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环境污染的现状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30 10:18:19

全球环境污染的现状

全球环境污染的现状篇(1)

中国科学院院士、土壤地理学家赵其国告诉记者,虽然2006年中国开始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与防治专项调查工作,但是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无法准确地回答上述问题。

这些暂时不能解答的疑问,从一个侧面折射了中国土壤污染预防与治理的现实状况。

“已经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记者:如何看待土壤污染问题?

赵其国:土壤污染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环境问题当中的核心问题。最近五年,土壤污染问题渐次浮出水面,受到人们的关注。这是因为形势与现实都要求必须重视。不重视这一问题,就会使人类的健康与生命,受到负面影响。

我们现在讲环境,实际上其概念是讲“水、土(土壤)、气(大气)、生(生物)”再加一个“岩(岩石岩层)”。地球表面上“水、土、气、生、岩”是一个整体,构成了整个环境。它们是人类赖之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宝贵的资源,然而它们的变化,也导致了环境问题。

如果“水、土、气、生、岩”保持得好,就会对人类的发展提供正面的影响,提供给人们生活环境、物质环境、健康环境,这就是自然资源。但是现实并不如此,由于人类的发展速度快,使“水、土、气、生、岩”发生了变化,使这个正面的影响变成了负面的影响,这就变成了环境问题。

世界上所有的土壤类型,我们国家几乎都有,世界上其他国家没有的,我们国家也有。中国的土壤在世界上最有代表性,它分布的广阔性、分布的类型性、分布的多样性,在世界上是唯一的。为什么中国土壤污染问题是严峻的?从全球角度看,这是因为我们国家的土壤是世界土壤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地球表层陆地表面的代表,所以显得很重要。

记者:土壤污染不会被人们所注意,在于它看不见,它真的那么重要吗?

赵其国:土壤污染本身就是看不见的。它被污染的化学元素,如重金属元素,铜、铬这些东西,都是人所看不见的细颗粒的元素。科学的东西就是解释人所不能理解的东西,土壤污染问题被忽略其实正是人类应加以注意的原因。

记者:据您所知,中国土壤的污染状况是怎样的?

赵其国:近20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高强度的人类活动,我国因污染退化的土壤数量日益增加、范围不断扩大,土壤质量恶化加剧,危害更加严重,已经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的实现,未来15年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生态的不安全”

记者:与水、空气污染相比,土壤污染的特点是什么?

赵其国:土壤污染的特点主要有四个。一是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废弃物污染等问题一般都比较直观。而土壤污染往往要通过对土壤样品进行分析化验和农作物的残留检测,甚至通过研究对人畜健康状况的影响才能确定。因此,土壤污染从产生污染到出现问题,通常会滞后很长时间。

二是具有累积性和地域性。污染物质在大气和水体中,一般都比在土壤中更容易迁移。这使得污染物质在土壤中并不像在大气和水体中那样容易扩散和稀释,因此容易在土壤中不断积累而超标,同时也使土壤污染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三是具有不可逆性。如被某些重金属污染的土壤需要200~1000年才能够恢复。

四是土壤污染治理的艰难性。如果大气和水体受到污染,切断污染源之后通过稀释作用和自净化作用也有可能使污染问题不断逆转,但是积累在污染土壤中的难降解污染物则很难靠稀释作用和自净化作用来消除。土壤污染一旦发生,则很难恢复,治理成本较高、治理周期较长。

依据上述特点,土壤污染的预防胜于治理,因为,一旦被污染,又有隐蔽性,就容易通过被污染的农产品,对人类的健康产生影响。

记者:您曾经说过农产品不安全要比其他的食品不安全更加可怕。

赵其国:农产品就是食品,食品也是农产品的一个概念。所以农产品及食品的安全应该是统一的,应该是一致的。食品不安全,肯定就是农产品不安全。因为食品都是来自农产品。

记者:这种不安全,为什么人们没有体会到?

赵其国:不安全分为两种。一种是像激烈的战争一样,对人类死亡的威胁,还有一种不安全,是作为一个生态的过程,有时是隐蔽的,有时是长期的,有时候是不能够被人所察觉的。这种不安全带有它的特殊性,所以叫生态的不安全。

记者:但是人性都是有弱点的,也许人的认识就有这个规律?

赵其国:像SARS,SARS是什么问题,现在我的看法可能是环境引起的。它不是老天爷从天降的,可能是由水环境、大气环境等生态环境所影响的,现在人们还不能完全认清这个现实,但是环境当中有突发的因素。

受污染的土地到底有多少

记者:中国受污染的土壤有多少?

赵其国:2001年,国家进行了项“典型地区土壤环境质量的勘测”,这是试图要摸清全国土壤环境污染的状况,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比方说在广东、江苏、浙江、河南、河北、辽宁大连这些地方。

但是,中国受污染的土壤到底有多少?污染范围究竟有多大?土壤对污染的承受力在何时会达到它的极限?有没有一个极限?中国现在是13亿人口,随着人口增长,中国的土地质量能不能提供足够的粮食?2006年国家开展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是没有办法准确地回答上面这些问题,估计近两年将有明确的回答。

记者:全国土壤污染调查已经进行三年了,这挺调查对中国土壤污染防治具有何种积极意义?

赵其国:积极意义有几条,第一是了解了本地情况。先把中国土壤污染的面貌弄清楚,像人看病一样,第一步是诊断,弄清是什么病。第二个是找出问题发生的原因,来源是什么,来自哪里?关系要弄清楚。污染源是哪些?有面源、有点源,有生物的、有非生物的、有化学的。第三个治理过程要清楚,用什么办法,针对什么情况怎么治?我们有办法。再就是我们要有一个很好的规划,总要有一个长远的计划。

以上这几条就是很大的成果。我想这次调查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后,根据调查的结果,要制定相应的法规与政策措施,这是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农药大国的代价

记者:导致土壤污染的第一个途径是农业生产?

赵其国:农业活动对农业土壤中污染物的含量影响很大。农业活动包括农药、肥料的施用、农用地膜等化学产品的使用、灌溉水质和方式及农业生产的

复种指数等因素。长期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农用地膜等农用化学品,不合格的灌溉水质和不合理的农田漫灌方式。加上高复种指数等因素,易造成土壤和农产品污染。

据估计,截至20世纪末,中国受污染的耕地面积达2D00万公顷,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5,其中工业“三废”污染面积达1000万公顷;污水灌溉面积为130多万公顷。每年因土壤污染而减产粮食1000万吨;另外还有1200万吨粮食受污染而超标,二者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00多亿元。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药使用量大。长期使用农药造成病虫草害物种抗药性增强,导致农药投入量有增无减。30年来我国累计使用DDT约40多万吨,占国际总量的20%。1997年我国农药总产量达到41万吨,每年农药的使用量在25万吨左右,是世界上第二大农药生产与使用国,仅次于美国。

记者:如何减少农药和化肥对土壤的污染?

赵其国:调整农药产品结构,逐步淘汰高毒、高残留农药产品。减少化肥施用量,增加生物有机肥料。研究表明,污泥复合肥对小麦的增产效果和土壤培肥效果明显优于化肥,同时还可以促进我国日益突出的污泥资源化的出路问题。我国大部分的城市污泥经无害化处置后,在正常施用量下,污染土壤的风险较小。可见,推广使用生物农药、有机肥料和可降解塑料薄膜,有利于缓解土壤污染的恶化。

已从局部蔓延到区域

记者:导致土壤污染还有哪些途径?

赵其国:水污染、大气沉降与垃圾废弃都会造成土壤的污染。

《2006年国家城市环境管理和综合整治年度报告》显示,全国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平均为42.55%,其中200个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为零,全国城市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不升反降,比上年下降7.24%。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率逐年上升,但城市水环境污染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在大气沉降方面,据环保部介绍,我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已居世界第一,超出大气环境容量的80%以上;酸雨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3。造成二氧化硫高排放的直接原因是火电厂。国家希望能够在今后电站建设中扭转这一趋势,加大水电、核电和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在今后规划中将适当控制燃煤火电比重。

在垃圾废弃方面,《2006年国家城市环境管理和综合整治年度报告》显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平均为59.48%,187个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零;155个城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为零。南京某垃圾场土壤中绝大部分重金属含量均高于当地的背景含量,这说明与垃圾中重金属释放有关。

总之,我国土壤污染已表现出多源、复合、量大、面广、持久、毒害的现代环境污染特征,正从常量污染物转向微量持久性毒害污染物,在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尤其如此。我国土壤污染退化的总体现状已从局部蔓延到区域,从城市郊区延伸到乡村,从单一污染扩展到复合污染,从有毒有害污染发展至有毒有害污染与氨、磷营养污染的交叉,形成点源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农业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与二次污染相互复合或混合的态势。

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

记者:土壤污染的危害是什么?

