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论文

时间:2022-06-21 02:49:28

摘要:将重点突出,将难点突破,将保增长以及产业提高的关系处理得当。协调是为了提高,想要真正掌握稳定和协调之间的关系,就要进行创新,通过一定的措施保障经济的平稳运行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将保持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基层工作做到位,将经济社会发展及转变民生紧密结合,让经济能够实现平稳发展。

民营经济论文

民营经济论文:金融支持民营经济论文

一、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融资结构和金融服务不完善。一是间接融资比重偏大,民营企业融资过份依赖银行信贷支持。目前,三明市民营企业除少量民间融资外,90%以上融资依赖银行信贷支持,造成银行系统信贷风险过度集中。2013年全市不良贷款余额26.27亿元,比年初增加19.17亿元,增长211.57%,增幅居全省第4位;不良贷款率2.34%,比年初上升1.63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2位。两项指标大幅增长,导致了上级行收紧对三明市信贷额度的配给和贷款权限,造成该市银行投放能力明显下降,企业争取信贷和降低融资成本受到影响。在金融服务方面,信贷投放近年来虽稳定增长,2013年全市金融机构新增贷款达116.79亿元,但与企业需求仍存在较大差距,2013年全市小微企业贷款覆盖率仅17.7%,比全省平均水平34.91%低17.21个百分点,部分企业因产业层次低、经营规模小、固定资产少、可抵押物不足、资信等级低等原因,难以获得银行信贷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的获批率为81.93%,比全省平均水平88.44%低6.51个百分点;资金成本溢价率30.5%,比全省平均水平22.66%高7.84个百分点,企业资金成本上升;重点项目资金满足率低,2013年全市项目资金需求320亿元,缺口超过181亿元。二是直接融资(含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融资)比重小。近20年来,全市在境内外上市的企业仅9家,股票融资滞后。截至2013年末,全市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债融资额为零,债券市场融资与全省差距较大。

(二)企业现代管理理念仍需提高。一是经营理念与企业规模的匹配性有待增强。部分民营企业仍然沿袭家族式管理、作坊式生产的模式。二是对宏观经济政策不了解。调研发现,部分企业不了解金融政策和金融产品,加上企业经营管理不规范,财务人员素质低,无法满足银行贷款要求,存在企业与银行之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三是未形成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民营企业间因缺乏合作,在竞争中不能优势互补、组团发展,无法形成规模优势,带动辐射力不强。四是经营管理存在“四个盲目”,即盲目扩张,未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和自身实力;盲目跨领域投资,资金使用不规范;盲目担保,被其他关联企业拖累;盲目参与社会高息融资活动,产生严重的潜在风险,导致部分企业无力还债、甚至逃废债务等现象频发。据统计,目前该市公安机关立案案值千万元以上的有12件,比上年增加10件;法院受理企业融资债务纠纷817件,比上年增加220件。

二、加大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一要改革审批制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由于民营企业办证涉及政府不同管理部门、审批手续繁杂、环节多、办证时间长、效率低,许多与部门法规如环保、消防、规划、土地矿管、房产、药监等法规中规定的审批内容息息相关。因此要真正简“政”放权,就必须先简“法”放权,建议全国人大加快修改现有法规中规定的前置审批内容,实现从简“法”放权到简“政”放权,再到行政服务中心集中审批,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二要疏通民营企业与政府沟通的渠道,抓好政策落实。要建立由各级政府领导、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民营企业联系制度,经常走访企业、与民营企业负责人沟通,及时掌握不同行业企业近况,通过梳理整合有关政策,组织召开企业培训班、座谈会、上门宣传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分类政策信息宣传解读,及时传递产业政策、发展规划和市场需求等信息,便于民营企业及时了解掌握有关政策。三要加强监督与问责制度建设。各级纪委监察局要设立民营企业维权投诉中心,公开投诉电话,规范各类收费行为,认真受理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合法投诉,对实名举报做到件件有回复、有落实,并经常性主动开展职能部门服务情况调查。四要政企合作,认真解决民营企业招工和职工子女入学问题。政府劳动保障与就业部门要与企业挂钩,加强对企业用工和农村劳动力的调查、登记、汇总工作,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企业用工输送和对接就业机制。要重视劳力培训,对民营企业职工取得中、高级技术职务资格的,应给予一定的补贴。民营企业要逐步提高职工待遇,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通过签订劳动合同,为职工办理各项保险,使职工安心工作。同时,要加强与职业教育院校、培训机构的合作,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产业工人。政府有关部门要制定民营企业职工购买保障性住房、医疗保、子女入学等有关办法。五要淡化所有制界限,在地方税收和电价等方面,应保证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享受同等待遇。

(二)要着力解决转型升级遇到的困难。一要提高民营企业产业和规模档次,解决企业转型升级无力的问题。有关部门要推动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积极用好技改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淘汰落后产能、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等扶持政策,支持民营企业技术改造,引导民营企业由传统制造业和传统商贸业领域向先进制造业、新兴服务业延伸,鼓励民营企业积极申报科技计划项目,申请高新技术产品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在扶持本地优势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引进民营龙头企业,对产业带动影响大、集群集约度高的龙头项目、环保型项目和新兴高科技项目,要在人才、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二要制定出台帮扶民营企业的新政策,解决目前转型升级缺乏资金等问题。如建立贷款风险补偿金,解决企业贷款担保链断裂问题;建立融资租赁服务平台,解决企业购买设备等资金短缺问题;适当减免税款、加大出口退税额等,解决企业转型升级资金问题。三要解决民营企业优秀人才短缺问题。政府有关部门要落实好人才引进政策,以良好的政策环境帮助企业引进各类科技与管理人才。指导企业与相关院校成立联合研发机构,对民营企业引进中高级人才并建立技术研发中心给予适当的资金补助。还可由行业主管部门组织成立专管会,帮助民营企业协调解决人才问题。

(三)完善融资结构和金融服务。一要淡化信贷规模计划,重视社会融资总量,鼓励通过股票、债券、票据、信托等途径扩大社会融资总量,引导民营企业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二要对不同民营企业,采取不同的融资途径。对成长型和高成长型民营企业来说,直接融资是解决资金缺乏的重要渠道;对于承担就业任务的劳动密集型民营企业来说,主要以间接融资为主,重在提高其贷款的覆盖率和满足率,要构建新型银政企互动平台,促进银企合作促进优势资源共享,改善金融产品的创新融资环境;对于个体小微企业,则重在发挥小额贷款公司、信托典当等各类准金融机构作用,拓宽抵质押范围。三要推动股票融资的发展。要发挥“新三板”、海峡股权交易中心门槛低、审核快、成本低、效率高等优势,积极引导暂时不具备上主板、但符合上三板市场条件的民营企业,到海峡股权交易中心、全国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市场)挂牌交易,待条件成熟后,再转板到主板市场,逐步建立和完善具有本地特色的股权交易运营中心,降低保荐人等中介机构的保荐费用,促进和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四要推动债券融资的发展。省、市财政每年要预算安排一定数额的引导资金,专项用于民营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融资工作的补助和奖励,包括担保增信费补助和建立专项风险缓释基金。对民营企业成功发债的,由省、市政府给予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奖励,对承销规模较大的主承销商也可进行适当奖励。

(四)提高企业现代管理理念。一要加强对民营企业的引导,坚持管理体制创新。政府有关部门要帮助民营企业从家族式管理向现代化管理转变,通过建立现代化管理制度,实现企业主制向规范化公司转变。要加强股份制改造,引导有条件的个体、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向现代创新型公司发展。二要主动与金融机构沟通、对接,让企业及时了解金融政策、金融产品及申贷条件、审批流程,解决企业与银行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民营企业要针对自身的问题,加强规范管理,多策划生成一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信贷政策的大项目、好项目,来争取银行的信贷支持。三要推动民营企业向专业化协作和产业集群发展,支持民营企业与大企业建立协作关系,支持民营企业抱团发展、相互参股、收购兼并和外资嫁接,积极为民营企业与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公司的合作搭建平台。四要引导民营企业主练好内功,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民营企业主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提高企业主的文化素质和管理水平,坚持做到“四个不要”,即不要参与民间高息融资活动,已经介入的,要尽快清退社会资金;不要向金融机构隐瞒真实的财务状况,做到信息透明,只有做到银企信息对称,才能达到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不要“跑路”,对出现资金链问题的企业,要通过资产重组等方式来解决问题,不要一跑了之。不要盲目担保,避免被资信不良的企业连带,波及自身正常的生产经营。

作者:胡东生单位:中国人民银行三明市中心支行

民营经济论文:生态化水平的民营经济论文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说明

本文运用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生态化水平进行研究。这样既可以客观赋权,使分析更为科学,在因子分析的结果上进行聚类分析,又可以使分析结果更加直观和深入[6]。选取我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005年—2012年的相关数据(因西藏自治区多个指标缺失,故未将其列入研究范围),原始数据均来自与相关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不能直接获取的数据是通过相关公式进行换算求得。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之前,有必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将实际值转化为评价值,包括指标的同趋势化和标准化处理。

