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农业发展现状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24 17:15:45

全球农业发展现状

全球农业发展现状篇(1)

中图分类号:S336;G306 文献标识码:A

生物育种是现代农业史上应用推广最迅速的技术,并已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而生物技术作为现代农业育种的重要手段之一,主要是通过转基因技术培育出具有高产、抗虫、抗病、抗除草剂、抗旱等性状的农作物,其产业发展十分迅速,已在多个作物育种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目前,生物技术育成的具有抗虫、抗除草剂的转基因大豆、玉米、棉花、油菜等转基因作物已经在生产上获得广泛应用。生物育种包括转基因育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转基因技术可针对目标性状精确改良,不仅省时而且可打破物种的界限,充分利用遗传资源。截止到2012年底,全球已有59 个国家或地区使用/种植了转基因作物。

1全球专利申请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粮食战争”的愈演愈烈,发展生物育种技术的必要性、重要性和迫切性逐渐显露出来。一方面,随着国内种子市场价值的逐渐增加,外国种业公司大举进入中国,致使我国种业市场被蚕食,自主品种存在被外国种子所代替的危机,尤其是国外种子企业所拥有的生物育种技术专利,对我国的粮食生产和国家安全构成了很大威胁;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生物育种技术起步较西方国家晚,无论是技术水平本身还是产业化的程度都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1985~2014 年全球农作物育种技术专利申请量整体呈增长趋势,1998-2009年间专利申请量涨幅较大,随后进入一段发展缓慢的时期。从图1所示的全球农作物育种专利申请区域分布来看,美国是全球农作物育种领域申请量最大的国家,专利申请量达11128件,为全球申请量的54%,是排名第二的中国的两倍。美国是世界农作物育种技术最发达的国家,其中转基因技术也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应用比例。在美国,90%的玉米、90%的棉花、93%的大豆和98%的甜菜都是转基因作物。自1983年第一例转基因植物诞生以来,美国一直保持着世界上最大的转基因技术研发国和相关产品生产国的地位,也是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到2013年,美国仍是全球转基因作物的领先生产者,种植面积达到7020万公顷(占全球转基因种植面积的40%),主要转基因作物的平均采用率约为90%。中国在全球农作物育种领域申请量仅次于美国,排名第2,专利申请量达5710件,为全球申请量的27%,显示我国申请人在农作物育种领域也拥有相当的技术实力。但是与美国转基因作物的发展速度相比,中国转基因作物的推广显得比较缓慢,可以说中国转基因之路是障碍重重。目前,中国政府共批准7 种转基因作物安全证书,但只有抗虫棉花和抗病毒木瓜进行商业化生产,中国主粮未实现商业化生产。2013 年,中国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达6300 万亩,占全球转基因种植面积的2%,其中转基因抗虫棉占绝对多数。可见,中国的生物育种研发成果推广阻力较大,产业化程度很低。这种重研发轻应用的状况从渣申请人分析中也可见一斑。

图2中显示出了全球范围内农作物育种领域排名前10位的申请人。美国公司杜邦-先锋和孟山都排名前两位,分别拥有3197和2943项的申请量,其他申请人的申请量与之相比均差距很大。可见,杜邦-先锋和孟山都是农作物育种领域技术和专利的主导者,这两家公司在该领域拥有明显的技术优势,也是最可能给我国带来育种领域专利风险的申请人。孟山都与杜邦先锋是转基因研发的寡头角色。孟山都和杜邦这两家跨国种子企业拥有世界41%的生物技术专利,控制着世界93%的转基因商品种子市场份额。从获得USDA动物与作物健康监测服务中心(APHIS)批准的关于转基因品种田间测试许可的数量上看,获得最多批准的机构是孟山都(6782个)和杜邦先锋(1405个),远远多于其他研究主体。除了杜邦-先锋和孟山都,其他排名靠前的美国申请人包括排名第4位的STINE种业公司和排名第11位的陶氏等,分别拥有507和176项相关专利申请。而中国申请人中华中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的申请量分别排名第7、8和10位,这三家科研院校的产学研结合能力明显逊于国际大公司,很多技术尚处于理论研究阶段,缺乏市场转化。

2我国专利申请发展现状

1985~2014 年我国农作物育种技术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整体都呈快速增长趋势。从图3的全国农作物育种专利申请区域分布来看,2011-2014年,北京、上海以及15个副省级城市及计划单列市十二五期间生物农业专利申请量中,北京、南京、武汉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申请量,这和这三个城市对于农作物育种技术的研发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有关。杭州、上海、济南的申请量分别排在第4到第6名,杭州和上海申请量相对较大,均处在较高的水平。可见生物育种的发展集中度较高,区域非常不均衡。

全球农业发展现状篇(2)

足球作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程之一,对进一步推进体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社会各阶层要转变教育观念,把体育与基础学科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从制度上重视体育。足球作为一种集体活动,具有整体性、对抗性、游戏性特点,符合我国学校体育的要求。其既能锻炼和激发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和进取精神,又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使广大农村中小学生真正掌握运动技能和体育锻炼方法,改变家长对体育的态度,实现学校体育素质教育的目标。

二、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力度

积极加强对农村青年体育教师的培养,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及思想道德修养。由于农村学校体育课程长期以来没有受到重视,甚至一度成为摆设,导致体育教师的积极性普遍不高,甚至出现职业倦怠的现象,专业知识不能发挥到极致,严重影响体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因此,通过深入推进校园足球运动,并加强其训练;在思想指导上,要聘请有经验的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和培养,多层次、多方面、多渠道地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关心农村体育教师的生活情况,正确对待体育教师的地位、待遇、地位和荣誉,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更安心、更有保障的工作。

三、改善体育教学方法

目前,我国农村体育教学活动发展相对单一,尤其是校园足球课,导致多数学生对足球课及相关体育课缺乏兴趣。因此,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体育教师探索尽可能多的教学方法,激发青少年对体育活动积极性。体育教师应因地制宜,通过对足球课堂的精心设计,将课堂设计成足球教学与游戏结合,让学生在玩游戏的同时感受到足球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参与足球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兴趣。创建与足球相关的特色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学习足球理论知识、足球技能知识及相关体能发展知识等。通过足球课最大限度地弥补体育设施不足、场地小、课程单一的农村学校体育课程内容。

全球农业发展现状篇(3)

足球是体育运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强足球教育的推广,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强健体魄。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校园足球教学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形势不容乐观,加强对农村校园足球发展制约因素以及相关对策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一、农村校园足球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1.农村学校足球设施陈旧,足球场地坑洼不平

足球设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校园足球的发展水平,设施不足也是现阶段农村校园足球发展不顺利的主要因素。作为足球教学的主要场地,足球场乃是开展足球活动的前提条件,但是现在农村学校中,虽然具有足够大的场地,但是并没有划定足球场的范围,相关的界线也就更不用多提。另外,足球场场地中荒草丛生、地面的平整度也不尽如人意,学生在这样的场地中进行足球练习,不仅很难提起兴趣,同时还可能导致人身造成威胁。

