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家杂志社
分享到:

社会科学家杂志

《社会科学家》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6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博导新论、哲学与当今世界、经管新视野、旅游时空_旅游理论与实践等。
  • 主管单位:桂林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主办单位:桂林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国际刊号:1002-3240
  • 国内刊号:45-1008/C
  • 出版地方:广西
  • 邮发代号:48-48
  • 创刊时间:1986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86
  • 综合影响因子:0.458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社会科学家 2012年第11期杂志 文档列表

社会科学家杂志名家访谈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实践维度管窥——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王学俭教授访谈

摘要:访谈介绍了王学俭老师在兰州大学学习、生活、教学、研究的情况:着重概括了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召集组织全国性科研大会规模、贡献,以及王教授研究马克恩主义的丰硕科研成果、对新媒体传播建构及功能实践、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和谐稳定的建设性指导意见。
3-7
社会科学家杂志博导新论

论恐怖犯罪的政治相关性

摘要:本·拉登已经被击毙,可恐怖犯罪并没有随拉登而去,如今虽然没有人能像拉登那样制造一次震惊世界的恐怖活动,但小规模的恐怖活动却层出不穷。恐怖分子对无辜民众的恐怖袭击让全世界所有的人纳闷:为什么会有层出不穷的恐怖行为?难道恐怖分子都是些精神错乱的疯子吗?回答是否定的,其实,从根本上说,目前恐怖犯罪的出现和蔓延有其深层的政治背景,如种族、民族矛盾和宗教冲突的存在;极端思潮一包括极左和极右思潮的泛滥;国际社会政治势力对恐怖犯罪的支持,等等
8-11
社会科学家杂志本期专题

国家对专属经济区内外国科研活动的管辖权

摘要:外国在专属经济区的科研活动是沿海国的重大关切。《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了沿海国对专属经济区内外国科研活动享有同意权、参与权、监督权、对研究资料及成果的取得权等。中国应根据这些制度,完善立法和执法举措,管辖外国在中国专属经济区的科研活动包括测量活动。
12-15

沿海国对海洋渔业的管辖扩张

摘要:海洋控制与海洋自由的观念交替影响着海洋的法律地位,在渔业领域表现为国家对渔业资源管辖权的争夺,从十八世纪末至今沿海国从未停止过其在这一方面管辖权的扩张。从专属经济区到今天的公海渔业法律框架,国家单方面突破公海捕鱼自由这一基本法律框架的尝试从未成功过,沿海国在国际合作的框架下却得到了扩张的空间。对渔业资源的管理正在从单边行动逐渐向国际合作过度,这正是渔业观念转变的表现。
16-19

海洋环境污染犯罪的刑事立法规制模式思考——风险社会刑法理念的启示

摘要:对风险预防与安全管理是风险社会视域下刑法的关注重点,由此引发了学理及立法上法益保护前置化、责任主义松动、社会保护机能强化的转变;现行立法关于海洋环境污染犯罪的立法规定仍存在“危险犯设置的缺位”、“未将海洋环境污染犯罪单独设置”等不足;海洋环境污染犯罪的未来立法模式选择,在客观上应设置危险既遂模式,主观上明确故意与过失两种不同的责任形态。
20-23

论海洋经济法制中的利益博弈——以贸易与航运产业为例

摘要:海洋经济法制建设的核心是如何正确认识各种涉海特殊利益的博弈,并以不同博弈为基础,确立相应的原则和完善相应的制度。以贸易与航运产业利益为例,贸易在对应航运的角度上形成了产业整体,二者具有特殊的产业关系特征,在海商法上的利益互为博弈。由于海商法直接平衡贸易与航运之间的产业利益博弈,完善航运贸易法制必须在海商法中确立船货利益平衡这一基本原则。贸易与航运产业利益博弈的法制原理,为科学把握海洋油污、涉海产业等海洋经济法制中的其他利益博弈提供了值得借鉴的路径启示。
24-26

论担保国的责任和义务——2011年国际海洋法法庭“担保国责任与义务”咨询案述评

摘要:“关于担保个体和实体从事‘区域’内活动的国家所负责任和义务”咨询案既是海底争端分庭受理的第一个案件,也是国际海洋法法庭第一次被请求发表咨询意见。该咨询意见明确了担保国责任和义务的内容、范围,界定了赔偿责任问题。因此,认真研习该咨询意见对推进我国深海底采矿事业和“区域”资源的开发大有裨益。
27-30
社会科学家杂志哲学与当今世界

孔子政治哲学思想中的人文主义

摘要:孔子是儒家政治哲学的奠基者。面对春秋时期,信仰丧失、秩序混乱的时局,孔子一方面冲破旧有的宗教神权思想的束缚,将传统宗教道德化,解决信仰危机;另一方面又构建了以仁为本、以礼为主、以刑为辅的政法体系,将伦理道德法治化,重构社会秩序,形成了具有丰富人文主义内涵的政治哲学思想。
31-34

