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06 11:08:49

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

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篇(1)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247-01

古往今来,我们的教学模式主要是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如此 教学严重束缚了孩子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孩子在这样长期的学习环境中也会失去创新意识,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变成一个知识的存储器,缺乏主动性。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是当今国际潮流的大趋势,是中华崛起的需要,作为一切

科目的基础――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呢?

一、树立创新教育观念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不竭动力,只有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为此,我们的课堂教学亟待创新。创新教育不是增设一门相应的课程,也不是培养学生具备有某一项创新本领,而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它是以培养独到欲和创新技能的劳动者为目标,以发掘人的创造潜力,促进人的个性发展为宗旨,是传统教育的分水岭,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行创新教育就必须抛弃传统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教育理念。传统教育重教法轻学法,强调知识结构及系统性;强调知识传授;强调自身教法的合理性,忽视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对教法的吸收程度,忽视主体一方的认识,面对的是“少数”尖子,忽视整体培养。作为教师就要更新观念,突破传统教育的圈子,敢破敢立,敢于创新,实现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的重点转移;实现教学内容的设计向教学过程设计的转变;实现从教师讲授、模拟、辅导转变为学生自主的研究性学习。改变学生被动吸收为主体发现。激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作为主要目标,以开发学生的智能和创新潜能。教学不只是授“鱼”,而要授之以“渔”,采用启发式、讨论式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积极探索,鼓励求异思维,不能以“分数”评价学习好坏,要以科学的评价体系评价学生,使孩子们个性得到自由发展,创新能力得到发挥。为此,更新教育观念是创新语文课堂教学的前提。

二、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思维兴趣

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课堂,不但可以增大课堂容量,而且可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维,同时,也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学生思维兴趣,为更进一步创设课堂情景起着铺垫作用。小学中年级的许多课文是记叙人物事迹,歌颂人物品质,激发学生爱憎情感,启迪怎样做人,怎样生活的优秀篇章。我在教学《》一文时,先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放映在朝鲜战场上攻取597.9高地的战斗事迹,然后再用假设人物对象的方法调动学生激情,让学生设想自己就是文章中的,为了什么?怎么做的?在中弹后,是怎样接近敌人占据的597.9高地的?最后一次是什么力量使他能站起来?结果怎样?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大大地调动起来,潜在能力被充分发挥,加之三言两语点拨,课堂上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和勇于进取的竞争状态。又例如:我在教学《小珊迪》一文时,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叫学生在讲台上扮演课文中不同角色的人物,让学生设想自己就是课文中卖火柴的小珊迪,正遭受着难以忍受的饥饿和寒冷,有什么渴望?能否实现?被轧断双脚后是怎样想的呢?让学生自己去实践、感悟、内化、体会当时社会现实和小珊迪人物性格的特征。在孩子们渐入佳境的思维状态中,我这时加以诱导,当他们获得问题解决结论时,都体会到一种“解放感”、“轻松感”,感受求知欲得到满足,好胜心得到鼓励和创造能力得到发展的“幸福感”。

三、用射线发散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可以以教科书知识为基点,通过扩充和延伸学习范围的射线发散延伸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但这要教师多向思维正确诱导,让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突破教科书知识的局限和常规思维的束缚,自立探索,独立发现与获得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本领,实现学习创新,达到开发培养创新思维。如教《狼和小羊》,讲到课文结局时,可让学生想象山羊会想到用什么方法来逃脱被狼吃掉的厄运呢?学生此时兴趣盎然,思维闸门打开,很快地回答出结论。我选了几个创意比较新颖、表达较好的典型例子进行点评,并在学习园地中进行展览,这更加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教师适当点评,及时的鼓励会让孩

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篇(2)

关键词:学生 语文教学 创新 鼓励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当前,这个社会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各行业的飞速发展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小学,作为学生思维启蒙的初级阶段,对人的思想和行为习惯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所以,我们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培养和造就具有创造性个性品质的优秀人才。

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创新教育呢?笔者谈谈自己的思考与实践。

一、环境“活”,激发创新意识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闲暇出智慧。”心理学原理也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环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由此可见,轻松、活跃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淋漓尽致地发挥创造力。由此,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宽松、活跃的课堂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认为,良好的课堂环境应该包括宽松的氛围和创新的情境,二者分别构建了课堂的“大环境”和“小气候”,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有效创新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

