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建议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16 16:03:47

城市发展建议

城市发展建议篇(1)

继1574年意大利设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经济特区后,世界各地不断涌现出各式各样的经济开发区。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经济特区以来,经济开发区已经发展至全国各地,并逐渐从初步探索阶段走入了规范化全面发展阶段。开发区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逐步发展壮大,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排头兵,也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过程的重要动力,与其所处城市协同发展。

特征与优势

启东经济开发区地处国际大都市上海的北岸,与上海隔江相望。以启东经济开发区为代表的这一类经济开发区有着自身的特征和得天独厚的优势。

战略优势。2010年5月,《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准,江苏沿海城市开发战略已然上升为国家战略,启东成为两大国家战略交汇点。同时上海用地趋于饱和,外高桥模式的产业转移,使得启东的发展潜力日益凸显。

区位优势。启东位于长江三角洲洲头,长江、东海、黄海交汇处,与上海市区直线距离仅50公里。新建成通车的崇启大桥更是将启东驾车至上海市中心的时间缩短为一小时,启东与上海的同城效应、交通枢纽效应和投资洼地效应将更加突显。2010年5月9日,宁启铁路南通至启东段项目批准立项,标志着一条连通东南沿海与西部地区的快捷通道即将全线贯通。

资源优势。江海资源是启东最大的开发潜力。其中,吕四港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天然深水大港,年渔副产品产量30万吨,同时常年平均水深16米,10万吨级海轮可自由出入,进出口贸易路径畅通。年滩涂围填海面积大于一万余亩(2012年预计新增围填海面积28500亩),为启东提供了充足的土地储备。滨海工业园1.4万亩和恒大海上威尼斯1万亩土地已规划建成,为招商引资提供了配套硬件设施。

发展中的问题

区域开发无序。我国自2009年集中出台了30多个区域发展规划。如此众多的区域规划在短时间内的迅速增加不仅导致了区域发展定位重复、区位特征减弱等问题,并造成区域经济政策失灵、地方经济恶性竞争等负面效应,而且造成开发区与城市的区别相混淆,使开发区规划建设无章可循。开发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核心部分,但又有别于城市。开发区的用地规模、用地结构与城市有着较大的差异。目前,由于经济开发区的规划建设缺乏统筹管理,规划特点不够明确,规划管理人才不足,开发区建设问题盲目性较大,加之地方保护主义和盲目追求GDP增长等诸多问题,容易诱发开发区重复建设和低水平竞争。另外,由于城市规划缺乏长远目光,很容易导致“短寿建筑”的现象产生。比如,启东文峰大世界作为启东规模最大的集购物、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商场建成于1999年12月19日,运营不足13年已然不能承受市民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需求,于2012年4月拆除并在原址重建。造成高楼“短寿”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规划部门缺乏长远的目光以及节约意识。

优势产业薄弱。我国在经济开发区发展之初就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提出了以吸引外资为主的发展方式。然而,随着世界经济和国际形势剧烈波动,以吸引外资为主的发展方式导致区域经济将承担更大的风险,这也是开放主导型增长方式不可避免的风险成本。国内一些产业虽然发展势头不断加速,优势明显,但是总归基础薄弱,继续发展存在较大困难,而且产业总体规模较小、实力较弱,与国际同行业比较毫无竞争力。自主产业企业规模小,缺乏龙头骨干企业,知名品牌企业匮乏也是问题焦点。各产业缺少相应的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多数企业处于外来技术的消化、应用期。例如,钢铁产业依旧是竞争力和利润低下的粗加工重工业,缺少高技术产品。另外,经济区内各企业产品缺乏关联,没有配套生产,相对优势产品产业链有待拓宽。

城市发展建议篇(2)

(一)编制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专项规划

北京、上海等城市正在抓紧编制“十二五”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专项规划,从规划层面统筹谋划今后的工作。

(二)惠农支农投入取得新突破

北京市连续6年固定资产投资投向郊区的比例超过50%。上海市财政支农占全市财政支出的比重,从2006年的5.1%提高到2009年的7.3%,中心城区和郊区基础设施投资强度比从“十五”的2.5∶1调整为“十一五”的1.6∶1。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成就

北京市基本实现“村村通公交”、“村村通光纤网络”,天津市实现了城乡居民社会保险一体化,上海市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集中处理率达到95%,重庆市实现全民医保目标,武汉市基本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格局,成都市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新型社区。

(四)农村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新进展

北京市构建由农业贷款、农业投资、农业担保、农业投资基金、农村信用社建设、农业保险和农业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组成的“七农”现代金融服务平台。天津市推进宅基地换房,上海市建立基本农田、公益林、水源地的生态补偿机制,重庆市出台农民工市民化的新政策,武汉市建立农村公益服务“以钱养事”新机制,成都市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制度改革、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耕地保护、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五)农民收入跃上新台阶

2009年,北京、上海、天津、武汉、成都农民人均纯收分别达到11668元、12482元、8687元、7161元和7129元,城乡居民收入比分别为2.29∶1、2.46∶1、2.31∶1、2.57∶1和2.62∶1,城乡差距明显低于全国3.33∶1的比例。

二、新问题

(一)户籍问题

本地农民不愿意“农转非”与外地农民“农转非”难的问题并存。由于郊区土地升值潜力大、城市生活成本高,以及附着于农村户口和土地上的优惠政策及福利待遇,目前城市郊区农民大多数不愿意转为非农户口。过去一些“农转非”的甚至要求“非转农”。与此同时,由于种种原因,大量外地农民工难以在务工城市得到户籍。

(二)农村“空心化”与“城市病”并存

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出务工,以及农村建房存在建新不拆旧的现象,目前形成了一些“空心村”。同时,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人口流向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大城市的住房紧张、交通拥堵、水电供应紧张、社会管理难度大等问题凸显。

