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0 16:09:58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篇(1)

建立在公共空间中且具有公共性的艺术作品和方式就是公共艺术。它是具有当代文化意义同时和社会公众具有一定关系的一种艺术。它代表的是整个社会公众共同享有的具有公共性的艺术观念,我们也可以说他是城市文化内涵和公共形象的代言者,它用自己独有的一种理念来诠释城市和公众活动之间的关系。公共艺术大多数和传统的雕塑和建筑艺术相关,但它又不仅仅是一个雕塑或一组建筑,而是超越了这些传统艺术独立在外。也正因为如此,公共艺术和其他的形式艺术是没有可比性的。目前,我国的公共艺术包括有以下几种,分别是:壁画、雕塑、装置和景观小品等,而近几年它的表现形式也扩大到灯光、水景、烟雾、多媒体和一些动态装饰等等。我们通常所说的城市公共空间指的是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集体活动使用的室外空间,比如说公园、广场、街道和大型公共体育场等。当然上面所说的是狭义上的公共空间。而广义上的公共空间则是扩大到城市公共设施用地,比如说商业区、绿地和中心活动区等。不管是狭义上还是广义上的城市空间,都可以看作是城市的一个舞台或客厅,它就是城市对外的脸面,也为城市带来了更多的活力和丰富的色彩。

2公共艺术介入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的发展也直接带动了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虽然这种发展体现了我国公民的民利和公众对于艺术和美的追求,但同时在快速发展中也使公共艺术出现很多问题,比如说城市公共艺术设施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质量并没有得到保证。就那北京来说,北京市有百分之八十的城市公共雕塑据检测是不合格的,这些雕塑不仅仅质量不行,而且艺术性也不够强。不仅没有美化环境,反而会影响到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和质量。这种不合格城市艺术设施存在的现象在国内很多城市都有。根据以上分析的各方面,我们可以总结出在现在我国城市的公共吸取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与城市整体规划、环境、设计相脱离。公共艺术的存在主要是美化城市环境和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所以它的存在和城市的整体设计、规划和环境设计都有莫大的关系。因为它一旦脱离了城市这个平台和载体,就没有其存在的意义了。不过我国因为在这一块发展时间较短,所以很多城市在做整体规划和设计时没有考虑到城市公共艺术设施的设置问题,所以在后期安放时,多是在城市改造中设置的。这样一来就使城市公共艺术设施和周边的环境不协调。当然有些公共艺术的设置也很成功。(2)整体设计水平不高。我国的城市公共艺术设施在各个城市中大多相似,尤其是广场雕塑类,在形态上多是一些柱体、圆球、三角等几何体组合,每个城市都大同小异,所以体现不出来每个城市的个性,更体现不出雕塑的艺术价值。这一点就说明了我国目前对于公共艺术设施的整体设计水平很低。当然这不仅和设计者的自身修养、工作态度和能力相关,同时也和其他行业的协调配合有关。(3)制作工艺整体较差。这个问题在我国城市公共艺术设施中是普遍存在的,它不仅显示的是制作者的技术和水平,同样也显示了其工作态度问题。例如,很多制作者为了节约成本和制作时间,使制作工艺的质量大打折扣。所以在我国很多城市都可以见到这种制作工艺和质量极差的公共艺术品。

3合理发展我国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我国城市化进程非常快,所以怎样合理、有序地发展我国城市公共艺术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现在我国需要加大对于城市公共艺术设施的研究,对于当前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我国也应该出台相应的机制来改变目前这种状态。(1)加强相关行业的配合,减弱行政干预的意识。在我国是以行政来决定很多行为,而我国很多的城市公共艺术品的创作和设置都受到各种程度的行政干涉。甚至在一些城市,领导的品位直接就决定了艺术品的形态。这种现状导致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使绝大多数的城市公共艺术品价值丧失而变成艺术垃圾。所以作为一个城市的行政决策者,对于城市公共艺术设施最好是只提出自己的意见而不是直接下达行政命令,因为行政权力一旦超越了相应的界限,那就一定会产生很多的负面影响。另外作为一个城市的公共艺术设施,它的设计和安放需要很多部门的配合,假如各个行政部门的领导都对其设计和安放进行干涉,那么这个公共艺术设施一定会是不成功的。(2)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我国城市公共艺术想要得到合理、长远且有序的发展,就一定要制定出合理详细的指导性文件。这一点在国外早已就得到实施,像美国在八二年就颁布了百分比艺术法令,这项法律规定了所有的公共工程计划方案中一定要有百分之一的经费用于艺术品的设置。自从这个计划案实施之后,纽约公共艺术的发展得到了很大的改变和提高。可以说这个法令的实施对于纽约艺术设施有很重要的意义。当然我国目前经济发展还比不上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但尽管如此还是不能忽略这一块,因为经济的发展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同样公共艺术设施的发展也是为了丰富民众的精神生活。所以制定一项城市公共艺术设施安置标准是非常有必要的。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篇(2)

二、创新性原则

创新是时代的主题,各行各业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展示行业也不例外,从整体的重新到局部的创新、从道具的创新到视觉传达的创新、空间的创新到细节的创新都考验着设计师的综合能力。作品的感染力与设计师的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创新是设计师日常生活和经验的的积累,对认识事物的敏感性,是长期观察事物与艺术修养的积淀。创新离不开设计要素,离不开设计师的情感,离不开设计师对产品的情感,同时参观者要产生共鸣,从心理和生理上去打动观众,创新意识在展示设计渲染过程中的是不可缺少的因素。90年代是中国展示设计业的起步阶段,欧式风格在一段时期内是设计师时尚的追求,展示设计一开始就缺乏创新意识,当然也有历史原因,清代末期到新中国成立,各行各业都很萧条。因此设计师要把握住时代的脉搏、不断学习、不断进取,把我国古代优秀的设计思想发扬光大。在继承的基础上勇于创新,设计出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时代感的作品。商业展示设计趋于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发展,使我们在形式上有更高的要求。同时思维也要紧跟材料更新换代的步伐。体现出别具一格的态势,是一种时尚和个性在展示设计发展中的体现。

三、时代性原则

在信息时展的今天,展示设计顺应时代的潮流,在创意过程中要体现综合设计理念、生态环保设计理念、高科技设计理念、突出主题的设计理念、多维空间设计理念等等,创造自由的、舒适的、亲切的、灵活的空间供参观者和工作人员交流,在展览设计中展品是展会的主体,选择代表性的、紧跟时代潮流的商品。新时代新的技术、新的材料、流行的颜色、新产品都要把握新的流行趋势,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产品伴随着人类的文明而不断的进步,新时代产品也要体现它的时代特征,技术性、艺术性、工艺性。展示设计的每个环节也充分体现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意识的提高。同时我们也要改变传统的购物观念,用崭新的宣传方式来吸引顾客。具有创新、创意的设计通常可以刺激消费,反之,缺乏时代感的产品和展示设计既不能吸引顾客更不能促进消费。卖场设计需要顺应时代的特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风俗习惯、社会状况及文化环境等因素变迁而不断标新立异,时刻走在时代的前沿,这便是卖场设计应该具有的时代性。

四、关联性原则

关联性原则在展示设计中是指企业文化与设计风格上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一致性,行业的不同创意风格也千变万化。展示设计中的关联性内涵非常丰富,可以分为产品与产品之间的关联性、产品与消费者的关联性、服务与消费的关联、人与人的关联、企业文化与产品的关联,例如:产品广告的关联性,感冒药我们可以直接联想到病毒、酒我们可以联想到粮食、这些是直接关联的例子,还有间接关联,在一个高档聚会上一女士走进会场,并没有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这时他瞬间打开盘起的头发,镜头转向她乌黑亮丽的秀发,散发着光泽与香气,顿时吸引了全场的注意力,某洗发水品牌打出来。这种广告创意高档的聚会场所与洗发水并没有直接的关系,通过女人的秀发,有机的关联在一起,这种就是间接性关联。在创意设计实践过程中使用关联性创意原则可以有效的宣传产品,吸引顾客。

五、文化性原则

文化性创意原则要突显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2010年上海世博会每一个国家的场馆设计都体现着该国的特点,无论从建筑元素,材料、色彩、图案、以及内部的装饰、都有其代表性元素。中国馆的文化特色也非常突出,例如红色的外立面,红色是中国文化中的喜气的颜色。斗拱结构也是中国建筑文化特有的元素,建筑整体造型像一座四足鼎,鼎盛中华也是中国文化的体现,建筑上的篆刻文字装饰体现中国文化特有的魅力。文化的概念是一个非常复杂、涵盖面广的概念,它是通过符号的运用供人们学习和交流,文化的本质就是对人的教化。是自然对象的被人加工、改造利用及加盖上人类活动的烙印,是人的自然对象生产、生活的结果。艺术是文化的集中表现。艺术的符号性、抽象性、概括性、象征性反映出文化的各种信息,包括了文化的各个方面。艺术不是对生活的简单复制,艺术是对生活和文化认知基础上的高度概括,从这个观点上来看艺术正是文化的集中表现。展示造型设计不仅作为一种设计的形式,更作为一个地区经济产业和社会生活方式、文化的现象。展会给人们提供了信息交换、情感交流、商品销售、文化传播、娱乐等多方面的一个重要场所。展示设计应具备独有的品味和个性,充分体现它的地域风格和民族风格,更重要的是如何从设计中挖掘企业深刻的文化内涵是设计作品优劣的关键因素。任何一个企业,要想提高社会对他的认知度和社会的影响力,成功地企业形象识别是企业运行的第一步,企业形象识别的基础就是理念认知,其中企业文化是理念的核心。二十一世纪的设计师离不开文化,越是发达的国家、越是强大的国家,更重视文化内涵的培养,更迫切需要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标志,有着鲜明的特征,我们要学习文化、传承文化。使展示设计富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在风格、样式、品味上使设计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充分体现文化意味的展示设计才是有情感浓郁的空间。观众可以在展示空间中与不同文化进行对话。而展示艺术背后的意蕴则建立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技术这两者的双层地基上,展示设计的理念、表现形式和手法都是由文化这个核心决定的,由此展开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基本面貌。充分体现一国家,一个民族特征与文化的展示设计在细部处理上到处可见。古代“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是中国文化的背景,体现在现代人与人在社会关系中的和谐有序、以及共生共荣的美学追求。从现代展示设计上反映出顺从自然、合乎天意的思想观念。展示艺术设计中体现的文化内涵更是在满足企业的商业需求的基础上、进而上升到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以及追求更高层次目标。

