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 统计源期刊

Progress in Modern Biomedicine

  • 23-1544/R 国内刊号
  • 1673-6273 国际刊号
  • 0.76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是黑龙江省红十字医院;黑龙江省森林工总医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11年创刊,目前已被剑桥科学文摘、Pж(AJ) 文摘杂志(俄)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黑龙江省卫生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现代生物医学进展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述评、研究快报、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专论与综述、技术与方法、研究简报、生物磁学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07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论著
氧化亚铁硫杆菌亚铁氧化活性与其对低品位铜矿浸矿速率关系的研究641-642

摘要:氧化亚铁硫杆菌是一个具有很强生物浸矿能力的细菌,本文对3株分离得到的氧化亚铁硫杆菌及一株来自菌种中心(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A.f)的铁氧化活性及其这些菌株对低品位黄铜矿浸出速率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所有的4株A.f菌中,菌株CMS-F1和F10-ATCCC23270的铁氧化活性较高,其对黄铜矿生物浸出速率也高.进一步分析亚铁氧化活性对生物浸矿效率的影响时发现,在A.f菌中,氧化活性高的菌株,其对低品位黄铜矿的生物浸出效果也高.

地塞米松当归多糖前体药在大鼠胃肠道内容物中的释药特性643-646

摘要:目的:探讨以当归多糖为载体的地塞米松前体药在大鼠胃肠道内容物中的释药特性,考察其结肠靶向性.方法:将前体药与大鼠胃肠道不同部位内容物稀释液于37℃共同孵育,不同时间点取样,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释放的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EX)及地塞米松琥珀酸单酯(dexamethasone hemisuccinate,DSH).结果:前体药在大鼠胃肠道各部位内容物稀释孵育液中均有DEX及DSH释放;DEX在小肠近端的释放量最大,在结肠和盲肠中的释放量次之,在胃和小肠远端的释放量较小;DSH在结肠和盲肠中的释放量大,在胃、小肠近端和小肠远端释放量小;在160 min孵育时间时,DEX和DSH在结肠和盲肠中的释放总量是在胃、小肠近端和小肠远端释放总量的1.95倍.结论:以当归多糖为载体的地塞米松前体药具有一定的结肠靶向释药特性,有可能用作局部治疗结肠炎的结肠靶向药物.

一株中度嗜热嗜酸细菌的分离与分子鉴定647-648

摘要:用稀释分离法,从云南某温泉分离得到一株中度嗜热嗜酸细菌YN06.该菌株短杆状,革兰氏阴性,菌体大小为(0.3-0.5)μ mx(1-2.2)μm.16S rDNA和16S-23S间隔区序列分析表明,YN06与嗜酸硫杆菌属的喜温硫杆菌处于同一进化树分支中,相似性均高达99%以上,因此该菌株被鉴定为喜温硫杆菌.

牛磺酸对高糖培养下视网膜Mü ller细胞GFAP和TAUT表达的影响649-652

摘要:目的:通过检测高糖培养条件下视网膜Mü ller细胞神经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 protein,GFAP)和牛磺酸转运蛋白(taurine transporter,TAUT)的表达变化,观察葡萄糖对Mü ller细胞牛磺酸(taurine)转运功能的影响,探讨牛磺酸对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DR)可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高糖培养大鼠视网膜Mü ller细胞,用免疫细胞荧光化学双染色、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不同浓度牛磺酸干预下Mü ller细胞GFAP及TAUT的蛋白表达.结果:高糖可引起Mü ller细胞GFAP表达增强,TAUT表达减弱;牛磺酸可减弱高糖引起的Mü ller细胞GFAP表达增强,TAUT在0.1mmol/L~10 mmo1/L的牛磺酸干预后表达增强.结论:牛磺酸可以抑制高糖导致的Müller细胞功能改变.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菌生物膜形成的方法学研究653-655

摘要:目的:建立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生物膜形成过程的方法,为进一步研究生物膜的形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以临床分离金葡菌X428为研究对象,在盖玻片上形成生物膜,分别于接种后的4、8、12、16、24和48h取出玻片,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标记多糖和细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生物膜形成情况.结果:取得了生物膜形成过程的不同时间点的CLSM图像,4h时细菌在盖玻片上粘附形成小菌落,8h和12h细菌聚集成簇,多糖基质产生并逐渐增多,至16h形成成熟生物膜结构;24h和48h生物膜已经播散,其结构变小.结论:应用免疫荧光技术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研究生物膜形成过程是一种简便可行的方法.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科研快讯
补充声明655-655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论著
HBsAg空间结构与分子进化分析656-658

