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教育汇总十篇

时间:2023-01-15 01:09:49

统计学教育

统计学教育篇(1)

1、学生学习不是从零开始的,而是基于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建构。即学生在学习统计课程之前,头脑里并非一片空白。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的各种渠道和自身的实践,对客观世界中各种自然现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建构了大量的朴素概念或前学科概念。这些前概念形形,共同构成了影响学生学习统计学概念的系统。学生的前概念是极为重要的,它是影响统计学学习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前概念指导或决定着学生的感知过程,还会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行为和学习过程产生影响。

2、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主体建构的过程,要突出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充实、丰富和改造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在这种建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对当前信息的理解要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超越外部信息本身;另一方面,对原有知识经验的运用又不只是简单地提取和套用,个体同时需要依据新经验对原有经验本身也做出某种调整和改造,即同化和顺应两方面的统一。学生不是被动信息的吸收者,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因此,教师不能直接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要组织、引导,使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

3、学生学习既是个体建构过程,也是社会建构过程。虽然知识是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起来的,但社会性的相互作用也很重要,甚至更重要。因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社会性相互作用内化的结果(正如统计的特点具有社会性)。此外,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对某种问题可以有不同的假设和推论,学习者可以通过相互沟通和交流,相互争辩和讨论,合作完成一定的任务,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更丰富、更灵活的理解。同时,学生可以与教师、统计专家等展开充分沟通。这种社会性相互作用可以为知识建构创设一个广泛的学习共同体,从而为知识建构提供丰富的资源和积极的支持。因此,课堂上师生交互和生生交互活动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以及对课堂社会环境和情境的营建是学生获得学习成效的重要途径。

二、建构主义理论教师“教”的特点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可以概括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

1、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起主导作用和导向作用。教师应当发挥“导向”的作用和教学组织者的作用,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进而去“解决问题”。

2、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发现者。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错误的诊断与纠正,并用科学的原理和原则,给予正确的引导与指引。

3、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介者。教师是学生与教育方针及知识的桥梁。教师既要把最新的知识和分析方法提供给学生,也要注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辩证法的角度看,教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教与学是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随着教学活动的变化,矛盾的主要方面,或在教师,或在学生。分开来看,“教”的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发挥能动作用;“学”的主体是学生,客体是教师,学生进行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教师则对这些活动施加影响。合起来看,在教学活动这一不断发展、循环往复的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客体地位是相互依存、相互规定,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因此,“基于教师在课堂中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的角色作用,教师可以实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组织课堂教学。

“基于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学”与“导”的活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动的、融合的,在和谐中不断向前发展。因此,按照“学与导和谐发展”的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按照“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组织课堂教学时,可以采取“诱导试学——引导探学——开导活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

(1)设置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首先要从现实的、有兴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真实问题情境开始。让学生一开始进入学习探索就真切地感受到统计就在自己身边,体验到学习统计的价值,从而激发起学习统计的兴趣,萌发积极主动探索统计理论和方法的求知欲望。教师要通过对课堂的组织,让学生对学习统计产生学习兴趣,“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盎然地进入了对统计学知识的探索,学生才能学有所长。

(2)探索问题,增强学生主角意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基于教师在课堂中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的角色作用,课堂教学方式应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指挥、学生操作的教学现象。学生要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转换,对新经验和旧经验进行综合概括,解释有关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引导,设计有思考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学生可以进行小组合作研究探索,教师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通过各自想法的交流、碰撞,发现学生有价值的建设性建议及方法措施,及时制止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计算分析问题时可能出现的偏差,使问题得到正确的解决。

(3)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以往统计学教学中,我们关注比较多的是学生能否记住计算公式、方法、意义、应用条件,能否利用这些知识完成所设问题的正确计算。而“基于教师在课堂中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的角色作用,教师在课堂中,就应该更加关注学生能否将科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关注学生在灵活应用统计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对学习统计产生兴趣,变抽象的科学法则、科学方法为得心应手的工具,从而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验参与学习统计的快乐,享受成功解决实际问题的愉悦。

三、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统计学教法探讨

1、设计课堂教学新模式

统计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能够运用统计学基本理论和定量分析方法,对经济现象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和评价。统计学课程内容基本分为三个模块两个层次。第一模块:研究统计学的一般问题,属于基础理论。第二模块:推断统计的理论与方法,相关与回归分析,属于一般的统计方法及其在社会经济领域的运用。第三模块:时间序列分析与预测,统计指数与因素分析,统计综合评价,属于社会经济统计方法的特有问题,侧重于各种统计分析方法运用。两个层次即理论部分和计算分析部分,两部分知识比为30:70。反映了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要求。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因而首先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优势,探索最优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应进一步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去,做到:(1)合理处理好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展示学习内容的实用意义。(2)教学思路清晰,过程流畅、自然。(3)采用启发式、精讲多练式、答疑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构建情景逼近式的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设计课内课外相融共生的大课堂

课堂教学不仅要教会想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在书本之外查阅图书、报刊、杂志、网络等资料,以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吸取精华,为我所用,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还要通过课内设计的实训教学内容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实训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统计调查方案的编制、调查问卷的设计、统计表统计图的制作、综合指标分析、统计案例分析等内容。统计实训的课内教学采用精讲、示范、多练、答疑的方式;课外教学采用学生自行分散复习和有组织分组制表、制图、社会调查、整理计算分析等方式。

3、实行点、线、面、体相结合的大统计

“点”是指让学生根据某一知识点完成作业、实习。“线”是指让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面”是指让学生把若干知识点联系起来进行综合的分析和实训。“体”是指让学生能就学科体系及相关学科的内容进行深入、全面、综合的分析与应用。在讲授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基本技能培养、综合能力培养、设计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从高度整体把握统计的思路和统计分析、评价思想。

4、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建构性学习中的积极作用,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教学中应根据统计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统计学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特有的概念及科学家,教学中可以适当拓展,开阔学生的视野,影响学生的心智,塑造学生的灵魂,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学习统计的兴趣;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准确生动形象,善于设疑,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充满求知思索的激情;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学习的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统计持久的浓厚的兴趣,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对自己能力的欲求,不断增强自己的学习信心,不断地在自我实现中超越自我。新晨

