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模式设计的基本原则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06 17:27:12

商业模式设计的基本原则

商业模式设计的基本原则篇(1)

模块化课程结构便于不断更新课程内容,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2]据此,学校要打破学科型课程体系,建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笔者认为,中职电子商务课程结构模块化的设置原则应该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个一体化”的原则。

1.一个中心

坚持以人才的技能培养为目标,以企业需求的人才为导向。让学生毕业之后实现“零距离”就业,召之即来,来之能干!

2.两个基本点

一是坚持“因地制宜”,可以理解为因校制宜,如前电子商务专业的专业面很宽泛,这既是不利之处也有好处。从大的方面讲,电子商务究竟是学电子还是学商务,本质上权重应该偏后者。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电子商务并没有完全取代传统商务,只是在一个商务活动的某个方面。权重也可以偏于前者,毕竟电子作为技术层面上的知识在企业中还是很有市场的。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水平良莠不齐,师资力量、办学特色等都不一样。如笔者所在的学校,计算机专业是拳头专业,师资力量雄厚,软硬件设施齐全,可以考虑偏于“电子”,叫做“大电子+小商务”;有的学校会计、国际贸易专业是强项,就可以考虑偏于“商务”,叫做“小电子+大商务”。实际上很多大学也是这么做的,就专业重心方面:西安交通大学是具有理工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以文科见长,而北京邮电大学工科与信息科技突出。因此,三所大学所选择的电子商务培养重心不同,模式不一,依次为以“重点实验室+校企合作平台”、“实验室+实践基地+虚拟平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依托的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3]二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学生的爱好与兴趣选择职业的重心。

3.三个一体化

首先,“教学一体化”,鉴于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师资力量紧缺的现状,学校可以安排非专业任课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中学习,从实践中学;也可以定期聘请企业中电子商务专业人士走进学校课堂;其次是“内外一体化”,就是校园内的“第一课堂”与校外的“第二课堂”在教学计划、课时安排上实现一体化综合布局、实现认知与技能的无缝连接;第三是“网上网下一体化”,网下学习知识网上进行操作,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是学习方法的创新。

(二)基本框架

1.静态模块

根据传统教学方法所设计的模块,包括三个基本模块,即“通用知识模块”、“专业知识模块”、“应用技能模块”。顶层的三个模块是基本模块,每个模块还能派生出一个二级甚至三级的子模块。这个模型简单便于操作,在三个基本模块所占教学重要性的权重分布上,可以根据学校的特色进行安排。不足的是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有限,不利于个性化教学目标的实施,这种模块化设计一般适用教学硬软件设施相对较差的中职学校。

2.动态模块

打破传统教育模式,没有基础课与专业课之分,完全按照商务活动的流程划分为四个模块。各模块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学生在学习期间选择哪个模块,哪个模块的知识与技能就是这个学生的主攻方向,即必修课程,而其余三个模块则是选修课程。这种设计的思路是模块没有权重的分布问题,打破了“偏商”还是“偏电”的界限,把模块重要性的选择权完全交给学生。充分体现了个性化因材施教的教学特点。重要的是这种基于电子商务流程的模块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不同区域的经济特色,每隔一段时间修正一次,体现动态化。参与模块内容设计的人要有通晓电子商务业务的专业人士参与,以保障模块始终不会偏离社会发展趋势。这种模式适合于教学条件比较好的中职学校。

二、中职电子商务课程结构模块化实施保障

课程结构的模块化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除了和“教学手段一体化、组织教学项目化、培养能力综合化、技能考核过程化”的其它四化协同配合以外,学生在选中自己的模块之后,可供选择的学习渠道可以有以下几个部分:

(一)仿真实训

校内仿真实训室在这里学生可以办理网上银行、体验B2B、B2C、C2C的电子商务交易模式,研究模拟综合解决方案。

(二)真实的网络平台实训

网上冲浪,商务生活服务网、搜索引擎、网上开店、自制网站,参与淘宝(C2C)、阿里巴巴中文网站(B2C)的交易活动等。

(三)企业实践实训

基于自身学习的内容,主要学习掌握基于企业平台的综合问题解决方案或基于阿里巴巴诚信通平台的综合解决方案。

(四)社会实践

鼓励学生网上创业,积极参加各类电子商务大赛,拓展知识面,增长见识。

商业模式设计的基本原则篇(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E―business)这一新经营方式使得人们实现了跨越时空的信息资源共享,从而促使世界经济结构产生了重大调整。相关行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变革势在必行。

一、电子商务与传统会计财务模式比较分析

(一)电子商务对传统会计基本假设理论的影响

通过深入对比研究发现传统的会计假设理论在网络经济新形势下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也就是说,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货币计量假设等已无法满足电子商务发展的客观需求。在互联网走进现代社会经济活动各方面的今天,传统会计假设理论暴露出许多局限性。具体表现为:虚拟企业联盟打破了原来会计主体假设的核算范围;网上兼并、收购、破产对持续经营假设提出了质疑;会计实时报告系统的出现可以随时生成财务报告;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得无纸化、非倾向计量交易成为现实。

1,会计主体假设会计主体假设从空间上界定了会计工作的具体核算范围。只有在这个假设的基础上,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等会计要素才有了空间归属。

2,持续经营假设持续经营假设指假定会计主体将持续经营下去,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企业不存在清算和破产的可能。

3,会计分期假设会计分期假设指为了在会计主体终止之前,能够向信息的需求者提供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信息。人为地把经营过程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分割开来。形成一个个的会计期间。

4,货币计量假设货币计量假设是指会计核算以货币作为计量经济活动的单位,通过消除实物度量的差异性而获得具有综合性和可比性的价值指标。这是会计计量的基本特色。

(二)两种模式的会计原则比对分析

1,历史成本原则历史成本原则是传统会计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指会计人员在进行资产计价时并不考虑资产的现时成本或变现价值,而是根据它的原始购置成本计价。在电子商务时代,虚拟企业属于临时性的结盟组织,依靠网络实现统一经营。交易完成后即告解散,生命周期极短。

2,权责发生制原则现行会计制度中,收入与费用的确定采用权贵发生制,而不是收付实现制。在电子商务时代。虚拟公司存续的短暂性,决定了它不存在费用的跨期摊配问题,也不需要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因此,采用收付实现制相对权责发生制更为合理。

3,配比原则传统的配比原则要求当期的收人与成本、费用相对比,互相配合;而在电子商务时代的配比原则,不是要求各期间收入与支出的配比,而是要求组成虚拟公司的合作各方在收入和支出方面进行合理分配。

二,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建立财务管理融合体系

建立传统会计与电子商务融合的财务模式。必须建立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之上。企业信息化是指应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整合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设计、制造、管理。及时地为企业的战术层、战略层、决策层即“三层决策”系统提供准确而有效的数据信息,以便对需求做出迅速的反应。其本质是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建立基于电子商务会计的融合体系,需要贯彻实施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

(一)会计信息资源共享

会计信息作为企业管理人员的重要决策依据。对于整个企业的财务经营管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电子商务会计融合模式下,通过会计信息资源的共享,不仅使得会计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大大提高,同时也降低了传统会计信息搜寻、联络等方面的时间和费用成本。此外,在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提供方可根据已达成的契约、协议等,实时提供会计信息资源,实现财务信息的顺畅传输。

(二)会计信息电子化处理

充分运用各种现代化电子手段,记录、计量和反映交易的过程和结果。例如,会计报表。会计报表的生成。其目的是向企业信息的使用者提供有用的财务信息。在电子商务时代,基于网络技术平台的支持,报表的生成将呈现自动化、网络化和非定时性,冲破了时空的限制,使得信息的披露更加实时和充分,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也大大提高。

(三)提供智能化会计服务

商业模式设计的基本原则篇(3)

办公楼能够为商业人士提供主要的办公场所,根据企业经营改革要求调整建筑空间,满足了不同商业群体的经营与规划需求。随着商业经济体制日趋成熟,企业内部经营办公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调整空间设施也是企业改造的一项内容。办公楼装修过程中要改变早期落后的改造方案,以实用性原则为指导思想,全面提升办公楼现有空间的有效利用率,全面提升商务办公作业的运行效率。