二、实证分析

(一)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生态化水平的静态分析通过运用同一年份数据资料,对我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之间的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生态化水平进行比较分析。以下根据2012年的数据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方法,采用SPSS软件和Arcgis软件进行分析。1.因子分析:对各变量的适度性进行检验,通过计算得到的KMO值为P0.77>0.5,Bartlett球形度检验的近似卡方值为3701.008,P<0.001,高度显著,说明所选变量间的相关性强,因子分析的效度较高,满足因子分析的前提条件。根据因子分析原理,建立相关系数矩阵并计算其特征根和特征向量,前4个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5.564%,已能够代表原始数据的大部分信息,故提取这4个因子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命名,具体如下:第一公因子在每万人废气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每万人废水排放量、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每万人固体废物产生量等4个指标上有较大的载荷,主要反映了污染物排放水平和能耗水平,体现了社会生产过程中有害物质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以及各省在减少污染排放方面的力度。可将其命名为“节能减排因子”;第二公因子在单位产值电耗、单位产值用水量、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等3个指标上载荷较大,主要反映了能源的利用、资源的再循环的水平,可将其命名为“资源循环利用因子”;第三公因子在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提高比率、总资产贡献率增长比率等2个指标上载荷较大,主要反映了创新对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效益,可将其命名为“持续性创新因子”;第四公因子在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2个指标上载荷较大,主要反映了生态化持续发展的一些基础条件,可将其命名为“生态化潜力因子”。因子命名与之前构建的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生态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二级指标名称基本吻合,可验证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以及因子分析结果的可信度。从表1中的各公共因子上看,对于节能减排水平,民营经济结构较高级地区和资源能源较缺乏的地区排名靠前,而民营经济结构较低级、资源能源较丰富的地区排名靠后,东部地区远远优于中西部地区。对于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循环经济较发达地区排名靠前,循环经济较落后的地区排名靠后,东部地区整体优于中西部,中西部地区差距不大;对于持续性创新水平,处于民营经济快速发展阶段的地区排名靠前,民营经济扶持力度较弱的地区排名靠后,东中部地区差别不大,西部整体上落后于中东部。对于生态化潜力水平,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排名靠前,生态环境较差的地区排名靠后,东中西部地区之前的差别不大。从综合因子得分可知,位列第1的北京市领先优势十分明显,其综合得分比位列第2位的上海市和第3位的天津市高出了两倍多,而处于发达水平的8位省市的均是东部省市。处于中等水平的13位省市几乎为中部省市,而处于落后水平的省市除了山西均是西部省份。因此,可以看出,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生态化发展不平衡,其生态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2.聚类分析:以因子分析得到的因子综合得分作为变量,对各省市(直辖市、自治区)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生态化水平进行聚类分析。采用系统聚类法中的组间平均连接法,以平方欧式距离为度量标准的聚类方法,对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生态化水平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可将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生态化水平可以划分为四大类型:第一类为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生态化水平领先区,仅包括北京1个地区,北京市在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持续性创新和生态化潜力方面都有较大的优势,其因子综合得分排名第一,具有绝对优势。第二类为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生态化水平发达区,在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持续性创新和生态化潜力上均存在一定的优势,包括上海、江苏、海南、浙江、广东、天津、山东、江西8个省市。第三类为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生态化中等区,包括辽宁、湖北、湖南、吉林、重庆、福建、四川、安徽、河南、河北、广西、陕西、内蒙古13个省市(自治区),这些省市在资源循环利用、持续性创新、节能减排和生态化潜力方面都处于中等水平。第四类为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生态化水平落后区,包括贵州、黑龙江、山西、云南、宁夏、甘肃、新疆、青海8个省(自治区),因子综合得分排序也处于落后地位,在资源循环利用、持续性创新、生态化潜力和节能减排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劣势。

(二)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生态化水平的动态分析根据上述划分的四大类型,对进入新世纪以来这四大类型地区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生态化水平的变动趋势进行分析。选取了2005年—2012年共8年的数据,对不同年份四大地区民营转型升级生态化水平发展的趋势进行分析。以15个指标为分析变量,以所属地区的指标值平均值作为每类地区每年的各指标值,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由相关系数矩阵计算其特征根和特征向量,前四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了88.399%,故提取了这四个主成分加以分析,计算出主成分综合得分。动态水平分析结果显示:自2005年以来每类地区的主成分得分呈递增趋势,这与现实也是相符合的,我国从提出科学发展观以来,各地区已开始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向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生态文明方向努力,从而使得各地区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生态化水平有所提升。从整体来看,领先区、发达区、中等区、落后区的总体格局未发生变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本文聚类结果的合理性。同时可以看出,在2005年—2008年间,四类地区的差距保持不变,但2008年—2012年期间,中等区的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生态化水平在逐步提高,领先区和发达区在波动中上升,落后区在曲折中略有上升,且与其他地区差距越来越大。通过上述实证研究,静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各省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生态化水平差异较大但是具有聚类性,可根据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差异特点划分为四大类型:领先区、发达区、中等区和落后区;动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生态化水平在波动中逐步上升,但四大类地区之间差异在逐步扩大。四大类地区之间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生态化水平的差距是有多方面原因造成,从上述实证分析可得各类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基础不同、发展阶段和发展思路存在差距、区域要素投入和国家相关政策等为主要影响因素。

三、提升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生态化水平的路径

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本文认为应该从各大类地区的民营企业自身所处的阶段和水平出发,有侧重点地提高民营经济转型升级中的生态化水平,缩小民营经济生态化发展差距,从整体上提高我国民营经济转型升级中的生态化水平,实现生态文明的目标。落后区地区的当务之急是要提高民营企业入驻的能耗和环境门槛。一方面是当地政府要严格控制高耗能项目,把能耗标准作为项目核准和备案的强制性门槛,构建低碳化产业结构。另一方面,当地的民营工业企业应积极调整其生产结构,逐步减少原煤直接使用,优化用能结构,提高其工艺技术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中等区地区应侧重打造资源节约、低碳排放的循环经济民营工业企业体系。中等地区几乎都是中部地区,其资源优势较大,高效利用资源,通过循环利用资源带来收益和减轻环境污染是关键。一是要推进清洁生产,实现企业层面的集约生产。二是形成集约高效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从水资源循环利用与水污染控制、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及其再生利用两个方面着手。三是延伸其生产链,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产品,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发达地区应将技术创新与生态环境的持续性发展为重点。从静态分析结果可知发达地区的A类地区持续性创新发展已进入瓶颈区,技术创新的高效率运用是突破该瓶颈的关键。一是要建立相关信息网,重视以技术专利、技术秘密使用权、工艺流程等为载体的软技术的引进;二是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长期合作机制,使企业获得稳定的技术资源及产品信息;三是制定技术创新战略,建立长效的创新激励机制。而B类地区则应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装备制造业,打造低碳产业体系。积极在民营工业企业中推进清洁煤技术、新能源技术、物联网等的创新与产业化以推进民营企业结构的生态化升级。领先地区现阶段应利用其优势提高其生态融资水平。通过给积极从事生态技术创新的民营企业提供更充裕的资金,同时使污染型的企业在融资上变得相对困难,可以引导企业向生态化模式转变,从而提高该地区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生态化水平。一方面应加大生态专项补贴政策力度。有重点地以对生态化升级水平提升为根本目标的民营企业实施专项补贴,另一方面应支持社会中介机构参与贷款审理,为资质较好的民营企业争取银行授信,建立多种资金来源、多种组织形式参与、多层次结构的担保体系,扩宽民营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

作者:陈晓雪胡曾曾单位:江苏理工学院商学院青海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民营经济论文:基于SWOT分析下民营经济论文

1当前温州民营企业的优势(Strength)

1.1温州民间资本的流动越加呈现跨区域化温州民间资本总体规模庞大是个不争的事实。根据温州市金融办估计(2012年数据),温州民间资本总量超过6000亿元,而且每年以14%的速度增加。前几年大量民间资本活跃于矿产资源、房地产、农产品等能够快速收回成本的投资领域。如今一些私营企业开始试水进军国际市场,如康奈集团进军俄罗斯远东地区;在北美、中东、南美等地区,也活跃着众多温州私营企业家。大量民间资本对外投资,形成了行业性的温州市场和跨区域的温州经济,同时也带动了温州劳动力向外不断迁移。这就给当地低劳动技能的求职者提供了对外流动的机会,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局面。

1.2温州家族企业开始走向现代化管理从“地下工厂”“、前店后厂”起步的温州传统私营企业,大都采用家族式管理。但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家族式管理的弊病越发突出,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企业只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忽视了社会责任。企业管理模式简单化和随意化。造成不少专业优秀人才的流失。人才流失致使企业销售市场发生严重萎缩,而产品的老化使得大批私企纷纷转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些民企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化的股份制企业或上市公司并引入职业经理人来管理家族企业,使得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得以分离。据有关部门透露,温州市计划到2015年末在境内外上市公司的数量达到30家以上,融资超过200亿元,保持上市后备企业50家左右。从2009年至今年3月,全市有正泰电器、金龙机电、森马服饰等3家企业上市融资,有华仪电气、报喜鸟服饰两家企业再融资,共融资89.94亿元,占全市上市融资额的88.69%。一批批优质私营企业营造出温州私企“想上市、敢上市、争上市”的浓厚氛围。由于家族企业纷纷转型和提升企业生产档次吸引不少国内外优秀专业人才回流,如此又进一步加快了温州家族企业的现代化转型。

