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现状分析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06 11:08:49

经济现状分析

经济现状分析篇(1)

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农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在农业生产、消费和分配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我国已逐渐成为农业大国,但距离农业强国仍有一定差距。相对于世界上的农业强国,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存在着明显不足。由于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研究工作起步较晚,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的局限性已逐步显现,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农业经济水平,并实现农业强国的目标,必须要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研究,进一步改善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

1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现状

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起步较晚,20世纪20年代才形成相对比较完整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由于缺少管理经验,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缓慢。加上受到传统文化和思想的影响,我国广大农民在思想上仍具有保守性。科技人员和农民积极性不高、生产方式落后等都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经济管理的局限性和社会发展需求的矛盾逐渐显现出来,也引起了社会相关研究人员的关注[1]。

1.1管理人员在思想上不重视农业经济管理

一直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农业经济发展受到各层领导的高度重视,也出台了相关的一些列文件,建立了规章制度并制定了保护农业的措施。但是管理人员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时,缺乏执行力,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重视度不够,导致管理效率低下。另外,随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部分管理人员思想上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方式上,没有与时俱进。有的人甚至认为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大力发展的阶段,农业经济的发展可以适当忽略,导致管理人员农业经济管理意识淡薄,不能很好地落实国家的政策和制度,缺少执行力度,最终限制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此外,农业管理人员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没有认清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经济管理的关系,将二者分隔开来,进一步降低了对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视[2]。

1.2农业经济发展与管理体制不协调

我国现行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也难以适应农业社会的结构,更加难以适应农业经济的发展。由于这种不合理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导致有些农业经济管理方法丧失了执行力,这对农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不利影响。此外,现行的管理体制在利益协调方面的表现也差强人意。这种体制的缺陷已严重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

2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的意义

2.1促进农业经济的良性发展

农业经济关乎到我国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其中关键的问题就是农业经济管理。只有建立科学系统的管理模式,才能落实农业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提高农业经济发展的规范性,从而达到优化新农业经济发展的目标。

2.2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科技人员的个人能力发展,由此导致科技人员工作不积极、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的出现。农业经济管理创新可以重新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同时可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3可以满足新农业发展的客观需求

农业经济在我国社会经济体系中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是维持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重点。随着新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必须要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落到实处,实现管理的创新,保证新农业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同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也得到满足。

3农业经济管理创新具体举措

创新农业经济管理可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相关从业人员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的重要性,从制度、技术、理念等方面进一步优化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以期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3.1管理理念创新

管理理念是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创新管理理念可以有效地保障农业经济管理创新工作有效进行。首先,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在培训上要不断加强。通过培训让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我国管理工作的不足之处,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有针对性地制定出科学的创新方案并应用于工作中;其次,不断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在思想方面的教育。要让管理人员用创新的眼光看待管理问题,不断突破传统管理体制的弊端;再次,不断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作为农业经济管理部门,要积极地倡导这种观念,要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地向广大人民宣传这种创新观念,让人民群众有所了解。农业经济管理创新是一项系统工作,具有持续性,只有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得到提高,才能有效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不断发展[3-4]。

3.2管理体制创新

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落后,对农业经济的良性发展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直接影响到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管理体制是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也是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主体。目前虽然我国新农业经济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还是显得很薄弱,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发展和管理体系,具体表现为农业经济投入不足、农业发展科研装备比较落后、农业科研人员收入水平偏低等。因此,国家应加大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投入,优化管理制度中不合时宜的内容,不断完善全新的条例,规范农业经济管理的行为,不断优化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3.3管理方法创新

农业经济管理方法的创新要基于农业科研管理工作的实际。首先要创新农业经济资金管理制度,改变以往的资金投放模式,严把资金投放关,要根据不同农业科研单位的实际情况下拨科研基金,以便于科研基金能发挥最大的效果,同时可促进各农业科研单位之间的良性竞争,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促进科研成果的进步。对于创新的科研成果,要将其转化成资金并继续投入到科研中,这样不断循环可以提高农业科研的水平[5-8]。同时,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要积极地扩展管理经费的渠道引入管理资金,增强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能力,重点是要优化农业科研条件的相关内容,不断满足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的需求;其次要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发展。

3.4健全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完善与信息化建设息息相关。健全信息化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对此政府部门可以启动专项资金,不断加大扶持的力度,适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以便于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此外政府部门可以统一领导各专业人才,充分发挥各行各业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做好科学规划和布局工作,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较传统的管理模式更加高效,信息化的发展可以直接推动农业科技的进步。要充分利用现代各种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效率,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标准化和程序化发展[9]。

3.5树立以人为本的创新理念

基于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特殊性质,在进行管理创新时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创新理念并始终坚持,要构建人性化的管理模式,不断激发农业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挖掘农业科研人员的潜能,进一步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6群众利益管理方式创新

目前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与群众利益相关的问题层出不穷,群众与农业经济管理之间的矛盾也一直得不到妥善解决,导致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无法得到群众的大力支持。这就需要构建科学的管理机制,创新群众利益的管理方式,保证该管理方式可有效解决矛盾,保障群众的权益,并最终实现统筹和协调。当地政府要加强自身经济职能和服务职能,以保障群众的利益为发展基础,让群众在出现有关事件后权益受到保护,也能够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快速化解矛盾。

4结语

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对实现社会的和谐、提高国民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了保证农业经济管理的高效化,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要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深刻认识到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要认真学习最新的管理理念和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要时刻树立起正确的管理理念。由于受到传统农业经济管理的局限性影响,新农业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创新时,要打破传统管理模式的限制,从管理方法、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等多方面入手,全面实行管理创新,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整体水平,进而满足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求。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的目的是加快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为了促进农民增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了统筹城乡发展,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要不断推动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让广大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温翠青.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策略的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6(2):85.

[2]李冲,孙玉成.农业经济管理创新办法探析[J].吉林农业,2014(16):2.

[3]薛敏.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5,35(6):218.

[4]孙海平.关于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2015(13):51.

[5]何忠伟,王艳霞,夏龙.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思考[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8,23(S2):45-48.

[6]刘喜江.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J].农民致富之友,2015(24):16-17.