赵其国:首先是污染农作物。在我国,当年高残留有机氯类农药的大量生产与使用,使得其在土壤、粮食、果蔬和畜产品中的残留量,曾高居世界首位。

根据1983年全国粮食有机氯农药的调查,在90.9%小麦、玉米和水稻类样品中有六六六检出,超标率为714%,平均残留水平110微克/千克。粮食中DDT污染相对较轻,超标率为0.2%,平均残留20微克/千克。1988~1989年,根据农业部调查,稻谷中六六六残留与20世纪80年代初相比,一般降低了一个数量级之多,DDT也大致如此。

1991年对我国生产的各类食品中六六六、DDT残留量调查表明,禁用10年后DDT在食物中的残留水平高于六六六,尤其表现在水果和蔬菜中。蛋、乳制品及植物油等脂类农产品中有机氯农药总量仍很高,水产品中残留量也高达57微克/千克。

我国大多数城郊土壤都受到过不同程度的污染,致使许多地方的作物明显减产。土壤中的污染主要集中在土壤表层,而作物根系也主要生长在土壤表层。当作物吸收和利用土壤表层中的营养物时,会增加对污染的吸收,污染土壤中的污染物被农作物的根部吸收,使农作物体内的污染物含量增加,从而降低其营养成分,影响其质量与产量,最后污染物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构成危害。

无论是直接的土壤污染,还是由土壤污染导致的大气、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最终都会对动物和人造成危害。这些可能引起的危害包括:1 功能异常和其他荷尔蒙系统异常;2 生殖障碍和种群下降;3 肿瘤和癌症等损害;4 行为失常;5 免疫系统障碍;6 性别混乱。

缘何还要等三年

记者:2008年,您说过土壤污染的防治工作全面开展可能还要等三年,为什么还要等三年?

赵其国:这个等三年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技术体系我们还没有完善,另外一个是土壤污染工作得到的支持度还不够。

记者:为何三年以后就会可以呢?

赵其国:我估计大概三年以后,大环境会有改变,大家都能提高认识,而且我们的工作也要跟上,这三年我们抓住土壤污染的典型来分析,同时要积极宣传,以期培养公众对土壤污染问题的认识。

人们对于问题的认识,有一个过程,这不是一年能解决问题的。当然越快越好,现在讲三年,我是觉得这个事情不能太快,也不能太久,三年应该差不多,这是我的认识。最主要的还是我们的重视程度,国家中每一个人对这方面的觉悟会提高,我们要有这个信心。

相关链接

世界地球日的来源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

地球日起源于美国。1969年,参议员盖洛德・尼尔森提议,在美国各校园内举办有关环境问题的讲习会,并将次年的4月22日作为“地球日”。当时25岁的哈佛大学法学院学生丹尼斯・海斯很快将这一提议变成了一个在全美各地展开大规模社区性活动的具体构想,并得到很多青年学生的热烈支持。1970年4月22日,美国首次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地球日”活动,各地约2000万人参加,当时被誉为二战以来美国规模最大的社会活动。

全球环境污染的现状篇(2)

世界环境从区域性、小范围的环境污染扩展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环境问题的主要共同特点。环境污染从少数工业城市扩展为全球,环境问题从发达国家扩展到发展中国家,从第一世界扩展到第三世界,成为全世界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成为全球性问题。一方面,发达国家在工业升级的过程中把淘汰工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并向第三世界输出垃圾;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自身工业化的发展,以及由于贫穷和债务迫使他们过度开发自己的环境资源,其环境正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损害,不少地方已经出现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之间的恶性循环,这样就使全球环境朝不断恶化的方向发展。

1.1空气污染和水污染严重

空气污染主要来自于生活、工业及汽车尾气的排放,其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剧增是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据统计,1996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近239亿t,造成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冰川融化。资料显示,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一直处于增加状态。除此之外,城市生活垃圾所带来的空气污染也不可忽视,垃圾处理场受利益的驱动,为降低处理成本,往往不采取有成本的环保措施来处理生活垃圾,由此导致严重的空气污染和水污染。

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量逐年增加,大量的废水挟带着有机污染物、氮磷等营养性污染物,以及很多难降解的有机物倾倒入江河湖海,造成严重的水环境污染。南海海域石油类污染较重,近海的富营养化趋势严重,赤潮发生频率不断上升,淡水湖泊富营养污染严重,其中藻类疯长,水色发绿,发臭。如2007年震惊全国的无锡太湖蓝藻水污染事件,造成无锡市整个城市市民的饮水危机。

1.2森林锐减

工业化以来,森林遭到过度砍伐,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地球上每分钟就有2 000m2森林被毁掉。自1950年以来,全世界森林已损失了1/2。其中我国黄土高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其森林覆盖率由解放前的5%发展成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每立方米的黄河水中竟含有泥沙37kg,是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水。由于泥沙淤积,黄河变成高高在上的“悬河”。

1.3耕地减少

土地荒漠化严重。据资料显示,全球每年有2 100万hm2的农田由于沙漠化而变得完全无用或近于无用。全球有100多个国家,9亿多人口和25%的陆地受到荒漠化威胁。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酸雨危害四处扩张,愈演愈烈,危害着陆地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材料和人的健康。近年来,作为地球上生命保护屏障的臭氧层变薄,甚至出现空洞。

1.4物种灭绝速度惊人

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导致物种的灭绝速度达到令人惊骇的程度。据研究,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2000年来,约有110多种兽类和130种鸟类灭绝。在短短的25年间,包括哺乳动物、鸟类、鱼类、两栖类在内的淡水动物数量减少了45%,海水动物的数量则减少了35%左右。

全球环境污染的现状篇(3)

    世界环境从区域性、小范围的环境污染扩展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环境问题的主要共同特点。环境污染从少数工业城市扩展为全球,环境问题从发达国家扩展到发展中国家,从第一世界扩展到第三世界,成为全世界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成为全球性问题。一方面,发达国家在工业升级的过程中把淘汰工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并向第三世界输出垃圾;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自身工业化的发展,以及由于贫穷和债务迫使他们过度开发自己的环境资源,其环境正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损害,不少地方已经出现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之间的恶性循环,这样就使全球环境朝不断恶化的方向发展。

    1.1空气污染和水污染严重

    空气污染主要来自于生活、工业及汽车尾气的排放,其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剧增是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据统计,1996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近239亿t,造成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冰川融化。资料显示,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一直处于增加状态。除此之外,城市生活垃圾所带来的空气污染也不可忽视,垃圾处理场受利益的驱动,为降低处理成本,往往不采取有成本的环保措施来处理生活垃圾,由此导致严重的空气污染和水污染。

    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量逐年增加,大量的废水挟带着有机污染物、氮磷等营养性污染物,以及很多难降解的有机物倾倒入江河湖海,造成严重的水环境污染。南海海域石油类污染较重,近海的富营养化趋势严重,赤潮发生频率不断上升,淡水湖泊富营养污染严重,其中藻类疯长,水色发绿,发臭。如2007年震惊全国的无锡太湖蓝藻水污染事件,造成无锡市整个城市市民的饮水危机。

    1.2森林锐减

    工业化以来,森林遭到过度砍伐,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地球上每分钟就有2 000m2森林被毁掉。自1950年以来,全世界森林已损失了1/2。其中我国黄土高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其森林覆盖率由解放前的5%发展成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每立方米的黄河水中竟含有泥沙37kg,是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水。由于泥沙淤积,黄河变成高高在上的“悬河”。

    1.3耕地减少

    土地荒漠化严重。据资料显示,全球每年有2 100万hm2的农田由于沙漠化而变得完全无用或近于无用。全球有100多个国家,9亿多人口和25%的陆地受到荒漠化威胁。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酸雨危害四处扩张,愈演愈烈,危害着陆地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材料和人的健康。近年来,作为地球上生命保护屏障的臭氧层变薄,甚至出现空洞。

    1.4物种灭绝速度惊人

    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导致物种的灭绝速度达到令人惊骇的程度。据研究,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2000年来,约有110多种兽类和130种鸟类灭绝。在短短的25年间,包括哺乳动物、鸟类、鱼类、两栖类在内的淡水动物数量减少了45%,海水动物的数量则减少了35%左右。

全球环境污染的现状篇(4)

班级:

姓名:

摘要:

目前,困扰世界全球性大气污染的问题主要是温室效应与臭氧层破坏。这种污染所造成的伤害已经没有了国界的限制,足以威胁人类能否在地球上继续居住下去,其后果十分严峻,已成为与世界各国都有切身利害关系的问题,引起了普遍的关注。全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共用一个大气圈,全球性大气污染所带来的灾害是全球性的,危及到每一个人的,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严峻的挑战。因此,综合治理全球性大气污染需要各国政府协调一致的行动,需要全人类共同努力。联合国1989年把“警惕全球变暖”作为6月5日全世界环境日主题,以唤起社会各界环境污染的关注和全世界人民对自己的生存环境的危机感与责任感。