1.3温州民营企业发展越发国际化发展至今,温州的一些优质私营企业逐步跨入国际市场,销售网络遍及世界各地,轻工产品如打火机、皮鞋等占据了国际市场的主要份额,温州商人开始在海外建立鞋革、服装、工业电器、五金机电等专业市场、研发中心或生产基地。如始创于1984年的正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温州当地一家最为知名的民营企业代表。该公司现有员工两万多名,下辖八大专业公司、2000多家国内销售中心和特约经销处,并在国外设有50多家销售机构,正泰集团是温州民营企业走向世界的明星民营企业。它不仅为所在国提供了劳动力就业的机会,还把国内一些优秀的生产经验和管理模式也带到了国外使得我国民企和国外企业有了零距离接触。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助于解决我国与国外贸易纠纷的问题。

1.4温州民营经济发展越加自律化在温州私营企业刚起步阶段,由于当时政府主管部门“无为而治”,导致一部分民营企业发展脱序“。假、冒、骗”曾经是温州生产的小商品“标签”。此后温州民企痛定思痛,在温州市政府“质量立市”的号召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温州企业的自律性组织快速发展壮大。目前共有市级行业协会(商会)80多家,其他地区的温州商会超过200家,形成了温州区域经济发展的行业自治机制。如今温州制造就是产品质量的保证,这已经成为业内人士和消费者的共识。

2温州民营企业的劣势(Weakness)

与国有企业相比,温州的民营企业无论是在资金的筹集还是在人才的引进等方面都受到各方面的掣肘。由于资金链断裂而引发老板跑路的现象在温州时有所闻。同时温州民间借贷的利率居高不下,因负债过高、资金链断裂,企业只能停产或关闭了事。自2011年4月以来,由于无力偿还巨额债务,温州市已有90多家企业老板逃跑、企业倒闭,而且关停倒闭企业从个别现象向群体蔓延,引发了所谓“温州民间借贷危机”。在温州,民间借贷之风盛行是与当下银根紧缩、外部经济环境趋紧以及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步履维艰有关。温州传统的民间借贷一般基于一定的血缘、亲缘、情缘、地缘和业缘关系而发生,交易行为或活动没有固定的场所,但是因其交易频率高、交易主体多而呈高度分散性;民间借贷常处于合法与非法的灰色地带,交易双方通常不愿意公开而使其具有隐蔽性。往往难以追踪到交易的源头。目前温州有1000多家民间金融机构,只有46家是经主管部门审批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大量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存在,改变了温州的金融生态格局,出现了以“金融三乱”为特征的民间借贷乱象。由于不少民间借贷处于非法状态,于是各种非法集资、恶意逃债、暴力讨债事件屡有发生。一批涉足民间借贷的温州民营企业和担保公司为此扎堆倒闭,企业老板因不能偿债或潜逃或自杀,企业关门、员工失业等社会问题频发。

3温州民营企业发展的机遇(Opportunities)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其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维持经济社会稳定中发挥着中坚作用。自金融危机以来,一些民营企业面临的资金困局,实质上是近几年大量民间资本从实体经济撤离,投入到炒房、炒矿、炒钱(放贷)等虚拟经济中,导致实体经济投资后劲乏力,实体产业空心化。在2011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12年初的金融工作会议上,引导经济“脱虚向实”成为一大亮点。在温州,有数据显示,在全市经济比重中,民营企业数量占99.5%、工业产值占95.5%、上缴税收占80%、外贸出口额占95%、从业人员占93%。发展民营经济、振兴实体经济是温州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做大做强民营企业,首先要实现精耕细作,不断加强生产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提升温州本土品牌美誉度;其次要以提升存量、发展增量为目标,全力以赴推进品牌建设和渠道经营,加速走集群化、高端化、品牌化和国际化之路来提升企业竞争力;再次要增加研发投入,推动产业升级,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科技转换能力和现代管理能力;最后在广大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下,化危为机,在逆境中成长,在洗礼中蜕变,要一如既往做敢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成功企业。

4温州民营企业的危机(Threats)

近期,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持续上扬,这就意味着出口成本增加,如果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不变,成本增加则出口利润降低,这将会削弱外贸企业的竞争优势,抑制出口。而温州的民营企业随着人民币汇率不断上升对其出口业务的影响首当其冲。由于大部分在温民营企业的规模不大其抗风险能力较差,一旦出口受到冲击,企业就不敢接长期订单,导致客户资源的流失,利润下降。此外随着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后与国外贸易伙伴国之间的摩擦频繁发生,涉及行业面越来越广。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温州民营外贸企业将面临越来越多的发补贴、反倾销、技术性贸易壁垒等方面的贸易摩擦,给这些企业的发展带来很大阻力。同时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由于民营企业工作环境较差,还经常出差和加班,工作压力又大,且员工福利不到位,导致优秀人才难以留住。企业为了留人,只能依靠加薪和增加福利等物质刺激,最终使得劳动力成本大增。另外民营企业的出口风险不断加大。由于全球经济低迷使得国外客户经营困难、资金短缺,他们寻找各种理由推迟付款甚至拒付货款。一旦企业遇到合同纠纷,就会面临外方拒付的风险,使得本来资金不厚的民营企业雪上加霜,举步维艰。

5结语

温州经济在金融风暴和民间借贷的双重冲击下已显疲态并走向式微,要切实解决温州经济问题就得考虑网络经济。通过“电商换市”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2013年,温州市出台《温州市促进网络经济发展扶持办法(试行)》政策,全市12个县(市、区、开发区)全部出台相配套扶持政策,预计总扶持资金1.5亿元以上;启动培育高新区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区、中国鞋都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区等一批电商园;启动培育中国礼品城网、浙福水产商城网等10个以上行业、专业市场、特色街区、跨境贸易电商联盟公共服务平台;启动培育中国开关网、百方网等10个以上专业行业门户网站和电子商务第三方交易平台;培育国技互联、奥康集团等40家电子商务应用、诚信、配套服务等示范企业;通过与本地高校战略合作,与网络经济企业自主培训互相融合,培养一批合格的专业电商从业人员。温州市要走出经济发展的低谷就得多点开花,让在外经商的温州商人回流、海外温州商人回乡投资,同时进一步改善温州本地的投资环境,让人才进得来、留得住,这样的温州经济发展局面才能持久,才能焕发温州模式的新活力。

作者:季绍斌单位:温州职业技术学院

民营经济论文:转型升级的民营经济论文

1民营经济转型升级中的难点和问题

由于民营企业走的是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方式,所以一定会存在改革、转型的困苦。转型不利、创新不充分成为了目前民营经济发展面对的最大难点。只有真正意识到这个问题,才可以打破僵局,成功转型。

1.1非公经济的差别对待,使得民营投资的政策服务不够完善民间投资形式的民营经济,并非国有经济和外资经济,长时间以来都具有区别对待和区别政策。近几年来,我国相继颁布了“非公经济36条”以及“新36条”,将阻碍民间投资的障碍接触。可是令民间投资造成阻碍的问题依旧存在,民营经济的经营范畴依旧具有很多限制。

1.2资源因素的内部制约,令民营经济的产业结构不够优化近几年来,由于发展阶段的不断转变,节能减排的束缚,使得民营经济的发展被水电、资金、土地、人才等因素束缚,在夹缝中求生存,而无暇顾及转型升级的问题,令产业结构调整持续缓慢,转型升级的难度不断提升[1]。通过产业方面来看,当前很多民营企业依旧无法摆脱通过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的产业来加快增长的传统形式,欠缺核心技术以及主动知识产权,长时间处在价值链与产业链的末端。由企业的构造来看,民营企业中,大中型企业所占比例较小。因为欠缺行业模范企业的领头,使得很多中小微企业在产业链的发展商不够长久、不够稳定,也令盈利的水平较低。

1.3底层经济的历史根源,令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创新动力增强很多民营企业都源自于地层经济,通过勇于拼搏才获得了当前的成就。被历史所影响,民营经济的转型升级动力不够,基础不牢固,具有小富即安的错误观念。力求生存自保,而不想要做大、做强,甘心在国内外大企业中但当配角或者加工基地的角色,只要企业实现了一定的规模,力求稳定,欠缺开拓进取的精神以及再次创业的激情。由工作调研的状况可以发现,大多数民营企业达到一定规模的产值时,只有保持或降低,较难再攀上新的阶段。并且具有企业家族化现象。很多民营企业在管理形式、营销方法、产权构造、激励制度方面同当前企业制度具有一些距离,欠缺有效的管理制度以及科学有效的决策机制,束缚了企业的转型升级以及不断壮大。欠缺创新理念。创新投入较大,风险较大。许多企业不敢甚至不想要进行创新,民营企业更加如此。有的民营企业欠缺技术创新需要的资金和人才。

