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教育展望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全球教育展望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Global Education

  • 31-1842/G4 国内刊号
  • 1009-9670 国际刊号
  • 2.24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全球教育展望是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2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全球教育展望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课程改革20周年、课程教学基本理论、教材研究、教师教育研究

全球教育展望 2006年第1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全球教育展望杂志专家访谈
教师评价:涵义与局限——日本教育学者中田康彦访谈3-5

摘要:日本一桥大学中田康彦(Nakata Yasuhiko)教授从事“教师教育评价”多年,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教师教育制度的重建,各国的“教师评价”体现了哪些特征——这是他研究的中心课题之一。日本教师教育学会编的《教师的生存状态)(2002年)搜集了他的探讨日本教师评价的问题的研究论文,本文就是围绕这篇论文展开的对话。

全球教育展望杂志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
教学生成:内涵阐释与特征分析6-10

摘要:“教学生成”意指教师指导学生从“生”到“成”而获得个体知识的过程,它包括了生成性的教与生成性的学两个方面。生成性的学是相对于被动接受而言的,更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生成性;生成性的教是相对于静态预设而言的,更强调教师教学的动态生成性。“生成”是一种整合生成,具有自然性、创造性、未竞性等特点;“教学生成”不仅强调“学”,也重视“教”,不仅注重对过程的分析,也重视对结果的研究。

对《“课堂主渠道”观点不容质疑》的质疑——答洪明先生11-16

摘要:仅靠课堂教学不可能承担起实施素质教育的重任。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开通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个渠道,而且根本上要依靠法治、依靠制度保障。我们应该争取早日为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立法,以开创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

反思知识教学的认识论基础17-21

摘要:作为近代社会时代精神表征之一的科学认识论,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影响着今天对知识教学的思考。受其影响的知识教学实践颠倒了逻辑起点,抽离了学校知识的文化意蕴,遮蔽了学校知识的合法性问题和道德性问题。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误读是科学认识论还在影响知识教学的一个深层动因。而生活认识论则是我们思考知识教学的一条有价值的可能进路。

全球教育展望杂志课程与教学
我国课程话语的历史透析22-26

摘要:课程话语实质是课程领域中的思维方式,它反映了人们在课程问题上的本体论和价值观。追溯我国近几十年来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中的话语变迁,可以清晰地发现我国课程研究对课程本质和课程价值的理解脉络。超越封闭的课程理解,达成多元的课程价值认同,实现课程的核心育人价值,是我国新时期课程话语所昭示的课程理论研究与课程改革实践动向。

论课程资源的两种叙述27-31

摘要: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对这个概念可以通过两种叙述方式来理解。目前大部分还是以一种“非教材”的叙述方式来理解课程资源,这尽管是有意义的,但也存在很大不足。另外一种更好的叙述方式就是从课程意识的角度来解释课程资源,这不仅符合新课程的设计理念和思路,而且也有利于提升课程资源这个概念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南澳洲中学“课程指南”的特点浅析32-36

摘要:澳大利亚南澳洲的中学课程体系一般是由八个不同的学习领域所组成,每个学习领域中又都包含着若干门课程。为了对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产生积极的指导意义,对应具体的课程,每门课程都设计了相应的“课程指南”。“课程指南”一般由“基本理念”等六个具体项目组成。本文主要结合南澳洲的中学物理、生物、地理、女性研究等学科的“课程指南”中的相关内容,说明其课程设计中所体现的课程与教学理念,会对我们产生一定的启示与借鉴。

变化中的“教科书观念”——“教科书”解读37-42

摘要:本文着重考察教科书的缘起,教科书编辑中教材选择与组织的原则、教科书行政的不同选择、教科书的局限性。着重说明的是历史上教科书随“教材”观念的变化而发生,如今教科书的性质与功能也将随着“教材”观念进一步变化而变化。

全球教育展望杂志教师教育研究
学习文化研究与教师的专业生活挑战43-46

摘要:对学习缺乏内在的热情与兴趣,难以突破考试或其他外在的功利限制来理解学习的丰富内涵,是学习文化危机的惯常表象。从文化角度透视人类学习史可以发现,真正的学习乃是一种文化活动,选择它,人类能将自身的创造力与优秀品质释放出来,品尝其他活动难以得到的自由、幸福与成功。因此学习并非绝对会令学生感到厌烦,关键就在于能否转换学生的学习文化观。在考试或其他外在功利压力无法消除的情况下,教师可以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人类的学习史,建构一种大气的专业生活和专业发展文化,并通过自己的求知与教学让学生感受学习的文化意义,而古今中外的优秀教师之所以能使学生喜爱学习,不仅因为他们拥有良好的学习文化,更在于他们是一个榜样学习者。