关键词:大气污染

现状

综合治理

国际协议

法律政策

一、全球大气污染的现状

目前,困扰世界全球性大气污染的问题主要是温室效应与臭氧层破坏。这种污染所造成的伤害已经没有了国界的限制,足以威胁人类能否在地球上继续居住下去,其后果十分严峻,已成为与世界各国都有切身利害关系的问题,引起了普遍的关注。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各国协调一致的行动。联合国1989年把“警惕全球变暖”作为6月5日全世界环境日主题,以唤起社会各界环境污染的关注和全世界人民对自己的生存环境的危机感与责任感。

全球性大气污染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一系列问题。人类活动排入大气的某些化学物质如CO2、CH4、N2O、CFC(氟氯烷烃)引起温室效应,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近百年来,全球地面平均气温增加了0.3—0.6℃。地球变暖引起海平面的上升,当前世界大洋温度正以每年0.1℃的速度上升,全球海平面在过去百年里上升了14.4cm,我国沿海的海平面也平均上升了11.5cm,海平面的上升将严重威胁低地势岛屿和沿海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和财产安全。

氟氯烷烃、N2O、CH4等不仅能产生温室效应,而且还能与平流层的臭氧发生作用,导致臭氧层的消耗。研究结果表明,平流层臭氧浓度减少1%,紫外线辐射量将增加2%,皮肤癌发病率将增加3%,白内障发病率将增加0.2—1.6%,因此,臭氧层的消耗,已经造成了对人体的伤害,并使农作物减产,使森林、自然生物圈生成及海洋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的影响,保护臭氧层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身的健康与安全。

人为造成的各种温室气体对全球的温室效应所起作用的比例不同,其中CO2的作用占55%,CFC占4%,CH4占5%,N2O占6%,因此,CO2的增加是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上升,主要是由于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而造成的,换成燃料碳每年约为50亿吨。其次是由于森林的采伐、烧毁,用作燃料所产生的二氧化碳量大约为10亿—16亿吨/年。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大片森林被毁,吸收的二氧化碳的能力大大减少。此外,近年科学家发现北冰洋沿岸冻土在秋季也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由化石燃烧而排放的二氧化碳中,80%是发达国家生产的,而由森林破坏排放的二氧化碳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甲烷的发生源有家畜肠胃内发酵,田地、沼泽等潮湿地带,天然气泄漏等。大气中的N2O的主要发生源是土壤。在NH4+、NO3-等氮供应源充分的情况下,可以从潮湿的土壤中产生N2O。海洋中也同样存在着脱氮现象。人为发生源主要是肥料,据有关研究结果,化肥使用时,在很短时间内就有近1/3的氮肥脱氮进入大气中,其中约有5-20%变为N2O;燃烧树木,农作物残根和矿物,以及平流层超音速飞机的飞行也会产生N2O。

造成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使大气中某些化合物浓度增加,使平流层臭氧的产生、消失过程失去平衡,这些化合物中主要的是氟氯烷烃、哈龙、四氯化碳和甲基氯仿等,它们是人类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制造、扩散出来的,如制冷装置的冷冻剂,烟雾喷射剂、制造塑料的溶剂、泡沫发生剂、精密仪器和电子器件的清洗剂等。它们在低层大气中都不活泼而转入平流层后,强烈的太阳紫外线的照射使它们分解出了氯原子,从而破坏臭氧层。

二、全球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措施及对策

全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共用一个大气圈,全球性大气污染所带来的灾害是全球性的,危及到每一个人的,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严峻的挑战。因此,综合治理全球性大气污染需要各国政府协调一致的行动,需要全人类共同努力。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应努力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并为此作出贡献,在公平合理的基础上承担起各自的责任和义务。

1、制定并履行国际协议,严格控制全球性大气污染气体的排放。

(1)越界大气污染

1972年的斯德哥尔摩会议给大气环境保护带来了新的契机。1979年欧洲国家通过协商缔结《远程跨界大气污染公约》(Convention

on

Long

Range

Trans-boundary

Air

Polloution,LRTAP),该公约的宗旨是保护人类及环境免受大气污染的影响,并促进国际合作。

(2)全球气候变化

控制全球变暖就必须要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含量,其中关键的问题是控制CO2的含量。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特别是CO2的增加,是发达国家近年来工业化积累的结果,就是在当前发达国家也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者。占世界人口不到24%的发达国家消耗了世界能源的75%,他们向大气排放的CO2的人均排放量比发展中国家的相对量更高。以美国为例,其人口占世界人口的5%不到,CO2排放量却占世界的24%,而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统计,他们的人口占世界的76%,而CO2的排放量还不到世界的28%。由此可见,发展中国家是工业化国家所造成的CO2增加的受害者,发达国家对削减温室气体排放负有不可推卸的完全义务和责任。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际社会开始注意全球气候变化问题。1997年12月,防止全球变暖京都会议通过了“京都宣言”签订《京都议定书》,宣言中指定CO2等6种气体是造成地球变暖的主要因素,宣言中规定在2012年实现整体削弱1990年废气排放标准的5.2%,并要求发展中国家自主承担削减废气排放量义务。议定书第12条还规定了“清洁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CDM).1992年6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在里约热内卢签订。我国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缔约国之一,我国支持通过一项符合公约的议定书,但反对向发展中国家增加任何新的义务。尽管我国到2000年人均CO2排放量不到1989年世界人均水平(1.2吨/人)的一半,不及工业区化国家人均水平(3.3吨/人)的1/6,但仍努力履行义务。我国已开展了有关温室气体排放状况分析及对策的研究,大力节能,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增加对CO2吸收能力;大力回收工业C02废气,尽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3)臭氧层

1981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经过5年条约谈判,在1985年3月22日在维也纳达成《臭氧层维也纳公约》;1987年通过《蒙特利尔议定书》,1990年修订的《消耗臭氧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把CFC及哈龙等6类几十种都列为限控物质,在进行这样的限定后,预计到2050年,北极臭氧减少速率将低于现在,而到2100年后,南极臭氧空洞将消失。

2、综合治理措施及途径。

减少温室气体的产生量,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量,提高能源效率与节能,这是控制C02排放的主要措施,也是目前控制CO2排放量的最经济可行的办法。为了减轻温室效应可以在不同矿物燃料之间进行比较来作出选择,产生相同能量,燃烧天然气排出的二氧化碳为燃煤的60%,为燃油的80%,我国西气东送工程将对全球性大气污染的综合治理发挥积极作用。

除去温室气体,人们已经设计出控制二氧化碳进人大气层的几种方案,其中之一是把发电厂排出的二氧化碳转化成可以运走的碳酸盐,用船运到海洋中,这一方案技术上可行,但代价极高,还在进一步研究之中。要除去二氧化碳以外的温室气体似乎不够现实,因为它们是从许多小发生源发出的。

开发利用新能源。采用不产生二氧化碳的替代能源,最重要的替代能源有太阳能、风能、波浪能、核裂变与核聚变能。从减少CO2排放量的角度而言,核能可能是理想的能源,并且是目前最可能成为取代化石燃料而大规模使用的主要能源。氢能是通过光解水的方法获得的,利用水分解的H2作能源,氢燃烧后重新生成水,对环境完全没有污染。目前有关地能的获得与利用,虽处于研究阶段,但将其作为一种大规模清洁能源的前景是十分乐观的。

在地球上大批植树造林,充分利用森林及绿色植被对温室效应的调节作用。扩大生物链中的碳量,增加C循环,使大量碳不能转化为CO2进人大气中;适应气候变化,培育出适宜气候变化的农作物新品种等等,种种措施都能减缓温室气体对环境的影响。

三、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

当前我国大气污染状况依然十分严重,主要表现为煤烟型污染。城市大气环境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普遍超标;二氧化硫污染一直在较高水平;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总量迅速增加;氮氧化物污染呈加重趋势。

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现状如下:

1.