摘要:目的:获得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生物信息学资料.方法:从Genbank中获得HBsAg的核酸序列,用ExPaSy、EBI和NCBI网站的在线软件推导其编码氨基酸序列、理化性质、空间结构,并在Blastn比对后选择不同地理株进行分子进化进行分析.结果:HBsAg由226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25777.6Da,等电点8.74,为亲水性蛋白质;信号肽位于1-29aa处,二级结构由-螺旋(18.14%)、延伸(25.66%)、随机线圈(56.19%)组成.中国与日本、冈比亚、德国、西班牙、墨西哥、荷兰、瑞典、泰国的HBsAg相似率依次为99%、94%、94%、94%、91%、89%、98%、98%、98%..用不同地理株HBsAg核酸序列构建出的分子进化树中,中国和日本的聚成一簇.结论:通过对HBsAg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该抗原特征,为进一步研究乙型肝炎的感染与发病机制、研制基因工程疫苗以及研究HBsAg新的功能域等提供依据.

软骨多糖对L1210白血病小鼠生长抑制作用的研究659-662

摘要:目的:研究软骨多糖对L1210白血病小鼠的生长抑制作用,并探讨其抑瘤作用机理.方法:建立DBA/2小鼠L1210腹水瘤模型,将小鼠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进行实验,通过腹腔注射软骨多糖治疗,每天称重并记录小鼠的生存时间,计算生命延长率.于0h、24h、48h、72h抽取治疗组小鼠的腹水瘤细胞进行细胞周期的分析;采用常规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应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BCL-2和BAD蛋白表达变化,以进一步探讨软骨多糖的抑瘤机制.结果:软骨多糖可以明显提高DBA/2小鼠的生存率;细胞形态学观察可见细胞出现细胞浆浓缩、核固缩及凋亡小体等现象;软骨多糖作用后的L1210细胞,其细胞周期被阻遏于G0/G1期,24h-48h凋亡率迅速上升;Bad蛋白的表达水平于给药24h-72h后升高,抗凋亡基因Bcl-2表达下降.结论:软骨多糖可能通过影响肿瘤细胞周期和Bad、Bcl-2蛋白的表达来诱导L1210细胞凋亡,并显著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延长DBA/2小鼠的生存时间,是一种新型的抑癌活性物质.

环孢霉素A逆转人白血病耐药细胞系HL-60/ADM及其超微弱发光的观察663-666

摘要:目的:探讨环孢霉素A(CSA)对抗阿霉素人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系HL-60/ADM的耐药逆转作用,并比较二者之超微弱发光强度的特点.方法:选择环孢霉素A(CSA)作为耐药逆转剂,分别采用MTT法、流式细胞仪和免疫组化法分析CSA对人白血病耐药细胞系的毒性及逆转效果;用IFFM-D型流动式化学发光仪检测细胞的超微弱发光强度.结果:当CSA浓度在4ug/mL以下时,对HL-60/ADM无明显毒性作用,超过此浓度,其毒性呈剂量效应(P<0.001).当CSA浓度为0.5ug/mL时就有明显逆转作用,随着CSA剂量增加,逆转作用逐渐增强(P<0.01),当CSA剂量达8ug/mL以上时对细胞存活产生明显的影响;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可见逆转耐药细胞系HL-60/ADM+CSA较耐药细胞系HL-60/ADM的G2期细胞显著增多,而S期细胞明显减少(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HL-60/ADM细胞膜上P-gp高表达,经CSA作用后其表达下降;在10-4m01/L鲁米诺及0.3%双氧水条件下HL-60/ADM细胞超微弱发光强度高于用CSA逆转后的细胞(P<0.001).结论:CSA能有效逆转HL-60/ADM的耐药性;逆转后细胞超微弱发光强度值的降低可能与其细胞增殖速度减慢,DNA复制减少,细胞内氧化代谢减弱以及自由基水平降低等因素有关.

