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信息技术在医学的应用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06 17:27:12

医学信息技术在医学的应用

医学信息技术在医学的应用篇(1)

1 建立新型教学模式,提升实验操作规范性

信息技术的特点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分别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可以让教学不再受空间、器材的约束,对实验教学来说,可以给学生更多实验操作机会。在医学实验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是进行?o助,通过对医学实验过程数据的采集、存储与处理,并借助虚拟仿真技术进行模拟,实现对实验教学过程的重现,再结合传统实物实验,让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起来,便于学生直观体验和观察,有效提升实验教学效果。对于医学实验教学来说,基本操作是最为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教学内容,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学生顺利安全完成实验并获取正确结果的基本保障,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只能听教师讲解、观察教师示范,对一些规范要点容易疏忽,导致实验操作出错;利用信息技术,借助摄像机、网络等手段,结合成功实验案例,创设模拟操作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清楚认识到不规范操作导致的错误,提升学生对规范实验操作的掌握水平,提高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同时也降低老师工作任务,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1]。

2 建立教学中心网站,开发实验教学操作平台

对于医学实验教学来说,其目标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的临床能力,为此,在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上,建立医学实验教学专门的中心网站,利用先进的高科技实验设备,构件网络实验教学体系,创造虚拟实验环境,为学生提供虚拟实验教学指导、实验仿真和教学管理,开创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在中心网络系统下,实验教学不用再拘束于传统的时间、空间限制,学生与教师都可以随时进行网络实验教学,拓展了实验教学的失控;操作的安全性、交互性都大大提升,还能够快速及时地得到实验操作反馈结果,减少了教师的工作负担,提升学生对实验教学内容的认知;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实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降低了实验所需的经费,减少在设备购买、仪器维护等方面的投入;对网络教育起到深化作用,利用实验教学的辅助作用,给予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检查的机会,培养学生自主能力,促使实验教学管理更加现代化,实现教学信息资源的共享,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实验教学中心网站是资源的承载,还需要为学生提供实验教学网络操作平台,开发相应的软件系统,结合实验教学的各种要求,完善操作平台的内容、功能,为实验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让学生网实验操作的感觉更接近现实,对培养学生真正实践能力是有着积极作用的。此外,实验教学中心网站的建立,还可以使各高校之间更好的联系起来,实现信息的交流与共享,提升实验网络教学整体水平,加大对教学资源的利用程度,形成更为完善的实验网络教学体系[2]。

3 建立教学网络资源库,增加教学内容多样性

医学院的实验教学内容是十分复杂的,学生需要掌握多方面的知识,为提高学生对实验内容的掌握程度,可以建立实验教学网络资源库,在纳入课本基本理论内容之外,还需要按照实验教师的教学方法、理论等对其进行合理梳理和安排,将实验课程内容与信息技术更加紧密联合起来,形成容纳专业数据、软件、多媒体学习资源等多方面内容的实验教学资源库,将资源库开放给学生,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源,丰富拓展实验教学的内容,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升。网络资源库利用水平反映着实验教学的开展情况,在网络资源库建设中,要充分考虑教学的实际需求,按照教学内容要求来编写相应脚本,并收集医学实验相关的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各种资料,将各种资料利用合适的软件加工处理后,形成格式统一的资源,纳入到资源库中。近些年来,在医学实验教学方面,结合先进信息技术,出现了数字切片系库系统、三位立体动态标本软件系统等实验教学资源,为实验教学提供了更为便利、丰富的教学条件,对个性化、高效率的医学实验学习起到重大促进作用,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4 创新实验教学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医学信息技术在医学的应用篇(2)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被广泛的用于各个领域,其中包括生物医学领域。通过对人体信号的分析和处理,可以更加科学的分析人体健康状态情况,在医学领域开辟新天地。

1 生物医学信号的特点

人活着,体内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生理变化,以维持生命的正常运行。由于人体是存在许多正负离子的,所以在生理变化过程中,产生许多电信号。人体电信号是最便于医疗器材检查、记录、分析和提取的信号,它有如下特点:

1.1 强度弱

人体内部发生生理变化,产生了电信号,但是这个电信号是非常的微弱的,它只能达到微伏级别,最大的人体电信号也就只能达到5毫伏左右,所以在检测人体电信号的时候,必须借助信号放大设备。

1.2 干扰强

人体是一个综合体,身体的各个部分都在工作,在提取某一处电信号的同时,其他部分的电信号会产生干扰作用。比如在做胎检的时候,要提取胎儿的心跳声,但通常情况下,会被母体的心跳声所覆盖,这个提取信号增加了难度。必须一定的去噪技术进行处理。

1.3 随机性强

人体电信号不想数学中所学的函数那么有规律性,它是一个随机的电信号,哪怕人体在拍一下手,下一秒人体内的电信号就会出现不同于上一秒的生理变化过程,从而导致了电信号具有非常强的随机性。要想分析出它的规律性,就必须收集大量的电信号,借助信号分析设备,进行科学的计算,发现其中的规律。

2 生物医学信号的检测处理方法概述

2.1 信号的检测方法

当电信号经过放大、去噪被信息分析设备取得之后,它还是一种随机的模拟信号,这个时候不便于观察,需要通过数模转换器进行采样,转化成数字信号,输入计算机分析系统,对数字信号进行全面详细的分析,流程图如下:

2.2 信号的处理方法

人体内的电信号存在随机性强、干扰性强的特点,所以就必须利用不同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对它进行分析。针对不同类别的电信号,采取不同的信息处理办法,也将使得分析结果更加的准确,利于医护人员对样本的分析和给出指导意见。

2.3 数字信号处理的特点

数字信息处理技术主要是通过计算机算法进行数值计算,与传统的模拟信号处理相比,具有如下特点:算法灵活、运算精确 、抗干扰性强、速度快 。此外,数字系统还具有设备尺寸小,造价低,便于大规模集成,便于实现多维信号处理等突出优点。

3 信号及其描述

(1)在信号处理领域,信号被定义为一个随时间变化的物理量,例如心电监护仪描记的病人的心电、呼吸等信号。信号一般可以表示为一个数学函数式,以x(t)表示,自变量t为时间,x(t)表示信号随时间t的变化情况。如正弦波信号:y=Asin(ωx+φ)

(2)在信号处理领域,我们把系统定义为物理器件的集合,它在受到输入信号的激励时,会产生输出信号。输入信号又称为激励,输出信号又称为响应。对数字信号处理,系统可以抽象成一种变换,或一种运算,将输入序列x(n)变换成输出序列y(n)。