二氧化硫。煤炭消耗量不断增加,随之带来二氧化硫排放总量

急剧上升。在各类排放源中,电厂和工业锅炉排放量占到70%。由二氧化硫排放引起得酸雨污染范围不断扩大,现已扩展到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大部分地区,遍及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湖南、江西、福建、浙江、上海、安徽、山东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华中酸雨区比较严重的中心区域为长沙、衡阳和赣州,西南为宜宾、南充和重庆,华东为厦门、宁波和南京。目前年均降水pH值低于5.6酸雨临界值的地区已占全国面积的30%左右。

2.烟尘、粉尘。烟尘的主要排放源也是火电厂和工业锅炉,由于地方电厂使用的大多为低效除尘器,所以烟尘排放量一般是国家大型电厂的5-10倍。曾经在上海参观过的铜加工厂的大型袋式除尘器除尘效率也达到了99%以上,它虽然是一种传统的除尘方式,但由于效率高,性能稳定可靠,操作简单,还是获得了很广泛的应用。还有象电除尘器、湿式除尘器也是应该深入研究和针对各种场合大力推广的新型除尘设备。

3.机动车排气污染。受经济增长的推动,我国机动车近年来数量增长迅速,尤其是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机动车数量增长速率更是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排放总量逐年上升。由于城市人口密集,交通运输量相对大,机动车排气污染在城市大气污染中所占比例也不断上升。

四、我国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措施及对策

1、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涉及面比较广,影响因素比较复杂,一般来说,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1)全面规划,合理布局

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必须从协调地区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出发,对该地区各污染源所排放的各类污染物质的种类、数量、时空分布作全面的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控制污染的最佳方案。

工业生产区应设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在工厂区与城市生活区之间,要有一定间隔距离,并植树造林、绿化、减轻污染危害。对已有污染重,资源浪费,治理无望的企业要实行关、停、并、转、迁等措施。

(2)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有效利用率

我国当前的能源结构中以煤炭为主,煤炭占商品能源消费总量的73%,在煤炭燃烧过程中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一氧化碳(CO)以及悬浮颗粒等污染物。因此,如从根本上解决大气污染问题,首先必须从改善能源结构入手,例如使用天然气及二次能源,如煤气、液化石油气、电等,还应重视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所谓清洁能源的利用。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时间内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对此,当前应首先推广型煤及洗选煤的生产和使用,以降低烟尘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

我国能源的平均利用率仅30%,提高能源利用率的潜力很大。我国有20余万台锅炉,年耗煤2亿多吨,因此,合理选择锅炉,对低效锅炉的改造、更新、提高锅炉的热效率,能够有效地降低燃煤对大气的污染。

(3)区域集中供热

分散于千家万户的燃煤炉灶,市内密集的矮小烟囱是烟尘的主要污染源。发展区域性集中供暧供热,设立规模较大的热电厂和供热站,用以代替千家万户的炉灶,是消除烟尘的有效措施。这样还具有以下各项效益:①提高热能利用率;②便于采用高效率的除尘器;③采用高烟囱排放;④减少燃料的运输量。

(4)植树选林、绿化环境

绿化造林是大气污染防治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措施。植物有吸收各种有毒有害气体和净化空气的功能。植物是空气的天然过滤器。茂密的丛林能够降低风速,使气流挟带的大颗粒灰尘下降。树叶表面粗糙不平,多绒毛,某些树种的树叶还分泌粘液,能吸附大量飘尘。蒙尘的树叶经雨水淋洗后,又能够恢复吸附、阻拦尘埃的作用,使空气得到净化。

植物的光合作用放出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因而树林有调节空气成分的功能,一般1公顷的阔叶林,在生长季节,每天能够消耗约1t的二氧化碳,释放出0.75t的氧气。以成年人考虑,每天需吸入0.75kg的氧气,排出0.9kg的二氧化碳,这样,每人平均有10m2面积的森林,就能够得到充足的氧气。

有一些植物能够吸收大气中的有毒成分,如1公顷柳杉林每年可吸收720kg二氧化碳。

有一些林木,在其生长过程中能够挥发出柠檬油、肉桂油等多种杀菌物质。有人作到分析测定,在百货大楼内,每立方米空气中细菌数达400万个,林区则仅仅有55个,这样,林区与百货大楼空气中的含菌量相差7万多倍。

2、我国对大气污染的法律政策

(1)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条例

第六十条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建设配套设施,可以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

(一)新建的所采煤炭属于高硫份、高灰份的煤矿,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设配套的煤炭洗选设施的;

(二)排放含有硫化物气体的石油炼制、合成氨生产、煤气和燃煤焦化以及有色金属冶炼的企业,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设配套脱硫装置或者未采取其他脱硫措施的。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法行使监督管理权的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可以处五万元以下罚款:

(一)未采取有效污染防治措施,向大气排放粉尘、恶臭气体或者其他含有有毒物质气体的;

(二)未经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向大气排放转炉气、电石气、电炉法黄磷尾气、有机烃类尾气的;

(三)未采取密闭措施或者其他防护措施,运输、装卸或者贮存能够散发有毒有害气体或者粉尘物质的;

(四)城市饮食服务业的经营者未采取有效污染防治措施,致使排放的油烟对附近居民的居住环境造成污染的。

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条例

全球环境污染的现状篇(5)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是被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土地圈包裹着的。这几个圈的气、水、石、土和来自太阳的辐射能,共同构成了地球表面的无机环境。此中,广泛地分布着一层薄薄的生命圈,由许多特性各异,规模不等的生态系统构成,生物圈内进行着以植物为纽带的物质和能量的渗透和转化。

1、大气污染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以直接燃烧煤为主的国家,而且利用率很低,不足30%,有关资料表明,煤燃烧后10%以上的物质以气态和固态形式排入大气。主要污染物有煤烟,粉尘,SO2,CO2,NOX,以及吸附在尘粒上的一些重金属元素。

2、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人类生产、生活所产生的污染物排入到大气中,当污染物浓度超过环境自净能力时,便构成大气污染,可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体健康。例如引起感官和生理机能的不适反应,产生临床和病理改变。出现临床体征或潜在的遗传效应,直到发生急性,慢性中毒或死亡。SO2、BaP、和飘尘,一旦这些物质达到一定浓度,并结合起来形成复合效应,对人体危害就更加严重。吸附在飘尘上的BaP有强烈的致癌作用,SO2有促癌作用,放射性污染有远期效应,包括引起瘤变不育和基因变异等。

3、利用生物净化功能改善大气质量,防治大气污染

治理矿区大气污染,提高大气环境质量,需采取综合防治措施、除积极发展煤炭加工,扩大洗选量,改进燃煤技术与燃烧装置,大力发展集中供热和区域性采暖外,利用生物净化功能,尤其是绿色植物的生物工程防治大气污染也是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地球上植物的生物量约占总生物量99%,好多种植物对环境有着十分强的耐受力,各种植物都具有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放出O2的功能,通过光和作用,森林固定了大气中约1/3的CO2,地球上50-60%O2是由绿色植物提供的,一万顷的树木能消耗掉1000Kg CO2,放入空气中720Kg O2,处于速生期的树木每小时就能吸收CO2 20-40Kg、一天可达300-400Kg以上,绿色植物在调节大气中CO2和O2的平衡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某些植物对于矿区大气中的重要污染物——SO2也有较强的吸附作用,大气中的SO2浓度太大会伤害植物,但当SO2浓度不超过植物急性伤害阈值时,对其有较强的吸附能力,一万顷草坪在生长旺盛期可吸附SO2 20mg/天左右。

地球上森林的总叶面积约是地球表面积得3倍,植物表面形状各异,有吸附、过滤和粘着作用,一般有毒气体经过绿地有25%被阻留,可使降尘量减少23-50%,飘尘量减少37-60%。

在生长旺盛期的植物能分泌一种特殊功效的杀菌素,能杀死某些细菌,真菌和单核微生物,可减少致病微生物。

4、利用不同生物对各环境污染因子的敏感反应进行生物监测

生物监测是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反映阐明环境污染状况,从生物学角度为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例如城市中地衣植物的消失与空气污染程度密切相关,中国科学院植物所等单位在这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筛选出了监测大气污染物如SO2、HL、HF等指示生物用于环境监测,各国的研究工作表明,生物监测研究工作开展十分活跃,日益显示其独特的优越性:

4.1 能反映环境污染物对生物的综合效应

环境污染的成份极为复杂,即使使用世界上最先进理化检测技术和手段,要对如此繁多的污染物全部进行监测分析,无论在经济上或技术上都是不可能的, 加之环境因子的千变万化,污染物在环境中不断迁移,转化以及多种污染物同时存在所产生的协同或拮据作用等等、使污染物质的生态毒理效应变得十分复杂。通过理化监测虽然能确定环境中部分污染物质的浓度水平及时空分布状况,但却不能确定污染物质对生物及人体的危害程度。生物监测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能反应环境污染物对生物体的综合效应,能直接反应出污染物质对生物,生态系统及人体健康的影响,确定出它们对生物或人体的危害部位,危害程度及耐变阈值等等。目前国内外在对环境致癌、致畸、致突变监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利用多种生物材料来监测和评价污染物的“三致”效应。如应用紫露草、蚕豆根尖、大蒜根尖等微核技术监测环境污染物,应用紫竹梅花粉母细胞监测环境诱变剂,应用水螅重聚体法予测环境污染物致畸危险等等。

4.2 能对生态环境进行连续监测

目前,由于受技术和经济条件的限制,理化检测仅少数项目可以进行连续自动监测,多数项目还靠人工采样测试瞬时浓度或平均浓度值,时空代表性较差,不能反映监测前后污染物的变化情况,由于生物生活周期长,它们能储存整个生活时期周围环境因素变化的各种信息,环境污染和破坏必然作用于生物体,可通过生物体表液和外表液的变化监测环境污染,如根据生物个体数量和群落变化资料,宏观及微观受害症状的观察、急性和慢性毒性实验,生物体残毒分析,模拟试验等等能反应较长时间内的环境污染状况。所以,在监测环境污染物变化的全过程方面,生物是理想的监测工具。