(三)农村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非农化倾向明显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土地被大量征用,农村劳力、存款及土地增值收益等要素流向城市,一些农产品生产受到影响。比如蔬菜,据调查,2006―2009年,京、津、沪三大城市蔬菜播种面积由33.82万公顷减少到27.75万公顷,减少了17.9%,而同期三市常住人口由4471万人增加到4904万人,增加了9.7%,这一增一减给城市蔬菜供应和价格带来不利影响。

(四)市场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一些地方对中央提出的“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要求,缺乏足够认识和有力措施,农村金融改革滞后,农村基础设施及公共事业建设主要依靠政府投资,农民及社会资金没有得到充分调动,建设资金短缺问题突出。

三、建议

大城市虽然农业增加值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低,但对“三农”问题的重要性、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必须有清醒、足够的认识,并进一步加强以下工作。

第一,通过保护菜地、支持菜农、注重物流建设、加强市场监管等措施,保障蔬菜供应,防止菜价过度上涨。

第二,在土地征用、耕地流转、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更好地保障耕地安全和农民权益。

第三,在城区、郊区镇、农村的居民和外来农民工多元社会保障方面,政府补助标准应逐步缩小差距。

第四,当地农民和外地农民工转为户籍市民,要依据《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解决好承包地、宅基地等问题,并综合考虑农民意愿、城市人口容量、城市财力等因素,统筹解决好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

第五,推进农村集体财产的产权制度改革,在确权、颁证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交易市场,加强维权、监管等工作。

第六,在城市郊区更好地发展小城镇,在提高城镇化率的同时,缓解主城区在住房、交通、服务、就业等方面的压力。

第七,在注重发挥郊区农村的农业、生态、水资源保护、旅游等综合功能的同时,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和对耕地、生态等的补偿。

城市发展建议篇(3)

Abstract: The urban planning is the overall image to dynamically resolve and coordination link between the different types of construction and the buildings, take the ecological and sustainable point of view to continue the history of the city, look to the future of the city. Here, the paper analyzes high-rise buildings in urban planning, and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planning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development ideas.Key words: architecture; urban planning;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城市发展建议篇(4)

中图分类号:F061.5;F290

一、引言

关于城市群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的学者霍华德(E. Howard, 1898)提出的关于“田园城市”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既强调了城市的活力和效益,又强调了乡村的清净与优美;另一位城市学家盖迪斯(P. Geodes,1915)则提出了城市区域的概念(City Region)。盖迪斯重点关注了城市之间相互交叠的区域,城市的功能跨越边界相互交叠在一起,盖迪斯将其称为“集合城市(Conurbation)”。法塞特(C. B. Fawcett,1932)根据英国城市发展的情况,提出了“城镇密集区”的概念,将这种城市群模式限定为城市的建成区。而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城市群(Megalopolis)的概念是由法国学者戈特曼于1957年提出的。根据戈特曼的观点,城市群应具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区域内有比较密集的城市;第二,有相当数量的大城市形成各自的都市区,核心城市与都市区地区有较为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第三,有较为方便的交通渠道能够将各个核心城市连接起来,各都市区之间联系紧密且不存在间隔;第四,人口在2500万以上且过着现代城市方式的生活;第五,属于国家或地区的核心且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

周一星(Zhou Yixing,1988)提出了与戈特曼的“megalopolis”不同的城市群概念—都市连绵区(Metropolitan Inter-locking Region)。周一星认为都市连绵区是“以若干城市为核心,大城市与周围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区域”。高汝熹 (1990)则对大都市经济区做出了定义,与都是连绵区不同,高汝熹认为大都市经济区是以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为中心,通过辐射效应和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形成统一的城市网络或经济区。姚士谋等(2001)对城市群(Urban Agglomeration)的概念做出了界定,他们认为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区域之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特大或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按照戈特曼的标准和原则,城市群功能区域在欧美发达国家20世纪初就已出现雏形,二战以后其发展进程明显加快,并成为世界城市化的主导问题。他曾预言,世界上除了美国东北部大西洋西岸从波士顿到华盛顿地区外,还有几个区域有可能发展成为大都市带,分别是北美五大湖区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伦敦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以及中国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如今,戈特曼的预言已经或正在成为现实。美国、德国、日本、法国、英国等,城市群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美国、英国、日本的前三大城市群均创造了本国2/3以上的财富。

中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等城镇密集区域,也于20世纪80、90年代开始,在城市化进程中也出现了城市群的发展问题。目前这三大城市群约创造全国52.04%的国内生产总值,三大经济区经济总量占据中国的半壁江山。国内外近几十年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表明,城市发展呈现区域内所有城市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态势,形成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城市群,甚至跨国城市群,区域城市一体化越来越成为一种突出的问题。城市群正在成为人类历史上经济总量规模最大、人口密度最高和国际影响力最强的空间,成为国家或地区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基本地域单元。城市群还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更是带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能源”和“引擎”。

目前为止,我国跨省(地区)城市群有10个,如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总计包含87个城市,国土面积96.46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0%,2010年GDP总计22万亿元,约占我国经济总量的54.8%;省级城市群有17个,如大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鄱阳湖生态城市群等,总计包含113个城市,国土面积130.31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3.6%,2010年GDP总计13.85万亿元,约占我国经济总量的34.54%。本文第二部分介绍了我国跨省级城市群的发展现状和问题,第三部分介绍了我国省级城市群发展的现状和问题,第四部分针对城市群发展存在的问题,给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二、跨省(地区)城市群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截至2010年,我国跨省级城市群共有10个: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哈大长城市群、徐州城市群、鄂豫城市群、豫皖城市群、琼海城市群,总计包含87个城市,国土面积96.46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0%,2010年GDP总计22万亿元,约占我国经济总量的54.8%,人口4.59亿,占全国人口比例的34.2%。如表1所示。

其中,2010年长三角地区GDP总量为69871.92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17.4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748.75亿元,占全国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总额的9.3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452.23亿元,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1.3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825.07亿元,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5.18%;海关出口总额5925.7亿美元,占全国海关出口总额的37.56%. 在长三角16城市中,上海2010年GDP占整个长三角地区经济总量的24.1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长三角地区总额的37.08%,工业以上规模总产值占长三角地区的20.3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长三角地区的16.91%,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长三角地区的25.34%,海关出口总额占长三角地区的30.51%。

2010年,珠三角GDP总量为37388.22亿元,占广东省经济总量的82.22%,占全国经济总量的9.32%;珠三角地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总量3084.57亿元,占广东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总量的68.31%,占全国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总量的3.7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355.8亿元,占广东省总量的70.48%,占全国总量的4.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001.65亿元,占广东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4.66%,占全国比重的8.28%;海关出口总额4318.1亿美元,占广东省全年出口总额的95.28%,占全国出口总额的27.37%.