介入法建立猪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模型及其效果评价667-669

摘要:目的:用介入法行球囊堵闭猪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建立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动物模型并评价其效果.方法:选用小型雄性家猪11只,麻醉后经股动脉或颈总动脉置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球囊至冠状动脉LAD远端,堵闭血流60min.术中持续静脉滴注胺碘酮.60min后负压撤除球囊及鞘管.行超声心动图、磁共振成像(MRI)评价心肌梗死模型建立情况,并行病理分析.结果:2只猪死于心肌梗死模型制备,存活的9只猪经超声心动图、MRI检测显示梗死部位均为左心室前壁、心尖区,部分模型累及室间隔,左室下壁,并有室壁瘤、室速等心肌梗死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结论:运用介入法经PTCA球囊LAD可成功建立猪急性心肌梗死模型.这种模型重复性强,可控性好,模型的梗死部位基本一致,易于术后评价.

激光照射对蝗虫诱变杀灭效应的初步研究670-673

摘要:为初步研究激光对蝗虫的诱变杀灭效应,将中华剑角蝗成虫、东亚飞蝗成虫和东亚飞蝗幼虫按种群分为照射试验组和对照组,选择采用波长808nm、功率2W的半导体连续单管激光器进行照射试验.分别取距离激光二极管发光面1cm处和2cm处以时间15s、10s、5s和3s进行蝗虫头部眼睛部位和翅膀部位辐照,探索蝗虫不同身体部位对激光的敏感性,比较激光对不同种类和龄期蝗虫的杀灭效应,并对蝗虫的活性进行观察.结果显示:不同强度及辐照时间的激光照射后,蝗虫的活性均有所降低,且照射时间越长、功率密度越大,蝗虫活性下降越显著;随着照射后时间的延长,群体蝗虫的活性降到一个较低的水平;激光对东亚飞蝗的辐照杀灭效应优于中华剑角蝗;蝗蝻较成虫容易被激光灭杀;头部眼睛部位较翅膀部位对激光敏感.

小分子肽-肿瘤抑素19肽纯化及抗肿瘤活性研究674-676

摘要:目的:利用已构建好的肿瘤抑素抗肿瘤活性肽-19肽高效表达基因重组菌纯化19肽,并进行抗肿瘤活性检测.方法:经几丁质亲和层析柱纯化出19肽,SDS-PAGE聚丙烯酰胺电泳后用Bradford法测其浓度,进行体内活性检测.结果:19肽可促进H22小鼠肝癌细胞死亡,血管数量减少,抑瘤率达48.46%.结论:得到了具有抗肿瘤活性的肿瘤抑素相关肽-19肽,为肿瘤抑素的作用机制研究和肿瘤的临床治疗奠定了基础.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黄素在Caco-2细胞中的摄取677-679

摘要:目的: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观察大黄素在Caco-2细胞中的摄取特点.方法:将大黄素与Caco-2细胞共同孵育,收集细胞样品,液氮反复冻融.取细胞裂解液,加入甲醇提取,提取液采用HPLC进行分析.色谱分析柱为C18柱(250mmx 4.6mm,5μ m,Diamonsil),流动相组成为85%乙腈及15%水(含0.1%乙酸),流速1 ml·min^-1,进样量20 μ 1,柱温25℃,3D模式采集数据.结果:检测Caco-2细胞中大黄素的工作曲线的回归方程为Y=0.278x+0.148(γ=0.9996,n=5),线性范围为0.037~4.8μmol·L^-1,最低检测浓度为0.018μ mol·L^-1.当细胞中大黄素的浓度为0.05、2和8.5μ g·ml^-1时,回收率分别为(101.3±7.3)%、(96.7±3.0)%和(98.7±2.1)%(n=5);相应的日内标准偏差分别为0.25%、2.9%和1.4%;相应的日间标准偏差分别为2.3%、5.6%和6.3%.大黄素在Caco-2细胞中的摄取达峰时间为10分钟,峰浓度为108.56±11.57 mmol/L·mg·protein,10分钟后Caco-2细胞中大黄素的含量迅速下降.浓度处于2-50 μ M之间时,Caco-2细胞对大黄素的摄取量呈线性增加,浓度达50 μ M后,随着剂量的增加大黄素的摄取量变化不明显.结论:大黄素可被Caco-2细胞迅速摄取,随着剂量的增加,大黄素在Caco-2细胞中的摄取存在饱和现象.