一、商业办公楼装修发展趋势

办公楼指机关、企业、事业单位行政管理人员,业务技术人员等办公的业务用房,对企业商业化经营具有推动作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各行企业经营模式朝着现代化方向转变,内部经营秩序也变得更加合理。与此同时,企业经营办公空间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办公楼成为企业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改变了早期单一的经营作业模式。

1、商业化。办公楼是为商业经济发展而形成的,主要是服务于商业办公操作及业务经营,推动企业经营模式的现代化改革。因此,办公楼作为商业经济的配套设施,其同样要考虑建筑物的商业化特征,致力于经济事业的快速发展。

2、综合化。当前,国内建筑科技在实践中积累了更多成果,高端科技融入工程项目推动了办公楼建筑的优化发展,也带动了内部空间装修方案的进一步更新。现代办公楼正向综合化、一体化方向发展,这将为企业办公经营创造更加优质的空间平台。

二、空间装修实用性原则详细分析

办公楼内部空间装修时为了改善工作环境,为办公人员提供更加舒适的工作条件,使其以最好的姿态投入到工作中。通常,空间装修是根据行业特点、作业要求、办公流程等编制的改造方案,经过规划、设计、施工等流程进行多方面改造。“实用性”是办公楼空间装修的基本原则,只有保证装修后达到使用要求,才能提升办公建筑的利用价值。结合办公楼规模层次,其实用性原则基本要求如下:

1、中小型办公楼。中小型办公楼一般为低层或多层砖混结构建筑,平面布局常采用中间走道、两边办公室的内走廊式或一边走道、一边办公室的外走廊式布局。中小型办公楼适用于小规模企业经营,商务办公规模也相对较小,所使用成本投入低,符合了大多数中小企业经营要求。中小型办公楼空间装修中,要考虑内部格局的合理应用,尽可能把每一个空间都使用到。例如,为了使空间达到最优化利用,这类办公楼的平面设计主要是合理选择开间尺寸和布置门厅、楼梯。

2、大型办公楼。大型办公楼的结构形式多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或钢结构、剪力墙、筒体结构、框剪结构等,以利抗风、防震。大型办公楼适用于大规模企业经营,所承载的办公性能与使用范围也不一样,总体上比中小型办公楼的层次更多、功能更广、空间更大,同时投入的成本费用也搞。大型办公楼装修必须严格每一个步骤,以实用性为准则要求对办公室、会议室、档案室等进行规划。比如,大型办公楼平面布局有由几幢多层建筑组合成一组办公楼群的分散布局,二是由几幢高层建筑相结合的集中布局。如北京原建筑工程部办公楼,美国纽约利华大厦等。

三、增强办公楼内部装修实用性的综合对策

根据行业经济发展趋势,商业化经营是每一个企业营运的主流趋势,以商业化办公模式参与经营管理是必然要求。办公楼作为企业职员的办公设施,可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激发员工参与事务处理的积极性。而企业为了保持这种办公环境,也会定期对办公楼整改装修,与市场商业化经营保持同步。笔者认为,办公楼内部空间装修要长期坚持“实用性”原则,这是发挥经济效益的基本保障要素。

1、组成方案设计

由于办公楼的规模日趋扩大,内容也越加复杂,有的国家正在根据社会统计学、生理学、行为心理学等学科的成果,研究办公人员与建筑环境的关系,根据这些要素设计出不同的办公楼组成方案,以实现建筑物的最佳使用功能。办公楼的组成因规模和具体使用要求而异,中国的办公楼一般包括三部分:①办公室、会议室;②卫生间、机电设备间、食堂、礼堂、库房等辅助用房;③门厅、走道、电梯和楼梯间等;这些都是设计人员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2、设计要点

(1)控制要素。办公楼是服务于商业办公的建筑设施,内部空间装修也要适应日常办公要去,控制商业办公事务要素以提升利用价值。比如,根据办公楼的规模、使用要求和技术、环境条件,确定建筑的体形、体量、层数、朝向等空间要素。只有把握住空间装修要素,才能可保证建筑物的实用性。

(2)空间分布。装修方案要遵循办公楼空间分布规律,以空间学原理为参考进行编排,提升内部空间的有效利用系数。比如,在平面和空间上处理好办公用房之间、办公用房与各种服务用房之间的关系以及室内外环境;根据内部空间大小科学地拟定装修方案,避免影响到办公楼内部环境的和谐性。

(3)注重效益。按照人流状况,解决平面和竖向交通问题,充分考虑办公楼装修改造的实际效益。在高层办公楼中,竖向交通更为重要,如电梯的合理设置。在处理交通问题时,须合理地缩短交通路线和压缩交通面积,扩大办公和其他有效使用面积,以取得较高经济效益。

(4)安全改造。从人口集中方面考虑,办公楼是商业职员办公的主要场所,汇集了相对多的办公人员群体,装修过程注重建筑物安全改造是不可缺少的。应考虑消防设施和火警时的疏散设施,以保证安全。在结构上,应根据规模、层数、体形等,选定结构形式和进行抗风设计。处于地震区的高层建筑,要进行防震设计。

(5)功能优化。建筑物内部结构层次不一,设计装修方案也要考虑功能最优化准则,这是提升空间利用率的有效方式。一般情况下,需根据不同要求完善办公楼内空间,比如:进行供暖、通风、空调、采光、照明、供水、排水、供电、通信和其他设施的设计,以功能最优化原则参与装修施工指导。

结论

办公楼建设推动了城市商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企业办公经营提供了广阔的作业空间,满足了商业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改造要求。由于不同企业用户对办公楼的空间要求不一样,内部空间装修改造方案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注重办公楼装修方案实用性是最基本的原则。因此,办公楼空间装修过程要结合建筑物实际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装修改造方法,提升办公建筑的综合使用性能。

参考文献

[1]赫尔曼・赫茨伯格,朱亦民.短长书:给赫尔曼・赫茨伯格的10个问题[J].世界建筑.2005(07)

商业模式设计的基本原则篇(4)

1引言

电子商务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商务活动,通过网络,商户、客户、合作伙伴等全都结合在一起,产生了新的经营管理模式和市场营销方式。根据《2016年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6年6月,我国的网络规模达到了7.10亿,互联网金融类应用在2016年上半年保持增长态势,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目前,很多企业为了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也在不断与外部网络建立连接信息系统,积极参与到电子商务活动当中,这就意味着大多数企业的相关业务数据和会计数据将实现电子化和无纸化,这对传统会计理论和方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电子商务发展对传统会计理论方面产生的影响分析

传统的会计理论包括会计基础、会计环境、会计目标、会计原则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1在会计基础方面的影响在电子商务发展模式下,会计基础理论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电子商务的影响下,会计主体会由过去的人为假定朝着更加复杂的趋势变化,因为电子商务模式下企业概念、主体界定等开始变得模糊,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人力资源、社会影响、绩效等无形资产信息都无法被纳入会计假设主体当中,这就导致这样一个问题的出现,即“电子商务模式下,会计主体假设是否必要”。其次,在会计分期方面,电子商务发展是依托互联网来处理和维护会计信息的,几乎所有的会计信息需求者都可以利用互联网随时、随地访问企业会计信息,这就导致会计分期的重要性逐渐淡化[1]。另外,在货币计量假设方面,电子商务模式下,传统的票据和现金会被电子货币所逐步的代替,但是电子货币的产生和流通与现金、票据等的理论观念是有分歧的,加上电子商务模式下电子货币会在全球范围内随意的流动,这些都对会计处理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2在会计环境方面的影响电子商务对会计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现代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手段的应用大大提升了会计信息处理的效率,同时现代社会商业活动发展对会计处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次,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在会计领域中的影响和渗透,对会计学科发展趋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开始朝着多学科融合、边缘化学科的方向发展。

2.3在会计目标方面的影响电子商务活动的发展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朝着多元化、高效率的方面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和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实现这一需求,从而保证了财富分配过程中会计信息应用的可靠性和有效性[2]。具体地说,现在的投资者或者潜在的投资者以及债权人、商务活动对象以及相关的管理部门都能够成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其次,会计工作将会朝着信息系统的方向发展,为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及时、高效地提供个性化需求。另外,在电子商务模式下,会计信息能够被有效地应用到商务活动综合决策当中。