2010年,京津冀城市群地区生产总值实现43000亿元,约占全国生产总值的10.8%。进出口总额4186.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8.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386.9亿元,增长17.5%,比上年加快1.3个百分点。其中,天津市消费保持快速增长,增长19.4%,比上年加快2.5个百分点,比北京增速高出2.1个百分点。河北八城市消费增长速度相近,保持在18.5%左右。

“十一五”期间,京津冀10城市与珠三角、长三角经济发展对比分析如表2所示。

综合而言,长三角16城市、珠三角9城市、京津冀10城市2010年经济总量14.2872万亿元,占10个跨省级城市群总量的64.9%,占全国经济总量的35.92%。这三大城市群经济规模、要素密集程度、产业集聚程度、投入产出效率和城市发育程度都远高于其他7个跨省级城市群,呈现出结构不平衡、发展不均衡、区域差距较大的特点,城市群之间没有形成很好的合作与优势互补。

三、省级城市群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截至2010年,我国省级城市群大约有17个: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大武汉城市群、鄱阳湖生态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呼包鄂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关中城市群、皖江淮城市群、太原城市群、哈大齐城市群、浙东城市群、长春城市群、南北钦防、滇中城市群、黔中城市群、兰州城市群。总计包含113个城市,国土面积130.31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3.6%,2010年GDP总计13.8589万亿元,约占我国经济总量的34.54%,人口总计3.95亿,约占全国人口比重的29.48%。具体如表3所示。

17个省级城市群中,经济总量过万亿的城市群有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与哈大齐城市群。这四大城市群经济总量占17个城市群经济总量的44.76%。其中,山东半岛城市群包括济南、青岛、淄博、潍坊、东营、烟台、威海、日照辖区及邹平县,规划区土地面积约7.4万平方公里,共有8个副省级市、地级市和计划单列市,22个县级市,600个建制镇。城市群2010年GDP实现25727.76亿元,位居省级城市群之首。

中原城市群以郑州为中心,洛阳为副中心,包括开封、平顶山、新乡、焦作、许昌、漯河、济源等9个城市在内。城市群是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也是河南省经济最有活力的地区。城市群2010年GDP实现13375.37亿元,占全省的57.9%;面积5.8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35.1%;人口4159万,占全省的44.2%;地方财政收入占全省的64%,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省的56%,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全省的57%。

长株潭城市群2010年GDP实现12558.81亿元,占全省的78.3%;面积9.6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45.6%;人口4008.16万,占全省的56.5%;地方财政收入占全省的64%,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省的8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全省的77%。龙头城市——长沙市2010年GDP实现4547.06亿元,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排在第7位(拉萨市除外)。

但是,就每万平方公里产出(亿元/万平方公里)而言,要素密集程度最高、产业集聚最强的城市群由高到低依次是长株潭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大武汉城市群、浙东城市群、太原城市群、鄱阳湖生态城市群、关中城市群、皖江淮城市群、长春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南北钦防、呼包鄂城市群、滇中城市群、黔中城市群、哈大齐城市群、兰州城市群。这17个城市群中,每万平方公里产出最高的长株潭城市群也只有4.48亿元,相对于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分别为7.01、4.78、7.14亿元)而言,仍然还有很大的差距,产业集聚程度不强、要素密集程度不高。

四、城市群发展的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我国城市群发展目前还存在以下问题:要素密集程度不高,产业集聚程度不强导致每平方公里产出不高,投入产出效率低;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结构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群发育程度要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城市群之间的合作和互补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城市群定位不明确,布局不合理,各自为阵,没有形成真正的规模经济。针对我国城市群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打破行政区划界限,保障要素自由流动

为促进我国城市群的健康稳定发展,城市群内部各城市之间应加强合作交流,主动消除各城市之间妨碍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各种经济要素全方位流动的政策和制度壁垒,降低生产要素在整个区域内流动和交易的成本,为企业提供投资洽谈、产权交易等合作平台,鼓励企业通过相互投资、兼并重组、缔结联盟等方式,实现区域产业重构,保障要素的自由流动。创造公平、公开、统一的竞争与合作环境,让各种生产要素能够得到科学、合理的流动和组合。淡化行政区划观念、冲破行政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使得各级城市之间能够实行优势互补。统一区域内的教育、就业、社保和住房制度,以便更好地促进区域内要素自由流动,实现区域内资源的有效配置。

(二)加强合作分工,实现互利共赢

城市群内单个城市整体实力偏弱,参与国际间的竞争其竞争力明显不足,很难与发达地区的城市抗衡。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城市竞争力的提高有待于城市组团式的发展和壮大。相互协调、互相包容、借助外力、弥补不足、共同发展才是明智之举,城市群内城市之间的分工合作、协调发展己是迫在眉睫。合作与分工才有机会创造城市发展的合力和竞争力,最终达到一个城市群内城市同发展共进步的“多赢”局面。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各城市群至少要加强科技合作、产业分工与协作、环境政策、法规、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体制机制创新、区域生产力布局的统筹,联动推进区域协调互动发展。还应通过城市功能合理定位促进城市分工。各城市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资源禀赋特征,合理确定其在城市群中的地位。