(一)精心营造宽松氛围

活泼、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是学生创新的重要前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教师,应该把自己当作普通一员,与学生和平相处,营造出一种宽松的、具有丰富反映的、给学生以心理安全的学习氛围。

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要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首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主体教育”,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是培养学生创新的根本。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尊重他们的人格,信任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真正把学生当作一个自主的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具有巨大潜能的人,和平对待。因此,学生们有发问的权利,有说“不”的权利,有不同于他人的权利,有保留不同观点的权利。并且我经常给学生创造“钻空子”的机会,时刻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最大限度地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创新活动。

(二)巧妙创设创新情境

求知欲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驱力,也是激发学生创新的基础。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紧密结合语文教材本身丰富的感染力,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内心强烈的兴趣和刨根问底的欲望。从而将“教”的愿望转化为“学”的内在需要。

二、技巧“活”,发展创新思维

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所以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自然而然就会诱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这也正是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成功的关键。

我认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机制,根据教学情况,教师适度的引导和巧妙的点拨,既能保证语文课堂顺利的进行,又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和创新性,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而不着痕迹地启发学生并由此展开文章的阅读活动,则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创新思维。

(一)相机而动,巧引导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研究教育教学理论,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设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环节,还要在“善导”上下功夫。

在教学《灰雀》时,课文写到第二天列宁到公园见到了那只灰雀。至于灰雀与小男孩到底有何关联,灰雀是怎样回到林中的,是课文留下的空白,我在设计这段教学中,有意挖掘这段空白,引导学生体会小男孩的心理过程,由此引发想象:小男孩对待列宁、对待灰雀的态度及变化,放回灰雀的过程等。这样,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积累和经验,补上了这段“空白”,加深了对文章中心的理解。如此一来,教学指向清晰明快。

在引导过程中,我注意时间和分寸的掌握,既不喧宾夺主,又达到开拓创新的目的。

(二)实时而为,妙点拨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的引导要注意适时和适度,而点拨则讲究巧妙性和启发性。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学生在赏析“落叶在林中飞舞”一句时,都认为“飞舞”用得好,但好在哪里,一时说不上来。我见此情景,巧妙一点:叶子像什么飞舞?学生马上联想到:蝴蝶,落叶像蝴蝶一样在林间飞舞;有的学生补充:像黄蝴蝶,像红蝴蝶;有的学生则领悟到:啊!树叶活了!秋天的小兴安岭真美啊…… 我通过点拨,提醒学生注意这种联系,让他们自己找出答案。学生通过思考,疑问便迎刃而解。随后老师一语作结,使学生的认识更深一层,这样的点拨,真可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的点拨不但拓展了学生的思路,而且对创新思维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主体“活”,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从哪里来?它来自于学生的探索。来自于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实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主动探究和实践活动是密不可分的,是学生“动”起来的具体表现。只有学生积极地多方面地探索,创新方能逐渐成为他自身品质的一部分。

(一)积极鼓励主动探究

学习是一项以个体参与为主要形式的认识活动,没有学习主体的参与,教学工作很难有所成就。小学语文课堂要广泛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为学生的学习内容是开放的、多元的,而学生之间存在不同的个体差异,他们通过独立的学习活动,面对同样的问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思维方式,产生各种各样的结果,正如“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讨论、交流机会,在互动、互助、沟通的过程中,有效地激发学生创作的火花。

(二)注重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语言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活动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锻炼他们敢想、敢做、敢说的创新精神,我在课堂中开展实践活动几乎到了“见缝插针”的地步:从写一两句话的感想到续说、续写课文;从根据课文绘画到表演课本剧;从提建议到写调查报告;从办壁报到做导游等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和综合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锻炼技能,从而挖掘潜质,掌握创新的本领。

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篇(3)