六、个性化原则

展示设计的个性化是设计方式的不同,造型的不同、情感的表达不同、色彩的大胆利用,尝试他人没有试过的方法,恰到好处的表达展示效果,传达展示信息。个性设计师的思维方式是不与他人的思想融合,例如: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先生,他思想独特,材料新颖,坚持原则,不为利益妥协,这是他设计上的个性,由于这个原因他早期的方案,耗资巨大,没有政府和企业采纳,那时的他生活非常窘迫,建筑事务所艰难得维持着生计。伊裔建筑师扎哈.哈迪德,她在设计上的个性与张扬,曾经受到过很多人的质疑,40岁之前她的设计没有一个实施,原因是:技术无法实施、太夸张、不能与周边环境融合等等,为此她也经历了一段艰苦的生活,可是今天由于这些个性建筑师的坚持,他们成为目前炙手可热的设计大师。玻璃摩天大楼、“跳舞”的建筑成为了地球上的新宠。如图:这是扎哈设计的英国滨江博物馆,该设计是英国建筑工程史上的壮举,被誉为“城市中的灯塔”,扎哈善于曲线、弧线、曲面的应用,该建筑造型像水浪,起伏波动,富有动感,将建筑与环境巧妙的结合起来。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篇(3)

弹性与动态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建设城市公共空间是一个繁杂的过程,在这过程当中不断的得到一些信息反馈,这就需要我们对原来的信息进行不断的整合和改正,因此这就是动态性。

(2)在对城市公共空间系统进行规划时,是不可能一次规划完成,它需要我们不断的加以调整,因为不断的接收动态信息,就可以不断对原有城市公共空间系统规划进行完善。

(3)实施的过程当中,我们从城市设计高度为空间形体提供三维的轮廓和大致的政策框架来进行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因此,在公共空间具体设计过程中我们要重视空间形态、建筑关系等城市设计框架,这也是为了把握使用公共空间主体的心理、生理、社会层面的动态。

1.2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城市空间是人们生活的地方,城市环境也是人们生活的环境,基础则是自然环境。因此,要做到以人为本就需要全面的考虑到人情感、心理及生理的需求。所以,在景观设计中我们要使景观及公共设施的布局与尺度完全符合人的整体感受和人体工程学的要求,使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真正成为大众所喜爱的休闲场所。

2现代城市公共景观现状

2.1历史文化内涵表达不强

为反映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在城市景观设计过程中,景观设计师通常都会把城市的历史文化融入景观设计当中。由于历史文化底蕴颇深,所以,我们慢慢会有形的景观物态形式来表现无形的历史文化,进而达到被人们所认知和理解。因此,如何在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表现出这些有形的物态特点,我们设计师仅仅是注重对那些可视的、有形的历史文化符号的借鉴采纳,而却对那些形式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缺乏理解和表达。

2.2文化遗产、古迹保护力度不够,传统景观特色流失

随着当前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景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实际上很多城市在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传统景观及文化遗产受到破坏的事情屡见不鲜的状况;而一些城市新建出的公共空间的景观缺乏创意。我们都说,传统景观、风景名胜是一个城市独特特色的主要表现,传统景观和历史古迹也都是代表着一个城市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的记录,但实际上现在很多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由于一味追求极致,缺乏符合城市特色的创意,使得我们城市失去原有、独特的特色。

2.3刻意模仿,不创造自己的风格

当前一部分城市在进行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时,单纯的模仿其他国家的建筑。各种欧式广场、喷泉、罗马柱等等充斥着公共空间,觉得只要沾上欧式化的风格,就能够提升城市景观质量似的。其实,我们适当在城市公共景观设计中融入一些其他风格设计也是可取的,但如果盲目的模仿,不但创造不出自己的风格,还会阻碍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的发展。

3分析城市公共景观设计中的问题和处理措施

3.1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常见的问题

(1)城市景观散失其独特特色。传统景观和名胜古迹都城市历史发展的见证,这对于了解城市历史、文化与风俗都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但当前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一些文化遗产、传统景观不断的受破坏,逐渐失去其原有的特色。

(2)不够重视软质景观的设计。在很多城市的景观绿化设计中,通常都会忽略了绿地、林荫等等这些软质景观设计的应用,使其成了城市景观设计中的附属物品,其实只要设计妥当它们依然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所以,这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3)城市景观设计相对比较奢侈。要想提高一个城市公共景观的档次就是使其功能合理的组合,但是当前所谓的档次被人们理解成为是磅礴的气势或是考究的用材。

3.2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对策

(1)城市景观设计要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每个健康的生态系统,都需要有一个完善的食物链与营养级。我们在城市绿地的维护管理过程中,要使其废物变成营养。

(2)城市景观设计要与自身历史文化紧密结合。我们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要把城市其原有的古建筑群体等文化融入进去,在设计景观的时,做到和城市古建筑群相协调,这样才会有和谐的美感。

(3)加强生态绿地建设。绿化是生态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设计的过程当中,我们要尽量把城市绿地原有的自然特色保留下来,构建起城市的绿色通道,保障城市生态环境的完整。

4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要点及方法分析

4.1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要点

(1)生态效益。公共城市绿地、城市公园、广场及道路等这些本土景观为城市提供水分涵养、吸尘降温等生态服务,为城市提供了景观与生态的多样化。

(2)景观体系。城市公共空间景观体系是一个综合系统,它主要包括城市轮廓线系统、廊道空间系统、观光路线、视线走廊、眺望系统以及城市建筑景观系统等。

(3)功能区划。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根据城市历史、城市规划或政策规定的影响,可分为行政活动区、经贸商业区、工业区、交通枢纽以及一些传统活动区域。

4.2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方法

4.2.1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建设

(1)公共空间的魅力主要表现在优良的人文景观设计当中,就公用空间中的美好景观主要体现在:公共空间是以它独特的景观环境,给人们带来幸福的享受,进而勾勒出美好的人文景观建设。

(2)城市居民工作、生活压力的加大,人们用来休息和娱乐的时间也越来越少,所以,在这快节奏的生活中,便利的交通设施则显得尤为重要。

4.2.2城市公共空间设施建设

(1)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时,配置楣应的休息设施非常重要,是为人们提供短暂休息点的必要设施。

(2)如何使城市公用空间建设更科学、更富有人性化,相关建设人员可以具体参照国外先进建设案例。

4.2.3营造良好的城市公共空间文化氛围

(1)进行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过程当中,我们设计者要深入了解城市文化独有的内涵,并以传统的文化观念相结合,把它当做整体城市形象浓缩的版本。

(2)设计者要创造具有文化内涵的人文景观,变无形文化为有形的景观建设,营造出可以代表城市风貌的作品,给人们营造舒适生活的场所。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3003203

1城市公共空间概述

1.1城市公共空间界定

对城市公共空间的界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城市公共空间指的是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提供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包含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体育场地等。广义的城市公共空间则可扩大到城市中心区、商业区、滨水区、城市绿地等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1]。纵观狭义和广义的定义,城市公共空间具开放性、可达性、大众性、功能性等多项特性[2];在城市中易于市民到达,面向市民公共开放,能为市民提供丰富多样社会活动的场所,同时对城市景观塑造、生态环境保护及城市城市交通、城市防灾等具有重要影响。

1.2城市公共空间对城市影响

李德华等人[1]认为,城市公共空间为城市建成环境的重要载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公共空间为市民提供社会生活活动所需的设施和场所,主要解决市民交通、商业休闲、观光游览、节日聚会、人际交往等各类活动。二是富有地方特色的公共空间承载着传承和发展地方文脉的重要使命;如成都都江堰水文化广场通过其空间组织、景观设计等向市民和外地游客述说当地悠久深厚的治水文化。三是高品质的公共空间环境的处理有利于提升城市环境品质,提升城市形象和带动城市精神文明的发展。城市公共空间对城市的影响反映该类空间的设计与使用对城市至关重要,而回归该空间建设的最基本原则――以人为本,论证了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去关注该类空间在空间处理上、功能组织上、景观设置上等是否满足市民的需求及满足程度是必要的,鉴于此,形成本文的相关内容。

2游憩适宜性评价分析的方法

2.1游憩适宜性定义

游憩m宜性,是反映公共空间设计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内容。游憩指的是以休闲为核心的娱乐、康体、疗养、休息等活动。适宜性指的是场所空间、肌理、内容及环境质量符合人的行为习惯和满足人的需求的程度[3]。游憩适宜性指的是公共活动空间在活动场所的规划布局、设施内容布置、景观设计、环境绿化美化等方面满足居民游乐、休憩使用的适宜程度。