(三)统筹区域发展,实现经济政策一体化

城市群的发展需要一个统一明确的发展战略规划,更需要建立区域协调机构,以实现城市群政策一体化,确保城市群发展战略规划落到实处。通过集群发展和一体化政策,构建城市群现代产业体系,强化市场机制。因区域间“非合作博弈”不可避免,各个城市有各自的利益所在。为了约束和规范各市政府的行为,实现城市群整体优先发展的目标,创建跨市域的实质性合作机制和合作机构非常有必要,应尽快建立一个跨越城市之上又与城市政府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的综合协调机构,形成区域协商、协议机制,就城市群有关发展问题进行统筹规划、协调政策与利益,以有效推动城市群的建设。

(四)科学合理布局,明确城市定位

根据2011年6月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针对区域内不同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确定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完善开发政策,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现有城镇发展的空间布局结构应进一步优化,逐步形成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以交通运输干线和长江中游为主轴的集约开发态势。

注释:

① 朱丽萌,《江西城市群研究报告》,2010。

② 《环渤海经济圈经济发展》,中国网,2011年12月1日。

参考文献:

[1]高汝熹,阮红.论中国的圈域经济[J].科技导报,1990,(7).

[2]姚士谋,朱英明,陈振光.中国的城市群[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1.

[3]史朝兴,顾海英,秦向东.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中应用的理论基础研究综述[J].南开经济研究,2005,(2).

[4]Gottmann.J.Megalopolis or the Urbanization of the Northeastern Seaboard[J]. Economic Geography, 1957,(33):189-200.

[5]Anderson, J.E..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Gravity Equation[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9,69 :106-116 .

[6]Bergstrand,J.H.. The Gravity Equation in International Trade: Some Microeconomic Foundations and Empirical Evidence[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85,67:474-481.

[7]Zhou Yixing. Definitions of Urban Places and Statistical Standards of Urban Population in China: Problems and Solutions [J].Asian Geographer, 1988, (7).

[8]Davies DR, Weinstein DE. Economic Geography and Regional Production Structure: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999, 43(2):379-407.

[9]Rose, A.K., Wincoop.E. National Money as a Barrier to Trade: The Real Case for Currency Un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1, 91 :386-390 .

[10] Amihai Glazer, Mark Gradstein, Priya Ranjan. Consumption Variety and Urban Agglomeration[J].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2003,(33): 653-661.

城市发展建议篇(5)

中图分类号:F32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4)-05-24-1

1凤城市20年蚕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1.1科技兴蚕效果明显

中国现代柞蚕科学研究的中心和世界野蚕研究中心―――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坐落于我市,为蚕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20年来我市完成的省级以上科技成果30多项,撰写论文100多篇。举办各类蚕业科技培训班500多次,受训人员200多万人次,发放资料10万多份。凤城市柞蚕业科技贡献率已经超过60%,新成果取得直接经济效益累计40多亿元。

1.2柞园生态环境大幅度改善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市的柞园总面积207万亩,由于区划的变更和对部分柞园实行封育,全市柞蚕场面积到2014年已减至150万亩。经过多年的改造,特别是对部分柞园实行补植,种植紫穗槐串带等生物措施和闸沟等工程措施,使全市柞蚕场生态环境大大改善。一类蚕场已由上世纪八十年代的35万亩增加到近100万亩,三类蚕场由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近70万亩降到10万亩。近20年全市累计建设标准化柞园50多万亩。全市柞园的质量有了较大的改变,并向良性循环方向转化,蚕农逐渐从传统养蚕方式步入生态放养之路。

1.3柞蚕产业链进一步紧密

整个柞蚕产业链包括柞蚕制种、放养、蚕茧储存、蚕茧缫丝、蚕蛹加工利用、柞蚕场更新薪材等。目前,我市已经有了一个较完备的产业链,在蚕茧加工上已经拥有7家企业,年可加工柞蚕茧2000吨左右,可生产柞蚕丝50吨,缫丝蛹1300吨,年加工生产蚕丝被5万床左右,余下的蚕茧大部分割茧卖鲜蛹。初步统计,全市柞蚕产业全部链条的产值已达10亿多元。

1.4致富效果明显增强

凤城市的蚕区农民常说“吃粮靠种田,花钱靠养蚕”,“种地带放蚕一年顶两年”。近年来,随着柞蚕丝价格上涨,柞蚕茧价格突破30元/公斤。蚕茧商贩的抢购,保证了蚕茧销售渠道畅通,交易时期短,充分证明蚕业属于典型的高效特色农业,2013年柞蚕茧价格最高达每公斤32元。白旗镇莫家村9组,2013年有20户放养秋柞蚕,总收入70多万元;爱阳镇邵家村4组有23户放养秋蚕,2013年总收入达100多万元,明显的致富效果大大激发了农民放养柞蚕的积极性。

1.5养蚕队伍不断壮大

凤城市柞蚕生产已有300多年历史,全市100%的镇(区、乡)、93%的村及88%的居民组都放养柞蚕,全市近2万户农民以放养柞蚕为生,懂得养蚕技术的农民近5万人。

1.6增值空间逐渐拓宽

柞蚕茧原料的充足供应,为柞蚕资源的综合利用奠定了基础。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及柞蚕业的不断发展,柞蚕资源的综合利用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养蚕不仅限于缫丝织绸,而且在食品、保健、医药、日化及农业等方面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影响凤城市柞蚕业发展的因素

2.1柞园资源大幅度减少,对保持全国最大的柞蚕业基地不利

凤城市因三次重大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公益林建设,现仅有150万亩,全市有1.4万农户不能养蚕,每年农民养蚕收入减少近3亿元,对发展我市特色产业和保持全国最大的柞蚕生产基地不利。

2.2部分农民养蚕采取掠夺式经营,影响了我市柞蚕场生态环境

为了多产蚕茧,蚕农增加投种量,使蚕场超出了担蚕能力,造成了掠夺式经营的局面。同时,由于连年过度放养柞蚕,使柞园得不到休养生息,也影响了柞园的使用功能和生态效益。

2.3柞园建设投入匮乏,制约了柞蚕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经调查:凤城市每年用于森林管护、建设等各级财政部门投入的资金3000万元左右。而占凤城市有林面积27%的柞园投入仅10万元左右,相当于投入凤城市林业建设资金的3.3‰。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加上农民建设柞园积极性不高,现有柞园内的30%左右空闲地被闲置,从而影响了农民增收和柞园生态环境改善。