(3)采样是完成由连续时间信号转换为离散时间信号的工具,采样一般由A/D转换器完成。A/D转换器就如同一个电子开关,如果设定采样频率F,则开关每隔T=1/F秒短暂闭合一次,将连续信号接通,得到一个离散点的采样值。

4 信号处理的一般方法

4.1 相干平均算法

相干平均(Coherent Average)主要应用于能多次重复出现的信号的提取。如果待检测的医学信号与噪声重叠在一起,信号如果可以重复出现,而噪声是随机信号,可用叠加法提高信噪比,从而提取有用的信号。

4.2 频域分析技术

对于信号x(t)或x(n),我们可以在时域直接对其进行分析,如滤波、求相关函数、相干平均、特征提取等,然而,对信号特征的深入研究,往往转换到频域进行分析,有助于加深对信号特征的认识。频域分析的一个典型应用即是对信号进行傅立叶变换,研究信号所包含的各种频率成分。

4.3 信号的滤波

在采集所需人体电信号的同时,人体各处正在运行的身体机能也会产生其他的干扰信号,这个时候为了准确提取电信号,就必须抑制干扰型号,使用滤波器进行滤波。在是在处理数字信号的过程中常用的一种除干扰的使用方法,在医学领域也可以这样应用。

4.4 参数模型

参数模型技术是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的新技术,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在对随机过程的研究中,由于我们不能得到一个随机过程的完整描述,只能得到它们有限次的有限长的观察值,因此我们希望能用一个数学模型来模拟我们要研究的随机过程,使该模型的输出等于或近似该过程。

信息化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将使得医学检查和医学观察变得更加方便和准确,推动了医学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医学信息技术在医学的应用篇(3)

一、背景介绍

护理教学最终的目的是希望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之上熟练掌握各种操作技术,针对于这样一种教学目标,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单纯只利用传统的讲授和操作演示的话,学生可能会因为课程本身的抽象或者是讲授过程的枯燥而无法全面系统的接受。多媒体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最为主要的特点就是能够充分综合利用图、文、声、像等因素,在先进计算机的辅助与控制之下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得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中医护理教学当中应用信息化技术,不仅能够使得学习过程更加直观准确,还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及目标来对教学媒体进行进一步的筛选,充分贯彻实施启发式教学,真正有效提高中医护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并结合这样一门学科的特点为今后教学工作的进行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二、多媒体技术等信息化技术在中医护理教学中的应用优势分析

1、能够解决课堂难以表达的重点和难点

多媒体技术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能够将文字、动画、声音或者是图片等不同的媒体形式集于一体,这就使得在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时候表现方式更加灵活多样,更是能够对现实状况进行相当准确的模拟和描述,清晰明了的表现出教室所希望展示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尽可能好的理解中医护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下,由于时间或者是空间的限制,难免会存在一些无法解决的难题,或者是学生难以进行直接操作的内容,这样一些状况的存在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与利用则正好非常完善了解决这样一些方面的问题。如教师在对《护理程序》进行讲解时就可以将理论与实物对照演示,并在讲授过程完成以后立即演示病区内护理为病人进行体检、护换交流、收集资料等的实景,这样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就能够增加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对理论知识向实践转化的理解。又如《口腔护理》部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下,由于口腔内部的空间比较狭小,口腔模型又不能够准确表示剖面,往往就会带来一些教学上的困难,但是现代多媒体技术就能够通过动画放大等手段清晰的将口腔内部的结构直接表示出来,这同样有利于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

2、能够增加单位课堂内的教学信息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下,教师需要书写大量的板书,即便是教师本身的教学效率高,这样一些板书的书写也是需要耗费较长教学时间的,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同样能够较好的处理这样一些方面的问题。在利用多媒体技术之后,教师的板书就可以直接利用投影操作来予以取代,教师在课前就将需要使用的课件准备好,在这样一种状况下,整个课堂内的时间都可以看做是教师的有效教学时间,这样一种变化对于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的贡献都是非常之大的。尤其是对于中医护理教程而言,更需要教师在有效的时间内尽可能的向学生传授多的知识,尤其是一些临床护理的当前动态或者是最新的护理技术等,都需要通过足够多量知识的传输和储备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高职教育所面对的教学对象多是具有一定自学能力的,而且现代社会强大的工作压力也会使得他们有充足的理由和动力不断学习,因此一些学习软件的制作和投入使用就能够对学生的自学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为学生学习知识获取更大的时间和空间。如对于中医临床护理当中的一些基本操作,学生就可以通过对课件当中阐述的操作方法不断观摩和查看来进行熟悉和了解,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来对所学习的技能进行巩固,还能够对需要注意的事项多家熟悉。除此之外,多媒体教学本身固有的性质,也能够对学习的学习兴趣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4、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促进教师继续学习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本身就是一种相辅相成、共同学习和进步的过程,正是因为这样,在应用多媒体技术的过程当中,首先就需要教师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计算机技术,并利用这样一些理论和技术来进行课件的设计和利用。我们国家已经在绝大多数学校当中配置了功能相对齐全的多媒体教师,教学与学生都应当积极的参与到学习的利用的队伍当中来。

三、信息化技术在中医护理教学中应用的不足及对策

在上文当中详尽阐述了现代信息化技术在中医护理教学中应用的显著优势,但不可忽视的是其应用确实还存在着较多的不足之处,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必须客观的面对并采取良好的促使处理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到目前为止客观条件仍然受限制,具体来说,就是由于资金的限制,使得教学学校里的多媒体授课所需要的硬件设备配置不齐全,或者是仅有硬件而没有充分的培训使得教师能够胜任新的教学方式,针对于此,学校方面非常有必要抽取一定的资金来对硬件设施进行配置,并对学校教师的计算机水平进行必要的培训。二是学习在长时间的学习过程当中容易产生视觉疲劳,这主要是因为多媒体教室内的光线往往不太好,学生不方便进行记录,时间一长学生就容易产生不良的视觉疲劳。三是教学内容尚缺乏必要的整体性,这同样是因为教师没有能够充分的适应于这样一种教学方式所导致的。

结语:通过上文当中的说明和分析就可以看到,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进步与应用都为现代教育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对教学内容进行展示更是成为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它一方面能够显著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另一方面还能够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使得护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更加融洽的参与到工作当中去。

医学信息技术在医学的应用篇(4)