一、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创造力

要正确理解学生的创新。学生的创新主要表现在:幼稚天真而充满幻想,个性品质的充分展示,思维和表达不受任何限制,疑问看似平常却有新颖奇特,回答跟老师的预设答案总有距离却又有其客观合理性等等。教师不要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儿童的创新,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的创新潜能。学生是天生的创新人才,他们的成长经历凝聚着他们创新的胆识和能力。孩子的创新意识,学习欲望,生命发展三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发展。对于学生的发展,有些教师常常不以为然,不置可否。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置学生的质疑于不顾,仍按自己的设计组织教学。这种不尊重学生的做法,导致学生“高分低能”、“越学越没灵气”的不良后果。所以,我们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发展,满足学生的创新的需求,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教育面前人人平等。对于每个学生而言其创造力同样深厚,关键是教师怎样去开采、挖掘。要实现小学生的发展和创新,就要切实采取多样化的方法,通过不同的榜样和典型示范,树立多层次的目标,开拓多样化的发展和创新道路,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从中找到符合自己特点的道路。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引导并鼓励学生敢于向习俗挑战,敢于表现自我,多给学生提供求异思维,张扬个性的机会。对于爱幻想,爱标新立异的学生不但要倍加关注,还要充分肯定他们求异思维的价值。

二、创设宽松和谐的创新教育环境

首先,自然环境要布置为具有情趣的个性化环境,达到清新舒适,有新意又有美感的程度。学生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思维会异常活跃。其次,改善师生关系。教师要切实做到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关系,真正尊重、关心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使师生之间沟通、交流机会增多。

三、 挖掘课堂教学的创新因素,培养创造力

课堂是学生创造力成长的主要原地,学校的教育任务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的,所以要花大力气来研究怎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怎样在充满活力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在教学中,应注意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新颖性,多特性,多向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例如:一位教师教《称象》,问学生:“有没有更好称象的方法?”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一个学生说:“称石头太麻烦了,可以让随行官员一个个上船,直到船沉到画线的地方。称称每个人的重量,把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多么与众不同地切实可行的方法!多么可喜的求异思维。

“讨论式”教学有利于创造力的培养。教师组织课堂讨论是启迪学生思维、丰富学生想象,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要方法。教师可以找课文中一个观点,让学生展开讨论,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中,虽然学生可能会争辩、争执,但这一过程中,却能撞击出灵感、顿悟,因为讨论中他们的思维不受约束,异常活跃。

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篇(4)

一、明确目标,做好创新准备

1.训练能力

小学语文的科目教学不仅仅关系到本阶段学生的成长过程,而且还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所以,在小学时期打好基础对以后的学业发展大有裨益。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小小语文教育大纲规定: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一些基本的语文基础能力,同时还要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为人处事的能力进行简单的教育培养,同时也要发展学生的各种基本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等。

2.陶冶情感

小学时期的学生大多处于童年时期,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自身情感发展又不健全,需要我们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多加引导。小学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思想性,也具有很强的教育性,大纲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做到思想教育与文字教育的统一,不仅仅要教好基础的听说读写,还要教好对学生情感方面的培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教会学生为人之道,“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以文悟道,用道显文,就是要把教书育人与传授知识以及思想教育、教人为人有机的结合起来。

3.锤炼品格

小学教育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基础阶段,特别是小学语文,关系到学生基本知识、思想品德等多方面的教育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要“因地制宜”,要把品格的锤炼与学生的年级、年龄以及发育特点结合起来,以便做到完整、统一、有序,针对不同的阶段特征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以通过训练,培养学生各种优秀的品格。

4.培养习惯

“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为学生以后长远的发展打算,我们就要在学生小的时候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比如学生的学习、作息、锻炼、阅读、说话等各种习惯,还有思维拓展习惯以及观察事物习惯等等。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的例子,我们要在教学的过程让学生多学习,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

二、创造环境,激发创新意识

1.精心营造宽松氛围

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积极的学习兴趣,很多教育难题都可以一一解决。特别是在小学语文课上,活泼、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学习以及创造力发挥的重要前提,好的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的为学生创造最好的课堂氛围,比如教师就要转变以往的“教师是学生的长辈”、“教师是高高在上的长者”、“严师出高徒”等观念,而是要把学生当做一个朋友,与学生和谐相处,把师生之间的矛盾对立面尽量隐蔽起来,而更多的关注其矛盾统一的一面。