经济现状分析篇(2)

二、公路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一)加快地方产业发展

由于公路经济发展的加快,当地的产业发展布局要进行相关的调整,对当地工业化建设,农牧业出口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公路的建设可以拉动公路周边的产业发展,工业产业因此可以改善环境,更好的吸引投资者,而且在原材料的运输和产品的出口问题上更加便利。内蒙古和等偏远地区通过公路建设可以更便利的出口农牧业产品,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同时,随着公路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也随之出现,例如我国最新兴起的物流行业和旅游业,这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有着积极影响。

(二)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随着国家经济的强盛,我国人们在富足的生活下开始热衷于旅游,同时激起了一股旅游热潮。通过公路建设,各地政府结合当地特色打造了旅游景点以吸引旅客。旅游业相比其他产业是即不破坏自然环境还收入惊人的产业,因此各地政府积极建设公路以增加当地经济来源。由于公路经济发展迅速,人们如今可以在全国各地留下自己的足迹,这和改革开放以前相比有天壤之别。

(三)推动城乡结合

国家正在打造城乡结合的小康局面,其中公路建设更是功不可没。公路建设加强了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联系,给农村提供了致富的道路,进一步缩小了城乡的贫富差距。同时,农村可以学习城市先进的思想,城市可以融合农村淳朴的自然风情。城乡结合促使城市带动农村的经济发展,同时农村为城市提供大量的劳动力,两者的利益关系推动经济增长。

三、加快公路经济发展的措施

(一)增强转变意识

若想转变积极发展方式,第一步是要增强管理者的转变意识,使管理者充分意识到转变的重要性。其中最重要的是管理者要摒弃旧观念旧思想,接受与时俱进的转变理念,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管理者积极吸取专业知识,分析转变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在公路建设上勇于创新,借鉴国外的先进理念,完成转变的过程。

(二)完善转变方式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我国还需要不断的去探索和研究解决方案。首先,公路建设应该秉着以人为本的原则,站在人们的角度上看待公路的建设所具备的功能和结构,以便人们的使用。其次,管理者应该规范公路建设过程中的相关操作,应该严格执法,避免承包商为谋取最大利益而违规建造。最后,建设部分和管理部门应该团结合作,相互沟通,积极追踪公路使用情况。

(三)建立健全的制度

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加快公路经济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关的转变制度。首先,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在公路建设和后期维护中严格执行。其次,出台适合我国实情的公路建设方案,便于建设和使用。最后,设立相关的监督部门,在建设过程中测量公路的质量和在使用中严格监管。正是由于公路相关机制的不健全,造成了公路经济发展方式认识不清的局面。

经济现状分析篇(3)

1 当前文化消费发展明显不够

我国的文化娱乐消费产品仍然处于十分匮乏的状态中。一方面,目前我国的城市中,尤其是二、三线城市的文化消费场所数量较少,艺术表演场所、电影放映场所、演艺娱乐场所、美术品经营场所等都明显不够。其中,已经存在的美术品经营场所,所涉及的门类也不够丰富,主要集中在历史等方面,而自然、科学、艺术等门类数量还有待提高。另一方面,人们对文化消费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大,人们的文化消费素质也有待提高。从整体上看,人们现在偏好集中在娱乐性较强的产品上,对文艺性的产品需求较低,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电影院更愿意放映娱乐片、音乐厅的票价只有演唱会门票的几分之一,其厅堂中却依然经常坐不满。这样的现状对于我们的假日经济发展中的精神文明积极建设是十分不利的。

2 市场服务意识差

目前我国的假日消费市场呈现一片繁荣之像,但是服务意识的缺乏却始终是个问题。假日中商家大量的热卖促销,很容易造成各商场和商铺的人员爆满,许多服务人员只能匆匆应付,这样很容易造成服务品质的下降,甚至出现服务人员对顾客冷漠、缺乏礼貌和耐心、三言两语草率打发等行为。在餐饮类时情况可能会更严重,由于客人的增多使得服务品质下降,甚至影响卫生环境。这不仅仅影响人们的消费情绪,甚至有可能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有些商家会趁机抬高价格或竞相涨价,擅自乱收费,甚至收费却不旅行服务,降低服务质量、打出虚假折扣、强买强卖现象十分严重。这种扰乱市场危害行业的做法,虽然获益于一时,但负面影响却是长久的,深远的。旅游业中服务意识的缺乏也比较明显。游客所到之处,常常挨宰或被骗,导致游客也不爱护当地的风景和设施,乱扔垃圾,乱涂乱划,破坏设施,形成恶性循环,使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受到极大的威胁。这些现象都说明,当前我们的国民的精神文明素质还不高。

3 假日经济发展中的资源配置不均衡

3.1 假日期间的交通十分拥挤

即使与十年前相比,现在的交通协调性上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依然不容乐观。我国人口众多,每年的游客数量都呈上涨趋势,而假日经济的特点就表现为短暂性和集中性,所以每当假日来临之时,短短几天之中,人们集中旅游使得出行人数扩大到日常的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使交通需求出现爆炸式的增长。2012年国务院首次取消了法定节假日期间的高速公路对小型车辆的收费,本想借此来解决每次节假日期间的收费站的交通严重拥堵问题,却没想到免费政策的出台,刺激了更多车辆出行,2012年的中秋假日期间,北京市的首都机场高速的车流量一度上涨了40%,蜂拥而上的小型车辆使得交通更加拥挤。这样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和人口堆积,不可避免的会使人们所在的生态环境受到被不同程度的破坏。

3.2 热门旅游景点的爆棚

根据全国假日办假日旅游信息的最新通报显示,长假期间,数十个景点访问量超过正常量一倍多,部分景区游客日访问量超过最佳接待量数倍甚至十倍。除此之外,住宿难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很多景点附近的住宿甚至提前几个月就被全部订满,使得游客既要担心自己是否有房可宿,又必须忍受人满为患的旅游地点,旅游的大好心情早已不复存在。相比热门经典旅游地点,一些冷门的旅游地甚至会连年亏损,因为没有足够游客光临。可以看出,政府对经典和热门的旅游地投入过多,或者说政府对其他一些冷门但具有极大潜力的旅游地点重视不够。这样的结果直接导致市场供求失衡,假日期间旅游市场出现严重供不应求,假日过去后,又会出现严重的供大于求的现象,导致多种旅游设施的闲置。

3.3 假日经济发展的区域性较为明显

我国的现状是东部地区的经济水平和发展规模大大优于西部地区,而城市与农村的差异也不小,这样的区域水平差异的原因是地区间的经济水平不同,其结果必然就造成了东部和城市的商品水平和层次较高,而第三产业的差距更为明显。由于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非常薄弱,不便于发展诸如餐饮、洗浴、文化娱乐等服务业,更不利于发展艺术表演、电影放映、演艺娱乐、美术品经营等文化消费场所,甚至有些偏远地区由于网络建设成本较高,使通信网络覆盖不全,信号不稳定。如此之下,人们的消费热情受到了极大地抑制。人们在假日之时更愿意去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方消费。这不仅是我国假日期间交通拥挤的原因之一,也造成了我国广大土地上的资源利用率严重不足。这样的结果反而又加剧了这样的差异性,发达的地区更加发达,落后的地区更加落后。