5、设置情境,在交互中实现教学目标

学校是社会的一个细胞,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也不单纯是“老师教、学生学”的木讷课堂。课堂中的社会性环境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师生之间的交互,二是学生之间的交互。建构主义认为,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可以对某种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师生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小组讨论、意见交流、辩论等形式,促进学习者之间的沟通和互动。统计教学要从过去主要关注“人机交互”到关注“人际交互”;从只关注学生与教师、教学信息的交互到关注学生之间的交互以及学生与校外专家、实践工作者的交互;从关注个别化学习到同时关注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社会性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交互中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统计学教育篇(2)

(1)现行的高等教育统计指标体系已不能满足新形势的发展需求①我国的教育统计实行“统一集中,分级负责,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基本上是适应计划经济需要的统计体系。而高等教育的改革已打破国家包办高等教育的单一办学方式,出现了公办、民办、企业办学、国际合作办学等多种形式并存的格局。集中、单一的教育统计体系已不能反映出多种形式办学的宏观情况。②我国的高等教育统计较全面地反映了高校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内容、结构,为高教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例如,发展规划司的《普通高校基层报表》。但由于高校在教学、科研与管理等各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统计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调查主体内容,因此延用的一些统计指标明显落后,其统计出来的数据也没有实际意义,而学校在不断的改革过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因素在指标中没有反映。例如:高等职业教育的各项指标需要完善,自成体系;对于一些实行“学分制”的高校,在学生管理上打破了传统的学年制,而《普通高校基层报表》中的学生数指标是按学年制设立的,结果信息失真;没有设立学校财务管理的相关指标,不能体现高校的经济管理和运营情况等。

(2)高等教育统计基础工作薄弱,统计质量有待提高统计基础工作贯穿整个统计工作的始终,决定了统计工作质量的高低。然而,目前统计基础工作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主要表现在:有些高校,统计原始资料不存档或不全面,统计台账不完整,统计档案缺失、不规范,无法为相关统计提供准确的基础资料;有些高校,统计工作虽然完成,但只停留于应付上级报表,没有开展统计分析,统计资料没能很好地为领导决策提供服务;有些高校对统计工作不够重视,没有把其作为科学管理的一项重要手段,投入不够,甚至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拍脑袋、凑数据。

(3)高等教育统计队伍亟待稳定,统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统计工作是一项连续性很强的专业工作,不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实践,很难把握整套统计报表的统计口径。因此,统计队伍的相对稳定显得非常重要。此外,在新形势下,信息日益发达,对统计人员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然而当前统计队伍中兼职人员多,专职人员少,粗通业务的多,精通业务的少,真正学习统计专业的人员更少,缺乏现代统计科学知识和计算机应用知识。

(4)统计方法不能满足实际发展的需要,统计分析不能完全实现其服务职能目前的高等教育统计仍主要以收集、整理内部数据为主,统计分析也只是单纯的数据说明,缺少对外部相关数据的搜集、整理、加工和分析,不能为领导的决策提供全方位的、科学的参考和服务,不能提供社会各方面对高等教育分析研究的综合信息。

(5)统计信息处理手段和技术落后主要表现在对统计信息化的认识不够全面,不少人将统计信息化建设等同于统计信息自动化建设,只注重单一的信息资源存储系统建设,不重视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建设;重视信息的基础化,忽视应用系统建设,从而造成了统计信息处理技术跟不上时展的需求。

2高等教育统计工作的改革创新思路

(1)增强统计意识,建设高素质的统计队伍高等教育的领导者必须重视统计工作,善于利用统计手段,研究解决教育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高校必须执行《教育统计工作暂行规定》“:学校要有一位负责人分管统计工作,把统计工作列入议事日程,经常督促检查,具体指导”。高校要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统计人员队伍,进而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等教育统计人员队伍,应该提供教育统计人员经常学习、培训相关统计知识的机会,要求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以及现代统计方法的应用,了解掌握《统计法》等,不断提高统计人员的工作素质和法律素质。统计工作人员也要具有爱岗敬业、积极钻研业务、不断进取的精神,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及时掌握最新的统计理论、统计方法、统计手段,熟练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信息处理,做到对统计工作的原始记录、统计报表、统计台账、统计分析到统计汇编、统计资料的整理和存档等的规范化、制度化和信息化。从而为做好教育统计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统计学教育篇(3)

一、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

纵观统计学的发展状况,与整个科学的发展趋势相似,统计学也在走与其他科学结合交融的发展道路。归纳起来,有两个基本结合趋势。

(一)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结合的趋势

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但作为一种工具,它必须有其用武之地。否则,统计方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用之器。统计方法只有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其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并且,从统计方法的形成历史看,现代统计方法基本上来自于一些实质性学科的研究活动,例如,最小平方法与正态分布理论源于天文观察误差分析,相关与回归源于生物学研究,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源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研究。抽样调查方法源于政府统计调查资料的搜集。历史上一些著名的统计学家同时也是生物学家或经济学家等。同时,有不少生物学家、天文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学家等都在从事统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他们在应用过程中对统计方法进行创新与改进。另外,从学科体系看,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绝对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如果将实质性学科看作是纵向的学科,那么统计学就是一门横向的学科,统计方法与相应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产生了相应的统计学分支,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产生了经济统计,与教育学相结合产生了教育统计,与生物学相结合产生了生物统计等,而这些分支学科都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统计学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应实质性学科的分支,所以经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不仅属于统计学,同时属于经济学,生物统计学不仅是统计学的分支,也是生物学的分支等。这些分支学科的存在主要不是为了发展统计方法,而是为了解决实质性学科研究中的有关定量分析问题,统计方法是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与发展的。因此,统计学与各门实质性学科的紧密结合,不仅是历史的传统更是统计学发展的必然模式。实质性学科为统计学的应用提供了基地,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21世纪的统计学依然会采取这种发展模式,且更加注重应用研究。