中图分类号 TP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2-0132-01

数据挖掘技术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数据挖掘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数据挖掘技术在众多不同领域正发挥着重要作用,和其他领域一样,数据挖掘技术在医学信息领域也具有广泛应用。数据挖掘技术有助于医院管理者做出民智决策、医生做出正确诊断、医学研究者做出有效分析和预测。

1 数据挖掘技术

数据挖掘(Data mining)是指从大型数据中通过算法发现或提取有意义、有潜在价值、新颖的信息与规律等知识。Shapiro在1989年8月举行的第11届国际联合人工智能学术会议上,首次提出数据库中知识发现一词――数据挖掘技术。随后,很快吸引了大量数据库工作者转向数据挖掘的研究。

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数据挖掘的算法日趋成熟,融合了模式识别、数字图像处理、数据库技术、信息检索、数理统计等众多技术。数据挖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是由多个流程组成的,随不同领域的应用这些流程会有所变化,一般的流程为问题定义、数据准备、数据转换、数据挖掘、结果评估、知识的发现和应用。这些流程的顺序并不是线性的,而且为了取得好的数据挖掘结果常常需要反复。数据挖掘的方法主要有概念描述、关联分析、分类、聚类分析、异常检测等。

2 数据挖掘在医学信息领域的重要意义

医学信息的形式多样,包括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形式,它涵盖了生物信息学、药物信息学、医学图形信息学等学科,同时,具有隐私性、冗余性、不完整性、模糊性且带有噪声等特点。数据挖掘作为一种数据处理技术,从医学数据信息中寻找潜在的关系或规律,从而获得有效的对病人进行诊断、治疗,增加对疾病的预测准确性,实现疾病的早期发现,提高治愈率,为医学信息领域提供了新的方法[ 1 ]。

1)医学数据挖掘技术有助于提高数据分析效率,增加产生新知识的速度。医学数据库是一个庞大的信息库,有海量的数据,而且数据的形式多样,要在这样的数据信息中找到有价值的信息,采用传统的方法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分析数据的趋势变化和规律,减少数据冗余和重复性的影响,减少数据量,选择合适的算法制定规则还可以实现自动化分析。如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电子病历中分散、非结构化数据,进行自动化的数据采集[ 2 ]。

2)医学数据挖掘技术可以提供知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疾病的治愈率。日常医疗中通常采用抽样的方法获取样本,结果导致往往只有一部分符合特定要求,存在样本的局部性并影响真实性。数据挖掘技术从数据的整体性出发,通过概率抽样、评估、假设验证等过程提取信息中的共性特征和个性差异,弥补了随机对照实验的不足。理论上还能够根据病人的个体差异,给出个性化治疗方案。如通过整合系统生物学与电子病历数据,医学数据挖掘技术为个性化医疗计划转变为临床实践提供机会。

3)医学数据挖掘技术可以用于预测建模,辅助临床诊断和推荐治疗措施。大量的研究和大数据的到来,使得大部分临床医生的知识转化变得非常困难,难以跟上最新的知识来指导临床诊断。数据挖掘预测建模,根据特定信息对离散数据进行预测。谷歌公司利用人们在网上检索的与流感相关的记录建立了数学模型,成功的预测流感传播和发生的地点。又如癌症早期诊断中,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癌症患者做出诊断和提出治疗方案。

3 数据挖掘在医学信息领域的应用

医学信息与数据挖掘都是快速发展的前沿研究,复杂多变的需求分析及医学信息数据的特点,使医学信息的数据分析迫切需要数据挖掘技术的支持。医学信息中的很多内容,如在医疗管理、疾病诊断和医学科研方面,都在数据库技术中找到了支持。

1)医疗管理。目前,随着数字化的普及,很多医院都建立了庞大的数据库,目前主要有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它分为管理信息系统和临床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处理诸如人事、财务和设备管理等医院内部管理方面的信息,临床信息系统主要处理患者相关信息。从数据库中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来分析和发现数据的各种信息,可以帮助医院决策者更好的制定管理策略[3]。按照数据挖掘的需求,进行关联分析、分类分析、聚类分析等挖掘算法,可进行医院费用分析、医疗质量管理、医用耗材管理、住院患者人群分类等。

2)疾病诊断。面对日益庞大的病案数据,仅依靠临床经验,容易出现诊断错误,针对临床数据库、医学图像等,数据库挖掘技术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决策树算法帮助医生从大量数据中寻找规律,提高准确率。应用聚类算法、关联规则等还可以进行疾病诊断因素和疾病关联等方面的分析,如实现癌症的早期诊断和预防等。

医学图像随着医疗设备的发展,种类都越来越多,医学图像中蕴含这丰富的图像特征和规则信息,使用决策树、神经网络和关联规则等数据挖掘算法,可以辅助医生对病变区域进行分析,提高医学诊断的准确性和正确性。

3)医学科研。基因研究:数据挖掘技术与传统的统计分析,在数据分析的效率上有明显的优势。利用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有助于发现一组序列的差异及相似性,阐明多个序列间的关系,确定基因种类。

蛋白质结构预测:许多国家组建了蛋白质结构和功能数据库,为科研工作这提供丰富信息的同时,由于数据分散、存储媒介多、数据冗余等复杂性,使用数据库技术进行数据清理,追踪蛋白质数据序列,为蛋白质结构预测提供便利。

药物发现及设计:数据挖掘技术有助于增加新药发现和设计中的主动性并避免盲目性。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从庞大的化合物数据库中发现药物靶分子,对药物进行筛选、药物毒理学、药物副作用分析,从而降低药物开发的时间和成本[4]。

4 结论

医疗信息的数字化发展和医学研究工作者对高校处理和分析大数据的渴望为数据挖掘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也显示了数据挖掘在医学信息领域的发展潜力。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将帮助医疗管理、临床疾病诊断和医学科研等。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数据挖掘在医学信息领域将取得突破性进展。

参考文献

[1]石晓敬.数据挖掘及其在医学信息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3(34):2-6.