4.3 对环境污染的监测具有敏感性

某些生物对环境污染很敏感,在一些情况下,甚至连精密仪器都不能测出的微量污染物质,对某些生物都有着严重的影响,表现出受害症状。利用它们作为“指示生物”,可以灵敏地监测环境污染,即快速又简便。在水生生态和陆生生态系统中,已筛选出许多“指示生物”,用于监测水质污染和大气污染,均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全球环境污染的现状篇(6)

一、引言

关于贸易与环境问题的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目前学术界对贸易自由化所产生的环境后果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其中一种观点认为,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贸易自由化对环境的影响都是消极的,特别是对于欠发达国家而言,自由贸易政策的实施将直接导致环境恶化。Copeland & Taylor(1994)的理论分析表明:自由贸易减轻了高收入国家的环境污染然而同时增加了低收入国家的环境污染。Chichilnisky(1994)研究了当一国缺乏明晰的产权界定时,自由贸易对自然资源开采的影响,其结论是国际市场传递扩大了全球性公共资源的外部性,原本用于防止资源过度使用而设立的税收政策很有可能在产权不明晰的情况下反而加剧资源的过度开采。Barrett(1994)认为,当环境政策的边际损害很低时,生态倾销会由于某些策略性战略而出现。Dua & Esty ( 1997)以及 Esty & Geradin( 1997)都指出, 作为贸易自由化的结果, 各国会纷纷降低各自的环境质量标准以维持或增强竞争力, 出现所谓“ 向底线赛跑”,甚至出现阻挠环境立法等漠视环境管制的现象。与此同时,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贸易自由化尽管在短期内的环境效应是消极的,但是在长期自由贸易将对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Bhagwati(1993)以及Grossman & Krueger(1995)的研究,他们把贸易自由化对环境的影响分为结构效应、技术效应以及规模效应,他们认为,当收入达到某一水平时,技术效应和构成效应的加总将超过规模效应,贸易自由化得的发展将改善环境质量。Lopez(1994)也得到了基本类似的结果。经验研究方面,Joseph C. H. Chai(2002)考察了中国自1979年之后20年伴随贸易开放程度与制造业“三废”排放量之间的关系,考察结果表明,规模效应巨大的负向作用完全抵消了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的正向作用,从而导致中国制造业整体污染排放增加。Qureshi(2004)对巴基斯坦的工业水污染恶化的问题研究中也证实了贸易开放加剧了环境污染。Maniagi(2004)使用63 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面板数据,研究证明进一步的贸易自由化会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然而,Lucas 、Wheeler和Hettige(1992)采用了1960 年至1988 年间包括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内的80个国家的37个制造部门污染排放的面板数据,发现在贸易自由化的初级阶段,毒性密度指标起初明显上升,但随着贸易开放程度的提高,这一指标呈下降趋势,即贸易自由化有利于整体环境的改善。Anderson(1992)通过对世界食品和煤碳行业的研究发现,煤碳和食品贸易的自由化减少了这些产品带来的全球污染。 Dean(2002)用世界银行关于中国1987~1995 年各省份水污染的相关数据,研究发现: 贸易自由化对环境质量的破坏具有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并且这两种效应在符号上是相反的,模拟结果表明贸易对环境正的技术效应抵消了负的结构效应,最终对环境净效应是正的,贸易开放有益于环境的改善。综合以上文献,不难发现,关于自由贸易对环境影响的研究结论并不统一,而且这些研究所采用的数据大都较早,鲜有研究国际背景下综合环境损害和国际贸易关系的理论和实证文献。因此,本文将试图通过聚类因子分析方法试图解决综合环境损害指标的选取和构建,并通过大量相关性和多元回归分析,尽可能地勾勒出全球范围内贸易自由化对环境损害影响的概貌。本文第二部分以经典的效用最大化分析框架基础,借鉴McConnell(1996)模型,在对其进行简化的同时,加入贸易额为效用函数的一个变量,在分析收入与环境损害之间的关系的同时加入了贸易与环境损害关系的分析;在第三部分,运用聚类因子分析方法建立综合环境损害指标,在理论研究基础上通过大量实证分析,重点贸易增长对环境损害的影响程度、路径及现状;第四部分为结论。

二、理论模型

为简化分析,我们主要考虑两个要素:消费者对环境服务的需求和消费对污染排放的影响。这样,人均收入,贸易自由化 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依赖于两个命题。与第一个要素相联系的命题是:环境所提供的服务,即环境舒适性,是一种奢侈品,也就是说,对环境舒适性的需求的收入弹性大于1。如果这一点成立,那么随着人均收入及人均贸易额的增长,用收入换取环境舒适的意愿水平就会随之上升。而对于后者也有一个相应的命题:随着收入水平的上升以及自由贸易的发展,消费对污染的负效应递减。直观地,因为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经济结构会发生变迁,从而生产和消费结构也会随之变化。

这样,我们同样可以得到如下结论:污染水平随贸易增长先上升而后下降。到这里,我们惊讶的发现,通过理论分析得出的结论似乎与经典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结论不谋而合,而且我们还得出一个结论:贸易增长和环境损害之间的关系同样满足库兹涅茨曲线。

三、实证检验

(一)相关概念界定和数据说明

1、代表性国家的选取标准。为了使选取的二十一个代表性国家能够反应全球贸易和环境损害关系的基本情况,本文以联合国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定义为标准 ,选取了十一个发达国家,十个发展中国家。在选取的的过程中,主要考虑:世界影响、地理位置、国家概况等三个方面的因素。2.贸易指标和环境损害单项指标的选取 。本文主要研究有可能导致本国环境损害的的那部分贸易增长与环境损害之间的具体的关系,所以出口额无疑是和本国环境损害关系最为紧密的贸易指标。3.环境损害综合评价指标的建立。通过对已有文献梳理不难发现,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甚至同一国家的不同区域,环境和贸易的现状以及环境和贸易之间的关系都有着一定的差异;不同学者研究环境损害与经济、贸易之间的关系时使用的污染指标也不尽相同。建立一个综合的、相对全面的环境损害评价指标似乎就变得尤为重要,并且,这个综合指标应考虑多个方面的污染,兼顾各个环境污染指标之间的内在关联性。计量结果表明,各个国家构成W的因子至少都包含了所有污染指标90%以上的信息量,这种包含比重是可以用少数的因子来衡量整个的环境水平的。KMO-Measure值都大于0.5,说明所有国家的环境污染指标数据都适合使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分析。

(二)贸易增长与环境损害的相关性分析

借助之前构建的环境损害综合评价指标,本文通过灰色关联分析研究代表性国家贸易增长与环境损害的相关关系。 贸易指标数据来源于WTO公开数据库,使用的污染指标数据是经世界银行和联合国的公开数据计算而得。使用灰色系统理论建模软件(GTM)来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的计算。最后的灰色相对关联度分析的结果如表2所示:相对关联度在0.5以上的序列数据一般认为表现出比较显著的趋同性,通过对表4-2的观察可以明显的发现,所有二十一个代表性国家贸易和环境损害之间的相对关联度都在0.5以上,除了丹麦和越南分别为0.5351和0.5705以外,别的国家贸易和环境污染的关联度都在0.6以上,超过0.8的有十三个国家。由此可以判断,代表性国家的贸易和环境损害之间存在显著的关联性。(中国0.60,挪威0.78,冰岛0.87,加拿大0.95,英国0.85,法国0.77,德国0.88,葡萄牙0.83,日本0.80,丹麦0.54,巴西0.96,阿根廷0.97,美国0.87,澳大利亚0.91,土耳其0.75,越南0.76,南非0.75,巴基斯坦0.98,印尼0.90,印度0.71,俄罗斯0.92)

(三)代表性国家贸易、收入与环境损害关联路径实证检验

下面我们通过代表性国家的数据来对这一理论命题进行实证检验。我们希望通过分析,在验证贸易,收入与环境损害具体关联路径性态的同时,能够描述目前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与环境损害关系现状,通过代表性国家当前在长期EKC曲线上的位置来估计未来环境和贸易关系的发展趋势。

实证结果与比较。观察图1,有九个国家人均GDP和出口贸易额与环境损害评价指标拟合的回归方程的形态是一致的。短期来看,所有的回归方程中有十五个为线性形态,十三个为N型形态,有十一个为倒U型形态,有两个为U型形态,一个回归方程无法拟合。长期来看,有十二个国家目前经济、贸易和环境污染的状况处在长期曲线的左端,四个国家当前经济、贸易和环境污染的状况处在长期曲线的顶端,有五个国家处在长期倒U型曲线的右端。分析图1,不难发现,代表性国家中环境污染现状趋于好转的基本都为经济发达国家,环境污染状况仍在加剧的多为发展中国家。通过代表性国家经济、贸易与环境现状在曲线上的位置可以判断,处于顶端或者右侧的九个国家中有八个为经济发达国家,处在左侧的十二个国家中,只有三个为经济发达国家,其余都是发展中国家。此外,通过观察曲线的形状可以发现,几乎所有(英国除外)环境损害有所改善的国家,收入、贸易对环境的影响路径都是一个先导致环境恶化之后到达顶端,然后使环境状况有所改善的路径。

