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教育展望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全球教育展望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Global Education

  • 31-1842/G4 国内刊号
  • 1009-9670 国际刊号
  • 2.24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全球教育展望是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2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全球教育展望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课程改革20周年、课程教学基本理论、教材研究、教师教育研究

全球教育展望 2004年第08期杂志 文档列表

全球教育展望杂志专家访谈
日本的学力论争:线索与构图——与日本学者木下繁弥教授的对话3-7

摘要:本文围绕“何谓学力之基础”、“学力中的生活与科学问题”、“学力中的态度问题”,勾勒了日本学力论争的历史线索。然后归纳了当今围绕“生存能力”的培养所展开的学力论争的基本论题。日本的学力论争中提出的诸多论题,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对的课题。日本的“学力”研究成果,对于我国教育界摆脱“学历主义”的束缚,建构新的“学力”概念,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对话者木下繁弥(Kinoshita shigemitsu)系日本大阪教育大学教授,专攻教学理论与学科教育学。

全球教育展望杂志特约稿
道德与教养:论希腊与现代教育理论中的一些问题8-14

摘要:本文论述正面与负面道德经验对反思性伦理以及道德教育的意义。它探讨来自苏格拉底、康德与黑格尔的伦理性反思,并且与卢梭、施莱厄儿马赫以及赫尔巴特等经典教育理论进行对照研究。本文从社会科学研究角度将柯尔伯格发展理论与欧泽关于负面道德经验意义的研究进行对照。最后综合哲学、教育学以及社会科学角度的研究提出道德教育与教养的实验性理论。

全球教育展望杂志道德教育
论诚信教育——从诚信和诚信教育的基本概念谈起15-18

摘要:诚信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道德现象。“诚”与“信”分别是中国古代两个重要的哲学伦理范畴,诚、信虽可以互训,但是有许多不同之处;到了当代“诚信”思想的含义十分丰富,“诚”有真诚、诚实、忠诚等意思,“信”有信任、信用、守信、信赖、信誉等意思。诚信教育则指一切有关诚信道德和诚信原则的教育活动。诚信教育的内容包括诚信道德品质教育、公民诚信道德教育和诚信法制教育三个方面。目前我国诚信教育中还存在着诸如“诚信”是不能教的;讲“诚信”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说假话;诚信教育就是个人诚信道德教育;诚信教育就是学校的责任等种种观念上的误区。因此,要大力加强法治建设与伦理创新,以保证诚信教育成功实施。

对生活道德教育的几点追问19-23

摘要:生活道德教育理念已得到理论界的普遍认可,也是品德课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而关于生活道德教育,在理论上还有一系列值得进一步挖掘和追问的问题,像到底如何理解生活、主要指谁的生活、何种生活等等。本文意在对以上问题做出自己的回答。

当代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学校德育的历史轨迹及发展趋向24-27

摘要:二战后,当代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学校德育,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个由兴盛到衰落再回归复兴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存在许多问题。考察当代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学校德育的历史轨迹及主要特点,探究其发展的趋向,对于进一步认识学校德育的规律性,促进我国新时期学校德育改革,建立新型的德育体系,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及其经验借鉴28-30

摘要:本文探讨了美国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途径特色,认为美国在树立国民的自尊自信自豪感、培养好公民以及润物无声的渗透式教育等卓有成效的做法值得借鉴。

麦金太尔的美德教育思想31-35

摘要:美国哲学家麦金太尔的美德伦理及其教育思想有助于我们认识传统道德教育的的本体问题和价值预设。他所阐述的美德的三个特征及其相应的教育思想至少对我国当前实施的传统美德教育具有两点启示:重视传统美德的一致性与建构同质性教育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践道德智慧是传统美德教育应该注重的目标。

试论学校自我评价的问题及对策36-41

摘要:政府对学校的督导和学校自我评价一体两翼,共同保障、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和学校及其成员的发展。在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背景下,学校获得更大的课程自主权,而学校自我评价也正是在此背景下具有了更为重大的意义。本文在分析当前学校自我评价面临的种种问题的基础上对学校自我评价的边界和意义做了界说。惟在于学校自我评价既需要良好的“教育生态”也需要内部的组织支持和文化转型,因此本文尝试构造了中央、地方、中介组织各担其职的外部环境,同时对自评实践操作的基本框架和学校内部的组织、管理做一探讨。旨在为促进发展性的学校自我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一种思路。