医学信息技术在医学的应用篇(5)

条形码技术是由美国学者N.J.Woodland在1949年提出来的。从70年代初,条形码技术进入商品流通领域。近20年来,条形码技术广泛应用于商业、工业、邮政、金融、图书馆、仓储、输血管理、实验室、办公自动化等诸多领域。90年代初,我国实验室开始应用条形码技术。顾名思义,条形码是指在浅色衬底上由深色矩形线条(也称码条),排列而成的编码,其码条及空白条的数量和宽度按一定的规则(标准)编排。为了便于人们识别条码符号所代表的字符,通常在条码符号下部印有所代表的数字、字母或专用符号。

条形码的分类:(1)连续型条码:编码时各字符代码间隔携带信息为相应字符代码信息的组成部分。主要有:A.通用商品UPC码:包括UPC-A码为标准版本和UPC-E码为缩短版。B.国际物品EAN码:包括EAN-13码为标准版本和EAN—8码为缩短版。C.交替五取二码。D.128码分CodeA,CodeB和CodeC。(2)离散型条码:编码时各字符代码间隔不携带信息,只用作各字符代码的分隔符。主要有:矩阵五取二码、库德巴码、基本五取二码、11码等。(3)按字符编码所用编码元素可分为:A.二值码编码时字符代码仅由两种编码元素构成。B.多值码:编码时字符代码由两种以上编码元素构成。(4)按编码维度可分为:A.—维条码:传统条形码,水平方向(一维)带信息,垂直方向不带任何信息,信息密度低。B.二维条码: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均可携带信息。主要有:直角坐标式二维条形码(包括Code49,Code16K,Identicode,Maxicode,CodePDF417等)和极坐标式二维条形码两种。各种类型的条形码编码虽然人类视觉难以识别,却是一种最适合机读的信息语言。条形码阅读装置利用可见光或激光,可快速准确地识读条形码信息并转译成计算机语言输入计算机中。常见的有手持式条形码阅读器(俗称光笔)和固定式扫描阅读器。

条形码技术的优点是:(1)输入速度快:传统手工录入要经过操作者视觉一大脑识读数据、手工敲击键盘和在显示器上核对三个步骤,如键盘输入12个数字需6s,而用条形码阅读器扫入只需0.2s,快30倍。(2)可靠准确:即使是熟练的录入员,其差错率也很难低于千分之一,而条形码正确识别率高达99.99%_99.999%。(3)灵活实用,操作简单:工作人员无需进行特殊培训即可上机操作,由于每次正确读取数据后都有音响信号提示,可以避免操作失误。每种条形码都有特定的起止符,因此不论正向或反向读码均能正确读取数据。(4)易于制作:条形码图形简单,其生成、识别和译码过程容易实现,条形码标签制作对印制技术设备和材料无特殊要求。可见条形码技术能大大降低劳动强度,有效的避免人为差错并提高工作效率。

2.条形码技术在LIS(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2.1LIS系统应用条形码技术的主要类型

(1) 实时自制条形码:门诊患者检验工作流程:电子申请单一磁卡或医保卡付费一读卡,打印条形码一粘贴条形码一抽血或留标本一读条形码核收一检测一网上报告结果。住院患者检验工作流程:电子申请单一打印条形码一粘贴条形码一抽血或留标本一读条形码核收并计费一检测标本一网上报告结果。其优点是即时生成条形码标签,标签上有病人信息。但每个标本采集点都需备条形码打印机;需粘贴条形码标签;条形码为黑白色,没有色标,标本分类不够直观。

(2) 预制条形码工作流程:厂商在采样管上预制条形码(流水号)一磁卡或医保卡付费一读卡一取不同采样管,读条形码一病人信息和条形码信息整合。其特点为节约成本不需要条形码打印机;可要求厂家在条形码上加入色标,标本分类时比较直观。但多家医院同时应用一家厂商的条形码可能会出现重码;采标本时核对困难。

(3) 检验科购置一台大型自动条形码打印机或条形码生成和处理系统,预制不同色标的条形码标签,事先粘贴在相应的采样器上;或按需自动生成条形码,按病人个体将采样器打包。其优点是自行预制条形码或自动生成条形码,不受制于人;条形码唯一性好。但购置大型条形码打印机,一次性投入较大;条形码采样管统一管理难。

2.2我院条形码应用的特点

鉴于常用分析设备和检验标本编号的实际需要,通常选用一维条形码,常用的有Code128、Code39、NW7、ITF25码等。国外研制条形码技术的初期未注意标准化问题,每种条形码具有各自的编码特点,互不通用,给条形码技术的推广造成很大困难。我国卫生系统条形码技术开发刚刚起步,应尽可能避免国外走过的弯路,及早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我国卫生行业条形码应用标准。国家技术监督局于2000年5月了《采供血信息管理编码标准(试行)》,规定选用Code128码作为中国输血条形码标准,代码设计使用有效期100年,因此我们也选用Code128码。

我们的LIS系统采取实时自制条形码的方式,可在条形码辅含中文信息,其优点显而易见:(1)既可满足采集标本的“三查七对”,又可避免标本采集过程中差错(使用错误的容器、采集量不够等)的发生。(2)提供给患者的回执,为患者取报告单提供了方便,并很好地保护了患者的隐私。(3)工作人员根据条形码标签的提示内容方便地获取采集要求(容器类别和标本量)。(4)采集好的标本可根据条形码标签的提示快速准确地发送到各检验部门。

我院使用的条形码检验编号的前8位为日期信息(年月日),后4位为实时产生的流水号,例如200504101001即为2005年04月10日产生的第1001号标本。此方式可以使手工编号与条形码自动编号很好地兼容,只要每日标本不超过10000份,即可永远不会重复,完全保证了标本的唯一标识,同时不会造成号码资源的浪费。由于我们的条形码为LIS系统实时产生,因此杜绝了外部信息写入时感染病毒的风险,同时可实现LIS和HIS系统间建立缓冲区,相互间只读不写,保证了系统各自的相对稳定,互不干扰,不会因其中的一个系统出现死机、病毒感染等问题时而影响另一系统的正常运行。

应用了条形码技术的LIS系统在我院已正式运行了近3年,其显著的特点有:(1)成本低,条形码标签的成本是检验申请单的1/5。所需设备(条形码打印机和阅读扫描器)价格不贵。(2)灵活实用,与HIS和LIS容易连接,一次扫描可多次应用,在自动识别设备发生故障时可实现手工键盘输入,条形码即使有部分缺损,仍可从正常部分输入正确信息。

医学信息技术在医学的应用篇(6)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现代信息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化信息存储、传输和互动交流等一系列软硬件技术的综合。目前,现代信息技术正带动医学教育技术进行革新,已发展成为当代教育的热点问题。现代信息技术对医学教育尤其是基础医学教育有何影响,现代信息技术如何与医学教育整合,以及信息化的医学教育应该有什么样的标准化体系?这些问题值得深入探讨。对于广大教师而言,不是是否选择而是如何面对的问题,并且要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医学教育中的作用,并不是配备先进设备,开设信息学讲座和信息技术培训就是信息化了,而是要系统地对教学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最终使信息技术成为辅助学生学习的高级认知工具,并带动教育的全面改革。本文从数字化人体三维模型、数码显微互动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网络在线课程平台、立体化教材、微课制作等方面介绍了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1高职院校基础医学课程的特点分析