四、结论

本文以经典的效用最大化分析框架基础,在对McConnell(1996)模型行简化的同时,加入贸易额为效用函数的一个变量,在分析收入与环境损害之间的关系的同时加入了贸易与环境损害关系的分析。而后运用聚类因子分析方法建立综合环境损害指标,在理论研究基础上通过大量实证分析,研究贸易对环境损害的影响程度、路径及现状,实证结果在很好地支撑理论结论的同时基本勾勒出全球范围内贸易自由化对环境损害影响的概貌。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通过理论分析,我们认为,污染水平随收入水平以及贸易额增长先上升而后下降。这一理论结论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结论相符。通过对代表性国家贸易增长和环境损害进行灰色关联分析,我们发现21个代表性国家中有19个国家的灰色关联度在0.6以上,代表性国家自由贸易对环境损害的影响关联程度非常高。通过具体影响路径的实证检验,我们认为“恶化-顶端-改善”的倒U型路径成为贸易增长对环境损害影响的主要路径,这一实证结论很好的支撑了第一部分的理论分析。从影响现状上看,代表性国家中环境污染现状趋于好转的基本都为经济发达国家,环境污染状况仍在加剧的多为发展中国家,这一实证结果充分证明了理论分析中环境污染水平以贸易额或者人均收入特定值为拐点的正确性。

参考文献:

[1]Copeland, B. R. and Taylor, M. S. “North-South Trade and the Environment,”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 109, No. 3, 1994, pp.755-787

全球环境污染的现状篇(7)

目前,环境问题已成为阻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深入研究环境变化的特征,分析环境问题的发生、发展规律,将为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1世界环境现状

世界环境从区域性、小范围的环境污染扩展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环境问题的主要共同特点[1]。环境污染从少数工业城市扩展为全球,环境问题从发达国家扩展到发展中国家,从第一世界扩展到第三世界,成为全世界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成为全球性问题。一方面,发达国家在工业升级的过程中把淘汰工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并向第三世界输出垃圾;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自身工业化的发展,以及由于贫穷和债务迫使他们过度开发自己的环境资源,其环境正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损害,不少地方已经出现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之间的恶性循环,这样就使全球环境朝不断恶化的方向发展。

1.1空气污染和水污染严重

空气污染主要来自于生活、工业及汽车尾气的排放,其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剧增是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2]。据统计,1996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近239亿t,造成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冰川融化。资料显示,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一直处于增加状态。除此之外,城市生活垃圾所带来的空气污染也不可忽视,垃圾处理场受利益的驱动,为降低处理成本,往往不采取有成本的环保措施来处理生活垃圾,由此导致严重的空气污染和水污染。wWw.133229.COm

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量逐年增加,大量的废水挟带着有机污染物、氮磷等营养性污染物,以及很多难降解的有机物倾倒入江河湖海,造成严重的水环境污染。南海海域石油类污染较重,近海的富营养化趋势严重,赤潮发生频率不断上升,淡水湖泊富营养污染严重,其中藻类疯长,水色发绿,发臭。如2007年震惊全国的无锡太湖蓝藻水污染事件,造成无锡市整个城市市民的饮水危机。

1.2森林锐减

工业化以来,森林遭到过度砍伐,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地球上每分钟就有2 000m2森林被毁掉。自1950年以来,全世界森林已损失了1/2。其中我国黄土高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其森林覆盖率由解放前的5%发展成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每立方米的黄河水中竟含有泥沙37kg,是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水。由于泥沙淤积,黄河变成高高在上的“悬河”。

1.3耕地减少

土地荒漠化严重。据资料显示,全球每年有2 100万hm2的农田由于沙漠化而变得完全无用或近于无用。全球有100多个国家,9亿多人口和25%的陆地受到荒漠化威胁。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酸雨危害四处扩张,愈演愈烈,危害着陆地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材料和人的健康。近年来,作为地球上生命保护屏障的臭氧层变薄,甚至出现空洞。

1.4物种灭绝速度惊人

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导致物种的灭绝速度达到令人惊骇的程度。据研究,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2000年来,约有110多种兽类和130种鸟类灭绝。在短短的25年间,包括哺乳动物、鸟类、鱼类、两栖类在内的淡水动物数量减少了45%,海水动物的数量则减少了35%左右。

2环境恶化的成因

2.1经济活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盲目扩大

2.1.1对大气环境的影响。随着经济水平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都在迅速的往前推进,带来人口和工厂企业的集中。而大工业生产以及工厂门类和数量的增多,居民使用燃料、工厂采用化工产品排放的大量烟尘,极大地改变了大气的组成[3]。据分析,城市大气污染物中烟尘最为突出,而且在排放烟尘的同时,还夹杂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氟、氯等废气。

2.1.2对水环境的影响。城市化增加了房屋和道路等不透水面积和排水工程,从而减少了渗透,增加了流速,地下水得不到地表水的补充,破坏了自然界的水分循环,导致地球表面总体供水紧张,并且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水、废气直接流入江、河、湖、海或渗入地表,都会对水体产生影响,危害人们的健康。城市中的生活用水,尤其是各种洗涤剂、洗衣粉、浴液、洁厕液等的大量使用,使城市废水中的化学成分和有毒物质的比例上升,再加上一些城市对污水处理和排放不当,使水污染更加严重。

2.1.3城市化和工业化对水生物环境的影响。城市化严重地破坏了生物环境,改变了生产环境的组成和结构,使生产者有机体与消费者有机体的比例出现失调。房屋密集,街道交错,到处是水泥建筑和马路,阻断了生物群体之间的通道,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同时工业生产所产生的污染严重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原生态,使一些适应性差的生物被现实环境所淘汰。

2.2人口的急剧增长

目前,世界人口已超过60亿,而亚、非、拉等许多发展中国家新增人口占世界人口增长的90%。这些地区多属于人口素质低、资源开发状况差、经济贫困的国家,是世界人类与环境矛盾较突出的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人口城市化速度加快,现在世界城市人口已超过了30亿,占世界总人口的60%以上。大城市、特大城市发展较快。世界百万人口以上城市从1980年的243个增加到2001年的390个。因此,人口的急剧增长带来的城市人口的过度膨胀,导致城市环境自净能力降低、污染严重等一系列环境问题[4]。

2.3化肥、农药、地膜的大量使用

首先,化学肥料中的氮、磷、钾等比传统农家有机肥的含量高,作物吸收快,能迅速提高农作物产量。但是大量施用化肥的负面作用日益突显出来,造成土壤板结,土壤质量下降,更严重的是造成水质污染,化肥含量高的农田用水特别是稻田用水排入河湖,导致鱼、虾、蟹等水生动物减少直到灭绝。

其次,农药污染近年来也逐年加重。菜农、果农为了追求高产量、高效益,喷洒大量的农药。同时喷洒农药的过程也对实施者本人造成皮肤的污染。另外,长期过量对粮作物施用农药,使害虫产生很强的抗药免疫性,还将导致农药更严重的过量施用,如此恶性循环,使蔬菜、水果中的农药残留量加大,长期食用这种过量施用农药的瓜果蔬菜,对人体的健康有严重危害。

最后,地膜覆盖和各种暖房生产的出现,有效提高了蔬菜、水果的单位面积产量,冲破了季节性和地区性的生产限制,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实惠。但据科学资料显示,现在使用的这类塑料薄膜,埋在土壤中200年也不会腐烂,塑料大棚之类的使用和不恰当的废旧处理,已经形成了“白色污染”,威胁着人们的生活和健康。

3可持续发展理论

1987年联合国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该书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指出可持续发展是在不断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同时,既满足人们当前生活的需要,又不损害下一代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以最小的自然消耗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5]。因此,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追求的理想模式。

从内容上看,可持续发展理论不是孤立地指某个单一要素,而是指诸多要素全方位地协调发展,是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各个单一要素的统一运行;从时间上看,它是长期恒久的;从代际关系上看,它不仅能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要,而且也同样能满足子孙后展的需要;从涉及的范围上看,它指的不是个别、局部的问题,而是整体的全局的问题,它不仅是个别区域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而是众多区域的,甚至是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4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