1.4由于需求疲软的束缚,令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市场环境并不乐观民营经济的抗风险能力非常弱,对于市场需求以及经营成本改动十分敏感,国内外市场只要出现波动,民营企业就一定会被牵连。目前,由于宏观形势逐渐烦琐,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外界环境并不乐观[2]。从国外的环境可以看出,国际市场十分低迷、贸易摩擦加速、欧美国家主权债务危机不断深入,全球经济复苏不够稳定。并且民营经济的外向依旧具有难度。由我国的环境可以发现,经济增长具有下行问题,尤其是传统行业的产能过剩以及全新产业的发展中的不稳定性都会长期存在。

2持续加快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建议

2.1加快民营经济转型升级需要掌握的关系(1)掌握好政府同市场的联系。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对于当地经济的重要作用可想而知,政府扩大政策,并在资金上给予扶持。可是也要发现,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主体为企业,在本质上归属于市场行为。所以,政府加快民营经济转型升级一定要依照经济发展的规律,清楚本身的作用,加强发挥市场机制的基本调解作用,实现有所为、有所不为,既要保持不要缺位,也要保持不越位、不错位,积极调动企业转型升级的动力,让政府效果、市场机制、企业行为构成有效的合力。(2)掌握好速度与质量的关联。如果转型升级变成社会不同舆论的一般公式。可是注重转型升级,并非只强调质量而不重视速度,二者应当共同进行,缺一不可。(3)掌握点和面之间的关联。民营经济转型升级作为一项十分烦琐且艰难的系统工程,牵涉面极广、综合性较强,属于面上的问题。这就需要各级部门从点上给予高度配合,构成政策集中力量。(4)掌握好转型和升级的关联。对于企业的转型和升级来讲,转型是生产模式的改革,升级是生产效率的提升。加快民营经济转型升级主要在于应将转型和升级共同进行。

2.2不断发挥财务职能,加快民营经济转型升级(1)持续转变发展环境,加大民营企业自信。自信是转型升级的基本条件及动力,目前的状态下,优化发展环境特别关键。(2)持续完善财税政策,培养现代产业的体系。将产业优化升级作为标杆,将经济结构转换做好。不但要有效扶持当前的农业发展,还要创建人才及服务的支撑体系。持续支持工业转型升级以及节能降耗的工作,引领当前服务行业高速发展。

2.3持续对财力进行优化配置,打破重点领域的支撑财力有限可是需求却无限,有限的财力应当在政府的决策中成为重要领域,引领民营经济转型的升级,确保国家的战略方法、建设、产业集聚地等大型决策部署[3]。

2.4不断创新扶持方法,努力打破要素束缚不论是技术、资金,还是人才、土地方面的转型升级,财务部门都要持续创新机制,加强要素保障。

2.5持续加深管理的改革,保障政策的积极落实本着深化财税管理改革,财税运行为基础,加快财税法制的建立,充实制度体系,提升财税法制化水平。

3结论

将重点突出,将难点突破,将保增长以及产业提高的关系处理得当。协调是为了提高,想要真正掌握稳定和协调之间的关系,就要进行创新,通过一定的措施保障经济的平稳运行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将保持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基层工作做到位,将经济社会发展及转变民生紧密结合,让经济能够实现平稳发展。

作者:丁敏单位:鄂尔多斯职业学院

民营经济论文:旅游产业与民营经济论文

1.完善法律法规。

尽快研究、出台规范民营旅游企业投资行为的具体地方性法规及实施细则,对实际执行中一些不按照规定擅自开发、突破限制性政策盲目建设、投资开发强度过大造成资源不可恢复性破坏、侵蚀公有资源、使用权不明确等行为做出明确界定,并确定严厉的处罚标准,使相关部门在对民营旅游企业进行资源开发行为监管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避免造成投资浪费和文物、环境的破坏。

2.加强监督管理。

严格实施项目开发评估制度。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对所开发的项目实行严格的资产评估、审批制度,科学地确定旅游景区的承载能力,运用行政的和经济的手段控制旅客超量涌入景区,避免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同时,要确保项目开发在区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框架指导下进行,坚决禁止违反规划、仅凭个人兴趣好恶乱开发等破坏资源的短期行为,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科学推进资源保护与利用。严格民营旅游企业“进入退出”。采用公开招标等公平竞争性手段吸纳民营旅游企业进行景区开发,对中标企业进行深入调查,摸清实力底数,确保企业制度完善、有投资实力、社会责任感强的民营企业进入旅游产业。同时,要签订经营合同,约定投资数额、开发时限、建设内容和发展目标等内容,作为有效规范和制约民营旅游企业的依据,保证旅游景区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建立强有力的监督约束机制。对企业开发建设进行严格的监管,要精心谋划,选择优秀施工队伍,严格施工监理,确保工程质量,注重细节,把每个项目做精,开发出独具魅力的旅游精品。经营期间,要对生态环境实行定期监测,确保生态资源的可持续保护。

3.完善旅游配套功能建设。

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在对景区开发建设的同时,加强对交通、住宿、餐饮、文化娱乐等配套设施的建设,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对交通、环境治理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可采取政府主导、支持,企业参与、配合的方式来降低民企参与文化旅游产业的资金压力。做好社会安全、紧急救援及旅游接待辅助设施建设,加强旅游人力资源管理,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保障和服务。

4.规范民营旅游企业融资方式。

企业融资是企业成长的过程,也是企业走向规范化的过程。要引导民营企业在融资过程中,不断促进企业走向规范化,通过企业规范化来提升企业融资能力。一是要提高民营企业对融资的认识,要看到融资不仅仅是到银行贷款或是股权融资,还可以通过租赁、担保、合作、购并等方式来达到融资目的。二是要重视融资过程,聘请经验丰富、渠道广泛的专业融资顾问对企业融资及资本的运用进行整体的策划,充分考虑融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和解决方案。三要通过企业自身管理体制的完善来避免企业扩张过程中的经营风险,提高还本付息能力。

5.引导民营旅游企业提高组织与管理水平。

通过规范民营企业参与文化旅游产业的具体政策措施来促使民营企业从景区整体开发建设出发,既要考虑经济效益,更要考虑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鼓励企业走专业化、集团化道路,增强企业实力,打破多家企业分散建设、分散经营同一景区的状况。通过对整个景区的统一规划来提升企业组织与管理水平,以促进景区文化的统一、品牌效应的形成和文化旅游收入的增加,最终达到民营旅游经济的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目的。

作者:崔冲李珊珊单位:河北省保定市雄县科协河北省经济信息中心宏观处

民营经济论文:产业集群的民营经济论文

一、主要做法

1.集聚要素资源,服务木材首位产业。在工业化快速推进、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如何实现快速发展,叶集人意识到,没有特色,就没有灵魂,就没有竞争力。试验区领导审时度势,立足于叶集木材基础较好,无论产业规模还是企业数量,在区内外乃至全国都具有较强的影响力这个最大的区情,着眼于国家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给木材产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把家具产业定位为全区首位产业,今年试验区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家居产业园建设促进家具首位产业发展的意见》,集聚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做大做强家具产业,使叶集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建筑模板之乡、人造板生产基地、中国中部家具之都”。

2.实施“两个万亩工程”。园区是承载项目的大平台。为进一步推动家具产业发展,试验区2013年规划并实施了占地2万亩的“中国中部家居产业园”和占地1万亩的“木竹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两园遵循节约集约、集群集聚发展的理念,严格执行项目准入标准,实现错位发展,彰显各自特色,逐步形成了家具和人造板生产两大板块。3.推进木材产业升级,提升附加值。叶集木材产业经历了从原材料到半成品再到人造板的两次转型,目前正在经历向木地板、家具制造的华丽转身,正在实现第三次大跨越大提升,实现产业蝶变。

二、借鉴叶集试验区经验,加快六安产业集群快速发展

叶集经验表明,产业集群无疑是落后地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区域经济增长质量、提升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1.发挥政府作用,引进龙头企业,培育壮大本土企业。围绕六安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农产品加工、采矿冶金、汽车零部件、纺织服装、建材、家电印刷包装等6大主导产业进行培育引导。各县区要培育壮大1~2个产业集群,土地、税费等相关优惠政策要向具有行业示范引领作用的龙头企业倾斜,以夯实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农产品加工业通过雨润集团、西商集团的带动,延伸了肉类加工产业链,当前要进一步开拓市场,消除市场分割,尽快实现设计产能;要以“六安茶谷”项目建设为载体,致力绿色发展,大力发展茶叶产业和油茶产业,提升六安瓜片、霍山黄牙、舒城兰花在华东及全国茶叶市场的影响力、号召力。纺织行业要通过宝利嘉纺织、艾莱依服饰等企业的示范带动,进一步促进产业高端化,增强品牌带动力。采矿冶金行业通过实施铁矿深加工项目,提升产品附加值,当务之急是要加快在建项目进展。装备制造业内抓技改,外引龙头,装备成套化率要明显提升。做大做强齿轮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带动我市汽车零部件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发挥比较优势,坚持品牌发展战略,鼓励技术创新。企业的竞争最终要靠产品之争、质量之争和品牌之争。坚持品牌发展战略,打造品牌簇群,运用品牌效应壮大产业集群。抓紧制定并实施有效激励机制,重点扶持“迎驾”、皖西白鹅、六安瓜片等一批市场信誉好、开发潜力大、科技含量高的知名品牌和企业,对获得“中国品牌”、“中国驰名商标”及省级名牌产品的企业给予奖励,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进行以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为重点的技术改造创新,促进产业升级。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设立自己的研发机构,鼓励大学、科研机构进入集聚区与企业结成紧密联盟,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开发或联合开发的技术创新机制。