2.相关部门对农村校园足球发展不够重视

我国足球水平相对较弱,在长期的这种状态下,国家相关部门采取放任自流的方式,对校园足球重视程度严重缺乏。近年来,我国足球运动遭受挫折,国家开始加强了对足球进校园的重视,但是这种重视仅仅体现在城市学校中,对于农村来说,仍然是不够重视。一方面,国家在财政中,每年为农村校园足球运动的投入是很少的,甚至很多地区都没有设立这一款项;另一方面,农村教育思想陈旧,仅仅想着让孩子多读书,将来光宗耀祖,忽视了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学生在农村教育体制下有的都不知道足球运动规则,一些更加偏远地区的孩子甚至没有踢过足球。

3.没有专业的足球教师

雄厚的师资力量是农村校园足球发展的保证。但是,现阶段农村学校中,正规的体育教师数量都十分有限,专业的足球教师就少之又少。由于受到农村教学条件、教师工资待遇等条件的约束,招揽不来专业的体育教师,体育教师本身的体育素养有待提升,在足球教学过程中仅仅能够做一些基础性的讲解,不能言传身教。

二、推动农村校园足球发展的有效对策

针对现阶段我国农村校园足球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现提出几点有效的建议:

1.加强农村校园足球教师队伍建设

当地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对农村足球教学的重视,联合教育部,推行足球教练培训工作,为农村校园提供更多优秀的体育足球教师,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另外,让农村体育教师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足球素养,为学生学习足球提供有效的师资力量。另外,应该提高农村体育教师的工资待遇,为农村校园引来更多优秀的足球教师人才,强化农村校园足球教师队伍。

2.鼓励社会资金进入农村校园足球设施建设

针对现阶段农村校园足球设施问题,还应该加大资金投资,不仅在场地建设以及设施建设问题上,还需要为足球场地设施等的维修费用做好准备。同时,足球比赛、学生保险、运动装备、安全防护等方面都需要花费一定的费用,这些费用对于农村学校来说十分沉重。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加大政策与资金支持;另一方面,鼓励社会企业、公益部门等为农村足球费用捐款,帮助农村校园足球运动的开展。

3.加大足球运动宣传,营造良好的足球教育氛围

在公众眼中,从事职业运动多是文化教育失败后的被动选择,运动生涯一旦结束,多数运动员的生存状况堪忧。公众的这种观念,导致家长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在学校花过多的精力从事体育运动特别是足球这种对抗性强的运动,得不到公众的支持,就不能形成良好的足球文化氛围,非常不利于校园足球的推广。因此,要加大媒体宣传的力度,打造我国自己的足球文化,为校园足球营造浓厚的氛围,打破大众对职业足球的固有观念,以吸引更多学生加入到足球运动中来,为我国足球运动发展积累更多的后备力量。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足球运动对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农村校园开展足球教学活动刻不容缓。然而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导致农村校园足球发展情况不容乐观,还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农村校园足球设施建设,强化足球教员队伍建设,提高对农村足球教育事业的重视,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足球运动氛围,全面推动我国农村足球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全球农业发展现状篇(4)

贵州是西部欠发达省份,六枝特区是我省经济落后的地区之一。然而,与经济落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六枝特区的农村体育开展的如火如荼,特别是篮球运动。篮球运动在六枝特区是一项收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的运动项目,篮球比赛多,参与人数多,观众参与程度高。以中寨乡为例,春节期间,举行的篮球赛就多达6个村寨,其中又以双夕村为最,每年的参赛队伍达30队之多,赛程多达7天,到比赛期间,临近的村民都来看比赛,人数最多可达2000余人。通过调查研究六枝特区农村篮球运动,对其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加以总结,为我省农村篮球运动的开展提供借鉴,以期促进农村篮球体育文化建设,带动农村体育的全面开展。

一、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随机发放了200分调查问卷,其中对裁判员发放了20份调查问卷,观众150份,球员30份。裁判问卷20份,收回20份,有效问卷19份,有效回收率95%,观众问卷150份,收回147份,有效问卷145份,有效回收率97%,球员问卷30份,回收29份,有效问卷28份,有效回收率93%。对回收表格进行数理统计与分析。

2.访谈法

针对本课题的研究需要,走访了六枝特区体育文化局分管群众体育工作的江胜东副局长,中寨乡分管群众体育工作的杨文光副乡长,以及其他相关乡镇负责体育工作的负责人,就农村篮球运动的开展状况听取了他们的意见和见解,为本文农村篮球发展方向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二、研究结果分析

1.六枝特区农村篮球运动概况分析

1.1 六枝特区农村篮球比赛开展状况

在六枝特区农村地区,以中寨乡为例,每年的篮球比赛,主要集中在春节举办的春节运动会上,在中寨乡,春节期间,较固定的比赛有中寨乡政府组织的“春节农民运动会”和双夕村举办的“双夕春节农民运动会”,其他村寨则有时也会在春节期间组织篮球比赛,但不是每年都举办。在其他乡镇,较著名的有岩脚镇举办的“岩脚镇春节篮球运动会”和郎岱镇举办的“春节篮球运动会”。

参加人数也是逐年增加,中寨乡举办篮球比赛历史悠久,从刚开始的几支队参加,到2008年的15支队参加。民间组织的篮球赛发展迅速,以双夕为例,至2013年以举办了九届,从第一届的15支队参加,到2013年第九届,男女队共45支队。双夕村举办的比赛,由于报名门槛低,无需交押金,报名方式灵活,组织到位,服务态度好,受到了广大村民的喜爱,尤其是中小学生参赛队伍的喜爱。

1.2 六枝特区喜欢篮球运动人群的年龄结构情况

六枝特区参加篮球运动的人群18岁以下的占了30%,18-29岁年龄段达到了60%,而30岁以上的只占6.6%,说明六枝特区地区的篮球参与情况以青少年和壮年为主,40岁以上人群很少,这跟篮球运动的性质相符。

1.3六枝特区农村人群参加篮球运动的场所情况

根据调查结果可知,在六枝特区农村地区,参加篮球运动的人群59%选择去学校篮球场,29%的人群选择在村寨的篮球场,只有12%的人群选择去公共篮球场,说明本地区主要还是以去学校篮球场运动为主,而公共篮球场则很少。

1.4.六枝特区篮球比赛资金来源的情况

2.六枝特区开展农村篮球运动的不利影响因素

2.1 政府投入与农民群众需求之间存在差距

虽然政府在六枝特区农村各乡镇设立了文体站,专门负责管理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工作,但是由于政府投入的资金和力度不够,比赛时的组织管理,以及对场地修建的帮助不够,因此对农村篮球运动的开展还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村级篮球赛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才出现的。因此在六枝特区农村现在的条件下要想广泛开展农村篮球运动,政府必须要加强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保障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充足的资金来源。只有足够的资金保障,才能满足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篮球人才的培养和管理需要。