2.巧妙创设创新情境

传统的教育理念就是“教师要教好,学生要学好”,教师是主动的教,学生是被动的学,在课堂上,教师处于一个主体地位,学生始终是教学中的客体。所以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想法:客随主便,老师让嘛嘛,老师让我做作业我就做,不让做我就不做,我这是听老师的指挥,学习纯粹处于一个被动的局面。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下面左耳进右耳出,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特别是语文汉子知识的学习,比较枯燥,更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的想法。新课改以来,要求教师转变之前的教育理念,要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教师不再是教学的“指挥者”,而只是一个“引导者”,教学中把更多的自由权利放给了学生,教师要做好引导,而不是“强加”与“命令”。我们知道:求知的动力才是学生学习的根本动力,教师要做好学生求知欲望方面的引导,让学生主动的去求结果,去追根揭底,然后把“让我学”变为“我要学”。

三、多施技巧,发展创新思维

1.教学要巧妙引导

正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育是没有一套固定的教学法则的,但是只要我们用心发现,教学的过程中,处处都有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入口。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不仅仅要给学生把知识讲清楚,而且也要善于引导,很多知识也要让他们自己去体会。比如《灰雀》一课。讲的是列宁、小男孩和灰雀之间的故事,文章在末尾的时候没有出现小男孩,只是提到灰雀还在公园里面,这只是一个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结果呢?我就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小男孩哪里去了?为什么第二天小男孩没有出现?如果你是小男孩你会怎么做呢?这样以来,不仅引发学生的思考,还是一个创造性的问题,对于学生的实际教育意义更强,也更容易达到文章的教育目的。

2.教学要要巧妙点拨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感悟能力有限,文章的内容他们刚开始可能无法理解,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点拨,去解释,比如在《我不能失信》一文中,有些学生可能对宋庆龄的做法表示无法理解:都没等到人,她还不生气,如果是我的话,一定要狠狠骂那人一顿。作为教师我们就要做好引导:对待朋友我们要充分的理解,可以站在他的位置上想一下,一个人讲话要算数,要遵守自己的诺言,这是必须具备的高尚品质,只有这样做,才能从小锻炼自己,以后才能做一番大事业。

四、鼓励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不是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就能达到的,还需要我们引导学生主动的去动手、去实践。创新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实践中进一步优化、升级的过程。前面说过:小学语文是一个多元化的、开放性较强的教学科目,不同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高低不一,如果能将学生学习的知识进行一次综合,正如“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俩换一下,我们还是各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换一下,我们就各有两个思想”,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多引导学生交流心得、体会,对于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篇(5)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试想,教师声色俱厉,权威至上,学生循规蹈矩,怎敢有创新的勇气?怎会有创新的火花?只有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变成学生容易理解的形式,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学生往往乐此不疲,并且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这是小学语文学习别需要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如在教学苏教版教材第一册《识字3》时,正值秋游时节,于是我准备好了“公园”、“转椅”、“荡船”等词语卡片,在公园里一边带着孩子们欣赏美景一边适时地出示相对应的词语卡片。到了课上学生对那些生疏的、难以理解的词语有了具体的印象,理解起来也变得轻而易举;描述公园里的景物和游乐设施时,语言也非常生动形象。在一个同学表述不够准确时,其他同学立即纠正补充,或者集体讨论该怎样描述恰当。在这节课上,我也是他们中的一员,倾听他们的回答,参与他们的讨论。课堂气氛轻松、和谐,学生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在充满浓厚趣味性的同时,也自然地、感性地融入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更深一层感悟,从而理解并背诵课文就易如反掌,为语言文字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创造性地学习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具有学习的自主性。教学过程需要教师积极创设条件,引导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努力促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学习。如在教学《北风和小鱼》时,在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带上事先准备好的头饰,对课文中北风和小鱼的对话进行表演,并且可以加上自己的语言。通过表演,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北风的狂妄自大和小鱼的勇敢与机灵。这样学生通过以上的实践操作,验证了这样一句话:“听到的容易忘记,只有自己动手做过才能真正的理解。”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并且不断的对头脑中原有的表象进行加工,产生种种联想和想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三、注重情境的开放性,培养创新思维