3.围绕产业链,突出特色,努力打造大别山精品旅游区。旅游业发展具有鲜明的产业链特征,包括旅行社、饭店、餐饮、旅游景区、旅游交通、旅游商店等。旅游产业中各企业之间不仅仅是竞争,更是合作互补,这就需要接通孤环和断环,围绕特色,培育核心企业,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一是充分利用大别山优美的自然环境,开展山水观光绿色之旅。抓住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碧波荡漾的水面这一卖点,统筹规划景观线路,让六安成为一个生态优美的大景区,吸引亲近自然的游客。二是依托红色、古色的文化魅力,开展大别山多彩文化之旅。打好大别山和八公山两大品牌。一个是革命圣山,一个是文化圣山———文化巨著《淮南子》。寿县古城及八公山旅游依托楚汉文化,在夜游上下功夫。为什么人们到延安、井冈山,就是不到大别山,红色大别山的卖点在哪?笔者认为从文化的角度看要打好“悲情”牌。我们是红四方面军的圣地,是非主流,曾经的当家人是,后来成为中国革命的叛徒。到达延安,红四方面军主力西征,损失惨重。孤身回来,说,你回来就好。解放后皮定均将军飞机失事,“东南失栋梁”,张爱萍将军悲痛欲绝。悲剧比喜剧更能长久地打动人。所以要打好“悲情”牌。通过洪学智、许继慎、许世友、王明等著名将军、传奇名人,构建军事文化景区,融入现代元素,发展动漫创作、文化演艺等现代文化创意产业。三是依托知名企业的参与,加大旅游工艺品、户外服饰用品、旅游度假区、旅游住宿餐饮等领域投资开发力度,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建议与中旅集团、中青旅集团这样既有资源又有客户的企业深度合作,与全国著名演艺企业———宋城演艺集团、北京印象创新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合作,打造六安千古情、印象大别山,实现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体验游的转变。四是依托老百姓参与,发展农家休闲游。充分利用我市处于长三角以及合肥经济圈的优势,带动农家乐、土特产品、手工艺品的热销,带活农村农业经济,吸引游客更多享受田园乐趣,感受农耕传统,让农民成为现代旅游业的参与者。

4.构建公共服务平台,为集群企业提供周到便捷服务。当前,要实行更加积极的金融扶持政策,政府扶持资金要向民营经济产业集群倾斜;完善支持民营经济产业集群发展的人才培训体系,为企业发展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人才。搞好专业市场建设,加快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步伐,大力培育物流市场主体,加强电子商务平台和物流节点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沟通企业、制定行业标准、规范行业秩序、协调行业纠纷、保证行业公正等方面的作用。与此同时,加快发展技术咨询、信息、市场调查、会计、法律等中介服务体系,为集群企业提供周到便捷的服务。总之,产业集群模式是增强民营企业竞争力,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理性选择。

作者:陈兆清单位:中共六安市委党校

民营经济论文:上市公司民营经济论文

一、当代绍兴民营经济的集群化成长与资本积聚

当代绍兴民营企业的成长呈现出现代企业集群化发展的特征。绍兴形成了以纺织印染、黄酒生产、机械制造、化工原料、医药产品、厨电产品、铜加工以及特色农产品为主的区域化民营企业产业集群。2008年全年全市38个块状经济有企业5.64万家,职工76.87万人,总资产2502.46亿元。其中销售收入在100亿元以上的块状经济有11个,同比增加2个。其中:绍兴县的纺织业块状经济1092亿元和纺丝业块状经济105亿元,诸暨市的五金制造业块状经济455亿元、袜业块状经济331亿元、织造业块状经济261亿元、铝塑管材块状经济213亿元和珍珠业块状经济166亿元,上虞市化工块状经济140亿元,新昌县轴承业块状经济130亿元,嵊州市领带块状经济143亿元、机电块状经济109亿元。改革开放以来嵊州逐步形成了领带服装、电器厨具、机械电子三大主导企业。全市现有领带服装生产企业1700多家,年销售收入超过150亿元;电器厨具生产企业500多家,年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机械电机企业1000多家,年销售收入90亿元。嵊州先后被命名为“21世纪国际性领带都市”“中国丝针织服装生产基地”“中国最具影响力纺织之都”“中国厨具之都”“中国电声零件之都”和“中国小功率电机生产基地”。大唐袜业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历经创业、茁壮成长、迅速提升三个发展阶段,形成了集袜业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和轻纺原料市场、劳动力市场、袜业机械及配件市场、联托运市场、袜子销售市场等五大市场于一体的发展格局,构成了纺丝、回弹、织袜、绣花和染整等前后道配套的专业分工协作、产业集聚度高的产业体系。是全球最大的袜子生产基地,浙江省21世纪最具成长性的十大国际性产业集聚区之一,举世闻名的“国际袜都”。1980年,山下湖有近400户农户大胆从外地引进技术,开始小规模人工养蚌育珠。80年代初普及到山下湖全镇95%以上的农户,年产珍珠达20多吨。1983年后,珍珠繁育、养殖、加工一条龙逐渐形成。1996年后,珍珠养殖逐步走上了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之路。到2008年,诸暨山下湖镇淡水珍珠养殖面积突破40万亩,年产量占世界淡水珍珠总产量的70%、全国总产量的80%。

店口五金产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店口铜加工产业开始兴盛发展。90年代初,随着中国南方五金城的建成,店口实现了由镇到城的跨越式发展。2008年,全镇拥有工业企业4018家,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企业100多家,超亿元企业21家,上市企业2家,海亮和盾安分别进入中国企业500强和制造业500强。绍兴市是建筑大市,多年来,建筑业产值、利税和创省部级以上优质工程等指标保持全国地级市首位。十一五计划以来,我市建筑企业飞速发展,高资质企业不断增加。大型骨干企业生产规模、市场份额增长较快,其竞争优势得到进一步加强。至2010年年底,绍兴全市从事建筑业的民营企业有780家,其中包括17家特级企业,113家一级企业。全市建筑业总产值3243.16亿元(含建筑企业在外地的施工产值)。据绍兴市基本单位名录统计资料显示,截止2012年底,注册地在绍兴的1683家建筑业法人单位,共有从业人员127.1万人。诸暨市环保装备产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2001年11月,诸暨环保装备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正式在牌头镇建立,2002年12月,被命名为“国家火炬计划产业基地”,2006年,由菲达集团牵头,浙江大学、省环保产业协会等共同参与建立省环保装备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基地累计有省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1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已基本形成产品生产、技术开发、工程设计与咨询服务相配套的产业体系。十一五以来绍兴民营企业成为推动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盾安集团、精功集团、卧龙集团、万丰奥特集团以技术研发为核心,以资本运作为动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推进高新制造业的升级发展。新昌制药厂与新和成作为绍兴民营制药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力量,推动企业产能扩大与产品研发走在国内制药行业前列。在节能环保领域,作为上市公司的菲达集团也在资本市场上吸引更多投资者的关注。改革开放以来,绍兴第三产业发展异军突起,重点商贸项目推介会红火开展,各种节会活动规模逐年扩大,服务业迅速发展。截止2010年绍兴地区396个商品交易市场实现商品交易额1767.06亿元,其中有42个成交额超亿元的商品交易市场,5个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超过100亿元。中国轻纺城在2010年的交易额达438.64亿元。

二、绍兴民营企业上市公司的兴起与发展

绍兴地区民营企业上市的上市过程开端于国有企业与集体企业的改制。在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改制过程当中,绍兴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其中,一些企业实现了借壳上市、借船出海。1997年,绍兴轻纺城成为全国现代企业改制的试点企业。同年绍兴著名的制药企业震元堂与黄酒名企古越龙山成功进入中国资本市场。2000年以来,绍兴民营企业特别是杨汛桥地区的企业,积极拓展国内外资本市场。浙江玻璃、宝业集团等实现在香港主板上市。2004年底,绍兴板块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异军突起,卧龙科技、菲达环保、浙江龙盛成功成为上市企业。深圳交易所中小板块的开设为新和成、精工科技、盾安环境、京新药业和三花股份开辟了走向资本市场的通路。2008年绍兴地区的民营企业上市公司数目与市值在浙江省各个地级市中居首位,在全国地级市中排名第二位。中国资本市场上绍兴民营企业表现活跃,并购重组活动频繁。2010年绍兴上市公司数目发展到41家,包含11家境外上市公司。2011年底,绍兴共有上市公司49家,全年上市公司融资额90.86亿元,其中新增的7家上市公司首发融资额为51.43亿元。2012年资本市场上绍兴板块上市公司达52家,绍兴成为全国地级市中排名第三的资本强市。2012年绍兴板块上市公司在绍兴规模以上企业中贡献了20%的净利润和38%的地方税收,成为区域民营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三、当代绍兴人经济发展经验与特征