高职医学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教师服务于高职教育,首要任务是明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即高职院校应该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不能简单地模仿和套用普通教育的教学体系,也不能成为岗位职业资格培训的附庸。高职医学教育具有技术性、实用性,其主要目标培养的是数以千万的高素质技能性专门医学人才。同时,又具有较强的学科综合性和交叉性,将教育学、医学两门截然不同的学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其社会期望值更高,任务更加艰巨。因此,高职医学教育对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等方面的要求更高、更全面。

我国的《科学技术辞典》将医学定义为“医学是旨在保护和加强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科学知识体系和实践活动。医学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医学所研究的是与自然和社会相互联系着的人。”这一定义充分体现了现代医学模式的特征,反映了当今医学领域的内涵与发展。经典的医学科学主要由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两大部分构成。相对于临床医学而言,基础医学主要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内容,是研究人体和疾病现象的本质及其生理病理规律的科学体系,是医学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整个医学发展的基础。基础医学课程肩负着引导学生进入相关医学殿堂领路人的角色,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后续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教学效果。

2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2.1数字化人体三维模型(数字人)

尸体解剖和标本观察是解剖教学中最重要的实验手段。但是,随着现代医学教学模式的转变,尸体标本来源匮乏,库存不断减少,学生参与尸体解剖和实物标本观察的机会逐渐减少。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解剖教学中的这些矛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当前解剖学教学手段变革的重要问题。传统的系统解剖教学通过制作尸体标本供学生观察,标本在使用过程中受场地和时间等条件限制。为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利用计算机三维模型技术辅助解剖教学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数字化人体计算机三维模型是在连续薄层断面图像精确配准数据分割基础上用计算机三维重建软件构建的虚拟模型。可在计算机显示屏或虚拟现实环境中交互显示。在三维模型上可从多角度观察解剖结构的空间位置关系,还显示了一些在标本上不容易立体展示的结构。所重建的结构可以用伪彩色任意搭配显示,可任意旋转观察或录制特定角度旋转的视频。数字化人体三维模型应用于解剖教学中有助于学生在三维空间观察人体器官结构的形态及位置关系,学生还可在课后自主地观察学习,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加强与临床的关系,体现基础医学课程服务于专业的理念。

2.2数码显微互动实验室

传统的病理学实验教学主要是肉眼观察标本和显微镜观察组织切片,这种实验教学方式存在着一些难以避免的缺点。多媒体显微教学互动系统可以避免传统实验教学的缺陷,并具有诸多优点。集电脑、高级显微镜、摄像机、语音系统及网络为一体的显微形态互动多媒体教室可以实现图像、语音的网络互动。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控制一台电脑,可以投影教学;可以直接使用课件进行课堂教学;也可以对采集的显微图像实时观察,观察到课堂上每个学生的显微镜画面,及时发现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导学生改正,有效实施动态分析和讲解。学生可就所观察的病变图像及遇到的疑问通过系统及时主动地与老师进行交流,通过人机对话、师生对话实现教与学的互动。除此之外,还可以实现图片的远程共享和远程教学。显微互动教学与病理网络教学相结合,既达到资源共享,又有助于加强实验课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在教与学的互动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数码显微互动系统强化了实验教学的目标意识,淡化了学科意识,在今后的病理学实验教学中成为了一个重要辅助手段。

2.3虚拟仿真实验教学

医学实验教学中许多昂贵的实验试剂、仪器设备,由于受价格和自然条件的限制无法普及。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建立虚拟实验室,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操作虚拟仪器,观察实验结果。虚拟仿真实验既减少了耗材,又不受场所等外界条件限制,而且还安全可靠。其中模拟仿真教学法在临床医学教学更是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一个合格的医生的培养,必须经过严格的、反复多年的临床基本技能实践操作,但是由于医疗对象的特殊性,许多临床操作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在病人身上进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通过仿真人进行模拟实验,替代真人进行基础实验研究,为医学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提高了教学效果。

2.4网络在线课程平台

在教学中,依托网络在线课程平台,坚持“边建边用,以用促建”的原则,根据教材编排,组织章节架构,每节设置《知识要点》(知识卡片)、教学课件、测验及扩展阅读等栏目,每章设置章节练习、案例讨论等内容。在网络在线课程平台建设中,(1)突出临床医学专业特色,(2)从学生出发,精简精致,吸引学生。兼顾了学生专接本及临床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需求,在章节内容及测试练习难度上有一定加强。每章设计案例讨论,将学生由基础引导至临床,也将基础生化与临床实践联系起来。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上网时间和学习兴致,课程内容、栏目设置力求精简、有吸引力,把学生在线课程的学习计入平时成绩,以资鼓励。在实际应用中,也指导学生怎样用,并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及时沟通,在应用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这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

2.5立体化教材

立体化教材就是立足于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平台,以传统纸质教材为基础 ,以学科课程为中心 ,以多媒介 、多形态 、多用途 、多层次的教学资源和多种教学服务为内容的结构性配套的教学出版物的集合,并以满足教学需求和教学能力为目标,促进教学改革的发展。我国在2002年首次提出立体化教材建设的理念。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曾经指出 :“立体化教材是一个新事物,它不仅作为高科技时代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标志,更重要的是实现教学信息化、网络化的途径。立体化教材作为一种新型的整体教学解决方案,将为构建人才培养创新机制提供良好的条件 。”立体化教材的内容包括主教材 、教学参考书 、学习指导书 、电子教案 、电子图书 、CAI 课件 、网络课程 、试题库和资料库等。

2.6微课制作

现代社会科技日新月异,医学的发展也十分迅速,基础医学课程注重知识的灵活运用。基础医学课程本着为专业课服务的原则选择教学内容,推动课程间的交叉、渗透和链接,力争用有限的教学学时,向学生传授尽可能多的知识,使学生能听得清楚、学得明白,能做到知识内容的融会贯通。因此,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入手,结合日常生活,将一些抽象、难理解的知识点,一些与临床关系特别密切的内容,如“高血压”、“痛风”、“原发性肝癌”、等疾病制作成微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基础医学与R床应用的联系,便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疾病的发病机理、诊断及治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按需选择学习、反复随时随地学习,既可查漏补缺,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重要补充,收到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3结束语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应用已经十分普遍,它不仅可以改变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催化教育革新,也可以提高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促进医学教育现代化建设。现代信息技术,利用数字化的信息处理手段,实现了教学环境虚拟化、教学信息网络化、教学信息显示的多媒体化、信息处理智能化。这样高职院校医学生借助有效的信息工具,利用网络环境下丰富的资源探索信息、发现知识和建构知识,主动设立学习目标,使用多样的、有效的信息工具寻找学习资源,并与教师和同学进行实时的交流,学习的主动性大大改善,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 温洪波.谈现代信息技术对中医院校教学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1(8):113-115.