4 美国和日本的假日经济发展现状

4.1 美国假日经济发展现状

美国的法定假日共有114天,从一年之初的元旦节到一年之末的圣诞节,每年的法定节日有10天,另外还有每四年一次只有部分人可以放假的就职日。尽管公共法定假日较少,但是人均带薪休假数却可以达到15天(西欧国家的带薪休假天数更多,甚至可以达到30天)。尽管近年来美国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国内经济比较萎靡,但是假日中人民消费水平依然较高。在2012年,有多达1.43亿的美国居民在感恩节第二天出行购物,占美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而感恩节和圣诞节期间的美国假日零售额比去年同比增长3.8%至约4691亿美元。美国人民喜爱旅游。近日美国一家权威旅游网站对1200位市民进行调查,在即将到来的阵亡将士纪念日小假期中,外出旅行人数将达到86%,比去年同期出行人数又增加了6、7个百分点。美国的公共交通比较发达,但是作为车轮上的国家,美国人民最喜欢的交通工具依然还是私家车。美国人民通常喜欢一些亲近自然的旅游方式,据调查,51%的人们最倾向的度假地点是海边,而郊区、国家公园等山水景点也是热门选择。除了自然景区之外,美国的露营地也比较丰富,露营地通常提供桌椅和燃料供人们使用。人们喜欢去露营地租用房车,在城市内或郊区的一些露营地度假。而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人们比较注意在离开时将自己产生的垃圾全部带走。

4.2 日本假日经济发展现状

日本的公共节假日有119天,从年初的元旦到年末的天皇诞生日,每年的法定节日有15天。日本通常将公众节假日和周六、周日连起来,形成连休日,有三连休、五连休。如果加上8月中旬的夏日三连休假日,最长可达九连休。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日本的带薪休假天数从2002年平均仅能达到8.8天,到现在已经有20天了。概略算来,日本人一年上班的时间约230多天,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日子在休假中度过。日本是极其重视发展假日经济的国家之一,原因之一在于本国资源的缺乏。得益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日本人的消费观念就逐渐发生变化,更看重对生活的享受。据统计,日本大部分的家庭每年数次外出旅游,其中76%的人都会刻意去利用假期。日本的旅游资源丰富,其本身是一个岛国,同时国内大部分土地都为山地,加上地底火山动作频繁,使得日本有广泛的海滩、山林和温泉资源。日本人在三连休中近距离旅游诸如外出赏花、泡温泉、驾车出游、垂钓、爬山等似乎已经成为生活中必要的一部分。由于距离较近,不会对景区造成较大压力。然而在正月中,日本人习惯去参拜神社、探亲访友;五一黄金周、八月夏日连休,由于国内旅游和购物的火爆,三次较长的连休中都很容易由于国内的人口大流动形成国内的交通大拥堵。这一方面由于日本人口密度较高,一方面是因为日本比较爱凑热闹的民族性格。

5 美日两国假日经济发展现状对我国的启示

5.1 假日组成不同

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的带薪休假天数还非常少。带薪休假可以让人们自由安排休假日期,而不用挤在公共假日,减少集中出游时的人口,是一种非常科学的休假制度。集中出行人数的减少可以有效降低人们出游而对社会、对环境造成的压力,减小对环境的破坏。日本的假日安排比较平均,在一年中比较分散,同时不刻意调休,这样的假日安排下使得日本的国民可以在每个月中都享受到至少一次三连休以上的假期,同时不会有连续工作超过5天的困扰,这一点对于我国的假日制度上有参考价值。

5.2 发达国家国民的生态文明素质较高

不论是美国还是日本,目前其国民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比我国国民做的要好很多。尽管美国人民和日本人民都喜欢去亲近自然的旅游地点,但是确不会破坏那里环境,不留下污染环境的废品,使得环境能够有效得到保护,那么人们也可以持续地、流动地出游,从而进行良性地、持续地发展。可以看出,要发展生态文明,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人的进步。只有人的思想素质提升,才能促进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

6 结束语

从1999年我国第一个黄金周开始,我国的假日经济才开始发展不过10余年,我国的假日经济发展已经出现了诸多问题,这些都开始阻碍我国的经济发展。随着我国开始由工业文明进入生态文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深入人心,我们更要明确如何在生态文明下发展科学、健康、可持续良好发展的假日经济。

参考文献

[1]黄金海,施敏.论假日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J].经济师,2002年03期.

[2]胡国杰,姜红.“假日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经济现状分析篇(4)

关键词:虚拟经济;实体经济;金融危机;金融相关率

1. 问题的提出:经济虚拟化的普遍化

经济虚拟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并且这种虚拟化逐渐出现独立于实体经济的态势,即所谓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背离。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虚拟经济(主要表现为虚拟资本)的规模远远超过实体经济的发展规模,虚拟经济已经不是实体经济的附属品,而是在经济中渐居主导地位。

以美国为例,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带动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美国的GDP不再主要由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创造,而主要是由金融和房地产服务业为代表的虚拟经济创造。

在50~60年代,美国作为世界工厂,其传统经济所创造的GDP占其GDP的比例为40%~50%,其中,制造业创造的GDP占美国GDP的比例为25%~27%,金融与房地产服务业创造的GDP只占美国GDP的11%~14%。虚拟经济(金融、保险和房地产服务业,职业服务业)创造的GDP占比不过为14%~19%。70年代以来,以制造业为代表的传统实体经济份额逐步下降,虚拟经济的份额逐渐上升,一路上涨。到2009年,美国传统实体经济创造的GDP占美国总GDP比例已经下降到26.87%,制造业下降到11.22%,金融房地产服务业的GDP比重占到21.53%。2009年,美国虚拟经济创造的GDP已经超过美国总GDP的1/3(33.58%)。美国经济不再依靠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来支撑了,而是靠金融、房地产为核心的虚拟经济来支撑,金融(保险)、房地产和职业服务业(高端服务业)成为美国新的三大支柱产业。

我国作为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经济的虚拟化程度较低,传统的实体经济依然是我们的主要经济支撑,但是虚拟经济的发展速度依然在加快。我国从1991年到2011年,金融相关率指标从0.89上升到1.8。

2. 中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现状

在本文的研究中,基于我国现行的统计数据情况,为了便于数据的采集,采用M2与GDP的关系来说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偏离度。用金融相关率指标来衡量虚拟经济,用GDP指标衡量实体经济。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主要是证券市场)是在90年代初进入逐步的规范化发展阶段,所以本文采集了从1991年2011年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从1991——2011年中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表现出以下特点:

(1)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存在明显的背离。M2和GDP总量呈逐年上涨趋势,而货币供给量增长量远远超过GDP增长水平,上证指数总体趋势上升,但其波动程度与GDP增长率出现严重的背离。在2000年至2005年、2007至2008年、2009年至2011年这三个阶段,广义货币供给量和国内生产总值指标明显上升,而上证指数出现大幅下降。