由于情境教学具有以美为突破日,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儿童活动为途径等鲜明的特色,因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人格有着独特的作用。在教学中,我注重情境的开放性,给学生留下充分的创新余地。如在教学《家》一课时,在学生理解了课文,把课文读得有感情,一部分学生会背的情况下,我为他们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在一个天气晴朗的下午,在一段优美的音乐声中,你来到了风景如画的郊外,当看到郊外的美景,你的心中一定也会涌出许多美的词句。那就让我们也来当一回小诗人,比一比看谁作的诗最美。这时学生自己也想做诗人的愿望被激发起来,个个都认真观察,都想过一把小诗人的瘾。学生根据文中的彩图,加上自己的想象,进入了情境,有的说大海是浪花的家,草地是蚂蚱的家,花丛是蝴蝶的家……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创设情境,进行迁移拓展,丰富学生想象,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鼓励学生质疑、解疑,发展创新思维

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篇(6)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可谓十分重要和关键。首先,阅读教学是对“字”、“词”、“句”、“段”、“篇”的综合理解和巩固,是语文基本功上升到最高阶段“写”的最关键的过渡。因而,阅读教学是否有效,在一定意义上会直接决定语文教学活动的成败与否。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几乎没有一个教师不重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他们总结出了很多创新教学的策略,也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下面,我将其中一些主要的创新性教学策略罗列如下,希望能给各位小学语文教师开展好阅读教学的创新性教学带来某些启迪。

一、批判性阅读教学策略

这是从求异思维角度进行阅读的一种创新性教学策略。让我们来看,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这样一类课文,它们都是介绍某人(或动、植物等)在偶发事情面前,或在困难问题面前,或在特殊情境中如何急中生智,如何镇定自若,寻找到解决问题或难题的方法。教学这类课文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发掘课文中的“扩散点”,引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比如:有位教师教《称象》一文时,扣住曹冲称象之法,启发学生想象:还有更好的办法吗?一个学生说,称石头太麻烦,可以让随行的官员一个一个地上船,直到船沉到画线的地方,称一称每个人有多重,把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多么与众不同而又切实可行的办法!多么可喜的求异思维的火花!

二、探究性阅读教学策略

这是从发掘发展文本的延伸点角度进行阅读的一种创新性教学策略。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进入高潮后,由于作者处理的匠心,嘎然而止,留下空间让读者去体会、去想象、去发展、去延伸。教学这类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入情入境,自发地去发掘发展延伸点,去想象故事的发展,去延伸故事的情节。具体的实践中,教师一方面要注意利用思维惯性的积极作用,促使产生学习的正迁移,引导学生顺着课文的思路去发展、去升华。如:《凡卡》一文中,凡卡信寄出之后,照着作者的思路,因为地址不详细,爷爷肯定收不到信。那凡卡非人的生活该怎样继续?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注意打破思维的定势,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帮助学生跳出狭隘的老框框,开拓视野,依托发展延伸点,多角度、多层次大胆想象。还拿凡卡信寄出之后来说,爷爷不也存在收到信的可能性吗?假如无巧不成书,那位醉熏熏的邮差正好与爷爷是同一村子里的呢!那凡卡的命运又该如何呢?爷爷会接他回去吗?他能过上好日子吗?

三、融入性阅读教学策略

这是从发掘文本的换位情境点角度进行阅读的一种创新性教学策略。

(1)换位想象点。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易于读者与文中人物(或动、植物等)进行角色转换,引发想象的地方。想象假如自己身在其中,身在此时,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二是易于文中人物(或动、植物等)与读者进行角色转换,引发想象的地方。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紧扣小女孩飞走了,引导学生换位想象:假如小女孩飞到了我们社会主义中国来了,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2)情境点。即教材中能够引发学生把记忆系统中的信息进行重新组合、加工,通过放大形象思维,能够想象出当时环境、情境的地方。如:教学《白杨》一文时,抓住作者描写大戈壁用的“浑黄一体”一词,可引发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想象大戈壁的恶劣环境。

(3)换位情境点。即教材中既易于读者与文中人物(或动、植物等)进行角色转换,又易于想象当时当地环境、情境的地方。如:教学《草原》一文,抓住“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就可引导学生既换位,又想象情境。

①换位想象:假如你是主人,你会说些什么?你是客人会说些什么?东西南北中的客人又会说些什么?②情境想象:当时,环境如何?人们的神态、语气、心情如何?