[2] 刘光久.数字化人体图像和三维模型在解剖教学中的应用[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1(2):210-211.

[3] 郭蕊.数码显微互动实验教学在组织学与胚胎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4(12):1086-1088.

[4] 方政.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实效[J].西北医学教育,2012(8):661-664.

[5] 卢琼.医学网络教学的应用与反思[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39):255-257.

医学信息技术在医学的应用篇(7)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05-1078-02

卫生信息化建设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随着新医改的逐步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而市场供应却远远不足,人才匮乏已成为医院信息化的瓶颈。

1 当前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建设瓶颈

在《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卫生部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等文件中,明确指出了卫生信息化的重要地位及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卫生信息化重要地位与作用

卫生信息化建设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做好卫生信息化工作,能为群众提供更规范、便捷的医疗服务,提供更安全、有效的药品,卫生信息化技术也是医疗费用实时结算的重要手段。对于重大疾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预警和处置、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等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1.2卫生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十一五”期间,卫生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是,卫生信息化发展整体水平相对落后于其他行业,这种落后在人才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随着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加快,迫切需要当今医护人员“既懂医学专业知识又掌握现代信息技能”。当前大部分学校传统的以计算机基础教育为核心的教学内容已不能满足医疗机构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人才匮乏已成为医院信息化瓶颈。

2 全国医学信息技术概述

为加快医疗行业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医学信息技术职业技能,使医务人员“持证上岗”,“全国医学信息技术考试管理中心”在卫生部、教育部和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推出的人才培养工程,即“全国医学信息技术技能考试”,简称MILC。

2.1医学信息技术技能培训内容

MILC的主要内容为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同时介绍医院信息系统、门诊信息系统、住院信息系统、药品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信息系统、医学影像信息系统/放射学信息系统、电子病历等医院信息系统以及实际操作。

2.2医学信息技术技能培训目标

医学信息技术技能(MILC)培训,是通过加强学生对医疗卫生机构实用信息技术的教育和培训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医疗工作岗位所使用的软件系统平台的操作能力,为毕业后到医疗卫生机构上岗直接应用电子病历、健康档案、传染病直报等打下坚实基础。

“全国医学信息技术技能考试”以医疗信息技术应用、开发、维护、管理为核心,建立起科学的医疗信息技术教育培训课程体系,5年内将在全国培训并考试合格在职人员、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100万人次;医学院校在校生50万人次,使之掌握医疗行业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具备工作岗位所使用软件系统平台的操作能力,以适应医疗行业信息化飞速发展的需要。

3 四川省医学信息技术培训情况

根据《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卫生部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的精神,四川省于2011年底出台了关于在全省卫生类院校加强医学信息技术学习的文件,文件明确指出,为加快我省医疗行业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医学院校在校生掌握医学信息学基础知识的整体水平,将在全省医学卫生职业学校中开展医学信息技术教育及技能的培训工作。

3.1四川省卫生类院校医学信息技术培训情况

泸州医学院卫校及雅安职业技术学院相继于2012年初通过国家医学信息技术考试中心审批,成为四川省首批“全国医学信息技术技能考试指定教学考试基地”, 并成功的为其学生及所属地区医疗单位的医信技术人员进行了培训和考试。

3.2我院医学信息技术培训情况

我院护理系抢抓机遇,通过积极申请,于2012年1月通过国家医学信息技术考试中心审批,成为“全国医学信息技术技能考试指定教学考试基地”,并在2012年秋季学期针对2011级护理专业学生进行了培训,学生已于2012年11月参加医学信息技术考试,合格率为95.6%。

4 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医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建议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适应医疗卫生信息化改革,持证上岗,应对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做出相应的调整,制定更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还要完善全国医学信息技术技能考试培训基地的建设,加强医学信息技术师资队伍建设,为开展医学信息技能人才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

4.1全国医学信息技术技能考试培训基地的建设

通过完善和规范培训制度、探讨培训模式、培训内容等各环节,打造优秀医学信息技术技能考试培训基地。

4.2师资队伍建设培养

授课教师要深入学习卫生部信息化建设相关文件,认真分析医学信息技术教学大纲和医学信息化人才标准。重点突出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在实践技能方面要求学生能够正确掌握实操步骤,独立、正确、规范地完成各项操作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动手能力。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资源,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形式多样的讨论和互动,从而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授课老师通过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和聘请专家讲座的形式,研究如何强化主讲教师的授课重点和授课技巧,提高教学质量,建设一支优良的师资队伍。

4.3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

为了培养“医学+信息技术”的双向技能人才,对护理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中学生必修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及选修课程内容、学时等做出相应调整,制定更适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5 结束语

全国医学信息技术技能考试中心颁发的医学信技术职业技能证书,是劳动者从事相关职业的技能凭证,同时也将成为就业上岗和用人单位招生录用人员的主要依据之一。为了让护理专业学生更好的适应医疗卫生信息化改革,持证上岗,我们应对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做出相应的调整,制定更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建设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为开展医学信息技能人才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使护理专业学生更好地适应医疗行业信息化飞速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刘艳梅,叶明全. 全国医学信息技术技能考试指定教材·全国高等医药卫生类院校规划教材:卫生信息技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医学信息技术在医学的应用篇(8)

2加强临床医学生医学信息学教育的必要性

2.1加强临床医学生医学信息学教育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临床医学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医疗预防的基本技能;能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学习医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对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作出分类鉴别的能力。因此,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是我国医疗卫生工作的主力军,其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信息社会对从业者的信息素养要求普遍提高,随着医疗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医疗卫生行业的各项业务工作中,各医疗卫生部门已经很难离开信息系统的支持,如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卫生管理信息系统、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系统、远程医疗、远程医学教育、医疗保险系统、社区医疗保健系统等对现代医疗卫生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对医疗卫生工作者的信息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职业技能新挑战。作为未来的医疗卫生工作者,临床医学生必须熟悉其即将面临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掌握常用医学信息系统的基本知识和使用技能。为了适应这种新的挑战,培养出优秀的临床医学人才,必须加强临床医学生的医学信息学教育。