(2)虚拟经济围绕实体经济上下波动,波动幅度远远超过实体经济,并有大起大落现象。上证指数变动率均值为22.66%,M2增长率均值为20.25%,GDP增长率均值为10.41%。由于我国货币供应量的统计方法在1993年和1997年分别进行了调整,所以,该指标1997年以前的数据不具有可比性,在1997年——2011年的15年间,M2增长率最高是2009年的27.68%,最低是2000年的12.3%;GDP增长率从1991年——2011年的21年里,最高是14.2%,出现在1992年和2007年,最低是1999年的7.6%。上证指数上涨幅度最高的几年分别是:1992年上涨了166.57%、1996年上涨了65.15%、2000年上涨51.73%、2006年上涨130.43%、2007年上涨96.66%、2009年上涨79.98%;下降幅度较大的年份有;1994年和1995年,分别下降22.3%和14.29%;2001、2001、2004年,三年分别下降20.62%、17.52%、15.40%;2009、2010、2011年,三年分别下降65.39%、14.31%、21.68%;同期GDP增长率最低是7.6%。三个指标的方差分别为:3436.22、41.79、4.32。可见,虚拟经济波动幅度远远超过实体经济。

(3)虚拟经济(上证指数)缺乏对实体经济的反映功能。例如,2008年,GDP上涨9.6%,而上证指数下跌65.39%,同期广义货币供给增加17.82%。2011年GDP上涨9.3%,居世界前列,而上证指数下降21.68%,全球倒数第二。2009年,GDP上涨9.2%,与其他年份相比增长幅度有所放缓,但当年的上证指数与去年同期相比却上涨了79.98%。金融市场对经济反映功能的弱化这一现象在2008年的经济危机之后表现的更加突出。

(4)货币供给系数(金融相关率)过高,与美国相比存在较大差异。根据货币需求的单项挂钩理论,我国的M2增长率变化较大,只对比1997年调整之后的数据,2009年最高达到27.68%,2000年最低,12.3%。如果对所有样本进行简单的算术平均计算,货币供应系数达到1.99,即GDP每增长1%,广义货币供给量最少要增加1.99%。美国的货币供应系数(前文的金融相关率)平均约1.1。相比之下,我国的货币供应增长速度过快。金融相关率这一指标的高低,直接表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偏离程度。货币供应系数高,表明经济中的虚拟经济程度高,经济中可能蕴含着较高的泡沫及危机的可能。

3. 结论与建议

虽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背离已经呈现经常性和普遍性的特征,但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仍具有双刃剑的作用,在为其带来收益、促进其发展的同时,也有隐藏着巨大泡沫、带来危机的可能。由本文的分析结果,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研究确定涵盖衡量虚拟经济指标的政策目标。虚拟经济的发展已经逐渐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虚拟经济的发展速度和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已经成为经济社会稳定的基础,因此,以往仅限于调节实体经济的经济政策,已经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必须扩大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把虚拟经济纳入的经济政策的目标体系之中,这样菜啊能更有利于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保证整体经济的稳定和协调发展。如考虑将股票市场的相关指标纳入中央银行的统计和调控指标内。

第二,确定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背离浮动范围。根据前面的分析,金融相关率应当作为衡量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背离程度的指标,要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做到良性互动、健康发展,就必须使金融相关率指标定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波动。(作者单位:辽宁科技大学经法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凌岚,王学鸿.虚拟经济视野下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及启示[J]生产力研究.2011-2

经济现状分析篇(5)

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相关分析

(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经济发展

在高校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中,普遍认为高校的科技成果能够对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理工类高校的科技成果比较多的是实验发展、应用研究,其科技成果的从课题研究之初就与企业需要的技术、产品、工艺等存在相关性,这样的科技成果对企业产品的更新、技术的提升等作用比较明显。人文社科类的科技成果较多的是在基础研究中,成果多以著作、论文和报告等形式体现,一方面在转化中的界定很模糊,另一方面很难进行统计,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较难量化。高校的科技成果的产出比其他科技单位多,其成果涉及产业结构、文化教育、投入结构、环境生态等诸多方面,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可以实现生产工艺的提升、技术的优化,实现有效的创新和创业,还可以产生一定的社会效应,吸引更多的企业在当地落户发展,吸纳人才,扩大就业,为经济发展带来直接或间接的贡献。

(二)地方经济发展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高校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地位和作用非常明显,在人才培养、技能传授等各个方面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力资源保障。反过来,地方政府为高校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资本、政策和环境等各方面的保障,为高校的有序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撑。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成长企业、需要技术革新的企业,可以为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更多对接的企业,企业对于技术、文化、管理等方面的新需求越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概率就越大,这有赖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同时高校要做到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协调融合。

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在现状分析中以陕西省为例进行探讨,近年来,陕西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陕西省作为科教大省,高校科技成果在服务经济发展的作用方面未能有效释放。

(一)陕西省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分析

1.科技投入

高校的科技投入包括高校的科技人力和高校的科技经费,在《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2013-2017》中可以看出近五年来,陕西省高校的科技人力投入中,研究发展人员、教学与科技人员和RD成果应用及科技服务人员以及各类人员中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都呈上升趋势,为科技成果的产出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在科技经费投入中,2017年陕西省合计833亿余元,其中政府出资比重约62%,政府的出资比重从2013年的61%到2017年的62%,来源于政府的科技经费比重占到一半以上的比例,来源于企业的科技经费从2013年占比为41%到2017年的31%,2017年相比2013年有所下降,高校科技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

2.科技成果产出情况

在《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2013-2017》中可以看出,近五年来陕西省高校科技产出成果总量处于上升的趋势,发表学术论文数量中国外学术刊物从2013年的9797篇到2017年的14587篇,增加幅度较大,说明科技成果中论文的质量水平在不断提高。专利出售的合同数量从2013年的97项到2017年的203项,增长了52个百分点,高校中专利产出增长幅度较大,由专利出售合同所带来的经济收入也增长较大。陕西省近五年来的专利申请数量和专利授权数量的增速明显,分别增长了58.6和55.7%,但是专利出售的数量相比较专利申请和专利授权的数量是较少的,在科技成果产出中可以看出,随着科技成果产出量的增加,投入到实际生产中的成果增幅较小。因此,从科技成果转化的角度来看,陕西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高。在科技成果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实践中,科技成果只有应用于生产,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才能推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3.技术转让情况

在《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2013-2017》中可以看出近五年来陕西省高校技术转让合同数量和合同金额都呈上升趋势,技术转让合同从2013年的356项到2017年的664项,合同转让金额从2013年的11.29亿元到2017年的27.37亿元。在合同数量中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占比较多,2013年国有企业占比46.9%,民营企业占比41.6%,在2017年国有企业占比37.2%,民营企业占比49.1%,民营企业占比增幅明显,外资企业和其他类型的占比较少。在技术转让中除合同形式以外,还有学术会议、报告讲座、派遣交流等形式的成果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科技产出的成果进行了转化。综合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陕西省近五年来的科技投入中人员和经费都呈上升趋势,其中科技经费的投入中偏重于政府投入。科技产出成果呈上升趋势,但是以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项为主的专利出售数量相比较专利申请和专利授权的数量是较少的。技术转让合同的数量和成交金额成上升趋势,在签订技术转让合同的企业类别中,民营企业的合同数量增幅较大。因此,在科技成果转化中,要重视民营企业和高校的对接。