2.2POE(Post Occupancy Evafuation)方法简介

“POE”使用后评价,英文为Post-occupancy Evafuation,是指使用状况评价,即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对已建成环境进行系统描述和评价的实证性研究方法。 POE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美,开始主要是由大学的学者进行小范围(大学宿舍、学校医院)的个案研究;70年代得到广泛重视,方法论也日渐成熟; 80年代后,达到实际应用阶段。POE在我国的应用研究,根据相关文献来看,已经广泛被采用。近年来,该方法也不断被应用到景观设计领域来关注和评价城市园林绿地空间的使用状况,如徐艳玲,李迪华,俞孔坚等对以秦皇岛汤河公园为例对城市公园使用状况评价应用案例研究[4]。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研究中,可运用POE方法采用实地观察法掌握人们在公共空间的行为模式和活动轨迹、活动特点,并结合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市民对公共活动空间的使用情况及使用评价,以掌握该空间满足市民游憩需求的程度,并以此分析总结衡量该类空间使用及评价的影响因素,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

3游憩适宜性评价的必要性分析

3.1室外公共空间属性使然

首先,城市室外公共空间是城市设计研究的重要空间,在城市空间呈点、线、面的分布状态,点状的广场、公园绿地,线状的街道、滨水区,面状分布的居住区户外场地。由点连线,由线串面,构起城市空间景观的骨架,其环境景观质量如何对城市景观、城市形象的塑造影响至大。其次,从城市社会功能的运转来看,城市街道空间、广场空间、绿地空间、滨水区空间是城市居民开展室外活动的重要场所,其空间的规划、功能的组织、环境景观的设计效果直接影响空间的利用率和使用效果,是一个地方精神文明发展展示的重要窗口,也是促使地方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因此,从城市公共空间的属性来看,研究此类空间在满足市民游憩需求的适宜程度是必要的。

3.2城市公共空间使用的“闲置”现象

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对居住环境及室外公共活动空间的需求和利用率也越来越高。广场舞的流行反映现代城市社会文化生活发展对公共空间的需求和挑战,同时也论证了室外公共空间对城市社会文化生活开展的重要性。此外,诸如散步、休闲、购物、唱小曲、交流等也需要更多公共空间。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发现无论是从城市规划、还是从城市设计角度,越来越多的城市公共空间被规划设计出来,并力图形成点线面系统,这固然是好事,但在实际中存在空间规划设计不合理,设施景点布置人性化设计不充分,导致空间使用效果不佳,不能充分发挥宜人的使用效果,出现很多设施及场地出现无人问津或鲜有人使用的“闲置”现象。

3.3直线型设计程序

目前与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相关的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及景观设计,其项目的建设实施大体遵循“设计―施工―建成―使用”的程序式流程特点。其中,在设计阶段,相关设计团队或个人虽然在方案开展前,会对使用人群进行分析并依此提出相应的规划设计对策,这对于整个方案形成来讲无疑是好事。但是,设计对策的提出直至实施,主要是设计者从自身角度凭借自身专业及经验提出,此为“直线型设计程序”。对于专业素质强及经验丰富的团队或个人,规划设计对策或许能有效创造和利用场地空间,但有时也存在规划设计的空间无法真正发挥预期的场所功能,实现预期的使用目标。其次,设计团队及个人所提出的设计方案最终建成效果如何,实际使用效果如何,却鲜有关注;导致目前很多项目规划设计理念非常好,方案图纸成果呈现效果耀人,但所建成的场所空间使用效果却无法达到预期目标。这最终导致公共空间使用出现一些问题没能反馈给设计团队或个人,可能导致在以后的案例设计中或相近的案例中,同样的问题存在,而这也是目前众多“草坪本无路、走得人多自然形成路”及“景观亭”、“景观花架”存在的重要原因(图1)。

3.4“设计―使用―u价反馈―设计”体系建立势在

必行构建和谐社会是城市建设发展的目标,也是城市空间设计及使用的基本思想;这一目标的实现,势必凸显人性化设计的基本要求。鉴于此,对于公共空间的建设,建立“设计―使用―评价反馈―设计”的体系,势在必行。通过关注使用者在建成空间的使用状况、使用评价,可以言之有据地反馈给设计团队、建设单位,掌握空间使用存在的问题,依此作为后期空间管理或相近案例设计对策的借鉴之处。

4结语

作为提供市民开展丰富多样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及其使用效果,是影响市民乃至整个城市社会活动能否有序开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城市公共空间的界定、城市公共空间对城市的影响、建立对城市公共空间游憩适宜性评价的必要性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认为建立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游憩适宜性评价分析是十分必要的。而在对公共空间进行游憩适宜性评价分析时,可以运用POE方法,借助空间体验相关理论,采用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对市民的游憩体验和使用感受进行分析;并从场地空间布局、设施使用、景观塑造、环境绿化等方面建立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以对室外公共空间游憩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最后总结分析影响室外公共空间游憩使用状况的因素,提出了针对该空间存在的问题相应的优化建议。

参考文献:

[1]吴志强,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时匡等.全球化时代的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赵相争.大型住区户外开敞空间的休憩适宜性研究――以广州番禺丽江花园为例[D].广州:中山大学,2006.

[4]徐艳玲,李迪华,俞孔坚.城市公园使用状况评价应用案例研究――以秦皇岛汤河公园为例[J].新建筑,2011(1):114~117.

[5]张姚钰,孙世界.南京市老城区城市开敞空间布局适宜性研究[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篇(5)

前言

城市空间规划的设计发展已近百年,在这段时间中,城市景观已经完成了规模性的发展模式。虽然现阶段还不能准确地评述这种城市空间规划模式的好与坏,但其每个阶段的设计手法思路都是值得思考与借鉴的。组成城市空间规划的要素基本从以上方面阐述地比较详尽。城市空间规划既是艺术思维的表达过程,更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凭证。

一、城市空间设计的理论基础分析研究

从历史上看,城市设计的概念是从城市建设艺术这个概念发展而来的直到19世纪末,在卡米诺・西特的《城市建设艺术原理》以及约瑟夫・施塔本的《城市建设》这两本书的书名中才第一次出现“城市设计”这个概念。近年来,人们在此领域也开始运用“城市发展”这一概念,通常是指城镇的发展规划用来协调建设规划、城镇投资方案以及其它一些相关因素,并以此来调控城市的空间发展。从内容上看,城市空间规划还需要将不同方面的设计汇总成一种完整的设计手段如城市交通体系(交通组织、园路、步道设施、铺装等)、功能区域的空间划分(城市标志建筑、特色景观等)、绿化种植设计、景观建筑小品规划及意向设计等。总体来说,城市空间规划设计包括了城市的总体规划以及细节设计不同层面的概念,也是从抽象到具体规划的描述。

二、城市空间设计的文化价值分析研究

城市的空间理论发展除了从形式的多样化解析之外,还要分析其文化的传承所谓溯源历史也就是对文化的追溯。《开放空间景观设计》中提到,城市开放空间发展的演变史,折射着人类文化的演进历程。城市开放空间所具备的形貌、比例、感觉品质及象征意义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较大的差异,但其所包含的实质生活一一城市公共生活是始终未变的。中外城市空间的发展有着不同的发展时期。当中国进入阶级社会,城市的空间格局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原始聚落中心在阶级社会中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宫殿、宫府,它们不允许寻常百姓停留,是不具有公共性的。而纵观西方城市空间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人不仅是城市的创造者、使用者,也是城市空间的主宰。

三、城市空间中的道路景观设计分析研究

在城市规划的历程中,道路的规划系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的布局影响着城市民众的基本生活方式

1、《城市景观设计》中对城市道路设计的研究中提到,城市景观系统由景观节点、景观轴线、景观区三个部分组成作为城市景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道路属于城市景观中的“线”要素,是城市空间的组织框架与基本线索,承担着景观轴线的重要作用。

2、在《对城市街道空间设计的思考》中,作者认为当前城市街道空间在设计上存在了诸多问题如建筑形式上的迷茫破坏了街道的连续性、对城市肌理的不尊重破坏了城市空间、城市中诸多的封闭小区割裂了城市的街道空间、对人的不尊重导致城市局部尺度失调等。

3、在《城市步行空间的质量与改善》中,作者提到了城市步行空间的质量可以从安全性、空间尺度、洁净程度、便捷工程、景观质量、环境氛围等方面进行评析。

四、城市空间形态下的公共空间艺术分析研究

城市空间下的公共艺术通常是公共空间中的小品景观艺术、行道植被艺术管理、城市公园景观以及雕塑艺术等。公共艺术往往体现了城市的发展风格与走向。

1、在《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中,作者提炼出公共艺术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中的文化实践和审美存在物,既隐含着城市公共领域复杂的历史性和矛盾性,同时也用历史性和文化性构建和丰富着城市的文化。本书对公共艺术以及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的关系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理解和解释

2、在《公共艺术景观包围的城市》中,城市品格也在不断提升,规划者和设计者自身理念性的思维也在不断地变革当中,人们的欣赏层次也在不断提高。在这种城市背景下,城市公共艺术的多样性也在逐步地发展当中。

五、城市空间规划的照明运用分析研究

在城市空间的发展中,城市照明以一种虚空间的形态存在于现实生活空间,给人们带来了不同色彩情感的空间体验。

在《光改变城市―照明规划设计的探究与实践》中,提到了功能与景观照明设施的布局共同构成了城市照明空间的布局结构。功能照明为城市提供了夜间景观背景,景观照明则凸显了城市夜间景观的形象。