优质教育与教师专业发展47-49

摘要:要实现教育优质化,关键在于有一支优质的师资队伍,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实现师资队伍优质化的保证。我们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师发展环境,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要立足自我,努力进行自主学习、自我反思、自主探究、自我创新,最终实现自我跨越。

全球教育展望杂志学校管理
教育制度分析的伦理视角50-53

摘要:教育制度是调整教育者、受教育者和其他社会成员之间、以及教育组织之间利益关系的权威性规则体系。公正或正义是教育制度最为根本、稳定、主导性的价值诉求。在当前我国教育制度体系中,价值变得扭曲。公平遭到质疑。伦理备受冷落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呼唤教育制度之善,实现教育制度的伦理化应当成为教育制度变革与创新的重要论题。

教育管理主观主义学派述评54-56

摘要:本文认为以格林菲尔德为代表的教育管理主观主义学派的理论基础是德国的唯心主义传统和马克思·韦伯的理解社会学思想;其基本观点是世界客观存在着,但不同的人以极其不同的方式解释它,强调组织中的个人认识、个人价值观和个人目标的重要性。其价值在于实现了对管理实践和理论认识的范式转换,关注组织中的个体。但过于强调个人认识,以至有多少成员就有多少种认识,这会导致认识上的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

全球教育展望杂志国际与比较教育·高等教育
美国、中国和印度三国工程师教育之比较57-60

摘要:工程外包的动力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成为企业界和公众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对有疑问的工程毕业生数据的一致性报道,被用来煽起美国对失去其技术优势的恐惧。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指出,在2004年,美国大约毕业了约70,000名本科工程师,而这一数字在中国是600,000名,印度是350,000名。我们的研究表明,这些数据是不合适的比较。印度和中国工程类毕业生的这些巨大数字不仅包括四年制的学位获得者。也包括三年制培训课程计划和文凭的获得者。这些数字是与羡国受过认证的四年制工程类学位的年度统计做比较的。除了缺乏对毕业生类别(事务型或动态型)和所授予学位之质量作细致分析外,这些文章还趋向于不把这些人数放到每个国家的人口统计学中。本文对可能的数据进行比较后建议:美国要培养大量的工程师、计算机科学家和信息技术专家,并在全球市场中保持其竞争力。

社会阶层与跨境高等教育:中国大陆学生在香港与澳门61-67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私有化和市场化加剧了社会资源与教育机会在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的分配不均。跨境高等教育具有双重属性,既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本,又是社会分层与流动的工具。本文以到港澳特别行政区追求高等教育的大陆学生为研究对象,旨在考察学生的社会经济背景与境外高等教育机会之间的相关性。根据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澳门大学和澳门科技大学四所高校的调查发现,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大陆学生,选择了不同的高等教育机构。其中两种教育经费机制,即奖学金与自费,对学生的社会分层与流动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奖学金的学生来自各个社会阶层,而自费学生主要来自富裕家庭。奖学金有利于促进社会阶层流动,而自费则加剧社会分层。港澳高等教育机会,让一部分学生获得社会流动,对另一部分学生则形成分层。

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与课程改革之路——一种历史的视角68-72

摘要:美国大学的课程改革经历了创设选修制与核心课程,自由教育和普通教育以及整合教育理念下的课程设置等五个阶段,其课程改革的发展脉络实质上是指向一种培养创新人才的课程设置。

从国际比较看我国高等教育的合理规模73-78

摘要:本文从国际比较的角度,对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和特点、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因素、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指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合理发展规模应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6%~20%左右。考虑到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若干特点和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竞争的需要,建议2006~2010年保持高等教育招生规模5%左右的增速,2010年后再适度提高增速,使高等教育持续稳步健康发展。

中美研究型大学行政岗位设置之比较79-80

摘要:对比研究中美研究型大学行政岗位设置,明晰岗位设置的职责和权限,对提高大学的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中美研究型大学校长、副校长、行政人员的岗位设置及汇报关系的对比研究,提出了改革我国研究型大学行政岗位设置及隶属关系的一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