2.2 开展农村篮球运动的基础设施不完善

调查发现六枝特区农民群众对农村篮球运动有着极高的热情,但是限于农村地区开展篮球运动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所以极大的打击了农民的参与积极性以及该项运动的广泛开展。在走访中观察到篮球场地严重不足,虽然政府在近几年对农村体育文化的建设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和重视程度,但是由于覆盖面较窄且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所以还是限制了农村篮球运动的广泛开展,无法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

2.3专业篮球教练员较少

专业篮球教练员少,使得六枝特区篮球运动受到了很大的制约,要提高篮球运动的水平,需要引进专业的篮球人才,学校引进专业篮球教师和专业的篮球教练员等。

3.六枝特区农村篮球运动发展的对策

3.1制定、落实相应的政策

六枝特区农村篮球运动的开展随意性很强,大多数都是农民群众自发组织开展的,缺乏有效的统筹和管理。因此政府要根据六枝特区开展农村篮球运动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加以统筹规划和管理,并且将其严格落实执行到位,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农村体育文化建设。

3.2加大组织建设和组织力度、完善体育竞赛制度

六枝特区应以村民委员会为基础,农民为纽带,使组织工作真正深入到农民中间,真正做到有规划、有活动、有落实、有检查的组织工作程序。可以参考正式篮球比赛的规则制度等,再结合农民群众的实际状况,制定合适的篮球比较制度。竞赛可以推动群众体育运动的开展,也对群众性体育活动的方向具有指导和规范意义。

3.3充分利用现有篮球场地资源

六枝特区农村篮球应多遵循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一方面应该对六枝特区农村现有篮球场地和设施做好统计工作,然后充分合理的安排和利用,提高现有设施的利用率,避免一些设施的闲置和浪费。另一方面,一般的学校都会有篮球场地,因此必要的时候学校也应该积极配合农村篮球运动的开展工作。

三、结论

3.1六枝特区农村篮球运动是在农村经济较贫穷的条件下,以民俗节庆和篮球运动互动为平台的一种发展方式,形成了六枝特区独特的农村体育文化现象,成为了区域体育活动的代表。

3.2、六枝特区农村篮球运动在意识、组织管理、比赛时间、指导员等方面的措施还欠缺有效的制度和管理,缺乏有序的组织,管理上以民间自发组织,自主管理为主。

3.3、六枝特区农村篮球运动在经济落后的情况下,政府重视不够,完全依靠村民自发组织,影响发展速度,六枝特区篮球场地简陋,标准场地偏少就是一个佐证。(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全球农业发展现状篇(5)

   (一)中国农业海外投资金额与项目数量分别以大中型企业与小型企业为主    

其一,由农业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所的《中国对外农业投资合作报告2015》统计的600多个农业海外投资项目来看,超过一半以上仍为大中型国资控股企业及其分支机构,主要是各地方国资委下属的农垦、粮油、农发、林业、渔业集团等,以及具有与国资合资背景的大中型民营企业。而从商务部《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的农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来看,大中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占据80%的投资金额。事实上,一方面农业属于典型的规模经济行业,大中型企业具有显著的规模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中国农业海外投资仍处于初级阶段,加工、物流、仓储及基地服务等一系列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都没有构建起来,导致投资项目平均需要的回报周期长,平均资本需求单位大,此外还需要产业链整合能力与关联产业技术成熟度较高。因此在投资金额与体量上,仍以大中型企业为主的现状特征实际上是一国农业总体海外投资经历初级阶段的必然结果。    

其二,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商务部的《境外投资企业名录》相匹配,其中农业对外直接投资项目中,年销售规模超过500万元的企业项目数量仅占30%左右,这表明70%的中国农业海外投资项目都是由年销售规模低于500万元的小型企业发起的。从这个角度看,也说明中小型企业的积极活力在中国农业海外投资中不容忽视。    

   (二)中国农业海外投资前十大产业设立企业数量占总体94.3 %    

根据商务部《境外投资企业名录2016)),截止至2016年底,中国在海外涉农投资设立企业数量达到28703家,其中前十大产业与设立企业数量如下表1所示,合计占中国农业海外投资设立企业数量的94.3%。而其中前三大产业为食品、畜牧业、林业,其合计占中国农业海外投资设立企业数量一半以上,达到了56.6%   

二、全球化波动背景下中国农业海外投资的风险    

在农业全球化进程跌宕起伏的波动进程中,中国农业海外投资面临着一些主要风险。全球范围贸易与资源保护主义抬头制约中国农业海外投资健康发展。进入21世纪以后,在全球农业投资议题中关于生态和自然资源的保护等议题变得越来越瞩目。这主要源自于两个方面的主要原因:一是过去历史上发达国家持续的农业海外扩张,造成了第三世界国家中以土地为代表的农业自然资源占有不平衡,致使这些国家希望重新划分全球农业资源布局的格局;二是全球农业产业竞争与国际农业政治的博弈加剧。     

农业是一个与生态环境以及社会文化紧密相关的产业,不少国家近年来加强了外国投资对本国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等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冲击问题的关注,比如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明确要求外国投资项目必须通过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与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审查。而要达到这些要求可能会显著增加经营成本,致使海外投资项目效益不佳,同时影响投资项目的时间周期,甚至有时候致使项目直接流产。2008年韩国大宇集团与马达加斯加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准备租用130万公顷的土地用于开展棕搁树和玉米种植与产品加工出口,而在2008年时,马达加斯加全部已开发农业用地仅仅只有约235万公顷,粮食尚且不能完全自给,每年需要进口20万吨以上的粮食。这一系列项目引起了西方媒体的高度炒作,被冠以“新资本殖民主义”的帽子。马达加斯加国内反对党趁势而起,鼓噪该国居民发起了大规模抗议,反对派支持者们发动了政局变乱并推翻了执政当局,而新上任的过渡政府于2009年3月21日宣布取消与大宇集团的合作协议。

在全球范围内,农业海外投资尤其是土地投资,早已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层面的争议议题,更是一个国际农业政治中各种力量角逐的舞台。从政治经济学层面来看,农业是一个与当地民生与意见紧密相关,且为所有国家国民经济基础的重要产业,在全球农业竞争愈发紧张的今天,农业资源保护主义思潮逐渐抬头是一种必然结果,这直接导致了是否支持适度的农业保护主义成为了一件在任何国家内部政治竞争中衡量是否具有政治正确(Political Correctness)的态度,即反对农业资源保护主义者就必然会被推上新殖民主义的不利位置。这种政治因素使得农业资源保护主义加速了在全球范围内的蔓延。