如在《城市景观与光环境设计》中所提到的拉伊西奥灯网的设计,它既是一个单独的城市灯具,同时又是一个较大的系统。总之,优美的城市照明规划在城市空间的艺术设计中体现着城市的艺术品位和文化内涵它将城市空间性质演绎出来,从一个侧面实现了服务于民的城市建设理念。

六、城市空间设计中的标志建筑设计分析研究

这里所提到的是从城市发展来看的风格标志,像《城视:城市视觉笔记》中所说,新旧交融,土洋交汇对一些珍贵的历史遗迹应恢复其本来面目对现在社会发展的回报则是令新的城市设计形成城市中的新旧交融,继而从各方面展现城市空间的形象。

城市的单独体态是凭借标志性建筑来完成的建筑是城市体系中非常重要的元素,建筑形象是城市的体态和容貌,是城市的性格和真实。它反映在与城市空间的交融之中,是城市空间思想的表达,包涵了城市规划中所固有白5i己忆与追求。

七、城市空间规划的尺度要素分析研究

规划有度讲的就是尺度的概念在对城市空间的整体把握上要注重尺度与空间,以便能打造城市的舒适性,服务为民。

1、在《景观都市主义》中作者提到,通过在多个尺度上介入环境,坡道,可以在相应的建筑、景观和城市不同层次上对环境产生影响。

2、《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中同样提到了规划尺度的问题景观中的尺度,无论是水平的还是垂直的都已增大,这也是受现代社会发展所客观影响的设计体验。

八、结语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一座具有活力的城市是历史轨迹的美好延续。而城市空间设计是城市改善自身形象、提升空间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城市生活与城市文化的重要体现。城市空间设计反映一个城市的经济及文化水平,体现现代人的价值观、审美观及趣味性。在人们公共生活的舞台上,是城市人文精神的综合表现,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延续变迁的载体和见证,是重要的文化资源,是构成城市文化的灵魂要素。

参考文献

[1]单霓,郭嵘,卢军.开放空间景观设计「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张建海,卫红.城市景观设计「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3]吴晓松,吴虑.城市景观设计―理论、方法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李建盛.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篇(6)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现状

1.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

城市公共空间的一般概念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城市公共空间的广义概念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例如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城市绿地等”。城市公共空间可以进行交通、商业交易、表演、展览、体育竞赛、运动健身、消闲、观光游览、节日集会及人际交往等各类活动。

2.存在的现状问题及其原因

有观点认为:在现代科技的促进下,过去需要发生在公共空间领域的一部分社会及市政功能已经转移到了私密领域(如娱乐、资讯获取以及消费过程可以依靠家庭中的电视和互联网来完成),曾经只能以集体和公共形式出现的活动也在逐步转化成为更加个人和私密的形式(例如城市中的各种缴费手续,过去必须到指定的公共场所完成,而现在则可以通过网络甚至通讯手段就可以在私密领域完成),公共空间对于城市的重要性愈趋减弱。但对于目前我国的城市现状而言,公共空间的使用仍然在城市社会生活中占主流地位,只是由于设施陈旧、设计不当以及人们的意识水平不高等原因,造成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相对低下,服务能力有限,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3.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性

城市公共空间是体现城市风貌与特色的重要场所,是城市的魅力所在。它不但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了开放的空间环境,而且在城市的演变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记录着城市历史与文脉的积淀。

凯文·林奇(K.Linch)的“城市意象理论”、简·雅各布斯(JaneJacobs)的“城市活力分析”以及扬·盖尔(JanGehl)的“交往与空间”等理论,都对营建个性突出、富有活力的公共空间的意义作出了积极探讨。从本质上看,公共空间应该是一个自由的环境——人们可以随意使用它们,但也可以自主选择到其他的地方。在此,我们可以通过优化城市公共空间的要素设计,丰富人们相互交往的场所,满足公众多样化需求,提高城市公共空间质量,以此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力要素。

成功的公共空间是以富有活力为特点,并处于不断自我完善和强化的进程中的。要使空间变得富有活力,就必须在一个具有吸引力和安全的环境中提供人们需要的东西,即如何在公共空间中营建和应用“空间与尺度”、“可达性与易达性”、“混合使用与密度”、“环境质量”、“公共设施”、“街道家具”和“公共文化活动”等要素。

1.空间与尺度公共空间首先是一个“空间”的概念。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由长、宽、高等量度和范围表现出来,是物质存在广延性和扩张性的表现。但形成具有实质意义的公共空间应该是具有地域文化和内涵的,并赋予空间涵构意义的“场所”。

“场所”概念常强调“归属感”和与场地的情感联系。荷兰建筑师奥尔多·范·伊克(AldoVanEyck)在他著名的场所描述中强调:“不管空间和时间的意义是什么,场所的事件只会有更多意义。这是因为在人的意念中,空间表现为场所,时间表现为事件。”然而在当前营建场所感的规划设计中,场所的形态意义常常被过分渲染,甚至超越了更为重要的人之活动及空间的功能意义。

尺度,既是空间设计的手段,也是空间设计的原则。“人体尺度”是人类在长期生活积累形成的一种适度的标准和视觉印象。尺度存在于城市形体空间设计的每个环节。虽然在整个城市的形体空间设计中并不一定遵循唯一的尺度概念,但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创造有意义的、适合人们需求的尺度效果。有时,“超人尺度”是为了某种特殊的使用功能或取得某些特定效果而不得不采用的(例如北京天安门广场的设计)。但近年来,在我国很多城市新行政中心的设计中,往往采取巨大的尺度来取得“宏伟”的效果,这显然是没有必要的。凡是接近人的地方,特别是在城市的公共空间中,都应该注意体现“宜人性”,因为所谓的“人性场所”首先是空间应具有“人体尺度”。

2.可达性与易达性

城市中目的地与交通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正因为有了吸引人们的目的地,于是才产生了交通;因为有了交通,才使得人们到达目的地变成可能。因此,城市的公共空间具不具备活力是受到其可达性与易达性的影响。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城市的公共空间是由于人们长期以来在某一场所相互活动形成的,包括街道、市场、码头等,由此也反映了公共空间的可达性与易达性的重要性。因此,在创造新的城市公共空间时,必须考虑公共空间与其他区域的交通联系(包括车行交通和步行交通),这是实现公共空间富有活力的重要保证。

3.混合使用与密度

创造活跃和良好的公共空间的另一个关键就是不同的土地用途和人的活动在空间与时间上的集中,而足够的人群和活动密度又常常被认为是空问富有活力的先决条件,也是实现空间混合使用的先决条件。为避免国外许多城市开发实践中被功能分区理论影响而出现的孤立的城市公共空间现象,混合使用已经成为现今一个被广为接受的城市设计目标。

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使用而言,适当的密度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位于城市中心区的公共空间,由于现状条件限制较大,往往形成高密度的区域。尽管高密度有时意味着较低的环境质量,但对于公共空问的使用,适当的高密度意味着将增加人流的接触度——当各种各样的活动和不同类型的人们在同一公共空间中相遇,就大大地激发了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发生的可能性,从而使公共空间变得复杂多变、富有生机。4.环境质量

根据扬·盖尔的交往与空间理论,人们的每一种活动对环境的要求都不相同,其中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都特别依赖于户外空间的质量,当条件不佳时,这些具有特殊魅力的活动就会消失,而在条件适宜的环境里,它们就会健康地发展。由此可见,户外空间的环境质量对空间活力营建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此外,适度强度的接触是进一步发展成其他交往形式的起点,但在没有纷繁户外活动的情况下,最低限度的接触就不会出现,交往也就无从谈起。与环境质量良好的公共空间相比,质量较差的空间影响了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限制了人与人之间适度强度接触的发生,从而制约了空间活力的体现。反之,我们试想一下,在环境质量良好的公共空间里,无论是在市中心、商业广场,还是在公众娱乐场所,产生人的停留与活动,而人及其活动总是吸引着另一些人,当人们或在一旁观察,或聚集在其周围,或互相讨论,于是新的交往活动就这样自然地展开了。

5.公共设施

作为城市的公共空间,它的基本功能就是必须满足人们各种活动的需求,因此,健全的公共设施是营建良好公共空间的基本条件。相关的基本公共设施包括:灯具、座椅、邮筒、垃圾箱、站牌、路标、城市地图栏、电话亭、售报亭、候车亭、治安亭、公共卫生问等。

建筑与规划设计应为残疾人士及老年人等行动不便者创造正常生活和参与社会活动的便利条件。应该结合残疾人坡道与盲人路引等设施,消除人为环境中不利于残疾人士的各种障碍,创造出平等使用的公共场所,使全体成员都能共享社会进步的成果。

6.街道家具

街道家具指的是城市中的环境小品,是街道空间和景观组织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是体现城市特色与文化内涵的重要部分。彼得·波土曼(PeterBosselman)认为,街道家具能直接影响行人对场所的感受,提出通过对街道家具的设计,可以增强场所的特色,丰富空间的内涵。

除了有助于突显公共空间的个性外,街道家具的组织质量也是衡量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最基本的标准之一。街道家具同样也能为地区的发展设定质量标准和期望值。但目前由于多方原因,街道家具设计与选择的重要性往往被忽略,无数的街道家具是按照不顾及城市整体空间特色和街道景观的方式进行配置的,结果形成了街道景象视觉和功能上的混乱。