当代绍兴人经济的发展是自下而上的草根型市场经济模式发展的产物。当代绍兴人经济的发展历程也是新越商创业精神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传统手工业到现代工业经济,从家庭作坊到上市公司,当代绍兴民营经济的发展呈现出资本化、开放性、跨区域与国际化的四种特征。当代绍兴人经济的发展历程当中,不断涌现的名牌企业、名牌产品与知名企业家为绍兴人经济的进一步整合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第一,绍兴人民营经济的发展是自下而上的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绍兴人民营经济具有鲜明的草根经济特征,体现了穷则思变、敢闯敢拼的创业精神。以越商特有的“四千”精神开端,当代越商民营企业发展了以创新求变、适应发展为主旨的自我转型升级模式。第二,绍兴人民营经济的发展以传统的纺织印染、建筑业、机械制造为基础,具有区域化的工业经济特征。从小规模的块状经济到现代化的产业集群,绍兴民营经济的发展经历了集体企业、乡镇企业、公司化企业、大型跨区域企业集团到上市公司的现代化演进历程。第三,植根于绍兴区域的民营企业经济具有资本化、开放性、跨区域与国际化的四种特征。绍兴民营企业是较早接触国内外资本市场,通过并购重组、借壳上市、IPO上市实现民营资本证券化发展的企业集团。植根于绍兴的民营企业如盾安集团、精功集团等大型企业早已将生产基地与营销网络拓展到全国范围与国际市场。以龙盛集团、三花控股、卧龙集团、万丰奥特等为代表的绍兴民营企业,已经开始通过国际资本运作进行国际化布局。第四,从资本市场的绍兴板块到国际知名的企业化集团,绍兴民营企业创立和发展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品牌。当代绍兴民营企业凭借一批响亮的著名品牌使得区域工业经济的发展极具竞争力,也为传统工业与传统产业的整合、升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绍兴建筑与绍兴制造业在国内外市场都具有较好的品牌竞争力与行业口碑。

作者:袁建伟单位:绍兴文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民营经济论文:内生增长民营经济论文

一、内生增长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

内生增长理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主要研究影响经济长期增长率的内生因素及其增长机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因对员工开展教育、培训等活动形成了人力资本,因研究与开发、创新等活动形成了知识积累与技术进步,基于此,内生增长理论认为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主要源自于内生因素。PaulRomer(1986)提出了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他认为影响经济增长的根本因素是知识和技术研发,提出了以知识生产为基础的知识溢出模型。[2]RobertLucas(1988)提出将人力资本积累引入内生增长模型,分析了人力资本及技术水平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3]在此基础上,Romer(1990)提出了第二个内生增长模型,经济增长需要投入包括资本、劳动、人力资本和技术在内的四种内生因素,同时,分析了研究与开发(R&D)对经济增长的积极贡献。[4]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理论家开始在垄断竞争假设下研究经济增长问题,提出了新的内生增长模型,主要包括:产品种类增加型内生增长模型、产品质量升级型内生增长模型、专业化加深型内生增长模型,从而为内生增长理论打开了新的篇章。在技术进步与人力资本积累相互作用的方向上,HuwLloyd-EllisandJoanneRoberts(2002)建立了一个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相互作用的双引擎增长模型。[5]他们把知识分为3种不同的形式:技术部门的前沿知识(frontierknowledge)、通过教育和经验获取的内化于个人的知识(knowledgeem-bodiedinhuman),以及教育系统中的公共知识(disembodiedknowledge)。StephenKosempel(2004)提出了类似的创新与人力资本积累相结合的模型,人力资本积累都是内生决定的。[6]在技术变化方向上,DaronAcemoglu(2002)在PaulRomer(1990)和GrossmanandHelpman(1991)的产品多样化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企业的研究与开发部门能够自主选择利润最大化的技术进步方向。[7]Acemoglu(2007)进一步讨论了技术进步的方向。[8]综上所述,内生增长理论认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是由内生因素决定的,这些内生因素包括:第一,获取新“知识”(包括创新、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积累等);第二,将新知识运用于生产(市场条件、产权、政治稳定以及宏观经济稳定);第三,提供运用新知识的资源(人力、资本等等)。

二、安徽民营经济内生增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根据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一个地区经济的持续性增长最主要源自于创新、人力资本、技术、知识等内生要素,而安徽民营经济的发展在这些内生因素上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

(一)内生增长中的人力资本匮乏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安徽省许多民营企业缺乏战略眼光,专注于短期策略而忽视了长期规划,不重视对员工个人发展需求的重视,缺少专门的业务技术培训,缺乏稳定长效的人才机制。总体来看,难以吸引到高级管理人才和尖端的技术创新人才,使得企业的发展一直处于低层次领域中,无法抓住适当的时机进行转型。1.民营企业“用工难”、“人才缺”。安徽省政府2013年重大研究课题《构建安徽中小企业发展扶持体系研究经研究》课题组调查表明,安徽中小企业中用工有困难的企业占57.26%,困难很大的企业占21.47%。38.74%的企业认为获得劳动力非常难或比较难,50.7%的企业认为管理人才获得非常难或比较难,61.27%的中小企业认为技术人才获得非常难或比较难。2013年上半年,安徽统计部门曾对469户民营中小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其中205户企业很难招到工人,185户企业近年来一直缺工。同时,民营企业中尤其是中小企业,人才学历层次、专业技术等级和专业技能等级较低,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缺乏,难以满足企业发展与转型升级的需要。安徽省委组织部与安徽省统计局联合调查显示,安徽省非公有制企业(单位)从业人员中,研究生仅占0.3%,大学本科占3.2%,大学专科占10%,中专及高中的占32.7%,初中及以下的占53.9%。同时,经营管理人员仅占从业人员14.7%,专业技术人员仅占从业人员的8.7%,高、中级技能人员仅占10.7%,高级管理人才、高层次人才、复合型人才和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短缺。吴宗华(2012)通过实证调研发现,安徽民营企业中最短缺人才为高级管理人才,占人才缺口总量的47.6%;其次是研发人才与技能型人才,占人才缺口总量的42.8%。[9]2.民营企业人才流失、闲置现象严重。首先,人才流失快,而且流失的往往是高素质人才,一些不胜任工作岗位的人员反而难以淘汰。调查显示,安徽省中小企业普通员工年度流动率已高达50%,中高层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每年约有20%的流动率。许多非公企业还存在较为严重的隐性流失现象,即员工不愿或难以发挥其能力和潜力。企业人员流动频度的不断加快,使得民营企业招聘和培训成本增加,许多企业家反映企业承担了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培训成本。其次,缺乏轮岗、培训、绩效考核、激励等有效人才管理措施,安徽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很难做到“人岗匹配”和“人尽其才”,存在较为严重的人才淤积、浪费现象。同时,家族式企业及管理方式导致不适合企业快速发展的“皇亲国戚”占据企业重要部门和岗位,与岗位相匹配的优秀人才无法进入。以上因素都使得安徽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陷入了招聘—流失—再招聘—再流失的恶性循环之中。3.人才开发缺乏组织机构和制度保障。安徽民营企业营销部门、技术部门甚至包括财务部门都配备精兵强将,并得到充分重视和有效激励。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则存在编制少、职能不全、从业人员缺乏知识和经验、激励不足等现象。调查显示,安徽民营企业中,45%的企业没有独立的人力资源部门,36%的企业将人力资源工作放在企业的行政部或办公室。在许多企业中,人力资源部门处于从属地位,不到5%的非公企业设立副总级人力资源部门,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经常参与企业重大决策的只有23%。另外,5.8%的企业没有任何书面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流程,76.5%的企业表示人力资源制度和流程不全面、不完善或不能很好执行。

(二)内生增长中的技术创新不强人才匮乏导致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产生了安徽民营企业产品技术含量低、缺少核心竞争力、产业转型困难取代等一系列问题。尽管近年来,安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提升。2013年,全省民营经济总量中,结构调整优化,第三产业比重提高,增加值为3271.7亿元,增长11.3%。同时,我省民企百强日益注重技术创新、改造、品牌建设,通过各种途径提升市场竞争力。数据显示,77.4%的企业开展自主开发与研制,51.4%的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超过45%的企业引进人才、引进技术。研发投入不断增加,营收百强中56家企业填报了研发费用36.77亿元,比2012年增长20.4%。广东美的集团芜湖制冷设备有限公司位居研发投入首位。省统计局调研数据显示,2013年底,在全省1618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了297个产学研经济实体和725个产学研合作研发机构。[10]在安徽民营经济产生与发展的创始阶段,由于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供给的不足,在产业选择上从门槛较低的、技术含量低进入,也符合民营经济最初发展的客观条件。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间竞争激烈等外部因素促使安徽民营各类企业都在谋求转型。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较低的加工业、采掘业、建筑业、餐饮住宿业等一般竞争性领域,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仅占8%,总体上处于产业链的中下游,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都比较弱,转型升级压力较大。安徽省中小企业协会调研发现,当问及企业是否有转型升级意愿时,所有被调查企业都希望通过转型升级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发展。多家企业高管人员对目前企业仍然存在“粗放经营、产业结构不合理、产能过剩、创新不足”等现象比较担忧,对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也比较认同。但安徽省中小企业协会调研同时发现,54.55%的企业没有经历过转型升级,只有11.32%企业已成功实现转型升级。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企业家害怕承担风险,存在观望态度,比如经营成本会上升、风险会增加等问题。民营企业家中流传的一句话“不转型是等死,转型是找死”很耐人寻味。24%的企业认为“转型升级风险太大,企业难于承受。”二是缺乏转型升级资金。30%的企业认为“转型升级所需投资规模大,企业难于筹措”。三是缺乏人才支持。中小民营企业规模小,很难承受高级研发人员的雇佣成本,一线高级技术工人紧缺且流动性大,企业想对工人进行培训,但又怕培训完,高级技工又跳槽了,人财两空。