3进一步巩固提升凤城市传统柞蚕业的建议

3.1合理规划山上资源,稳定现有柞蚕放养规模

建议针对全市柞蚕场资源进行普查,在普查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山上资源。根据凤城市农村实际,全市柞园面积应稳定在150万亩,同时,落实好蚕场的长期承包政策,让农民安心建设和管护蚕场,减少掠夺式经营的破坏行为。

3.2增加投入,加大柞园管理和建设力度

根据国家等生态保护相关政策,发展蚕业生产只能依靠现有柞园资源。建议对柞园采取造林补助政策,将森林植被恢复费反哺蚕业,蚕场质押贷款等用于柞园建设。各级蚕业主管部门应加大管理和指导力度,最大限度提高柞园单位面积产茧量和郁闭度,达到柞园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高的效果。

城市发展建议篇(6)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1-0073-01

园林的历史发展可谓源远流长,共同的目的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人为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栽培与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的环境。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一种人工环境,人们长期生活于城市中,势必要寻求与大自然直接接触的方式,如踏青;或者创设一种间接的补偿方式,这就是园林的建置。可以说,园林是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一个民族的造园艺术集中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在文化上占支配地位的人们的理想与情感。当代,无论是社会以至文化都已发生了许多变化,园林不仅要延续文脉,更要适应城市发展的新情况。

1城市园林发展现状

1.1园林内涵的扩大

任何一个时代的园林,目的都是为人服务,而其形式与风格正是决定于这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艺术及经济技术水平。古典园林的服务对象从产生开始就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当时占支配地位的是少数的皇族、达官贵人及一些商贾文人。他们设置园林的出发点只是为了显示财权或用于享乐,因此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都只为少数人服务。而城市园林是为众多的普通公民服务的,服务对象在量上的改变必然引起园林在诸多方面质的变化。现代城市园林不仅包括公园,还包括其他所有的城市绿化与美化工程,如街道、广场、动植物园及其他各类专用绿地。园林又被历史性地赋予新的功用,即保护环境,改善环境。单纯地为满足少数人的享受与审美情趣的园林已满足不了现代城市的需求,但由于以往那种狭隘造园思想的延续,新建园林与城市大环境发生冲突的例子比比皆是,尤其对开敞性公共游园、街道绿化、居住区室外环境等的重视还不够。

1.2园林形式的变化

园林的服务对象、建设目的的不同,城市大环境面貌的不同,技术材料运用的不同以及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和对园林需求的增加,都使得园林在形式上需要相应地发生变化,现代城市园林是服务于人民,要面向大众。一味沿袭古典园林的含蓄意境或皇家气派都是不适宜的。现代的城市风貌、技术材料,再完全采用古典的形式往往难以协调,现代文化艺术讲究自由流畅,追求简洁明快,古典园林繁琐的装饰已不再适应。城市生活繁忙紧张,上班族需要有放松身心的休憩绿地,老年人要求有锻炼的场所,儿童寻觅游戏的空间,凡此种种都使得单纯的园林形式已难以满足城市的多种需求。

2城市园林发展建议

2.1重视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园林内涵的扩大,使园林不再是单纯的一个一个园子进行建设,而是要从狭隘的造园转入整个城市的园林化,乃至大地园林化。随着全球性环境保护运动的日益扩大和深入,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唯一能够以自然更新方式改造被污染环境的因素就是园林绿化。因而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可谓是新时期园林的主要目的之一,应加强以生态学原理指导园林的规划设计。针对城市从自然条件到布局等各方面的特殊性,应布置大型生态绿地配置植物群落,使之如自然植物群落一样能够自养循环,并起到保护环境、防止污染、调节城市小气候、保持水土等作用。在城市里要见缝插针地布置绿化,在城市环境的塑造中应多以绿色植物材料进行造景,不断探索生态园林的道路是园林发展的大势所趋。

2.2注重多元化发展

城市发展建议篇(7)

中图分类号 S565.6;F32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9-0320-01

蓖麻是白城市的传统作物和重要经济作物,蓖麻产业是极具发展潜力的优势产业。近年来,随着蓖麻良种的推广使用,蓖麻种植面积的扩大,经济效益的凸显,组织力度的加强,广大群众对蓖麻产业的认识大大提高,白城市蓖麻产业呈现大发展的趋势。

1 白城市蓖麻产业发展现状

1.1 种植基础较好

白城市是全国重点蓖麻产区之一,该地的土壤、气候条件非常适合蓖麻生长,种植蓖麻历史悠久,广大农民有种植蓖麻的经验。白城市最高峰时期(2000年)蓖麻种植面积达9万hm2,产量10万t,占全国的1/ 3左右,占世界的1/ 9左右。自2006年以来,随着蓖麻籽价格上扬,种植面积呈现恢复性增长,2012年全市蓖麻种植面积3.56万hm2,产量达6.1万t。围绕“优质、高产、高效”这一目标,不断引进推广适应性广、抗病性强、产量高的新品种,促进了蓖麻产业的发展,也增强了市场竞争力,更是实现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愿望。通榆县从山西省引进的CSR24.181、经作1号、中北3号等蓖麻良种与其他杂交蓖麻品种相比,具有不炸英、不落果、不秃尖、抗病虫性能好、可以一次性收获的特点,经过几年的种植实践,种植户普遍认可。且这些品种投入不高,耐旱、耐碱、抗灌,一般肥力的地块就能获得高产,获得稳定收入。

