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探索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教育探索杂志 省级期刊

Education Exploration

  • 23-1134/G4 国内刊号
  • 1002-0845 国际刊号
  • 1.87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教育探索是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1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主管的学术期刊。教育探索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德育研究、高等教育、基础教育、理论探讨、教师发展、比较教育、教育管理、职业技术教育、广告

教育探索 2017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教育探索杂志名家思想
孔子的教育幸福感及其当代意蕴1-5

摘要:孔子顺应时展潮流,将教育作为实现政治理想的路径和契机,终身奉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育理念,开创了一种宽松、自由的教育氛围,展现出教育原本的生命气息和自然状态。孔子在自身的明德至善和学生的发展进步中获得了“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的教育幸福感和成就感,这也为当代教师的精神成长和职业幸福提供了一条充满生命意蕴的救赎之道。

邓小平育人思想探析论“四有”新人的历史检视6-10

摘要:邓小平“四有”新人的育人思想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对“育人”的深入思考和精神淬炼,他从政治思想育人、培养有文化的劳动者、培养“三有一守”新人到培养“四有”新人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科学育人体系。深刻解读邓小平育人思想的精神要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育人理论的科学继承与发展,以“四有”新人高度观照人的全面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能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进一步繁荣与进步。

教育探索杂志理论探讨
教育目的异化的辩证——基于高中与大学衔接的视角11-15

摘要:哲学的理性思辨表明,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教育目的理念在其践行过程中往往遭遇价值困境,即教育目的与教育手段、教育目标之间的依存、互动、协调易出现错位乃至扭曲,有必要进行理性的慎思。教育手段与教育目标不等于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既有其相对具体的一面,也与教育手段与教育目标存在相容的一面,但是教育目的的理想追求及其终极期盼远远超越了具体的学校教育设计。

我国教学研究的发展审视与未来展望16-19

摘要:我国的教学研究具有教导取向和演绎取向的特征,相应地存在重“教研究”轻“学研究”、重理论演绎轻实践生成的问题。这源于我国教学研究中“客观主义”知识观的理念主导、异域传统教学理论的深入渗透和利益相关研究成果的内在规约等逻辑使然。“深化学习理论研究,建构体系完善的教学理论;观照本土教改,加强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互动生成”应成为我国教学研究的未来之路。

关于“互联网+教育”的再思考20-24

摘要:“互联网+教育”确实有着它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不过“互联网+教育”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在实际教学中也暴露出不少弱点。主要表现如下:增大师生距离,不利于师生互动;课件制作不易,增大教师负担;课件质量不高,影响教学效果;课件切换过快,不利于记笔记;过度依赖电脑,课件成为中心;课堂容量过大,不利于学生思考。实施好“互联网+教育”,应转变教师观念,坚持学生中心;加强教师培训,开发优质课件;课件容量适中,注意把握节奏。

教育探索杂志基础教育
家校合作的价值取向及其实现25-30

摘要:随着教育的发展,家校合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让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即实现家校共育,是现代学校走向开放办学、适应课程改革、提高育人效果的新的着眼点。家校合作的水平和质量受一定价值取向的影响,家校合作中的核心价值取向是共生。这种共生体现在家校共育主体即家长与学生、家长与教师、家长与教育管理者的相互关系上。家校合作的价值取向有三个,分别是由管到伴、由看到干和由评到管。

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论实践检视与转向31-37

摘要: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评价体系既是评价方式的变革,又是评价观和评价方法论的变革和转向,它融合实证主义、人文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方法论所秉持的科学、人文、多元的价值预设,成为指引新高考“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愿景实现的重要支撑点。前期评价实践因方法论偏执带来困局:评价主体因多元泛化而失信度;评价内容趋向行为结果而失效度;评价思维偏执演绎而失解释力度。为突破此困局,应坚守专业化的评价主体,提高评价的公信力;遴选行为表现的评价内容,彰显学生的个性与整体能力;综合应用演绎与归纳的思维方式,使学生的素质在确定与可能间保持适切的张力。

高中开设大学先修课程的价值、困境与对策38-40

摘要:高中开设大学先修课程的目的是为学有余力的高中生能够在高中阶段接触到大学初级水平的教学内容,从而实现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合理过渡和有机衔接。同时,还可调动高中生的学习自主性,培养其逻辑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为其多样化的发展路径提供有益探索及辅助。但是,我国大学先修课程实践在课程设计、教学大纲编排和教育资源分配等方面仍存在问题,应从发挥教师引导作用、兼顾教育公平、统筹先修课程与在修课程的良性衔接等角度完善我国大学先修课程体系。