2.2加强临床医学生医学信息学教育是国际医学教育的要求

国际医学教育学会(IIME)制定的医学本科教育“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GMER),对医学本科教育的最低基本要求就包含了信息管理(ManagementofInformation)[5],它要求:医疗实践和卫生系统管理有赖于有效的源源不断的知识和信息,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进步对教育、信息分析和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手段,因此,毕业生必须理解信息技术和知识处理的优势和局限,并能够在解决医疗问题和决策中合理应用这些技术,毕业生应该能够:①从不同的数据库和数据源中查询、收集、组织和解释健康和生物医学信息;②从临床数据库中检索特定病人的信息;③运用信息和通讯技术帮助诊断、治疗和预防,以及健康状况的监控;④理解信息技术的运用和局限;⑤保存医疗记录以便分析和改进。由此可见,加强临床医学生的医学信息教育是全球医学界的共识。临床医学专业作为医疗工作的主干专业,加强其学生的医学信息学教育,对于推动医学信息化,促进医学技术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3加强临床医学生医学信息学课程教育的建议

3.1重视临床医学生的医学信息学课程教育

信息学与医学交叉融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发展,信息技术在现代医学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6]。医疗实践、医药卫生行政管理、医学教育、医学科研等工作均离不开信息技术这一有效工具的支撑。CT、MRI、超声诊断设备、医院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电子病历、数字人体等都是医疗信息化的结果。这些成果的有效应用,既需要医学知识,也需要信息学知识。因此,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机构应该重视临床医学生的医学信息学教育。从发展的角度,加强医学信息学教育,有助于提高临床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临床医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促进临床医学的发展,从而提高我国医疗卫生水平。

3.2积极开展医学信息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在课程教学方面,应该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深入改革,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以满足社会的需要。随着我国中小学生信息教育的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在中小学阶段已经掌握,没有必要在大学阶段进一步开展计算机基础知识教育。因此,可以考虑将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的内容从大学课程教学中剔除,以免产生知识重叠和教育资源的再浪费。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可以把学生的计算机知识结构从计算机应用水平提高到医学信息处理技术的层面[7]。目前,我国医疗卫生的信息化正从简单的费用和行政管理向临床信息管理转变。临床应用的普及,要求医学信息教学内容和方法要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不断调整。通过课程教学,要让学生了解当前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的现状,熟悉信息化环境下的工作流程,掌握基本业务系统的操作技能,提高对信息化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在临床中的深入应用,也需要医疗卫生工作者的参与甚至指导,从而推动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的持续发展。对于临床医学生,可以考虑强化信息获取和应用能力,向应用型、研究型转变,强化医疗信息系统相关知识的教育。笔者认为,在保留原来信息检索课程和数据库技术课程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增加数字化医疗方面的教育,如医院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电子病历、健康档案、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医疗决策支持系统等内容。根据教学目的的不同,可以将课程内容归纳为以下四大块:信息获取。即当前开设的信息检索课程,通过这一块内容的培养,让学生了解信息检索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常用医学数据库的使用,以培养学生自我获取信息的能力。信息获取是信息社会中人人必须具备的一种技能,因此,不同层次的临床专业学生均应该开设这一内容,以满足今后自我发展的需要。信息系统应用。这一块内容主要是针对医疗信息系统的应用,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常用系统的操作技能,主要内容应该包括医疗领域关键信息系统的应用,如医院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PACS、LIS、电子病历、社区医疗信息系统、健康档案、远程医疗与医疗信息共享、决策支持系统等系统的应用,同时应该介绍信息安全与保密方面的相关知识,增强学生的信息安全与保密意识。这一部分内容可根据授课对象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应用系统进行培养。例如专科学生的毕业去向主要在基层医疗机构,因此,社区医疗信息系统、健康档案、远程医疗、医院信息系统等内容应该作为这一块的主要内容。数据处理。这是对临床医学生更高的要求,通过这一部分内容的培养,让学生了解数据库技术的基本知识,熟悉医疗数据处理的基本技术及医疗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方法,熟悉医疗卫生信息的相关标准与编码,HL7、DICOM、ICD、UMLS、SNOMED-CT等,使学生能够在更深层次使用医疗数据,具备参与医疗信息系统建设的能力。决策支持。这一块是对临床医学生的更高要求,涉及的内容包括智能信息处理技术、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决策支持系统、模式识别等。主要介绍如何用信息学的方法发现关于疾病过程及其新的知识,从而为开发医学决策支持系统奠定基础。

3.3按授课对象分层次开展教学

医学院校的信息知识教学体系必须适应本行业应用的要求,根据不同层次的临床医学生,设计不同的课程内容要求。当前,我国普通高校临床医学专业教育,可分为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及以上三个层次。三者的培养目标有所区别,专科主要是培养适应基层、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实用型医学人才,毕业后主要从事全科医学实际工作,要求能够较为全面地胜任临床医疗、疾病预防、卫生保健、康复医疗、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等工作。因此,这一层次的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熟练操作常用的医疗卫生信息系统,能够应用辅助决策工具进行医疗决策。主要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信息检索、社区医疗信息系统、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等相关知识。本科生面向的中层医院,除了需要具备信息获取能力外,常用医疗信息系统的应用是其重要培养内容,同时还应该具备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研究生及以上层次的临床医学生主要是培养临床方面的高级人才,对其信息素养也要求更高。在本科生层次的基础上,还应该具备决策支持系统的相关知识,为更高层次的医学信息应用打下基础。

3.4开课时机与开课方式

医学信息技术在医学的应用篇(9)

    2加强临床医学生医学信息学教育的必要性

    2.1加强临床医学生医学信息学教育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临床医学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医疗预防的基本技能;能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学习医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对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作出分类鉴别的能力。因此,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是我国医疗卫生工作的主力军,其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信息社会对从业者的信息素养要求普遍提高,随着医疗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医疗卫生行业的各项业务工作中,各医疗卫生部门已经很难离开信息系统的支持,如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卫生管理信息系统、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系统、远程医疗、远程医学教育、医疗保险系统、社区医疗保健系统等对现代医疗卫生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对医疗卫生工作者的信息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职业技能新挑战。作为未来的医疗卫生工作者,临床医学生必须熟悉其即将面临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掌握常用医学信息系统的基本知识和使用技能。为了适应这种新的挑战,培养出优秀的临床医学人才,必须加强临床医学生的医学信息学教育。