7.公共文化活动

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活动是营建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重要载体。如同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民风习俗一样,城市公共空间也同样需要各种艺术活动的感染和熏陶。从城市自身的角度看,各种有益的公共文化活动不但丰富了城市居民的精神生活,而且是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塑造城市文化形象的重要方法。例如重庆市沙坪坝区三峡广场的“黄桷树下龙门阵”,每每都能吸引大量的人参与,不仅丰富了市民的生活,而且也给原本商业化的步行街注入了文化生机。

三、案例评析

1.重庆市解放碑中心区

重庆市解放碑中心区北起临江门,南临较场口,西至七星岗,东达小什字,占地0.95平方千米,是重庆市CBD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以及成熟的配套设施,解放碑成为重庆市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辐射源,成为最具魅力和品位的现代都市标志。

从现状来看,解放碑中心区用地布局复杂,并且多数区域为混合用地,但总体而言兼具商贸和商务两大功能。虽然用地混合带来了使用和经营上的一些问题,但也正因为其功能的多样性与混合性以及常年持续不断的消费人群,保证了解放碑地区持续旺盛的活力。

以“十字金街”著称的解放碑中心区有比较完善的步行系统,不仅沟通了整个中心区的步行联系,而且适度地引进轻轨、巴士等公交系统,解决了中心区复杂的公共交通需要。但中心区整体车行系统的技术指标偏低,道路用地比例仅为15.2%,远低于大城市中心区20%~25%的指标,加上路网格局、线形设计不合理,造成了车行交通的易达性进一步降低,从长远来看,这是保持解放碑中心区旺盛活力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从空间与尺度上看,解放碑中心区的建筑密度与建筑高度偏高,高楼林立的整体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心区的空间尺度和视觉效果。虽然设计考究、使用方便的街道家具和公共设施给公共空间注入了应有的活力,但是总体绿化容量的严重不足影响了中心区的环境品质和质量。不过,时常举行的公共文化活动以及商家开展的商业活动对于解放碑中心区的活力营建起了重要作用。特别是每逢节日庆典的时候大量人群聚集在解放碑欢呼雀跃的景象成了重庆繁华兴盛的象征。

2.上海市新天地广场

新天地广场位于上海市中心区淮海中路南面,以其上海石库门弄堂的独特海派文化风韵和格调时尚的中外餐厅、茶坊和艺术展廊等,成为上海最吸引人的~个文化休闲场所。

从区位和交通上看,它地处上海繁华的卢湾区,东临黄陂南路,南临自忠路,西临马当路,北临太仓路,当中一条兴业路把其分为南里与北里两个部分。在太仓路上的主入口离淮海中路最繁华的地段及地铁出入口只有170米,因此交通的易达性保证了新天地广场成为上海一个重要公共场所的可能性。此外,它在区位上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上海最重要的革命历史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位于兴业路上,大批中外游客都会借此机会而顺便将新天地广场游览一番。

从空间形态上看,通过对原有狭窄、拥挤的里弄空间进行疏通整合,形成步行街、广场等开敞空间,使得整体空问格局疏密有致、收放自如,同时,还着重把具有石库门文化特征的建筑与部件保留下来并加以利用,使整个公共空间富有浓厚的地域色彩。此外,宜人的尺度是新天地创造舒适的公共空间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由于里弄空间本身的尺度是比较宜人的,在改造的过程中注重对尺度的把握,形成了不同于城市中心区大型商业街的空间尺度。比如里弄小巷宽度为2~3米,主要街道宽度也不超过10米。

与其他休闲场所不同,新天地广场设置了众多的露天茶坊和咖啡座等公共设施,淡化了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界线,大大地激发了不同人群之间交流的可能性,丰富了公共空间的活力。同时,健全的公共设施以及设计新颖的街道家具也给新天地广场营造了良好的休闲气氛,精心的环境设计以及良好的施工质量保证了高品质的环境质量。在广场南面还设置了一个露天广场(时尚广场),时常在此举行的音乐会以及各种公共文化活动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

无疑,新天地广场作为上海旧城公共空间改造中的一种模式是成功的。它既有效地保留了旧城区的历史风貌,又通过各种规划设计手段,满足了现代生活的需求,创造了良好的城市公共空间,实现了保护与开发的有机融合,同时也突出了上海文化的个性和内涵。

四、结论

通过对城市公共空问营建的探讨以及实际案例的评析,可以看出活力要素对城市公共空间营建的重要作用。但对于不同地段、不同类型的公共空间而言,各个要素的影响力不同,着重处理的力度也应有所区别:针对较大范围的城市公共空间(如城市中心区等),应着重考虑“空间与尺度”、“可达性与易达性”、“混合使用与密度”以及“公共设施”的合理规划设计;而对于较小的城市公共空间如小型广场等),则应精心处理好“环境质量”和“街道家具”的设计以及组织开展各种“公共文化活动”。

总之,通过合理把握公共空间活力要素,在实际规划设计中着重处理好各个要素的关系,一定能创造出真正具有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简·雅各布斯(JancJacobs).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5。

[2]凯文·林奇(K.Linch).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华夏出版社,2003.

[3]扬·盖尔(JanGehl).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5]MatthewCarmona,TimHeath,TanerOc,SteveTiesdell.城市设计的纬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6]邹德慈.城市设计概论[M].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2003.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篇(7)

“Better City,Better Life”―“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这是一个充满了人文关怀的口号。在当今城市人口密集、人地关系紧张、矛盾突出的背景下,城市建设呼唤人本主义,城市呼唤公共空间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潮流。然而在经济发展高速、城市化建设超速的我国,近年城市公共空间的现状却并不理想,人性化设计的城市公共空间则更显缺失。不少知名学者纷纷对我国城市建设的趋同化、城市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表现出忧虑。

一、 城市公共空间及其意义

什么是城市公共空间(Urban Space)?城市公共空间一般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城市公共空间指“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广义的城市公共空间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例如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城市绿地等。

作为城市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公共空间的存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能承载城市活动,执行城市功能,体现城市形象,反映城市问题等。具体来看:对居民而言,城市公共空间是公共交往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居民可以无拘无束光顾、自由自在活动的地方,根据居民的生活需求,在城市公共空间可以进行交通、商业贸易、表演、展览、体育竞赛、运动健身、消闲、观光游览、节日集会及人际交往等各类活动。城市公共空间正在成为城市居民生活的一部分,可以享受城市生活、体认城市风情,领略城市魅力;对城市而言,城市公共空间城市形体环境中最易识别,是城市形象、城市文化的重要体现之处,是一座城市的重要“窗口”、常常成为一个城市的象征。它为美化城市环境、增强城市活力、体现城市特色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最能为城市带来活力的空间。对于社会而言,作为重要介质,城市公共空间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增加社会不同人群的交流,人际交往,人们可以在其中寻找归属、共享其中,甚至还能缓解一定的社会矛盾等。总之,无论对城市居民、对社会还是对城市本身,城市公共空间都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二、 正在缺失的城市公共空间

和过去相比,现代城市生活表现出了越来越强的公共性,同时对城市公共空间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第一,由于经济增长、假日制度等带动了休闲产业的发展,这使社会对公共空间的需要增长;第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其所伴随的第三产业的兴起,和第一、第二产业相比,第三产业的就业岗位与公共生活关系更为密切,这会相应引发城市公共生活总量上升,增加对公共空间的需求;第三,我国正步入老龄化社会,大量闲赋的老年人口除了需要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外,还需要适宜的公共空间容纳相关的公共活动,从而带来对公共空间的需求;第四,从城市居民角度而言,由于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城市化过程中的积聚效应已使得城市居民越来越密集地聚拢到城市核心地带,随着城市日益拥挤和人群个体出现潜在的孤独感,人们在追求效率便捷的同时,身心遭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从而滋生了更多公共空间需求,他们迫切需要与人沟通、交流,需要散步、放松的空间环境。

然而,面对正不断上升的城市公共空间需求,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却是:城市正在被蚕食、城市公共空间正在被挤占、日渐萎缩,对现代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的城市公共空间正在缺失。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城市公共空间的缺失?有学者分析,这是所谓“工具理性”在城市建设和规划中起主导作用而产生的后果,是巨大经济利益驱使下的土地规划者的“工具理性”策划了当代被压缩的城市公共空间。对规划而言,“工具理性”原则把经济价值和土地利用的最大化作为城市规划的优先原则,某种程度上将城市的公共空间推向对立面,使公共空间成为被压缩的对象;同时,现代社会的“速度”忽略了城市公共空间重视物质表现的规划理论造就了“直线式”的城市改造思维和“推土机”策略。最后,全球化、商业化的迅速发展正在把人变成越来越独立的个体,人们不断扩张自己的私人空间,把公共空间压缩到最低限度,受到过分强调的私人空间也在不断挤占公共空间。可以说,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的颠覆和现代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共同作用,导致了现代城市生活中的公共空间危机,出现了诸如步行空间缺失、公共空间私有化以及建筑与城市公共空间的脱节等问题。