这个趋势说明:统计方法的学习必须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必须以实质性学科为依据,因此,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学好有关经济类与管理类的课程,只有这样,所学的统计方法才有用武之地。统计的工具属性才能够得以充分体现。

(二)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的趋势

纵观统计数据处理手段发展历史,经历了手工、机械、机电、电子等数个阶段,数据处理手段的每一次飞跃,都给统计实践带来革命性的发展。上个世纪40年代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给统计学方法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条件。20年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那些计算繁杂的统计方法的推广与应用,由于相应统计软件的开发与商品化而变得更加方便与迅速,非统计专业的理论工作者可以直接凭借商品化统计分析软件来处理各类现实问题的多变量数据分析,而无需对有关统计方法的复杂理论背景进行研究。计算机运行能力的提高,使得大规模统计调查数据的处理更加准确、充分与快捷。目前企业经营管理中建立的决策支持系统(DSS)更加离不开统计模型。最近国外兴起的数据挖掘(Data mining,又译“数据掏金”)技术更是计算机专家与统计学家共同关注的领域。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越来越广泛,每年都要积累大量的数据,大量信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信息过量,难以消化;信息真假,难以辨识;信息安全,难以保证;信息形式不一致,难以统一处理;于是人们开始提出一个新的口号“要学会抛弃信息”。人们考虑“如何才能不被信息淹没,而是从中及时发现有用的知识,提高信息利用率?”面对这一挑战,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DMKD)技术应运而生,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把人们对数据的应用从低层的简单查询,提升到从数据中挖掘知识,提供决策支持。在这种需求牵引下,汇聚了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尤其是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统计、可视化技术、并行计算等方面的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投身到数据挖掘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形成新的技术热点。虽然统计学家与计算机专家关心Data mining的视角不完全相同,但可以说,Data mining与DSS一样,使得统计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因此,统计学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深入,也同样离不开统计方法的发展与完善。这个趋势说明: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对于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一方面要学好统计方法,但另一方面更加要学会利用商品化统计软件包解决实践中的统计数量分析问题,学好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思想与基本程序设计,能够将具体单位的统计模型通过编程来实现,以建立起统计决策支持系统。

所以统计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与计算机、与信息相结合,这是发展的趋势。了解这一点,再来看我们目前教育中的问题就更加明显了,所以一些课程要改革,教学方式也要改革。以下谈一谈统计教育需要改革的几个方面。

二、统计教育的改革

(一)统计专业课程建设问题

专业建设考虑的是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课程设置和规范课程内容。课程设置主导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统计理论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数学课程,目的是让学生能对各种统计方法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培养应用统计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相关应用领域的专业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如何能将统计方法正确地运用到相关领域。例如培养从事经济管理的统计人才,在课程设置上至少应当包括四方面的知识:(1)经济理论课程,让学生了解经济活动的主要进程和基本规律;(2)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主要统计方法,包括常用的统计数据搜集方法,统计数据处理方法和分析方法;(3)适用电脑技术,让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电脑进行统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技能;(4)有关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中的前沿性问题,目的不在于要学生真正掌握这些问题,而是让学生了解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的前沿发展动态,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统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中,有两个焦点问题:一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二是应用什么教学手段来达到较好的统计教学效果等。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方法,促使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1.改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特别注重教育多样化和多层次性,不仅让学生掌握如何搜集、整理数据的技术,还要教学生读懂数字背后的事实。学会按照具体与抽象、动态与静态、个体与总体、绝对与相对、一般与特殊、演绎与归纳等不同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利用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

2.改单向接受式的教学为双向互动式教学,以案例分析与情景教学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使学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知识,发挥其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构建以课堂、实验室和社会实践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找到应用的结合点,才能使统计学获得最大的生命力。

(三)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相结合

教材要与统计软件的应用相结合。现在许多教材都是内容与软件分家,现在计算机已非常普及,无论是高校、高职和中专,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会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不管哪一个层次,都已说不过去。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的方法型学科,统计学应从数据技巧教学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有机地合为一体,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统计软件的使用。除了要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即数据挖掘的能力。

(四)教学与实际的数据分析相结合

统计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案例教学与情景教学应成为统计课程的重要内容。统计教学和教材增加统计实际案例,通过计算机对大量实际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在试验室进行,亦可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统计思想和方法,而且锻炼和培养了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要有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

电脑、网络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教学的手段,还深深地影响着教学的内容,因为它影响着经济、生活的发展和需求。语文(中文、外文)、数学、计算机、专业知识是一个统计人才必备的素质,它们之间不是分离的,而是要尽可能结合在一起来进行教学,各管各教一套的办法已不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要,现代教育特别注重教育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网络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多样化和多层次,有了电脑、网络,必需要更新,要培养出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以便培养出新型的21世纪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贺铿.关于统计学的性质与发展问题.中国统计,2001.9.

统计学教育篇(4)

1.1高等教育统计指标中关于图书的指标解释在《高等教育统计指标解释》中,图书统计的相关指标项目被设置在一级指标“资产、校舍”之下,具体说明为:“图书:是指学校图书馆及院系(所)资料(情报)室拥有的正式出版的图书和电子出版物(以万册为计量单位)。”[2]图书属于学校固定资产,因此图书数量指标隶属于“资产”指标项目,并没有被单独设立为一级指标,图书数量指标的下面设有馆藏图书数量和当年新增图书数量2个子指标。1.2高校基本办学条件中关于图书的指标要求《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通知》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包括生均图书。这些指标是衡量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和核定年度招生规模的重要依据”[3];文件中还规定,“生均年进书量。这些指标是基本办学条件指标的补充,为全面分析普通高等学校办学条件和引进社会监督机制提供依据。”[3]《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主要用于对普通高等学校办学条件进行监测,并规定限制招生和暂停招生的主要构成要件。该文件中要求本科层次高等学校的生均图书数量不得少于70册,生均年进图书数量不得少于3册,凡是低于上述标准的高校均被视为该项指标不达标[3],有可能影响到该高校下一年度的招生计划。生均图书数量指标不仅可以用来判断高等学校图书经费的投入水平,还可以判断高等学校对图书馆投入的重视程度。