三、安徽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增长路径选择

(一)基于内生增长理论的人力资本积累路径内生增长理论表理,获得经济增长的内生因素之一就是人力资本积累。从安徽民营经济的发展历史与现状上看,重视经济主体的人力资本积累能为其带来新的跨越式的发展。在人力资本积累的过程中,需要注重民营企业与政府两大主体的共同作用。首先,民营企业是人力资本积累的主体和主要受益者,应从企业内部加大对人力资源的投入,包括营造良好环境,建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完善并落实企业内部的招聘、培训、考核、激励等人力资源政策,积极探索引进、留住人才机制。其次,政府应利用政策杠杆在民营企业外部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氛围,提供人才服务平台,为民营企业提供人才信息服务,推动人力资源的供求平衡。同时,针对安徽省制造大省的产业特点,一方面加大各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调整力度,按需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倡议民营企业内部创建安徽中小企业大学,组织开展全员培训。

(二)基于内生增长理论的技术创新提升路径技术进步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内生因素,既包括了研究与开发方面的投入,也包括了科研技术人员的投入。安徽民营经济从整体来看,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还较薄弱,科技投入不足阻碍了生产技术的提高,从而造成了要素质量和要素使用效率不高。借鉴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验,政府应利用财税政策对实现技术创新的民营企业给予相应的奖励与扶持。一是引导企业加强自主创新。支持中小微企业申报技术创新项目、专利、驰名(著名)商标等。二是组织实施一批中小微企业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项目,引导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三是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企业(工程)技术中心、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等组成网络化服务体系,对中小企业开放科技资源并提供技术支持。四是建设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积极推动中小企业与大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技术研发战略联盟。

作者:戴春倪良新单位:安徽经济管理学院

民营经济论文:政治诉求民营经济论文

一、当前我国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政治体制障碍

近几年来,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也存在诸多发展困境,有民营经济本身的问题,也有政治层面方面的制约因素。在本身问题上,如:起步水平较低,原始积累不足,低水平重复投资较为普遍;投资盲目性较大、追求目标短期化;职业操守不强,不正当竞争、制假造假、损害环境等现象时有发生;多数民营经济发展缺乏长期战略和长远眼光,科技含量不高,人才储备不足等。本身存在的问题需要自我改进,而政治层面的制约因素则需要党和政府根据实际情况扎实推进政治改革。目前我国民营经济存在的对政治层面制约因素大致有:其一,政府部门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监管随意性大。“依权监管”的模式明显,难以过渡到“依法监管”上来。导致民营投资的管卡多、手续杂、费时长,增大了民营经济发展的交易成本。造成在政府对民营经济的监管上不作和乱作为的现象频繁,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该管的没有管好,不该管的乱管。这需要我们明确政府的监管职权,把监管职权限制在法律的范围内,依法惩处政府在监管问题上的不作为和乱作为。其二,在“市场准入”上实质性不公平待遇。目前,许多领域对民营投资虽没有明文规定的限制,但是民营经济在市场准入方面与国有经济甚至外资经济仍然存在着很大的政策差异。民营经济在投资领域、能源供应、贷款支持、征用土地、人才使用等方面与国有经济、外商经济享有同等待遇的相关政策也不完善或难以落实,多数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和文件上,缺乏制度和法律性约束。联想集团董事长柳传志曾对《瞭望》周刊说:“对于民营企业而言,最大的改革红利,就是政府能够给企业发展创造一个非常透明、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其三,财税政策不平等。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的财税政策是不平等的也是众所周知。现在我们发现,民营经济对国家的财政税收贡献大,相反国有垄断性部门的收入上缴比例却不高,利润多办成了企业内部员工的工资福利。这与国有经济的定位是严重不符的。其四,民营经济从业人员表达政治诉求的途径不宽泛,政府决策的影响力不够高。

二、当前我国民营经济的政治诉求及其政治参与

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民营经济的目标。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和法律上层建筑是实现经济利益的重要保证,是经济利益最为可靠的保护闪。政治参与和政治诉求无疑是实现其利益最大化的重要手段。马云说:“中国企业家不懂政治,就做不好经济。”著名地产商冯仑多次说过,要与政府谈恋爱,但不能结婚。

(一)当前我国民营经济的政治诉求。近年来,一些民营企业家如梁稳根、冯仑、张瑞敏、许小年等频频发声,呼吁政府给予民营企业家更多的政治权利。如:“人大常委中为什么不能有民营企业家?”、“为什么政协常委中只能有三个民营企业家的名额?”、“希望给予民营企业家明确的政治身份”类似的言论反复出现。《中国企业家》杂志研究部在十八大之前针对“民营企业家最关心的问题”做了一次调查。按回收问卷统计,民营企业家们最关心的问题依次是:1,降低企业税收负担,41%;2,拓宽民企融资渠道,33%;3,切实保护私人产权,26%;4,打破所有制歧视,20%;5,采取新一轮经济刺激政策,15%;6,分配改革,缩小贫富差距,15%,7,国企改革,改变“国进民退”现象,11%;8,减少政府过多干预,9%;9,提高民营企业家的政治地位,5%。十八大已经召开了2年多,很多政策也相应做了调整,但是很多体制性的障碍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解决得了的,很多问题到现在依然存在着。不过也有一些民营企业家表达的政治诉求与当今中国国情和政治气候不相一致,比如个别民营经济主张私有化运动、主张宪政民主等等自由化思潮,我们应该慎重对待。

(二)当前我国民营经济的政治参与。政治参与是实现其政治诉求和政治目标的重要手段。?政治参与的一般意义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的决定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政治参与手段有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家政治参与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媒体发生,表达政治诉求。报刊杂志、记者专访、公开发文、微博等网络社交媒体是表达政治诉求的重要方式。这种方式表达的政治诉求传播快、争议大、影响深远。二是参加或组建各种非政府组织(利益集团)如协会、商会对政府决策产生政治影响。三是参加政治选举,直接和间接表达政治诉求。一部分优秀的民营企业家通过选举或者任命的方式获得一定政治职务,如工商联成员、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等等,可以直接参与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但是比例和级别问题仍然当前民营企业家关心问题。

三、当前我国民营经济的政治诉求的合理性分析及其政治改革的选择性

政治诉求是政治改革的重要参考材料。但是政治诉求不一定都是政治改革的内容,关键是看政治诉求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是否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对今天的中国而言,就是民营经济的政治诉求是否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要求。就《中国企业家》杂志社所载的10大关心问题和近年来一些企业家言论而言,大多数诉求的合理的,也是我们必须加大力气改革的。比如降低企业税收负担、拓宽民企融资渠道、切实保护私人产权、打破所有制歧视、采取新经济刺激政策、分配改革,缩小贫富差距、减少政府过多干预等等,这些问题不改革,势必会阻碍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但是在政治改革中我们也得慎重考虑一些政治诉求的合理性问题。因为一些言论和政治诉求与当前自由化思潮有相似之处。一是划清合理政治诉求与主张全盘私有化的界限。就民营企业家关心的“国退民进”问题而言。首先,国有经济必须控制的领域和范围要明确具体。其次,以前由国有经济控制,现在可以适当放宽让民营资本进入一些领域和行业。其三,这些行业和领域主张扩大私有化的范围会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私有化会不会造成利益格局固化,贫富差距等。二是划清合理政治诉求与主张西式民主与多党制的界限。当前一些公知打着保护私财、推行“真民主”的旗号提出很多不合时宜的政治主张,一些民营企业家也参与进来,影响较大。比如:近年来政府和房开商在土地征用和房子拆迁问题上不依法办事,屡屡酿出事端,他们打着保护弱势群体利益的旗号出发提出私有化才是真正保护私有财产的有效方式;一些企业家公知不深刻了解中国的政党制度和历史文化因素,大肆渲染共产党的“实质上的”是造成中国今天诸多问题的直接原因,盲目提倡西式民主,迷惑相当一部分人。三是要仔细研究民营企业家参政的比例和级别与政权性质是否会改变的问题。民营企业家参政无疑有助于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这也是必须的。企业家也是人民,人民代表自然有企业家代表,这是毋庸置疑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工商联、各级人大和政协都有民营企业家比例。如何才能使民营企业家有效地参政议政,这是需要深入研究和考虑的。