三、促进中国农业海外投资发展的对策建议

统筹考虑国际时展趋势与中国农业海外投资发展现状与需求,提出四点对策建议。    

第一,积极拥抱农业全球化进程,加强沟通理解信任和尊重,构建新型农业国际合作关系。    

报告提出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尽管近十年来农业全球化进程出现了跌宕波动,但全球化进程在可预见的未来仍然引领着时展趋势的主流。经济合作的前提基础是政治尊重与社会信任,从发展共赢的历史眼光来重新审视全球范围内抬头的资源保护主义与贸易保护主义,加强共商共建共享,放弃过去简单粗暴的资源与规模经济优势单一动机,寻求共同面对次贷危机后经济增长低迷与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落后的难题,充分考虑投资项目所在东道国当地居民支持、社区融入与生态保护等本地化需求,构建新型农业国际合作关系,促进中国农业海外投资可持续稳步发展。    

第二,积极增强在新型国际贸易投资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改进现有多、双边投资协定,并在未来多、双边经贸谈判中为中国农业海外投资争取更多便利。    

国际贸易投资规则新体系正逐渐取代旧体系,中国应当积极利用不断增强的国际影响力,扩大在国际经贸规则新体系构建过程中的话语权。而近十年来有两方面的有力因素,推动中国在国际农业经贸规则制定中争取更多话语权。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应当抓住时展的窗口机遇,在未来新型国际贸易投资规则制定与多、双边经贸关系磋商中,为中国农业海外投资争取更多的便利。    

第三,依托“一带一路”倡议与区域性发展共识,优先与沿线经济体开展农业国际合作,尽可能减小区域政治风险与经济波动风险冲击。    

在“一带一路”沿线开展农业国际合作,具有三点显著优势:其一,“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体大多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农业外交必将成为中国实践“一带一路”倡议合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议题,合作发展共识可以有效减少区域政治风险的冲击,以及通过加强合作共同抵御全球农业经济波动风险的冲击;其二,从国际直接投资一般周期与路径理论出发,“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体是中国农业海外投资满足内部化优势与区位优势的优先选择;其三,从相近的自然资源票赋与农业种植历史、地缘优势与交通潜力、农业互补关系等方面来看,在“一带一路”沿线开展农业国际合作具有深远的发展前景。    

第四,加大定向金融支持力度,加强对开展海外投资的农业企业的风险意识与管理能力培训,提供积极的服务与信息咨询等工作,有针对性的扶持一批大中型农业企业成为在细分环节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农业企业。    

全球农业发展现状篇(6)

循环经济将本地经济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合理的环境保护进行全面统一。作为全新的环境保护新观念,循环经济的首要要求是降低经济活动之中源头污染物的产生总量,对源头无法加以削减的废物则应当予以回收利用,让其能够重回循环之中。唯有在避免产生以及回收利用均难以成为现实之后,才能同意对最终产生的废物实施无害化的处理,这对于末端治理来说是一场十分深刻的革命。当然,循环经济注重经济的发展并不代表生产与消费更加多的农产品,而是应当努力提升可以用在消费之中的商品以及所提供服务之总体质量,并且切实提升产品的使用周期以及耐用性。这样一来,就能够让经济发展从数量型的物资增长发展到质量型的服务提升,从而促进经济从粗放型往集约型加以转变。我国循环经济应当全面坚持人本化原则,努力提升人类生活的整体质量,从而为更多人力资源实现就业创设出更加多的岗位以及空间,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并且促进传统文明往生态文明方向加以转变。农产品的实质是农业生产一种产出,而农业生产则是依赖于农业环境的一种开放型生产,所以,农产品资源质量之优劣,生态环境之差别将会直接影响到农产品质量之高下。所以,一定要妥善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相互间的关系,才能够切实保持更好的生态环境。如此一来,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竞争力才有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保障。应当说,就长期而言,农产品加工企业所具有的竞争力是促进农产品行业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当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政府对农产品生产进行了积极扶持,并且引入了最为先进的农产品生产技术,从而使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以及广大农村的经济面貌出现了非常显著的变化,其中主要农产品的总产量已经处于全球首屈一指的地位。但是,也要看到在农产品领域出现了主要农产品相对过剩的问题,这就是我国之所以是世界性农业大国而非全球性农业强国的原因。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步入到全新发展阶段,怎样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产品所具有的附加值,进而提高农产品行业的总体效益已经成为其发展的第一要务。具体来说,从我国农产品的总体产量来观察,我国的主要农产品,诸如粮食、水果、肉类以及奶类等均位于全球第一,成了公认的农业大国。但是,从我国农产品的总产值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以及出口创汇等状况进行分析,就会发现其和全球先进水平之间具有极大的距离。

一是粮食加工企业发展现状。我国是全球性粮食生产以及消费大国,粮食的总量处于全球首位。以往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农产品行业为解决主要粮食的不足,全力提升农产品的产量,却忽略了农产品的品种以及品质,导致农产品加工工艺十分滞后,所加工出的大米以及面粉的品种相对较少、质量也不高,无法满足于食品加工行业之所需。随着近些年来引入以及自主开发了一大批农产品加工新型技术,才使得农产品加工水平有了非常大地提高,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距离不断缩小,但是农产品加工装备技术仍需迎头赶上。因为粮食仓储、转化以及深加工能力十分滞后,导致了粮食的高产和高效出现了非同步发展的状况,从而极大地影响到我国粮食生产。依据一项调查,我国储备粮的损耗率居然达到了9 %之多,而西方发达国家的损耗率仅仅为1%。同时,我国农产品后加工的损耗率也有3%至7.5%,每一年所储藏和加工损耗的粮食产量达到388亿公斤之巨。可见,当前我国粮食加工行业在整体上还是相当滞后的,还处在初加工或者说粗放式加工的状态下,从而极大地制约了增值效应之提高以及粮食资源所具有的利用率。

二是水果加工企业发展现状。中国是全球范围内果树种植时间最长、品种也最多的一个国家,同时也是全球性的水果生产大国,其总量处于全球第一位。但是,令人担忧的是,中国的水果有90%以上为鲜销品,和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有40%至70 %的水果加工率比较起来,尚具有极大的差距。

三是肉奶加工企业发展现状。自从实施改革开放之后,中国肉类的总产量已经出现了连续十九年的大增长,而且年均增长达到了11.3%,已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肉类生产性大国,其中猪、羊肉的总量都处在全球首位,但是我国肉类加工企业发展滞后,突出表现在浪费非常大。

结合上述分析可知,积极开发我国农产品加工行业是中国农产品行业进入到发展新阶段之后的重要任务,十分有助于提升我国农民群体的收入,持续扩大内需,提供更加多的就业机会,进而推动我国农产品行业以及农村经济实现更好地发展,这不仅是中国农业发展现代化的重要指标,而且也是中国从农业大国转换为农业强国的重要战略性选择。

