城市规划绿地面积屡被侵占,整体分配比例不均,导致城市建设布局规划出现不协调。

2.2.2 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监管不到位。我国大部分城市园林绿化管理部门的工作内容不够公开化,缺乏相应的监督考核机制。政府高层管理者对园林绿化管理部门关注度较低,园林绿化管理工作没有成为政府工作的主要议程,甚至不计入政府政绩的考核指标,从而导致园林绿化管理制度长期得不到完善,发展后劲不足。

2.3 园林绿化观念不正确

2.3.1 园林绿化与城市总体规划不融合。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园林绿地规划面积较少,并且预算资金不足,绿化景观标准低、面积小,缺乏高水准的园林绿化设计。此外,城镇绿化主要以低廉的草坪为主,乔、灌、花草等多种植物相配合的景观较少,缺乏科学规划。

2.3.2 园林绿化设计理念不合理。我国园林绿化建设过于重视广场功能和景观效益,建设时选择树木和花草都是颜色艳丽的品种,无视具有抗风沙、洪涝、净化空气的树种。城市园林绿化追求高覆盖率,不够重视园林绿化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园林绿化建设时关注近期效益,无视长远效益,绿化的生物品种和城市本身的生态系统融合程度不高。

2.3.2 缺乏政府等相关部门的重视。政府重视城市经济发展,对无法产生经济效益,投入资金较多的园林绿化建设和管理关注程度不高,以至于园林绿化建设一直处于落后状态。

3 改善园林绿化管理的措施

3.1 运用先进的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方法

3.1.1 运用德尔菲法设计城市园林绿化的总体方案。德菲尔法就是以专家会议为基础,创建的一种背靠背专家咨询法。这种新型的专家咨询法可以吸收更加广泛的建议,充分利用专家的经验和学识;采用匿名或背靠背的方式,能使每一位专家独立自由地作出自己的判断;专家预测过程需要几轮反馈,使专家的意见逐渐趋同。园林绿化建设者采用这种方法得出的园林绿化建设方案,更加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

3.1.2 运用动态规划方法。园林绿化工作者需要将园林绿化过程分成多个阶段,并且每个阶段都要根据园林绿化建设过程出现的情况适时进行调整,保证每个子过程的决策都最符合实际情况。园林工作者采用动态决策法,可以保证园林绿化管理的复杂问题得以解决。

3.2 完善城市园林绿化管理

首先,园林绿化要符合地区特点和文化内涵,将城市园林绿化与区域生态环境完美融合,建立城郊一体化的绿地生态系统,发挥城市园林绿化的作用,提高城市空气质量。其次,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要重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保证不破坏城市原有的生态环境,最大程度保护珍稀动植物,维护生态平衡。同时,注重维护区域的人文和自然景观,做到城镇建设与自然生态和谐共存,形成更加符合自然生态的园林绿化工程。最后,园林绿化要具有改善生态和休闲娱乐功能。园林绿化整体规划要具有休闲娱乐、旅游观光、珍稀物种保护的内涵,打造出更适合人们居住的环境。

3.3 实行全民化园林绿化管理制度

3.3.1 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人员的素质。城市园林绿化的直接控制和监督者就是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人员,他们管理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园林绿化工程作用发挥程度的大小。因此,必须加强对园林绿化管理者的培训,使其掌握先进的管理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会使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最终实现对园林绿化的科学管理。

3.3.2 提高市民对园林绿化的关注度。政府要通过大众媒体进行广泛宣传,打造全民参与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社会氛围,激发城市居民参与城市绿化的兴趣。此外,广大社会公众必须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自觉参与到城镇园林绿化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树立城市园林绿化、人人有责的意识。

4 结语

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水平不仅是城镇建设的需要,更是改善生态环境,满足人们日常休闲娱乐,展示城市文化内涵和魅力的需要。因此,各级政府必须增加对城市园林绿化的投入,加大对城市园林绿化质量的管理水平,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管理能力,保证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健康稳定的发展。

上一篇: 统计学教育 下一篇: 女孩英语名字大全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