2现行高等教育统计中图书统计存在的不足

尽管以图书数量为基准统计的结果具有一定权威性,便于统计和计算且直观易行,但仍有不尽人意之处。图书馆是高校藏书最多的部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本文以高校图书馆为例,探讨高等教育统计中图书统计存在的问题。

2.1忽视了对图书金额的统计仅对图书数量进行统计的图书统计结果缺乏说服力、公正性和合理性。除馆藏图书数量外,馆藏图书总金额也能够反映学校图书馆纸质图书的状况。例如,数十页的图书价格仅为十几元或几十元,而数百上千页的图书价格可达到百元甚至上千元,价格之差达百倍之多,若仅以数量进行统计,则无法体现被统计图书的真正价值。随着纸张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出版社出版图书的成本增加,直接导致了图书价格的普遍上涨,使高校图书馆采购图书的成本较过去也有所增加。绝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的经费都来源于上级拨款,办学层次和类型不同的高校获得的拨款额度也不同。经费少的图书馆的图书采购难度相对较大,在图书经费有限、图书价格上涨的情况下,采购图书的数量必然会减少。如果图书馆仅为了达到教育统计所要求的指标而只采购便宜的图书增加馆藏数量,那又如何保证图书采购工作的质量?这种做法有只注重政绩之嫌,极易导致急功近利的现象发生,不利于图书馆的藏书建设工作。高校通常以金额拨款形式给图书馆划拨图书采购经费,图书采购的财务报账按图书金额和图书数量进行结算,因此,仅以图书数量作为图书统计的唯一指标无法客观地反映图书馆藏书工作的真实情况。

2.2忽视了对图书利用率的统计图书利用率是反映图书流通情况的最重要指示。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普及,利用已经成为图书收藏的本质和最终目的。然而,有些图书从进馆开始就很少有人问津甚至从未被读者借阅过,这些图书的数量和金额虽然每次被人为地纳入统计范畴,但却毫无统计价值,影响下一年的采购计划,造成了采购资金的浪费和书架空间的拥挤。

3完善高等教育统计中图书统计指标的建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2009年修订)》第5条规定,“加强统计科学研究,健全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不断改进统计调查方法,提高统计的科学性。”[4]因此,高等教育统计主管部门应改进和加强统计指标设计理念,增强统计指标的准确性、时效性、科学性、可操作性,把能够真实反映图书馆状况的指标内容考虑和吸纳进来。

3.1馆藏图书数量与馆藏图书金额并行统计图书数量可以反映出图书馆的藏书状态,所以当前高等教育统计仍然需要保留馆藏图书数量和当年新增图书数量2项指标,并在此基础之上增加“馆藏图书总额”、“新增图书金额”指标。将馆藏图书数量与馆藏图书总额、当年新增图书数量与新增图书金额分别对应,在高等教育统计报表中反映出来,以达到图书的数量与金额并行统计的目的。高等教育统计主管部门应重新研究图书的数量与金额间的关系,充分考虑物价因素和经费投入因素对图书采购工作的影响,制订出适合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等学校可遵照执行的图书指标统计要求。这既有助于高等学校在新的图书指标统计要求指导下开展图书馆的各项工作,又有助于提升高等教育统计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3.2将图书利用率纳入统计范畴图书利用率是某类图书一段时间内被利用的图书种数与该类图书藏书总种数的比值[5],它可以真实地反映出图书馆的服务水平、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对于优化馆藏图书建设、促进读者服务水平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图书流通统计中最重要的计量指标。通过统计分析图书利用率,图书馆可以掌握和了解哪些图书使用率高,哪些图书使用率低,哪些图书已经成为“滞书”、“死书”,从而敦促图书馆采取措施使馆藏图书流通起来。统计高校图书利用情况并将其作为一项统计指标纳入到教育统计之中,可以促使高校图书馆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图书借阅效率,充分而有效地发掘馆藏图书资源,促进图书采购工作的有效开展,防止利用率低的图书进入图书馆,也可减少图书馆的“死书”数量,较大限度地发挥图书经费使用效能,这样既可以节约资金,又防止不必要的图书挤占书架,同时也可以节省读者的查阅时间。图书利用率指标项目的设立可以由高等教育统计的主管部门负责,并由其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论证以确定合理的指标。虽然图书利用率指标在统计中不如图书数量和金额的统计直观易行,但可由图书馆使用的图书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实现利用率的统计。高校图书馆一般都拥有独立的图书管理信息系统,可把管理系统软件提供的图书流通的各项数据逐一进行汇总并最终得出图书利用率。图书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图书流通数据的统计可按时间段设成按月份统计、按季度统计、按年度统计及按累计年度统计等,统计数据中的读者群范围可以视实际统计需要而灵活设定,以满足不同统计范围的统计需要。

4高校图书馆应对高等教育统计工作的措施

4.1将期刊纳入图书统计范畴期刊也是高校图书馆藏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图书相比,其学术性和实效性更强、知识内容更新颖,是师生进行科研、学习、撰写论文的重要参考资料,其利用率甚至比图书还高。因此,高校图书馆可以将期刊作为馆藏的一部分,归入纸质图书统计中。具体操作方法为:把过刊按年度合订算作1册图书,将当年各本期刊的合计金额作为这1册图书的定价,然后按图书的台帐要求独立建帐登记,用此方法把上一年的全部期刊登记造册。

4.2将编外图书纳入统计范畴图书馆在进行图书统计工作时,除了要统计《高等教育统计指标解释》中要求的图书馆藏书和院系(所)资料(情报)室所拥有的图书外,还应把全校各教研室、专家研究室、科研课题组、各级领导办公室等处收藏的教学、科研、办公使用的图书以及教材样本、档案样本等一并纳入到图书馆的图书统计范畴。这些图书具有管理使用分散、来源渠道复杂的特点,有的是由出版社赠送的,有的是由作者赠送的,有的是由单位购买的[6],不论来源渠道如何,都是处于使用状态且需要长期保存的学校固定资产,都应统一登记造册,纳入图书馆统一管理范围,由图书馆负责登记到台帐上,各使用单位则认真负责图书的保管和使用。

统计学教育篇(5)

开课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 课程名称: 教育统计学(含SPSS) 考试形式:上机操作 所需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1、学生通过上机操作完成本试卷;答题时必须把答案写在答题纸上,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答题时

请勿超出边界虚线.