三、推动农?a品加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策略

(一)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对于循环经济的深入认识

要强化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决策层、管理层以及专业技术人员所开展的循环经济知识教育培训工作,不断提升其资源环境意识、节约意识,进而产生强烈的忧患感,切实改变传统意义上的发展方式,有力改变以往片面地追求所谓经济增长但是却忽略环境、资源之倾向。要把发展循环经济视为一项长期、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将加快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循环经济更好地发展切实转换成为企业的主动行为,不断提升其应用循环经济观念制定各项发展规划的决策力,促进其使用循环经济观念来推动科技创新工作,从而更好地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之中,应当要求其员工积极学习循环经济方面的专业知识,落实好循环经济发展理念,积极参与到循环经济的具体实践之中。

(二)组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支持体系

对于农产品加工企业而言,要想发展循环经济就一定要面向资源开发、消耗、再生以及无害化处置等各个主要环节,形成由生物技术、节能技术、清洁技术以及污染治理技术等共同建构而成的全面技术体系,从而为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实施循环经济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撑。为切实推动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一定要不断增加科技投入的力度,积极安排精干力量实施与循环经济重要技术相关的技术攻关工作,持续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方面的能力。为了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促进农产品加工行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政府一定要实施好扶持、补贴以及课题招标等多种方式,全力支持企业和富有实力的高校或者科研机构来进行合作,不断引入与培植各种类型的科技中介机构,建立跨部门、跨学科、跨专业的技术创新型工作团队,建立起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以市场为主要导向,产学研彼此紧密结合的新型技术创新机制,并且推动循环经济共性以及重要技术的研发工作,保障循环经济能够得到技术方面的积极支持。

(三)创建健全的农产品加工循环经济网络体系

在当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总体规模偏小和分布较为零散的状况下,各类政府组织在开发信息资源时应当合理履行自身岗位职责,形成以农产品加工企业循环经济体系,要以政府涉农相关部门为其主体,以各大企业以及农业院所、农业科研机构等为其重要依托,由政府组建起宏观化的信息管理平台。企业以及农业类研究机构应当加强联系,组建起符合自身意愿的信息管理网络。要在当地政府的积极主导之下,形成与规范信息搜集、加工、传输以及反馈等工作机制,促进政府和企业之间、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企业和企业之间形成互动,并且及时相关市场信息,切实推动资源在各地之集聚和利用,促进资源的共享,有效帮助各类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得到与循环经济有关的各类生产、市场、技术、政策、法律法规等信息,为循环经济之应用提供信息上的大力支持。

(四)积极借鉴西方国家经验形成促进农产品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

全球农业发展现状篇(7)

普罗迪指出,粮食安全还与政府管理有密切联系。服务、基础设施、交通等等,都成了人类开发新农田的障碍。粮食需要增加产量,特别要增加现有农田的产量。为此人们只能依赖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能够保证可持续的粮食生产。全球对农业的研发对增加粮食产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农业科学研究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印度、美国、俄罗斯、乌克兰等地区,人们觉得很难改变全球粮食生产递减的状态。众所周知,欧盟从纯粮食出口状态变成纯进口的状态。这是由于人们太注重生物燃料的生产,把大量的农田用来生产经济作物。如果欧盟的这种状况得不到改观,粮食会日益减少,最终会酿成严重的粮食问题。当然在粮食发展方面面临这个问题的不仅是欧盟,美国也一样,现在很多国家出台了粮食安全政策,特别是在非洲。人们也可以通过这些政策和市场的调节,降低粮食生产成本,帮助贫穷国家发展。

粮食供求平衡近年来,粮食问题得到一定的解决,但不能盲目乐观,因为发展中国家占了全球进口粮食的1/3,而且还在不断发展。联合国世界粮农组织已发出警告,世界粮食安全是虚假的,因为目前的粮价相对低,但人们生产粮食的投入非常高,即成本和收益不成正比。如果粮食危机加剧,其程度将远远超出每个人的想像。 普罗迪指出,金融危机对于粮食的供求也有着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在种植、投资和贸易方面。世界上贫穷的国家因无法获得足够的信用来购买粮食,而比较大的粮食出口国也因为缺乏资金难以获利。粮食市场波动性很强,很难预测,现在很多国家选择易货贸易或者货物交换来进行粮食贸易。

如果说世界的粮食供求还相对平衡的话,那是因为目前还有大约10亿饥民没有钱买粮食。如果他们有钱购买粮食,全球的粮食供应就会出现紧张,粮价就会迅速上升,这对于世界上六七十个粮食进口国将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面对这样脆弱的粮食平衡,人类不能无动于衷。到2050年,地球预计新增30亿人口,其中2/3生活在亚洲和非洲,有8个国家的人口加起来超过47亿,他们中大部分人没有足够的钱来养活自己。

环境影响普罗迪指出,环境安全也能影响粮食安全,因为没有足够的清洁水、肥沃的土地或者适当的天气,就不能生产出足够的粮食。同样,人们不能有效应对环境退化,就会影响农业的未来。所以,需要特别关注温室气体排放对于农业的影响。我们正在探索环境友好的农业技术、农业做法,这样的努力一定要继续下去。科学家们正在改善光合作用的效率,生物技术可以使盐碱地长出作物,还可以利用肥力不够的农田。

根据粮农组织的数据,农业耕作占到了二氧化碳排放的25%,还有50%的甲烷排放也是由于农业生产引起的,化肥的使用占到了大气中一氧化碳75%的排放,人类必须对此采取措施。 气候变化使企业和社会面临着巨大的风险,造成发展中国家大量的饥饿人群和移民。人们有必要改变现有的农业政策,让农业生产力更好地发挥出来,保证粮食供应,帮助世界上粮食短缺的国家。这就要求农业政策进行改革,特别是减缓湿地气候变化。南半球国家有必要引入,让穷人获得更多土地。有必要采取更多的环境政策来保证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满足人们的粮食需求,应对气候变化。

充分利用市场与贸易保护可以看到全球化带来的是两极化。有人认为,它会带来人类的解放,让人们有更多的产品进行消费和享受,如果限制市场准入,就会导致市场的失灵。也有人认为,全球化减少了就业机会,而全球化的赢家是那些企业、投机人,这也显示出危机治理的困难。

普罗迪并不认为在全球市场体系当中,对于物质的追求会产生一个理想的社会,会带来理想的成果。他支持市场全球化,在他看来一个有效的市场会推动发展,自由贸易对于所有人来说是件好事。应鼓励人们追求利润,同时要保证把追求利润的行动赋予人道的色彩,也就是要更好帮助那些竞争能力不强、比较边缘化、脆弱的群体或者国家。人们需要在国际贸易当中有更多的责任感、更多的公平性,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全球化所带来的问题。这也意味着有必要对发展中国家给予特殊对待,比如允许他们短期进行贸易保护,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追赶上那些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发展中国家有权利而且有这样的机会来保护自己,免受粮食进口带来的严重后果。这个问题是多哈回合谈判的焦点,并最终导致谈判的失败,短期看来,恢复多哈回合谈判比较困难。

