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共情能力培养策略

时间:2022-12-05 09:09:28

摘要:医患关系是医疗活动中医生与患者之间最基本的关系,良好的医患关系推动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实现。当下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患纠纷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恶性伤医事件的报道影响了一部分医学生的学习,打击了部分医学生的从医热情。医学院校制定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方案,共情能力作为医学人文素质在医学实践中的落脚点,不仅有利于医学生提高自身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更是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关键。

医学生共情能力培养策略

新时期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影响医患关系主要因素有社会因素、医生因素和患者因素、媒体因素等等,但最终都体现在医疗实践中医生和患者的沟通环节,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要求医生不单单要有精湛的医术,还要在行医过程中践行医学人文素质,体现在患者对就医过程的满意。共情作为医患沟通的关键性手段,可以提高亲社会行为的发生几率,也可以抑制攻击行为[1]。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现象普遍存在,极端事件的频发使如何改善当前医患关系,提高共情能力,缓解医患冲突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从培养医学生的互动与共情能力入手,探讨培养医学生职业能力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方法,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

一共情的定义

“共情”又称移情,最早是德国心理学家西奥多•利普斯(TheodorLipps)于1907年提出,关于共情的定义尚未统一,国内外学者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知晓他人内心状态;以相应姿态回应他人的姿态;感知他人所感;投射到他人的境遇;想象他人的感觉;处在他人角度看待问题;同情他人的痛苦,为他人的解除痛苦[2]。共情其实包含理解他人的认知能力和感受他人的情感能力两个方面。

二共情教育是改善医患关系的切入点

医学人文精神体现在医疗活动的各个环节,引发医患矛盾的主要原因是医生沟通能力不足和对患者的关爱不够导致的,医生只关注疾病本身,而非关心病人的感受。20世纪80年代共情被引入医学活动领域,并被 广泛认可为处理医患关系重要手段。美国医学院协会把共情能力的培养作为医学教育一项目标[3],因此,医学院校通过不断提高医学生的共情意识和互动能力,不仅对医学生保持人格完善、促进身心健康、提高职业素养有重要作用,还有利于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提高医疗实践过程中的成就感。但是大量研究表明,虽然医学教育在不断进步,但医学生的共情能力却呈下降趋势[4]。因此,如何在学习阶段培养医学生的共情能力,是医学院校的重要课题。

三培养医学生共情能力培养的途径

互联网时代,人机交流远远大于人际交流,游刃于网络的青年学生互动能力减弱,国内外有研究发现,医学生共情能力并不理想,共情水平亟待提高[5]。共情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能力。共情作为一种能力是可以通过专门的训练提高的。研究者认为在医学教育中有目的的融入共情训练是提高和保持共情能力的必要条件[6]。团体训训练作为共情能力培养的最佳方式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教育过程中,从理论认识-识别加工-实际应对逐步深入的教育过程。

(一)共情理论

共情理论是共情教育的研究基础,针对共情的基本概念和实施环节开展的理论教育。学校开设《医学伦理》、《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医学心理学》、《医学生心理健康》、《医患沟通》等课程,必修课总学时88课时,选修课48学时,主要目的是使个体掌握共情基本理论和能力技巧,为更好地实践共情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二)共情的实践教育

共情理论教育为学习者提供理论支撑,实践是理论的来源,也是理论的归宿[7]。共情实践基于团体辅导、校园文化渲染、志愿者活动等多种方式进行,志愿活动为共情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平台。

1.共情能力培养之团体辅导

共情能力的培养源于心理学范畴,角色扮演、心理情景剧、心理游戏、拓展训练都从不同角度促进医学生共情能力的提升,学会倾听和体会他人的内心,交流和感受团体的力量,培训者通过参与团体训练提升互动能力与应对能力,实现自我探讨和自我纳悦,改善人际关系。如:开展促进身心素质养成的阳光早操、角色体验的心理情景剧大赛等,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2.共情能力培养之校园文化渲染

讲述校园故事,制作校园文化宣传手册和校园文化宣篇,追述学校的渊源,感悟大医文化上的深邃内涵,唤起医学学子对生命的崇敬,增强医学生的“四个自信”,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从情感角度产生共鸣,培养医学生的共情能力。如“大医文化隧道”中外医学先贤描绘在长廊之上,激励于医学先驱们的坚韧意志,感慨于医学圣人们的奉献精神,进而见贤思齐,奋发图志。“爱园”、“仁园”取自医者博爱、仁心之意,校园处处彰显“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培养医学生的共情能力。

3.共情能力培养之三导向人才计划

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是我院与2010年提出的,在“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中,包含以“职业精神”为导向的人文素质教育、专业技术培养的和以“社会适应”为导向的身心素质养成,第一和第三导向主要实现途径是通过开展积极的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进行引导与提升,其中医学生共情能力培养是一项重要指标,通过实践过程中角色转换,主动体验他人的感受,建立督导、检查和考核方法,到如:学分制,完成量化考核,达到质的飞跃,使学院“三导向”人才培养体系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

四小结

在医疗纠纷频发的大环境下,医生职业对于沟通能力具有更高的要求,共情能力作为医患沟通的手段,是亟待提高的。互联网、手机时代,医学生的世界变小了,沟通范围可以无限扩展,但是医生职业面对的是有思想和情绪的个体,不仅要治病,更重要的是治心,建立真诚、互信的医患关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救死扶伤”。医学生的共情能力在互联网时代逐步趋于退化,因此高校越来越重视医学生共情能力的培养。改善医患关系迫于医学院校已出台各种对共情能力培养促进的教育方案,为共情的培养及完善提供参考[8]。加强评价和考核标准执行,效仿国外将人际交往能力评估作为医学生毕业考试内容的一部分,要求高校注重共情能力培养的一体化。

参考文献

[1]林树滨等.医学生共情的研究进展[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10):32-34.

[8]李敏.加强共情教育提高医学生素质[J].中国校医,2012,26(10):793-795.

作者:王慧荣 陈越 滕迪 李鹏辉 刘宏伟 乔增正 单位:齐齐哈尔医学院

上一篇: 高职体育生命安全教育研究 下一篇: 快乐学习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
相关文章
精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