三、 城市公共空间呼唤人性化设计

现代城市建设正面临着困境(Dilemma),一方面是城市生活对公共空间的诉求日趋强烈,另一方面是正在缺失的城市公共空间。然而城市公共空间缺失更为严重的是当前城市公共空间表现出来的人性化缺失倾向。其实在许多城市,我们能够见到的城市公共空间可能并未减少或消失,但要面对的现实是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品质下降,个性魅力正在褪色,人文关怀的淡薄等。随着工业、后工业社会时代的到来,城市公共空间逐渐失去了原有的人本尺度。当前人性化缺失的城市公共空间比比皆是,例如到处可见的大规模的景观广场、世纪大道,大型绿地蔓延成风,越来越多的城市建设和公共空间使人感觉到是仅他人观赏,而不是用来为公众所使用,城市设计遗忘了人性尺度,或为城市肌理带来突兀的隔离,并且动则运用僵硬的平面几何构图与植被设计,形成貌合神离的气氛。此外,城市建设中还有如下一些倾向,也是造成城市公共空间人性化缺失的主要原因:例如城市设计过于追求形式、过于追求规模和尺度,在构图上讲求严格的规则、对称,气氛上追求宏伟、大气,象征性,尺度上追求大,太重,公共空间形式单一、缺少个性,尤以国内一些“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表现最为突出,这类公共空间常常忽略对空间的环境品质的塑造, 缺乏地方应有的文化地域特色和当地民从熟悉的生活氛围,这类设计正在使城市空间环境走向人性化的反面,离大众的情感距离也越来越远;另外,有的设计者常常以自身主观的形式美标准作为公共空间的评价准绳,过分重视城市公共空间的视觉形态设计,城市公共空间应当是最具人本主义特性的场所,这一根本属性往往在现实中被忽视了。

四、 构筑人性化城市公共空间

一个民主的、现代化的社会和城市,应该创造多样化、人性化的公共开敞空间,使空间为公众所使用和享受。面对我国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人性化缺失现象,著名的景观规划专家俞孔坚教授指出:“现代城市空间不是为神设计的,也不是为君主设计的,更不是为市长们设计的,而是为生活在城市中普通的人们设计的,这些普通的人是具体,富有人性的个体,而不是抽象的集体名词‘人民’”。的这一观点无疑对我们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城市是“人”的城市,人是城市的创造者,也是城市的使用者,城市设计必须以“人”为中心,城市公共空间应体现人文关怀,提倡人本主义设计理念,设计人性化、设计“以人为本”,这应当成为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主导思想,那么,应当如何来构筑人性化的城市公共空间呢?

人性化城市公共空间的构筑必须要遵循以人为核心的原则,设计的核心是“人”,即人的需求,所有的设计应针对人的现实需要而展开。美国社会心理学家Abraham H. Maslow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 Hierarchy of Needs,把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成像金字塔一样的五个阶层,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不仅仅是物质生活需要,还包含着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因此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的根本目的,要通过提高公共场所的环境质量,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从而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中国工程院院士邹德慈先生提出人性化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三个原则:第一,研究人在空间中的行为特征,满足广大市民的需求和爱好研究城市公共场所中人的行为或活动规律是做好城市设计的重要条件。第二,以“人的尺度”为空间的基本标尺,创造富有亲切感和人情味的空间形象。例如倡导无障碍设计,最大限度地消除由于身体不便带来的障碍,让儿童、老人、残疾人都可能享受户外公共生活的乐趣,特别是针对母婴、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需要,在公共空间设计、建设时也理应给予体贴关怀;第三,展现特定地域的文化,营造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每个城市都是“生长”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之中,并且由于历史、规模、性质、文化的不同,具有不同的性格、品格和风格。

我国文化部部长孙家正曾言:“一个城市是否具有人文关怀的精神、环境和氛围,应成为考评城市建设水平高低、管理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尺。”构筑人性化的城市公共空间应当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要强调以人为中心的城市环境设计,健全城市环境的文化生态系统。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也应成为人性化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追求。

作者单位: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机械系

参考文献:

[1]俞孔坚.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呼唤人性场所[J].城市环境艺术,2002,1:65-68.

[2]邹德慈.人性化的城市公共空间[J].城市公共学刊,2006,5:38-41.

[3]廖方.城市公共空间层次结构探讨[J].规划师 , 2007,4:71-72.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篇(8)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综合体中共享空间的设计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了。如何根据城市发展需要,设计好城市综合体的空间,不仅是我们城市设计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且城市综合体空间的设计也是城市管理者和规划者应该重点思考的问题。

城市综合体中空间设计的好与坏,不仅事关城市规划的工作成与败,而且也事关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因此,结合自己所掌握专业知识和相关的城市综合体中共享空间的设计工作实践,对城市综合体中共享空间设计的现状和发展对策问题阐释如下,以供广大的同仁批评、指正,以期在此基础上促进城市建设的发展。

1 城市综合体中共享空间设计的现状及问题

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和感悟,在参考其他研究者的论述的基础上,我觉得城市综合体中共享空间的设计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1 “城市综合体”认识中的误区

城市综合体中的空间是我们设计研究的对象,虽然我们在各个期刊杂志中也经常看到这个概念,但对什么是城市综合体的认识,不同的设计者却有着不同的理解。例如:首先,设计者把“城市综合体”与“建筑综合体”和“都市综合体”混用,即这三个概念在某种程度上,其内涵意义有交叉的时候。这交叉不仅导致了读者阅读中的歧义,而且也使城市综合体的相关研究显得混乱。例如: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分卷》一书中,对什么是“建筑综合体”进行过这样的界定:“综合体建筑是指由多个使用功能不同的空间组合而成的建筑。综合体建筑,其合理性在于节约用地、缩短交通距离,提高工作效率、发挥投资效益等”。而美国的建筑书籍中又对什么是建筑综合体进行过这样的界定:“建筑综合体是在一个位置上,具有的那个或多个功能的一组建筑。”

对于什么是都市综合体,吕鑫磊同志在其毕业论文《城市综合体公共空间协同设计研究》中,进行了这样的界定:“‘都市综合体’这个概念更多地是在地产策划中被提到,笔者将其划归到城市设计的范畴中:多个功能互补的大型建筑集群组合,通过统筹开发、一体设计,形成的小型城市区块,成为都市综合体,其自身往往具备各项基本功能,仿佛一个可以自行运作的小城市。”并在此基础上,吕鑫磊同志又对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对什么是城市综合体进行了界定:狭义的城市综合体是指:由购物、办公、酒店、餐饮、文化娱乐、展览会议、交通链接等多种城市功能中的几种并置,融合在一座或一组建筑之中,各种功能相互作用,各种空间形式高度集约在一起,形成一个高效、有机的综合并且其实现了建筑空间与外部城市空间的有机结合,与城市交通系统的有效联系,成为城市功能混合使用中心,延展了城市的空间价值。笔者认为,广义的城市综合体应该是包含这三种综合体的,因为其本质特征相近,而三个概念之间并不能明确区分界限,对于很多实践案例的考量也难以准确划界。因此,为了增加研究的普适性与应用性,文中的研究也是针对广义城市综合体

综上所述,在具体的设计与研究中,由于对研究对象界定的不同,在参考其他研究者对相关问题的论述时,我们应该注意区分。虽然在此没有穷尽各种研究论文中的相似概念,但这足以说明广大的研究者对什么是“城市综合体”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误区,而这个误区的存在,一定会影响到如何对城市综合体中共享空间的设计。因此,在城市综合体的相关研究中,必须首先界定它的内涵。

本文的论述中,对什么是“城市综合体”的界定,我们采用吕鑫磊同志的界定,而且不特殊注明的地方,均以其广义的定义为准。

1.2 城市综合体中共享空间设计思路的多样化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设计及建设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不同的设计者面对相同的问题,却表现不同的设计风格,而这不同的设计风格背后就是那设计思路的问题。城市综合体的设计思路涉及到以下诸多设计方面的问题:

首先,面对城市综合中的共享空间,设计者应该采用什么样的设计原则。众所周知,设计原则是设计活动整个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原则,它不仅事关设计思路,设计方法,而且还事关设计结果。因为,城市共享空间的设计过程与其它设计过程是一样的,在确定开始设计之初,我们设计者都要先弄清楚自己的设计原则。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设计者的设计思路、设计方法和设计结果才能符合设计需要,才能达到设计者最初的设计目的。因此,设计原则对城市综合体中的空间设计尤为重要。但是,由于设计者所持设计原则的不同,城市综合体中共享空间的设计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这种多样化的趋势在丰富城市综合体中共享空间设计的同时,也使城市综合体中共享空间的设计水平呈现出参差不齐的情况。即有的城市综合体中的共享空间设计得较为实用些,有的城市综合体中的共享空间设计得人文性较为浓厚,有的城市综合体空间中共享空间的设计显得既缺乏实用性,又缺少人文性。

因此,在城市综合体中的共享空间设计上,我们应该制定较为科学的设计原则。并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使每一个设计者都能够展现自己的设计水平,使城市综合体中共享空间的设计在某种程度达到人文性和实用性的统一。这种人文性和实用性的统一,既有利于设计水平的提高,又有利于城市设计和规划的发展。