(二)陕西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在分析科技成果转化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中,除了对科技成果转化现状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外,课题组也走访了陕西省的部分单位,通过访谈的形式与相关人员进行了交流,他们对于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都很感兴趣,从各单位的课题立项、结题和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之间做了说明,总结为以下几点:首先,近几年来的课题立项、结项数目都呈上升趋势,在科技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层面有一定的贡献,但是成果转化方面涉及较少,有的课题与成果转化之间的关联度较小,有些科技人员仅仅是为了评职称、完成学校的科技量化考核,对于科技成果是否能够转化关注较少,也缺少一定的导向机制。横向课题的效果较明显,部分横向课题已经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次,对于转化的概念界定问题,有一些项目通过论文、方法、著作和报告等形式被他人采纳和借鉴,也是一种成果转化的形式,但是这种数据的获得非常困难,有些人文社科的科技成果需要时间积累。再次,对于科技成果获奖的项目,一般会被政府部门进行调阅,在政府决策、民生问题等方面对获奖成果的部分内容进行借鉴,但是数量很少,大约占到总量的10%左右。缺乏有效的技术成果转让平台。最后,政府有关部门一方面会定期组织科技成果展,将高校科技成果进行集中展出,并组织省内企业进行参会洽谈,另一方面也组织高校科技人员到企业去调查,征集需求,在了解企业需求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再将研究成果反馈到企业,解决企业实际问题。陕西省作为教育大省,拥有与企业合作完整模式的院校只有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少数顶级院校。大部分院校在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意识,校企深度合作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高校科技成果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没有突显出来,形成了科技成果未能充分的服务于经济发展的现状。通过运用数据统计和深度访谈的方法对于高校科技投入、产出、转化和服务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的初步结论:第一,高校从事科技人员,高校科技经费逐年在增加,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的科技优势,提高科技成果本身的质量。第二,近五年来,陕西省高校科技成果数量增加明显,专利授权的数量逐年攀升,但是技术转让和专利售出的比例较小,说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亟待探索转化途径,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第三,高校科技人员在从事科研时,功利性较强,以评职称、完成科技任务为主,较少关注科技成果转化。第四,缺乏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机制,较少对结题的科技项目进行成果反馈,缺少进行科技成果与企业对接的专业人员和专业平台。

三、加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途径分析

(一)改变观念,高校科技成果契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

要摒弃科学研究中的功利思想,让科学研究和当地企业、社会的发展能够有效的融合,既能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又能解决企业在发展中的问题,两者相得益彰,还能形成良好的溢出效应,为当地经济发展赢得较好的声誉,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优秀的人才融入到当地经济发展的建设中来。更具体的则是,鼓励科技人员开展调查,了解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以问题为研究导向,从科学研究之初就树立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思路,让更多的科技成果“走出”文件柜,释放科技成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力量。

(二)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在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合制度

高校和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建立联合制度,可以提高企业和高校之间的粘连,形成一种强关系,从而发展出一种有效的社会资本,推动高校和企业的长久合作。这种联合制度体现在四个内容上,即诚信、资本、选择和利益分享,首先科技成果转化要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降低合作双方的不道德行为,形成较为持久的合作关系。其次,资本更多的是体现在优势互补上,高校有优秀的科技人才,需要经费,才能够研究出优质的科技成果,而企业有经费,需要的是科技成果来创新发展,两者之间都强化了各自优势。再次,选择体现在适合上,高校科技成果众多,想要创新发展的企业也很多,哪些科技成果能更好的服务于自己的企业,哪些企业能更好的实现科技成果的价值,在选择时要以适合为前提,共同发展。最后利益分享则是校企合作走向深入的直接动力,要让合作持久、稳定,就要有利益的合理分配,以公平、公正的方式来进行分配,增强合作双方的信心,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三)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平台

经济现状分析篇(6)

在当前的经济发展环境下,我国的工商管理部门,既面临着发展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就需要工商管理部门,针对其具体的发展现状,进行解决对策的探讨,以此来对管理手段进行有效的完善,进而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全面、稳定发展。

1目前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

在目前的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工商管理部门的各项管理执法活动,在其经济运行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其在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不容忽视。首先,工商管理部门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无法有效地发挥管理职能。其次,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步伐较为迅速,工商部门对其进行管理中,缺乏一套完善的管理机制;在具体的管理行为中,由于制度的不完善、地方保护主义盛行,使得其执法力度较为薄弱;在管理中,对其内部控制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等。因此需要工商管理部门,对存在的问题,加强重视,进而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对上述问题,加以解决,以此来促进管理效果的实现,促进我国经济的长运、健康、稳定发展。

2新经济形势下,针对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采取的改进对策

2.1不断加强工商管理人才队伍的培养

在目前新形势下的工商管理中,存在着缺乏专业管理人员的问题,因此需要管理部门在进行的具体管理活动中,首先,需要对现有的管理人员,加强管理意识以及现代化管理手段的培训,使其在培训中,不断提高其管理能力,进而更好地进行各项经济管理工作。其次需要管理部门,与高校加强合作,设立相关的人才培养制度,以此来吸引优秀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来此就业,进而为实现有效的工商管理效果,建立一支现代化的人才队伍,最终促进其管理目标的实现。其次,工商管理部门需要在具体的管理活动中,借助于现代化的管理理念、管理技术、管理手段,对管理人员的具体管理行为,进行有效的规范、指导,进而促进其管理效果的实现。在新经济形势下的工商管理人才队伍的培养,其不仅需要进行观念的培养,还需要对其进行管理手段的培养,以此来使其在充分掌握经济发展规律、先进管理理念的基础上,以规范化的管理行为,来实现其工商管理职能的有效发挥。[1]

2.2不断对工商管理的体制进行完善

在对工商管理的体制进行完善的过程中,管理部门首先需要基于以往的管理行为,制定相关的管理体制,以此才能对当前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有效的管理。其次需要针对目前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以及具体的管理工作,市场经济发展秩序,进行信息的有效收集与分析,进而为该项制度的不断完善,提供助益,并且也便于工商管理部门对于后续开展的各项管理工作,提供理论支持。除此之外,我国的经济发展环境较为复杂,其发展行为一直处于动态的变化中,因此对其进行的管理行为,需要结合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制定相关制度,进行有效的管理,以此不断提高其管理的水平、能力,进而更好地提高其管理的效率。[2]