1.2 市场前景广阔

世界蓖麻主要产区分布在印度、中国、巴西等国家,产量占全世界蓖麻总产的90%以上,还有印尼、巴基斯坦、泰国、法国、尼日利亚等国家,但产量较少。全世界蓖麻种植面积约为110万hm2,平均产量1 650 kg/hm2。国内蓖麻主要产区分布在内蒙古通辽地区、吉林省白城地区和山东、山西等地,占全国蓖麻种植面积的80%。我国正常生产年份蓖麻种植面积约20万hm2,蓖麻油产量只有30万t,而每年需求量却在70万t左右;年产蓖麻籽50万t,年需蓖麻籽110万t左右,缺口在1/2以上。这就为国内蓖麻油生产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空间,也为蓖麻种植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1.3 产业体系框架成型

随着市场看好,2007年以来,吉林向海油脂工业有限公司、吉林盛吉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吉林兴健蓖麻开发有限公司相继投资建设了蓖麻深加工项目,设计加工能力在11万t以上,企业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在吉林省农业委员会的支持下,以白城市为主成立了吉林省蓖麻产业协会,在白城市组建了14个分会,产业的组织化程度逐渐提高。以洮南和通榆为中心的交易市场辐射域内5县(市、区)和内蒙古通辽、突泉等地,购销网络遍布全国各地。蓖麻产业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龙型经济格局基本成型。

1.4 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正常年景,蓖麻新品种CSR24.181、中北3号、经作1号,产量均可达2 500 kg/hm2以上,按近3年蓖麻籽平均销售价格5.4元/kg计算,收入可达13 500元/hm2,扣除生产费用2 100元/hm2,纯收入11 400元/hm2。如采取地膜覆盖栽培,产量均可达3 000 kg/hm2以上,收入可达16 200元/hm2,扣除生产费用3 000元/hm2,纯收入可达13 200元/hm2。而且蓖麻有耐旱、耐碱、耐瘠薄、可一次性采收等特性,在栽培上还有投入少、劳动强度小、省工省时等优点,这也是蓖麻新品种增产增效的重要因素。从长远看,蓖麻叶和茎杆还可以综合开发利用,吉林向海油脂工业有限公司正在进行技术改造,2013年产值达3. 5亿元,实现利税1 200万元,2014年准备利用蓖麻饼生产有机肥,年计划产量15万t。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经济效益还能大幅度提高。

2 建议

蓖麻产业是白城市避灾农业、高效农业的重要作物,应大力发展蓖麻产业,不断加大推广力度,从而达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税收增长等多赢效果。建议具体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2.1 加强生产基地建设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抓住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的有利契机,积极争取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的支持,加强蓖麻生产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搞好农田水利建设,在无井地块打抗旱水源井,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建立与基地生产相配套的物资供应、病虫害防控、科技指导等多元社会化服务体系。二是扩大种植面积。充分利用白城市适宜的气候、土壤条件,抓住龙头企业原料需求量大和当前蓖麻市场价格高、销路畅的良机,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教育引导农民扩大蓖麻种植面积。大力推进土地流转,逐步实现规模化经营。三是提高单产水平。重点抓住杂交种应用和膜下滴灌新技术推广2个关键环节。依托白城市农业科学院蓖麻研究所,加快引进、培育适合本地气候土壤条件的蓖麻高产抗病杂交新品种,研究高产栽培技术,重点探索防治枯萎病的有效方法。大面积推广CSR24.181、经作1号和中北3号等优良品种,因为这几个蓖麻品种较其他同类品种在同等条件下可增产25%~30%。采用膜下滴灌新技术,还能延长生育期,增加结实率,单产量还会大幅提升,切实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2.2 加快龙头企业建设

一是帮助企业完善服务。加强政府推动作用,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发展蓖麻产业的措施及方式,及时推广好的做法。在生产和加工环节实现有效对接,做好综合服务。调动农民种植蓖麻的积极性。二是延长产业链条。目前,先进国家蓖麻加工产品已达3 000种以上,我国仅有几种,精深加工空间很大。因此,应高度重视龙头企业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鼓励、支持蓖麻加工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密切合作,重视引进先进工艺、设备和技术,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新产品开发的能力,形成一种原料、多种产品、综合效益的发展格局。三是拓宽融资渠道。蓖麻产业和其他农产品加工企业一样,都面临资金严重短缺问题,相关部门必须合力解决。金融部门要发挥主力作用,研究建立防御投贷风险的新措施,既要保证信贷资金投入安全,又要保证龙头企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实现金融部门与龙头企业的双赢。发改、农业、农发办等部门要积极搞好项目立项工作,最大限度争取国家和省里扶持。企业自身也要拓展思路,积极内引外联,采取合资、股份、合作等经营模式,提高社会融资能力[1-2]。

2.3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一是加强中介组织建设。首先,利用蓖麻专业合作社可以解决政府部门解决不了的一些问题,是农民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有效途径。这就迫切需要落实相关扶持政策,加强规范与管理,推动协会不断完善与发展。其次,健全专业合作社的规章制度,创新运行机制,通过提高合作社工作质量,由单项服务向综合配套服务发展,使蓖麻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由松散型合作型向紧密型组织转变。二是探索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协会组织协调,促边企业和农户紧密合作,逐步建立“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农户”等多种利益联结模式,培育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真正实现蓖麻产业化发展,实现企业获利、农民增收、产业兴旺的多赢目标。三是增强企业带动功能[3-4]。鼓励加工企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帮助农户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产能力,提供信息服务。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服务、统一收购,增强企业对基地农户的带动功能,提高企业的信誉度和产品竞争力。

3 参考文献

[1] 徐良.我国蓖麻产业发展现状及其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2):109.