作者:韩玮单位: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民营经济论文:东北地区民营经济论文

一、制约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根源因素分析

(一)区位特征分析1.地缘特点分析本文所阐述的东北地区是指包括我国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三个省份,土地面积79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的8.2%。从自然地理区位来看,东北地区处于东北亚的中心地带,东邻朝鲜、北接俄罗斯,西连蒙古,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具有参与国际经济发展的地理优势[3]。但就我国国内版图来看,东北三省是远离沿海的内陆省份,交通相对闭塞,无论在地理、气候、文化、历史等方面都与我国东中部经济发达地区具有一定的割裂性。东北地区远离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繁荣发展地区,受其经济辐射效应几乎为零,为其经济发展带来一定局限性。2.自然资源特点分析东北地区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不仅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同时拥有大量的石油资源、煤炭资源。建国初期,东北地区的钢铁、纯碱、烧碱、变压器、原煤、原油、电力和水泥等产量居全国重要位置。伴随经济的发展,东北地区凭借丰富的资源优势,多年来始终采取粗放型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随着资源的消耗和枯竭,经济发展面临停滞和不可持续性。由于长期的粗放型资源开采,东北地区资源开发的高峰期已过,自然资源严重枯竭,生态环境遭遇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正面临资源枯竭带来的一系列的后续问题。2002年国务院确定的44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中,东北地区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有16个,占总数的36.4%。3.思想观念特点分析东北地区是我国最早进入计划经济体制,最晚退出的地区,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导致东北地区居民观念仍具有较强的计划经济思想惯性。人们在思想上偏重于国有经济,计划经济思想强烈,特有的“黑土地思想”导致东北地区百姓开放意识、商品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较差。同时在改革开放之初,政府对民营经济发展认识不足,对民营企业重视和支持不够,服务意识较差,政府官员的官本位意识较深,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民营经济发展。

(二)所有制结构特点分析建国初期,东北地区作为我国“工业基地”,国家不断地将一系列的重点项目建设在东北地区,“一五”“二五”期间建成大批大型国有企业,成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重要支柱,是我国国有经济最集中的地区之一[4]246-271。60多年来,面对国内经济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东北地区的体制性、结构性、阶段性矛盾日益显现,内生增长力量受到抑制,东北地区国有企业逐步走向衰退,但自始至终国有经济比重过大,严重制约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直至今日东北地区市场机制尚未充分得到发挥,延缓了市场化进程,严重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空间。2005年东北三省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171家,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2673家,占工业企业总数的15.57%,创造工业产值11911.8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63.23%。受东北地区所有制结构特点影响,国有企业控制较多产业,民营经济必然会受到排挤。因此,东北地区民营企业发展空间相对较小,无论是政府扶持力度、人力资源投放还是金融投资等方面,都受到严重制约。

(三)产业结构特点分析东北地区作为我国工业基地,“一五”、“二五”期间在国家倾斜政策和大规模投资下,形成了以汽车制造、化工、冶金为支柱的三大产业,重工业发展突出,第一、三产业发展薄弱,产业结构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直至20世纪70年代初期,东北重工业基地的第二产业已经呈现出衰退态势,但由于东北地区第二产业比重远超过第三产业,而且第二产业多数为投入大,产出慢的行业,进入的门槛较高,因此民营经济很难进入,经济衰退态势并没有得到有效抑制。尤其是国有经济在东北国民经济占比中明显偏大,国有企业多数集中在第二产业,挤出效应导致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只能集中在附加值较低、技术和资金门槛较低的第三产业。

二、发展东北地区民营经济的优势因素分析

(一)具备优良的基础设施东北地区作为我国的重工业基地,在改革开放前是我国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地区,具有完整的重化工业生产和配套体系,当年国家大量投入的基础设施,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5]。与其他地区比,东北地区拥有完善和高密集的铁路网,沈阳铁路枢纽更是在铁路客、货运量上名列前茅。东北南部拥有海岸线2178公里,已经逐步形成东北亚航运中心,不仅有大连港,还有新的亿吨级大港营口港,以及具有发展潜力的锦州龙栖湾港、丹东海洋红港和葫芦岛石河港,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为东北地区民营经济提供新的发展空间。

(二)具有优秀的人力资源东北地区具有大规模的国有企业,这些发展成熟的国企中具备大量优秀的产业工人,这些工人的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较高,是技术创新发展的坚实基础。当面临国有企业改革,工人下岗,这些劳动工人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优秀的劳动力。另外,东北地区教育水平相对较高,集中了大批高校和科研院所,目前拥有普通高校154所,占全国普通高校的11.3%,本科院校78所,占全国本科院校12.4%;专业技术人才210万,占全国技术人才10%[4]246-271。教育综合水平和科技力量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充分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三)国有企业改革机遇东北地区作为我国老工业基地,国家曾大力扶持东北地区建设,固定资产投资较大,国有企业拥有巨大的资本存量,并培养和聚集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区域发展政策的调整和市场化经济的发展,资源配置发生改变,而东北地区国有企业转变较慢,相当一部分的国有企业资产呆滞、效率低下。当这些国有企业从一般竞争性行业和领域退出后,所形成的产业空间、国有资产和大量的下岗人员,都必须而且只能由民营企业来承接。通过民营企业将这些生产要素重新整合,不仅为国有企业保值增值提供保障,也为民营经济的资本扩张和行业拓展提供条件[6]。

三、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路径选择

(一)采取外向型发展,突破区位限制东北地区的地理区位虽然远离我国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受到辐射效应几乎为零。但其东临俄罗斯、韩国、日本,是东北亚中枢地带,是我国参加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合作的前沿阵地,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区位优势,加强与俄、韩、日的合作与交流,开展多边贸易合作、参与东北亚国际经济开发,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吸引外资,加强与外资企业合资合作,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当前由于东北亚地区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为各国之间形成优势互补的垂直型经济合作与分工提供可能。因此我国东北地区利用区位优势,即可发挥优厚的加工工业基础,承接日本和韩国的产业转移,也可利用俄、蒙、朝的资源优势,加强产业加工发展[7]。1.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改变粗放生产方式东北地区资源丰富,多年以来民营经济发展主要以丰富的资源为依托,采取粗放型生产模式,生产技术落后,产业链条短,加工度低。因此,充分利用毗邻俄、日、韩三国的地理优势,以提升生产企业生产技术水平为出发点,通过从俄、日、韩引进先进技术设备等方式,建立新型精细化生产模式,将丰富的自然资源进行深加工和精加工之后,再将产成品出口到国外,最终达到提高产品质量,扩大产品市场的目的。由于民营企业机制灵活,能更好地发挥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根据需要有效地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大大促进民营经济发展。2.引进外资,增强与外企合资合作东北地区大型国有企业主要从事重型机械制造和化工业,行业准入门槛高,因此一般民营企业很难进入,即使想为大型国企生产配套产品也会受到技术制约而很难完成。东北地区利用区域内生产要素和优势产业,以及为大型国企生产配套产品的契机,大力吸引外资进入,采用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合资合作的形式,提升企业综合能力,在生产和管理方面达到为大型企业配套要求,与此同时可以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生产技术落后等问题。

(二)积极参与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东北地区是国有经济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这些国有企业大多控制着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国家对其大量的资产投入使得这些国有企业拥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企业管理构架。因此积极参与国有经济战略调整是发展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但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深化,国有企业结构调整缓慢、部分设备和技术老化,竞争力下降,迫使国有经济面临新的挑战,国企改革势在必行。民营企业积极把握改革机遇,通过资产重组,兼并、控股、收购、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借助国企改革红利,以低成本吸纳资本,迅速扩张并壮大,将国有企业改革作为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切入点,国有企业改革同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有机结合为民营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目前东北民营经济发展具有规模小,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等发展劣势,注定民营经济很难取代国有经济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因此根据不同行业中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的比重确定主导企业,实现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在产业内和产业间的配套生产和协作,充分利用东北地区国有大型企业的优势和机遇,发展产业链和中小企业配套群,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三)优化产业结构建国以来,东北地区就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第一产业在东北地区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近些年来农业发展逐步走向衰退。因此,利用民营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是解决农业发展问题和民营经济发展出路的有效路径。由于民营经济主体灵活可以采取独办、联办以及资产重组等多种形式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优化产业结构。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在第三产业具有明显优势,除了在传统服务业具有数量优势外,在现代服务业和新型产业也表现出强劲的竞争力。因此东北地区民营经济要由传统的第三产业向现代金融保险、中介服务、物流配送、信息咨询和要素市场等为代表的现代第三产业转移。要把第三产业发展与东北地区制造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为制造业提供服务的生产服务业。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在未来发展中,必须整合自身的特点和东北地区制造业主导因素,大力发展外包服务业,提高服务的质量,以获得更大的产业发展空间。

作者:马嵩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上一篇: 工程经济管理论文 下一篇: 企业市场营销研究
相关文章
精选范文
相关期刊