2.4在会计原则方面的影响会计原则主要是指会计业务工作开展的原则,同样的,电子商务在这一传统会计理论方面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3]。首先,电子商务对历史成本计价原则产生影响,这主要是指基于互联网技术发展起来的企业历史信息数据不能够客观地代表企业的财务现状和企业的经营成果。而且基于网络的企业很有可能会在极短的时间内解散、破产,这些导致传统会计理论中的历史成本计价原则失去效用。其次,电子商务还对权责发生机制产生影响,在传统商务交易活动中会采用权责发生机制来确定收入和费用,但是在电子商务模式下,网络虚拟性的存在使得收付实现制变得更加符合实际,这样能够避免出现跨期摊配问题,而且也能够保证成本费用更加清晰、明确,同样的更加适应电子支付手段的要求。另外,电子商务还对配比原则和及时性原则产生影响。在电子商务模式下,企业的各方收入和支出只要进行合理分配即可,不必进行各个会计期间收入和支出的配比,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有效实现了会计业务的一体化处理,有效实现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4]。

3传统会计实务和方法受电子商务的影响分析

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会计流程、会计报表、会计核算等会计实务和方法产生影响。

3.1对会计流程产生的影响分析连续性和单一性是传统会计流程的主要特征,主要是通过凭证、登记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表的流程进行会计实务。而且在传统会计流程之下,财务报表是基于会计信息发展起来的,不能为相关的投资者和管理部门提供可靠会计信息。但是这些不能满足电子商务的发展要求,由于电子商务环境下原始单据的形式发生变化,主要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搜集和整理会计数据和会计信息,然后利用相关的软件进行处理,并且处理后的会计信息还能够及时在经营状态分析方面发挥效用。

3.2对会计报表产生的影响分析在传统会计实务和方法下,会计报表主要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提供货币性信息的,而且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会计报表所能够提供的信息是十分有限的。在电子商务发展影响下,会计报表的相关工作也发生了变化,会计报表的内容朝着综合化、层次化、结构化和实时化的方向不断发展,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加丰富、系统[5]。并且会计报表的对象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除了提供给企业经营管理者和相关人员之外,还会向诸如投资者、决策者提供相关的报表信息。

3.3对会计核算产生的影响分析电子商务模式下,会计核算的依据主要是各种电子单据,这些电子单据的收集、传递和处理都是极为便利的,节省了传统会计核算收集大量数据的烦琐。同时,会计核算的信息能够用网络的方式共享给有关部门,并且能够根据会计核算信息使用者的个性化需求进行多样化的财务状况报表输出、经营成果分析和现金流量状态分析等多项会计核算服务。

4结语

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信息时代商务交易活动的主流模式,作为其中比较关键的会计工作内容将会在会计理论、会计实务方法等方面发生相应的变化。要认真分析这些变化,更好地为电子商务发展进行会计服务,促使电子商务活动发展更加的健康、完善。

【参考文献】

【1】李赛娟.基于ERP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设计[J].财会月刊,2013(15):74-75.

【2】胡文海.试谈ERP架构下的财务转型[J].中国外资,2013(20):123-124.

【3】陆云.会计人员面对ERP如何实现角色转换[J].经营管理者,2013(23):125.

商业模式设计的基本原则篇(5)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体制出现变革,市场经济也开始好转起来,且企业会计和工商管理模式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经常涉及到的模式。但在发展中企业会计和工商管理制度的创建极为繁琐,历时较长,要现代化的企业的配合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企业会计和工商制度体现的原则

1.稳健性原则

企业经营管理进程中,《企业会计制度》正在进行创建,基于此,需分析会计工程环境,要求现代会计明确工商审核原则。当前阶段,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企业会计和工商管理中存在信息缺失的情况,这是经营建设的主要限制因素。如,部分企业的会计信息出现很多虚假状况,对市场的运行产生较大的制约。出现上述原因是会计制度的合理性不够,因而缺失监管会出现坏账的情况,阻碍企业的资金运行效率。因而定制《企业会计制度》时,最好要明确会计信息的影响因素,以期让企业的会计制度偏向与合理化。

2.一致性原则

当前阶段,我国企业还没形成良好的会计准则制度,因而企业中的会计还不能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也不能按照会计行规从事会计工作。所以要求企业在开展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需为会计部门提供规范性的《企业会计制度》,要求企业内的会计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举止和行为,且要规范会计的各项工作,要求会计人员不仅需熟悉企业的工作性质,更应了解企业中完整的会计工作流程,各类提交的报告都要做好项目提交,努力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更要在这个过程中履行好监督的责任,会计制度不慎一纸空文摆在那,是要运用和约束企业行为的文件。

3.统一性原则

企业在进行会计与工商管理的过程中,制定的管理制度需要与企业的会计审核向契合,由于工商管理是要结合企业的管理标准推行的管理,更需明确的将会计审核的各项评定标准标注出来,比如审核过冲需要进行的阶段审核步骤,审核的科目和审核的主要内容,完善细节,最终弥补管理会计存有缺陷的最佳途径,打破组织形式的限制,也能有效克服行业原有的审核工作推行的限制因素。

4.可操作性原则

企业在现代化的建设发展中制定《企业会计制度》,主要是为了让企业在运行中具有可操作性,该项制度的建立不仅是要突破原有的会计管理弊端,更好开拓新的会计观模式,进而有助于解决会计管理的瓶颈问题,制定的《企业会计制度》要结合实际的经营管理状况。其中《企业会计制度》的内容需要涉及到企业管理的每一个小的细节,操作中也要注意规范化,其中比较常见的操作原则是,会计要素、计量标准、报告编制等内容,这些内容不但能完善会计信息的实际应用,也能让会计工作有更好的可操作性。

二、工商管理模式下的企业会计研究

1.建立符合现代企业特点的财务会计和工商管理体制

(1)强化财务监督管理企业管理进程中比较核心的内容是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企业管理部门需重视财务管理,由于传统的财务工作是计算数字和数据累加,但财务管理则比较综合,需要将统计数据、分析数据、理解数据、得出结论、上交报告,且要求财务管理工作要在企业管理中占据重要的核心地位。财务监督部门为让企业运行机制更健全,就要完善现有财务监督制度,让财务监督与管理一致,因而要求监督人员在管理中要本着公平工作的原则,落实好财务监督工作,让财务管理工作向着良性方向运行。(2)集中财权管理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需要集中好财务职权,然后财务总管机构将各类细节工作内容下放到各个部门,每个部门各司其职,完成资金调度、资产处置等权益集中类工作。企业在参与管理时不要过多限制财务管理的限制范围,可以控制财权管理,最好将其下放到分公司,减免财务管理中出鲜明的管理层面,造成管理断层,部分管理流程不清楚隶属于哪一个管理层面。企业管理中最好适度的集中财权管理,目的是最大限度的监控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信息真实性。

2.会计和工商管理模式的探析

探析会计与工商管模式,创建工商管理准则是前提。制定过程中,最好要体现出现代化经营管理的合理性和全面性,体现会计管理部门的责任意识。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企业会计可以被详细的划分为二部分,第一,分散会计管理,即会计领导人员管理企业的会计;第二,交叉管理,工作中由基层会计管理人与常规管理管理管理负责人共同管理。

三、工商管理模式下会计未来发展的新方向

(1)重视成本会计的内在管控企业处于会计制度和工商管理双重管制下,管理进程中创建现代化的企业制度是管理的一个层面,另外一个重要方面是加大企业内部整体管理状况。企业在发展,成本会计是企业管理,内控的基础,通过对成本会计的应用能不断的探索企业未来发展之路,但成本会计的应用要经过多方部署,多次试验才能在各个企业中获取大的应用。其实成本会计的应用多集中在制造行业和煤炭行业,国有企业煤炭行业要想长足发展,要求通过成本核算发挥其指导作用,转变煤炭行业的操作模式,让企业的经营管理与成本核算统一发展。(2)会计管理中重视人本化管理市场化经济体制的运行,我国的经营格局也产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企业中市场化和经营化的建设管理也愈加激烈,当前竞争是经济实力的竞争,进而演化为综合实力的竞争,但归根到底一起竞争的核心都是人才。因而,企业需将人才看成管理的重点。一方面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计划,为企业的发展培养后备军,另外一方面要让会计人员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最大限度的提升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四、结束语