城市发展建议篇(8)

一、政府主导,建立健全推进机制

对全市旅游业要实施统一的规划、指导、管理和协调,制定切合我市旅游业发展需求的产业政策和措施,强化对旅游业的组织、引导、协调与管理功能。

1.加强组织领导。推行“大旅游”的管理模式,依照政府主导原则,在政府层面上建立具有统一规划、政策导向、资源整合、部门协调和综合管理职能的市级旅游领导小组,根据职能设立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景区建设、招商引资等专项工作组,统筹协调石港渔湾水道、开沙岛、进鲜港、南山湖等重点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同时,建立健全正常的议事、调度、督促、检查制度,强化协调的权威性、有效性。

2.科学制定规划。建议市政府相关部门根据通州旅游业发展现状,按照“重规划、重建设、边宣传、边发展”的工作思路,以规划协调、综合效益、可操作性为原则,精心组织编制《通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明确实施旅游资源整合、开辟旅游线路、完善旅游要素配置和规范旅游市场管理等工作重点,在此基础上编制石港渔湾水道、进鲜港、南山湖等重点旅游景区详规。

3.加大推介力度。要加大旅游宣传投入,以品牌推介为核心,推动城市旅游形象、旅游产品的传播。要主动和周边的南通、上海以及苏南一些著名景区加强联络,进行横向联系合作,扩大旅游辐射面。吸引旅行社参与运作,通过与旅行社共同制作宣传资料,采取价格优惠、奖金激励等多种形式,直接向客源地宣传促销,促进客源的组织。要积极利用会展、节庆活动促旅游发展,精心筹划好通州市重点旅游资源推介会活动。借助网络媒体大力宣传我市旅游景点,建立与新闻媒体双向互动的信息平台,及时各类旅游信息。

二、整合资源,打造特色旅游线路

1.打好“人”和“城”两张牌。同志曾说过中国的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张謇的业绩及声誉是通州人文旅游资源的一大宝藏,发展以张謇业绩为中心的旅游,实质是实业文化的旅游。作为张謇先生的故里,我市已成为全国家纺市场的龙头,中国南通家纺城被评定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我们要充分放大张謇实业文化和南通州家纺品牌效应,吸引更多的游客来瞻仰张謇先生在通州范围内的遗迹,来家纺城观光购物。通过向游客有偿提供风味小吃、旅游工艺品、民间艺术表演等特色旅游项目,展示通州的人文景观、风土民情、地方特色。

2.做好三水(一湾一岛一港)文章。我市濒江临海,水资源丰富。石港渔湾水道具有河曲、树繁、草茂、鸟多、水清和境幽六大特色;开沙岛环境宜人,自然生态良好,农副产品、水产品资源丰富;进鲜港河宽水阔,鱼虾鲜美,乡野风光保存完好。要围绕“三水”资源,打造各具侧重的旅游休闲景点,做活水的文章。

3.依托成熟景点打造旅游线路。以市场机制为导向,以利益机制为纽带,强化区域协作,主动与我市主要旅游客源地城市--上海、苏州、南通等地旅行社联手开拓通州旅游市场,逐步将本市景点纳入长三角、南通旅游线路。整合全市旅游资源和农业资源,加快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的品牌建设。大力开展景区创建活动,不断提升景区档次和水平。

我市目前较成熟的景点可组成三条一日游线路:一是由中国南通家纺城--南山寺--西亭长盛垂钓山庄--石港渔湾水道;二是由南山寺--兴东绿野观光农业休闲园--五接开沙岛度假区;三是从中国南通家纺城--先锋惠凯生态园、御园农庄--五接开沙岛度假区。时机成熟后可将南山湖、謇园、忠孝文化园等纳入一日游线路,以进一步凸显通州旅游特色,完善通州旅游体系。

三、加大投入,多渠道筹措资金

遵循“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建立旅游业有偿投资机制,加大景点的投入、开发、建设力度,鼓励外商、集体、个人和有实力的旅游集团投资通州旅游业,形成多元投入、全社会办旅游的格局。

1.设立发展基金。市财政每年列出一定的专项经费,设立市旅游业发展基金,用于开发研究项目、编制规划补贴、旅游宣传推介等。

2.争取扶持资金。积极向上争取水利、交通、农村综合治理等项目资金以及环保治理、省生态示范工程等专项资金,更多地带动旅游业的投入。

3.吸引民间资金。通过招商引资渠道,运用市场化经营手段,把优势资源变成旅游发展的资本来运行。利用以资源换资金、以经营权换资金等方式,充分挖掘民资民力,引导资金投入旅游业。

四、夯实基础,营造良好旅游环境

通过对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产业链的整合,加强旅游环境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1.完善基础设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如景区建设、

城市发展建议篇(9)

关键词:丰城;农业经济;发展;对策

1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

1.1农业科技落后

主要表现在农业科技力量薄弱。据统计,丰城市农业人口有100多万,每万人中仅有5名科技人员,数量极少,一些发达国家每万人中有40名科技人员,由于目前农村科技人员缺乏,农业科技推广难以开展。二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每年取得的农业科技成果,不能应用到农业生产上,转化率只有30%~40%,而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已达到70%~80%。三是转化成果的普及率低。目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后的普及率也只有30%~40%,这就意味着已转化的成果中,还有2/3没有应用于生产实践。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主要体现为:一是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涣散,相当部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实力比较薄弱,难以承担起统一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综合配套服务;二是社会化服务效率低下,从事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职工队伍素质和业务能力偏低;三是社会化服务内容单一,多数集中在统一供种、统一植保、统一收割、统一防疫等几个项目上,产前、产中服务多,产后服务少,无法满足农民在再生产过程中的多样性要求。

2大力扶持农业经济的必要性

2.1扶持农业经济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需要

农业发展中存在着许多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缓慢,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安全;不仅制约农业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

2.2扶持农业经济是确保社会稳定的需要

农村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农业经济发展缓慢会造成农民生产、生活两方面购买力的萎缩,进而会影响到农业生产、生活物资供应和产后加工销售等环节,导致这些部门生意萎缩、失业率上升,最终造成社会不稳定。

2.3扶持农业经济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从目前农村的大部分地区情况来看,农民收入低,生活消费需求受到抑制,导致国家扩大内需政策难以得到很好的落实。要扭转这种被动局面,首先要大力扶持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其有效购买力,扩大内需,进一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2.4扶持农业经济是迎接新形势挑战的需要