全球农业发展现状篇(8)

1.1种植面积增长情况

转渠口镇自2006年种植红地球葡萄以来,通过政府宣传引导、政策资金扶持,以及在棉花种植效益日益下降的影响下,红地球葡萄种植面积不断增加。2007年转渠口镇红地球葡萄种植面积为87.07 hm2;2008年增长至221.9 hm2;2009年为601.7 hm2;2010年为807.1 hm2;2011年为1 009.1 hm2。

1.2对现有技术的掌握应用水平

在技术的应用实施方面,最现实的指标就是葡萄价格及效益,以转渠口镇2011年葡萄销售情况来看,2011年转渠口镇3年以上红地球葡萄销售价2.0~6.6元/kg;而销售形势较好的临近乡镇七里镇,其价格为3.6~7.2元/kg;从当地销售价格来看,全镇农户对红地球葡萄的栽培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从最高价格来看,转渠口镇栽培管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葡萄总体品质相对低于邻近乡镇。

1.3新技术的推广和传播

从转渠口镇整个发展来看,以前并无任何葡萄栽培历史,因此转渠口镇果农对葡萄栽培管理技术的掌握主要来自于培训和自学。培训力量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上级技术服务人员,主要是敦煌市级技术人员依靠冬春季集中教育活动深入村组进行培训。其主要特点为理论技术水平强,农民信任度高;二是镇级技术服务人员主要来自转渠口镇农林牧服务中心,全年服务于村组。其主要特点为组织能力强,对种植管理中的常识类知识较为了解;三是农民技术带头人,他们主要是较早种植红地球葡萄的果农,主要特点为实践经验丰富,带动示范性强。自学方面,转渠口镇果农主要可以从3个渠道获取知识,即:从农家书屋借取相关资料;依托各村远程教育阵地学习查询相关知识;向外镇或本镇技术较强的果农请教学习。

1.4专业合作社和企业的作用

目前,转渠口镇有红地球葡萄专业合作社2家、恒温库6家、深加工企业1家。其主要参与红地球葡萄的销售环节。一是专业合作社。当前转渠口镇红地球葡萄专业合作社主要是以葡萄经纪人为载体发挥作用,对外引来客商,对内组织葡萄货源,起到扩大和畅通葡萄销售渠道的作用。二是恒温库。转渠口镇恒温库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呈现出规模小、数量少的特点,其主要作用在于稳定市场价格。在葡萄销售期,恒温库的存储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红地球葡萄的市场需求,从而起到稳定市场价格的作用。三是深加工企业。目前,转渠口镇拥有1家利用红地球葡萄生产葡萄酒的企业,虽然只有1家但属于全市龙头企业,其生产规模大、社会信誉高,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果农对红地球葡萄未来市场的信心。从2012年葡萄苗木的预定情况来看,自企业以最低价(2元/kg)收购红地球葡萄以来,果农预定苗木量有较为明显的增长。转渠口镇深加工企业在红地球葡萄产业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存在的问题

2.1规模不足,种植分散

截至2011年,转渠口镇红地球葡萄种植面积已达到1 009.1 hm2,其中3年以上进入丰产期的221.9 hm2。而邻近的七里镇红地球葡萄种植面积达到1 333.3 hm2,进入丰产期的近666.7 hm2。从全市来看,转渠口红地球葡萄发展规模相对不足。从种植分布来说,全镇9个村均有种植,其中比较集中的仅秦安村和定西村,其他村组种植相对比较零散。相对种植规模不足,种植布局分散,对大客商吸引度低,影响葡萄的销售。

2.2栽培管理水平低

从2011年的市场反应来看,转渠口镇红地球葡萄的品质低于七里镇。其主要原因在于果农对红地球葡萄种植中控制产量、提高质量的意识不强,全镇进入丰产期的红地球葡萄产量均在45~60 t/hm2,而品质较好的七里镇单产则控制在30~45 t/hm2。由此可见,转渠口镇果农对红地球葡萄的栽培管理技术的掌握和应用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农户对栽培管理技术掌握不足,种植理念相对落后,缺乏种植经验。

2.3专业合作社作用不够突出

转渠口镇目前有2家葡萄专业合作社,但都处于起步摸索阶段,从其人员组成来看,主要以村组干部为主,不能很好地将种植大户和葡萄经济人完全纳入其中。同时由于管理运营理念落后,其作用也不能贯穿于整个推广、生产、销售的全过程,仅以葡萄经济人的形式帮助农户进行对外的销售,未起到其应有的作用[1-2]。

3对策

3.1抓住发展机遇

随着敦煌鲜食葡萄基地品牌在全省逐渐树立,转渠口镇作为敦煌市发展红地球葡萄产业最具潜力的乡镇,其发展机遇包括以下2个方面:一是认清棉花效益日益下降的形势。转渠口镇是传统的棉花产区,在推广红地球葡萄种植之前,全镇90%以上耕地种植棉花。近年来随着棉花价格的波动以及采摘棉花成本不断增加,大量棉农将增收的希望寄托于红地球葡萄的种植,相关部门应该根据这一形势加大推广力度,进一步扩大红地球葡萄种植规模。二是耕地面积广,发展潜力大。敦煌市红地球葡萄的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党河两岸,目前上游七里镇的红地球葡萄发展规模已逐渐趋于饱和,而下游的转渠口镇适宜种植红地球葡萄耕地至少还有2 666.7 hm2,因此转渠口镇应该抓住这一机遇,加大宣传力度,积极争取更多的资金、政策的扶持,将全市发展红地球葡萄的重心和注意力转向转渠口镇。

3.2树立精品意识

2011年转渠口镇红地球葡萄从价格到品质均低于邻近乡镇七里镇,其主要的原因在于缺乏品质意识,这也是整个敦煌地区红地球葡萄产业发展中广泛存在的问题。因此,要适时推行标准化生产,从栽植、修剪整形、病虫防治到贮藏保鲜、包装运输等方面,统一质量标准,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和产品质量的监督制度,限制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宣传和引导果农树立品牌意识和精品意识,用精品打开市场,实现优质优价。只有优质产品进入市场,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果农才更愿意主动进行标准化生产,从而促进葡萄产业的良性发展[3-4]。

3.3强化社会合作

探索发展“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路子。一方面,可以促进企业对产品源头的重视,将农民的种植看作是企业生产的第一环节,加强企业、基地、农户之间的合作,保护农民的种植收入。另一方面,公司要通过合作社为农户无偿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统一标准要求,以保证产品质量,优化农户和公司的资源整合[5],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切实做到技术规范、管理规范、订单规范,才能保证企业的产品品质,提高农户经济收益,达到企业和农户共赢的目的,同时促进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降低公司交易成本,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4参考文献

[1] 徐世彦.红地球葡萄果粒变小的原因及防止对策[J].山西果树,2006(2):31-32.