现代化企业建设中,要求需要在会计和工商管理中建设统一性管理,由于这种管理模式与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吻合。本文分析工商管模式的现状,并提出两者结合的有效措施,目的是提升工商管理和企业会计水平。

参考文献

商业模式设计的基本原则篇(6)

Research on Design and Optimize Business Model Based on the Value Chain

WANG Sheng-zhou1,2

(1.School of Management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Xuzhou 221116;

2.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Shijiazhuang 050061)

Abstract: This paper has analyzed the resource interface, the enterprise value chain and the customer interface based on the value chain. The first, it has built business model structure system that including resources relationship model, enterprise operation model and revenue achieve model, and then constructed a business model structural equation. We proposed three-dimensional business model structure rely on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the design process between conventional and adaptive business model. According to the business model structure system, optimization of business model has three main paths: integrate resources relationship, improve operation processes, innovate revenue realization.

Keywords: business model; structure system; design; optimization

一、引 言

依据原磊(2007)的分析,商业模式(business model)的研究最早是在1957年Bellman和Clark在《运营管理》(Operations Research)上发表的《论多阶段、多局中人商业博弈的构建》(On the Construction of a Multi-Stage,Multi-Person Business Game)的正文中。随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研究人员对商业模式进行了多视角、多层面的研究,求同存异,商业模式的本质是企业的价值创造逻辑得到了较为普遍的认可。许多学者在分析商业模式时,或多或少地提到了价值链,虽然有些说法表述方式不同,但指代的内容相同或相似,在此将其归并到一起 。依据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分析法(Value Chain Analysis)”,企业的经营活动被描述为顺序关联的价值活动构成的价值链并体现在更为广泛的供应商价值链、企业价值链、渠道价值链、买方价值链等一连串的价值链体系中。由此,商业模式是在外部环境及内部资源条件约束下,以价值链分析为基础,进行价值活动分解及有效组合,实现价值创造并获取盈利的整体运营方案及活动的总和。

二、构建商业模式结构体系

从实践操作层面来讲,波特的价值链体系可以分为上游价值链、企业价值链、下游价值链三部分,而在三个部分之间通过两个界面来联系,一是上游价值链和企业价值链之间的资源界面,二是企业价值链和下游价值链之间的客户界面。据此,对应地构建了商业模式的资源关系模式、企业运营模式、收益实现模式三个二级子模式。同时依据价值创造来源于运营过程中进行的相互分离且联系的活动或要素的思想,运用模块化分析,构建了商业模式的三级子模块 ,形成完整的商业模式结构体系。如图1所示。

假如我们将资源关系模式、企业运营模式、收益实现模式三个子模式的价值活动集合分别用A、B、C表示,同时用a1、a2、a3、a4,b1、b2、b3、b4,c1、c2、c3、c4分别代表对应资源关系模式、企业运营模式、收益实现模式的子模块,商业模式则是集合{A,B,C,a1,a2,a3,a4,b1,b2,b3,b4,c1,c2,c3,c4}的一个子集(不包括空集),即:

BM ?{A,B,C,a1,a2,a3,a4,b1,b2,b3,b4,c1,c2,c3,c4}

且BM ≠ ?

同时,也可以直接得到商业模式的方程:

BM=f(A,B,C,a1,a2,a3,a4,b1,b2,b3,b4,c1,c2,c3,c4)

其中,BM代表商业模式(Business Model)。

由此,可以认为,商业模式是子模式、子模块及其价值活动的函数。这样一来,企业就可以通过改变价值活动及其组合来设计和改变商业模式,而且当任何子模式、子模块或价值活动及其组成发生变化,商业模式都会因此而改变。由于企业的价值活动众多,其组合则更是复杂,商业模式就变得纷繁复杂且形式多样,然而,在所有的商业模式当中,并非全部有效。在商业模式设计时,我们所关注的是能够创造价值,有效且促使企业成功的商业模式。

三、商业模式的设计

商业模式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企业内部资源能力与外部市场机会耦合的过程,也是商业模式研究的根本目的。

1.商业模式设计的基本思路分析

从常规性的理解出发,按照“谋定而后动”的原则,商业模式设计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步骤:商业模式调研、商业模式设计和商业模式实施。

上述商业模式的设计步骤在许多情况下是适用的,企业可以照此去运作。然而,当环境变化加快,竞争加剧,市场不确定性因素很多时,这种设计思路将不再适用。因为尽管可以进行周密调研,但也很难准确预测,无法为商业模式设计提供可靠依据;同时,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也不能等到设计出完全满意的商业模式后再加以实施,而只能是有一个大致的框架或方向就去实践,边干边学,边总结边改进,进而形成具体的商业模式;另外,在商业模式的设计上,虽然强调理性分析,但在上述情况下,我们也不能忽视直觉的作用,应该将二者结合起来。这就形成了主动适应性商业模式设计过程。两种商业模式设计过程比较见图3。

2.商业模式的三维设计方法研究

商业模式设计是从客户需求出发,通过对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分析,明确企业的资源优势,形成核心能力,确定企业与市场的契合点。具体的商业模式设计方法可依托商业模式结构体系,将资源关系模式、企业运营模式和收益实现模式中的各种价值活动进行有效组合,并按一定的编号规则在三个维度上进行排列,不同的编号在三个维度坐标轴上的组合便构成了一个三维空间,如图4所示,图中A、B、C便代表不同的商业模式,以此类推,便得到多种不同的商业模式,企业可根据自身实际运营状况进行筛选。

四、商业模式的优化

商业模式是资源关系模式、企业运营模式、收益实现模式共同构成的整体,商业模式的优化自然也应从这三个方面出发。

1.整合资源关系,形成企业能力,提高企业资源管理水平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可以通过市场交易来获取和占有资源。因而,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同一行业中,企业之间的真正差别并不在资源,而是在于对资源的协调和运用能力。如何明确企业内外部资源,判断和运用企业资源优势,形成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并使之市场化和商业化,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竞争的焦点,更是企业商业模式优化的关键。市场导向并非机会导向,而是机会与能力的匹配,机会只是给了企业成功的可能性,而且这种可能性对于同行业当中的所有企业都是相同的,唯有能够整合资源,形成自身能力的企业才可脱颖而出,获得成功。

在整合资源关系方面,企业可重点从资源供应者的选择、资源成本的降低、资源渠道的开拓与评价以及资源种类和组合效应的提升等方面进行优化。

2.改进运营过程,降低运营成本,提升企业整体运营效率

运营过程是企业运营效率和运营成本的直接体现,运营成本又是企业获利能力的直接因素。企业在优化运营过程时,可从运营流程再造、运营规则及制度设计、运营机制改进和运营结果评价等方面入手,通过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及技术,如业务流程重组(BPR)、物料需求计划(MRP)、制造资源计划(MRPⅡ)、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关键路径法(CPM)、计划评审技术(PERT)、决策支持系统(DSS)、敏捷制造(AM)、精益生产(LP)、准时制生产(JIT)等方法和工具,提高企业运营能力和水平,进而优化企业商业模式。

3.创新收益实现,改善客户效用,拓展企业价值创造能力

商业模式的设计是从客户需求开始到满足客户需求结束的,创新收益实现是改善客户效用,拓展企业价值创造能力,满足客户需求的根本,也是企业获取利润,实现增长的根基。进行商业模式优化,企业必须要对收益对象、收益价格、收益方式和收益渠道进行细致分析、选择、评价和组合,通过收益对象和渠道的拓展,收益价格和组合的变化,收益方式的重新设计与评价,革新收益实现,优化商业模式。

五、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文的研究虽然从价值链视角定义了商业模式,构建了商业模式结构体系,并探讨了商业模式设计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但缺少了定量研究与分析,使结论的可靠性有待进一步论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商业模式结构体系的构建在三级模块和价值活动的选择上,只有定性描述,而缺乏严密论证;二是商业模式设计方法的三维空间只给出了一种设计思路,而并未形成可操作的具体模式。