2、学生交卷时请把试卷和答题纸分开同时上交。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择最佳的一项。)

1.按照数据的获得方式,找出下列数据中与其他不同类的数据( )。 A.60斤 B.60升 C.60米 D.60辆 2.将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都加上10,则所得平均数比原平均数( )。

A.多10 B.多,但具体多多少无法知道 C.相等 D.多10×数据个数 3.假如某班成绩服从正态分布,在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评定学生成绩时,良等成绩Z分数应取值在哪个区间?( )。

A.(-0.6,0.6) B.(-1,1) C.(0.6,1.8) D.(0.5,2.5)

4.若考查两变量的相关程度,其中一列变量是连续变量,另一列是真正的二分变量时,应使用( )。

A.积差相关 B.等级相关 C.点二列相关 D.φ相关 5.简单随机抽样必须符合的原则是( )。

A.机会不均等,相互不独立 B.机会不均等,相互独立 C.机会均等,相互不独立 D.机会均等,相互独立

6.对某批产品的合格率进行假设检验,如果在显著性水平α=0.05下接受了零假设,则在显著性水平α=0.11下( )。

A. 必接受零假设 B.必拒绝零假设 C.可能接受也可能拒绝零假设

D.不接受也不拒绝零假设 7.方差分析适用于( )。

A.两个独立样本平均数间差异的比较 B.两个小样本平均数间差异的比较 C.三个或三个以上样本平均数间差异的比较 D.方差的齐性检验

8. 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个容量为36的样本,其标准误为1.5;同样从该总体中随机抽取一个容量为64的样本,其标准误为( )。

A.1.125 B.0.9 C.1.25 D.1.5 9.总体不呈正态分布,样本容量较大时,其平均数抽样分布的形态是( )。

A.接近正态 B. 正偏态 C.负偏态 D.其它非正态 10. 某学生在其年级中语文的标准分Z=-0.6,数学的标准分Z=0.4,据此判定,该生在班级中( )。

A. 语文成绩偏低,数学成绩偏高 B. 语文成绩偏低,数学成绩也偏低 C.语文成绩偏高,数学成绩偏低 D.语文成绩偏高,数学成绩也偏高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 共10分。) 1.教育统计学的内容主要包括描述统计学和( )两部分内容。 2.描述一组数据集中情况的量数称为( )。

3.当两变量间的相关散点图呈椭圆形时,说明两变量之间是( )关系。 4.标准正态分布的均值为( ),标准差为( )。 5.从数据的量化水平看,学生的学号属于( )数据。

6.已知班级平均成绩为60分,标准差为5分,若某学生考试成绩标准分Z=4,则其考试成绩分数为( )。 7.随机区组实验设计的方差分析的总平方和可分解为组间平方和、区组平方和和( )平方和三部分。

8.统计上检验两个或多个独立样本的方差差异是否显著时,采用的都是( )检验。 9.数据具有离散性、变异性和( )三个特点。

10.两个变量都是正态连续变量,其中一个变量是人为划分的二分变量,表示这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称为( )。

1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请在相应题号的括号中对正确的命题打“√”,错误的命题打“×”。)

1.比率变量既有相对参照点又有相等单位。( ) 2.一个4×4列联表的自由度是15。( )

3.一组数据的差异量数越大,其平均数的代表性就越大。( ) 4.方差分析中的“均方”就是方差( )

5.复合条形图是用于描述连续性变量数据的统计图。( )

6.一列数据为顺序变量数据,另一列数据为连续变量数据,计算其相关系数用点双列相关。( )7.在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中,若检验统计量绝对值小于临界值,那么两总体的平均数差异不显著。( )

8.正态分布、t分布、F分布都是对称的分布。( )

9.统计假设检验的方法是以数理统计的理论为依据的,其逻辑思想和一般的科学研究的逻辑思想相同,只是具体检验方法有差异。( )

10. 在正态分布中,平均数左右各为三个标准差范围内几乎包含了全部的观测值。( )

四、作图题(本大题共1个小题,共8分。)

已知某学校与社区沟通活动次数如下表,请绘制一曲线图。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前4个小题每题10分,最后1题12分,共52分。)

1.某小学四年级248名学生的平均身高为143.52厘米,标准差是6.48厘米;平均体重为30.28千克,标准差是4.56千克。试比较身高与体重两变量的差异程度。

2.从四年级中随机抽取16名学生,他们的语文阅读和写作测验成绩如下表所示,相关情况如何?

3. 在观看某部教学录像片前后两次测试8名学生代表掌握有关技能的情况,学生得分如下表所示,能否认为该部录像片的教学效果显著?

统计学教育篇(6)