4.1加强城市规划,合理布局

城市的布局涉及到自然、经济、技术和环境等各方面因素,必须统筹规划,综合平衡。首先,城市的布局要考虑地形、气象、水文等对环境的影响。城市工业严重污染区,一定要布置在下风向。城市的工业布局还要密切注意河流的走向、流量、泥沙流动规律和河流的自净能力。其次,城市内部布局也应有利于保护环境。多中心格局、放射状布局,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对城市土地实行有偿使用,以地租地价来调节土地需求,就可以使城市既具有凝聚力,又具有排斥力。有偿使用土地,可以杜绝多占地、占地不用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土地需求膨胀与供求短缺的矛盾,使城市经济的运行基本建立在城市土地存量上,减少了盲目向外扩张。

4.2适当控制人口增长

通过经济手段和政策鼓励控制生育,实行计划生育,调整人口年龄结构和地区分布。对于少生优生者给予良好的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使其没有后顾之忧。同时通过普及高等教育,大力提高人口质量,提高整个民族的身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生产力布局的可持续发展。

4.3实行以资源保护为核心的环境管理

用新技术、新工艺开发新能源,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实施制度创新,实行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由粗放式生产向集约型生产转变,通过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把资源转化为产品。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防止水土流失,控制环境污染,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发展。

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经济的外部性。我们可利用经济政策,通过市场机制,把由于物质利用不一致造成的经济外部性内化到各级经济分析和决策过程中。通过事后增加治理成本的方法来削减污染,实行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既能有效地约束污染者的排污行为,确保“污染者负担”,又能为政府进行环境集中治理筹集资金,或将资金用于清洁生产技术的研究开发等,实现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实行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是解决污染的根本思路。保护环境的经济手段,主要有环境费、环境税、排污权交易等。

4.4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依据生态经济学理论,用生态工艺代替传统工艺,具体对经济活动进行规划、设计保持环境系统基本的生态过程和生命的延续,实现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在全民中开展环保知识的宣传活动,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树立“保护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的思想,使企业树立“清洁生产观”,消费者树立“绿色消费观”。

5参考文献

[1] 陈国阶.生态市建设的若干理论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4):3-7.

[2] 刘培桐.环境学概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全球环境污染的现状篇(8)

目前,环境问题已成为阻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深入研究环境变化的特征,分析环境问题的发生、发展规律,将为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1世界环境现状

世界环境从区域性、小范围的环境污染扩展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环境问题的主要共同特点[1]。环境污染从少数工业城市扩展为全球,环境问题从发达国家扩展到发展中国家,从第一世界扩展到第三世界,成为全世界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成为全球性问题。一方面,发达国家在工业升级的过程中把淘汰工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并向第三世界输出垃圾;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自身工业化的发展,以及由于贫穷和债务迫使他们过度开发自己的环境资源,其环境正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损害,不少地方已经出现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之间的恶性循环,这样就使全球环境朝不断恶化的方向发展。

1.1空气污染和水污染严重

空气污染主要来自于生活、工业及汽车尾气的排放,其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剧增是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2]。据统计,1996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近239亿t,造成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冰川融化。资料显示,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一直处于增加状态。除此之外,城市生活垃圾所带来的空气污染也不可忽视,垃圾处理场受利益的驱动,为降低处理成本,往往不采取有成本的环保措施来处理生活垃圾,由此导致严重的空气污染和水污染。

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量逐年增加,大量的废水挟带着有机污染物、氮磷等营养性污染物,以及很多难降解的有机物倾倒入江河湖海,造成严重的水环境污染。南海海域石油类污染较重,近海的富营养化趋势严重,赤潮发生频率不断上升,淡水湖泊富营养污染严重,其中藻类疯长,水色发绿,发臭。如2007年震惊全国的无锡太湖蓝藻水污染事件,造成无锡市整个城市市民的饮水危机。

1.2森林锐减

工业化以来,森林遭到过度砍伐,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地球上每分钟就有2 000m2森林被毁掉。自1950年以来,全世界森林已损失了1/2。其中我国黄土高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其森林覆盖率由解放前的5%发展成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每立方米的黄河水中竟含有泥沙37kg,是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水。由于泥沙淤积,黄河变成高高在上的“悬河”。

1.3耕地减少

土地荒漠化严重。据资料显示,全球每年有2 100万hm2的农田由于沙漠化而变得完全无用或近于无用。全球有100多个国家,9亿多人口和25%的陆地受到荒漠化威胁。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酸雨危害四处扩张,愈演愈烈,危害着陆地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材料和人的健康。近年来,作为地球上生命保护屏障的臭氧层变薄,甚至出现空洞。

1.4物种灭绝速度惊人

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导致物种的灭绝速度达到令人惊骇的程度。据研究,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2000年来,约有110多种兽类和130种鸟类灭绝。在短短的25年间,包括哺乳动物、鸟类、鱼类、两栖类在内的淡水动物数量减少了45%,海水动物的数量则减少了35%左右。

2环境恶化的成因

2.1经济活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盲目扩大

2.1.1对大气环境的影响。随着经济水平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都在迅速的往前推进,带来人口和工厂企业的集中。而大工业生产以及工厂门类和数量的增多,居民使用燃料、工厂采用化工产品排放的大量烟尘,极大地改变了大气的组成[3]。据分析,城市大气污染物中烟尘最为突出,而且在排放烟尘的同时,还夹杂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氟、氯等废气。

2.1.2对水环境的影响。城市化增加了房屋和道路等不透水面积和排水工程,从而减少了渗透,增加了流速,地下水得不到地表水的补充,破坏了自然界的水分循环,导致地球表面总体供水紧张,并且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水、废气直接流入江、河、湖、海或渗入地表,都会对水体产生影响,危害人们的健康。城市中的生活用水,尤其是各种洗涤剂、洗衣粉、浴液、洁厕液等的大量使用,使城市废水中的化学成分和有毒物质的比例上升,再加上一些城市对污水处理和排放不当,使水污染更加严重。

2.1.3城市化和工业化对水生物环境的影响。城市化严重地破坏了生物环境,改变了生产环境的组成和结构,使生产者有机体与消费者有机体的比例出现失调。房屋密集,街道交错,到处是水泥建筑和马路,阻断了生物群体之间的通道,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同时工业生产所产生的污染严重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原生态,使一些适应性差的生物被现实环境所淘汰。

2.2人口的急剧增长

目前,世界人口已超过60亿,而亚、非、拉等许多发展中国家新增人口占世界人口增长的90%。这些地区多属于人口素质低、资源开发状况差、经济贫困的国家,是世界人类与环境矛盾较突出的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人口城市化速度加快,现在世界城市人口已超过了30亿,占世界总人口的60%以上。大城市、特大城市发展较快。世界百万人口以上城市从1980年的243个增加到2001年的390个。因此,人口的急剧增长带来的城市人口的过度膨胀,导致城市环境自净能力降低、污染严重等一系列环境问题[4]。

2.3化肥、农药、地膜的大量使用

首先,化学肥料中的氮、磷、钾等比传统农家有机肥的含量高,作物吸收快,能迅速提高农作物产量。但是大量施用化肥的负面作用日益突显出来,造成土壤板结,土壤质量下降,更严重的是造成水质污染,化肥含量高的农田用水特别是稻田用水排入河湖,导致鱼、虾、蟹等水生动物减少直到灭绝。

其次,农药污染近年来也逐年加重。菜农、果农为了追求高产量、高效益,喷洒大量的农药。同时喷洒农药的过程也对实施者本人造成皮肤的污染。另外,长期过量对粮作物施用农药,使害虫产生很强的抗药免疫性,还将导致农药更严重的过量施用,如此恶性循环,使蔬菜、水果中的农药残留量加大,长期食用这种过量施用农药的瓜果蔬菜,对人体的健康有严重危害。

最后,地膜覆盖和各种暖房生产的出现,有效提高了蔬菜、水果的单位面积产量,冲破了季节性和地区性的生产限制,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实惠。但据科学资料显示,现在使用的这类塑料薄膜,埋在土壤中200年也不会腐烂,塑料大棚之类的使用和不恰当的废旧处理,已经形成了“白色污染”,威胁着人们的生活和健康。

3可持续发展理论

1987年联合国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该书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指出可持续发展是在不断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同时,既满足人们当前生活的需要,又不损害下一代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以最小的自然消耗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5]。因此,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追求的理想模式。

从内容上看,可持续发展理论不是孤立地指某个单一要素,而是指诸多要素全方位地协调发展,是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各个单一要素的统一运行;从时间上看,它是长期恒久的;从代际关系上看,它不仅能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要,而且也同样能满足子孙后展的需要;从涉及的范围上看,它指的不是个别、局部的问题,而是整体的全局的问题,它不仅是个别区域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而是众多区域的,甚至是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4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

4.1加强城市规划,合理布局

城市的布局涉及到自然、经济、技术和环境等各方面因素,必须统筹规划,综合平衡。首先,城市的布局要考虑地形、气象、水文等对环境的影响。城市工业严重污染区,一定要布置在下风向。城市的工业布局还要密切注意河流的走向、流量、泥沙流动规律和河流的自净能力。其次,城市内部布局也应有利于保护环境。多中心格局、放射状布局,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对城市土地实行有偿使用,以地租地价来调节土地需求,就可以使城市既具有凝聚力,又具有排斥力。有偿使用土地,可以杜绝多占地、占地不用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土地需求膨胀与供求短缺的矛盾,使城市经济的运行基本建立在城市土地存量上,减少了盲目向外扩张。