大鼠坐骨神经结扎后疼痛受体P2X3在背根神经节内的表达变化680-681

摘要:目的:研究坐骨神经结扎损伤后疼痛受体P2X3在相应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a,DRG)内的表达变化情况.方法:选取健康成年SD大鼠35只,建立右侧坐骨神经结扎损伤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相应L4-6DRG内P2X3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大鼠L4-6DRG内有大量P2X3免疫阳性神经元,坐骨神经结扎后3d P2X3表达即下调,3,7,14,21和28d其表达呈进行性下降趋势,各时间点与正常和假手术对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坐骨神经结扎后P2X3在L4-6DRG内表达明显下调,提示其可能在神经源性疼痛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头针对局灶性脑缺血脑微血管内皮细胞ICAM-1影响的动态观察682-685

摘要:目的:在分子水平探讨并阐明脑缺血再灌注脑损伤的炎性机理和针刺时局灶性脑缺血模型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动态影响.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阻塞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脑缺血后治疗1d、3d、5d、10d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表达.结果:针刺不同疗程治疗各组大鼠在治疗前后的神经症状行为评定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模型组ICAM-1脑缺血后1D即出现表达,5D达到表达高峰,各个时间点相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头针对脑缺血状态下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全方位和多层面良性调节机制,并且这种良性机制随着干预时间的选择(早期/6d)和疗程的适度延长(5天以上),具有明显的累加蓄积效应.

牛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分离与培养的实验研究686-688

摘要:目的:探讨牛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bovine retinal capillary endothelial cells,BRECs)体外分离、培养方法,为研究视网膜血管性疾病提供一定的实验基础.方法:无菌条件下取出视网膜并剪碎,经筛网过滤、胶原酶消化获取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接种于明胶包被的培养瓶中,原代培养时用不同的培养基筛选细胞,并在传代时利用差速黏附法以获得较纯BRECs,通过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方法鉴定BRECs.结果:用此法原代培养BRECs纯度达98%,混有的血细胞及神经组织细胞碎片在换液和传代过程中逐渐被去除,成纤维细胞和周细胞的污染可分别用不同的培养基和差速黏附法纯化去除.结论:该方法简单有效,获得的BRECs纯度高,生长状态良好,为研究眼部血管性疾病提供良好平台.

百草枯和代森锰所致帕金森病小鼠黑质GFAP的表达变化689-691

摘要:目的:研究联合应用百草枯(Paraquat,PQ)和代森锰(Maneb,MB)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小鼠脑黑质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质(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的表达变化.方法:PQ/MB建立C57BL/6J小鼠PD模型,利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不同时间点小鼠黑质区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和GFAP表达变化及相互关系.结果:模型组黑质致密部(Substantial nigra pars compacta,SNpc)区残留的TH阳性神经元呈进行性下降趋势,显著低于对照组的相应时间点(P<0.01),黑质区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性增多并呈现明显活化状态.结论:PQ/MB能诱导小鼠产生渐进性且不可逆的PD样改变,星形胶质细胞可能参与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病理损伤过程.

红豆杉内生真菌中巴卡亭Ⅲ产生菌的筛选及培养基的初步优化692-695

摘要:目的:筛选出产巴卡亭Ⅲ的红豆杉内生真菌,为抗癌药物紫杉醇提供一个新的来源.方法:从云南红豆杉树皮中分离纯化出内生真菌,对其进行液体发酵培养,过滤,收集菌丝体并破碎,用二氯甲烷萃取,萃取液进行薄层层析,与巴卡亭Ⅲ标准品有相同比移值的样品再利用高效液型色谱与标样进行比照,进而筛选出产巴卡亭Ⅲ的内生真菌.同时以发酵培养基基础,对筛选出的真菌进行碳源和氮源的优化.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几种常见的紫杉烷类化合物代谢诱导剂乙酸钠、苯甲酸钠、苯丙氨酸和亮氨酸的浓度对巴卡亭Ⅲ积累的影响.结果:得到一株产巴卡亭Ⅲ的内生真菌NSZJ043,该菌株易培养,生长迅速,经鉴定属于曲霉属.NSZZJ043产巴卡亭Ⅲ的培养条件的初步优化结果表明:最适碳源、氮源分别是蔗糖和蛋白胨;在含20g/L蔗糖、1.5 g/L蛋白胨、0.1mmo1/L乙酸钠、0.01 mmol/L苯甲酸钠的优化培养基中培养8 d,巴卡亭Ⅲ含量为34.6 μ g/L.结论:筛选出一株产巴卡亭Ⅲ的内生真菌,其具有优良的发酵特性,巴卡亭Ⅲ前体物质苯甲酸钠和乙酸钠对巴卡亭Ⅲ的合成有促进作用;苯丙氨酸和亮氨酸对其含量影响不显著,优化后NSZZJ043产巴卡亭Ⅲ含量有较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