儒家文化精髓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融通

摘要:儒家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其所蕴含的“孝悌忠恕”、“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等智慧思想,有着丰富的时代内涵和巨大的传承价值,是积极推动当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构建的不竭动力。文章从儒家文化中的“人性本善”、“以文教孝”、“上行下效”、“知行合一”、“长善救失”等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论述中,探讨儒家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作用,旨在弘扬儒家文化的精髓,并将其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5-37

后人类主义:人文主义的消解和技术主义建构

摘要:传统的人文主义主体论追求“本体论的纯洁性”,在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及机器之间划上了一条界线,新技术的发展造就的后人类时代却使这条界线变得模糊起来,并质疑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普世价值体系,后人类主义从技术与身体的界面这个角度出发探讨主体哲学问题,表明关于人的本质的建构性,预示着“人”的终结,这既是对传统人文主义的批判,也可能成为其精髓的补充,是后人类主义最直接的理论贡献。
38-41
社会科学家杂志政治文明与构建和谐社会

我国社会矛盾化解思路的转向

摘要:当前转型时期,我国各种社会问题突出、社会矛盾凸显、社会关系紧张,为从根本上缓解社会矛盾冲突对于社会秩序的破坏、消除潜在的矛盾激化因素,有必要对我国社会矛盾化解的思路的转向进行研究探索。我国社会矛盾化解思路从整体上可以归结为从“管理”思路转向“治理”思路。通过对比分析传统管理思路与新的治理思路的差异,确立社会矛盾化解机制改革的目标定位,以提高整个社会解决矛盾和化解冲突的能力,由此实现利益关系趋于均衡的社会。
42-44

落后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困境与出路

摘要:我国落后地区的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着经济上的纯农化、逆工业化、增产增收难事实,政治上的自治主体缺位与贿选,文化上的遗弃传统与追逐时尚双重奏中的新不文明滋生,村容上的难推进等等困境;以农村城市化为突破,经济发展上的“三化”实现为主线,民治落实、先进文化建设为内力支撑的综合解决,落后村才能最终变成现代化、民主化、城市化的文明新村。
45-49

转型期社会诚信缺失的成因

摘要:我国自进入全面、深刻的社会转型期以来,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愈来愈严重的社会诚信缺失的问题。若不及早进行有效治理,将会极大地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而在寻求治理当前社会诚信缺失的有效路径之前,我们有必要从传统诚信理念的局限、社会道德失范和制度不健全等三个深层方面探析造成目前社会诚信缺失的根本原因。
50-52

狭隘女性主义《圣经》观的弊端

摘要:《圣经》女性主义诠释如果陷入狭隘女性主义的泥沼,会使女性视角的言说变成一场永无休止的两性之争,将不利于合理的《圣经》诠释、积极健康的女性定位、以及社会和谐的构建。
53-56

个体化浪潮下的女性困境及化解对策——基于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

摘要: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理性地审视了个体化进程中的女性境遇:平等教育机会与不平等就业现实的博弈、传统角色退却与复归的矛盾、婚姻与家庭中的性别困境。为了帮助女性走出个体化的困境,提出给以制度支持和保障、走向“后家庭时代”与构建婚姻家庭中和谐的两性关系、倡导女性加强自我反思和超越私领域生活的应对策略。
57-60

国际关系自由主义安全范式评析

摘要:自由主义有悠久的思想渊源,它是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主流理论范式之一。自由主义的发展阶段可分为早期的理想主义和之后的新自由主义两个阶段。新自由主义是不同分支的集合体,分类比较复杂,不同学派有不同的分类法。无论是理想主义还是新自由主义的各个分支,都已把安全问题作为理论研究的核心组成部分。自由主义对安全理念的不同认知为国际关系问题研究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视角,但我们对西方世界的民主和平论必须清醒地分辨其实质所在。
61-65
社会科学家杂志经济新视野

中国农产品物流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溯源

摘要:农产品物流问题已成为当下经济研究的一个热点论域。只有对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综合和分析,才能准确定位中国农产品物流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框架基础、研究方法与动力支柱。文章对马克思经济学中的现代物流与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发展理论中的可持续与可持续发展理论、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变迁与创新理论进行理论溯源及价值分析,这三大理论紧密联系,共同为探索中国农产品物流可持续发展理论框架的规划、设计和构建提供了宝贵资源。
66-70

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碳金融研究

摘要:低碳经济与金融业二者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低碳经济这个大背景为世界金融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商机,而其良好的发展前景已然成为金融业十分重要的历史机会。因此如何把握住这个历史机遇来实现金融业的发展和创新是每个国家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文章结合当前我国碳金融发展的现状,探讨我国碳金融发展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的差距,分析了我国在CDM项目发展方面的缺陷,碳金融市场尚未统一、碳金融组织服务体系尚未建立、缺乏碳金融产品服务创新、人才紧缺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政策支持、构建交易平台统一碳市场、完善碳金融组织服务体系等方面,提出我国碳金融发展的一些建议和对策。
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