中国的大宗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不具备价格竞争优势。随着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这些产品的进口可能会对国内大宗农产品市场会造成较大的冲击。因此,不能因比较效益低而放弃或减少生产,必须加大政府对农业经济的扶持力度,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3大力扶持农业经济的具体建议

3.1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农业保险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农业科技、农村金融、农业保险)之一,是WTO农业协议允许各国支持农业的“绿箱”政策。农业保险,对农民来说是转嫁风险、分摊损失保障收入的重要途径,对国家而言是保护和发展农业的重要举措,应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农业保险在中国推行已达20年,但发展缓慢,为此建议采取如下具体措施:一是健全农险法规,完善法制环境;二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比如,对经营农业保险项目的商业保险公司免除其营业税和所得税等一切税赋;三是对农户的保费实施一定比例的补贴,比如补贴保费的30%或者根据农业发展需要给予更高比例的补贴,以减轻农户负担,提高农户投保的有效需求。

3.2注重农业科技创新及应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推进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首先要注重科技创新,加大对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工作的支持力度,尽快研制出更多优质高产的粮食品种;其次,要抓好农产品精深加工、节水农业、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生物工程与电子信息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注重对种粮农民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再者,要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通过搞好新品种和新技术引进、试验、繁育、示范、推广与服务等工作,带动广大农民大面积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最后,要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农科教结合,带动广大农民走科技兴农的路子。

城市发展建议篇(10)

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___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___的迫切需要,是贯彻“以人为本”、缩小城乡差距的重大举措。一、我市城乡发展现状1、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20__年,全市第一产业增长10.2;第二产业增长18.6;地方财政收入47.5亿元,其中,三县(市)一区只占24.1。城市人均生产总值是农村的2倍左右,城市人均财政收入是农村的7倍左右。2、城乡社会建设不协调农村的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台安县每1300多人仅有一名农业技术人员;城乡教育资源严重失衡,农村师资力量、校舍条件、办学经费等远不及城市;农村文化娱乐设施简陋缺乏;农村医疗卫生资源不到总数的20;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自来水普及率仅为33,部分公路路段达不到标准。3、城乡财政投入不平等20__年财政支出用于城市的46.8亿元,同比增长38.2;用于三县(市)一区21.9亿元,同比增长19.9;用于城市企业挖潜改造2.6亿元,同比增长285.5;用于农业1.9亿元,同比增长11.9;用于城市社会保障资金10.1亿元,同比增长27.5,首次用于农村社会保障资金仅为900万元。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我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差距呈逐渐扩大趋势(见表和图)。我市城乡居民收入表(单位:元)年份类别20__年20__年20__年20__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81.566851.027434.338262.32农民人均纯收入3606.013782.274000.504253.00我市城乡居民收入比较图如果将城市居民享受的社会待遇计算在内,并剔除农民纯收入中的实物部分,其真实的收入差距大约在6:1左右。

二、统筹城乡和谐发展的几点建议1、从发展规划上,统筹城乡和谐发展在编制“十一五”规划中,应把城乡协调发展作为规划的一大重点,并规划好具体目标和保证措施。从规划伊始就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十一五”规划中,要从城乡统筹发展规划和县城、中心镇、中心村发展布局上,在生产力布局、工业园区布局、撤乡并镇、撤小村并中心村、精兵简政等根本措施上,向“三农”问题倾斜,以实际措施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别,推进城镇化,减少农民,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享有国民待遇。2、在财政分配格局上,统筹城乡和谐发展统筹城乡发展,重点在于落实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关键在于调整财政分配格局。从规划高度、用法规手段加大对支持“三农”的投入,起码应在公共财政分配上尽快做到城乡平等,工农一致,落实农民的国民待遇。3、在公共服务事业建设上,统筹城乡和谐发展要不断扩大和充实农村科技力量,健全科技推广体系,增加编制,扩大队伍,以优厚条件引进聘用农业高科技人才和新毕业大学生到镇、村落户。在农村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方面应不断加大投入,体现城乡协调、工农平等,不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确保农村孩子能享有九年义务教育,确保农民有病能得到治疗,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同时,注重公路、电网、供水、通讯为重点的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建设,逐步将城市的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使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与城区相协调,使农民享受政府公共服务与市民相协调。4、在社会保障上,统筹城乡和谐发展建议尽快建立较为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工作。采取国家资助点、地方政府统筹点、社会捐助点、个人拿点的办法,逐步解决扩面难、参保率不高的问题,力争到20__年农民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50以上,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达到100。5、在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上,统筹城乡和谐发展通过大力支持发展生产和招商引资,发展县域经济,扶持和促进乡镇企业发展,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使农民收入的增长幅度与市民收入、财政收入和生产总值的增长幅度同步。同时,还应把重点放在解决最差的乡村建设和最贫困的农民生活提高上,在农用物资和生产资料的供应上给予特殊优惠政策和价格上的补贴,在其他社会福利事业方面给予特别照顾。要通过不断扩大农民进城务工、加速小城镇化建设和强化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等渠道和形式,大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走减少农民增加收入的路子。6、在农民进城务工上,统筹城乡和谐发展建议政府清理和取消对农民工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简化农民跨地区就业各种手续,放宽农民进城务工和定居的条件,对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农民工,应转为城市户口,享受市民同等待遇。建立农民工工会组织,把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开办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 学校,开放文化馆、图书馆,为他们的素质提高和生活改善创造有利条件。7、在法规政策上,统筹城乡和谐发展建议对农村现行不适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修改的同时,尽快制定能从根本上保证城乡协调发展的法规政策,形成法治,防止领导更换或形势变化时可能出现随意剥夺农民的人治现象。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尽快制定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三化”建设的决定,做到各项建设优先考虑“三农”利益。同时切实加大对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实施中的执法力度和监督检查力度,严防定规划时重视,落实规划时忽视的弊端,对违反规划和法律规定的要追究责任,依法处理,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上一篇: 科技项目管理措施 下一篇: 网络广告概念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