虽然如此,本文的思考仍然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首先,从价值链的视角构筑了资源界面和客户界面,为商业模式的研究提供了新角度;其次,构建商业模式结构体系的方法,为商业模式的系统研究和定义展示了新思路;再次,商业模式设计的方法虽然只给出了框架体系,但却为今后商业模式的研究、设计和优化提供了新思维。研究者可根据自身研究的需要在上述新角度、新思路、新思维的框架下进行完善、补充和改进,提出不同的商业模式定义、结构和设计方法。

此外,今后对商业模式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商业模式构成体系及要素的研究。本文虽提出了一个商业模式结构体系,但并未对其进行定量论证,研究者可在此基础上,进行更为全面、系统、科学的探讨和分析;二是商业模式选择的评价方法。本文探讨了商业模式设计方法,但对商业模式如何选择评价尚未涉及;三是商业模式评估问题,主要涉及评估指标建立和评估指标量化问题;四是商业模式的应用性研究和可操作性研究,这也正是商业模式研究的最根本性问题。

参考文献

[1] Michael Rappa,The Utility Business Model and Future of Computing Services[J].IBM Systems Journal ,March,2004(1)

[2] Stewart, D.W ,and Zhao, Q. Internet marketing, business models, and public policy[J]. Journal of Public Policy & Marketing,2000,19(3):287- 296

[3] Afuah, A., Tucci,C. Internet business models and strategies: Text and cases[M]. Boston: McGraw-Hill/Irwin,2001:32-33,196- 201

[4] Magaly Dubosson, Alexander Osterwalder and Yves Pigneur. E-Business Model Design, Classification and Measurement[J].Thunderbir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January, 2002, 44(1):5-23

[5] Mahadevan,B. Business models for Internet-based e-commerce: An anatomy[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2000,42(4):55-56

[6] Weill,P., Vitale, M.R. Place to space: Migrating to e-business models[M].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1:96-101

[7] 原磊.国外商业模式理论研究评介[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10):17-25

[8] 原磊.商业模式体系重构[J].中国工业经济,2007(6):79-79

[9] 高闯,关鑫.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实现方式与演进机理——一种基于价值链创新的理论解释[J].中国工业经济,2006(11):83-90

[10] 翟 青,中国100强企业的成长轨迹分析[J].经济与管理,2011(1):29-30

商业模式设计的基本原则篇(7)

目前,学术界对于商业模式的定义尚无统一结论,但通常从价值创造、运作、盈利和系统等几个方面对其内涵进行描述。从价值链理论出发,对商业模式进行定义,通常可以描述为:企业通过为顾客提供关系资本、合作伙伴网络、企业组织结构和价值链,以获得由此所产生的价值,并形成能够持续性盈利的要素组合系统,是企业价值创造的结构和逻辑。

1价值链理论下商业模式的设计

1.1设计商业模式的基本思路

由传统的思维模式来看,依据“谋定而后动”的基本原则,设计商业模式需要涉及商业模式实施、商业模式设计和商业模式调研等三个主要程序。在通常情况下是基本适用这种“三步式”的商业模式设计程序的,企业基本能够依照这一模式运作。但是,随着商业环境的不断改变,市场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以及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这种商业模式设计方法的适用性也有所降低。其主要原因在于,企业虽然能够进行全面的调研,却无法进行准确的预测,因而商业模式的设计缺乏准确的依据。而且,在这一基础上所设计出的商业模式也无法完全满足企业的需要,还应对商业模式进行不断的修正,因而需要较长的改进时间,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就需要按照一个大致的方向或是框架去实践,最终形成一套具体的商业模式。在设计商业模式时,尽管十分重视理性分析,然而,在上述情况下,企业无法忽视直觉的影响,需要实现二者的相互结合。

1.2商业模式的三维设计

设计商业模式需要以客户的需求为基础,通过分析企业的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对企业的资源优势进行分析,明确其核心竞争力,了解市场与企业之间的契合点。可以按照商业模式的结构体系选择设计商业模式的方法,实现收益实现模式、企业运营模式和资源关系模式中价值活动的有机融合,并依据编号规则实现其三个维度的排列,由三个维度坐标轴上的不同编号形成三维空间,并依据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情况,对商业模式进行有效筛选。

2价值链理论下商业模式的优化路径

第一,整合企业资源关系,产生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市场经济体系中,企业能够利用市场交易来占有和获取资源。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在相同的行业中,不同企业间的差别并非完全体现在资源方面,而主要体现在运用和协调资源的能力。企业优化商业模式的焦点,以及现代企业竞争的核心在于,明确企业所掌握的内外部资源,以此为基础判断企业的资源优势,从而产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实现其商业化和市场化。市场导向与机会导向不同,属于能力与机会之间的融合,机会的存在为企业获得成功提供了可能性,但可能性对于同行业中的企业都是均等的,只有通过资源整合,企业才能够产生核心竞争力,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成功。在资源关系整合上,企业可从资源种类、评价与开拓资源渠道、降低资源成本和选择资源供应者等方面进行优化组合。

第二,提高企业整体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改进运营过程。企业的运营成本和运营效率会直接影响运营过程,而企业的获利能力又会直接受到运营成本的影响。在优化企业运营过程时,需要从评价运营结果、改进运营机制、设计运营制度及规则和再造运营流程等方面出发,运用准时制生产、计划评审技术、精益生产、业务流程重组、敏捷制造、制造资源计划、决策支持系统、物料需求计划、关键路径法、供应链管理、企业资源计划等现代管理技术及理论,实现企业整体运营能力的提高,以及企业商业模式的优化[1]。

第三,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的拓展,客户效用改善,以及收益实现的创新。设计商业模式的活动由客户的需求开始至客户需求得到满足为止的,收益实现的创新能够实现客户效用的改善,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从根本上满足客户的需求,从而实现企业利润的增长。优化商业模式,需要对企业的收益渠道、收益方式、收益价格和收益对象进行组合、评价、选择和分析,扩展企业的收益渠道和对象,改变收益组合和价格,评估和重新设计收益方式,从而实现商业模式的优化与革新[2]。

3总结

综上所述,商业模式的演变是以价值创造活动模式的改变为基础的,由产业链、价值链至价值星系和价值网络,企业经济活动的目的从为顾客创造价值转为了与顾客共同进行价值创造,持续性的创造和开发新市场[3]。传统一体化、包办所有的企业商业模式正逐渐灭亡,若要为顾客提供其最需要的服务和产品,则需要合作伙伴、联盟、供应商与企业本身共同合作,从而创造出更大的价值。所以,企业要想实现商业模式的转变,需要重新排列组合有关的经营管理系统和关系,创造出更加符合自身需要的全新的商业模式[4]。

参考文献:

[1]郭政.后发企业破坏性创新的机理与路径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12(1):10--11

商业模式设计的基本原则篇(8)

一、回首过去:商事通则模式的形成

(一)国内学者关于商事立法模式的三种不同主张及笔者的简要评析

针对我国商事立法模式的选择问题,国内学者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立法主张:民商法分立,民商法合一以及商法通则模式,其中商事通则模式指不制定商法典,也不制定民商法典,而是仅仅制定一部民法典,调整商事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分别编纂为单行商事法律,同时制定一部《商事通则》,以《商事通则》与单行商事立法相结合的模式即商事通则模式来满足中国社会对商事法律制度的需求。

前两种模式在国外均有先例可循,它们都有各自存在的土壤和条件,各有千秋,我们在构建中国商事法律制度的过程中,该两种模式都有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但是这两种商事立法模式都不能照搬到中国,因为这两种模式都不适合中国的国情。最符合中国国情的商事立法模式是第三种,即商事通则模式,我们须加快民法典的制定步伐,同时制定一部《商事通则》,结合现有的商事单行法律,共同完成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调整。这种模式更加符合中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更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科学有效的商事法律制度供给。