    2.2加强临床医学生医学信息学教育是国际医学教育的要求

    国际医学教育学会(IIME)制定的医学本科教育“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GMER),对医学本科教育的最低基本要求就包含了信息管理(ManagementofInformation)[5],它要求:医疗实践和卫生系统管理有赖于有效的源源不断的知识和信息,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进步对教育、信息分析和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手段,因此,毕业生必须理解信息技术和知识处理的优势和局限,并能够在解决医疗问题和决策中合理应用这些技术,毕业生应该能够:①从不同的数据库和数据源中查询、收集、组织和解释健康和生物医学信息;②从临床数据库中检索特定病人的信息;③运用信息和通讯技术帮助诊断、治疗和预防,以及健康状况的监控;④理解信息技术的运用和局限;⑤保存医疗记录以便分析和改进。由此可见,加强临床医学生的医学信息教育是全球医学界的共识。临床医学专业作为医疗工作的主干专业,加强其学生的医学信息学教育,对于推动医学信息化,促进医学技术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3加强临床医学生医学信息学课程教育的建议

    3.1重视临床医学生的医学信息学课程教育

    信息学与医学交叉融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发展,信息技术在现代医学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6]。医疗实践、医药卫生行政管理、医学教育、医学科研等工作均离不开信息技术这一有效工具的支撑。CT、MRI、超声诊断设备、医院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电子病历、数字人体等都是医疗信息化的结果。这些成果的有效应用,既需要医学知识,也需要信息学知识。因此,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机构应该重视临床医学生的医学信息学教育。从发展的角度,加强医学信息学教育,有助于提高临床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临床医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促进临床医学的发展,从而提高我国医疗卫生水平。

    3.2积极开展医学信息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在课程教学方面,应该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深入改革,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以满足社会的需要。随着我国中小学生信息教育的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在中小学阶段已经掌握,没有必要在大学阶段进一步开展计算机基础知识教育。因此,可以考虑将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的内容从大学课程教学中剔除,以免产生知识重叠和教育资源的再浪费。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可以把学生的计算机知识结构从计算机应用水平提高到医学信息处理技术的层面[7]。目前,我国医疗卫生的信息化正从简单的费用和行政管理向临床信息管理转变。临床应用的普及,要求医学信息教学内容和方法要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不断调整。通过课程教学,要让学生了解当前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的现状,熟悉信息化环境下的工作流程,掌握基本业务系统的操作技能,提高对信息化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在临床中的深入应用,也需要医疗卫生工作者的参与甚至指导,从而推动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的持续发展。对于临床医学生,可以考虑强化信息获取和应用能力,向应用型、研究型转变,强化医疗信息系统相关知识的教育。笔者认为,在保留原来信息检索课程和数据库技术课程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增加数字化医疗方面的教育,如医院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电子病历、健康档案、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医疗决策支持系统等内容。根据教学目的的不同,可以将课程内容归纳为以下四大块:信息获取。即当前开设的信息检索课程,通过这一块内容的培养,让学生了解信息检索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常用医学数据库的使用,以培养学生自我获取信息的能力。信息获取是信息社会中人人必须具备的一种技能,因此,不同层次的临床专业学生均应该开设这一内容,以满足今后自我发展的需要。信息系统应用。这一块内容主要是针对医疗信息系统的应用,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常用系统的操作技能,主要内容应该包括医疗领域关键信息系统的应用,如医院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PACS、LIS、电子病历、社区医疗信息系统、健康档案、远程医疗与医疗信息共享、决策支持系统等系统的应用,同时应该介绍信息安全与保密方面的相关知识,增强学生的信息安全与保密意识。这一部分内容可根据授课对象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应用系统进行培养。例如专科学生的毕业去向主要在基层医疗机构,因此,社区医疗信息系统、健康档案、远程医疗、医院信息系统等内容应该作为这一块的主要内容。数据处理。这是对临床医学生更高的要求,通过这一部分内容的培养,让学生了解数据库技术的基本知识,熟悉医疗数据处理的基本技术及医疗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方法,熟悉医疗卫生信息的相关标准与编码,HL7、DICOM、ICD、UMLS、SNOMED-CT等,使学生能够在更深层次使用医疗数据,具备参与医疗信息系统建设的能力。决策支持。这一块是对临床医学生的更高要求,涉及的内容包括智能信息处理技术、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决策支持系统、模式识别等。主要介绍如何用信息学的方法发现关于疾病过程及其新的知识,从而为开发医学决策支持系统奠定基础。

    3.3按授课对象分层次开展教学

    医学院校的信息知识教学体系必须适应本行业应用的要求,根据不同层次的临床医学生,设计不同的课程内容要求。当前,我国普通高校临床医学专业教育,可分为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及以上三个层次。三者的培养目标有所区别,专科主要是培养适应基层、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实用型医学人才,毕业后主要从事全科医学实际工作,要求能够较为全面地胜任临床医疗、疾病预防、卫生保健、康复医疗、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等工作。因此,这一层次的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熟练操作常用的医疗卫生信息系统,能够应用辅助决策工具进行医疗决策。主要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信息检索、社区医疗信息系统、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等相关知识。本科生面向的中层医院,除了需要具备信息获取能力外,常用医疗信息系统的应用是其重要培养内容,同时还应该具备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研究生及以上层次的临床医学生主要是培养临床方面的高级人才,对其信息素养也要求更高。在本科生层次的基础上,还应该具备决策支持系统的相关知识,为更高层次的医学信息应用打下基础。

    3.4开课时机与开课方式

医学信息技术在医学的应用篇(10)

但是,目前要真正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医院管理领域以及临床诊疗中,还存在一个非常大的障碍,一方面缺乏同时具备信息技术知识和医学领域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临床医护人员对信息技术的方法、理论和观念缺乏了解和掌握。因此,各医学院校和研究机构,在开展常规的医学信息学学位教育之外,还应该积极开设医学信息学相关的人才培养和培训。与会专家一致表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也是如此,需要各方面通力合作。

据介绍,“全国医学卫生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标准”目前将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工作分为医院医务人员、医院信息管理人员、医学院校在校学生、医疗卫生部门管理人员四个方面,根据在校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特点,在职人员各自工作范畴的不同,制定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培养标准和信息技术操作标准,最终目的是实现对医疗卫生单位从业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进行规范化的培训和考评,以期能在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应用过程中发挥促进性作用。

上一篇: 商业模式设计的基本原则 下一篇: 互联网金融产品营销策略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