新加坡优秀学校评价模型42-44

摘要:与整个民族成为“思想的学校,学习的民族”的观点有关,新加坡的学校现在都要求发展成为优秀学校。自2000年起,为了迎合这一变化,学校评价方式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现在,学校都要求应用新的优秀学校模型SEM(School Excellent Model)来进行评价。本文的目的在于介绍新加坡SEM模型,SEM模型在新加坡学校领导层和管理中的应用以及这一领域现在存在的问题。希望对于如何提高学校质量,带来一定的借鉴意义。

教育经验的意义及其表达与分享45-49

摘要:教育经验是教师专业发展乃至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概念化与叙事化是教育经验的两种重要表达方式,对话则成为教育经验的主要分享途径,并且将教育经验的概念化与叙事化的表达方式联结起来。

从“课程”到“教师”——课程研究域的转向与教师文化重建50-51

摘要:课程研究范式的转换不仅催生了新的课程话语系统与研究方法论,同时也带来课程研究视域的适应性调整,即从课程研究转向教师研究。教师因而在课程改革中被赋予更多的期望,然而衍生于传统课程系统的教师文化严重阻滞其实践创新。只有在传统更新中重建教师文化,才能彻底解放教师进而激发课程应有的生命活力。在当前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文化要实现由适应型文化走向创生型文化的改造。

教师个人理论与教师专业成长52-56

摘要:反思型、研究型教师的提出,使教师的专业成长更加立足于教师的个体实践之中,而在实践中萌发的教师个人理论很长一段时间都只停留于教师个人的反复试误和教师间的口耳相传的层面上,表现出“隐性”和“零散性”的特点。本文从生活史叙述与学习型组织两个渠道来探讨教师的个人理论管理,使之显性化、系统化。

发展型教师的基本特征与培养57-60

摘要:本文以教师自我评价入手,以分析发展型教师的基本特征。本文还就发展型教师的培养提出若干建设性建议,如关注教师职业归属感的培养,促进教师自学研究教师专业发展方向,促进教师形成教育即研究的专业发展意识等。

校本培训视野中的教师研究61-65

摘要:基于教师研究的校本培训作为一种“生态”模式,将有力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开展研究的具体分工有:从事件研究到问题研究;经验总结研究与经验移植研究;试验研究。教师开展研究的必要条件是:教师对自身角色的重新认知、教师要重视理论的作用、学会反思和合作,重建新型的学校文化。

美国国家教育进展评估体系述评66-69

摘要:美国国家教育进展评估(National Asses 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又称为国家教育报告卡(The Nation’s Report Card),是美国国内唯一连续、长期的中小学生学业成绩测量体系,其首要目标是向美国公众报告学生的教育状况。自1969年开始,NAEP已有计划地对美国中小学4、8、12年级及9、13、17岁年龄段的学生在多个学科领域的学业成绩进行了评估,正式发表了200多份评估报告,为美国国内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背景资料。本文从产生与发展、评估结构与运作等方面对NAEP进行述评。

教育输入的质量保证——马来西亚的实践及其对教育输入国的借鉴意义70-73

摘要:马来西亚近年来积极引进外国教育资源,既满足了本国人民多元化的教育需求,也吸引了大批外国留学生。本文在介绍了马来西亚引进外国教育的类型、特点,分析了其动因、得益及存在的问题后,着重评价了该国对教育输入的质量保证措施。马来西亚对私立教育实施与公立教育分类管理的措施,制定专门法律,设立质量保证机构,强化质量保证,并且特别重视保护本国利益,这对于输入外国教育的发展中国家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发达国家继续教育发展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74-77

摘要: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和走向实践,决定了21世纪的继续教育必定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我国,如何充分发挥继续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作用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个体的终身发展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国外发达国家开展继续教育事业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做法,呈现出了一些主要特点,对此加以研究借鉴并在结合我国实际状况的基础上来指导继续教育的开展定会有所裨益。

家长参与学校教育:英美等国的经验与启示78-80

摘要:由学校完全承担起教育孩子责任的时代正在过去,家长的作用绝不仅仅是提供衣食住行,保证孩子的身体健康,甚至也不仅仅是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而是要积极地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成为学校教育的合作者。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有助于学生成长和学校的发展,而学校教育引入家长参与会提升学生的成绩和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实现教育的双赢。本文介绍了英美等国对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经验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