“互联网+”新高考职业生涯规划指导41-45

摘要:新高考改革使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被提到新高度。当前的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存在理念功利化、目标模糊化、资源不均衡的问题。立体化、平等化、多样化的“互联网+”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相结合,将有效地落实新高考育人理念。“互联网+”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应该在以“人”为核心的指导理念下,确立分层实施的指导目标,开展线上教学、线下咨询双线结合的指导。

中小学生态课堂的建构策略46-48

摘要:生态课堂是承载并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平台与途径。生态课堂具有自己的特征,表现在理念、形态、特色等方面。分析当前中小学课堂生态的班级规模过大、关注弱势群体不够、单纯关注“双基”、存在花盆效应等镜像表现,有利于建构优质中小学生态课堂。

对推进农村幼儿园家园共育的思考49-51

摘要:办高质量的农村幼儿教育,家园共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为此要建立机制,打造家园共育共同体;组织活动,畅通家园共育渠道,利用互联网技术,提升家园共育质量。

黑龙江省0-3岁婴幼儿教育状况及发展建议52-55

摘要:通过对黑龙江省0-3岁婴幼儿教育状况的分析,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早教机构的环境创设、基本设施建设、活动场所布置、课程安排与实施随意性大、缺失权威的指导和科学的标准;全民性的早期教育宣传力度不够,家长对相关理论了解受文化层次影响较大;早期教育供求关系矛盾突出,供给远远小于需求,但收费高也是造成入园率低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农村乡镇级行政区早教仍处于传统教育状态。根据发现的问题对未来发展提出如下建议:颁布早教机构管理条例、工作规程及建筑规范,建立准入制度;国家应出台《0—3岁儿童发展指南》,权威指导早教机构的教育活动;对早期教育必要性加以广泛宣传,形成全民重视早期教育的社会环境;政府办早教机构成为主导机构,发挥示范、指导作用;推进早教师资的专业培养进程,提高早教师资队伍质量。

教育探索杂志职业技术教育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研究主题及其述评——基于CNKI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的分析56-60

摘要: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核心期刊文献,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借助CitespacellI软件绘制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研究的知识图谱。结果表明:校企合作的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内涵特征、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文化建设和运行机制等五个方面。纵然校企合作研究主题的演变与国家政策的推动密切相关,但在深度、广度、范式上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未来的研究将从企业、政府、行业组织等多主体的角度出发,探讨协同治理机制建构、校企合作文化建设和产教的深度融合。

教育探索杂志高等教育
高校红色文化传扬平台的优化与模式构建61-66

摘要:红色文化的传扬应遵循价值指向、人本指向、问题指向和实践指向的目标理念。通过优化红色文化教育体系、创新红色文化经典诵读活动、投身红色主题实践和搭建红色文化虚拟实践平台,借以优化“多维互动”的红色文化传扬路径。还应从策划组织、运作实施、成果共享和推广应用等层面入手,创建“协同一体”的高校红色文化传扬机制。

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的通识教育:困境与重构67-70

摘要: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地方本科院校面临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与大学培养“完整人”教育目标之间的矛盾,而通识教育是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有效路径。为此,应针对当前地方本科院校通识教育实施过程中遭遇的困境,在路径选择上要以通专结合为理念先导,以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为重要载体,培育通识教育教师团队,组建专门的通识教育管理机构,重构通识教育体系。

教育探索杂志德育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反思与转换75-78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教学话语体系,其突出特征在于有很强的政治性、意识形态性。过度使用政治性话语、宣传性话语、政策性话语的习惯,造成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困境,因此,需要创新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尊重当代大学生的网络话语权,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话语,研究和借鉴大众的话语体系,注重吸收大众的新鲜话语,以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

自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79-82

摘要:自媒体的互动性、个性化、自主性,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积极影响;自媒体传播信息的碎片化、去中心化、泛娱乐化,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消极影响。在自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力;突出自媒体平台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提升学生媒介素养,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教育探索杂志教师发展
基于丹尼尔森教学框架的教师反思83-87

摘要:丹尼尔森教学框架具有阶段性、参与性、实践性和全面性等特征。基于丹尼尔森教学框架的教师反思包括个人反思和共同体反思。应用丹尼尔森教学框架促进教师反思应注意三个问题:一是结合我国教育传统和实际情况;二是改造日常工作所用的课堂观察表;三是构建运用框架的反思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