二、结合教材,灵活教学

采用艺术化教学,打造生动、有趣的新课堂教学。(’*引入“导学式”的教学方法来替代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导学式”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最大的区别,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精”“多”。“精”是相对教师而言,教师要“精讲”,应该在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上下工夫,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多”是针对学生而言,要求学生多思、多练,在教师精讲的基础上,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教师的任务是“导”而不是“讲”,学生的作用是“学”而不是“听”。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渐进自学、自练。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是学生舞台,应让学生成为“主角”,教师则由原来的“主演”变成现在的“导演”,教师只起“导”的作用。学前导兴趣,善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学中导思路,引流导向,启发开拓思维;学完导结论,善于归纳总结,使认识升华,取得明晰结论。(#*提倡艺术教学,改变传统的“任务式”教学。教学是一种信息交流,是通过教师的语言表达为主要媒介的信息传递,课堂教学应当注意讲课中语言艺术的科学运用。教师用富有个性的语言表达教学内容,会避免干巴巴地照念教材,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因此,在讲授中,力求做到语言上严格的逻辑性、准确性和生动性,适度把握语气上的轻重,再加上各种生动的例子,尽量做到使自己的语言表达既严谨周密,又风趣幽默,让学生感到听课并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语言艺术的得当运用,再结合教学内容,有目的地、经常性地开展科研、交流。这样,不仅有利于不断更新学术观念,吸取别人的长处和养分,博采众长,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而且也改进了教学质量,增强了授课的艺术性。#.讲究实用性教学,注重学以致用。(’*采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引用典型的教学案例,通过师生双方对案例的分析、探讨、提炼和掌握统计理论,进而用理论指导统计实践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生动、形象/具有典型示范作用,它既深化了学生的理论学习,又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既向学生传授了知识,又大力发展了学生的智能,提高了学生的基本素质,使学生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参与,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采集大量的真实事例作为统计教学内容,用实际资料或拟真材料来训练学生,使他们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大量各式各样的统计实际问题并着手研究。这无疑是一种事半功倍的好方法。(#*实践教学法,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除了在课堂上讲授理论知识外,完全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比如,在讲完加权平均数和调和平均数后,可以让学生对某商品在不同商店的平均价格展开调查研究,要求学生对统计工作的“设计、调查、整理、分析”四个阶段的全过程参与实践,让学生亲自设计统计调查方案,编制统计表格;亲身到现场开展统计调查,取得数据资料;亲手整理统计资料,计算统计结果;亲手分析平均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建议。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取长补短、互助学习,同时通过自己的观察去感觉和了解社会,丰富自己的社会经验,提高自己的统计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这种收效是在课堂教学上是无法达到的。

统计学教育篇(7)

一、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过窄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上需要愈来愈多的综合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出的学生既要具备一定的统计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又要具备能够运用现代统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而目前在统计学教学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现象,相当于老师在教室让学生想像着如何开机床的道理是一样的,以至于学生创造能力、应变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都偏低。

2.统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统计学教学仍然是以教师在教室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传输,“启发式”教学方法,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都无异于纸上谈兵。在教学内容上重理论、轻实践,忽视发展与变化,案例多年来一层不变,教会了理论知识,却忽视了应用知识。

在教学手段上,统计教学至今还没有与现代计算机教学相结合。教学中幻灯、多媒体、网络等电化教学手段运用太少。

3.考试形式和方法过于单一

目前统计学课程的考试形式和方法基本上是以闭卷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虽然这种考试模式较充分地考虑了知识本身的逻辑性,并将其与学生的认识发展过程相结合,易于组织教学,但它由于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容易使理论脱离实际。由于考试内容严格按照考试大纲,主要以课本上理论知识为主,这就导致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前沿知识较少,甚至教师课堂讲课本,学生课后背课本,其实际应用能力得不到培养。

二、统计学教学改革途径

1.合理设置课程,调整教学内容

在传统的教学中,几乎每堂课都是老师唱主角,讲课满堂灌,学生除了记笔记之外很少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虽然很多,但能在学生头脑中留下印象的却很少,更不要说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了。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内容上要有所选择和侧重,突出重点,让出更多时间给学生自学,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

统计学与数学、会计学、市场营销学、计算机等多门学科息息相关,让学生通过统计课程的学习对专业技能要有真实的帮助。在课本方面应有所侧重,比如会计专业的统计学课本中应增加更多财务方面的统计应用知识,市场营销专业的统计课本侧重市场调查分析的案例。在例题中学生遇到与其他学科相关联的问题,可以促进他们主动学习其他有关课程,从而扩大知识领域,丰富知识内涵,培养其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教师应注意将讲授式教学、启发式教学、问题探究式教学、训练与实践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结合起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传授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将本班作为样本采集的对象,由教师设计模拟课题,学生在设计调查方案的基础上,组成若干调查小组,在校园内正式进行一次统计调查活动。从调查目的、调查对象和单位的确定,调查方法的选择,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计算分析,一直到调查报告的编写、调查总结或体会的形成,全部由学生自己来完成。这样,同学们就亲身参与了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的整个过程,熟悉工作程序,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深化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效果很好。

老师讲课的过程中也要多注重课本知识在学生身边事物的应用分析,举例子也要切记用学生看得到摸得着的真实案例做为导入内容,这样才会拉近学生与统计之间的距离,认识到学习统计学这门课程的深刻意义。

3.考核方式也要改变

传统的统计学考核方式主要围绕书本知识在理论和方法上做文章,从教学到考核以“书”为本,考试一过关,好像就认为掌握了统计学的知识,具备了统计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其实不然,因为统计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学生的统计素质和能力很难通过笔试考出来。统计学从内容上主要包括两大组成部分:理论知识和综合应用。统计学的考核应围绕这两部分内容而展开,当然这两部分内容各有侧重。

(1)理论知识的考核

统计学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概念、作用、种类、特点、原则和程序等,这部分可笔试进行,但要注重把理论知识尽量转化为实际问题去测试,考查学生对理论的理解程度。

(2)综合应用能力考核

1)撰写调查报告。调查是统计的经常性工作,无论在政府机关,还是在企事业单位,都需要开展调查,以反映事物的真实情况。调查的结果往往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去反映,调查报告既体现学生的写作水平,又反映他们的专业水平。在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教学中,让他们对调查工作亲身感受,并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去考核他们,这样会比单纯说教方式更好。

统计学教育篇(8)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统计学教材种类繁多,但内容陈旧,多年不变,其特点可概括为“理论抽象、内容繁多,案例分析少、缺乏应用价值”。使用这种教材,一是不便于学生自学,二是增加了教师教学难度。因此,编写以案例教学为主要内容的统计学实务教材,迫在眉睫。

2、学生数理基础知识薄弱

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大部分是文科学生,数理知识普遍薄弱。由于统计学教材有一定难度,学生学习中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其中的抽象理论和繁琐的计算,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往往不能正确运用所学统计理论知识处理相关专业问题。这就要求统计学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能够运用教学技巧解决此类问题。

3、教学方法单调、手段落后

目前高职院校统计学课程授课教师的专业素质大都不能适应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要求,使用现代教学媒体、利用工具软件开发学科课件和教育软件等能力较差,多是采用“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枯燥的课堂讲解,导致学生兴趣下降,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二、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针对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笔者认为在讲授统计学课程时,应把握好如下几个问题。