(4)图画还原点。即教材中可还原成优美或直观图画的地方。通过阅读,想象还原作者所见或所示。如:《林海》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可引导学生还原图画:作者实际上看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教学《詹天佑》可引导学生根据相关段落,想象画示意图。

四、质疑性阅读教学策略

这是从发掘文本的空白拓展点角度进行阅读的一种创新性教学策略。“学成于思,思源于疑”,阅读中常有疑问和问题,才能够常有思考,才易于引发想象。所谓“空白处”,这是广义的概念,包括文章中的简明处、省略处、概括处、暗含处等。它是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结果。这些地方往往能够引发学生质疑,从而使他们有想象的空间和创新的余地。注意发掘,便于学生历练想象。

(1)简明处。即文章的略写之处。发掘之,让学生去想象、去扩展。如:教学《赤壁之战》,抓住黄盖写信给曹操诈降,引导学生想象:谁能想象出黄盖信的具体内容呢?

(2)省略处。即文章中可能发生的情节、细节、结局等。发掘之,让学生去想象、去补充。还拿《赤壁之战》来说,开战之初,可让学生补充想象:周瑜和曹操会分别怎样鼓动手下兵士呢?战斗结束之后,周瑜和曹操又会分别怎样小结经验与教训呢?

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篇(7)

随着素质教育教学的推进,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深刻体会到再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来实施新教材的教学,是不符合新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个性特点的,是误人误国,贻害无穷。为此必须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根据教材内容,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进行创新教育教学,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能力。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下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一、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下的语文教学只有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有所突破,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一是教师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只有更新了教学理念才能敢于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真正把学生变成教学的主体,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天地。二是按照新课标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各种条件引导学生参与教师教学的全过程。首先是让学生课前根据阅读提示去预习课文,自觉、自主地进行分析、探究、理解。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要精讲,把时间教给学生,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读课文、去领会课文的内容。再次引导学生大胆发言,这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有一定的好处。

二、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创新教学是要求教师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在培养学生在已有认知基础上的发现能力、突破能力和创新探究能力。

1、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语文学科功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一是发挥语言文字蕴含的创新教育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二是发挥小学语文学科的思维功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语文教学必须发挥本学科的思维功能,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放在首位。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把创新教育融入教学之中。三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综合功能,去构建语文学科实施创新教育的新体系、新内涵。

2、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一是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营造创新氛围,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在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二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实行精讲,把课堂余下的时间教给学生,给学生创设创新机会;三是在素质教育教学中要提倡师生关系融洽,进行平等地互动交流,进而实现高效合作课堂;四是新时期的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受到多位家长的呵护,接受新生事物有特别强,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其中争强好胜就是多数小学生都具备的个性特点,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了解学生,引导学生,合理满足学生的好胜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

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要维护好学生创新、探究能力的发展。一是教师要换位思考,对学生“错误行为”要搞清楚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不要一味的进行批评,而是要进行激励性评价。因为学生年龄还小,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在求知的过程中是个不成熟的个体,在探索、求知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是难免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重在帮助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承认并且改正错误,这种对待错误的态度,正是学生们需要的一种创新态度,为此教师对学生的认知行为要适当地给一些鼓励与支持。小学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且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这样具有片面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他们提出自己的看法时,应及时给予判断,教师应对学生正确的意见与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增加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二是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好奇是人生具有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便能有意识、努力去揭开事物神秘的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小学生心灵中点燃了思维的火花,是最可贵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课业的加重,好奇心逐渐淡化,而创造性人才的特点却是坚持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每一个成才的人,必须具有这颗好奇心,作为老师,对教学中学生出现的好奇表现应给予肯定,如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就应加以鼓励和培养。

三、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性探究

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篇(8)

纵观我国历史,从春秋战国的孔子周游列国教学法到隋朝的科举取士,直至今天的高考择优政策,都说明了我国的教育仍处于传统的机械式教学法。学生的学习过程只是单纯的接受教师的思想,甚至是标准的考试模板。这些均导致了当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新精神的缺失。