2.3不断提高工商管理工作的执法力度

在目前的工商管理工作中,其执法力度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因此较为薄弱,无法有效地发挥出执法的效果。经济发展,促进了地区间经济的有效交流,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加大了执法的难度,因此需要工商管理部门,针对实际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执法力度的调整。工商管理部门,首先,需要在管理中,针对其执法的难度,对目前应用的相关的经济监管法律,进行完善,例如《反不正当竞争法》,以此来对管理部门的实际管理行为,提供法律条文的保障,以此来实现其有效的执法。其次,针对其执法活动中,存在的地方性保护主义导致的执法不严情况,需要工商管理部门与相关的执法部门相互合作,及时破除不法竞争人员的地方保护伞,进而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合法性、秩序性,继而通过严格的执法行为,及时对进行不正当竞争的人员,施以相应的处罚,为该地区的经济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此外,还需要工商管理部门,在具体的管理活动中,对其具体的管理行为加强考核,并且对具体部门、具体管理人员的管理行为进行权责的划分,进而使其在实际的管理活动中,可以权责分明、责任到人,在出现执法问题时,可以及时确定相关的责任人,进而及时找到解决对策,提高其管理的效果。[3]

2.4不断提高工商管理部门的内部控制监督工作

工商管理部门在其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例如所辖的部门较多,资金管理中存在浪费情况,内部审计工作效率低等,因此需要管理部门根据其内部控制的现状,对其管理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控制,进而不断提高其管理的水平。首先,工商管理部门需要根据其内控行为,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通过该项系统,该部门可以对其具体的内部控制行为,进行动态化的把握,进而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有效的解决。其次,需要管理部门针对其内控行为,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工作的监督系统。工商管理中的审计部门,需要对其各个部门的管理活动,加强管理,以此来有效地规避内控风险问题的发生,进而促进其各个部门财务收支情况的清晰、明确。此外还可以对其进行的内部审计工作,进行相关的评价管理,以此来促进其内部控制监督工作效果的有效实现。工商管理部门,还需要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内控方法,进行相应的更新处理,进而促进其管理活动的有效进行,促进其管理行为的规范化,最终实现有效的内部控制。

3结论

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经济形势下,我国的工商管理活动,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因此需要该部门的管理人员,针对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及时对其管理的理念、手段进行更新,以此来使得其具体的管理行为,更好地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福震.新经济形势下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7(6):244-245.

经济现状分析篇(7)

一、对外贸易现状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首先我国从2005年到2014年的十年时间里,进口额,出口额与进出口总额都保持整体上升态势,虽然在2009年受全球经济危机波及有所下降,但整体上升趋势没有改变。其次,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出口额总是大于进口额,即一直保持着贸易顺差状态,对我国经济发展是有利的。最后,可以看出,虽然我国的进口额,出口额与进出口总额在增长,但不难看出,在2010年后,增长速度有所减弱,2011年至2014年的进口额几乎出现持平状态。

二、存在问题

首先从种类上分析来看,虽然之前看到的关于2005至2014年间我国的进口额,出口额,进出口额总体呈上升态势,但从2013年与2014年进口出口货物类别分析中可以看出在不同分类水平上各种产品的进出口贸易量的发展态势却不尽相同,各类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呈现典型的非均衡发展态势。其次,从图中不难看出,我国目前主要依靠的是工业制成品出口,这一类别占了出口总额的绝大部分。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各国一般出口的是密集使用起丰富资源的产品,而中国是人口大国,所以中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绝大多数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技术含量较低,不具备竞争力。

三.对策建议

一方面从国内看,由于人口众多,劳动力成本廉价,使我国尚不能摆脱世界工厂的称号。这也就意味着,在我国与日俱增的出口总额中,我国经济能从中获得到的利润是非常低的。如果还是一味的依靠扩大生产加工产品数量来增加出口额,就会导致国际市场上产品供给量过大,从而产品价格下降,依然无法获利。特别是在现今这个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通过机器代替人力劳动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在未来,人口红利将不具备优势。因而提升劳动力素质,是当务之急。随着教育的普及,劳动力素质得到提升,一方面会增加对高新科技方面人才的投入与培养,使我国拥有自主研发技术,从而提高了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摆脱对国外发达科技设备的进口依赖;另一方面劳动力素质的提升,会导致劳动力成本的提升,从而摆脱廉价劳动力的外壳,实现从劳动力密集型到技术密集型的转变。

经济现状分析篇(8)

从目前的现状分析,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在审计内容和重点、审计方法和手段、审计队伍建设及审计结果和评价等方面仍有待提高。

(一)审计的内容和重点不明确

当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仍把审计重点放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方面,没有重点突出被审计领导干部对重大投资项目、重要经济活动和重点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以及领导本人遵守廉政规定情况。未深入揭示和反映财务问题背后隐藏的腐败问题。

(二)审计手段和方式落后

目前内部审计履行经济责任审计时,没有结合内控制度风险导向开展审计工作,大部分仍采取手工翻阅账本、凭证,很少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手段进行审计,整个审计工作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风险性。整个审计过程费时、费力,审计结果质量不高且存在一定的风险。

(三)“先离后审”的现象普遍存在

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我国加强干部监督和管理的重大举措。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先离任,后审计”,“秋后算账”的做法使得审计工作不仅繁重,而且较为被动。首先,领导干部工作多年,考核依据难以统计。其次原任领导已调离原单位,对发现的问题不便于处理和整改。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使现有经济责任审计难以真正发挥作用。

(四)内部审计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的方面很广,这就要求审计人员不仅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基本的职业素质还需要丰富的综合知识和较强的分析归纳能力。目前形势,由于单位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重视不够,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机会少,人员不充实,实战机会不多,审计队伍的建设受到了影响。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和分析表达能力与经济责任审计要求脱节,导致其工作效果不佳,这也严重制约审计质量的提高。

(五)审计综合评价方面有待提高

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通过审计,揭示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和处理意见,分清领导干部应承担的责任,对其做出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监督,正确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为组织、人事部门对领导干部考核管理提供决策依据。但是,当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普高存在偏左或偏右的现象,有的只谈问题,不谈成绩;有的只说业绩,对问题则避重就轻,总体上不能深层次反映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

二、结合形势,创新思路,深化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效果

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应以科学发展观为起点,结合当前国家管理干部的新要求,掌握全局、狠抓大事,突出审计工作重心,改变传统审计方式、创新审计思路,紧密围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为单位的经济建设发展起到服务和监督作用。

(一)结合形势,调整态度,把握审计工作重心

1.加强对领导干部在重大决策中履职情况的审计。摸清在领导干部任期内重要经济决策事项,选择重大的事项审查其决策的背景、决策的过程、决策的执行和落实情况,决策的效果情况。以此来确定和评价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2.结合当前新形势,以“守法守规守纪”为重点,严格审查领导干部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国务院“约法三章”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等规定的执行情况。加强对“三公经费”预算管理、会议和培训管理、公务用车配置和管理使用、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管理、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和机构设置、编制使用有关规定执行情况的审计。3.重点对财政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进行审计。在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中,要密切关注财政资金的存量和增量,盘活存量资金,推动财政资金合理配置、高效使用;公共资金使用、公共资源和国有资产管理使用、举借债务、自然资源资产开发利用和保护情况,严防贪污、浪费等违法违规行为。