1、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理论教学是以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引导式教学法、交互式教学法为主,实现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之目的。通过讨论、对话、答疑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氛围中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学习统计学起码应该掌握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技能:即设计调查方案、收集调查资料、整理调查资料、撰写分析报告。在讲授有关统计理论知识时可让学生在课外做一些相关的统计活动,在学期结束前可让学生做一次完整的统计工作。

2、将统计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统计是对经济社会现象中的大量数据进行描述和分析,从而探索数据内在的数量规律性活动的过程。真实可靠的统计数据是各级领导分析判断形势进行决策和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保证统计工作质量,得出准确可靠的统计数据,为各级领导的决策和管理,乃至国家宏观调控提供正确的依据。否则就会对各级领导的决策和管理产生误导,甚至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每个统计工作者都必须遵守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严格按《统计法》办事,充分发挥统计的服务、咨询和监督的整体功能。

3、掌握教材内容的基本体系

从内容上看,统计学主要包括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显示、描述、判断和分析。本课程的内容大体包括四大部分。(1)描述统计。包括统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数据分布特征的描述,重点讲述数据分布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常用测度方法。(2)推断统计。包括概率与概率分布、抽样与抽样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重点介绍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双因素方差分析方法。(3)经济管理中常用的一些统计方法。包括相关与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统计指数,统计决策等。(4)国民经济统计基础知识,介绍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统计指标。上述教学内容均可由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其与不同专业开设的相关课程内容的关系,灵活地进行取舍及简繁、轻重等选择。

4、运用联系比较方式教学

统计学教材中公式繁多,且一般不能相互推导,同时统计学中一些指标数值的计算,必须要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每一个计算公式都有特定的运用条件和运用场合,这对数学基础相对较差的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困难较大。而对公式的运用条件和运用场合的理解,除了需要数学知识外,还必须有一定的社会经济知识。

归分析统计学中的基本计算题包括:平均指标、变异指标、统计指数、一元线性回和一元线性统计预测。对于上述基本计算题,如果整理成对,采用比较的方法按对讲解,则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5、改革考试方式和内容

对于统计学的考试,多年来一直沿用试卷笔试的方式。这种考试方式离素质教育,特别是应有利于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培养目的相差较远,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统计课程的过程中,为应付考试把精力过多的花在了概念、公式的死记硬背上。这与高职教育的目标不符。因此,我们应对统计课程考试进行改革,引导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对统计课程考试改革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考试内容与要求不仅要体现统计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分析能力,还要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创新能力。二是考试模式不具一格,除可以普遍采用的闭卷考试外,还可以在教学中用讨论课的参与程度、调查报告的方式进行考核,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组织形式。所以统计课程考核可以凭学生所作的统计调查问卷质量、各项实验结果、报告的质量情况、平时课堂参与得分和讨论得分等来评价。这种做法提高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6、提高统计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师资问题是制约统计课程建设的一个瓶颈,为改变当前统计教师的现状,一是统计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既要掌握更精湛的专业知识、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又要掌握外语和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懂得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并积极投入社会实践;二是学校需要重视对现有统计教师的继续再教育,建立保障制度、激励制度,输送老师参加全国高职高专等师资培训,使多名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派出老师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参加统计学会组织的各种活动,不仅有利于开阔眼界、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而且还有利于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尽量做到以知识为载体,从中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以求达到“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尹瑞凤,杨发岭.从统计学的发展趋势谈教育改革[J].中国统计,2005.

[2]肖婷婷.时事中的统计学[J].中国统计,2003.(5).

[3]贺铿.关于统计学的性质与发展问题[J].中国统计,2001.

作者简介:裘敬忠,男,河北省河间县人,1971-10,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级统计师;

统计学教育篇(9)

1、教材内容陈旧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统计学教材种类繁多,但内容陈旧,多年不变,其特点可概括为“理论抽象、内容繁多,案例分析少、缺乏应用价值”。使用这种教材,一是不便于学生自学,二是增加了教师教学难度。因此,编写以案本文由收集整理例教学为主要内容的统计学实务教材,迫在眉睫。

2、学生数理基础知识薄弱

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大部分是文科学生,数理知识普遍薄弱。由于统计学教材有一定难度,学生学习中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其中的抽象理论和繁琐的计算,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往往不能正确运用所学统计理论知识处理相关专业问题。这就要求统计学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能够运用教学技巧解决此类问题。

3、 教学方法单调、手段落后

目前高职院校统计学课程授课教师的专业素质大都不能适应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要求,使用现代教学媒体、利用工具软件开发学科课件和教育软件等能力较差,多是采用“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枯燥的课堂讲解,导致学生兴趣下降,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二、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针对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笔者认为在讲授统计学课程时,应把握好如下几个问题。

1、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理论教学是以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引导式教学法、交互式教学法为主,实现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之目的。通过讨论、对话、答疑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氛围中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学习统计学起码应该掌握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技能:即设计调查方案、收集调查资料、整理调查资料、撰写分析报告。在讲授有关统计理论知识时可让学生在课外做一些相关的统计活动,在学期结束前可让学生做一次完整的统计工作。

2、将统计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统计是对经济社会现象中的大量数据进行描述和分析,从而探索数据内在的数量规律性活动的过程。真实可靠的统计数据是各级领导分析判断形势进行决策和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保证统计工作质量,得出准确可靠的统计数据,为各级领导的决策和管理,乃至国家宏观调控提供正确的依据。否则就会对各级领导的决策和管理产生误导,甚至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每个统计工作者都必须遵守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严格按《统计法》办事,充分发挥统计的服务、咨询和监督的整体功能。

3、掌握教材内容的基本体系

从内容上看,统计学主要包括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显示、描述、判断和分析。本课程的内容大体包括四大部分。(1)描述统计。包括统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数据分布特征的描述,重点讲述数据分布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常用测度方法。(2)推断统计。包括概率与概率分布、抽样与抽样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重点介绍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双因素方差分析方法。(3)经济管理中常用的一些统计方法。包括相关与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统计指数,统计决策等。(4)国民经济统计基础知识,介绍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统计指标。上述教学内容均可由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其与不同专业开设的相关课程内容的关系,灵活地进行取舍及简繁、轻重等选择。