其次,我们的设计都应该涉及到城市综合体共享空间的哪些方面。在前边对城市综合体定义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的设计,一定要注意我们设计所涉及到的事物。对这些事物的关注,不仅是我们城市综合体中共享空间设计成败的关键,而且也是我们城市综合体中共享空间设计科学与否的关键。在城市综合体空间设计时,我们一定要注意以下各个方面的因素:第一个因素是城市综合体中的商业因素。任何人的生活都离不开商业活动,特别在现代科技高度发达的社会里,城市综合体中共享空间的设计一定要对商业因素给予高度的关注。这包括商业店铺、也包括其他的商业活动。第二个因素是交通因素。任何的商业活动和其它生活,都不能离开交通。如何在城市综合体中共享空间的设计上突出交通因素,不仅能够方便公众的出行,而且还能够因为交通的方便,而促进商业的繁荣,商业的繁荣又能提升城市综合体的功能。第三个因素是生态环境因素。城市综合体与城市一样,都需要一个适合的生态环境。无论是商业活动还是交通活动,也无论是购物还是生活,都需要一个适合的生态环境。虽然生态环境因素不能直接参与商业活动,不能直接参与交通,但良好的生态环境却能促进商业活动的发展,改善交通的状况。因此,在城市综合体中共享空间的设计上,一定要考虑生态环境的设计问题。甚至应该把生态环境提到设计中的首要位置上。第四个因素是地方因素。所谓地方性因素就是要在城市综合体中共享空间设计上,一定要突出城市综合体的地方性因素。南方与北方不同,东方与西方不同。这种不同不仅表现在建筑物的设计上,而且也表现在共享空间的设计上。特别是结合地方性因素,综合各地的文化特点,更能使城市综合体的共享空间设计具有独特的风格特征。这种风格特征还可以促进城市综合体的发展。第五个要考虑的因素是城市综合体与外部环境的关系。虽然我们设计的对象是城市综合体中的共享空间,但在设计中,我们要考虑到这个空间与外部环境的衔接问题。如何把城市综合体中共享空间的特色与其外部环境相联系,不仅是一个设计师设计水平的体现,而且也是这个城市综合体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的需要。因此,在现代的城市综合体中共享空间的设计上一定要考虑这方面的因素,否则城市综合体中共享空间的设计就会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1.3 城市综合体中共享空间设计研究的实用化

在城市化速度加快的同时,城市综合体中共享空间设计的研究也趋于实用化。所谓的实用化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个层面的含义是指相关的理论研究重点解决设计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华侨大学郑文亮同学的毕业论文《城市综合体公共空间的衔接研究》一文,陈捷发于《福建建材》的文章《论城市综合体——以厦门蔡塘社区发展中心设计为例》一文,发表于《中国集体经济》的《浅析城市综合体发展与酒店发展之间的相互意义》一文等。特别是后边的两篇文章,都能够结合具体的城市综合体分析其相关问题。另一个层面的含义是指具体的研究结论都能够促进相关理论的发展。例如结合周霄明、洪伟鲜的文章《城市综合体中小型影院设计探讨》一文,不仅可以丰富当前城市综合体设计的研究理论内容,而且还可能拓展城市综合体设计的相关研究领域。

2 城市综合体中共享空间设计的对策

面对城市综合体中共享空间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对症下药,探寻相应的提升策略:首先,针对界定混乱的问题,我们应该重新界定城市综合体的内涵。在内涵一致的基础上,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其次,针对因设计思路多样化导致的设计结果多样性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比较现有的城市综合体共享空间的设计成果,确定最佳的设计思路。当然了,这个思路的确定,一定要在比较各种设计优劣的基础上得出。而且在得出结果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设计时应该考虑的设计因素。不能根据结果谈结果,而忽略了设计中的其它因素。因为任何一个因素都会影响到设计结果的好与坏。最后,对面城市综合体中共享空间的设计研究,我们应该继续坚持理论联系原则。在这种原则的指导下,既可以促进设计实践的发展,又可以促进理论研究的进步。

总之,城市综合体中共享空间的设计实践是我们分析其现状的基础,根据这个基础所得出的研究结论一定能够促进城市综合体中共享空间设计和研究的发展。

参考文献: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篇(9)

哲学作为文化的一种特有形式,是自然科学、社会学和思维意识的概括和总结,对人类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启发和指导的作用。唯物主义强调思想应源于生产实践,指导并高于生产实践。而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就是在不断的实践中探索更为人性、合理、科学和系统的设计方法,使之满足当今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和城市发展建设的需要,站在以人为本的角度,立足我国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实际情况,从本质上体现生态、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等现代设计理念。

哲学的本质特点是思考深层问题,其思维方法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主动地把握事物的变化,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城市公共空间是围绕人这一主体,依托自然环境,以社会经济和社会活动为基础,有序运转的一个整体。设计的实用性和目的性决定了它的客观内容,要求设计不仅要进行充分的实地勘察、调研和分析等实质性工作,还务必遵循客观规律,建立严谨、科学、理性的设计系统。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最重要的是处理好人与空间其他构成元素之间的关系,使之有机融合,既要充分实现空间的使用功能,又要注重城市已有的基本格局、文化传承和未来发展的能动性,还要体现城市的性格和形象,符合公众的审美,以实现人与城市空间、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完美和谐这一最终设计追求。

唯物主义哲学的观点对事物的认识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基本法则和意图理念是必定要通过种种客观本文由收集整理存在的形式来实现的,要使这些外在表象具有更深刻的思想内容,就应该从更为理性的角度来思考解决问题,正确运用哲学观点能引导我们跳出以往设计过度强调设计感和艺术性的感性思维模式。这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下面我们通过具体的应用来进行分析和探讨。

哲学方法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一是对立与统一是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构成本质。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其认为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是各要素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由对立面之间的斗争产生动力,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也就是说矛盾的根本即对立统一。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树立从对立中把握统一、从统一中把握对立的思维方法,从而解决问题,使事物间的矛盾良性发展。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公共空间的功能性与艺术性之间的矛盾、公共空间新的规划与旧有布局的局限性之间的矛盾、时代文明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以及地方性与城市发展的开放性之间的矛盾等问题是设计规划的构成本质,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设计工作的时候,对这些本质问题和矛盾,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研究,以求实现城市公共空间的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满足城市规划和发展的整体要求,保护地方特色和文化传承,建立更为科学有序的人性化城市公共环境。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是将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人类社会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的建设艺术,其中体现的物质实体和精神表达、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内在的使用功能和外在的表现形式、设计形式法则中的自然美与秩序美等,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我们需要从这些对立的差异面中寻找它们的联系和契合点,进行有效的利用,从而化解矛盾,使之从对立走向统一,达到“和”的境界。运用唯物辩证法中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规律,在设计中针对事物矛盾相反相成的特性,因势利导,去制造矛盾和对立的抑扬关系,使设计更具突破性和创造性,达到人与环境的协调统一。

一方面,矛盾既是普遍存在的,也是千差万别的,不同矛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即使是相同的事物,在不同的环境背景下所表现出来的矛盾要点与最终的统一目标也会各不相同;因此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矛盾和统一,一切事物都是特殊性和普遍性、个性和共性共存的辩证统一关系。就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规划而言,功能与形式上的统一是普遍的设计原理,而每个具体的设计实践又都具有各自的特殊性,设计中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依据不同城市的客观环境与设计目的,有针对性的进行构思和规划。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变化是日新月异,经济的迅猛发展、不同文化的频繁交流,使城市开放性发展的需求日趋迫切,也对我国的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提出了更为多元化、国际化的要求。而太过迅速和急切的发展,直接导致出现了大量不顾实际的客观条件、功能需要和经济能力的设计,盲目攀比、模仿甚至抄袭的作品比比皆是,“教条化”与“程式化”设计泛滥。尤其在一些中小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往往作为“面子”工程出现,设计形式单一、重复,缺乏自身的地域特点和文化底蕴,甚至超出公共空间的功能和需求限度,从而造成各种资源的无谓浪费。这些都是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深入研究地方的环境特点、人文特色以及实际需求,设计没有针对性造成的后果。

另一方面,矛盾的特殊性还表现为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统一。这要求我们在设计实践中抓住重心,有主有次,主次结合,不仅要具备较强逻辑分析能力,还要有科学系统的设计发展观。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所包含的内容和信息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如此繁杂而庞大的设计工程必须进行有序的排列组织,确定设计的主要思路和目的,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归纳整合,围绕主导思想提取可用元素,否则必将导致设计主题在传达上的模糊,也必然会出现由于设计元素的杂乱无章而导致的视觉混乱。而我国在城市设计方面,设计师单纯追求形式构图,对人的行为心理和行为需要不进行深入研究,对人的精神需求和文化需求不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仅为观赏不为参与的设计也普遍存在。还有一些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整体观念缺失,使建筑与外空间规划各自为政、互不关照,主次颠倒;过分强调建筑单体的表现力,把设计重点放在建筑或者构筑物的外在形式上,忽略公共空间本身的存在意义,使空间沦为实体的附属品,导致其使用功能不明确,空间主题与设计目的出现偏差。

针对我国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出现的这些问题,许多专家学者和设计师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着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力图寻找最有效,也最贴合我国国情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和实际矛盾。综合众多的观点和看法,普遍认为只有从分析不同地区的特殊性入手,明确公共空间的具体定位和规模,强调空间的个性化和内涵的体现,才能推动我国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良性发展,使其最大限度地服务于民,实现人性化设计。加强对环境生态、人的心理及行为模式的研究,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具体城市的综合情况,才能确立一个完善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研究框架,同时建立一个完整系统的信息资料库,也具有非常积极的社会意义。

二是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主体。唯物辩证法强调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现象都不能孤立存在,相互间都会存在不同的关联,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全面的观点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反对孤立、片面或以偏概全的观点和思维方法,深入认识和把握事物本质间的必然联系。在中国,设计的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命题,力在追求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它实际上反映的就是人与自然最本质的关联。当然,现在提倡的“人性化设计”,具有更广泛和深刻的内涵,即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人的各种需求以及与人相关的不同要素,将人放在更为重要的地位上。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是一门综合性、交叉型的应用学科,强调实用性和社会效应,它涉及的学科包括自然环境、科学技术、历史人文、艺术设计、政治经济、建筑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广泛领域,由此不难看出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不仅承载着巨大的信息量还具有强大的包容性。随着网络科技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更是时刻感觉到世界是一种“关系的存在”,正如某些宣传词所强调的“沟通无处不在”。因此,设计师一定要有全局观,不能仅仅局限在某个局部看问题,而应将设计看作人与世界建立起来的某种关系而对其进行整体上的把握,“中西结合”、“古为今用”这些观点所体现的也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结合,而是思想领域的交流与联系。设计是从使用目的与形式表现的统一中取得自身的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那些忽视根本单纯追求形式表现的做法,是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最完美的设计不是刻意的标新立异,强调所谓的艺术性,而是把人与环境自然而然地联系在一起,使二者相互交融,混然一体。