4.2适当控制人口增长

通过经济手段和政策鼓励控制生育,实行计划生育,调整人口年龄结构和地区分布。对于少生优生者给予良好的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使其没有后顾之忧。同时通过普及高等教育,大力提高人口质量,提高整个民族的身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生产力布局的可持续发展。

4.3实行以资源保护为核心的环境管理

用新技术、新工艺开发新能源,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实施制度创新,实行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由粗放式生产向集约型生产转变,通过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把资源转化为产品。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防止水土流失,控制环境污染,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发展。

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经济的外部性。我们可利用经济政策,通过市场机制,把由于物质利用不一致造成的经济外部性内化到各级经济分析和决策过程中。通过事后增加治理成本的方法来削减污染,实行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既能有效地约束污染者的排污行为,确保“污染者负担”,又能为政府进行环境集中治理筹集资金,或将资金用于清洁生产技术的研究开发等,实现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实行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是解决污染的根本思路。保护环境的经济手段,主要有环境费、环境税、排污权交易等。

4.4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依据生态经济学理论,用生态工艺代替传统工艺,具体对经济活动进行规划、设计保持环境系统基本的生态过程和生命的延续,实现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在全民中开展环保知识的宣传活动,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树立“保护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的思想,使企业树立“清洁生产观”,消费者树立“绿色消费观”。

5参考文献

[1] 陈国阶.生态市建设的若干理论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4):3-7.

[2] 刘培桐.环境学概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全球环境污染的现状篇(9)

一、当前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状况

 

1.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现状总结报告:①新中国建国60周年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取得进展;污染物排放总量逐步得到控制。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质量问题日渐突出。②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全国环保治理投资每年为25-30亿元,约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0.5%;③2007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达3388亿元,约为1981年的135倍,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32%;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稳步增长;④2008年,全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801亿元,是1981年的334倍,年末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8106万立方米,是2000年的3.8倍;城市污水处 理率达到70.2%,比2000年提高35.9个百分点;⑤2008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321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2321万吨;分别比2005年下降6.61%和8.95%;实现了两项污染物排放总量双下降。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但也付出了资源环境代价,虽然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我国政府做了很多工作,但在环境方面仍然出现很多的问题,如雾霾天气的长期出现对大气的污染;部分地区江、河、湖、海等水资源污染问题凸显;还有土壤环境也逐渐被破坏。

 

2.目前为止环境的污染因素:环境污染指由于人为的因素,污染物质进入环境,使自然环境的组成、状态发生了变化,结构、功能遭到破坏,引起环境质量恶化,生态系统破坏和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危害的现象。具体说来,而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主要指一些有害的物质,大多是工业的"三废"(废气,废水和废渣)对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的污染。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等由物质引起的污染和噪声污染、热污染、放射性污染或电磁辐射污染等由物理性因素引起的污染。 一些重轻工业如化肥厂,还有食品加工,造纸业,煤矿加工,石油提炼等比较容易污染环境。

 

二、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表现在

 

1.空气污染

 

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空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类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环境的现象。当前国内许多城市都出现雾霾天气就是空气污染的具体表现形式,它的成因有以下几方面:①大规模的工业生产②居民采暖锅炉的大量使用③汽车使用量的不断增加

 

2. 水资源污染

 

水污染是指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的垃圾。例如上面我所介绍的一些轻工业造纸厂对污水的大量排放就是典型的水污染案例。水资源污染的成因有以下几方面:①有机污染②有机及无机化学药品的污染③各种化工厂和药厂等④磷污染⑤重金属污染

 

3.资源的过度开发,使生态达到恶化的边缘(土壤环境的破坏)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自然资源之一,也是人类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业化进程中,城市污染加剧,农用化学物质种类和数量增加,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正在加剧,污染面积逐年扩大。据有关统计,目前中国重金属污染土壤面积至少约2000万公顷,农药污染土壤约1500万公顷。大面积的土壤,尤其是城郊和污灌区的土壤,往往同时遭受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复合污染。例如:我国南京土壤研究所曾对5个蔬菜基地进行调查,结果镉超过国家允许标准。个别土壤中汞超标达到44.4%;所采集的20个蔬菜样品中,铬超标15%,镉超标20%,铅超标20%。所以,我们更应该重视并解决土壤环境污染破坏问题。

 

关于土壤环境污染因素问题在这里我还想介绍一种污染因素---煤炭。近年来煤炭能源事业也日益发展,据数据显示2013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的发表出,2012年中国煤炭消费量为1873.3百万吨,同比增长6.1%,在全球煤炭消费总量中的比例首次超过50%,达到50.2%。而煤炭的大量开采造成土地的塌陷,专家介绍,每开采万吨煤炭造成的土地塌陷面积达0.267公顷,仅五大平原煤炭基地中的两淮基地和鲁西基地的搬迁人数就超过了三峡移民130多万的总数。

 

4.乱砍乱伐现象屡禁不止,使大量土地荒漠、洪水泛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物质的需求不断扩大,特别是对木材的使用量不断攀升,国家为了节制森林的开发,对木材开发机加工的税赋不断提升,更加刺激了一些人的乱砍乱伐现象的发生。森林是空气的调节器,也是植物和各种动物赖以生存的家园。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森林覆盖面积锐减。而森林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户田保土,调节气候、增加降雨,保护环境、净化大气等作用。同时森林是生物链最为基础,如植物的叶和果实为昆虫提供食物,昆虫是各种鸟的食物来源,有了鸟才有鹰和蛇,有了鹰和蛇来鼠才不能泛滥。因此森林养育了许多野生动物,一旦森林失去保护,将会给各种野生动带来灭顶之灾。人类也会失去保护。

 

三、环境保护的建议

 

全球环境污染的现状篇(10)

一、巡查工作:

1、我街道制定了《2018年环境巡查计划》,将辖区内排污企业按照排污总量大小和环境风险高低,划分为A、B类企业,A类企业为重点巡查对象,每月巡查一次;B类企业为一般巡查对象,每2个月巡查一次。巡查内容包括企业生产状况、污染物排放状况、治理设施运行情况,在巡查的同时填写《成都市污染源现场巡查记录表》,并存档。对群众反复投诉,污染比较严重的砂石场、沙发厂等增加巡查频次,加强监管。

2、协助区环保处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起,并对排污企业落实整改措施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同时,及时向环保处反馈情况。

3、对在巡查中发现的违法排污行为,及时制止并上报。

4、在重污染天气期间,根据空气质量对应的预警级别,分级采取相应的重污染天气应急措施,加强检查巡查,减轻大气污染,保护公众健康。

二、春夏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1、采取应对措施,开展扬尘管控、机动车管控、涉气工业企业的巡查检查工作。

2、加强对辖区内加油站、汽修厂、家具制造等重点行业企业的VOCs治理情况进行全面梳理排查,检查辖区内工业企业废气治理设施运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同时查漏补缺,形成工业源VOCs管控企业台账和汽修行业台账。

3、配合市经办对“散乱污”企业进行督察巡查,对出现反弹的家具厂采取断电措施强制关闭。

三、环境安全工作

在辖区范围内开展环境安全生产宣传及环境安全隐患排查,重点对加油站、贝尔化工、家具厂、医院、商混站、废弃资源回收站、污水处理厂等开展全面排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企业切实做好整改。深入企业宣传环保法律法规,督促企事业单位履行环境安全主体责任,进一步完善环境应急预案管理;加强维护,确保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行,建立完善危险废物转移处置工作台账。

四、危废申报工作

为切实加强危险废物环境管理,确保环境安全,按照新区要求,认真组织辖区内产生危险废物的汽修厂、家具厂、贝尔化工、卫生院等开展危险废物转移计划年度申报登记,并督促企业登录固体废物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年度转移计划备案、申请电子联单。

五、环境信访工作:

2018年上半年,我街道共接到信访投诉4件,街道环保办都及时进行调查处理,并健全环保信访及污染投诉工作档案。

六、环保宣传工作:

开展4.22世界地球日及6.5环境日宣传活动。围绕世界地球日“珍惜自然资源,呵护美丽国土,讲好我们的地球故事”主题,以及第46个六五世界环境日“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中国主题,深入学校、村(社区),利用坝坝会、张贴横幅标语、宣传展板、主题班会等形式,组织了丰富多彩的的环保教育实践活动。倡导低碳、节俭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村民环境意识、节约意识、生态意识,引导全民从身边小事做起,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共同履行环保责任,共建美好家园,共建美丽中国。

七、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

上一篇: 经济发展的着力点 下一篇: 财务报表审计重点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