4、运用联系比较方式教学

统计学教材中公式繁多,且一般不能相互推导,同时统计学中一些指标数值的计算,必须要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每一个计算公式都有特定的运用条件和运用场合,这对数学基础相对较差的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困难较大。而对公式的运用条件和运用场合的理解,除了需要数学知识外,还必须有一定的社会经济知识。

归分析统计学中的基本计算题包括:平均指标、变异指标、统计指数、一元线性回和一元线性统计预测。对于上述基本计算题,如果整理成对,采用比较的方法按对讲解,则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5、改革考试方式和内容

统计学教育篇(10)

 

关键词:中职教育 统计学 教学改革

 

中职教育是职业教育,也是就业教育。它是为学生将来从事特定职业岗位的需要进行相关知识、技能技巧的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人才。各中职学校都以中职教育这一培养目标为导向,把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基本素质的目标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 

统计学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经济、管理类各专业课程体系中建立经济知识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研究关于如何搜集、整理和分析社会经济现象数据的学科。但该课程体系严密、内容丰富、概念抽象、计算复杂,大部分中职学生在学习中兴趣不大,觉得统计学是一门枯燥的课程。因此,在教学上,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侧重统计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讲解,密切联系实际、立足于应用,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统计知识,分析和处理有关经济问题。 

一、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过窄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上需要愈来愈多的综合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出的学生既要具备一定的统计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又要具备能够运用现代统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而目前在统计学教学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现象,相当于老师在教室让学生想像着如何开机床的道理是一样的,以至于学生创造能力、应变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都偏低。 

2.统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统计学教学仍然是以教师在教室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传输,“启发式”教学方法,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都无异于纸上谈兵。在教学内容上重理论、轻实践,忽视发展与变化,案例多年来一层不变,教会了理论知识,却忽视了应用知识。 

在教学手段上,统计教学至今还没有与现代计算机教学相结合。教学中幻灯、多媒体、网络等电化教学手段运用太少。 

3.考试形式和方法过于单一 

目前统计学课程的考试形式和方法基本上是以闭卷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虽然这种考试模式较充分地考虑了知识本身的逻辑性,并将其与学生的认识发展过程相结合,易于组织教学,但它由于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容易使理论脱离实际。由于考试内容严格按照考试大纲,主要以课本上理论知识为主,这就导致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前沿知识较少,甚至教师课堂讲课本,学生课后背课本,其实际应用能力得不到培养。 

二、统计学教学改革途径 

1.合理设置课程,调整教学内容 

在传统的教学中,几乎每堂课都是老师唱主角,讲课满堂灌,学生除了记笔记之外很少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虽然很多,但能在学生头脑中留下印象的却很少,更不要说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了。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内容上要有所选择和侧重,突出重点,让出更多时间给学生自学,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 

统计学与数学、会计学、市场营销学、计算机等多门学科息息相关,让学生通过统计课程的学习对专业技能要有真实的帮助。在课本方面应有所侧重,比如会计专业的统计学课本中应增加更多财务方面的统计应用知识,市场营销专业的统计课本侧重市场调查分析的案例。在例题中学生遇到与其他学科相关联的问题,可以促进他们主动学习其他有关课程,从而扩大知识领域,丰富知识内涵,培养其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教师应注意将讲授式教学、启发式教学、问题探究式教学、训练与实践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结合起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传授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将本班作为样本采集的对象,由教师设计模拟课题,学生在设计调查方案的基础上,组成若干调查小组,在校园内正式进行一次统计调查活动。从调查目的、调查对象和单位的确定,调查方法的选择,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计算分析,一直到调查报告的编写、调查总结或体会的形成,全部由学生自己来完成。这样,同学们就亲身参与了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的整个过程,熟悉工作程序,在亲身体验的

编辑整理本文。

过程中深化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效果很好。 

老师讲课的过程中也要多注重课本知识在学生身边事物的应用分析,举例子也要切记用学生看得到摸得着的真实案例做为导入内容,这样才会拉近学生与统计之间的距离,认识到学习统计学这门课程的深刻意义。 

3.考核方式也要改变 

传统的统计学考核方式主要围绕书本知识在理论和方法上做文章,从教学到考核以“书”为本,考试一过关,好像就认为掌握了统计学的知识,具备了统计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其实不然,因为统计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学生的统计素质和能力很难通过笔试考出来。统计学从内容上主要包括两大组成部分:理论知识和综合应用。统计学的考核应围绕这两部分内容而展开,当然这两部分内容各有侧重。 

(1)理论知识的考核 

统计学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概念、作用、种类、特点、原则和程序等,这部分可笔试进行,但要注重把理论知识尽量转化为实际问题去测试,考查学生对理论的理解程度。 

(2)综合应用能力考核 

1)撰写调查报告。调查是统计的经常性工作,无论在政府机关,还是在企事业单位,都需要开展调查,以反映事物的真实情况。调查的结果往往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去反映,调查报告既体现学生的写作水平,又反映他们的专业水平。在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教学中,让他们对调查工作亲身感受,并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去考核他们,这样会比单纯说教方式更好。 

2)计算机操作。统计学教学除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统计理论外,还要求学生会利用现代化信息工具开展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统计电算化教学,应结合每一阶段的特点适时安排学生上机操作,如统计图表的绘制、统计指标的计算、统计软件的使用等。因此,在考核中必然要体现这一环节,并把它作为检验学生统计应用能力的重要方面纳入综合考核中。 

三、结束语 

只有从根本上改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内容,运用适合中职学生自身素质特征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科学的考核方式,才能真正改变目前职业学校统计学教学的现状,使学生真正学好统计这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参考文献: 

[1]王新华, 刘红红. 统计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04) 

[2]梁雁. 关于统计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 科技信息, 2010,(23) 

上一篇: 计算机学习总结 下一篇: 城市园林绿化设计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