(二)强化审计效果,广泛开展任中审计

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围绕领导干部岗位职责要求,重点关注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过程和效果,促进提高领导干部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意识和能力。为认真贯彻这一要求,改变工作多年“秋后算账”和考核依据难以查找和统计的现状,应积极推广任中经济责任审计,使“先离任后审计”的做法变成警钟长鸣,使每一名干部从踏上领导岗位就树立起“自警、自重、自防”的意识,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公仆。

(三)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培训,积极利用社会资源

单位领导要重视内部审计人员的培养,从多方面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着力培养复合型人才,使审计人员不但掌握专业知识,还要懂得工程、信息技术、法律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同时,各级审计部门要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利用其他社会力量,如会计师事务所中介机构,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工程技术人员,联审互查,促进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

(四)结合计算机辅助审计的要求,调整传统的审计模式

积极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加强OA和AO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的运用,发挥数据分析的引领和支撑作用,集中分析疑点、准确掌握线索,增强信息化环境下查核和剖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强化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部门、单位基础数据和审计档案的信息收集整理工作,充实完善审计资料数据库建设,实现审计资源共享。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自身的优势,进一步地扩大和延伸审计范围,使审计结果和评价建立在更牢固的科学基础之上。

经济现状分析篇(9)

收稿日期:2011-05-16

作者简介:熊 亮(1979―),男,江西景德镇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科技推广工作。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6-0104-02

1 引言

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地理位置东经115°47′~116°45′,北纬287°22′~29°45′。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鄱阳湖为核心、以鄱阳湖周边城市圈依托建立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先行区。该区域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市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和鄱阳湖全部湖体在内,国土面积为5.12万km [1]。区域内的鄱阳湖是长江干流重要的调蓄性湖泊,年均入江水量约占长江径流量的15.6%,在长江流域中发挥着巨大的洪水调蓄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特殊生态功能,是我国10大生态功能保护区之一,也是国际重要湿地、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之一,对维系区域和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森林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本文根据相关资料,分析该区森林资源现状,为该区域建设“绿色生态江西”、打造“鄱阳湖生态经济圈”、大尺度范围内林业资源的生产力和功能重组、森林资源的优化、高效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支持。

2 土地利用现状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行政区划上分属南昌、九江、景德镇、宜春、上饶、鹰潭和抚州等设区市。各市县所处的地貌类型,资源禀赋、土地利用类型和林业用地利用方向均存在较大差异。

环湖的市县在地势上以平原岗地和低丘为主,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为主,林业用地的比例相对较小。在林业用地中,低效的残次用材林和经济林分布较广。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体的生物多样性水平常常较低。自然保护区形式的公益林地相对较少。相反,地处沿湖的市县林业用地的比例相对较大。尤其是地处庐山山脉、九岭山脉周边的市县,随着地势抬升和丘陵山地面积的增多,森林环境逐渐典型化,林木生长的立地条件明显改善。在这些区域,不但具有商品林经营的良好条件,而且由于生物多样性水平较高,也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的建立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因此,在这些市县有着与平原型市县完全不同的林业发展条件和方向。

3 森林资源现状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国土总面积389.8万hm 林业用地约137.3万hm 占国土总面积的34.07%,森林覆盖率37.65%,各县市森林覆盖率从0到69%不等,其中南昌湾里区最高,为69.1%,其次为奉新县60.18%和万年县52.4%。城市市区故森林覆盖率极低,南昌城区青山湖区较高为0.2%,九江浔阳区1.12%。其它市县地貌类型为低丘岗地或以平原为主,森林覆盖率均在30%~70%之间(表1)。

表1 各类林地面积

3.2 林木蓄积量

鄱阳湖周边市县林木蓄积总量达342.7万m 其中奉新、高安、彭泽、永修和鄱阳县林木总蓄积量均超过250万m 最高的近450万m ;这些市县的森林覆盖率较高,林木资源丰富,木竹生产具有较高的水平。尤其是奉新、高安的部分乡镇,成为江西省重要的毛竹生产基地。以鄱阳湖北部、东部山地丘陵地貌为主的区域,如彭泽、鄱阳、都昌、永修和临川区等县市也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重要的用材林生产基地。而浔阳区、南昌城区青山湖区均远小于50万m 。

3.3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林资源现状

(1)油茶资源。江西是油茶的主产区全省油茶主要集中在赣中和赣南一带,以宜春和赣州面积最大。鄱阳湖周边市县的油茶林面积共43 509.8hm 占林地面积的5.5%、国土总面积的1.2%。其中,宜春地区资源最为丰富,面积共27 637.4hm 占油茶林总面积的63.52%。其次是南昌地区(8 647hm )和抚州地区(4 165.8hm ),分别占19.87%和9.57%。九江地区共1 249hm 、上饶地区共851.8hm 、景德镇市和鹰潭市只分别占总面积的2.87%、1.96%、1.96%和0.25%。

(2)毛竹资源。江西全省现有毛竹林近90万hm 鄱阳湖周边市县毛竹林共8 195.5hm 部分市县如奉新县、临川区、丰城市、永修县和湾里区、乐平市、余干县等均处于规划的商品林基地建设范围中,这些市县具有发展毛竹产业的悠久历史和良好的管理经验,在新形势下仍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资源和地理优势(表2)。

表2 各县市毛竹资源分布一览hm

2008年初,南方各省普遍发生的冰冻灾害中,毛竹纯林多遭受惨重损失,但混交林分则相对受害较轻。这一现象进一步引发经营者和管理部门对毛竹林经营理念的思考和转变,促进了将毛竹林经营方式引导至以混交林经营形式的转变。

3.4 公益林资源与分布

从公益林所占林分总面积上分析,鄱阳湖周边市县发展的格局与态势存在较大差别。九江市浔阳区最高,为100%,这有一定的特殊性。其次为重要的名胜风景区南昌市湾里区81.95%、庐山区80.94%。在新形势下,一些市县通过长防林和退耕还林等途径极大地增加了县域的公益林面积,如樟树市78.98%、丰城市55.06%和鄱阳县52.48%。但有些县市受固有模式的影响,公益林面积仍保持在较低水平。如奉新县33.08%、九江县27.48%和万年县37.13%等。