一、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意义

从我国近代的小学语文教学来看,由于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对于国民的系统教育也仍起步于七十年代中后期。众所周知,对于经济刚刚起步、文化刚刚发展的七十年代的中国,人们的受教育的水平必然并不太高,这也就造成了我国小学语文教育仍停留在机械式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当然,对于刚刚改革开放的新中国而言,这种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法无疑对人们知识水平的提高以及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的教育水平也随之提高。近几年来,我国教育部也随之提出了一系列的课程改革方案,力求在改革教育模式的基础上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对于小学语文教育而言,它其实是小学乃至初中、高中所有课程中的基础。只有在扎实掌握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其他的科学文化知识。学生只有接受创新式的小学语文教育,才能开拓思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最中为将来其他科目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研究

1.在小学语文的创新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技术的辅助

相信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对于古诗的学习必然不如平时课文那般简单。众所周知,我们平时所学的文章均是又简洁明了的白话文,作者在整篇文章中的思想阐述并不会受到字数的限制。然而,对于古诗而言,它不仅分七言古诗和无言古诗,其深厚的已经以及作者浓浓的思绪都只能容纳与短短的几十个字中,这就为小学生对古诗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但并不能因为如此而剥夺小学生学习中国古文化的机会,尤其是古诗这中华文化千年的沉淀。据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向小学生分析古诗精髓时可以依靠对多媒体技术的辅助,让小学生在视觉、听觉的双重感觉下身历其境,切身的感受到作者写诗是的那份心境。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在为小学生分析《江雪》这首诗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描绘出那被层层大雪覆盖的山林,山间的羊肠小道看不出往来的人迹,侧耳倾听亦无鸟儿的鸣叫,远远望去只见一头戴蓑笠的老翁在独自垂钓。在多媒体动画演示过程中还可配上原诗的朗诵,让学生在深情的朗诵中真正走入这凄凉的孤冬,用心聆听作者被贬后的那份凄凉与无奈,最终转化为迫不得已的两袖清风。

2.在小学语文的创新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拓展学生的思维

对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而言并不会太难,毕竟汉语是我们的母语,这也赋予了我们与生俱来的语言能力。虽然我国的小学生学习汉语不用像外国学生那样从简单的单词、语法到句型的学习,但基本的语言知识、语言能力的培养仍是不能忽略的。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小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已不再是那些简单的字、词、句的学习,这时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对小学生拓展思维的训练。例如,当小学语文教师在向小学生讲解《三顾茅庐》这篇文章时,必然要涉及到我国深厚的文化背景以及复杂的繁文缛节。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授这篇文章之前可以先让小学生进行相关资料的了解,帮助小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搜寻到自己所需资料,最终完成教学目的。在校学生借助相关资料的帮助下,小学语文教师在教授该文章时必会轻松许多,同时又能达到事半功倍教学效果。此外,小学语文教师在教授完该文章后还可通过提问的方式鼓励学生拓展思考。例如,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诸葛亮一个年纪轻轻的无名小卒会受到刘备的如此器重?再如若是三顾茅庐这件事发生在现代又会什么样的结局?相信通过教师这些拓展性的问题,小学生不仅能从文章中扎实的掌握语文知识,还能开拓其思维,为其今后的学习工作奠定基础。

3.在小学语文的创新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理论结合实践

哲学中提到过,理论源于实践,最终又为实践所服务。因此,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其最终目的不在于让学生掌握多少答题方法或是应试技巧,其最终目的应是让学生更好的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例如,语文教师在教授小学生《孟母教子》这篇文章时,学生不仅仅应该理解并认同孟母的科学教学法,同时也应实践于自身。帮助学生明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真正道理,最终付诸实践来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再如,语言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若是一个学生只会单纯的分析文章、理解作者的思想而不能最终灵活运用,仍不是学校的教学目的。据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平时授课过程中也应多注意学生作文能力以及观察能力的培养。例如简单的看图写作文,或是选取生活中的素材写作文等。帮助小学生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

总之,正是因为传统教学方法阻碍了学生进一步的发展,我国教育界才提出了新教材改革方案,力求转变传统教育模式,创新教学方式。因此,在当代各小学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小学语文的教学,学校以及教师已更加偏重于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相信教师在通过各种先进技术的辅助以及先进教学方式的指导下,当代小学生的学习更加富有激情,同时也更加富有创造力。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篇(9)

教学创新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的教学不要凝固在以往的“师亦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困境中,要有创新性,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对教学要有自主性、开放性、选择性等。

1、从“传统教学”走向“自主教学”

“传统教学”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自主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于者。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够诱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使课堂教学成为教与学的互动过程。