从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构成形式上来分析,城市空间建设的每一个部分、每一个细节之间,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设计师应从设计作品的内部与外部、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的诸多联系中综合地把握设计对象,这样的城市公共空间就会像高度统一的生物体那样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是理论与实践结合是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关键。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是具有物质性和具体形式的客观活动。只有我们正确地理论联系实践,将客观实际与社会发展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综合评价、合理规划,才能够真正实现城市公共空间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日渐提高,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追求使民众对公共空间(下转256页)( 上接211页)提出了更高的审美与评价标准;而经济与对外交流的发展,也使更多的城市规划将公共空间列为设计重点,视其为展示城市文明与经济技术的窗口。尤其是近些年,为配合城市的扩张和发展,许多地方都出现了大规模的拆、改、建,市民广场、开放型公园作为服务民众的城市配套设施也大量出现,作为空间的使用者,民众考虑更多的是这些公共空间使用起来是否便利、配套的服务设施是否完善等实际问题,他们往往对使用功能和城市文化有更为切实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公共空间设计提出的想法和建议也更具实用和参考价值,这些都是用实践经验和使用经验总结出来的宝贵财富。因此,公共空间设计应该更加重视人们的实际体验,尊重民众的意向,结合专家的分析和意见,总结经验,用先进的设计理念作为指导,建立合理有效的设计体系,针对我们现在的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现状,进行经济合理、具有前瞻预见的创造性设计是极其重要的。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进行公共空间设计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既要体现城市的发展规划,又要符合大众的需要和审美。通过广泛调研,集思广益,就理论联系实际而言具有很多优点:首先不仅能调动民众的参与意识,体现城市规划中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还能确立更为实际的设计标准和目标,增加公共空间的亲和力。其次,可以减少设计规划中的失误和遗漏,让设计决策更加全面具体。再次,还可以给大众提供一个合理合法的文化交流平台,展示自己的智慧与才能,为设计与规划部门提供更多的合理化建议和创意,使空间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空间。

要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必须从客观条件与实际使用出发,真正深入到实践中去,才能使设计工作更加系统完善、可操作性更强,从而创造出独具魅力、耐人寻味的空间作品。

四是用发展的观点进行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规划。中国古代的《周易》和现代物理学都把变化看成自然界最为本质的现象。《周易》的“易”字,其基本含义就是改变,也就是发展的运动。唯物辩证法也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运动本身就是一种动态联系,联系和相互作用又是产生和推动运动的原因。生产和创新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各个时期的设计与审美需求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因而设计的内在精神与表现形式是没有固定模式的,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针对不同的人群,它的形态总是变化发展的。对传统元素和形式语言的简单模仿并

不能创造出真正的文化内涵,我们应该学会用发展的思维方法去发现不同文化中蕴涵着的智慧与情感,这些都是生动的、具有感染力的,是设计产生生命力的根源。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创意灵感来源于有准备的头脑和活跃的思想,结合的知识点越多,联系就越多,设计的创意点与发展空间也就越多。因此,单一的思维模式不仅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而且也不适于设计这种创造性工作。设计思维要求将客观和主观、理性和感性、分析和归纳、抽象和具体、逻辑和创新等用辩证的方式方法进行综合运用,总结起来就是要用动态的、发展的观点来指导空间设计,而发展的观点在实际的设计应用中也应该一分为二的来看待。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篇(10)

一、城市公共空间信息导向设计概况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主要包括广场、公园等,是人们举行各种活动的休闲游憩和开放性场所。由于时代的高速发展,城市的扩张,因此城市的空间形态变得复杂,使得城市居住者和旅游者难以识别,缺乏安全感。信息导向系统完善的城市空间,容易给人们安全感,更好的识别可以使人们感受到城市的人文关怀,所以可视化在城市公共空间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二、信息导向设计元素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运用

1、图形符号设计在城市公共空间分析

图形符号比文字和绘画更使人易懂,所以在城市公共空间或任何一个场所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标志。图形有其独特的语言,传播性较强,同时具有一定的感知性。比如在城市公共场合有禁止抽烟的标志,禁止的标志的基本形式是带斜杠的圆边框等。

2、文字设计在城市公共空间应用

文字可以使人们对导向系统所要传递的内容更加易懂明确,在导向系统中占的比重较大,也是信息导向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如在城市广场上的文字指示牌分别用中文和英文写着“小草含羞笑 请君勿打扰”,引导人们不要践踏草坪,绕道而行。

3、色彩在城市公共空间应用

色彩作为最活跃的视觉元素,它既是一种感受,也是一种信息[1]。它对人的视觉神经有着强烈的刺激作用,能够迅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在具有导向系统的同时,色彩还可以营造气氛和创造意境。

三、株洲市神农城信息导向系统设计分析

1、株洲市神农城信息导向设计现状

(1)项目概况

株洲神农城位于株洲高新技术开发区,总占地面积 2970亩,其中核心区规划面积1620亩,拓展区规划面积1350亩,株洲市政府准备将其打造成“神农文化展示和传播基地,全球华人炎帝景观中心”。

(2)神农城信息导向系统设计的内容

①文字引导性信息导向

交通标识是为游人指路的重要载体,往往会出现在交叉路口。在路人不知道那个路口是自己想去的时候,这个指示标识是最佳选择,并且促进了人和空间之间的互动,更具人性化。如一进到神农城就可以看到神农城景区导览图,看到你所在的位置, 每到一段路都有相应的指示牌,其中包括公厕指示牌、停车场指示牌等。游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按照指示牌的提示到达目的地,非常节省时间。

②色彩识别性信息导向

识别性信息导向可以给游人留下深刻印象,有其自身特色。神农城的形象标志系统设计就有自己的特色,从标志的选材、色彩、肌理都与其整体的环境相统一。神农城的标志就是刻在石头上,运用鲜艳的红色加大视觉冲击力和强度,其与大环境相统一的同时,又易于识别。

③图形符号警示性标识

警示性标志是在提示游客注意安全及保护安全等一些较温馨的提示。注意台阶、设备带电、 禁止嬉水等警示牌在神农城的危险之地随处可见,它在一定程度上给游人心理暗示,起到规范游人行为、预防事故的作用。

2、株洲市神农城导向系统文化分析

在全球性激烈竞争流动的资本投资时,城市都在调动起文化的作用,使文化变为“引诱资本之物”。[2]农耕文化、陶瓷文化、贸易文化、中医药文化和社会文明等五个主要方面构成了炎帝悠久的神农文化。

3、株洲市神农城导向系统设计整体性分析

(1)导向系统与神农城环境

神农城导向系统设计与广场雕塑小品、公共设施等广场环境融合统一。在景观空间中因为受众者的需求不同,因此神农城也提供了一些稍大的模糊空间,以满足使用人群的扩大或使用功能的变化。神农城中提高外部景观设施像花台边缘、可观景的踏步、湖边的木质景观座椅,设计了符合人尺度的座位区域来增加人们可选择的范围和形式,这些都是导向系统和环境联系的一种处理方法。

导视系统与环境的统一性分别表现在:

①导视系统设计将丰富的色彩材质融合在一个大色调环境下,以中国炎帝文化主色调红色系为主、大理石的颜色为辅与广场的塑小品,公共设施等相协调,使整体看起来统一有序。

②导视系统的指示引导功能适合多种人群的使用,依据指示系统人们可以到达自己的目的地。在设计中道路与炎帝雕像所形成的景观轴线中间加设一座巨大的石质日晷加重了整个入口景观的分量,也更加强调了整个景观轴线。加强了炎帝像的庄重感,而巨大的炎帝雕像便是整个炎帝广场的中心标志性景观。入口两侧各设置一组四尊高8米左右的人物雕像,体量巨大的雕像在展示独特文化的同时也进一步强调了入口空间的庄重感,吸引人们进入广场。既具有信息导向作用,又能和广场环境相统一。

(2)导向系统与神农城的空间认知

神农城的路径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导向作用。整体上,以炎帝广场雕塑像为中心扇形展开根据建筑的分布形成一条主干道和次干道,并与其中穿插6条支路便于人流向中心广场移动。道路上的铺装图案也是导向信息元素的一种,图案一般都以传播炎帝文化为主。根据“边界效应”理论,人们都喜欢在在大空间的边界上逗留,在神农城的边界设计中布置了大量的座椅,这个座椅除了相互之间保持了一定合适的尺度,且在与道路距离上的控制也显得十分恰当。

(3)导向系统与神农城公共设施

神农城公共设施导向系统设计都采用了红色作为主色调,材料上融合生态环境的材质形态,使用木材或石头等自然肌理,达到了与广场公共设施的视觉效果上的统一。在神农城我们发现在活动空间内有一定的休息和活动设施,可以方便弱势群体使用。

总结:

城市公共空间导向系统信息元素设计是提升城市空间可识别性的设计。它是城市空间景观塑造的重要元素,是城市形象视觉传达的重要途径。通过与认知、趣味等功能连接起来,使城市公共空间更加人性化。

上一篇: 安全中级论文 下一篇: 中一职称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