我国林业实行分类经营以来,被划归为公益林面积迅速提高,公益林的效益也日益显现。2001年,江西省4个县市被列为全国退耕还林试点省份。鄱阳湖周边的樟树市和鄱阳县两县名列其中。在2001年试点的基础上,2002年退耕还林工作全面铺开。通过近6年的建设,退耕还林工程已使山区丘陵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樟树市、丰城市等市县实施的退耕还林面积均超过2 000hm 。

4 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存在的问题

林业发展除了受地域条件的影响较大,体制上的软环境也会对林业发展构成重大影响。特别是早期以木材生产为主指导思想下形成的理念、资源现状和生产力要素等,均会对现代林业构成长期影响。

综合分析鄱阳湖周边各县市林业发展中问题的共性,可以发现主要有“三增三减三难”,即有林地面积增加,活立木蓄积增加,林木绿化率增加;宜林地面积减少,未成林造林地面积减少,林业用地面积减少;树种、龄组结构调整难,森林质量提高难,生态林业体系建设达标难。

经济现状分析篇(10)

一、引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体地位,然而相较于工业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在我国改革改变逐步深化的背景下,我国农业经济得到了十足的进步,特别是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我国极大地加大了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农业经济不断朝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值得一提的是,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依旧面临一系列问题,对农业经济发展构成一定制约,且以农业经济管理方面存在的各种不足为主要表现[1]。由此可见,对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展开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农业经济管理现状

(一)管理体制不完善

现阶段,我国依旧处在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我国始终秉承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不同所有制经济一并发展的理念,其中各式各样的所有制经济涵盖了工业经济、农业经济以及信息产业经济等。在我国全面所有制经济一并发展期间,相关配套制度尚无法全面匹配,就我国经济核心内容农业经济而言同样如此。基于此,在农业经济逐步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有序发展受管理制度不完善很大程度影响,这一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会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再加上农业经济在民国经济中的地位因素,势必会使得我国全面经济发展情况遭受一定的影响。

(二)管理意识不强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长期以来,农业在我国发展中均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由于农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所以各地政府为了强化农业经济核心竞争力,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政策。然而,伴随我国工业的迅速发展,一定程度抢占了农业发展的人才资源,致使从事农业的人才资源进一步面临紧缺的局面,农业发展人力资源不足。再加上一些农业管理人员缺乏管理意识,对农业管理未有足够的重视,从而对农业经济发展造成不良影响。此外,农业管理人员队伍存在专业素质不足、工作态度不端正等问题,从而造成农业经济管理难以满足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

三、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一)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更加完善

全球经济一体化、经常经济逐步深化背景下,我国综合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就我国农业经济管理而言,管理意识应当与市场发展规律相连接,革新过去落后管理理念,早强调农业生产质量水平的基础上,提升对生产速度关注度,切忌单方面的从数量效果角度出发,对最大化的经济利益开展追求;引入一系列先进信息技术手段改善农业经济效益。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伴随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以计算机为代表的技术手段不断促进着我国全面产业信息模式的发展。就农业来说,信息技术能够改善农业生产效率,对农业生产危害、生态环境危害等展开科学合理的信息采集分析,从而为农业生产管理决策制定提供有利的信息数据支持,信息技术将有效促进农业科技发展;农业生产模式势必会发生转变,农业经济将不断朝产业化方向发展;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势必会不断得到完善,实现体制全面创新[2]。

(二)农业经济管理意识更加先进

农业管理人员应当得到进一步科学培养,确保管理人员清楚认识到农业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构筑科学规范的农业管理理念,强化对先进农业管理理念的学习汲取,有效提升农业管理人员自身管理水平。要想引入农业工作人员和社会共同获取发展、利益,应当对经济结构展开优化调整,提升农业工作人员收入,改善农业工作人员生活质量。

伴随农业科研新成果的不断获取,期间可发现科研研究不可或缺经济成本、科研设施设备的重要支持。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农业科研事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经由农业经济管理意识更加先进,科研管理制度的不断革新,农业经济管理势必不断朝健康有序方向发展。

四、农业经济管理建议――以现代烟草农业为例

烟叶是烟草行业发展的基础,也是烟草产业链上最为薄弱的环节,推动传统烟叶生产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是烟草行业战略性的目标[3]。全面现代烟草业在时展新形势下,要与时俱进,大力进行改革创新,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优化农业经济管理。如何进一步强化现代烟草业经济管理可以从以下相关建议展开:

(一)建立风险保障机制降低种烟风险

1、方法创新,开展好烟草农业保险工作。长时间以来,烟草农业保险一直面临着理赔困难、烟农投保缺乏主动性、保险公司缺乏积极性等问题,使得诸多地区烟草农业保险发展效果不尽如人意。鉴于此,应当强化对烟草保险业务的创新发展,推行捆绑式保险,通过将企业不同险种与烟叶种植险进行捆绑招投标,烟草机构为烟农统一投保,从而有效调动起保险部门工作积极性、烟叶保险赔付额度[4]。

2、完善种烟风险基金制度。切实保护烟农利益,构建种烟风险基金。资金可由政府、烟草商业企业、烟草工业企业等共同出资,由特定部门统一管理,对人力不可抗拒灾害引发巨大损失的烟农予以相应补助,尽可能降低烟农损失,强化烟农种烟主观能动性。

(二)强化政府与企业的参与度

1、促进规模化烟草种植有序进行。政府、烟草工商企业、烟农各方紧密联合,提升资金投入力度,强化相互沟通交流,促进土地流转、集中,发展提到集约化、规模化,形成与工业企业互通的基地单元,强化烟农对土地流转信心,确保有序规模化种植[5]。

2、缓解资金问题。政府采取信用贷款等形式、工业企业设立互通原料基地等形式,对烟农予以有效资金援助,让烟农种植有序开展。

(三)继续探索完善烟草农业合作社有效运行机制

1、现代烟草农业合作社是在烟草公司主导下,由烟农自发形成的烟叶生产自治合作组织,烟草公司提供技术支持,是现代烟草农业集约化经营的发展方向。其运行成功与否,利益分配是关键,烟草企业与政府相关部门有责任也有义务帮助完善管理机制、把握政策方向、指导经营管理,使之良性发展,实现多方共赢。

2、完善政策扶持机制,扶持发展专业化育苗、机耕、植保、烘烤、分级队伍,释放烟叶生产力,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的现实问题,实现烟农增收。

3、烟叶生产集约化经营还可以有效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实现现代农业技术有效植入,科学生产。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受农业经济发展很大程度影响,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依旧面临一系列问题,对农业经济发展构成一定制约,且以农业经济管理方面存在的各种不足为主要表现。鉴于此,相关人员务必要清楚认识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全面分析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趋势,不断钻研研究、总结经验,积极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有序健康运行。(作者单位:贵州烟叶复烤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段鹏飞,鲁成树,朱传民.低山丘陵区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11):413-416.

[2]冀海燕.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J].Market Modernization,2013,(15):188-189.

上一篇: 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 下一篇: 变电站施工要求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