(二)商事通则模式的形成及发展

目前学者们对于中国商事立法模式的选择问题有很多论述,并且就《商事通则》的制定问题作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笔者暂且把《商事通则》和单行商事法律结合的这种立法模式称之为商事通则模式。

江平教授最早提出了《商事通则》的制定问题,他认为有关商法总则的立法有两种模式可循:一是在民法典中规定商法总则,完全实行民商合一;二是在民法典外另立一部商事通则,依照当初民法通则模式,将商事活动原则、商事权利、商事主体、商事行为、商业账簿、商事等内容加以规定。第二种模式更为简便可行。豍可见,江平教授认为制定一部商事通则对于目前的中国经济发展,是最简便的,也是最可行的。

雷兴虎教授指出:《商事通则》是中国商事立法的基本形式,他建议中国应该立足于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我国的商事立法实践,制定一部切实可行的商事基本法——《商事通则》,该基本法的制定应该贯彻稳定性与前瞻性相结合,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统一性与配套性相结合的原则豎。雷兴虎教授还对未来《商事通则》的框架与结构做了探讨。

王保树教授对商事通则的制定问题作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他给商事通则下了一个严谨的概念,认为商事通则是指调整商事关系的一般性规则,它指导其它单行商事法律的适用,同时又区别于这些单行法律,可以单独适用,商事通则涉及整个上市领域,对商事关系的调整虽不具有全面性,但调整商事关系的触角可以伸向不同的商事领域,强调其调整的一般性,他还认为未来的《商事通则》应该保持统帅性、一般性和补缺性三个特点豏。可见王保树教授倡导的《商事通则》与商事单行法律结合的商事立法模式是超越民商合一与民商分立的新的商事立法模式。

国内的很多优秀学者对商事通则的探讨使得制定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事通则》,在中国实行商事通则模式的轮廓逐步清晰起来。

二、立足现在:商事通则模式最具中国特色

(一)商事通则模式和中国社会经济的实际需求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民商事法律对于保障中国经济的继续稳健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2002年12月我国民法典的制定进入了实质阶段,民法典草案业经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分组审议,民法典的制定,使得我国商事立法模式面临重大抉择。豐《商事通则》的制定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和呼吁,因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商事通则模式是最简捷最可行也是最符合中国实际的商事立法模式,笔者将从需求和供给方面论证商事通则模式和中国商事实践的高度契合性。

1.从需求上看,中国的商事实践迫切需要《商事通则》的出台。改革开放以来,为了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迅速发展,我国颁布了大量的民商事法律、法规和规章,1999年深圳经济特区颁行《深圳经济特区上市条例》,2002年12月,我国民法典的制定进入了实质阶段。这一系列民商事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气老了保驾护航的作用,这种巨大的促进作用是前所未有的,但是,与此同时,我国目前的商事立法现状仍存在着令人担忧的缺憾和不足:

(1)我国目前事实上实行的是在制定民法典的同时,制定单行商事法律法律规作为特别法的的方式来调整名商事法律关系。但事实上这样难以凸显上市规范的独特性。从价值和调整对象等具体层面上看商法有着和民法截然不同的价值追求和调整对象。民法最基本的价值取向是公平,在处理公平与其他民法原则的关系时,采取的是公平之上兼顾效益或其他,而商法最高的价值取向是效益,最大的目标是保护盈利。豑这种价值取向的巨大差异,使得独立凸显商事规范的特殊之处显得尤为重要,商事规范的独特价值取向和制度设计得不到体现,造成了我国商事司法实践的诸多困惑,很多本应该在商法原则指导下,运用上市规范解决的案件被超民法无所不包,错误地划归到超民法的统治之下,发生了很多错案。

(2)我国目前单行商事法律制度仅仅考虑的是它所调整的具体个别领域的要求,没有考虑到具有营利性特征的商事法律关系的共性和一般性要求,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缺乏全面性和整体性的考虑,并非长久之计。由于各个单行商事法律法规之间缺乏协调性,出现了法律法规的“撞车”现象。由于缺乏统一的商事通则,各个单行商事法律似散沙一盘,难以发挥整体效率,而且我国目前的单行商事法律中均没有涉及对商主体、商行为等基本概念的规定,这些基本制度、基本概念的缺失,不利于商事司法实践的进行和商法在中国的长远发张。

2.从供给上看,商事通则模式最能满足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著名的法学家王保树教授指出未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共商事通则》应该具备三个特点,这三个特点就是:统帅性、一般性和补缺性,这样一部提纲挈领式的《商事通则》是我们立足现实和着眼未来的最佳选择。

(1)从现实看,我国已经颁行了一批单行商事法律,民法典的制定也已进入了实质阶段,一部《商事通则》的适时出现,对于单行商事法律而言,可以起到统帅和补白的作用,发挥整体效率。而对于民法典而言,商法可以抽离出超民法的统治,构建属于自己的特有原则和制度,这样一来,商事通则很好地协调了民法典和单行商事法律之间的关系,补充了二者之间的空白。而且这样一种模式的构建是符合科斯定理中有关成本效益原理的,省去了制定一部前途未卜、充满争议的商法典所需要的巨大成本耗费。

(2)从未来看,《商事通则》和单行商事法律结合的商事通则模式具有很强的开放性。中国的经济正处于快速的发展过程之中,有了对商事关系调整的整体框架和主要单行商事法律,我们可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适时出台新的法律法规,不断地为这座中国特色的商事法律制度的大厦添砖加瓦。

此外,《商事通则》的制定将会大大增强我国学者对商法学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热情,大大繁荣我国商法学的研究成果,以《商法通则》为核心的商法通则模式还能够大大彰显商法的独立地位,增强人们是的商法意识和商法观念。

(二)商事通则模式的核心《商事通则》应符合中国特色

商事通则模式在国外未曾出现过,这种模式是我们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最佳选择,《商事通则》作为商事通则模式的关键之笔,对其的结构设计和准确定位非常重要,具体在宏观层面上要做到:(1)统帅全部单行商事法律;(2)补白目前商事法律制度中缺少的一些必不可少的制度及技术设计。总之要做到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定位准确,在整个商法体系中统帅全局,在自身的文本结构中逻辑严密。

关于《商法通则》的定位问题,商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在国外已有将近200年的历史了,我们认为,商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它既不是民法的特别法,也不应被纳入到经济法的范畴,商法的独立性,是我国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迫切要求,也是同国际立法惯例接轨的客观需要。豒据此,作为目前我国各个单行上市法律统帅的《商事通则》在法的位阶上应该是类似《民法通则》的部门法“总纲”,它应该规定的内容是那些属于商事事项的特别规则,而这些规则又不具备个别商事领域特征,它调整的是那些传统民法难以或不便于调整的以营利性为目的的社会关系。

关于《商事通则》的体系结构设计,以“商人”和“商行为”两条红线贯穿商事组织法和商事行为法,使商事领域“统分结合”,形成《商事通则》——商事单行法总则——具体法律规范并存的法律梯级体系。豓这样做有利于解决商法适用中的难题,并且有利于实现商法内部的协调和统一,基于这样的认识,《商事通则》的结构设计建议如下:

第一章,总论性规定。主要包括《商事通则》的立法目的、调整对象、效力范围及基本原则,其中基本原则是这部分是重中之重,基本原则是整个上市法律制度的统帅和灵魂,对商事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通则内的原则笔者认为应该采雷兴虎教授的“五原则说”,即:市场注入严格法定原则,确认盈利、保护盈利原则,促使交易便捷、迅捷原则,维护交易公平原则,保障交易安全原则。

第二章,商行为。包括商行为的构成,一般商行为和特殊商行为的分类,特殊商行为中包括商事居间制度、商事制度、商事留置制度等特殊商行为制度。当然商行为中只能罗列目前中国商事实践存在的商行为,根据商事我们可以不断对该部分作出完善,这也是商事通则模式开放性的表现。

第三章,商事权利。包括商号权、营业权、股权、商誉权、商事营业资产等内容。主要规定这些权利的定义及转让问题。

第四章,商事行为的外部性要求,主要规定商事登记、商事账簿。统一商事登记和商事账簿规定,有利于商事实践,也有利于政府对商事活动进行市场监管。

第五章,商事活动的自律性组织——商会。商会是指商人依法组建的,实行自律监管,以维护会员合法权益、促进工商业繁荣为宗旨的社会团体法人,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实现政府与商人、商人与商人、商人与社会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纽带。豔《商事通则》应该对商会的定义、性质、成立条件、设置程序、运行等做出规定。