[2] 宋红梅,章建新.伊犁河谷红地球葡萄产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科技信息,2007(13):153.

全球农业发展现状篇(9)

【摘要】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从永州市地区农村体育活动开展和场地设施建设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综合整理分析新型城镇背景下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中影响主要存在的问题与现状,归纳了农村场地设施建设中存在经济基础薄弱、政策法规管理机制不健全、农民体育意识缺乏等诸多因素。依托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具有较大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政府公共财政的投入、健全的政策法规管理机制的完善、提高农民健身意识等方面的对策与建议,为农村建设体育场地设施发展作出一些建设性的参考。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永州市;农村;体育场地

自从国家中央启动新型城镇化农村建设以来,全国地方政府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加大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力度,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建设,是城乡共同繁荣发展一个重要课题。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主要放在农村,进一步推进新农村的建设,认真彻底抓好农村建设的筹备发展工作。永州市在农村建设上做出一次飞跃性的尝试,认真抓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战略路线,同时注重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体育是构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永州市农村的必要条件。而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是开展体育锻炼活动重要的基础条件之首。

1 永州市农村体育组织活动的开展与场地状况

1.1 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组织的主要形式

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对于体育活动的开展极其重要。我市农村体育主要形式的开展有:(1)个人自主锻炼;(2)与家人和朋友一起锻炼;(3)参加村委会组织的体育活动;(4)参加体育部门组织的体育活动。从调查来而看农村并没有配备专业体育锻炼指导人员配备和成立健全的体育指导站,村民自身缺少体育相关专业指导,无法健康的进行体育健身活动。其中只有极少数村子村民想了解体育知识是从其相关负责体育领导干部和体育老师进行咨询和学习,农民自身获取体育锻炼知识的途径非常狭窄,即使干部和体育老师愿意进行悉心指导,但是农村整理全民健身体育发展处于滞后阶段。

1.2 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组织的主要项目

永州市农民在参与体育活动经常性运动项目分为慢跑或散步、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广场舞、健身器材活动等。慢跑和散步是农民健身活动的首选项目,因为这两项运动对运动场地和技术含量无过高要求易开展。其他有着较高难度的体育项目,如体操、武术等体育项目是农民遥不可及的,更是在现代化城市中有些新型的体育项目如攀岩、滑雪、跳伞等项目基本不可能有机会接触和亲自体验。其他体育项目由于体育项目的场地和经费欠缺,像排球、足球、网球、保龄球等,多数农民经济条件无法接受。但篮球比赛是农村农民比较擅长和喜爱的体育项目运动之一。以各乡镇为例,各个乡镇在工作上需要交流时,经常进行篮球比赛联谊,更是促进乡镇之间和谐发展与进步。各村之间也经常会组织篮球比赛,而农村篮球赛是农民朋友和村民参与积极性较高的项目,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而且村民之间可以相互交流感情的一种方式,尤其在经济条件较好的村不仅组有篮球队和建有篮球场,甚至还修建灯光球场,这无疑为促进开展篮球运动奠定的基础。

1.3 农民参与体育组织锻炼活动的场所和时间

在体育活动场的选择上,多数锻炼者以自家庭院、街道边、住宅空地、场院等非正规体育场所锻炼身体。对学校、企业等的体育场所开放情况进行调查,农村单位、学校体育设施严重缺少专业人士管理归咎于主要原因,目前体育场地设施极少数对外开放,原因是怕体育设施体育器材没有得到合理妥善管理被损坏。如今现阶段,农村体育健身设施已成为农民锻炼的重要场所。从村民参与活动组织的时间上看,基本上是留守老人和儿童在家为主,极少中年人留家务农,由于农村外出男女青年劳动力较多,一般老人和中年人活动时间主要以晚饭过后时间为主,儿童在学校进行体育锻炼占主要。比如江华瑶族自治县少数民族地区在春节期间外出打工、经商回乡的人群基本比较多,民族体育活动自然比平常开展的比较频繁。

1.4 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情况

从调查来看,永州市的体育基础场地设施主要集中在县城区,县城区又大多数主要集中公园、广场、机关单位和企业等,致使永州市周边乡镇和农村体育场地严重缺乏,现阶段农民体育健身活动和体育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难以得到满足。通过走访调查永州市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现有的情况来看,抽查一小部分村镇进行考察,如黄田铺村、百美田村、普利桥村、双江桥村、岚角村、伊塘村、秦岩洞村、球华村、鹧鸪岭村等村镇,只有极少几个村镇有体育锻炼场地设施,其他村镇几乎没有专门的体育锻炼场地设施,导致平常难以顺利的开展体育活动。如今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处于严重紧缺现状,尤其江华瑶族自治县特别贫穷的农村,体育场地紧缺现状不能满足农村体育发展的需要。合理建设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将成为新城镇背景下永州市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点之一。

2 影响永州市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的因素分析

2.1 农村经济基础因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是群众体育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民体育事业的发展规模、速度和水平,经济对农民体育事业发展的因素主要体现在对投入体育事业经费、建设体育场地设施以及当地农民的体育消费水平等几个因素。通常,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政府和社会投入体育经费成正比,反之亦然。其次,经济制约着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水平,体育场地设施尤其是体育场馆(室内体育场所)建设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对经济发展水平的依赖性很大。目前,永州市农村的整个经济基础处于薄弱地位。

2.2 政策法律法规、制度监督机制因素

永州市农村的体育场地设施法制程度较低,当地地方政府没有重视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导致农村政策法规各个制度建设不完善,没有为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制度提供保障性作用。农村体育场地设施严重匮乏,一些乡镇、村即使有体育场地设施也是较单一化,形成无人管理模式。没有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制度监督机制,不能促进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随之农村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发展也不可能得到保障。现阶段,永州市新农村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政策法律发挥、制度监督机制存在许多问题。

2.3 农民体育意识因素

发展农村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没有把体育事业作为一方面纳入,各地方党委、政府注重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效益,然而忽视农村体育建设工发展。另外,体育锻炼欲望因文化程度所决定,目前农民文化素质整体偏低,体育锻炼意识相对落后。尤其女性人口受教育程度更低,再加上农村学校体育教育力度不强,导致对体育知识和锻炼认识不足,没有形成健康体育锻炼积极向上的氛围。至今,农村生产中机械化、自动化农村事业没有普及到位,这使许多农民认为自己在生活中已经劳动没有必要进行健身锻炼。形成了农民自认为“劳动就等同于体育锻炼”、“体育健身锻炼是城里人的事,是有钱、有地位的人事”等有偏颇的思想。农民对体育活动缺乏正确的认识和了解,使农民尚未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严重缺乏农民对体育场地建设的意识,这直接影响了农村体育建设顺利的开展。