2、从“封闭教学”走向“开放教学”

“封闭教学”只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播,只局限于课堂教学,封闭了学生的思维,他们对知识的领会也是抽象的、呆板的,缺少创新精神。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打破以往的师讲生听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知识去探索、去发现,把语文教学融入到其它学科中去,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因此,“开放教学”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甚至可以打破教材的编排顺序,重新设计出更合理、更科学的程序;并且提出的问题也要有新颖性和多面性,并鼓励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勤于提问;况且教学空间也不能只局限于课堂,要向社会延伸、向各传媒延伸、向电脑网络延伸,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

3、从“全盘教学”走向“选择教学”

“全盘教学”就是教师把每个知识点都要介绍给学生,而学生也只是全盘接受,一知半解,教学效率不高。新课标要求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去总结,老师不要独掌课堂。课堂上教师要做到“三不教”:学生自己能看懂的不教,让其自学汇报;学生已经学会的不教,避免做重复劳动;超出学生接受能力的不教,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对某些问题,教师只是做一些适当的点拨,而不是全盘讲授,也就是这里说的“选择教学”。

二、学要创新

学习创新的主体是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教师要重视监督,使学生有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不要扼杀学生的创新。学生的学习要有主动性、实践性、发展性等。

1、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学生被动参于学习的现象在以往课堂上屡见不鲜,它是一种低水平、低效率的学习方式。主动学习是指让学生对学习怀有兴趣,发自内心地想学、乐学。因此,教师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乐中学、学中玩,大胆质疑,保护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2、变“书本学习”为“实践学习”

书本上的知识毕竟是干巴巴的理论知识,易记易失,要想让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认得清,记得牢,必须让他们多摸索、多实践,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在实践活动中学习,不仅学得快、记得牢,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实践中学习,学生易遇到新困难并提出新问题,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多实践,学生易养成主动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进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篇(10)

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标志,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的主要方法。小学语文作为小学教育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母语的主要渠道,是进行创新教育的根基。只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激发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活跃课堂气氛,发散学生思维,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更新教学理念,给创新教育打好基础

1.注重对学生的品德教育

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学生日后发展的基础,在小学进行品德教育意义重大。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只有注重语文中的品德教学,才能培养学生包括创新精神在内的各种优秀品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年级特点分阶段进行教学,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不同特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真正让学生的品格得到培养。

2.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不但要教给学生基础知识,还要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基本的语文能力。通过对学生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另外,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和品德教育,发展学生的各种基本技能,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3.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学

情感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知识的分析和讲解,对学生进行情感内容的教育,引导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以文悟道、用道显文、文道合一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原则。只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传授知识和情感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和领悟培养学生的情感,教会学生为人之道,才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优化教学环境,为创新教育提供条件

1.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

课堂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场所,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对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理念,只有发挥学生在课堂的主体作用,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知识学习,才能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兴趣,给学生自由,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跟随自己的求知欲望主动探寻结果,从而达到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蔼可亲的老师总会受到学生的喜爱,学生喜欢某位老师,就会自然地喜欢上这位老师的课。在喜欢的老师的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比较轻松活泼。这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改变教学策略,让创新教育顺利实施

1.激发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漂亮个性的板书、多姿多彩的语言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充分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并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长处,积极进取。通过教师的努力,学生会充分感受到语文课堂的魅力,并在语文课堂上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2.挖掘教材创新因素

小学语文教材语言生动美丽,还存在大量的创新因素。只要教师注意挖掘,并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就可以实现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如在《荷塘月色》一文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想象成一朵穿着雪白衣裳的荷花,在池塘中翩翩起舞,并启发学生进行大胆的联想,从而在语文知识的积累和总结中获得创新。

3.创新课堂组织形式

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活泼、快乐的世界。教师要打破传统课堂中死板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语文的学习很多需要学生自己领悟,或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和总结。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讨论。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帮助学生进行课文的理解和交流。活泼生动的课堂组织形式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4.组织语文实践活动

把有效的实践活动引入到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探索发现语文的魅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在组织语文实践活动时,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发表自己的阅读见解,还要重视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合作画出课文中的景象,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参考文献:

[1]林诗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2009(26).

上一篇: 电力交易风险 下一篇: 经济现状分析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