商业模式设计的基本原则篇(9)

21世纪,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多元文化相互渗透,外语教学的多模态化特征已在商务英语教学的各个层面有所体现。单一以语言为核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已悄然隐退,曾处于辅助地位的视频、音频、图片等副语言符号的意义构建优势日渐凸显。多模态的外语学习平台与环境作为语言习得发生的基础和前提,已凭借各种技术手段,在听觉、视觉、感知等各种模态中予以强化。将多模态教学理念引入商务英语教学,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种新的尝试。

一、多模态教学的优势

多模态教学通过图像、声音和动作等多种辅助手段达到培养交际能力的目的。该教学模式建立在多媒体语言教学模式普及的基础之上,由于其独特的优势及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被广泛地运用到英语教学中。它将视、听、图、文的多种教学资源加以整合,对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产生刺激,以吸引其注意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种教学资源的整合,为语言教学引入了全新的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的实质是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从各种模态的视角来看,“黑板+教材”的传统课堂教学主要涉及视觉和听觉两种模态,虽然部分教师会借助一些辅助手段优化教学效果,但传统课堂教学仍然模态单一,对学生的感官刺激较小,教学效果不够理想,致使教学模式与培养目标背道而驰。因此,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多模态教学势必会取代传统教学。

二、多模态商务英语教学的内涵

商务英语是在诸如商业会议、贸易函电、商贸洽谈、货物运输、市场营销等商务专业领域内使用的文体格式、专业词汇和专业意念的表达方式,是英语的重要功能变体,具有跨学科的特性。其是社会发展和英语语言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1]。多模态商务英语教学的实质是将学生放置于图、文、声环绕的仿真商务英语场景中,给学生多种感官的刺激,从而进行基于职业岗位工作流程的业务实操训练,使其获得交际意识和语用能力。商务英语教学突出的实践性特色,决定了课程设计的切入点是“做”,教师要把多模态教学理念融入到“做”的过程中,根据不同商务岗位的能力要求,设定不同的商务语境模块,从操作业务入手,构建多模态协同作用下“教、学、做”一体化的商务英语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其多维和超文本等显著优势,使教师的意图在课堂上得到快速、清晰且充分的展示,使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在学习中得到内化与整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多模态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原则

课堂教学是交际活动的特殊形式。语言的作用只局限于听觉,而图像、颜色、声音、动画及肢体语言则可同时、同地作用于学生的视觉、听觉和感觉等,加入可理解性信息,有助于学生对输入信息的理解和记忆。将多模态教学运用到商务英语教学中,主要应遵循以下构建原则。

1.“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原则

多模态教学是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探究式教学模式。多模态协同作用下的商务英语教学强调“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原则,其基本意涵是将新知识蕴含于一个完整项目下的系列任务中,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知识对任务进行分析和讨论,明确完成该系列任务所需掌握的新知识,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以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该教学模式提倡以完成某一完整项目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对教学方案进行设计,按照项目操作流程组织教学,在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达到既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对项目和教学情境创建的目标性可使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去学习,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系列项目任务,从中获取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在此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独立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其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勇于开拓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该教学模式还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倡教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任务实施进行指导,从而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巩固基本知识,训练专业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这种“教、学、做”一体化的模式为学生提供了边学、边做、边用的学习氛围,也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工作,体会团结协作,塑造自我创造了重要的养成过程。

2.促进任务完成的互动原则

语言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进行交际,为了进行有效的交际,人们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意义的表达和信息的理解上,而非语法和语言形式。实际上,“互动”是交际的核心,其作用集中体现为促进语言自动性的生成。为实现交际目标,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教师必须注意把语言学习和语言应用紧密结合,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应用联系起来,缩小课堂与社会的差距。只有学习者发现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密切关联,即可用于应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完成既定任务的积极性,从中获取成功的愉悦感。

3.模态的最佳选择与模态间的协同配合原则

模态间的协同配合原则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模态为实现某一目标而共同发挥作用。这种协同过程表现为强化或者补缺两种方式。模态强化指在某一模态为主导的情况下,其他模态起到加强前者的作用;模态补缺则指体系中的某一模态无法完整的表达语义,因此必须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模态对其进行补充,进而达到交际目标,且各种模态缺一不可。Royce[2]认为同一语篇内,语言模态和视觉模态在语义表达上呈现补缺的协同关系并通过模态特有的语言和视觉手段实现。张德禄[3]更深一步的研究认为,在模态的互补关系中,各种模态在不同的方面展现功能,这时通常以一种模态为默认模态或主模态,起着基本和基础的作用,而其他辅助模态或次要模态起到补缺作用。模态的最佳选择与模态间的协同配合能够最大限度地帮助学习者进行习得。

四、多模态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的实践

1.合理设置模拟项目任务

找准实施载体是实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活动的关键,即合理设置模拟项目任务。教师针对商务英语专业主要就业岗位所对应的各种涉外商务活动,对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组合,并结合各项实际工作的特点设置若干个具体的项目任务,让学生在特定商务情境中逐项完成具体的学习任务。例如建立外贸关系的单元项目下可设置以下一系列具体任务:撰写商务信函、公司介绍、产品说明书、商务沟通中的名片、商务合同条款的翻译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实际职业岗位工作流程的要求,自主分析任务内容,分解各任务环节,逐一完成目标任务,参与任务实现情况的评价和总结。这种以某项具体的项目任务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单元来实施的教学,将项目内容设计、任务实施安排、完成任务情况的评价和总结等诸环节贯穿整个单元教学始终的活动,能使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实际工作环境,缩短上岗适用期,达到零距离上岗的目标要求,真正实现名副其实的“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

教师要精心设计项目任务,使其尽可能地贴近实际生活。将“多模态教学”概念引入商务英语教学,恰恰为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融合提供了条件。教师可用模块化的方式设计单元项目,创设多模态实操情境,再将该单元项目分成若干小的任务,如从国际贸易全过程的单元项目的设计到某种产品的价格、包装、运输、保险等业务洽谈、单证填制的单项技能任务的操练。教师可根据各自院校提供的设备,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设计多个虚拟但逼真的商务场景,高效地实施多模态教学内容与方法,为学生提供能够强化职业岗位工作能力的实操项目,让学习者在“亲身经历”中掌握将英语运用到商务中的技巧及对各个环节的操作。

2.注重生生和师生间的互动

为促进任务完成,教师应激发学生的互动学习动机,着力培养学习者自主进行语言意义生成的能力。互动过程中,既要注意语言的输入,又要关注语言的输出。多模态教学可充分利用生生间、师生间的互动,为学习者创造大量的信息输入和语言产出的机会,既体现任务型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特征,又重视语言学习和语言应用的紧密结合,使学生可以在各种“实景”模拟的配合下,通过亲自体验构建学习框架,激发直接参与语言习得活动的强烈愿望,促使新习得的信息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经过同化得到丰富或修正。为进一步调动学生互动学习的积极性,学校可同时采取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鉴定内容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等多种方法来评价任务的实效性。

3.多模态协同培养学习者的能力

基于模态间的协同作用,多模态教学强调“培养学习者的多元能力,主张利用多种渠道和多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习者的各种感官,使之协同运作参与语言学习”[4]。如在多模态商务英语视听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为语言学习者提供真实的商务英语语境,并使用包含文字、声音、图像和动画等多元化资源的教学课件,而学生则在接受由“听”这一主模态输入的语言外,还可以通过视觉等其他次要模态获得更多信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实际教学中,主次模态的选择及模态间的强化及补缺关系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的依据是具体的情景、语境和交际目的,且能通过恰当的模态及其组成结构体现出来。而模态间的整合则主要通过视觉模态(图像)和听觉模态(声音)共同体现,即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受意识形态的支配及学习者水平和学习任务等因素的制约,讲话者会选定适合的模态组合,以适应特定的情景、语境和交际目的。

我国互联网已基本覆盖高校校园,多媒体已快速普及到英语教学中,使得多模态教学在商务英语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此外,多媒体的可操控性和录音等功能,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进度和接受能力选择学习的进度和速度,选择练习的时间及强度,这些辅助手段在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理解知识点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准确把握商务英语教学目标和语言教学科学规律的基础之上,依据实际课堂设计的要求,构建多模态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的原则,可使商务英语课堂教学取得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蒋磊.浅议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复合度问题[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188-190.