3 永州市农村体育场地建设发展的对策

3.1 政府加大公共财政投入

政府必须大力发展经济落后的农村体育场地建设,承担起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供给责任,加强对农村体育场地设施投资,对农村村民实现社会公共资源公平、公正、科学地配置原则。公共财政投入农村体育设施建设既是落实政府提供新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政策要求, 也是解决农村体育设施建设资金储备不足、体育设施资源缺乏,又是推进快速发展农村体育设施建设的必然之路。公共财政的投入有地方政府的支持,及体育公益用于重点投向农村全民健身事业,为农民健身配置必要的体育场所和设施,因此更好完善农村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经调查发现,建有体育基础设施场地经济条件比较好的村子与其他经济较落后的村子村民身体素质相差甚大,有体育健身场所的当地村民休闲的都喜欢去跳跳广场舞、交谊舞或者在健身器材上运动下,村民通过一段时间有规律的锻炼,村民体质有明显的增强,这现象使政府投入体育基础设施更加有意义,更是促进农村农民的全民健身发展。

3.2 加强地方立法、依法行政、完善监督机制

当前永州市农村体育设施建设的法制程度、地方政法规处于滞后阶段,各种监督制度机制不完善,没有有效地为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提供保障性制度。地方政府行政部门立法律法规,推动农村体育设施建设发展的可持续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到经费、人口、文化素质等多方面的问题,政策和法制性强,协调程度大,因此,制定健全的体育设施建设管理制度,推进在依法行政、依法治体。应探索制定《永州市体育事业捐赠管理办法》、《永州市体育设施保护条例》、《永州市体育公共服务与管理办法》、《永州市全面健身发展纲要》等专项法规,培育体育服务和规范体育市场,为建立和完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提供必要的法律性保障。

3.3 提高农民体育意识

如今有知识、有文化的农村群众能才能促进新型城镇背景下农村体育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农民文化素质的提升,有利于提高农民群众对全民健身的认识程度。思想文化道德建设工程的实施,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行政村为重点,以村民为对象,建设发展各级文化活动设施场所,邀请体育相关专家进行有关知识的讲座,使村民自身丰富体育知识、拥有健康锻炼的心态,推动农村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时利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发展乡镇综合文化站和行政村文化活动室职能,大力宣传有关体育健康知识,努力实施“农村书屋”工程。农村文化生活载体和手段的创新,有效采取广大农民群众丰富多彩形式和内容,满足农民朋友们体育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农民的体育意识和参与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沈建华.上海市体育公共服务的需求[J].体育科研,2008(2):37-41.

[2]张传义,任保国.新农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性建设的社会价值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0,31(3):56-59,68.

[3]于晨.2007年上海市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报告[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33-34,75-78.

[4]杨驰,陈刚,章仪.加快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39):2.

全球农业发展现状篇(10)

一、宁明县基本情况

宁明县作为边境县份,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配套设施逐步得到改善。改革开放以来,宁明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贯彻中央“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努力实施两个根本性转变,合理配置资源结构,突出发展蔗糖、林木两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基础农业。全面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但是,由于宁明县经济基础差,底子薄,人均水平仍远低于全国全区水平。

二、宁明县体育事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农村经济特别是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提升,宁明县体育事业相应的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一)体育设施建设方面

1、体育设施情况

至2013年,全县有篮球场445个,其中灯光球场85个,固定看台灯光球场37个;排球场30个;田径场5个;足球场2个;羽毛球房3个;门球场5个;地掷球场2个;乒乓球台42张;室外游泳池6个。

(二)体育事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宁明县体育事业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县委、县政府的直接领导下,狠抓农村群众性体育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体育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

1、抓好农村体育工作。农村体育工作是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重要一环。几年来,宁明县一是抓好农村体育辅导员的培养,至今已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360多人,为基层体育工作服务;二是大力开展全民健身体育活动。各村每逢春节等节庆日均举行篮球、乒乓球、拔河、象棋、山歌、抢花炮等各种民间体育活动。

2、抓好城镇体育工作。为了推进全民健身体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宁明县在城镇积极开展各项体育活动,每逢元旦、春节、三月三等节庆日,都组织、发动城镇干部职工参加篮球、气排球、象棋和拔河等体育比赛。

3、抓好学校体育工作。近年来,宁明县在全县中小学校普遍开展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两课两操一活动”。全县各中小学校认真按照要求,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取得了较好成绩。各校还因地制宜,组织举办各种学生运动会等,进一步推动了学校体育活动的蓬勃发展。

(三)体育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宁明县体育事业正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但是,与当前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相比,体育事业仍显严重滞后,暴露出诸多的问题,阻碍了宁明县各方面事业的快速发展,形势不容忽视,抓好全县体育工作特别是促进边境乡镇体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迫在眉睫。目前存在的问题有:

1.对体育设施建设重视不够

近年来,宁明县各级党委、政府围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对体育设施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呈现较好的发展局面。但是,部分领导干部对体育设施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是重视不够。只重视农业生产、经济建设的陈旧的观念依然存在,致使体育工作长时间处于低水平甚至停滞不前。二是观念滞后。认为体育事业只能由国家投资,在体育设施建设方面打不开路子、迈不开步子,缺乏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积极借助社会各方面力量发展体育事业的探索,缺乏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时代意识。没有把政策真正落实到实处,导致了体育设施建设的滞后现象。

2.对体育设施建设投入力度过小

当前,体育工作难以进一步开展,问题不少,但主要问题还是投入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体育事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一是资金投入不足。财政对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尚少。全县用于体育建设的资金占公共财政预算的比例尚小,不利于体育事业的发展。二是人力投入不足。首先表现在从事体育工作的干部队伍缺乏,特别是乡镇级,由于人员少,导致工作人员兼职过多,精力分散,无心恋战,只是处于应付状态。

三、宁明县体育事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加快发展体育事业,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针对目前体育事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切实推动体育事业事业的发展。

(一)提高认识,营造发展体育事业的良好氛围。

认识的高度,决定工作的力度。各级领导都应提高认识,只有深刻理解体育工作意义,才能真正重视抓好体育工作,从思想、行为、资金、措施四到位。当前,应从“四个纳入”入手,即:要把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建设经费纳入地方政府财政预算。

(二)加大投入,建立健全农村体育活动阵地

要统筹规划,加大对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财政每年列入一定的建设经费预算,不断提高用于体育设施建设,建立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体育设施建设。完善边境地区体育设施,增加边境地区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经费投入是解决中越边境体育工作发展的首要问题。

(三)组织各种体育团队,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上一篇: 新时代的教育方针 下一篇: 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