[2]Royce,T.D.Synergy on the Page:Exploring Intersemiotic Complementarity in Page-based Multimodal Text[J].JASFL Occasional Papers,1998:1(1):25-29.

商业模式设计的基本原则篇(10)

由于网络环境的出现,企业的组织形态、交易模式等等都产生相应的变革,这些变革对传统会计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会计理论

1、会计主体假使

会计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会计假使的基础上的。会计主体假设从空间上界定了会计工作的具体核算范围,只有在这个假设基础上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等会计要素才有了空间归属。然而,伴随着电子商务而来的虚拟企业是一种为了适应快速、多变的市场需求,制造商联合供应商、经销商、顾客,以共同地、及时地开发、生产、销售多样化、个性化的产品的企业组织,是一个寿命与空间随时间而变化的松散联盟,极有可能在完成一笔或几笔交易后即告消失。传统会计中构成会计主体的依据已不再适用。可行的解决方法是以网络上临时存在的这一特殊组织来替代传统意义上的会计主体概念,从而保证会计信息处理过程的顺利开展。

2、持续经营假设

持续经营假设明确指出除非存在明显的反证,会计主体都将持续、正常地无限期地经营下去,而不终止清算。在电子商务模式中,虚拟企业的经营活动具有“短暂性”,适时介入、退出与转换。因此,这些会计主体有相当部分在形成之时即已经能预见到其解散的局面,使得“持续经营”假设已站不住脚。比较可行的方法是以清算假设来取而代之。

3、会计分期假设

在传统环境下,会计分期假设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是一种无奈地选择,实际上,会计信息的处理速度和披露手段均受到限制,使得会计信息的实时提供无法实现,因而只能将企业持续经营的生命期人为地划分为一个个相等的、相互独立而又相互衔接的时间段,以每个时间段来披露与之相对应的会计信息。在网络环境下,由于会计信息处理的速度得到极大的提高,加上网络对会计信息实时披露的支持,使得会计分期假设已经失去其存在的前提基础。另外,人力资源、经济资源的快速流动,虚拟企业本身存在时间也相当有限,针对其短暂的生命期,在会计信息披露上再进行会计期间划分也无必要。因此,以交易期间、合作期间作为会计期间,更适合虚拟企业的特点。

4、货币计量假设

电子商务将传统意义上的“货币计量”发展成为无纸化电子货币计量。通过货币所反映的价值信息已不足以成为企业管理者和投资者进行决策的主要依据。相反,另一些指标如创新能力、客户满意率、市场占有率,应变能力、人力资源、服务质量以及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等等,这些因素对企业的生存至关重要却无法用货币形式衡量,因而在计量方面,传统会计显然力不从心,应附加非货币化的环境信息与报表的附加说明来体现。

(二)会计职能

电子商务对传统会计的冲击也体现在会计职能的变化上。在网络会计下,计算机强大的运算和传输功能,使会计数据处理相当及时,业务一旦发生和确认后可立即主动进入会计信息系统并随即进行检测处理,业务信息可实时转化且自动生成会计信息,由此会计的职能已从核算型过渡到管理型。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本企业交易的信息通过网络直接置于交易中心、认证中心、银行、税务部门等监督下,其他企业的大量数据也通过网络直接采集,瞬间沟通,使会计信息系统由封闭走向开放,直接处于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之中。

(三)会计核算原则

由于会计理论和会计职能的变化,企业会计信息处理的基本原则也将受到相应的冲击,网络会计的确认和计量需从新认识。

1、权责发生制原则

权责发生制原则与会计分期假设相伴而生。会计分期假设已被淡化,权责发生制的根基也相应发生动摇。在网络环境下,电子货币支付方式将使现金流量大大加快,有关现金流量的信息对企业未来经济活动更为相关,所以在电子商务时代采用收付实现制更有现实意义。

2、配比原则

配比原则存在的合理基础是会计分期这一会计信息处理的基本前提假设,当这一前提假设本身失去存在的必要时,跨期摊提的会计处理手法已经没有使用的空间,配比原则自然也就失去存在的基础了。

3、历史成本计价原则

历史成本计价原则的有效应用主要是建立在持续经营假设基础之上的。在电子商务时代,企业可以运用网络技术轻而易举地从网络上获得最新的资产成交价格信息,而不必以历史成本数据作依据。另外,对于一个并不希望持续经营的虚拟企业来说,需要考虑的实际上主要是资产的变现能力,因此,现行市价法作为计价基础比历史成本会更好地反映虚拟体系的现实质量状况。

4.及时性原则

虽然及时性原则在传统商务模式下和在电子商务模式下都是适用的,但是其内涵和要求相差很远。传统会计系统按月按年提供财务报表即可称得上“及时”。然而,报表是在一个会计期间结束后编制的,所以无论是动态报表还是静态报表都有面向历史的缺陷。而在电子商务时代,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和产品推向市场的时间大为缩短,信息使用者可能随时随地都需要作出经营决策,等到月末年终为时已晚。而电子商务的优势恰恰在于它的“实时性”,以电子交易为例,从顾客提交订单到拿到销售商出具的电子收据为止的整个过程仅需10-20秒,这就要求网络会计的核算从事后达到实时、从静态核算变为动态核算、财务管理实现在线管理,冲破了传统会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约束,财务报告的随时生成与获得成为可能,只要需要,无需顾及和等待到会计期末,点击鼠标即可随时生成所需的会计信息的“实时传递”更适合决策者的要求。

(四)会计核算方法

传统会计一般采用借贷记账法来进行财务核算。在电子商务时代,借贷记账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借贷记账法只反映价值信息,而不反映非价值信息;二是借贷记账法只反映与资产负债表相关的经济活动,不反映其他重要信息,如证券价格信息;三是借贷记账法只反映会计主体内部的有关信息,不反映其供应链上的其他重要信息,如供应商的原料信息、客户的需求信息等。而借贷记账法所不反映的这些信息,恰恰是电子商务企业管理者和投资者所关心的重要信息。另外,在电子商务条件下,物流配送中心使得企业零库存成为可能。消费者导向型的柔性生产方式使得生产品种多样化,相应的产品成本的分配也必然要作相应的改革,即传统会计中成本分配的分步法和品种法等均不适应新经济形态中产品的生产成本分配要求。在实时生产系统条件下,根据成本动因进行成本分配就成为必然。

(五)会计报告要素

传统会计把会计报告要素固定地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六大类。在电子商务时代,会计报告是实时、动态、全方位的,是建立在信息需求多样化基础之上的,事先明确要素分类和处理程序根本没有必要。电子商务使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如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为企业提供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可分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在电子商务模式下,人力资源、知识产权、客户关系数据库、以域名为表现形式的网络品牌等将成为无形资产的崭新内容,这在传统会计中是根本找不到的。因此,细划会计报告要素以全方位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更有实际意义。

(六)会计业务流程

在电子商务时代,企业内实行网络化集成管理。计算机网络代替了纸笔、算盘、计算器,电子单据在线录入,电子货币自动划转,财务业务高度协同,所有信息汇成了一条连续的信息流,需要任何财务信息都可直接从网上获得。大约每30份单据才成就一笔交易的时代将成为历史。纸质凭证、分类账户、T型账户和写在纸上的账户已不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网络会计使用数据库账户,使用分散的数据库系统。传统会计的工作业务流程将面临着一次全面的重组。

二、现行的会计体系应如何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

由于电子商务已逐渐成为当今时代的重要商业方式和企业生存方式,因此,需要现行的会计体系及时作出相应的变革,以适应电子商务时代要求。

(一)会计人才方面

上一篇: 唐宋文学概述 下一篇: 医学信息技术在医学的应用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